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

首页 / 实用 / | 2022-10-28 00:00:00 [db:标签-标题]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掩耳盗铃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掩耳盗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置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 扮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一起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推荐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身的耳朵,但无法把他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身的想法很好,自身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1)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1)

——掩耳盗铃教案6篇

掩耳盗铃教案1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3

  一、 指导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的良好*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1. 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2.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3. 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4. 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5. 揭示寓意,扩展

  6. ,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 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 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扩展。

  1、 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作业布置。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五、学*效果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形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的实效性。

掩耳盗铃教案4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目标

  投影出示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掩耳盗铃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寓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目标

  投影出示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练*: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掩耳盗铃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2)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10篇

  《掩耳盗铃》教案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1)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二、重难点。

  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六、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

  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寓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目标

  投影出示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练*: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掩耳盗铃》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 5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

  (2)组词

  (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六、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时间)找学生表演。

  七、作业

  续写《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掩耳盗铃》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教育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发展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揭题、释题、读题。

  二、师生共订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四、情景表演,体会寓意。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六、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 9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掩耳盗铃》,感知成语故事的内容。

  2.仔细观察图片,发现图画中的细节,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

  3.通过专注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知道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愚蠢可笑。

  活动准备

  幼儿入手一本图书,与图书内容相同的幻灯片一套,铜锣一面。

  活动过程

  一、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3页。

  1.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地看图,看过后想想有什么问题或者疑问。

  2.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问题。

  (看幻灯集体阅读图书第2~3页,引发讨论,激发阅读兴趣。)

  二、师生共同看幻灯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引发第二次猜测、讨论

  1.教师阅读图书第2~3页,让幼儿知道画面的内容。

  2.师生共同阅读第4~5页。教师:小偷看见了什么?大钟漂亮吗?上面的图案怎么样?小偷想怎样?

  (观察画面上钟的图案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丰富词汇:图案精美。)

  3.阅读第6~7页,提问:小偷在干嘛?他将钟推动了吗?小偷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谁来学一学?

  (学一学动作和表情,体会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钟的迫切心情,为后面想办法搬走大钟的想象做铺垫。)

  教师:这两个点是什么?(小偷头上的汗珠)

  (这是一个细节的观察,更加明确小偷想偷大钟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一个暗示,暗示孩子从图画的细节中会有新的发现。)

  教师:这只钟怎么样?

  (学*词汇:又大又重)

  4.教师:这只钟又大又重,小偷可能会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请小朋友猜一猜。

  5.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第8页的四幅小图,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问:小偷究竟想了哪些办法呢?

  6.教师:小偷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他究竟会用什么方法把钟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偿吗?请小朋友接着把书看完。

  三、幼儿自由阅读图书(从第9页至结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

  1、幼儿自由阅读图书。

  (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从书中寻找答案的动机阅读,这样的自主阅读才是有效的。)

  2.师生共同看幻灯,观察了解图书第9页至结束的内容。

  教师:小偷用了什么办法呢?最后有没有如愿所偿呢?我们一起接着来看大屏幕。

  看到10~11页,配班教师敲锣。(敲响锣,让幼儿感受钟声的巨响,体会小偷的做贼心虚。)

  12~13页:教师:从哪里看出小偷吓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样做?

  14~15页:教师:钟声被捂住了吗?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16~17页:教师: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要笑呢?

  18~19页:教师:小偷拿大锤做什么了?

  20~21页:教师:小偷得逞了吗?他是什么下场?(教师针对每一幅画面,有意识地围绕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细节,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准确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四、集体完整阅读图书

  五、寻找图书中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教师:在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地再看一遍书,找一找。

  (黑猫是这本书画面的经典设计,自始至终在画面上出现,能够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题。)

  教师:找到秘密了吗?小偷想偷大钟,自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自始至终都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偷……

  (留白的方式诱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成语故事内涵的理解。)

  设计思考

  1.改编读本和选材理由。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开展的初期,读本的选择多为国外引进的绘本,随着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许多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应当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孩子,从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南京市部分喜爱读书并致力于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研究的教师收集了大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筛选。我们认为针对学龄前阶段幼儿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一是应重视和关注儿童的视角,尽量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二是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品内容是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应具有积极的思想情感,对幼儿的成长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学中慎重地选取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并在文字上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努力做到文字表达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尽量浅显易懂符合大班幼儿认知的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我还与图画的创作者多次沟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绘本的创作。

