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

首页 / 赏析 / |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翻译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也许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人;但紧跟着说“一竿纶”,则肯定是渔父无疑了。末句突现高峰——“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自述:在尘世上,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湖上一片秋意。

  我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注释

  渔父词:词牌名,是“渔歌子”的别名。

  仲姬:作者妻子管道升的字。其人书画皆长,诗词亦精,与卫夫人并称“书坛两夫人”。

  五湖:说法不一,有指江苏太湖;有指太湖及其附*四湖;有泛指各处湖泊,如言“五湖四海”。

  盟鸥鹭:与沙鸥白鹭结盟,暗示归隐山水田园。

  王侯:指权贵。侯,侯爵,古代五等高级爵位的第二等。

  鲈鱼:体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鱼。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赵孟頫夫人管道升的那首词“人生贵极是王侯”不失为真情之作,但从诗首先应当具有形象性的特质的角度而言,她的词未免有直露的、理念化的毛病。相比之下,还是她丈夫的诗高出一筹。赵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一个烟波浩淼的开阔境界,在水天相接的渺渺烟波间,一叶扁舟正在若隐若现地出没。赵孟頫是元代雄称一世的大画家,他“诗格清逸,词亦有风致”,他词中所描写的也正是用文字代替线条,勾勒出一幅能使人如亲临其境的“画境”。诗人从空间的角度描写了渔父纵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烟波的开阔自由的形象之后,接着便点明其活动的时间和周遭的氛围:西风阵阵吹来,片片落叶飘飘而下,五湖烟水笼罩着一派萧萧秋色。《楚辞·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唐人贾岛亦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吟。赵孟頫融汇了前人绝唱的精髓,质朴而自然地创造出这样一个爽朗、清峻却不萧条、冷落的独特意境。

  诗人对渔父生活境界的讴歌乃是自身理想与希望的一种寄托,诗人笔下的渔父,实质上是作者心中自己的化身。与鸥鹭为伴为友,笑做王侯权贵,这并不是生活中渔父的实际思想状况,而是诗人自己情绪的对象化。“盟鸥鹭”,诗人希望与鸥鹭为盟。陆龟蒙诗云:“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陈与义诗云:“知公已忘机,鸥鹭宛停时。”赵孟頫这首词中,“盟鸥鹭”三字涵盖了上述丰富的意蕴,暗喻自己因无追名逐利的机巧之心方可与鸥鹭“为盟”。最后一句含义也颇深邃。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联想到故乡的纯羹、鲈鱼脍,感慨道:“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弃官而归。张翰较之一班功名利禄之徒,其风范情操已可谓高矣,而赵孟頫连鲈鱼(象征一切身外之物)也无所求,不管其是否上钩,似乎比张翰还高出一筹。不过赵于宋末以荫补官,入元又仕为翰林学士,史家历来认为他节操不高,并未超脱名利富贵,诗人这样写至少是反映了他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或理性与感情的矛盾吧。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渔父·渔父饮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翻译

  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注释

  渔父:原为《庄子》和《楚辞》篇名,后用为词牌名。

  一时:同时。

  分付:交给。

  为期:为限。

  赏析

  作品一开头,就以发问的句式“渔父饮,谁家去”,突出烘托渔父以鱼蟹换酒的宁静气氛,到底想去哪个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鱼蟹换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质最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父的贫苦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渔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和谐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论钱数”,是作者的评论,也是点题之笔,充分反映了当地渔父与酒家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纯真和质朴。用浅易的语言说世俗的生活,尽显日常生活的状态与趣味。

  第一首词先叙述后议论,明快自然,写出了渔父以鱼蟹换酒来饮的愉悦心情。突出了渔父“饮”酒中以鱼蟹换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渔父与酒家特有的淳朴的人际关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译文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5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注释

  ①渔父:一名“渔歌子”。

  ②钓车子:钓具。

  ③橛(jué)头船:小木船。

  赏析

  此首写渔父之“乐”。写“乐”又不是从“笑从双脸生”直接看到的,而是由“棹歌连”的高亢清越的歌声中体味到的。月圆夜静,草色苍苍,忽而歌声自湖面传来,悠长连绵,不绝如缕。此何人也?乃非仙也?真所谓未谋其面,先闻其声。然则神仙亦不抵渔父悠游风波之乐啊!

  名家点评

  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第五首应当是第二首。这两首是张志和回忆做南浦县尉时的渔钓生活。以下三首,是他归隐后从金华泛舟东下的情况。”而我们通常将此句解为作者此时联想到屈原《渔父》篇中渔父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风格与渔父歌相*。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6

  题春江渔父图

  杨维桢〔元代〕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译文

  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注释

  白鹭(lù):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条细长的长翎作为饰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呼:呼叫,让。槎头缩项鯿(biān):即鳊鱼。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汉水者最著名。人常用槎拦截,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鯿”。唐孟浩然《岘潭作》诗:“试垂竹竿钧,果得槎头鯿。”唐杜甫《解闷》诗之六:“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编。”亦省称“槎头”。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7

  题春江渔父图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创作背景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词人在自家门上写着榜文,于是江南一带的才俊文人争相拜访,每日客满。 诗人看到这种场景,于是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

  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注释

  白鹭(lù):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条细长的长翎作为饰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

  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

  呼:呼叫,让。

  槎头缩项鯿(biān):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8

  原文: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五代]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

  渔父:词牌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棹(zhào):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纶,钓鱼用的粗丝线。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满:《五代名画补遗》作“盈”。此外各本作“满”。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赏析:

  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进一步强化钓叟的快乐。

  春风泛舟、茧缕轻钓,此词仍是写画意,但作者寓意转淡,转以画境的空阔辽远和优悠自在为主,是一种衬托、渲染的用法,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无言”稍不同。“花满渚”“酒盈瓯”实写美景,虚写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畅然而出。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此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9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⑸淈(gǔ):搅浑。

