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

首页 / 诗句 / |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 1

  七日后,董会是垦前。二月之间泽以此,余年河止万三千。日拟醉华筵。

  歌白雪,除是雪地传。看取长生部屡倒,眼前橘粟术何直。自唱鹊桥仙。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 2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 3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 4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 5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扩展阅读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扩展1)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 40句菁华

1、双调望江南 寿秋水 ——宋·刘辰翁

2、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3、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4、花红柳绿:像花一样的红,像柳一样的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5、百花争妍:妍:美、艳。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

6、春暖花香:来源于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7、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8、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9、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有成果。

10、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11、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12、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13、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14、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15、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16、草丰林茂:丰,茂都是茂盛,意思是生机勃勃,草和树林长的都很茂盛。形容春天草木生长的非常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1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9、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春怨》

2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2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6、*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2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8、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29、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30、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3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2、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欧阳修《戏答元珍》

33、斜阳冉冉春无极。——周邦彦《兰陵王·柳》

34、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王恭《春雁》

35、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36、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查慎行《晓过鸳湖》

37、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3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39、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40、江南柳 ——宋·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扩展2)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 (菁华5篇)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1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2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3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4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5

  芦苇弄秋声,轻舟泊晚汀。客情成鹤梦,人迹似流萍。

  横渡炊烟暗,障川渔火明。倚樯闲眺处,片月逼人情。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扩展3)

——《江南春》教学反思6篇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另外,学生辅导书的内容比较完整,在帮助孩子们课余自学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依赖性。这节课的“明诗意”环节进行的十分顺利,但是我明白,这背后是《教材全解》在给他们“撑腰”,至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转化,我感觉不是很乐观。所以我有这种设想:在下次的诗歌教学时随堂上,不按照课本的顺序,给学生一个“措手不及”。这主要是想真实的考察一下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最后的一点点小感就是:小学诗歌教学在某一个范畴比较中,比初高中诗歌教学的难度要大。这个范畴就是教学方法。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到特别的失落。虽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目标进行有层次的教学,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了美的意境,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试梳理如下,以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一部分学生的学*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想首先是我个人的亲和力不够,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另外就是教师的语言不能打动学生,而且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这是我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欲望?

  二、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比如说在对“莺啼”的理解时,有学生就说这里的莺是指黄莺,我没有及时的更正,因为自己当时也不敢肯定,上完课之后,细细的分析了一下,“莺”不能单指“黄莺”而是包括了春天里各种各样的鸟类。

  三、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

  学生体会的很好,学*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的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环节设计得不够紧凑,在讲解诗意的时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后面的对诗人的情感感悟时,只是浮光掠影。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地课。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或查资料(因为备课时我发现学生已学了杜牧两首诗了),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回答学过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和对诗人杜牧的了解这个地方。)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江南春景的诗不胜枚举。杜牧的《江南春》,以其画面的优美和情思的含蓄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只是由于写得含蓄蕴籍,因此,凭吊南朝、讽谕当代这些意思不易被人看出,其实他写《江南春》是有现实的讽谕意义。

  再加上诗歌的教学特点——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

  3、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通过这次的古诗教学赛课,我从教学上和自身谈谈自己的感触:

  在设计上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去思考过古诗的教学,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也能完整的设计出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进步。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重要。在学法上刚拿到古诗时,我就在思考:古诗教学应该带给学生怎么样的学*方法呢?人们常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所以,除了借助注释这一方法之外,想象画面,借助背景资料都是非常好的学*方法。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扩展4)

——江南春教学反思6篇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或查资料,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咏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本册教材中第一单元选取的几篇课文皆与春天有关。但这种“爱”春方式非常多。有散文、诗歌、古诗。其中本册课本中选择了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听本年级组张莉老师的课后,有了一些对比与反思。

  在教学《江南春》时,我是先布置学生预*了古诗,再根据课堂交流的情况适时地点拨,提升,积累,内化。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过,课堂交流时,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说出“莺啼”、“绿映红”、“酒旗风”“郭”等词语的意思,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就显得理解不深了,这时我作了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能明了,在此基础上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但是诗歌的难点“南朝八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能讲透。

  听了张莉老师的课豁然开朗。第一步:看图理解诗的表面意思;第二步,挖掘历史,充分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第三步,置换角色,站在诗人的角度想一想并体会。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就琢磨着,有关春天的古诗这么多,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歌放到一起呢?我们知道,古人很多的写景状物文章其实都是在借此抒发自己的心情。那么这两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的目光停在了这两个作者身上,还真让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颢在思想上都是有点反对佛教的。在此我只说说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有人认为是对南朝(宋、齐、梁、陈)尊崇佛学造成国家动荡衰亡的绝佳讽刺。

