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

首页 / 实用文 / | 2023-03-14 00:00:00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其计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的算法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细心的计算*惯和良好的倾听*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40+20=(你是怎么算的?)60+7=(你是怎么算的?)

  12+5=3+40=50+50=11+8=30+60=80+6=

  刚才咱们口算时,知道在计算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就是把几个十几个十合起来,在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时,就是要把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我们今天还要用这些方法学*新的知道。

  (本节课是在数的组成基础上学*的加法,开课时就进行数的组成的复*,并归纳出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学生今天的学*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二、创境激趣:

  1.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这幅图,老师要跟同学们发新书了。发了什么书?

  你是在哪里发现数学书和语文书的信息的?

  师整理信息:你能用这三条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要求数学书有多少本要怎样列算式?生:35+3=38

  还能提吗?(生: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

  那该怎样列算式呢?(35+30=65)

  (在研读教材时,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寻找信息,然后尝试让学生根据梳理出来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清思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刚才计算出35+3=38,你们同意吗?你是怎样算的?

  会算的人小声说一说,其余的人拿出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

  指名汇报:先摆三十五根小棒,再摆三根,把三根和五根合起来就是八根,再和三十根合起来就是三十八根。

  师:五根表示什么,三根又表示什么?

  我们就是要把五个一和三个一合起来就是八个一,八个一再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三十八。

  师:我们刚才都是把五个一和三个一合起来就是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

  还有谁会象他这样说一说。同位互相说一说。

  (2)那35+30=65,算得对吗?拿出你们的小棒,一边摆一边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先摆三十五,再摆三十根,用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六个十,再把六个十和五个一合起来就是六十五。

  师:把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生)

  同位说一说。

  (不会算的学生用小棒帮着算,会算的学生可以直接算,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有提高。在不断的提问和追问中,在小棒的直观作用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理解为什么要把几个一要和几个一合起来,几个十要和几个十合起来。)

  (3)咱们再来观察这两道算式,都是35+几,他们在计算时的方法一样吗?第一题先算的是什么,第二题先算的又是什么?

  师小结:第一题我们是先把三个一和五个一合起来,第二题我们是先把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

  (让学生观察两道例题的计算方法的不同,教师进行及时的.小结,这样的教学策略是这一节课必须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用今天学*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口算吗?

  3.内化算法,揭示课题

  书中61页做一做。

  指名汇报。

  观察上面的三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下面的三题都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今天咱们就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咱们知道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都是把几个一先加几个一,再和几个十合起来,而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都是先把几个十加几个十,再和几个一合起来。

  (通过例题和做一做中的对比练*,适时地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

  (1)现在来一场口算比赛怎么样?

  全对的人为自己奖励一枚智慧果,错了的,改过来也把智慧果奖励给自己。

  (2)用咱们今天学*的知识不光能正确口算,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

  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下一课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奠定基础的。

  本单元教学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由“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引出教学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由例1和练*四组成。例1通过提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98+25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着重解决“十位满十,怎么办?”紧接着例1教材以横式、竖式的形式出现了10到练*题。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100以内进位加法的笔算和口算,对加法的法则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教师要加强联系,降低计算的错误率。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和的书写格式。

  基于以上理解,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增强估算意识。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标准》提出: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改变枯燥的计算教学,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一)情境引入、学*新知

  创设宋诏桥小学举行“慈善一日捐”的情境,出示3年级部分班吉捐款统计表:

  班级

  301

  302

  303

  捐款(元)

  67

  29

  58

  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①301班和302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②302班和303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③301班和303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④三个班级一共捐款多少元?

  先解决第一和第二题

  “慈善一日捐”是我校每个月都在举行的活动,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学生体验到学*计算的实际意义,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通过先解决301班和302班,302班和303班一共捐多少元?以67+29、29+58两个算式来复*旧知。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来记孙,并且让学生说说在笔算是要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为下面的学*作铺垫。

  (二)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于是我运用迁移的方法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

  1、计算67+58

  (1)学生独立尝试笔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

  (2)总结方法

  A:出示学生正确的笔算,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计算方法,着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B:总结计算方法:个位7+8=15,在个位写5向十位进1,十位6+5+1=12,在十位写2向百位进1。

  C:师进行演算,教学书写格式

  (3)判别纠正

  出示计算错误的学生算式,让学生进行判别。说说为什么错,错在哪里。

  之前学生基本掌握了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类推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再采用讨论、比较等方式学*。这样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

  2、尝试练*

  解决三个班级一共捐款多少元?由于1班和2班共捐了96元已求出,所以只要计算96+58。

  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说说你是怎么算的,通过向别人表达计算的过程来达到进一步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

  练*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地提升,让学生学有所用。

  1、专项练*

  2、基础练*

  要求学生先不计算,连一连。反馈是要求学生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做的。

  这一题不仅重视估算,又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4、发展练*

  第二小题填出正确答案后,让学生说说加数的十位最小能填几?如果和是两位数加数可几?这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这部分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吧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在计算过程中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10进1”的方法;二是在进位加法的笔算过程中领悟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使完整地掌握笔算加法。例题的得数是整十数,“试一试”的得数不是整十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满10进1”的原理,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在100以内)。

  2、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3、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yu 结果。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爱学数学的好*惯。

  (三)重点

  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的算法,问题的解决和算法的得出融合在一起,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讨论法 讨论、交流,学生易于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等、宽松、民主的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创设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机会,使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摆一摆、拨一拨、算一算、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新知,构建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学完新知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智慧,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过程

  (一)复*导入

  安排20以内的口算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来为新知学*做铺垫。

  (二)探索算法

  学生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教具来演示满十进一的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用“满十进一这一步在竖式中怎样表示”来引出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并小结

  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熟悉计算过程。通过与之前所学做比较得出课题进位加,并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四)练*与总结

  在小结的基础上完成练*。在练*中有理论作为指导。最后做出全课总结。

  (五)作业

  安排了一道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 们要学*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学*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紧接着教师总结: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3、学*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为主,教材练*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师: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加和减”的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以及掌握了千以内笔算加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又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必要的铺垫。教材以学生自主尝试为主,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并掌握正确的口算方法。例题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购买玩具为题材,以生活中到处可见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标准》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的制定: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惯。

  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的口算出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观察,抽象出题目中所蕴藏的数学信息,由这些信息而产生出相应的问题,从而激发其学*的兴趣,诱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因此,本节课学生的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法。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经过讨论比较,互动合作的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具吗?今天啊,有两个小朋友自己去买玩具了,可他们在付钱的时候发现自己数学知识不够,不知道付多少钱,你们能帮他吗?(板书课题)

  这一段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在言语上,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放开胆子,去尝试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还用两个小朋友购买东西产生的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顺利的引入新课的教学。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你们能口算出小男孩该付多少钱给这位阿姨吗?怎么列式,同学们分组讨论,把想好的方法跟同学们好好的说一说。指名问答,互相交流。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只要方法正确、合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新课程要求算法多样化,算法的最优化。在这儿,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比较出最优秀的口算方法,教师加以总结。

  师:这位小妹妹该付多少钱呢?如何列式呢?师板书。你们还能口算出结果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8=12,再算40+30=70,再算12+70=82。对每一位回答出答案的同学都要及时表扬。

  3、对比分析,提高能力

  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4、巩固练*,拓展提高

  (1)、算一算、比一比。(“想想做做”第1、2题)

  师:刚才同学们学的都那么好,现在我们小组间来个比赛,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好。

  (2)、想一想、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想想做做”第4题)

  (4)、估一估,算一算。(“想想做做”第5题)

  (5)、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6、7题)

  多媒出示第6题。

  仔细看图,根据提出的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哪几条路?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在估计以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是怎么样想的,再算一算估计得对不对。

  多媒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

  小组交流,把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5、评价鼓励,全课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6

  【教材简析】

  这个信息窗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学*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万以内数加减计算的基础。运用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参观水族馆,使学生在整个信息窗学*中始终感受着大海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有效的解决了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法则。同时也突出了本套教材“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学生感兴趣的海底世界为题材,创设情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策略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兴趣;

  3、能力目标: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从解决具体的事物抽象到数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数与符号感;

  4、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学*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在前面我们在大海边做游戏,捉小虾,捉小蟹,从中还学会了许多数学知识,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青岛新建成的旅游景点看一看,看完了你猜猜这是哪儿?

  2、引导学生说出猜出的地方,并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到展厅看看。

  3、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在两个鱼缸里有这么多漂亮的鱼。老师可以紧接着再启发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鱼,都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海底世界的情境,引出教材中的情境图“展厅”,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创造条件。]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提出的有趣的数学问题。首先解决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2)引导学生列一个算式。(板书14+28=)

  (3)引导学生思考用加法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让学生估计一下鱼缸里的鱼,大约是几十多?(三十多、四十多)

  (5)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做一做,验证一下结果到底是多少。

  2、合作探究,悟算理。

  (1)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学具,(例如:小棒、方块、计数器等)学生可以用,也可以在练*纸上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小组内先商量一下,选择哪种学具帮助问题的解决。

  (2)老师提要求,小组合作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进行交流,还可以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动手实践验证结果到底是几十多,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3、交流汇报,析算理

  (1)教师引导学*小组汇报展示。把在小组内摆的过程用实物展台摆给大家看看。

  (2)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是怎么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的?单根的小棒满了十根怎么办?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一边摆一边说:摆好1捆4根,在它的下面对应着摆好2捆8根;先把单根和单根的合起来,也就是4根加8根,是12根,满了十,用皮筋捆成一捆放到成捆的那一边(演示捆成一捆的过程),然后还有2根单根的小棒,把4捆和2根合起来(用手演示合的过程),最后是4捆零2根,4个十、2个一,也就是42。

  (3)拨计数器的小组重点指导,个位8个珠子加4个珠子后,即个位满了十个珠子再怎样拨?

  (4)教师引导用竖式计算的同学说一说“1” 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5)教师根据同学说出的写竖式时应注意到什么,一边板书,一边进一步指导。思考刚才是先从个位加起,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动笔算算试试。找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结果都是42,从哪一位加起比较好?

  4、归纳方法,明算理

  小结:前面我们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时候,可以从个位也可以从十位,今天我们学*的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加法,做这样的题的时候,从个位加起比较好。

  [设计意图: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摆一摆,再抽象到数的计算,其中计数器的演示作为直观到抽象重要过渡过程,循序渐进,既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使学生更好的明确了算理。]

  5、仿例练*,用竖式计算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动手做一做,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我们解决了,还要解决右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打开书,做在书上。

  (2)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以前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6、揭示课题

  (1)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2)在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都要注意什么?

