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份

首页 / 说课稿 / |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1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 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 ,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2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练*四》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中“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一节练*课。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加与减(二)是在学生已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练*四》是在学*了本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安排的一节练*课。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涉及进位加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法,对加减法的意义了一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还不够熟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列竖式时,会忘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将进位的小1漏写或漏算。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进一步理解、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五)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种以上的方法(口算和列竖式计算),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还包括从具体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竞赛、观察、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流程

  该学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求知欲,但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在数学智慧王国中逛商城”的情境,来贯穿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下面就整个教学过程作具体阐述:

  (一) 创设情境,引入学*

  创设“在数学王国里逛商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朋友,今天数学王国的商商城开张,淘气和笑笑决定去逛一逛。你们想去吗?请用行动告诉我吧。”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二) 体验情境,快乐学*

  1、 智慧图书馆。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参观小书架”的活动:根据已经创设的情境出示图书专柜图,引出图书统计表即第1题,请学生看统计表理解并交流题意“大家算一算,每一个小书架一共有多少本书”,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智慧门诊。以淘气在商场里遇见老朋友啄木鸟医生的情境引入。淘气说: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医生帮忙看看树病在哪儿。由学生扮演医生,帮淘气找到数的并在哪里,再开个“药方”�o树治治病。通过体验当医生的角色,交流帮小树开“药方”的'心得,进一步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3、 智慧购物街。这一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智慧泡泡店”、“小小服装设计师”、“体育明星店”。

  活动一:智慧泡泡店。笑笑在智慧商场里买了神奇的智慧泡泡水。瞧,这是她吹出的泡泡,出示有算式的泡泡。提出要求:如果算错了,那个泡泡就会破。进入计算情境,比一比,看看谁最后得到泡泡多。通过游戏与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并通过竞赛规则的方式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做到准确、熟练。

  活动二:小小服装设计师。“淘气来到了童装店,遇到了许多小朋友,他们都穿上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可该配哪顶帽子呢?请大家帮这些小朋友搭配一下吧。”请学生观察第4题后,说说题意,算一算得数是几就连哪一顶帽子,再连一连,看谁该戴哪顶帽子。汇报交流时提问:77+8为什么没有帽子?提高分析为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体育明星店。安排这个环节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谈话引入:好孩子不仅爱学*,也爱锻炼。笑笑又买了一副羽毛球和一副乒乓球。出示第6题,组织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第6题。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智慧广场。在参观智慧广场小猴和“摘桃比赛”表演时需要获得入场券,先要通过“智慧大闯关”环节。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接着集体订正,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的,鼓励发现左右两式间的关系直接比较的方法。闯关成功,观看小猴摘桃表演,看练*第8题,选择一只喜欢的小猴,算一算,帮他很快的摘到桃子。通过活动,在游戏与比赛中强化计算能力,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三)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 这节课我们去数学王国逛商城,你玩的开心吗?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2、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3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4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练*四》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中“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一节练*课。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加与减(二)是在学生已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练*四》是在学*了本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安排的一节练*课。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涉及进位加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法,对加减法的意义了一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还不够熟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列竖式时,会忘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将进位的小1漏写或漏算。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进一步理解、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五)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种以上的方法(口算和列竖式计算),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还包括从具体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竞赛、观察、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流程

  该学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求知欲,但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在数学智慧王国中逛商城”的情境,来贯穿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下面就整个教学过程作具体阐述:

  (一) 创设情境,引入学*

  创设“在数学王国里逛商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朋友,今天数学王国的商商城开张,淘气和笑笑决定去逛一逛。你们想去吗?请用行动告诉我吧。”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二) 体验情境,快乐学*

  1、 智慧图书馆。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参观小书架”的活动:根据已经创设的情境出示图书专柜图,引出图书统计表即第1题,请学生看统计表理解并交流题意“大家算一算,每一个小书架一共有多少本书”,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智慧门诊。以淘气在商场里遇见老朋友啄木鸟医生的情境引入。淘气说: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医生帮忙看看树病在哪儿。由学生扮演医生,帮淘气找到数的并在哪里,再开个“药方”給树治治病。通过体验当医生的角色,交流帮小树开“药方”的心得,进一步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3、 智慧购物街。这一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智慧泡泡店”、“小小服装设计师”、“体育明星店”。

  活动一:智慧泡泡店。笑笑在智慧商场里买了神奇的智慧泡泡水。瞧,这是她吹出的泡泡,出示有算式的泡泡。提出要求:如果算错了,那个泡泡就会破。进入计算情境,比一比,看看谁最后得到泡泡多。通过游戏与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并通过竞赛规则的方式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做到准确、熟练。

  活动二:小小服装设计师。“淘气来到了童装店,遇到了许多小朋友,他们都穿上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可该配哪顶帽子呢?请大家帮这些小朋友搭配一下吧。”请学生观察第4题后,说说题意,算一算得数是几就连哪一顶帽子,再连一连,看谁该戴哪顶帽子。汇报交流时提问:77+8为什么没有帽子?提高分析为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体育明星店。安排这个环节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谈话引入:好孩子不仅爱学*,也爱锻炼。笑笑又买了一副羽毛球和一副乒乓球。出示第6题,组织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第6题。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智慧广场。在参观智慧广场小猴和“摘桃比赛”表演时需要获得入场券,先要通过“智慧大闯关”环节。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接着集体订正,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的,鼓励发现左右两式间的关系直接比较的方法。闯关成功,观看小猴摘桃表演,看练*第8题,选择一只喜欢的小猴,算一算,帮他很快的摘到桃子。通过活动,在游戏与比赛中强化计算能力,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三)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 这节课我们去数学王国逛商城,你玩的开心吗?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2、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5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6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 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 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 ,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7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8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9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学*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10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份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份(扩展1)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练*四》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中“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一节练*课。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加与减(二)是在学生已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练*四》是在学*了本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安排的一节练*课。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涉及进位加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法,对加减法的意义了一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还不够熟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列竖式时,会忘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将进位的小1漏写或漏算。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进一步理解、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五)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种以上的方法(口算和列竖式计算),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还包括从具体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竞赛、观察、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流程

