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2-23 00:00:00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张老师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开始让学生进行数字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学*兴趣,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小数同时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小数并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2、自主探究 , 认识小数

  小数的含义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教学例题时,教师结合商品的价格并让学生说说商品的价格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发现规律,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小数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教师紧紧结合教材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以米、分米、厘米为素材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通过观察、对比、总结出规律。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和探究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的学*理论。

  3、探究新知,教学例题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结合身高实例,巩固小数的认识

  为了使课内的练*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教师在组织练*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的兴趣;二是练*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5、拓展延伸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3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法复*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的计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复*为新授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70×83×5032×27×11

  2.笔算;28×3

  (1)学生练*,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运用乘法的这一计算方法继续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小朋友,幼儿园老师为大班的.小朋友买了些彩色笔(出示例题图),看图你知道老师买了几盒?每盒又是几枝呢?你能帮助老师先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吗?

  (2)同桌讨论,交流估计的结果。

  在班内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估算:48接*50,50×3=150,大约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点,50×3=150,共有的枝数比150少一点。

  (3)我们估计的怎么样呢,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①先独立探索,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写。

  ②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和书写方法。

  ③回报交流,理解掌握。

  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位学生的算式(实物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结合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积的每一位上的得数的由来以及书写位置。

  (4)用估算检验笔算。

  谈话:刚才我们估计出了得数大约是多少,现在你们计算出的积在这个范围内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得数与150枝相差很多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小结计算方法。

  提问:今天学*的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在课题中补充板书:连续)

  在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做法。订正时注意相乘满十是否进位了,有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了连续进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当回小大夫,和我们的啄木鸟一起带大树找找病因,再把蛀虫给找出来。

  (2)出示题目,学生同桌讨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4)提问:通过给大树看病,你觉得有什办法能预防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连线,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补充。

  最后是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关心,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要提醒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只是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说教材与学情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设计思路

  《营养午餐》一课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际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与提高。通过最后的采访与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在学*方法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式、指导式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小小美食家与小小营养家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通过激趣引入、巧妙设问,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下引入课题、产生疑问,在学生愉悦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使学生在乐中求知。通过小采访活动,使关于胖与瘦的探讨这一问题,以日常闲聊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说教学准备

  有关营养的小常识 投影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师:一日三餐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相信,可口的菜肴一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老师昨天学了几招厨艺。今天,就让老师露一手,弄几组菜,让同学们瞧一瞧,老师搭配得怎么样?

  出示情境图:民主路小学今天为学生提供的三组午餐菜。

  [设计意图:以图的形式出现,比以文字出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乐趣;以老师的亲身体验,更能使教材的内容更具现实化、生活化]

  2、师:老师设计的这几组菜,同学生喜欢哪一组呢?

  [设计意图:突出组字,给同学们留下一个怎样合理搭配的雏形,为接下来的学*埋下伏笔,直指教学重点合理搭配。其次,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缓解刚上课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二、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1、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不得不佩服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接下来,老师也想看看同学们心中理想的午餐,能把它介绍给老师吗?

  [设计意图:这里,不急于推出营养专家提出的营养的相关知识,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心中的营养午餐,从而引出问题]

  2、出示学生的午餐方案。

  师:这样的方案合理吗?

  [学情预设:对于教师提出的方案,一般的学生是比较不敢质疑的,先让学生说说心中的午餐方案,使其它学生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三、小组合作,初步认识

  1、交流对学生及老师设计的营养午餐的看法。

  2、引出营养专家的建议,初步完成对营养午餐的科学认识。重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

  3、得出结论,判断老师及同学们提供的几组午餐是否合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产生对知识认知的欲望]

  [学情预设:学生对什么是营养的合理搭配缺乏深层次、科学的认识。因此,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经过讨论、自主学*,适时的引出专家的建议,才能达到不奋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效果]

  四、再次尝试,提高认识(游戏我是小小营养师)

  1、游戏安排: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大组扮演厨师,负责提供合理的营养午餐;一大组扮演消费者负责品尝,评定。每大组根据人员适当分成几个小组

  2、游戏过程:

  (1)小厨师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营养午餐方案张贴在本组的广告栏上。

  (2)消费者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给以评定,选出合格的营养午餐。

  (3)统计用这10种菜肴共可以搭配几组营养午餐,其中

  (4)评选小小美食家小小营养家。

  [设计意图:结合游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悟,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的趣味性,也使数学问题更具情景化,加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学情预设:运用排列组合的思想,大概了解10选3搭配成一份午餐共有120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其中24种符合营养标准,但这是一道开放题,不必要求学生能列出所有的24种]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根据上面的合格的营养午餐,选出自己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2、将选举的结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哪种营养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设计意图:了解用图表统计的方法,通过图表的效果,感受图表的优越性,增加活动和探究的乐趣,运用相关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简单的极值思想]

  六、 引申发展,总结提高

  1、请一名同学扮演小记者,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了解本班胖者、瘦者、中等身材的饮食*惯。

  2、探讨:从他们的饮食*惯中,我们能否发现一些问题?

  3、提提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通过探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

  [学情预设:采访的人选,可随机抽取一些同学,最好能有胖、瘦、中等学生的代表,注意交流的语言,避免使学*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产生忧虑感,自卑情绪]

  七、布置作业

  调查家中午餐的菜谱,评价午餐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并向父母提出你的建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来源]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学*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2、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活动教学法:

  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信息窗5及第101页练*。

  教材分析:商不变性质是在学*了笔算乘法、笔算除法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在小学数学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惯。

  基于以上分析及新课程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灵活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能力。

  4、激发学生的数学学*兴趣,培养对数学的亲*感。

  教学重点: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商不变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秋天的时候,猴王在美丽的花果山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每3只小猴分6个桃子吧。”小猴听了直叫:“不够,不够。”猴王又说:“好吧,给你们60个桃子,30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听了说:“能不能再多分点。”猴王又说:“真拿你们没办法,给你们600个桃子,不过得300个小猴分。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激发起他们的学*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启发提问

  1、同学们,为什么小猴和猴王都笑了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为学*新知做准备。)

  “3只小猴分6个桃子,6÷3=2。每只小猴*均分到两个。”

  “30只小猴分60个桃子,60÷30=2。每只小猴*均分到两个。”

  “300只小猴分600个桃子,600÷300=2。每只小猴*均分到两个。”

  2、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6、60、6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3、30、3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

  1、观察比较。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来探究规律,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学*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也不变。

  (在这里,学生能直观地看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但是还没有发现0除外的情况,教师可以先不提示,留待后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根据上述的例子,学生自己举例,在括号里填数。

  ()÷()=2

  4、自己填数验证规律。(通过动手验证,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实践中也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5、你能把我们找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师:大家总结的不错,我们可以看看书上和我们总结的是否相同,看书101页,请大家仔细读一下。

  发现了什么?(在这里,学生会发现怎么会有“0除外”这三个字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请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说,为什么必须“0除外”。

  让学生齐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在书上找找那些词是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在书上划出来。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

  (练*的设计,努力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注意在商的变化中巩固规律,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商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练*。)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5÷ 3 =______ 8800÷ 800=______

  450÷ 30 =______80÷ 80=______

  4500÷ 300 =______880÷ 8=______

  2、找规律填表

  被除数

  60

  120

  180

  240

  360

  除数

  10

  20

  30

  40

  50

  商

  3、判断: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扩大100倍,商是700。( )

  (2)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乘3,商不变。 ( )

  (3)48÷12=48 × 2 ÷12 × 2 )

  (4)48÷12=(48 ÷ 2)÷(12 ÷ 2)( )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不公*!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 )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 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题,通过练*,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七、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 周 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在二年级简单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渗透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训练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列算式等活动,体验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2、使学生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三、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搭配方法,渗透有序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原则,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展示、交流、总结方法等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摆一摆、连一连提升为更简便列算式的过程。

  教法: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白板操作软件,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规划,共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4、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让三年级的同学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我创设了两个情境。

  情景一:通过想跟全班每个孩子击掌,来提出思考:老师如何击掌能够看出跟哪些同学击过,哪些同学没击过?原来可以一行一行击掌,或者一列一列的击,这样击的好处是有顺序、不会重复也不会漏下谁。(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情景二:数学城堡有一把密码锁,一共有四个数,要求组成所有不重复两位数。采用的方法是让全班同学在算术本上书写。找一名同学上前进行拖拽。(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排列的旧知识,为学*新知识进行铺垫。)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1)活动:

  城堡里主人是小女孩,她要带我们去游乐园看一看。去之前希望咱们帮她搭配一件漂亮的衣服。出示2件上衣,3件下装。注意的是,在操作搭配前一定要问问学生“我们穿衣搭配讲究的是什么:1件上衣搭配1一件下装。”

