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20 00:00:00 [db:标签-标题]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但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再通过大家熟知的乘车现象建立惯性概念,并通过身边实验体会惯性现象,最后运用惯性原理解释某些常见的惯性现象。

  二、教法、学法

  为更好地完成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目标导学法(即明确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法、发现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大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学*新课和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两位同学的争论,让学生思考物体运动是否需要力的维持,从学生的课前争论出发,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尽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维观点,以活跃思维。接下来,再简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类似现象的思考认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化两种观点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究。这时,便将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学*新课

  为了验证哪种观点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事先按学生素质的高低进行优差组合结成实验小组。由于我校属于农村校,部分学生尚不能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操作等。因而在实验开始前,我先指导学生确定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尽量使学生自己分析、推论,参与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阶段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我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大意。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认为实验探究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实验的评估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论述,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曲折和艰辛,感悟认识的逐步深入,感悟实验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一直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一直运动,物体有一种“惰性”。这种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再结合交通安全、生活实例深入理解惯性,并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渗透交通安全意识。

  采用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等多种能力。设计的问题有梯度,分散了难点,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强调控制变量法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精神。

  (三)、知识运用和练*。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及内在含义和惯性应用两个要点。

  (四)、回顾总结,重温要点

  围绕本课学*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五)、推荐作业,巩固升华:

  1、针对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与理解。

  2、完成课后作业,并收集更多的惯性现象

  本节课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设计,由于经验有限,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三)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

  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两千年?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者是初二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大概花5分钟时间。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

  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在一小试管内装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试管*放在水*桌面上,沿小试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动,可看到试管内小气泡的位置并不发生改变。从而证明空气是具有惯性的。)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节

  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的第五节,本章前三节讲述了关于运动的知识,而第四节初步认知了力,那么本节则是将运动和力衔接起来的关键。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接触的第一个力学规律,它是力学现象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如何进行力学分析,如何理解力学现象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认知它的过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也许遮盖了事实的真相,所以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究并认知真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汇报。

  一、设计理念:

  生活——探究——推想——应用

  物理离不开生活,通过举例、或重现生活场景,同学们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种观点的分歧,得出两种思想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考虑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最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层层递进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高效的体验效果和思维提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3)利用生活小物件感悟生活中的经历,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再次体验物理的生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探究递进式引导学生由错误经验论进入到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伽利略斜面实验的视频

  斜面、毛巾、棉布、小车、光滑木板、刻度尺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毛巾、棉布、常用学*用品(硬皮书、圆形笔、等等)

  五、教学环节

  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导(现象导问)——探(实验探究)——推(科学推想)——用(新知解惑)

  具体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问题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手上有一辆小车,你有什么办法使它运动起来?”此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学生发表观点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现象,并利用身边物件进行体验、验证,这个环节的目的是:

  1、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二)、进一步提问:运动既然和力有联系,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将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探究的过程,再次让学生借助身边物件尝试探究,此过程的目的是:

  1、认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并树立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在认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后又一步提问:力对物体的运动到底有什么影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错误却统治了20xx多年,直到300多年前伽利略的实验才否定了他的观点,那么伽利略是如何否定此观点并找寻新理论的呢?原来问题的分歧在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考虑运动中阻力对物体的影响,于是可将学生带入“阻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探究中,让学生借助硬皮书,玩具车,书本等物件进行粗略探究,然后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并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此环节的目的是:

  1、知道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拓展用身边物件设计实验的思想;

  3、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

  (三)、在刚才的环节中学生除了认识到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发现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短;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借着实验结论的清晰度,借势提问“针对刚才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你还有什么更深刻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再次兴奋,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思考中:如果换成更光滑的*面,运动的物体将……如果换成绝对光滑的*面,运动的物体将……此环节让学生进入到科学推想的阶段,是思维的高潮,其目的是: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活跃他们的思维;

  2、建立“实验+推理”的科学思想

  (四)、接下来继续设问“如果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的,那么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会如何?”学生会利用刚才已经获得的知识分析出结果,然后简述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家探索求知的过程,最后通过整合,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述说其内容和条件,并设计一些相关现象,让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来分析。并且让学生能接受假如教室上方的灯突然失去了力的作用并不会掉下来的理想现象,也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跳会落回原地,这种想象和现实都让学生充满憧憬和兴奋。另外再通过下面的典型*题让学生能迁移应用,也为将来进入高中学*过渡。

  例题:如图:一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很长的光滑*板车上,随车子一起匀速直线运动,车子突然停住,物块m在车上将做什么运动?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求知识过程的艰辛,学会尊重科学。

  当然一堂课下来,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去反思:初中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难免经常停留在表象,如何让他们对知识有着真正意义的认知,如何全面、深刻地去分析问题,这需要我们教者长期探索,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六、布置作业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8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9

  一、 对教材的分析

  1、 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 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 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 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4.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 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2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资料有牛顿第必须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应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此刻过程与方法之中,所以,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推理过程,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梦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经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头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样样经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一样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经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经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必须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顿第必须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经过演示实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必须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能够经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资料,提问的问题能够是:梦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经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七、板书设计C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书设计,这样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完毕,多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

  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资料。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三方面的资料。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必须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必须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经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本事。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并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实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明白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能够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经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梦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一样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景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经过这些难度不一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本事。同时让学生明白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经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梦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之后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必须律

  学生经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坚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必须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须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经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必须律理解透彻,一向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经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必须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坚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必须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坚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能够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此刻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经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经过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经过实践作业的完成能够构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进取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供给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资料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终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确定。

  2、确定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贴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资料、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经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本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我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经过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必须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期望各位评委和教师们多多批评指正,多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 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 :惯性与什么有关? 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内容,它是前面学*过的“运动的关系”和“力”的桥梁;同时也是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观念,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把运动和力统一了起来,为学*动力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得出以下几个目标:

  ①解牛顿第一定律得来的过程。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④理解惯性,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学情分析

  学*的主体是初三的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实验来进行推理得到的规律,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这节课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来反驳己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伽利略实验研究过程蕴含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重点有以下两点:

  ①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学生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而且思想顽固,所以难点也分

  为两点:

  ①正确理解力和速度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初中的学生对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充分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

  四、教学程序

  1、课堂导入

  根据前面学*过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来引出“运动的关系”和“力”有没有存在一定的关系来引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来请上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一位同学以推桌子的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力推桌子,桌子运动;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二位同学以滚玻璃珠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玻璃珠滚出去会滚一段距离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说明“力不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设计探究实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从静止下滑,滑到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运动,从而来对比三种表面上小车的运动距离,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并记录;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越慢。从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车如果是在没有阻力的表面上运动的话,它滑行的距离将会无限远,速度不会减小;从而得到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说明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正确。

  3、新课教学

  (1)、牛顿第一定律

  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状态的原因”。到敢于挑战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们做不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的条件,从而推理出他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过渡到笛卡尔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外力,它不会向左向右偏,它将永远沿原来方向做匀速运动。最后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它认为“一切物质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惯性

  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容易理解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质,以及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通过惯性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认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阅读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1)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9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面上如何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

  一、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及依据:

  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问题引入:

  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1.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探究。在探究此问题时设置一下问题;

  (1)"物体"选用什么?

  (2)要使物体"运动"起来,你认为怎样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要变化物体所受阻力,你有什么办法使物体受到的阻力变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响物体运动,当水*面上的阻力变小时,物体在水*面上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想一想,观察什么现象就可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大小?要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车是否要一样?小车开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样?怎么做才能控制好这几点?

  (7)结合上述要点讨论实验步骤(可参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进行试验。再思考问题;

  (8)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9)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学生在完成上面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经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讲解和课堂练*,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六、布置作业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3.教学过程

  3.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3.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3.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3.4 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3.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 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 :惯性与什么有关? 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8

  一、 对教材的分析

  1、 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 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 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 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2)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者是初二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大概花5分钟时间。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

  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在一小试管内装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试管*放在水*桌面上,沿小试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动,可看到试管内小气泡的位置并不发生改变。从而证明空气是具有惯性的。)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节

  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 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 :惯性与什么有关? 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

  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资料。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三方面的资料。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必须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必须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经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本事。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并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实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明白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能够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经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梦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一样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景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经过这些难度不一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本事。同时让学生明白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经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梦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之后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必须律

  学生经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坚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必须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须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经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必须律理解透彻,一向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经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必须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坚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必须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坚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能够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此刻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经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经过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经过实践作业的完成能够构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进取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供给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资料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终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确定。

  2、确定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贴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资料、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经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本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我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经过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必须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期望各位评委和教师们多多批评指正,多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

  一、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及依据:

  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问题引入:

  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1.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引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探究。在探究此问题时设置一下问题;

  (1)"物体"选用什么?

  (2)要使物体"运动"起来,你认为怎样做更合理?

  (3)要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要变化物体所受阻力,你有什么办法使物体受到的阻力变化?

  (4)猜一猜:如果阻力影响物体运动,当水*面上的阻力变小时,物体在水*面上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想一想,观察什么现象就可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产生的影响大小?要用到什么测量工具?

  (6)每次使用的小车是否要一样?小车开始的速度是否要一样?怎么做才能控制好这几点?

