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6-20 14:13:38 教学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中,他们的学*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些,说出你的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你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情境二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

  (图略)

  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

  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用品呢?

  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

  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

  学生交流,汇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学生举例子证明)

  师:你们能修改一下规则,让这个游戏一定能等到学*用品吗?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三、解决问题: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合作中你的表现如何?自我评价一下。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4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中,他们的学*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段时间老师去了黄河附*旅游,祖国山川的美景,让我留连忘返。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上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他生活在黄河边,工作在黄河边,他那勤劳勇敢的精神,让我难以忘怀。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摆渡”吗?(生看课件,理解“摆渡”一词。)

  (做“你说我猜”的游戏,摆渡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学生说数,教师猜测船在哪一岸?)

  师:其实老师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板书:数的.奇偶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奇偶性的规律,等你们把它的规律找出来了,你猜得会比我还要准、还要快!

  【设计意图:通过试讲发现:学生虽然已经上5年级了,但对“摆渡”一词还是理解不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设了去黄河旅游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摆渡”一词的词义,也为继续学*扫清了障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理解“摆渡”一词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你说我猜”的游戏,学生由此产生疑问。这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同桌研讨: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船在哪岸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需要,应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1.数数的方法。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适时演示课件。2.列表方法。师演示列表方法,生完成手中的表。

  让学生观察“画示意图”、“列表”两种解题方法,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规律。

  学生总结:船摆渡奇数次,船在北岸。船摆渡偶数次,船在南岸。

  师:老师就是用这个规律,很快判断出小船在哪侧岸边。现在你们也想试一试吗?(教师说数,学生猜船在哪侧的岸边。)

  师:你们猜得可真快,如果有人说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摆渡100次,小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指生说理由。)

  师: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总结出规律: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

  师: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翻杯子游戏。请看大屏幕:有一个杯子开始状态是杯口朝上,那么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想一想、做一做,翻动10次后,杯口的方向朝哪个地方?19次呢?(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生提问题并互相解决。)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只让学生看演示并没有动手去翻杯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内化体会,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5年级学生不应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更多的应该是训练思维的发展。另外,在此环节设计提问题,目的为下一环节的提问作铺垫。】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具有奇偶性规律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你还能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体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师:我们今天利用数的奇偶解决了身边的许多问题,老师很高兴,所以,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不过,这些礼物需要你们用智慧才能获得,大家有信心获得礼物吗?

  (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里的数有什么特点。)

  师:从两个盒子里各抽一张卡片,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结果是多少,礼物图中相应数字的礼物就是你的。(礼物兑奖表略。)

  (在抽奖过程中学生发现: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奖品都在偶数上,所以怎么抽也抽不到奖品。)

  师:是不是所有的偶数加奇数都得奇数,大家来验证一下。(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寻找原因,总结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师:老师,现在想让每个前来抽奖的同学都能获得奖品,让你们改变规则,会怎样改?

  (学生积极想办法,得出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探索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调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数学探究将事半功倍。】

  三、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

  268+1024 38946+3405

  学生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不用计算,判断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3721-200722280-10238800-345

  学生先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上面减法算式找出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小组研讨,寻找规律。)

  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一定去过笔架山吧!今年夏天,老师也去了一次笔架山,可不巧,海水淹没了天桥,我只好坐船上山了,这些船从北岸到笔架山,在从笔架山回到北岸,不断往返,老师选了一条船,买了往返船票(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简图),老师在回来时,想正好到达山下时,船也正好到山下,船摆渡10次后,还是11次后,我赶到山下,能正好坐上船啊?

  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交流一些,说出你的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一条规律,你们是怎样发现这条规律的?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

  二、情境二

  师:同学们玩过有奖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奖游戏,游戏规则是:掷色子,掷到几,就从转盘上的数下一格向前走几,走到有奖的格子奖品就归你了 。

  (图略)

  师:谁想第一个来试一试?

  师:在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这几位同学得到的都是糖,为什么得不到学*用品呢?

  师:问题提的真好,有思考价值。为什么他们拿到的奖品都是糖,得不到有实用价值的奖品?

  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为什么这样?

