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

首页 / 说课稿 / |

  中职语文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阴”与“晴”是两种最常见的天气现象。著名画家吴冠中却用它们来阐释他的绘画理念。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下面我将围绕:“活水思源—--说教材,教学相长—--说策略、不悱不发—--说过程、跬步千里—--说反思”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活水思源——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画里阴晴》一课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重点是欣赏散文。

  《画里阴晴》一文,作者吴冠中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阴”与“晴”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悟:艺术贵在创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主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为:

  在知识和能力上,我希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本文能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就有了核心。

  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艺散文,涉及到绘画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是难点之一,对职高学生而言,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同样也是一大难点。

  二、教学相长——说策略

  (一)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进行学情的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动漫班级的学生。

  1.职高学生语文学*基础普遍不好,学*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2、由于是动漫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课学*,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绘画与色彩基础,这也是我在执教这篇文艺散文要充分利用的地方。

  所以,《画里阴晴》一文,我也是一直把它作为美术大类专业的重点授课篇目。

  (二)设计理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

  1.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来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处理。

  2.创设“大语文”课堂。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学中渗入“绘画”方面的知识,将语文学科与美术专业、信息化技术相整合,强化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文化的多元审美价值。

  (三)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力求整个课堂呈现出开放、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特点。

  三、不悱不发——说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学生分成两组,结合现有的专业知识,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水墨画”和“油画”的相关知识。

  2、教师的准备: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实施阶段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我又分为4个教学流程:激趣导入,设置悬念(约5分钟);美读感知,交流体悟(约20分钟);合作探究,质疑深入(约15分钟);活动体验,拓展延伸(约5分钟)。

  1、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按照课前准备的要求,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派代表上台,并且出示实物画作,给我们大家初步介绍“油画”和“水墨画”的相关知识。

  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兴趣,也检查了预*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吴冠中的画作《江南小镇》,请学生们评价吴冠中的画作,更接*哪一种绘画的风格。

  在简要介绍了作者吴冠中之后,我抛出问题“曾留学法国学*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呢?

  设置了悬念,任务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2、美读感知,交流体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本环节中,我先播放配乐朗读,为学生创设意境,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为接下来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

  美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寻找答案“西洋油画家和作者对待阳光和阴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这种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相互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章内容感知的过程。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明确了:西洋派----投靠阳光,陶醉阳光的,这个关键字是“晴”,西方油画的风格是写实、明朗、鲜艳。而作者——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这个关键字是“阴”,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是:写意、轻快、湿润。

  而为了加深学生这种感悟,在重点分析“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这个“湿”字的独特味道之后,我进一步提出,在对雨意和“湿”的独特感悟上作者是不缺少知音的。

  请学生回忆关于雨的诗句,简单互动交流。

  学生回忆起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能够调动出学生原有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学生也不难感悟到,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自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此融入进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3、合作探究,质疑深入

  在完成了初步鉴赏,解决了“阴”与“晴”,“水墨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与关系之后,我顺势提出本堂课讨论的核心话题“江南到底适不适宜画油画?”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刚开始很多学生却都只是简单的回答道“是”与“不是”。

  此时,教师要适时地调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明观点,要指导学生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对于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指导学生去读,去细细品味,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而随着我巧妙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讨论逐渐深入,在质疑中,他们从文本中寻找到许多诸如“大概”“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都要使用不同的技巧……”“现成的西方和我国的传统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等这些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我适时点拨: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他正是要创造一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的绘画风格,吴冠中的“此油画”已非“彼油画”,从而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艺术贵在创新。

  至此,教学的重点也得到了有效地突破。

  4、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对作者吴冠中这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中西合璧”绘画作品自然是十分期待,此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数张吴冠中的画作请学生们欣赏已是水到渠成。

  但是在欣赏中,我有意插入了一幅并不是吴冠中风格的画作,叫学生尝试辨认。可喜的是,许多学生一眼就分辨出来。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关照了学生美术大类的专业特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主题意义的拓展与升华,在简单的课堂小结之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数则有关创新的“名言名句”。

  同时,布置了相应的课外作业:

  1.在作业本上摘抄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雨”的诗句。

  2.收集有关艺术或生活中创新的案例,准备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这个作业的设计旨在升华学生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增加学生知识与信息的积累。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如下(略):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四、跬步千里——说反思

  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1、语文教师应是大杂家。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要更好的完成这么一篇文艺散文的教学,你非得有点绘画方面的知识不可。诚然,新的教育时代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做语文学科的“专家”,而且还应是个了解包括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知识,懂生活的“大杂家”,正所谓“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2、“专业渗透”。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如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美术专业知识,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在学*中体会到学*语文实实在在的意义。

  3、“语文味”。

  但职高语文课,最终还是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如果只是强调职教的特色,专业的风味,而脱离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也就失去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文味”,职高语文恐怕也将在边缘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一堂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将这二者处理、拿捏到位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但我想,正如这篇文章写得那样,画里有阴有晴,阴晴可以兼得。职高语文的“专业渗透”与“语文味”,也是可以兼得的。

  虽亦难至,心向往之。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 2

  大家好!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诗发展的高峰时期,而“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就是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唐诗两首。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这唐诗两首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拓展模块第四册第六单元(古诗单元)的第三课。唐诗两首都是写自古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的岳阳楼,同登岳阳楼,抒怀写志迥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x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将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和人的轻快欢乐的心情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境界,极富有浪漫主义情怀。

  《登岳阳》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胸怀博大宽广,是学*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把内容同是登岳阳楼的两首诗放在同一课中,可领略别样情怀,领悟其各自不同的诗境和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不能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基于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知诗人登岳阳楼所见之景色和诗人不同的境遇,体会其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2.朗读并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

  1、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古诗阅读鉴赏能力。

  2、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三)情感目标:

  感受李白、杜甫二人不同的遭遇,分别理解李白旷达的胸襟和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关键语句,体会诗歌主题思想。

  2、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1.分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2.对比两首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学*古诗鉴赏的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索,而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评价讲述为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能力水*。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反复诵读、任务驱动法、讨论探究、练*巩固。