  该学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求知欲,但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在数学智慧王国中逛商城”的情境,来贯穿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下面就整个教学过程作具体阐述:

  (一) 创设情境,引入学*

  创设“在数学王国里逛商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朋友,今天数学王国的商商城开张,淘气和笑笑决定去逛一逛。你们想去吗?请用行动告诉我吧。”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二) 体验情境,快乐学*

  1、 智慧图书馆。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参观小书架”的活动:根据已经创设的情境出示图书专柜图,引出图书统计表即第1题,请学生看统计表理解并交流题意“大家算一算,每一个小书架一共有多少本书”,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智慧门诊。以淘气在商场里遇见老朋友啄木鸟医生的情境引入。淘气说: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医生帮忙看看树病在哪儿。由学生扮演医生,帮淘气找到数的并在哪里,再开个“药方”給树治治病。通过体验当医生的角色,交流帮小树开“药方”的心得,进一步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3、 智慧购物街。这一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智慧泡泡店”、“小小服装设计师”、“体育明星店”。

  活动一:智慧泡泡店。笑笑在智慧商场里买了神奇的智慧泡泡水。瞧,这是她吹出的泡泡,出示有算式的泡泡。提出要求:如果算错了,那个泡泡就会破。进入计算情境,比一比,看看谁最后得到泡泡多。通过游戏与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并通过竞赛规则的方式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做到准确、熟练。

  活动二:小小服装设计师。“淘气来到了童装店,遇到了许多小朋友,他们都穿上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可该配哪顶帽子呢?请大家帮这些小朋友搭配一下吧。”请学生观察第4题后,说说题意,算一算得数是几就连哪一顶帽子,再连一连,看谁该戴哪顶帽子。汇报交流时提问:77+8为什么没有帽子?提高分析为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体育明星店。安排这个环节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谈话引入:好孩子不仅爱学*,也爱锻炼。笑笑又买了一副羽毛球和一副乒乓球。出示第6题,组织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第6题。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智慧广场。在参观智慧广场小猴和“摘桃比赛”表演时需要获得入场券,先要通过“智慧大闯关”环节。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接着集体订正,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的,鼓励发现左右两式间的关系直接比较的方法。闯关成功,观看小猴摘桃表演,看练*第8题,选择一只喜欢的小猴,算一算,帮他很快的摘到桃子。通过活动,在游戏与比赛中强化计算能力,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三)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 这节课我们去数学王国逛商城,你玩的开心吗?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2、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8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9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份(扩展2)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连山区世纪小学的李娜。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那么,生动有趣的学*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8、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表示什么物体也没有),再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最后书写0,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和做游戏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说学前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更深刻的认识,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能力目标: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体会数的意义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生活中会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种含义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情境导入法: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容易疲劳,因此,我以钓鱼游戏的形式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入多媒体教学,

  设计小猫钓鱼的情景图,以鲜活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通过出示直尺、温度计等实物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学法可归纳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二)举例说明法:学生说出生活中用0的例子,理解0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操作观察法:利用直尺、温度计、台秤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直观感知0表示起点和分界线的意义,突破学*的难点。

  (四)活动练*法:把练*设计成各种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播放数字歌)

  (一)组织学生做钓鱼游戏,并计数,比比看在一定的时间里谁钓的鱼最多?多者获胜。利用游戏的形式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今天,小猫们也举行了一场钓鱼比赛,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比赛的情况呀?我们来帮小猫记一记,四只小猫分别钓了几条鱼,好吗?(出示主题图).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情景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我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童话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新知探究:教学0的含义。

  (一)0表示没有。

  你们能把这些数(小猫钓的鱼的条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我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教师:小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0)它怎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呀?(因为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做事时不能像小黄猫一样,应该认真做事,专心致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没有)板书:没有

  2、实践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1)猜铅笔的游戏。先是师生猜再由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猜一猜,注意要创造出用0表示的。

  (2)教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如小猴吃桃、放飞气球等。

  (3)学生举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0表示。(我有一支铅笔用玩了,剩下0枝。妈妈给我了三个苹果,我一天吃完了,我还有0个苹果……)通过这一环节,不但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0表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

  3、教学书写0。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认识了0,那么0像什么呀?说一说,你会写0吗?

  2、课件演示:0的写法,学生认真观察。

  3、教师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讲解,强调格式,学生书空。

  4、描红,练*书上的第8页写一写,写完后进行展示。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3

  一、说教材。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运算的基础。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比较、迁移、归纳法及练*巩固、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学法指导及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让学生在直接感触的基础上,体会算理,掌握多样的计算方法,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铺垫。

  2、故事导入。

  在一个很美很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产生学*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4.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5.学*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想教育: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聪明,而且者是懂事的好孩子,对吗?小白兔有好吃的要与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谁能说说你们在生活中有好吃的是怎么做的?

  生:我分给爸、妈妈吃。

  生:我要分给小朋友们吃。

  生:我要和老师一起吃。

  意图:使学生把本课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说课堂评价。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探究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远比结果重要的多,所以只要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意见,对于同学与自己相同的看法要肯定,不同的看法要讨论,在交流与探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书写0,最后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学情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教学时间分配:

  见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看!(出示课件)小猫也有自己幸福的家,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猫爷爷带领着他们一家人外出钓鱼,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图形》,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会用鼠标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图型、*面图形的学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过程:1、出示五种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2、在认识新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设计过程:1、创设拼图宝宝情境,请同学们找一找,再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面图形。

  整合点: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设计过程: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

  2、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长方形吗?

  3、你能从这些立体图形上找出其他*面图形吗?

