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

首页 / 说课稿 / | 2023-02-24 00:00:00

《三顾茅庐》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顾茅庐》说课稿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顾茅庐》说课稿 1

  说教材:

  《三顾茅庐》出自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人物故事,分别是:刘备、祁黄羊、公仪休。《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作为一篇历史故事题材的文章,《三顾茅庐》这课文略写一、二次拜访,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看出诸葛亮地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认真阅读了教材后,我发现课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关羽、张飞反衬刘备。课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细节,细腻地描写了刘备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那诸葛亮呢?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三、四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展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本课生字及新词,重点关注两个多音字(没有见着 茅塞顿开)以及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3、学*文中一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

  4、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说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从动作、语言、神态方面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2、学*文中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纷争、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学*生字“顾”“茅”

  3、“顾”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就可以解释。(拜访)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注意多音字“没有见着”

  5、文中讲了谁三顾茅庐?板书刘备

  6、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7、刘备三顾茅庐是怎样的态度?(板书诚心诚意)

  8、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天我们一起学*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拜访 目的 态度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对成语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内容基本有些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拜访”正是对“顾”的最好解释,以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刘备拜访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段文字中至为重要的一词是“诚心诚意”。这既是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态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于是我采用课题与第一自然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几个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二、初读课文

  1、在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

  3、出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练*读好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秀丽宜人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设计意图:自主学* 合作交流 重点词语 积累运用

  1、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自主预*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所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学*、交流汇报的方式。

  2、这篇课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文中的一些成语,尤其是描写景色的成语很有特点,诵读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积累。

  三、研读感悟

  (一)刘备 诚心诚意

  1、默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在书中圈画出来,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结拜兄弟为什么都不同意?

  2、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嚷 捆 )总结无礼

  3、刘备是何反应?

  4、指导朗读好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对比 动作 语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关羽和张飞 “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诸葛亮仅一介村民;二是刘备年*半百,已是46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是后生晚辈;三是刘备已去两次,均留下口信或书信,理应诸葛亮回访。对此关张二人非常不满,甚至“嚷”道,要把诸葛亮“捆”来,但刘备从不计较,对比的手法更能体现出他的诚心诚意。张飞更是性情耿直,于是“嚷道” 刘备“生气地说”。由此看出发前的一段小插曲,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2、抓关键词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时刘备可能会想些什么?“快步走进”说明刘备此时很着急,可是前面为什么还下马步行,等了几个时辰呢?

  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尊重。

  2、反复诵读,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动作 神态

  这一段作者借助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词——“诚心诚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用一个类似于“诚心诚意”的词来直说,用心阅读,用心感悟,抓住细节描写就能感受到刘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表达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凸现人物特点。

  补充资料:

  由此可见,是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师表》中,曾经写道这样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微,才识粗浅,不惜屈尊,亲自前来拜访,前后竟有三次之多。

  摘录诸葛亮的话,有理有据,更能充分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二)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写

  1、文中还有一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指名读

  2、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3、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读好这几句话,相继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这几个词

  4、这一段仅仅是写景吗?学生可能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老师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环境烘托

  “卧龙”一喻一语双关,既喻山,又比孔明。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点,给文章增添了美感。这段文字明是写景,暗是写人,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卧龙先生”扣合,为后面的出场做铺垫。同时也结合课后第5题,渗透写景句子的方法指导。

  第四自然段:

  1、你还从哪儿读出诸葛亮的才华?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

  4、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动的比喻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导读好这句话

  第五自然段:

  1、引读第五自然段

  2、画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这样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恰当吗?为什么?(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也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总结全文

  1、、刘备前后三次拜访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点写了第三次,一二两次一笔带过,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2、再回过头来看看课题,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去拜访,前两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因此,这一成语还有诚心诚意邀请人家的意思。由本义到现在的引申意义,让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三顾茅庐这个词语的意思。

  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还知道其他名著吗?感兴趣读一读。

《三顾茅庐》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自我调控、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

  (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诸葛亮——辅助

《三顾茅庐》说课稿 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三顾茅庐》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

  这篇课文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本课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长春版语文教材每一册的最后一课都是古典名著的节选,所以同学们已经学*过《大闹天宫》《武松打虎》等名篇,所以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小说的有关知识及欣赏小说的方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初步形成,所以我把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加之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第一课时已经完成疏通文意的任务,所以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众所周知,我校学生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尚可,加之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只要处理得当,是很容易吸引所有孩子的学*兴趣和热情的。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阅读复述法 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

  启发引导法 引领学生在品评人物、探究文旨。

  板书及多媒体辅助法 既能纲举目张,又能总结提升,使一些问题和要点形象化。

  扩展讨论法 起到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的自主性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中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觉得作为学生学*的引导与参与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与学法的指导。为此我采用以下的学法:自主预*法、角色朗读法,复述法、批注赏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能营造浓厚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将这样导入这堂课。

  首先提出问题:“课题‘三顾茅庐’的出处是哪里?”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由题目开始”的意识。很多学生会认为就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其次,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师表》中的重点段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段,明确“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是出自《出师表》。《出师表》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也可以为以后的学*进行一个铺垫。继而提出问题:“诸葛亮由最初的躬耕南阳到二十一年来的受任与奉命,你认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诸葛亮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探究他人生态度转变的原因,自然的就把话题引领到刘备的真诚邀请,礼贤下士的做法上,这样就导入了这一课。

  2.整体感知

  (1)选择性阅读 朗读你认为能够表现刘备遭受波折的段落和词句。

  它是中国语文学*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语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训练学生朗读。选择性阅读既能够训练阅读朗读能力又能锻炼学生迅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

  (2)给出关键词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听写关键词语,既能够检验学生们的预*情况,又能够给学生以抓手,不至于复述课文时把握不住重点或者产生遗漏。我将给出下列关键词:

  亲叩 惆怅 拥炉抱膝 枉驾 侥幸

  光阴荏苒 顿开茅塞 衣襟尽湿

  3.精读赏析

  课文的精读既要关注整体性,避免过多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又要有一定的深度,防止阅读流于肤浅。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讨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遇到了哪些波折?刘备的哪些言行能够表明他的诚意和谦恭?”这是关于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有条理的对刘备所遇波折进行赏析,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品评人物了。

  刘备“三顾茅庐”,遇到的波折可不仅仅是三个。简述如下:

  第一折,表现在姿态上。第一次拜访,刘备是这样报家门的:“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刘备虽尚未成就,然而声名却是天下俱闻,又兼具皇室血统,刘备也是颇为自得的。然而诸葛亮负责接待的小童子却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一句“先生不在家”,门都没让进去。

  第二折,遇上恶劣天气。二请诸葛,恰逢隆冬时节,下起大雪。张飞抱怨天冷,而刘备却认为这是好时机啊,赶上雪天去,正好让诸葛明白他的一片殷勤之意。此等殷勤,也不白费,这次好歹被让进门了。可是进门后只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留一小笺表达自己的诚心相请之意。其措辞,也极为谦恭。称诸葛仁慈忠义,以姜子牙、张良喻暗诸葛亮才华。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对其夸赞更上一层楼。从中可见刘备非常懂得人情世故,表现出十分的诚意。这一情节中,刘备进门遇见的是其弟,出门又遇到其岳父,两者之身形气质让刘备都误以为是诸葛孔明,通过对其亲人出场描述和对诸葛亮居住环境的描写都衬托出亮高人雅士之风范。

  第三折,春暖花开,诚心出硕果,请的贤士归。三请诸葛,刘备更为用心。这次去,先请卜卦者,选了一个好日子,又斋戒三天,还要熏沐更衣,备上礼物,如此这般,愈发郑重。如果说前两次去请诸葛亮刘备确实也是一片真心诚意,是真诚的,那这第三次可以说是虔诚的。这次到隆中,离草庐还有半里路,就提前下马步行,前两次都是到门口才下马,这细小的行动变化也彰显了刘备内心的恭敬与虔诚。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不过还没睡醒。刘备自己“徐步”而入。徐,缓慢,没有声音。看着诸葛亮在堂上大睡。刘备呢,“拱立阶下”。特别恭敬的站在台阶下。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睡。刘备接着又等了一个时辰。终于正式见面了,刘备是下拜诸葛,称自己是“汉室末胄,涿郡愚夫”。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无不显示着刘备的赤诚与真心。

  邀请贤人,仅仅是做到恭敬还不够,也需要洞明贤人的心志。刘备是如何言语打动孔明的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怎么能够白白的让一生浪费的山林泉水之间呢?希望您能为天下老百姓着想啊。”刘备是很高明的,他不说你跟我一起建立功业吧,而说以天下苍生为念。

