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夜书所见》说课稿 1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学*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诗,配上音乐就更好了!配乐朗读。

  诗歌可以反复诵读,也可以唱。

  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注意字音。

  这一环节是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联系背诵《宿新市徐公店》、《春居》深入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是两首感情非常快乐的古诗。这里是用逆向思维,用两首快乐感情的古诗反衬思乡情。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五 走出文本,拓展练*,学以致用

  A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出示古诗《山行》、《赠刘景文》朗诵。

  这一环节是整合新旧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B 没学过的古诗你能读懂吗,读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出示诗句,自己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幻灯片出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选自 刘禹锡《秋词》

  1、悲寂寥:因寂寞空虚而感到悲伤。

  2、春朝:春天。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选自 曹丕《燕歌行》

  摇落:凋残

  简单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读懂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总结

  赞美,提出希望,愿大家与古诗交朋友。

  这里是再次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

  七作业

  练写生字,配乐朗读,搜集秋天的古诗。

  板书 夜书所见

  思 乡

  《夜书所见》说课稿 2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2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

  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你们想捉蛐蛐吗?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 tiǎo)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

  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总结

  七、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

  《夜书所见》说课稿 3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b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方法目标:

  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b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

  重难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

  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用“△”画下来。

  梧叶 灯 促织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惯。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介绍作者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当你们离开家乡来到天津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感:动客情

  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夜书所见》说课稿 4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

  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

  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里既起到了范读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师生*等,师生互动。还起到了品诗赏画的效果。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 出示课件,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和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学*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

  客的意思课件 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此时此刻,我也想把浓浓的思乡情读出来!读完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鼓掌,请同学评议我读得好在哪里,再请同学读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

  这就是以见衬不见,诗中有诗,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把抽象的思乡之情与温暖的家庭生活拉*,增加层次感。还让学生评议老师,真正体现民主、*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这我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诗,配上音乐就更好了!配乐朗读。

  诗歌可以反复诵读,也可以唱。

  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注意字音。

  这一环节是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联系背诵《宿新市徐公店》、《春居》深入体会诗人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是两首感情非常快乐的古诗。这里是用逆向思维,用两首快乐感情的古诗反衬思乡情。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五 走出文本,拓展练*,学以致用

  A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出示古诗《山行》、《赠刘景文》朗诵。

  这一环节是整合新旧知识,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B 没学过的古诗你能读懂吗,读诗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出示诗句,自己借助注释读懂诗句(幻灯片出示)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选自 刘禹锡《秋词》

  1、悲寂寥:因寂寞空虚而感到悲伤。

  2、春朝:春天。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选自 曹丕《燕歌行》

  摇落:凋残

  简单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读懂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总结

  赞美,提出希望,愿大家与古诗交朋友。

  这里是再次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

  七作业

  练写生字,配乐朗读,搜集秋天的古诗。

  板书 夜书所见

  思 乡

  《夜书所见》说课稿 5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组古诗。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我重点从目标的制定和难点的突破两方面说说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了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诗句的意思,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抓识字写字教学,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写思乡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季节的变化最能触动游子思乡的情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一个“绿”,一个是“萧萧”,这两个词描绘了触动人们心情的景物,《夜书所见》对思乡的表达是触景生情,由情展开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场面,诗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不难理解,每逢佳节都是人们团聚的日子,节日的活动很丰富,但是亲人不在身边就会多一分思念。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积极的情感转化成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

  鉴于以上几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落实陈述性知识的学*,识记“促、忆、异”等7个二类字。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一类字。

  2、 扎实程序性知识,反复诵读古诗,在熟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 夯实策略性知识,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萧萧”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包含的思乡之情。

  点评: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教学特点,抓住“茱萸”和“萧萧”两个重点词,引导学生由词想画面,在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中,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在十个一类字中,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重点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凸显了新课标提倡的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生字不算多,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诗歌意思的理解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思乡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主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因为孩子还是三年级,关于思乡之情还没有切实的体验,所以难点定位为:在诵读中,感受美丽的秋天,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点评:情、读、悟,看似不相关,其实为一体。读中悟情,情中悟读,读是悟情之手段,读不离悟,悟中生情。本教学难点以诗情、以学情而定为诵读,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学*心理和学*成长。

  三、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图片出示秋天的一些活动,如“捉蟋蟀,斗蟋蟀,

  做糍粑,重阳登高”等一些传统童玩活动。让学生 “爱上秋天,用自己的笔写下美丽的秋天”。

  引导联想法:古诗的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诵和背诵,让诗句的意境在学生的联想中生成,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诗句展开联想,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感情。 拓展积累法:古诗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学生学*古诗,要从学*一首诗,领会其他同类诗歌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来学*古诗。落实教学中学会用注释理解诗意,感受思乡的美好情感。

  点评:多种教学方法的交融,凸显三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文本作者的抒写之情,二是教师的传递之情,三是学生的体验之情,最终交汇、融合到学生的情感上,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四、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古诗,理解诗意识字写字。第二课时以感受情境,体验感情,拓展学*为主。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一课时要运用具体的教学策略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学难点。

  (一)情境导入,认识思乡

  诗歌的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意境,要将意境结合在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导入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中随机展示古代儿童在秋天的一些童玩活动,将学生带入一种悠悠的古文化当中。

  点评:诗,很美。它总是轻轻触动人心灵的琴弦,让人一辈子难忘。开课伊始,以音乐与图片在学生的内心建构起一方精神家园。

  出示古诗《夜书所见》。让学生先试着理解诗题。读一读古诗,回答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小朋友在做什么?诗人在哪里?理解“客”指什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形式,学生对这一方法比较陌生。当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个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导大家看古诗下面的注释,告诉他们借助注释可以帮助学*古诗。

  “借助注释,我们试着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填空这个拐杖,让学生边读边填空: 夜 _(时候),客(诗人),萧萧_(看见,听见),_(心里感到)。知_挑促织(想到),(心里感到。)

  学生说不出来的需要老师用拐杖来帮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理解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注释来理解。在理解诗意中有了对诗文的直观感受。

  点评:以注释为拐杖,以填空为拐杖,降低学*要求,让学生初知大意,由看到的引导到想到的,由远及*,由表及里,唤醒学生的学*兴趣。

  (三)熟读成诵,理解诗句意境

  古诗的教学在于语言的提炼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才能走入诗的意境中。采用教师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个人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为主。

  第一个的问题就是“说说诗句的大意”,让学生自己在读中领悟,并在多名学生的补充中完善诗句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学校读书的心情)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古诗的语言非常精妙,一个字一个词都是点睛之笔。《夜书所见》抓住一个“送”字,提问“秋风给诗人送来了什么?”学生会说是(寒冷、孤独、冷清)

  面对此情此景,“动客情”,诗人会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乡的树,家乡的河,家乡的人,家乡的故事,而眼前只有什么?

