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作文 (菁华5篇)

首页 / 作文 / | 2022-10-31 00:00:00 作文

掩耳盗铃作文1

  一天,李小子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忽然,他看见一户人家门前,挂着一块大碧玉。这么精美的碧玉,如果卖了,定会值很多铜钱。能盗来的话,那就发财了,哈哈哈!

  夜里,李小子拿着手电,去盗碧玉。走到那家门前,用锤子使劲砸了一下碧玉,顿时发出巨大的声音,好像世罢末日就要来了。

  声音传到四面八方,家家户产都惊醒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地震了吗?还是世界末日来了?李小子看到有人来,刚迈开第一步,一下滑到了。这是什么啊,居然敢让你李爷摔跤,好大的胆子。定睛一看,发现是一堆饮料瓶。人们纷纷向他追来,他立刻起身,准备逃跑,我的天啊,居然有这么多人来追赶,还是赶快逃吧!还好,他躲过了一劫。嗯,想来追我,你们嫩了点儿。

  这次,他用了B计划。他准备了两个棉花团,塞进了耳朵里,嘿嘿,这下你们听不到砸碧玉的声音了吧,我都听不见了,你们更听不到。他砸起了那块碧玉,声音立刻四散,传到了四面八方。这下他跑不掉了,因为三面都有人,有一面还有墙。他往墙那里跑,可是怎么爬,都爬不上去,你这面墙,要是等我从大牢里出来,一定要把你拆了。

  李小子被抓了起来,唉,我怎么那么倒霉,命怎么那么苦呀。老天爷呀,你不是成心让我坐大牢的吗?长官呀,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给你很多钱,让你荣华富贵;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把全家值钱的东西都送给你;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重新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求您放我出去。

掩耳盗铃作文2

  那个人用手碰了一下铃铛,他本以为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铃铛丁零丁零的响起来了,他已经被发现了,可还不知道,悠闲自在的走在大街上。他看见后面有人追,就跑了起来,可铃铛的响声越来越大,这个人把铃铛一扔,自己逃跑了。

  他回到家里,不知到自己哪里做错了,会被人发现。这时,一个白发老人出现在他面前,说:“年轻人,我们来玩躲猫猫,你来抓,我来藏。”到时间了,老人把眼睛捂住,乐滋滋的,年轻人笑着说:“你捂的是自己的眼睛,别人怎么会看不见呢?”

  盗铃人回过头一想:我捂的是再自己的耳朵,我听不见,但别人会听见。他刚想感谢老人,可老人已化为一团烟雾,消失在空气中。

  年轻人很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为老百姓做防盗宣传,铃铛主见他知错能改,就原谅他了。那位老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掩耳盗铃作文3

  当偷铃人被发觉的时候,他拔腿就跑,一口气跑了很远很远才停下来喘气。他想:刚才我明明掩住了耳朵,为什么会被发觉呢?

  可能是碰巧吧?想着想着,他的肚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他才知道自己要填饱肚子在说。于是,他向大街走去。

  街上人来人往,水泄不通,叫卖声和讨价声闹成一片,一阵阵香味迎面扑来,他馋得直流口水,快步走上前去,想买包子大吃一顿,他摸摸口袋,口袋里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他眼珠子一转,

  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笑眯眯地走*包子,闭上眼睛,伸手去偷包子。旁边的人都好奇怪地围着他看,没想到,他的手刚碰到包子,就被狠狠打了一下,他惊讶地睁开眼睛,想﹕真倒霉,难道这中办法不行吗?一连试了几次都不行,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到河边喝水充饥。

  他忍饥挨饿的走到路上。突然,他晕倒在地上。一位老大娘看见了,赶紧扶他回家,偷铃人清醒过来之后。老大娘问他﹕“你为什么会晕倒呢?”他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大娘,老大娘大笑起来,说﹕“你捂住耳朵,你听不见,不过别人能听的见,同样,你闭上眼睛,你看不见,别人看得见。”

