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

首页 / 赏析 / |

  《忆江南》原文赏析 1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 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城的人儿啊!

  [出自] 刘禹锡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露�潘普唇怼6雷�亦含颦。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译文1: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译文2:

  春天即将离去!它深情致谢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随风轻摇,好似挥手举袖与春天告别;丛兰上香露晶莹,好像洒泪罗巾。一位女子凄然独坐愁锁眉心。

  赏析: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埂钡穆宄巧倥�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埂保�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姑减径睢S纱手姓庖弧耙唷弊挚芍�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忆江南》原文赏析 2

  忆江南・歌起处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

  注释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注释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鉴赏

  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先声夺人,引出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洒在江面上,碧绿的江水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诗)的瑰丽画面。接着词人又以“柔绿的竹篙”和“黄梅细雨”点缀画面,夕阳之下,细雨,江水新涨,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撑船之人更需奋力,情绪渐渐高涨,推出词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黄衣衫撑篙的舟子。他那随藕丝般微风飘动的黄色衣衫,不仅给画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给画面增添了生气。“藕丝风”三字把无形之风写得富有质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优美的视觉效果。最后,以“家在五湖东”收尾。这是舟子的家乡,也是词人的家乡太仓的所在地,轻描淡写的陈述句式,却有十分丰富的意蕴,首先是说明家乡之所在,其次点《忆江南》之题,洋溢着舟子,也是词人对家乡的热爱。

  全词写景如画,色彩和谐,折射出词人心灵的*静。境界的开阔和景物的明丽,又透露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摹景抒情,诗中有画,表现了诗与画的同步造诣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唐代诗人“诗中画趣”的优美境界。

  《忆江南》原文赏析 3

  原文: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诗词赏析: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词写梦忆江南,抒写了作者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李煜降宋后,悔恨长伴,追忆不断。“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这一切多从词中出。故这首词开篇即道“多少恨”,“多少”是只多不少,是太多太深之意,这是作者国破成囚后的真实心境。此情不解,便入梦中。李煜用梦写别情离恨的很多,这本也是诗文骚客常用的笔法,但这里李煜有意强调“梦魂”,有魂离此地,亲历故国之用,既是为下面的梦忆场面增添效果,也是愁恨无奈中的一种寄托,其情苦切,也略可见一斑。在梦里,作者借魂归故国,又回到了旧时的繁华欢情之中,“游上苑”,身份如初,不再是此时的阶下之囚,“车如流水马如龙”,语言朴实、洗练,一言以蔽之,热闹场面活灵活现,笑语欢歌宛在眼前。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此语原出《后汉记》,本为马皇后诏中指斥外戚奢华的一句话,用在这里似乎别有寓意,李煜是否对自己当年的安于奢丽、偏于闲逸的生活有检讨悔恨之意,也未可知。接下来“花月正春风”一句,似乎梦已不醒,沉湎其中,但将其与开篇“多少恨”对解,则婉转曲致,寓味深长。

  从表面上看,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如今处境的无限凄凉。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全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小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

  《忆江南》原文赏析 4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接。”

  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邸⒏涤柚�徒……�鞣�而御。”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鉴赏

  佚名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忆江南・江南忆》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两首《忆江南・江南忆》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杭州与苏州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忆”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这两首词与《忆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整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忆江南》原文赏析 5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简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扩展阅读


《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扩展1)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城的人儿啊!

  [出自]刘禹锡《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露浥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湿。

  颦(pín):皱眉。

  译文1: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译文2:

  春天即将离去!它深情致谢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随风轻摇,好似挥手举袖与春天告别;丛兰上香露晶莹,好像洒泪罗巾。一位女子凄然独坐愁锁眉心。

  赏析: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译文

  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

  注释

  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赏析: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文: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释:

  ⑴忆江南:此词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云:“一名‘梦游仙’‘梦江南’‘江南好’。”又名“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⑵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唐代刘希夷《巫山怀古》中有句:“颓想卧瑶*,梦魂何翩翩。”

  ⑶还似:《花间集补》中作“还是”。上苑: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这里指南唐的御花园。

  ⑷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语出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记载:“建初二年(马)太后诏曰:‘吾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熏之饰,衣但布皇,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

  ⑸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翻译:

  昨天晚上的那个梦勾起我多少亡国之恨啊!我梦见了和过去出游上苑时一样的热闹场面。车如流水,络绎不绝;马似游龙,奔腾跳跃。月光明媚,春风拂面,花儿正红。

  赏析: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词写梦忆江南,抒写了作者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李煜降宋后,悔恨长伴,追忆不断。“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这一切多从词中出。故这首词开篇即道“多少恨”,“多少”是只多不少,是太多太深之意,这是作者国破成囚后的真实心境。此情不解,便入梦中。李煜用梦写别情离恨的很多,这本也是诗文骚客常用的笔法,但这里李煜有意强调“梦魂”,有魂离此地,亲历故国之用,既是为下面的梦忆场面增添效果,也是愁恨无奈中的一种寄托,其情苦切,也略可见一斑。在梦里,作者借魂归故国,又回到了旧时的繁华欢情之中,“游上苑”,身份如初,不再是此时的阶下之囚,“车如流水马如龙”,语言朴实、洗练,一言以蔽之,热闹场面活灵活现,笑语欢歌宛在眼前。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此语原出《后汉记》,本为马皇后诏中指斥外戚奢华的一句话,用在这里似乎别有寓意,李煜是否对自己当年的安于奢丽、偏于闲逸的生活有检讨悔恨之意,也未可知。接下来“花月正春风”一句,似乎梦已不醒,沉湎其中,但将其与开篇“多少恨”对解,则婉转曲致,寓味深长。

  从表面上看,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如今处境的无限凄凉。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全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小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


《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扩展2)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5)份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1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城的人儿啊!

  [出自]刘禹锡《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露�潘普唇怼6雷�亦含颦。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译文1: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译文2:

  春天即将离去!它深情致谢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随风轻摇,好似挥手举袖与春天告别;丛兰上香露晶莹,好像洒泪罗巾。一位女子凄然独坐愁锁眉心。

  赏析: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最后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埂钡穆宄巧倥�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情色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独坐亦含�埂保�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姑减径睢S纱手姓庖弧耙唷弊挚芍�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2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中间两句是说,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情景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用说,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也对此感受最深。

  何谓月中桂子?《南部新书》里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别人也可能拾得。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很想拾它几颗。《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自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看起来,他在杭州之时多次往寻月中桂子,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已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如果说天竺寺有月中桂子飘落不过是神话传说,那么浙江潮却是实有的奇观。浙江流到杭州城东南,称钱塘江;又东北流,至海门入海。自海门的潮水,十分壮观。《方舆胜览》云:“钱塘每昼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犹大。”请看《钱塘候潮图》里的描写:“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正因为“潮头高数丈”,所以作者当年做杭州刺史的时候,躺在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首诗,追忆苏州往事。“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可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春”与“醉”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以“醉”字形容“芙蓉”,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娃”,美女。西施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醉芙蓉”似的“吴娃”身上。

  “早晚复相逢?”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早晚”,当时口语,它的意思与“何时”相同。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原文: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译文

  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

  注释

  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赏析: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原文: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译文

  天朗气清的秋夜,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云堆散开时,圆月如明镜高悬夜空;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月圆月缺何时才能停止啊!

  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会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

  注释

  星汉:指银河。

  迥:远。

  素娥:嫦娥。

  赏析: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5

  忆江南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着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自,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自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说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自,可见江自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自,兼包苏、杭,写染景。

  季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自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自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自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染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染来”,互文见义。染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染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染景映衬江自染景。季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自染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自来,洛阳的染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染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自“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染意。

  花发得比江自晚,水着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着不远。但即使染天已经来临,这些水着不可能像江自染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自染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自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自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自”的眷恋之情,收束季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自染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忆江南》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扩展3)

——《忆江南》教案6篇

  *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小学生提出了要背诵古诗词不得少于8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以下是龙港一小市教坛宿将张文燕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

  【片段】

  师:古典诗词我们光知道它的意思还不够,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来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那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好个绿更绿,红更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来到这江边走走,你能从中看到了什么色彩?

  生:红、绿。

  师:我们看到的什么是红的?

  生:花、火、太阳。

  师:红红的太阳,照着红红的花。

  生:那么红,那么热烈。

  师:什么是绿的?