  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7、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过渡语:同学们算的都很好,刚才我们游览了海底世界,参观了展厅,接下来我们到海滩上去玩一玩。

  [评析:仿例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知识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出示右边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解决练*题中的问题。

  1、猜一猜贝壳下面的数是几。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2、判断。

  先独立思考,再举判断卡判断。

  3、猜一猜,小海龟可能是几?

  学生有可能会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于生活情境中,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全课总结,升华知识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评价在这节数学课中,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有些贝壳想送给他们,了解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50个贝壳够不够,并试着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既是20以内数的加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探索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通过“图书馆”这一生活情境,提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并且先借助直观模型,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是竖式的算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但竖式的计算方法始终是计算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课中优化算法的同时要强化竖式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算理。

  问题解决: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鼓励交流、学会倾听,从而提高数学学*效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正确完成计算。

  四: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运算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基于此,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实物建构算理、运用算理沟通算法,突出竖式算法这种简洁的运算途径,同时凸显计算课教学中以练*为本的特色,力争通过多样的练*达到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六个环节:

  1、完成*题,复*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建构算理,探究算法;

  4、算法优化,小结提升;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6、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下面我就以教学过程当中这六个环节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实践,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完成*题,复*铺垫。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出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两类*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格式,为后面的新知学*做足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借助教材主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我将从中选择出适合本课解决的进位加法问题出示,指名列示。

  第三个环节是建构算理、探究算法,在这个环节中,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摆方块、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结合学生的口答及时板书,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1题,帮助学生巩固“圈一圈”的方法,强化“满十进一”的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算法优化、小结提升,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联系起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接着再提出问题:“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竖式算法的简洁方便。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既尊重了学生自主的选择,又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同时还强化了竖式计算的算法。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2题,及时巩固竖式算法。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首先出示的是教材68页在图书馆这一主情境图下的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刚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再次巩固竖式算法中“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要点。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三题。这里是在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以及对学*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6-77“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情境图,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的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学会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惯,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能有序的'表述计算过程。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培养学生自觉估算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

  本课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且能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

  本课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兴趣,同时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复*,谈话导入。(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复*,导入新课

  1、复*学*过的加法。

  2、出示主题图,提出加法的问题。用算式表示,从而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第二层:合作学*,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2、理解算理。

  (1)直观演示,说明算理。

  摆小棒:24根小棒加上9根小棒,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再把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拨计数器:

  (2)抽象方法。

  师:如果没有小棒和计数器来帮忙,看到这些算式该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算理:先算4+9=13,再算20+13=33。

  师:谁能把刚才的口算过程说一说?

  3、讨论:以上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个位相加都满十)

  4、教师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满十时,不论两位数在前还是一位数在前,都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揭题:进位加法)

  第三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圈。 学生独立填写。 反馈学生作业、总结。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计算第一组题后提问:观察这4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最后两组题的部分题。谈话:那你能用刚才的发现迅速地完成后面两组算式吗?

  第四层: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新本领,老师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想知道是什

  么题目吗?(出示算式)

  26+□=2□ 26+□=3□

  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样的练*不仅仅对今天什么是进位加法学生有了明确的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量的练*;而且这一环节还有着另一个目标,关注沟通—计算与探索规律相结合‘规律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次大1,和也每次大1’,使得这一环节的目标不显得单一,且加以整合。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9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46和47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辆汽车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用小棒和计数器操作,再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先对旧知识进行复*,为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出示例题中三辆汽车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每辆汽车有多少个座位,能坐多少个乘客。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几道算式导入新课。在教学45+30的计算方法时,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小棒和拨一拨计数器,自己探索。然后进行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对那些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创设问题,如我们不摆小棒或不拨计数器计算时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自觉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在教学45+3的过程和45+30的过程类似。

  接下来,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最后进行巩固练*。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P91-92例一,练*十九第一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教材在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做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两位数提供了现实背景。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构建起适合自己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算法多样化,感受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为了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抽象,以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生机。

  1、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探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的引入以鸟岛美丽的画面,配以声音吸引学生,接着创设了去鸟岛参观的情境,观看鸟的动态的形象。在练*中,把枯燥的练*题变成了一分钟比赛的形式、鸟儿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一系列有趣、有挑战性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好胜的心理,从而诱发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2、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化学*,由于学生生活情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设计合理的.“乘船方案”,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不同的想法。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材,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性的“情景链”,并从中赋教学所需的“问题串”,对教学中加法的处理作了适当调整,利用乘船的第二方案,按班级顺序上船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由学生提出相应两个问题后,尝试减法的口算方法。练*“一分钟比赛、小鸟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练*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问题情境法和探究学*法。

  4、在知识的学*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个人的学*效果虽然离不开他的智力因素,但非智力因素可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动力性质。因而在学*中,务必重视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归纳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5、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23+30=53,53+1=54。他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三、教学程序

  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合作探究,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拓展延伸,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

  这样的安排,参照了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过程,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一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迎合学生依赖情境,产生学*欲望的学*心理,让他们在这个动态的场景中交互情感、态度,产生学*的需要。

  以学生熟悉喜欢的春游为情境,嘉乐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鸟岛,怎样做船才合适?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自然就会得出两个班坐船去最好。那么哪两个班去最好 呢?又是学生必须得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学生练出算式:23+31、39+32、39+31、39+23、32+31、32+23 这一系列的算式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口算算法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学*素材,也让学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目的性。

  (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23+31,你会算吗?和同桌小朋友交流一下。

  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20+30=50,3+1=4,50+4=54;3+1=4,20+30=50,50+4=54;23+30=53,53+1=54。

  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教师在此层次特意安排两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算法?为什么?假定你是老师,你想推荐哪几种算法给你的同伴?为什么?”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但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有一些困惑:教科书上在教学23+31=?和32+39=?时出现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在计算方法上该如何进行有效的优化。如何缓解这两种方法之间的矛盾。

  (三)、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性的“情景链”,并从中赋教学所需的“问题串”,对教学中加法的处理作了适当调整,利用乘船的第二方案,按班级顺序上船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由学生提出相应两个问题后,尝试减法的口算方法。练*“一分钟比赛、小鸟出题、购买鸟岛纪念品”练*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拓展延伸

  小虎在做一道加法题时,把第二个加数35看成了53,结果算出来的和是76,你知道正确的得数是多少吗?( )+ 35= ( )+ 53=76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也为下一节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做了铺垫。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11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61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例题通过分别求数学课本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课本和一包数学课本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种课本求一共有多少本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35+30和3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了预*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为学*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学生回忆了预*时在主题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喜好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昨天学*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计算。在教学35+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来当学生在学生讲解到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以学生德身份提出问题,这时全班的学*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说了了自己的算法,虽然有的同学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这一方法大大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积极性。

  有了前边当小老师的铺垫在教学35+3的计算过程时学生的学*情绪很高,我顺势让同桌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进行总结发言,看谁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到此学生更加深了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我还组织学生讨论“35+30和35+3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知识的渗透是润如细无声的境界。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属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的,又是今后学*万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例题以三个小朋友交流收集的画片为题材,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通过用小棒操作过程中将10根单根的小棒捆成一捆的演示,突出了口算中进位的算理,并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算法。在这基础上,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启发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交流中进行有序的表达。“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圈小棒来计算,再次鼓励用不同算法。第2题先计算,再比较,发现规律,引导算法优化。第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既练了口算,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惯和能力。

  二、说学*对象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计算能力较强。本节课学生将利用这些知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算法,作为教师要积极鼓励。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弄清“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索的过程。

  3.情感目标:创设真实情景,初步感知数的计算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因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这一知识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法成为了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中,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因此在课伊始,我设计了3个小朋友数画片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动手操作法:在教学中,当部分学生提出24+6、 24+9等进位加法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学具小棒操作,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再通过反馈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法: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学*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完新知后,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算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的明白,学的快乐。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热情,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的意识。

  六、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教学过程我主要分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铺垫,导入新课:先出示一组口算题,请学生回答,并说说如24+5的计算过程,这时引出课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

  通过复*,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这里将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教材创设了三个孩子玩画片的情境,他们分别有24张、6张、9张画片。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把这些算式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分类板书,9+6,24+6,24+9,24+6+9。计算9+6时请生谈谈自己的算法。24+6+9可以留待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再解决。

  这里通过多媒体创造出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提取例题,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从学生列举出的4个等式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新知提供了背景。

  2.教学24+6:

  提问:24+6等于多少呢?有困难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如果不需要小棒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先独立操作、思考,再交流。交流时先请摆小棒的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先算4+6=10,即将4根和6根小棒捆成一捆,再算10+20=30,即1捆和2捆合起来一共3捆。再请直接口算的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最后进行比较提升:比较摆小棒和直接口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再讨论交流,进行算法整合,确认算法,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24+9:

  提问:你能算出24+9的和吗?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及思考过程。这里有不同的算法,既可以先算24+6=30,再算30+3=33;也可以先算4+9=13,再算20+13=33;还可能有先算9+1=10,再算10+23=33。教师将这几种算法都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结,优化算法。这里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4.对比总结:

  观察24+6和24+9这两题与复*中的“24+5”一题作比较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得出: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需要向十位上进一,这种加法是进位加法,并揭示完整课题。接着请学生解决24+6+9这一题,还可请学生编出一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题目考考大家。

  这一环节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享学*成功的喜悦,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先圈一圈,再计算(书上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圈了以后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圈?然后根据圈的过程算出每题的得数。

  这里要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把由不同圈法表现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向全组交流,在交流中体会不同算法的不同特点。

  2.出示三组题(想想做做第2题):

  每组都以一道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带出3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先让学生观察每一组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再独立完成其中第一组题,交流怎样才能算得快。然后让学生计算其它两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这里把每组4题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沟通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游戏:

  (1)小青蛙找妈妈(4人小组合作完成)。

  给学生每人发一张小青蛙算式卡片,请他们小组合作根据卡片上的算式算出得数,然后请学生把得数相同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青蛙妈妈下面。

  (2)出卡片游戏(同桌2人小组合作完成)。

  先由第一人随机出2张数卡,表示个位或十位上的数,如43;再由第二人随机出1张数卡,如8;然后两人抢答出得数并做记录,43+8=51。答的又多有对的就可以抢到一颗智慧星。

  这里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反应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这样的游戏活动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爱玩、注意力易分散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4.创设购物情境,拓展应用:

  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三个孩子分别购买了不同的物品,请学生帮助他们计算各自应付的价钱,并交流汇报;接着提出一个开放的问题:小朋友,你还想买什么,应付多少元。先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再指名汇报。这样安排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还进一步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让学生自己说说。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学生,而是力求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将通过操作实践,讨论交流等学*方法,轻松愉快的学*新知。

  七、说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练*的情况来评估本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课后可以让学生练*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题目来判断目标达成的程度。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13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以有必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

  生猜:

  板书:篮球和排球

  足球和篮球

  足球和排球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

  生:价格不知道

  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

  (2)谁会列出算式?

