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6-26 23:08:58 说课稿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我将教材改为学生翻手掌,得出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通过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说学生分析

  五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通过前侧,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所学知识,我通过下面的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三、说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翻手掌)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5、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6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7、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小编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板书设计:

  列表法画图法

  上面

  五、说课后反思

  我的感受是: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2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

  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运用观察、猜测、验证方法得出结论,探索加法中奇偶的变化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规律。

  五、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

  1、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

  1651430592 98 105

  3、判断: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在此处设计导语:在我们研究的自然数中,可以把它们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继续探究一下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南方的水乡,有很多地方的交通工具是船,有很多人以摆渡为生,请看王伯伯的船,最初小船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船摆渡11次后,船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1)探究小船所在的位置: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选出其中一种分析方法,把分析过程写在草稿纸上。

  小组交流,汇报。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篇(扩展1)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合集5篇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1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

  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运用观察、猜测、验证方法得出结论,探索加法中奇偶的变化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规律。

  五、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

  1、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

  1651430592 98 105

  3、判断: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在此处设计导语:在我们研究的自然数中,可以把它们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继续探究一下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南方的水乡,有很多地方的交通工具是船,有很多人以摆渡为生,请看王伯伯的船,最初小船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船摆渡11次后,船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1)探究小船所在的位置: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选出其中一种分析方法,把分析过程写在草稿纸上。

  小组交流,汇报。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3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4

  一、教材与学生

  1、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这个知识才刚刚从中学数学,或小学奥数系列进入教材学生不熟悉,,教师也陌生,我就想,能否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奥数并不神秘,同时能在快乐中去学有价值、有难度的数学。

  2、学生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基础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后天开发的不等,故我在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同时,准备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动手探索。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认识奇数和偶数;掌握数加减的奇偶性;

  2.运用设疑--猜想---验证运用的教学模式,培养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思考、学*,增长数学兴趣和增强学*的内驱力。

  三、教法和学法

  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全程参与。

  我想,什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也不想动,就说:孩子们,今天讲台就交给你们了,我就是一个擦黑板工。同学们笑了,尽管我讲的是租船和租车的复杂问题,但孩子们讲的头头是道,写的一丝不苟。为什么不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2、大胆开放,抛弃束缚。

  我的教学不想拘泥于一点,不想修建一个房屋让孩子们在里面玩,在思维的国度,应该是*等的,自由的。这难道不是北大的.思想吗?开放式教学不是我们北大附中的精髓吗?

  因此我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四、教学设计和思路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一:6只小鸭子、5只蝴蝶找伴

  2、游戏二:转轮盘

  (1)讲要求:指针停在几上就再走几步;

  (2)独白:A请他们全班去吃饭,地方吗

  B学生开心极了,当听到是东方饺子王………一片赞叹

  C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指责我—骗人

  (我—我怎么骗人了?)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果游戏一是感知数的奇偶,开始了微笑,那么游戏二就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笑声中,叹息声中,在失败中开始了思索,在思索中寻找答案。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 板书课题,加以破题,加以过渡。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 为什么没有人中奖呢?(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2、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加以验证)

  (我在验证的同时,表扬学生达到了一年级水*,二年级的高度,三年级的容量,学生在笑声中体验了愉悦,在开心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而在我展现了验证的过程后,开始表扬自己,这个人多帅,多聪明,像不像我------,哈哈不服气,你来呀!?)

  (三)大胆猜想,细心求证

  1、独立来写(写出了加法,又写出了减法,我提示—有没有乘除呢?)

  2、小组合作验证纠偏

  3、小组展示(满满的一黑板,加减乘除都有.而且欲罢不能,我就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圈出我们今天应该掌握的加法的奇偶性.)

  (四)坡度练*,层层加深

  1、填空

  2、判断(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由难及易,层层推进)

  3、填表(着重讲解了这一道题—因为它是例题,我把填表作为要点,学会观察与思考,从而得到规律.)

