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

《囚绿记》说课稿1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说课稿2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北*公寓囚禁常春藤的故事,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表明,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3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熟读文本,把握的结构及作者感情脉络。

  2、品味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绿的情感,理解绿的内涵,把握主旨。

  3、学*本文借物抒情和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三、说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2、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利用导学案深入研读课文;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以拓展视野,激发读书兴趣,拓宽学*渠道。

  四、说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

  1、做好学生课前预*。首先指导学生采取圈点批注法阅读,利用导学案把本课一些问题提示性前置给学生参考,便于学生深入预*。其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如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常春藤的图片和常春藤的生长特点。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我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堂容量以及课堂美感。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班班通各项功能和资源,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我还在课前精心制做了,链接一些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渠道,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配合多媒体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常春藤》诗歌朗诵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

  课前预*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走*那一抹绿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2.为什么要“囚”绿?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常春藤”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呢?

  5、人绿对对碰。在“囚绿”的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找出来并做批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认识那一抹绿

  知人论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解释的主题。

  小结:

  作者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感悟那一抹绿

  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人生启示?

  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对主题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七)、抒写那一抹绿色

  课文采用象征手法来描写景物,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象征意义。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片段写作方式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巩固本课写景状物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是一棵生机勃勃的常春藤。以作者写作思路“四绿“(即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为大地,又以“个人”(陆蠡)、“民族”,作为树干,再把象征意义作为茂密的枝叶。一棵蓬勃向上的常春藤就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我们面前。我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

《囚绿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针对散文学*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目标——学*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囚绿记》说课稿5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囚绿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囚绿记》说课稿范文10份

  《囚绿记》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1、自由发言。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04年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题2、3

  六、板书

  《囚绿记》说课稿 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方法:朗读——讨论 ——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 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04年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题2、3

  六、板书

  《囚绿记》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04年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题2、3

  六、板书

  《囚绿记》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文,高中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实验)版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指导学生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难点:学*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说学法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点特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并且基础都比较差,所以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导入

  (二)、 释题

  (三)、 初步感知

  设计问题: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 合作探究

  设计问题一: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设计问题二: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③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

  (五)、主题归纳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六)、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

  板书设计思路: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五、说效果

  在课堂上我遵循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了运用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我还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心态。

  不足: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我的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针对散文学*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目标——学*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囚绿记》说课稿 8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囚绿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囚绿记》选自人教育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文章。作者将自然界的绿与作者内心的情感自然地融合。运用象征手法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生必须具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因此,本课的教学,我重点放在对绿的形象的把握和对作品的内涵的探究。

经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读文章优美语句,把握“绿”的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3、理解中华民族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精神。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绿的形象特点及作者赋予“绿”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领悟作品深刻的内涵。

二、说教学方法、学法

好的教法是引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此,我将教法确定为:诵读法、引导法、点拨法。授人于鱼,不如人以渔。为此,我设计了

如下学法:诵读、讨论、探究、拓展。这些方法的选择既尊重了学生个体阅读又符合学生心理需求。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探究绿的意蕴及内涵——拓展延伸几具环节。

(一)我这样引入新课:播放有关绿的美景,我说,提起绿我就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想将其据为己有,这不还真有人“囚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陆蠡的散文《囚绿记》。这样的引入可以调动多种感观,激发学生兴趣。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多媒体上呈现整体感知的问题: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2、文中哪几段写“囚绿”,囚绿前后各写了什么?勾画关键句子,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

通过诵读,学生就会找出这里的绿是“窗前一抹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写作思路是寻绿——喜绿——囚绿——放绿——怀绿(在诵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既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与高考考点相吻合。

(三)、合作探究,赏囚绿之韵。

作者为何将常用春藤称为“绿影、绿绿囚、绿友”。请小组合作,圈点勾画作者对绿描述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的变体,赏析绿的特点。

学生在朗读与讨论中会品出作者见到绿影时的喜悦,对绿色的爱,因爱而囚,以及对绿的理解及敬重。抓住用再现手法引导学生赏析出绿色的'特点:是生命、希望、快乐、向阳、永不屈服。

这时,老师提问,难道作者仅仅表达对绿的喜爱与怀念吗?还有别的意蕴没有?这时抓关键句子“永不屈服的囚人”让学生明白这是象征手法。接着引导学生勾画写作背景的语句,介绍写作背景,领会其象征意义(因绿象征了作者的境遇),绿象征了精神。至此,领会了绿的形象,体会了文章深刻的《囚绿记》说课稿内涵,突破了教学难点,然后带领学生齐读13段,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四)拓展延伸