  生:32+21=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③32+1=33

  33+20=53

  师:他又是怎么算的?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

  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

  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

  生估计

  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馈:

  ①30+30=60②39+30=69③39+1=40

  9+2=1169+2=7140+31=71

  60+11=71

  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

  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

  反馈:

  【设计意图: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

  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

  三、巩固练*

  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

  1、出示:53+36=37+54=32+46=15+65=76+23=54+28=

  指名说:

  挑二道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2、再看这两组题:

  出示:34+56=45+22=

  34+52=45+28=

  挑一组算一算:

  反馈:你算了哪一组?

  为什么都是45加20几,得数却一道等于67,一道等于73呢?

  2、师:用我们的新知识,我们去帮小鸟找家好吗?

  (课件出示小鸟和房子图)算出得数,帮小鸟们找到自己的家。

  43+15=25+39=25+34=37+56=

  (1)挑一题算一算

  (2)反馈:你算了哪一题,是怎么算的?

  (3)还有一只小鸟丢失了身上的题,它家的门牌应该是几号呢?(63)

  你猜小鸟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

  (学生独立写得数是63的算式,然后再同桌小朋友互相检查计算结果。学生汇报后再问谁能有序地把这些算式写出来?可以写0+63、1+62……62+1、63+0)

  3、解决问题

  (1)商店里还有很多的玩具,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

  用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说

  用算式表示出来

  反馈:你的问题是怎样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样的呢?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你的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的问题是怎样的?怎么算的?

  (2)出示:48-23=,你猜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机动:用100元去买小熊猫和小兔,够吗?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新知构建以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每个练*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一、二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加法题的认识,并进行算法技能的训练,第三题是在运用新知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第四题是一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运用新知,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所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为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第一,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合作交流,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第三,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第四,课堂总结。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本节课利用了生活资源,把“去商店买球”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又如在练*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生活问题。

  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因此,本节课我尽力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的形式找出口算的多种算法,“你还有别的算法吗?”,但同时对算法也进行思维提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对比与优化,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的扎实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几个强化口算方法的练*,如“帮小鸟找家”等练*。当然,积极地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更在于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32+21,可以分解为:32+20=52,52+1=53。他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后比较出最好的算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接着录音机里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对。在3分钟里完成20道题。

  二、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3、教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小明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29+18=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三、巩固练*: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题。

  四、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齐唱儿歌结束。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15

  背景分析:

  本课内容以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整十数为基础,学*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这既是前面学*的口算的拓展,又是以后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求相同意义量的和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了学*本节课内容的基础:整十数加一位数,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加法以及刚学*的整十数加整十数。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节课的新问题。只是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同时大多数学生很难认识到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一算理层面上来。

  目标分析:

  1. 学生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认识。

  2. 学*后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 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认真听、积极探究与合作的*惯。

  预设理念:

  创造有意义的数学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活动如小兔采蘑菇,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弄清算理、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和个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这样的数学活动长期坚持,一定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并获取数学活动经验。为增强学生数学学*能力,培养运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乃至终身学*、发展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的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有两个例题,共用3节课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比集中编排,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加减的算理认识,为后面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打基础。

  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问题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想、讨论交流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练*设计注意专项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注意变换形式,突出正确率。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预设过程:

  一、 对口令游戏,巩固旧知。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看谁反应快,说得对。

  1. 5个十是,5个一是,5个是和5个一是。

  2. 20+30 20+3 50+30 50+3

  二、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1.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兔姐妹俩住在小河边,一场大雨,河水冲跨了她们的小屋。猪大哥知道了,帮助她们修好了一间既结实又宽敞的房子。兔姐妹俩为了感谢猪大哥的帮助,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星期天,姐妹俩决定上山去采蘑菇送给猪大哥。她们走啊走啊,终于采到了很多蘑菇,兔姐姐采了35个,她还准备采;兔妹妹采了30个,她已提不动了。请大家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说出解决方法。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择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问题板书:(1)兔姐姐一共可以采多少个?(2)兔姐妹俩已经采了多少个?让学生说说两个算式35+3,35+30的口算有什么不同?

  4. 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5. 集中汇报,并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1)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菁华5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乘法估算不是单一的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而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还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的范围,也就是估计得数比什么大,比什么小。乘法估算是个难点,教材的安排是:例题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牧场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大约”,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然后通过思考、交流、引导、小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2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即估计得数的范围,以及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并通过一系列的练*来巩固该学*内容。

  2、教学目标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比什么大,比什么小,在什么左右。

  ②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环境中,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感悟知识,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学中,严格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带领学生在数学空间尽情漫游。

  三、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教师解说,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谁来替他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你能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9×42=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牧场情境引入,在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

  二、探索方法

  1、在计算之前,老师把问题分类,先请大家估计,明明家1天大约最多可**多少千克?最少可**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最少可**8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800多。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字都看小,20×40=800。)]

  ②最多可**15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1500少。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都看大,30×50=1500。)

  3、再请学生估计出明明家一天**的千克数最大约最接*多少吗?

  学生交流:最接*12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在1200左右。为什么用“左右”这个词?(把数都看成与它接*的整十数,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讲清、讲细,让学生理解清楚怎样估算)

  4、计算验证:

  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用竖式)请你试一试,做好的同学自己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第3种,最接*;第1、2种估计出了算式的范围)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成绩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

  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些。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指向性明确,分散了难点,把乘法的估算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估接*、一是估范围,先分散后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40×2030×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组3道题,上下2道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道题要列竖式计算。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组题进行计算。

  (2)独立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自己的发现。

  (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4)那这个算式最接*多少呢,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学生估计,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第3题的中间一题,这里出现了35这样的中间数,当出现这种数的时候,我们一般看另一个乘数,看它接*哪个整十数,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么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游戏:选一选(“想想做做”第3题)。

  课前发给每个学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数字卡片。

  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如果你认为你手中的数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师出示的括号中,请起立。

  教师逐个出示

  24×53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题可引导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理清题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范围;第2部分是估接*。)

  37×65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让选择正确或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适时反馈。

  小结:两个乘数分别看做比它们相*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而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最接*。

  3、书本P37第4题

  师:其实估算不仅在我们数学计算时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写作文的例子,让学生了解。

  出示题目。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估计这里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列式估计)

  全班反馈。

  4、“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种比较合适。

  本课的练*分了专项练*,基本练*和综合练*三类,练*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你知道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品质。

  3、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估算判断正误。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学具准备

  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去电影院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的乐趣。

  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然后带着小朋友去电影院玩遇到数学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讨论,这时我设计了几道比赛题: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环保节约用水;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内容和学*形式。针对前面复*旧知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

  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1、尝试练*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巩固练*

  3、加深练*:

  4、延伸练*: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合部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的乘积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

  1、知道乘的顺序。

  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景,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三、实践联系,巩固新知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效果的作用。

  3、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取材于学生身边的材料。

  4、学生自己出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要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和善于探索、思考的学*品质。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质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方法来获取新知识。

  使用的教具: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主题图。

  (一)导入新授

  1、基础训练

  竖式计算:

  51×834×2126×4

  说一说,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的方法: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目的:为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做下铺垫。

  2、导入新课

  经过检验,老师发现你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下面老师考考没学过的知识,敢不敢接受挑战?

  (二)探索发现

  1、独立尝试

  (课件)从图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列式?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

  思考,这个算式和原来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2、交流、汇报

  (1)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时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

  设计目的: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与分析。

  (2)小组汇报

  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成果。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学生一:先算14×2=28,14×10=140再算140+28=168

  师总结:把12套分成2套和10套,就是算2个14和10个14,分开算后就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了,我们要算12个14,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学生二:先算4×12=48,10×12=120再算:120+48=168

  (3)教师点拨

  学生出现笔算的方法:教师发现有的同学勇敢的进行了尝试,列竖式计算,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现给大家看看。(学生黑板展示竖式)

  今天我们来学*用笔算方法计算14×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问:在列竖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14×12=168(本)

  3、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小老师讲解竖式书写过程。)

  a、你能发现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吗?

  b、第一步横式在哪?第二步横式呢?但横式明明是140,而不是14呀?

  c、0写不写一样吗?

  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2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什么?竖式中的14呢?”“假如把计算过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觉得哪个步骤最关键?”(在叙述过程中教师板书竖式对应的分步算式中两个积及两积之和。)

  设计目的:从横式出发引导学生沿分步算式去寻找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及两积之和。把算理进行有序的梳理,感悟竖式与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

  (指名学生说说竖式的列式过程。)

  目标达成:通过竖式板演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成目标2。同时在老师提示下,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成目标。

  4、验证结果

  交换14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

  设计目的:强化了练*,也为今后的乘法验算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散

  1、基本训练(竖式计算)

  44×1132×1223×1312×12

  2、拓展训练

  李爷爷家用24个笼子养兔子,每个笼子里有12只兔子,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兔子?

  (四)评价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5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之前三年级中学生已经学*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知识,,因此本课内容可以看作是数的运算教学的一次拓展延伸。

  首先教材中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再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其次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环节,组织学生交流估算方法,从而确定积的范围;然后,与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最后通过练*来巩固新知与应用新知。

  学*好本课知识,将能为后续除法笔算,小数乘法计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结合情境学会估计积的范围,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②引导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算理与算法,培养与他人交流的*惯;

  ③帮助学生分析与改正计算中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体会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重难点

  竖式计算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学会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重点之二;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所以理解算理是教学关键;

  虽然之前学生已遇到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但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与思维*惯,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时,仍会容易出错,所以我将此定为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个难点是“三位数乘十位上数所代表的意义”,这是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中如何对齐的依据;另外一个难点是连续进位的处理与计算。三者合一可归纳为“如何保证计算正确性”。

  说教法

  1、学情

  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作基础,所以在尝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难度不大。不过,由于数的扩大,在计算时出错的机率就会变得更大。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一些疑惑:“中间有0”的乘法时,为什么第一步积中有时可以写0,有时不能写0?(如203×32与208×24)“两位数乘三位数,三位数中带0”的乘法,学生可能会在竖式中写00(如82×403)。这些情况都是受思维定势影响形成的,所以教学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析改正,从而掌握方法。

  2、教法

  《新课标》中强调: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体现计算源于生活的需要,又服务于生活;“引导法、归纳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2)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菁华5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乘法估算不是单一的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而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还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的范围,也就是估计得数比什么大,比什么小。乘法估算是个难点,教材的安排是:例题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牧场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大约”,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然后通过思考、交流、引导、小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2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即估计得数的范围,以及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并通过一系列的练*来巩固该学*内容。

  2、教学目标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比什么大,比什么小,在什么左右。

  ②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环境中,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感悟知识,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学中,严格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带领学生在数学空间尽情漫游。

  三、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教师解说,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谁来替他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你能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9×42=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牧场情境引入,在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

  二、探索方法

  1、在计算之前,老师把问题分类,先请大家估计,明明家1天大约最多可**多少千克?最少可**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最少可**8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800多。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字都看小,20×40=800。)]

  ②最多可**15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1500少。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都看大,30×50=1500。)

  3、再请学生估计出明明家一天**的千克数最大约最接*多少吗?