  4、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整合点: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设计过程: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教学评价及效果: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找朋友

  设计过程: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

  2、找出交通标志牌上的*面图形。

  整合点: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练*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结合学生生性好玩的特点,我用游戏的形式设置不同层次的练*。

  练*一分饼干

  整合点: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根据分图形的情况,准确掌握了所有学生的学*情况,及时做到教学反馈。

  练*二火眼金睛

  整合点:象这种图形套着图形的题,学生找全是个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会出现图形重合的现象,学生看得也就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练*三小小设计师

  整合点:比起传统教学的拼图设计,这个练*让学生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拼组过程中又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效果及评价:三个游戏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强化了教学重点:即正确辨认四种图形。这种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小结 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作铺垫。

  六、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这节课教师对学生的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在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的学*态度、语言表达和合作精神。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

  2.学*效果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结果的评价。发挥学*的激励作用,因材施教,适时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有更大进步。

  七、教学反思:

  1、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合理恰当的整合在一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了学*效

  率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更有效的学*知识,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多媒体资料的引用。文字、图片、影音和动画练*等,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教学方式注意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

  总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耐心的聆听,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谢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7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对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养,学生有好的听课*惯,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基本上已经理解8、9的加减法的意义,但对于首次出现的大括号比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对南极的情况有少数学生有些了解,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企鹅的生活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相关的加减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在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

  的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本课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学重点

  1、对括号和问号的理解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结合图和图中括号、问号对图意的理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2、试一试中的两张表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授 师:同学们,开学快两个月了,你们跟老师在一起开心吗?(开心)

  师:我也非常地开心,做梦都想跟你们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美梦,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分享吗?(想!)老师梦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跟你们一起乘坐热汽球飘到了南极!一到南极,你们跟老师一样,都兴奋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企鹅(板书课题:可爱的企鹅)。你们拼命地召唤企鹅,想和企鹅交朋友。可企鹅们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要我们共同努力,答对了它们的问题才跟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答对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8

  一、集体备课的思路

  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重要性,初步培养统计的观念,并在初步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认识统计图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上册通过最喜欢的水果这一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问题并回答问题。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先后安排了学生所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三个活动,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有关的统计知识。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这与一年级上学期绘制的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

  4、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落实课堂教学效果,展现真实的课堂教学,我本着以生为本,发展能力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奥运和福娃引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小组活动中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了解了同学们都喜欢什么活动好,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再根据统计图上的的信息做出决策:组织参与人数最多的那项活动才好,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课堂实际设计练*,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得到奖励的福娃,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比较,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9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摘果子”一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学*减法的开始,学生对减法的含义体会不深。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及必要性。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我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的为:

  知识目标、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减法含义;能正确列出并读出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讨论多种方法交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

  三、说学法

  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创境——探究”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复*准备,创设情境

  l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摘果子”这一情境。“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园,自然过子里的果子成熟了,兰兰提这篮子来摘果子。她请我们一起去,你们说好吗?那我们出发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渡到第二阶段。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兰兰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接着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

  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学生对减法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寻求不同解法。

  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摆铅笔的小练*。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进行小结质疑:兰兰见到同学们学得这样好高兴得忘了刚才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谁能告诉她?如果没有问题进行第三街段。

  (三)巩固练*,形成技能

  练*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题1看图填算式。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掌握。2算一算检查学生离开图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3到5题也是看图计算。其中4,5题答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学生解释合理,我都给予肯定。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我设计第6题是比较大小。这道题我采用同桌合作学*,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合作解决困难,让他们每个人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摘果子”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

  (四)全课总结,强化新知

  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1

  一、说教材

  《数铅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的内容。在一年级上册的学*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内数的数数、比较及加减运算,对20以内数的组成也有了初步认识。本课教材安排了“数铅笔”这一情景和一些相关的练*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数数,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并在具体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通过数实物、表示结果、圈一圈的活动,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算法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感知以10当一的优越性,自主建构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一”和“十”。

  课前准备:

  1、学具:小棒100根。

  2、课前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的操作中启迪思维,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体验数学,体现自主探索的优越感。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性,初步渗透数学的生活性。

  三、说教学流程

  (一)检查课前调查并复*

  师:上学期我们学*了20以内的数。我想问问小朋友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教学预设:学生说出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师:同学们,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现在请你们四人小组里面互相说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数。并且说说这些数个位上是几,十位上是几,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巡视指导)。

  [教学预设:学生能说出类似我家有8盆花,8只有个位,是由8个一组成的;这栋楼有16户人家,16的个位上是6,十位是1,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对20以内数的组成进行复*,对新课进行铺垫。]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物体的个数超过了20个,你们还会数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数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学*新课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1)师:这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数小棒的方法。

  [教学预设:1根1根数;2根2根数;5根5根数;10根10根数等,此时就让全班学生接数。对每一种数法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内合作数数,了解数序互相提示、检查。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学*成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交流感受数法多样化。]

  (2)优化数法,练*10根10根数,边摆边数。

  师:你最喜欢哪种数法?为什么?

  [教学预设:10根10根数,因为最快。]

  那我们也像那个小朋友一样,10根10根数,并且我们利用带来的皮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通过对比几种数法,体现以10当一的优越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1捆是10根小棒,那么10个一就表示1个什么?2捆小棒表示2个什么?5捆,8捆又表示什么?数一数一共捆了多少捆小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十”和“一”]

  (3)学生跟着老师在一次十根十根数100根小棒。并用皮筋把10捆捆在一起。

  (4)明确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10个十是一百。

  2、圈一圈,数一数。

  数P2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数点子,从规则排列地数到混合排列的数的过程。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引导学生十个十个地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游戏:接力赛

  教师说清游戏规则:两人做游戏,一人说出3个有规律排列的数(如34、36、38)另一人接着按规律再数出3个数。

  4、练*5(开放题)。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几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练*,让学生不觉得累;让学生感受成功。激励学生进一步学*数学。体现数学的趣味性与多样性]

  四、总结

  谈自己本课所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2

  一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前后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方位感不强,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 认识物体的 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方向与位置做好铺垫。

  3、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良好*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而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5、教具准备方面,(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小红花、动物图片等、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卡丁车图片作为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一年级的小学生更喜欢用形象来思维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 感知物体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三、说教学设想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现场资源来启发学生学*,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自主的空间中观察、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 学*的主人。

  学生将通过说、找、摆、做、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对!小兔子骄傲自满,结果输给了小乌龟。小兔子为此很不服气,今天,又找到了乌龟,非要再赛一次,乌龟明白,这次小兔子肯定不会睡大觉了,就对小兔子说:“比赛可以,但这次的路线必须有我来定。”小兔子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现在我们就到赛场去看一看。

