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一、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及依据:

  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问题引入:

  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1.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探究。在探究此问题时设置一下问题;

  (1)"物体"选用什么?

  (2)要使物体"运动"起来,你认为怎样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要变化物体所受阻力,你有什么办法使物体受到的阻力变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响物体运动,当水*面上的阻力变小时,物体在水*面上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想一想,观察什么现象就可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大小?要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车是否要一样?小车开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样?怎么做才能控制好这几点?

  (7)结合上述要点讨论实验步骤(可参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进行试验。再思考问题;

  (8)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9)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学生在完成上面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经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讲解和课堂练*,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七、布置作业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八、板书设计略

  九、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

  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资料。包括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两方面的资料。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能够说,牛顿第必须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梦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本事。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必须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资料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经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忙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学*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趣味,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仅供给了很多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样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明白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我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本事和表达本事。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经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梦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一样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景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经过这些难度不一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本事。同时让学生明白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经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梦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之后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经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确定,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经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坚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必须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须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经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必须律理解透彻,一向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经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必须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坚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必须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此刻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必须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坚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经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经过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必须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头球攻门,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一样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能够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的越。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能够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能够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经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资料的巩固。学生经过上网查资料进

  一步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经过实践作业的完成能够构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牛顿第必须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经过“牛顿第必须律”的学*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进取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必须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上头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期望各位评委和教师们多多批评指正,多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

  引言: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一书中的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必须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资料,旨在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仅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资料,本节课的教学资料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借助伽利略的梦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白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②、理解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③、理解惯性的概念,明白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经过伽利略的梦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③经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经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②经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

  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资料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经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已具备必须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本事。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理解学*为主。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构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本事。并使用电子课件运用动画增加学生学*兴趣。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物体原先是静止,此刻要让它运动,我们应当怎样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进取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经过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据此提出为什么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一向运动下去。提问学生如何验证这一猜想。学生阅读教材提出用伽利略梦想实验(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伽利略梦想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参与讨论(生活体验)。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参与讨论。问题三:小球在水*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参与讨论:想到达原先的高度,所以就一向运动下去。问题四:经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最终教师归纳并指出梦想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

  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必须律。以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从资料,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教师讲解:从牛顿第必须律我们明白物体具有坚持原先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就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为了帮忙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资料,采取实例分析——汽车启动和刹车时人的倾倒方向。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一样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一样,说明不一样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一样,即惯性不一样。实验演示:不一样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最终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们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3、巩固练*:

  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课堂上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本堂课所学的资料有问题的就大胆提问,然后进行练*。教师事先在所做的课件上放置两道*题:

  (1)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正下方时才进行投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为什么你跳起来后,最终仍然落在原地?学生经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能够进一步了解物体的惯性及惯性定律。

  4、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惯性定律以及惯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节课配套的练*。并要求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这不仅仅能巩固基本知识,也能够使有本事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六.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主要以电子课件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书写。

  七.小结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十分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

  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

  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4.3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

  一、 对教材的分析

  1、 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 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 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 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阅读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1)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但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再通过大家熟知的乘车现象建立惯性概念,并通过身边实验体会惯性现象,最后运用惯性原理解释某些常见的惯性现象。

  二、教法、学法

  为更好地完成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新课和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两位同学的争论,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课前争论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接下来,再简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类似现象的思考认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化两种观点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这时,便将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学*新课

  为了验证哪种观点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事先按学生素质的高低进行优差组合结成实验小组。由于我校属于农村校,部分学生尚不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操作等。因而在实验开始前,我先指导学生确定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尽量使学生自己分析、推论,参与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阶段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大意。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认为实验探究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实验的评估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论述,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曲折和艰辛,感悟认识的逐步深入,感悟实验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一直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一直运动,物体有一种“惰性”。这种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再结合交通安全、生活实例深入理解惯性,并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渗透交通安全意识。

  采用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等多种能力。设计的问题有梯度,分散了难点,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强调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精神。

  (三)、知识运用和练*。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及内在含义和惯性应用两个要点。

  (四)、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围绕本课学*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五)、推荐作业,巩固升华:

  1、针对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与理解。

  2、完成课后作业,并收集更多的惯性现象

  本节课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由于经验有限,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三)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

  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两千年?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者是初二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大概花5分钟时间。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

  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在一小试管内装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试管*放在水*桌面上,沿小试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动,可看到试管内小气泡的位置并不发生改变。从而证明空气是具有惯性的。)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节

  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的第五节,本章前三节讲述了关于运动的知识,而第四节初步认知了力,那么本节则是将运动和力衔接起来的关键。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接触的第一个力学规律,它是力学现象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如何进行力学分析,如何理解力学现象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认知它的过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也许遮盖了事实的真相,所以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究并认知真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汇报。

  一、设计理念:

  生活——探究——推想——应用

  物理离不开生活,通过举例、或重现生活场景,同学们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种观点的分歧,得出两种思想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考虑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最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层层递进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高效的体验效果和思维提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3)利用生活小物件感悟生活中的经历,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再次体验物理的生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探究递进式引导学生由错误经验论进入到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伽利略斜面实验的视频