  抓“挑”字,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儿童捉蟋蟀的专注有趣),童年的活动多么有趣,诗人的心早飞到了遥远的故乡。

  点评:该诗的解读,教师共用三招。第一招,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诗人的世界。将心比心,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送”字,营造环境;第三招,抓住“挑”字,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的角色,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这一刻,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教师的引导自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一个“独”和“倍”。请学生给“独”组词,(孤独,单独)。 提问:诗人外出求学,重阳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传统的活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可热闹了。为什么是人觉得孤独呢?(引导学生明白这热闹是在异乡,不是诗人的,外面越热闹,诗人的内心更加孤独,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

  点评:本环节紧扣一个“独”字。孤独裹挟着满腔的凄凉与愁绪,一个“独”字,上承游子的孤独,下启思乡的“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四)拓展学*,丰富积累

  在古诗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扩展诗文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诗文中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让学生的古诗文功底在“量变中引起质变”。拓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拓展相同主题的古诗,另一种是展示诵读。 多媒体播放古诗《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人日思归 》、《杂诗》,交流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

  提问:在诵读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首诗触动了你?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表达感情方面的语言魅力。用古诗句接龙的方法进行展示:咱们来比一比,谁积累的古诗比较多,一个同学背上句,另一名同学背下句,背不下来的就自己想出一首诗接上,不能重复哦。小火车开起来。

  这样就让学生将积累古诗变成一种乐趣。

  点评:古诗教学因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古诗语言与现有学生语感相去甚远,而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的疏通,但本环节,教师以一篇带多篇,把阅读过程演绎成了发现的过程,更演变成了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在乐中学,教学的重难点也在学生的朗朗诵读中迎刃而解。

  (五)作业设计

  结合本组古诗的学*,感受美丽的秋天

  “两首古诗写的都是思乡,第一首诗写的是思故乡,想起了自己童年挑促织的情景,第二首诗写的是在异乡过重阳节,让诗人倍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这些活动在诗人心里念念不忘,可见活动是多么有趣,要是让我们来写这些活动,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写细节,写人物心理活动)

  可是诗人仅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就让我们觉得有趣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联想,诗人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环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联想,说说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笔写一写有趣的秋天。

  点评:整堂课,始于想象的读,终于想象的写。先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后在特定的心境中展开想象,想象的角度与广度都在增加,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正是想象,让*面的文字立体,给予了它生命,让文字有了温度,有了灵性,同时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夜书所见》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古诗。并学*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说课稿 7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2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

  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你们想捉蛐蛐吗?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 tiǎo)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

  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总结

  七、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

  《夜书所见》说课稿 8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意*、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夜书所见》说课稿 9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组古诗。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我重点从目标的制定和难点的突破两方面说说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了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诗句的意思,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抓识字写字教学,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写思乡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季节的变化最能触动游子思乡的情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一个“绿”,一个是“萧萧”,这两个词描绘了触动人们心情的景物,《夜书所见》对思乡的表达是触景生情,由情展开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场面,诗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不难理解,每逢佳节都是人们团聚的日子,节日的活动很丰富,但是亲人不在身边就会多一分思念。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积极的情感转化成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

  鉴于以上几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落实陈述性知识的学*,识记“促、忆、异”等7个二类字。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一类字。

  2、扎实程序性知识,反复诵读古诗,在熟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夯实策略性知识,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萧萧”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包含的思乡之情。

  点评: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教学特点,抓住“茱萸”和“萧萧”两个重点词,引导学生由词想画面,在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中,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在十个一类字中,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重点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凸显了新课标提倡的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生字不算多,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诗歌意思的理解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思乡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主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因为孩子还是三年级,关于思乡之情还没有切实的体验,所以难点定位为:在诵读中,感受美丽的秋天,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点评:情、读、悟,看似不相关,其实为一体。读中悟情,情中悟读,读是悟情之手段,读不离悟,悟中生情。本教学难点以诗情、以学情而定为诵读,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学*心理和学*成长。

  三、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图片出示秋天的一些活动,如“捉蟋蟀,斗蟋蟀,

  做糍粑,重阳登高”等一些传统童玩活动。让学生“爱上秋天,用自己的笔写下美丽的秋天”。

  引导联想法:古诗的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诵和背诵,让诗句的意境在学生的联想中生成,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诗句展开联想,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感情。拓展积累法:古诗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学生学*古诗,要从学*一首诗,领会其他同类诗歌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来学*古诗。落实教学中学会用注释理解诗意,感受思乡的美好情感。

  点评:多种教学方法的交融,凸显三个维度的融合:

  一是文本作者的抒写之情,

  二是教师的传递之情,

  三是学生的体验之情,最终交汇、融合到学生的情感上,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四、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古诗,理解诗意识字写字。第二课时以感受情境,体验感情,拓展学*为主。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一课时要运用具体的教学策略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学难点。

  (一)情境导入,认识思乡

  诗歌的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意境,要将意境结合在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导入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中随机展示古代儿童在秋天的一些童玩活动,将学生带入一种悠悠的古文化当中。

  点评:诗,很美。它总是轻轻触动人心灵的.琴弦,让人一辈子难忘。开课伊始,以音乐与图片在学生的内心建构起一方精神家园。

  出示古诗《夜书所见》。让学生先试着理解诗题。读一读古诗,回答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小朋友在做什么?诗人在哪里?理解“客”指什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形式,学生对这一方法比较陌生。当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个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导大家看古诗下面的注释,告诉他们借助注释可以帮助学*古诗。

  “借助注释,我们试着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填空这个拐杖,让学生边读边填空:夜_(时候),客(诗人),萧萧_(看见,听见),_(心里感到)。知_挑促织(想到),(心里感到。)

  学生说不出来的需要老师用拐杖来帮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理解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注释来理解。在理解诗意中有了对诗文的直观感受。

  点评:以注释为拐杖,以填空为拐杖,降低学*要求,让学生初知大意,由看到的引导到想到的,由远及*,由表及里,唤醒学生的学*兴趣。

  (三)熟读成诵,理解诗句意境

  古诗的教学在于语言的提炼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才能走入诗的意境中。采用教师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个人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为主。

  第一个的问题就是“说说诗句的大意”,让学生自己在读中领悟,并在多名学生的补充中完善诗句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学校读书的心情)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古诗的语言非常精妙,一个字一个词都是点睛之笔。《夜书所见》抓住一个“送”字,提问“秋风给诗人送来了什么?”学生会说是(寒冷、孤独、冷清)

  面对此情此景,“动客情”,诗人会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乡的树,家乡的河,家乡的人,家乡的故事,而眼前只有什么?

  抓“挑”字,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儿童捉蟋蟀的专注有趣),童年的活动多么有趣,诗人的心早飞到了遥远的故乡。

  点评:该诗的解读,教师共用三招。第一招,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诗人的世界。将心比心,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送”字,营造环境;第三招,抓住“挑”字,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的角色,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这一刻,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教师的引导自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一个“独”和“倍”。请学生给“独”组词,(孤独,单独)。提问:诗人外出求学,重阳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传统的活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可热闹了。为什么是人觉得孤独呢?(引导学生明白这热闹是在异乡,不是诗人的,外面越热闹,诗人的内心更加孤独,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

  点评:本环节紧扣一个“独”字。孤独裹挟着满腔的凄凉与愁绪,一个“独”字,上承游子的孤独,下启思乡的“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四)拓展学*,丰富积累

  在古诗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扩展诗文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诗文中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让学生的古诗文功底在“量变中引起质变”。拓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拓展相同主题的古诗,另一种是展示诵读。多媒体播放古诗《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人日思归》、《杂诗》,交流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

  提问:在诵读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首诗触动了你?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表达感情方面的语言魅力。用古诗句接龙的方法进行展示:咱们来比一比,谁积累的古诗比较多,一个同学背上句,另一名同学背下句,背不下来的就自己想出一首诗接上,不能重复哦。小火车开起来。

  这样就让学生将积累古诗变成一种乐趣。

  点评:古诗教学因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古诗语言与现有学生语感相去甚远,而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的疏通,但本环节,教师以一篇带多篇,把阅读过程演绎成了发现的过程,更演变成了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在乐中学,教学的重难点也在学生的朗朗诵读中迎刃而解。