  从根本上说,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重视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故而要求从个人本身开始,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家庭、国家处于适当的地位,以达到家庭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的目的,这是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是痛苦,社会是苦海,要求人们出家,脱离现实,以达成佛的目的。这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历来喜欢春,因为春天来了,新的希望开始了,阶段性的目标开始启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对春天都有着这种美好的心理,所以*有个非常古老的“爱春”传统。但这种“爱”方式非常多。四年级下册选择的两首以“春”为题材的古诗,展现出的方式的确是两种风格。《江南春》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从这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江南真的没有思危,即使春天来了,这种心理还是没有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官员的心中。也许这种思危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我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越是盛世,越隐藏着最终坍塌的危机。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就我自己的这堂课,上完后,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不少。1.对诗的整体把握不够,诗意的落实不到位。2.主题思想的引导过于生硬。

  春天将至,在这时节学*两首描写春天的的古诗,很合时宜。诵读经典,春的气息迎面扑来,温馨备至。

  《江南春》是首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之一。杜牧擅写绝句,尤其擅于写景抒情的句子。《江南春》写今吊古,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由烟雨迷蒙的楼台佛寺联想南朝覆灭,借古讽今,诗情画意中寓含讽喻之情。江南水乡的秀美画卷:黄莺、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这些江南特有之物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这是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图画,意趣盎然,充分体现了杜牧诗歌明媚流畅,清新有致,情境悠然的特色。

  古诗教学,应从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是这样思考的:自主预*侧重了解作者生*和其他诗作,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堂教学交流讨论为主。前两行诗的意思可以让学生看图自主理解,以学生的交流为主。难点在后两句,但经过学生的课前预*,对南朝和作者所处时期的了解,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应该不困难。这样,品读悟情也就容易多了。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扩展5)

——描写江南夏天的诗句 50句菁华

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2、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3、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4、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5、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经·小雅·四月》

6、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初夏午睡起》

7、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的《夏日山中》

8、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小池》

10、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11、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

1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3、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14、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15、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16、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7、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8、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19、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20、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21、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22、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苏轼《贺新郎·夏景》

23、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厉鹗《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24、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项鸿祚《清*乐·池上纳凉》

25、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张炎《疏影·咏荷叶》

26、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27、一江烟水照晴岚,*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28、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29、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30、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31、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32、琵琶弦上说相思。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33、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留别妻》

34、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试上张籍水部 》

35、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36、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留别妻》

37、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3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39、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40、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4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42、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43、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44、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王昌龄《西宫秋怨》

45、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46、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4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8、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49、、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50、、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扩展6)

——描写江南春天的作文 (菁华3篇)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江南的春天别具一格。

  假定你来到了江南,那么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一定是一群群飞舞黄莺,它们边飞边唱着好听的歌。然后你会看到:花儿开了,红的黄的、蓝的、粉的、紫的、白的。。。。。。一朵朵映在绿叶和绿草之间河边的村子,山下的小城,到处都有酒店的旗子在风中飘着。这时,喜欢喝酒的人,老远就能闻到被风吹过来、散发在空气中的阵阵酒香。南朝时候流行佛教,于是,一座座寺庙拔地而起在江南扎了根;如今,还有数不清的楼台立在淡淡的烟雾细细的小雨里。古人说得好:“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听完了我的介绍,你一定想去江南游玩了吧如果有兴趣我建议你带上照相机今年暑假里我在江南等着你!

  常有人如此形容,曰:“秀色江南。”然而这“秀色”该是种怎样的色彩啊?莫非是那一座座苍老了容颜却依旧屹立的水乡石桥的朴素的灰绿?还是那菁菁流淌了千年,荡开微波,轻风逐流的江南水乡血脉的澄澈透明?或是那盛开在烟雨朦朦中颇具风情的油纸伞的古色古香的美?……江南,在所有时代的卷轴里都是那么的诗情画意,那么丰饶美丽。

  江南是水的江南。江南的水,没有北国山川大都那气吞万里的磅礴之势,也不比那些已被视作生命之源的西北辽原之魂,它只是送出涓涓细流,涤荡这座座城市间的浮躁,*抚这片在当代经济高速列车风驰而过之后,烙下的块儿块儿焦灼。

  当然,水乡古韵并不仅仅来自于那悠悠的运河水,也来自那横卧于水网之上的千百座古桥。江南又是一处古桥文化的传承地。每一座古桥都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都有几个不*凡的故事;每一块石板都有几痕无法抹去的印记,都是一串串辛酸与泪水、欢笑与喜悦的见证。走过石桥,便是走过了从亘远传来的江南的岁月。

  江南有江南的四季。或许人们不吝以“四季如画”来与江南相媲,然而,在我对江南略略品来,便知江南的美感却决然不是那寥寥数笔所能够描绘的。因为再好的画师也诠释不了江南美的全部,再唯美的意境也依然不过是粉饰过后短暂的美。而江南的美该是不加修饰的,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的本色创造的。就像,春天,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江南更加凸显出来。漫步江南的田间,几声蛙鸣,几回雁吟,抽新的芽泛起的星星点点的绿,就能让你那孤独了一冬的感官享受一次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江南是温和的,因此相比之下,夏与冬则更似两位远道而来的访客。当热情火辣的夏与素裹银装的冬盛情来访江南的时候,水乡之子们无不会划着乌篷笑靥相迎。因为江南之人,本身便有着如水一般包容万物的胸怀。