  2.朴实、有节奏的活动环节设计。整个活动由五个大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共同观察图书第2~3页,引发第一次猜测、讨论,激发阅读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阅读图书第2页至第8页,进行第二次猜测、讨论。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阅读(从第9页至结束),师生共同讨论对图书内容的感知、理解。第四个环节,集体完整阅读图书,全面感知图书的内容。第五个环节,寻找图书的秘密,进一步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纵观整个活动环节,我力求简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师一起*静而投入地走进绘本里的阅读状态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考虑到《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故事,具有叙事性,故事情节推进的脉络比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动环节设计上,我关注活动环节的推进合着幼儿感知《掩耳盗铃》故事的节拍,努力追求活动环节组织的节奏与故事叙事节奏的和谐共振,让朴实的活动本身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对学*的兴趣自然流露。

  3.简约、生动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安心、静心、定心的,投入地阅读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惯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应讲究简约、生动。从课堂的氛围入手,引领幼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掩耳盗铃》阅读活动中,我只设计和运用了猜测讨论、动作模仿、自主阅读等为数不多且简便易行的教学策略,并以生动的方式落实这些教学策略,让简约的课堂充满活力。运用猜测讨论的教学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儿好胜的心理,由猜测引发的讨论,热烈而积极,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在观察图画书画面的基础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动作,体会角色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与角色间产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活动中,教师还提供了一个让幼儿自主阅读图画书的机会。这个机会安排在整个阅读活动的中间,先前的阅读和猜测讨论引起了悬念,此时让幼儿带着问题、带着寻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阅读,孩子们投入而积极,较好地起到了引领幼儿走进图画书静心阅读的作用。

  实践证明,早期阅读活动中简约而生动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符合阅读活动本身的特质,且符合孩子发展需要。

  《掩耳盗铃》教案 10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积极性比较高,学**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点击显示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不同意:说说你的意见,再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再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到底哪一个句子更能解释这个词语 。)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

  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简笔画“装腔作势”

  师:这就叫装腔作势。(点击:装腔作势)请同桌之间学着南郭先生的样子互相做做这个动作,然后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谁愿意上来扮演南郭先生,做做装腔作势的样子,大家给他们配上朗读。(4-5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读这个句子)

  师:这会老师要当一回齐湣王,听听个别朗读,谁来试试?

  (2-3名学生)

  师: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生反馈:“也”说明南郭先生是学着其他吹竽人的样子在装腔作势的是啊!(点击:也)(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混”说明他装腔作势非常象,才能蒙混过关的。南郭先生就是这样装腔作势,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点击:混)(请你读读,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师:看来,小研究员们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研究活动我们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每个小组一张研究表,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师: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A、齐宣王爱讲排场。板书:爱讲排场

  句子: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谈意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B、南郭先生善于装腔作势。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师:请你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将它联起来吗?(“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师:再读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生:反馈意见。(点击:一次又一次)

  师: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个别——集体)

  5、 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好的,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闻现场,那儿正在开展“寻找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的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新闻前线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2、师:我们要请一位同学作主持人,请他来采访我们在座的同学。谁愿意出任?

  先由我来采访这位勇敢的主持人:你叫什么名字?有过主持节目的经历吗?你打算怎样开展你的采访活动?你对自己有信心吗?我们对你充满信心,开始行使你的权利吧!)

  3、学生接受采访,要求对事不对人。(你的身边有南郭先生吗?你能和大家说说吗?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人们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安排

  南郭先生再也不能滥竽充数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了解什么是寓言(引导学生搜集查找)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炼、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2、《滥竽充数》的动画片。

  十一、自我问答

  1、学了《寓言二则》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感受呢?

  2、我们怎么认识南郭先生这个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课堂练*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 ) 掩( ) 铃( ) 偷( )

  空( ) 淹( ) 岭( ) 愉( )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3)

——掩耳盗铃读书笔记6篇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故事名扬中外,今天我也读了这则寓言故事,让我大有所悟。

  这则故事讲了,一个人看到邻居家门口挂着一个精美别致的铃铛,便想把这个铃铛偷回来。正当他要动手时就想到这个铃铛一碰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会让别人听见。于是他想起了办法,不到一会他突然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我怎么这么笨呢,想:铃铛的声音只有耳朵才能听到,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伸手去偷铃铛。谁知手一碰到铃铛就发出清脆的声音,结果当场被人抓住了。

  读了这则故事,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欺欺人,就像妈妈常常教育我的,在学*上不懂就要问,不能不懂装懂或去看后面答案,这样看上去都会做了,其实还是不会做。既骗了老师又骗了家长。最后坑害的还是自己。今后学*中如果遇到困难,都要想办法把他解决,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得地方要认真地思考,及时地问老师、同学、家长,直到弄懂为止会做为止。

  以后我会经常用这个故事来提醒自己,不做故事里的“笨蛋”。

  在我六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可喜欢了,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些故事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则故事是《掩耳盗铃》。