  (7)结合上述要点讨论实验步骤(可参照P66)并做一做完成表格。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并进行试验。再思考问题;

  (8)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9)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10)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学生在完成上面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在经对其中一些关键词的讲解和课堂练*,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

尊敬的法官和老师们:

  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的讲座是牛顿第二定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境、模式、设计、黑板书写、评价、发展和得失八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的理解。

  一、教材

  (一)教材

  牛顿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学第八章第一节。它包括以下数据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必要定律以及;惯性。这节课是一小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三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建立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前力效应的延伸,为以后研究两种力*衡奠定了基础,它起到了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作用。教科书将牛顿定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和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立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的必然定律并理解其含义。

  2、 能够利用物体的惯性来解释生命和自然中的相关现象。

  过程和方法

  1、探索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

  2.、体验建立牛顿第一必要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了解牛顿第二必要定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研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必要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地推测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其次,学*者是八年级学生。优点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必要的实验探索技能,并在第八年第一学期学*了第1章机械运动中的力的作用,在第八年第二学期学*了第1章第一节中的力的作用。他们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为这一部分的学*铺*了道路。不利的一面是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量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改变。

  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当物体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它们才具有惯性。我不明白所有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说话方式

  教学有方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教学法。在“问题解决”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和“科学推理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正确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学*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让学生从“学”变为“学”。

  四、教学设计

  本课将从以下环节开始:

  创设情境,介绍新知识和rarr提问,激发思考和rarr合作与交流,解决问题和rarr总结,加强理解和rarr知识转移,巩固应用和rarr扩展创新,扩展升华。

  第一步:创设情境,介绍新知识(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心是理解的开始,也是理解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新的课堂来介绍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他们周围的例子中感觉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

  思考:当水*滑动滑板不再在地面上踩踏板时,它最终会停止。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既熟悉又好奇。他们带着悬念进入新课堂,了解原因,这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链接:提问并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索实验中使用的方法,观察哪些结论

  2、牛顿第一必要定律

  3、的数据是什么。什么是惯性?

  4、相关的惯性的大小是什么?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此链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约25分钟)

  首先,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此链接分三步设计:

  第一步:用flash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严格的推理方法感觉到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直观的flash演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伽利略的梦境实验,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索铺*道路。

  第二步:探索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老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放置在木板上的几个不同物体的功能是什么

  3、如何在实验开始时确保汽车的速度相同

  4、在实验中,如果我们用更光滑的玻璃替换表面,汽车

  5、的运动情况会有任何变化。如果表面比玻璃光滑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汽车将如何移动

  7、如果静止物体不受力,那么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难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演讲中,学生们仔细观察并解决问题。这不仅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还会培养他们的实验和探究技能。同时,让学生了解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总结结论。

  老师强调了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依靠力量来维持”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伽利略关于“运动不需要力量来维持”的观点是正确的。运动物体会逐渐停止的原因是由于阻力的作用。因此,力会改变对象的移动状态,而不是保持对象的移动状态。

  2.、梦境实验是基于实验而非想象的合理推理。正是伽利略有勇气坚持真理,而不是迷信权威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完成了他的梦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20xx年,为笛卡尔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牛顿定律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对动画的观察得出结论,如果表面是绝对光滑的,并且运动物体的阻力为零,那么物体将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问题:一个移动的物体将永远不受阻力地移动。没有阻力的静止物体会发生什么

  经过讨论,学生们可以得出结论,静止物体会在没有力的情况下保持静止状态。

  老师的解释:为了解决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8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9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的知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学目标。

  3、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况、推理)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作为重点理由是: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急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利于运动的关系。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的观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惯性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以下教法。

  三、说教法

  针对学情及重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法。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玻璃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面上如何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六、布置作业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4.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 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但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构成了经典力学的核心。而本节要学*的牛顿第一定律又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乃至整个动力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第六章的第一节,前面五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本节的特点是教材内容以大量的文字陈述,没有涉及到数学计算,着重物理学史教育、理想化实验思想和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于是,根据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理解,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明确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2、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对后续学*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毫无疑问,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需要打破常识去假设和推理,成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的教育,让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学法及依据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四、教学程序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展示嫦娥奔月传说的画面,播放“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视频,让学生即熟悉又好奇,带着悬念进入新课。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通过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之所以会按照预设轨道运行,是因为我们对它进行了控制,而要控制卫星的运动就得知道运动的原因。

  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一)广泛调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紧接着我呈现了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1.桌面上的书,推一下,动;不推,就不动。

  2.*直路上骑自行车,用力蹬,车前行;不蹬,车停下来。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可能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观点,有部分“记性好的”的同学可能会加以反驳。在争论后我将引导他们思考得出错误的结论的原因------忽略了摩擦力的存在。

  (二)让学生参与发现过程,感受理想实验魅力

  铺垫:如何用实例反驳“运动需要力来维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拉着或推着,却能一直运动下去。预测:因为无法完全消除摩擦力,学生讨论无果。)

  设置悬念:教师介绍理想斜面实验并演示。(学生疑惑:摩擦力还是有的!小球还是要停下来的。)

  解惑: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很理想的光滑*面,物体将怎样运动。

  水到渠成:多媒体课件模拟无摩擦情况下的斜面实验。

  体会成功快乐:学生表述通过这个理想实验可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

  实验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物体的运动。

  (三)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伟人的错误

  简要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一生: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称为“最博学的人”,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此错误观点能延续*两千年?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巨大威望,他的观点又与人们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4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资料有牛顿第必须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应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此刻过程与方法之中,所以,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推理过程,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梦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经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头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样样经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一样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明白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经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经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必须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日的牛顿第必须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经过演示实验,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必须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能够经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本事。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资料,提问的问题能够是:梦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经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七、板书设计C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书设计,这样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完毕,多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

  一、 对教材的分析

  1、 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 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 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 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3)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菁选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我打算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与教法、过程分析、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前面三章运动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知道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教学难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定律的内容,定性的实验推理过程,尤其是关于惯性的学*和用其对实际现象的分析解释等。高中阶段的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学*物理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奠定基础。

  三、目标分析

  按照课标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亚里斯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会识别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2)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漫长、艰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史实回顾,增进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四、教学与教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提倡教学新理念,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当学生再次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学*时,使他们保持新鲜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自学、讲授、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五、过程分析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解释生活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热情。

  2、新课教学:

  此过程分为两部分:

  (1) 历史的回顾

  本部分通过学生预*两个历史人物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生*故事,利用生活现象,分析得出每个人的观点。

  (2) 惯性

  同学们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得出惯性的概念。通过视频及学生举例说明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设计典型的练*题

  每一知识点讲完后设计典型*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体会成功。

  4、小结

  请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5、布置作业

  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定性分析

  六、板书设计

  七、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结合教材的编排、课程标准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学*状况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在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某些同学会遇到一些困惑,我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学生合作或个别指导的方法来解决。

  当然我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还有很多不足,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的新问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给予指导,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内容。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可以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积极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提供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内容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后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判断。

  2、判断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内容、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6

  一、对教材的分析

  1、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

  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文内容“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的选择和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教材分析

  1.1 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讲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本节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学*打下了基础。

  1.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运动学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但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得经验,学生不容易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整个力学大厦的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探究实验能力不强,自主学*能力不强。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前人对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提出了教学目标,具体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初步认识动力学,了解运动定律。②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的性质。③能独立分析运动物体的惯性状态。

  2)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3)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体验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科学探讨过程的重要作用。

  1.4 教学重点:

  根据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我提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惯性。

  2)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2.教法学法

  2.1 教法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节我采用探究法教学为主,结合讲授、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和讨论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2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并在我的引导下主动运用物理学方法,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类比、抽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发现摩擦力为我们直观认知带来的误导,重新建立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

  4.教学过程

  4.1 组织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引起学生注意。

  4.2 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我的问题是:“举在半空的粉笔,在我们松开手指后会做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回答,巩固上一章学*到得知识。然后接着提问:“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会回答,粉笔受到了重力作用,所以能做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从只受重力影响,初速度为零的物体能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时,我会引入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到牛顿的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开始学*牛顿第一定律。

  4.3 进行新课

  写完标题,我开始介绍在力与运动关系的探讨过程中出现的几种观点。

  首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和同学们分析几张图片,并在生活中举例,探讨:“运运动的物体在牵引力消失后,为什么会停止呢?”然后进行对比实验,在不同的*面上,小车从相同的高度顺着斜面滚下后,在*面上通过的距离也不一样。而小车在水*面上通过距离的长短和*面的摩擦因素大小有关,从而总结出,接触面越光滑,小车通过的距离越远。接着让同学们分析,“在光滑水*面上,小车通过的距离有多远?”得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证明运动物体停止下来是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而最早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的人是伽利略,由此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并说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然后在伽利略的基础上,提出笛卡尔的补充观点。

  接着,我开始为同学们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并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分析,说明牛顿第一定律要比前面的观点更完善,进一步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惯性的概念。然后,在生活中举例说明惯性的影响。比如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向后仰或向前倾的趋势。而在地球自转的同时,我们跳起来后仍能落回原地,也是因为惯性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而惯性是物体的固定性质,跟物体运动状态和外界因素无关。

  4.4 小结练*

  接下来,我准备了几个关于惯性的*题,和同学们一起巩固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总结今天学*到得几种观点,并分析导入部分里提出的问题:“粉笔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说明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保持原来速度的同时,会因为外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当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时,物体就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4.5 布置作业

  在分析粉笔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原因后,我会让同学们思考,物体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那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让同学们在课后思考,为下节课的学*做好准备,并结合本节的知识,完成课后的第2,4小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及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 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四、教学设计

  通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 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知道,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非常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理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一定律 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以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情况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一定情况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 2.一个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A.物体一定没有受到任何力 B.物体一定受到两个*衡力作用C.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答案:CD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一定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 :惯性与什么有关? 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五、作业 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9

