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

首页 / 赏析 / |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阴晴 一作: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赏析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日“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创作背景

  在南宋后期,戴复古与大多数江湖诗人一样,他浪迹江湖,足迹遍布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及南越,几乎跑遍南宋全境。诗人于初夏之际,携酒游于张园。面对张园美丽的景色,因而创作此词。

  戴复古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古诗简介

  《初夏游张园》是宋朝诗人戴复古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黄梅时节,诗人载酒游园,那种愉悦尽兴,陶然忘形的情状被刻画出来。

  翻译/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①张园:张姓主人的园林。

  ②乳鸭:刚出生的小鸭。

  ③水浅深:池水或浅或深。

  ④熟梅天气:梅子已经成熟的时节,为五、六月。

  ⑤东园载酒西园醉:互文见义,说载酒游园,酣畅尽兴。

  ⑥枇杷:一种水果,成熟后成淡黄色或橙黄色。

  创作背景

  在南宋后期,戴复古与大多数江湖诗人一样,他浪迹江湖,足迹遍布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及南越,几乎跑遍南宋全境。诗人于初夏之际,携酒游于张园。面对张园美丽的景色,因而创作此词。

  赏析/鉴赏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日“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阴晴 一作: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赏析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日“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创作背景

  在南宋后期,戴复古与大多数江湖诗人一样,他浪迹江湖,足迹遍布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及南越,几乎跑遍南宋全境。诗人于初夏之际,携酒游于张园。面对张园美丽的景色,因而创作此词。

  戴复古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赏析: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日“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古诗简介

  《初夏游张园》是宋朝诗人戴复古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初夏黄梅时节,诗人载酒游园,那种愉悦尽兴,陶然忘形的情状被刻画出来。

  翻译/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①张园:张姓主人的园林。

  ②乳鸭:刚出生的小鸭。

  ③水浅深:池水或浅或深。

  ④熟梅天气:梅子已经成熟的时节,为五、六月。

  ⑤东园载酒西园醉:互文见义,说载酒游园,酣畅尽兴。

  ⑥枇杷:一种水果,成熟后成淡黄色或橙黄色。

  创作背景

  在南宋后期,戴复古与大多数江湖诗人一样,他浪迹江湖,足迹遍布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及南越,几乎跑遍南宋全境。诗人于初夏之际,携酒游于张园。面对张园美丽的景色,因而创作此词。

  赏析/鉴赏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日“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扩展1)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1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阴晴 一作: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赏析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日“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创作背景

  在南宋后期,戴复古与大多数江湖诗人一样,他浪迹江湖,足迹遍布东吴、浙西、襄汉、北淮及南越,几乎跑遍南宋全境。诗人于初夏之际,携酒游于张园。面对张园美丽的景色,因而创作此词。

  戴复古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译文: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

  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使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译文二:

  竹子在微风中摆动着,清雅的影子笼罩着幽静的窗户,成双成对的候鸟在夕阳中翻飞,聒噪个不停。

  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柳絮也已飘落尽了。使人困倦的初夏已经来临,白天也渐渐长起来了。

  注释即景:眼前的景物。此处以眼前景物为题材作的诗。

  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两两:成双作对的。

  时禽:燕子之类的候鸟。泛指应时的雀鸟。

  噪:聒噪、吵扰。

  谢却:凋谢、谢掉。

  絮:柳絮。

  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朱淑真集》题作《清昼》。《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均作[初夏]。

  (《宋诗精华》《清昼》,此诗题据张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宋诗纪事》《宋诗抄补》均作《初夏》。谢枋得《千家诗》作《即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人郁郁寡欢的心情。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写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宋代: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译文: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注释:

  松阴一架半弓苔(tái),偶欲看书又懒开。

  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极小。弓,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后为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一弓等于1.6米。

  戏掬(jū)清泉洒蕉(jiāo)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掬:两手相合捧物。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的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

  翻译

  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

  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之世。

  注释

  红紫:红花与紫花。这里指春天开放的花。

  夏令:夏季。

  赏析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宋亡国,南宋在临安的*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然而此诗格调清新。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没有愤怒也没有呼喊。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人”是指天下太*,人人都是太*之人。

  时代混乱,陆游为什么如此说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机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对太*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他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5