  这则故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楚国有一个小偷,看见邻居家门前有一个漂亮的铃铛。于是他就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铃铛,那该多好啊!第二天,他决定去偷铃铛,当他的手刚碰到铃铛时,就发出了十分清脆的铃声。吓得他撒腿就跑。“怎么样才不让铃铛发出声音呢?”他苦思冥想,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妙计。

  第三天,他带上纸巾和板凳就出发了。到了邻居家门口,他用纸巾将自己的耳朵塞住,他想这样别人就听不见了。他用手轻轻的去取铃铛,果然没有声音。“这下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取铃铛了,反正有没有人听的见。”可是,正当他沾沾自喜的时候,主人牵着小狗出来了,抓了个正着。他一下子惊呆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可能也和我一样会明白:人如果做自欺欺人的`事,是得不到好下场的,读后感《《掩耳盗铃》读后感400字》。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做练*题的时候,有的同学不会做,就看同学的答案。老师批改他们的作业,虽然是全对,但是没有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以后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做。显然,这样既欺骗了老师,有欺骗了自己。

  所以,我觉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不然以后就没有人相信你,没有人会成为你的真正朋友。

  今天就让我给你们讲一讲掩耳盗铃的故事吧。

  有一天,有一个人他在街道上溜达,他看见了一个大铃铛,他就想如果我得到了这个大铃铛岂不是能卖很多钱,他就上大铃铛面前,他碰了一下,大铃铛就当当当的响了起来,他说这样不行,我得回家准备准备,他拿了一些棉花堵住自己的耳朵,他趁夜黑去偷铃铛,可是他一碰大铃铛,他就被抓住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这个人很笨,他只想到了自己听不见,他没有想到别人听到了没听到,我们可不要像这种人学*。

  这天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想偷别人家门上的铃铛,他明白铃铛一碰就会发出声音,别人就会发现。

  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办法。最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用东西把自我的耳朵堵起来。

  就去偷铃铛了。结果还是被人抓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欺骗自我。就是害了自我。就像我们学*中该过关的。就必须要熟练掌握。没能熟练的话,骗自我学的差不多了。到最后考不到好成绩。我们*时就要学会严格要求自我。让自我养成好的学**惯。积累更多知识吧!

  今天是国庆放假第一天,在家不用画画我拿起成语故事读起了《掩耳盗铃》这个寓言。

  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贪财的人看见了一口大钟,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钟太大、太笨重,他一连搬了几下,都没能搬动。于是,他找来一只铁锤,打算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拿回家去。不料那人用锤砸钟的时候,发出了一阵阵洪亮的钟声。这下他可犯难了:“要是别人听见响声,都来夺钟怎么办呢?"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他认为: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别人的耳朵应该也同样听不见。于是,他放心大胆地用力去砸钟,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官差闻声赶来,把他抓获了。

  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那个人太愚蠢了,真是自欺欺人。

  这天,我读了*寓言故事中《掩耳盗铃》的这篇文章,读完以后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真没想到还有这么笨的人!

  《掩耳盗铃》说的是:有一个爱占小便宜的人,看上了别人家的'一个制作精美的铃铛,就想把它偷过来。但是一碰那个铃铛它就会响,怎样办呢?这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摘铃铛的时候,把自我的耳朵掩上,这样就听不到了,就这样,他掩上耳朵,然后去偷那个风铃。叮当……叮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铃铛的响声显得格外刺耳。铃铛的主人听到了声音,出来抓住了他。那个人还纳闷呢:我明明掩着耳朵,你们怎样会听见铃声呢?

  这个偷铃铛的人,始终没有明白:他掩得是自我的耳朵,而不是别人的耳朵啊!

  透过这则寓言让我明白了,贪图占小便宜,要不得。自欺欺人,也要不得啊!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4)

——掩耳盗铃教案15篇

掩耳盗铃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掩耳盗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2、学*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亡羊补牢”两个成语的意思,练*用“只要……就……”和“从此”造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其中一则寓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生活实际,有一点感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王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掩耳盗铃”。

  2、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课文题目中哪两个是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王老师板书,请你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我。

  3、在某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1、学生按下列要求自读课文。

  ⑴课文较简短,要求反复朗读,直到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错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盗铃”,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3、检查讨论

  ⑴同桌互读一遍,看看对方是否正确、流利地朗读完全文。

  ⑵哪些同学在互读过程中不小心读错了,请主动站起来,王老师再给你一次试读的机会。(读评)

  ⑶在互读中谁发现对方读得特别好,不仅正确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谁推荐给大家,请他来读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

  学生读师生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⑷课文哪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⑸理解:“盗”、“掩”

  ①课题与出示的句子比较

  盗: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没有解释,你可用哪一个字来代替?