  学生交流:最接*12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在1200左右。为什么用“左右”这个词?(把数都看成与它接*的整十数,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讲清、讲细,让学生理解清楚怎样估算)

  4、计算验证:

  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用竖式)请你试一试,做好的同学自己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第3种,最接*;第1、2种估计出了算式的范围)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成绩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

  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些。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指向性明确,分散了难点,把乘法的估算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估接*、一是估范围,先分散后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40×2030×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组3道题,上下2道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道题要列竖式计算。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组题进行计算。

  (2)独立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自己的发现。

  (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4)那这个算式最接*多少呢,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学生估计,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第3题的中间一题,这里出现了35这样的中间数,当出现这种数的时候,我们一般看另一个乘数,看它接*哪个整十数,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么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游戏:选一选(“想想做做”第3题)。

  课前发给每个学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数字卡片。

  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如果你认为你手中的数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师出示的括号中,请起立。

  教师逐个出示

  24×53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题可引导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理清题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范围;第2部分是估接*。)

  37×65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让选择正确或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适时反馈。

  小结:两个乘数分别看做比它们相*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而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最接*。

  3、书本P37第4题

  师:其实估算不仅在我们数学计算时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写作文的例子,让学生了解。

  出示题目。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估计这里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列式估计)

  全班反馈。

  4、“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种比较合适。

  本课的练*分了专项练*,基本练*和综合练*三类,练*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你知道吗?”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品质。

  3、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估算判断正误。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4、教、学具准备

  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去电影院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的乐趣。

  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然后带着小朋友去电影院玩遇到数学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讨论,这时我设计了几道比赛题: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环保节约用水;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内容和学*形式。针对前面复*旧知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

  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1、尝试练*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巩固练*

  3、加深练*:

  4、延伸练*: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合部分。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的乘积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

  1、知道乘的顺序。

  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情景,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三、实践联系,巩固新知

  练*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效果的作用。

  3、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取材于学生身边的材料。

  4、学生自己出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要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和善于探索、思考的学*品质。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质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方法来获取新知识。

  使用的教具: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主题图。

  (一)导入新授

  1、基础训练

  竖式计算:

  51×834×2126×4

  说一说,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的方法: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目的:为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做下铺垫。

  2、导入新课

  经过检验,老师发现你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都很好,下面老师考考没学过的知识,敢不敢接受挑战?

  (二)探索发现

  1、独立尝试

  (课件)从图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能列式?

  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列式:14×12=

  思考,这个算式和原来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2、交流、汇报

  (1)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时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

  设计目的: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与分析。

  (2)小组汇报

  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成果。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学生一:先算14×2=28,14×10=140再算140+28=168

  师总结:把12套分成2套和10套,就是算2个14和10个14,分开算后就变成了以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了,我们要算12个14,把两部分合并起来。

  学生二:先算4×12=48,10×12=120再算:120+48=168

  (3)教师点拨

  学生出现笔算的方法:教师发现有的同学勇敢的进行了尝试,列竖式计算,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现给大家看看。(学生黑板展示竖式)

  今天我们来学*用笔算方法计算14×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问:在列竖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

  14×12=168(本)

  3、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小老师讲解竖式书写过程。)

  a、你能发现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吗?

  b、第一步横式在哪?第二步横式呢?但横式明明是140,而不是14呀?

  c、0写不写一样吗?

  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2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什么?竖式中的14呢?”“假如把计算过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觉得哪个步骤最关键?”(在叙述过程中教师板书竖式对应的分步算式中两个积及两积之和。)

  设计目的:从横式出发引导学生沿分步算式去寻找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及两积之和。把算理进行有序的梳理,感悟竖式与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

  (指名学生说说竖式的列式过程。)

  目标达成:通过竖式板演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成目标2。同时在老师提示下,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完成目标。

  4、验证结果

  交换14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

  设计目的:强化了练*,也为今后的乘法验算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散

  1、基本训练(竖式计算)

  44×1132×1223×1312×12

  2、拓展训练

  李爷爷家用24个笼子养兔子,每个笼子里有12只兔子,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兔子?

  (四)评价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5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之前三年级中学生已经学*并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知识,,因此本课内容可以看作是数的运算教学的一次拓展延伸。

  首先教材中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引出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再提出“绕21圈需要多长时间”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其次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环节,组织学生交流估算方法,从而确定积的范围;然后,与学生一起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材提供了口算、表格算法、竖式计算等几种不同的方法;最后通过练*来巩固新知与应用新知。

  学*好本课知识,将能为后续除法笔算,小数乘法计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结合情境学会估计积的范围,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②引导学生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算理与算法,培养与他人交流的*惯;

  ③帮助学生分析与改正计算中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体会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重难点

  竖式计算具有直观、方便的特点,学会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重点之二;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才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所以理解算理是教学关键;

  虽然之前学生已遇到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但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与思维*惯,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时,仍会容易出错,所以我将此定为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个难点是“三位数乘十位上数所代表的意义”,这是帮助学生理解竖式计算中如何对齐的依据;另外一个难点是连续进位的处理与计算。三者合一可归纳为“如何保证计算正确性”。

  说教法

  1、学情

  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作基础,所以在尝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难度不大。不过,由于数的扩大,在计算时出错的机率就会变得更大。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一些疑惑:“中间有0”的乘法时,为什么第一步积中有时可以写0,有时不能写0?(如203×32与208×24)“两位数乘三位数,三位数中带0”的乘法,学生可能会在竖式中写00(如82×403)。这些情况都是受思维定势影响形成的,所以教学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析改正,从而掌握方法。

  2、教法

  《新课标》中强调: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体现计算源于生活的需要,又服务于生活;“引导法、归纳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3)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范本十份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 们要学*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学*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紧接着教师总结: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3、学*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为主,教材练*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师: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2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46和47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辆汽车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用小棒和计数器操作,再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先对旧知识进行复*,为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出示例题中三辆汽车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每辆汽车有多少个座位,能坐多少个乘客。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几道算式导入新课。在教学45+30的计算方法时,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小棒和拨一拨计数器,自己探索。然后进行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对那些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计算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创设问题,如我们不摆小棒或不拨计数器计算时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自觉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在教学45+3的过程和45+30的过程类似。

  接下来,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最后进行巩固练*。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利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今后学*多位数加法笔算的基础。教材呈现的例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有了将小棒或计数器抽象成竖式的经验,那么学*这部分内容的困难在于理解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写进位“1”。

  三、说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和计数器,交流各种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用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在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学*成果,培养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和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2.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复*铺垫。

  创设一个班级图书角的情境,出示主题图。故事书、科技书、连环画分别有23本、11本、18本。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由此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样设计,一题多用,既复*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主动探究,引入新知。

  在第一环节所列算式当中,23+18这一算式是学生没接触过的。由此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自主探究,思考多种计算方法(预设会出现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这三种方法),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并探讨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最后汇报交流成果。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单根小棒够了十根该怎么办?计数器个位上的珠子拨到十个以后该怎么办?竖式计算时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后该怎么办?

  这就直观的反映出在竖式计算当中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且借助学具为竖式中的进位小“1”找到了表象支撑,有助于对算理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五、说特色

  1.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直观模型、动手操作与竖式计算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几何直观理解抽象的算理。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4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61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例题通过分别求数学课本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课本和一包数学课本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种课本求一共有多少本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35+30和3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了预*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为学*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学生回忆了预*时在主题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喜好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昨天学*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计算。在教学35+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来当学生在学生讲解到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以学生德身份提出问题,这时全班的学*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说了了自己的算法,虽然有的同学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这一方法大大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积极性。

  有了前边当小老师的铺垫在教学35+3的计算过程时学生的学*情绪很高,我顺势让同桌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进行总结发言,看谁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到此学生更加深了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我还组织学生讨论“35+30和35+3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知识的渗透是润如细无声的境界。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利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今后学*多位数加法笔算的基础。教材呈现的例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已经有了将小棒或计数器抽象成竖式的经验,那么学*这部分内容的困难在于理解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写进位“1”。

  三、说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和计数器,交流各种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用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在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学*成果,培养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和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2.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复*铺垫。

  创设一个班级图书角的情境,出示主题图。故事书、科技书、连环画分别有23本、11本、18本。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由此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样设计,一题多用,既复*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主动探究,引入新知。

  在第一环节所列算式当中,23+18这一算式是学生没接触过的。由此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自主探究,思考多种计算方法(预设会出现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这三种方法),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并探讨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最后汇报交流成果。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单根小棒够了十根该怎么办?计数器个位上的珠子拨到十个以后该怎么办?竖式计算时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后该怎么办?

  这就直观的反映出在竖式计算当中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且借助学具为竖式中的进位小“1”找到了表象支撑,有助于对算理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五、说特色

  1.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直观模型、动手操作与竖式计算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几何直观理解抽象的算理。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6

  【教材简析】

  这个信息窗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学*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万以内数加减计算的基础。运用海边活动为素材,主题鲜明有趣。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参观水族馆,使学生在整个信息窗学*中始终感受着大海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有效的解决了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时先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计算法则。同时也突出了本套教材“故事串”引发“问题串”的特点,把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学生感兴趣的海底世界为题材,创设情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策略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兴趣;

  3、能力目标:从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从解决具体的事物抽象到数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数与符号感;

  4、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学*数学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在前面我们在大海边做游戏,捉小虾,捉小蟹,从中还学会了许多数学知识,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青岛新建成的旅游景点看一看,看完了你猜猜这是哪儿?