  斜面、毛巾、棉布、小车、光滑木板、刻度尺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毛巾、棉布、常用学*用品(硬皮书、圆形笔、等等)

  五、教学环节

  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导(现象导问)——探(实验探究)——推(科学推想)——用(新知解惑)

  具体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问题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手上有一辆小车,你有什么办法使它运动起来?”此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学生发表观点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现象,并利用身边物件进行体验、验证,这个环节的目的是:

  1、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二)、进一步提问:运动既然和力有联系,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将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探究的过程,再次让学生借助身边物件尝试探究,此过程的目的是:

  1、认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并树立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在认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后又一步提问:力对物体的运动到底有什么影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错误却统治了20xx多年,直到300多年前伽利略的实验才否定了他的观点,那么伽利略是如何否定此观点并找寻新理论的呢?原来问题的分歧在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考虑运动中阻力对物体的影响,于是可将学生带入“阻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探究中,让学生借助硬皮书,玩具车,书本等物件进行粗略探究,然后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并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此环节的目的是:

  1、知道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拓展用身边物件设计实验的思想;

  3、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

  (三)、在刚才的环节中学生除了认识到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发现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短;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借着实验结论的清晰度,借势提问“针对刚才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你还有什么更深刻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再次兴奋,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思考中:如果换成更光滑的*面,运动的物体将……如果换成绝对光滑的*面,运动的物体将……此环节让学生进入到科学推想的阶段,是思维的高潮,其目的是: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活跃他们的思维;

  2、建立“实验+推理”的科学思想

  (四)、接下来继续设问“如果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的,那么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会如何?”学生会利用刚才已经获得的知识分析出结果,然后简述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家探索求知的过程,最后通过整合,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述说其内容和条件,并设计一些相关现象,让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来分析。并且让学生能接受假如教室上方的灯突然失去了力的作用并不会掉下来的理想现象,也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跳会落回原地,这种想象和现实都让学生充满憧憬和兴奋。另外再通过下面的典型*题让学生能迁移应用,也为将来进入高中学*过渡。

  例题:如图:一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很长的光滑*板车上,随车子一起匀速直线运动,车子突然停住,物块m在车上将做什么运动?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求知识过程的艰辛,学会尊重科学。

  当然一堂课下来,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去反思:初中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难免经常停留在表象,如何让他们对知识有着真正意义的认知,如何全面、深刻地去分析问题,这需要我们教者长期探索,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六、布置作业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8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9

  一、 对教材的分析

  1、 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 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 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 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4.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 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2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资料有牛顿第必须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应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此刻过程与方法之中,所以,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推理过程,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梦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经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头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样样经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一样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经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经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必须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顿第必须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经过演示实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必须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能够经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资料,提问的问题能够是:梦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经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七、板书设计C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书设计,这样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完毕,多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

  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资料。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三方面的资料。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必须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必须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经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本事。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并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实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明白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能够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经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梦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一样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景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经过这些难度不一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本事。同时让学生明白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经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梦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之后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必须律

  学生经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坚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必须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须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经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必须律理解透彻,一向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经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必须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坚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必须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坚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能够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此刻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经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经过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经过实践作业的完成能够构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进取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供给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资料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终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确定。

  2、确定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贴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资料、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经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本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我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经过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必须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期望各位评委和教师们多多批评指正,多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 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 :惯性与什么有关? 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内容,它是前面学*过的“运动的关系”和“力”的桥梁;同时也是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观念,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把运动和力统一了起来,为学*动力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得出以下几个目标:

  ①解牛顿第一定律得来的过程。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④理解惯性,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学情分析

  学*的主体是初三的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实验来进行推理得到的规律,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这节课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来反驳己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伽利略实验研究过程蕴含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重点有以下两点:

  ①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学生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而且思想顽固,所以难点也分

  为两点:

  ①正确理解力和速度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初中的学生对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充分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

  四、教学程序

  1、课堂导入

  根据前面学*过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来引出“运动的关系”和“力”有没有存在一定的关系来引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来请上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一位同学以推桌子的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力推桌子,桌子运动;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二位同学以滚玻璃珠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玻璃珠滚出去会滚一段距离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说明“力不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设计探究实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从静止下滑,滑到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运动,从而来对比三种表面上小车的运动距离,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并记录;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越慢。从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车如果是在没有阻力的表面上运动的话,它滑行的距离将会无限远,速度不会减小;从而得到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说明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正确。

  3、新课教学

  (1)、牛顿第一定律

  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状态的原因”。到敢于挑战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们做不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的条件,从而推理出他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过渡到笛卡尔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外力,它不会向左向右偏,它将永远沿原来方向做匀速运动。最后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它认为“一切物质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惯性

  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容易理解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质,以及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通过惯性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认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2)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菁选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我打算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与教法、过程分析、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前面三章运动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知道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定律的内容,定性的实验推理过程,尤其是关于惯性的学*和用其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解释等。高中阶段的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学*物理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奠定基础。