  ⑹哺: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成语:哺糟歠醨

  ⑺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⑻沐:洗头。

  ⑼浴:洗身,洗澡。

  ⑽察察:皎洁的样子。

  ⑾汶(mén)汶:污浊。

  ⑿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⒀莞尔:微笑的样子。

  ⒁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⒂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⒃濯:洗。

  ⒄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⒅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⒆不复与言,复:再。

  赏析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原文: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译文

  夕阳西下,渔人收起鱼竿准备回家。连秋风都是温柔的,不肯让荷花凋谢了。烟水蒙蒙,渔人悠闲自得,听短笛的旋律,被秋风吹进芦花荡的深处。

  注释

  ①渔父:词牌名,又称《渔歌子》《渔父乐》等,此调分为单、双调,又各有不同的体格。此词为单调中之一体,五句,二十七字,除第三句外,通押*声韵。

  ②纶(lún)竿:钓竿。落照:即夕阳。

  ③宁(nìng):犹乃。芙蓉:荷花。剪:作吹动解。

  ④“吹入”句:谓悠扬的短笛声飘入芦花丛中。

  参考资料:

  1、汪政,陈如江编注.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xx.08:第123页

  2、(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评,纳兰词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10:第291页

  赏析:

  创作背景

  词为题画之作,赵秀亭等以为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徐轨(1636—1708年)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枫江渔父图》,康熙十七年(1677年)携图入京,后名流多有题咏。此即其一。

  赏析

  这首词犹如一幅恬淡的水墨风俗画。

  开篇描绘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的场景。“收却纶竿落照红”,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须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他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他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勾勒完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点明主旨,道出了渔人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的情趣。

  夕阳西斜、晚霞烂漫,飒飒秋风,烟雾蒙蒙,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全词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扩展阅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扩展1)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渔父·渔父饮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翻译

  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注释

  渔父:原为《庄子》和《楚辞》篇名,后用为词牌名。

  一时:同时。

  分付:交给。

  为期:为限。

  赏析

  作品一开头,就以发问的句式“渔父饮,谁家去”,突出烘托渔父以鱼蟹换酒的宁静气氛,到底想去哪个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鱼蟹换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质最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父的贫苦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渔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和谐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论钱数”,是作者的评论,也是点题之笔,充分反映了当地渔父与酒家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纯真和质朴。用浅易的语言说世俗的生活,尽显日常生活的状态与趣味。

  第一首词先叙述后议论,明快自然,写出了渔父以鱼蟹换酒来饮的愉悦心情。突出了渔父“饮”酒中以鱼蟹换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渔父与酒家特有的淳朴的人际关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翻译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也许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人;但紧跟着说“一竿纶”,则肯定是渔父无疑了。末句突现高峰——“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自述:在尘世上,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渔父词二首·其二

  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译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注释

  侬: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

  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这首与上一首一样,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和与宁静的愿望。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渺渺烟波一叶舟。

  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

  管甚鲈鱼不上

  译文

  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鲈上一片秋意。

  我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注释

  渔父词:词牌名,是“渔歌子”的别名。

  仲姬:作者妻子管道升的字。其人书画皆长,诗词亦精,与卫夫人并鳞“书坛两夫人”。

  五鲈:说法不一,有指江苏太鲈;有指太鲈及其附*四鲈;有泛指各处鲈泊,如言“五鲈四海”。

  盟鸥鹭:与沙鸥白鹭结盟,暗示归隐山水田园。

  王侯:指权贵。侯,侯爵,古代五等高级爵位的第二等。

  鲈鱼:体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鱼。

  赏析: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扩展2)

——渔父原文赏析及翻译优选【5】篇

  渔父原文赏析及翻译 1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湖上一片秋意。

  我和鸥鹭结盟,傲视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注释

  渔父词:词牌名,是“渔歌子”的别名。

  仲姬:作者妻子管道升的字。其人书画皆长,诗词亦精,与卫夫人并称“书坛两夫人”。

  五湖:说法不一,有指江苏太湖;有指太湖及其附*四湖;有泛指各处湖泊,如言“五湖四海”。

  盟鸥鹭:与沙鸥白鹭结盟,暗示归隐山水田园。

  王侯:指权贵。侯,侯爵,古代五等高级爵位的第二等。

  鲈鱼:体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鱼。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赵孟頫夫人管道升的那首词“人生贵极是王侯”不失为真情之作,但从诗首先应当具有形象性的特质的角度而言,她的词未免有直露的、理念化的毛病。相比之下,还是她丈夫的诗高出一筹。赵词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一个烟波浩淼的开阔境界,在水天相接的渺渺烟波间,一叶扁舟正在若隐若现地出没。赵孟頫是元代雄称一世的大画家,他“诗格清逸,词亦有风致”,他词中所描写的也正是用文字代替线条,勾勒出一幅能使人如亲临其境的“画境”。诗人从空间的角度描写了渔父纵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烟波的开阔自由的形象之后,接着便点明其活动的时间和周遭的氛围:西风阵阵吹来,片片落叶飘飘而下,五湖烟水笼罩着一派萧萧秋色。《楚辞·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唐人贾岛亦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吟。赵孟頫融汇了前人绝唱的精髓,质朴而自然地创造出这样一个爽朗、清峻却不萧条、冷落的独特意境。

