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

首页 / 赏析 / |

  赠汪伦原文赏析 1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简介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翻译/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鉴赏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原文赏析 2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2]桃花潭水深千尺,[3]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词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原文赏析 3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鉴赏二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赠汪伦原文赏析 4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踏歌: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后来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

  桃花潭:在今安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

  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

  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礼拜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关于李白和汪伦的交往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汪伦曾经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高兴的去了。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李白大笑。汪伦款待李白几天临行时还赠了不少礼物,亲自送行。李白感其感情,写了桃花潭绝一首。这段故事见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虽属传说,未必真有其事,却颇风趣。

  赠汪伦原文赏析 5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赠汪伦原文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由此可知此诗价值之一斑了。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1)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⑵。

  桃花潭水深千尺⑶,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2)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鉴赏二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鉴赏二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

  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鉴赏二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鉴赏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原文翻译及赏析 5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3)

——《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简介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翻译/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鉴赏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原文

  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 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张的就*取喻,表面看来似乎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另外,李白还很善于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汪伦是一个普通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用了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由此可知此诗价值之一斑了。

  *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踏歌: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⑶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⑷不及:不如。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4)

——改写赠汪伦(精选10篇)

  一杯美酒,一首小曲,一张诗稿这些,总能让李白想起当时与汪伦分别时的时光,他不免有一些伤感。

  分别前的那天晚上,李白与汪伦相约在长亭中。他们两个在长亭中痛快地饮酒,两人都很伤感。两个人不停地聊天,有许许多多的话,说也说不尽。汪伦喝了很多酒,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这才放下酒杯。随后,汪伦哭着对李白说:兄弟呀,我真是舍不得你走呀!你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听着汪伦的话,不禁泪流满面。这时,一轮明月已经升到高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第二天早上,汪伦因为昨晚喝多了,还在睡觉。李白不忍心叫醒汪伦,也不想让汪伦很伤心,自己起床后悄悄地登上了小舟。李白离开了岸,现在正是春季,桃花潭岸边的桃花树上开满了花,远看就像天空中的彩云。桃花瓣很多都飘落到了水面上,在水面上轻轻地漂着,整个桃花潭都变得香气扑鼻。李白望着外面,外面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李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正当李白伤感时,他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了歌声。他往外一看,原来是汪伦在岸上唱歌,为自己送行,李白心里一阵感动。汪伦用脚一下一下地踏着地面,打着节奏,唱起了一首伤感的歌,表达着自己对李白的不舍。李白感动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他忍住,自己可是一个大诗人啊,怎么能哭呢?

  李白仔细地思索,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倾注于诗中,他决定写一首诗。思索了一会儿,就拿起毛笔,一气呵成,作了一首诗。李白决定把它读给汪伦听,他走出了船舱,站在船头,大声念给了汪伦。汪伦听后,非常感动,很想哭一场

  这首诗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他似乎犹豫了一会,打开了电脑,敲好了一篇邮件,发送了出去……

  前几天,大诗人李白在网上发布他将去旅行的消息,他的粉丝们纷纷推荐自己的家乡美,希望有一天李白大驾光临,汪伦自然也不甘示弱,也发了一封邮件给李白。

  几天后,一艘客船缓缓行至桃花潭边,李白走下船,漫步在潭边,欣赏着潭边的美景,此时正值春季,娇艳的桃花如一匹绵延数里的云锦。李白情不自禁地赞道:“好花,正如汪伦在邮件里所说的十里桃花了吧,拜访了汪伦,我就去品那万家酒店的好酒!”

  李白火急火燎地来到汪伦家,说明来意,汪伦便带着他往万家酒店的方向去。

  来到酒店前,只见四周中都是民宅,只有面前这一家飘着酒旗,李白怒火冲霄,质问汪伦道:“怎么只有一家酒店。”汪伦笑道:“这里酒店老板姓万,所以称之为万家酒店,况且,这里的酒质量之好,一万家酒店里的酒质量提纯后也及不上其百分之一啊!”李白一听,气也消了,笑道:“汪伦兄,今天我们尽管喝酒,酒钱我付!”

  几周后,李白忽然想起自己还有几天就要去参加文学大会了,他不忍让汪伦为他离去而伤心,便悄悄来到了码头上。

  在这里,几周前桃花盛开,而现在,只留下在风中显得格外萧瑟的叶……

  李白长叹一口气,坐上船,却远远听得一阵阵歌传来,原来汪伦带着乡亲们来给他送行了。声音渐渐*了,*了。汪伦站在队首,大喊:“李白兄一路好走!”船渐行渐远,最后在水天相接之地消失……

  几天后,汪伦百无聊赖地打开电视,正传来李白在文学会上的得意之作: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听后,泣不成声。

  长亭上,一轮明月;码头上,朵朵荷花;晨风中,长卷飘过……

  在一个被蜡烛点亮的长亭里,李白和汪伦正开心地喝着酒,时不时夹一点小菜。

  “谢谢汪兄,能陪我一同喝酒。”李白一边大口大口地喝酒,一边说。

  “客气、客气,兄弟之间惜别,怎能不聚在一起?”汪伦说完,两只酒杯就碰在了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

  李白酒量大,汪伦没喝几下就醉倒了,只有李白在那边欣赏夜景,一边喝着剩下的一点酒。

  次日清晨,李白就起床来到码头旁时,还回过头看了看汪伦,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的,汪兄弟。

  想到这,李白就坐进一条船里。渔夫就用他那长长的竹篙划过清澈见底的水面,往河中心慢慢地划去。

  还没有划出去多远,李白听到码头上有人在唱《惜别歌》,还用脚踏着节拍,李白回头一看,竟然是汪伦。李白被汪伦感动哭了,连忙拿出笔墨在纸上写下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赠汪伦》,落下来的眼泪都滴在了纸上。船夫看见了,把船划回了码头,李白便把写下的诗给了汪伦。

  船夫又把船划走了,此时汪伦对着李白大喊:“兄弟,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李白和汪伦挥手告别。

  就算是深有千尺的桃花潭水,也比不上李白和汪伦两个的深情厚谊啊!