  各位考官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过渡句)合理的把握好教材,才能清晰完整的上好一堂课。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牛顿第必须律》选择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5章第1节的资料,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运动学和力学。但不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而本节的资料主要讲了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伽利略的梦想实验,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很好的解释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必须律是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章资料为后期学*牛顿三大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要上好一堂课不仅仅要熟悉教材,也应当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景了如指掌,所以下头我谈谈本阶段学生的情景: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能够有必须的推论本事,这是学生对梦想实验的学*基础。同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牛顿第必须律,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明白伽利略的结论,但不明白他们的来源过程,所以本节课,教师要注意适当的深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必须律的发展过程,理解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斜面实验,初步具备“实验+推想”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的例子,发现惯性的利与弊,学会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随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第必须律的含义;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练*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将用媒体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推照相机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宇航员只需要轻轻用力,照相机就能够飘向另外的一边去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很容易用牛顿第必须律来解释。此时我将进一步追问牛顿第必须律是怎样发现的。进入今日的课题《牛顿第必须律》。

  【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导入,是因为宇航员的视频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中去。】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我会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第一段亚里士多德的材料,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2、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学生思考后能够发现,亚里士多德是由于直观观察生活现象,并没有研究摩擦力,此时我会引导学生辨证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对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启发,借此引入第一个发现摩擦力的人:伽利略。

  【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本事,同时辨证的看待错误。】

  紧之后,我会让学生阅读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同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一:伽利略“如果没有摩擦阻力,小球将永远滚下去”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问题二:梦想实验是如何设计的

  问题三:这一实验是怎样说明伽利略的思想的

  等学生回答完,大致对伽利略实验有所了解之后,我会用媒体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时我将强调伽利略的梦想斜面实验在物理学上的地位及作用。与此同时我会补充笛卡儿对于伽利略结论的补充。

  【意图:我这样设计的是为了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伽利略“实验+推理”的思维方式,多媒体视频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到达突破难点的目的。】

  我会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牛顿第必须律,强调牛顿第必须律又叫做惯性定律,引出惯性定律的知识点。在初中学*过惯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刹车时人向前倾。复*完惯性后,我会追问: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那么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引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关于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我会用相同速度的人和汽车为例,比较完全停止下来时,人与汽车位移的大小来说明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意图:经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复*惯性概念的相关知识,同时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位唯一量度,与速度无关。】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我会让大家利用惯性解释为什么汽车要严禁超载。

  【意图:经过巩固练*来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从而到达突出重点的目的。】

  最终是小结作业环节:

  课程结束前,我会和学生共同回顾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并梳理本节课知识。对于作业我将让学生课下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惯性,会发生怎样的状况

  【意图:经过这种开放式的作业,既提高了学生对惯性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采用系统化的板书,按照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过程,书写四位科学家的贡献,这样的板书既能直观展现牛顿第必须律的发现历程,比较他们得出的不一样结论,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一定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但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6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同一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靠思考不能回答,需要实验验证。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运动的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远。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五、布置作业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设计和理解,我的我说可完毕,谢谢大家!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教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4号选手。我今日说课的资料是《牛顿第必须律》。下头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等八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一)教学资料

  牛顿第必须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资料。包括“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必须律”和“惯性”三方面的资料。本节课为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必须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二力*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把牛顿第必须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本章乃至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资料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牛顿第必须律,并理解其意义。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认识牛顿第必须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经过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是建立牛顿第必须律的科学推理过程。教学中应采用实验探究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合理推测、总结规律,以此培养观察实验、科学推理的本事。

  二、说学情

  学*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学生具备了必须的实验探究本事,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了第一章机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明白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在学*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坚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并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实例分析慢慢理解。

  三、说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我采用“五环三步一中心”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模式。在“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经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知识迁移,巩固应用→拓展创新,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2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能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思考:水*滑动的滑板,不再蹬地时,它最终会停下来,那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明白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约8分钟)

  1、探究实验中运用了什么方法要观察什么结论怎样

  2、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是什么

  3、什么叫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4、利用惯性能够解释什么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经过阅读教材,了解本节主要资料,培养学生自学本事。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约25分钟)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经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梦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分析。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一样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景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经过这些难度不一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真观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本事。同时让学生明白观察和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经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我的梦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xx年的错误理论,为之后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牛顿第必须律

  学生经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经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坚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必须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必须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

  教师再经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经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打下基础。

  如何把牛顿第必须律理解透彻,一向是很多学生学*的大难题,经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必须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必须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坚持”、“或”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必须律的梦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必须律。

  三、惯性

  介绍惯性定义,惯性与质量有关。用“小球不随弹出的金属片飞出”实验,认识惯性是物体坚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播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使学生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认识到人们能够利用惯性,还要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第四环节:归纳概括,强化理解(约3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3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第五环节:知识迁移,巩固应用(6分钟)

  1、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此刻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2、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请举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实例是利用惯性哪些实例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

  本环节经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经过练*,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必须律及惯性知识。

  第六环节:拓展创新,延伸升华(约1分钟)

  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经过实践作业的完成能够构成对知识的复*回顾。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重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以知识树方式呈现:

  六、说评价

  可评价的学*要素

  (一)、探究实验及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能否正确装置实验仪器。

  2、操作步骤是否围绕实验目的进行,是否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3、能否进取讨论确定本组的实验结果,供给给发言人发布。

  (二)、能否完成实验报告中的表格

  评价方法:学生互相观察表格填写

  评价指标:

  1、表格的项目填写齐全。

  2、项目的资料填写正确。

  (三)、学生发布探究实验设计结果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

  1、说出3条查找途径。

  2、说出对信息怎样做了筛选。

  3、说出最终的筛选结果。

  (四)、*题的解答

  评价方法:教师现场评价,学生互评。

  评价指标:

  1、各选项正误的确定。

  2、确定的依据。

  七、说开发

  (一)、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教材中的插图、实验、想想议议、科学世界等,贴合学生的认知,贴*学生的生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A、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视频等。比如,本课中为学生播放“伽利略梦想实验”的视频等。

  B、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比如,生活中各种惯性现象。

  2、教师应制作适合物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比如,本节课件中包含文本资料、视频、动画等类型的文件。

  八、说得失

  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经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演示实验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本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惯性的教学列举了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贴*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我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九、结束语

  经过对《牛顿第必须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必须律”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有限,教学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期望各位评委和教师们多多批评指正,多谢!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2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二章的第五节,本章前三节讲述了关于运动的知识,而第四节初步认知了力,那么本节则是将运动和力衔接起来的关键。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接触的第一个力学规律,它是力学现象的认知基础,对于学生如何进行力学分析,如何理解力学现象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认知它的过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经验性的结论也许遮盖了事实的真相,所以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究并认知真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汇报。

  一、设计理念:

  生活——探究——推想——应用

  物理离不开生活,通过举例、或重现生活场景,同学们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种观点的分歧,得出两种思想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考虑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最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整个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层层递进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高效的体验效果和思维提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3)利用生活小物件感悟生活中的经历,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再次体验物理的生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合作探究,体验牛顿第一定律的获得过程,并理解它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探究递进式引导学生由错误经验论进入到对正确理论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伽利略斜面实验的视频

  斜面、毛巾、棉布、小车、光滑木板、刻度尺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毛巾、棉布、常用学*用品(硬皮书、圆形笔、等等)

  五、教学环节

  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导(现象导问)——探(实验探究)——推(科学推想)——用(新知解惑)

  具体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问题导入:“同学们,现在老师手上有一辆小车,你有什么办法使它运动起来?”此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学生发表观点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现象,并利用身边物件进行体验、验证,这个环节的目的是:

  1、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二)、进一步提问:运动既然和力有联系,那么请同学们说一说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将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探究的过程,再次让学生借助身边物件尝试探究,此过程的目的是:

  1、认知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并树立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在认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后又一步提问:力对物体的运动到底有什么影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错误却统治了20xx多年,直到300多年前伽利略的实验才否定了他的观点,那么伽利略是如何否定此观点并找寻新理论的呢?原来问题的分歧在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考虑运动中阻力对物体的影响,于是可将学生带入“阻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探究中,让学生借助硬皮书,玩具车,书本等物件进行粗略探究,然后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并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此环节的目的是:

  1、知道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拓展用身边物件设计实验的思想;

  3、体验合作探究的'过程。

  (三)、在刚才的环节中学生除了认识到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发现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短;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借着实验结论的清晰度,借势提问“针对刚才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你还有什么更深刻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再次兴奋,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思考中:如果换成更光滑的*面,运动的物体将……如果换成绝对光滑的*面,运动的物体将……此环节让学生进入到科学推想的阶段,是思维的高潮,其目的是: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活跃他们的思维;

  2、建立“实验+推理”的科学思想

  (四)、接下来继续设问“如果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的,那么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会如何?”学生会利用刚才已经获得的知识分析出结果,然后简述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科学家探索求知的过程,最后通过整合,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述说其内容和条件,并设计一些相关现象,让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来分析。并且让学生能接受假如教室上方的灯突然失去了力的作用并不会掉下来的理想现象,也知道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上竖直向上跳会落回原地,这种想象和现实都让学生充满憧憬和兴奋。另外再通过下面的典型*题让学生能迁移应用,也为将来进入高中学*过渡。

  例题:如图:一质量为m的物块放在很长的光滑*板车上,随车子一起匀速直线运动,车子突然停住,物块m在车上将做什么运动?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求知识过程的艰辛,学会尊重科学。

  当然一堂课下来,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去反思:初中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难免经常停留在表象,如何让他们对知识有着真正意义的认知,如何全面、深刻地去分析问题,这需要我们教者长期探索,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指导!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3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司南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者是初二的学生。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了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初二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历年中考的考点,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新课

  大概花5分钟时间。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讨论“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

  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

  (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

  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在一小试管内装满水,留有一个小气泡,用橡皮塞塞住。把小试管*放在水*桌面上,沿小试管橡皮塞的方向快速移动,可看到试管内小气泡的位置并不发生改变。从而证明空气是具有惯性的。)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课堂小节

  大概花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牛顿第必须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

  ①牛顿第必须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梦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梦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梦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明白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

  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本事。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明白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意义.