这种精神在今天,在生活中仍然需要。请列举出生活中,有这种精神的人和事。

(五)作业布置

借鉴本文写法,描述一种情景,力求写出景物特征。

四、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逐一板书的,体现绿的特点及本课的主旨,体现教学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囚绿记

生命 希望 向阳

绿 托物言志

希望追求自由、光明,永不屈服

  《囚绿记》说课稿 10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囚绿记说课稿(精选十篇)

  囚绿记说课稿 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 2

  一、文本理解,重、难点确定。

  《囚绿记》是普高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这一单元是学*写景状物散文,本篇是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蓄的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本文的意思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叙事层面,表现了作者对绿枝条的无比喜爱,一个是象征层面,即本文的深层寓意。前者意思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后者比较含蓄,学生不易把握,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3点,并把其中第2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二、学情分析,教、学法选择。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所以本文的教学时间拟定为一课时。虽为自读课文,但职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学**惯不好,自主阅读和钻研能力较弱,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采取圈点法、讨论法、点拨法。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圈点,通过交互讨论,通过老师的点拨解疑一步步读懂课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领者,只要是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充分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能读懂的地方,老师绝不多费唇舌;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地方,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三、教学构想,过程简述。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课文阅读理解的准备阶段,包括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教师范读课文和正音辨形。特别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感情,这就为第二阶段课文的深入阅读理解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包括“初步感知,理解大意”和“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两个步骤。

  “初步感知,理解大意”这一步意在读懂文面意思,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只要学生认真读书都能回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带着问题思考,扣住问题讨论。我设计的7个问题,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则要在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整合。问题有深有浅,难度有大有小,答案有简有繁。

  “深入探究,把握主旨”这一步则是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这里涉及到课文的深层意蕴,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启发、点拨,因为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可能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学过程不完整。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的教学视时间而定,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时间用小黑板出示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如果时间不够,甚至可以不讲。

  第三阶段是“延伸练*,巩固提高”。练*安排在课外,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读写的结合,这是课内外的结合,这是课文学*的迁移、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将学过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时重在借鉴,要摒弃写作的随意性,要注意调动情感和想象,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精神和韵致;不仅要状其形还要绘其神。

  四、以纲带目,设计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既要完整,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又要有视觉上的观赏性。基本要求是简洁明了,体现文章主要内容;力避繁杂、面面俱到。

  我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以第一问概括课文内容的“五绿“(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主线,又以“囚绿”为重点,反映作者对“绿“的态度、感情和文章的主旨,力争做到简洁而不繁复,直观而不费解,匀称而不杂乱。

  囚绿记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文,高中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实验)版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指导学生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难点:学*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的理念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三、说学法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我们学校的学生有点特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并且基础都比较差,所以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四、说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导入

  (二)、 释题

  (三)、 初步感知

  设计问题: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 合作探究

  设计问题一: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设计意图: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设计问题二: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

  ③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

  (五)、主题归纳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六)、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

  板书设计思路: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五、说效果

  在课堂上我遵循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了运用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次我还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心态。

  不足: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我的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针对散文学*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目标——学*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囚绿记说课稿 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04年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题2、3

  六、板书

  囚绿记说课稿 7

  说课的内容是《囚绿记》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设计的依据。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说教材】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囚绿记》这篇课文,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独具匠心之处。

  【说学情】学*这篇课文的是初三学生,曾经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着眼于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法方面,我采用“点拨式教学法”,指引学生联系生活,结合个人情感体验,较难理解部分辅之以情景教学法。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形成多元化解读视角。

  【教学过程】接下来,本着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的出发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会提一个问题:有这样一间房子,高广不过一丈,地面阴冷潮湿,墙和天花板都是纸糊的,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如果有好的选择你会选择吗?但有一个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这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喜欢还是讨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再牵引到本文,让学生先猜测课文中择绿的原因。不难看出本文是出于喜爱才择“绿”的。通过问题式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有兴趣探究课文中为什么要囚绿。

  二、疏通脉络——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在讲解课文之前,我将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解读课文的视角:这时,我会给学生一条线索,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

  从我提供的线索出发,先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要求是理清这个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参与各小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十分钟后,我将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问题后,对文章的'脉络梳理便了然于心。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三、情感升华——理解我心灵起伏波动的过程。

  根据第二环节的脉络疏通,已经了解了“我”囚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原本是出自于对绿的喜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有较多的考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四、拓展练*,巩固深化。

