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说课稿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23 00:00:00 [db:标签-标题]

吨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吨的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吨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二、说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感知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吨的含义,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1吨重的概念。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拟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一个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2、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吨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孩子来说,依然显得抽象。为了能让孩子对1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图片、比赛、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质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识结构。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引入质量单位——吨

  该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常见的苹果,由一个——一箱——一卡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还需要用到比千克再大的重量单位,激发了学生的学*动机,自然导入新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吨的观念,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吨”,教师再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一般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时,用吨作单位。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认识了吨,你们想不想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时教师并不急着揭示1吨=1000千克,而是设计了一项比赛,让学生在拎一拎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几十千克就已经很重了,这时再揭示,像这样的100袋大米才重1吨。这时学生对“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的感触便十分深刻。

  练*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新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本课的练*与新授部分无法分开,充分体现了在练中学。因为考虑到“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对吨、对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时候,我又设计了以下五个层次的练*让学生深化“1吨”的观念。

吨的认识说课稿2

  一.说新课标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认识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中继续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就学全了,可以使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吨的认识”之所以安排后讲,是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分别编排的。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4: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

  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

  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学会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

  2、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反思的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者看过过桥的事情吧,请看大屏幕,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要一起过桥,能一起过去吗?为什么?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出示课题:吨的认识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二、讲授新课

  我首先提出,你还想知道有关吨的哪些知识?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起探求新知的兴趣。然后教师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好的问题,由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培养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接着,请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导入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学生会找出“1000千克就是1吨”,在这里我设计了2个问题:

  1、1吨=1000千克这个式子可以怎么读?还能怎么读?让学生明确单位间可以互相换算。

  2、看看这个式子,你能给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出题来进行单位换算的,主张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进一步培养了学*能力,这样对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形成完整认知结构。完成这句话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提出还有哪句话重要,围绕“计量较量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句话,我设计了2个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有什么物品用吨作单位?

  2出示教师收集的有关资料。在这一步骤中,我针对“吨”这一概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学.举例.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六、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36位同学在加上两位老师约重1吨,并让全班同学和两位老师起立,一起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

  2.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

  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吨的认识说课稿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千米和吨的认识

  人教版上册“千米和吨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通过直观感知,具体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学生已经学*了厘米和米,建立了厘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还没有正式接触,只是在尺子上见过。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首先要通过直观教具和具体实践,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学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厘米,再从1厘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的小格,从而得出1厘米=10毫米。再实际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还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加深对毫米这个概念的认识。

  又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因 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

  再如教学吨的认识时,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二、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三、培养学生测量长度的初步技能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结合教学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制量具,并用来度量一些简单的物体。另一方面,通过度量物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例如:让学生量黑板的长、铅笔的长、课本的厚度,还可以量几条线段的长度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测量的简单方法,还可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要把教法和学法看成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综合考虑、设计教学。还要借助直观、及时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认识,提高分辨能力。

吨的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在此之前,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出现了千克的教学,第四册出现了克的教学的内容安排。"吨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对重量单位的进一步学*。在小学阶段,重量单位的学*到吨为止。对于"吨"这个重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所以教材通过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样一组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来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单位"吨".接着通过计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学1000千克是1吨一例,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这个很大的重量单位。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教材作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本课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本课的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再来说说学生的情况。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采用了一系列新课标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在开放题的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并且巩固新知,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作答,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本课题的教法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 单位化聚,练*巩固

  (1)、 出示例题: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吨的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节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了克、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学*质量单位吨,通过学*对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明确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间的换算。

  二、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20%的学生对于吨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吨是质量单位,有65%的同学听说过吨这个单位,但并不知道一吨到底有多重,有15%的同学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电梯上看到过吨这个单位。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一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五、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六、教学流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充分挖掘、利用学生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环节就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完成对吨的发现学*。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猜老师的体重,复*质量单位千克,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图片及有关资料介绍,蓝鲸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

  (二)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1吨到底有多重,为了帮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

  1、搬一搬,直观感受1吨大米的重量

  我首先拿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然后,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每人搬一次,并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在前面,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再让学生想象推算。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一直更多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这时,有同学可能会提出,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让学生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

  一头牛重500千克,两头重1000千克,就是1吨猪一头100千克,10头1吨。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1吨。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40个同学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因此我们*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在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后小结换算的方法。从而完成对目标2的教学。

  (三)巩固拓展,学以致用

  1、基础练*。

  能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正确填写质量单位。

  2、综合练*。

  解决是否超载的问题。

  3、拓展练*,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有助于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吨的认识说课稿6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的填空练*、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xx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全课小结