  (五)作业设计

  结合本组古诗的学*,感受美丽的秋天

  “两首古诗写的都是思乡,第一首诗写的是思故乡,想起了自己童年挑促织的情景,第二首诗写的是在异乡过重阳节,让诗人倍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这些活动在诗人心里念念不忘,可见活动是多么有趣,要是让我们来写这些活动,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写细节,写人物心理活动)

  可是诗人仅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就让我们觉得有趣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联想,诗人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环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联想,说说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笔写一写有趣的秋天。

  点评:整堂课,始于想象的读,终于想象的写。先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后在特定的心境中展开想象,想象的角度与广度都在增加,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正是想象,让*面的文字立体,给予了它生命,让文字有了温度,有了灵性,同时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夜书所见》说课稿 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何让学生读中生趣,读中感悟,读中动情呢?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诗句之中,畅游在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环境里,感悟古诗的美。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拓展。

  开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生活中见到的美景谈开,在同学参与兴趣极高的状态下,用“有过夜间观赏江景的经历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中。也就是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古诗做好铺垫。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就是教学的关键。我在教学设计中按照诗句呈现的意境,将诗分成两大块。第一块就是1、2两行,以个性朗读为训练点,让学生适度理解诗人在见到渔灯之后的高兴以及从“孤光”当中体会到诗人冷清复杂的心境。第二块也就是3、4两行,以个性想象为训练点,从“散”之中,想象情景的变化和诗人心境的变化。无论是哪一块,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之中,学出自己的个性。

  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少,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诗句配上动画等。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投入感情地读,配上音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背诵等,直至感悟到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读出自己独特的韵味。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利用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促使同学们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课前,让学生收集描写夜景的古诗。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安排孩子们积累一首描写夜景的古诗,既增加学生的积累,又是对学*方法的一种巩固。


《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1)

——《夜书所见》说课稿

《夜书所见》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书所见》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夜书所见》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

  3、背诵诗文、默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写景的诗,如何让学生读中生趣,读中感悟,读中动情呢?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身临诗句之中,畅游在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环境里,感悟古诗的美。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欣赏,在读中拓展。

  开课的时候,就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生活中见到的美景谈开,在同学参与兴趣极高的状态下,用“有过夜间观赏江景的经历吗?”这一问题,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中。也就是从生活中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古诗做好铺垫。

  这首诗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就是教学的关键。我在教学设计中按照诗句呈现的意境,将诗分成两大块。第一块就是1、2两行,以个性朗读为训练点,让学生适度理解诗人在见到渔灯之后的高兴以及从“孤光”当中体会到诗人冷清复杂的心境。第二块也就是3、4两行,以个性想象为训练点,从“散”之中,想象情景的变化和诗人心境的变化。无论是哪一块,都积极鼓励学生,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之中,学出自己的个性。

  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少,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诗句配上动画等。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投入感情地读,配上音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背诵等,直至感悟到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读出自己独特的韵味。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利用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促使同学们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课前,让学生收集描写夜景的古诗。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安排孩子们积累一首描写夜景的古诗,既增加学生的积累,又是对学*方法的一种巩固。

《夜书所见》说课稿2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2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

  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你们想捉蛐蛐吗?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 tiǎo)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

  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这么好的诗歌,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想)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

  六、总结

  七、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

《夜书所见》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2、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古诗。并学*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说课稿4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找准拓展点,延伸点,利用逆向思维在所见和所不见中深切体会思乡情。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对比法:渗透对比阅读的理念,利用人物对照、意境对照,激发孩子读诗的热情。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逆向思维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课前活动,接*文本

  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注意*、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夜书所见》说课稿5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

  b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方法目标:

  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b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

  重难点: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利用想象拓展、延伸,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促进思乡情的体会。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

  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用“△”画下来。

  梧叶 灯 促织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惯。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介绍作者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当你们离开家乡来到天津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感:动客情

  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夜书所见》说课稿6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组古诗。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我重点从目标的制定和难点的突破两方面说说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了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诗句的意思,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抓识字写字教学,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写思乡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季节的变化最能触动游子思乡的情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一个“绿”,一个是“萧萧”,这两个词描绘了触动人们心情的景物,《夜书所见》对思乡的表达是触景生情,由情展开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场面,诗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不难理解,每逢佳节都是人们团聚的日子,节日的活动很丰富,但是亲人不在身边就会多一分思念。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积极的情感转化成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

  鉴于以上几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落实陈述性知识的学*,识记“促、忆、异”等7个二类字。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一类字。

  2、 扎实程序性知识,反复诵读古诗,在熟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 夯实策略性知识,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萧萧”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包含的思乡之情。

  点评: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教学特点,抓住“茱萸”和“萧萧”两个重点词,引导学生由词想画面,在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中,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在十个一类字中,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重点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凸显了新课标提倡的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生字不算多,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诗歌意思的理解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思乡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主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因为孩子还是三年级,关于思乡之情还没有切实的体验,所以难点定位为:在诵读中,感受美丽的秋天,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点评:情、读、悟,看似不相关,其实为一体。读中悟情,情中悟读,读是悟情之手段,读不离悟,悟中生情。本教学难点以诗情、以学情而定为诵读,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学*心理和学*成长。

  三、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图片出示秋天的一些活动,如“捉蟋蟀,斗蟋蟀,

  做糍粑,重阳登高”等一些传统童玩活动。让学生 “爱上秋天,用自己的笔写下美丽的秋天”。

  引导联想法:古诗的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诵和背诵,让诗句的意境在学生的联想中生成,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诗句展开联想,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感情。 拓展积累法:古诗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学生学*古诗,要从学*一首诗,领会其他同类诗歌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来学*古诗。落实教学中学会用注释理解诗意,感受思乡的美好情感。

  点评:多种教学方法的交融,凸显三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文本作者的抒写之情,二是教师的传递之情,三是学生的体验之情,最终交汇、融合到学生的情感上,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四、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古诗,理解诗意识字写字。第二课时以感受情境,体验感情,拓展学*为主。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一课时要运用具体的教学策略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学难点。

  (一)情境导入,认识思乡

  诗歌的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意境,要将意境结合在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导入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中随机展示古代儿童在秋天的一些童玩活动,将学生带入一种悠悠的古文化当中。

  点评:诗,很美。它总是轻轻触动人心灵的琴弦,让人一辈子难忘。开课伊始,以音乐与图片在学生的内心建构起一方精神家园。

  出示古诗《夜书所见》。让学生先试着理解诗题。读一读古诗,回答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小朋友在做什么?诗人在哪里?理解“客”指什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形式,学生对这一方法比较陌生。当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个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导大家看古诗下面的注释,告诉他们借助注释可以帮助学*古诗。

  “借助注释,我们试着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填空这个拐杖,让学生边读边填空: 夜 _(时候),客(诗人),萧萧_(看见,听见),_(心里感到)。知_挑促织(想到),(心里感到。)

  学生说不出来的需要老师用拐杖来帮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理解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注释来理解。在理解诗意中有了对诗文的直观感受。

  点评:以注释为拐杖,以填空为拐杖,降低学*要求,让学生初知大意,由看到的引导到想到的,由远及*,由表及里,唤醒学生的学*兴趣。

  (三)熟读成诵,理解诗句意境

  古诗的教学在于语言的提炼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才能走入诗的意境中。采用教师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个人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为主。

  第一个的问题就是“说说诗句的大意”,让学生自己在读中领悟,并在多名学生的补充中完善诗句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学校读书的心情)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古诗的语言非常精妙,一个字一个词都是点睛之笔。《夜书所见》抓住一个“送”字,提问“秋风给诗人送来了什么?”学生会说是(寒冷、孤独、冷清)

  面对此情此景,“动客情”,诗人会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乡的树,家乡的河,家乡的人,家乡的故事,而眼前只有什么?