  偷铃人才恍然大悟,并且懂得了一个道理﹕要老老实实做人,不要自作聪明。

掩耳盗铃作文4

  眼睛*视,*时不到万不得已不戴眼镜,走在大街上,看着*处朦胧的人,远处渺远的风景,内心淡然一片。

  以为自己的世界是模糊的,别人看我也会不清晰。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

  不想把别人看得太清楚,也不想把真实的自己赤裸裸的暴露给浑浊的世界,尖酸的`他人。

掩耳盗铃作文5

  冬日里的风“哗啦啦”地吹着,只有那家人的小铃铛还在“丁玲丁玲”地响着,他越听越爱这家的铃,在火炉旁坐立不安,怎么能想到偷铃铛的好方法呢?

  这天,他出去溜达,一不小心,栽了一跤。贼一看,原来是地上的一滩水结成了冰,里面有不少树叶和小石子。这个贼的眼睛骨碌碌地一转,一条妙计计上心头:嘿嘿,我用妙计来偷,绝对能成功。贼大步流星地跑回家了。

  第二天晚上他就冒着刺骨的寒风,拿着水枪去给这个铃铛上浇水。过了一天,这个铃铛的声音似乎不是那么悦耳了,又过了一天,又变的不是那么的响了。几天后白天已经听不到一点声音了。

  有一天半夜里,呼呼北风吹得也不是那么更急了,满天的大雪也慢慢停了。他又拿着一把水枪去给铃铛喷水。可他怎么也听不到铃铛的响声。他心里窃喜:哈哈!偶要成功了!咦!怎么隐隐约约还有声响!真是做贼心虚呀!也可能是那几天听铃铛的声响,他都快喜欢疯这个铃铛了,他总感觉它还在响。他又把耳朵贴到铃铛旁边确认了一下没响,拍了拍脑袋,环顾了四周,看不见一个人影,心想:真是天助我也!他飞速把铃铛从门上取了下来,得意洋洋地回家睡大觉去了。

  贼回到家,抱着铃铛美美地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还在美梦中,只听见有人在门外大声喊:“偷铃铛的贼,快给我出来受刑。”这个贼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家的主人怎么会知道这铃铛是我偷的呢?

  他想到这里,急忙把铃铛往床下一藏,理直气壮的推开屋门:“你们诬赖好人,谁偷你的铃铛了?你有什么理由?”主人指着地上的脚印说:“你自己看看吧,我是顺着这脚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吗?”那个贼只好把铃铛乖乖地交了出来。


掩耳盗铃作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掩耳盗铃作文 (菁华5篇)(扩展1)

——掩耳盗铃作文6篇

掩耳盗铃作文1

  《掩耳盗铃》这则成语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它讲的是:一个盗贼,去盗取一个他喜欢的铃铛,为了不让主人听见,就把自己的耳朵堵住,结果他自己没听到,却把主人引来了。我觉得那个人实在太愚蠢了,他这样做不就是自欺欺人吗!

  类似这样的人在我们班上也有。

  早上,我发现有的同学早早地来到学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拿着别人的作业抄了起来。当然,也有苦思冥想想不出来的,也只好拿着别人的作业本“借鉴”一番。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就好比把别人吃剩下的东西又吃了一遍,一点“味道”都没有。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就是为了下午不想留到学校,为了想看到老师的大红勾,给自己一点儿精神安慰。但是有没有想到考试的时候可是一人一个位置,或者和其他不同年级的同学坐在一起,那时,你怎么去抄?谁又会让你抄!到时你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在课堂上,有的同学不专心听讲,老师结束时问同学们听懂了没有?有些同学就会跟着听懂的同学一起回答:“听懂了!”等到该做练*时,老师还是出的类似的数学题,有些同学就不会做,下课时我的作业本也会“不翼而飞”。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不会。哎!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呀。

  我问:上课老师问听懂了没有,你怎么“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说你听懂了?