  刘备的至诚之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闻名千古的隆中对由此诞生。

  然而,还有一折。问策完毕,刘备再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却又推辞。使得刘备使出最后杀手锏。哭。刘备的哭,是出了名的,但也是很有艺术含量的。“先生要不出,天下老百姓可怎么办啊?”这个哭啊,气势磅礴。“泪沾袍袖”,衣襟全都湿了,估计是涕泪滂沱。以柔克刚,乃是一等一的大智慧,孔明终于被感动了,决定出山。刘备好高兴啊,可算是把高人请出了。然而还不算完,还有一折。

  这最后一折是送礼。这个送礼更是有讲究了。你送,人家诸葛亮清高不受。怎么办?看刘备怎么说:“这不是聘大贤的礼品,只是表明我个人的一点点心意而已。”如此,孔明才接受。

  至此,教师可以明确:对刘备形象的塑造采用的手法以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表现了刘备宽宏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质,以及他兴复汉室的诚挚之心。

  那还有哪些是“为辅”的呢?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情节中关、张二人的作用。我提出这样的讨论问题:“同去邀请诸葛亮,面对这些波折,关张二人有怎样的言行呢?这样刻画关张二人有什么作用?”

  我们看文中的关、张二人的言行。第一次请诸葛亮不遇,刘备与崔州*,聊了很长时间,张飞抱怨刘备“闲谈许久”,并无他言;第二次去隆中张飞抱怨天冷;第三次连关羽都觉得过分,认为那诸葛亮不过徒有虚名,不敢见而已。认为刘备礼遇太过了。张飞更直接,干脆我拿个麻绳把他捆来算了。

  这些言行,从侧面更显出刘备非凡的识人智慧。教师可以总结,通过与关羽、张飞二人对诸葛亮态度的对比,侧面烘托了刘备善识人才,渴求贤才的特点。

  4.探究主题:

  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设计了讨论题:“作者为什么如此刻详尽画刘备的诚意与谦恭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我从三个角度回答。

  第一原因,就是小说一定要好看,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意义,而《三国演义》中的这段“三顾茅庐”,不管真假,确实好看,小说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为整部小说“尊刘”的情感基调服务,为小说的主题服务。这是由整部小说的思想情感决定的。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原因,此时应该给学生一点关于作者的资料和写作的背景信息。我认为传统的语文课一上课老师就将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等知识展示给学生,尤其像这样的大部头作品,介绍的文字量相当的大,可是那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哪些重要,学*这一课需要哪些背景知识,所以老师介绍的这些但对这一节课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大用。而在探究主题的环节中给一些必要的作者介绍,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这就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比如这个问题,此时我给学生关于作者罗贯中的背景知识。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章胜利了,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自觉不自觉的就把自己比做诸葛亮了,希望自己得遇明主,建功立业,这不就是把自己的理想融到作品中吗,这不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吗?

  那这些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怎样评价刘备的这种诚意?”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个问题无疑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大胆评价。教师应该有一点的宽松度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延伸扩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的视野,提高学生学*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而课堂进行至此,学生思维已经完全打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学生应该能够联想到很多历史故事,如“文王请姜子牙”“燕昭王设黄金台尊郭槐为师”“齐桓公五次拜访小臣稷”等。

  6.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一顾、二顾——真诚

  三顾 —— 虔诚

  关、张:侧面烘托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扣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一主线,利用这篇教材,注重讲文以入情,紧扣文本再现课文形象、意境,激发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文化味和人情味。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三顾茅庐》说课稿 5

  《三顾茅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民主导学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检测导结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三顾茅庐》说课稿 6

  微课作品名称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微课作品介绍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所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的学*内容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这一知识点是《三顾茅庐》一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引导孩子采取两个阅读策略:1、抓住正面描写,品读刘备的动作、神态等2、抓住侧面描写,品读“刘张之比”、“备亮之比”。通过本节微课,帮助孩子学*《三顾茅庐》一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学*目标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我们可以运用两个阅读策略:1、抓住正面描写,品读刘备的动作、神态等2、抓住侧面描写,品读“刘张之比”、“备亮之比”。

  ▲正面描写

  过渡:先快速浏览这几段正面描写刘备的段落,思考:哪些关键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

  1、什么叫“恭恭敬敬”(对长辈、贵宾很有礼貌、很尊敬)你能表演一下吗?这就是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亮的刘备。

  等了这么长时间,刘备可能早就站得腰酸背疼,可为了见到诸葛亮,他仍然——(引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这么长时间,张飞关羽可能早已按耐不住性子,可刘备还是坚持——(引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2、“半里多路、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我们能品读出刘备对诸葛亮很有耐心,似乎不怕“慢”;

  诸葛亮悠然醒来,刘备却是“快步”走进草堂

  3、未见之前的“慢”与即将相见之时的“快”矛盾吗?

  前者之“慢”对人才诚心诚意的尊重;后者之“快”是对人才诚心诚意的渴求。

  ▲交流“备亮之比”。

  出示:“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

  (1)这么长的时间,诸葛亮真的是一直睡着的吗?(也许是一直睡着的,也许是他在试探刘备是否诚心。)

  (2)大名鼎鼎的“刘皇叔”是年已经47岁,年*半百;而诸葛亮当时不过是个27岁的毛头小伙子,一介乡野村夫而已!一个站了半晌,一个却悠然午睡,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刘张之比”。

  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张飞为什么会“嚷道”?(对诸葛亮愤怒,不满)

  (2)刘备为什么会生气?

  是呀,刘备深知,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张飞的鲁莽,从侧面衬托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观照小结,点破文法

  1 、课文通过直接正面描写,着力刻画刘备动作和神态,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2 、为什么要写到张飞和诸葛亮的一些表现呢?(侧面描写,在对比与衬托中我们更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刘备心之诚、情之切!

  三,总结收官,伏笔下文

  刘备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他具有怎样的旷世奇才呢?好学的孩子,去《三国演义》中寻找答案吧!

  试着完成课后作业,看看你能得到几颗星,加油吧,孩子!

  学*指导

  在学*“三顾茅庐”第一课时后,学*本节微课。

  配套学*资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PPT,Camtasia工作室8;先制作好PPT课件,再通过Camtasia工作室8录制视频,音频,最后加入音乐并进行剪辑。

《三顾茅庐》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并能扼要复述课文。

  2、领会抓住人物言行,情况陪衬以及通过人物间的相互烘托来表现人物精力品格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和创新精力。

  3、开端学*凭据典范互助编写课本剧,并举行演出,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汗青故事我们一向相沿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老师精致入微的解说,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央。这样的学*历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本领,情绪态度、代价观、互助探究的意识、创新精力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历程开放,表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想开放,向学生的情绪开放,向学生的将来开放。在开放的学*历程中,老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为此,为学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课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开导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索办理题目,拓展学生思想空间,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到场课堂教学的全历程,从而满意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效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孕育发生撞击,探求到孩子心跳与课本旨跳的合拍点,孕育发生移情效应。

  (2)脚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也便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情势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老师是引发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恳切至心约请诸葛亮的?”老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买卖见的谛听者;能积极到场探究的到场者;当学生出现探究结果时,老师又是果断学生了解正误的鉴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天生历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本性。

  阅读是学生的本性化举动,不该以老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绪运动中,加深明白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绪熏陶,得到思想启示,享受审美情趣,要怜惜学生奇特的感觉,体验和明白。

  (三)综合训练,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偏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培养这种本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是不必刻意寻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语文质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纪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显,故事背叛生动,深受学生喜好。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举行演出,开展语文实践运动。

  四、设计思绪

  凭据文本的特点,学生本性生长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绪为:

  (1)建立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历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题目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泼的探究*台。题目标办理,激起学生猛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停研讨,在良性循环中终极形成积极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聚语言,感悟语言,为以后的编写、演出办事。

  (二)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1)出树模文,认识写法。

  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朴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老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情势(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行动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导。

  (2)分工互助,编写脚本。

  以课文为素材,凭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抱负象,编写脚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脚本的历程,也便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领会情绪的历程,故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的内在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本领。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演出将抽象的语言笔墨标记转化为形象的心情姿态。它可以开导学生潜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长,使他们对语文学*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服从,有用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生长。

《三顾茅庐》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学情: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四、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法。

  2、自读自悟学*法。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感悟打下基础)