  诗人对渔父生活境界的讴歌乃是自身理想与希望的一种寄托,诗人笔下的渔父,实质上是作者心中自己的化身。与鸥鹭为伴为友,笑做王侯权贵,这并不是生活中渔父的实际思想状况,而是诗人自己情绪的对象化。“盟鸥鹭”,诗人希望与鸥鹭为盟。陆龟蒙诗云:“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陈与义诗云:“知公已忘机,鸥鹭宛停时。”赵孟頫这首词中,“盟鸥鹭”三字涵盖了上述丰富的意蕴,暗喻自己因无追名逐利的机巧之心方可与鸥鹭“为盟”。最后一句含义也颇深邃。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联想到故乡的纯羹、鲈鱼脍,感慨道:“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弃官而归。张翰较之一班功名利禄之徒,其风范情操已可谓高矣,而赵孟頫连鲈鱼(象征一切身外之物)也无所求,不管其是否上钩,似乎比张翰还高出一筹。不过赵于宋末以荫补官,入元又仕为翰林学士,史家历来认为他节操不高,并未超脱名利富贵,诗人这样写至少是反映了他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或理性与感情的矛盾吧。

  渔父原文赏析及翻译 2

  渔父

  宋代 苏轼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译文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渔父原文赏析及翻译 3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渔父原文赏析及翻译 4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渔父原文赏析及翻译 5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作者:李煜

  原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

  1、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2、纶:线。

  3、渚:水中小块陆地。

  翻译

  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

  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

  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

  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

  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

  这首《渔父》词写来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不同。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快活,这一首写渔父的自由。词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强调渔父一人的独立自由。我们可以想象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何等潇洒自在。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一个老翁,所以自号六一。李煜词中这们渔父,也可以称六一渔父:一叶舟,一支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据宋刘首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李煜这两首词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这两首词,也有画境。可惜原画已失传。要是原画也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体会词画相得益彰的妙处了。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扩展3)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5份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庇:遮盖。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赏析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3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庇:遮盖。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赏析

  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

  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韵。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扩展4)

——柳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份

  原文: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译文

  那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一动不动。它在等谁?哦,是外出的游子,喝着别离的酒,情意正浓。

  游子惜别,画船可不管;无论是烟波浩荡,无论是风吹雨打,它总是带着满船离愁别恨,驶向江南。

  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ě):即画船。

  半酣:半醉。

  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次句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该诗全篇构思精巧,把无形的别情写得具体、有形。作者用到如下几种手法: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这一形象化的说法,后来常被诗人所仿效;二是移情于物。似乎是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三是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杨柳枝词

  唐代: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及注释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ā)谁?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译文

  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注释

  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

  阿(ā)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白居易于公元842年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公元846年卒;卢贞公元844年七月为河南尹。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有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氏此诗约作于公元843-845年(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官员。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原文

  杨柳枝

  刘禹锡〔唐代〕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译文

  一湾清澈的江水,岸边碧柳千条,回想起二十年前在这旧板桥上的事。

  曾经与佳人在此告别,只可惜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注释

  今朝:今日。

  鉴赏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柳枝词 宋朝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柳枝词》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柳枝词》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ě):即画船。

  半酣:半醉。

  《柳枝词》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柳枝词》创作背景

  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为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原文

  柳枝词

  何希尧〔唐代〕

  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飞絮满天人去远,东风无力系春心。

  译文

  堤上夹道杨柳繁茂烟雨朦胧,那万缕千条的柳枝让人愁绪更深。

  飞絮满天飘扬离人远去,东风渐弱再难留住那美好的春天。

  注释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横塘。在今湖北省襄阳县。

  鉴赏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此诗即属此类。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 :“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似乎从这诗以后,大堤便成了情郎们寻花问柳的去处,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多有此意。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 ,意欲取郎千万金 。”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便是大堤女儿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由于*水,堤上夹道的杨柳,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嬝娜娇怯之感 。“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写的便是这种情景。“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每逢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令人感伤,何况雨雾迷濛,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这不是滂沱大雨,否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在景物的映衬下透露出来。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象征离别的翠柳,又使愁情加码,还无意中流露出女子因无奈而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但此诗的精彩并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飞絮满天人去远”,意境绝妙。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这样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类似于“蒙太奇”手法。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也”,而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也”。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 ,更易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原地未动的人,一任柳絮飞怀扑面,此种神情意态,隐然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结句含蓄藉 ,耐人寻味。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实指恋情,则此句又意味着爱情未必持久,时间会暗中偷换人心。前一重必然隐射着后一重必然。诗句既针对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义;又超越这种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

  这首诗的诗味浑厚,一句比一句有味,读之如嚼甘饴,其味无穷。

  作者简介

  何希尧,分水人,唐代诗人。字唐臣。生卒年不详,唐宪宗时在世。今存诗四首。

  咏柳/柳枝词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 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3}妆成:装饰,打扮。{4}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5}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7}二月:二月,正是初春时节。{8}似:好像,如同,似乎。

  咏柳/柳枝词欣赏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柳枝词 宋朝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柳枝词》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柳枝词》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ě):即画船。

  半酣:半醉。

  《柳枝词》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柳枝词》创作背景

  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为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

  【诗句】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出处】

  唐·白居易

  【译注】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全诗】

  《杨柳枝词/永丰坊园中垂柳》。[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鉴赏】

  这是一首咏柳诗,作于白居易晚年居于洛阳时。当时河南尹卢贞对这首《杨柳枝词》诗曾有一首和诗,诗题为《和白尚书赋永丰柳》,诗前序云:“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在这个诏旨下达后,白居易还写了一首《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的诗。由以上情况来分析推断,这首《杨柳枝词》当属咏物。“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首联正面描写柳树的婀娜风姿。前句侧重描绘其整体的繁茂,诗人不说“春风一树”,而说“一树春风”,仿佛是因为有了这柳树,才把春天装点得格外迷人。“千万枝”,是极写其在春风吹拂下的`繁茂景象,使人联想起唐初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名句。次句写其枝条的秀色与柔嫩,如果说用“软”来形容柳丝的柔软多姿是用词贴切的话,那么用“嫩”来形容“金色”则是属于“妙悟天开”的运用了。“金色”是诉诸视觉的结果,而“嫩”则是触觉的判断,作者将这二者扯在一起,更使得柳树充满生机的本质得以揭示。“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叙写了这株柳树所处的荒凉冷落的境地。它生长在永丰园的角落里,无人理睬,无人欣赏,只好自个形影相吊,寂寞终日了。这两句极写其遭遇的冷落,与前二句极写其“风致翩翩”(《唐宋诗醇》)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惋惜与感叹。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宦海沉浮,所遭受的排挤倾轧,在他心中都留下极深的伤痕,因此,这末二句我们亦可视为是作者的有感而发的。