  学生交流,汇报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吗?(学生举例子证明)

  师:你们能修改一下规则,让这个游戏一定能等到学*用品吗?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偶数=奇数。

  三、解决问题:

  小华买了一支铅笔,两块橡皮,付了两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他3角钱,小华知道橡皮、铅笔单价都是整角,而且铅笔是4角钱一支,他马上对售货员说:“阿姨,你把账算错了。”你知道,小华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小组合作中你的表现如何?自我评价一下。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 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 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 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 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 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 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 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 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 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3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4

  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质数和合数。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内容和练*目的。(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

  1.出示教材第17页练*四第7题。

  四、课堂 小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 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 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 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 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 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 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内容更贴*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 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 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 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3)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引导学生: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看来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要用一个比100大的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二、动画演示,探究新知

  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呢?我先不告诉大家,要靠自己来数。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2.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

  这么多小正方体都难不倒大家,那现在我要把我所有的小正方体都拿出来了!

  3.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这个大立方体上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怎样数?(课件演示一层一层地出现,学生从100数到1000)

  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课件再从上一层一层地拉出数一次)这次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回顾并板书:十里面有10个一,一百里面有10个十,一千里面有10个百。)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回顾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当物体个数不太多时,可以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5.活动巩固。

  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你会吗?

  生说师拨。注意拐弯数的教学。强调10个百是一千。

  三、多层练*,巩固新知

  第一关: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

  介绍计数器:从右边数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还有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万位。

  (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指名读题,提问有几条要求?

  小组合作。(找一组示范)

  指名交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指名读题,小组合作。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默读题目,小组合作。

  第二关:摘苹果

  地球爷爷有一双无形而强大的手,还有一个大大的肚子,可以吃得下很多的东西,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你知道苹果成熟了往哪里掉啊?其实是地球爷爷那双无形的手给摘了,你知道是什么吗?地球爷爷已经吃了986个,往后每多吃一个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1,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开火车从987数到1000。

  师:你能不看地球爷爷吃苹果的图,自己从987数到1000吗?学生自由数,再集体数。拍手数数,使数数抽象化

  第三关:填一填 全对的同学可以找老师领小粘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的学*愉快吗?

  2、为什么高兴?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是十。十里面有10个一。

  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百。

  千 百 十 个

  10 10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5到77页。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几各数位之间的进率。

  2、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直到数的组成。3、通过估计、体验等具体活动感受1000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正确地数出接*整百、整千的数和体会位值制“满十进一”,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已学的数:100

  师: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100”,关于100,你知道了什么?

  生可能:10个十、100个一等

  2、说一说比100大的数。

  二、认识千和千以内的数

  1、课件出示两条信息:

  师:我这里也收集了两条信息,请看:

  (1) 海龟的最长寿命可达152年。

  (2) 萧江五小一共有三百十五个学生。

  让学生读数、写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对比:这两个数中都有“5”,它表示的意思一样?(课件出示两个计数器)

  2、巩固练*

  师读要求,请学生说说有几个要求。再带着这3个问题完成练*单

  (1)126

  师:课件出示和学生校对,再说说数的组成,请学生一个一个往后数5个数

  师:129后面是多少?生:130

  师:130是怎么想出来的?(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再让学生写数。

  师小结末尾的0不读但要写。

  (2)304

  师:第二个数是多少? 生:304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写对的和老师微笑一下。为什么中间这里要写0啊?

  生:因为十位没有?

  师:那读呢?

  生:要读。

  师:原来中间的0不仅要写而且要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304的组成。

  师:请你从304数到299

  师:刚才你们说300前面是多少?生:299.

  师:299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课件演示)

  (3)949

  师:请你说说他的组成。

  师:949十个十个数从949到999,请你在练*纸上打五个小括号写一写。

  师:十个十个往后数,哪个数位上的数有变化?

  生:十位上的数。

  师:999这三个“9”表示的数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999往后再数一个是多少?

  生:1000

  师:那怎么得到1000的呢?我们来请计数器来帮帮忙

  学生拨好以后,老师(课件演示)

  师:这么小小的1个珠子为什么能表示1000呢?生::因为在千位上。

  师:1000怎么写呢?1写在哪位(课件演示)

  (4)揭题。

  三、感知1千的大小

  (1)正方体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正体,再出示一个大正方体,你猜猜有多少个?(课件演示)这样的1条有多少个?10条拼成一个百,2个百、3个百。9个百、10个百

  师:10个百是多少?1千(板书)。

  师:说得真好,像刚才这样的数数过程在咱们的三字经里就出现过了:一而是,十而百,百而千。(课件出示)

  课件演示:一个大正方体,拿走1个百、2个百、3个百。。。5个百

  师:几个5百是1000.