  A、教师引导板书:遮、堵、塞、捂

  B、出示幻灯(课文插图,说说用哪一个字解释最恰当)

  ⑹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铃)

  ⑺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或:这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铃铛)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1、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名读。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2、出示重点句: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圈点出“只要……就……就……”并板书。

  ②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开火车读)

  ③后两个“就……”的内容能否对调一下,为什么?

  (“就……”的结果顺序有先后,不能对调)

  3、这个人为了偷铃而且不被人发觉,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①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板书:如果……就……

  ②将反问语气改成肯定语气,意思不变。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肯定就听不见了)

  ③将反问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与前板书对照)

  ④这个人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怎样?用一个成语就叫----(板书)自作聪明

  ⑤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书)

  ⑥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⑦结果怎样?出示幻灯,读最后一句话

  4、引读全文

  师引:⑴那个人怎么想到去盗铃的?(生读)

  ⑵他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盗铃?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结果怎样?

  5、熟读背诵: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1、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这时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批评教育着这个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只写一两句,但要写到点子上,尽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几个词)

  2、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幻灯,学生上台交流,对着幻灯进入角色)

  板书:错、蠢

  ①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错)

  ②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蠢)

  3、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成成语的意思:

  ⑴先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再说说现在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哪一种人?

  (成语意思:捂住耳朵偷铃,现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偷走一碰发觉

  2、造句:只要……就……

  3、背诵课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二、重难点。

  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六、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

  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教学目标:

  1、练*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掌握学*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练*复述课文。

  3、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寓言成语复*。

  导入:上新课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挑战吗?听听题目要求:仔细听老师的叙述,同学们写出相应的成语。

  1、用句子描述成语的意思。(指明上台写)

  坐井观天:讲的是一只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少。

  亡羊补牢:羊接二连三的丢失,才想起修补羊圈。教育我们有了过错,要及时弥补。

  狐假虎威:一只狐狸接着老虎的威风作威作福。比喻仗着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2、小结:刚才所写的成语都是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板书:寓言)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吗?(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生活的道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两则新的寓言。(打开课件,板书:30《寓言两则》)

  我们学*语文就应该这样,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又快又好。

  二、整体感知。

  1、从昨天的预*中,谁知道课文写了哪两则寓言?(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过渡:我们学*课文往往是从题目开始,让我们仔细地来看看这两个题目。当我们手中没有任何工具书时,你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2、解释课题。指名解释“掩耳盗铃”的意思,这就叫逐字解释法。谁再用这个方法来解释“守株待兔”的意思?

  在学*中除了逐字解释法,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来理解词语?(师适机概括可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3、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来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师表扬:“你读得真仔细!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小结:,联系上下文,运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这就是一种解释词语的好办法,在今后的学*中,同学们可以经常使用。

  三、学*《掩耳盗铃》

  学*第二段

  1、课件示句子: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1)从句子中找找,他是怎么做的?指导学生抓住动作词语朗读

  (2)(示铃铛实物)瞧!这就是铃铛。指导学*“铛”字

  (3)面对他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想告诉他的吗?(引导学生认识到他的错误)

  2、过渡:咱们都知道这样的做法会被人发现,那个盗铃人知道吗?从书上找找,那句话告诉了你?

  (1)课件示句子比较:

  A、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想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自由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多了“明明”,能说明什么?

  (2)指导朗读,引读:他明明知道。他清楚的知道。

  3、(教师摇铃铛)听听,就是这清脆的声音,你能用个词来描述吗?

  (1)学*丁零丁零的读法,指导学*“零”字。

  (2)你还能说出那些描写声音的词语?(评价:看来同学们积累的象声词还真不少。)

  4、过渡: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铛的念头,反而想办法去偷。

  (1)课件: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你们说这是个好办法吗?

  (2)可他认为是好办法吗?指导朗读,读出偷铃人沾沾自喜的样子。

  5、确实,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咱们连起来读一读吧。(读第二段)

  学*第一段

  1、过渡:我就不明白了,大家都知道会被发觉,他自己也知道,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找找原因。(示第一段)

  3、指明读,你从那个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很想)指导朗读,板书:想偷铃铛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5)

——掩耳盗铃教案实用二十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置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扮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一起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推荐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身的耳朵,但无法把他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身的想法很好,自身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教育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发展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揭题、释题、读题。

  二、师生共订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四、情景表演,体会寓意。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六、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

  (2)组词

  (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六、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时间)找学生表演。

  七、作业

  续写《掩耳盗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二、重难点。

  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六、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

  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一、 指导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的良好*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1. 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2.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3. 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4. 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5. 揭示寓意,扩展

  6. ,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 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 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扩展。

  1、 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作业布置。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五、学*效果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形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的实效性。

  一、 指导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的良好*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1. 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2.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3. 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4. 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5. 揭示寓意,扩展