  今日,我从梦中醒来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这个美好的地方,重新寻找一个世外桃源让我更好的饮酒作诗。

  我来到岸边准备离开,忽然想起还没有向汪兄辞行,怎能离开这里呢?我便和船夫说明情况。来到汪兄家他辞行,可是汪兄对我说:“李兄,好好的怎么要走了?如果你要走那我给你送行吧!”我说:“汪兄我在这里的一段时间,乡亲们都待我很好,也谢谢你们的照顾,不用送了。”汪伦很舍不得我走,我也依依不舍。我对汪兄说:“汪兄,后会有期了。”我走到岸边对船夫说:“船夫我们走吧!”我忽然听到岸上有一阵阵踏歌的声音……

  我也不知怎么了,一看原来是乡亲们和汪兄来为我送行来了,他们手里抱了一罐美酒我便上了岸。汪兄对我说:“李兄我俩朋友一场,我怎么不会为你送行呢?我知道你爱喝酒,你看看这是乡亲们酿的美酒就给你路上喝。“我很感动差点就流泪了。船夫一再的催我快上船,我也没有办法就到了船上,要出发了。我顿时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走了,一想到汪兄我就泪流不止,汪兄对我的情谊比桃花潭水还深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千古名句,《赠汪伦》,你们可能不知道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吧!那就听我向你们一一道来。

  汪伦,性格豪爽,大方,乐于助人。有一天,他听说诗仙李白要来他这边游山玩水,汪伦非常想见见诗仙的风采,于是,他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问诗仙李白先生是否愿意来我这里游山玩水,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家。写好后,就让人把信送出去了。

  李白收到信后,十分想见一见十里桃花,想尝一尝万家酒家里的醇香美酒,于是就即刻动身向汪伦那边赶了过去,赶到后,李白到处寻找十里桃花,可她却只见到桃花潭的岸上有一株桃花,他想去万家酒家里品尝美酒,可是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家,李白恼火急了,又转念一想,觉得汪伦很聪明,于是就和汪伦交上了朋友。李白在这里游山玩水,品尝良醇美酒,好不快活。

  李白在汪伦这里住了大半个月后,李白要起身离开了。

  早晨,万里无云,湛蓝如洗,李白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了将要远去的小舟。

  李白站在船头,极目远眺,只见一碧如洗,悦目赏心。微风吹来,还能闻到十分醉人的桃花的芳香。

  李白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汪伦一边唱着送行歌,一边打着节拍的声音,汪伦唱着歌,越走越*。

  船,杨凡启程了。啊,朋友,亲爱的朋友,你在外边正对我招手,我也对你招手。啊!桃花潭虽然有千尺深,可哪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于是,李白就写下了赠汪伦这首千古名诗。

  汪伦很崇拜李白,一天,汪伦想请李白来做客,知道他喜欢喝酒看桃花,就写信道:“此处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李白收到信后,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汪伦把李白安顿好后,李白说:“我是来赏十里桃花,游万家酒楼的。”汪伦说:“十里桃花为一潭,万家酒楼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李白知道自己上当了,就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

  接下来的日子里汪伦带李白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一天,家里捎来一封信,说有急事,要李白回去。李白不想让汪伦失望,便留下一张纸条,说明回去的原因,便不辞而别了。

  第二天一早,李白便来到桃花潭,坐上船,船夫刚要开船,岸上传来踏步的声音,李白回头一看,发现是汪伦,汪伦朝李白喊:“既然要走,不早说,好让我来送你。”船越开越远,岸上传来踏步唱歌的声音,越来越远。李白回头向岸上喊:“再会了,汪伦兄!”船越开越远,渐渐看不到岸了,李白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就这样写出来,并留传下来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有一个穿着长袍,戴着秀才帽的人,站在一艘小船上正在观赏眼前的一片美景。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李白。

  忽然,岸上传来了踏歌声,随后就出现了李白的好朋友汪伦。李白看到了汪伦便马上走上去与他相会。汪伦拍了一下李白的肩膀说:“你怎么连一声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要走了,要不是我发现的早,恐怕现在见不到你了。”

  李白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一个重兄弟情意的人,我不愿看到兄弟为小弟的离去而感到伤心,所以才写下离别信给你,谁知你这么早就发现了。”

  汪伦听后,连忙拉住李白说:“李白兄,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不如在小弟家多休息几日,李白兄你是否赏光啊?”

  李白为难地说:“不是我不赏光,而是我在兄弟家已逗留多日,你又这么好客,我已不好意思再待下去了。”

  汪伦还是不肯放弃,连忙又说:“李白兄,你在家中反正没有什么事,还是再在我家多留几日吧!”汪伦见李白还是没有做出决定,便又说下去,“是不是小弟有什么地方照顾不周?还是兄弟你有什么难言之隐啊?”