  4、动手(有动脑的,动口的,这里的翻杯子就是动手了.)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说的?

  2、思考题--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这节课,我以设疑—猜想—验证—运用为骨架,以激发的兴趣为血脉,加上开放的翅膀,我想是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飞翔?

  当时课上完了,似乎又没有完!

  我想说:一节没有上完的课,才是令人回味的课!就像我的说课不完美,但残缺是一种另类的美!谢谢!!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5

  一、说教学内容及农远资源说明。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特点等知识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一次尝试。因此,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数学研究方式。农远资源我主要应用于课前的情境创设;教学中对学生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数学研究方式的辅助;以及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中的游戏等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技能角度确立目标一: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从过程与方法角度确立目标二: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确立目标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感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提高推理能力。

  三、说设计理念及农远资源的辅助使用。

  本课我是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第一,我从故事引入,创设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学生们帮他解决一个问题这一情境。学生遇到这样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问题,便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情境创设中,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使用,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对未知内容的探究之上了。

  第二,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感受数的奇偶性,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研究方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三个活动,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学*。

  活动一:对于船夫提出的划11次船在南岸还是北岸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全班汇报交流时,利用媒体展示“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活动二:让学生翻动自己准备的纸杯子,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同时让学生想若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再用硬币操作验证。安排这一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假设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研究*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活动三:是让学生合作探究加法中数的奇偶性,让学生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方式。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课堂。的使用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出数学模型。

  第三,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我安排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出示几个算式,让学生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这一内容在学生已有数的奇偶性特征这一数学模型经验之后,独立完成已经没有障碍。第二个内容是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这一内容是对前面同一问题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奇偶性,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第三个内容,我安排的是一个游戏,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游戏是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从A点开始,连续走两次,走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明白无论掷几,走两次都是偶数,而奖品都在奇数区域里,所以不论怎样都不能获得奖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开其中的奥秘,获得情感体验。

  第四,总结反思,交流收获,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视野,让学生将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

  以上四步骤,让学生经历从情境创设到建构数学模型,再到运用模型解决解决问题三个阶段,三种层次。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媒体资源的辅助使用,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学效果更显著,完全实现了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篇(扩展2)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合集五篇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1

  一、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我将教材改为学生翻手掌,得出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通过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说学生分析

  五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通过前侧,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所学知识,我通过下面的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三、说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翻手掌)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5、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6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7、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小编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板书设计:

  列表法画图法

  上面

  五、说课后反思

  我的感受是: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2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3

  一、教材与学生

  1、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这个知识才刚刚从中学数学,或小学奥数系列进入教材学生不熟悉,,教师也陌生,我就想,能否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奥数并不神秘,同时能在快乐中去学有价值、有难度的数学。

  2、学生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基础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后天开发的不等,故我在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同时,准备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动手探索。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认识奇数和偶数;掌握数加减的奇偶性;

  2.运用设疑--猜想---验证运用的教学模式,培养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思考、学*,增长数学兴趣和增强学*的内驱力。

  三、教法和学法

  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全程参与。

  我想,什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也不想动,就说:孩子们,今天讲台就交给你们了,我就是一个擦黑板工。同学们笑了,尽管我讲的是租船和租车的复杂问题,但孩子们讲的头头是道,写的一丝不苟。为什么不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2、大胆开放,抛弃束缚。

  我的教学不想拘泥于一点,不想修建一个房屋让孩子们在里面玩,在思维的国度,应该是*等的,自由的。这难道不是北大的思想吗?开放式教学不是我们北大附中的精髓吗?