  三、目标分析

  按照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亚里斯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会识别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2)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漫长、艰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四、教学与教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当学生再次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学*时,使他们保持新鲜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自学、讲授、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五、过程分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解释生活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热情。

  2、新课教学:

  此过程分为两部分:

  (1) 历史的回顾

  本部分通过学生预*两个历史人物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生*故事,利用生活现象,分析得出每个人的观点。

  (2) 惯性

  同学们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得出惯性的概念。通过视频及学生举例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设计典型的练*题

  每一知识点讲完后设计典型*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体会成功。

  4、小结

  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5、布置作业

  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定性分析

  六、板书设计

  七、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结合教材的编排、课程标准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状况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在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某些同学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学生合作或个别指导的方法来解决。

  当然我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还有很多不足,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的新问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给予指导,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

  一、对教材的分析

  1、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

  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4.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 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 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 :惯性与什么有关? 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9

  各位考官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好教材,才能清晰完整的上好一堂课。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牛顿第必须律》选择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章第1节的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运动学和力学。但不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而本节的资料主要讲了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伽利略的梦想实验,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很好的解释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必须律是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章资料为后期学*牛顿三大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要上好一堂课不仅仅要熟悉教材,也应当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景了如指掌,所以下头我谈谈本阶段学生的情景: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能够有必须的推论本事,这是学生对梦想实验的学*基础。同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牛顿第必须律,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明白伽利略的结论,但不明白他们的来源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师要注意适当的深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必须律的发展过程,理解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斜面实验,初步具备“实验+推想”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的例子,发现惯性的利与弊,学会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随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第必须律的含义;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练*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将用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推照相机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宇航员只需要轻轻用力,照相机就能够飘向另外的一边去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很容易用牛顿第必须律来解释。此时我将进一步追问牛顿第必须律是怎样发现的。进入今日的课题《牛顿第必须律》。

  【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导入,是因为宇航员的视频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中去。】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第一段亚里士多德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2、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学生思考后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是由于直观观察生活现象,并没有研究摩擦力,此时我会引导学生辨证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对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启发,借此引入第一个发现摩擦力的人:伽利略。

  【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本事,同时辨证的看待错误。】

  紧之后,我会让学生阅读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同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一:伽利略“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小球将永远滚下去”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二:梦想实验是如何设计的

  问题三:这一实验是怎样说明伽利略的思想的

  等学生回答完,大致对伽利略实验有所了解之后,我会用媒体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时我将强调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在物理学上的地位及作用。与此同时我会补充笛卡儿对于伽利略结论的补充。

  【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是为了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实验+推理”的思维方式,多媒体视频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到达突破难点的目的。】

  我会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牛顿第必须律,强调牛顿第必须律又叫做惯性定律,引出惯性定律的知识点。在初中学*过惯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刹车时人向前倾。复*完惯性后,我会追问: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那么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引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关于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我会用相同速度的人和汽车为例,比较完全停止下来时,人与汽车位移的大小来说明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意图:经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复*惯性概念的相关知识,同时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位唯一量度,与速度无关。】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我会让大家利用惯性解释为什么汽车要严禁超载。

  【意图:经过巩固练*来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从而到达突出重点的目的。】

  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

  课程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回顾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并梳理本节课知识。对于作业我将让学生课下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惯性,会发生怎样的状况

  【意图:经过这种开放式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对惯性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采用系统化的板书,按照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书写四位科学家的贡献,这样的板书既能直观展现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历程,比较他们得出的不一样结论,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但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

  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资料。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三方面的资料。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必须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必须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经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本事。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并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实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明白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能够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经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梦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一样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景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经过这些难度不一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本事。同时让学生明白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经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梦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之后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必须律

  学生经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坚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必须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须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经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必须律理解透彻,一向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经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必须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坚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必须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坚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能够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此刻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经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经过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经过实践作业的完成能够构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进取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供给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资料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终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确定。

  2、确定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贴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资料、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经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本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我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经过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必须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期望各位评委和教师们多多批评指正,多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2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的第五节,本章前三节讲述了关于运动的知识,而第四节初步认知了力,那么本节则是将运动和力衔接起来的关键。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接触的第一个力学规律,它是力学现象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如何进行力学分析,如何理解力学现象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认知它的过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也许遮盖了事实的真相,所以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究并认知真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汇报。

  一、设计理念:

  生活——探究——推想——应用

  物理离不开生活,通过举例、或重现生活场景,同学们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种观点的分歧,得出两种思想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考虑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最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层层递进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高效的体验效果和思维提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3)利用生活小物件感悟生活中的经历,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再次体验物理的生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探究递进式引导学生由错误经验论进入到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伽利略斜面实验的视频

  斜面、毛巾、棉布、小车、光滑木板、刻度尺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毛巾、棉布、常用学*用品(硬皮书、圆形笔、等等)

  五、教学环节

  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导(现象导问)——探(实验探究)——推(科学推想)——用(新知解惑)

  具体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问题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手上有一辆小车,你有什么办法使它运动起来?”此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学生发表观点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现象,并利用身边物件进行体验、验证,这个环节的目的是:

  1、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二)、进一步提问:运动既然和力有联系,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将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探究的过程,再次让学生借助身边物件尝试探究,此过程的目的是:

  1、认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并树立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在认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后又一步提问:力对物体的运动到底有什么影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错误却统治了20xx多年,直到300多年前伽利略的实验才否定了他的观点,那么伽利略是如何否定此观点并找寻新理论的呢?原来问题的分歧在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考虑运动中阻力对物体的影响,于是可将学生带入“阻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探究中,让学生借助硬皮书,玩具车,书本等物件进行粗略探究,然后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并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此环节的目的是:

  1、知道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拓展用身边物件设计实验的思想;

  3、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

  (三)、在刚才的环节中学生除了认识到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发现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短;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借着实验结论的清晰度,借势提问“针对刚才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你还有什么更深刻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再次兴奋,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思考中:如果换成更光滑的*面,运动的物体将……如果换成绝对光滑的*面,运动的物体将……此环节让学生进入到科学推想的阶段,是思维的高潮,其目的是: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活跃他们的思维;

  2、建立“实验+推理”的科学思想

  (四)、接下来继续设问“如果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的,那么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会如何?”学生会利用刚才已经获得的知识分析出结果,然后简述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家探索求知的过程,最后通过整合,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述说其内容和条件,并设计一些相关现象,让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来分析。并且让学生能接受假如教室上方的灯突然失去了力的作用并不会掉下来的理想现象,也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跳会落回原地,这种想象和现实都让学生充满憧憬和兴奋。另外再通过下面的典型*题让学生能迁移应用,也为将来进入高中学*过渡。

  例题:如图:一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很长的光滑*板车上,随车子一起匀速直线运动,车子突然停住,物块m在车上将做什么运动?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求知识过程的艰辛,学会尊重科学。

  当然一堂课下来,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去反思:初中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难免经常停留在表象,如何让他们对知识有着真正意义的认知,如何全面、深刻地去分析问题,这需要我们教者长期探索,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者是初二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大概花5分钟时间。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

  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在一小试管内装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试管*放在水*桌面上,沿小试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动,可看到试管内小气泡的位置并不发生改变。从而证明空气是具有惯性的。)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节

  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牛顿第必须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必须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梦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梦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梦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明白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本事。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明白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意义.

  3.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3.理解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一样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四、教学设计

  经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必须需要力来维持吗”.

  经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明白,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十分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梦想实验。

  一、梦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梦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梦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梦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必须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必须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坚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必须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坚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必须律可不能够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能够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能够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经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必须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必须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B.牛顿第必须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必须律是物体在梦想情景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景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坚持原先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须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必须情景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必须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2.一个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

  A.物体必须没有受到任何力B.物体必须受到两个*衡力作用

  C.物体所受合力必须为零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

  答案:CD

  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必须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坚持原先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必须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惯性与什么有关?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

  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

  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经过本节的学*,我们明白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作业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内容,它是前面学*过的“运动的关系”和“力”的桥梁;同时也是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观念,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把运动和力统一了起来,为学*动力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得出以下几个目标:

  ①解牛顿第一定律得来的过程。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④理解惯性,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学情分析

  学*的主体是初三的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实验来进行推理得到的规律,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这节课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来反驳己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伽利略实验研究过程蕴含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重点有以下两点:

  ①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学生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而且思想顽固,所以难点也分

  为两点:

  ①正确理解力和速度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初中的学生对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充分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

  四、教学程序

  1、课堂导入

  根据前面学*过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来引出“运动的关系”和“力”有没有存在一定的关系来引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来请上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一位同学以推桌子的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力推桌子,桌子运动;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二位同学以滚玻璃珠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玻璃珠滚出去会滚一段距离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说明“力不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设计探究实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从静止下滑,滑到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运动,从而来对比三种表面上小车的运动距离,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并记录;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越慢。从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车如果是在没有阻力的表面上运动的话,它滑行的距离将会无限远,速度不会减小;从而得到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说明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正确。

  3、新课教学

  (1)牛顿第一定律

  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状态的原因”。到敢于挑战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们做不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的条件,从而推理出他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过渡到笛卡尔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外力,它不会向左向右偏,它将永远沿原来方向做匀速运动。最后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它认为“一切物质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惯性

  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容易理解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质,以及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通过惯性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认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3)

——牛顿作文600字 (菁选6篇)

  茫茫人海,在*这片丰盈的土地上,淡薄的苍穹下曾有多少建木拔地而起,俯视着大洋彼岸,而如今,繁花凋零,在这片土地上似乎只有漫天沙石和寥寥几根野草,几株盆栽。

  是什么造成了这片大地的荒芜,相较于创新之意日益强盛的西方,我们欠缺的是文化底蕴吗?是天赋上的差距吗?我认为不是。鲁迅曾对于天才的养成作过评价,他认为天才确实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个培养的过程是需人民做泥土,从此来辅助天才的出现。