  李白见汪伦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连忙回话说:“不是你的错,要错还是得怪我。谁叫我是一喜欢四处旅游的'人,从而养成了四海为家的*惯,我已在兄弟家待了这么久,也是我归去的时候了。”

  汪伦听了李白这么一说,脸上露出了一丝伤心的神情。李白看了看天色,说:“汪伦兄,现在天色不早,你还是回去吧,我也应该走了。”

  汪伦见没法留住李白,便深情地说:“好吧,那就后会有期吧。”

  于是,两人就地握手告别。李白站在船上,看着多情的汪伦,就吟出了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金灿灿的太阳徐徐升起,把潭水照得通亮。微风缓缓吹来,吹落了岸边的桃花。桃花落在了船上的李白的脚边。

  李白独自望着无边的潭水,看着远处重重叠叠的笼罩在雾气中的山,不禁想起与好友汪伦的往事。如今快要离开好友了,再也见不到汪伦了,再也不能一起饮酒作诗、赏花舞剑了。想到欢乐不再,李白心里一阵惆怅。

  船夫解开缆绳,准备起航。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有节拍的脚步声和熟悉的歌声:“好朋友啊,愿你一路*安,让我的祝福,伴随你万水千山……”这熟悉的歌声,这熟悉的身影,不就是自己的好朋友汪伦吗?李白急忙叫停船夫,迫不及待地跳下船。只见汪伦披着一件披风,像一片鲜艳的红霞飞过来。李白握住汪伦的手,就像握住了两人的友谊,久久不肯放开。

  汪伦难过地说:“李兄啊,这一别,不知我们是否还能相见?”李白安慰他道:“来日方长,我们一定还能相见。”在船夫的一再催促下,李白依依不舍地上了船,李白说:“汪兄啊,你对我的情谊比这桃花潭水还深,我永远不会忘记。”汪伦一边挥手,一边点头:“以后我看到这潭水就会想起你!”船渐行渐远,李白回头一望,只见汪伦还在岸边向他挥手。

  桃花潭静静的,宛如明镜一般,映出蓝蓝的天,白白的水,绿绿的树。微风一吹,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大诗人李白站在船上,欣赏着这一片美景,留恋这个世外桃源。“走吧!”李白说。

  船夫刚想解缆开船,一阵高亢激昂的歌声从湖岸传来,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一些村民在岸上踏步高歌,欢送李白。李白感动地热泪盈眶,连忙上岸。两个好朋友,亲热地握着手,深情地望着对方。

  汪伦说:“李白兄,人海茫茫,这一别,又何时能再重逢啊!为何不在小弟家多留数日呀?”

  “汪兄,我在贵舍已逗留多日,实在是不好意思再留在这儿了。”李白推辞道。

  “李白兄啊!”汪伦仍然舍不得这位难逢知己,“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这里的人们都热情好客,多希望兄台多留几日啊!是不是啊乡亲们?”村民们都纷纷响应,希望挽留这位大诗人。

  “可是……”“不知李白兄为何不肯赏脸,难道因为小弟照顾不周?”李白见汪伦误解了他的意思,便连忙解释说:“不,你误解我的意思了。只是我四海为家,不愿长留,为汪兄怎添麻烦。再说我已待了甚久,也是我该离去的时候了。”

  汪伦见不能挽留李白,流露出一丝伤心的神情,说:“啊!以后何时才能再见李兄啊!”“若你我有缘,定会再次重逢。”李白安慰汪伦。

  这时船夫催到:“客官,时候不早了,上船吧!”李白与汪伦依依不舍地告别,便踏上船头。

  船渐渐开远了,汪伦含着泪大声喊道:“李白兄!告辞了!后会有期!”说完,只听见李白隐隐约约的吟诗声: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日光倾城,清风微凉,碧波荡漾。李白半倚在榻边,眯着眼,脑袋摇晃着,嘴里哼着诗歌。酒缸倒在地上,酒“咕咚,咕咚”缓缓流出,浓郁的香气在屋内弥漫……

  夕阳西下,一阵“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李白。原来是汪伦来了,他站在门外,一袭白衣似雪,脸上满是期待。李白匆忙起身,“吱嘎”一声打开了那扇沉旧的木门。

  汪伦豪迈地走进屋内,步伐稳健,手中的酒杯发出清脆的声响。“喝几杯再走吧。”汪伦一边筛酒,一边笑着说。李白若有所思,微微晗首。

  汪伦一见,将酒杯放在自己桌前,将酒缸摆在了李白手边。李白一怔,随即大笑道:“好兄弟!”李白端起酒缸畅饮起来。汪伦不胜酒力,喝了几杯便倒在桌子上昏睡。李白望着汪伦,酒缸险些脱手。一想到明天便要离开,他心头涌起了阵阵不舍;他仿佛看到了“万家酒店”和“十里桃花”时的欣喜,想起曾与汪伦畅饮的快乐……

  李白独自在月下漫步,身后是烛光闪烁的木屋,李白踱了几步,却又犹豫了一会,最终惆怅着离开了木屋。

  次日午时,一叶扁舟从远处缓缓驶来,李白站在江边,心想汪伦也许未醒,但他的祝福永远伴随着自己。李白回望一眼,眼中尽有万般不舍。可扁舟渐*,李白长叹一声,踏上扁舟。

  忽然,岸上有踏歌声传来,汪伦赶来送行。李白甚是高兴激动,他与汪伦对视一眼,虽无言,但眼中包含了太多,太多……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5)

——改写《赠汪伦》的作文(五)份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李白收拾好了行李,准备离开桃花潭这个美丽的地方。