  抓“挑”字,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儿童捉蟋蟀的专注有趣),童年的活动多么有趣,诗人的心早飞到了遥远的故乡。

  点评:该诗的解读,教师共用三招。第一招,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诗人的世界。将心比心,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送”字,营造环境;第三招,抓住“挑”字,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的角色,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这一刻,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教师的引导自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一个“独”和“倍”。请学生给“独”组词,(孤独,单独)。 提问:诗人外出求学,重阳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传统的活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可热闹了。为什么是人觉得孤独呢?(引导学生明白这热闹是在异乡,不是诗人的,外面越热闹,诗人的内心更加孤独,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

  点评:本环节紧扣一个“独”字。孤独裹挟着满腔的凄凉与愁绪,一个“独”字,上承游子的孤独,下启思乡的“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四)拓展学*,丰富积累

  在古诗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扩展诗文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诗文中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让学生的古诗文功底在“量变中引起质变”。拓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拓展相同主题的古诗,另一种是展示诵读。 多媒体播放古诗《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人日思归 》、《杂诗》,交流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

  提问:在诵读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首诗触动了你?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表达感情方面的语言魅力。用古诗句接龙的方法进行展示:咱们来比一比,谁积累的古诗比较多,一个同学背上句,另一名同学背下句,背不下来的就自己想出一首诗接上,不能重复哦。小火车开起来。

  这样就让学生将积累古诗变成一种乐趣。

  点评:古诗教学因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古诗语言与现有学生语感相去甚远,而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的疏通,但本环节,教师以一篇带多篇,把阅读过程演绎成了发现的过程,更演变成了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在乐中学,教学的重难点也在学生的朗朗诵读中迎刃而解。

  (五)作业设计

  结合本组古诗的学*,感受美丽的秋天

  “两首古诗写的都是思乡,第一首诗写的是思故乡,想起了自己童年挑促织的情景,第二首诗写的是在异乡过重阳节,让诗人倍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这些活动在诗人心里念念不忘,可见活动是多么有趣,要是让我们来写这些活动,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写细节,写人物心理活动)

  可是诗人仅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就让我们觉得有趣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联想,诗人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环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联想,说说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笔写一写有趣的秋天。

  点评:整堂课,始于想象的读,终于想象的写。先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后在特定的心境中展开想象,想象的角度与广度都在增加,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正是想象,让*面的文字立体,给予了它生命,让文字有了温度,有了灵性,同时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夜书所见》说课稿7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对比想象学校的梧桐)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学*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

  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背诵古诗(齐背,分组比赛背,)注意字音。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2)

——夜书所见说课稿 (菁华3篇)

夜书所见说课稿1

  《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组古诗。这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紧扣单元主题“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我重点从目标的制定和难点的突破两方面说说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已经有了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开始尝试让学生自己了解诗句的意思,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的大意。”因此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们继续抓识字写字教学,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材分析:《夜书所见》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写思乡的,不同的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季节的变化最能触动游子思乡的情怀,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一个“绿”,一个是“萧萧”,这两个词描绘了触动人们心情的景物,《夜书所见》对思乡的表达是触景生情,由情展开想象,看到了童年熟悉的捉蟋蟀的场面,诗人不由得沉浸在遐想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不难理解,每逢佳节都是人们团聚的日子,节日的活动很丰富,但是亲人不在身边就会多一分思念。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积极的情感转化成学生们的体验和感受,是我们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

  鉴于以上几点,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落实陈述性知识的学*,识记“促、忆、异”等7个二类字。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一类字。

  2、 扎实程序性知识,反复诵读古诗,在熟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 夯实策略性知识,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茱萸”和“萧萧”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所包含的思乡之情。

  点评: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教学特点,抓住“茱萸”和“萧萧”两个重点词,引导学生由词想画面,在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中,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在十个一类字中,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重点写好“促、插”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凸显了新课标提倡的多识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

  二、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生字不算多,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诗歌意思的理解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思乡的不同表达形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主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因为孩子还是三年级,关于思乡之情还没有切实的体验,所以难点定位为:在诵读中,感受美丽的秋天,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点评:情、读、悟,看似不相关,其实为一体。读中悟情,情中悟读,读是悟情之手段,读不离悟,悟中生情。本教学难点以诗情、以学情而定为诵读,符合三年级儿童的学*心理和学*成长。

  三、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图片出示秋天的一些活动,如“捉蟋蟀,斗蟋蟀,

  做糍粑,重阳登高”等一些传统童玩活动。让学生 “爱上秋天,用自己的笔写下美丽的秋天”。

  引导联想法:古诗的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想象。通过吟诵和背诵,让诗句的意境在学生的联想中生成,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诗句展开联想,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感情。 拓展积累法:古诗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学生学*古诗,要从学*一首诗,领会其他同类诗歌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来学*古诗。落实教学中学会用注释理解诗意,感受思乡的美好情感。

  点评:多种教学方法的交融,凸显三个维度的融合:一是文本作者的抒写之情,二是教师的传递之情,三是学生的体验之情,最终交汇、融合到学生的情感上,这正是文字的彼岸所在。

  四、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古诗,理解诗意识字写字。第二课时以感受情境,体验感情,拓展学*为主。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这一课时要运用具体的教学策略突破前面提到的教学难点。

  (一)情境导入,认识思乡

  诗歌的教学首先需要营造一种意境,要将意境结合在教学的始终,所以在导入时,我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中随机展示古代儿童在秋天的一些童玩活动,将学生带入一种悠悠的古文化当中。

  点评:诗,很美。它总是轻轻触动人心灵的琴弦,让人一辈子难忘。开课伊始,以音乐与图片在学生的内心建构起一方精神家园。

  出示古诗《夜书所见》。让学生先试着理解诗题。读一读古诗,回答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小朋友在做什么?诗人在哪里?理解“客”指什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大意。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形式,学生对这一方法比较陌生。当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个是什么意思?”我就引导大家看古诗下面的注释,告诉他们借助注释可以帮助学*古诗。

  “借助注释,我们试着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填空这个拐杖,让学生边读边填空: 夜 _(时候),客(诗人),萧萧_(看见,听见),_(心里感到)。知_挑促织(想到),(心里感到。)

  学生说不出来的需要老师用拐杖来帮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理解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用注释来理解。在理解诗意中有了对诗文的直观感受。

  点评:以注释为拐杖,以填空为拐杖,降低学*要求,让学生初知大意,由看到的引导到想到的,由远及*,由表及里,唤醒学生的学*兴趣。

  (三)熟读成诵,理解诗句意境

  古诗的教学在于语言的提炼和情境的感受,只有整体阅读,整体感知,才能走入诗的意境中。采用教师范读,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个人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为主。

  第一个的问题就是“说说诗句的大意”,让学生自己在读中领悟,并在多名学生的补充中完善诗句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学校读书的心情)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抓重点词语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古诗的语言非常精妙,一个字一个词都是点睛之笔。《夜书所见》抓住一个“送”字,提问“秋风给诗人送来了什么?”学生会说是(寒冷、孤独、冷清)

  面对此情此景,“动客情”,诗人会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乡的树,家乡的河,家乡的人,家乡的故事,而眼前只有什么?