  生:江水。

  师:江水是那么…………

  生:那么绿,那么清澈,带着春天的气息。

  师:多美呀!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分男女声读 个别读…………

  师:这美令我们陶醉…………是不是就是这些花和水?

  生:还有“好”,因为江南是美的,是好的。

  师:这个“好”是最普通的字,可又是最传奇,最传神的,谁能用“江南好”说说江南的风景?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生:…………

  师:真厉害!让我们听《江南丝竹》想想白居易还忆什么?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的作业,根据要求写一句话,写出江南的美景。

  忆江南,忆江南!

  曾经的岁月怎能忘?曾记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

  生:交流。

  师:“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有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出示: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师:从这两首词中,你又看到诗人还忆江南的什么?

  生:自学、感悟、诵读。

  【评析】

  本课的教学,老师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思维想象,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把诵读、吟诵、想象融汇其中,进入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通过仿写词,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领悟词的大意,感悟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信息量大,极大地扩大了知识面,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学*氛围,把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的学*的局限。老师教《忆江南》时,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组合起来,以开头的一首,带动学*另外的两首。让学生更深入地感悟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课改”?──《忆江南》教学反思

  山东省临沂市*邑县西城实验小学 蒋寿军

  教学十几年,教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也有五六次了,真可谓“风景旧曾谙”。刚开学,学生的课本还没来,我就想先让学生学*自认为我比较熟悉的《忆江南》这首词,结果孩子们给了我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让我感慨,让我欣喜,让我“能不忆课改”?

  【教学片断】

  (投影出示《忆江南》这首词,指导学生读通,读正确,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以前理解诗词意思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生1:江南风景优美,都是我很熟悉的。太阳初升,把江中的浪花照得比火还要红,春天来了,碧绿的江水像蓝草一样绿。我怎能不思念江南呢?

  生2:江南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都是我过去就很熟悉的。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朵照得比正在燃烧的火焰还要红,春天到了,绿绿的江水像蓝天一样。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面对出现的这两种理解,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也许以前学生手中有课本,根据课后注释没有出现过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是以前,我会按参考书的解释一一给孩子们订正,但是这次我没有马上判断谁是谁非,受新课改理念的影响,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暂且不评说这两种理解哪一种更合理,那么,“江花”到底是“江中的浪花”?,还是“江边的花朵”?;“蓝”到底是“蓝天”?,还是“蓝草”?我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研究性课题,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去探究好吗?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他们的收获真不少:

  生1: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样一段话说明了“江花”指的是“江水”而不是“江边的花朵”。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生2:我借了一本去年的课本,课本上的注释是: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所以这里的“蓝”应该是蓝草。

  生3:白居易还有一首诗《暮江吟》,其中有这样一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从这句诗看,白居易善于写江水的“红”,所以我认为这首词中的“江花红胜火”应该指的是“江中的浪花”。

  生4:我觉得这首词中的“江水绿如蓝”,这个“蓝”的意思是“绿”。如果把它说成颜色,显然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蓝”应该是一种绿颜色的事物,但是不一定就是“蓝草”这种植物。

  生5:我回家和爷爷探讨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把“蓝”解释成“蓝天”是不合理的,因为诗人在这里皆在点明江水的“绿”,而蓝天代表的是“蓝”,所以我认为这里的“蓝”应该是一种能代表“深绿色”的物体,到底是不是“蓝草”,爷爷说只有问问白居易本人了。

  生6:我爸爸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认为这里的“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朵”。因为下一句写的是“江水绿如蓝”,如果这一句还是写江水,不就重复了吗?古诗很讲究对称,注意不同事物的相映和相衬。

  生7:我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本上查到的是这样的注释:“这首词抓住早晨红艳艳的鲜花及春天绿得发蓝的江水来概括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诱发读者对其它景色的想象,并道出了不忘江南的原因。句子浅白顺畅,概括力强。”这段话把“蓝”说成了“蓝色”,也不无道理。

  生8:老师,对不起,我没有查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我在网上搜索时发现了一篇写江南的很优美的文章,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我喜欢江南的山,我陶醉江南的雨,我享受江南的河湾;我愿意读柳永词中的江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我愿意和张致和一起享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似乎更愿意和白居易一起在记忆深处留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宁宁静静,清清爽爽的江南;一个杨柳春风,杏花烟雨的江南;一个小桥流水,玉人吹箫的江南;一个诗一般灵秀,梦一般瑰丽的江南。”

  【我的反思】

  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教师,为什么以前没出现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这样的精彩?