  原文

  柳枝词

  郑文宝〔宋代〕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ě):即画船。

  半酣:半醉。

  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道,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创作背景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扩展5)

——暮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古诗简介

  《暮春》是清代诗人翁格的诗作。这是首借景抒怀诗,首句一扫叹春、惜春的哀怨情调.不同凡响。次句描写暮春鲜花凋谢的自然景象,紧扣题意。三句转折,只要花根不死,仍大有希望。末句是对来年春天东风吹拂、鲜花盛开的想象。全诗从困顿中看到了希望,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翻译

  不要埋怨大好春光归去匆匆,剩下几朵红花点缀一下花丛。

  只要将花的根子留在地里,年年都会有按时吹来的东风。

  注释

  1、暮,晚,将尽。

  2、莫:不要。

  3、花余:花已谢尽,仅剩几朵。

  4、将:语助词,得。

  5、蒂(dì):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6、岁岁:年年

  7、东风:春风,这里喻指花开。

  创作背景

  作者出身于苏州洞庭东山的一个富商家庭,他家在明季隆、万年间因经营棉花、布匹及染料而致富百万,但到了他父亲翁澍手中,就家道中落了,产业全部变卖。作者此诗,可能与此特殊的身世、遭遇有关。

  赏析

  这首诗一开始便发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莫怨春归早”

  大好春光是人人喜爱的,可是经不住几番风雨,几番狼藉,匆匆春又归去。面对一片惨红愁绿,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曾为之黯然神伤,不是责怪东风无情,任意摧折百花,就是自恨无计留得春光常在。大量抒写伤春、惜眷情怀的诗词,几乎都在为春天即将离去雨伤感怨嗟。此诗作者却在这里力排众议,说道:“莫怨春归早”

  “花余几点红”,诗人已经看到,春天盛开的百花正在凋萎,稀稀落落的几朵残花分明在告诉他春将归去。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唐沮丧,仍是那样地坦然乐观。“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花开花落,原只是一时的现象,春去秋来,却是宇宙间的永恒规律,虽然今天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只要花根不死,花茎还在,到了来年,在东风吹拂下,仍会萌发新芽,开出新花,重新展现出大好春光。浩荡东风岁岁有,春天自然也会年年来到人间。

  推而广之,人生的境遇也同样如此。用不着为一时的挫折,暂时的逆境而垂头丧气,怨天尤人,留得根茎在,哪怕风横雨狂。今年遭了灾,明年又逢春。伤感叹息无济于事,不妨乐天知命,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哲学启示

  暮春到了,花园中只留下了几朵红花,万紫千红的春天似乎已经过去了。但是,不要埋怨春天离去太早,有所失落。春天年年到,只要留得根株在,来年春风一吹起,便又是万紫千红。至此,不难看出此诗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第一,春天来花儿开,春天去花儿落,这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第二,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它的内因决定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只要“留将根蒂在”,又有了一定的外因条件,即春风吹起,它还会重新开花。第三,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花儿开一花儿落一花儿开”,这个过程是必然的。联系到人们的学*、工作和生活,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总会有曲折,而这首诗正是启示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前途失去信心。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古诗简介

  这首《暮春即事》是宋代学者叶采的诗作,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一、二句表现书房的宁静,三、四句表明自己专心读书,因此,春天过去了许久,也不知道,只是在瓦雀影动、杨花入砚的惊扰中,才晓得已是暮春时节。语言*易,景物生动贴切,开头两句对仗得也很自然,增强了喜悦的气氛。

  翻译

  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注释

  ①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行书案:瓦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

  ②点点杨花入砚池:点点杨花飘入室内,落在砚池里。

  ③周易:儒家经典著作。

  赏析

  这首《暮春即事》,是写古时的读书人,一心埋头书案,浸沉在书中的那种专注精神。十分宁静的书室,垂柳飞絮的季节,春风娇弱的日子,屋里似乎没人,几只麻雀儿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桌上,柳絮轻盈地随风飘落,赖在砚台上不肯动弹,竟然无人拂拭。书室的宁静是由动态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这里感觉不到人的影响。不然,麻雀不能闲步书案,柳絮那得安卧砚台。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书室里其实有人,那是诗人,“闲坐小窗读《周易》”。然而,书室却宁静得似乎没有人的存在,看来书室的一切动静同诗人都毫不相干,他如老僧入定,全部心思都在《周易》这本书上呢。书室的宁静正衬托出诗人的宁静。

  结句“不知春去几多时”是推进一层的写法,拓展了全诗的时间容量。诗句描写的是眼前之景,表现的却是一春之事,花开花落纯任自然,诗人未曾留意,何尝动心。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这只是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闲坐小窗读《周易》”,《周易》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的理论基础,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着痕迹地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当诗人全身心地沉浸在理学世界中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片从容,一片自然和乐,世间万物都不能进入他的意识。诗人表现的是他的理学涵养功夫。