  (略)

吨的认识说课稿7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 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的过程,同时,在学*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 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 )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

  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模式。

  (三)巩固练*

  练*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思想。


吨的认识说课稿扩展阅读


吨的认识说课稿(扩展1)

——吨的认识说课稿 (菁华5篇)

吨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吨的认识》,本课是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新知打下基础。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根据知识的特点以及课堂需要让学生课前准备: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的过程,同时,在学*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模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3)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思想。

吨的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 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的过程,同时,在学*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 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 )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

  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模式。

  (三)巩固练*

  练*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思想。

吨的认识说课稿3

  一.说新课标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认识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中继续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就学全了,可以使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吨的认识”之所以安排后讲,是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分别编排的。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4: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

  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

  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学会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

  2、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反思的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者看过过桥的事情吧,请看大屏幕,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要一起过桥,能一起过去吗?为什么?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出示课题:吨的认识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二、讲授新课

  我首先提出,你还想知道有关吨的哪些知识?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起探求新知的兴趣。然后教师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好的问题,由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培养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接着,请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导入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学生会找出“1000千克就是1吨”,在这里我设计了2个问题:

  1、1吨=1000千克这个式子可以怎么读?还能怎么读?让学生明确单位间可以互相换算。

  2、看看这个式子,你能给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出题来进行单位换算的,主张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进一步培养了学*能力,这样对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形成完整认知结构。完成这句话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提出还有哪句话重要,围绕“计量较量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句话,我设计了2个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有什么物品用吨作单位?

  2出示教师收集的有关资料。在这一步骤中,我针对“吨”这一概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学.举例.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六、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36位同学在加上两位老师约重1吨,并让全班同学和两位老师起立,一起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

  2.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

  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吨的认识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

  一.说新课标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认识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中继续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就学全了,可以使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吨的认识”之所以安排后讲,是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分别编排的。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4、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

  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

  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学会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

  2、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反思的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 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来进行

  一.通过自学举例,初步认识吨

  我首先提出,你还想知道有关吨的哪些知识?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起探求新知的兴趣。

  然后教师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好的问题,由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培养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接着,请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导入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学生会找出“1000千克就是1吨”,在这里我设计了2个问题:

  1.1吨=1000千克这个式子可以怎么读?还能怎么读?让学生明确单位间可以互相换算。

  2看看这个式子,你能给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出题来进行单位换算的,主张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进一步培养了学*能力,这样对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形成完整认知结构。

  完成这句话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提出还有哪句话重要,围绕“计量较量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句话,我设计了2个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活中有什么物品用吨作单位?

  2、出示教师收集的有关资料。

  在这一步骤中,我针对“吨”这一概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学.举例.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吨的认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在此之前,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出现了千克的教学,第四册出现了克的教学的内容安排。"吨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对重量单位的进一步学*。在小学阶段,重量单位的学*到吨为止。对于"吨"这个重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所以教材通过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样一组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来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单位"吨".接着通过计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学1000千克是1吨一例,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这个很大的重量单位。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教材作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本课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本课的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再来说说学生的情况。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采用了一系列新课标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在开放题的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并且巩固新知,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作答,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本课题的教法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 单位化聚,练*巩固

  (1)、 出示例题: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吨 2450千克=( )吨( )千克

  (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吨的认识说课稿(扩展2)

——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 (菁华3篇)

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1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为主,变革学生学*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60个小朋友,*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过了1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吨500千克,4吨800千克=4800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变成了主动的学*。

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在此之前,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出现了千克的教学,第四册出现了克的教学的内容安排。"吨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对重量单位的进一步学*。在小学阶段,重量单位的学*到吨为止。对于"吨"这个重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所以教材通过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样一组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来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单位"吨"。接着通过计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学1000千克是1吨一例,让学生实际感受到这个很大的重量单位。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教材作到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本课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本课的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再来说说学生的情况。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构想,采用了一系列新课标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在开放题的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并且巩固新知,能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作答,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本课题的教法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加大学生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践活动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采取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会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并有利于课程的开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

  20xx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

  (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的过程,同时,在学*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模式。

  (三)巩固练*

  练*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吨的认识说课稿(扩展3)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9篇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六册P68的内容。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渗透点: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形成表象。

  学法引导

  1.通过课前调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一、

  1.关于吨的知识你能知道些什么?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可以看课本或课外书,可以问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找。

  通过课前调查增加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限重1吨”的意思。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整理: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举例)用地秤来称。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C、1吨=1000千克。

  2.感知1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激趣:1吨到底有多重,你想知道吗?