  1、教辅资料课后用:

  如果说这次学生课前手中有课本,有其他工具书,我感觉不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因为孩子和老师都相信课本,相信权威。所以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些教辅资料,我们应该用在出现问题时,需要探究时,用在课后。在课前查阅资料有时有必要,但是更多地会形成孩子们思维的惰性,在课堂上就很难听到他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多的是复制拷贝课前看到的资料上的东西。

  2、允许差异,注重生成: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谁是谁非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查阅资料,求教爷爷,上网浏览,和爸爸一起分析研究等等,我相信每个孩子在这一过程中都会享受到语文学*的美好。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以前一样,以课本和参考书为准,一棍子把学生“砸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学*过程。所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允许差异,善于捕捉生成性的学*资源。

  3、课堂是“问题生成器”:

  如果把语文学*是一座“冰山”的话,我感觉课堂学*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的语文学*的过程和方法的获得都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我认为40分钟的语文课堂只能当作“问题的生成器”,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们课下去探究,去弄明白,甚至需要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所以我感觉以前的“堂堂清”已经不适合新的课改形势和精神,我们应该让每个孩子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带着问题生活。做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师,培养一个个“问题意识”的学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3 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情趣,帮助学生“走*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扩展4)

——忆江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好:美好。

  旧曾谙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红胜火胜:胜过、强过。

  忆江南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忆江南》。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这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辨诗词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词。(板书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了解作者,理解题意

  1、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 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

  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三、一读再读,读懂课文

  1、自读《忆江南》:

  ⑴ 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⑵ 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⑶ 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2、互动学*:

  ⑴ 全班交流活动。(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插图仔细体会诗中意境;再读想象更广阔的画面,而后语言描述。)

  ⑵ 有感情地朗读并练*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⑶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这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使学生感悟着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了解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对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春天又一次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我们身边,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一首诗、一首歌来描绘。

  师: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板书)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出示课件)

  教师简介词

  师:今天,老师就请这位诗人带大家去那个处处小桥、流水、人家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江南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将带我们在他的千古名作《忆江南》中,去细细地品位江南的美,还等什么呢?赶快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赏读诗句:

  师:请同学们再轻声的读读这首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理解诗句后赏读诗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词的大意,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试试看,请同学接着老师的话读词前两句谈对江南的美,并回忆关于江南的诗句。再次引导读词前两句。

  过度:同学们,这首词中让白居易感到最美,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是什么呢?找出那最美的风景读给大家听。

  板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学生谈对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的理解并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这两句。

  (2)出示课件,观江南美景。

  再次感受江南的美,并引导学生读出美。

  (3)江南的美景真是无法用语言能描绘的,我觉的唯有歌声才 能将它的美充分抒发出来,让我们一起去聆听着美妙的歌声。再次感悟江南的迷人。

  3、关注标点“?”

  师: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没有标点,这标点是后人为了读停顿方便,加上去的。既然是后人加上去的,老师不禁要问,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词加标点,除了加问号,还可以加什么?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读出来。)

  4、深入探究,体味深情。

  师:同学们,词读到这儿,老师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江花、江水都是很*常的江南景物,为什么白居易却觉的如此的美丽?

  出示课件:了解白居易的经历。

  他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带这这份情感再读全词。

  五:阅读拓展,延伸情感。

  师:这么好的江南,仅用一首词怎么能说得尽,道得完呢,所以白居易又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出示:忆江南三首词。整体感悟。

  小结:白居易的江南情深刻于心,江南的好也将永留我们心田,如果你也对江南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感,那么带着这份情感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这三首词。

  《忆江南》教后反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的美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对江花、江水的引导使学生感悟着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但在授课中,引导还不够到位,使学生对江花、江水的谈的没有设想中的那么丰富,品位语言的魅力还不够,因此,今后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读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也多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为今后扫除阅读障碍,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对于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赞美、怀念之情。

  2、想象词中描写的意境,理解词的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教学重点: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于词中所描述的美景难以想象与描述。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唐诗,初识词

  1、以赛诗会的形式,在3分钟之内背唐诗。

  2、再出示这首词,说说和以往我们学过的诗和词有什么不同?