  (2)动手操作:

  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件上衣,3件下衣的图片,让学生搭配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了解学生的学*基础,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除了操作实物摆一摆,也可以在图片上进行连线。

  (3)交流展示:

  学生上前操作,(可以选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发现他搭配的有重复而且还有遗漏,让学生去纠正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摆能够避免出现错误呢?原来可以选择先固定1件上衣,再去搭配下装,这样就会避免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最后总结出搭配的两个特点:不重复、不遗漏(板书特点)

  讨论:2件上衣、3件下装能够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仔细观察,通过数一数,数出6种搭配穿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1件上衣可以有三种搭配,而我们有2件上衣,所以可以通过列算式:加法:3+3=6;乘法:3×2=6。

  原来,搭配不仅可以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还可以通过列算式。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练*是数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桥梁,也是考察目标达成度的手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

  练*1:从正门出发经过猴山到达游乐场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指名回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搭配方法。)

  练*2:有男运动员5名,女运动员8名,要选一名男运动员搭配一名女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混双比赛,恭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抢答方式回答,不仅要求准确还要求速度。鼓励学生选取列算式的方法。)

  练*3:想走出城堡,最多试几次能够打开大门?(同座讨论,与之前导入题目相比,问题的问话形式和难度上都有所提高。)

  练*4:午餐搭配:2种饮料、3种主食、3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小组交流,课下沟通,属于提升题。)

  3、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今天玩得真高兴啊,通过这节课的学*,说一说你的收获吧!(指名回答),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六、板书设计:

  搭配的学问

  特点:不重复、不遗漏

  摆一摆

  连一连

  列算式:3+3=6

  3×2=6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 完成练*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数;2是整数; 35是整数 ; 100是整数; 2/4 是分数; 1/3是分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 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1/2 、 2/4 、 1/3.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同学观察很仔细。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我的视力是1.5

  生2: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能试一下?

  生: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作:三点四五)

  师: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学生读出小数。(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来就是1.3米

  师: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板书)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师: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为什么?

  生 :1.3米。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 = 0.1 3/10 = 0.3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二十课件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59页的教学内容,包括例2以及相关的练*。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进行学*的。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法的口算方法,能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难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了估座位数、准备钱买书、师生互动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估算。

  2、说学法: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学*实践感知”的特点,采用个体探究、小组合作的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情境,使学法与教法和谐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教学。

  1、复*铺垫引出新知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3、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4、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5、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一)复*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这里通过复*旧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并由此引出课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由全镇各校都在开展气象知识学*的情况入手,以气象局的叔叔来我校开展气象知识讲座为情境,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紧接着问:“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能坐下吗?”其实就是要将座位数和人数作比较。]

  又问: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座位数)你会列式吗?(板书算式:18×20)

  再问:只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需要知道准确的结果吗?(不需要)既然不需要,那我们就试着用估算去解决会比较便捷一点。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但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根据学*卡(一)的内容,四人小组交流误差产生的原因,完成学*卡,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

  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样设计促进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积极参与,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兴趣,促进主动全面参与意识。]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350人到底能不能坐下呢?

  引导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逐步理清,在第(3)种方法中,采用估小的方法得到的360都大于350,那么实际结果应该比360还要大,肯定能坐下350人。

  同时指出:虽然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但在这道题中,用估小的方法来进行估算,相对而言比较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合作交流、层层递进的认知环节,逐步形成了估算策略,从而让学生实现从多样化到最优化的过渡。]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检验效果

  让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和书本p59做一做。

  [这样做是从本课的教学重点出发,在巩固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达到本节课的的教学目标。]

  2、配对练*,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这本书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你认为李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

  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帮老师拿个主意,应该选择下面哪种建议?

  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xx×20=240(元)

  在学生的争论中,让学生逐渐明白:像这种准备钱购物的情况应该尽量选择估大的方法来进行估算,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同时作出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景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本题练*设计和例题教学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选择估算方法,有效提高估算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设计学生采访的师生互动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么大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估算的应用能力,还让孩子们在估算中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育升华。]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这样设计促使学生把本节课的学*兴趣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数学学*的“大课堂”思想。]

  四:说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18×22≈

  18×22≈40018×22≈44018×22≈360

  (20)(20)(20)(20)

  卡通头像卡通头像卡通头像

  答:能坐下。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53~55《分一分(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将请学生在课前自带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说教法、说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互动”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老师和大家做个互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回答问题不用嘴,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老师把4个苹果*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把2个苹果*均分给笑笑和淘气,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分数之后,我开始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

  把后面的知识先学了,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为下面加深分数学*奠定一定基础。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设计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学*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均分。

  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纸,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张图形,然后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示1/2。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练*,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54页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我预设以教材题目为练*,体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折一折”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对分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设了第四个环节课堂延伸,拓展体验。

  此环节我设计了2个伸缩式的*题:第一题是,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是十拿九稳,我们这样的班集体真是百里挑一,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简直是十全十美。用抢答式说联想到分数。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第二题:让同学们观看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图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身水*、能力得以展现。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给练*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移和旋转》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从低年级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感知物体的动态运动的起始阶段。认识*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本套教材两次教学*移和旋转,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例题教学日常生活里的*移和旋转现象。列举火车、电梯、火箭的运动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能根据画面想象出实际状态。教材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的*移和旋转的现象很普遍,建立对物体*移、旋转的感性认识。

  对于*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通过观察、想象、比较等学*活动初步感受*移和旋转。

  1、要求凭借初步的感受判断图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是*移还是旋转。

  2、到生活中寻找*移和旋转。这两道题既帮助学生充实感性材料,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

  3、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移或旋转,让他们用动作表达、交流自己对这这两种运动的认识,也是对现实中众多的*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概括。可见,教材安排*移、旋转的教学活动时,充分考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有层次地逐渐递进。

  学生对*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移和旋转。而且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确定图形的*移距离时,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作为是*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使学生感知*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同时渗透分类思想。

  2、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一次后的距离。

  3、在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形成解决问题一些基本策略。

  4、了解*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距离。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画有房子方格纸、房子卡片等。

  二、说学情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他们选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生活中*移和旋转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们都已见过,只是没有经过一定系统的理论学*。*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三、说设计理念及教法学法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移与旋转,使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不断感知、体验*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掌握*移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观察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方式,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中感知*移和旋转的特征,掌握物体*移的距离。

  四、说教学程序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创设情境,感受*移和旋转--联系生活,体验*移和旋转--观察操作,掌握*移的距离--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感受*移和旋转”中,我首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它的运动方式是旋转,通过学生上讲台和回座位感知这样的运动和风车的运动是不一样,再通过课件演示物体运动画面,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式、对物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等形式,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抽象出:*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为下一步的学*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移与旋转现象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件再次举例出示运动的物体,说说哪些是*移?哪些是旋转?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性认识*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在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体验*移和旋转”中,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儿见到过*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在第三个环节中“观察操作,掌握*移的距离”中,由于*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图形的*移是通过点或线的*移来实现的,所以,

  1、先通过点的*移这一形式按“先点后体”的程序来教学*移距离,然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搬房子”让学生感受物体*移的方向与距离,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再次直观地感受物体的*移距离和方向,又一次突破了难点。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移的距离。(开始、1 、2 3……)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移图形。可以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在第四个环节中“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中,首先让学生欣赏运用*移旋转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美丽图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接着用课件演示上海音乐厅搬迁的新闻报道,让学生通过了解楼房*移和旋转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4

  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

  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

  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

  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

  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

  (1)比较两种计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名称比较

  ()计时法

  ()计时法

  学生汇报时,统一认识:这种计时法叫做12时计时法(板书)。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而这种计时法采用0时到24时计时,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它简单明了、不易出错,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

  (2)理解24时计时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学生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更加高效。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和学具操作两种手段。

  首先播放这段动画(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发现12时后的时刻依次是13时、14时、15时……使学生形成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学具使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思维。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时间刻度的纸条(出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0时至12时和12时至24时。结合时间彩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①红色、蓝色彩条分别表示什么?②请把规定的时刻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③0时是今天的开始,它和昨天有什么关系?④0时是白天还是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沟通两种计时法

  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作息时间表

  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上

  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

  课间操()9:50——10:10

  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下

  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

  活动下午4:10——下午5:00()

  【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

  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

  (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53

  首班车:6:00

  末班车: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19

  首班车:6:00

  末班车: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

  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

  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

  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

  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按照教材的编写和我的教学经验,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第一课时——教材第19页例1。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学生已有认知水*,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会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能力目标: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点是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难点是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自学”教学模式,采反馈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方法.