  而今的*社会确实是重视学*的,我们有完备的教育体制,精致而美丽的图书馆,不可谓不重视学*、不重视教育。那究竟与西方相较差在何处?犹太人被称为天空上的民族,他们人口仅为千万,也即我国的百分之一,但世上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都是犹太人。他们有个特点,十分喜欢对着天空,半眯着双眸深思着内心的疑惑。我恰认为这点十分重要,我们的社会环境过于刻意,刻意地模仿西方的城市。我们应该坚持自身的文化品质,而非从他人处复制而来,以此作基石,而非如白岩松所说:*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

  说到底,这就是社会风气所决定的。若每一个*人都如犹太人一般坚持自身的内在,而非外来文化的冲击,那整个社会必然不再如现在一般功利。

  同时,整个社会想要做好泥土,不仅仅需要独立自主的文化,还需要人们自发的,自主地对自我精神品质的提高。

  古时有多少人从亡国的痛苦、被贬的失意中走来,但最后却是因此而得到了内在的升华。李白依旧狂放不羁,潇洒自在;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在《归去来兮辞》中看出他内心的豁达,较之前也是一种境界上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我认为现在的*人之所以出不了天才,刻意追求成功却一事无成是因为内心中缺乏真正的坚毅。

  而当每一个*人能够真正的拥有坚定的信念,发展自己独有的人生观,坚守着传统文化,社会风气才会有大的提高,也就能造成肥沃的泥土,养育神树建木,而不至于如白岩松所说现今的*很难出一个牛顿。

亲爱的肖老师:

  您好!

  老师,我这次写信的`目的,是想给您介绍我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它的名字叫《苹果树下的传奇——牛顿》。

  这本书主要讲了牛顿一生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就。他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赞叹不已。 那个故事是说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奥秘。那天,23岁的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面看书,看着看着,有一个又酸又涩的苹果掉了下来,刚好掉在牛顿的头上。正是这苹果,让牛顿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一定要往下掉呢?而不是向左、向右、向上呢?于是,牛顿带着这个问题去到他的母校——剑桥大学,不论学生还是老师,他都问了一遍,竟没有一个人能解释清楚。最后,牛顿经过2年的时间、400多次实验才向全世界说明了地心引力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几年前学自行车的经历。刚开始的时候,我是满怀信心的,但是,妈妈一放手,我的单车就控制不住了,像喝醉酒一样,摆来摆去,故事发展的结果:摔了一个狗啃泥!我擦伤了膝盖,鲜血也渗了出来,那个痛呀!无法形容!我真想大哭一场!妈妈见此情形,赶紧跑了过来,心疼地说:“儿子,摔得怎样?很痛吧?哎哟,皮都破了,我们不学了!不学了呀!”听到妈妈这样说,我就装作没事地说:“妈妈,没事!就算摔断了手脚我也不会放弃的!”妈妈竖起大拇指说:“好样的!那我们继续吧!”经过了记不清多少次的失败,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牛顿对比一下,我觉得我也拥有他那样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老师,这本书的精彩内容还有很多,比如牛顿考入剑桥的艰辛等等。这本书不仅记载了牛顿的很多事情,还有一些很优美的语段,所以,我非常希望老师也看看这本书。

  祝您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当你看到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你也许会想:哦,苹果收获的季节到了!你也许还会想:把掉下来的苹果捡起来,洗干净吃了它,反正不是偷摘的。你可能也会想:苹果为什么会直直的落到地上,而不是往天上飞或者往旁边落?

  在今年中小学网络读书活动中,我看了科学家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故事讲的是1666年夏末的一个温暖傍晚,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牛顿从苹果落地这正常的现象中找到了原因——地球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引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其实,苹果掉下来的事非常普遍,树上掉下的苹果可能还打过很多人,可他们最多也只是认为这不过是一个苹果,根本没什么特别。但为什么牛顿会从这一个树上掉下的苹果得到启发,进而促使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呢?看来,机会只会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想想看,如果牛顿当时只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在树下玩,相信他十有八九就只是把苹果捡起来而已。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只有*时多学*多积累,才能从恰巧遇到的偶然事件中,寻找出背后的原理。否则,再多的巧合,最终也就只是巧合罢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牛顿,不是每次苹果都会掉到头上,但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偶遇,等着我们去发现它们的秘密呢!

  让我们向牛顿学*,做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有好奇心的人。让我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牛顿带领我们走向科学之路。

  记得那个美丽的午后,妈妈买了一本“世界名人传”给我。因为那本书很厚,所以原先并没有引起我很大的阅读兴趣,但是渐渐的,我却彷彿觉得书在对着我说:“我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喔!让你看了一定会喜欢我。”我终于抵挡不住那股难以言喻的魔力,而打开来看了一看。一打开,我就看到一个吸引我的名字─牛顿,引起了我浓浓的兴趣,我就不知不觉的闯入了那个英国庭院中的苹果树下。