  “你管不着!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哼!”他理直气壮地说。

  “懂就是懂,不懂就不能装懂。拿来,自己的作业自己做,你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欺骗!”我气愤地说。

  哎!简直太闹心了,气得我那一节课都没上好。

  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不能有依靠心理,要相信自己呢。抄作业最大害处会使自己失去思考的机会。不会思考的大脑,那是多么可悲啊!最后,我想劝劝有些同学,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凭借真本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要再掩耳盗铃了。

掩耳盗铃作文2

  一天,李小子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忽然,他看见一户人家门前,挂着一块大碧玉。这么精美的碧玉,如果卖了,定会值很多铜钱。能盗来的话,那就发财了,哈哈哈!

  夜里,李小子拿着手电,去盗碧玉。走到那家门前,用锤子使劲砸了一下碧玉,顿时发出巨大的声音,好像世罢末日就要来了。

  声音传到四面八方,家家户产都惊醒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地震了吗?还是世界末日来了?李小子看到有人来,刚迈开第一步,一下滑到了。这是什么啊,居然敢让你李爷摔跤,好大的胆子。定睛一看,发现是一堆饮料瓶。人们纷纷向他追来,他立刻起身,准备逃跑,我的天啊,居然有这么多人来追赶,还是赶快逃吧!还好,他躲过了一劫。嗯,想来追我,你们嫩了点儿。

  这次,他用了B计划。他准备了两个棉花团,塞进了耳朵里,嘿嘿,这下你们听不到砸碧玉的声音了吧,我都听不见了,你们更听不到。他砸起了那块碧玉,声音立刻四散,传到了四面八方。这下他跑不掉了,因为三面都有人,有一面还有墙。他往墙那里跑,可是怎么爬,都爬不上去,你这面墙,要是等我从大牢里出来,一定要把你拆了。

  李小子被抓了起来,唉,我怎么那么倒霉,命怎么那么苦呀。老天爷呀,你不是成心让我坐大牢的吗?长官呀,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给你很多钱,让你荣华富贵;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把全家值钱的东西都送给你;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重新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求您放我出去。

掩耳盗铃作文3

  暑假期间,我在家阅读了一些课外书籍,其中我特别喜欢《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范氏家族被灭之后,有个小偷想乘机去偷范氏家大门那口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的钟。可是这口钟巨大无比,一个人无法搬动。他前思后想的终于想到个办法——把钟敲碎之后再带走。小偷高高兴兴的找来一把大锤子,对准大钟就是一锤,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心想:这不是在公开的'告诉别人我在偷钟嘛?索性小偷扑上去抱着钟,企图让钟声变小,可是这怎么可能?小偷越来越慌了,到最后只能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就算逃得了自己也逃不过别人。生活中,我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有时侯做功课遇到有些题目做不出,我也会“掩耳盗铃”——看后面的答案。这样看上去都会做了,其实还是不会做。既骗了老师又骗了家长。

  所以在阅读了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是只有自己认真的去对待了它,才能做到问心无愧,这样即充实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也才真真的回报了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关心。

掩耳盗铃作文4

  他已经被人发觉了,可还不知道,悠闲自在的走在大街上。他看见后面有人追,就跑了起来,可铃铛的响声越来越大,这个人把铃铛一扔,自己逃跑了。

  他回到家里,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会被人发现。这时,一个白发老人走到他跟前,说:“年轻人,我们来玩躲猫猫,你来抓,我来藏。”到时间了,老人把眼睛捂住,乐滋滋的,年轻人笑着说:“你捂的是自己的眼睛,别人怎么会看不见呢?”

  盗铃人回过头一想:我捂的是自己的耳朵,我听不见,但别人会听见。他刚想感谢老人,可老人早已走了。

  盗铃人很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他为老百姓做防盗宣传,铃铛主见他知错能改,就原谅他了。可那位老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掩耳盗铃作文5

  哦,NO!竟然响了!别动,冷静下来,想一想要怎么办?有了!我就装作过人!这样,他们就会误以为小偷已经逃走了,嘿嘿,看我多聪明!