  闲居初夏午睡起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指杨梅。

  (2)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3)思:意,情绪。

  (4)柳花:柳絮。

  赏析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扩展2)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1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古诗简介

  《幽居初夏》为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这首诗是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表达。

  翻译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注释

  ⑴湖山:湖水与山峦。胜处:美好的地方。

  ⑵野径:村野小路。

  ⑶有时: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谓有如愿之时。鹭,原作“鹜”,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⑷深,原作“源”,据钱仲联校注本改。无处:所有的地方。鸣蛙:指蛙鸣,比喻俗物喧闹。

  ⑸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苏轼《筼筜谷》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朱乔年诗:“一雷惊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

  ⑹木笔:木名,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白居易《营闲事》诗:“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犹,原作“初”,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⑺叹息:叹气;嗟叹。老来:年老之后。交旧:旧友;老朋友。

  ⑻瓯(ōu):杯子。

  赏析

  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是南宋诗人陆游于晚年所作,为诗人表达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田园诗。

  陆游晚年村居诗作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静的。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

  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处紧处的风光。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2

  闲居初夏午睡起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指杨梅。

  (2)芭蕉分绿与窗纱: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3)思:意,情绪。

  (4)柳花:柳絮。

  赏析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3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杨万里〔宋代〕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简析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4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古诗简介

  《清昼》是南宋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述深闺闲处、清寂无聊情绪的抒情诗,前两句写夕阳晚照时刻庭院的幽深寂静,后两句写海棠花谢,柳絮飞尽,而困人天气,正是昼日初长之时。这首诗以婉丽明畅的语言,绘暮春园庭清幽景色,抒孤寂无聊之闺情,笔意轻灵,毫不着力,浑然天成。

  翻译

  竹子在微风中将清雅的影子笼罩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正在夕阳下尽情地喧噪鸣叫。在这海棠花凋谢、柳絮飞尽的初夏,只觉炎热的天气世人感到乏困,白昼也开始变得漫长。

  注释

  ①罩幽窗:竹影笼罩而使窗前幽暗。

  ②两两:成双作对的。

  ③时禽:泛指应时的雀鸟。

  ④噪:聒噪、吵扰。

  ⑤谢却:凋谢、谢掉。

  ⑥絮:柳絮。

  ⑦困人天气:指初夏使人慵懒的气候。

  ⑧日初长:白昼开始变长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关于此诗诗题,《朱淑真集》作《清昼》,《后村千家诗》题作《夏》,通行本《千家诗》作《即景》,《宋诗抄补》作《初夏》。据诗的内容和各本题名,这首诗是夕阳时分就前所见景物抒发感情的作品。

  赏析

  这首是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诗人郁郁寡欢的心情。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摇”和“鸟噪”,真是绘声绘色。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写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这是一首描述深闺闲处、清寂无聊情绪的抒情诗。诗的前三句在渲染环境的清寂、烦人和落寞,为最后一句抒发其无聊情绪作铺垫。

  “竹摇清影罩幽窗”这一句首先点明了即景咏诗的地点——闺“窗”是诗人赖以观景而抒情的出发处。不难想见诗人呆在闺房,自窗而外观的情状,幽窗上又罩着摇动着的竹子的清影,这就使得深闺产生了一种十分幽寂的气氛。这样写,造成了一个静而又清、清静得甚至于孤寂的境界,使人一下入定,然后随着诗人自窗而出的视线及由之而生的思绪领略闺房周围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思。

  第二句“两两时禽噪夕阳”是诗人所见所闻窗外远处和上方的景象,有喧噪的时禽和夕阳。时禽鸣叫,一般多引发人的新奇感觉,可是诗人却说它们的鸣叫是“噪”,表明了诗人烦乱的心情。环境本来就太显孤寂了,不能给人带来安慰的时禽的鸣叫,只能使这孤寂的环境更显孤寂,自然更烦它,自然是噪声了。“夕阳”二字,点明了诗人即景作诗的时间是黄昏。

  “谢却海棠飞尽絮妙”这是诗人观看远处和上方的景物后,视线下移之后所见到的景象。海棠花落,排絮飞尽,这种景象使她心情难免随之落寞,于是把这种落寞心情寓在了所描写的事物中。这种残败的景象同时也点明时令已是春末夏初。