  体现教师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分小组,搜集资料:

  1、搜集岳阳楼的图片并归纳出图片中岳阳楼的特点。

  2、搜集诗人李白、杜甫生*经历以及作品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并设计成名片样式。

  3、反复朗诵,结合课文注解,了解诗意。

  通过搜集达到让学生提前了解目的,也能很好的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视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景物因感情的变换而呈现不同的特色。

  (三)赏析诗歌

  赏析诗歌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我根据前面教法中分析,我以诵读贯穿诗歌赏析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读后谈反馈,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教学内容,尤其是情感和意境,体会其风格。

  初析诗歌

  1、分组初读、听读、仿读:学生通过三遍朗读,会读准字音,划分节奏,读懂字面意思,组与组朗读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初步感知两首诗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教师再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在学生以基本掌握了课文朗读的轻重缓急后,然后再配音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研读。

  研读的目的是使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比较分析,鉴赏古诗。采取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鉴赏诗歌。(在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时,可按小组分别完成“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中的一项。教师提前准备表格发给小组,课堂完成并展示。)通过讨论和练*,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如雁、山、月、病、孤舟等,体会意象之间对比效果,感悟其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2)描摹诗人形象。引导探讨诗人此时登楼的形象:我们所描绘的是李白杜甫在楼上看到的风景,而我们眼里,李白、杜甫也是风景之一。此时在楼上看风景的李白、杜甫是以何种姿态站在岳阳楼上,脸上又有什么表情呢?结合诗歌学生不难找出答案: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凭轩涕泗流。

  (3)感受诗人情感及艺术风格。组与组探讨合作,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背景,展现课前所作的诗人名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字里行间无不显出李白登楼喜悦心情之高;《登月楼》设置问题:这涕泗中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这部分中我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之间可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泗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恋,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患,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其身世之悲,国家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3、美读。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情境,让学生高声自主诵读,把课堂气氛带入高潮。(让学生配音乐诵读或学生到手机上自找背景音乐朗读)

  4、背诵全文。经过上面几个环节,学生应自然完成。

  为了授学生以“渔”,在引导学生回顾诗歌赏析的课堂过程:吟诵――赏析方法――主题探讨――诗风。

  (四)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所学的鉴赏方法,在赏析两首诗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宏观上领略诗人诗歌风格。朗读诗人同时期作的诗《早发白帝城》和《登高》,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五)作业:请课后朗读并鉴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从情和景的角度比较她与本文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置身于诗境的鉴赏方法赏析孟浩然诗中的景和情。(从百度搜索原文及写作背景,完成之后发到班上的QQ群)

  五、说板书设计

  《唐诗两首》

  六、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又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做到以诵读贯穿诗歌赏析始终,让学生正确掌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既了解并运用诗歌赏析方法,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鉴赏能力。

  在描摹诗人形象时,学生能入木三分的学着诗人登楼眺望洞庭湖,并能在讲台上大方的表演。

  学生的课前准备充足,名片也做得很棒。

  当然也有需改进的地方,在分工合作探讨从“形象”方面赏析诗歌时,刚开始学生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后通过学生建议和老师提示从诗歌意象出发感受意境,学生才完成了任务。

  结束语

  本文最后,我以别林斯基的一句话作结:“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上是我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 3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气质和性格》。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讲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气质和性格》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它是一篇说理清晰,浅显易懂的科普文章。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以及学*编文摘。本教材第一单元的重点是学*在阅读中积累资料、筛选信息以及制作卡片的基本方法,培养从读物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多种文体的筛选概括能力,我在第一课选择了议论文《改造我们的学*》,第二课选择了《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学*内容。学生通过学*,已经基本具有了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并且学会了编文摘的阅读方法。单元教学第三课,我选用《气质和性格》作为教学内容。正如阅读提示里讲到的,学*这篇课文,有利于理解他人、认识自身,有利于完善自我、与人相处。同时,本文还做到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奥的心理学重要课题,这也是因为文章善于使用概括、提示性的语句。作为单元第三课的教学文章,我认为它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完成单元教学重点;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能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实施。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明确气质和性格的含义,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性格表现的特征

  2、能力目标:强化对文章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较好地认识自己的气质,客观评价自己的性格,进而坚定为形成好的性格培养正确的行为*惯的决心。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同时它也切合了学生的学*现状。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学*促使学生为追求好的性格建立正确的行为*惯。

  二、说教法:

  做教师的都熟知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同音不同义的两个字精辟的点明了教学的精髓所在。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给学生有效学*的方法,才能带引学生主动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精神,结合本课实际,特设定以下具体教法:

  1、置疑解惑法——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引导启发法——给出方向,自由探索。

  3、评价分析法——掌握知识,运用实践,拓展思维。

  其中评价分析法是本篇课文达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的方法。这里的评价分析法,是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在学*过程中产生疑问、发现规律,不断完善自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领路者的角色。确定方法,给出标准;设计路径,自由发展。让学生自己主导评价分析的过程,自发的探究深入,通过所学所知所感,向正确的行为目标靠*。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行为由传统枯燥的教师单向信息输送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探求所需信息,实践所学内容,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兴趣。

  三、说学法:

  所谓“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这句话正是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教会学生正确高效、事半功倍的学法,我想,正成为衡量教师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语文学*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学*,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注重良好学**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创新性,从而达到产生兴趣、主动学*、情感共鸣、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衡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法具体如下:

  1、预热法——通过课前预*课文和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明确学*目标,提高学*效率,增加学*兴趣。

  2、勾画圈点法——在学*中勤动笔墨、有效读书。

  3、自我评价法——认清自我、发现问题、寻求突破。

  4、总结归纳法——思考总结、获取知识;亲身实践,学以致用。

  5、交流互动法——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得出结论,获得成就感。

  其中,自我评价法、总结归纳法、交流互动法贴合本课教学要点,极为重要。这三种学*方法的掌握,将有利于学生变接受性学*为研究性学*。它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程序:

  (一)建构氛围,解题定标。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动机。”本课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文导入。对于现今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放下身段,跳出课文,与他们讨论他们的喜好和择友标准,是他们非常欢迎的一种行为。这样导入的好处能使课堂伊始就建构起一种*等友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考、与教师产生互动。问题本身就足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学*。