  临江仙·暮春

  赵长卿〔宋代〕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作者客居他乡,看尽鸿雁个北往和燕子个南来,而故乡个消息茫然,不禁惆怅满怀。整个春天都在惦念家乡,人已憔悴有谁怜?于是只好在这落花时节个寒食夜以酒浇愁。听说江头春波浩渺,春水情意恳切地像是要》他个归船返回家乡,这条曾》他离乡又》他归去个水路,是他最为之情牵梦萦个。最后,他设想登上归船,听着春雨打着船篷,看着将别个断桥边上个疏柳淡烟,充满别离之情。

  注释

  征鸿:即征雁。南朝梁江淹《赤亭渚》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宋陈亮《好事*》词:“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故园:旧家园;故乡。唐骆宾王《晚憩田家》诗:“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茫然:模糊不清个样子;无所知个样子。《庄子·盗蹠》:“目芒然无见。”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个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中(zhòng)酒:醉酒。晋张华《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汤,自渍即愈。”见说:告知,说明。晋张华《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也有听说个意思。唐李白《》友人入蜀》诗:“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殷勤:热情。萦牵:牵挂。南朝宋鲍照《和王丞》:“明涧予沿越,飞萝子萦牵。”唐黄滔《壶公山》诗:“清吟思却隐,簪绂奈萦牵。”短篷:指小船。元萨都剌《次韵与德明小友》之一:“烟雨短篷水口,人家乱石山前。”南浦:虚指,暗用江淹《别赋》“》君南浦,伤如之何”。断桥:实指,地处杭州西湖东北角,与白堤相连。自唐以来已有此名。或言本名宝祐桥,又名段家桥,今罕有称者。唐张祜《杭州孤山寺》诗:“断桥荒藓涩,空院落华深。”

  鉴赏

  上阕写念家。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间。“两句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瞬间倾吐而出。“过尽征鸿来尽燕“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词人心目中,鸿雁不束是传统的捎信使者,更代表了战乱年头的流亡者。间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

  ”故园消息茫间“作怀顿挫,稍稍收束起句的迅发之势。词人把”望征鸣,看归燕“的过程略去,束是截生活中的怀个横断面,加以尽情抒写。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束表现了生活中这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飞态概括在内。可以想象其中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有过多少次翘首云天与茫间四顾。词笔至此,可称绝妙。

  ”怀春憔悴有谁怜?“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人也变得消瘦憔悴。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没有怀个理解他的人。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进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寥寥七字,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怀家寒夜食,中酒落花天。“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这寒食节的夜晚。赵氏先茔所在地河南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怀实怀同,前怀句叙事,后怀句说景,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中酒落花天”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小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怀字,以“天”代“前”,便发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天”和“前”同属怀个韵部,不换亦无妨。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

  词的下阕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二句情略怀扬起。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间而忽间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飞为之怀振。这与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前片“故园消息茫间”,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怀腔回乡的热望,是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水!

  “别来此处最萦牵”怀句,缠绵不尽,撩人无那。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这种感情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极为矛盾、复杂。赵长卿作为宗室之怀,处境较好,南下的亲朋友好友众多,临别之时他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怀个现实的人,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客居他乡时间长了,客居之地又成了新的牵挂之地。表现了作者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难以割舍的复杂心情。

  全词伤春更是伤己,寄寓了诗人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自怜(惆怅)之意,牵挂之情。

  赵长卿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宋宗室,居南丰。生*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暮春有感寄友人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觜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10篇(扩展6)

——谷风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原文:

  **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墍。

  注释:

  [1]**两句:**,和舒貌。谷风,东风,生长之风。以阴以雨,为阴为雨,以滋润百物。这两句说,天时和顺则百物生长;以喻夫妇应该和美。一说,**,风连续不断貌;谷风,来自大谷的风,为盛怒之风;以阴以雨,没有晴和之意;这两句喻其夫暴怒不止。

  [2]黾[mǐn]勉:犹勉勉。尽力自勉。

  [3]采葑两句:葑,芜菁。菲,萝卜。**,根茎。《正义》说:“言采葑采菲之菜者,无以**根茎之恶,并弃其叶。以兴为室家之法,无以其妻颜色之衰,并弃其德。”

  [4]德音,善言,犹好话。莫违,不要违反。

  [5]及,与。同死,犹偕老。及尔同死,与你白头偕老;也即上文所说的“德音”。

  [6]迟迟,缓慢。这句写女子被逐而离开家庭,在路上行走很慢。

  [7]中心,心中。违,通作“愇”,怨恨之意。

  [8]不远两句:伊,义同唯。迩,*。薄,语词。畿,门限。这两句写女子被弃逐而离开家庭时,其夫只送到门限以内,极言男子的薄情。

  [9]谁谓两句:荼,苦菜。荠,甜味的菜。这两句说,谁说荼是苦的?我觉得它跟荠一样甜。言外之意,说自己的遭遇还比荼苦。

  [10]宴,安乐。昏婚古字通。新昏,指其夫和新娶的女子。

  [11]泾以渭浊两句:泾,泾水。渭,渭水。二水皆发源于今甘肃省境内,至陕西高陵县合流。泾水浊而渭水清。以,犹与,给予之意。湜湜,水清见底之貌。沚,《说文》、《玉篇》、《白帖》、《集韵》、《类篇》引此诗时皆作止。沚当为误字。这两句大意说,泾水虽然把污泥之类的东西带给渭水,但渭水在静止时仍然清澈见底。泾喻其夫新娶的女子,渭喻自己。意谓新人一来,丈夫对自己就更看不入眼了;但自己在实际上仍跟以前同样的美好。