  (二) 观察交流,获取新知

  同学们,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给我打电话说森林王国有一场运动会,邀请我们一年级二班的同学去观看。还等什么,赶紧去看看吧:百米赛跑都快要开始了,我用电脑出示动物赛跑图,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哪些小动物?老师最喜欢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同时也可能有学生会发现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乌龟和小蜗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给予表扬说“你真棒”、“观察得真仔细”等等,并用小红花作为奖励。

  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同时,动态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其它的同学,这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的自**。

  然后,我激发兴趣,看完了紧张的百米赛跑,可惜我们错过了卡丁车比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利用笑笑发来的短信

  2号车排在最前面,3号车排在4号车的后面,1号车在最后面。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短信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车图片在小组内说一说,摆一摆。小组交流汇报,然后请一组同学到前面利用图片边说边摆。这里我会给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评价。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回放,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对不对。

  卡丁车大赛的情境新颖时尚,同学们团结合作,认识字的同学读信息,其他同学摆图片,在小组内观察与交流中,解决了这样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启发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让中间一横排同学起立,说说前后分别是谁,向后转再说一说前后分别是谁,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发生了变化,前后顺序就变了。然后我继续问学生:前在哪儿?后在哪儿?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小脸)对着就是前。(后背)对着就是后。方向转一转,前后就(改变)。最后根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编出下面这首儿歌:

  小朋友们告诉我,前、前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小脸)对着就是前。

  小朋友们告诉我,后、后在哪儿?

  老师老师告诉你,(后背)对着就是后。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怎么样?动脑想一想。

  123、321方向转一转,前后就会(改变),就会(改变)

  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前后的意义,体验到前后的相对性,同时更深一层理解到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义,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再次获得愉快、成功的数学情感体验。

  (四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明和同学们去儿童乐园买票的情境图。在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在买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队的思考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少,对直观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我采用了这种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美观实用,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四、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

  1 2 3 4 5

  (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课本第六页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尝试探索

  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枪请好朋友玩、

  揭示课题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出示水果图,见课本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六、教学反思: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中学会了书写。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打下了基础。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4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教科书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情境。借助有趣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复*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计算对学生来说可以说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不一样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喜欢活动,让孩子们在买东西的模拟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一、 教学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作用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明确学数学还要用数学。

  3.解决问题要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4.自主为本,合作协作。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今天我当家”的模拟情境中,让孩子们灵活运用100以内

  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我当家”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提出的问题能正确解答,培养孩子们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

  三、 教学方式与学*方式: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把孩子们引入到购物和吃

  饭的模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数学最主要的是要有学*的兴趣,在购物和吃饭这样的模拟活动中,足以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兴趣。有了学*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原有的数学经验在活动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比赛,能进一步保持孩子们的学*兴趣,吸引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正是因为孩子们有了学*的兴趣,有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些也可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孩子们的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也只有这样的学*方式,才会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资源。

  四、 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兴趣,我把教材中的图片情境设计成模拟商店的情境。在课前,布置每个孩子都带一些商品实物,对于鸡、鸭、鱼、肉比较难带的实物,可以让孩子们设计成一幅图。这样课堂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购物模拟商店。除了准备商品实物外,还要准备一些假钞,用扫描仪扫出来的钞票,为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做准备。

  教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最具有震撼力的,所以我不会吝啬我的语言,会给他们鼓励。同时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时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买菜做饭,爸爸妈妈很辛苦,今天让我们也当回家,让我们自己去采购自己动手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好吗?(板书课题:今天我当家)

  用这样的话导入,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激发孩子们学*的欲望,并直奔课题。

  (二)、实践活动:(25分钟左右)

  这是四个小组第一次比赛:在比赛购物前让孩子们说说,这顿晚饭要做什么?打算买哪些东西?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让孩子

  们说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各小组确定方案的过程,确定自己要买什么,谁买谁卖,并注意在买东西过程中不要算错钱。

  接下来四个小组分头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我们班是34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大约是8、9个学生。每组可以有2-----3个售货员,其他的是小小购物员。教师参与活动,询问有没有要包饺子的小组,如果有就参与其中,如果没有教师建议其中一个小组今天的晚餐包饺子,为后面在“吃饭”这个情境中也有数学问题做准备。

  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说说买了哪些东西,怎样买的?在买东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说说汇报得怎样,如果有听课教师,可以让孩子询问听课教师的意见,可以这样说:“老师,您好!您认为我们小组的同学汇报得如何?您给我们小组打多少分呢?”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使各小组的比赛更激烈。

  接下来各小组根据自己买的东西,设计今天的晚餐,设计在一张4开纸上,可以画、可以写。教师巡视各小组,给出建议,并引导想能否在晚餐中找出数学问题。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晚餐内容,在展示中注意是否与自己买的东西相符,在展示中看哪小组发现了数学问题。在给各小组打分时可以像前面让听课教师来打分。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者即是裁判。

  在整个“今天我当家”的模拟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

  购物活动灵活地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体会到学*数学是快乐的,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小组对抗:(13分钟左右)

  给各小组时间和机会,根据模拟商店的情境以及各小组的晚餐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互相考一考,采取抢答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加10分,答对了加20分。如果学生不能提出“30元可以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也想到了

  一个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你们能帮助一下我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就给予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开放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取胜?让孩子们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1分钟)

  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真正“当一回家”,去帮助父母买菜或买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数学是快乐的,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互动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争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统计的初步知识,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象形统计图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统计图对数据处理的方便,从而体会到学*这些知识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让学生帮小熊调查朋友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动手操作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在班内展示;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份(扩展3)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5页的《5、4、3、2加几》。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5、4、3、2加几,本节课在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加法算式基本上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例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以是凑十法,也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鼓励算法的多样性。试一试的三道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4+9和5+8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联想9+4和8+5,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计算。想想做做第1、2题注意算式之间的对比,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算法的迁移,然后安排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合作意识和学*兴趣,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课前先复*旧知,回忆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新科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去小白兔家做客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的乐趣。

  学法:

  自主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学生之间合作学*和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旧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一位小动物家做客,让他看看小朋友们最*的表现和学*情况,让他夸夸我们班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为了能让小朋友们表现得更好,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怎么样?