  板书课题。随后顺势引出作者,检查学生预*情况,简介之。重点介绍作者在心理学界的卓越地位,引出“心理学”概念。

  明确教学目标。

  (二)初读感知,遇惑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教师在建构一个充满求知欲望的课堂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设计问题,完善环节;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占有学生的求知欲。

  第一次阅读是设定在检查预*情况的'目标之上的。给出的问题直接要求学生辨析气质和性格二者的定义。而学生寻找出来的答案完全不同于他们*时对这二者的理解,甚至是完全颠倒了的概念。基于人们对于充满神秘感的心理学的好奇心,学生的求知兴欲望将完全引爆。接下来我设计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进行举例分析。《水浒》中的两组人物,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性格典型,形象鲜明。在完成对他们的讨论之后,学生一定会很想知道是什么使得看上去同样性情的人物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状态。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主动深入课本去探究、去发现。所以此时,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区别正是恰到好处。

  (三)细读文章,发现规律。

  叶圣陶先生始终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通过前面的教学过程明确了气质先天,性格后天。我们得出结论是本性可移。那么先天的气质有哪些表现类型呢?这个问题完全用来锻炼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师生配合归纳出类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以上的类型来分析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学生间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结合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过渡到“本性可移”。虽然气质不易改变,但是后天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要求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引发学生寻找,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适时的归纳讲解,请学生举例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自我评价,端正认识。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我们承认,,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聪明的,有经验的;但是却很少能称作是有才能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很少具有使事物变得更好的能力。如何结合本课的学*,使学生合理利用学*内容,增益成长,完善自我,获得这种促进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才能呢?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对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一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现场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的心里测试,将会使今天这堂课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是先请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发放测试卷,完成测试。然后点评之前公开分析自己类型的学生,给出建议。接着进行性格的自我评价三个问题的作答,趁热打铁,结合学生的气质类型,请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相互评价。

  在这一环节里,“自我评价”的学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帮助学生理性思考,认清自我,走向未来。

  教师在学生互相评价之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总结课堂内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明确气质性格无好坏之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和锻炼成就良好的性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产生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带着所学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创新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将疑问引申到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一、解释词语。二、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以及你所做的测试结果,制定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期学*计划。

  最后,询问学生在本堂课还有哪些疑问存而未决,请学生给出教师本堂课的教学评价,然后给自己的学*情况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和评价总结综述。

  至此,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法和学法的实践应用圆满完成。

  中职语文说课稿 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雨商帮路――走进“宁波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下面我将从主题说明、活动描述、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主题说明:“宁波帮”是我国传统的 “十大商帮”之一,其典型代表有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影视巨子邵逸夫,“五金大王”叶澄衷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宁波帮经过百年风雨的洗礼,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诚信为本,开拓创新,爱国爱乡”的商帮精神。宁波市委**巴音朝鲁在“宁波帮”研讨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宁波帮”优势,传承“宁波帮”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让“宁波帮”精神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基于此,我决定在学生中开展走进“宁波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所依托的教材有《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洛阳诗韵》。《城市的文物与文化》的作者是冯骥才,作者以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考察对象,通过描写巴黎老街老屋的独特风貌及斑驳外表下的浓重的历史感,引出城市文化保护这一命题的思考。《洛阳诗韵》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散文,作者描写洛阳的古美和奇绝,充分展示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综合这两篇课文,不难发现其学*目标和重点都是城市文化的保护及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本次实践活动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体验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

  本次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我校09旅游班的学生,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导游、饭店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活动的设计理念主要有:

  1. 本土性

  我校坐落在素有“商帮故里、院士之乡”美誉的宁波庄市。商帮资源相当的丰富,现已建成并集中在庄市的就有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文化公园、江南第一学堂、包玉刚故居、邵逸夫旧居、叶澄衷墓园等。宁波帮的创业历程、创新精神、爱国情怀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是耳濡目染,如数家珍。以此为契机,拓展学生的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操,这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语文新教学大纲的标准。

  2. 实践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3.职业性

  教育部2009年颁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凸显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教育理念。

  综合以上因素,我设计的实践活动的目标是:

  1. 传承“宁波帮” 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

  2. 创设职业情境,锻炼专业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本次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我和商帮有约、商帮故事会、现场导游讲解、摄影图片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五种形式。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任务引领、小组分工、小组交流、作品展示、社会宣传,帮助学生对商帮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下面我将具体谈谈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调控:

  1、活动准备

  以8到10人为单位划分学*小组并确定组长,要注意人员特长的合理搭配。讨论小组工作计划及评价办法,完成项目学*表。

  2、任务引领:前几天,学校校长接到浙江省荣誉市民包景表先生的电话,(包先生曾捐资100万美元助建我们学校)10月份包先生及后代将来庄市参观,由我们09旅游班具体负责接待。主要任务有:组织一次宁波帮故事会、走进宁波帮摄影图片展、现场导游讲解等。

  (设计意图:“任务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和旅游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小组分工

  根据学*任务的不同,我把班级学生分为4个学*小组:

  第一组:宁波帮故事小组。收集整理宁波帮创业、励志、诚信方面的故事 ,并且汇编成册,在宁波帮博物馆举行“商帮故事会”

  第二组:图片布展设计小组。学生去现场参观后,拍摄照片,然后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成幻灯片,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

  第三组:现场导游讲解小组。学生根据各个景点的分布特点设计最佳参观路线,撰写导游词,进行现场导游讲解。

  第四组:商帮宣讲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和社区,宣讲商帮精神和商帮文化。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

  4、任务提升

  结合宁波帮人士的成功经验及自身的特点,为自己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5、交流展示

  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向组长汇报,小组再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交流、展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学生的部分作品:

  宁波帮故事集锦:讲述的是宁波帮开路先锋严信厚的创业历程,早期宁波帮的巨商叶澄衷的成功经验、世界船王包玉刚的中国情结以及影视巨擘慈善大家邵逸夫的赤子情怀等等。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商帮故事,不仅可以感受到商帮的风雨历程,同时还可以学*到商帮励志、创业、诚信等方面的精神。