  [12]不我屑以,犹言不屑和我在一起。不屑,有嫌恶轻鄙之意。以,与、和。

  [13]逝,往。梁,鱼梁,流水中拦鱼之物。这句说,不要到我的鱼梁那儿去。写女子恐家中鱼梁被新人弄坏。

  [14]发,发乱。笱,竹制的捕鱼器具,其口鱼能入而不能出。

  [15]我躬两句:躬,身。阅,容。遑,闲暇。恤,忧念。这两句说,我自己还不被丈夫所容,哪有余暇忧虑我走后的事。

  [16]就其深矣四句:方,泭,即筏子。此处方和舟皆作动词用。泳,潜水而行。游,浮行水上。此四句以渡水比喻治理家务,言一切都处理得恰如其分。

  [17]有,谓富。亡,与“无”同,言贫乏。这句说,不论是富有或贫乏。

  [18]民,指邻里。丧,死亡凶祸之事。

  [19]匍匐,本义为小儿爬行,引申义为尽力。

  [20]能不我慉,今本《诗经》皆作“不我能慉”,为转写之误。今据《说文》所引诗句校改,能,读为“而”。慉,喜悦之意。这句连下文意为,不但对我无好感,反以我为仇敌。

  [21]阻,阻难。德,善。这句大意说,你既对我的善行加以阻难。阻,《韩诗》作“诈”。意谓你既把我的德行当做是虚假的。与《毛诗》义可互通。

  [22]贾,商贾。用,因而。这句说,我的善行就像商贾卖不出去的货物一样。意谓没有作用和意义。

  [23]育,生养,犹今言生活。恐,恐惧。鞫,穷困。这句说,以前生活在恐慌、穷困中。

  [24]及,假作“岌”。岌岌,危殆状。颠覆,跌倒。

  [25]既生既育,已经有了财业、能够生活了。《郑笺》:“生,谓财业也。”

  [26]毒,毒物。

  [27]旨蓄,美味的蓄菜。旨,美好。蓄,指蓄菜,即干菜、咸菜之类。

  [28]御,抵御。御冬,犹言备冬、防冬。

  [29]以我御穷,用我抵御穷苦。《正义》:“穷苦娶我,至于富贵而见弃。似冬月蓄菜,至于春夏则见遗也。”

  [30]有洸有溃,《毛传》:“洸洸,武也。溃溃,怒也。”洸溃指其夫虐待打骂之事。

  [31]诒,通作“贻”。肄,劳,劳苦。

  [32]伊,犹维。来,是。墍,疑假作古文爱字的异体。伊余来墍,维余是爱,只爱我一个人。

  翻译:

  和熙东风轻轻吹,阴云到来雨凄凄。同心协力苦相处,不该动辄就发怒。

  采摘蔓菁和萝卜,怎能抛弃其根部。相约誓言不能忘,与你相伴直到死。

  出门行路慢慢走,心中满怀怨和愁。路途不远不相送,只到门前就止步。

  谁说苦菜味道苦,和我相比甜如荠。你们新婚乐融融,亲热相待如弟兄。

  有了渭河泾河浑,泾河停流也会清。你们新婚乐融融,从此不再亲*我。

  不要去我鱼梁上,不要打开我鱼笼。我身尚且不能安,哪里还能顾今后。

  过河遇到水深处,乘坐竹筏和木舟。过河遇到水浅处,下水游泳把河渡。

  家中东西有与无,尽心尽力去谋求。亲朋邻里有危难,全力以赴去救助。

  你已不会再爱我,反而把我当敌仇。你已拒绝我善意,就如货物卖不出。

  从前惊恐又贫困,与你共同渡艰难。如今丰衣又足食,你却把我当害虫。

  我处存有美菜肴,留到天寒好过冬。你们新婚乐融融,却让我去挡贫穷。

  对我粗暴发怒火,辛苦活儿全给我。从前恩情全不顾,你竟就将我休弃。

  赏析:

  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覆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谷风原文

  **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翻译:

  译文

  山谷中大风飒飒作响,阴云满天雨水流淌。本应共同努力心心相印,不该如此发怒把人损伤。采来蔓菁和萝卜,却将根茎全抛光。不要背弃往日的誓言:“与你生死相依两不忘。”踏上去路的脚步迟缓踉跄,心中充满了凄楚惆怅。只求*送几步不求远,哪知仅送我到门旁。谁说荼菜味苦难下咽,我吃来却像荠菜甜又香。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亲密得就像兄弟一样。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故明晃晃。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不要把我来诽谤。别到我修筑的鱼坝去,也别碰我编织的捕鱼筐。我的自身还不能见容,又怎能顾及我去后的情况。就像到了深深的河流,用木筏或小船过渡来往;好比到了浅浅的溪水,便浮着游着来到岸上。往日家中有什么没什么,我都为你尽心地操持奔忙。凡是邻居有了难事,就是爬着也要前去相帮。你不能体怜我也就算了,反把我当作仇敌孽障。拒绝了我的一片好心,就像货物无法脱手交账。以往生活在忧虑和贫苦中,与你一起患难同当。如今家境有了好转,你却把我当成毒物祸殃。我准备好美味的菜食贮藏,为了度过冬季的匮乏时光。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却用我的积蓄把贫穷抵挡。粗声恶气地拳脚相加,还把苦活狠压在我肩上。全不顾惜当初的情意,“唯我是爱”真像空梦一场。

  注释

  (1)**谷风两句:**,和舒貌。谷风,东风,生长之风。以阴以雨,为阴为雨,以滋润白物。这两句说,天时和顺则百物生长,以喻夫妇应该和美。一说,**,逢连续不断貌;谷风,来自大谷的风,为盛怒之风;以阴以雨,没有晴和之意;这两句喻其夫暴怒不止。

