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

首页 / 诗词 / | 2022-12-05 00:00:00 诗词

登高的诗词1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登高的诗词2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登高的诗词3

  秋山明净,秋水澄澈,秋云从容。登临处,一览重阳风景。/携来美酒千盘,野花万朵纵横,好宾朋,一路放歌行。幽远情趣,旷达胸怀,古今同。但愿明年九月九,山更明净,水更澄澈,云更从容。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颧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登楼》: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1)

——《登高》教案3篇

《登高》教案1

  一、导入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整体感知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六、研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七、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八、拓展积累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九、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登高》教案2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容,这里包括所描绘的景(意象)等。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这两首诗歌作者各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诗歌表达的主要表现手法等,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名句等,背诵这两首诗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师渗透一定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方法中提升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一、《登高》

  (一)、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首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二)、学生自读感悟

  1、自读全诗

  2、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3、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人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明确: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生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4、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1)、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明确: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王维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王维把山间秋天的月夜写得那么宁静而又富有生气。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等,都给人带入诗一般的境界,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清丽。诗人把秋天写得很清新迷人,一反悲秋的格调。而杜诗则相反。(分析略)

  5、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6、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为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出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一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为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锦瑟》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1)、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参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参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参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诘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明确: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①: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

  明确:惘然

  ②:作者为什么而“惘然”?

  明确:为“此情”。

  ③:“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现在让我们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附板书:

  登高

  杜甫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

  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锦瑟

  李商隐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登高》教案3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生*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

  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

  2.教师范读

  3.集体朗读

  4.听朗读录音

  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写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

  六: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七、集体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九、板书设计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2)

——新年登高的致辞 (菁华3篇)

新年登高的致辞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乾坤之间,时间绽放。九百六十万*方公里的大地上,时光如往常一样,穿越北国的飞雪与南方的晨风,与我们不期而遇。这是20XX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再次赋予时间以仪式感,以庆典的方式,以奋发的姿态,共同携手迈进时代新纪元。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荣获xx首届xx教师称号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向一年来为xx荣光而奋斗的全体师生致以新年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怀支持xx成长的董事会和xx中学致以深深的谢意!

  从新年的第一缕晨光,到岁末的深情凝望,365个日日夜夜,每一个人的行动和努力,每一个人的涓滴奉献,汇入历史的江河,成就眼前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这一年,国家经济稳步向前,在世界经济体中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治”以其显著优势推动国家管理现代化;“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 *声音,展现大国智慧与大国担当;5G长风浩荡吹起,多领域跨界融合与应用跑出“加速度”;嫦娥四号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古老的月背揭开奥秘面纱;*女排连胜夺得2019年世界杯赛冠军;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300多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每一帧让我们为之振奋的大事件背后,都挺立着一个个*人的热爱智慧与坚守。

  你可曾思量过,这时间的长卷里,自己画下了怎样的一笔?你可曾意识到,这广阔的土地上,自己站立的地方正是奋发之起点与梦想之所在?湖湘教育的版图上,有xx这所新兴的校园,而校园里,有眼前的你我将生命的热力倾注。

  这一年,我们聚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xx中学联合打造创新拔尖人才贯穿培养中心,与岳麓书院共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与新加坡克信中学缔结姊妹友好学校,致力建设长沙初中教育的“高地” “绿地”;我们推进高效管理——长沙市优秀民办学校长沙市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实至名归;我们专注教师队伍培养——通过集团联动名师带动团队互动,打造xx优秀教师团队,“长沙市卓越教师” “青年岗位能手” “洋光优秀外语教师奖”等不断涌现;我们注重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信息数学语文英语艺术科技创新等学科竞赛全面开花……第一届毕业生,中考以骄人的成绩,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校继续怀梦求索。时光嘉奖每一份辛劳的付出,让所有的努力充满价值与意义。

  今天,当我们怀揣“迈进新纪元,礼赞新时代”的豪情,翘首期盼未来的教育盛景时,我们期望以首届“魅力教师”之名,探寻xx魅力之所在,经由时间,共同确立我们的精神坐标。

  xx教师之魅力在于“德才兼备,内外兼修”,也在于“崇高的师德修养高度的文化认同深厚的专业素养”,以教师之魅力成就学生生命之出色。xx学生之魅力在于“全面发展,创新拔尖”,也在于“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我们期望,每一个从这里出发的xx少年,都能坚守人类永恒的价值意义,主动将个体生命价值融入人类价值体系,成为未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

  此时此地,放眼望去,是2019留下的满船星辉,也是20xx立即展翅的浩浩长空,少年的的旌旗,穿云的船桨,和你们眼里的星辰大海,都将被时间记住,也将被生命铭刻。

  祝福当下,期望未来。愿我们永葆生命的魅力,愿我们拥有时间赋予的力量。愿xx的明天更加美好!