  6. ,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 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 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6)

——掩耳盗铃读书心得实用10篇

  今日,我读了一个十分趣味的成语故事——《掩耳盗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人把自我的耳朵掩住去偷铃铛,结果被别人发现了。

  故事中偷铃铛的那个人,掩住了自我的耳朵,以为自我听不见,别人也就会听不见。我觉得那个人实在太愚蠢了,他这样做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生活中像《掩耳盗铃》这个故事中的人很多。就连我自我也常常是个“掩耳盗铃”的.人。在学校上课时,我有时一道数学题听了一遍并不是异常懂,教师结束时问同学们懂了没有,我就会跟着同学们一齐回答:懂了。该做作业了,居然是相似的数学题,虽然不是很清楚该怎样写,但我还是硬着头皮乱写。作业发下来了,全部是最可怕的红叉叉,还闹出了一大堆笑话。

  这样,我也就像“掩耳盗铃”中的那个人一样,自欺欺人,不仅仅我经常会这样,就是在生活中,我也经常看到有些**也是一样的做“掩耳盗铃”的人。

  我们不应当学*大人们这点。我想今后不管在学*上、工作中应当懂就懂,不懂就不能装懂,掩饰自我的缺点,要不然会做出让人发笑的事情。

  今天我读了一篇寓言名叫《掩耳盗铃》,讲的是有一个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故事。我觉得这个人十分愚蠢,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可是别人却听得见,他这种做法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再做,不然倒霉的是自己.不要自做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欺骗自己.以后我们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像这个小偷一样,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能占为己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今天我读了《掩耳盗铃》的故事,故事是说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一个小偷就想趁机在范氏家偷点东西,他看见一口精美的大钟,他想来想去要想把这大钟偷走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钟砸碎然后分别搬回家。小偷咣的一声巨响,怕被别人听见,于是他就想,把耳朵塞住不就听见了吗?结果人们听到响声来把他抓个正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做了丑事自以为掩饰的很好,却不知道实际上人们都已知道了他的愚蠢行为。

  今天,我在《小学生之友》里读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掩耳盗铃》。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就想把它偷走。但是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被人发觉。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读了这个寓言故事,我觉得故事中的那个人很笨,很可笑,他认为自已的“小聪明”能骗得过别人,但结果却把自已给骗了。

  笑过别人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其实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课余时间我学*了琵琶。因为我们上的是大课,十五六个人坐在一起跟老师学*。所以,我有时会混水摸鱼,上课开小差。心里想:这么多人一起弹,我一个人弹错了没关系的。结果在大家一起弹的时候还可以勉强混过去,但一个个过关检验时就露馅了。

  通过今天这篇寓言故事的'阅读,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一定要认真,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了,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地思考,并及时问老师、家长,直到弄懂为止,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今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把范家灭了。有人跑到范家,一看有口大钟,就想背到自己家去。可是这大钟又大又沉,他怎么也背不动,于是他就找来个锤子,想把这个大钟敲碎,在一块块背走。可是这钟用青铜铸成,用锤子一敲,声音特别响亮。这人想把它敲碎,只好特别用力,但是越用力那钟就越响。在当时,那钟是个宝贝,这人怕别人听到声音也来要这宝贝。他想,怎么才能使别人听不见他敲打的声音呢?

  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好主意:把耳朵堵上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把自己两个耳朵捂上,以为这样再敲钟就谁也听不见了。结果,只有他自己听不见,别人照样听得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自己骗自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有些事只能骗得了自己,是骗不了别人的,做人要踏踏实实!

  今天我读了一篇寓言名叫《掩耳盗铃》,讲的是有一个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故事。我觉得这个人十分愚蠢,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可是别人却听得见,他这种做法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再做,不然倒霉的是自己.不要自做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欺骗自己.以后我们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像这个小偷一样,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能占为己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今天我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想要偷一个大钟,但是,他准备用大锤把钟敲碎后再拿走,刚敲钟的时候,钟就嗡嗡地响,怎么办呢?那个偷钟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把耳朵掩起来,听不见声音,不就可以偷钟了吗。于是,他把自己的耳朵掩了起来,然后就去偷钟了,刚把钟拿到手里,钟的主人听到这个声音,便开门出来,把偷钟的人当场捉住了。偷钟的人惊奇地问钟的主人:“我把耳朵掩起来了,你怎么听见的?”钟的主人说:“你这个笨蛋,你把你自己耳朵掩起来,可是我的耳朵没掩起来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比喻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却偏要想法子去掩盖,结果只能是自己骗自己。

  在我六岁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可喜欢了,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些故事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则故事是《掩耳盗铃》。