  1、出示口算卡片。

  8+6= 9+5= 7+5=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 )=10 5+( )=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自主学例题。

  师:小兔子家门口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为了招待我们,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看一看,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

  (2)小兔子出了个难题考考大家: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3)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集体交流算法。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 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5页中间的试一试。

  5+8= 4+8= 3+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样很快做出来的。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朋友都在书上的95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小动物,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后全班汇报。

  2、想想做做2

  (1)想要吃到小白兔准备的好吃的水果吗?那要先答对小白兔的难题才行。(出示第2题)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一下,他们的得数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校对,发现规律:加数不变,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3、想想做做3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几减九),这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20以内退位减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掌握10以内加、减法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小猴卖桃、小兔买桃的童话情景引入13-9,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算法,并引导交流,体会不同的算法,意在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喜欢的算法),这部分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的起始课,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重要基础知识,能为后继教材的学*做好迁移准备。此外教材的例题与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例题相对应,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这样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计算结合起来,使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学*和探索的欲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课时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逐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十几减九的计算出现了四种算法:数数法、破十法、*十法、想加算减法,在“想想做做”中,明确提出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

  所以根据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编排的特点与要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9。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十几减9的算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采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导学生学*:

  ①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份(扩展4)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6篇

  一、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练*四》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加与减(二)中“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一节练*课。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加与减(二)是在学生已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练*四》是在学*了本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安排的一节练*课。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涉及进位加法运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减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法,对加减法的意义了一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但还不够熟练。甚至一部分学生在列竖式时,会忘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将进位的小1漏写或漏算。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进一步理解、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五)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种以上的方法(口算和列竖式计算),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还包括从具体情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主要采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竞赛、观察、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流程

  该学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上进心和求知欲,但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了“在数学智慧王国中逛商城”的情境,来贯穿整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探索欲。下面就整个教学过程作具体阐述:

  (一) 创设情境,引入学*

  创设“在数学王国里逛商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朋友,今天数学王国的商商城开张,淘气和笑笑决定去逛一逛。你们想去吗?请用行动告诉我吧。”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二) 体验情境,快乐学*

  1、 智慧图书馆。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参观小书架”的.活动:根据已经创设的情境出示图书专柜图,引出图书统计表即第1题,请学生看统计表理解并交流题意“大家算一算,每一个小书架一共有多少本书”,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智慧门诊。以淘气在商场里遇见老朋友啄木鸟医生的情境引入。淘气说:有几棵树生病了,请医生帮忙看看树病在哪儿。由学生扮演医生,帮淘气找到数的并在哪里,再开个“药方”給树治治病。通过体验当医生的角色,交流帮小树开“药方”的心得,进一步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突出教学重点。

  3、 智慧购物街。这一环节设计了以下活动:“智慧泡泡店”、“小小服装设计师”、“体育明星店”。

  活动一:智慧泡泡店。笑笑在智慧商场里买了神奇的智慧泡泡水。瞧,这是她吹出的泡泡,出示有算式的泡泡。提出要求:如果算错了,那个泡泡就会破。进入计算情境,比一比,看看谁最后得到泡泡多。通过游戏与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的情感。并通过竞赛规则的方式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做到准确、熟练。

  活动二:小小服装设计师。“淘气来到了童装店,遇到了许多小朋友,他们都穿上了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可该配哪顶帽子呢?请大家帮这些小朋友搭配一下吧。”请学生观察第4题后,说说题意,算一算得数是几就连哪一顶帽子,再连一连,看谁该戴哪顶帽子。汇报交流时提问:77+8为什么没有帽子?提高分析为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体育明星店。安排这个环节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谈话引入:好孩子不仅爱学*,也爱锻炼。笑笑又买了一副羽毛球和一副乒乓球。出示第6题,组织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第6题。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智慧广场。在参观智慧广场小猴和“摘桃比赛”表演时需要获得入场券,先要通过“智慧大闯关”环节。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接着集体订正,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比较的,鼓励发现左右两式间的关系直接比较的方法。闯关成功,观看小猴摘桃表演,看练*第8题,选择一只喜欢的小猴,算一算,帮他很快的摘到桃子。通过活动,在游戏与比赛中强化计算能力,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三)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 这节课我们去数学王国逛商城,你玩的开心吗?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

  2、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的主体,努力创设*等、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整理书包》说课稿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 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份(扩展5)

——北师大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菁华3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本课选自北师大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上下》,它属于“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为以后学*“方向与位置”及“方向与路线”做好铺垫。

  2、教材处理:我选取了P62和P63页这部分内容(课件)在这一课时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知识的学*融入到参加生日派对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惯。

  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难点是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

  2、观察发现

  3、游戏激趣

  4、指导实践

  5、引导反思

  三、说学法

  1、在活动中学

  2、活动中巩固

  3、活动中反馈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派对的第二个节目“我能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第三个节目是开心做游戏: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点脸谱的游戏,用一首儿歌:“点子点兵点到谁就是大兵”跟学生一起做,然后随机选择脸上的一个器官,让学生用“()在()的上面或()在()的下面”来说说刚才点中那个器官在脸上的位置。

  以上两个节目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思维*惯。

  接下来第四个节目:送礼物,固新知

  我扮演小白兔先送上一只小船(放在最下面),然后,指名学生扮演小动物到教坛上拖动课件的小礼物,并要用“上下”说出礼物的位置关系。由于小礼物的摆法是多种多样,我不拘泥于课本的摆法,给出更多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理解,最后,为了检查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让学生动笔完成课本的练*。

  第五个节目是:开心寻宝,新知更牢

  我把解题的各个步骤设计成锦囊,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的思维方式解开谜团。

  首先第一锦囊;(课件出示)这样学生排除了1号盒;然后(课件出示)第二个锦囊:最终让学生找到宝物。

  设计意图:用寻宝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寻宝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的好*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六、 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

  课堂上将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效果好。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四、说教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健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老师也很喜欢喝牛奶,而且老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加减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惯培养点体现的是搜集信息*惯的培养。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体现质疑问难*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的基础,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后进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单的复*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回答“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的基础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探究,但是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行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培养学生的倾听*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但要及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浪费时间。教师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行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回答,“因为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助,告诉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行计算的计算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3、巩固练*,解决问题