  他站在船上,望着桃花潭周边的景色,心中涌出了浓浓的不舍之情。**旁的柳树婀娜多姿,微风拂过,碧绿的枝条随风飘荡,仿佛柳树姑娘在梳理她的绿色长头发。周围的花一丛丛,一簇簇地怒放着,白的飘逸清香,粉的荡出霞光,红的燃起火焰,蓝的娇美动人,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散发出种种馥郁的芳香。蝴蝶挥舞着美丽的翅膀围绕着花朵们翩翩起舞。李白的目光再次转向不远处的一棵桃树与旁边的“万家”酒店,想到汪伦写给自己的那封信,现在想来,不禁哑然失笑。想当初,汪伦的信里写着“有十里桃花园,上万家酒店,处处鸟语花香,人来人往。”可到了一看却是十里桃花潭,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虽大失所望,却又与汪伦情投意合,先见恨晚。汪伦热情款待他,与李白推杯换盏,足足聊了一整夜,让李白十分欢喜。

  李白正准备下令开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歌唱声,他连忙止住了正想开船的船夫,纵然一跃,踏上了岸,伸长脖子四处眺望,想寻找那歌声来自何处。

  只听见从树林里传出和着用脚打节拍的歌唱声,隐约看见一个影影绰绰而又熟悉无比的身影一一是汪伦!李白万分激动地朝汪伦飞奔而去,随后他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彼此都流下了欢喜激动的泪水。

  互相道别一番后,李白一步三回头地走上了船,望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汪伦,内心十分难过,不禁诗兴大发,赋诗一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杯美酒,一首小曲,一张诗稿……这些,总能让李白想起当时与汪伦分别时的时光,他不免有一些伤感。

  分别前的那天晚上,李白与汪伦相约在长亭中。他们两个在长亭中痛快地饮酒,两人都很伤感。两个人不停地聊天,有许许多多的话,说也说不尽。汪伦喝了很多酒,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这才放下酒杯。随后,汪伦哭着对李白说:“兄弟呀,我真是舍不得你走呀!你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听着汪伦的话,不禁泪流满面。这时,一轮明月已经升到高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

  第二天早上,汪伦因为昨晚喝多了,还在睡觉。李白不忍心叫醒汪伦,也不想让汪伦很伤心,自己起床后悄悄地登上了小舟。李白离开了岸,现在正是春季,桃花潭岸边的桃花树上开满了花,远看就像天空中的彩云。桃花瓣很多都飘落到了水面上,在水面上轻轻地漂着,整个桃花潭都变得香气扑鼻。李白望着外面,外面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李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正当李白伤感时,他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了歌声。他往外一看,原来是汪伦在岸上唱歌,为自己送行,李白心里一阵感动。汪伦用脚一下一下地踏着地面,打着节奏,唱起了一首伤感的歌,表达着自己对李白的不舍。李白感动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他忍住,自己可是一个大诗人啊,怎么能哭呢?

  李白仔细地思索,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倾注于诗中,他决定写一首诗。思索了一会儿,就拿起毛笔,一气呵成,作了一首诗。李白决定把它读给汪伦听,他走出了船舱,站在船头,大声念给了汪伦。汪伦听后,非常感动,很想哭一场……

  这首诗就是现在广为流传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六年级文言文改写题目:《赠汪伦》改写300字。《赠汪伦》描写的是朋友之间珍贵的友情,也是李白的一首名作。这篇改写不足之处还望老师同学们指导。

  在大唐天宝年间,汪伦曾给“诗仙”李白写过一封信,信上说道题目:白兄,我听过您的大名,非常仰慕您。所以,请您来和我饮酒作诗,并且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请您务必来我们这里做客。

  李白听后非常开心,特别想去。于是坐船到了那里,汪伦早已在岸上等候多时,准备迎接李白了,李白和汪伦两人互相行礼,李白迫不及待地上岸,上岸之后向四处来回看,似乎在找些什么。汪伦说题目:“李兄你在找些什么东西啊?”李白说题目:“你在信上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在哪里啊?”汪伦笑了笑,说题目:“李兄啊,这十里桃花呢,说的是在十里处的桃花渡口,万家酒店则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便跟汪伦去了十里桃花,他们边喝着美酒,边观赏着桃花。

  过了几天,李白觉得待在这里的时间有点太长了。于是,早上凌晨就背着包裹走了。刚上船,就听到岸上传来唱歌声,回头一看,原来是汪伦和乡亲们赶来送自己。李白内心非常感动,眼里含着泪花,汪伦说题目:“白兄,你怎么走了也不告诉我一声啊?”李白说题目:“因为我在这里很长时间了,也该走了,不能再继续打扰你了。”汪伦拿出了一些美酒,说题目:“在走之前,咱们再干一杯吧!”“好。”李白好爽地回答道。两人干了这杯酒后,汪伦拿了一些点心送给了李白,在李白接下了点心后,诗兴大发,写一首《赠汪伦》题目: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古时候的某天,李白准备去汪伦的家乡游玩,汪伦知道后,心想:我这么佩服李白,真希望他能尽快来到这里,我要与他交个朋友。

  我们知道李白喜欢赏桃花、喝酒。于是便写了一封信寄给李白,信中写道:李兄,你不是喜欢赏花吗?我们这儿有十里桃花,你不是喜欢喝酒吗?我们这儿有万家酒店。

  李白见了十分高兴,便立刻乘船来到了汪伦的家乡,只见汪伦走过来迎接,又一边说道:我在信中说的十里桃花,其实它只是一个潭水的名字,而我在信中说的万家酒店,也并不是有一万家酒店,可是有一家老板姓万的酒店。

  李白听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哈哈大笑,说道:“原来你和我一样是个幽默的人。”

  就这样,他们彼此交谈了很长时间,终于,他们成了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之后,汪伦每天都用好酒好菜招待着李白,还领着李白去看了看各路风景。