  3、介绍词和词牌。

  (1)学生介绍词在古文化中的地位。

  (2)教师给予补充。

  二、初读《忆江南》

  1、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2、学生读。

  3、学生展示读。

  4、再读时要努力想象,眼前会是怎样一副画卷?

  5、出示图像。

  展示江南水乡的风景,观看苏、杭的秀丽风景,让学生饱览江南春日胜景,充实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

  三、再读《忆江南》。

  1、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对江南春日胜景的想象,读出自己对江南的喜爱。

  2、我们如此看待心目中的江南,那么白居易出生在北方,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又怎能不回忆这美好的风景呢?想象自己就是白居易,正在窗前回忆自己曾经依恋的地方,回忆那江花和春水,大胆地体会着读。

  3、展示读这首词。

  4、尝试着背。

  四、借鉴《忆江南》。

  1、小组同学议一议,这首词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性,只要是自己的意见,直接说出来就要给予适度的评价。)

  借鉴的地方很多。开篇就感叹“江南好”,好在何处,一言难尽。于是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抓住典型事物的特点,短短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这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所以水到渠成地反问结尾。

  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3、总结。


《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扩展5)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

  原文:

  春过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的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p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尊:同“樽”,酒杯。

  赏析:

  此词约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于洛阳。其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当时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居易词共三首,刘禹锡的和词共两首。

  原文: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释:

  ⑴忆江南:此词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云:“一名‘梦游仙’‘梦江南’‘江南好’。”又名“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⑵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唐代刘希夷《巫山怀古》中有句:“颓想卧瑶*,梦魂何翩翩。”

  ⑶还似:《花间集补》中作“还是”。上苑: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这里指南唐的御花园。

  ⑷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语出袁宏《后汉纪·孝章皇帝纪》上记载:“建初二年(马)太后诏曰:‘吾万乘主,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旁人无香熏之饰,衣但布皇,如是者欲以身率服众也。……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吾亦不谴怒之,但绝其岁用,冀以默愧其心。……’”

  ⑸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翻译:

  昨天晚上的那个梦勾起我多少亡国之恨啊!我梦见了和过去出游上苑时一样的热闹场面。车如流水,络绎不绝;马似游龙,奔腾跳跃。月光明媚,春风拂面,花儿正红。

  赏析:

  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词写梦忆江南,抒写了作者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李煜降宋后,悔恨长伴,追忆不断。“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这一切多从词中出。故这首词开篇即道“多少恨”,“多少”是只多不少,是太多太深之意,这是作者国破成囚后的真实心境。此情不解,便入梦中。李煜用梦写别情离恨的很多,这本也是诗文骚客常用的笔法,但这里李煜有意强调“梦魂”,有魂离此地,亲历故国之用,既是为下面的梦忆场面增添效果,也是愁恨无奈中的一种寄托,其情苦切,也略可见一斑。在梦里,作者借魂归故国,又回到了旧时的繁华欢情之中,“游上苑”,身份如初,不再是此时的阶下之囚,“车如流水马如龙”,语言朴实、洗练,一言以蔽之,热闹场面活灵活现,笑语欢歌宛在眼前。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此语原出《后汉记》,本为马皇后诏中指斥外戚奢华的一句话,用在这里似乎别有寓意,李煜是否对自己当年的安于奢丽、偏于闲逸的生活有检讨悔恨之意,也未可知。接下来“花月正春风”一句,似乎梦已不醒,沉湎其中,但将其与开篇“多少恨”对解,则婉转曲致,寓味深长。

  从表面上看,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着重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如今处境的无限凄凉。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全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小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

  忆江南词三首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它的风景我曾经就很熟悉。太阳出来,江边的花朵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江水就如蓝草一般碧绿。我难道能不想念江南么?

  想念江南,最想念的就是杭州。月下在山中寺里寻找桂子观赏,躺在杭州郡衙亭子里看潮。什么时候能再游玩一次呢?