  练*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说算法。

  练*第二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楚图的意思,求什么,培养学生的审题*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展示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相同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后,“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3637页。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课,图中所安排的企鹅活动情境,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第一次出现带大括号和问号的图画式应用问题。要让学生在理解主题图图意的基础上,说一说图中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在一定的情景画面中解决应用问题,巩固8、9的加减法。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10)份(扩展6)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来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认识*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

  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吗?”(小黑板出示各种*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

  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小熊猫:“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生1:用图形拼各种物体。生2: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车;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见学生的互相学*是多么的有效。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小朋友再见!生: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比如: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信心。

  《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是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认识1----5”这节课中,依据课标精神,我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数的概念,使学生感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本节课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开课伊始,师生交谈:“今天的课堂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看有谁?”学生们听后情绪高涨,学*兴趣得以激发。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这个儿童喜欢的情景串,既激发起学生参与学*的兴趣,又在操作过程中巩固了“用圆片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字的意义。

  新授“认识1—5”各数,注重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主要通过下面四个环节来进行:

  1、摆一摆

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二是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通过两部分的操作练*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摆一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

  2、拔一拔

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基础上,尝试着自己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实际也就渗透了1-5各数是由几个一组成的。利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在原来的数上添一得到一个新的数,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最后在小组内开展拔珠的活动,由学生独立的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数字卡片上的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对“1-5”各数的认识。

  3、写一写

写数字是学生初次接触,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教师重点指导写5,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写数的*惯。

  4、说一说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师生共同研究、探讨的重点。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学生找找周围生活中1-5各数的应用,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举出各种以一个数字为代表的实例。开始学生的思维并不活跃,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例子,于是我以“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例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说什么,怎样说。在充分想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致高涨,思维活跃,有了许多精彩发言:我们小组有4个人。我是一年级2班的学生。我家在XX路5号。……看到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样子;听到学生们富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我都不忍心打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不像想像中那样只是解答应用题,而是有趣得多,生动得多了。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练*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学*做出积极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评价。如学生观察画面时,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堂评价:“你观察到的这么多,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多的收获!你在观察时还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课堂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把你想到的动手摆了出来,真了不起!”。通过及时、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评价语,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重视了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主动参与学*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中,感受了数的意义,初步建立了数感,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但是从课堂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来看,学生在“说一说”一部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感觉此部分课学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不足。因此,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的放失的进行课堂教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 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 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 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 9时半 3时 3时半

  选项:3时半 6:00 9时半 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 9时 11点的 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 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 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上,主要内容有“猜数游戏”;“想一想”、“练一练”;6和7的加减法。

  本课时教材我通过设计一个“猜数游戏”和“摆数活动”,使学生学会六、七的加减法。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数感,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熟练地掌握六、七的加减法计算。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6和7的加减法,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突破方法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熟练掌握6和7的计算。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数学学*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学*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实践操作与游戏活动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复*导入、猜数游戏、摆数活动、回顾总结、课堂作业。

  (一)首先是复*导入

  在上新课前我用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儿歌《数鸭子》,让学生边听边唱,在情境中复*巩固之前学过的10以内的数字及大小的排列,然后以开火车游戏复*了有关5的加减法算式,为学*6、7的加减法做好了铺垫。接着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设了学生良好的学*氛围。

  (二)接着进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猜数游戏

  在猜一猜导入的情景下,学生对新课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因而我自然的引入6的猜数游戏活动,这一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每个人都有积极参与的信心。关于6的猜数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6的加法算式

  1、先是老师变,学生猜。在猜数游戏时,我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红枣6颗,用双手演示,让学生通过猜数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是学生自己变,自己猜。请学生把豆子也拿出来变一变,同桌之间进行变戏法的活动,并且记录算式。从变戏法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起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并在动手实践中掌握6的加法。

  2、师生共同整理并小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先由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算式,我在黑板上以花朵的形式把他们的结果展示出来,花朵是6,每两片花叶合起来的结果等于花朵上的6,这样便于学生对加法的理解。等学生说完自己的算式后,我再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已经整理好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数字不同,但结果相同的两种加法算式的异同,在整理零乱算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惯,初步感受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二:6的减法算式

  我再改变猜数形式,用单手猜数再引出相应的减法,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6的加减法。并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我先做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进行猜

  数活动。最后师生共同整理并小结,学生的汇报同样以学生熟悉的房子的形式板书出来,方便学生再次观察,最后课件出示整理好的减法算式,让学生齐读,在头脑中对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摆数活动

  学*了6的猜数游戏后,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我便顺势引导,先用自己准备好的教具苹果娃娃在黑板上分别演示有6个苹果,再添进来1个,是几个?学生很明白就能列出来算式6+1=7,然后又说从7个苹果中去掉一个,很直观的表现出减法的应用,学生很快就能列出来7—1=6,通过我的加减法演示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7个圆片,组织同桌合作学*7的加减法,我巡视、指导参与学生操作活动,通过摆数活动,进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得出7的所有加减法算式,这样做给每个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体会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四)回顾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老师引导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作业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7的减法算式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汇报时间,我就留成了最后进行的课堂作业,让学生继续在剩余的时间和课后去完成。

  一、教材与资源应用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设计理念:

  1、学生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或感兴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从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教学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在猜一猜、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中,体验感悟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并从课堂上得到成功的快乐。

  3、本节课的设计,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探索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本节课的设计中注意各科知识间的整合,如:让同学们做有规律的动作,是与音乐课的整合,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则是与美术课的整合。这样把数学课与艺术交融,让数学学*更加愉快,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并非枯燥乏味,数学学*是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四、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2. 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3. 身边数学,稳固延伸规律。

  4.接洽生活,内化规律特征。

  5.全课总结,再现生活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利用给学生带来的礼物引出规律

  2. 探究新知,认识规律。

  在这一部分,出示课本的主题图认识规律。

  老师在这一部分重点指出:有一种规律是事物重复出现,重复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用圆圈重重地划出。之后,过渡到形状规律。