  因此我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四、教学设计和思路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一:6只小鸭子、5只蝴蝶找伴

  2、游戏二:转轮盘

  (1)讲要求:指针停在几上就再走几步;

  (2)独白:A请他们全班去吃饭,地方吗

  B学生开心极了,当听到是东方饺子王………一片赞叹

  C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指责我―骗人

  (我―我怎么骗人了?)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果游戏一是感知数的奇偶,开始了微笑,那么游戏二就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笑声中,叹息声中,在失败中开始了思索,在思索中寻找答案。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 板书课题,加以破题,加以过渡。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 为什么没有人中奖呢?(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2、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加以验证)

  (我在验证的同时,表扬学生达到了一年级水*,二年级的高度,三年级的容量,学生在笑声中体验了愉悦,在开心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而在我展现了验证的过程后,开始表扬自己,这个人多帅,多聪明,像不像我------,哈哈不服气,你来呀!?)

  (三)大胆猜想,细心求证

  1、独立来写(写出了加法,又写出了减法,我提示―有没有乘除呢?)

  2、小组合作验证纠偏

  3、小组展示(满满的一黑板,加减乘除都有.而且欲罢不能,我就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圈出我们今天应该掌握的加法的奇偶性.)

  (四)坡度练*,层层加深

  1、填空

  2、判断(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由难及易,层层推进)

  3、填表(着重讲解了这一道题―因为它是例题,我把填表作为要点,学会观察与思考,从而得到规律.)

  4、动手(有动脑的,动口的,这里的翻杯子就是动手了.)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说的?

  2、思考题--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这节课,我以设疑―猜想―验证―运用为骨架,以激发的兴趣为血脉,加上开放的翅膀,我想是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飞翔?

  当时课上完了,似乎又没有完!

  我想说:一节没有上完的课,才是令人回味的课!就像我的说课不完美,但残缺是一种另类的美!谢谢!!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4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我将教材改为学生翻手掌,得出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通过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说学生分析

  五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通过前侧,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所学知识,我通过下面的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三、说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翻手掌)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5、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6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7、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小编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板书设计:

  列表法画图法

  上面

  五、说课后反思

  我的感受是: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 5

  一、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15页《数的奇偶性》。《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我将教材改为学生翻手掌,得出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通过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过程,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二、说学生分析

  五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通过前侧,我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所学知识,我通过下面的教学,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三、说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在学*“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

  教学重点:发现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游戏――翻手掌),大家玩过了吗?其实在翻手掌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你留心了吗?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翻手掌中获得数学规律,大家有信心吗?

  二、探索新知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翻手掌)

  1、让全体学生做游戏(翻手掌)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所有学生手心向下,然后依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再把手心向下,这样来回翻。

  2、思考你翻5次后,手心向下还是向上?

  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要解决翻100次后你的手心向下还是向上?该怎么办?1000次、9999次怎么办呢?

  (1)独立思考

  (2)集体汇报交流

  (3)老师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列表或画图。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翻奇数次后,手心朝。

  翻偶数次后,手心朝。

  5、学以致用:翻100次、1000次、9999次,手心向上还是向下?

  6思考:只要确定第几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次的位置?也就能确定所有偶数次的位置?

  7、思考:有人说手心翻了999次后,手心向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8、同桌问一问:手心翻了()次后,手心向(),为什么?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1)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第14页的试一试(课件出示: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尝试说说理由)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2)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改变杯子开始状态杯口朝下,看有什么规律

  质疑:为什么刚才奇数次杯口朝下,现在奇数次的杯口确向上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举出和今天学*的类似的例子吗?

  (二)自主探究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1、出示下面的数,让学生判断圈里、方框框里的数各是什么数?

  1、11、21、49、21、25、37、3、101、87

  2、12、18、20、6、34、80、16、52

  偶数奇数

  2、探究奇偶性的规律:

  (1)你们从圆中任意选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我就能判断它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不信或信)

  想知道老师这么快说出来的奥秘吗?

  (2)让学生从正方形中任选2个数相加或相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再写几组两个偶数相加减的算式,进行验证.

  (4)得出结论: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5)如果从圆中任选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还是偶数?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

  当两数都是偶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

  (6)如果要使两个数他们的和或差是奇数,该怎么办?