  牛顿小时候,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念书,只喜欢做小工艺品,老师也拿他没办法。牛顿虽曾经做出水车,但是他却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转动,这是因为他*时不读书的关系。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牛顿开始关心他所制造的东西,而且开始认真读书。长大后的牛顿,在偶然的机会下,开始深入研究,并发现了“万有引力”。除了“万有引力”,牛顿还利用三稜镜的反射测验光的成分和发现光的各种颜色。成就非凡的牛顿,二十九岁,就进入了英国皇家学会,这是英国很有声望的科学研究机构,牛顿在学会里当了二十五年的会员。但是牛顿身体一直不好,在八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并且安葬于西敏寺内。

  一棵苹果树开启了牛顿的思想,带给他新的想法和作为。牛顿虽然是公认的科学天才,但是也经过了不断的`努力、学*、研究和充实自己,才能有这些伟大的成就。

  我们从小就要学*数学和科学,是不是觉得这些科目很困难,或是枯燥无味呢?但是如果能学*、效法大科学家牛顿的精神,相信一定会对数学及科学产生浓厚兴趣且有好表现的喔!

  我为什么想做牛顿那样的大科学家?是因为我知道了“生态脚印”这四个字。生态脚印指人均使用资源,以公顷为单位。一个人的生态脚印越大,使用资源越多。地球最多让每个人用1.8公顷资源。但科学家已经证实,现在消耗资源的速度已经超过再生资源生态的速度了,意味着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在本世纪中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崩溃。各国的生态脚印:美国9.7、英国5.6……巴西3.4、*1.6、印度0.7。如果所有人都像印度人节约,养活100亿人不是问题。但都和美国人一样,今天我们就要三个地球了。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再换一个星球啊!但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内,没有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个天文数字对人类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面对危机,只有两种长期有效的方法:阻止人类过多,控制数量、开发出新能源,为数量众多的人们提供强大的支撑。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家、技术人员和财力,有可能还得不偿失。

  我想,像牛顿一样掌握很多的知识,为人类作出贡献。这样不仅别人得到益处,同时也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障。我想做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会消耗完。如果人们都想活下去,但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必然会导致战争。于是,现在就得有人开发出更好的生存空间环境,让人类延续下去。我就愿意做这样的人。开发出长期有效恶新能源,就可以避免人们为了生存而发动战争。

  我现在就要为了我、家人,乃至人类的安全而努力,像牛顿那样钻研,掌握核心知识和现代科技,专事科学研究,新能源开发,加油!

  咱班有这样一位同学,长得虎头虎脑,说话风趣幽默,戴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显得很有学问。他可是我们班公认的“小牛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擅长科技小制作。他就是我的同桌——朱智衡。

  朱智衡是个“小书虫”,一有时间就专心致志地看书,周围有再大的动静也惊动不了他。正因为爱看书,所以他的知识非常丰富。每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他请教,他也总能帮我解答疑问。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像一本“百科全书”。

  *时,他不爱说话,可一上科学课,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当老师提问,他总是爱抢答,只见他讲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连老师也不忍心打断他的话,在一边静静地等着他说完。老师经常夸他,说他懂的知识快赶上初中生了。

  朱智衡的拿手好戏是科技小制作。从小他就对科技制作感兴趣,家里到处都是他的“小发明”。有一次,班上要举行一个科技制作比赛。他制作了一个坐姿矫正器,把矫正器戴在头上,只要坐姿不正确,矫正器就会播放一段音乐:“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如果不调整坐姿,音乐就会不断反复。如果坐姿调整正确,音乐马上就会停止。我拿起矫正器仔细打量,发现背面满是密密麻麻的细线,看得我头皮发麻:天哪,这么复杂的“神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送给他一个神气的称呼——“小牛顿”。

  生活中的 “小牛顿”也经常犯糊涂哦!他经常丢三落四,有一次居然把“朱智衡”的“朱”写成了“牛”。 如果聪明的“小牛顿”能扬长避短,刻苦钻研,说不定长大后真能成为大科学家,那才真叫“牛”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4)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师讲解:

  1、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回顾。

  2、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提问复*内容:

  注意引导力与运动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出本章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四幅图,思考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

  二、讲解及注意点

  阅读课本,回顾20xx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300年前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实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不同,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要求预*课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准备就绪后,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适当补充练*。回忆以前所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巩固以前所学。

  按要求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分析物体最终停止的原因。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人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树立努力学*的信心。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

  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进一步复*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找出实验的注意事项。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明确定律内容,分析定律的关键点,明确定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切入主题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是*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代科学之父”。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简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强调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介绍进一步强化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猜想与假设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

  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的相关内容。

  ①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②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3

  木板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

  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

  4.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6.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容。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大

  *

  快

  2

  粗布条

  较大

  较远

  较慢

  3

  木板

  小

  远

  慢

  玻璃

  某材料

  理想*面

  7.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并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不必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过程中有意忽略控制变量法即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

  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引导分析观察已填数据,明确所选材料的特性,完成表格内容,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打下基础。

  学生归纳所采用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的演示并不是学生实验的简单重复,旨在通过演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及时强化总结实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概括、推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得出结论

  1.请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

  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

  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

  强化练*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课件展示*题

  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5)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实用十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4.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 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6)

——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稿(五)份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 :惯性与什么有关? 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三)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