  说学法:本节采用的学法是让学生在尝试中练*、在练*中反馈。

  三、说教学过程

  1、在自学跟踪课

  首先解读学*目标,其次学生独学,用双色笔标出疑难,接着在对学和群学中解决疑难,并板书出本组的疑难,最后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2、合作展示

  由于是两节课连着上,目标一样就没解读,直接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再组内预展,接着就是大展示,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做测评。

  四、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模仿,不明白算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像计算这类课,在大组合课堂中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告别机械式的模仿?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1)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局部教材是在同学认识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同学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同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同学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同学观察、推理、分析、综合、笼统、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规范,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同学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同学在自身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同学爱听的`故事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同学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研讨新知、引导同学总结、点拨同学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同学的学法:

  “同学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同学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第68页到69页,也是第6单元的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思想的学*方法。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仅为今后学*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理解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在观察、比较、分析、类推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 情感目标

  通过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探索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并理解口算算理。

  四、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小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我通过创设儿童游乐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并通过观察、比较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发现规律,进而类推出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复*导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的故事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而又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要去游乐园,必须先渡船过河”的情境,这样复*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学*状态。

  2. 合作学*,探究新知

  我先出示游乐园的场景图,由“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来帮帮他们吧”,引出小朋友提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感受到学*数学的实用价值,还可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一个问题:“我们4人去玩碰碰车吧,每张门票9元,需要多少钱?”这是旧知识,学生大都能够很快得出9×4=36(元),并回忆乘法的意义,9×4表示4个9元的和,为后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个问题:“我们4人去坐有轨电车吧,每张门票10元,需要多少钱?”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0×4,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有思路的同学,在小组里介绍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帮助了差生,又让优等生得到成就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后再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自身思维

  方式的不同,学生肯定会会有不同的算法。有的用4个10相加;有的会联想第一个问题,想到9个4是36,再加1个4就是40;或想到10×4表示4个十,也就是40。只要学生说的算法合理,就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如果没有学生想到10×4表示4个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得出这一方法,为后面总结口算算理打基础。

  第三个问题:“我们3人去玩激流勇进吧,每张门票20元,需要多少钱?”先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20×3,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算法。学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如3个20相加得60,或者先不看因数末尾的0,计算2×3,再在末尾添一个0,也就是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3得6个十,即60。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学生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哪种方法更好,更简便。我不急着归纳出哪种方法简便,把问题带到后面的学*中,让学生在后面的练*中自己进行比较,每进行一次比较就是一次思维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

  接着出示课本第6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答案。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那种方法,在计算20×7时,学生如果用加法会发现比较麻烦,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学生在计算20×7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200×7,2000×7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然后揭示课题,并进行小结。让学生观察今天计算的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以前学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而这节课口算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从而引出课题——口算乘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自主练*,巩固深化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标的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练*设计中,我不仅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还融入趣味性,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首先,我创设游乐园举行闯关游戏获得免费门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第一关:口算题卡。也就是课本第71页练*十五的第一题。我想通过这道题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答对的同学奖励一张“旋转木马优惠券”,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关:抢答比赛。老师出示手中的口算卡片,学生不用举手,直接抢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我想通过这道题,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口算技能。然后课件出示刚刚卡片上的所有算式和得数,并分成两组。学生观察左右两组算式的因数和积,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强调学生遇到如“40×5”这样的题时,积末尾0的个数要比因数末尾的多一个。

  第三关:火眼金睛,用手势判对错。设置几道学生容易出错的题,让学生来判断,在以后的学*过程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第四关:解决问题。“环卫工人每天在游乐场捡矿水瓶约400个,5天大约能捡多少个?”培养学生运用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教育学生不要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第五关:智慧冲浪。我设计这样一个拓展题目,240=()×()=()×()=()×()=()×()=()×()……比一比看谁将这条龙接得最长。扩大题目的思维广度,学生除了常规的“8×30,3×80、6×40,60×4可能会出现:1×240=240 10×24=240 2×120=240 20×12=240等方法。这样做,既可以每个学生都参与练*,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4.知识梳理,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充分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学生自主探索学*,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

  24

  ×12

  ——

  48 ……… .24×2 的积

  240 ……… 24×10的积

  ——

  288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

  24

  ×12

  ——

  48 ……… .24×2 的积

  240 ……… 24×10的积

  ——

  288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我以三个计算题(190×8=37×40=207×9=)在班中进行调查,部分中下生对位时是末尾对齐;部分优秀生已经能把8和9对位进行计算,但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对位,看来这些学生的数感很好;对于中间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练的掌握。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末尾有0简便对位的好处。

  学生所学*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及中间有0数的乘法口算练*,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40×72=600×30=530×3=

  102×7=608×5=4×908=

  竖式复*,并理解竖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写成728×54的形式方便计算。

  54×728=708×6=790×8=

  由此再引出例题学*例2(同时出示课题,继续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把例2中的题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能提出提出什么数学数学问题,然后口答算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各行了30小时,?

  在教学160×30时,要求学生用你认为比较方便的竖式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前面准备题的竖式铺垫,在此部分优生可能会用这样的竖式形式进行计算160

  ×30

  4800

  简便计算。与其它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突出这种方法的方便。

  在教学106×30时,由于学生对刚才对位方法的了解,有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会用简便的对位方法。与

  106

  ×30

  3180

  其它出现的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位方法的简便。

  在此后,以书本做一做中已经对好数位形式的竖式让学生试一试,加深竖式的对位形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题有象征性的题(390×13=305×50=180×50=),让学生自己摆竖式进行计算,巩固竖式的简便摆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尝试总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先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把因数末尾的0添在积的末尾。)

  本节课还设计了2题生活中的例子(课本55页第3、4两题),不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数学用于数学。

  最后加入一题拓展题,□□×□□=2400,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作铺垫。

  课堂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惯。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且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为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我认为,学生是否能选用恰当的时间单位进行事件表述,是其时间观念建立情况的反馈,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正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实践活动,体验交流,培养应用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奥运冠军刘翔夺金时的场景,询问其夺冠所用时间,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拍手体验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中,我加入有关明明的短文,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拍手等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将电子表放于课件屏幕上,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桌练*。

  ③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在教学中,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组交流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每一个成员的发现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更有利于学*。例如:练*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秒在生活中应用短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秒,认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在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为“东方神鹿”,他是*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刘翔)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的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感觉怎么样?为了给祖国争光,刘翔奋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绩。画面上显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刚才所用时间是12小时吗?12分钟?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中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激发学*的热情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观察探究

  1、认识秒针

  让我们观察一下商店里的钟,你发现钟面上的针有什么不同吗?(有的两根针,有的三根针)有两根针的各是什么针?其实,钟面上应该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看又来了一根针,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对!秒针长什么样?(引导:和时针、分针比呢?秒针最长最细)

  ①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1秒)请两生完整地说,同桌互说。(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②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为什么?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是几秒?举例。

  ③秒针从12走到6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呢?(板书:60秒)

  2、秒与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跟着秒针弟弟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长,好吗?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说。

  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分)

  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两生说一说。(板书:=)

  3、思考:想想时针、分针、秒针每天都在钟面上赛跑,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为什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引导:这说明了1时、1分、1秒,谁的时间最长?谁的时间最短?对比把握好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老师这里有个电子表被花瓶挡住了一部分,你会认这个时间吗?(8时30分)你是怎么认的?把花瓶拿开这个时间你会认吗?(8时30分34秒)还差多长时间就是8时31分?

  (课件演示)电子表计时介绍:只有秒在走,满60秒,增加一分。满60分,增加一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征,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电子钟的计时方式。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 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老师 百年 乒乓 买肉 网夹 丢尽(都为六画)

  ②口算: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瞧!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A、这篇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题: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

  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④认时刻: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闯关1是基础性练*,闯关2是综合性练*,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从而达到学*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说课内容:

  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森林旅游》。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的学*态度和学*品质。教学重难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森林旅游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学*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合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创设淘气笑笑要去旅游的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森林旅游”

  2 讲授新知:主要分为旅游前的准备和旅游中食品购物及旅游结束时购买纪念品三部分。

  这三部分的数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旅游准备这一部分内通过创设蓝猫商店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都想买些什么东西并且计算出价格,充分地调动孩子学*的积极性和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在森林食品店这一环节内的模拟情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售货员承担问题的任务。为了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游戏性,我还设计了一定的*分规则,在规定时间内积分最高者为 “优秀售货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二人也随着对换角色。这个游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学*态度和学*品质。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与同伴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小结:请学生谈收获,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册“认识分数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分数和学*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kfn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2)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25页。

  二、教材简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并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教材设计了“算一算”、“试一试”、“练一练”等算法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交流、概括总结的学*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些算法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的基础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男女同学抢答比赛及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在探究过程中理解计算的规律。

  3、练*设计层层深入,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现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动物,它就是米老鼠,请大家向它问个好好吗?(同学们纷纷向米老鼠问好)为了感谢同学们的友好,米老鼠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快看看是什么礼物?你能从情境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播放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探索规律,归纳方法

  师:孩子们,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谁来告诉我们?