  个别学生可能说:我想从圆中任选一个数再从正方形中任选一个数,他们的和是奇数。

  让学生尝试验证并得出结论当两数一个是偶数、一个是奇数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3、总结: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1)、对于确定的两个数,无论加法还是减法,运算后的奇偶性是一样的。

  (2)、当两数的奇偶性相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偶数;当两数的奇偶性不同时,加减后的结果一定是奇数。

  4、考考你:完成数学书上15页第(7)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268+1024

  287-163 357-168 1024-268 1024-267

  思考:你是怎样判断的?

  5、你敢来挑战吗?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同学们学得很好,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秘密。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小小编辑

  你能从我们天天翻看的数学书里发现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吗?

  a、独立思考。

  b、集体交流。

  打开和闭合书分别对应着翻的次数;奇数页在正面,偶数页在背面……

  2、开关的秘密

  一天晚上,淘气在家做作业时停电了,(此开关为一开一关)淘气按了12次开关,等到来电时,灯亮着还是不亮?假若按了201次开关呢?

  (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

  你学到了什么?

  五、实践作业的布置

  判断结果的奇偶性,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07-13

  207-13-11

  207-13-11-43

  207-13-11-43-25

  207-13-11-43-25-49

  板书设计:

  列表法画图法

  上面

  五、说课后反思

  我的感受是:

  1、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上课时创设一种学生探索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根据学生对游戏更感兴趣的特点。我设计了翻手掌的游戏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但在翻100次后,学生试过几十次之后,停下了,同学们的学*情绪逐步高涨,要急于发现规律。这时学教师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时机,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的问题,这一提问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问题中。

  2、重视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用“经历尝试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方法解决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3、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需要改进。

  4、对于数的奇偶性的运用的举例有些不恰当。我应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

  5、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的板书太简单了。

  6、我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用我的态度影响学生的态度,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思,充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7、对学生适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应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练*题的设计中,可以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练*,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资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处理好课堂随机生成的随机情境,加强对学生及时准确恰当的评价。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篇(扩展3)

——《亿以内数的读法》说课稿3篇

  简析教材 :

  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将亿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读写大数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掌握的。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本册教材在调整教材编排的同时,提供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一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本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是本单元第2课时,是对万以内数读法的扩展,是学*亿以内写法的前提,更是将数的读、写知识扩充到亿级的基础。本课时的知识将为后面学*提供直接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时的学*方法将为后面学*提供迁移类推的思路。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的联系与区别,并迁移类推掌握万级数的读法,再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等过程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

  为新课学*奠定基础,特别注意万以内数中0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当播音员播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从中感受数太大,不易读出、读准,设置悬念。

  2、学*读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分两层进行教学。

  (1)学*读整万数。教授时在数位顺序表下将数1925、407、460变成19250000、4070000、4600000,试读后让学生说一说与原来的数相比

  ①现在的数有何变化?

  ②在读法上有何不同? 通过对比观察从而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突破万级数该如何读这一教学关键。再提出:怎样读者几个数又快又准。让学生自然地想到先分级再读数比较方便,并巩固练*了读整万数,为下一层次的学*作好铺垫。

  (2)学*读含有两级的数。

  ①先试读不含零的数, 学生独立或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读出这一组数,使学生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②再让学生试读85003000、85000300,

  读后思考:

  ①数位上出现 0又该怎么读?通过学生结合读书的体会,探讨这个问题,掌握0在什么位置上要读,在什么位置上不读。

  在教学这两个环节时,对教材中所给的数据进行了适当补充,并分层教学目的就是要突破两点

  ① 万级数如何读

  ②分清大数中的0 哪些该读,哪些不读。学生掌握了这两点,也就学会了读亿以内的数。万级数如何读,通过读整万数、沟通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来实现,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万级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接着通过让学生试读两级数、争辩。划一划、思考并回答问题等一系列自主活动,使学生探究得出在读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他数位上的0要读,并且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0。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探索新旧知识联系,找到知识生长点,运用知识正迁移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善于总结的好*惯。

  3、反馈巩固:第5页 做一做 :先观察数的特点再读。

  三、思维拓展

  用8、5、3、0、0、0、0、0按要求组数,通过组数将本节课推向高潮,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数位上有0该如何读?