  这则故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楚国有一个小偷,看见邻居家门前有一个漂亮的铃铛。于是他就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铃铛,那该多好啊!第二天,他决定去偷铃铛,当他的手刚碰到铃铛时,就发出了十分清脆的铃声。吓得他撒腿就跑。“怎么样才不让铃铛发出声音呢?”他苦思冥想,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妙计。

  第三天,他带上纸巾和板凳就出发了。到了邻居家门口,他用纸巾将自己的耳朵塞住,他想这样别人就听不见了。他用手轻轻的去取铃铛,果然没有声音。“这下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取铃铛了,反正有没有人听的见。”可是,正当他沾沾自喜的时候,主人牵着小狗出来了,抓了个正着。他一下子惊呆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可能也和我一样会明白:人如果做自欺欺人的事,是得不到好下场的,读后感《《掩耳盗铃》读后感400字》。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做练*题的时候,有的同学不会做,就看同学的答案。老师批改他们的作业,虽然是全对,但是没有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以后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做。显然,这样既欺骗了老师,有欺骗了自己。

  所以,我觉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不然以后就没有人相信你,没有人会成为你的真正朋友。

  这天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想偷别人家门上的铃铛,他明白铃铛一碰就会发出声音,别人就会发现。

  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办法。最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用东西把自我的耳朵堵起来。

  就去偷铃铛了。结果还是被人抓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欺骗自我。就是害了自我。就像我们学*中该过关的`。就必须要熟练掌握。没能熟练的话,骗自我学的差不多了。到最后考不到好成绩。我们*时就要学会严格要求自我。让自我养成好的学**惯。积累更多知识吧!

  今天我读了一篇寓言名叫《掩耳盗铃》,讲的是有一个人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故事。我觉得这个人十分愚蠢,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见,可是别人却听得见,他这种做法其实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再做,不然倒霉的是自己.不要自做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欺骗自己.以后我们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像这个小偷一样,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能占为己有。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7)

——掩耳盗铃作文通用5篇

  从前有个小偷,他非常喜欢偷东西,但是每次偷完东西以后,就会被i别人打一顿,打着打着,他也被打*惯了,小偷现在在住在离深圳不远的地方,他住在一栋豪宅里,并娶了一位老婆,老婆不知道他是做小偷的,他就这样子隐瞒着这个秘密.

  有一天,他偷了许多的珠宝,然后他带回家去,小偷还以为老婆不在家,就偷偷的把珠宝藏了起来,没想到,老婆正在背后看着他呢,老婆就问小偷:“你这些珠宝是从哪里来的?小偷就随便编了一个理由,没想到说漏嘴了,老婆一气之下就把他赶出家门,小偷一个人就在大街上流浪,谁都不理他,晚上,他就睡在马路边,他暗暗发誓:明天,一定要偷点东西,说着说着他就睡着了。

  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大金钟,那可是纯金的呢!小偷一看见大金钟就两眼冒光,立刻想偷它去卖个好价钱,可是金钟太笨重了,小偷根本抬不动,他就想了个主意,他拿来一把锤子,想把金钟敲碎,然后一片片的搬走,可是敲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样别人就会报警的,那我就把耳朵捂上,我都听不到,别人还能听到吗?于是,他就把耳朵捂上,准备敲金钟,一敲,发出巨大的声音,有人就报警了,过路人喊:“有人偷中啦!快来抓贼呀!小偷一下子就被他们围起来了,一个人正在报警,过了一会,警察来了,警察就把小偷带回去审问了.

  昨天隔壁大房东小明买了一个铜制的大铃铛,肯定会卖很多钱。呵呵!

  昨天换了个有钱的房东,生活会更好!高挂屋檐下,一定很气派。想着我就觉得很幸福。今天晚上雾好大,月亮又黑又有风,真的是偷钟的.最佳时机!好困啊!折腾了一天,我做不到。我要睡觉去了。

  嘿!这栅栏好短,看我跳啊!翻过来,哇!好大的铃铛!或者用小麻绳捆起来,看我如何毫不费力地往下移动。

  啧啧!这是谁?他想做什么吗?上帝,你为什么带我走?救命啊!

  **!**!好重!我还不如把铃铛砸成碎片带走呢!这是个好主意。我对自己说。

  “叩”疼!你竟敢锤我?好痛。

  不好,这么大的声音,别人要是听到了,就麻烦了。赶紧捂住耳朵,这样就听不见了。我痛得直哭,声音飘到了主人的房间。我看见有人敢偷他崭新的铃铛。主人怒不可遏,毫不客气地逮捕了他,我回到了原来的主人身边。似乎什么都不能单方面考虑,而是综合考虑。“偷钟”只是自欺欺人。再怎么伪装,谁都逃不出自己的真心。

  当偷铃人被发觉的时候,他拔腿就跑,一口气跑了很远很远才停下来喘气。他想:刚才我明明掩住了耳朵,为什么会被发觉呢?