  (2)黾(mǐn敏)勉:勤勉,努力。

  (3)葑:蔓菁也。叶、根可食。菲:萝卜之类。

  (4)无以**:意指要叶不要根,比喻恋新人而弃旧人。以,用。**,指根。

  (5)迟迟:迟缓,徐行貌。

  (6)违:恨也。

  (7)伊:是。迩,*。

  (8)薄:语助词。畿(jī机):指门槛。

  (9)荼(tú图):苦菜。

  (10)荠:荠菜,一说甜菜。

  (11)宴:快乐。昏,即“婚”。

  (12)泾、渭:河名。

  (13)湜湜(shí时):水清见底。沚(zhǐ止):水中小洲。一说底。

  (14)屑:洁。

  (15)逝:往,去。梁:捕鱼水坝。

  (16)发:打开。笱(gǒu苟):捕鱼竹笼。

  (17)躬:自身。阅:容纳。

  (18)遑:来不及。恤(xù序):忧,顾及。

  (19)方:筏子,此处作动词。

  (20)匍匐:手足伏地而行,此处指尽力。

  (21)能:乃。慉(xù序):好,爱惜。

  (22)雠(chóu仇):同仇。

  (23)贾(gǔ古):卖。用:指货物。不售:卖不出。

  (24)育:长。育恐:生于恐惧。鞫:穷。育鞫:生于困穷。

  (25)颠覆:艰难,患难。

  (26)于毒:如毒虫。

  (27)旨:甘美。蓄:聚集。

  (28)御:抵挡。

  (29)洸(guāng光)、溃(kuì愧):水流湍急的样子,此处借喻人动怒。

  (30)既:尽。诒:遗。肄(yì义):劳也。

  (31)伊:唯。来:语助词。塈(xì系):爱。

  赏析:

  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覆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原文:

  **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墍。

  注释:

  [1]**两句:**,和舒貌。谷风,东风,生长之风。以阴以雨,为阴为雨,以滋润百物。这两句说,天时和顺则百物生长;以喻夫妇应该和美。一说,**,风连续不断貌;谷风,来自大谷的风,为盛怒之风;以阴以雨,没有晴和之意;这两句喻其夫暴怒不止。

  [2]黾[mǐn]勉:犹勉勉。尽力自勉。

  [3]采葑两句:葑,芜菁。菲,萝卜。**,根茎。《正义》说:“言采葑采菲之菜者,无以**根茎之恶,并弃其叶。以兴为室家之法,无以其妻颜色之衰,并弃其德。”

  [4]德音,善言,犹好话。莫违,不要违反。

  [5]及,与。同死,犹偕老。及尔同死,与你白头偕老;也即上文所说的“德音”。

  [6]迟迟,缓慢。这句写女子被逐而离开家庭,在路上行走很慢。

  [7]中心,心中。违,通作“愇”,怨恨之意。

  [8]不远两句:伊,义同唯。迩,*。薄,语词。畿,门限。这两句写女子被弃逐而离开家庭时,其夫只送到门限以内,极言男子的薄情。

  [9]谁谓两句:荼,苦菜。荠,甜味的菜。这两句说,谁说荼是苦的?我觉得它跟荠一样甜。言外之意,说自己的遭遇还比荼苦。

  [10]宴,安乐。昏婚古字通。新昏,指其夫和新娶的女子。

  [11]泾以渭浊两句:泾,泾水。渭,渭水。二水皆发源于今甘肃省境内,至陕西高陵县合流。泾水浊而渭水清。以,犹与,给予之意。湜湜,水清见底之貌。沚,《说文》、《玉篇》、《白帖》、《集韵》、《类篇》引此诗时皆作止。沚当为误字。这两句大意说,泾水虽然把污泥之类的东西带给渭水,但渭水在静止时仍然清澈见底。泾喻其夫新娶的女子,渭喻自己。意谓新人一来,丈夫对自己就更看不入眼了;但自己在实际上仍跟以前同样的美好。

  [12]不我屑以,犹言不屑和我在一起。不屑,有嫌恶轻鄙之意。以,与、和。

  [13]逝,往。梁,鱼梁,流水中拦鱼之物。这句说,不要到我的鱼梁那儿去。写女子恐家中鱼梁被新人弄坏。

  [14]发,发乱。笱,竹制的捕鱼器具,其口鱼能入而不能出。

  [15]我躬两句:躬,身。阅,容。遑,闲暇。恤,忧念。这两句说,我自己还不被丈夫所容,哪有余暇忧虑我走后的事。

  [16]就其深矣四句:方,泭,即筏子。此处方和舟皆作动词用。泳,潜水而行。游,浮行水上。此四句以渡水比喻治理家务,言一切都处理得恰如其分。

  [17]有,谓富。亡,与“无”同,言贫乏。这句说,不论是富有或贫乏。

  [18]民,指邻里。丧,死亡凶祸之事。

  [19]匍匐,本义为小儿爬行,引申义为尽力。

  [20]能不我慉,今本《诗经》皆作“不我能慉”,为转写之误。今据《说文》所引诗句校改,能,读为“而”。慉,喜悦之意。这句连下文意为,不但对我无好感,反以我为仇敌。

  [21]阻,阻难。德,善。这句大意说,你既对我的善行加以阻难。阻,《韩诗》作“诈”。意谓你既把我的德行当做是虚假的。与《毛诗》义可互通。

  [22]贾,商贾。用,因而。这句说,我的善行就像商贾卖不出去的货物一样。意谓没有作用和意义。

  [23]育,生养,犹今言生活。恐,恐惧。鞫,穷困。这句说,以前生活在恐慌、穷困中。

  [24]及,假作“岌”。岌岌,危殆状。颠覆,跌倒。

  [25]既生既育,已经有了财业、能够生活了。《郑笺》:“生,谓财业也。”