  然而,最喜江南的秋了。最喜看到那些忙碌一季终换来满心沉甸甸的丰收的喜悦,惬意地信步江南岸的人了。他们满面笑容就像道边灿烂的野菊花,小小的,却又深深地装点着江南的美秋。如此走在江南的秋风里,感受秋意最浓的时候当数傍晚时分落雨了。当满世界下起秋雨,淅淅沥沥,抑或洋洋洒洒,像少女的红皮鞋在雨中忘情地奔跑,啪嗒,啪嗒,啪嗒……直到雨声渐齐,有时巨大的水幕便会铺天盖地地袭来,倒入江南这座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浑然天成的水库。屋外的人打着伞,待到缓过了神来,便也不再急赶,反倒是有想要好好品一品这有着醇厚秋味儿的江南的秋的意趣了。而屋内的'人看得迷糊,乍一开窗,便似母亲掀去了风夜里温暖的被子,不禁冷颤起来,而存储一夏的热气倦意也俱已“随风潜入夜”了。江南的秋,江南的雨和人,组合得确似更胜似一幅灵动的*水墨画。

  其实,江南正是如此秀色可餐。

  江南的春天实在是美呀!你看,粉红的桃花像小朋友的笑脸,柳条在微风的吹拂下随风飘荡,像一个个小姑娘在翩翩起舞。当然,大家最喜欢的还是那生机勃勃的田野了。

  田野里,萝卜花开了,雪白雪白的,好像给大地穿上了新娘的盛装;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个个都挺直了身子,远远望去,如同一块块黄金毯,正准备迎娶漂亮的新人呢;绿油油的麦苗更像一个个卫兵神气地在大地里操练,它们把自己锻炼得结结实实的,想奉献给人们最饱满的麦子。啊,春天!江南的春天,诗一样的美景,画一样的炫丽。 【对江南美景进行了生动描写】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我不由得吟诵起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江南春》,为江南的春天感到骄傲,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幸福。


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范本5份(扩展7)

——《江南春》课后教学反思(精选5篇)

  教学中,能抓住古诗特点,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想象,解诗意悟诗境,感受江南春色之美,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借助资料自主解疑,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品味诗歌中那淡淡的忧伤。在解意悟情的同时,设计了个人读、小组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情境引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朗朗书声中激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并让学生明白了: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则能看到文字背后的秘密。整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大胆交流,自信展示,精彩不断。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适度拓展,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不足及改进措施: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学生合作学*的时间不充分,,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些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于我们而言,他只是一个学生;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一家人的希望。因此我们不经意间的忽视,对一个家庭来说影响的可能是未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在“注视”的同时,多些“扫视”,多关注教室边边角角的学生,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被重视,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些迷茫。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强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些迷茫。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强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在古代诗歌中,描写江南春景的诗不胜枚举。杜牧的《江南春》,以其画面的优美和情思的含蓄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遍野绿树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酒旗在迎风飘展,行人在不断来往。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建立的寺院,在蒙蒙细雨和淡淡薄雾中隐约可见。只是由于写得含蓄蕴籍,因此,凭吊南朝、讽谕当代这些意思不易被人看出,其实他写《江南春》是有现实的讽谕意义。

  再加上诗歌的教学特点——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个别读、范读、配乐读等形式能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2.抓字词理解及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领会诗的意境。借助资料领悟诗情,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

  3.通过本堂课的学诗方法拓展学*《题临安邸》,感受不一样的抒情方式。

  通过这次的古诗教学赛课,我从教学上和自身谈谈自己的感触:

  在设计上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去思考过古诗的教学,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也能完整的设计出整个教学流程,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进步。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重要。在学法上刚拿到古诗时,我就在思考:古诗教学应该带给学生怎么样的学*方法呢?人们常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所以,除了借助注释这一方法之外,想象画面,借助背景资料都是非常好的学*方法。

  话题与问题有所不同,话题是一个大的阅读背景的构建,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手段,从而推动话题的深入。所以,话题忌碎、小,话题要与文本主旨,文章中心直接关联。构建的话题如果直奔文章中心,这样的对话更有价值,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度,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江南春一课时,我原本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推进式,零碎而显繁琐。后来阅读参考了一些网上教案后进行了修改,整堂课就构建了这样两个话题:

  1、分别找出诗人描写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诗句,读一读,想一想,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想一想,诗人抓住了江南哪些特有的景物来写江南春色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的阅读对话就显得有的放矢,课堂结构步骤干净利落,简明轻快。学生也能学有所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