  诗的最后一句是对以上三句所谊染的清寂、烦人和落寞的环境气氛的总结虽一然字面上是在讲述人对时令变化的感觉,但主要则在抒发慵懒无聊的情绪,使全诗成为一个贯穿、严密的整体,诗意因而明朗化。

  写法上此诗有一个隐而不现的特点,诗人写景,是以“窗”为观景的出发处,无论是竹影、时禽、夕阳、海棠、飞絮,还是“噪”声即景如此,可谓独特。其次,就是将捕捉到的景物与心境联系起来,融在一起,用富于情感色彩的词语来表现,如幽窗的幽、噪夕阳等来的噪、困人、日初长等。这体现了这位女性诗人特有的观察、描述的细腻、准确、传神。

  初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译文

  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

  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赏析:

  1、题原作“初夏”,作者原作“戴石屏”,据《宋诗钞·东皋集》改。

  2、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3、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扩展3)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原文:

  少年游·江南三月听莺天

  清代: 吴锡麒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注释: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吴蚕:吴地盛养蚕,因称良蚕为吴蚕。

  赏析:

  江南三月,红瘦绿肥,莺啼蝶飞,春光老去。欲寻旧梦,再到前溪,柳过三眠,桑径人稀。结句“寒倚一梯烟”,极有情致,耐人寻味。全词风流秀逸,流丽自然。

  少年游·离多最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翻译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

  即使情感浅薄,好象是飘飘不定,白云行空,但仍可相逢在梦中。

  可惜的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而无定性,佳期密约,难以使人信从。

  认真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解:懂得,知道。

  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可惜。

  佳会:美好的聚会。

  难重:难以再来。

  粗译

  离多最终会是,东西的流水,最终相逢之情可解;

  浅情最终会像,无定的行云,仍然可在梦中相遇;

  只是人意可怜,比云水更薄,这样的佳会很难再遇到;

  细想从来,让人断肠处多,却不与这次相同。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结拍三句直抒情怀,语极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人夏敬观评此词:“云水意相对,上分述而又总之,作法变幻。”作者在词中正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造成回旋往复的词境,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赏析二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粗赏

  细观全诗,着眼之处当属“人意”“佳会”。我们可以大胆猜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环境。作者正是意气风发的大好少年,远离家乡出外游闯,此间经历悲欢离合不可胜数,似乎早已不在意了。只是这一次是什么样的佳会:也许是巧遇知己,把酒言欢之后,最终要离去的不舍之情最重;又或是偶遇佳人,情意缱绻,难舍难分。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代: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 一作:岛)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译文及注释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chán)嘶(sī)。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 一作:岛)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乱蝉嘶:一作“乱蝉栖”。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xiá)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少年 一作:去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注释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鉴赏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鸣。“长安”原为*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古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功名利禄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所承接的却是“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一种强烈的反衬。而在长安道上词人之“马”之“迟迟”行走,则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秋蝉的嘶鸣独具有一种凄凉之致。“蝉嘶”之上,还加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秋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秋蝉嘶而引起的哀感的词人之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经凋零,所以才显得树的高。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扩展4)

——偶成原文赏析及翻译实用五份

  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古诗简介

  《立春偶成》是南宋初期文学家张栻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节令诗。作者描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首句写立春时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拟人手法写树木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诗人仿佛看到眼前处处春风明媚,碧波荡漾。这首诗语句活泼,富有动感。

  翻译/译文

  时*年终冰霜渐渐减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晓。

  眼前只觉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注释

  ①立春:阳气回苏的开头,也是一年的最后月份。代表着春季的开始。偶成,即偶有所感而成。

  ②律回:阳气回生。古人以音乐上的十二音律来比拟一年的十二个月。春夏六个月属阳,称为“律”。秋冬六个月归阴,称为“吕”。岁晚:年终。

  ③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节变化影响的事物,如动植物、水、山等等。

  ④生意:生机、生气。满:遍布,充满。

  ⑤参差:高低不齐。形容水面波纹起伏的样子。

  赏析/鉴赏

  诗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时,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发青,略见春意了,风也暖了,水也绿了。这首诗是诗人在立春日无限兴奋喜悦时所作。