  生: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31盒彩笔,每盒20支。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一共带来多少支彩笔?

  师:谁会列式呢?

  生:生:31×20

  师:不错!大家能算出得数吗?

  生1:一共带来……,带来600支。

  生2:620支。

  生3:620支。

  师:有些同学能算出来,有些同学不能算出来,不过没有关系,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就会知道正确答案的,孩子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并思考这些算式的特点。

  5×1 3×2 12×4

  5×10 3×20 12×40

  50×10 30×20 120×40

  师:孩子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这些算式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单1,仔细地计算。

  (师巡视,并表扬计算快的学生。一分钟后老师请同学开始汇报计算结果。)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生1:等于5、50、500、

  师:那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算这道题的吗?

  (学生说算法。)

  师:你们计算得又快又正确,在计算过程中肯定有一定的规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找这些算式里面的乘数和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好不好?(好)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大约三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每道算式依次增加一个0。

  生2:我们组发现每组算式中的乘数一共有几个0,积就有几个0。

  师:孩子们真会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充满智慧的大脑去发现,那每组下面的算式结果为什么都会多些一个0呢?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现在请孩子们再继续观察这些算式里乘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的末尾0的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

  (一个学生马上就发现:算式里面乘数0的个数与积里面的0的个数一样。)

  师:很好。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做这种类似的题当中去的话就会变得越来越快。那谁来说说怎样才会算得又对又快呢?

  生:看因数里面有几个0,积里面就有几个0。

  师:那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3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法复*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的计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复*为新授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70×83×5032×27×11

  2.笔算;28×3

  (1)学生练*,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运用乘法的这一计算方法继续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小朋友,幼儿园老师为大班的小朋友买了些彩色笔(出示例题图),看图你知道老师买了几盒?每盒又是几枝呢?你能帮助老师先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吗?

  (2)同桌讨论,交流估计的结果。

  在班内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估算:48接*50,50×3=150,大约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点,50×3=150,共有的枝数比150少一点。

  (3)我们估计的怎么样呢,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①先独立探索,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写。

  ②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和书写方法。

  ③回报交流,理解掌握。

  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位学生的算式(实物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结合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积的每一位上的得数的由来以及书写位置。

  (4)用估算检验笔算。

  谈话:刚才我们估计出了得数大约是多少,现在你们计算出的积在这个范围内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得数与150枝相差很多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小结计算方法。

  提问:今天学*的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在课题中补充板书:连续)

  在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做法。订正时注意相乘满十是否进位了,有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了连续进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当回小大夫,和我们的啄木鸟一起带大树找找病因,再把蛀虫给找出来。

  (2)出示题目,学生同桌讨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4)提问:通过给大树看病,你觉得有什办法能预防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连线,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补充。

  最后是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关心,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要提醒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3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法复*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的计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复*为新授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70×83×5032×27×11

  2.笔算;28×3

  (1)学生练*,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运用乘法的这一计算方法继续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小朋友,幼儿园老师为大班的小朋友买了些彩色笔(出示例题图),看图你知道老师买了几盒?每盒又是几枝呢?你能帮助老师先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吗?

  (2)同桌讨论,交流估计的结果。

  在班内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估算:48接*50,50×3=150,大约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点,50×3=150,共有的枝数比150少一点。

  (3)我们估计的怎么样呢,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①先独立探索,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写。

  ②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和书写方法。

  ③回报交流,理解掌握。

  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位学生的算式(实物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结合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积的每一位上的得数的由来以及书写位置。

  (4)用估算检验笔算。

  谈话:刚才我们估计出了得数大约是多少,现在你们计算出的积在这个范围内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得数与150枝相差很多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小结计算方法。

  提问:今天学*的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在课题中补充板书:连续)

  在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做法。订正时注意相乘满十是否进位了,有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了连续进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当回小大夫,和我们的啄木鸟一起带大树找找病因,再把蛀虫给找出来。

  (2)出示题目,学生同桌讨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4)提问:通过给大树看病,你觉得有什办法能预防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连线,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补充。

  最后是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关心,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要提醒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的内容, 完成练*二十中的1-2题。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结合情境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基本技能: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基本思想:让学生在经历在生活中体验小数的含义过程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渗透抽象和“迁移、识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惊醒数学学*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进益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以米或元为单位的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能正确地认读写一位小数,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难点: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并用小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一下,下面这些数是什么数?

  1/2 、2、 35、 100 、2/4 1/3 、

  生: 1/2 是分数;2是整数; 35是整数 ; 100是整数; 2/4 是分数; 1/3是分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 2、35、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 1/2 、 2/4 、 1/3.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

  生: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

  师: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做“小数”,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呢?

  生:在超市,每样物品多少钱有小数;

  也是在超市,物品的重量在电子台秤上也有小数

  量身高时,我的身高是1.35米。

  量体温时,我的体温是38.5度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小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很紧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小数,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结合情景,认识小数的读写。

  1、小数的认识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这些数中间都有小圆点

  生2:小数点前面有数,小数点后面也有数。

  师:同学观察很仔细。像3.45 0.85 2.60 36.6 1.2 和1.5 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叫做小数。

  师:下面谁在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1:我的视力是1.5

  生2:数学书的价钱是7.20元

  生3:我看到大瓶饮料是1.5升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说明小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小数。

  2、以3.45为例介绍小数的读法

  师:我们认识了小数,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能试一下?

  生:3.4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作:三点四五)

  师:小数的中间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多媒体再次出示商品标签、体温图片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来试读其它的小数

  生:学生读出小数。(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读出小数,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小数,谁能说一下我们应怎么读小数呢?

  生: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三)教学例1。

  师:学校组织同学们测量身高,王东的身高是1米3分米,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生1:1米我们会用1米来表示,但3分米怎样用米表示我们组就不会了。

  生2:应是1.3米,1米用1表示,3分米是0.3米 ,加起来就是1.3米

  师:为什么3分米是0.3米你能给大家讲解吗?

  生:把一米分成10份,一份就是1/10米,也是0.1米

  师:刚才这名同学说的非常好,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板书)

  生: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

  师:1/10米我们还可以写成0.1米。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师:你还能仿照上面的例子,说几个小数吗?

  生1: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

  生2:6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6米

  师: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为什么?

  生 :1.3米。因为1米是1米,3分米是3/10米,也是0.3米,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

  4、通过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含义

  师: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1分米和0.1米的关系是什么?

  生: 1/10米=0.1米

  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生: 3/10米=0.3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1/10 = 0.1 3/10 = 0.3 (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7/10=( ) 9/10=( )

  生:4/10=(0.4 ) 7/10=(0.7 ) 9/10=( 0.9)

  师: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等式左边都是十分之几,等式右边都是零点几

  生2: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师:在线段图上,你能很快的找到0.2 0.9 吗? (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后,脱离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朋友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不是小数的进入粉房子。

  师:动物朋友举行聚会,小数进入蓝房子,其它的数进入粉房子,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都应进入那个房子呢?

  2、多媒体出示课件练*二十课件

  师:请同学们读出下面的小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来读这些小数的?

  3、我来填小数

  (1)用小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师:谁会来填这些小数呢,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了解历史,拓展知识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如3.12的表示。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非常不错,谁来说一下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数”家族的一个成员---小数,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哪些?下课后同学们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查查资料。在以后生活中,请同学们多观察小数并正确使用小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龟兔赛跑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虎王正在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不公*!我跑的路比乌龟的长!