  抓“挑”字,这个字能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儿童捉蟋蟀的专注有趣),童年的活动多么有趣,诗人的心早飞到了遥远的故乡。

  点评:该诗的解读,教师共用三招。第一招,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诗人的世界。将心比心,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送”字,营造环境;第三招,抓住“挑”字,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的角色,由旁观者转为参与者,每个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这一刻,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教师的引导自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抓住一个“独”和“倍”。请学生给“独”组词,(孤独,单独)。 提问:诗人外出求学,重阳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传统的活动,登高,赏菊,插茱萸,可热闹了。为什么是人觉得孤独呢?(引导学生明白这热闹是在异乡,不是诗人的,外面越热闹,诗人的内心更加孤独,也就更加想念自己的亲人。

  点评:本环节紧扣一个“独”字。孤独裹挟着满腔的凄凉与愁绪,一个“独”字,上承游子的孤独,下启思乡的“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四)拓展学*,丰富积累

  在古诗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扩展诗文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诗文中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让学生的古诗文功底在“量变中引起质变”。拓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拓展相同主题的古诗,另一种是展示诵读。 多媒体播放古诗《泊船瓜洲》《天净沙﹒秋思》《人日思归 》、《杂诗》,交流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

  提问:在诵读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首诗触动了你?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表达感情方面的语言魅力。用古诗句接龙的方法进行展示:咱们来比一比,谁积累的古诗比较多,一个同学背上句,另一名同学背下句,背不下来的就自己想出一首诗接上,不能重复哦。小火车开起来。

  这样就让学生将积累古诗变成一种乐趣。

  点评:古诗教学因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阅历背景太浅,古诗语言与现有学生语感相去甚远,而成为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的疏通,但本环节,教师以一篇带多篇,把阅读过程演绎成了发现的过程,更演变成了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在乐中学,教学的重难点也在学生的朗朗诵读中迎刃而解。

  (五)作业设计

  结合本组古诗的学*,感受美丽的秋天

  “两首古诗写的都是思乡,第一首诗写的是思故乡,想起了自己童年挑促织的情景,第二首诗写的是在异乡过重阳节,让诗人倍加思念自己的亲人。这些活动在诗人心里念念不忘,可见活动是多么有趣,要是让我们来写这些活动,你觉得可以怎么写?(写细节,写人物心理活动)

  可是诗人仅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就让我们觉得有趣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联想,诗人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环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联想,说说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笔写一写有趣的秋天。

  点评:整堂课,始于想象的`读,终于想象的写。先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后在特定的心境中展开想象,想象的角度与广度都在增加,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情。正是想象,让*面的文字立体,给予了它生命,让文字有了温度,有了灵性,同时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夜书所见说课稿2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

  一 、课前活动,接*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 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惯。

  C 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这一环节是渗透《课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听你们一读勾起了老师的童心,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闭上小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好象看到了什么?(儿童捉蟋蟀)

  D 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对比想象学校的梧桐)秋天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E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创设学*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情),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

  人叶绍翁(讲小故事,简介作者)。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就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四 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背诵古诗(齐背,分组比赛背,)注意字音。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夜书所见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 萧、梧,会写两个生字 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 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

  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

  2、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古诗。并学*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3)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复*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生: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

  7、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理解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3、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的同时感悟表达特色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揭题,知晓作者。

  1.欣赏秋天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引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引起人愁思的季节。下面,我们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叶绍翁(板书)

  3、学生先齐读题目,再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4、知晓作者

  (1)出示图片读作者的自我介绍。

  (2)齐读作者名字

  过渡:作者叶绍翁为我们带来关于秋天一首什么样的古诗呢?

  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一生再读诗,随机正音并点评。

  2.出示词语全班拼读:萧萧 梧叶 挑促织 篱落

  3、学*多音字“挑”,理解词义,强调注释的作用。

  说明:理解古诗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比如字典、词典等,还可以上网查阅。

  4、学写生字:促 深

  (1)一位学生读出读音。

  (2)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3)提醒书写这两个生字时要注意地方。

  (4)在练*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教师检查后过渡:生字词我们掌握的很不错,下面把它们再送进诗里,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得更好。

  三、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一生读,师评价(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2、师范读。

  3、生齐读。

  教师点评后过渡:多有意境的一首诗啊!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行。

  四、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一)锁定前两行诗,体会诗人心里的“寒”。

  1、一生读一遍,问:在这里,诗人看见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呢?诗歌第二行“客”指谁?为什么?

  2、请大家闭眼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晚上,萧萧秋风吹落了一片又一片梧桐树的树子,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远离家乡的诗人叶绍翁独自坐在江边,若有所思,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3、那一夜,诗人叶绍翁看不见春天“扶堤杨柳醉春风”的美景,也看不到夏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此时,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万木凋零、感受到的只有秋风萧瑟。眼前的情景引起他想家,想亲人的一种心情,这就叫:动客情(板书),“客情”就是作客人的:思乡情(板书)。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江上秋风萧萧梧叶(板书)。

  4、创设情景,朗读前两行诗句。

  天气一天天转冷了,我的老父老母不知身体如何?带着一种牵挂,男生读——

  我的孩儿最是淘气,这种天气,他有没有及时添加衣服呢?满怀疼爱,女生读——

  妻子操持家务非常辛苦,不知道这个时候她在干些什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呢?带着一种思念与惆怅,集体读—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是诗人的知音呀,读出了他的寂寞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5、到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填空说出你对前两行诗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出示:

  萧萧(  )吹动(  ),送来阵阵(  ),客游在外的(  )不禁(        )。

  完成当堂练*后过渡:萧萧梧叶动客情,江上秋风动客情,还有什么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二)锁定画面二,体会诗人心里的“明”。

  1、请大家默读后两行诗,边读边结合插图和注释想一想,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蟋蟀很小很小,他远远看去,能看见吗?他怎么知道儿童是在捉蟋蟀呢?哦,老师知道了,“知有儿童挑促织”是因为—— 因为“夜深篱落一灯明”所以——

  3、“知”什么意思?能否换成“见”?

  4.填空说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作者忽然看到(        ),料想是(      )。

  5.温暖的灯光下捉蛐蛐的孩子,唤起了他对童年玩伴的思念,对美好童年的记忆。那你们说,这种情,是后两行诗里什么景引发出来的呢?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板书)

  这是多么亲切的画面呀!谁能把这种亲切用朗读传递出来?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得温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后两句诗)

  五、朗读诗歌,进入诗境。

  点评引导后过渡: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韵味。前两行诗里,作者孤独郁闷,所以要读得慢一些,后两行诗中,作者对眼前的景物倍感亲切,在读时要快速一些,这一悲一喜,要读出层次感哦!谁想尝试诵读一下呢?

  1.一生诵读

  2.生生评价

  3.优生再读

  4.老师范读

  5.配乐全班齐读

  全面(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朗读评价后过渡:老师被你们浓浓的乡愁打动了!想把它背下来吗?大家试试吧!老师做游戏先考考大家。

  六、游戏引入,背诵古诗。

  1、指名说:诗人借萧萧秋风和梧叶飘落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什么?(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全班说: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外有一点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4、齐背古诗。

  七、拓展迁移,提升写作。

  1、“江上秋风动客情”,同学们每周积累一诗,它让我们联想到哪些思念家乡的古诗呢?说说看。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首,你们用心体会体会,这些诗歌中客居他乡的诗人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用“————动客情”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多种方式读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

  3、学生尝试填空并交流。

  总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海洋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能多多阅读经典,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人人争做博学多才的*人!