  2、引导学生说出猜出的地方,并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到展厅看看。

  3、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在两个鱼缸里有这么多漂亮的鱼。老师可以紧接着再启发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鱼,都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海底世界的情境,引出教材中的情境图“展厅”,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创造条件。]

  二、主动探究,感悟新知。

  1、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提出的有趣的数学问题。首先解决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2)引导学生列一个算式。(板书14+28=)

  (3)引导学生思考用加法计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让学生估计一下鱼缸里的鱼,大约是几十多?(三十多、四十多)

  (5)学生在小组内动手做一做,验证一下结果到底是多少。

  2、合作探究,悟算理。

  (1)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的学具,(例如:小棒、方块、计数器等)学生可以用,也可以在练*纸上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小组内先商量一下,选择哪种学具帮助问题的解决。

  (2)老师提要求,小组合作先摆一摆,再说一说,进行交流,还可以把摆的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动手实践验证结果到底是几十多,由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3、交流汇报,析算理

  (1)教师引导学*小组汇报展示。把在小组内摆的过程用实物展台摆给大家看看。

  (2)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是怎么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的?单根的小棒满了十根怎么办?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能会一边摆一边说:摆好1捆4根,在它的下面对应着摆好2捆8根;先把单根和单根的合起来,也就是4根加8根,是12根,满了十,用皮筋捆成一捆放到成捆的那一边(演示捆成一捆的过程),然后还有2根单根的小棒,把4捆和2根合起来(用手演示合的过程),最后是4捆零2根,4个十、2个一,也就是42。

  (3)拨计数器的小组重点指导,个位8个珠子加4个珠子后,即个位满了十个珠子再怎样拨?

  (4)教师引导用竖式计算的同学说一说“1” 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计算时是怎么想的?

  (5)教师根据同学说出的写竖式时应注意到什么,一边板书,一边进一步指导。思考刚才是先从个位加起,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动笔算算试试。找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结果都是42,从哪一位加起比较好?

  4、归纳方法,明算理

  小结:前面我们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时候,可以从个位也可以从十位,今天我们学*的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进位加法,做这样的题的时候,从个位加起比较好。

  [设计意图: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摆一摆,再抽象到数的计算,其中计数器的演示作为直观到抽象重要过渡过程,循序渐进,既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使学生更好的明确了算理。]

  5、仿例练*,用竖式计算

  (1)教师谈话:刚才通过动手做一做,左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我们解决了,还要解决右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打开书,做在书上。

  (2)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以前的计算题有什么不同?

  6、揭示课题

  (1)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2)在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都要注意什么?

  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7、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过渡语:同学们算的都很好,刚才我们游览了海底世界,参观了展厅,接下来我们到海滩上去玩一玩。

  [评析:仿例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新知识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出示右边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解决练*题中的问题。

  1、猜一猜贝壳下面的数是几。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2、判断。

  先独立思考,再举判断卡判断。

  3、猜一猜,小海龟可能是几?

  学生有可能会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于生活情境中,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四、全课总结,升华知识

  下课铃声响起,老师评价在这节数学课中,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有些贝壳想送给他们,了解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50个贝壳够不够,并试着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7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以有必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

  生猜:

  板书:篮球和排球

  足球和篮球

  足球和排球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

  生:价格不知道

  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

  (2)谁会列出算式?

  生:32+21=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③32+1=33

  33+20=53

  师:他又是怎么算的?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

  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

  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

  生估计

  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馈:

  ①30+30=60②39+30=69③39+1=40

  9+2=1169+2=7140+31=71

  60+11=71

  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

  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

  反馈:

  【设计意图: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

  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

  三、巩固练*

  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

  1、出示:53+36=37+54=32+46=15+65=76+23=54+28=

  指名说:

  挑二道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2、再看这两组题:

  出示:34+56=45+22=

  34+52=45+28=

  挑一组算一算:

  反馈:你算了哪一组?

  为什么都是45加20几,得数却一道等于67,一道等于73呢?

  2、师:用我们的新知识,我们去帮小鸟找家好吗?

  (课件出示小鸟和房子图)算出得数,帮小鸟们找到自己的家。

  43+15=25+39=25+34=37+56=

  (1)挑一题算一算

  (2)反馈:你算了哪一题,是怎么算的?

  (3)还有一只小鸟丢失了身上的题,它家的门牌应该是几号呢?(63)

  你猜小鸟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

  (学生独立写得数是63的算式,然后再同桌小朋友互相检查计算结果。学生汇报后再问谁能有序地把这些算式写出来?可以写0+63、1+62……62+1、63+0)

  3、解决问题

  (1)商店里还有很多的玩具,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

  用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说

  用算式表示出来

  反馈:你的问题是怎样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样的呢?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你的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的问题是怎样的?怎么算的?

  (2)出示:48-23=,你猜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机动:用100元去买小熊猫和小兔,够吗?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新知构建以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每个练*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一、二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加法题的认识,并进行算法技能的'训练,第三题是在运用新知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第四题是一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运用新知,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所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为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第一,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合作交流,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第三,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第四,课堂总结。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本节课利用了生活资源,把“去商店买球”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又如在练*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生活问题。

  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因此,本节课我尽力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的形式找出口算的多种算法,“你还有别的算法吗?”,但同时对算法也进行思维提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对比与优化,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的扎实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几个强化口算方法的练*,如“帮小鸟找家”等练*。当然,积极地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更在于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32+21,可以分解为:32+20=52,52+1=53。他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8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0~51页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教材选择了服装店购物的事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重视学生个性化口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体验。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的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五、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连加、连减.

  52+30+7 57-30-5

  55+30+6 75-40-8

  72+10+7 86-20-7

  教师谈话导入

  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 们要学*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中。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50页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是*时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学*问题(1)。先出示问题(1):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师生共同列出算式54+28。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教师板书不同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紧接着教师总结: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最后,做了相应的练*题: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 34+32 36+42 37+25

  32+46 54+38 45+19 15+65

  3、学*问题(2)。此环节的设计和“学*问题(1)”环节的设计一样,这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具体如下:

  (1).出示问题(2):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教师:你能不能自己列式并试着口算出来呢?

  (2)、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

  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算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于鼓励。

  (3).练一练

  36-20= 52-10= 34-23= 98-76=

  36-24= 52-18= 90-25= 42-39=

  (三)巩固应用。此环节主要以完成教材上的练*为主,教材练*题的设计难易结合,既有计算题也有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不会感觉枯燥。

  (四)归纳总结.

  师: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说板书。我的设计既简单明了,又体现本节课重难点。设计如下: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54+28=82(元)

  方法一.

  50+20=70 (元) 4+8=12(元) 70+12=82(元)

  方法二.

  54+20=74(元) 74+8=82(元)

  方法三.

  54+30=84(元) 84-2=82(元)

  54-28=26(元)

  方法一:

  54-20=34(元) 34-8=26(元)

  方法二:

  54-8=46(元) 46-20=26(元)

  方法三:

  54-30=24(元) 24+2=26(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9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以有必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

  生猜:

  板书:篮球和排球

  足球和篮球

  足球和排球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

  生:能、不能

  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

  生:价格不知道

  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

  (2)谁会列出算式?

  生:32+21=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③32+1=33

  33+20=53

  师:他又是怎么算的?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

  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

  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

  生估计

  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馈:

  ①30+30=60②39+30=69③39+1=40

  9+2=1169+2=7140+31=71

  60+11=71

  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

  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

  反馈:

  【设计意图: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

  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

  三、巩固练*

  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

  1、出示:53+36=37+54=32+46=15+65=76+23=54+28=

  指名说:

  挑二道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2、再看这两组题:

  出示:34+56=45+22=

  34+52=45+28=

  挑一组算一算:

  反馈:你算了哪一组?

  为什么都是45加20几,得数却一道等于67,一道等于73呢?

  2、师:用我们的新知识,我们去帮小鸟找家好吗?

  (课件出示小鸟和房子图)算出得数,帮小鸟们找到自己的家。

  43+15=25+39=25+34=37+56=

  (1)挑一题算一算

  (2)反馈:你算了哪一题,是怎么算的?

  (3)还有一只小鸟丢失了身上的题,它家的门牌应该是几号呢?(63)

  你猜小鸟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

  (学生独立写得数是63的.算式,然后再同桌小朋友互相检查计算结果。学生汇报后再问谁能有序地把这些算式写出来?可以写0+63、1+62……62+1、63+0)

  3、解决问题

  (1)商店里还有很多的玩具,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

  用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说

  用算式表示出来

  反馈:你的问题是怎样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样的呢?说说是怎么口算的?

  你的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的问题是怎样的?怎么算的?

  (2)出示:48-23=,你猜他解决了什么问题?

  机动:用100元去买小熊猫和小兔,够吗?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新知构建以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每个练*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一、二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加法题的认识,并进行算法技能的训练,第三题是在运用新知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第四题是一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运用新知,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所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

  六、课后反思:

  为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

  第一,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第二,合作交流,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

  第三,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第四,课堂总结。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本节课利用了生活资源,把“去商店买球”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又如在练*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生活问题。

  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算法,并能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又相对简便的一种进行比较熟练地计算。因此,本节课我尽力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的形式找出口算的多种算法,“你还有别的算法吗?”,但同时对算法也进行思维提升,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算法的对比与优化,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的扎实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几个强化口算方法的练*,如“帮小鸟找家”等练*。当然,积极地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更在于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32+21,可以分解为:32+20=52,52+1=53。他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因此,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注意渗透这种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后比较出最好的算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接着录音机里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对。在3分钟里完成20道题。

  二、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3、教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小明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29+18=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三、巩固练*: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题。

  四、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齐唱儿歌结束。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4)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想想算算”,练*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态度和初步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53+20

  36+40

  28+30

  57+20

  76+3

  43+2

  65+2

  31+4

  57+8

  76+6

  48+5

  29+4

  提问:口算时,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哪一位上?个位数呢?

  2、口算。

  (1)做第3页复*题。

  (2)口算下面各题。

  24+30+5

  36+40+3

  27+10+5

  57+20+8

  3、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例题36+43=

  (2)让学生先说说可以怎样进行口算?

  (3)问:十位上的4要加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个位上的3呢?你认为36可以先加多少再加多少?这就要把43怎样分呢?把43分成40和3之后,可以怎样加?(师配合板书:36+43=)

  403

  (4)谁来告诉大家,口算36+43要怎样算?

  2、教学例1第(2)题。

  (1)出示例题57+28=

  (2)提问:按照第(1)口算的过程,这一题可以怎样算?

  (3)你是怎样想的?师配合板书。

  (4)再指名几人口述57+28的口算过程。

  (5)问:这道题可以怎样算?

  3、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也就是几十几加几十几。口算时,可以先把第二个加数分成几十和几,然后把几十几先加几十,再加几,就可以算出得数;还可以按照刚才相处的方法算出得数。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巩固练*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1)小黑板出示,指名3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做在书上。

  (2)检查得数。

  (3)比一比,说一说。

  (4)指出: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直接先加几十,然后再加几;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3、完成练*一第1题。

  (1)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得数,老师板书。

  (2)每组题里上下两题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办?