  [26]毒,毒物。

  [27]旨蓄,美味的蓄菜。旨,美好。蓄,指蓄菜,即干菜、咸菜之类。

  [28]御,抵御。御冬,犹言备冬、防冬。

  [29]以我御穷,用我抵御穷苦。《正义》:“穷苦娶我,至于富贵而见弃。似冬月蓄菜,至于春夏则见遗也。”

  [30]有洸有溃,《毛传》:“洸洸,武也。溃溃,怒也。”洸溃指其夫虐待打骂之事。

  [31]诒,通作“贻”。肄,劳,劳苦。

  [32]伊,犹维。来,是。墍,疑假作古文爱字的异体。伊余来墍,维余是爱,只爱我一个人。

  翻译:

  和熙东风轻轻吹,阴云到来雨凄凄。同心协力苦相处,不该动辄就发怒。

  采摘蔓菁和萝卜,怎能抛弃其根部。相约誓言不能忘,与你相伴直到死。

  出门行路慢慢走,心中满怀怨和愁。路途不远不相送,只到门前就止步。

  谁说苦菜味道苦,和我相比甜如荠。你们新婚乐融融,亲热相待如弟兄。

  有了渭河泾河浑,泾河停流也会清。你们新婚乐融融,从此不再亲*我。

  不要去我鱼梁上,不要打开我鱼笼。我身尚且不能安,哪里还能顾今后。

  过河遇到水深处,乘坐竹筏和木舟。过河遇到水浅处,下水游泳把河渡。

  家中东西有与无,尽心尽力去谋求。亲朋邻里有危难,全力以赴去救助。

  你已不会再爱我,反而把我当敌仇。你已拒绝我善意,就如货物卖不出。

  从前惊恐又贫困,与你共同渡艰难。如今丰衣又足食,你却把我当害虫。

  我处存有美菜肴,留到天寒好过冬。你们新婚乐融融,却让我去挡贫穷。

  对我粗暴发怒火,辛苦活儿全给我。从前恩情全不顾,你竟就将我休弃。

  赏析:

  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选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时刻,使用对比的手法,凸现了丈夫的无情和自己被弃的凄凉。这个时刻就是新人进门和旧人离家,对于一个用情专一、为美好生活献出了一切的女子来说,没有比这一刻更让人哀怨欲绝的了。诗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这一出人生悲剧的最佳契机,从而为整首诗的抒情展开提供了基础。而一方面“宴尔新昏,如兄如弟”的热闹和亲密,另一方面“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的绝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种高度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被弃之人的无比愁苦,那种典型的哀怨气氛被渲染得十分浓烈。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覆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谷风原文

  **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翻译:

  译文

  山谷中大风飒飒作响,阴云满天雨水流淌。本应共同努力心心相印,不该如此发怒把人损伤。采来蔓菁和萝卜,却将根茎全抛光。不要背弃往日的誓言:“与你生死相依两不忘。”踏上去路的脚步迟缓踉跄,心中充满了凄楚惆怅。只求*送几步不求远,哪知仅送我到门旁。谁说荼菜味苦难下咽,我吃来却像荠菜甜又香。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亲密得就像兄弟一样。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故明晃晃。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不要把我来诽谤。别到我修筑的鱼坝去,也别碰我编织的捕鱼筐。我的自身还不能见容,又怎能顾及我去后的情况。就像到了深深的河流,用木筏或小船过渡来往;好比到了浅浅的溪水,便浮着游着来到岸上。往日家中有什么没什么,我都为你尽心地操持奔忙。凡是邻居有了难事,就是爬着也要前去相帮。你不能体怜我也就算了,反把我当作仇敌孽障。拒绝了我的一片好心,就像货物无法脱手交账。以往生活在忧虑和贫苦中,与你一起患难同当。如今家境有了好转,你却把我当成毒物祸殃。我准备好美味的菜食贮藏,为了度过冬季的匮乏时光。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却用我的积蓄把贫穷抵挡。粗声恶气地拳脚相加,还把苦活狠压在我肩上。全不顾惜当初的情意,“唯我是爱”真像空梦一场。

  注释

  (1)**谷风两句:**,和舒貌。谷风,东风,生长之风。以阴以雨,为阴为雨,以滋润白物。这两句说,天时和顺则百物生长,以喻夫妇应该和美。一说,**,逢连续不断貌;谷风,来自大谷的风,为盛怒之风;以阴以雨,没有晴和之意;这两句喻其夫暴怒不止。

  (2)黾(mǐn敏)勉:勤勉,努力。

  (3)葑:蔓菁也。叶、根可食。菲:萝卜之类。

  (4)无以**:意指要叶不要根,比喻恋新人而弃旧人。以,用。**,指根。

  (5)迟迟:迟缓,徐行貌。

  (6)违:恨也。

  (7)伊:是。迩,*。

  (8)薄:语助词。畿(jī机):指门槛。

  (9)荼(tú图):苦菜。

  (10)荠:荠菜,一说甜菜。

  (11)宴:快乐。昏,即“婚”。

  (12)泾、渭:河名。

  (13)湜湜(shí时):水清见底。沚(zhǐ止):水中小洲。一说底。

  (14)屑:洁。

  (15)逝:往,去。梁:捕鱼水坝。

  (16)发:打开。笱(gǒu苟):捕鱼竹笼。

  (17)躬:自身。阅:容纳。

  (18)遑:来不及。恤(xù序):忧,顾及。

  (19)方:筏子,此处作动词。

  (20)匍匐:手足伏地而行,此处指尽力。

  (21)能:乃。慉(xù序):好,爱惜。

  (22)雠(chóu仇):同仇。

  (23)贾(gǔ古):卖。用:指货物。不售:卖不出。

  (24)育:长。育恐:生于恐惧。鞫:穷。育鞫:生于困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