新年登高的致辞2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弹指一挥间,我们送走了硕果累累的20xx年,已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xx年。在这虎年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向兢兢业业、辛勤工作的全体教职工,向刻苦学*、奋发向上的全体同学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衷心祝愿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伫立岁首,回望20xx年,我们心怀喜悦,充满自豪。学校的20xx年如同一副锦绣画卷,大家并肩携手,用斑斓的色彩描绘出绚烂的画面。奋斗甘苦,尽在其中;精彩瞬间,永驻心田。

  锦绣画卷上有朝气蓬勃的绿色。20xx年,学校立足“稳定规模、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办学目标,综合实力有了大的提升,社会声望日隆,社会各界评价较高,一派绿意盎然景象。20xx年,学校新初一、新高一共招生1800余人,发展新团员 人,这些新鲜的面孔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投资百万余元给所有班级配备了过媒体,给*百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给初一学生配备了高档的新桌凳,高中教师进行了省教育厅新学院视频培训,初中教师进行了多媒体课件培训,全体教师积极学*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努力打造“高效学堂”,全体学生逐步树立了“好*惯比好成绩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的思想意识,整个学校迸发出新的希望和蓬勃的生机。

  锦绣画卷上有浓郁炽热的红色。20xx年,一场场热火朝天的活动让学校更加红红火火。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视野又好又快发展。烈士陵园祭扫活动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聆听清华学子的现身说法、感受赵一博先生的“励志成功”教育演讲,让我们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春季田径运动会、拔河比赛、冬季越野赛、教职工篮球比赛、军训大阅兵展示了全体师生拼搏向上、团结合作的风采;宿舍文化评比、缤纷展台展示、新年书画展、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大合唱、庆元旦文艺汇演、经典文化浸润人生等活动,展示了学生才艺,陶冶了学生情操,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教学常规检查、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学科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同课异教活动、每周素质抽测、班会听课制度、导师育人制等大小教研活动将教育教学研究推向深入,将科学管理落在实处。全体师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提升自身水*。

  锦绣画卷上有硕果累累的金色。20xx年,我校初中部获滕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一等奖荣誉称号,高中部获枣庄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荣誉称号;学校又先后获“枣庄市*安和谐校园”、“枣庄市绿色学校”、“滕州市首届中学生艺术节二等奖”、“滕州市文明淡淡”、“滕州市教育先进单位”等系列荣誉称号;更令我们全体师生骄傲的是,在*教师发展基金会、*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表彰会上,我校获“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荣誉称号,在全国2000所民办中小学中,共有150余所学校获此殊荣,山东省有10家,滕州市仅有我们这一所学校获此荣誉,学校校长石广忠同志赴京领奖,并受到教育部领导接见。学校丰硕的成绩是我们全体师生努力拼搏的结果,它鼓舞了我们全体师生4000余人的信心,塑造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锦绣画卷上还留有憧憬遐想的空白。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杆。在学校20xx年绚烂的画卷上,还保留着广阔辽远的空白,召唤着全体师生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锦绣画卷上描画更加浓墨重彩、辉煌灿烂的明天。学校忠心的希望全体教师在新的一年里秉承“为每个孩子提供一生都值得回忆的优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鉴定“让优秀生出色发展,让中等生超长发展,让学困生向自信发展”的任务目标,将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求精求新,境界上不断拓宽;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涵养上不断提升;**思想,转变行为,观念上不断更新;

  加强学*,勤于思考,学识上不断丰厚;勤于钻研,苦练本领,能力上不断增强;严谨治学,履职尽责,作风上不断改进,切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积极进取的姿态,乐于奉献的精神,丰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全身心的倾注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用爱心去浇灌、用真情去感染、用智慧去启迪、用人格去塑造一个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命,让每个学生在学校这幅锦绣画卷里,收获希望,放飞梦想、茁壮成长!愿“我工作,我成长,我健康,我快乐”的阳光心态永驻我们每个教师心间,并伴随我们走进20xx年每一天。

  在新的一年里,学校希望每位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你们在学校要努力培养形成的*惯品质。简单的说,“学会做人”就是要在人格修养方面突出讲文明、重诚信、懂感恩、负责任;“学会学*”就是要在终身学*方面做到有信念、好*惯、善学*、勤实践;“学会做事”就是在处事交往方面谨记有计划、守规则、能合作、善沟通;“学会生存”就是在生存生活方面能够爱生活、能自理、会健体、保安全。愿“懂感恩,学会责任”的思想意识树立在每位同学头脑中,充实20xx年的每一天。