  这时,大门“吱呀”一声开了,我的心里已经开始17。8级“大地震”了,万一他要是我是偷铃铛的,那该怎么办?还有,如果他们家正好是的“休整”该怎么办?被抓了可就倒霉死了,这个“偷铃方法”还是我“亲自‘发明’”的,为了想这个方法,我可已经两天两夜没吃饭了!

  突然,从大门里冷不丁的冒出一个人:“喂,你偷我家铃铛,我要报官!”一听到这儿,我立马就想跑,可已经来不及了,那户人家一下子把我揪了进去,我的着了一下地,确定能睡时,我便一下子进入梦乡。第二天,那户人家带着我去了,你问我是怎么醒的?那户人家一下子泼我一盆冷水,还带冰。我就醒了。

  在法庭上,我们都争论不休。最后,我想出来一个“好主意”:买通。我来到的身边,对他说了一些承诺的话。一拍惊堂木:“来呀,把这个偷铃的押进!因为他试图买通我!”哦,这辈子真是倒霉!看来以后不能干偷偷摸摸的事了!

掩耳盗铃作文6

  一天,李小子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忽然,他看见一户人家门前,挂着一块大碧玉。这么精美的碧玉,如果卖了,定会值很多铜钱。能盗来的话,那就发财了,哈哈哈!

  夜里,李小子拿着手电,去盗碧玉。走到那家门前,用锤子使劲砸了一下碧玉,顿时发出巨大的声音,好像世罢末日就要来了

  声音传到四面八方,家家户产都惊醒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地震了吗?还是世界末日来了?李小子看到有人来,刚迈开第一步,一下滑到了。这是什么啊,居然敢让你李爷摔跤,好大的胆子。定睛一看,发现是一堆饮料瓶。人们纷纷向他追来,他立刻起身,准备逃跑,我的天啊,居然有这么多人来追赶,还是赶快逃吧!还好,他躲过了一劫。嗯,想来追我,你们嫩了点儿。

  这次,他用了B计划。他准备了两个棉花团,塞进了耳朵里,嘿嘿,这下你们听不到砸碧玉的声音了吧,我都听不见了,你们更听不到。他砸起了那块碧玉,声音立刻四散,传到了四面八方。这下他跑不掉了,因为三面都有人,有一面还有墙。他往墙那里跑,可是怎么爬,都爬不上去,你这面墙,要是等我从大牢里出来,一定要把你拆了。

  李小子被抓了起来,唉,我怎么那么倒霉,命怎么那么苦呀。老天爷呀,你不是成心让我坐大牢的吗?长官呀,我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给你很多钱,让你荣华富贵;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把全家值钱的东西都送给你;如果你放我出去,我可以重新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求您放我出去。


掩耳盗铃作文 (菁华5篇)(扩展2)

——《掩耳盗铃》教案 (菁华5篇)

《掩耳盗铃》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

  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目标

  投影出示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掩耳盗铃》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1)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置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 扮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一起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推荐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身的耳朵,但无法把他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身的想法很好,自身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5

  一、 指导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的良好*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1. 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2.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3. 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4. 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5. 揭示寓意,扩展

  6. ,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 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 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扩展。

  1、 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作业布置。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五、学*效果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形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的实效性。


掩耳盗铃作文 (菁华5篇)(扩展3)

——掩耳盗铃作文通用5篇

  掩耳盗铃作文 1

  从前有个小偷,他非常喜欢偷东西,但是每次偷完东西以后,就会被i别人打一顿,打着打着,他也被打*惯了,小偷现在在住在离深圳不远的地方,他住在一栋豪宅里,并娶了一位老婆,老婆不知道他是做小偷的,他就这样子隐瞒着这个秘密.