  四、课堂小结: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怎样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练*一第2~3题。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P39—40)

  教学目标

  1、通过创建情境,组织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并运用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法。

  2、在*等的,民主的,富有情趣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主动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合理地运用算法灵活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顺利的进入新知的学*。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谈话导入: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口算加法,今天我们接着探索口算的各种方法。

  1、教师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上你能知道什么

  2、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男孩要付多少钱?女孩要付多少钱?)

  3、你能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吗

  (1)学生仔细观察图,交流所获得的信息。(男孩买了什么,女孩买了什么,玩具的单价。)

  (2)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3)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好。

  二、自主探索得出方法

  通过创建情境,组织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并运用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法。

  1、44+25你能口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

  44+20=64

  44+5=49

  64+5=69

  49+20=69

  40+20=60

  4+5=9

  4+5=9

  40+20=60

  60+9=69

  60+9=69

  2、44+38等于多少,你会算吗?根据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44+30=74

  44+8=52

  74+8=82

  52+30=82

  40+30=70

  4+8=12

  4+8=12

  40+30=70

  70+12=82

  70+12=82

  44+40=84

  84—2=82

  3、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

  刚才我们用许多种方法算出了这两个算式,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口算的时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吗

  4、计算不同的算式,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呢

  (1)独立思考,小组议议,你是怎么算的,然后全班交流口算的过程。

  (2)独立思考,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全班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4)同桌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在说口算方法的时候有同学把口算方法和竖式计算方法混淆了,需要教师进一步明确是口算。

  学生想的口算方法还是比较多的。

  三、巩固练*拓展提高

  通过一系列比较练*,从进位与不进位;整十数与整百数;再到加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等的,民主的,富有情趣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通过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1、口算练*:(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32+57

  25+44

  14+62

  38+57

  25+49

  14+68

  要求说明口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出示第一组,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完成后思考后三组和第一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第一组,提问:比一比,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完成后面两组。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选出其中一组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让学生说说口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要比较需要知道什么?你是怎样比较的?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独立完成,交流结果,并且说明是口算的过程。比一比,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异点。

  (2)独立完成,交流结果,比较异同点。

  (3)学生先算第一组,然后比较,交流,得出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然后独立完成后面两题并交流。

  (4)以第一组为例,先估算,再口算。其余各题独立完成。集体验证,然后反馈。

  (5)学生读表,和同桌交流知道了什么,计算填表,然后比较。

  (6)学生看图,了解信息。

  加强进位加法的练*。

  学生的估算能力有了一点提高。

  提问:你能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吗?教师出示问题。

  7、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交流,补充。

  同桌议一议,说一说。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7学生审题弄清条件和问题,独立列式计算,交流。

  四、全课

  对知识的,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讨论。

  【教材简解】

  这部分主要教学内容是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此外,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例题以两个小朋友购买玩具火车和汽车为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想想做做”一个安排了7道题。以达到巩固和拓展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目标,并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口算有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重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选择合理的算法;重视学生的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游戏,唤醒学生学过的旧知识,并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生在尝试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通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理解和掌握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方法。最后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自己读题分析,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创设问题,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唤醒旧知

  1、口算抢答。

  6+8、52+7、36+9、32+40+5、20+30、 30+90、300+900、43+20

  交流:说说300+900,(也要数位对齐)。

  小结:口算时候也要注意数位的对齐。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唤醒旧知;在抢答中,不但复*了口算也要数位对齐的注意点,还为新课学*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在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估算和精算的意义和作用

  师口述:同学们去过超市买过东西吗?生活中,买东西是不是预先算好要买的东西一共多少钱,然后正好带那么多钱去买。还是先估计一下每样大概的价钱,然后估计一下总价钱就带钱去买?(生回答)

  媒 体:汽车2( )元,火车4( )元

  1、估算六十多(不进位加法)

  师:张老师要买1个玩具汽车和1个玩具火车,作为孩子的生日礼物,我预先打听过了,一个玩具汽车二十几元,一个玩具火车四十几元。(媒体)

  问:张老师至少要付多少元?(指名回答)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师口述:我有可能要付61,62,63———,可能吗?

  问:什么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六十多?

  (生回答 个位不进位)

  2、估算七十多(进位加法)

  问:我可能要付七十多元吗?(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生回答,个位有进位)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小结:当个位有进位的时候,两种价格相加是七十多。

  过 渡:我们顾客去买东西,可以估算。但超市里谁不能估算呢?(营业员)

  口算,有时候可以估算,有时候需要精算(板书:精算)这要看职业特点

  和买东西的多少。

  【设计思路:通过游戏,估算结果六十多和七十多,学生认识到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感受到估算和精算在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三、新课探究口算方法

  师口述:如果我们要精算出买这两个玩具要付多少钱?我们必须知道商品的确切价格。

  问:你能说个例子两个玩具的价格,并且两个一共要付六十几元。

  (生:汽车xxx 火车xxxx 一共要付 xxx元,教师板书算式)

  1、教学44+25(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

  (媒体:玩具汽车25元,火车44元)。

  ⑴问:这样要付多少钱呢?(指名回答)

  师: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容易口算吗?

  ⑵交流口算方法

  问:以44+25为例,你是怎么口算的,有什么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5)

——两位数加一位数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既是20以内数的加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探索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通过“图书馆”这一生活情境,提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并且先借助直观模型,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是竖式的算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但竖式的计算方法始终是计算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课中优化算法的同时要强化竖式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算理。

  问题解决: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鼓励交流、学会倾听,从而提高数学学*效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正确完成计算。

  四: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运算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基于此,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实物建构算理、运用算理沟通算法,突出竖式算法这种简洁的运算途径,同时凸显计算课教学中以练*为本的特色,力争通过多样的练*达到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六个环节:

  1、完成*题,复*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建构算理,探究算法;

  4、算法优化,小结提升;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6、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下面我就以教学过程当中这六个环节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实践,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完成*题,复*铺垫。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出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两类*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格式,为后面的新知学*做足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借助教材主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我将从中选择出适合本课解决的进位加法问题出示,指名列示。

  第三个环节是建构算理、探究算法,在这个环节中,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摆方块、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结合学生的口答及时板书,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1题,帮助学生巩固“圈一圈”的方法,强化“满十进一”的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算法优化、小结提升,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联系起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接着再提出问题:“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竖式算法的简洁方便。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既尊重了学生自主的选择,又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同时还强化了竖式计算的算法。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2题,及时巩固竖式算法。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首先出示的是教材68页在图书馆这一主情境图下的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刚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再次巩固竖式算法中“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要点。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三题。这里是在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以及对学*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西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掌握这一新知识。为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使不同水*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设计理念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问题情境、自主学*、信息资源、协作学*环境和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认真探索,从而为“自主建构性”学*方式的研究积累经验。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们按小组形式来开展相互讨论交流的学*。第1小组由××、××等6位同学和老师7个人组成,其他小组由两个小朋友成。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好,表现最出色。

  二、创设情景。

  1、创设情景:停车场(例1)

  (屏幕上动画显示)星期三下午,小明和小红来到停车场,小红数出停车场里面有8辆客车,小明数出停车场里面有27辆货车。

  师:“小朋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

  生1:“客车比货车少几辆?”

  生2:“货车比客车多几辆?”

  生3:“一共有多少辆车?”

  ………..

  2、反馈。

  师:“一共有多少辆车?你们会列出算式吗?”

  生:“278=”

  师:“你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

  师:“说的真好,可是这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呢?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哪组的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好?”

  3、反馈计算方法。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们的成果呢?”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8分成3和5,先算273=30,再算305=35。”

  生3:“我是先算87=15,再算20xx=35。”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能说一说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你能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吗?

  生边说边演示,学生观看。

  学生结束后,师重复讲解并板演。并强调:

  1)列竖式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3)个位计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

  4、例2:算一算。

  刚才你们表现得真不错,现在你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道难题吗?(板书例2:975=)

  学生小组讨论算法。

  5、反馈计算方法。

  生1:“我们这一组是用摆小棒的方法……..”

  生2:“我们是把9分成4和5,先算575=80,再算804=84。”

  生3:“我们是95=14,再算7014=84。”

  生4:“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在学生说的时候,进行板演)

  师:“感谢大家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了难题,现在进行一个小型的计算比赛,看谁计算得最快!

  三、学*反馈。

  549=268=742=379=

  822=564=387=637=

  四、小结、

  今天大家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本课安排了分层教学,第1小组的学生未能操作计算机,心情不是愉快的,教师在这里安排让第1小组学生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由第1小组分别提出想怎样买,请他指名一位同学来回答。给了第1小组学生表演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的积极性,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五、实践应用。

  师:(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显示玩具商店一些玩具及价格)玩具熊9元,玩具娃娃16元,小汽车25元,皮球4元,积木38元。现在,如果给你50元钱让你买玩具,你会怎样买,并说说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后,大组交流,每有一种正确的购物方案可获一朵小红花。)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6)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3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字号。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无敬畏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具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小明,女孩叫小芳。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小明和小芳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帐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小明应付钱:44+25= ( )

  (2)小芳应付钱:44+38= ( )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小明和小芳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 )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第二道算式:44+38= ( )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2)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电脑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

  (1)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

  让学生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

  (2)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四、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教材P91-9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初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自然地渗透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在100以内)

  教学难点:

  探索多种口算方法,构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若干。

  教学方法:

  运用观察、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9=5+8=30+30=53+9=3+59=

  (2)说出下面数的组成:31可以分成()和30;39可以分成()和30;

  23可以分成20和();32可以分成30和()。

  二、新授

  1、我们附小二年级正准备组织大家去旅游,你们想去吗?好,现在我们马上进行报名,而其它三个班的同学都已经报名了,请看屏幕,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限乘68人表示什么意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7)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6篇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提炼自学重点。

  我在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师用书和课标后,提炼出本节课的自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我一直觉得自学重点的提炼不同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概括,因为自学重点是让学生看的,并让学生围绕自学重点进行自学的,所以一定要贴切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明白易懂,放在心上,整节课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绝不能照搬教学目标重点知识技能目标或教学重难点。其次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一个自学重点,绝不能贪多求全。出示自学重点后,让学生各自轻声读两遍,重点就是鼓励学生去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然后帮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从五个环节来看,本节课大多数学生都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来开展自学、讨论和交流的。