  课件演示:拿走1个十、2个十、3个十。10个十

  师:有这样的100个十是多少?板书:100个十时一千

  课件演示:拿走1个、2个、3个......

  师:1000里面有一个一个有几个?板书:1000个一是一千。

  (2)1000张纸。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000个正方体有多大,那请你估计一下1000张纸有多厚呢?

  先出示1包500张,再出示1000张。有多厚,用我们学过的什么长度单位表示呢?

  (3)数轴

  (1)师:这是一节0到1000的尺子,孩子们,你看到了哪些数?

  生:100到1000.

  师:那你能找到400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那其他的整百数咱们也给他找出来。

  (2)师:除了这些整百数,像这样的150你们能不能很快找出来。

  生:在100和200之间。

  师:像这样的一个尺子里面其实还藏着所有1000以内的数,那1000后面的数是不是还藏着其他的数呢?课后去找找。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学了1千以内的数,我们知道数是用来表示生活中物体的量,那么《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这是一本有趣的数学绘本,回去大家可以去买过来看一看。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第63、64页的内容。是第五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第二课时,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理解了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数感基础上学*的。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主要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知道1000以内数的组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数小棒,在边数边捆的活动中,重点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活动二:在数位表上,用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并试着读出来。

  教学目标

  1、在数小棒、在数位表中摆数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知道10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在用数字卡片摆数的活动中获得自主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为学生提供数量为100多的学具实物──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

  2、师生共同数小棒,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1)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2)摆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中获得学*乐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字母表示数》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P85-86《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代数的关键。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创设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并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学情分析】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有具体的数过渡到用符号、字母表示数的认识上的一个较大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这一抽象概括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符号化思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感受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围,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经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感悟身边处处有数学,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比较反思中渗透对应思想、函数思想和辨证思想,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展开新课。

  1、活动一:说儿歌(认识用字母来表示数,初步体验数量间的关系)。

  师:“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接下来男女生来对这首儿歌,女生说4只青蛙,男生对4张嘴。

  师:你们怎么对的这么快,这么顺呢?

  生:老师,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

  师:说的好,你们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生:几只青蛙几张嘴

  生:n只青蛙n张嘴。

  师:你用了字母来表示,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青蛙的只数与嘴的只数相同,用同个字母就能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这里的n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任意数。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字母表示吗?揭题并板书:字母表示数

  2、活动二:猜年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今年你几岁了?

  师:10岁的同学请举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是10岁。(板书:同学年龄/岁10)

  师:老师比同学大25岁,老师有多大?(板书:老师年龄/岁35)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当你们6岁时,老师的年龄你怎么算?

  师:如果你们在某一岁时,老师的年龄怎么算?

  同桌两个合作,只写出算式就可以。师巡视,拿几个学生的讲评。

  表格中有一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师: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这里的x表示谁的年龄?x+25又表示什么?从x+25中你还可以看出点什么?

  生述

  师:你们的年龄在变,我的年龄也在变,但我们之间始终相差(生:25岁),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师: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出数量间的关系。那么这儿的x能表示任何数吗?

  同桌相互交流。

  师小结: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师:如果老师的年龄用b表示,同学的年龄怎么表示呢?

  生讨论、交流汇报

  3、活动三、猜一猜(体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师:摆1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怎么算?摆2个呢?3个呢?50个呢?你想摆几个三角形?你能像刚刚记录年龄的表格一样把你摆几个三角形要需要几根小棒的计算过程记录下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拿几个学生的讲评。

  师: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每个算式都“x3”)

  师:字母a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这个式子ax3,又表示什么?从ax3中你还可以看出点什么?

  生: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ax3表示小棒的根数,也表示小棒的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三倍。

  师:当a是100时,需要多少根小棒?当a是10000时,需要多少根小棒?