  3.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3.理解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一样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四、教学设计

  经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

  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必须需要力来维持吗”.

  经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足球将会怎样运动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2:让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木板和玻璃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表面越光滑小球运动的越远。学过摩擦力后明白,越光滑小球受的滑动摩擦里越小。

  设想如果绝对光滑,一点摩擦力也不受,那小球在水*方向就不再受力。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我们设计的思想与伽利略的思想又很大的相似,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对科学发胀的意义十分大。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的梦想实验。

  一、梦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阅读课本领略伽利略梦想实验的魅力。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梦想实验能不能在实验室完成?

  他的这个实验设计的科学吗?

  伽利略的梦想实验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个实验的闪光点在哪?

  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把伽利略的真理性结论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总结成一句简洁的话,就是牛顿第必须律。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牛顿第必须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坚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让学生记忆复述这个定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牛顿第必须律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坚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2、牛顿第必须律可不能够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能够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能够看作物体不受力.比如:冰面上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处理学案例题经过例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例1.关于牛顿第必须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必须律是一条实验定律

  B.牛顿第必须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答案:BD

  解析:牛顿第必须律是物体在梦想情景下的运动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情景下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A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坚持原先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须律)则反映的是物体在必须情景下的运动规律,所以C错误.由牛顿第必须律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例2.一个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这是因为…………………

  A.物体必须没有受到任何力B.物体必须受到两个*衡力作用

  C.物体所受合力必须为零D.物体可能受到两个*衡力作用

  答案:CD

  解析:物体不受任何力的状态是不存在的,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力必须为零,可能是两个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有坚持原先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必须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思考问题1: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于联系?

  思考问题2:惯性与什么有关?什么是惯性的唯一量度?质量

  思考问题3:试举生活中几个关于惯性的例子

  例3:在路上跑的人被绊倒时是向前趴着倒下,而慢走的人滑倒时,则大多数是后仰着地摔倒,试论述其原因.

  解析:这是因为人在跑的时候人的重心在人的整体的前方,当人的脚遇到障碍物之后,由于惯性的原因使其上半身继续向前运动,容易向前趴;而慢走的人由于重心在整个身体的后面,所以经常后仰着地摔倒.

  讨论、总结一下惯性的特点.

  学生进行讨论后总结.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四、小结

  经过本节的学*,我们明白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作业学案上剩余的题目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内容,它是前面学*过的“运动的关系”和“力”的桥梁;同时也是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错误观念,它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把运动和力统一了起来,为学*动力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得出以下几个目标:

  ①解牛顿第一定律得来的过程。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的思路方法。

  ③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④理解惯性,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学情分析

  学*的主体是初三的学生,牛顿第一定律是根据实验来进行推理得到的规律,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过来,所以这节课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来反驳己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伽利略实验研究过程蕴含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重点有以下两点:

  ①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根据学生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就大,而且思想顽固,所以难点也分

  为两点:

  ①正确理解力和速度的关系。

  ②正确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二、说教法

  初中的学生对学**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惯被动接受学*为主。针对这一点故而采用问题引入法、实验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充分的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统一,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

  四、教学程序

  1、课堂导入

  根据前面学*过的运动和力的知识来引出“运动的关系”和“力”有没有存在一定的关系来引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来请上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一位同学以推桌子的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力推桌子,桌子运动;停止施力,桌子停止”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让第二位同学以滚玻璃珠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把玻璃珠滚出去会滚一段距离才停止,它停止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才停止的”说明“力不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设计探究实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从静止下滑,滑到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上运动,从而来对比三种表面上小车的运动距离,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并记录;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清晰的看出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越慢。从而可以得到推理想象,小车如果是在没有阻力的表面上运动的话,它滑行的距离将会无限远,速度不会减小;从而得到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说明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正确。

  3、新课教学

  (1)牛顿第一定律

  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状态的原因”。到敢于挑战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是摩擦力使人们做不到“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的条件,从而推理出他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过渡到笛卡尔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外力,它不会向左向右偏,它将永远沿原来方向做匀速运动。最后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它认为“一切物质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惯性

  先由“突然刹车时,乘客向前倾”这一学生容易理解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固有性质,以及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通过惯性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认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4)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3篇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本节课包含两个知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知识。我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讲解惯性知识和惯性现象。

  牛顿第一定律我沿用高中的讲法,首先从生活现象(书中的图)让学生体会力和运动的关系,然后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引入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再到伽利略的观点,笛卡尔的观点,层层深入,让学生体会物理理论形成探究的过程。最后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这样很紧凑,刚好可以讲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理解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因素。然后将牛顿第一定律应用到实践中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如:推物体物体就运动,不推物体它就静止,用亚里士多德和牛顿的观点都能解释,但解释踢出的足球继续在草地上滚动,为什么足球不受向前的力,足球仍然向前运动,只有牛顿的观点能够解释。

  惯性知识讲解时,强调对惯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先讨论自己对惯性的理解,并可以举例说明,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学生若能说明则是最好的。我觉得将惯性类比于睡懒觉的惰性还可以。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就很好了。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自主学*,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知识处理上: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

  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方法的养成上:

  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四、对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五、本节内容蕴含了大量价值观素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几点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问题。对于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把控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设计实验(斜面小车)部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情况,学生素质高低,应有不同的预案。基础较差的班级需要对学生提出预*的要求,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跟上节奏。

  二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素材的选择。根据新课程要求,本节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因此在内容上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素材也要精心筛选,部分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课后处理。但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若要每个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就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后辅导工作要做。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5)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

  一、教学内容

  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面上做这个实验。大家知道光滑的水*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面以*衡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能力目标: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思维品质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衡状态的情况。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四、教学程序:

  1、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2、 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

  {例题1}、P89-ex2(1)

  3、 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模拟实验二:两小车均受0.1N的拉力,小车1质量为0.1kg,小车2质量为0.2kg,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1/m.

  {例题1}、P89-ex2(3)

  4、牛顿第二定律

  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果,得出a、F、m三者间的关系,进而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文字表述: B、 数学公式 C、力的单位N的定义(2)理解:

  A、矢量性

  B、瞬时性

  (3)、应用

  A、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B、*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例题3}、p89-ex2-5

  5、小结本节内容

  本节在前一节定性研究a、F、m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实验结果得出了三者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简单的运用,本节重点应放在对定律的理解上,而定律的运用则在以后的练*中逐步深化。

  6、 布置作业 p89-ex2(2)、(4)

  五、 板书

  1、研究方案:利用实验。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a∝F.

  3、 F一定时,a与m的关系。 a∝1/m.

  4、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A、 文字表述: B、 数学公式: a∝F/m. F=maC、 力的单位N的定义:1N=1kg.m/s2

  (2)理解:矢量性 瞬时性

  (3)应用: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

  *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5、作业 p89-ex2(2)、(4)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

  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

  "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虽简单完美,记住也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物理量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我们偏远地区的城步苗乡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何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讲解、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采用设问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合作——得出规律——巩固练*加强应用的教学程序。让学生观察与提问相结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效果适当讲解、引导、纠错、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加以深化。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首先利用多媒体观看火箭升天、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起跑、奥运会上女子100米赛跑的起跑等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进而让学生回顾上节实验的结论,共同探讨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外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目的:通过实际生活现象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质量的关系来完成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任务的引入)

  (二)新课进行:

  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l、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应该怎样表述?

  2、它的比例式如何表示?

  3、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4、各物理量的单位是什么?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如何定义的?