  这首诗的前二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写立春节气到来时的景象:冰霜渐渐融化,暖气渐渐回生,冬眠的小动物蠢蠢欲动,花草树木都感觉到了春的信息,万物仿佛从沉睡中睁开了朦胧的眼睛,看着时令的更新,考虑着迎接新春的到来。“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后天气逐渐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蛰虫将要苏醒,草木将要萌发抽芽。以拟人笔法写草木发绿,以代替具体的描写,最先告知了春天到来的消息。

  后两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写诗人的悠然遐想:诗人不再有残冬寒冷瑟缩的感觉,走出室外,满目清新,似乎看见了萋萋芳草,灼灼红桃,碧烟轻浮,莺歌燕舞,鹅鸭戏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致。回到眼前,只见宽广的湖面上,东风轻拂,波纹粼粼,水天一色,远帆点点。启迪人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发展趋势,注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融情人景,十分形象。“生意满”,让读者从中隐现看到茸茸芳草,碧烟轻浮,千红孕苞,鹅鸭戏于晴江,好鸟翔于佳木,春意盎然,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致。一个“满”字,使全诗增色不少,读来如沐春风,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从立春这个节日“阴极阳生”的特点,命意也不过说“一阳复始,万象更新”。“春到人间草木知”,以拟人化的手法,开春草木最先发芽。颇含韵外之致,与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亦是状物准确生动的好句。以绿波荡漾,把视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结,余味无穷,使人默默地意会到,诗人所热情歌颂的是:只要有积极的'因素,便会有积极的反应。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所见所感,语言朴质清新,以景句结尾,意味无穷。感情丰富,比喻形象,给读者以生机盎然的感觉。诗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锐,诗语生动,表达的是一种欣喜的心情。在写法上,对仗工整,用词传神,而又不露斧凿痕迹。

  原文:

  春日偶成

  程颢〔宋代〕

  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

  韵译云儿淡,风儿轻,时*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散译接*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注释:

  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

  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

  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赏析:

  自其一首即景诗,描发素天郊游的心情以及素天的景象,也其一首发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素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发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其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素游,它所要表达的其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发自己素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素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素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其艳美的鲜花,到处其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发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自种心情主要其通过‘*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午天”,并不其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素,而其用“*”来强调自己只顾素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其简单地描发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其用“过”来强调自己在素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素,不知不觉已经境了很远很远。自样,自两句诗尽管描发的只其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其自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其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素色中漫游,在素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自应该其十分自然的事,但其,在扼**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自似乎只应该其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其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发自首诗时很可能已经其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自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其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其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易自然,语言浅*通俗。全诗发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作者介绍:

  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古诗简介

  《偶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虽然写了作者对自己的艰难处境、对动荡的时局的感慨,但并不低沉,一扫中国古人在写这类怀忧伤时的诗作时所表现的那种哀叹忧愁之绪,作者在他的感怀中灌注了一种愤慨激越的情绪以激励自己和友人。全诗意境含蓄,抒情较浓。

  翻译/译文

  文章如同尘土,我还能做什么呢?举目遥望,又引起我无穷的思念。

  我痛恨祖国的文艺园林一片寂寞荒凉,什么时候啊,春兰秋菊才能相继开放。

  注释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扩展5)

——新年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

  新年作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译文: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注释:

  ⑴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⑵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客:诗人自指。

  ⑶“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⑷岭:指五岭。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⑸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赏析:

  此诗是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后新年抒怀之作。公元758年(至德三年)春天,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遭贬之因,据《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记载:“曩子之尉于是邦也,傲其迹而峻其政,能使纲不紊,吏不期。夫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巴尉。”(《毗陵集》)可见是受诽谤获罪被贬。这首诗是迁至潘州次年后,即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所作。

  原文: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译文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注释

  ⑴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⑵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客:诗人自指。

  ⑶“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己尚未回去。

  ⑷岭:指五岭。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

  ⑸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赏析:

  创作背景

  此诗是刘长卿被贬为南巴尉后新年抒怀之作。公元758年(至德三年)春天,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遭贬之因,据《送长洲刘少府贬南巴使牒留洪州序》记载:“曩子之尉于是邦也,傲其迹而峻其政,能使纲不紊,吏不期。夫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骋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巴尉。”(《毗陵集》)可见是受诽谤获罪被贬。这首诗是迁至潘州次年后,即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所作。