  过渡:让我们一起在歌曲《夜书所见》优美的旋律中,来看一看今天的作业。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背诵叶绍翁所写的古诗《游园不值》,体会诗人笔下描绘的景色。

  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古诗,体会学*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4)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菁选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请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这时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随着音乐,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并请班上外地来的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中山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触动了学生那根思乡的弦,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还重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同时,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多读,多记,拓展文本,丰富学生的积累。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在朗读方面还缺了一点感情,因此,在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多加指导,深入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句时还不够透彻,有些蜻蜓点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合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加探索,多向别人请教,仔细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并使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我国古代诗歌,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古代诗歌对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学*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我抓住“动客情”这条主线,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一次,诗人在听到萧萧的风声,感到有些寒意时,动了客情;第二次,诗人在看到灯光,料想是儿童玩蟋蟀时,又动了客情,思念自己的家乡。教学重点突出,又突破教学难点。板书设计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对学*有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萧萧的风声,舒缓的音乐,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学*古诗的热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是的,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我时刻不忘向学生渗透学*的方法,培养学*能力。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在理解诗意时,我又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如在导入时,我问学生,“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我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织”一词时,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学*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学生语文学*的能力。

  三、注重朗读,读中感悟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著名语言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诗歌学*中读的重要性。我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指导学生读第一句古诗时,要学生读慢些,低沉些,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整堂课朗读的形式很多,有开火车读古诗、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配乐朗读、老师范读、齐读等,我还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诗意,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走出文本,拓展练*

  语文教学光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积累。我在课堂上复*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小儿垂钓》、《所见》、《村居》、《赠刘景文》、《山行》、《静夜思》,拓展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曹丕的《燕歌行》、张籍的《秋思》、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张翰的《秋风动客情》的故事。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学得很快乐。

  五、一节课下来,自己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朗读的时间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够准。

  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取长补短。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

  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产生了几点疑问:

  一、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什么时候产生这个称谓的?

  二、“山东兄弟”指谁?

  三、“重阳”是指天还是节日?

  四、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九九重阳这一天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关于重阳的诗歌比较多。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此诗是王维17岁时旅居长安所作。九月九日,橘红橙绿,黄菊盛开,金桂飘香,红叶流丹。正是游览的好季节。但王维写此诗时才17岁,并不是“老人”,所以唐朝应该不是叫“老人节”。宋李清照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看来宋朝同样很注重重阳节的。而***词《采桑子 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生易老、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但“夕阳无限好,何惧*黄昏。”

  在我们这儿,是不时新过重阳的,只有一些单位挂一两幅标语了事。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没有山,登高是没有的,菊花也少有人种,菊花酒没有听说过。这里是洋河酒的家乡,正流行的“蓝色经典”就盛产于此。茱萸也没有人能说清是什么。在我印象中,唯一能和重阳节沾上边的,就是我们这有个“重九诗会”,那一天,不少道中之人在一起觞咏之间,畅叙友情,写诗作词,自娱自乐。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 是指诗人在做什么 书指什么 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 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 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靠自学理解.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教材《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三年级的学生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虽是如此,但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这样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内涵意境。而如何把学生带入诗人的世界,就成了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具体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一从复*引入,勾起学生的回忆,从思乡的情感出发导入新课;二是读准古诗,初步感知。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读诗,让学生对诗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三是理解诗意,通过图文结合、老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四是悟诗情,再次以不同形式的诵读,体会诗的意景和诗人的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三是努力把握好古诗教学的情感断层和情景再现,不断尝试让学生走进去,走出来。

  今天,我教了《夜书所见》这首诗。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

  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威海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我还重视了背诵积累,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忧郁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乐趣,激发了学生学*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方面,我就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同时,在学*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古诗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提问,由于学生学*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方法上的指导是有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学生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学生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

  总之,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巧妙地提问和引导学生学*,才能教学好每一堂课。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一二年级时对古诗简单的识记。怎样让孩子们在识记的过程中去初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是教学古诗的难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客居他乡,在江边被微冷的秋风吹拂,看见秋叶飘落,感到孤独寂寥。由看到远处篱笆旁的灯火,料想到有小孩在捉蟋蟀,心里又泛起一丝亲切,一丝温暖。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诗题。然后介绍诗人。借诗人的看听想三个方面去理解诗句。

  孩子们在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时,容易把“儿童挑促织”也理解进去。于是,我让孩子们说“知”的意思是什么。孩子们认为是“知道”,再问孩子们“究竟是看到了什么”,才“知道”是有孩子在挑促织的?孩子们说,是看到了“篱落一灯明”,才知道的。这里,就理解了“知”不是直接看到,而是“料想”到的。

  上课时这一环节很快就过去了,在课堂上孩子们还是顺着我的意思,说出了“知”是“料想”,可是下来以后的'作业中,还是反映出了一部分孩子没有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

  在理解字词,理顺诗句意思后,我让孩子们逐句品读古诗。借由一幅幅图画去领略诗句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可能前面已经理解了诗句意思,再次品读诗句显得有些重复,所以孩子们有些坐不住。所以我想,是否可以把品读诗句,体会情感与前面一个环节相结合。这样可能会显得更紧凑。

  比如“知有儿童挑促织”这一句,引导孩子们理解是“料想到有孩子在挑促织”后,可以直接问“为什么诗人会这样想呢?”“可能他小时候也去捉过蛐蛐,觉得很快乐呀!”“谁能来快乐地读一读呢?”

  上一次公开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我常常是无从落脚,不知道课文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个地方,又应该从哪里突破。在查阅相关资料,也借鉴众多老师们的方案后,设计了这一堂课。只觉得自己水*确实有限,所欠缺的太多。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重点、方向的把握,环节的设计,课堂的语言等都有待提高。所幸大家能够包容我,如能指点一二,不甚感激。

  今天的这节师徒结对课,通过几位老师细致的点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通常说古诗难教,实则不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和技巧。南宋诗人叶绍翁这首《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这节课本来我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歌意境和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可实际呈现出来的课堂重点却是理解诗歌的句意。教学的目标出现了偏差,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估计过高

  刚接手三年级,我还不是完全的能够了解学生的学情,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到的'一些关键词句,学生不理解,如“倒装句”、“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些是我上课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所以,在讲解诗歌句意的时候有些困难。在给学生讲解“促织”一词时,我讲了有关蟋蟀的故事,我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听清楚,因为我讲故事的语速有点快,这一点也是值得以后改进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会出现“意外”。我播放的蟋蟀的叫声,同学们有的居然说是蝉叫,我当时就觉得很突然,所以没有处理好这个细节,只是马上纠正过来。现在回想,其实当时我可以这样回应:同学们,你们知道蝉的叫声和蟋蟀的叫声有什么区别吗?再次播放蟋蟀叫声,很快学生就能听出来,蟋蟀叫声是短促的,而蝉的叫声是连续的。

  二、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

  虽然我在课堂上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所以在学生对诗歌不熟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句意理解,就难上加难了。朗读的方式有很多,齐读、泛读、领读、诵读等等,形式多样,其实多读并不难,关键是要如何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感情。今天我就尝试了用配乐朗读,效果虽称不上完美,但起码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读还要讲求循序渐进,反观这节课,重新安排教学流程,可以以读贯穿始终。先是回忆诵读学过的诗歌《所见》,引出诗歌题目;轻读题目《夜书所见》,读出夜的静悄悄;初读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再读诗歌,读的通顺流畅;三度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律;男女生比赛读;小组合作互相读;指名个别朗读,老师再作指点;老师示范朗读,学生仿读;配乐朗读,力求能诵读;句句细读,理解句意;句句品读,感悟诗情;整体诵读,注意节奏有缓慢到明快的变化,是随着作者的心情而变;拓展阅读,补充积累;课外导读,搜集有关思想的诗句。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游客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所以,我教学这首诗时,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乐趣,激发了学生学*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