  实例探究与巩固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E、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F、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与物体的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F/m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m=F/a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外力而求得。

  2、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kma中,有关比例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

  B、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决定的

  C、k值是由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单位决定的

  D、在国际单位制中,k的数值一定等于1教师总结: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l,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知道它所对应的文字内容和意义。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

  (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

  六、教学后记

  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

  我是通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练*进行的,当然另外还需在后续课程的学*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并着实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将活的规律变成死的公式。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比较精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偏僻的城步苗乡来说,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学生素质,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充分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下面我分部分内容来讲述我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了直线运动、力学和牛顿定律之后编排的,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生产中两类动力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为中心的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力学的解题范围。但高一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惯于套公式得结果。加上刚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对受力分析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只能逐步展开、加深,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使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作好受力分析图,弄清物体的运动情景,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根据此特点,我采用了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接着是通过练*巩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后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难点的。

  宝来汽车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为背景,设计了两个例题。提出我的问题:例1、例2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让学生自己归纳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种类型的动力学问题。

  接下来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这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类型题。为了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图。做好受力分析图之后再然学生画出运动情景图。4.力与运动联系的桥梁? 5.选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6.如何求刹车距离?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受力分析和弄清运动情景的重要性。

  等学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题过程。

  下面是对例1的拓展。1。如果考虑反应时间,怎样求刹车和停车距离;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断是否违章?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通过拓展,让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

  案例分析三,这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类型。有了例1作为基础,我设计了更深层次的问题。1。与例1比较,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2.研究对象的运动包含几个过程?分别做什么运动?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情景图。求牵引力F,实际上求哪个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样吗?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是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现的错误。

  这是中等难度题。通过与例1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问题层层深入又容易达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解题信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错误,提醒自己今后解题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两种类型题目之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2.求加速度有几种途径?3.归纳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

  我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归纳方法,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接下来是通过练*巩固,提升能力。这个题与例2的情景一样,只是把*面问题改为斜面问题,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暴露典型错误。

  这个题我只作以下点拨。

  等学生做得差不多之后,展示学生答案,指出典型错误,使题目加深印象。并强调物体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时,要用正交分解法。

  这是课堂小结。

  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讨论,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如课件所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始终以“宝来”汽车的运动作为背景,主题明确。

  (2)以学生活动为主,层层深入的设问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题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本节课实际上可以认为是*题课,选好题目是本节课的关键。

  缺点:由于一节课时间较紧,学生活动的时间受一定限制。小部分基础较弱学生可能还没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则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谢谢大家的指导!谢谢!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下面我分部分内容来讲述我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了直线运动、力学和牛顿定律之后编排的,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生产中两类动力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为中心的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力学的解题范围。但高一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惯于套公式得结果。加上刚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对受力分析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只能逐步展开、加深,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使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作好受力分析图,弄清物体的运动情景,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根据此特点,我采用了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接着是通过练*巩固加深,提升能力。最后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难点的。

  宝来汽车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为背景,设计了两个例题。提出我的问题:例1、例2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让学生自己归纳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种类型的动力学问题。

  接下来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这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类型题。为了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图。做好受力分析图之后再然学生画出运动情景图。4.力与运动联系的桥梁? 5.选用哪些公式求加速度呢? 6.如何求刹车距离?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得出答案。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受力分析和弄清运动情景的重要性。

  等学生完成得差不多了,再展示解题过程。

  下面是对例1的拓展。1。如果考虑反应时间,怎样求刹车和停车距离;2。在限速的公路上如何判断是否违章?问题:判断的依据是什么?通过拓展,让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

  案例分析三,这是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类型。有了例1作为基础,我设计了更深层次的问题。1。与例1比较,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2.研究对象的运动包含几个过程?分别做什么运动?画出受力分析图、运动情景图。求牵引力F,实际上求哪个物理量?如何求?求解的方法跟例1一样吗?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是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解答分析出现的错误。

  这是中等难度题。通过与例1的解题思路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问题层层深入又容易达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解题信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典型错误,提醒自己今后解题要注意的地方。

  解完两种类型题目之后,再提出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解决这两类问题的突破口是什么?2.求加速度有几种途径?3.归纳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

  我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归纳方法,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接下来是通过练*巩固,提升能力。这个题与例2的情景一样,只是把*面问题改为斜面问题,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暴露典型错误。

  这个题我只作以下点拨。

  等学生做得差不多之后,展示学生答案,指出典型错误,使题目加深印象。并强调物体在斜面上受力分析时,要用正交分解法。

  这是课堂小结。

  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讨论,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如课件所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优点:

  (1)本节课始终以“宝来”汽车的运动作为背景,主题明确。

  (2)以学生活动为主,层层深入的设问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每一步的成功,而不是看到题目望而生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本节课实际上可以认为是*题课,选好题目是本节课的关键。

  缺点:由于一节课时间较紧,学生活动的时间受一定限制。小部分基础较弱学生可能还没跟上。另外拓展不能太多,否则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谢谢大家的指导!谢谢!

  一、教学内容

  力产生瞬时效果,一是形变,一是产生运动状态的改变,即产生加速度。必修本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已经定性地介绍了力的形变效果,并定量地给出了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本节"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定量地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教材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启下,通过实例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本节通过实验定量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教材中使用了三个变量,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即先保持一个量不变去研究另两个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保持另外一个量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把前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以后的知识如电容、电阻等内容都会用到此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在用实验研究a、F、m三者变化关系时,为简化研究,首先只研究受单个力作用的情况,然后运用了前面力的合成的知识来解决受多个力的情况,并把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衡状态归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这样做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等效性的理解,知识更加系统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牛顿第二定律。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重点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它所解决问题方法及思路常用于热学、电学等的问题的研究中。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应当指出的是,本节实验是小车放在光滑的水*面上做这个实验。大家知道光滑的水*面是不可能找到的,故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采用倾斜*面以*衡小车所受木板的摩擦力或气垫导轨来做实验,这样的操作既增加了操作演示实验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难度。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在本课时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个实验,如利用金科龙公司的《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制作小车受力的运动动画课件来模拟小车的运动来研究a、F、m三者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有效地降低了本节的难度,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后再回过头来理解为什么此处第一次不用实物来做,用实物又该怎么来做,进一步巩固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高中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拟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实验结果,推出a、F、m三者间关系,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力的单位N的定义。

  2、能力目标:能理解在多个力作用下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初步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方法及步骤,在具体运用中能注意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矢量性。

  3、思维品质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物理量间关系,以及通过等效观点来求解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实验引导探索式:物理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理解、推理、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本节正好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好教材,故采用实验引导探索式,在实验中,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出恰当的引导,得出在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然后推广应用到多个力作用下a、F、m三者的关系和物体处于*衡状态的情况。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或有意给出错误答案,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四、教学程序:

  1、新课的引入

  (1)回顾上节内容,上节定性得到a既与F有关,也与m有关。进而提出三者间到底有什么定量关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兴趣。

  (2)介绍研究三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研究方案:利用实验。(本处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得到有关数据,并得出结论。

  2、m一定时,a与F的关系。

  (1)、实验装置:交代清楚实验装置,研究对象及外力的施加。

  (2)、如何保持质量一定:利用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来做实验。

  (3)、如何测定加速度?根据初速为0的物体运动规律,在t相同的情况下,a∝s,通过测s来达到测a的要求。

  模拟实验一:小车质量均为0.1kg,小车1受0.1N的拉力,小车2受0.2N的拉力,同时开始运动,观察任一段时间内的两小球的位移关系,并根据实验得出结论:a∝F.

  {例题1}、P89-ex2(1)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6)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菁选6篇)

  本课程选用的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物理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的规划教材,该教材兼顾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内容,真正达到了"必须为、够用为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较强,有循序渐进浅显易懂的特点,是学生和教师可用之书。

  一、学生方面

  教学对象是初中毕业的中差生,学*基础、课堂纪律较差,学*兴趣不高,学*目标不明,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针对这帮学生教师必须有和蔼耐心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三、教学难点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应用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衡力的区别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教边实验、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作用,提高学*兴趣。每两个学生发两个相同的弹簧秤,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推理总结实验结论。

  五、教学过程

  1、 复*牛顿第一和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研究物体惯性问题,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研究物体加速度问题);2、 引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问题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来研究);3、 以实例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有作用力,使水桶提起来了;同时水桶也对人有反作用力,使人感觉累);4、 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把两个弹簧挂起来对拉,观察读数、讨论分析结果,推理总结结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5、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必须讲清和强调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论证,它们的关系是: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产生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5)、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使物体保持*衡状态。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例如:用板擦擦黑板时,板擦给黑板一个作用力,黑板给板擦一个反作用力(可任意命名)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板擦给黑板的作用力产生于板擦,作用于黑板,而黑板给板擦的反作用产生于黑板,作用于板擦;板擦给黑板的作用力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了,而黑板对板擦的反作用力使板擦磨损而变形,它们各有各的作用效果是无法抵消的;它们性质相同都是摩擦力。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衡力从现象上看,它们似乎相同,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论和实验均以证明它们的.区别是: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而二*衡力则是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产生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而二力*衡则产生于,与其相互作用的另外两个物体。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效果不能相互抵消,也不能彼此*衡;而二力*衡的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彼此*衡。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是相同性质的力,而二*衡力则不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一个力消失或变化,另一个力也就同时消失或变化,而二*衡力则其中一个力消失或变化,并不影响其另一个力的存在。只是物体的*衡被破坏了。

  例如,悬挂在天花板上电灯,受到电线对它的拉力T,同时它对电线有反作用力 T′,它们分别作用在电灯和电线上;它们分别产生与于电线和电灯;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电线对电灯作用力T,使电灯被吊起来,而电灯对电线的反作用力T′,使电线形变(拉长);它们的作用力T和反作用力T′都是弹性力;电线吊起电灯,这两个力同时出现,一旦电线断了,这两个力就同时消失。那么电灯受到电线对它拉力T和地球给它的重力G这对*衡力,都同时作用在灯上;拉力T产生于电线,重力生于地球;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电灯保持静止状态;它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力,拉力T是弹力,重力G是引力;它们是成对出现,拉力T大小变化,重力G不变,当电线断了拉力T为零(即消失),而重力仍不变,但电灯不能保持静止状态,而是向地面落去。

  (三)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牛顿第三定律反映了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实际和理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中也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把一个力的*衡力误认为是该力的"反作用力".例如,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给它的支持力是物体重力的*衡力而不是重力的反作用力。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吸引地球的力,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2)压力不是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压力是垂直作用在支持物表面上的作用力。有时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或重力的一部分。有时压力的大小与重量毫无关系。例如:放在水*地面的木箱对水*地面的压力,刚好等于木箱的重力。()停放在斜坡上的汽车对斜坡的压力只是汽车重力在垂直于斜坡方向上的一部分。手向墙上按图钉时,手对图钉的压力,图钉对墙的压力都等于手对图钉的作用力,跟重力毫无关系。故压力不是重力。

  (3)当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虽然只有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也不能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产生怀疑。相互作用力即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是不容质疑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有时只有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说明:一是,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较大,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所以它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而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它在力的作用下,就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例如,熟透了的果子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向下落入地球。而地球由于质量很大,虽在果子引力作用下但运动状态仍保持不变,所以地球岿然不动。二是,由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受到外力的合力所决定。当其中一个物体所受的动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时,它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而另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力大于零(∑F>0)时,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六、课堂小结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衡力的比较——相同点和不相同点七、作业

  1、思考拔河时决定胜负的因素是他们拉力的大小吗?