  (四)指导写字,巩固新词。

  1、完成课后练*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卧龙

  结拜

《三顾茅庐》说课稿 9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我将目标4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3作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自渎等多种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以学生知道的三国人物为切入点,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再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最后,指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由“诚心诚意”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至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 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问题:刘备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值不值得?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最后,在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学*该故事的意义。

  第三课时

  一、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 只见 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二、指导学生背诵

  三、作业布置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顾茅庐》说课稿 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三顾茅庐》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四、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XXX中心小学

《三顾茅庐》说课稿 12

  一、学*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分页标题#e#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分页标题#e#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顾茅庐》说课稿 13

各位同行、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刚才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了《三顾茅庐》一文,现在我就本堂课的学*目标、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以及教学反思等,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一、本堂课的学*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目标:第一,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真心诚意。第二,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

  二、本堂课的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这篇教材时,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时发现诚;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诚,表达诚;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诸葛亮这一当事人所回味到的刘备对他的一片诚心来提炼诚;最后让学生与刘备进行对话,从而来赞美诚,升华诚。我想抓住“诚”这条主线,既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过教学,让“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说实在的,这个“诚”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课堂确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

  三、本堂课的设计理念

  我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课堂上试想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预设了几套学路。依据课堂中学生学*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预设了三条学路:学路一,学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活动;学路二,学生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的对话入手来开展学*活动;学路三,学生还可以先从描写当时的天气、环境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活动等等。我在试教的时候,大多学生都是先从刘备的动作来体会的,因为刘备的动作比较形像地表现出他的诚意,学生比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课上,学生却先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诚意,这说明咱们衢州的孩子很会读书,很会思考,能透过语言,自读自悟,看到内涵。于是我就顺着这一学情,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对话的语言入手来组织学*活动,这是根据课堂实际随机生成的学路。在具体感悟人物的对话中,学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对他触动最大的一组,教师则随学生选择,融入其中,点拨、引导。

  第二,给学生充分的学*空间。首先,给学生读书的空间,整堂课的支架——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在哪儿,把它读出来。所以我和学生在亲历学*过程中一个最显性的活动就是——读,自由读、指名读、找个伙伴对读、师生对读、加个动作表演读、集体读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滋味,读出感悟。其次,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读人物对话时,多次让学生以刘备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揣摩他的内心活动;在读人物动作时,边欣赏“隆中相见”边思考;在感悟《出师表》时,着力渲染气氛,让学生随着诸葛亮的思绪,思维跌宕起伏。最后,给学生悟的空间,在学生读、思的基础上,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切的,本课的学*中伴随着学生的读、思,到最后悟出来的刘备的诚,是对主人翁人性中闪光点的.最好诠释。

  第三,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学生自由对读刘备和张飞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你听出了什么?这一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听的训练,是畅谈个人独特感受的良好契机,有了独特感受,才会有个性的朗读。在想像当张飞要去烧诸葛亮的茅草屋的时候,刘备会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联想到刘备会怒不可遏地大声斥责张飞,但有一个孩子却说刘备是小声地教训张飞,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这是孩子的独特体验,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本”的对话机制,文本是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它只不过是个例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超文本”的,本课师生先跟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对话,再和刘备、张飞进行对话,进而和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对话,到最后与刘备的零距离对话,既依托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

  四、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上下来,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从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升华诚,一路感悟下来,学生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在感悟《出师表》和最后跟刘备的对话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课堂上难得的高潮。特别是有几个细微之处,孩子们的感悟可真是令人惊喜……

  感谢孩子们,感谢这个班的语文老师,这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语文功底,他们真是太棒了!

  但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关键在于我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比方说在……

  所以浪费了许多课堂上随即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实在可惜!恳请能够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不甚感激!

《三顾茅庐》说课稿 1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县海陵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金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三顾茅庐》。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学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

  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刘备——→ 诸葛亮←—— 辅助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三顾茅庐》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扩展阅读


《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扩展1)

——《三顾茅庐》说课稿6篇

《三顾茅庐》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县海陵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金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三顾茅庐》。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学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

  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刘备——→ 诸葛亮←—— 辅助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三顾茅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 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说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

  (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三顾茅庐》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县海陵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金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三顾茅庐》。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学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

  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刘备——→ 诸葛亮←—— 辅助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三顾茅庐》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扩展2)

——《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

《三顾茅庐》说课稿 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顾茅庐》说课稿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说课稿 1

  说教材:

  《三顾茅庐》出自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历史人物故事,分别是:刘备、祁黄羊、公仪休。《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作为一篇历史故事题材的文章,《三顾茅庐》这课文略写一、二次拜访,把笔墨集中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件事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看出诸葛亮地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认真阅读了教材后,我发现课文的2、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先是以关羽、张飞反衬刘备。课文第三自然段更是抓住细节,细腻地描写了刘备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那诸葛亮呢?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三、四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展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以上提到的本文的特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说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本课生字及新词,重点关注两个多音字(没有见着 茅塞顿开)以及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3、学*文中一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

  4、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和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说重难点:

  1、抓住细节描写,从动作、语言、神态方面感悟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2、学*文中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刘备对人才的渴求。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纷争、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学*生字“顾”“茅”

  3、“顾”是什么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就可以解释。(拜访)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注意多音字“没有见着”

  5、文中讲了谁三顾茅庐?板书刘备

  6、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7、刘备三顾茅庐是怎样的态度?(板书诚心诚意)

  8、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天我们一起学*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拜访 目的 态度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对成语的大致意思及主要内容基本有些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拜访”正是对“顾”的最好解释,以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刘备拜访的目的也很清楚——“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段文字中至为重要的一词是“诚心诚意”。这既是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心理态度,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于是我采用课题与第一自然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几个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二、初读课文

  1、在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

  3、出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练*读好刘备 诸葛亮 关羽 张飞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群雄纷争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秀丽宜人

  4、指名分节读课文。

  设计意图:自主学* 合作交流 重点词语 积累运用

  1、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自主预*的能力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课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所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小组学*、交流汇报的方式。

  2、这篇课文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词语,如故事涉及的人物,以及文中的.一些成语,尤其是描写景色的成语很有特点,诵读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积累。

  三、研读感悟

  (一)刘备 诚心诚意

  1、默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在书中圈画出来,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结拜兄弟为什么都不同意?

  2、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嚷 捆 )总结无礼

  3、刘备是何反应?

  4、指导朗读好有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对比 动作 语言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刘备的“诚心诚意”。关羽和张飞 “不同意”究其原因一是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叔,帝室之胄,而诸葛亮仅一介村民;二是刘备年*半百,已是46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是后生晚辈;三是刘备已去两次,均留下口信或书信,理应诸葛亮回访。对此关张二人非常不满,甚至“嚷”道,要把诸葛亮“捆”来,但刘备从不计较,对比的手法更能体现出他的诚心诚意。张飞更是性情耿直,于是“嚷道” 刘备“生气地说”。由此看出发前的一段小插曲,两句对话,一段对比,为刘备“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做了铺垫。

  第三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1、学生很快就能抓住刘备的一系列动作(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2、抓关键词理解,如“恭恭敬敬地等候”,此时刘备可能会想些什么?“快步走进”说明刘备此时很着急,可是前面为什么还下马步行,等了几个时辰呢?

  表现出对诸葛亮的尊重。

  2、反复诵读,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动作 神态

  这一段作者借助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词——“诚心诚意”。 在整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用一个类似于“诚心诚意”的词来直说,用心阅读,用心感悟,抓住细节描写就能感受到刘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表达出他对人才的尊重。凸现人物特点。

  补充资料:

  由此可见,是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他的著名文章《出师表》中,曾经写道这样一事件:“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意思是先帝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微,才识粗浅,不惜屈尊,亲自前来拜访,前后竟有三次之多。

  摘录诸葛亮的话,有理有据,更能充分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二)诸葛亮 雄才大略

  第三自然段 景物描写

  1、文中还有一段景色描写的句子,指名读

  2、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3、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松林 溪流 竹林)读好这几句话,相继理解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这几个词

  4、这一段仅仅是写景吗?学生可能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老师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环境烘托

  “卧龙”一喻一语双关,既喻山,又比孔明。环境描写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儒雅、智慧的性格特点,给文章增添了美感。这段文字明是写景,暗是写人,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又和“卧龙先生”扣合,为后面的出场做铺垫。同时也结合课后第5题,渗透写景句子的方法指导。

  第四自然段:

  1、你还从哪儿读出诸葛亮的才华?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可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简单介绍

  4、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动的比喻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指导读好这句话

  第五自然段:

  1、引读第五自然段

  2、画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这样形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恰当吗?为什么?(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也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总结全文