  有一天,他偷了许多的珠宝,然后他带回家去,小偷还以为老婆不在家,就偷偷的把珠宝藏了起来,没想到,老婆正在背后看着他呢,老婆就问小偷:“你这些珠宝是从哪里来的?小偷就随便编了一个理由,没想到说漏嘴了,老婆一气之下就把他赶出家门,小偷一个人就在大街上流浪,谁都不理他,晚上,他就睡在马路边,他暗暗发誓:明天,一定要偷点东西,说着说着他就睡着了。

  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大金钟,那可是纯金的呢!小偷一看见大金钟就两眼冒光,立刻想偷它去卖个好价钱,可是金钟太笨重了,小偷根本抬不动,他就想了个主意,他拿来一把锤子,想把金钟敲碎,然后一片片的搬走,可是敲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样别人就会报警的,那我就把耳朵捂上,我都听不到,别人还能听到吗?于是,他就把耳朵捂上,准备敲金钟,一敲,发出巨大的声音,有人就报警了,过路人喊:“有人偷中啦!快来抓贼呀!小偷一下子就被他们围起来了,一个人正在报警,过了一会,警察来了,警察就把小偷带回去审问了.

  掩耳盗铃作文 2

  昨天隔壁大房东小明买了一个铜制的大铃铛,肯定会卖很多钱。呵呵!

  昨天换了个有钱的房东,生活会更好!高挂屋檐下,一定很气派。想着我就觉得很幸福。今天晚上雾好大,月亮又黑又有风,真的是偷钟的.最佳时机!好困啊!折腾了一天,我做不到。我要睡觉去了。

  嘿!这栅栏好短,看我跳啊!翻过来,哇!好大的铃铛!或者用小麻绳捆起来,看我如何毫不费力地往下移动。

  啧啧!这是谁?他想做什么吗?上帝,你为什么带我走?救命啊!

  **!**!好重!我还不如把铃铛砸成碎片带走呢!这是个好主意。我对自己说。

  “叩”疼!你竟敢锤我?好痛。

  不好,这么大的声音,别人要是听到了,就麻烦了。赶紧捂住耳朵,这样就听不见了。我痛得直哭,声音飘到了主人的房间。我看见有人敢偷他崭新的铃铛。主人怒不可遏,毫不客气地逮捕了他,我回到了原来的主人身边。似乎什么都不能单方面考虑,而是综合考虑。“偷钟”只是自欺欺人。再怎么伪装,谁都逃不出自己的真心。

  掩耳盗铃作文 3

  当偷铃人被发觉的时候,他拔腿就跑,一口气跑了很远很远才停下来喘气。他想:刚才我明明掩住了耳朵,为什么会被发觉呢?

  可能是碰巧吧?想着想着,他的肚子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他才知道自己要填饱肚子在说。于是,他向大街走去。

  街上人来人往,水泄不通,叫卖声和讨价声闹成一片,一阵阵香味迎面扑来,他馋得直流口水,快步走上前去,想买包子大吃一顿,他摸摸口袋,口袋里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他眼珠子一转,

  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笑眯眯地走*包子,闭上眼睛,伸手去偷包子。旁边的人都好奇怪地围着他看,没想到,他的手刚碰到包子,就被狠狠打了一下,他惊讶地睁开眼睛,想﹕真倒霉,难道这中办法不行吗?一连试了几次都不行,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到河边喝水充饥。

  他忍饥挨饿的走到路上。突然,他晕倒在地上。一位老大娘看见了,赶紧扶他回家,偷铃人清醒过来之后。老大娘问他﹕“你为什么会晕倒呢?”他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大娘,老大娘大笑起来,说﹕“你捂住耳朵,你听不见,不过别人能听的见,同样,你闭上眼睛,你看不见,别人看得见。”

  偷铃人才恍然大悟,并且懂得了一个道理﹕要老老实实做人,不要自作聪明。

  掩耳盗铃作文 4

  今天,我在《小学生之友》里读了一个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掩耳盗铃》。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就想把它偷走。但是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被人发觉。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读了这个寓言故事,我觉得故事中的那个人很笨,很可笑,他认为自已的'“小聪明”能骗得过别人,但结果却把自已给骗了。