  一连过了好几天,李白将要回去了,临走时,李白不忘说:“汪伦,你我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你以后若是有什么事也可以来找我,我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

  船开了,汪伦站在岸边唱歌,为李白送行,李白十分感动,便写下了有名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晚上朦胧而又迷人的月色照在河岸旁的一个小亭子里,亭中,李白正同他的知己汪伦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说笑,今晚是他们最后一次在亭中说笑,观赏月色,明天李白就将离去……

  早晨,天空万里无云,李白辞别了好友汪伦,登上了将要远去的小船,他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蓝天白云,一片花海,青青的.绿色点缀着一片粉红,一阵微风拂面而过,这桃花醉人的芳香扑鼻而来,一阵阵沁人心肺,有一两片桃花瓣飘飘欲坠这时候水面上空一群水鸟“呱呱”叫着,翱翔徘徊,啊!原来水鸟也知道别意呀!李白望着熟悉的风景,陶醉了,心中不由得感叹道:“这儿风景真好,不知什么时候还能看到……”忽然李白听到岸上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李白深情送别的歌呀!听,汪伦脚踏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了。

  汪伦在岸上向李白鞠了个躬,满怀深情地说:“李兄,你真的要走吗?”“是啊,是啊,我去意已定。”汪伦失望地摇了摇头:“李兄,你我相处了这么久,已亲如兄弟,你这一走,我真是舍不得啊!”“哎!我的好朋友,你不用这么唉声叹气!天下没有不散的宴*。”李白笑笑说道。“这次我们一别,又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会呀!”汪伦心中有万般的不舍。李白心想:是啊,我们这一别还真不知何年何月再碰面!“记得捎信给我哦!”“一定一定,你要多加保重!”

  这时李白只得乘上一叶小舟远行了,汪伦“保重”的声音渐渐远去。望着渐渐远去的桃花潭,李白的脑海中闪现出与汪伦一起度过的欢乐情景:几天来,是汪伦,与我一起说古道今,与我饮酒赋诗……这桃李花潭的水纵然有千尺之深,可它怎比得上汪伦为我送别的情谊深呢?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滑落下来……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6)

——赠汪伦_(精选五篇)

  李白是唐朝著名大诗人,汪伦很想见李白一面,于是便写了一封信给李白,邀请李白到汪伦的家乡,李白迫不及待的赶往了汪伦的家乡。

  汪伦和李白到了汪伦的家里,汪伦不好意思地说:“李白兄,我在信中骗了你,我们这里虽然没有万家酒店,但是却有一个姓万的人开的一家酒店,虽然没有数不清的桃花树,但是有一个桃花潭,虽然我骗了你,但是我实在太想和你做朋友了。”李白一开始还有点生气,但是一听汪伦这么想和自己做朋友,于是渐渐心*气和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汪伦带李白看遍家乡的美景,尝遍家乡的美食。汪伦和李白形影不离,成了一最好的朋友。

  但是皇帝突然让李白回宫,李白没法拒绝,心想:我本应感激汪伦的朋友情,而现在却又要悄悄的离开,李白心里很是郁闷。第二天,李白终于下定了决心,在凌晨的时候悄悄的上了船,船夫刚准备解开绳子,李白听见了离别的歌声,于是走出船舱,站在船头,看见汪伦带着乡亲们唱着离别的歌声,汪伦手里还提着两壶美酒,李白连忙跑下船,汪伦也跑向李白,两人抱在一起,久久不能分开。汪伦和李白在岸边喝了几杯,船夫催促着说:“客官,时间不早啦!”李白依依不舍的上了船,看着这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李白心绪难*:汪伦对我的深情比这潭水深了不知有多少尺,于是眼里含着泪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天早上,在一条大街上有许多的人,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就在一个古色古香的酒楼中,人山人海,说的说,唱的唱,谈天说地,诗意飞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唱戏,周围也有一群人在听。人群中,李白和汪伦正饮酒话别,你说我笑,拿着酒杯,你敬我,我敬你。就这样,不一会儿,李白和汪伦都有了几分醉意,他们左晃右晃,脸上通红;特别是鼻子,却是最红的,像里头点了一盏灯一样。最后,他们不知喝了多少杯,睡着了。

  睡了一会,他们朦朦胧胧地起来了。汪伦从衣兜中取出了点银两,放在了桌子上,他们俩勾肩搭背地走出了酒楼,左晃晃,右晃晃,差点撞倒了别人的老古董,又差点撞翻了别人的烤地瓜,还差点把小孩子给撞飞了。这时,汪伦说:“我的老朋友啊,既然你要继续去游山玩水,礼物那也必定是要有的,对吧?”

  说完,他们来到了一家木雕店。进去后,发现每一个木雕都栩栩如生,饶有风趣。突然,汪伦看到了一个大葫芦,表面很光滑,上面还刻画着一条龙,做工完美,很是精致,毫无瑕疵。李白很喜欢,汪伦二话不说,拿出一些银子,买下了那个葫芦送给李白,还给李白装了些酒进葫芦里。

  后来,他们俩来到了岸边。告别后,李白便坐上了小舟,离开了。汪伦唱起一首歌,打起节拍,为好友送行。李白激动万分,认为汪伦对他的感情比千尺的桃花潭水更深,便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今日,我从梦中醒来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这个美好的地方,重新寻找一个世外桃源让我更好的饮酒作诗。