  1、、刘备前后三次拜访诸葛亮,但是作者只重点写了第三次,一二两次一笔带过,详略得当,突出了重点,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2、再回过头来看看课题,刘备为了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茅庐去拜访,前两次都不遇而返,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因此,这一成语还有诚心诚意邀请人家的意思。由本义到现在的引申意义,让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三顾茅庐这个词语的意思。

  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还知道其他名著吗?感兴趣读一读。

《三顾茅庐》说课稿 2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我将目标4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3作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自渎等多种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以学生知道的三国人物为切入点,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再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最后,指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由“诚心诚意”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至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 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问题:刘备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值不值得?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最后,在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学*该故事的意义。

  第三课时

  一、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 只见 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二、指导学生背诵

  三、作业布置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顾茅庐》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自我调控、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

  (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诸葛亮——辅助

《三顾茅庐》说课稿 4

  微课作品名称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微课作品介绍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所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的学*内容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这一知识点是《三顾茅庐》一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引导孩子采取两个阅读策略:1、抓住正面描写,品读刘备的动作、神态等2、抓住侧面描写,品读“刘张之比”、“备亮之比”。通过本节微课,帮助孩子学*《三顾茅庐》一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课《三顾茅庐》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学*目标是品读文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我们可以运用两个阅读策略:1、抓住正面描写,品读刘备的动作、神态等2、抓住侧面描写,品读“刘张之比”、“备亮之比”。

  ▲正面描写

  过渡:先快速浏览这几段正面描写刘备的段落,思考:哪些关键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

  1、什么叫“恭恭敬敬”(对长辈、贵宾很有礼貌、很尊敬)你能表演一下吗?这就是恭恭敬敬地等候诸葛亮的刘备。

  等了这么长时间,刘备可能早就站得腰酸背疼,可为了见到诸葛亮,他仍然——(引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这么长时间,张飞关羽可能早已按耐不住性子,可刘备还是坚持——(引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2、“半里多路、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我们能品读出刘备对诸葛亮很有耐心,似乎不怕“慢”;

  诸葛亮悠然醒来,刘备却是“快步”走进草堂

  3、未见之前的“慢”与即将相见之时的“快”矛盾吗?

  前者之“慢”对人才诚心诚意的尊重;后者之“快”是对人才诚心诚意的渴求。

  ▲交流“备亮之比”。

  出示:“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

  (1)这么长的时间,诸葛亮真的是一直睡着的吗?(也许是一直睡着的,也许是他在试探刘备是否诚心。)

  (2)大名鼎鼎的“刘皇叔”是年已经47岁,年*半百;而诸葛亮当时不过是个27岁的毛头小伙子,一介乡野村夫而已!一个站了半晌,一个却悠然午睡,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刘张之比”。

  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张飞为什么会“嚷道”?(对诸葛亮愤怒,不满)

  (2)刘备为什么会生气?

  是呀,刘备深知,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张飞的鲁莽,从侧面衬托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观照小结,点破文法

  1 、课文通过直接正面描写,着力刻画刘备动作和神态,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2 、为什么要写到张飞和诸葛亮的一些表现呢?(侧面描写,在对比与衬托中我们更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刘备心之诚、情之切!

  三,总结收官,伏笔下文

  刘备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他具有怎样的旷世奇才呢?好学的孩子,去《三国演义》中寻找答案吧!

  试着完成课后作业,看看你能得到几颗星,加油吧,孩子!

  学*指导

  在学*“三顾茅庐”第一课时后,学*本节微课。

  配套学*资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PPT,Camtasia工作室8;先制作好PPT课件,再通过Camtasia工作室8录制视频,音频,最后加入音乐并进行剪辑。

《三顾茅庐》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顾茅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求才若渴,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我的主要从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第一是常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顾、茅、庐、恭、塞等”生字词,理解词义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段,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都是首当其冲的,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解决文本的生字词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是核心目标,就是针对中年级学生,新课标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住细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第三是内容目标,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表现其自信,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不代表教师可以袖手旁边,游离与课堂之外。此刻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著名教育家说过课堂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预设,而是生成,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现场生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分享课外读物引出中国四大名著,抛砖引玉,教师板书课题,让全班同学齐书写,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解题释义,通过分别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理出故事梗概,并引出两个中心人物:刘备和诸葛亮。随即给出生字词:群众纷争、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要求学生借助给出的词,同时补充相应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自由的对故事进行展开。

  (三)研读感悟

  要求同学读第1、2、3三小节,拿笔划出关键字。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从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析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1.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抓住“三次”、“捆”、“训斥关羽”、“半里多下马步行”、静静等候“半晌”加“一个时辰”、“快步走”等细节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刘备的诚心诚意。

  2.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结合历史背景,抓住两者的身份,并且结合一种现场感,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以便更好的分析刘备为何这么做。

  3.为何刘备能请到诸葛亮?

  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突出分析刘备的求才若渴,以及诸葛亮的如鱼得水,相互配合,浑然天成。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主要遵循“三感”:层次感、推进感、提升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从课文表达的“意蕴层面”到“社会层面”以及刘备的一片诚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四)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同学们,和三顾茅庐这个三有关的还有很多小故事,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也广为流传,但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还需读《三国演义》,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一书,并学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人 刘备 —————→ 诸葛亮

  情节 尊重人才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恭敬敬)

  出山辅助

  环境

《三顾茅庐》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我的教学特色:“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够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业。

  (五)、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理解品味,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

  (六)、教具准备:挂图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学情: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少年读本,初步了解一些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本节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也就是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2、由“因”导“果”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诚心诚意”这个成语,懂得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是因为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

  四、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法。

  2、自读自悟学*法。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初步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哪一位同学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分别是哪些?《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这些人都是谁的手下?(板书:刘备),这些智勇双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写刘备的一个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1、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板书:诸葛亮,并教学“诸葛”,我们也叫他孔明,不过他称自己为卧龙先生。谁还能说出其它的复姓吗?)

  2、由这个题目同学们你还想问老师或自己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诚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要把课文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自己主动想办法识记,并想一想每一小节讲的是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检查朗读,交流反馈

  ①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随即正音。

  ②教师谈话过渡:这一自然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张飞和关羽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说:“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是一个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本课就写他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③理解“结拜”这个词语的意思。它还有个什么故事?

  ④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前半“描写卧龙岗景色”这一部分,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和“秀丽宜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⑤大家齐读“刘备是怎样拜访诸葛亮的呢?”这部分内容。

  ⑥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群雄纷争”和“茅塞顿开”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⑦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如鱼得水”这个词语来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达到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潜心阅读文本,学生为学*主体真正得以体现)

  (三)再读课文,探究“诚意”。

  1、像诸葛亮这样有才华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过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为什么刘备请他,他就答应了呢?你觉得刘备有什么过人之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说说。

  2、同桌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诚心诚意。刘备的三次拜访一次比一次更显诚意。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读规律、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先对课文有个浅层次的感悟,从而为深层次的感悟打下基础)

  (四)指导写字,巩固新词。

  1、完成课后练*2、用钢笔描红。

  2、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五)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三、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卧龙

  结拜

《三顾茅庐》说课稿 7

  一、学*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分页标题#e#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分页标题#e#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顾茅庐》说课稿 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三顾茅庐》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四、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XXX中心小学

《三顾茅庐》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畅、有情感朗读课文,并能扼要复述课文。

  2、领会抓住人物言行,情况陪衬以及通过人物间的相互烘托来表现人物精力品格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力和创新精力。

  3、开端学*凭据典范互助编写课本剧,并举行演出,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汗青故事我们一向相沿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老师精致入微的解说,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央。这样的学*历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本领,情绪态度、代价观、互助探究的意识、创新精力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历程开放,表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想开放,向学生的情绪开放,向学生的将来开放。在开放的学*历程中,老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为此,为学生建立探究的景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力。

  (1)情境的建立

  在课堂中,建立肯定的情境,能开导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索办理题目,拓展学生思想空间,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到场课堂教学的全历程,从而满意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效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孕育发生撞击,探求到孩子心跳与课本旨跳的合拍点,孕育发生移情效应。

  (2)脚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历程。”也便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情势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老师是引发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恳切至心约请诸葛亮的?”老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买卖见的谛听者;能积极到场探究的到场者;当学生出现探究结果时,老师又是果断学生了解正误的鉴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天生历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本性。

  阅读是学生的本性化举动,不该以老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想和情绪运动中,加深明白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绪熏陶,得到思想启示,享受审美情趣,要怜惜学生奇特的'感觉,体验和明白。