  师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比较这两块图形的周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目标指名读读 )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新知的动机。)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兔子的路程:

  提问:兔子的路线有什么特点?(长方形)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

  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结果。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后汇报小结:

  宽+长+宽+长=周长 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

  (长+宽)2=周长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思路: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2、小龟的路程。

  提问:怎样计算乌龟的路线(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讨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有哪些方法? 总结成公式。

  汇报结果: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 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设计思路: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

  3、得出他俩的路程一样长。

  乌龟和兔子比赛究竟谁胜利了?(对,小兔获得了胜利。)

  4、给小兔点掌声,有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作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设计思路:前后照应,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

  1、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们的周长。

  2、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测量、计算。)

  3、求毛巾的周长:(课件出示)

  4、求跑两周多长:(课件出示)

  5、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题,通过练*,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同桌互说,然后告诉大家。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3—5个)

  2、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这几个*题的设计,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七、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 周 长的计算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均数的概念,了解*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均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建立学*数学的信心。

  价值目标: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比比眼力”的活动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学生在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的过程中学会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使得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提出“怎样比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准一些?”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均数的概念。体验*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均数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见多识广”,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均数的感受,理解*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活动“明辨是非”,用*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均数的意义,体验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个活动“一鼓作气”,学会准确估算*均数的范围以及计算简单的*均数,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三、最后总结全课,在“智力冲浪”中设计了一次有趣的射击比赛,让学生体会*均数的变化,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均数的产生,理解*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孩子学*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充满乐趣。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和教学水*的有限,本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恳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3)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摆一摆》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内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重要的知识,是后续学**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而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说教法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和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测量卡片面积、举例验证猜想”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经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发现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以故事引入,让学生估一估两块草地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又让学生估一估所准备的长方形的面积,在交流估计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依据,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估计方法。

  探究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拿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填写书上的表格.通过观察、比较表内的数据,让学生从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公式后,再一次组织学生检验公式的适用性。这是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理解数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对正方形面积,由于有了对长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直接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练*部分,设计成闯关游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3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法复*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的计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复*为新授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70×83×5032×27×11

  2.笔算;28×3

  (1)学生练*,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运用乘法的这一计算方法继续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小朋友,幼儿园老师为大班的小朋友买了些彩色笔(出示例题图),看图你知道老师买了几盒?每盒又是几枝呢?你能帮助老师先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吗?

  (2)同桌讨论,交流估计的结果。

  在班内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估算:48接*50,50×3=150,大约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点,50×3=150,共有的枝数比150少一点。

  (3)我们估计的怎么样呢,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①先独立探索,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写。

  ②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和书写方法。

  ③回报交流,理解掌握。

  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位学生的算式(实物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结合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积的每一位上的得数的由来以及书写位置。

  (4)用估算检验笔算。

  谈话:刚才我们估计出了得数大约是多少,现在你们计算出的积在这个范围内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得数与150枝相差很多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小结计算方法。

  提问:今天学*的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在课题中补充板书:连续)

  在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做法。订正时注意相乘满十是否进位了,有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了连续进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当回小大夫,和我们的啄木鸟一起带大树找找病因,再把蛀虫给找出来。

  (2)出示题目,学生同桌讨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4)提问:通过给大树看病,你觉得有什办法能预防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连线,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补充。

  最后是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关心,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要提醒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学*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2、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活动教学法:

  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方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方厘米、1*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

  ⑤试一试:1*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

  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人教板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口算除法)

  本册教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学*口算除法是为今后学*笔算除法打基础的。

  根据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与技能的要求,我先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前的背景,我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先让学生难看主题图,从整体入手,使学生了解主题图的要求,再让学生说出图中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方面提出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是技能目标。先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先让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二是发展性目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后,用分小棒的过程说自己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口算的方法。

  情感发展目标,通过说计算过程和分小棒的过程,体验口算除法的过程,从而达到计算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顺利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分析口算过程的同时又用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本课的教学设计流程是;

  第一流程是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第二流程是探索新知。

  第三流程是巩固新知。

  第四流程是深化应用。

  在第一流程创设情景中,我用课件出示情景图,三个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列出算式(630÷3)再进行计算,计算完成后再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其次用同样的方法学*第(2)和第(3)个问题。

  在第二流程探索新知中,让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然后全班交流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第三流程巩固新知中,我给学生出示口算提,让学生熟练地计算,进一步深化口算方法的掌握。

  在第四流程深化应用中,编排许多闯关练*题,如9000÷3300÷3200÷2等等,加强了学生口算除法的计算技巧,为今后的笔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

位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布置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局部。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同学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只是学*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协助同学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依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和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同学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同学的前测结果统计标明:

  关于面积,87%的同学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5%的同学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同学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同学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同学表示从未听说;10%的同学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同学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

  《比一比》这一课时为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学*情况,我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均数的意义,体会学**均数的必要性,并会求*均数;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均数的意义,以及*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定为:运用*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利用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 “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怎么求出“5”呢?总结出求*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

  1、为参加 “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四则运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

  2、在计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

  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

  题目的难度有所偏大,导致时间紧张。

  因为考虑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不到位。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因此,我将“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已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并且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为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我认为,学生是否能选用恰当的时间单位进行事件表述,是其时间观念建立情况的反馈,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正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实践活动,体验交流,培养应用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奥运冠军刘翔夺金时的场景,询问其夺冠所用时间,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拍手体验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中,我加入有关明明的短文,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①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②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拍手等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将电子表放于课件屏幕上,由此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1秒的感受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同桌练*。

  ③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在教学中,开放性的发问“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就是几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答案。

  ④小组交流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中每一个成员的发现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更有利于学*。例如:练*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交流更有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课外阅读的方法,学生在欣赏秒在生活中应用短片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秒,认识了交叉学科的知识。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在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其中有一枚金牌获得者被世界称为“东方神鹿”,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你知道他是谁吗?(刘翔)

  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刘翔110米栏的夺金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吧!感觉怎么样?为了给祖国争光,刘翔奋力拼搏,跑出了好成绩。画面上显示12。91的12表示的是他刚才所用时间是12小时吗?12分钟?那是多少呢?

  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中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激发学*的热情尤为重要。本节课开始由激动人心的奥运比赛录像引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观察探究

  1、认识秒针

  让我们观察一下商店里的钟,你发现钟面上的针有什么不同吗?(有的两根针,有的三根针)有两根针的各是什么针?其实,钟面上应该有形影不离的三兄弟,看又来了一根针,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对!秒针长什么样?(引导:和时针、分针比呢?秒针最长最细)

  ①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一分,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呢?(1秒)请两生完整地说,同桌互说。(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②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又是多少呢?为什么?你还知道秒针走几大格是几秒?举例。

  ③秒针从12走到6是多长时间?秒针走一圈呢?(板书:60秒)

  2、秒与分的关系

  下面我们跟着秒针弟弟的每一下走动,边数数边轻轻拍手,感受一下60秒有多长,好吗?注意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小格)同桌互相说。

  分针走了一小格是多长时间?(板书:1分)

  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两生说一说。(板书:=)

  3、思考:想想时针、分针、秒针每天都在钟面上赛跑,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为什么?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引导:这说明了1时、1分、1秒,谁的时间最长?谁的时间最短?对比把握好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4、老师这里有个电子表被花瓶挡住了一部分,你会认这个时间吗?(8时30分)你是怎么认的?把花瓶拿开这个时间你会认吗?(8时30分34秒)还差多长时间就是8时31分?

  (课件演示)电子表计时介绍:只有秒在走,满60秒,增加一分。满60分,增加一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认识秒针的特征,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电子钟的计时方式。以拍手的形式,初步感受1秒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 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老师 百年 乒乓 买肉 网夹 丢尽(都为六画)

  ②口算: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瞧!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

  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A、这篇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题: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

  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④认时刻: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闯关1是基础性练*,闯关2是综合性练*,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信息窗5及第101页练*。

  教材分析:商不变性质是在学*了笔算乘法、笔算除法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在小学数学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惯。

  基于以上分析及新课程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灵活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能力。

  4、激发学生的数学学*兴趣,培养对数学的亲*感。

  教学重点: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商不变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秋天的时候,猴王在美丽的花果山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每3只小猴分6个桃子吧。”小猴听了直叫:“不够,不够。”猴王又说:“好吧,给你们60个桃子,30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听了说:“能不能再多分点。”猴王又说:“真拿你们没办法,给你们600个桃子,不过得300个小猴分。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激发起他们的学*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启发提问

  1、同学们,为什么小猴和猴王都笑了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为学*新知做准备。)

  “3只小猴分6个桃子,6÷3=2。每只小猴*均分到两个。”

  “30只小猴分60个桃子,60÷30=2。每只小猴*均分到两个。”

  “300只小猴分600个桃子,600÷300=2。每只小猴*均分到两个。”

  2、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6、60、6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3、30、3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

  1、观察比较。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来探究规律,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学*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也不变。

  (在这里,学生能直观地看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但是还没有发现0除外的情况,教师可以先不提示,留待后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根据上述的例子,学生自己举例,在括号里填数。

  ()÷()=2

  4、自己填数验证规律。(通过动手验证,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实践中也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5、你能把我们找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师:大家总结的不错,我们可以看看书上和我们总结的是否相同,看书101页,请大家仔细读一下。