  4、介绍乘法的简便的写法。

  学生请打开书86页自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补充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4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

  师: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个规律吗?(同桌交流)

  n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2、课本86页第二题

  3、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所有图形的计算公式。

  4、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

  (三)总结评价,赠言勉励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赠言: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板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同学的年龄教师的年龄。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初步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学生在完整地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的抽象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便利,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运用简单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及简洁性,从而增强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形成稳定的数学学*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一首儿歌,自己读一读。

  (1)你能接着说下去吗?(指名说2个,并出示课件)

  (2)还能接着说下去吗?能说完吗?

  (3)不过,老师就有个办法只用一句话就能数出所有的青蛙来?你们想知道吗?

  2、不要急,在今天这节课后,你也能办到的。有信心学好吗?

  二、新授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数不完的例子还有很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例1(课件出示1个用小棒摆成的三角形)

  (1)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2)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呢?可以怎样列式?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数一数》的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兴趣的产生

  谈话:

  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自主探索 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

  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

  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一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数字的认识和数数。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学好数字的乘法有非常主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的学会乘法运算,及更好的理解乘法运算的原理和技巧,教材借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水果及食物等,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首先是复*之前学过的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为更好的学*乘法打下基础。

  2、结合学生经常接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乘法的意义。

  3、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领会到学*乘法的实用性及必要性。

  4、在学生意识到乘法的简洁及快捷的实用性的同时,喜欢上及更主动学*乘法运算,同时也他们更快地掌握乘法学*的精髓。

  三、学*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了数字的加法运算,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经常的碰到一些具体的情景,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喜欢吃的水果及喜爱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想知道他们的具体的数字,或者我们就很容易引导他们去认识,怎么去计算或者运用乘法运算来计算数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为了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鼓励学生多思维思考问题,肯定他们的学*成果。

  3、切合学生*日里,经常接触和喜欢的小动物和水果,来引导他们思考怎么计算数字和运用乘法运算。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理解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铺垫:同学们,请你们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看看谁能最快的算出下面算式的值:

  2+3+4+5=

  5+2+8+4=3+3+3=

  同学们都在努力的计算。

  通过复*之前的知识,让同学们再一次的巩固自己的知识。看他们谁能最快准确的算出答案,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创造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看看好吗?你们看可爱的小熊猫列着整齐的队伍,在欢迎我们呢,你们喜欢吗?小朋友,请问你们看到了多少只小熊猫呢?

  同学们很高兴的在看着熊猫图,然后在自由的数数:

  生A:我是横着四只四只地数,一共是20只。

  生B:我是竖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20只。

  通过用小熊猫,大家喜欢的小动物,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兴趣。

  引导观察:同学们,请看几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不一样的,三人一组讨论。然后一起朗读。

  大家分组讨论:4+4+4+4:=16

  5+5+5=152+2+2+2+2=104个4连加等于16。3个5连加等于15。5个2连加等于10。

  通过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还可以这样直接读成:4个4连加等于16。及相比较运算加法运算,他们的结果一样,但是提高计算速度,来提高他们的学*兴趣。

  加强观察:提供一副苹果图,让大家数一数:这里面有几盘苹果,一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加在一起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那如果是6盘呢,7盘呢,8盘呢?

  同学们都在数数:4+4+4=

  通过用大家喜欢吃的苹果,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发现相同加数的另外一个运算方法和规律。

  3个4连加等于12。6个4连加等于24。7个4连加等于28。8个4连加等于32。

  巩固练*:

  如果1个盘子里只有1~9个苹果,一共有1~9个盘子。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讨论一下,大声的说一说,读一读。列出算式。

  通过系统的从1到9的加法运算,找到规律,让同学们找到相同加数的加法的另一个计算方法(乘法运算)的规律。

  七、教学评价设计:

  1、首先学生要会计算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从1加到9)。

  2、从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里,读出整个运算的过程和结果。

  3、简化运算过程,找到相同加数的运算规律,学会乘法口诀(从1到9)。

  八、板书设计:

  1、横着数熊猫:4+4+4+4+4=20

  2、竖着数熊猫:5+5+5+5=20

  3、4+4+4+4:=165+5+5=152+2+2+2+2=10

  4、4+4+4=124+4+4+4+4+4=244+4+4+4+4+4+4=284+4+4+4+4+4+4+4=32

  九、教学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的学*兴趣: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来优化课堂教学,已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反馈,并及时给予褒扬和鼓励,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喜悦和劳动的肯定。