  (三)综合训练,注意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偏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本领,而培养这种本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是不必刻意寻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打仗语文质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纪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汗青故事,人物形象光显,故事背叛生动,深受学生喜好。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举行演出,开展语文实践运动。

  四、设计思绪

  凭据文本的特点,学生本性生长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绪为:

  (1)建立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3)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历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题目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泼的探究*台。题目标办理,激起学生猛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停研讨,在良性循环中终极形成积极探究的生理偏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聚语言,感悟语言,为以后的编写、演出办事。

  (二)编写脚本,重组信息。

  (1)出树模文,认识写法。

  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朴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老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情势(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行动心情等方面加以引导。

  (2)分工互助,编写脚本。

  以课文为素材,凭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抱负象,编写脚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脚本的历程,也便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领会情绪的历程,故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的内在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本领。

  (三)演出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演出将抽象的语言笔墨标记转化为形象的心情姿态。它可以开导学生潜伏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想生长,使他们对语文学*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服从,有用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生长。

《三顾茅庐》说课稿 12

各位同行、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刚才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了《三顾茅庐》一文,现在我就本堂课的学*目标、设计思路、设计理念以及教学反思等,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一、本堂课的学*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目标:第一,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真心诚意。第二,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

  二、本堂课的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这篇教材时,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时发现诚;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诚,表达诚;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诸葛亮这一当事人所回味到的刘备对他的一片诚心来提炼诚;最后让学生与刘备进行对话,从而来赞美诚,升华诚。我想抓住“诚”这条主线,既尊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能展示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通过教学,让“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说实在的,这个“诚”也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我想,课堂确实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

  三、本堂课的设计理念

  我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课堂上试想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第一,预设了几套学路。依据课堂中学生学*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预设了三条学路:学路一,学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活动;学路二,学生也可以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的对话入手来开展学*活动;学路三,学生还可以先从描写当时的天气、环境的语言入手来开展学*活动等等。我在试教的时候,大多学生都是先从刘备的动作来体会的,因为刘备的动作比较形像地表现出他的诚意,学生比较容易感悟到。但在今天的课上,学生却先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诚意,这说明咱们衢州的孩子很会读书,很会思考,能透过语言,自读自悟,看到内涵。于是我就顺着这一学情,先从描写刘备和张飞对话的语言入手来组织学*活动,这是根据课堂实际随机生成的学路。在具体感悟人物的对话中,学生也可以任意感悟对他触动最大的一组,教师则随学生选择,融入其中,点拨、引导。

  第二,给学生充分的学*空间。首先,给学生读书的空间,整堂课的支架——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在哪儿,把它读出来。所以我和学生在亲历学*过程中一个最显性的活动就是——读,自由读、指名读、找个伙伴对读、师生对读、加个动作表演读、集体读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滋味,读出感悟。其次,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读人物对话时,多次让学生以刘备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揣摩他的内心活动;在读人物动作时,边欣赏“隆中相见”边思考;在感悟《出师表》时,着力渲染气氛,让学生随着诸葛亮的思绪,思维跌宕起伏。最后,给学生悟的空间,在学生读、思的基础上,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切的,本课的学*中伴随着学生的读、思,到最后悟出来的刘备的诚,是对主人翁人性中闪光点的最好诠释。

  第三,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学生自由对读刘备和张飞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你听出了什么?这一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听的训练,是畅谈个人独特感受的良好契机,有了独特感受,才会有个性的朗读。在想像当张飞要去烧诸葛亮的茅草屋的时候,刘备会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联想到刘备会怒不可遏地大声斥责张飞,但有一个孩子却说刘备是小声地教训张飞,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这是孩子的独特体验,我充分肯定了他。

  第四,努力建立“超文本”的对话机制,文本是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它只不过是个例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超文本”的,本课师生先跟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对话,再和刘备、张飞进行对话,进而和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对话,到最后与刘备的零距离对话,既依托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

  四、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上下来,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从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升华诚,一路感悟下来,学生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在感悟《出师表》和最后跟刘备的对话时,学生表现出来的投入、激情、真切是课堂上难得的高潮。特别是有几个细微之处,孩子们的感悟可真是令人惊喜……

  感谢孩子们,感谢这个班的语文老师,这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语文功底,他们真是太棒了!

  但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关键在于我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比方说在……

  所以浪费了许多课堂上随即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实在可惜!恳请能够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不甚感激!

《三顾茅庐》说课稿 13

  《三顾茅庐》已经学*完毕,重点带领学生学*的第三顾茅庐的情景,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总结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探讨。

  1、催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

  整节课上,我始终饱含着期待,满怀着赞许,用真诚鼓励与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和学*,试图促成学生同文本、教师的主动“对话”,试图将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神情,愉悦兴奋的表情,求知若渴的态度,我相信他们一定和我一样,享受到了体验和再创造的快乐,蓄积起了投入新学*任务的热情。

  同时,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也能使学生提高参与的热情。比如学生在找到并交流“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这一句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学生想象的语言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一字一句,惟妙惟肖,可见,学生已经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也能产生强烈的感受了,已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已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被形象的言语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在阅读当中得到乐趣。

  2.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是作者为表达主旨而经过反复斟酌推敲选定的。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文章上下文来品一品,读一读,当然还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知识辅助理解,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在阅读中较为准确地理解词语,领会中心。而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方法的教授,相信学生也会迁移至其余文章的学*当中,成为自己的东西。

  而对文章整体的'研读把握,我则侧重于那些集中表现文章中心内容的段落。《三顾茅庐》的最精华所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当属第三顾茅庐的情景,所以此段作者花了心思,花了笔墨来重点描写。孩子们便不仅能明白文章要有详略的意图,更知道应在哪个部分侧重学*,重点研读了。

  3、在师生合作中适时引导

  这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孩子们自由找句子,自由合作,自由讨论,自由使用不同方法理解句子、领会中心,最后还自由组合汇报。但是在如此“自由”的情况下,看似形散但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学*的,万变不离其中。

  但如何使学生的发言、讨论、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层次?这就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学*活动中“应变”、“点拨”甚至“周旋”等的引导工作便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在学生的交流反馈中,我经常会适时地追问一句,以期有更佳的学*效果: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地的时候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T追问:“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继续问:“这么远,诸葛亮又看不到,为什么这时候就要下来呢?”

  S们想了想,大声喊:“刘备下马步行不是做给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诚意地尊重他。”

  T再问:“当时什么人才骑马?”

  S:“将军。”“有身份的人。”

  很多S马上领悟到:“刘备这样做是降低身份,和诸葛亮这一村民*起*坐,表示尊敬。”

  而在教学“谒见”一词时,学生进能解释词语的意思,但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悬殊的身份地位,还告知他们刘备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年仅27岁,让学生领悟到刘备颠倒军臣之礼,颠倒长、晚辈的身份就是想让诸葛亮知道自己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老师抓住机会追问,提供背景材料,甚至是利用文本空白启发学生想象,都能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能促成学生思维的深入,理解的深入。

  当然,本堂课中遗憾之处还有不少,最使我耿耿于怀的便是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刘备“赶紧下拜”的动作时,学生坐在座位上模仿动作,造成他们有表演的欲望,却没有表演的空间,“下拜”做不到位,感悟也不到位了。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有诚意的对话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会更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而我却恰恰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历程,心理需要。

《三顾茅庐》说课稿 14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县海陵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金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三顾茅庐》。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由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质量的写作方法,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 教学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中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

  问题学*,在学*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用幻灯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师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些像刘备那样诚心诚意的人或事。我们今天学*《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诚心诚意 刘备——→ 诸葛亮←—— 辅助 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

《三顾茅庐》说课稿 15

  《三顾茅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民主导学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检测导结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扩展3)

——《三顾茅庐》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一、复*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2)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教学目标:

  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扩展4)

——三顾茅庐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字,掌握多音字塞,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与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1、复述课文、2、用来到只见句式写一处景。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诸葛亮吗?他是怎样一个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是刘备的得力军师,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师呢?还有一段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7、三顾茅庐。

  3、释题:

  (1)查字典理解顾茅庐

  (2)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自学课文,小组交流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学*生字,理解词语,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汇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分段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

  2、仔细观察,交流记忆方法

  3、快速默记

  教学目标:

  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你怕冷,自身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俺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身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俺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同学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示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四、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俺。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呵斥——大声呵斥”?