  随着课改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迷惑,语文课到底怎样上?这个问题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听了上海骨干教师的语文课和他们的讲座,颇有感悟。因此,将我所悟出的点滴,融入到《夜书所见》一诗的教学中。

  一、把握语文教学特点,熏陶感染,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过程的独特体验。”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考证。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将心比心地进行弹性感悟。这样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内涵意境。

  《夜书所见》是小学语文三年上册教材。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入,使学生体会李白看到皎洁的明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让学生明白“景”与“情”的联系。接着展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踊跃回答“高兴!”“有趣!”这与作者孤单寂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同一情景为什么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又为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铺垫,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身临其境、迁移体验是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最好途径。我班住宿生比较多,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离开父母,孤独无助,想家的感觉尤为强烈。借助这一特点,我把他们很自然引进情境中“你们离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难受!”……(当时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竟然掉下了眼泪。)趁此机会,我说:“那你用这种感受,把这首诗读给他们听好吗?”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能力。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4、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兴趣。(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的要求设计,既树立了小组长的威信,又使学生明白合作学*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的道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精神。

  三、注重现代化教学与语文课的整合

  多媒体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使用多媒体,以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夜书所见》一诗中,为了扫除学生学*的障碍,突破学生对“梧桐树”“促织”词语的理解,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将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深为浅,化难为易。由此我体会到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形式,课件内容的选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脱离教学目标重点,只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的多媒体教学,只能使课堂教学更落后。以上三点只是我在《夜书所见》一课中,略感到的成功之处。但本节课可也存有不足。

  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视野,把课堂教学资源延伸到课外学*资源,使学生掌握学*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

  《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理解。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古诗两首》是精读课文,收录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这一课安排两课时,一个课时学*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自学生字词,会认读。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我班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弟,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在家乡应该生活着很多亲人,而教学本课的时候,正值中秋佳节之后。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在课前,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说说在家乡的亲人,以及在中秋节时爸爸和妈妈是如何与家乡的亲人相互祝福的;再朗诵耳熟能详的《静夜思》;然后引入新课学*:“同学们,八百多年前,也有一位诗人独自站在萧萧秋风里,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写下了千古伟诵的诗句呢!”

  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再把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朗读,自学生字词,并引导他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之后是汇报交流,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我再相机纠正孩子们理解有误的'地方,特别是最后的两句诗“江上秋风动客情,夜深篱落一灯明。”给人的画面感强,所以我着重引导了孩子们一边想像那种景象,一边诵读诗句。


《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5)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菁选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活动2【活动】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学*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活动4【活动】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活动5【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夜书所见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活动2【活动】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活动3【活动】初读古诗,学*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6.学*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活动4【活动】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活动5【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夜书所见》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6)

——《夜书所见》改写作文(精选十篇)

  中秋节晚上,吃完饭后,天色已经很黑了。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先去文具店买了一个暗黄色的灯笼,我们提着灯笼来到了绿道散步。

  秋风吹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一片片金黄色的梧桐叶从树上飘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秋风从江面上吹来,我打了个喷嚏,妈妈突然悲伤地说:“好想念姥姥,姥爷呀!”

  我们继续往前走,突然听见蛐蛐儿的叫声,好像在唱《思乡曲》。我和弟弟提着灯笼,踮着脚尖,轻轻地走向草丛找蛐蛐儿,我问:“妈妈,你小时候有没有抓过蛐蛐呀?”妈妈回答:“妈妈看别人玩过呀,简直太有趣啦!”我知道妈妈很怀念小时候在故乡的生活。

  我们追了一会儿蛐蛐儿就回家了,这真是个美好的夜晚。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萧萧的秋风带着一丝丝寒冷,吹得梧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梧桐树叶从树上摇摇摆摆的飘落下来,像是给地面上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被子。

  洁白明亮的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诗人站在江湖边上看着皎洁的圆月,不禁想起了远方年迈的爹娘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

  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呢?身体还好吗?这让诗人长叹了一口气!

  正当诗人借着月光往回走时,耳边听到了儿童的欢笑声,仔细一看,看到了几个小伙伴正提着灯笼在篱笆墙下兴致勃勃地捉蛐蛐。尽管现在夜已很深了,这不禁又让诗人想起了自己儿时和玩伴也是这样捉蛐蛐的场景。想着想着,诗人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秋天到了,凉风**,落叶纷飞,道路两旁的梧桐叶被秋风吹到地上,一片片枯黄的树叶,带来了秋的凄凉。

  诗人叶绍翁,趁着圆月当空,散步在江边。阵阵秋风吹来,带来了一丝丝寒意,让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故乡,想起了故乡亲人的身体是否安好,想起了故乡儿时的玩伴长什么样了……

  夜深了,不远处有一点灯光,把诗人吸引到了那座房子的篱笆墙外,他看到两个小孩正在兴致勃勃地逗着蛐蛐,玩得开心快乐,无忧无虑。诗人一下子被感染了,想起了自己童年时代也有这些美好有趣的事。

  这时,秋风吹过,诗人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诗人叶绍翁独自一人离开了家乡。

  一天傍晚,诗人走在江边散步,忽然瑟瑟秋风吹来一阵寒意。一片片梧桐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秋风吹到了站在江边眼望远方的诗人身上,使他想起来远在家乡年迈的父母和亲朋好友,心中一片凄凉。

  夜色越来越深了,诗人正要往回走。忽然眼前一亮,他远远的看到一户人家的篱笆下闪烁着微弱的光亮。原来是几个小孩挑动着玩弄蟋蟀。

  看到这个场景,让他回想到自己小时候。此刻他更加想念家乡了。

  晚上,一阵阵寒风吹动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梧叶像美丽的.音符往下落,铺了路一地的金黄。

  江上的秋风吹起一朵朵浪花,让诗人叶绍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夜已深,周围一片寂静,大家都已经进入了梦乡,只有叶绍翁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穿好鞋子走到窗前,向外望去。突然,他看见篱笆旁亮着一盏灯,原来是一个小男孩提着一盏灯笼和一个小女孩蹲在草地上,叶绍翁猜想他们一定是在抓蟋蟀。

  “我看到蟋蟀了!”小女孩叫着。

  “轻点声,把蟋蟀吓跑了。”小男孩轻声说,“让我来。”

  男孩子慢慢地走到蟋蟀旁,迅速把蟋蟀抓住,小女孩打开瓶子,他们轻轻地把蟋蟀装进瓶子里。小男孩和小女孩高兴得跳起来:“我们抓到蟋蟀啦,我们抓到蟋蟀啦!”

  看到这一幕,叶绍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自己也喜欢和小伙伴偷偷溜出家门,一起去抓蟋蟀,斗蟋蟀。可现在自己独自一人远在他乡,他感到孤独和寂寞,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了。

  一天夜里,繁星点缀着天空,月亮也昏昏欲睡。

  萧萧秋风舞动了金灿灿的梧桐叶,送来了阵阵寒意,那犹如镜子一般的江上,被秋风抚摸着,让我不禁思念起了我美丽的家乡。爹娘现在怎么样了?邻居家的小孩子会来到我家里来玩吗?