  2、P42 T3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衡力的区别。本节讲述 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手拍桌子,手会痛;脚踢足球,脚的感觉怎样?等),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手压桌面,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课本图6-20),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116页迷你实验)。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如117页,作业2 .3)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等大、反向、共线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同时产生、消灭 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对*衡力 同一物体 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衡力。

  教学过程

  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 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⑴ 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⑵ 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⑶ 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一对*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衡问题。而一对*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处于*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质相同)、同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1】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C. 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D. 地面对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拉过来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答案为A、B.

  【小结】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跟两力*衡有本质区别【作业】略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3.相互作用力与*衡力的区别。

  本节讲述

  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手拍桌子,手会痛;脚踢足球,脚的感觉怎样?等),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复*: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手压桌面,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课本图6-20),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116页迷你实验)。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如117页,作业2.3)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 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等大、反向、共线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同时产生、消灭 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对*衡力  同一物体 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一、说设计思想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的根本动因是冲突,没有冲突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同时,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突出学生探究学*的地位。

  基于以上两点,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思维冲突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期望;二是以探究性实验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来探究。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深刻直观的认识。

  二、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重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难点)

  ③能区分“一对*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难点)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直观了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等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学*兴趣;

  ③让学生独立总结相互作用力和*衡力的区别与联系,让总结规律形成一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1、探究性实验:

  用两个标准弹簧秤对拉,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独立或分组总结得出结论:

  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提出问题,引发矛盾冲突

  A、为什么“挨打了却不能还手”,打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脸打别人的脚。

  推理:“鸡蛋碰石头”

  B、“拔河比赛”

  推理:“马拉车和车拉马”

  3、探究相互作用力与*衡力的关系

  4、课堂例题强化训练

  1.物体静止在水*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是一对*衡力

  B.物体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关于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7)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菁选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新课教学

  1.情景设问,经验猜想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如影随形,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比如:马拉车则车前进,不再拉,前进的车会停下来;人象推车则车前进,不再推,前进的车会停下来;踢球,球沿草地向前滚动,不再踢,滚动的球会慢慢停下来。

  思考: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经验猜想的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他根据生活生产经验猜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运动需要力维持。

  他的观点来自实际经验,还能用实际经验验证,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并维持了*两千年。

  设问:我们现在知道,他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他有贡献吗?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的伽利略。他观察了球的滚动。

  2.质疑假设,科学猜想

  当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滚动时,速度减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观察的结果是:沿水*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①现象:沿水*面滚动的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伽利略恰恰从这一现象出发,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

  ②质疑:滚动的球之所以停下来,真的是因为没有力的作用吗?

  设问:球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摩擦力这种无形的力,伽利略是第一个意识到摩擦力的人。

  他改变了水*面的粗糙程度,发现:水*面越光滑,球滚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结论:滚动的球停下来,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③假设: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面滚动的球将怎样运动呢?

  ④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

  过渡: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双斜面实验。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双斜面实验

  左斜面固定,右斜面倾角可变。实验中我们设定小球始终从左斜面定位卡处由静止释放。

  ①固定右斜面,改变小球所受的摩擦,观察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小球所受摩擦阻力的大小与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的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②减小右斜面倾角,观察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重复一次。

  思考:

  1.减小右斜面倾角,小球沿斜面运动的最远距离如何变化?

  2.如果没有摩擦,减小右斜面倾角,沿斜面滚动的最远距离怎样变化?小球将上升到多高的地方?

  ③将右斜面放*,释放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

  1.如果水*木板足够长,小球会停下来吗?

  2.如果没有摩擦,水*木板足够长,小球将滚到哪里去呢?

  过渡:伽利略的双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

  (2)理想实验的魅力:

  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通过可靠的实验事实,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方法。

  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不能实现的地方,思维向前一步。

  这种方法非常了不起!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评价实事求是,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经历了20xx多年,物理学徘徊不前;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只经历300多年,物理学的大厦初步建立,大师辈出。这都得益于伽利略首创的实验研究方法。

  过渡:通过双斜面理想实验,伽利略得出了结论。

  (3)伽利略:若没有摩擦阻力,沿水*面滚动的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回顾、思考:

  ①静止的车、足球为什么运动起来?

  ②运动的车、足球为什么会停下来?

  ③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问:运动状态是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推、拉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摩擦阻力。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受到了脚的力;由运动变为静止,受到了草地的摩擦阻力。

  过渡: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4.补充完善,形成定律

  (1)笛卡尔的补充:除非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这应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笛卡尔补充了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渡: 1642年,伽利略逝世,1643年牛顿在英国诞生。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

  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牛顿把伽利略、笛卡尔的正确结论总结成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过渡:现在我们来理解定律。

  (三)巩固提高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阻力很小的现象:冰壶

  从视频可以看出,冰壶在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不变,直到碰上另一个冰壶。

  思考:定律中还论述了什么呢?

  3.惯性:

  ①概念: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设问: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由于惯性,物体会抵抗速度的改变,从而使速度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比如汽车紧急刹车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②一切物体有惯性,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物体惯性大,“本领”大,运动状态难改变;物体惯性小,“本领”小,运动状态易改变。

  思考并猜想:物体的惯性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四)小结作业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是开拓者。伽利略首创了理想实验方法;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牛顿提出了惯性、力、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 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4.后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哪一个定律是终极真理,物理学的大厦永不封顶,还等待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课外探究:有人说刘谦的螺丝魔术颠覆了牛顿第一定律:不给螺帽力的作用,螺帽也能运动起来。你怎么看?请在百度中搜索“刘谦螺丝魔术揭秘”,弄清刘谦螺丝魔术的原理。

  五、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实际,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生活更易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在讲台上放一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

  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

  不是我说的。是这样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投影)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斜面、木板、小车、棉布、毛巾、象棋、直尺、惯性小球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收集与教材P44图12.5-1中内容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

  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同学们看书12.5-2内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学们可以自己探究,通过实验来求证.

  二、进行新课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历史回顾:对亚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疑问。

  2.演示实验:

  (1)毛巾表面(2)棉布表面(3)木板表面

  现象:(1)小车受到阻力大,运动时间短,路程短;

  (2)小车受到阻力较小,运动时间长点,路程远点;

  (3)小车受到阻力最小,运动时间较长,路程较远。

  3.推理: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会怎样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

  (二)物体的惯性

  1.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现象

  【演示1】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解释:叠在一起的棋子原来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当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演示2】惯性小球实验,解释: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

  ——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④所以……。

  【演示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请同学们根据要领解释。

  教师: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

  本文题目:高一化学教案: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学案

  一. 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

  二. 本周教学目标

  1. 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4.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过程]

  1 .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理想实验: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小,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是沿水*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像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伽利略的观点:在水*面上的物体,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3)笛卡尔的观点: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

  2.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先看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3. 理解惯性和惯性定律

  (1)对惯性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牛顿第一定律还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动力学意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改变速度的原因.物体在速度发生改变时,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也不能认为有力就有运动,没有力就没有运动,更不能认为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就一定受到那个方向的力的作用.

  (2)对惯性的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当物体原来静止时,它一直想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当物体运动时,它一直想以那一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4. 惯性与力的比较

  (1)从概念比较

  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而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从意义比较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而物质无处不在,惯性也就无处不有,一切物体均具有惯性,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惯性的世界,也叫惯性系。

  惯性不是力,惯性与力毫无关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5.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内因与外因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体受到的外力;另一个是物体本身的质量.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质量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难易程度的内部因素。

  在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迅速;反之,物体受到的力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缓慢。

  在物体所受外力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困难;反之,物体的质量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容易.物体质量的大小决定了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

  6. 明确区分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与让运动物体停止运动的难易的不同

  有同学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让它停下来即刹车所用的时间越长,即让汽车停止运动就越困难,因此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其实这是错误的.

  比较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惯性小;加速度小的其惯性大;加速度相等时其惯性等大.同辆汽车,刹车时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相同,惯性大小就相同.行驶速度大的汽车,停下来的速度改变量越大所用时间就越长,而单位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惯性大小相同.所以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典型例题】

  例1.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

  B. 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

  C. 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D.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对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该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故A选项正确.

  对B,惯性与惯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义截然不同.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的惯性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惯性定律则是说: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它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所遵守的规律.惯性与惯性定律这二者极易混淆,只有从概念的物理意义上分析、对比,从而作出正确判断.故B选项错误。

  对C,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就是由于物体不受外力和具有惯性.故C选项正确.

  对D,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可知,力就是迫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故D选项正确.