  摄影图片展:略

  船王礼赞:学生集体创作的一首长诗,它讲述了一代船王艰辛的创业历程,伟大的胆识和气魄,报效桑梓的情怀、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共向祖国大陆捐资72亿元人民币,其中包玉刚一次性为宁波大学的兴建就捐资2000万美元。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生结合自身的条件、所处的时代、环境特点,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

  6、活动调控: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一是图片布展设计。它要求主题鲜明、设计美观、说明准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优秀幻灯片作为借鉴,并在制作过程中给与及时、具体的指导。本次活动的难点之二是活动组织的有效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容易停留于表面,起不到实际效果。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之所以要选择走进宁波帮作为学生活动的主题,首先是一份亲切。宁波帮的故事对许多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镇海的商帮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次是一份感动。我们来看看这位老人,他就是为我们学校捐资100万美元的包景表先生。当然,他的捐资不仅仅是我们学校,还有镇海中医院、精英小学等等,累计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但是谁又会想到,他身上穿的这件衬衫,竟然只有几十元钱,而且一穿就是好几年。每次到学校来,都是吃食堂,从不到饭店去,吃的是芋艿等家常菜。正是这份熟悉和感动,学生在活动中特别投入,成果也很丰富。

  7、接下来,我想谈谈本次实践活动的评价,为了让本次实践活动的评价具体可操作,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份项目学*评价表,内容包括:

  8、老师们,通过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对宁波帮精神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语文的快乐,为自己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劳动者做了一定的准备。

  当然,任何一门教学活动都是遗憾的艺术,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存在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教学展示过程缺乏一定的深度,对宁波帮的精神、文化底蕴的探索略显单薄。传承宁波帮精神,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每一个宁波人的职责和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意继续带着我的学生去走进宁波帮,探索宁波帮。

  谢谢大家!

  中职语文说课稿 5

  大家好!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诗发展的高峰时期,而“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就是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唐诗两首。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分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登岳阳楼》这唐诗两首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拓展模块第四册第六单元(古诗单元)的第三课。唐诗两首都是写自古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的岳阳楼,同登岳阳楼,抒怀写志迥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亁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将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和人的轻快欢乐的心情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境界,极富有浪漫主义情怀。

  《登岳阳》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诗人胸怀博大宽广,是学*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把内容同是登岳阳楼的两首诗放在同一课中,可领略别样情怀,领悟其各自不同的诗境和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诗歌的能力,但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对诗歌的赏析与感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不能和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难以和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基于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知诗人登岳阳楼所见之景色和诗人不同的境遇,体会其中表达的主题思想。

  2、朗读并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

  1、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古诗阅读鉴赏能力。

  2、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三)情感目标:

  感受李白、杜甫二人不同的遭遇,分别理解李白旷达的胸襟和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关键语句,体会诗歌主题思想。

  2、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1.分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2.对比两首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学*古诗鉴赏的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索,而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评价讲述为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能力水*。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反复诵读、任务驱动法、讨论探究、练*巩固。

  体现教师引导作用:问题设置、点拨引导、评价讲述。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分小组,搜集资料:

  1、搜集岳阳楼的图片并归纳出图片中岳阳楼的特点。

  2、搜集诗人李白、杜甫生*经历以及作品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并设计成名片样式。

  3、反复朗诵,结合课文注解,了解诗意。

  通过搜集达到让学生提前了解目的,也能很好的营造轻松、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二)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视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景物因感情的变换而呈现不同的特色。

  (三)赏析诗歌

  赏析诗歌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我根据前面教法中分析,我以诵读贯穿诗歌赏析始终,做到读前提要求,读中设问,读后谈反馈,紧扣教材本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充分体味教学内容,尤其是情感和意境,体会其风格。

  初析诗歌:

  1、分组初读、听读、仿读:学生通过三遍朗读,会读准字音,划分节奏,读懂字面意思,组与组朗读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初步感知两首诗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教师再从语音、语速、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简单评价、指导。在学生以基本掌握了课文朗读的轻重缓急后,然后再配音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研读。

  研读的目的是使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情感。

  (1)比较分析,鉴赏古诗。采取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鉴赏诗歌。(在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时,可按小组分别完成“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中的一项。教师提前准备表格发给小组,课堂完成并展示。)通过讨论和练*,学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如雁、山、月、病、孤舟等,体会意象之间对比效果,感悟其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2)描摹诗人形象。引导探讨诗人此时登楼的形象:我们所描绘的是李白杜甫在楼上看到的风景,而我们眼里,李白、杜甫也是风景之一。此时在楼上看风景的李白、杜甫是以何种姿态站在岳阳楼上,脸上又有什么表情呢?结合诗歌学生不难找出答案: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凭轩涕泗流。

  (3)感受诗人情感及艺术风格。组与组探讨合作,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背景,展现课前所作的诗人名片。《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字里行间无不显出李白登楼喜悦心情之高;《登月楼》设置问题:这涕泗中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经历进行分析。这部分中我给以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之间可组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这涕泗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恋,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患,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其身世之悲,国家之痛,忧国忧民之情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深沉蕴藉;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3、美读。至此,学生已完全融入情境,让学生高声自主诵读,把课堂气氛带入高潮。(让学生配音乐诵读或学生到手机上自找背景音乐朗读)

  4、背诵全文。经过上面几个环节,学生应自然完成。

  为了授学生以“渔”,在引导学生回顾诗歌赏析的课堂过程:吟诵——赏析方法——主题探讨——诗风。

  (四)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并实践所学的鉴赏方法,在赏析两首诗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宏观上领略诗人诗歌风格。朗读诗人同时期作的诗《早发白帝城》和《登高》,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五)作业:请课后朗读并鉴赏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从情和景的角度比较她与本文的不同之处。要求学生置身于诗境的鉴赏方法赏析孟浩然诗中的景和情。(从百度搜索原文及写作背景,完成之后发到班上的QQ群)