  发现了什么?(在这里,学生会发现怎么会有“0除外”这三个字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请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说,为什么必须“0除外”。

  让学生齐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在书上找找那些词是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在书上划出来。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

  (练*的设计,努力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注意在商的变化中巩固规律,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商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练*。)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5÷ 3 =______ 8800÷ 800=______

  450÷ 30 =______80÷ 80=______

  4500÷ 300 =______880÷ 8=______

  2、找规律填表

  被除数

  60

  120

  180

  240

  360

  除数

  10

  20

  30

  40

  50

  商

  3、判断: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扩大100倍,商是700。( )

  (2)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乘3,商不变。 ( )

  (3)48÷12=48 × 2 ÷12 × 2 )

  (4)48÷12=(48 ÷ 2)÷(12 ÷ 2)( )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的教材。这局部教材是在同学认识了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同学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吸引同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同学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新知。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培养同学观察、推理、分析、综合、笼统、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规范,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同学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同学在自身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四、教学方法:

  依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同学爱听的故事动身,为同学创设探究学*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同学的学*方式,运用合作学*,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同学以多种感官参与学*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研讨新知、引导同学总结、点拨同学迷惑等教学方法。

  五、同学的学法:

  “同学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同学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动身,让同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考虑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身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

  课前考虑:

  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是同学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与同学的生活密切联系。认识年、月、日分两课时进行教授,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这一局部内容时,要充沛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年历,引导同学进行观察,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表格里,然后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从而揭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在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谨严,这对同学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有较大的协助。同时,由于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比较零碎,所以教师要在这一学*过程中,和时地引导和点拨,协助同学比较系统地梳理知识,以便他们理解和掌握。

  教学建议:

  教学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时,可以通过提问“你有方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个月是小月吗?”启发他们自身去考虑,去发现,并组织同学交流不同的方法,在交流中比较,在交流中选择比较好的方法。不要要求同学必需依照教师认为摸某种好的'方法记忆。教学时要协助同学注意两点:一是从1月数到7月,再数8月时要从数1月的地方数起;二是在拳头上数到凸出的地方是大月,数到凹下的地方是小月,但2月应除外。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在二年级简单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渗透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训练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列算式等活动,体验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2、使学生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三、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搭配方法,渗透有序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原则,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展示、交流、总结方法等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摆一摆、连一连提升为更简便列算式的过程。

  教法: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白板操作软件,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规划,共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4、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让三年级的同学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我创设了两个情境。

  情景一:通过想跟全班每个孩子击掌,来提出思考:老师如何击掌能够看出跟哪些同学击过,哪些同学没击过?原来可以一行一行击掌,或者一列一列的击,这样击的好处是有顺序、不会重复也不会漏下谁。(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情景二:数学城堡有一把密码锁,一共有四个数,要求组成所有不重复两位数。采用的方法是让全班同学在算术本上书写。找一名同学上前进行拖拽。(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排列的旧知识,为学*新知识进行铺垫。)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1)活动:

  城堡里主人是小女孩,她要带我们去游乐园看一看。去之前希望咱们帮她搭配一件漂亮的衣服。出示2件上衣,3件下装。注意的是,在操作搭配前一定要问问学生“我们穿衣搭配讲究的是什么:1件上衣搭配1一件下装。”

  (2)动手操作:

  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件上衣,3件下衣的图片,让学生搭配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了解学生的学*基础,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除了操作实物摆一摆,也可以在图片上进行连线。

  (3)交流展示:

  学生上前操作,(可以选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发现他搭配的有重复而且还有遗漏,让学生去纠正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摆能够避免出现错误呢?原来可以选择先固定1件上衣,再去搭配下装,这样就会避免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最后总结出搭配的两个特点:不重复、不遗漏(板书特点)

  讨论:2件上衣、3件下装能够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仔细观察,通过数一数,数出6种搭配穿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1件上衣可以有三种搭配,而我们有2件上衣,所以可以通过列算式:加法:3+3=6;乘法:3×2=6。

  原来,搭配不仅可以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还可以通过列算式。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练*是数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桥梁,也是考察目标达成度的手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

  练*1:从正门出发经过猴山到达游乐场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指名回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搭配方法。)

  练*2:有男运动员5名,女运动员8名,要选一名男运动员搭配一名女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混双比赛,恭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抢答方式回答,不仅要求准确还要求速度。鼓励学生选取列算式的方法。)

  练*3:想走出城堡,最多试几次能够打开大门?(同座讨论,与之前导入题目相比,问题的问话形式和难度上都有所提高。)

  练*4:午餐搭配:2种饮料、3种主食、3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小组交流,课下沟通,属于提升题。)

  3、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今天玩得真高兴啊,通过这节课的学*,说一说你的收获吧!(指名回答),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六、板书设计:

  搭配的学问

  特点:不重复、不遗漏

  摆一摆

  连一连

  列算式:3+3=6

  3×2=6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3

  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

  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

  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

  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

  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

  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种计时法、理解24时计时法、沟通两种计时法。

  (1)比较两种计时法

  为了使学生体会两种计时法形式的不同和它们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结合板书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②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③你更喜欢哪种计时法?引导学生借助学*工作纸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名称比较

  ()计时法

  ()计时法

  学生汇报时,统一认识:这种计时法叫做12时计时法(板书)。它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而这种计时法采用0时到24时计时,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它简单明了、不易出错,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电视等部门。

  (2)理解24时计时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和操作能调动学生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学*更加高效。24时计时法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我采用了动画演示和学具操作两种手段。

  首先播放这段动画(播放动画),引导学生发现12时后的时刻依次是13时、14时、15时……使学生形成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操作学具使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思维。我为学生准备了标有时间刻度的纸条(出示),用不同的颜色标注0时至12时和12时至24时。结合时间彩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①红色、蓝色彩条分别表示什么?②请把规定的时刻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③0时是今天的开始,它和昨天有什么关系?④0时是白天还是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沟通两种计时法

  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作息时间表

  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上

  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

  课间操()9:50——10:10

  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下

  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

  活动下午4:10——下午5:00()

  【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

  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

  (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53

  首班车:6:00

  末班车: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19

  首班车:6:00

  末班车: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

  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

  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

  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

  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移和旋转》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从低年级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感知物体的动态运动的起始阶段。认识*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本套教材两次教学*移和旋转,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二次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例题教学日常生活里的*移和旋转现象。列举火车、电梯、火箭的运动和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能根据画面想象出实际状态。教材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的*移和旋转的现象很普遍,建立对物体*移、旋转的感性认识。

  对于*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通过观察、想象、比较等学*活动初步感受*移和旋转。

  1、要求凭借初步的感受判断图中各个物体的运动是*移还是旋转。

  2、到生活中寻找*移和旋转。这两道题既帮助学生充实感性材料,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现象。

  3、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移或旋转,让他们用动作表达、交流自己对这这两种运动的认识,也是对现实中众多的*移、旋转现象的初步概括。可见,教材安排*移、旋转的教学活动时,充分考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有层次地逐渐递进。

  学生对*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也不会有意识地体会*移和旋转。而且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确定图形的*移距离时,常常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部分学生会把两幅图之间的距离作为是*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使学生感知*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同时渗透分类思想。

  2、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一次后的距离。

  3、在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初步形成解决问题一些基本策略。

  4、了解*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距离。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画有房子方格纸、房子卡片等。

  二、说学情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他们选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生活中*移和旋转的现象有很多,学生们都已见过,只是没有经过一定系统的理论学*。*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三、说设计理念及教法学法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移与旋转,使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不断感知、体验*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掌握*移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观察法和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方式,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中感知*移和旋转的特征,掌握物体*移的距离。

  四、说教学程序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创设情境,感受*移和旋转--联系生活,体验*移和旋转--观察操作,掌握*移的距离--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感受*移和旋转”中,我首先通过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它的运动方式是旋转,通过学生上讲台和回座位感知这样的运动和风车的运动是不一样,再通过课件演示物体运动画面,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式、对物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等形式,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抽象出:*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为下一步的学*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移与旋转现象的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课件再次举例出示运动的物体,说说哪些是*移?哪些是旋转?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性认识*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在第二个环节“联系生活,体验*移和旋转”中,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在哪儿见到过*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在第三个环节中“观察操作,掌握*移的距离”中,由于*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图形的*移是通过点或线的*移来实现的,所以,

  1、先通过点的*移这一形式按“先点后体”的程序来教学*移距离,然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搬房子”让学生感受物体*移的方向与距离,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有效地分散了教学难点,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再次直观地感受物体的*移距离和方向,又一次突破了难点。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移的格数。师生共同总结*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或某一个点确定*移的距离。(开始、1 、2 3……)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移图形。可以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

  在第四个环节中“轻松欣赏,感受神奇拓展视野”中,首先让学生欣赏运用*移旋转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美丽图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接着用课件演示上海音乐厅搬迁的新闻报道,让学生通过了解楼房*移和旋转现象,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的板书,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按照教材的编写和我的教学经验,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第一课时——教材第19页例1。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学生已有认知水*,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会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能力目标: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点是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难点是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自学”教学模式,采反馈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方法.