  2、引入实践,把握教材: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更多的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藏到多元化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确立学生的学*主体地位;

  3、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个逐渐地学*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多数同学都能很快的掌握基本的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怎么演变成乘法运算的。不过也有的学生也有不太明白的地方,通过我们多举几个贴*他们生活的例子,比如,用他们的铅笔,橡皮,筷子等实例,很快他们就明白了乘法运算。

  4、课程中,也有的学生,对实物或图片、多媒体里面的东西,想象不是很明白,我想下次如果能给学生从新讲解这节的内容,我希望准备一些具有声形并茂的视频,或者带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实物,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实物教学,可能会接受的更快、更直观。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出发,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其中熊猫、圆片和方格都是方阵排列的;苹果是分堆摆放的。

  应注意到“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前者是跳着数的方法,后者先数一排几个再数有几排(或者先数一列几个再数有几列)。“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重点:

  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教学难点:

  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前往后数一数我们班的课桌,一共有几排?每一排坐几个小朋友?再从左往右数一数,课桌有几列?每一列有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说一说,体会什么是“排”,什么是“列”。)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结合“数数”的活动,来学*新的数学知识。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数一数熊猫有几个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第一个情境图。

  师:这些熊猫跟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排列得非常整齐有序。这些熊

  猫摆成了几排,几列?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熊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的好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好办法。

  3、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1)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跳着数。

  (2)请两位能跳着数的学生(一个是一排一排地数的,另一个是一列一列地数的)到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一边指一边数。

  (3)师:一排一排地数,是5个5个地数,大家再数数看共有几个5?一共是多少?

  (生:1个5,2个5,3个5,一共是15。)

  (4)师:刚才这样数数计算的过程,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达:5+5+5=15(板书)。

  (5)师:那么,一列一列地数的计算过程,你们能写出一个算式来表达吗?大家再数一数,然后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3+3+3+3+3=15),请一位同学到黑板来写算式。

  (6)可能有孩子别出心裁地提出:还可以2个2个地数,一共有7个2,最后再加上1也是15个。老师要肯定这种数法也是对的,特别是数一堆无序排列的东西的时候,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遇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人们还是*惯于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

  活动二:数一数圆片有几个

  1、学生独立观察(教材第2页)第2个情境图,应用从“活动一”学到的方法数一数圆片有多少个,并在草稿本上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怎样列出算式。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生活中的数》教学设计3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写0~10各数。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罗内克说:“上帝创造了自然数,其它数都是人造的。”孩子们小学阶段学*的1、2、3……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六年级总复*时,有个学生曾说:所谓自然数,就是自然中本来就有的数,比如1棵树、2块石头、3只鸟、4朵花等等。这个说法很好的解释了自然数的形成过程——自然数是古代人民在计数中产生的,是从羊的只数、玉米的个数等等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这个过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

  孩子们学*这一单元的过程,就是要把这几千几百年的历程浓缩成两个星期8课时来完成,时间浓缩,过程浓缩,但该走的程序一步都不能少。

  第一步,从实物的数量中抽象出数。数人数、数小树有多少棵、数小皮球有多少个等等,都是为了将数从具体实物的数量中抽象出来,并且学会数数,能“物”与“数”一一对应、手口一致。1,不仅表示1个手指头(我身上的),也可以表示1个太阳(遥远的物体);既可以表示1 棵树(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1棵小草(很小的物体);既可以表示1个萝卜(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1筐萝卜(这一类物体的集合)……等等。每认识一个数,都要从很多种类的相同数量的物体中抽象出这个数,否则,就有可能让孩子分不清3和4,或分不清5和6。此类情况,参见后文《她为什么分不清3和4》。