  五、说板书设计

  《唐诗两首》

  六、说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指引着教师教的活动,又指引着学生学的活动。做到以诵读贯穿诗歌赏析始终,让学生正确掌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既了解并运用诗歌赏析方法,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鉴赏能力。

  在描摹诗人形象时,学生能入木三分的学着诗人登楼眺望洞庭湖,并能在讲台上大方的表演。

  学生的课前准备充足,名片也做得很棒。

  当然也有需改进的地方,在分工合作探讨从“形象”方面赏析诗歌时,刚开始学生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后通过学生建议和老师提示从诗歌意象出发感受意境,学生才完成了任务。

  本文最后,我以别林斯基的一句话作结:“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上是我一堂课的整体思路,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 6

  “阴”与“晴”是两种最常见的天气现象。著名画家吴冠中却用它们来阐释他的绘画理念。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下面我将围绕:“活水思源—--说教材,教学相长—--说策略、不悱不发—--说过程、跬步千里—--说反思”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活水思源—--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画里阴晴》一课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学*重点是欣赏散文。

  《画里阴晴》一文,作者吴冠中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阴”与“晴”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悟:艺术贵在创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主旨,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为:

  在知识和能力上,我希望学生借此感悟中国画与油画不同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在过程和方法上,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感悟作者的艺术观点。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希望本文能唤起学生对“创新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就有了核心。

  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艺散文,涉及到绘画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绘画艺术风格是难点之一,对职高学生而言,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同样也是一大难点。

  二、教学相长—--说策略

  (一)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那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进行学情的分析。

  我所授课对象的对象是职高高一动漫班级的学生。

  1.职高学生语文学*基础普遍不好,学*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2.由于是动漫班级,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课学*,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绘画与色彩基础,这也是我在执教这篇文艺散文要充分利用的地方。

  所以,《画里阴晴》一文,我也是一直把它作为美术大类专业的重点授课篇目。

  (二)设计理念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

  1.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所以,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来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处理。

  2.创设“大语文”课堂。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职业中学语文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学中渗入“绘画”方面的知识,将语文学科与美术专业、信息化技术相整合,强化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文化的多元审美价值。

  (三)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力求整个课堂呈现出开放、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特点。

  三、不悱不发—--说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学生的准备:学生分成两组,结合现有的专业知识,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水墨画”和“油画”的相关知识。

  2.教师的准备: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按照“教学设计”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实施阶段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我又分为4个教学流程:激趣导入,设置悬念(约5分钟);美读感知,交流体悟(约20分钟);合作探究,质疑深入(约15分钟);活动体验,拓展延伸(约5分钟)。

  1.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按照课前准备的要求,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派代表上台,并且出示实物画作,给我们大家初步介绍“油画”和“水墨画”的相关知识。

  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兴趣,也检查了预*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吴冠中的画作《江南小镇》,请学生们评价吴冠中的画作,更接*哪一种绘画的风格。

  在简要介绍了作者吴冠中之后,我抛出问题“曾留学法国学*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呢?

  设置了悬念,任务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2.美读感知,交流体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本环节中,我先播放配乐朗读,为学生创设意境,学生边听朗读边思考,为接下来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础。

  美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寻找答案“西洋油画家和作者对待阳光和阴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这种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相互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章内容感知的过程。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明确了:西洋派----投靠阳光,陶醉阳光的,这个关键字是“晴”,西方油画的风格是写实、明朗、鲜艳。而作者----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这个关键字是“阴”,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是:写意、轻快、湿润。

  而为了加深学生这种感悟,在重点分析“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这个“湿”字的独特味道之后,我进一步提出,在对雨意和“湿”的独特感悟上作者是不缺少知音的。

  请学生回忆关于雨的诗句,简单互动交流。

  学生回忆起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能够调动出学生原有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学生也不难感悟到,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自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此融入进他的绘画创作之中。

  3.合作探究,质疑深入

  在完成了初步鉴赏,解决了“阴”与“晴”,“水墨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与关系之后,我顺势提出本堂课讨论的核心话题“江南到底适不适宜画油画?”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刚开始很多学生却都只是简单的回答道“是”与“不是”。

  此时,教师要适时地调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明观点,要指导学生从原文中去寻找答案。对于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和句子,一定要指导学生去读,去细细品味,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而随着我巧妙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讨论逐渐深入,在质疑中,他们从文本中寻找到许多诸如“大概”“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都要使用不同的技巧……”“现成的西方和我国的传统技法都不很合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等这些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我适时点拨: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他正是要创造一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的绘画风格,吴冠中的“此油画”已非“彼油画”,从而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艺术贵在创新。

  至此,教学的重点也得到了有效地突破。

  4.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对作者吴冠中这种“中西兼用、阴晴兼画”“中西合璧”绘画作品自然是十分期待,此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数张吴冠中的画作请学生们欣赏已是水到渠成。

  但是在欣赏中,我有意插入了一幅并不是吴冠中风格的画作,叫学生尝试辨认。可喜的是,许多学生一眼就分辨出来。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关照了学生美术大类的专业特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主题意义的拓展与升华,在简单的课堂小结之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数则有关创新的“名言名句”。

  同时,布置了相应的课外作业:

  1.在作业本上摘抄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雨”的诗句。

  2.收集有关艺术或生活中创新的案例,准备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这个作业的设计旨在升华学生对创新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增加学生知识与信息的积累。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如下(略):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四、跬步千里—--说反思

  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1.语文教师应是大杂家。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要更好的完成这么一篇文艺散文的教学,你非得有点绘画方面的知识不可。诚然,新的教育时代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做语文学科的“专家”,而且还应是个了解包括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知识,懂生活的“大杂家”,正所谓“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2.“专业渗透”。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高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语文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如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美术专业知识,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在学*中体会到学*语文实实在在的意义。

  3.“语文味”。

  但职高语文课,最终还是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如果只是强调职教的特色,专业的风味,而脱离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也就失去了语文课所特有的“语文味”,职高语文恐怕也将在边缘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一堂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将这二者处理、拿捏到位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但我想,正如这篇文章写得那样,画里有阴有晴,阴晴可以兼得。职高语文的“专业渗透”与“语文味”,也是可以兼得的。