  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两千年?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面上如何运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7)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选【5】份

  一、教材分析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高中阶段的学*,首先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的、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思考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为何他的错误观点能影响人们两千年呢?牛顿所做的工作不仅是进行总结,更是从物理上赋予了明确的内涵,这其中包括惯性和力作为科学概念的提出。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但是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要正确认识它,就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注意它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中,还应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学*创设情景。

  三、教学过程设计

  【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大小跟质量有关,能够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及牛顿等物理学家的科研过程,感受他们的研究方法,重点感悟伽利略的物理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观点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2.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质量是惯性唯一量度的理解

  【考纲要求】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考纲对其要求属于理解、应用级别

  【学*内容】

  通过播放两个和惯性有关的视频引入新课

  问题1:

  一、第二两个自然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观点是什么?此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问题2:***称亚里士多德是最博学的人,他的研究涉及生物、天文、气象、数学、物理等方面,他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但他持有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观点,为何能延续两千年呢?

  问题3:马如果不拉车,车为什么总要停下来呢?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实验事实)。

  (2)(科学推想)若另一个斜面光滑,则小球一定会滚到另一斜面的高度。

  (3)(科学推想)若减小另一个斜面的倾角,则小球高度,不过,在另一个斜面上将滚得更远。

  (4)(科学推想)若把另一个斜面改成光滑的水*面,则物体将。

  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伽利略的结论:水*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是因为物体,所以,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问题4:为何说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理想斜面实验呢?

  爱因斯坦评价伽利略: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问题5:阅读课本69页第三段,笛卡尔的观点是什么?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阅读课本69页第

  四、第五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除非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一个固有属性――惯性,即物体总保持或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2)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一条实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时的运动规律,他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为零时,其效果和不受外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列举演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解释本科开头的两个视频。

  三、惯性与质量

  1、惯性与力的关系

  (1)惯性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说“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越大,运动状态改变。

  (3)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

  2、惯性与速度的关系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是否有速度及速度的大小均。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

  3、理想实验

  [教学难点]

  1、力和运动的关系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中我们学*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

  以抛粉笔为例

  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

  抛粉笔为例

  4、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

  以抛粉笔为例

  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情况下加速?什么情况下减速?

  以抛粉笔为例。

  【牢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能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无必然联系;当速度与力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与力不在同一直线时,曲线运动;同一直线时,力与速度同向,加速;力与速度反向,减速。

  要让学生明白:物体此刻的速度是由上一刻的速度和上一刻的受力决定的,此刻的速度及此刻的受力决定下一刻的速度。(比方:今天的结果是前面的表现决定的,要想今后的结果能改变,必须从现在开始。)

  二、历史上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

  师: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做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的过程。在侦探故事中,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到错误的判断上去,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是靠不住的。

  师:长期以来,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是: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必须推它或拉它。因此,人们直觉地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与推拉等行为相联系的,当不再推、拉的时候,原来的运动便停止下来。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便要停止。我想不仅是亚里士多德这样想,就是在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想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经验相一致。但这却是个错误的结论。是由明显可见的线索引出的错误判断,而且这个错误结论竟维持了*两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伽俐略创造了有效的“侦察”方法,发现了正确的线索,揭示现象的本质,成为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师: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向上滚动时,速度越来越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面滚动时,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原因,因为他同样还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滚动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

  师:伽俐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实验(伽俐略斜面实验):让一个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升到原来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达到同样高度,但这一次为了达到同样高度,比第一次滚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将会滚得更远。于是他问道:若将后一个斜面放*,球会滚动多远?结论显然是,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这就是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可以运动(比如在光滑水*上,只要给物体个初速度,物体将以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而力恰好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运动速度)的原因,比如物体加速和减速时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水*木板做得无限长,所以这个实验是“理想实验”带领学生观察动画及视频文件,先看理论动画,再看演示实验。

  注意:理想实验不是空想实验,它是可靠实验事实加上理论推导。

  师: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他还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的基础。

  三、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伽俐略和笛卡尔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注意:学*物理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对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很熟悉了,并且每次提到的都是他的错误观点,好像成了反面教材,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一下:亚里士多德是个非常伟大的人。***称亚里士多德是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生物、天文、气象、数学和物理等,成果十分丰富,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追求以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比如说:他认为天上的运动应该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地上的物体都应该是静止的。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是与大量的“事实”相一致的。他一直追求真理,只不过因为当时研究物理总是靠直觉和思维来进行。因此,他的这一错误观点影响了人们两千多年。

  伽利略实在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第一个意识到了摩擦力??一个本质至今还没有被认识清楚的问题。有了这一点,加上他又具有丰富、发散而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设计出其理想实验就显得比较自然了。我们认为理想实验首要的意义在于它摒弃了那种单纯依靠思辩来研究物理的行为方式,而确立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基本地位。从物理史实上可以发现,这时伽利略认为的地面上的物体除静止外的另一本来面目是匀速圆周运动(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因为他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物理不再是单纯地靠直觉和思维。是笛卡尔第一个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确实是人类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因此,笛卡尔认为上述论断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且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是十分合理的。笛卡尔当时还指出:在太空环境中可以实现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这时物体的运动就满足理想实验的条件(**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