  以此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们,我们常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由于喜爱,不少人则有了将一抹绿色“占为己有”的想法,然而当绿色被囚禁时,生命之色便开始发黄、发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囚绿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绿”是否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出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情感。

  其次,我会让学生来介绍作者,我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最后,我会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明确:作者写到:“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条。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何如此喜欢“绿”?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学生作答。并且明确学生的答案,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顺势我会问学生是否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呢?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囚”绿?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我来对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因为“我”喜欢这抹绿色,希望“绿”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最后我还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囚绿”的结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绿吗?学生在之前学*的基础上能够齐声回答没有囚住。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他们所找的具体的语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后,它还是固执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长,而且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常春藤开始变得没有升生机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这抹绿色。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这种“囚绿”的行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回顾一年前在北*寓所将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之所以囚禁这抹绿色,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可以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想囚禁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将作业设置为: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

  囚绿记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们,我们常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由于喜爱,不少人则有了将一抹绿色“占为己有”的想法,然而当绿色被囚禁时,生命之色便开始发黄、发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囚绿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绿”是否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出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情感。

  其次,我会让学生来介绍作者,我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最后,我会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明确:作者写到:“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条。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何如此喜欢“绿”?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学生作答。并且明确学生的答案,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顺势我会问学生是否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呢?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囚”绿?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我来对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因为“我”喜欢这抹绿色,希望“绿”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最后我还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囚绿”的结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绿吗? 学生在之前学*的基础上能够齐声回答没有囚住。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他们所找的具体的语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后,它还是固执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长,而且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常春藤开始变得没有升生机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这抹绿色。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这种“囚绿”的行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回顾一年前在北*寓所将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之所以囚禁这抹绿色,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可以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想囚禁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将作业设置为: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

  囚绿记说课稿 10

  【说教材】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囚绿记》这篇课文,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独具匠心之处。

  【说学情】

  学*这篇课文的是初三学生,曾经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着眼于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法方面,我采用“点拨式教学法”,指引学生联系生活,结合个人情感体验,较难理解部分辅之以情景教学法。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形成多元化解读视角。

  【教学过程】

  接下来,本着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的出发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会提一个问题:有这样一间房子,高广不过一丈,地面阴冷潮湿,墙和天花板都是纸糊的,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如果有好的选择你会选择吗?但有一个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这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喜欢还是讨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再牵引到本文,让学生先猜测课文中择绿的原因。不难看出本文是出于喜爱才择“绿”的。通过问题式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有兴趣探究课文中为什么要囚绿。

  二、疏通脉络——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在讲解课文之前,我将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解读课文的视角:这时,我会给学生一条线索,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从我提供的线索出发,先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要求是理清这个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参与各小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十分钟后,我将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问题后,对文章的脉络梳理便了然于心。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三、情感升华——理解我心灵起伏波动的过程。

  根据第二环节的脉络疏通,已经了解了“我”囚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原本是出自于对绿的喜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有较多的考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四、拓展练*,巩固深化。

  以此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囚绿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囚绿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衡。在每次失去*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绿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颜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突破阻碍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让人觉得愉悦,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有关绿的散文《囚绿记》,作者陆蠡。

  二、检查预*

  piēhézhéxǐyàsuōyīxùn

  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婆娑猗郁蕈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读这篇散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课题“囚绿记”你是怎么理解的?“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在文中指什么植物的绿?生说教师投影明确。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在作者囚绿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

  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

  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板书:遇绿——爱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

  四、美读课文,感受“绿”意

  提问:作者因爱绿而囚绿,课文5-7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五、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这株常春藤被囚之后有着怎样的生长状况?表现出它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速读9-13段。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事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写法上最大的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六、主旨探究、续写练笔

  1.同学们说得很好。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寓意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课件展示),谈谈你的理解。(指读13段)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课件展示]: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争取民族的自由**,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人共同的心声。

  2、课内练笔(课件展示):


《囚绿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囚绿记读后感 (菁华5篇)