  四、全堂总结

  运用歌谣帮助理解记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P1—3的例1、例2以及相关的课后练*题。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的所有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高一级数(万级)的读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级的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

  2、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读亿以内数的读法,并且弄清楚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为学*亿以内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说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和数位表;引导学生正确读亿以内较大的数,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在读中间有0和未尾有0的数时所出现的错误。

  4、说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法难点主要表现在各数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必须让学生明白哪些情况下读0,哪些情况下不读0。

  5、教材编排的特点:

  本课教材是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编排的,首先教材列举生活中较中的数据,如北京的人口数量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用个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很困难,从而引出万级数的学*,并且让学生懂得学*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教材编排时很注重科学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记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万级的计数单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计数单位,由于万级数都小于亿,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内容称为亿以内数,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既有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典型内容和一些相关练*题,不仅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消化及巩固。

  6、教具准备:计数器或算盘一个。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发现法,老师要适当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数的读法原则,之所以采用这两种教法,是针对学生以前在学*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懂得了个级数读法而设置的,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问题,应该是可行的。

  2、本课在提问方式上,应多用启发式提问,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经过自身的经验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我的学生情况,我认为本课的学法,应该是以自主探究式学*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个级数读法的经验,移植到本课,用来解决本课问题是很自然的,大多数的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步步逼进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问题,巧妙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比较的大的数,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较大的数,然后让学生用口头来描述,学生觉得用原来学的计数单位(个级)很难正确描述这些数据,从而引出新的课题,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内容。并板书: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复*旧知,先立后破

  1、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以复*旧知为基础,先唤起学生对个级(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印象,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们已经学过个级的计数单位,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然后板书:一万。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一万,对这样的知识不会感到陌生,因而教学可以用步步递进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计数单位。

  2、教师接着问学生:十个一万是多少?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得结论,知道是十万。根据回答板书:十万。

  3、教师可用类似的办法,让学生继续观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是激起学生学*的欲望,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内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学生已经认识计数单位,在此教师只不过引导他们提升对更高一级计数单位的认识,所以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4、引学生看数位表,并说明个级和万级。个级有四个数位(个、十、百、千),万级也有四四个数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例1和例2的内容。

  学*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

  接着学*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最后要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总结出亿以内数读数的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找出学生补出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不管每级未尾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四)加深理解,巧设*题

  适量完课后的*题,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五、说板书

  例1

  470000读作:四二七万

  3080000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例2

  24600读作:二万四千六百

  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篇(扩展4)

——《数松果》说课稿

《数松果》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松果》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多位数相乘、除的必备知识。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中他们已经学*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1个5 1×5 =5 一五得五

  2个5 2×5 =10 二五一十

  3个5 3×5 =15 三五十五

  4个5 4×5 =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

  6个5 5×6 =30 五六三十

  7个5 5×7 =35 五**十

  8个5 5×8 =40 五八四十

  9个5 5×9 =45 五九四十

  最后,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三、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五、 教学过程

  1、复*导入

  让学生复*一下乘法的意义,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的含义,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设计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乘法口诀的编制离不开乘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并自主编制口诀,发现规律熟记口诀。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引导学生编出1×5和5×1的乘法口诀,然后让学生尝试编写2×5和5×2, 3×5和5×3的口诀、而4×5和5×4、5×5的口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大胆编写。让学生观察5的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5的乘法口诀,从而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熟记口诀。