  我来到岸边准备离开,忽然想起还没有向汪兄辞行,怎能离开这里呢?我便和船夫说明情况。来到汪兄家他辞行,可是汪兄对我说:“李兄,好好的怎么要走了?如果你要走那我给你送行吧!”我说:“汪兄我在这里的一段时间,乡亲们都待我很好,也谢谢你们的照顾,不用送了。”汪伦很舍不得我走,我也依依不舍。我对汪兄说:“汪兄,后会有期了。”我走到岸边对船夫说:“船夫我们走吧!”我忽然听到岸上有一阵阵踏歌的声音……

  我也不知怎么了,一看原来是乡亲们和汪兄来为我送行来了,他们手里抱了一罐美酒我便上了岸。汪兄对我说:“李兄我俩朋友一场,我怎么不会为你送行呢?我知道你爱喝酒,你看看这是乡亲们酿的美酒就给你路上喝。“我很感动差点就流泪了。船夫一再的催我快上船,我也没有办法就到了船上,要出发了。我顿时吟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走了,一想到汪兄我就泪流不止,汪兄对我的`情谊比桃花潭水还深啊!

  听闻李白好酒,所交之友也都能与他饮酒作乐。*日,这贾村汪伦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李兄,我这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楼,邀李兄来我这儿小住几日,不知可否?李白一看,若坐在十里桃花下饮着那万家好酒,此不为美事一桩?便立即起身去那贾村寻汪伦。

  渡船到此,一见汪伦,张口便问:“那十里桃花,万家酒楼在何处?”汪伦不由一笑,带李白到一座酒庄前面。李白放眼望去,这四周也就一家酒楼,不禁纳闷:“说这万家酒楼,可只有一家?”汪伦指着酒楼的牌匾:“这户人家姓万,开了个酒楼,叫万家酒楼,名声甚好。”李白开怀大笑,继续问道:“那十里桃花呢?”“离我家十里外有棵桃树,李兄若不嫌路途遥远,在下也愿意舍命陪君子。”

  虽无美景与好酒,可这儿空气清新,有着最淳朴的气息,也不枉费李白走这儿一遭了。

  几日后……微波粼粼的湖面上出现了一条独木舟,诗人挺立在船头,欲去远方,目光却依旧留恋着这儿的乡间风光。诗人挥了挥手,仿佛在告白这儿的一切。忽然,岸上传来一阵踏歌声,这是汪伦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李白最真挚的友谊。

  李白心下十分感动,望了望身旁的桃花潭水,不禁感叹:水深三千尺,也不比汪伦待我的情谊!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一天,他来到泾县桃花潭边的小村子里,这个小村子风景如画,依山傍水,四面环山,在小村子的旁边有一口水潭,潭深不可测,潭水很清,潭边长有很多桃树,每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这里的桃花开得非常热闹,香飘十里。因此人们就称这口水潭叫"桃花潭"。

  话说李白这天来到汪伦家,当时正是傍晚,汪伦见到这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心里甭提多高兴啦,于是,他特地做了一桌酒菜,盛情款待了李白,李白和汪伦在酒桌上无话不谈,谈他们如何作诗,如何写词酒过三巡,他们开始对对子啦,他们都不相上下,当李白吟完他那首《静夜思》的时候,汪伦连连竖起大拇指,说:"好诗,好诗。"汪伦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说:"李白兄,你就在我这里住一宿吧"李白看见天色不早了,并且也不好推辞,就在汪伦家住了一夜。

  第二天,李白准备启程了,他来到河边,坐上一艘小船,即将出发啦,忽然他听到河岸上传来送行的歌声,原来是汪伦在岸上一边唱歌一边踏着拍子给李白送行的呢,这时,李白感叹地说:"这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呀!"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7)

——扩写《赠汪伦》汇总5篇

  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江边,李白乘上小船,即将远行。忽然,李白听到了一阵踏歌的声音。他回头一看,只见汪伦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一边深情地演唱着送别的歌曲:“朋友你今天要远走,一路*安。今后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诉我。朋友啊朋友,你可知道我是多么舍不得你走啊!朋友,以后你一定要再来呀!”

  李白听着这深情的歌声,心中不禁涌起了阵阵感动。回想这几天来的情景,李白更加感动了。晚上,他们坐在月光下,细细地欣赏着无限的美景;白天,他们在万家酒店里,饮酒作诗,别提多快活了;傍晚,他们在家门口下棋,望着渐渐西去的夕阳,望着那慢慢消失的红霞。他们还站在山顶上,谈人生的乐趣,谈生活的理想……

  李白站在甲板上,拱手作辑。他说:“汪伦兄啊,我们的友谊比天高,比海深,我永远也忘不了你。我忘不了与你赏月的那份惬意;忘不了与你饮酒的那份恬静……”往伦也拱手说道:“李白兄,一路保重啊!下次,你一定要再来啊!”

  船一点点远去,李白极目远眺,发现汪伦还站在岸边,目送自己。于是,李白随口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来,这两句诗成了千古名句。

扩写《赠汪伦》

    李白有一位朋友叫汪伦,一天,汪伦请李白到他那里做客,说:“那里有千里桃花。”

 李白到那里一看,果然有很多桃花,汪伦带着村子里的人来迎接他,李白感激万分。

 汪伦带着李白去参观,说:“我们村不仅有很多桃花,还有一个桃花潭,潭水很深,掉下去的话肯定会淹死的,所以你要小心。”李白说:“多谢提醒。”

 李白说:“我明天要走了。”“怎么这么快就走!”李白说:“因为我有些事要做。”

 第二天,李白不想惊扰乡亲们,就自己悄悄地走了,汪伦醒来没看到李白,就知道李白悄悄地走了,汪伦就赶快召集乡亲们去送李白。李白乘上船快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很多人一起走路的声音,他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来送我了,李白说:“就算桃花潭水再怎样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