  第二步,把数符号化。数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把数学符号化,简明扼要,便于交流与推理。把1个手指头、1个太阳、1 棵树、1棵小草、1个萝卜、1筐萝卜都用“1”这个符号来表示、来记录;把2个手指头、2个太阳、2棵树、2棵小草、2个萝卜、2筐萝卜都用“2”这个符号来表示、记录……依此类推。1、2、3……自然数就能高度概括的表示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第三步,为数建立内部秩序。儿童学*数,其本质是在认识数的同时认识数之间的关系,即数的大与小。先有1,比1大1就是2,表示为1+1=2,;比2大1就是3,表示为2+1=3……,以此类推,数有大小,并且规定了谁大谁小,还能推理出谁比谁大几,这就为数建立了可以推理演算的内部秩序。

  请参看后文《基数与序数》。

  2、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快乐的午餐”中各种餐具“够不够”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学*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数清楚物体数量的多少,从而分清数的大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一一对应构成了儿童在数学学*的初级阶段理解数量关系的“算理基础”。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数数或比较,也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渐渐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惯。

  3、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参看后文——数学故事《“>”、 “<” 和“=” 的本领》。

  4、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惯。

  一年级是培养学*兴趣和*惯最重要的阶段。孩子能认真倾听、用心思考、清晰表达、规范书写等等好*惯,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用心培养。

  二、单元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套教科书将对自然数的认识分五个阶段: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更大的数。

  了解本单元学*内容的前后联系,能帮准我们了解孩子们对本单元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道孩子们大致上已经有了什么样的基础,这次学*的重点什么,下一个重点又将在什么时候学*,便于我们既不会“不掉队”,也不会强行“超车”。

  单元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数学出1~10各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10的意义

  ●1~10的书写

  ●0的认识与书写

  ●认识“=”、“﹤”、“﹥”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后续学*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

  ●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数的加法、不退位减法及其应用

  一年级下册

  ●20以内的退位加法及其应用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6、57、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数与生活联系,会用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煤体课件、投影仪、数字卡片、口算卡片、电话等。

  教学设计:

  一、课前轻松:

  我们齐唱数字诗《一去二三里》和歌曲《找朋友》。

  二、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谁想自我介绍一下:你的名字叫什么?你今年几岁?你在几年级几班?你家里有几口人?你喜欢什么活动?在谈话中表扬讲文明守礼仪的同学。

  2.师问:通过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回答中都有数)

  3.我们已经认识了0~20各数,我们一起来边拍手边数数从0数到20,再从20数到0,行吗?

  4.师小结:刚才我们数的这些数都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些数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生活中的数。

  三、合作探究:

  1.揭示课题:生活中的数

  师: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发现“数字娃娃”,今天我们邀请“数字娃娃”和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和我们一起做活动,你们开心吗?(开心)

  2.下面我们一起快乐地过第一关:我能说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数?

  (2)课件演示生活中的数图:信封上的邮政编码,计算键盘上的数字、电话机上的数字、街道小区编号,车牌号,温度计,路牌,电子表,日历,音乐上的简谱,钟面,跑道,交通灯,人民币,今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

  (3)师问:你们听过同学们说生活中的数和看过屏幕演示生活中的数后,你们感觉得怎么样?

  (4)师小结: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们的数学离不开数,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方便,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数和别人交流和谈话。

  (5)课件演示课本第46页图“生活中的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观察图中的几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问:第一位小朋友在干什么?她点了几支蜡烛?她说了一句什么话?(我7岁了。)

  第二位小朋友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他说了一句什么话?(我家有5口人)

  第三位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他说了一句什么话?(我在一年级4班)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3篇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

  活动准备:

  玩具小熊一个,邮包一个内装8封信,背景图房子一间,10扇门,门上各有一小动物,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人手一套1-10的实物卡,每桌一份江湖

  活动重点:

  让幼儿认识1-10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难点:

  在幼儿掌握序数的基础上,会用第几准确的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引起幼儿兴趣,学*1-10的序数

  师:你们看谁来了?(小熊)小熊是森林里的邮递员,最*森林里造了一批新房子,小动物们都搬进了新家,邮递员小熊不知道小动物们的新家地址了,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我们来看看这座新房子一共有几间房?每间房里有一只小动物让我们来告诉小熊:

  小兔住在第几间房?

  小羊住在第几间房?

  小猪,小狗,小马,小刺猬,小青蛙,小猫,小鸡,小老鼠

  2(1).师:哟,小熊今天包里的信还没送呢,你们愿意帮它来送吗?