  虽亦难至,心向往之。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 7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气质和性格》。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讲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气质和性格》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它是一篇说理清晰,浅显易懂的科普文章。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以及学*编文摘。本教材第一单元的重点是学*在阅读中积累资料、筛选信息以及制作卡片的基本方法,培养从读物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多种文体的筛选概括能力,我在第一课选择了议论文《改造我们的学*》,第二课选择了《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学*内容。学生通过学*,已经基本具有了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并且学会了编文摘的阅读方法。单元教学第三课,我选用《气质和性格》作为教学内容。正如阅读提示里讲到的,学*这篇课文,有利于理解他人、认识自身,有利于完善自我、与人相处。同时,本文还做到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奥的心理学重要课题,这也是因为文章善于使用概括、提示性的语句。作为单元第三课的教学文章,我认为它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完成单元教学重点;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能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实施。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明确气质和性格的含义,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性格表现的特征

  2、能力目标:强化对文章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较好地认识自己的气质,客观评价自己的性格,进而坚定为形成好的性格培养正确的行为*惯的决心。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同时它也切合了学生的学*现状。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学*促使学生为追求好的性格建立正确的行为*惯。

  二、说教法:

  做教师的都熟知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同音不同义的两个字精辟的点明了教学的精髓所在。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给学生有效学*的方法,才能带引学生主动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精神,结合本课实际,特设定以下具体教法:

  1、置疑解惑法――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引导启发法――给出方向,自由探索。

  3、评价分析法――掌握知识,运用实践,拓展思维。

  其中评价分析法是本篇课文达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的方法。这里的评价分析法,是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在学*过程中产生疑问、发现规律,不断完善自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领路者的角色。确定方法,给出标准;设计路径,自由发展。让学生自己主导评价分析的过程,自发的探究深入,通过所学所知所感,向正确的行为目标靠*。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行为由传统枯燥的教师单向信息输送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探求所需信息,实践所学内容,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兴趣。

  三、说学法:

  所谓“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这句话正是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教会学生正确高效、事半功倍的学法,我想,正成为衡量教师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语文学*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学*,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注重良好学**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创新性,从而达到产生兴趣、主动学*、情感共鸣、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衡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法具体如下:

  1、预热法――通过课前预*课文和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明确学*目标,提高学*效率,增加学*兴趣。

  2、勾画圈点法――在学*中勤动笔墨、有效读书。

  3、自我评价法――认清自我、发现问题、寻求突破。

  4、总结归纳法――思考总结、获取知识;亲身实践,学以致用。

  5、交流互动法――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得出结论,获得成就感。

  其中,自我评价法、总结归纳法、交流互动法贴合本课教学要点,极为重要。这三种学*方法的掌握,将有利于学生变接受性学*为研究性学*。它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程序:

  (一)建构氛围,解题定标。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动机。”本课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文导入。对于现今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放下身段,跳出课文,与他们讨论他们的喜好和择友标准,是他们非常欢迎的一种行为。这样导入的好处能使课堂伊始就建构起一种*等友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考、与教师产生互动。问题本身就足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学*。

  板书课题。随后顺势引出作者,检查学生预*情况,简介之。重点介绍作者在心理学界的卓越地位,引出“心理学”概念。

  明确教学目标。

  (二)初读感知,遇惑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教师在建构一个充满求知欲望的课堂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设计问题,完善环节;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占有学生的求知欲。

  第一次阅读是设定在检查预*情况的目标之上的。给出的问题直接要求学生辨析气质和性格二者的定义。而学生寻找出来的答案完全不同于他们*时对这二者的理解,甚至是完全颠倒了的概念。基于人们对于充满神秘感的心理学的好奇心,学生的求知兴欲望将完全引爆。接下来我设计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进行举例分析。《水浒》中的两组人物,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性格典型,形象鲜明。在完成对他们的讨论之后,学生一定会很想知道是什么使得看上去同样性情的人物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状态。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主动深入课本去探究、去发现。所以此时,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区别正是恰到好处。

  (三)细读文章,发现规律。

  叶圣陶先生始终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通过前面的教学过程明确了气质先天,性格后天。我们得出结论是本性可移。那么先天的气质有哪些表现类型呢?这个问题完全用来锻炼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师生配合归纳出类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以上的类型来分析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学生间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结合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过渡到“本性可移”。虽然气质不易改变,但是后天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要求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引发学生寻找,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适时的归纳讲解,请学生举例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自我评价,端正认识。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我们承认,,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聪明的,有经验的;但是却很少能称作是有才能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很少具有使事物变得更好的能力。如何结合本课的学*,使学生合理利用学*内容,增益成长,完善自我,获得这种促进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才能呢?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对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一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现场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的心里测试,将会使今天这堂课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是先请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发放测试卷,完成测试。然后点评之前公开分析自己类型的学生,给出建议。接着进行性格的自我评价三个问题的作答,趁热打铁,结合学生的气质类型,请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相互评价。

  在这一环节里,“自我评价”的学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帮助学生理性思考,认清自我,走向未来。

  教师在学生互相评价之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总结课堂内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明确气质性格无好坏之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和锻炼成就良好的性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产生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带着所学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创新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将疑问引申到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一、解释词语。二、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以及你所做的测试结果,制定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期学*计划。

  最后,询问学生在本堂课还有哪些疑问存而未决,请学生给出教师本堂课的教学评价,然后给自己的学*情况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和评价总结综述。

  至此,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法和学法的实践应用圆满完成。

  中职语文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林海音的《豆腐颂》。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这篇课文的教学。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豆腐颂》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用心体会作者通过文本所抒发的情感。这个单元的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且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豆腐颂》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形神兼备,文辞清丽朴实,作者把豆腐和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赋予豆腐丰富的人文内涵,表达了深厚浓郁的民族情感。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托物言志的特点在这篇课文中尤为突出。因此学*这篇课文,既是对前几篇散文学*效果的检测,又是对欣赏散文基本方法的归纳总结。

  (二)教学目标定位

  20xx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学*《豆腐颂》这篇课文,不只是要求学生把握文本中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所抒发的情感,真正理解豆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及本文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林海音