  想念江南,第二想念吴王宫殿。饮下一杯吴酒,看成对起舞的吴国美女,就像醉酒的芙蓉一般美艳。迟早我还会再次遇见。

  注释

  ①《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②谙:熟悉。

  ③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④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⑤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⑥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⑦竹叶:酒名。

  ⑧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⑨早晚:犹言何时。

  创作背景

  这组词写于838年(唐文宗开成三年)。当时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住于洛阳。他少年时曾过江南,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江南的风光、名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写这组词的时候,已是晚年。他已厌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因此对秀丽的江南怀有特殊的好感。此词每首才二十七字。即使在小令中,它的篇幅也算是很短的。但白居易这三首词却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翻译

  一江烟水映着晴翠山峦的云气,**的人家画檐连着画檐,一片荷花浮在水中秋光安宁闲淡。看沙鸥往来翻飞舞姿翩翩,香风透出珠帘在十里岸边弥漫。画船仿佛从天边驶来,酒旗高挑随风招展,多么可爱的水乡江南。

  注释

  一江:满江,整个江面。

  烟水:烟霭笼罩着的水面。

  照:倒映。

  岚:山里的雾气。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芰荷:出水的荷叶,亦指荷花。

  秋光淡:因为成丛的荷叶挺拔茂密,以至秋光也显得淡了。

  再三:多次,不断的样子。

  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香风卷珠帘”的倒装。珠帘,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酒旗:也叫酒帘,俗称“望子”,是以布缀于竿头、高悬于店门前的酒家标帜。

  飐:风吹物动的样子。

  杀:通“煞”,非常、甚。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程度之深。

  鉴赏

  “一江烟水照晴岚,**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彷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相对,也是水仙子的惯例。而这两句不仅是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杀江南”总结心得,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这首《水仙子》中最繁华富丽的句子是“**人家接画檐”。

  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创作背景

  作者生长在北国,此次来到江南,当地的种种风物人情自然让他大开眼界。看着从天边驶来的小舟,让心情随着风中的酒旗一同舒展,摇摆、这时候,作者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畅快和惬意,因而写下了这首散曲。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江南水乡秋光的小令,这首曲写得很美,在读者面前展开的是风光秀丽、景物宜人,一幅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乡秋景画。

  全曲八句,七句写景,最后用一句抒情句作结,并点题。

  多水是江南的特色,水面风光是江南所特有的,因此开头两句,作者就紧紧抓住这特点来进行描绘。一条浩浩的大江,在晴日照耀下,雾气迷蒙,影影绰绰,增添了几分迷茫,似梦如幻,恍惚迷离。**人烟稠密,真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江南水乡秋景中,最大的特征无过于菱与荷了,被作者称赞的就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同前)这前三句是对江南景物的总体描写,接下来四句分别写了最有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先看水面上沙鸥自由飞舞,再回到岸上,这第五句与杜牧的《赠别》联系起来,令人不知这香风是从荷花中飘来,还是从珠帘里美人身上飘下来。珠帘里似乎还有若隐若现的美人的身影,不禁令人神往。抬头远眺,看到画船儿从天边驶来,这祥华贵的游船上,当然还会有悠扬悦耳的乐声,在视觉、嗅觉中又加上了听觉,令人心旷神怡。正在这时,又看到了酒店用以招引客人的酒旗正在风中飘扬,于是在荷香、脂粉香中,又加上了阵阵扑鼻的酒香。至此,已令人心醉了,于睾情不自禁娥发出了“爱杀江南”的赞叹。在强烈的赞叹声中,结束了全曲,使这赞叹声久久萦绕在读者的耳际心上。

  这是一首写景曲,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水乡的特色来写,先烈总体从大处入手,再抓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一一描写,注意巨细交叉,远*结合,灵活多变。全曲纯作客观描写,情寓景中,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处处蕴含着一腔热爱江南之情。

  这支令曲写得俊美异常。它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反映了诗人热爱江南、流连忘返的心情。古代吟咏江南的诗词是不少的,有的借吟咏江南春光写江南之美,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也有的从芳春与清秋两个季节中选取一些最突出的景物和情事反映江南之美,如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而作者和他们不同,他抓住江南清秋时节几个富有特征意义的景物与情事,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江南秋色图,这就使这支散曲有了个性。另外,在描写江南美好风光时,作者不仅描写了珠帘漫卷、香风四溢、画檐鳞次栉比的大江**的人家,还描写了江水拍天、烟岚缥缈、芰荷满塘的淡雅秋光,使自然景色与社会景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富有诗情画意。

  忆江南词三首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忆江南词三首》赏析二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忆江南词三首》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望江南·春未老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古诗简介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翻译/译文