  人人往往喜欢囚住别人,可他却忘记了是谁真正被囚禁了。天地万物其实是*等的,只是人往往起主谋或主导作用。其本质都有一样的向往、追求、执着。可人类还略低一些,因为一般取决于思想冲突,矛盾的促使,往往会改变本质。使其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陆蠡的《囚绿记》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一个迷恋绿色的人,视它为生命、希望、安慰、快乐。疲累于灰暗的都市天空和黄漠的*原。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更是为了它住进了简陋的公寓。因为外面长着常春藤,喜欢这片绿影。常春藤,众所周知,它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绳索,或一茎枯枝,就可以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黄,可这并不会改变什么,它纤细的脉络一直伸长,一种充满其自然本质所体现出来的`美,吸引了人,囚住他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好的美景怎能错过,怎会舍得不去囚住它。于是一个自私的念头,趁它没注意,偷偷地把它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为了独占、接*、更亲密。以此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它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它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来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它从未放弃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

  人人往往喜欢囚住别人,可他却忘记了是谁真正被囚禁了。天地万物其实是*等的,只是人往往起主谋或主导作用。其本质都有一样的向往、追求、执着。可人类还略低一些,因为一般取决于思想冲突,矛盾的促使,往往会改变本质。使其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陆蠡的《囚绿记》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一个迷恋绿色的人,视它为生命、希望、安慰、快乐。疲累于灰暗的都市天空和黄漠的*原。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更是为了它住进了简陋的公寓。因为外面长着常春藤,喜欢这片绿影。常春藤,众所周知,它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绳索,或一茎枯枝,就可以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黄,可这并不会改变什么,它纤细的脉络一直伸长,一种充满其自然本质所体现出来的美,吸引了人,囚住他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好的美景怎能错过,怎会舍得不去囚住它。于是一个自私的念头,趁它没注意,偷偷地把它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为了独占、接*、更亲密。以此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它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它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来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它从未放弃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我发现了这一点,产生了罪恶感,可魔念在心中生长了,同情它,是的,可矛盾产生了。我还是依然把它囚住了。

  一个悲惨的'结局,这都是因人的爱,却囚住了自己,本该爱的,却带来了痛。本该双方都快乐,却落得被囚与内疚,其实结局可以改变为两种。一种是常春藤放弃对生命的执着,大自然的天性和其本质,它可以把受宠当作一种幸福,另一种则就是作者没有“囚”的贪念,结果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可事实就是这样,不可能去改变,要改就恐怕是只有人了。

  一个普通的生命都可以将本质保其完好,始终如一,不管结局是怎样,只要有固执的精神,一直保持原来的,原有的梦想往上攀缘,自称高等动物的人不就应该更是这样,不要因外界事物的改变,一时的失去或光彩夺目,却没有了像莲一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成了*墨者黑,*朱者赤。被墨、朱囚住,试问甘心吗?更不要成为囚住自己的人,却全然不知,原以为囚住的是别人。人,就是应该做一个不要被囚,始终保持其本质有的,保持其完美,使其发展到最高境界。

  人人往往喜欢囚住别人,可他却忘记了是谁真正被囚禁了。天地万物其实是*等的,只是人往往起主谋或主导作用。其本质都有一样的向往、追求、执着。可人类还略低一些,因为一般取决于思想冲突,矛盾的促使,往往会改变本质。使其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陆蠡的《囚绿记》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一个迷恋绿色的人,视它为生命、希望、安慰、快乐。疲累于灰暗的都市天空和黄漠的*原。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更是为了它住进了简陋的公寓。因为外面长着常春藤,喜欢这片绿影。常春藤,众所周知,它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绳索,或一茎枯枝,就可以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黄,可这并不会改变什么,它纤细的脉络一直伸长,一种充满其自然本质所体现出来的美,吸引了人,囚住他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好的美景怎能错过,怎会舍得不去囚住它。于是一个自私的念头,趁它没注意,偷偷地把它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为了独占、接*、更亲密。以此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它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它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来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它从未放弃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我发现了这一点,产生了罪恶感,可魔念在心中生长了,同情它,是的,可矛盾产生了。我还是依然把它囚住了。

  一个悲惨的结局,这都是因人的爱,却囚住了自己,本该爱的,却带来了痛。本该双方都快乐,却落得被囚与内疚,其实结局可以改变为两种。一种是常春藤放弃对生命的执着,大自然的天性和其本质,它可以把受宠当作一种幸福,另一种则就是作者没有“囚”的贪念,结果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可事实就是这样,不可能去改变,要改就恐怕是只有人了。

  一个普通的生命都可以将本质保其完好,始终如一,不管结局是怎样,只要有固执的精神,一直保持原来的,原有的梦想往上攀缘,自称高等动物的人不就应该更是这样,不要因外界事物的改变,一时的失去或光彩夺目,却没有了像莲一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成了*墨者黑,*朱者赤。被墨、朱囚住,试问甘心吗?更不要成为囚住自己的人,却全然不知,原以为囚住的是别人。人,就是应该做一个不要被囚,始终保持其本质有的,保持其完美,使其发展到最高境界。