  之后,我领着学生进行拍手游戏,拍手也是有规律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只管着拍手,当学生听出我拍手的规律时,不自觉地跟着我拍起来。那种全班同学都动手的感觉,真好!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个表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希望能够拥有表演的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3.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1活动:火眼金睛观察推理下一个出现的图案是什么

  第2个活动:心灵手巧

  (1)摆一摆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2)自己画一画涂一涂涂出有规律的颜色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动手创造规律。

  4、接洽生活,内化规律特征。

  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生活中的有规律的图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轻松一下,一是欣赏生活中的规律。二是调整一下疲惫的心情是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好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有规律的。如声音、动作等。可以让学生学学声音,做做动作。把音乐体操融合在一起。达到脑力和体力运动充分结合。

  5. 全课总结,再现生活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用有规律的掌声对自己的这节课表示评价。最后请同学们下课后一男一女有规律的走出教室。这样就把这节课的内容内化了真正的用于到生活实践中去。

  六、说教学反思

  课堂设计循序渐进,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把规律认识透彻。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一课时前后。

  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空间观念的数学知识。这个单元选取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认识前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教学难点: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标准》强调: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尊敬的评委、在座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团队课堂教学再现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我团队在确定内容后首先理解教材:《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课件出示结构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是教材的编排特点(课件出示)它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过程,掌握知识。

  在理解了教材后我们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据我们课前调查,学生大多是六岁,年龄偏小,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关于这节课内容学生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拟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将教学目标定为:(课件)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模型、学具,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学法与教法

  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玩一玩、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方法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探究学*和合作学*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趣导入

  (课件播放导入环节)

  师:今天的数学课我请来一位朋友,瞧!它来了?(展示机器人)

  师:是啊,这么漂亮的玩具机器人就是由*时许多废弃的物品拼成的,这就是变废为宝,这不仅让我们有了漂亮的玩具,更做到了“废物利用”。为环保贡献了一份力量。不知不觉我们成了“环保小卫士”真是一举多得。

  这里用拼装机器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渗透环保知识,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环节: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在学*中体验。

  1、分一分

  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课件)师:叮叮要考考我们,他说: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动手吧!

  2、揭示概念。

  待学生分好类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接把物体形状抽象成图形,并揭示各种图形名称,

  经过第一个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名称,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3、操作感知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这些实物,然后用自己话说一说各种图形的样子与同桌交流。

  这里我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的形式进行,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希望他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

  (2)在班上汇报交流。

  学生在汇报时有的说了(播放视频)

  这里,我想通过摸得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特点,

  (3)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前面的小组活动学生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经过认真观察,亲自去摸一摸,玩一玩,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然后和同学的交流即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图形特征,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记忆。

  游戏(1):找朋友

  分别请4位同学手执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嘴里说儿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那里?其它学生拿出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彼此辨认谁拿错形状了。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

  两人游戏(2):你摸到的是什么?

  一人蒙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听故事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故事欣赏让学生边欣赏边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笑笑、淘气、机灵狗在山下游玩,山脚下有各种形状的建筑材料,他们一路高歌来到了山上,山上的风景太漂亮了,有野花,有蜜蜂,还有飞舞的蝴蝶,他们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回到山下,笑笑和淘气找来了一只长方体的箱子,往里面堆放了砖块,两人抬着气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哟!哎哟!”快抬不动了,他们只好放下来歇歇。机灵狗推着一只球在旁边滚来滚去,笑笑和淘气看看机灵狗这么轻松,决定想办法,他们决定给箱子装上轮子,淘气拿来正方体一装,推一推,推不动,好不容易推动了,箱子里的东西都跳出来了。机灵狗把球送过来了,两人把球装上去,车子摇摇晃晃,方向不好控制。

  淘气和笑笑又在想办法,找来了圆柱体的轮子装上,推一推可轻松了。他们轻松的推着车子来到了山上。来到了山上,笑笑和淘气开始建房子,他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砖砌墙,用圆柱体的木材做房粱,很快一幢漂亮的房子建好了。智慧爷爷过来了,他夸淘气和笑笑聪明能干,大家尽情的玩着,享受着劳动的收获和快乐。

  1、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2、说说下面物体的形状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个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认识那些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特征?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来念一念,回到家里把这首好听的儿歌念给你爸爸、妈妈听听。(课件)

  ②、唱儿歌

  圆圆滚滚圆柱体,正正方方正方体,长长方方长方体,骨碌

  骨碌是球体,谁最有用比一比。长方体,来做墙。正方体,

  来做窗。圆柱体,做屋梁。圆圆球体来装饰。面包房子真漂亮。

  在课程结束时,把所学的图形特点编写成一首儿歌,让学生在歌声中结束课,这样,不仅帮助记忆图形特点,也增加的知识的趣味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北京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5—76页的内容。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图形,你还认识么?看课件说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体图形,说给大家听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

  规范语言:我手里拿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

  刚才大家认得都很清楚,记忆力真不错!

  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另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课件出示:*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面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立体图形,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唤起学生的学*兴趣,初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就藏在你的立体图形上,它的某一个面就是*面图形,请你找一找、摸一摸,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追问:你的手掌上是什么感觉。(滑滑的,**的。)摸:*。对了这就是*面图形。(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说教材

  《分与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练*8-10各数的分与合的过程。第2题用“猜”的形式巩固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第3题综合了8-10各数分与合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熟悉8-10各数的分与合。第4题让学生应用对8-10各数分与合的理解填空;第5题通过富有情趣的练*形式,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数的分与合的知识合理作出选择。第6题是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题是写数练*。这一部分内容为以后学*10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运用学过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在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打基础。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练*课是很枯燥的课型,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本课我设计了一个蚂蚁旅行的故事贯穿整个练*,让每一个练*都联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法:在分一分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出分与合的联系。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练*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方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观察目的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找一找,亲身感知,巩固数的分与合,从而小结出数组成的规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境引入:

  因为学生对分与合的知识已经接触很多,所以先设计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分与合的练*。这样有竞赛的情况下,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 将分与合的题贴到黑板上,学生就利用这些教具进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组利用学具进行活动,完成课本第一题,组织交流,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并提醒学生从分与合这两个角度分别说一说。