  (出示信,请个别幼儿上前来送信,要求边送边说:“**的信送到第几扇门里”)

  (2).“好了,小熊口袋里的信全都送完了,让我们来看看第几扇门里的小动物没收到信?”

  (3).“好,让我来考考小朋友,刚才你们在送信路上发现石子路是通向第几扇门的?”

  3.幼儿操作

  师:小熊今天还给小动物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可是粗心的小熊漏发了,有些小动物没有收到,我想小朋友找一找第几间房里的小动物没有收到,然后请你从箩筐里找出来涂上胶水,给它们送去,好吗?

  4.评价

  让小熊来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帮它把水果和蔬菜送到了小动物的家。

  5.师:好了,小朋友帮助小熊也累了,让我们到森林里去玩吧,玩的时候请你看一看,森林里哪些花和树不见了,请你找到它,把它种好好吗?

  教学内容:32--33页5--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算式的联系

  2、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学生思维

  4、培养学生具有辨证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

  1、对口令

  2、看图写算式

  △△△△

  △△△

  ()+()=()()-()=()

  □□□□□□□()○()=()

  二、练*指导

  1、32页5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2、定时练*,夺红旗,33页6

  3、33页8

  学生独立看图列式,

  4、33页8

  出示图,春天到了,森林里有许多蘑菇,小白兔,小灰兔可高兴了,他们要去才蘑菇,现在一共采了几朵?你猜小白兔采了几朵,小灰兔呢?

  (1)自己猜,填在书上

  (2)全班交流

  5、33页9

  猫博士出了一道题,把小名难住了,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自己想,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课后记: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34页例1、2,35页课堂活动1--4

  教学目的:1、初步学会一图四式

  3、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之间的联系

  4、正确计算8、9的加减法

  5、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一图四式的方法

  2、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一

  出示图,说说这些小朋友在干吗?游泳池由个字,认识吗?(浅水区)

  老师:小朋友门小,开始游泳的时候在浅水区安全一些,你们游泳最好和父母一起,不能自己到河边去,那是安全的。

  (2)看动图意义,并说,根据自己说的意义写算式

  板书5+3=83+5=88-5=38-3=5

  (3)说计算方法

  (4)一图四式的方法

  2、教学例2

  (1)分小组合作学*,拿9个圆分2堆,可以怎样分?

  (2)根据不同的分发,看书34页,填书

  老师写9的加法减法算式

  (3)学生读

  二、课堂活动

  1、对口令

  2、35页2

  3、35页3,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就是我们要求的问题,学生看图后说图的意义,在列算是

  4、35页4

  指导涂的方法

  课后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写0-10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物体的顺序;掌握2-10各数的分与合。

  2、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知道基数与序数所表示的意思。

  3、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数。

  4、通过认数和数数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理解10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会读、会写10以内各数。掌握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写3、5、8、0以及较大数的分与合

  第一课时(重点课时)

  设计: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设计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让他们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具体事物中抽象出5以内的各数,让他们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用不同方法表示数,初步感受数的意义,并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物图-手指图-点子图-数”的过程感受有抽象到具体的学*过程,体会数的不同表达形式及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熟练的数出数量是1-5的物体个数,会读写1、2、3、4、5,掌握顺序和大小。

  教学重点:掌握1、2、3、4、5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认真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这里有许多的玩具和小朋友,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求*均数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均数的意义和求*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数。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列式:8 ÷4=2 ,在这个算式里 8 称为什么数?(总数) 4 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 2 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求*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均数

  二. 探求新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均数。

  三. 巩固提高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均数的。教师板书。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均身高和*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 的*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小正方体、学*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均数意义的理解)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3篇(扩展9)

——数的奇偶性说课稿合集5篇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一、说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

  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运用观察、猜测、验证方法得出结论,探索加法中奇偶的变化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规律。

  五、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

  1、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

  1651430592 98 105

  3、判断: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在此处设计导语:在我们研究的自然数中,可以把它们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继续探究一下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南方的水乡,有很多地方的交通工具是船,有很多人以摆渡为生,请看王伯伯的船,最初小船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船摆渡11次后,船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1)探究小船所在的位置: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选出其中一种分析方法,把分析过程写在草稿纸上。

  小组交流,汇报。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方法,拉*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