  五、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俺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扩展5)

——《三顾茅庐》读后感菁选

《三顾茅庐》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这一章的大概内容是: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卧龙岗上,住着一位奇才——“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想:“如果我寿这样的一位贤士,让他辅佐我,肯定大业必成!刘备心动不已,决定请他出山。第一次请他出山,门口的童子拦住了去路,他说:“诸葛先生有事出去了。”

  刘备只得败兴而归。而鲁莽的张飞说:“大哥,还不如直接把他捆来。”刘备瞪了他一眼。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又来相请,却发现有一人极像诸葛亮,问后,却得知是他的.弟弟。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三兄弟耐心等候,诸葛亮终被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成大事,身边必须人才济济。那又有什么办法使人才为他人所用呢?一定要善待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还要赏罚分明,这样一来,一定就能成就大业了。

  三顾茅庐不一定单单指用于军事上,现在也同样会用到。比如,某企业的人员不充分,突然打听到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便三番五次的去拜访,用诚心,对待这些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真心的回报。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要善待人才,要讲诚信,要有礼貌。

  然而,讲礼貌,懂礼仪,不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吗?是啊!美德是什么呢?美德时一句安慰别人的话语;美德是一座搭起的爱心桥;美德更是在别人生病的时候,送来的一杯热水。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了美德就不会在和*,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把美德发扬光大,让人人都懂得美德!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刘备在南漳遇到了司马徽,司马徽给他介绍了凤雏、卧龙两位军师。刘备在徐庶的指点下,知道了卧龙就是诸葛亮。于是前去拜访,但是童子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只能先回去了。几天后,刘备再次拜访,但里面的人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很失望,留下一封信后就走了。又是一年的春天,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去拜访诸葛亮,可是这时他在睡觉,于是刘备站在阶下等。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等了好久,连忙出去相见。刘备跟诸葛亮谈了许多,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很感动,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刘备不管风吹雨打,三次来到诸葛亮家,终于打动了诸葛亮。相比之下,我实在不如他。如果我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临阵退缩,遇到作业题目不懂的,干脆不去思考,去抄同学的。我觉得很惭愧。刘备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玲玲。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做作业。做到数学作业,我们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我们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反正也是最后一道题,明天去抄同学的吧!我一边想着,一边对玲玲说:“玲玲,我们出去玩,好吗?”玲玲听了,生气地对我说:“不行!没做完这道题,我是不会去玩的。‘今日事今日毕’,只要今天做完了今天的事,就总会有收获。

  如果总想着抄别人的答案,最后什么也不会得到。”我听了,脸像发烧似的红了。玲玲就算是面对一道题目,都会坚持不懈的去做,我为什么做不到?于是,我坐了下来,和玲玲一起讨论。没多久,我们就“攻克”了这道题目了。我高兴的说:“玲玲,你说得真没错,你又给我上了一堂课。”我们都笑了。在玲玲的 1 / 5

  身上,我看到了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要学*刘备和玲玲,学*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学*。

  现在,我的成绩在不断进步。《刘玄德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去做,就能获得成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的感触很深。

  我认真地读着,我被“三顾茅庐”这个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备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备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不管在我们的学*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我们一定要向刘备拜访诸葛亮一样,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在这次寒假,我看了许多本书,但其中我最喜爱的书还是《三国演义》啦!下面就让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谈一谈我读这本书的读后感吧!不过要说到这本书里最好看、最有名的篇章,我认为那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了。

  《三顾茅庐》里讲到了主人公刘备为了完成复兴汉室大业的理想,诚心诚意的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的故事。书中记载了刘备在第一次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的仆人告诉他,诸葛亮不知去哪里了,或许三五天,或许十天半月才有可能回来,刘备便只好带有遗憾离去。

  第二次刘备去邀请诸葛亮时,刘备派人打听到卧龙先生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当时正是寒冬,还下着大雪,张飞阻拦刘备说:“现在正是军队在打仗,改天再去了。”但刘备却坚持要去见诸葛亮,当刘备、关羽和飞三人来到茅屋外,却发现只有卧龙先生之弟诸葛均在家,诸葛均说:“二兄诸葛孔明昨天出去闲游了”。因为又没有见到诸葛亮,张飞和关羽认为诸葛亮是故意不理睬刘备等三人。张飞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却狠狠地斥责他们。

  第二年早春,刘备第三次去了卧龙冈,路上遇见诸葛均。诸葛均说:“昨晚家兄已回,今日将军可以一见。”当刘备来到卧龙冈时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一个时辰后才醒来,刘备就在寒冷的门外等了足足一个时辰才见到了诸葛亮。

  我读了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做事情要有诚意,要诚心诚意地去做,遇到困难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不能轻易放弃。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朝阳可爱,鸟语动听,我兴冲冲地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我的房间,爬到我的书架上,我信手拿起那本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看起来一个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到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想请诸葛亮帮助他恢复汉室江山,虽然他前两次拜访都失败了,但他并没放弃,依然有耐心、有恒心去拜访第三次,最终感动了诸葛亮,愿意跟随他,助他一臂之力,完成恢复汉室江山的心愿。

  我被刘备的坚持打动了。他在《三顾茅庐》中,第一次没见到诸葛亮,他没有放弃;第二次继续去拜见,依然不遇而归,关羽和张飞都希望他不去了,但他没有放弃;第三次,他依然去拜访诸葛亮,正在下雪,诸葛亮在午睡,他坚持在门外等待他,直到诸葛亮接见他,最终答应助他一臂之力。如果刘备不是特别能坚持,诸葛亮也不会跟着他,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不可能成为三分天下之一的领导者。

  看到刘备的.坚持,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的一件事。我七岁时,有一次,我和李明比赛谁掏的鸡蛋多。第一天,去鸡窝边时,我高兴得不得了,回来时却失落了,因为我空手而归;第二天,我依然耐着性子去了鸡窝边,东瞧瞧,西看看,鸡窝里空空如也,守了一整天,鸡也没下一个蛋,我像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回家了。我再已受不了了,心想:明天肯定也是一样的结果,干脆不去了,于是第三天,我就待在家里,玩会儿玩具,看会儿电视……谁知道,下午时分,李明拿了三个鸡蛋来了我家,我惊奇地问:“哪里来的?”“当然是鸡窝里掏的呀!”李明一副胜利者的模样。当时的我别提多后悔了!要是我再坚持去一天,谁赢还不知道呢!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果然不假,《三顾茅庐》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不然就不会成功。这便是我从书中寻找到的黄金屋。

  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是不会随便委身于人的。徐庶临别刘备时,曾专往孔明处(偏他就能随便遇见,也可见刘备之不遇的必然性)劝其辅佐刘备,反被孔明怒斥一番: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孔明在等待时机,他要择良木而栖。以他对天下大势的洞明,他是不应该没听说过刘备的,只是没有机会亲自考察,因此当刘备第一次前往卧龙岗之前,实际上孔明已为刘备设下考场。

  第一次去,童子的一句“我记不得你这许多名字”,也可视为孔明对刘备的有意怠慢。当刘备听说孔明不在家,想且待片刻时,在关张的劝说下,竟真的离开 4 / 5

  了。故这一次刘备来得勿忙,没有做充分准备,孔明对他是不满意的,使一小童即打发了他,因此第一顾失败。

  第二次去,正是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之时。没想却又是孔明之弟出场了(呵呵,刘备所见之人也在提升档次。孔明若现在做导演,片子也肯定不会引起观众视觉疲乏),一句哥不在我不敢久留你等于对刘备下了逐客令。这次刘备比上次表现好,留下了充满诚意的书笺五份。孔明对他的态度基本满意,因此为第三顾的成功埋下伏笔。

  第三次去,是孔明对刘备的最后一考,也是最苛刻的一考。一般人受不了。先是诸葛均貌似无礼地自行离去,刘三人无人引见,自己前去叩门。童子的一句先生还睡着没醒呢,把等还是叫的`问题抛给了刘备,刘备选择了等,并且是恭恭敬敬地侍立着等,惹得张飞要去放火。总共等了“半晌”后又立了“一个时辰”,静侯孔明穿衣又是“半晌”(呵呵,刘备就是刘备啊。成功不是偶然的)。尤其是正式见面后刘备的态度,更让孔明满意。刘备一见孔明,如见神仙,赶紧儿地下拜,并极表仰慕之心,终于使孔明接纳了刘备。

  之后自然是刘备也拿出了自己的考题,孔明一*三分天下的预言,让刘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一对最佳拍档形成。

  孔明对刘备的认识过程,也是对刘备为人的考验。让我想起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那几句话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明根据这一至理明言而对刘备设下考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刘备就是他等了已久的有天子命并有天子素质的好主子。跟定了!