  鉴赏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诗人满腹冤屈化作一句诗语:“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潸然”而下。其实,伤心泪早就洒于贬途:“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毗陵集》)联系仕宦偃蹇,很难自控,而有“新年向国泪”(《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与“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异曲同工之处。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人日思归》)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两句有感而发,自然浑成,诚为甘苦之言。使笔运意,纯熟圆浑,字凝句炼,素来是诗人的所长,“老至”句承“独潸然”,“春归”句承“新岁切”,脉络细致,情意深沉。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炎南天畔,升迁无望,故有时不我待、春归我先之感。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因此连续以四句伤情语抒发。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古谣,引发怨苦,以此属引凄厉之声度入诗中,与北方呜咽陇水同是感伤的声态意象,都令人怀悲而思归。刘长卿的仕历活动主要在南方,其诗中有很多表现猿啼的句子:“梦寐猿啼吟”,“万里猿啼断”、“猿啼万里客”。而这里犹再重之“同旦暮”——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乡心切”刻划得淋漓尽致。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在抑郁、失落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长长的慨叹:“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新年作

  刘长卿〔唐代〕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译文

  新年来临,思乡的心情格外迫切,想到自谪漂泊在外不禁潸然落泪。年老了反而被贬谪他处居于人下,连春天也脚步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在岭南早晚只能与猿猴相依作伴,或与江边杨柳共同领受风烟侵吹。我已和被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同遭遇,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能还乡?

  注释

  天畔:天边,指潘州南巴,即今广东茂名。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居人下:指官人,处于人家下面。客:诗人自指。岭:指五岭。作者时贬潘州南巴,过此岭。长沙傅:指贾谊。曾受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这里借以自喻。

  赏析

  在唐代,长沙以南地域都很荒凉,潘州一带的艰苦而可想而知,诗人受冤被贬,从鱼肥水美的江南苏州迁至荒僻的潘州,委屈之心不言而喻。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两句是说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乡心”,思乡之情;“新岁”,新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更加迫切难抑了。“天畔”,天边,这里指岭南;“潸然”,泪流的样子;独处异乡,又逢新年,思乡情切的诗人怎能不黯然神伤,老泪纵横呢?开篇的“切”和“独”,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由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化出,在前人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老”、“居人下”是诗人自况;一个“至”字,满含年老失时的.辛酸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刚正到老,却落了个受人陷害、寄人篱下的下场!沉痛之情*淡道出反而更显沉痛;“客”,指诗人自己;“春归”,春回大地、回故乡,有拟人意;一个“先”字,既有羡慕:要是自己能像春天一样,早早回到故乡,那该多好啊!更有埋怨:我还在天涯漂泊,春天怎么就先行回归了呢?年老失意,春归己留,正是诗人“潸然”的原因。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这两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节序风光。猿啼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岭猿”,岭南山间的猿猴;“旦暮”,从早到晚;“风烟”,晨风暮霭;“同”、“共”二字,写尽了诗人孤独无告、迷惘无依的凄苦情状:谪居异乡,只能同无情的动物为伍,只能与无感的植物结伴,岭猿声哀,江柳意迷,纵有万般心事,又何处得说?自身遭遇的凄苦,前途未卜的迷惘,全在景中。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洛阳才子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脱颖初露,而为权贵宿老谗毁,疏放为长沙太傅。诗人这次遭贬,也是以功蒙过,怏怏哀怨,时有流露:“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故引贾谊为同调,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已似”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

  凡是写景抒情的诗,用字遣词总是十分讲究。或是一句写景,一句说情,或在一句中既写景又抒情,或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此诗伤感的成分较多,因此抒情语句较多。前两句是情,三句是景,四句有景有情,五六两句是即景生情,七八句又是抒情。其中“新岁”是景,“几年”是情。无限离愁,跃然纸上。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唯颈联写景,淡密而不显焕,情致悱恻。全诗结体深沉,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卢文昭语)的风致。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1 古诗新年作刘长卿带拼音版

  xīn nián zuò

  新年作

  liú cháng qīng

  刘长卿

  xiāng xīn xīn suì qiē , tiān pàn dú shān rán 。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lǎo zhì jū rén xià , chūn guī zài kè xiān 。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lǐng yuán tóng dàn mù , jiāng liǔ gòng fēng yān 。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yǐ sì cháng shā fù , cóng jīn yòu jī nián 。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2 古诗新年作刘长卿翻译