 李白乘上船以后,就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诗赠给汪伦:

·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天,大诗人李白在一艘船上,喝着酒,准备乘舟远行。忽然在岸上传来了一阵阵歌声,李白大吃一惊,想不到在这个时候还有人来为他送行。回头一看,便说道:“噢,原来是我的好友汪伦来送我了!”于是他又让船夫把船停到了岸边,来和自己的好朋友依依惜别。

  “天下茫茫知己难寻啊!”李白说“我这一生有您这么一个知己真是我的福气,可是我们这么匆匆已分别又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只要我们有缘就一定可以想见,如果没缘我们也会在心中想念对方的。”汪伦意味深长地说。

  这是船夫开始催促李白了,告诉他要开船了!

  “再见了朋友!”李白恋恋不舍地说。

  “再见,有缘在相见吧”汪伦说。

  这时,船开了,水中纵然是桃花潭水千尺深,夕阳照射这李白和汪伦友谊的影子,让李白知道了一个想法:什么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这份情。

  一千二百多年的一个春天,在安徽泾县,李白被阵阵鸟叫声吵醒,他穿上衣服,走到桃花潭边。这时正是三月初春,桃花开得正旺,绿茵茵的小草刚刚探出头来,潭中的鱼儿不知怎么的,总是望着他,还不时吐出一两个泡泡来,好像也在为李白即将离开而伤心。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

  在喝酒时,李白一边向汪伦敬酒,一边对汪伦说:“汪伦啊,你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我们志趣相投,真是相见恨晚呀!”汪伦也一边向李白敬酒,一边说:“哪里,您在我的心目中,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对我来说,您既是一位风度翩翩、学问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就在李白上船将要离去时,忽然听到岸上的踏歌声。只见汪伦在岸上一边流着泪,一边打着节拍,摇动着手臂,唱着歌为李白送行。李白听了,不能自已,他一下子从船头跳上岸来,紧紧地握住了汪伦的手,对他说:“好兄弟,后会有期了。”说完,就走上了船头,挥了挥手跟汪伦告别了。

  船渐渐驶远了,看着岸上的汪伦,李白留下了两行热泪,不禁吟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末年,李白来到安徽泾县桃花潭游玩。桃花潭的水深得透彻,桃花开得艳丽,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着李白。当地一位名叫汪伦的村民,非常欣赏李白的文学才干,酷爱李白写的诗句,常常以美酒热情地款待他,处处关心李白,给予方便。他俩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慢慢地成为了好朋友。

  终于有一天,李白要离开桃花潭了。当李白乘上船准备启程出发时,突然他听到岸上传来了唱歌的声音。李白回过头一看,只见好友汪伦正站在岸边,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一边深情地望着李白唱着歌。汪伦舍不得李白走,带了许多东西和美酒,赶来给他饯行。

  汪伦唱完歌,对李白说:“李大人,趁着这船还没有走,咱们何不再在这岸上,美美地喝上几杯呢?”李白上岸后,汪伦把酒对李白说:“李大人,您的诗篇家喻户晓,我一直崇拜着您,您能来桃花潭,是我们桃花潭的荣幸。如今,您就要离开这里了,请带上用桃花潭水酿制的美酒吧。我祝您一帆风顺!

  有机会再来桃花潭呀。”李白感动地说:“在这里的日日夜夜,给您添了不少麻烦,多谢您对我的深情款待与帮助,以后有时间,我还会再来拜访您的。今日,请允许我赠送给您一首诗吧,以表达我道不尽的谢意。”沉思片刻,李白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原文赏析(精选五篇)(扩展8)

——唐诗《赠汪伦》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规范》提出的:丰富同学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同学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同学语文学*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和”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身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同学跟着教师誊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和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同学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同学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同学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同学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发明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同学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同学开始作业。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3、通过预*,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谁送给谁?指导书写“汪”

  4、介绍: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这是一首送别诗。

  二、学*古诗

  1、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句,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

  3、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伦踏歌的歌词会是些什么。

  ③从“忽闻”体会到了什么?

  ④谁能有感情地把这两行诗读出来,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内容指导: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两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体会的?

  (“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谁能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交流。

  ③感情朗读。

  ④出示背景图,想象情景,进行表演。

  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们来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读诗或唱诗。

  4、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朗读古诗:

  1、课件以下两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无论以什么送别,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这些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五、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以歌声

  酒送别

  心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学生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

  2、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时的学*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

  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

  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

  一年好景君须记,()。远上寒山石径斜,()。

  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写这些诗的大诗人你们又知道多少个呢?(生自由说)

  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1:李白肖像,附李白简介)

  4、李白一生留下了*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他的《赠汪伦》。

  【设计思路:运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导入新课,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解题

  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生答:“赠”的意思就是“送”。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的一位村民。

  4、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设计意图:通过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地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诗文,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2: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2、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生自由地读诗)

  3、师:好,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3: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4、(课件4:去拼音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5、(课件5:全诗附带注释。将:马上。欲:就。忽闻:忽然听见。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千尺:很深。不及:比不上。情:情谊。)

  6、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7、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其他的同学也可及时补充)

  8、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四、故事引趣,激**感。

  1、师: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课件6: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高兴时吟诗一首《赠汪伦》。

  2、(再出示课件5)师生合作深情吟诵全诗。

  3、你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

  (课件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理解深千尺:虚指,夸张的写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师引导:孩子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8:三首诗中的三个夸张写法的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生答:李白和汪伦的情意像桃花潭水一样深)