《三顾茅庐》说课稿 菁选(扩展6)

——《三顾茅庐》教案实用20份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

  二顾

  三顾

  怎样一个人刘备

  (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

  (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刘备真诚的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并深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侧面烘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物的精神,体会真诚的人性之美。

  4.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学会欣赏小说的常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想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1、重点字

  纶巾(guan)贵胄(zhòu)鹤氅(chang)愧赧(nan)拜谒(yè)鄙贱(bi)

  挟持(xié)存恤(xù)总揽(lan)殷实(yin)金帛(bó)如雷贯耳(guàn)

  箪食壶浆(dan)

  2、多音字

  曲(q) 曲艺 将 (jiang)将心比心 (q) 弯曲 (jiàng)将领

  3、形*字

  纶 (guan) 纶巾 赧(nan) 愧赧 挟(xié)挟持 伦 (lún)

  伦理 赫(hè) 显赫 狭(xiá) 狭窄

  4、重点词

  拜谒:拜访谒见。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疏懒:松懈;懈怠

  经世奇才: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

  思贤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2)仁心爱人。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3)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2)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3)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理清人物性格之后,可分角色扮演,还原三顾茅庐情景。角色表演时注意引导学生表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

  目标导学四:精彩段落研读,解说“隆中对”内容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完成以下问题。

  1.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明确:“大梦谁先觉?*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相貌描写片段: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

  【教学提示】

  “隆中对”的内容极具谋略性,可引导学生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体会运用军事谋略的趣味。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目标导学五: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人物出场的艺术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三、四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诗句: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试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明确:1.《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悉知。

  2.《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3.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经久不衰。

  【教学提示】

  该部分照应教学导入,教师可提供适量材料,方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挥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 求贤若渴 志向远大

  诸葛亮: 才略高超 淡泊名利

  张飞: 言行鲁莽 性格直爽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介绍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降低了难度。

  2.重视学法的指导,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特色等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部分学生对名著本身未进行全文阅读,对“隆中对”中的谋略不能详尽知悉,是一大遗憾。

  2.对于本文语言特征,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做更细致的分析。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过渡到小集体学*,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周五下午。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主要抓住了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得出是诚心诚意,然后王老师让学生在一顾和二顾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和行动体会其情和其心到底有多诚,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化的阅读。

  在与学生交流时,王老师.整体把握得很不错,围绕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以及各自的身份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采用了对比研读、引导阅读等方式。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重点词,借助课题,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补充提示语,从刘备的言语角度感受他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出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释题

  1、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三顾茅庐”的故事,它选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2、释题:“顾”:拜访“茅庐”:用茅草搭建的房舍

  谁拜访谁的茅庐?(刘备诸葛亮)

  谁能连起来说课题的意思?你还想知道故事的什么?(原因、经过、结果)

  二、初读整体把握:

  1、师:那赶快用心快速的读故事吧!去文中找找吧。

  2、生初读

  3、交流:

  (1)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事件)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经过)恳请他出山。

  (结果)

  4、点拨相关的字词:仰慕辅佐怏怏……

  三、抓言语,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

  1、师: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但你知道吗?此时诸葛亮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先说,后师出示)

  出示句子驾小舟于江湖之中,访名僧于山岭之上,寻朋友于村落之间,乐琴棋于洞府之内。生读后,师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无忧无虑,逍遥自在,与世无争……)

  师:是啊,到底是什么让他过上劳神的日子呢?刘备的哪些语言感动着诸葛亮呢?请用心读读一到四自然段。请你找到刘备的话,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生读一至四小节,找言语,写感受交流

  师:刘备的哪些语言会感动着诸葛亮呢?

  预设之一: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派个人去呢?”在张飞的眼中,孔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村夫)

  所以张飞会怎样说呢?(不屑,很瞧不起,淡淡……)而在刘备的眼中呢?(当今的大贤:非常有道德,非常有才能)

  理解“斥责”(责备)斥责的背后,我们读懂了什么?(刘备的仰慕)

  预设之二: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这“风雪”一词告诉我们当时正处在怎样的环境?(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师:刘备正是冒着这样的风雪来表明自己的诚意,因此,当张飞埋怨天寒地冻时,刘备会是怎样的表情呢?引读:刘备严肃的说_________;刘备生气的说_________;刘备真诚的说_________;

  预设之三: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引导:这“大声斥责”想告诉张飞什么?“斥责”的背后说明了什么?(表示自己的决心)师:是的,刘备就有这么一颗热心,一片决心,一颗诚心!请你联系上下文,补上合适的提示语,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分角色读(张飞刘备一起读语言)

  预设之四:师:正因为刘备如此诚心诚意,才会第三次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的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可张飞还是耐不住性子,说:(生读)“如果刘备听到了一定会说____________!”生根据上下文想象说话。

  四、回归整体,拓展:

  1、师:正是刘备斥责张飞表决心,天寒地冻写热心,正是拥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诸葛亮出山了。他出山后做了什么呢?

  2、出示:

  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连山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火烧赤壁智取汉中收复南疆空城计三气周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存疑:下节课我们将从刘备的行为中感受他的诚心,孔明的感动所在。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教学板快之三

  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齐读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生: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生接:雄才大略)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评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

  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

  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补充:《三国演义》)

  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刘备字——

  张飞字—— 关羽字—— 李白字——

  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二、检查预*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7、课件打开生字版指名认读、连词、释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各自默读课文,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交流讨论。

  四、播放课件欣赏:动画演示故事、配乐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深层读悟课文。

  2、认真完成写字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板书:三顾矛庐

  生:老师,你写的“茅”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

  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

  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

  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

  1、范读。

  提问:“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fen)辅(fufu)晌(xiangshang)

  辰(chengchen)诸(zhuzu)卧(wowu)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切入感知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引导学生读课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二、新授(精读感悟,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1、一读——大声朗读。

  过渡:是啊,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愿意出山,辅助完成大业呢?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

  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3、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一样的意思。

  刘备是邀请诸葛亮出山。(板书:诚心诚意)

  (二)、细读课文,从对话、神态、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读—找—说—悟—读)随机

  过渡:

  1、刘备的真心到底有多诚?真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进一去读读课文,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找可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感受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

  3、交流。

  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嚷”

  a、师:嚷什么意思?(喊叫)谁来试一试?个别读,体会出嚷。

  b自己练读,指名读出猛张飞。

  c引导想象: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不耐烦、讨厌)

  d师:从一个“嚷”字让我们看到了鲁莽。还可以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带着这种心情再来嚷一嚷。(齐嚷)

  (3)指导“捆”(学生点到即可,不说也不要紧)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师:——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就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

  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教师导: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对诸葛亮的无礼。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刘备求贤的急切,对诸葛亮的敬重。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

  1.师:除了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深深诚意?(学生读有关语句)

  2.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或师引导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地的时候就下马了,这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t追问:“半里多地大概有多少米?”

  s算:“250米。”

  t继续问:“这么远,诸葛亮又看不到,为什么这时候就要下来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刘备下马步行不是做给诸葛亮看的,而是真心诚意地尊重他。”

  t再问:“当时什么人才骑马?”

  s:“将军。”“有身份的人。”

  很多s马上领悟到:“刘备这样做是降低身份。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对他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尊敬。”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

  “不要惊醒”: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

  “恭恭敬敬”:师:想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会有怎样的动作?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你会对谁这么恭恭敬敬呢?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

  (学生想象的语言会很丰富,模仿的口气也很像。有的说:“二弟三弟,你们且在门外等候,我先进去。”有的说:“三弟,你性情急躁,现在门外等候,莫要惊扰了孔明先生;二弟,你也一起等候。”)

  (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生谈体会或师引: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

  师:仅仅半天吗?一个时辰就是?

  师:古时候,一天一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约是现在两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站一个还躺着。(看图)

  师: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的敬重啊!齐读这部分。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急切地希望见到诸葛亮,反映出刘备求贤若渴)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动画)

  带着体会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才悠然醒来……见面。”注意标出的关键词。(出示)

  教学板块之二(感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过渡:刘备为何对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呢?肯定诸葛亮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通过上节课的初步认识,你觉得诸葛亮怎样?

  师引导:是啊。诸葛亮雄才大略。文中也简单写了一写。请大家读课文的3、4、5小结,找到有关语句,并说说体会。

  环境烘托体会性格:

  师:其实,这里的环境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

  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里有一句——(生接:比喻句)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t: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t: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里景色宜人,谁来读好它?