  老师们,同学们,站在新年的门槛上,回望20xx年累累的硕果,我们满怀喜悦自豪;翘首20xx年喷薄的朝阳,我们更知任重道远。让我们始终保持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气,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一股干不上去誓不罢休的志气,携手并肩,奋力推动学校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唱响20xx,装扮锦绣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新年登高的致辞3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在本周的日历上,有一个光辉的日子——1月1日,这标志着华夏神州又增添了一道新年轮。意味着我们奋斗中学的全体师生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一年。

  迎着朝阳的光辉,我们再一次凝望冉冉升起的**,踏着岁月的脚步,我们又一次憧憬新的辉煌。此时此刻,我们更感觉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棱,我们也会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有过的感叹: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许多人制定了各种计划,准备以全新的精神状态,雄心壮志的去迎接新一轮的挑战。然而,有些同学还是一味的沉溺于安乐,不注重反思和总结走过的路程,糊里糊涂就迈入了新年的门槛。同学们,天道酬勤,在这新年之际,我们应乘着吉祥的东风,怀着青春的憧憬,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争取在新一年里有更大的进步。

  同学们,新年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新年的春风沐浴在我们的脸上。这一刻充满着温馨与美好。在烛光与笑声的海洋里,在花火与热情的洋溢中,我们和老师将在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盛日,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缘分。它不仅能为同学们提供自我展示的*台,更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所以我们应在原有的基础有所创新,不要只局限于个别同学的才艺表演。例如:每人写一句反映心灵变化的最深刻的新年感言送给自己要感谢的人;或每人可以说一句对经历的挫折和喜悦的肺腑之言。同学们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制作心愿卡送给老师。其实不用太贵的礼物,老师想收到的就是我们学生最贴心的祝福语。还可以排一些再现校园情景的短剧,或以宿舍学*小组为单位进行竞猜比赛。我相信,这会让全体同学感到充实而有意义。

  同学们,2008年对我们国家而言是多灾多难而又温馨和谐的一年,对我们奋中而言是一个收获颇丰振奋人心的一年。我们全体同学都因之而骄傲自豪。

  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高三的哥哥姐姐们能信心百倍,努力拼搏,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为母校争取更大的成绩。而我们高一、高二的同学们,将踏着你们的步伐继续努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奋斗中学的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迎着新年的朝霞,迈着自信而矫健的步伐,更加努力,更加团结,更加凝聚,用激情和智慧,勤劳和汗水去创造奋中更辉煌的明天吧!

  在此,我祝愿全体师生元旦快乐,并提前拜一个早年。愿老师们工作顺利,生活愉快。愿同学们学*进步,笑口常开。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3)

——杜甫《登高》教案 (菁华3篇)

杜甫《登高》教案1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生*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疑问:

  ①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诗人*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正处在立志改造*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水中小块陆地。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联想到朱庆馀的《*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人韵(哀)。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优秀的*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六、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学*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杜甫《登高》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题解

  [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

  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长年飘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忧国伤时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杜甫《登高》教案3

  知识目标

  学*《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4)

——《登高》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诗之法。学*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 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登高》

  1) 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登高》

  1)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文学的奇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天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本环节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由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可结合多媒体,适时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困顿的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语文的*惯,为终身学*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

  (四)关于作业。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几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

  (五)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悲 社会 自然 生理

  此板书呈金字塔型,意在隐喻:悲是本诗的核心情感内涵;由自然而及个人而及社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重阳节登高远眺的感怀之作,饱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感慨。学*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体会作者沉郁顿挫的词风。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学*诗歌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词作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意象鉴赏词作。

  *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秋日悲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的《沁园春·长沙》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马致远的《秋思》描绘了古道西风瘦马的萧条,那么,杜甫笔下的秋日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将对易读错、易写错和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

  2.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师生讨论,共同明确,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州,在祈求长寿的重阳节登高远眺,国势艰危,身世飘零,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这位曾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人,不禁生发无限感慨,极为沉郁。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我将播放一段微课视频《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共描写了哪些意象?小组讨论、展示,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首诗前两联写景,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而颔联只选取了落木和长江,由落木联想到自身孤苦伶仃,人难免一死,而滚滚长江又摆脱了上联悲哀之调,显出豁达、开阔的意境。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5)

——《登高》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诗之法。学*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 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登高》