  惯性与质量关系的定性分析

  例2. 在谷物的收割和脱粒过程中,小石子、草屑等杂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瘪粒.为了将它们分离,可用扬场机分选,如图所示。它的分选原理是( )

  A. 小石子质量最大,空气阻力最小,飞得最远

  B. 空气阻力对质量不同的物体影响不同

  C. 瘪谷粒和草屑质量最小,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飞得最远

  D. 空气阻力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

  解析:各种杂物以相同的速度从机器中抛出,由于所受空气阻力不同,产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样,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故D选项正确.或者这样理解:小石子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较杂质要难改变得多,故飞得最远,而实谷粒质量和惯性介于小石子和瘪粒之间,故最后实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 如图(1)所示,重球M系于细线DC的下端,重球M的下方又系一条同样的细线B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 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DC先断

  B. 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BA先断

  C. 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BA先断

  D. 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DC先断

  解析:重球M的受力如图(2)所示.

  (2)

  对A,当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使得重球M能够发生向下的微小位移,从而使得上部细线CD的拉力 逐渐增大,又由于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地进行的,故可以认为重球M始终处于受力*衡状态,重球M的受力是 。当AB线下端的力 增大时, 也随之增大,并且总是会有上部的CD绳先到达受力极限的程度,因而CD绳先被拉断.故A选项正确.

  对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选项错误.

  对C,当在A端猛力一拉时,由于重球M的质量较大,其惯性也就较大,并且力的作用时间又极短,故重球M向下发生的位移也极小,以至于上部的线CD还没来得及发生伸长的形变,下端线中的拉力 已经达到了极限强度,因而下部的线AB必然会先断.故C选项正确。

  例4. (20xx年广东)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

  B. 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项错,其他三项与史实吻合。

  答案:A

  例5. (20xx年上海市综合试题)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咖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面,小球要沿水*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 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 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 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高度上作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面④上的理想实验,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 B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1. 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 )

  A. 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B. 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 向车右侧方向跌倒

  D. 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2. 有道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见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当你在原地向上跳起后会发现仍落在原处,这是因为( )

  A. 你跳起后,会得到一向前的冲力,使你随地球一同转动

  B. 你跳起的瞬间,地面给你一个力,使你随地球一同转动

  C. 你跳起后,地球也在转,但由于你留在空中时间太短,以至于落地后的距离太小,看不出来

  D. 你跳起到落地,水*方向速度同地球一样

  3. 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

  A. 减小重力,使运动状态保持稳定

  B. 增大速度,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C. 增大加速度,使状态不易变化

  D. 减小惯性,有利于运动状态的改变

  4. 下列事例中,利用了物体的惯性的是( )

  A. 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助跑运动

  B. 跳伞运动员在落地前打开降落伞

  C. 自行车轮胎做成凹凸不*的形状

  D. 铁饼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快速旋转

  5. 关于惯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在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才有惯性

  B. 百米赛跑到达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由于有惯性,停下来后也就没有惯性了

  C.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惯性就被克服了

  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均无关

  6. 你试着自己学做蛋炒饭,你两手分别握住一只鸡蛋,现用右手的鸡蛋去碰停在你左手中的鸡蛋,结果如何?大部分情况是只破了一只鸡蛋,则先破的蛋是( )

  A. 右手的 B. 左手的 C. 同时破 D. 无法判定

  7. 当人们的衣服上沾了一些灰尘时,都*惯地用手在沾有灰尘的地方拍打几下,这样灰尘就会掉了,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释.

  8. 在足球场上,为了不使足球停下来,运动员带球前进必须不断用脚轻轻地踢拨足球(即盘带)又如为了不使自行车减速,总是不断地用力蹬脚踏板.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那为什么又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试题答案】

  1. A 2. D 3. D 4. AD 5. D 6. B

  7. 当你拍打沾有灰尘的衣服时,衣服受力突然运动,而灰尘因惯性要保持静止,所以与衣服脱离,就掉下来了。

  8. 足球在草地上时,受到阻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速度变小,最终会停下来,所以在盘带足球时,人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好是起了使足球已经变小的速度再变大的原因。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

  二、本周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过程]

  1、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理想实验: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小,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是沿水*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像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2)伽利略的观点:在水*面上的物体,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3)笛卡尔的观点: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

  2、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先看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3、理解惯性和惯性定律

  (1)对惯性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牛顿第一定律还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动力学意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改变速度的原因。物体在速度发生改变时,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也不能认为有力就有运动,没有力就没有运动,更不能认为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就一定受到那个方向的力的作用。

  (2)对惯性的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当物体原来静止时,它一直想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当物体运动时,它一直想以那一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无关,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仅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4、惯性与力的比较

  (1)从概念比较

  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而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从意义比较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而物质无处不在,惯性也就无处不有,一切物体均具有惯性,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惯性的世界,也叫惯性系。

  惯性不是力,惯性与力毫无关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5、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内因与外因

  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物体受到的外力;另一个是物体本身的质量。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质量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难易程度的内部因素。

  在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迅速;反之,物体受到的力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缓慢。

  在物体所受外力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困难;反之,物体的质量越小,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就越容易。物体质量的大小决定了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难易程度。

  6、明确区分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与让运动物体停止运动的难易的不同

  有同学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让它停下来即刹车所用的时间越长,即让汽车停止运动就越困难,因此认为汽车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其实这是错误的。

  比较物体惯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惯性小;加速度小的其惯性大;加速度相等时其惯性等大。同辆汽车,刹车时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相同,惯性大小就相同。行驶速度大的汽车,停下来的速度改变量越大所用时间就越长,而单位时间内的速度改变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惯性大小相同。所以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典型例题】

  例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

  B、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

  C、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对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该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故A选项正确。

  对B,惯性与惯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义截然不同。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物体的惯性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惯性定律则是说: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物体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它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所遵守的规律。惯性与惯性定律这二者极易混淆,只有从概念的物理意义上分析、对比,从而作出正确判断。故B选项错误。

  对C,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就是由于物体不受外力和具有惯性。故C选项正确。

  对D,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可知,力就是迫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故D选项正确。

  惯性与质量关系的定性分析

  例2、在谷物的收割和脱粒过程中,小石子、草屑等杂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瘪粒。为了将它们分离,可用扬场机分选,如图所示。它的分选原理是()

  A、小石子质量最大,空气阻力最小,飞得最远

  B、空气阻力对质量不同的物体影响不同

  C、瘪谷粒和草屑质量最小,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飞得最远

  D、空气阻力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

  解析:各种杂物以相同的速度从机器中抛出,由于所受空气阻力不同,产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样,使它们的速度变化不同,故D选项正确。或者这样理解:小石子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较杂质要难改变得多,故飞得最远,而实谷粒质量和惯性介于小石子和瘪粒之间,故最后实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如图(1)所示,重球M系于细线DC的下端,重球M的下方又系一条同样的细线B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DC先断

  B、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线BA先断

  C、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BA先断

  D、在线的A端猛力一拉,线DC先断

  解析:重球M的受力如图(2)所示。

  (2)

  对A,当在线的A端缓慢加大拉力时,使得重球M能够发生向下的微小位移,从而使得上部细线CD的拉力逐渐增大,又由于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地进行的,故可以认为重球M始终处于受力*衡状态,重球M的受力是。当AB线下端的力增大时,也随之增大,并且总是会有上部的CD绳先到达受力极限的程度,因而CD绳先被拉断。故A选项正确。

  对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选项错误。

  对C,当在A端猛力一拉时,由于重球M的质量较大,其惯性也就较大,并且力的作用时间又极短,故重球M向下发生的位移也极小,以至于上部的线CD还没来得及发生伸长的形变,下端线中的拉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强度,因而下部的线AB必然会先断。故C选项正确。

  例4、(2006年广东)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时才会运动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项错,其他三项与史实吻合。

  答案:A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8)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对教材的分析

  1、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6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说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五、说教学程序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进一步思考运动与力的关系,引出动力学,说明动力学的奠基人是牛顿,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整个力学知识的关键,引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介绍早在20xx多年前,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论断,通过“迷你实验室——图6—5书本的运动”的实验来说明,当推力撤去后,书本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而是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导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2、演示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利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一步一步说明当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如果假想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另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当另一倾角逐渐减小为零时,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面持续运动下去。

  3、演示“迷你实验室——气垫导轨实验”。这里提出“如何实现完全理想的情况”而介绍气垫导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如课本图6—7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滑块的运动情况。注意提醒学生这是一个*似实验。

  4、介绍在伽利略的基础上,笛卡儿对伽利略观点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分析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其是一个推理的而无法用实验证明的论断;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5、通过“信息窗——图6—9太空中的航天飞机”来重点引导分析“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特性”。

  6、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入“惯性”概念,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并归纳物体惯性的内涵。总结出:

  a、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b、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c、惯性是性质而不是力,其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等

  (三)巩固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关惯性知识的应用,加强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课本课后作业1、3、4、6

  (五)板书设计:(略)

  六、说教学预测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要求出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出发,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主题,并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澄清错误认识。但在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进行合理的调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说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中有的放矢。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9)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精选10篇)

  本课程选用的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物理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的规划教材,该教材兼顾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内容,真正达到了"必须为、够用为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较强,有循序渐进浅显易懂的特点,是学生和教师可用之书。

  一、学生方面

  教学对象是初中毕业的中差生,学*基础、课堂纪律较差,学*兴趣不高,学*目标不明,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针对这帮学生教师必须有和蔼耐心的教学态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三、教学难点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应用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衡力的区别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教边实验、引导、讨论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作用,提高学*兴趣。每两个学生发两个相同的弹簧秤,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分析实验结果,推理总结实验结论。