  齐读

  分析形势体会大略(第四小节)

  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t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t当时诸葛亮是这么说的:将军想成就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刘备-----。“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

  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

  出山战况验证才华

  t: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板书(如鱼得水)谁是鱼,谁是水呢?为什么这么说呢?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火烧赤壁”、“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巧设空城计”……)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对刘备有多么重要。难怪刘备会三请诸葛亮。再读读最后一节。

  三、延伸拓展深华中心

  t:(延伸)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初步认识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那这个故事对你生活中又有什么启发呢?(待人诚恳,谦虚 不要摆架子 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四:作业:

  1、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心。

  板书:

  三顾茅庐

  刘备(如鱼得水)诸葛亮

  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引导学生回想校园一角、名胜古迹、赵元古银杏等地方。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三、背诵课文3、4节。

  四、练*

  1、形*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一下昨天学*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

  1、形*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六、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2)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茅塞(sāi sài sè)顿开

  2.我会填

  三( )茅庐 青翠欲( ) ( )( )起伏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3.想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课外拓展:

  认真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三国群英荟”中的《桃园三结义》、《张飞认输》、《过五关,斩六将》。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读下面的话,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敬)

  一、复*导入

  师:昨天大家一起兴趣盎然地学*了《三顾茅庐》,能谈谈你的学*感受或收获吗?

  生:我知道了刘备三次诚心诚意去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很高兴。

  师:真好,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薄”了。

  生:我学到了张飞和关羽脾气急,尤其是张飞,一开始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好,不像刘备那样尊重人才。

  生:学课文后我知道了诸葛亮雄才大略、神机妙算,是当时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师:是啊,我们把诸葛亮这样有才能的人叫做“贤人”。

  生:我学到了刘备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三次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师:是啊,刘备诚心诚意地“求贤”,让我们感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悼公“求贤”的文章——《祁黄羊》。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按照*惯,读通课文,做上相关记号。(收获、注意点、疑点)

  师:把你学*的`所得告诉大家,好吗?

  生:我想提醒同学们几个多音字。“落下了毛病”中的“落”读lào,解狐的“解”读xiè。

  师:真好,很细心啊!

  生:我学会了“辞职”一词的意思,辞职就是说辞去职务,所以悼公才要重新选人担任中军尉。

  ……

  师:(出示小黑板)一起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短语或人名吧。(征伐辞职举荐慎重兴亡合适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祁黄羊悼公解狐祁午)

  生:齐读。(有部分学生把“兴亡”的兴读成了“xìnɡ”)

  师:再读这个词语;“兴亡”(结果全读成了“xìnɡ”)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自己去体会体会其中的意思。

  生:应该读“”,因为文章说“国家的兴亡”是指国家的兴旺、兴盛和衰败、灭亡,根据意思应该读“xīnɡ”

  师:很好,能从意思去想字的读音。课文中说什么关系着国家的兴亡?

  生:中军尉的人选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因为中军尉的职责很重大。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军尉的职责更是重大,所以祁黄羊荐贤时不得不慎重,你能到课文中找到“慎重”的近义词吗?(郑重)“郑重”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到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郑重”一词的意思。(生找句子,读句子。)

  生:郑重就是说话时语气很认真,表情很严肃。

  生:很认真的意思。

  生:就是很谨慎,很严肃。

  师:为什么你觉得有谨慎、严肃的意思?能联系课文告诉我吗?

  生:我发现了祁黄羊每次“郑重”地说之前都要“想了想”,他是在思考之后才说的话应该是正确的。所以郑重一词应该是认真谨慎严肃的意思。

  师:能联系课文具体的句子来理解,真棒!那么祁黄羊分别郑重地举荐谁担任中军尉的?

  生:祁黄羊两次荐贤分别了推举了解狐和祁午。

  师:你知道解狐、祁午和祁黄羊的关系吗?

  生:解狐是祁黄羊杀父仇人,而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

  生:我不明白祁黄羊,父之仇人不共戴天,怎么能选解狐呢?推举亲生儿子担任国家要职,他就不怕天下人误解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为什么祁黄羊“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你能用黑板上的词语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告诉大家吗?

  ■第一课时

  [教学情况回放]:

  上个星期,我们一直学*的是关于创造力的一组文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古典小说的世界,本单元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人物,讲一些故事,如诸葛亮、祁黄羊等,为什么要学*这些故事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正如古话所说,我们以《三顾茅庐》、《祁黄羊》等故事为镜子,我们能学到如何做人,这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孩子们听我这么一说,感觉到来了劲头。

  接着讲三顾茅庐的意思。这不难!讲完我问点难度系数大些的——茅庐就是茅屋,可是这里为什么不用茅屋,而用茅庐呢?

  孩子们够聪明,有的说茅庐是山上,有的说茅庐比茅屋好好听点,还有的说比茅庐听起来比较高雅,呵呵,还知道高雅一说,够可以的!

  在最后,我告诉了孩子们茅庐的'意思是简陋的草屋,这下孩子们恍然大悟了。

  在孩子们初读后,请任意选择一个任务进行,答案还是比较好玩:

  张飞太粗鲁了。

  刘备很重视人才。

  刘备很狡猾,他为了统一,他去茅庐请诸葛亮,我想他真的统一后,一定会将诸葛亮杀死,这就是狡猾。(孩子们不同意)

  关羽性急。

  刘备以大欺小……

  这真是有意思!

  分段读时孩子们更有意思。

  第一小节

  读“诸葛亮”,理解“统一”,有说归一个人管,有说不要群龙无首一样,几个国家要有一个带头的,有说占领,这需要纠正,我——刘备正因为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要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统一。

  滑“邀请”两字,想象前两次是怎么邀请的?

  刘备去前一定要想想怎么讲?

  诸葛先生,我刘备久仰你大名,我想统一,可是正是因为没有您的智慧,所以至今还没有统一。

  诸葛亮先生,我老早就久仰你大名了,今天特来拜访,是想请你出山助为我统一。

  诸葛先生,早闻你足智多谋,此次前来,是想请您出山,助我实现统一的大业。

  我提醒注意诚心诚意,学生再说,要将你改成您。

  第二小节,张飞嚷着的那句,我请学生读,读得较好。我介绍嚷在字典上的意思是喊叫,这下学生再读的时候就好了许多。姜军读时,几乎要尖叫起来,实在有些恐怖,过了![

  后来刘备生气了,他们就不再无礼了,我问为什么怕?孩子们猜想有意思。其中还讲到“怕”是因为他们重兄弟感情。

  第三小节,蒋昕读,自读,再谈感受。

  抓住两个“轻轻”、“恭恭敬敬”等词,通过亲身模拟体验来体会当时的情景。

  还体会山冈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山冈如卧龙,学生体会很有意思。

  第四小节,对“三分天下、最后取胜”进行补充阅读。第五小节。

  最后,问最爱者是谁,最讨厌者是谁?学生回答好玩。

  戴天成说:我喜欢刘备,因为他很尊重人才,很懂礼貌。“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生:我喜欢刘备,因为他耐心等待。

  生: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聪明,人有长得帅。

  师:是的,刚才我读到了,诸葛亮确实很有风度,很优雅!

  黄达愿:我喜欢童子,因为他有礼貌,因为他对先生说,外面有刘皇叔已经等待多时。这还说明他很体贴刘备。

  王成成:我喜欢关羽,因为他兴子很直率,武艺高强。

  生:我喜欢张飞,他技压群雄。

  师:那你最讨厌是谁?

  生:我讨厌张飞,因为他没有礼貌,很凶!

  生:我讨厌刘备。他把不想出山的诸葛亮求出山。

  生:我讨厌诸葛亮……

  蒋雨雯:我讨厌张飞,他没有弄清楚,刘备都去请求了两次,他就反对,还想用粗鲁的办法来‘求’诸葛亮,这实在是不好,按理说他跟了刘备很多年了,应该知道刘备的心思呀。

  张飞不尊重他大哥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才。

  诸葛亮让刘备干等了好几天,(其实是好几个月,甚至是好几年)

  黄达:张飞,我比较讨厌他,因为他要将诸葛亮捆起来,很不礼貌。

  师:甚至可以说是粗鲁。

  生:我喜欢诸葛亮,又有点讨厌他,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足智多谋,我讨厌他是因为刘备来了,他竟然有本事还在哪里睡,打扮还要那么多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发表了这么多意见,我为你们自豪,说明你们读书爱思考了,这很好,但是一个人,最好还是将整本书都读一读,这样起来至少会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些,更正确一些。我向大家推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请同学们好好读读,然后在来你关注的人物。下课。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