  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吹起柳丝千条细,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寒食之后,春意是该减了,酒醒后,面对这许许多多的无力与责任。

  注释

  1.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2.壕,指护城河。

  3.寒食,古时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两日(亦有于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谓之寒食节。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旧俗扫墓之时。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故下文云"咨嗟","思故国"。

  4.咨嗟,嗟叹声。

  5.故国,指故乡,亦可理解为故都。

  6.新火,寒食禁火,节后再举火称新火。新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云"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节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此处新茶指寒食前采制的火前茶。

  赏析/鉴赏


《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扩展6)

——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十份

  忆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

  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注释

  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还似:一作“还是”。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赏析: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园林。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后一句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眷“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忆:怀念。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蓝草,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赏析:

  作者:佚名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青玉案·江南秋色垂垂暮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日日沧浪亭畔路。西风林下,夕阳水际,独自寻诗去。

  可怜愁与闲俱赴。待把尘劳截愁住。灯影幢幢天欲曙。闲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楼雨。

  翻译

  江南的秋日的景色就像夕阳一样快要完了,数数那些景色,却仍旧很多。我每天都在沧浪亭外夕阳下的树林中寻找写诗的灵感。

  可叹的是忧愁总是和闲情一同到来,正想不再忧愁,就看到天已经快亮了。不管是闲暇中的心事,还是忙碌中的滋味,全部都化入西楼外的雨中了。

  注释

  青玉案:以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正体,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垂垂:渐渐地。

  幽事:幽景,胜景。

  浑:仍旧,仍然。

  沧浪亭:在苏州城南。词人曾在苏州长期居住。

  俱赴:指忧愁和悠闲往往一同涌上心头。

  截愁住:截住愁的倒装句。

  幢幢:形容灯光摇摆不定。

  创作背景

  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国维在江苏师范学堂任教,讲授伦理学课程,并研究叔本华、康德哲学。这首《青玉案》就是他试图在文学中“求直接之慰藉”的自我感觉之作。

  赏析

  这首词贵在委婉曲折。“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在意思上就很曲折:“江南秋色”是美丽的,而“垂垂暮”是令人遗憾的;不过尽管如此,在这暮秋的时候还有那么多可以游赏的景物,终归还是令人高兴的。“日日澄澈亭畔路”的“日日”,是强调每天都去,这是因为对那个地方景色的喜爱。但如果结合前边的“垂垂暮”,则这个“日日”又令人联想到冯延巳《蝶恋花》的“日日花前常病酒”,这里边又令有一种对无常之美景难以割舍的执著之情。“西风林下,夕阳水际,独自寻诗去“点染出一幅清秀疏朗的“水畔独吟图”,独吟之人显得很超脱很自得。但是,由“西风”和“夕阳”点染而成的美景,却透着几分清清,几分伤感;而那“独自”二字,又暗含着几分寂寞、几分孤独。

  “可怜愁与闲俱赴”——“愁”和“闲”实在是一对形影不离的老朋友,寄情山水独自寻诗是“闲”,但只要是“闲”的时候就必然跟来“愁”。既然这个办法不行,那就是用“尘劳”来“截”:把自己完全投入尘世事务的繁忙劳碌之中,以此来求得对内心之愁苦的暂时解脱。这时候已经“灯影幢幢天欲曙”——夜过去了,白天又来了。接续这个不眠之夜的,仍将是整天的繁忙劳碌,或者是整天的闲愁缠绕。

  原文:

  江南曲四首·其四


《忆江南》原文赏析(精选5篇)(扩展7)

——忆江南教学设计通用5篇

  一、赏歌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忆江南》歌曲(DVD配风光片)

  1.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到的这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忆江南》。《忆江南》,是个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

  2.屏幕出示小资料:

  3.今天,我们就来学*《忆江南》这首词,(圈出“江南”两字),“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4.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二、读出词中美景

  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

  1.练*读通。(读古诗词,首先要读通顺,请同学读两三遍,把词读顺,并注意它的节奏。(自读——指读——正音——齐读)

  2.把句子读通还不够,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这首词很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它划分为几个部分。请大家好好读,用你的停顿,告诉老师,这首词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读后,说理由——再读。)