  笑过别人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其实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课余时间我学*了琵琶。因为我们上的是大课,十五六个人坐在一起跟老师学*。所以,我有时会混水摸鱼,上课开小差。心里想:这么多人一起弹,我一个人弹错了没关系的。结果在大家一起弹的时候还可以勉强混过去,但一个个过关检验时就露馅了。

  通过今天这篇寓言故事的阅读,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一定要认真,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了,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地思考,并及时问老师、家长,直到弄懂为止,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盗铃作文 5

  从前,在杨家村有一个人,每天就想着不劳而获。有一次,他去小店铺买东西,看见哪家的碗不错,就悄悄地把它拿下来,放在自己的衣袖里,快速逃跑了……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为此,那个人也臭名远扬了。大家一见到他,就像见着鬼似的,都离他远远的,还在背地里议论纷纷。

  这天,那个人在村子里闲逛,忽然看见了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挂着一个精致的铃铛,铃铛的表面镀了一层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金光闪闪,就像太阳发出的金色光芒一般,格外耀眼。铃铛上刻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它们威风凛凛,有的在互相嬉戏,有的张着嘴,摆出了一副打架的样子,龙腾虎跃,好不威风!

  那个人看见了,忍不住停了下来,心想:要是我有这个铃铛,那该有多威风呀!我要把它偷回家!想着想着,他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双手往上一伸,脚往上一踮,够着铃铛了!可轻轻地一碰,“叮——叮——”铃铛就响了。主人听到声音,拿着扫帚跑过来,喊道:“来者何人?竟敢私闯民宅!滚出去!”那个人被吓得落荒而逃。

  回去之后,那个人对铃铛朝思暮想。吃饭时,他把墨汁误当汤喝掉,却丝毫没有感觉;写字时,写着写着就写成了“我要铃铛”;睡觉时,梦见自己正抱着个大铃铛在炫耀,可醒来一看,却是自己的臭袜子、臭鞋子……

  一天,他刚刚梦见自己拿着一个铃铛,外面就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弄得他从梦中惊醒,难以入睡。他用手撕了一点棉被里的棉花塞在耳朵里,本想安心入睡,却突然灵机一动:咦?我可以用棉花来堵住自己的耳朵,这样就没人听见啦!

  第二天晚上,他躲在草丛中,确保没有人以后,鬼鬼祟祟地走*铃铛,接着用棉花塞住了耳朵,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到铃铛面前,使劲一拽,把铃铛拽了下来。可是这时有人大喊道“抓贼啊!”,宅子里的人一窝蜂围上来,抓住了他,直到他进了牢房,还是没有想通自己为什么会被发现。


掩耳盗铃作文 (菁华5篇)(扩展4)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思想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的良好*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篇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

  六、整理小结,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整理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欺欺人)

  五、学*效果评价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的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等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的实效性。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铛” ,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

  四、揭示寓意、拓展学*

  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 “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

  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

  5.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你们刚才讲的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6.续编《掩耳盗铃》故事结尾。

  7.《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师这里有一则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轻轻地读一遍,你从中获得了那些收获?

  出示:《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疲惫地走在一条小路上,饥饿使它脚步蹒跚,有气无力。

  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昔日引以为荣的毛皮已经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动不动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扫帚一样拖在地上。

  狐狸不由得仰头望天长叹了一声。而就在这一刹那,它看到了几串诱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结实而饱满,看起来就让人垂涎(xián)欲滴。狐狸喜出望外,终于有可以吃的东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长在一面陡峭屋墙的*台上,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它很着急,在周围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块垫在脚下,由于垫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还是无法摘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狐狸死了心,只是一直盯着葡萄看。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学生汇报收获。

  8.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我们常常用这些寓言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了就要会用,才叫学以致用,你们能运用吗?