  五、教学过程

  1、 复*牛顿第一和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研究物体惯性问题,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研究物体加速度问题);2、 引入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物体间相互作用问题用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来研究);3、 以实例引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有作用力,使水桶提起来了;同时水桶也对人有反作用力,使人感觉累);4、 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实验,把两个弹簧挂起来对拉,观察读数、讨论分析结果,推理总结结论——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5、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必须讲清和强调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论证,它们的关系是: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产生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5)、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使物体保持*衡状态。

  (6)、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例如:用板擦擦黑板时,板擦给黑板一个作用力,黑板给板擦一个反作用力(可任意命名)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板擦给黑板的作用力产生于板擦,作用于黑板,而黑板给板擦的反作用产生于黑板,作用于板擦;板擦给黑板的作用力把黑板上的字迹擦掉了,而黑板对板擦的反作用力使板擦磨损而变形,它们各有各的作用效果是无法抵消的;它们性质相同都是摩擦力。

  (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衡力从现象上看,它们似乎相同,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论和实验均以证明它们的区别是: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而二*衡力则是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产生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而二力*衡则产生于,与其相互作用的另外两个物体。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效果不能相互抵消,也不能彼此*衡;而二力*衡的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彼此*衡。

  (4)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是相同性质的力,而二*衡力则不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一个力消失或变化,另一个力也就同时消失或变化,而二*衡力则其中一个力消失或变化,并不影响其另一个力的存在。只是物体的*衡被破坏了。

  例如,悬挂在天花板上电灯,受到电线对它的拉力T,同时它对电线有反作用力 T′,它们分别作用在电灯和电线上;它们分别产生与于电线和电灯;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电线对电灯作用力T,使电灯被吊起来,而电灯对电线的反作用力T′,使电线形变(拉长);它们的作用力T和反作用力T′都是弹性力;电线吊起电灯,这两个力同时出现,一旦电线断了,这两个力就同时消失。那么电灯受到电线对它拉力T和地球给它的重力G这对*衡力,都同时作用在灯上;拉力T产生于电线,重力生于地球;它们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电灯保持静止状态;它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力,拉力T是弹力,重力G是引力;它们是成对出现,拉力T大小变化,重力G不变,当电线断了拉力T为零(即消失),而重力仍不变,但电灯不能保持静止状态,而是向地面落去。

  (三)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牛顿第三定律反映了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实际和理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中也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把一个力的*衡力误认为是该力的"反作用力".例如,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给它的支持力是物体重力的*衡力而不是重力的反作用力。重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吸引地球的力,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2)压力不是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压力是垂直作用在支持物表面上的作用力。有时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或重力的一部分。有时压力的`大小与重量毫无关系。例如:放在水*地面的木箱对水*地面的压力,刚好等于木箱的重力。()停放在斜坡上的汽车对斜坡的压力只是汽车重力在垂直于斜坡方向上的一部分。手向墙上按图钉时,手对图钉的压力,图钉对墙的压力都等于手对图钉的作用力,跟重力毫无关系。故压力不是重力。

  (3)当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虽然只有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但也不能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产生怀疑。相互作用力即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是不容质疑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有时只有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说明:一是,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较大,运动状态不易改变,所以它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而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它在力的作用下,就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例如,熟透了的果子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向下落入地球。而地球由于质量很大,虽在果子引力作用下但运动状态仍保持不变,所以地球岿然不动。二是,由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受到外力的合力所决定。当其中一个物体所受的动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时,它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而另一个物体所受的合力大于零(∑F>0)时,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六、课堂小结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二*衡力的比较——相同点和不相同点七、作业

  1、思考拔河时决定胜负的因素是他们拉力的大小吗?

  2、P42 T3

  (一) 说课题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二) 课时分配: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根据学*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的。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只是学生认为定义“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随意,应该将“主动力”叫作用力,“被动力”叫做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拔河比赛”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之说。并在比赛中改变比赛条件,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并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对牛顿第三定律静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得出;但对动态条件下,特别是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条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对气态和液态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还成立吗?学生是不能确定的,设计学生实验来验证显然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数据传感器用计算机显示动态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液体、气体中的牛顿第三定律采用演示实验使学生体会这种作用。

  2、教法及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对比方法;观察实例分析法;

  3、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互助;

  (五)说教学过程

  包括体例设计、策略、内容及时间分配等,突出教学特色。

  1.本节教学结构:

  ①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探寻其关系;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2.教学策略:

  ①引入:为什么要学?(3分钟)

  ②拔河比赛实验(5分钟):认识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力不决定作用效果;

  ③规律探究(20分钟):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导探究总是吗?

  ④规律辨析与应用(10分钟):*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请你来当法官;视频1、2动力的获得;

  (六)说教学总结

  知识:学科内容-“总是”指什么?

  情感升华:学识、做人、科学。

  (七)说板书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赛设计,意义深刻;(3)自主探究学生主体;(4)演示实验知识拓展;(5)应用辨析:课堂延伸;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个别教学设计体现不足。

  3、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共同学*者的角度,尊重学生,学*氛围民主,互动;

  4、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反思

  (1)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规律总结需要勇气和胆量;

  (2)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体味到科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建筑类)的第一章第五节的《牛顿第三定律》。从课程整体来说,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三大定律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极其广泛,学*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衡,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但是,他们的这一认识只可能是定性的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探究。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高一年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而且好奇心强是职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以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其确切含义。

  3、能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应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

  1、经历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衡力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类比、讨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探究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设计方案:创设情境——分析总结——实验证明。

  2、教材处理: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义;然后,通过实例和实验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整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3、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实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1、设计目的:

  本环节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经历和感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探究三:牛顿第三定律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课堂练*,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研究性学*

  既然拔河比赛中两个拉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赛时,为何还存在胜负之分?

  巩固知识点,反馈学生掌握程度,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二、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难点:区分*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否*衡?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对吗?

  三、教具:弹簧秤若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举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用手敲门、用脚踢球,你有何感受?

  总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也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演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互拉两弹簧秤,请学生给秤读数。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两秤读数变化。

  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继续演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其它特征: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作用力与反作用是性质相同的力。

  3、*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作用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衡)力的性质(不能简单认为A对B的力与B对A的力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分先后。二力*衡中的两个力,若其中一个消失,另一个不一定消失)。

  4、总结与扩展:

  (1)拔河比赛中,甲队胜了乙队,是因为甲队给乙队的力大于乙队给甲队的'力,对不对?(正确分析甲队战胜乙队的原因)(2)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压力,弹簧形变后再给手一个弹力,对不对?

  5、思考题

  (1)人从地面上跳起是由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力,对不对?(正确理由是什么?)(2)重力不计的细线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悬挂一个重物,试说明下列各组中给了的两个力是什么关系?能否*衡?

  A、天花板拉绳子的力与绳子拉天花板的力

  B、天花板拉绳子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

  C、绳子拉天花的力与绳子拉物体的力

  (注意:此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D、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

  E、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的重力

  F、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物体吸引地球的力

  (注意:此二物不接触)

  本题中,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如何证明?

  六、作业:P56:5、6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征

  3、*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牛顿第三定律》一课的点评----

  1、该内容在考纲、教学大纲中的地位都是须掌握的内容。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具体事例,属Ⅱ层次要求,说明了此节课的重要性,这为以后的物体受力分析、动量守恒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各知识链连自然、合理、得体,讲授知识由具体事例过渡到物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难点突出、明显,教学环节有层次。

  3、关于授课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及动画演示物理过程,知识过渡由浅入深,方法较为灵活,且教学媒体的应用能突破重点、难点。

  4、关于课堂观察:在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踊跃,师生之间有较好的配合,但学生回答问题略显被动,一问一答式,勉强回答式突出。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

  5、板书设计:较为简洁,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使写板书的时间能更多地投入重点难的突破,戒除学生听----记笔记----听----学等机械性的听课方式,使课堂活起来。

  6、不足之处:有口误,课堂训练明显不足,对达成目标不利。

  7、总体点评:是一堂优质课,虽有缺点,但暇不掩玉,难能可贵。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衡力。

  教学过程

  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 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⑴ 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15篇(扩展10)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首先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体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体现充分,具体表现为:

  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控制,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控制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理解;

  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首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只首由此可以看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教学过程中先按照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指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静止的物体也受到力的作用说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斜面小车试验等证明是正确的。他指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大小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但是没有指出速度的方向是否改变,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他没有指出物体不受力静止时的运动情况。最后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指出“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实验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对于惯性的.讲解举出具体的例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事说起。指出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纠正学生认为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的看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和进步。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中考相结合。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自主学*,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知识处理上: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

  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方法的养成上:

  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四、对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五、本节内容蕴含了大量价值观素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几点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问题。对于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把控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设计实验(斜面小车)部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情况,学生素质高低,应有不同的预案。基础较差的班级需要对学生提出预*的要求,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跟上节奏。

  二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素材的选择。根据新课程要求,本节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因此在内容上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素材也要精心筛选,部分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课后处理。但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若要每个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就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后辅导工作要做。

  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二力*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提高了学生的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自主学*,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知识处理上: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

  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方法的养成上:

  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四、对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五、本节内容蕴含了大量价值观素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几点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问题。对于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把控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设计实验(斜面小车)部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情况,学生素质高低,应有不同的预案。基础较差的班级需要对学生提出预*的要求,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跟上节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