  (三) 玩猜一猜的游戏:师先示范,在纸上写上10的分解,让学生来猜;然后小组进行活动。先由一人在纸上写好一种分法,再让其他同学猜。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练*兴趣。

  (四) 第三题,我将它改成放风筝的游戏。说说8-10各数的分与合。在教师示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出题。

  (五)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个号码,第五题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找朋友。练*时,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虑。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

  (六) 因为事先正好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所以第6题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来种一棵小树。提示学生有次序地填写。从下往上,左边的数由大到小,右边的数由小到大。再让学生按顺序说说各数的不同分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七) 写字练*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动中能静一静。

  (八) 小结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验本第24-25页:数龙—百的数列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让孩子们通过用100以内的数和基本图形来描述、探索实际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片断,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并解决之,逐步形成“数学化” 的能力。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20的数列,学生对数列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找20以内相邻数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找一个数的相邻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掌握找相邻数的基础上,会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从而进行推算练*,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为进一步学*百以内的加减法打好坚实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1,-1得到邻数,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

  难点: 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百的数列。

  2、能找出相邻数,并知道邻数的由来。(+1,-1)

  3、结合数射线进行凑整、推算的练*。

  4、培养学生推算、归纳的能力。

  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多媒本演示,组织讨论探索,引导合作发现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来并做到“有所争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构建活动化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学、学数学、喜爱数学.同时亲身体验成功和愉悦。

  二、说学法指导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数龙上的各个数,找一个数的的相邻数,从而得出一个数的相邻数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从小袋鼠怎么样跳回到40与怎么样进到50,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普遍,总结出一个数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一个整数规律.,从而进行推算练*.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找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然后再通过小袋鼠与小青蛙演示,来验证自己的结果,最后总结出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下一个整十数的方法.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5页,《找规律》的例1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

  探索规律是新教材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是本教材中的一个独立单元,这课又是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本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将会造成影响。 3.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通过观察图画,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之美。

  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

  学法

  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探索、操作、练*中悟出找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本课的主要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喜洋洋和灰太狼》吗?今天啊,林老师就带领着我们一(1)班的同学们一起走进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

  故事:今天,灰太狼把美羊羊抓了,他得意洋洋的对喜羊羊说:“我在迷宫里设了四关障碍,闯关主题是《图形中的规律》,只要你能够闯过这四关,就可以救出美羊羊了。”

  师:今天我们班聪明的你们就来当一当喜羊羊,希望你们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来思考、来闯关,最后顺利地救出美羊羊。你们有信心吗?好,闯过开始!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喜羊羊与灰太狼故事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第一关:找规律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进入情境,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插入小游戏):

  师:同学们,闯关有些累了。我们休息一下,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老师发一串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指指眼睛、摸摸鼻子、揪揪耳朵再按顺序指眼 ---摸鼻子---揪耳朵练*。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生:

  师:看来啊,刚刚闯关没白闯哟,找规律的知识已经记在脑子里咯。真棒!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第二关:

  师:(出示课件)闯过第一关,我们现在进入第二关。先找一找规律,再看看按照规律,后面应该摆什么。请你们拿出学具摆一摆。

  出示:△○□ △○□

  师:学具摆完了,规律也会找了,下面灰太狼想让喜羊羊按规律涂一涂,聪明的喜羊羊们,以你们最快的速度涂一涂教材第85页“做一做”吧。(教师巡视,从学生中选几个涂的不一样用投影仪展示)

  4.效果测评,练*提高 第三关:

  师:聪明的喜羊羊们,你们已经闯过第二关了。看看这第三关会不会把你们难倒呢?灰太狼要求:

  (1)完成数学课本第89页第1题!

  (2)完成数学课本第90页第10题!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再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5.运用规律,拓展延伸 第四关:

  (1)出示课件。先找一找规律,猜一猜,后面应该画什么? △□△□△□△□

  师:同学们已经顺利闯过灰太狼设的四关,但是灰太狼还是不服气哦。他还想问问你们一个问题。他说:“我们的身边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你们能举个例子吗?

  生1:有条纹的衣服

  生2:闹钟的滴答声也是有规律的,声音也是有规律的。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还能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案,用彩笔涂出有规律的颜色,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让你们欣赏欣赏。

  边欣赏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规律美就在我们身边。

  机动:请5个女生、5个男生上台,请其他学生来给这10位学生排出有规律的队形或动作,请剩下的学生寻找规律。

  6.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闯过四关,用你们的聪明终于救出了美羊羊。那同学们仔细回想一下,这节课你们从闯关中,都学到了一些什么呢? 7.作业布置:

  回家试一试和爸爸、妈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

  指导丛书。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发新书》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既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又能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教师选择。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再通过分析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教学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算式,杨老师依托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新的组合、加工和创造。

  一、创设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发新书》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实施的,学生对于此课的重难点的认识有了很好的知识储备。针对这个特点,杨老师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首先,杨老师问:“我们班有男生19人,女生18人,每人发一本,40本够不够?”设计了一个与生活实际联系相结合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针对情景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新的问题,要知道40本书够不够,应该算出什么?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杨老师用课件出示发新书的情景过程,这一情景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很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学生感受其情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已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你能解决19+18这个问题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探讨计算方法上。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会出现多种不同算法。先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在学生感悟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不同算法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二、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杨老师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择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进行解答。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杨老师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问题并抽象出加法算式:19+18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合作,学会选择

  在教学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对别人的算法进行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多样化的算法之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或比较适合学生的,如:竖式计算、口算,杨老师也注重引导选择恰当的方法。注意到学生才是学*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呈现方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活动,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中乐、乐中学。学生在激烈的比赛气氛中,兴趣盎然地、积极乐意地完成练*,这是所有老师都期望的学*场面。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及合作精神。

  我认为杨老师的课是一节寓教于乐的成功课,值得我自己借鉴的地方很多。

  我认为,这堂课欠缺的是:杨老师在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应注意强调满十进一的书写格式,及十位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一、说教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前后”、“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了位置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它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其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倾听与交流能力,质疑与评价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兴趣。渗透“事物之间相对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左右”位置的关系,准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