  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9.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这则寓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则寓言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我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教学本课,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为前提,利用实物———小铃铛导入课题后,接着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的*台。此外,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 展现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讨论、解疑”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升华了寓意,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学*目标: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堵。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加我们的学*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课老师、听课老师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

  那,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掩耳盗铃] 被人发觉)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在一次次阅读中,强化了记忆,梳理了条理)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思考: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从阅读的阶段目标看,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定义是错的,而把所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铃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五、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大家都是表演明星,让我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创设真实情境,进入角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其实学*不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情感与价值观。)

  六、深化理解

  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台下的观众:

  1、读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堂的对话,是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全方位互动共振的过程,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什么,而是以一种轻松的对话方式让学生明了寓意,深化文本内涵,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

  七、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八、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老师及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加吧!

  3、选择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需求,凸现其个性,建构自主开放的语文学*环境)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在学*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有所思,读有所得、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3,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等对话,形成真诚交流,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氛围、

  4,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的26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这则寓言时,鉴于三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三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通过复*学过的《自相矛盾》,给学生创造学*环境,自然引入本课、学生自学和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

  (4)技术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重点字:掩,盗,铃,偷,捂、

  2,理解课文意思,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一)激趣导入→(二)了解故事→(三)初读感知→(四)再读感悟→(五)表演明理→(六)深化理解→(七)联系生活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掩耳盗铃作文 (菁华5篇)(扩展5)

——掩耳盗铃的故事 (菁华3篇)

  掩耳盗铃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欺骗自己。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偷,这个小偷很笨。一天,他想要偷别人的铃铛。可是,铃铛是挂在大门上的,而且只要一碰就会铛铛铛地响。怎么办呢?于是他想:我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铃铛的声音了吗?这真是个好办法呀!

  于是,晚上,他来到别人的`大门前,把铃铛拿下来,铃铛开始铛铛铛地响,他怕别人听见,马上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了。可是他捂的是自己的耳朵,只有自己听不见,大家都听见了铛铛铛的声音,跑出来,把这个笨小偷抓住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样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仅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那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样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一样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春秋时期,范式家族虽然家道中落,可是家里仍然有不少宝贝。有个人看到他们家院子里挂着一口精美的大钟,十分喜欢,便想将其占为己有。

  这个人怕别人发现,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想要将这口大钟搬走,可是种太大了,他连抱都抱不住,更别说搬走了,这可把他急得抓耳挠腮。忽然,他想到一个办法:如果将钟敲成几块,不就能够一块一块地搬走了吗?

  说干就干,他拿起锤子便朝着大钟砸了过去。没想到,“咣”一声巨响从大钟身上传了出来,震得他耳朵疼。这可把他吓坏了,他赶紧朝四周望去,发现没有人过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可怎样办呢?大钟总是要发出声音,怎样做才不会让人听到呢?“咦。有了。”他从衣服上撕下两块布来,塞进耳朵里,轻轻地敲了一下大钟,果然,听不到响声了。这下,他可放心了,于是他拿起锤子便“咣咣咣”地朝大钟砸去。

  正砸的起劲的时候,院子里涌进来一群人。大家看到这人正起劲地砸着大钟,便一拥而上将他按倒在地。这个人看着突然出现的一群人,还很奇怪,他们是怎样发现的呢?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寓意

  比喻自我欺骗自我,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掩耳盗铃作文 (菁华5篇)(扩展6)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铛” ,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

  四、揭示寓意、拓展学*

  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 “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

  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

  5.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你们刚才讲的就是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6.续编《掩耳盗铃》故事结尾。

  7.《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从古到今流传下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师这里有一则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轻轻地读一遍,你从中获得了那些收获?