  牛顿所做的工作不仅是进行了总结,更是从物理上赋予了明确的内涵,这其中包括惯性和力作为科学概念地提出,以及惯性参考系等,同时明确了力和物体运动及其变化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牢记】:

  1、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因而力并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才需要力,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3、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师: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例如冰壶。冰壶在冰面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直到它再一次受到杆的打击或碰到障碍物,才改变这种状态。

  观看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实验

  四、惯性

  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文件。

  生活中的例子:将斧头和木把往下敲。木把受到敲击突然停止了。斧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使斧头和木把套紧。

  1、问:什么样的物体具有惯性?物体什么时候具有惯性?

  答:一切物体均具有惯性。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固有属性。

  2、惯性可以被克服吗?

  答: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不能避免或克服。

  3、速度可以突变吗?

  答:当有外力作用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惯性的大小就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正因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点点变化的,所以速度是不能突变的。

  4、物体的惯性大小由什么决定呢?与速度有关吗?

  答:惯性的大小仅由质量决定。

  这里有一个易错点:很多同学认为速度大,惯性大;速度小,惯性小。原因是他们把“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理解为“物体从运动到静止的难易程度”。

  分析:正是因为有外力的作用才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所以要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最起码要给它们相同的外力作用,才好进行比较。(不恰当的比方:想看两个人一天谁挣的钱多,最起码要给他们相同的本钱)

  要比较速度变化的难易程度其实就是比较物体的加速度,加速度反映了相同时间内物体速度变化的大小关系,而在相同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仅仅是由质量决定的。所以惯性仅仅由质量决定。(a大,速度变化容易;a小,速度变化难)

  惯性的大小仅由质量决定。但由于惯性是属性不是物理量,所以不能具体讲1千克的物体有多少惯性。例:如手挡相同速度的篮球和汽车。如果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车在相同的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并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很长的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性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减小物体的质量。歼击机的质量比运输机、轰炸机的质量要小得多,在战斗前还要抛掉副油箱,以进一步减小质量,就是为了要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相反,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应该尽量增大物体的质量,抽水站的电动抽水机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机座上,就是要增大它们的质量,以尽量减小它们振动或避免意外的碰撞而移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五节。

  本节内容以日常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得出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并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吗?”的教学时,不要使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产生片面的认识。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情景导入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回忆骑自行车滑行的情景,给学生留下“物体受力运动,不受力停止运动”的印象。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请同学们说出你的观点并从生活中找到其他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并声情并茂进行讲述。

  学生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导分析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并非高深莫测,增强学*物理的信心,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利用学生的认识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切入主题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是*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代科学之父”。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简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强调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

  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介绍进一步强化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猜想与假设

  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猜想依据。让他们明白猜想不是臆想,不是胡乱瞎想。

  锻炼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

  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

  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的相关内容

  ①课本中所述的实验方案体现了什么方法?是如何体现的?

  ②我们的观察要点是什么?

  ③除了课本中的方法,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将这些因素中相类似的因素合并,把问题简化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则对其方案进行“挑刺”,使方案更加完善合理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各小组进行实验,并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3

  木板

  2.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数据的填写。

  3.教师演示课本所示的实验

  4.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速度减小得越。

  6.进一步展示实验表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相关内容。

  滑行

  表面

  材料

  阻力

  大小

  滑行

  距离

  速度变

  化快慢

  1

  毛巾

  大

  *

  快

  2

  粗布条

  较大

  较远

  较慢

  3

  木板

  小

  远

  慢

  玻璃

  某材料

  理想*面

  7.你在完成上述表格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并具体谈谈你是怎样应用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不必局限于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过程中有意忽略控制变量法即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滑

  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课件展示数据记录表格,并引导分析观察已填数据,明确所选材料的特性,完成表格内容,为进一步得出结论打下基础。

  学生归纳所采用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的演示并不是学生实验的简单重复,旨在通过演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及时强化总结实验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概括、推理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得出结论

  1.请大家继续用上述方法得出结论。

  2.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述

  通过对结论的表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叙述的严密性

  强 化 练 *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课件展示*题

  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物体立即停下来

  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

  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

  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利用所用知识认真思考讨论,并叫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评,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要做好“欣赏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小 结

  在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方法的小结上进行阐述

  及时小结学*方法,为学*下一内容奠定方法基础。

  应 用 迁 移,《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力的作用效果谈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如下两个方面: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请同学们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支持这两个观点。

  学生反思回顾

  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发现学*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学*能力的提高。

  总结 升 华

  通过对本章的学*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①在物理知识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存在哪些疑惑?

  ②在物理方法的学*运用上你又有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

  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扩展8)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精选5篇)

  一、说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

  ③能区分“一对*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兴趣;

  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究性实验:

  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

  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

  B、“拔河比赛”

  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

  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衡力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面上如何运动?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

  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

  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3教学过程

  3、1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3、2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3、3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3、4 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3、5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