  3、拓展练*。

  新的学*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实现的,在练*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分成三个层次:(1)我会填。(2)我会写。(3)我会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第10~11页内容。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乘法口诀的起始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具有数数技能的基础上来学*的,应切实学好。教材创设“数松果”的现实情境,通过轻松的、自然地情景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活动,主动探索、体会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教材设计的5的乘法口诀的练*丰富多彩,既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也有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解决。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操作。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形象与逐步归纳相结合来组织教学。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熟悉。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感知口诀的基本特征。

  2、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5的乘法口诀。

  3、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乘法算式,感受学*乘法口诀的好处。

  4、在经历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本班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由于5的乘法口诀是编制口诀的第一课时,还应当做新授课。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难点是: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无论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生动呈现,在教学中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快乐地学*,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并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

  五、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我合理地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借助基础探究口诀——熟练口诀灵活应用——总结全课适当延伸”等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这样的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数学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口诀活动的兴趣,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作用,利用“数松果”的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对话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兴趣。我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数东西情景,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学生可能会用5个5个地加,也可能会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如果学生用加法计算,就用上一节课学的乘法意义,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乘法算式上来:如果学生直接用乘法计算,就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最后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结果来的?让学生领会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用加法是很麻烦的,直接用乘法计算就能算得又对又快,于是产生了学*乘法口诀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一)、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使他们产生自觉记忆口诀的欲望。

  2、能够归纳学*步骤,掌握乘法口诀的学*方法。

  3、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有机地重组教材,以五环旗为整节课的学*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记忆5的乘法口诀


《数的奇偶性》的说课稿3篇(扩展5)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实用5篇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中的第三节第二课《有理数的减法》的第一课时.

  一、说课标:

  数与代数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数的估计;字母表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而数的运算伴随着数的形成与发展不断丰富,从最基本的自然数的四则运算,扩展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等。新课标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新课标是在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之一的“数学思考”中提出运算能力的思维和抽象思维。”这说明运算能力是数学思考的重要内涵。不仅如此,运算能力对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的减法是小学减法的延续,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说学情: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了局限性的减法运算,并进行了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比,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和引导,并且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体验数学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意义,会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确定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讨。

  五、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一探索验证一总结归纳一反馈运用,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学*,因此对学生学*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让学生亲历从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以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探讨交流,讲练结合设计本节课.

  (一)复*回顾

  1.-2的相反数是____,+0.3的相反数____,相反数是它的本身的数是___.

  2.计算

  (1)4 + 16 =(2)(–2)+(–7)=

  (3)(–1)+3.6 =(4)2 +(–4)=

  (5)(–5)+ 5 =(6)0 +(–8)=

  设计意图:通过复*回顾,熟悉旧知,为学生本节课的学*做好知识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北京某天气温是-3C~3C,这天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呢?

  学生列式表示3-(-3)=?但是不知道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知识引入问题,然后引出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探究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减法和加法互为逆运算,3-(-3)=?也就是问什么数加上-3等于3?

  因为6+(-3)=3所以3-(-3)=6

  师问:3+?=6生答:3+ 3=6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两个式子:

  (1)3-(–3)=6;(2)3+3=6

  你发现了什么?换些数试试。(学生自主思考)

  9-8=____,9+(-8)=____;

  15-7=____, 15+(-7)=____.

  然后比较上面的式子,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分小组讨论。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法则,教师板书法则。并强调减法在运算时有2个要素要发生变化,1个要素不变。(两变一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归纳发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练*:下列括号内各应填什么数?

  (1)(-2)-(-3)=(-2)+____;

  (2)0 -(-4)= 0 ____ 4;

  (3)(-6)- 3 =(-6)+_______;

  (4)1-(+39)= ____ +(-39).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边口述,边解释法则,学生能找准在将减法变加法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

  (四)典例讲解

  例4计算:

  (1)(-3)-(-5)(2)0-7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1、复*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p;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反馈:课本P82的练*1,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7。2—(—4。8);(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

  本节课学*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P83*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略)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 、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因此对学生学*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教 学 活 动 设 计设 计 说 明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1 、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 、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 4 –(– 3 )后引入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板书课题)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