  二、掌握自学方法,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进行个人自学。

  “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个人自学,只有有效的个人自学,才能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个人自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实效性。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自学?首先就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训练自学方法,我概括出六个字:看、圈、想、做、问、查。在学生没有掌握灵活的自学方法之前,这些机械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我也是要求学生围绕这六个字进行个人自学,并且强调围绕教材39页上面的两个问题(①你是怎么口算的?②比较两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进行认真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口算两道题时,使用的方法都是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思维定式影响,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每组的1号一般都是成绩较差些的学生,他们能用这一种方法正确口算,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完成自学任务了,对于2、3号,成绩中等或偏上的学生,我就要鼓励他们再想出一种口算方法,对于4号小组长也就是每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的要求更高,鼓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口算方法。在思考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学生没有关注计算时的相同和不同,而是简单的看到两道口算题的第一个加数都是 44。我适时给予点拨,指出比较两道题在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让我们比较这两道算式题。可是我发现经我这样的点拨后,不少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只看到李善宇、罗世祺等几个同学写出“算法相同”,可以看出这几个学生已经明白了,就是表述上不准确,应该是同一种口算方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很难有这样准确的概括能力。还有少数几个同学跟我的ppt呈现的一模一样,我估计是在我上课之前用曙光小学的班班通,不太熟悉,所以就演示了一遍,细心观察的同学就看到了我还没呈现的ppt内容了。纵观这一环节,每个学生都紧紧围绕自学重点认真自学,探索口算方法,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是不一样的,后进生收获的是一种方法,成绩优异的探索到好几种口算方法,但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一环节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这正是“引导自学”型课堂最大的魅力。对于个人自学环节,我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巡视,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个人自学情况,并进行适时点拨,可惜我的点拨不够明确,没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三、加强常规训练,开展有序有效的自学交流。

  在训练小组讨论常规上,虽然我已经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基本能做到有序讨论,至于有效,还需要努力。本节课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在讨论口算方法时,每组基本都有一两位学生只使用了一种口算方法,而另外的口算方法都是小组长直接告诉的,没有经历探索的过程。全班交流我还是采取了一组同学进行集体汇报,其他小组给予补充。我这么做目的有两个:其一,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其二,尽量避免单生提问,传统课堂回潮,因为年轻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有限的,经常为了能让教学顺利开展,就会加强控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可是本节课的全班交流我选择了最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基本上把两道题的口算方法都已经汇报了,只有陆子杰补充了第二题口算方法:44+40=84,84-2=82.其他同学只好做了观众。汇报的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我们口算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根据以往学*笔算时的经验,提出多种检验方法,比如再算一遍,用减法验算还有估算。接着让其他小组提问题,韦皓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准确的口算?”罗世祺立即就说:“用你喜欢的方法就可以”我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结束了全班交流。

  四、紧扣重难点,教师做少而精的点拨。

  本节课,我围绕重难点设计了两个点拨:点拨一,比较不同的口算方法,找出相同点?就是让学生发现我们都是利用拆数的方法,把一个或两个加数拆分成几十和几,然后转化成两个或三个简单的口算题进行口算,能进行又快又准的口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点拨二,我们可以用估算来检验口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点拨,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本节课我是在全班交流后单独进行点拨的,效果不太好。应该在学生汇报口算方法时,就立即进行点拨,渗透“转化” 数学思想,同时表扬陆子杰同学的方法,也可以用凑数这种方法来口算。汇报小组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口算是不是正确的?”有同学补充说:“可以用估算”,我应该立即抓住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追问学生“我们该怎么估算?”或“这两道口算题在估算时有什么不同?”这样穿插在全班交流时的点拨,才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关注,否则在交流后再来点拨,就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巩固练*。

  本节课“想想做做”共有七道题,题量较大,形式单一。所以我进行的大胆的尝试,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整理了三类题目:基础练*、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前两期是必做题,拓展练*是选做题。内容上我也进行了改变,第一题是连线题,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第二题是先让学生估算,再进行题组对比练*;第三题解决实际问题,第四题拓展练*让学生自己编五道得数是六十多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算式,还有就是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拓展练*的题目没有确定的答案,鼓励学生分散思维,寻求不同的答案。在巩固自学环节,少数学生能完成所有题目,也有少数学生必做题都没有完成,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完成。我点拨了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练*题在小组里订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引导自学”型课堂值得我去探索,去实践,去反思,只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才能还课堂给学生,还学*给学生。课堂教学的精彩不是靠教师来“表演”,而是让学生去演绎。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同桌讨论。在互动交流时,学生间互相引领,找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既积极参与学*活动,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然后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3种。

  1、笔算法。个位:4+5=9;十位:40+20=60;一共:60+9=69。

  2、拆分法。先算:44+20=64;再算:64+5=69。(拆第二个加数)

  或先算:40+25=65;再算:65+4=69。(拆第一个加数)

  3、凑整法。40+20=60,60+4=64,64+5=69;

  或:50+30=80,80—6=74,74—5=69;

  ……

  学生的思维很是活跃,口算方法也很多样化。因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他们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特别是他们在面临挑战时,都会产生要证实自己实力的愿望。因此我倡导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才是数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学生呈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一个较优的算法,进而推广,这样才能得到提升!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在新课内容之前,我先组织学生复*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以及进位加。学生通过口算、交流计算方法、比较三组口算的异同,唤醒已有的口算经验,为新知的学*做好准备。

  在新知的教学上,我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跳绳场景,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探究算法——巩固算法的过程。其中探究算法这一部分,我们先研究不进位加法,我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算法,在交流中不自觉的对算法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寻找最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不管是哪一种算法都是把2个十加在十位,把3个一加在个位,从而提炼出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先加几十,再加几。在学生有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经验之后,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进位加的方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在练*方面,我调整了书上安排的练*,将练*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综合练*和拓展练*。基础练*安排了口算以及估数,一方面提升数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综合练*安排了书本想想做做第四题,再安排了两个变式。一个是已知四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8□,求女生人数。另一个是已知五年级男生32人,女生4□,总人数7□,求女生人数。这题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用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特点。考虑到例题的教学已经有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将拓展练*改为从1、2、3、4、5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使得和最小。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还可做如下改进。

  在教学不进位加,学生得出多种算法,比较这些算法,选择最喜欢的算法时,有学生会根据前面竖式计算的经验,觉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方法更简便。但这就与本课重点教学的方法不太符合,因此就要去引导学生体会到先算几十,再算几这种方法的优势。通过对这几种方法的比较,学生会发现这些算法的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不过第三种方法只要两步就能准确算出得数,其他的方法都要三步,这将大大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因此还是第三种方法最好。

  在练*第一题,找三道算式的联系时,可将问题缩小,再让学生讨论。如在学生观察出第二题和第三题的得数相同之后,可问:那第一题和第二题之间有没有联系?当学生发现:第一题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第一个加数后,追问:哪一题才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第三题和前两题之间有关系吗?通过引导,将问题范围一步步缩小,学生思考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得出:前两题就是第三题的计算过程,算第三题时,只要想前面两道口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时,创设适合的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教学中来。因此,我创设两位小朋友买玩具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注重交流,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交流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交流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巩固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本课练*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中,先通过对比练*题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不足与改进: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教学时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本节课我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评价不太到位,应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学生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说的不到位的应教师给予补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口算方法。

  三、学生不善于利用估算来对口算结果进行检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错误主要在口算进位加法时,会将个位向十位的进一忘记加,是学生出现的主要错误,如果引导学生将估计与精算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地提高口算的正确率。而且我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重视精算,忽略估算。学生总是*惯以精算结果去解题。只有当题目提出明确要求要“估一估”时,学生才会以估算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欠缺的是估算意识,一种能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吗?”“大约需要几条船?”“两个班坐一条船,可以怎么安排?”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 “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之上进行学*的。因此,新课学*之前我引导学生对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了复*。从这节课中的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新课前的复*对探索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因而,复*这个环节我认为是设计得非常好的。新课引入时我了解了同学们在课间活动的时候都喜欢参加哪些体育项目,并向同学们介绍小华、小红、小军也非常喜欢参加跳绳这项体育活动,在一次比赛中他们的成绩如下,随即出示课本第59页例1的情境图。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景,过渡自然。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情境图并说出自己获得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这个环节只点名了2名学生发言,根据观课老师们的建议可以再采用一个群答的方式,让同学们充分获取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在理解情境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同学们的提问板书:(1)小红跳了多少下?(2)小军跳了多少下? 并谈话:今天我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体现数学的价值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两道题的口算方法时,合作交流引导得不够到位,每个小组的成员虽然都明白合作的任务是什么,但在个体的具体分工上不太明确,这样的合作交流是不充分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8)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笔算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重点是要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知道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只依靠记忆、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直接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和方式。虽然口算的结果是外显的,但口算的思维过程即是内隐的。也正因为口算过程的内隐性,所以也就有了口算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里也提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更多的注重了对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一、“23+31”教学片断(1)

  师:你是怎样计算23+31的?

  生1:先算20+30=50,再算3+1=4,最后算50+4=54.,所以23+31=54。

  生2:先算23+30=53,再算53+1=54,所以23+31=54。

  生3(按捺不住):老师,还可以这样算,先算20+31=51,再算51+3=54,所以23+31=54。

  生4:我先算30+30=60,再算60-7=53,最后算53+1=54,所以23+31=54。

  分析: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基于原来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提出来的,主要着眼于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引导学生:“你是怎样算的?”从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自主交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策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并不是像解决问题一样“一题多解”,算法越多越好,这也是很多人对算法多样化产生的一个误区,就像上面所曾显得学生算法,虽然提出的方法很多,但是不难看出,有些算法过于繁琐,或是思维层次由高到低,其实这与算法多样性目的是不相符的,因此,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我又加强了学生对算法优化的学*。

  二、“23+31”教学片断(2)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中,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1:我喜欢用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用第二种方法。

  生3:我喜欢用第三种方法。

  生4:我喜欢用第四种方法。

  师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学*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口算,第三种方法在算理上和第二种是一样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然后用这些方法来做下面各题。

  分析: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算法有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在这节课中,学生之前所说的方法较多,可以看出,方法2和方法3是同一类,方法4在计算思路比较麻烦,因此我适时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普遍口算方法,其实也是帮助学生优化算法,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让学生经历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学生择善而从之,这是“优化”带来的反应,是学生“选择”的结果。

  新课标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它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对学生个性化学*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但是我认为算法多样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将所有算法堆砌在一起,因此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不仅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在多中选优,真正学会普遍使用的计算方法。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吗?”“大约需要几条船?”“两个班坐一条船,可以怎么安排?”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 “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世博会之旅,用新鲜的话题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研究搭建良好的*台。