  1) 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登高》

  1)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文学的奇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二、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四、说课堂教学秩序

  一、关于新课导入课前准备:

  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唐之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秋,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天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

  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

  (一)四读诗歌

  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

  本环节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由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之秋的情怀。

  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

  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

  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只有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由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

  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②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台,眼望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

  ③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关于诗人悲己,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教师可结合多媒体,适时展现杜甫生*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困顿的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出来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6)

——登高望远的诗句 50句菁华

1、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2、、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3、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臣。

6、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7、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8、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0、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1、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12、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13、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14、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15、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李贺《句》

16、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7、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8、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19、且欲*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0、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1、绝塞*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22、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3、张谔【九日宴】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2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5、王之涣【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26、羊士谔【寄裴校书】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

27、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8、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29、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30、昨天高*,今天更多的宴会。菊花为什么这么苦,打了这个杨重阳。—— 2《九月十日即事》

31、登上高处望向远方,柳树开花,照亮古城。鼎盛时期已经随流水而去,黄月空空的旧春声。没有——原型的《登阖闾古城》

3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33、风急天高,猿哭,青史百鸟飞。一望无际的.树木凄凉,长江滚滚而来。万里伤心的秋天总是客人,百年多的病痛独自登台。讨厌浓密的络腮胡子,放下了新混浊的酒杯。——杜甫《登高》

34、看不起白宇店粉丝菊花,喝了三杯,但茫然失措。这位10岁有进取心的`朋友爬得高已经3年了。——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35、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36、好一幅浓墨重彩疏密有致的山水画!而我此时就身置其中,临风而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便油然而生。离地才十来米,感觉呼吸不再那么从容,身上已经汗出如浆了,坚持着再行不到五十个台阶,两人已经同时坐在台阶上。

37、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38、经过半小时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了山顶。山上风光真美啊!山下的房子成了方糖,岷江河变成了一条飘带,这时我才领略到一览众山的雄伟

3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0、登高丘,望远海。——刘基《登高丘而望远海》

41、登高望还师,竟野如春华。——柳宗元《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吐谷浑》

42、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李白《游泰山六首》

43、登高北望嗤梁叟,凭轼西征想潘掾。——骆宾王《畴昔篇》

44、登高时节殃鸡犬,乞巧风流狎女牛。——陈著《重五有感》

45、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陆游《秋夜·老觉人间岁月遒》

46、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47、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李白《九日登山》

48、词客登高楼,四望清兴入。——司马光《和张促通学士苦暑思长安幕中望终南秋雪呈邻》

49、趁晴明日拟登高,十里龙山肯惮劳。——仇远《九月八日持螯》

50、庐山秀出南斗傍,登高送远形神开。——黄庭坚《寿圣观道士黄至明开小隐轩太守徐公为题曰快》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7)

——古代好听的诗词 (菁华3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诗我另外复制的。


登高的诗词 (菁华3篇)(扩展8)

——秋的诗词 (菁华3篇)

  《燕歌行》【魏晋】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酬刘柴桑》【魏晋】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始安秋日》【唐代】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代】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2、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5、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6、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7、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8、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9、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张仲素《秋闺思二首》

  10、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11、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12、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陆游《好事*·秋晓上莲峰》

  13、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14、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徐再思《人月圆·甘露怀古》

  15、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16、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7、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18、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19、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20、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1、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李白《长歌行》

  22、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23、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24、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5、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屈大均《鲁连台》

  26、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27、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28、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29、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30、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

  31、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32、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李白《秋思》

  33、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马戴《落日怅望》

  34、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尹鹗《临江仙·深秋寒夜银河静》

  35、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36、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37、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38、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39、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0、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李颀《送刘昱》

  41、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李白《乌栖曲》

  42、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43、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李白《塞下曲六首》

  44、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杨万里《秋凉晚步》

  45、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頫《岳鄂王墓》

  46、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

  47、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何景明《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

  48、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49、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50、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刘基《眼儿媚·秋思》

  《秋兴·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其一》注释

  1、秋兴:因秋天的景物而感兴,有触景生情之意。玉露:晶莹的露珠。凋伤:使草木衰败零落。

  2、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连天。

  4、塞上:这里指夔州一带的山,包括巫山。因为山势险峻,故称为“塞”。阴:暗。

  5、他日:往日,指羁留他乡的时光。

  6、一系:永系,长系。故园心:思念故园的心情。故园:指长安。杜甫把长安视为第二故乡。

  7、刀尺:剪刀和尺子,缝制冬衣的工具。

  8、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砧:捣衣石。

  《秋兴·其一》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