  (4)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板书:更)

  (5)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就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意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把这种深厚的感情送进你的朗读中读出来。(再次出示课件7)个别动情朗读

  (6)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厚意表达出来吧!(齐读)

  4、过渡:李白与汪伦虽只相处了短短数日,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此时,站在船头(情景对话)“李白,李白,你在想些什么呢?”(学生变换成李白的角色)

  5、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你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答:不舍或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6、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道,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常我们是怎么送别客人的?(生联系生活说一说)

  7、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和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8、(课件9: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把这份惊喜和深情厚意送进你的朗读中。(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

  9、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汪伦,你们想说些什么,就快说吧!(请一生演李白,一生演汪伦,表演此时依依惜别的情景)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充实诗歌内容,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五、创设情境,配乐三读。(再次出示课件5)

  1、一读: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请一男生读全诗)

  2、二读: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请一女生读全诗)

  3、三读: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就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诵读,让古诗的情感层层深入,达到读中悟情的效果。】

  六、扩展延伸,读背感悟

  1、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课件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

  2、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男女生合作读)

  3、我们又仿佛看见了李白送友人一直来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在马上和友人挥手告别,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课件11:《送友人》)师范读、请生个别读

  4、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再次诵读《送友人》)

  5、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课件12:推荐阅读)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5)(生齐读)

  7、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生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学*一首送别诗,可以延伸学*积累一组送别诗,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七、课外积累,个性飞扬

  1、搜集一些有关离别的诗或文章去读一读,摘抄下自己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同学们也曾经与老师、同学、亲戚、好友分别,心中不免依依不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从这些送别诗中摘录你最喜欢的名句或自己仿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他们。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3 懂得珍惜朋友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

  2、 领会古诗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懂得珍惜朋友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2、你们以前有没有学过李白的古诗?

  3、那你能告诉老师你们都学过哪些呢?

  4、老师今天带来两首古诗,请大家大的读出来。(出示PPT)《赠汪伦》、《古朗月行》。

  【设计意图】复*学过的古诗,有助于同学们记忆古诗。

  二、学*古诗,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谊深

  1、诗人李白写过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出示PPT)下面请同学来读课题。

  2、一起书空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刚刚我们学*了赠的拼音,我们也把拼音写上,zèng,后鼻音。还有生字“汪”的拼音。

  师:(PPT介绍)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自由的读古诗,注意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

  3、理解诗句。

  师:(PPT出示李白)这是谁坐在船上?诗人李白将要做什么呢?是谁来送他?

  师:汪伦怎样来呢?请同学们读以下诗句。(PP: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李白将要走了,汪伦怎样呢?

  师:他怎样来送别,从哪个字可以中可以看到李白不知道他来的。

  师:从“忽”字中可以看出他没有告诉他白,他怎样来呢?

  师:解释踏歌。(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老师想请我们班会跳舞的同学出来表演,李白要走了,你用什么方法来李白。

  生出来表演。

  师:她们踏着歌声来送李白,这时李白的心理会想到什么?(PPT)

  师:那他当时的心理想什么?假如我是李白,我心理很感动,汪伦踏着歌跳着舞来了。

  师:这时李白想到了什么呢?(PPT示)

  师:此时此刻李白想到了什么?

  师(板书):水深情更深。

  师:请同学们再带着李白对汪伦的情深再读这句诗。

  师:同学们自由拼读黑板上的生字。

  师:下面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古诗,自由读古诗。

  师:请一小老师上来示范读。

  师:读得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下面我们学着小老师同桌互读。

  师:刚刚我们学*了李白的《赠汪伦》,下面老师带来了《赠汪伦》的古诗新唱,会唱的跟着唱。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诵读,让古诗的情感层层深入,达到读中悟情的效果。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三、指导写字,学生写字。

  1、师:刚刚听到我们班的同学动听的歌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学*的生字宝宝,先来观察它的结构、部首,想想怎样记。

  师:在课题我们已经学*过“汪”字,下面一起来学*“乘”字,说说注意点,它由哪些字组成呢?

  师:我们一起书空“乘”、“舟”,边书空边说注意点。

  2、生练*写字,师巡视。

  3、师生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采用了自主写字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背诵复*巩固

  1、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会了这首古诗,现在有谁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吗

  2、 生背古诗

  3、我们还记得这个学期学*的三首古诗吗?

  4、一起背古诗。

  5、巩固练*。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汪伦的古诗,这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这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多元化诵读古诗,激发孩子阅读记忆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五、总结拓展

  1、师:老师还找来了一些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句,我们一起来看看。(PPT)

  2、师:假如你的朋友要远行,你们也可以把其中一句诗送给你的朋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朋友之间的送别诗句,可以延伸学*积累,达到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板书设计

  李白  赠汪伦

  水深

  情更深

  《赠汪伦》教学反思

  推荐《赠汪伦》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将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内心体验带入学*过程中,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人生,释放自己的灵性和悟性。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离现在年代久远,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这个特点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在课前给学生介绍。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李白吗?又知道汪伦和他是什么关系吗?然后,老师说老师从网上知道了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有趣小故事,接着讲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古诗,学生听得兴趣盎然。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二、自主探究

  本节课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成了“先学后讲”。通过自学、交流,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自主学*能力得到锻炼。如: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经过自学探究,交流自己的学*成果,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力,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扎扎实实,层层推进

  “自主探究—自读感悟—悟情升华。”体现了以理解为基础,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读能力提高的理念。读的训练层次清楚,形式各样,在读中有所感悟,在交流中升华体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