  陆蠡的《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黑暗笼罩着*,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许多文人志士投身于革命,身处黑暗之中仍积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陆蠡当时居住在已经沦为“孤岛”的北*城内,从窗外的“绿友”——一株常春藤的身上找到了光明与希望。

  整篇文章以爱绿—囚绿—释绿—念绿为行文线索,表现了作者对“绿友”的感情变化过程。绿色,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作者怀着对一小片绿影的喜爱搬进了炎热的朝东房间,面对这片绿色,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作者感谢命运的垂青,使得他能够在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原之时,从墙壁上的小圆洞里欣赏一株美丽的常春藤。作者与“绿友”各安其分地生活却又惺惺相惜。小圆洞外的常春藤给了作者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使得作者在孤独的生活中得到许多慰藉。

  但是,当作者对绿的喜爱演变成为一种迷恋的时候。私心就出现了,作者将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了屋子,迷恋演变为了囚禁。可是被幽囚的“绿友”却毫不领情,枝条固执地向着原来的方向延伸,“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友”的顽强在作者看来是一种固执的抗争,这打击了作者的自尊心,于是,固执的作者坚持幽囚“绿友”。本该是惺惺相惜的挚友,却最终一个绿意渐渐消损,一个内疚却固执己见。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让作者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时的作者对“绿友”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喜爱,而是对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这种钦佩与赞美之情使作者在离开北*一年后仍对这“绿友”念念不忘,我想,这时“绿友”对光明与自由的执着向往已经给了作者启示,这种精神力量也成为了作者的一种信仰与追求。

  陆蠡先生屋外的常春藤始终向着阳光生长,就像一支憧憬光明的歌,这首歌也始终回响在陆蠡先生的心中,他以革命的胜利作为终身的信仰,身陷囹圄时,日寇问他,日本的大东亚政策能否成功,他斩钉截铁地说了两个字“无望”。最后壮烈牺牲。小公寓外的那一片美好的绿影,就是陆蠡先生的信仰所在,那是光明,是希望,是永远不会湮没于喧嚣中的一支憧憬光明的歌。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面对任列强摧残与宰割的黑暗局面。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需要不休不止的梦想。一根长常春藤都能够永远向着光明生长,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应该始终坚持信仰与梦想,不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但是,如今那片摇曳在陆蠡窗外的绿影也会摇曳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吗?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因为私欲而伤害了一些无辜的人?是否因为冷漠,而不愿去怜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否因为恐惧而不敢对社会中的不公*发出一声呐喊?面对世俗的力量,每一个个体都很脆弱,但是,这就是我们可以苟且于自私与虚伪的理由吗?这就可以囚禁我们灵魂吗?《囚绿记》中的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徒,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会有欲望,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奈,但是我们对光明与正义的向往是灵魂中最不能丢弃的东西。我坚信,人会在信仰中得到幸福。

  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囚绿记》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囚绿记》的教案优选【5】篇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常春藤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二、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

  (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五、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

  4。能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赏析课文;从比较阅读中体会不同作家不同的“绿情”。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我”与绿藤

  1。情境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选择一个镜头,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忆课文,以第一人称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

  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述。师生共同评价。

  二、美点追踪:探寻文章之美

  (一)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也有人评价:“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美的享受。”请你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进行美点赏析。

  (用规定或*惯符号,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圈点勾画作好批注。)

  1。语言表达角度:

  ①文字美:从清词丽句探寻语言之美。如:攀、固执、舒开等

  ②句子美:从矛盾心理的语句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结合课文练*三)

  2。思想内容角度:

  ①结合背景探究“绿”的多重象征含义。

  提示:“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②从“囚”字看文章的取题之妙。

  3。情感态度:

  ①从对绿的称呼变化看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

  ②从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结合课文练*二)

  4。写作手法:

  ①从托物抒情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②从修辞角度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

  教师巡视,学生圈点批注,交流评价。

  (二)。请你仿照《绿》这篇文章文后的“总评”,给本文写一段总批。

  三、关注生活:寻觅“身边之绿”

  同学们,绿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课外,请大家去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树林,用你的笔将它收藏起来(尝试多角度观察、多角度描写),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享受绿色之美。

  四、推荐阅读

  《西湖漫笔》(宗璞);《五龙潭的绿》。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三、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