  可能是碰巧吧?想着想着,他的肚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他才知道自己要填饱肚子在说。于是,他向大街走去。

  街上人来人往,水泄不通,叫卖声和讨价声闹成一片,一阵阵香味迎面扑来,他馋得直流口水,快步走上前去,想买包子大吃一顿,他摸摸口袋,口袋里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他眼珠子一转,

  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笑眯眯地走*包子,闭上眼睛,伸手去偷包子。旁边的人都好奇怪地围着他看,没想到,他的手刚碰到包子,就被狠狠打了一下,他惊讶地睁开眼睛,想﹕真倒霉,难道这中办法不行吗?一连试了几次都不行,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到河边喝水充饥。

  他忍饥挨饿的走到路上。突然,他晕倒在地上。一位老大娘看见了,赶紧扶他回家,偷铃人清醒过来之后。老大娘问他﹕“你为什么会晕倒呢?”他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大娘,老大娘大笑起来,说﹕“你捂住耳朵,你听不见,不过别人能听的见,同样,你闭上眼睛,你看不见,别人看得见。”

  偷铃人才恍然大悟,并且懂得了一个道理﹕要老老实实做人,不要自作聪明。

  今天,我在《小学生之友》里读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掩耳盗铃》。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就想把它偷走。但是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被人发觉。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读了这个寓言故事,我觉得故事中的那个人很笨,很可笑,他认为自已的'“小聪明”能骗得过别人,但结果却把自已给骗了。

  笑过别人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其实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课余时间我学*了琵琶。因为我们上的是大课,十五六个人坐在一起跟老师学*。所以,我有时会混水摸鱼,上课开小差。心里想:这么多人一起弹,我一个人弹错了没关系的。结果在大家一起弹的时候还可以勉强混过去,但一个个过关检验时就露馅了。

  通过今天这篇寓言故事的阅读,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一定要认真,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了,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地思考,并及时问老师、家长,直到弄懂为止,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从前,在杨家村有一个人,每天就想着不劳而获。有一次,他去小店铺买东西,看见哪家的碗不错,就悄悄地把它拿下来,放在自己的衣袖里,快速逃跑了……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为此,那个人也臭名远扬了。大家一见到他,就像见着鬼似的,都离他远远的,还在背地里议论纷纷。

  这天,那个人在村子里闲逛,忽然看见了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挂着一个精致的铃铛,铃铛的表面镀了一层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金光闪闪,就像太阳发出的金色光芒一般,格外耀眼。铃铛上刻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它们威风凛凛,有的在互相嬉戏,有的张着嘴,摆出了一副打架的样子,龙腾虎跃,好不威风!

  那个人看见了,忍不住停了下来,心想:要是我有这个铃铛,那该有多威风呀!我要把它偷回家!想着想着,他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双手往上一伸,脚往上一踮,够着铃铛了!可轻轻地一碰,“叮——叮——”铃铛就响了。主人听到声音,拿着扫帚跑过来,喊道:“来者何人?竟敢私闯民宅!滚出去!”那个人被吓得落荒而逃。

  回去之后,那个人对铃铛朝思暮想。吃饭时,他把墨汁误当汤喝掉,却丝毫没有感觉;写字时,写着写着就写成了“我要铃铛”;睡觉时,梦见自己正抱着个大铃铛在炫耀,可醒来一看,却是自己的臭袜子、臭鞋子……

  一天,他刚刚梦见自己拿着一个铃铛,外面就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弄得他从梦中惊醒,难以入睡。他用手撕了一点棉被里的棉花塞在耳朵里,本想安心入睡,却突然灵机一动:咦?我可以用棉花来堵住自己的耳朵,这样就没人听见啦!

  第二天晚上,他躲在草丛中,确保没有人以后,鬼鬼祟祟地走*铃铛,接着用棉花塞住了耳朵,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到铃铛面前,使劲一拽,把铃铛拽了下来。可是这时有人大喊道“抓贼啊!”,宅子里的人一窝蜂围上来,抓住了他,直到他进了牢房,还是没有想通自己为什么会被发现。


掩耳盗铃教案合集五篇(扩展8)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这篇课文由《掩耳盗铃》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组成。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小古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示范朗读,加强指导。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老师先示范,再从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练*,吧句子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句意打下基础。

  二、联系注释,理解句意。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加之大多数学生对这两则寓言故事较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释,完全理解句意。这也是学*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学*本文时把这一方法渗透到学*得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古文并不难,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学*古文的方法,不仅得到“鱼”,也得到“渔”。