  出示:《狐狸和葡萄》

  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只狐狸疲惫地走在一条小路上,饥饿使它脚步蹒跚,有气无力。

  它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昔日引以为荣的毛皮已经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动不动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扫帚一样拖在地上。

  狐狸不由得仰头望天长叹了一声。而就在这一刹那,它看到了几串诱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结实而饱满,看起来就让人垂涎(xián)欲滴。狐狸喜出望外,终于有可以吃的东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长在一面陡峭屋墙的*台上,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它很着急,在周围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块垫在脚下,由于垫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还是无法摘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于是狐狸死了心,只是一直盯着葡萄看。最后,他决定放弃,他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学生汇报收获。

  8.不少寓言的标题就是一条成语,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这则寓言也是这样,“掩耳盗铃”是个成语我们常常用这些寓言来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了就要会用,才叫学以致用,你们能运用吗?

  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9.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这则寓言说你们的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寓言,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

  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

  (2)组词

  (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六、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时间)找学生表演。

  七、作业

  续写《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

  2.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2课时)

  (一)教师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寓言故事吧,这节课我们来学*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二则)

  通过预*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学生:“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那么,我们学的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的什么内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来学*一则寓言故事,题目叫�D�D“掩耳盗铃”。

  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

  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连词画出来,想办法认识它;把生词也画下来;另外,想一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书学*)

  生:我画出了“丁零”这个词。

  师:丁零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用来表示声音的词语。

  师:对,我们一起读一读。(电脑出示“丁零”)谁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

  生:轰隆,哗啦,叽叽喳喳……

  师:还有谁想接着说?

  生:我还画出了掩耳盗铃。

  师:电脑出示“掩耳盗铃”,大家一起读。课文中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呢?

  生:掩是捂住,盗是偷的意思。掩耳盗铃就是说一个人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同学们,看,刚才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他通过读书自己就解决了,多棒啊!你们知道了吗?还有谁想说?

  生: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噢,你能够联系课文内容帮助自己理解,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请你们再随着录音小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这两次读课文,大家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就把你所知道的和同位一起交流交流吧。

  好,谁想把你已经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可以拿书说)

  生:我知道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他想偷走铃铛。

  师:也就是盗铃。

  生:他明知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被人发现,于是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三)围绕重点问题细读课文

  同学们,看啊,你们不仅认识了生字,读准了词语,还把课文也读懂了,真了不起!那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想好以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讨论明白了?和大家交流交流。同学们注意听,他说完了同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补充。

  学生讨论交流:

  1.我们组认为这个人可能会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噢,你们是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问题,很会读书,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人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生:我觉得他可能想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听不见铃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铃声了,就可以偷铃铛了,所以他用掩耳的方式去盗铃。

  师:说得真好。那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学生六人小组讨论)

  生: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管自己能不能听见,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那偷铃铛的人知道吗?

  生:知道。课文中说了:“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师:电脑出示这句话指名朗读,要将关联词读好,语气读出来。

  师:发觉就是�D�D

  生:发现。

  师:在这句话中“别人”是些什么人?

  生:铃铛的主人。

  生:过路人。

  生:做买卖的人。

  ……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偷铃铛时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那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呢?

  生:这个人还自以为自己这个想法不错,简直是自作聪明。(板书)

  生:这个人很愚蠢。(板书)

  这个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儿?(同桌讨论后回答)

  (这样做骗不了别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耳朵)

  板书:自己欺骗自己。

  电脑出示最后一句话,全班齐读。

  (四)引导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盗铃”成语意思

  下面我们假设这个掩耳盗铃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门口,羞红了脸,可心里还是不明白怎么会一下子被别人发觉的。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围观者,你会怎么批评他呢?请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写一两句即可)

  交流、引导、归纳(出示实物投影,学生上台交流,对着投影进入角色)

  生: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生: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体会到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同桌议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已作为成语使用。请学生联系寓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生:掩住耳朵偷铃铛会被人发现,指不要用欺骗自己的办法去欺骗别人,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失败的。

  (五)联系学生学*、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六)课外作业

  抄写词语:

  掩耳盗铃 偷走 发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30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