  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三、四两句有点特别。请大家好好读,边读关注这两点,第一,字数;第二,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字数相等,上下相对)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偶,古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这样的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4.练读对偶句。

  5.整首连起来读。

  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读得真不错,请大家轻轻地再读读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指名两个学生说,这个过程中注意“谙”和“蓝”的意思。)

  2.这词啊,我们懂得了它的'意思,就会越读越有味。来,我们一起再读:

  师——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师(加重语气)——江南好,

  生——风景旧曾谙。

  3.读着这个“好”字(板书),同学们会想起了哪些江南的美景?(这好字让我想起了……学生说说关于江南的生活、风景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归纳)(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草长莺飞、溪边浣洗、小桥流水、茶园风光、鱼米之乡、人杰地灵……)读着这个”好”字,你还会想起哪些歌咏江南的诗句?

  4.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有人说,中国的汉字,就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更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啊!

  5.好,再一次用朗读品味这两句(随机评价:好!你读得豪迈洒脱;你的朗读中带着江南的柔美:这**淡淡的声音中,一定藏着深深的情;这好字中,流淌着款款情深……)

  6.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引出下面的两句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好!谁来读这两句(指名1位),觉得能比他读得好的举手(学生读),你觉得哪些地方读得比他好,你为什么这样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说后,再请1-2名)

  8.听同学们都读得那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音乐起…教师范读——范读后学生跟读两遍: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

  (学生读后,来到一学生身边)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教师请2-3位学生将看到的画面,说出来,并结合句子朗读)

  预设与相机点拨:

  “我看到了太阳出来了”——怎样的太阳啊?(红红的,大大)来,你读,让人觉得这太阳的确很红很大。(这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吗?你再看得真切些,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升起来之后,江面又有哪些变化?(太阳慢慢升起……江面上……)你读!你把太阳的姿态、颜色都读出来了。真棒!来,我们一起分享这美丽的景象。

  “红胜火”——那是一团怎样的火啊?(远远望去,江面上一片橙色,分不清哪是江水,哪是朝霞,哪是倒影)——是啊,那是何等开阔而壮丽的景色啊!读!

  “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来,就让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流淌。(读)

  是啊,那绿绿的水,悠悠地流淌,流淌……怪不得,有一位诗人啊,用“蓝墨水”来形容江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读这两句,谁读得最美,一会儿老师给他配上音乐。

  (学生自读——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9.(学生读后,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师:面对着这美丽的江南美景,再来沉醉地读这首词……

  10.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画面啊!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学生接读……能不忆江南?

  11.板书“忆”,请同学再来读最后一句,特别关注标点符号。

  12.同学们,其实啊,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是没有标点的。这标点,是现代人加的。如果让你给这句词加合适的标点,你觉得应该加什么?为什么?

  (叹号!——发自内心的一声长长的赞叹)。

  (省略号……言尽而意无穷,仿佛看到了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反问和感叹连用?!既是强烈的抒情,又是深深的赞美)

  13.大家加得都有道理,但是,不少文学家和国学大师,给这句词加标点的时候,一致认为,加问号,是最合适的。这是为什么呢?(最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强烈的思念)

  14.是啊,这小小标点里,也藏着一段深情啊!江南是如此值得他眷恋,怪不得白居易一开始便叹道:“江南好——(学生接读全诗)

  三、体悟景中深情

  1.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江花,这江水,是很*常的江南景物啊,为什么白居易却如此深深地眷恋呢?

  我们看黑板上的这组词语

  忆江南

  忆好景江花

  江水

  你发现了什么吗?(三个词语都带有江字;都和水有关)

  是啊,作者回忆江南,最先想到的就是江南的水(将”江花”/”江水”擦掉,换成”水”字)。水,是江南的象征。江南,景因水而秀;人因水而俊,土地因水而滋润。水,江南的灵魂啊!因此,身处中原洛阳的白居易,才会觉得这江水和江花是如此美丽!

  再读这两句。

  师:*常的江花与江水在白居易眼里如此美丽,除了这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江南。

  屏幕出现——资料链接: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三年已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

  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晚年居于洛阳。公元834年,离开杭州已经整整10年了,在北国洛阳,白居易写了一首寄往杭州的五言诗,说:“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又过去3年,公元838年,大诗人已经67岁了。他几次动念去杭州,但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难以成行。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直到离开人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读后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