  瞧,那篱笆上映着明亮的灯光,时而往左,时而往右,想必是那顽皮的孩子,在逗大蛐蛐儿吧。小男孩握着又细又长的树枝,提着灯火通明的灯笼,正要弄大蛐蛐儿。那蛐蛐儿可带劲啦 !敏捷的身躯蹦来跳去,双臂向树枝挥来舞去,两只小腿儿更是乱踢乱蹬,跺来跺去了!哎,这多像是小时的我,在院子里玩弄蟋蟀吗?

  夜深人静的夜晚,叶绍翁把窗户推开,抬头看着满月,梧桐树叶被秋风吹走了,江面上波光粼粼,寒风阵阵的声音随处而来。叶绍翁隐约听到拐角处一个男孩跟一个女孩在说:“这只蛐蛐儿好捉,我来捉吧!”女孩说:“好的。”说完,女孩子捧着油灯,男孩子眼疾手快,一把捉住了蛐蛐,放到了口袋里,他们继续捉蛐蛐儿。叶绍翁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里就是在那儿捉蛐蛐的'。

  冷月凄风的深夜,仍还有梧桐树叶在飘落,还有水波也还在荡漾,还有男孩、女孩在捉蛐蛐儿……看到这情景,叶绍翁提笔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诗。

  秋夜,一家江边的客栈里,窗前,一位老人捋着长须,发出一声低低的叹息。他,就是叶绍翁。

  瑟瑟的秋风吹过,发出了萧萧的响声,月光朦胧,隐隐约约看见几片梧桐叶缓缓飘落。阵阵寒意袭来,他不禁想起了故乡: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妻儿老小还好吗?!亲朋好友还好吗?!他们是像我一样安然无恙,还是……不知不觉,他已泪如雨下。

  忽然,他发现篱笆下一片微微的`灯光亮了起来,虽说那小小的灯在黑夜里显得格外脆弱,仿佛一阵微风吹过就会熄灭,但又如一颗星星,在寒风里顽强地摇曳着。

  原来,是两个孩子提着灯笼在抓蛐蛐呢。只见他们趴在地上,用细长的树枝逗弄着蛐蛐儿。院子里,回荡着一声声虫儿的低鸣……

  叶绍翁的嘴角荡漾起了微微的一抹笑容,随即又垂了下来:我的童年和他们一样,是这样快乐!可是,我的孩子们呢?他们也能这样无忧无虑吗?他的眼眶里盈出了泪水。

  一阵阵寒冷的秋风吹动了梧桐树的叶子,发出“唰唰”的声音。叶子缓缓下降,地上盖了一层金黄的落叶,好像铺了一层黄色的地毯。秋风让我感受到了一阵阵寒意。

  江面上的风呼呼地吹着,牵动了我浓浓的思乡之情。

  夜深了,我思念家乡,想念远方的父母,怎么也睡不着。站在窗前向外望去,看见篱笆后面有一些灯光,一个小男孩手挑灯笼和一个小女孩在找什么,我知道那是他们在捉蛐蛐呢。

  一年年过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一天夜里,繁星点缀着天空,月亮也昏昏欲睡。

  萧萧秋风舞动了金灿灿的梧桐叶,送来了阵阵寒意,那犹如镜子一般的江上,被秋风抚摸着,让我不禁思念起了我美丽的家乡。爹娘现在怎么样了?邻居家的小孩子会来到我家里来玩吗?

  瞧,那篱笆上映着明亮的灯光,时而往左,时而往右,想必是那顽皮的孩子,在逗大蛐蛐儿吧。

  小男孩握着又细又长的树枝,提着灯火通明的灯笼,正要弄大蛐蛐儿。那蛐蛐儿可带劲啦!敏捷的身躯蹦来跳去,双臂向树枝挥来舞去,两只小腿儿更是乱踢乱蹬,跺来跺去了!哎,这多像是小时的我,在院子里玩弄蟋蟀吗?


《夜书所见》说课稿(精选十篇)(扩展7)

——改写《夜书所见》作文通用五篇

  一阵寒风吹过,梧桐树的树叶纷纷飘落,像一个个孩子急着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里。

  这时一位老爷爷正在湖边散步,因为老爷爷被流放到了杭州。当他看见这样的风景他更加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了。他小声嘀咕到:“我的家人是否*安呢?”

  当他继续散步时,看见远处的篱笆下发出了一点火光,老爷爷眯着双眼,原来是两个儿童在斗蛐蛐,只见一人拿着灯,一人用细长的树枝去挑逗蛐蛐,一碰蛐蛐就跳一下,老爷爷又遥想到自己的童年。老爷爷灵感大发,轻声吟唱道:“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就是《夜书所见》。

  这位老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叶绍翁。

  一阵秋风吹来,枝叶随风摇摆,发出“沙沙”的响声,也送来了一阵寒意。

  突然,从冷冰冰的江面上传来了秋风的咆哮,听到这个声音,诗人叶绍翁顿时自言自语:“我现在好想念亲人们呀,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安好?”

  这时,他隐隐约约看到前面那所房子外面有一丝亮光,细眼一瞧!啊,原来有两个顽皮的娃娃,一个手拿提灯,一个手握又细又长的枝条,正在挑弄蛐蛐呢!叶绍翁看着看着,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夜深了,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雪白的篱笆,真美丽啊!

  秋天来了,枯黄的梧桐叶纷纷落下,像一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在天空漫天飞舞,发出“萧萧”的声音。*静的江面像一面镜子,秋风吹过,江面上泛起层层波纹。看到此时此景,叶绍翁不禁感慨万千。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外面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这时候,一阵阵天真烂漫的笑声传来,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叶绍翁从床上坐起来,披上衣服,走到窗边,原来是两个孩童提着一盏小橙灯,正在拨弄蛐蛐。其中一个孩子抱怨:“快用木条按住它,别让它跑了。”另一个着急地说:“知道了,你把灯靠*点。”

  看着他们,叶绍翁仿佛看到自己的童年,开始思念自己的家乡。此时,叶绍翁却是“独自异乡为异客”,他感到十分的孤独。

  秋天的夜晚,一弯新月挂在空中,散发出淡淡的光芒。一阵阵凉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簌簌的声音。落叶纷飞,宛如一只只金黄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我独自一人在江边散步。秋风拂过我的脸颊,掀起我的衣角,吹动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我的家人,你们还好吗?我的父母,你们的身体健康吗?我的夫人,你和我一样也在思念对方吗?我的孩子,你睡了吗?你的梦中有我吗?

  夜色渐深,我望见了对岸有一处灯光在闪烁。我猜是几个孩子在自己院子的篱笆墙内捉蛐蛐吧!他们一定提着灯笼,弯着腰,蹑手蹑脚地在草丛里寻找着。

  看着那一闪一闪的灯光,我回忆起了童年……

  一个秋天的夜晚,灯火璀璨。秋风**,一阵一阵的秋风吹着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叶子纷纷落下,铺满一地,好像一层层的金地毯。他抬起头来,不禁感到一阵寒意,原来是江上的寒风吹来了。叶绍翁独自一人走在江边,内心感觉空荡荡的,一股思念家乡的情绪涌上心头。

  江面的风呼呼地吹着,夜越来越深了,远处的篱笆里泛着点点星光,好像一闪一闪在眨眼的星星。突然,叶绍翁听到篱笆后传来阵阵的蛐蛐声。走*一看,原来是孩子们正在捉蛐蛐。

  这时候,他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快乐的时光,想着自己远方的亲人,他的内心也就不这么孤独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