  新年来临的.时刻思念家乡的心情更为急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却依旧寄人篱下,春天脚步多么轻快比我更早回归。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像西汉的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3 古诗新年作刘长卿赏析

  诗的情感哀切深至,颔联意绪剀切,首尾感叹往复。诗人刘长卿曾被贬南巴尉,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无限离愁,跃然纸上。就其风骨而言,则属大历家数,呈露顿衰之象。

  新年作

  刘长卿〔唐代〕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初夏游张园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扩展6)

——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

  原文:

  水龙吟·白莲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鉴赏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是对白莲作总体的概括描写。把莲花比作仙人掌上的芙蓉,它还滴着金盘的玉露,借用的是汉武帝承露盘事。落笔把莲花的整体精神摄起的,跟着具体勾画:“轻装”、“纤裳”,为形质;“照水”、“玉立”,为姿态。配似“飘飘似舞”,使莲花的形象突现眼前。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随即换了角度,自身落笔。“销凝”意为徘徊凝望。几度排徊在满湖烟月和一汀鸥鹭之中,为的是要领略这诗的环境中那白莲的雅韵。“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悄然静夜之中,驾一叶扁舟,在湖上飘摇。淡白的湖光,远送的香气,皆进目鼻之中,那莲花却混在波明月白之中了不可见。这几句莲花被置身于若有若无之间。湖光、烟月、小舟、鸥鹭物光人色皆有。如果能够用丹青画出,当是一幅绝品。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大抵是浣纱人妒忌美丽,换红衣裳,穿一件素白的罗衫,以便消减您那动人的魅力。这里写白莲仍是一片迷离之色,轻轻把题目的“白”字反挑出来。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白莲的姿态陡然呈现。“闲情淡雅”一串特写镜头,“淡雅”是写神魂,“清润”是说姿态:“凭娇待语”是拟人化手法,写出它“若讽若惜,如怨如慕”之情态。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隔浦”化用白居易的《隔浦莲曲》句:“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倾盖”借用“倾盖而语”的成语。“心素”即心事。这里又补足了一笔,将上面意思说透。

  结拍“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从眼前荡开,想到未来。“湘皋佩解”是个典故。郑交甫遇见江水女神得赠玉佩。这里的“佩解”是比喻莲花落瓣。“怕湘皋佩解。”讲不久西风吹来,花瓣飘落,如江妃解佩。只剩“绿云十里”在西风中飞卷罢了。

  整首词,有总写,有分写,有远写,有*写,有正写,有侧写,章法颇可玩味。其中的“小舟夜悄”一段,迷离惝怳:“浣纱人妒”三句,想象幽奇:“凭娇待语”、“似传心素”,则人花合咏,也都显出作者的匠心。

  长调咏物,要有整体的布局。或总或分,或实或虚,或探或补,手法颇多,规划得好,才能下笔。这首词,总分结合,远*相宜,章法颇为严谨。

  朝代:唐代

  作者:陆龟蒙

  原文: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

  ⑴蘤(huā):“花”的古体字。

  ⑵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⑶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xx: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赏析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原文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

  蘤(huā):“花”的古体字。

  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赏析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白莲

  唐代:陆龟蒙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端合 一作:真合)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冰清玉洁的白莲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

  白莲不事铅华,不争奇斗艳,这种无情有恨的神态,何人能够欣赏?只能在晓月清风的陪伴下寂寞地自开自落的时候。

  注释

  蘤(huā):“花”的古体字。

  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赏析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表现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点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的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很有启发。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丽之花欺侮。白莲花总应该长在瑶池里面。

  鲜红的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有谁专门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

  “无情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月儿明风儿轻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能了解你?

  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的开放,好像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的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这“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繁葩有着天人之别。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了,个性化了。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词典释义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莲

  唐代:陆龟蒙

  素�f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真合 一作:端合)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及注释

  素�f(huā)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冰清玉洁的白莲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