  三、注意拓展,扩大视野。学完本文,学生不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对这样短小隽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兴趣,因而可以补充一些或让学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按照本文的学*方法阅读、品味、感悟,那么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真正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结合。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 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的*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30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铃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定向、诱导

  ﹙一﹚诱导

  1、激趣导入

  出示铃铛并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表示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哗啦哗啦??(板书:铛dāng象声词)。

  强调: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3、放动画,听故事

  4、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这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板书完整课题﹚。

  过渡:请看本节课我们的学*目标。

  ﹙二﹚定向——出示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学会做人。

  二、自学、探究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从书上划出有关的句子,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 偷铃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4、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学

  ﹙三﹚小组合作学*

  ﹙四﹚成果汇报

  1、掩耳盗铃的意思: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铃人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3、偷铃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偷铃人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三、讨论、解疑

  1、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2、预设: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却挺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要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四、反馈总结

  1、 反馈学*:请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1)。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2)。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3)。有 的 同 学 做 练 * 册 上 的 题 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2、总结:是呀,自欺欺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让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 ◇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在上学期,我在六(1)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课的内容是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知道寓言就是通过一个虚构的浅显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二是明白自作聪明的人是愚蠢的。

  我的整个课堂是这样设计的:以回顾我们曾学过的寓言故事来导入,小组四人合作从字面来理解“掩耳盗铃”的意思,然后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他偷到了铃吗?他为什么要掩着耳朵去偷铃呢?)要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去读课文。(第一遍朗朗地读,找生字;第二遍默默地读,看看明白了什么,是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明白的。)读完课文让大家讨论:这个人可笑在哪里?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最后分小组来表演这个故事。

  课上完后,我感觉不成功。最后的故事表演没有时间,很遗憾,原因是下午一节课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学生没有完全明白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主要原因在我。通过我的这堂课和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我对语文课堂有这样一些教训、体会和感悟。

  一、语文课上应该书声朗朗。

  课后,我在《新课标解读》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讲风盛行,忽视学生自读体验,忽视培养语感;分析之分盛行,忽视整体感知和把握。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流弊,是违背学*和运用语文规律的表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是的,我们往往把孩子当成了大人,甚至当成了中文系的学生,把一首小小的,明白如话的诗歌或一个小故事首先拆成句,然后拆成字,在那里分析,甚至追问,老师累得气喘吁吁,学生搞的糊里糊涂,而一堂课下来,听不到孩子的读书声。其实孩子是喜欢读书的,北师大版的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朗朗上口的、极富音韵节奏的文章,是很适合孩子们去朗读的。孩子们没有去读,是没有给他们时间,是没有去引导他们,是我们不相信他们能自读自悟,他们是可以悟的。书声朗朗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还我校园书声朗朗是语文老师应该马上去做的事情。

  二、语文课上应该七嘴八舌。

  我们大可不必要只是在口语交际课上才让学生和学生交流,学生和老师交流,只要 是语文课堂,只要是语文学*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品头论足,说长道短,与老师据理力争,与自己的同学相互讨论,甚至提出疑问。可我有时不能做到真正放手,总是喜欢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不是让自己蹲下身子踏着学生的思维线来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生怕学生会提出一个怪怪的问题,打乱了原来的教案上的设计思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开放,要更加灵活,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说、能说、乐说。

  三、语文课上应该想入菲菲。

  听了张雪老师上的《家》这一课,给我印象很深,也很出彩的地方是老师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学生回答的非常精彩:“因为小鸟飞累了要到树林里休息。”“ 因为鸟妈妈要进去给小鸟喂吃的。”“因为大树可以为小鸟遮风挡雨。”老师又问:“树林还可以说是谁的家?”学生又展开了想象:是猴子的家,是蛇的家,是松鼠的家,是豹子的家,是蚂蚁的家,还是我们人类的家,还有学生马上说,我们要保护树木。看看,孩子们的想象力多丰富呀!她在上《大家都说普通话》这一课时,问:“小鸟们唧唧喳喳都在说些什么呀?”一下又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是的,教材是死的,可孩子们的想象是鲜活的,为什么我们的课上的乏味,听者也昏昏,就是我们不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要时刻警醒我自己:不要让学生的想象力丧失在我的手里。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30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铃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定向、诱导

  ﹙一﹚诱导

  1、激趣导入

  出示铃铛并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表示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哗啦哗啦??(板书:铛dāng象声词)。

  强调: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3、放动画,听故事

  4、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这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板书完整课题﹚。

  过渡:请看本节课我们的学*目标。

  ﹙二﹚定向——出示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学会做人。

  二、自学、探究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从书上划出有关的句子,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 偷铃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4、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学

  ﹙三﹚小组合作学*

  ﹙四﹚成果汇报

  1、掩耳盗铃的意思: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铃人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3、偷铃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