  推算: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体重大约是25千克,多少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观察感知,形成表象:请40个同学站在讲台上,这些同学的体重合起来就大约是1吨。

  学生依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用自己的方法来推算,然后告诉同学们自己的算法。

  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

  展示课前的学*情况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推算,然后观察感知,产生联想,形成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这4个动物能过桥吗?他们该怎么过?你还要知道那些条件才能知道?

  出示:

  马 300千克

  牛 500千克

  鹿200千克

  熊 400千克

  你们能为他们设计几种过桥方案?

  2.老师们也想去运动场看看,你能告诉他们该怎样过桥吗?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4.小明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我说:“这么大的象,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吧?”爸爸说:“不对,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的重量大约是150-200千克呢。”我想:那一头蓝鲸的重量就相当于二十几头大象的重量,二十几头大象挤在一块该有多大呀?蓝鲸可真大﹗

  看了小明的日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要向他学*什么?

  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记下来。然后在班内汇报。

  说出设计理由。

  独立思考后回答。

  结合生活实

  际说说。

  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畅所欲言。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爱护路桥。激发学生主人翁的情感。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单位的换算和比较大小,懂得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体现时代性,激起学生关心生活的热情。

  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要明白合理使用单位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学*小明善于观察、喜欢动脑,能主动的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应用数学的*惯。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2.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经常用到数学知识。

  让学生学会及时反思,整理所学的知识。

  

  就象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写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

  地秤

  1吨=1000千克

  

  能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然后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是小组讨论时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工,注意纪律,使得小组讨论时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上,有的同学积极参与,有的同学好象事不关己,在一边玩,没有做到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展提高,使得小组讨论流与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学生有目的、纪律的讨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与伙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吨3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对于两次教学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学三年级,表面上看这是同一个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书去上课的.但在有一次让学生把题目读一读中发现这两册书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这个吨教学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书中题是这样的: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今年的题是: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虽然学生的答案应该都是没有超载,但是我们从计算过程去看,却是不一样的.

  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后者对于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是更好得计算,对于一些成绩不是最好的同学来说,也就是要用加法来计算的同学来说.去年的书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这样: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两者一比我们能更好的发现今年这样一改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为去年好多学生列好了加法横式可是在计算过程中还是错了,这就对于他们的成功感有很大的伤害,因为实际上学生不会做的,只是因为模式中数据太多了.而今年数据一少就在算错的方面学生大有进步.当然对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可是我们要知道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这样的乘法.所以教材这样一改数据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能更好获得成功的机会<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体验1吨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吨的认识说课稿(扩展4)

——小学数学《吨的认识》教案6篇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一个苹果重200()

  一箱苹果重15()(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B:小明体重35()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千克(2)2450千克=()吨()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吨6吨20千克=()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吨的认识说课稿(扩展5)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40个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1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是既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这样,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40个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1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

  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础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所有同学的体重;如果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须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由于内容安排比较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


吨的认识说课稿(扩展6)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后需要学*的另一个表示质量的单位,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拉*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新课标下的数学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除法,使数学贴*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围绕能否同时过桥顺利引出课题—吨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如何过桥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尽量把方法都想出来,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同学们背一背25千克重的同学,这一实际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下面建立1吨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同学们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多少个25千克重的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在这学生对于40个25千克是1吨的推导困难比较大,因此在讲解中要放慢速度,也不能一带而过,尽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就没有预想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障碍,在讲解过程中跳步了,导致有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足,以后要加强,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用学生的思维去想问题,也就是要备学生。

  为了加强学生对1吨的概念的认识,接下来设计了两个练*题。紧接着就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用到吨作质量单位的,然后在出示一些生活上用到吨的事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让学生形象观察了图片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以吨为单位的物体的特点,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我在运用新知的环节中加入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小明的数学日记改错,让学生在快乐中运用新知,也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布置同学们回去调查一下自己家里的家庭用水,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效地组织了教学,并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并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环境下获取新知识。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课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1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我给的问题是:信息窗中告诉我们,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大约重150吨,它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体重25千克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教育。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体验1吨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宁波大榭听课后,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让学生根据*均体重25千克,让学生说说大约几个学生就是100千克?然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上台,站到指定地方,其他学生按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4个学生大约就是100千克),数到40个学生就是1000千克,引出1吨。这样的环节比起我纯粹让学生算出40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吨,我的教学对学生的体验是不够深刻的。今后要在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方面多下功夫。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