  之前有专家提到此类情景创设有欺骗学生之嫌的问题,在设计课时,我也考虑到了,但只是觉得这样创设情境不太合适,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样的情境对于天真、爱幻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勉强奏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增加,会渐渐对此类假设性的情境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一点也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学目标落在实处。

  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我们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这节课中,展开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结合,以用促算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首先电脑出示学生准备去世博会参观的排队的场景,给出每个班的人数,引出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充分把握学生,提出多种预设。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这里应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强调把数字分开来计算,因为我在备课手册上看到的都是拆数这种方法,而我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用笔算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形式来进行口算(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是这样算的),这样是否容易出错,是否属于口算,我有点不明白。不过我当时给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适合自己的算法就无可厚非。

  上完这节课,感触很多,关于学生的、自身的和新课程标准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学*生活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获取知识、追求和探索新问题、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而对学生的学*内驱力最好的激发是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情境——小浪底之旅,用新鲜的话题,美丽的风景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学*研究搭建良好的*台。


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菁选(扩展9)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精选五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数学学*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惯。

  4.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惯。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收集邮票?收集邮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培养办事认真的*惯和毅力。你们看,有两位小朋友都是集邮爱好者,他们正在数自己的邮票张数呢。(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根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求和的问题:“两人一共有多少张?”并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4+16”

  三、实践操作,探索算法。

  1.学生尝试计算34+16。

  (1)“34+16=?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可以借助计数器、小棒这些学具,也可以尝试创新用别的方法,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好。”

  (2)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算法。

  反馈方法1:我们组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4个珠子。要加16,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个位上4个加6个是10个珠子。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把个位上10个珠子拨去。得到50。

  反馈方法2:我们组用小棒来摆的。先摆3捆4根,再摆1捆6根。4根加6根是10根,10根可以再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是5捆就是50根。

  反馈方法3:列竖式,并引导学生讨论应该从哪一位算起?说说自己的理由。

  十个

  34先算个位4加6得10,向十位进1

  +16位写0;

  50十位3加1再加进上的1得5。

  全体齐复述后,再指名复述练*。

  2.试一试

  6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请几个学生板

  +28演,集体评议、订正。

  3、结合两道算式,请小组讨论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四、巩固提高,练*实践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分组练*,指名板演,并选择其中的几道题说说笔算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看图意,再独立列式解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单位名称。

  五、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0+4050+20xx+20xx+1647+285+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34+5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回答: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不进位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

  教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把5根小棒和哪一部分合起来?引导学生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教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边讲边板书:

  教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

  教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

  在原板书的基础上继续板书:

  (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

  教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

  (4)反馈练*:完成第75页“做一做”.

  32+6=3+45=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

  3.教学例2.

  (1)竖式的写法.

  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

  教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

  学生讨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学生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学生讨论:写竖式时应该怎样对位?启发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教师点拨: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板书:

  提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先把单报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9根,再把3个整捆的和2个整相的小棒合起来,是5个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

  小组讨论:计算时先把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数?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4加5得9,在横线下面个位上写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个整捆,也就是5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5

  教师板书:

  (3)阅读教科书76页例2,填上得数.

  回答问题:①在上面的竖式里是怎样对位的?

  ②在上面的竖式里,是从哪位加起的?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

  告诉学生:以后做题虚线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写.

  (4)反馈练*:完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24+63=52+36=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填写上面的括号,再让学生说说从哪位加起,然后计算出得数.

  4.看书,质疑.

  (三)全课

  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随堂练*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位加起的.

  布置作业

  练*十八第2题.提醒学生: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认真计算.

  2.笔算下面各题.

  82+7= 70+20= 61+25=

  35+42= 3+44= 30+69=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34+5=39例234+25=59

  教学内容:

  课本P11———P1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8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3、完成练*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9页,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用计数器、小棒解释结果的过程中学*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拓宽数的计算的认识渠道。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作为基础,数位的认识及100以内数的组成为学生学*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方法经验。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对竖式已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问题,前面的学*中也有过练*。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挂图、气球图片、三角形学具图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前安排学生唱《赶海的小姑娘)

  刚才,小朋友们唱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谁给老师介绍一下?这首歌曲讲的是谁,在哪里,做什么?伴随海浪的声音,出示情景图,同时揭示课题:赶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一共捉了多少只大虾?

  (2)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4)沙滩上有多少只螃蟹?

  (5)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对于学生提出的可以直接数出来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数一数,立即解决,如3、4、5题。教师板书1、2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一共捉了多少只大虾?

  1、探究: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现在你能想办法解决“一共捉了多少大虾?”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猜想一下得数是多少?

  引导引导列出算式“26+12”,并说出得数。

  师:请小朋友用小棒或计算器来帮忙,验证一下得数是不是38,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引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2、汇报: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告诉大家?(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先算20+10=30,6+2=8,再算30+8=38(:先把两个整十数相加,再把两个一位数相加。)

  (2)先算26+10=36,再算36+2=38。

  (3)先算26+2=28,再算28+10=38(:先把12分成10和2,再计算。)

  (4)摆小棒:左边摆2捆零6根就是26,右边摆1捆零2就是12,然后一数,一共3捆零8根,就是38。所以知道26+12=38。

  (5)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表示26,再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2个珠子,一看就是38。(先让学生边说边拨,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拨珠并解释结果。)

  (6)列竖式计算:先写一个加数26,在下面写第二个加数12,把加号写在12的左边,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最后计算6+2=8,20+10=30。答案

  是38(让学生边说教师边写,要强调列竖式时的注意事项)

  3、:

  师:以上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给与适当与鼓励。

  (二)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1、探究: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非常好。现在,请小朋友们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2、汇报

  师:谁愿意说一说自已的想法和算法?

  学生可能说出以下几种算法:

  (1)先算20+10=30,3+1=4,再算30+4=34。

  (2)拨计数器(边拨边说):先拨2个十,3个一,表示23,再拨1个十,1个一,表示加11,一看就是34。

  (3)摆小棒计算(边摆边说)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来解决我们提车的问题,真了不起。如果用竖式来计算,你会不会写呢?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竖式计算方法。对竖式稍作后)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34+13?52+27=?)

  师:(指黑板上的四学生说出得数后,让学生列竖式,并指名学生上黑板演示。)

  3、:

  请小朋友们观察这四个竖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为什么26+12中的2和1对齐?引导学生得出:因为计算时要把两个整十数加起来,两个一位数加起来,所以十位对齐,个位对齐。

  师:说的真好。概括起来就是“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在这一环节中,教材只通过一个例子就作了,不符合学生学生认知规律,而要通过多个例子才能作出,因而以上教学对此作了改变,利用四个竖式作概括]。

  三、拓展练*,巩固提高

  小壁虎找尾巴。

  师:赶海的小朋友在海边玩够了,就提着小桶回家了。在回家路上他们遇见了几只断尾巴的小壁虎.看,多可爱的小壁虎,它们的尾巴哪里去了呢?你能帮他们找回自己的尾巴吗?(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第3题)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展示看看?(让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并有选择的让学生表达计算过程。)

  师:在找尾巴时,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给这条尾巴找到它的身子吗?(引导学生找出得数是43的一些加法算式,既激发了学*兴趣,又增加了练*量,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四、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

  第二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

  1、收集信息。

  上一节课我们随着赶海的小姑娘到了海边,见到了许多可爱的小虾小螃蟹,还帮他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小朋友们都表现得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两幅画,小朋友们想不想看?(出示自主练*第5题挂图,让学生观察,对整幅图有一定的感受)

  师:谁能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听听?

  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梳理故事:森林里住着小刺猾一家人,有一天,剌猾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堆又大又红的草莓,剌猾哥哥高兴极了,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哥哥一下运回了32个草莓,妹妹运回了24个草莓.......

  (在这个环节中,力图使数学与语文学科相互融合,创设一种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激发学*兴趣。编故事时,可由大家互相补充一个人哪怕只说一句话也应予以肯定,尽可能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2、提出问题。

  师:听了小朋友讲的故事,老师觉得你们已经长出了一双数学的眼睛,你能根据这个故事提出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哥哥和妹妹一共运回了多少个草莓?

  (2)哥哥比妹妹多运回了几个草莓?

  (3)妹妹比哥哥少运回了多少个草莓?

  (4)为什么哥哥运的多,妹妹运的少?

  (老师板书问题1,对于问题2、3可允许学生用自已喜欢的方法放进47页的“问题口袋”里,以后解决。对于问题4可立即解决。)

  3、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的咱们已经解决了,有的放进了“问题口袋”里,现在咱们来解决“一共运了多少个草莓?”这个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二、摘气球

  1、师:(把自主练*第2题、第4题做成气球图片,一边往黑板上贴一边说)刚才,小朋友把老师带来得两幅画编成了非常精彩的数学故事。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漂亮的气球,小朋友看多美啊!有红的、黄的、蓝的、还有绿的,你想得到吗?要得到它们可不容易,得付出你的劳动才行。下面请组长摘气球,只要你能算出后面的题,这气球就是你们组的了。

  (小组长摘气球:算出后面的题并说出算法。其余学生。)

  师:大家都想得到气球吧?不要急,人人都会有的。下面请小组长揭开小气球,让组里的小朋友算后面的题,谁算对了就把小气球奖给谁。(小组活动,老师巡视,注意算法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遵循教材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足用活了教材,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练*,得到了提高。]

  三、商店购物

  师:小朋友们都从组长那里得到了奖品。现在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出示第6题挂图,挂图中增加第7题中的三角板图片一套。)

  师:商店里有什么?它们的价格是多少?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两种物品,并算出需要多少钱.

  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我最喜欢彩笔和小狗,需要36元。算式是25+11=36。

  (2)我最喜欢文具盒和蛋糕,需要22元。算式是14+8=22。

  (3)我需要25元。

  (此时可以让其他学生猜这位同学最喜欢的物品)

  2、师(事先把自主练*第7题做成学具,装入信封,每个学生面前放一个):小朋友都选中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的好朋友园园选了两套彩色三角板。她还要用它们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呢!你想不想和她比一比,看谁拼出的图案漂亮?

  师:那就赶快从你桌上的信封里拿出图片来摆一摆吧!

  [此环节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用所学知识解决购物问题。拼一拼、摆一摆,是对前面所学方位与图形知识的回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拼摆,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对称美。]

  四、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学会了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了讲故事,知道了要认真听别人说话。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不少知识,也懂得了许多道理。老师为你们取得进步感到高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 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

  34+25=

  2、口算.

  5+7 8+6 50+30

  6+28 34+9 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把 28分成 20和 8,用 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

  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新课

  1.导入 新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