  说学法:本节采用的学法是让学生在尝试中练*、在练*中反馈。

  三、说教学过程

  1、在自学跟踪课

  首先解读学*目标,其次学生独学,用双色笔标出疑难,接着在对学和群学中解决疑难,并板书出本组的疑难,最后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2、合作展示

  由于是两节课连着上,目标一样就没解读,直接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再组内预展,接着就是大展示,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做测评。

  四、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模仿,不明白算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像计算这类课,在大组合课堂中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告别机械式的模仿?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4)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是在二年级简单排列组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渗透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这个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生活、训练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列算式等活动,体验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2、使学生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三、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搭配方法,渗透有序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原则,运用多种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展示、交流、总结方法等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摆一摆、连一连提升为更简便列算式的过程。

  教法: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结合白板操作软件,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规划,共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4、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让三年级的同学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我创设了两个情境。

  情景一:通过想跟全班每个孩子击掌,来提出思考:老师如何击掌能够看出跟哪些同学击过,哪些同学没击过?原来可以一行一行击掌,或者一列一列的击,这样击的好处是有顺序、不会重复也不会漏下谁。(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的不重复、不遗漏特点。)

  情景二:数学城堡有一把密码锁,一共有四个数,要求组成所有不重复两位数。采用的方法是让全班同学在算术本上书写。找一名同学上前进行拖拽。(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排列的旧知识,为学*新知识进行铺垫。)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1)活动:

  城堡里主人是小女孩,她要带我们去游乐园看一看。去之前希望咱们帮她搭配一件漂亮的衣服。出示2件上衣,3件下装。注意的是,在操作搭配前一定要问问学生“我们穿衣搭配讲究的是什么:1件上衣搭配1一件下装。”

  (2)动手操作:

  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2件上衣,3件下衣的图片,让学生搭配一共有多少种穿法,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操作空间,了解学生的学*基础,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除了操作实物摆一摆,也可以在图片上进行连线。

  (3)交流展示:

  学生上前操作,(可以选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发现他搭配的有重复而且还有遗漏,让学生去纠正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

  同时激发学生思考,如何摆能够避免出现错误呢?原来可以选择先固定1件上衣,再去搭配下装,这样就会避免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最后总结出搭配的两个特点:不重复、不遗漏(板书特点)

  讨论:2件上衣、3件下装能够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仔细观察,通过数一数,数出6种搭配穿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1件上衣可以有三种搭配,而我们有2件上衣,所以可以通过列算式:加法:3+3=6;乘法:3×2=6。

  原来,搭配不仅可以动手摆一摆、连一连,还可以通过列算式。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练*是数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桥梁,也是考察目标达成度的手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

  练*1:从正门出发经过猴山到达游乐场有几种线路可以选?(指名回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搭配方法。)

  练*2:有男运动员5名,女运动员8名,要选一名男运动员搭配一名女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混双比赛,恭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抢答方式回答,不仅要求准确还要求速度。鼓励学生选取列算式的方法。)

  练*3:想走出城堡,最多试几次能够打开大门?(同座讨论,与之前导入题目相比,问题的问话形式和难度上都有所提高。)

  练*4:午餐搭配:2种饮料、3种主食、3种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小组交流,课下沟通,属于提升题。)

  3、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今天玩得真高兴啊,通过这节课的学*,说一说你的收获吧!(指名回答),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搭配美!

  六、板书设计:

  搭配的学问

  特点:不重复、不遗漏

  摆一摆

  连一连

  列算式:3+3=6

  3×2=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计算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练*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他们能及时肯定自己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尝试教学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渗透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利用改错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学生学会比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5、通过板演、讨论、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通过笔算,使学生养成计算认真、仔细、格式规范的良好*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定标

  1、笔算下面各题

  24×3 78×8 57×7 63×5

  提问:用一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怎样笔算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三)出示目标让学生齐读一遍

  (四)导学达标:

  1、出示主题图和例1

  (1)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和例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板书:24×12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求12个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说明:24乘2我们已会算,24乘12我们还没有学过,这是两位数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以12转化成我们这过的知识呢?4人为一小组讨论。

  (2)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板书: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种笔算

  教师:刚才我们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竖式给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3)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笔算时,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笔算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积的末位4要和十位对齐,因为1个十乘4得4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板书:

  24

  ×12

  ——

  48 ……… .24×2 的积

  240 ……… 24×10的积

  ——

  288

  说明:在把两个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为了方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请一位同学复述计算的过程。

  (4)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那种方法好。

  ②笔算中乘了几步,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样?(乘了两步,因为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步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而且不需要进位的,那么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出一个数,第二步要积的末位要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个位数上的0省略不写,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说教材与学情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

  设计思路

  《营养午餐》一课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际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与提高。通过最后的采访与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在学*方法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式、指导式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小小美食家与小小营养家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通过激趣引入、巧妙设问,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下引入课题、产生疑问,在学生愉悦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使学生在乐中求知。通过小采访活动,使关于胖与瘦的探讨这一问题,以日常闲聊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说教学准备

  有关营养的小常识 投影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师:一日三餐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相信,可口的菜肴一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吧!老师昨天学了几招厨艺。今天,就让老师露一手,弄几组菜,让同学们瞧一瞧,老师搭配得怎么样?

  出示情境图:民主路小学今天为学生提供的三组午餐菜。

  [设计意图:以图的形式出现,比以文字出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乐趣;以老师的亲身体验,更能使教材的内容更具现实化、生活化]

  2、师:老师设计的这几组菜,同学生喜欢哪一组呢?

  [设计意图:突出组字,给同学们留下一个怎样合理搭配的雏形,为接下来的学*埋下伏笔,直指教学重点合理搭配。其次,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缓解刚上课的紧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二、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1、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不得不佩服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接下来,老师也想看看同学们心中理想的午餐,能把它介绍给老师吗?

  [设计意图:这里,不急于推出营养专家提出的营养的相关知识,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心中的营养午餐,从而引出问题]

  2、出示学生的午餐方案。

  师:这样的方案合理吗?

  [学情预设:对于教师提出的方案,一般的学生是比较不敢质疑的,先让学生说说心中的午餐方案,使其它学生更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三、小组合作,初步认识

  1、交流对学生及老师设计的营养午餐的看法。

  2、引出营养专家的建议,初步完成对营养午餐的科学认识。重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

  3、得出结论,判断老师及同学们提供的几组午餐是否合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产生对知识认知的欲望]

  [学情预设:学生对什么是营养的合理搭配缺乏深层次、科学的认识。因此,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经过讨论、自主学*,适时的引出专家的建议,才能达到不奋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效果]

  四、再次尝试,提高认识(游戏我是小小营养师)

  1、游戏安排: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大组扮演厨师,负责提供合理的营养午餐;一大组扮演消费者负责品尝,评定。每大组根据人员适当分成几个小组

  2、游戏过程:

  (1)小厨师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营养午餐方案张贴在本组的广告栏上。

  (2)消费者参照营养专家给出的两个指标给以评定,选出合格的营养午餐。

  (3)统计用这10种菜肴共可以搭配几组营养午餐,其中

  (4)评选小小美食家小小营养家。

  [设计意图:结合游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悟,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的趣味性,也使数学问题更具情景化,加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学情预设:运用排列组合的思想,大概了解10选3搭配成一份午餐共有120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其中24种符合营养标准,但这是一道开放题,不必要求学生能列出所有的24种]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根据上面的合格的营养午餐,选出自己喜爱的五种搭配方案。

  2、将选举的结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哪种营养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设计意图:了解用图表统计的方法,通过图表的效果,感受图表的优越性,增加活动和探究的乐趣,运用相关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简单的`极值思想]

  六、 引申发展,总结提高

  1、请一名同学扮演小记者,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了解本班胖者、瘦者、中等身材的饮食*惯。

  2、探讨:从他们的饮食*惯中,我们能否发现一些问题?

  3、提提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总结式的提高;通过探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

  [学情预设:采访的人选,可随机抽取一些同学,最好能有胖、瘦、中等学生的代表,注意交流的语言,避免使学*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产生忧虑感,自卑情绪]

  七、布置作业

  调查家中午餐的菜谱,评价午餐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并向父母提出你的建议。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践是数学知识的延伸,也是数学知识的来源]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我以三个计算题(190×8=37×40=207×9=)在班中进行调查,部分中下生对位时是末尾对齐;部分优秀生已经能把8和9对位进行计算,但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对位,看来这些学生的数感很好;对于中间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练的掌握。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末尾有0简便对位的好处。

  学生所学*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及中间有0数的乘法口算练*,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40×72=600×30=530×3=

  102×7=608×5=4×908=

  竖式复*,并理解竖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写成728×54的形式方便计算。

  54×728=708×6=790×8=

  由此再引出例题学*例2(同时出示课题,继续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把例2中的题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能提出提出什么数学数学问题,然后口答算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各行了30小时,?

  在教学160×30时,要求学生用你认为比较方便的竖式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前面准备题的竖式铺垫,在此部分优生可能会用这样的竖式形式进行计算160

  ×30

  4800

  简便计算。与其它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突出这种方法的方便。

  在教学106×30时,由于学生对刚才对位方法的了解,有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会用简便的对位方法。与

  106

  ×30

  3180

  其它出现的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位方法的简便。

  在此后,以书本做一做中已经对好数位形式的竖式让学生试一试,加深竖式的对位形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题有象征性的题(390×13=305×50=180×50=),让学生自己摆竖式进行计算,巩固竖式的简便摆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尝试总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先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把因数末尾的0添在积的末尾。)

  本节课还设计了2题生活中的例子(课本55页第3、4两题),不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数学用于数学。

  最后加入一题拓展题,□□×□□=2400,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作铺垫。

  课堂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惯。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册“认识分数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分数和学*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5)

——三年级下册数学日记菁选

【推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日记四篇

  时间如快马般匆匆,一天又过去了,一定会有值得记录的想法吧,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日记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x月x日是爸爸的生日,我和妈妈都忘了,所以今天来补。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蛋糕店订蛋糕。我选了一个大蛋糕,要50元钱。妈妈又想到蛋糕要在半个小时之后才能做好,所以又买了3杯小蛋糕给爸爸、我和王姐姐。每杯2元,总共要56元。妈妈要阿姨便宜点,就只花了55元。妈妈又看到橱窗里只剩下最后一杯了,妈妈说:“我们经常在你家订蛋糕,干脆把那杯也送给我们吧!”阿姨同意了。就这样,我们就有了4杯,相当于每杯只花了1元2角5分。这些都是我自愿用压岁钱为爸爸买的。

  订好了蛋糕,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到姑姑家吃晚饭了,爷爷奶奶还在那里等着呢!

  

  数字是非常敏感的,而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数字就更能显示出北京奥运的辉煌了!

  你看,8月8日晚上8点钟,奥运会正式开幕了,中国代表队有631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成为本届奥运会参加选手最多的'国家。本届奥运会共有28个大项,将产生302枚金牌。其中,美国的泳坛名将菲尔普斯一个人就夺得了8枚金牌,是北京奥运会各人金牌最多的一位运动员。

  牙买加的超人博尔特在100米赛跑中,他以9秒68的成绩夺得了金牌,同时也创造了世界纪录。在后来的200米赛跑中,他有一次以19秒30的成绩夺得了金牌,并再一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中国选手张娟娟在射箭项目中,为中国取得了第1块女子射箭金牌,并以110环的成绩战胜了永战不败韩国的“梦之队”,同时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到今日奥运会结束为止,中国代表队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成绩位居世界第1位,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激动的大喊:中国队太棒了,他们是我们的好榜样!

  小朋友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激动人心的数字吧!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百年奥运,永远的辉煌!

  20xx年X月X日晴天

  今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行思议的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之后的.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么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究竟是一张薄薄的纸,通过对折真能凌驾珠穆朗玛峰吗?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通过盘算,这一切的谜底才气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获得10737418·24厘米。接着,我又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通过比力,很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的纸张的厚度简直胜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而且照旧后者的10多倍。

  其实,像这样的惊人的数据在*常的生活中随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01X年X月X日星期X晴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香港迪士尼公园游玩。香港比起大陆来,面积很小,人口大概660万,总面积为1070*方公里,座落在香港岛的世界上最小的迪士尼公园乐园面积只有126公顷(310英亩),导游说:“如果什么也不玩,走一圈只需要18分钟”,你说小不小?领你看看我的迪士尼之旅吧!

  首先,我们去了米奇照相馆和米奇、米妮照相,到那儿一看:哇!照相馆前排了一个长长的'队伍,几乎有25米那么长,妈妈带着我使尽了全身的劲才挤进去。好不容易照完了,我们又来到了灰姑娘旋转木马那儿玩儿,我上了木马,仔细一看:木马有三圈,每一圈有15个,我算了算:15×3=45(个)。哇,这么多啊!我们在上面转了一圈又一圈,感觉就像在大草原上骑马时那快乐的情景。接下来的幻想太空之旅、探险世界、迷你世界、狮子王表演、米奇颁奖晚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迪士尼的东西非常非常贵,一瓶可乐就要17元,比我们这里要贵十几元。午饭时,一碗面条要50元,你吃过50元一碗的面条吗?确实很贵吧!在离开迪士尼之前,大家都要买一些纪念品,妈妈给我买了一把迪士尼公主的雨伞,花了整整100元港币,我又想了想:我们这里每把雨伞只要20元,100÷20=5(把),哇塞!这也太贵了吧!

 上车离开迪士尼时,妈妈问我:“咱们今天从早上8点玩儿到下午6点半,一共玩了多久?”我想了想:下午6点半也就是18点半,18时30分-8时=10时30分。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菁选(扩展6)

——三年级下册数学日记菁选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日记三篇

  即将要到一天的结尾了,一定会有值得记录的想法吧,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日记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xx年X月X日晴天

  今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行思议的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之后的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么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究竟是一张薄薄的纸,通过对折真能凌驾珠穆朗玛峰吗?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通过盘算,这一切的谜底才气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获得10737418·24厘米。接着,我又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通过比力,很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的纸张的厚度简直胜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而且照旧后者的10多倍。

  其实,像这样的.惊人的数据在*常的生活中随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装修地砖

  今年夏天我家装修房子,房子的建筑面积为102㎡,妈妈告诉我使用面积为建筑面积的'0.75,所以我家的使用面积为102Χ0.75=76.5㎡。我家买的地板砖规格是80cmΧ80cm=6400*方厘米,理论上我家应该买地板砖765000÷6400=119.5块,考虑到边边角角需要破转的地方,所以我们家共买地砖125块,每块地砖95元,共计11875元。

  空调费用

  我家柜式空调额定功率为1400KW,1小时用电量为1.4度电,1天开8小时,用电量为1.4χ8=11.2度电,一个月按30天计算,用电量为11.2χ30=336度电,1度电价钱为4角,336χ0.4=1344元,哇,费用这么高,我们还是节约用电吧!

  01X年X月X日星期X晴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来到了香港迪士尼公园游玩。香港比起大陆来,面积很小,人口大概660万,总面积为1070*方公里,座落在香港岛的世界上最小的迪士尼公园乐园面积只有126公顷(310英亩),导游说:“如果什么也不玩,走一圈只需要18分钟”,你说小不小?领你看看我的迪士尼之旅吧!

  首先,我们去了米奇照相馆和米奇、米妮照相,到那儿一看:哇!照相馆前排了一个长长的队伍,几乎有25米那么长,妈妈带着我使尽了全身的劲才挤进去。好不容易照完了,我们又来到了灰姑娘旋转木马那儿玩儿,我上了木马,仔细一看:木马有三圈,每一圈有15个,我算了算:15×3=45(个)。哇,这么多啊!我们在上面转了一圈又一圈,感觉就像在大草原上骑马时那快乐的情景。接下来的幻想太空之旅、探险世界、迷你世界、狮子王表演、米奇颁奖晚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迪士尼的.东西非常非常贵,一瓶可乐就要17元,比我们这里要贵十几元。午饭时,一碗面条要50元,你吃过50元一碗的面条吗?确实很贵吧!在离开迪士尼之前,大家都要买一些纪念品,妈妈给我买了一把迪士尼公主的雨伞,花了整整100元港币,我又想了想:我们这里每把雨伞只要20元,100÷20=5(把),哇塞!这也太贵了吧!

 上车离开迪士尼时,妈妈问我:“咱们今天从早上8点玩儿到下午6点半,一共玩了多久?”我想了想:下午6点半也就是18点半,18时30分-8时=10时30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