  (2)了解豆腐特性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并讨论自学成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1)启迪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具备宽厚柔软的豆腐修养

  (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自主找到散落课文各处的“形”,但对于“神”的把握有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豆腐所颂扬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

  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启迪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从文本中获得关于**成才的启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必须的道德精神品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文本交给学生充分解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朗读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三、说学法

  在说学法之前,我先说一下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农村职校中职机电专业高二年级的学生,就本单元而言,学生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了《故都的秋》、《富春江上》、《感悟珍珠港》、《废墟》这四篇散文,已基本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但鉴赏散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篇课文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自读能找出课文具体选了哪些内容作为题材,并能够结合课文一些语句进行赏析,但学生抓表层容易,知本质难,他们所找出的课文选取的题材较零碎,以及这些题材在课文中起何作用学生不能把握。我所教班级不少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都较强,能发表个人观点的学生也占大多数。

  根据本课自读课文的特性及学生特点,特确立如下学*方法:

  1.自读法

  设计依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惯,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故设计导学卡引导学生自学。

  2.诵读法

  设计依据:诵读是鉴赏散文绝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诵读感知内容,品味语言,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颂扬豆腐所抒发的情感。

  3.赏析法(圈划批注法)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内容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为课堂上交流做准备

  4.质疑法

  在学*过程中质疑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5.讨论法

  设计依据:讨论对于提高思辨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教授本课的整体思路:课前结合导学卡进行自学、课上学生交流讨论自学成果、教师归纳总结本文形散神不散及托物言志的特点、学生质疑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谈启示、布置作业。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好地自学,我设计了导学卡引导学生自学。此设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法搜集作者林海音的相关信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为学生能更好理解课文主旨服务。

  (2)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领会,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所以导学卡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运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划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评价,这也是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在学生已结合导学卡充分自学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包括“直接导入”、“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质疑互动”、“拓展延伸”五大环节。

  (一)直接导入(1分钟)

  由我们学校校训直接导入——先**,后成才。

  设计依据:这样导入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与**成才之间的联系,学生带着悬念走进课堂,为实现本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二)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自学成果(23分钟)

  1.首先请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在学生概括之后老师用幻灯展示全部的内容要点。

  设计依据:这样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分析课文首先要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2.请学生上讲台交流文本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有异议,可当堂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发动同学讨论。

  设计依据: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把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上讲台进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这种形式锻炼了学生当众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学生就自己赏析的内容上讲台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适当地予以评价。

  比如当有同学讲到豆腐做法时,肯定制作工艺的一丝不苟、严谨

  比如有同学讲到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时,肯定为人要勤劳、认真刻苦

  比如有同学提到麻婆豆腐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诚挚的情谊,肯定做生意要有情有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帮助

  比如有同学提到豆腐吸收众长,集美味于一身,自成一格,肯定为人也要取长补短,要有自己的个性

  当有同学提到作家子敏的话时,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肯定为人要宽厚、宽

  (三)学生上讲台交流结束后,老师进行总的点评,并借学生所说内容来揭示这篇散文的主旨。(2分钟)

  作者写豆腐颂,不仅颂扬了豆腐的容易搭配、物美价廉、营养均衡、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借豆腐颂扬了勤劳、朴实、宽厚的品质。在散文当中,这也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即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至此,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及托物言志的特点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出来。

  (四)质疑互动、讨论(5分钟)

  在学生上讲台交流完自学成果以及归纳出出本文的主旨以后,安排质疑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设计依据:学贵有疑,借助质疑这个*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后得到解决,将课堂自主学*推向高潮,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充分解读文本,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共同解决了问题,才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谈启示(8分钟)

  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准职业人,你从这篇课文当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理论学*、实践操作、为人处世三方面来谈谈。)

  比如:要博采众长,自成一格;要勤劳致富;要爱岗敬业;要诚心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有所创新;从底层做起,有一技之长,实现职校生的自我价值等。

  设计依据:职教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为所用并与将来的岗位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而服务。比如麻婆姑嫂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受生活打击后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创立了“麻婆豆腐”这一品牌。再如能持之以恒三更就起来磨豆腐的群体身上具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等。林海音眼中的豆腐修养为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很多启示。

  (六)板书设计

  豆腐颂

  林海音

  特点(表)品质(里)先**,后**

  容易搭配博采众长一技在手,终身不愁

  营养均衡清正廉洁

  物美价廉勤劳朴实

  历史悠久宽厚*和

  托物言志

  形散神不散

  板书设计的呈现,是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目标明确,结构完整,主旨清晰。

  中职语文说课稿 9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气质和性格》。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讲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气质和性格》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它是一篇说理清晰,浅显易懂的科普文章。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以及学*编文摘。本教材第一单元的重点是学*在阅读中积累资料、筛选信息以及制作卡片的基本方法,培养从读物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多种文体的筛选概括能力,我在第一课选择了议论文《改造我们的学*》,第二课选择了《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学*内容。学生通过学*,已经基本具有了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并且学会了编文摘的阅读方法。单元教学第三课,我选用《气质和性格》作为教学内容。正如阅读提示里讲到的,学*这篇课文,有利于理解他人、认识自身,有利于完善自我、与人相处。同时,本文还做到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奥的心理学重要课题,这也是因为文章善于使用概括、提示性的语句。作为单元第三课的教学文章,我认为它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完成单元教学重点;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能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实施。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明确气质和性格的含义,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性格表现的特征

  2、能力目标:强化对文章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较好地认识自己的气质,客观评价自己的性格,进而坚定为形成好的性格培养正确的行为*惯的决心。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同时它也切合了学生的学*现状。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学*促使学生为追求好的性格建立正确的行为*惯。

  二、说教法:

  做教师的都熟知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同音不同义的两个字精辟的点明了教学的精髓所在。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给学生有效学*的方法,才能带引学生主动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精神,结合本课实际,特设定以下具体教法:

  1、置疑解惑法——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引导启发法——给出方向,自由探索。

  3、评价分析法——掌握知识,运用实践,拓展思维。

  其中评价分析法是本篇课文达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的方法。这里的评价分析法,是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在学*过程中产生疑问、发现规律,不断完善自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领路者的角色。确定方法,给出标准;设计路径,自由发展。让学生自己主导评价分析的过程,自发的探究深入,通过所学所知所感,向正确的行为目标靠*。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行为由传统枯燥的教师单向信息输送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探求所需信息,实践所学内容,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兴趣。

  三、说学法:

  所谓“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这句话正是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教会学生正确高效、事半功倍的学法,我想,正成为衡量教师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语文学*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学*,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注重良好学**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创新性,从而达到产生兴趣、主动学*、情感共鸣、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衡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法具体如下:

  1、预热法——通过课前预*课文和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明确学*目标,提高学*效率,增加学*兴趣。

  2、勾画圈点法——在学*中勤动笔墨、有效读书。

  3、自我评价法——认清自我、发现问题、寻求突破。

  4、总结归纳法——思考总结、获取知识;亲身实践,学以致用。

  5、交流互动法——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得出结论,获得成就感。

  其中,自我评价法、总结归纳法、交流互动法贴合本课教学要点,极为重要。这三种学*方法的掌握,将有利于学生变接受性学*为研究性学*。它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程序:

  (一)建构氛围,解题定标。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动机。”本课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文导入。对于现今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放下身段,跳出课文,与他们讨论他们的喜好和择友标准,是他们非常欢迎的一种行为。这样导入的好处能使课堂伊始就建构起一种*等友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考、与教师产生互动。问题本身就足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学*。

  板书课题。随后顺势引出作者,检查学生预*情况,简介之。重点介绍作者在心理学界的卓越地位,引出“心理学”概念。

  明确教学目标。

  (二)初读感知,遇惑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教师在建构一个充满求知欲望的课堂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设计问题,完善环节;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占有学生的求知欲。

  第一次阅读是设定在检查预*情况的目标之上的。给出的问题直接要求学生辨析气质和性格二者的定义。而学生寻找出来的答案完全不同于他们*时对这二者的理解,甚至是完全颠倒了的概念。基于人们对于充满神秘感的心理学的好奇心,学生的求知兴欲望将完全引爆。接下来我设计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进行举例分析。《水浒》中的两组人物,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性格典型,形象鲜明。在完成对他们的讨论之后,学生一定会很想知道是什么使得看上去同样性情的人物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状态。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主动深入课本去探究、去发现。所以此时,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区别正是恰到好处。

  (三)细读文章,发现规律。

  叶圣陶先生始终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通过前面的教学过程明确了气质先天,性格后天。我们得出结论是本性可移。那么先天的气质有哪些表现类型呢?这个问题完全用来锻炼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师生配合归纳出类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以上的类型来分析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学生间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结合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过渡到“本性可移”。虽然气质不易改变,但是后天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要求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引发学生寻找,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适时的归纳讲解,请学生举例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自我评价,端正认识。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我们承认,,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聪明的,有经验的;但是却很少能称作是有才能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很少具有使事物变得更好的能力。如何结合本课的学*,使学生合理利用学*内容,增益成长,完善自我,获得这种促进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才能呢?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对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一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现场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的心里测试,将会使今天这堂课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是先请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发放测试卷,完成测试。然后点评之前公开分析自己类型的学生,给出建议。接着进行性格的自我评价三个问题的作答,趁热打铁,结合学生的气质类型,请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相互评价。

  在这一环节里,“自我评价”的学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帮助学生理性思考,认清自我,走向未来。

  教师在学生互相评价之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总结课堂内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明确气质性格无好坏之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和锻炼成就良好的性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产生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带着所学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创新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将疑问引申到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一、解释词语。二、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以及你所做的测试结果,制定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期学*计划。

  最后,询问学生在本堂课还有哪些疑问存而未决,请学生给出教师本堂课的教学评价,然后给自己的学*情况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和评价总结综述。

  至此,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法和学法的实践应用圆满完成。

  中职语文说课稿 10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孙犁的《荷花淀》。我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荷花淀》选自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单元学*重点是“欣赏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既能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其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包含有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因此,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侧重点我放在学*课文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上,在这一基础上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孙犁的作品。(办法)

  如此处理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欣赏作品,还能学*人物刻画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的目的。(好处)

  二、说学生

  中职生的共性是学*比较被动,自主学*意识缺乏,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水*差异较大。(学生特点)设计的任务既顾及到学生的学*兴趣,又考虑到学生阅读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根据新课程思想,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学*通过景物烘托、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生动的细节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小说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掌握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体会孙犁散文化、诗化的语言特点。

  四、说教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在新课导入时,将荷花淀美丽的景色,纯朴的生活环境呈现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先了解荷花淀的风景与人情。在品味对话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会传神的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和合作学*能力。

  五、说学法

  学*过程中学法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良好的学**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因此,我确定以下几种学法:

  1、自主学*法。结合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自主探究法。理清情节后由学生自由诵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3、分工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完**物性格分析,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六、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由多媒体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境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语:孙犁笔下的荷花淀美丽、清新,充满着安定、和谐的气息,即使是在这里发生的战争也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孙犁为什么能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变成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呢?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为整节课奠定基调,为教学任务作必要的铺垫,为重点内容的讲解提供提示。为此我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讲述新课,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约5分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字精要地概括情节,理清文章思路,基本理解小说主旨。

  1、简介作家作品

  小组推荐代表简要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生*及作品资料。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有人将作家简介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为了介绍而介绍,其实,了解作者生*就是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品资料就是初步感知作品的写作特色。因此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及作品资料是为课文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辅助。

  2、为小说情节拟小标题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第三个环节:探究与讨论(约30分钟)

  任务一:品读景物描写,体会诗化语言(难点)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由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并思考: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幅画面,白洋淀夜景的描绘。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再对淀上风光作十分精彩的描写。

  分小组讨论这几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启发学生可通过抽掉修饰性的词语和更换景物的喻体来加深理解。在仔细品读以上几段景物描写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任务二:细微动作,领会人物心理(次重点)

  体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由两名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结合表演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动作反应了当事人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表演,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更准确地体会人物心理。

  任务三:品味对话,分析形象(重点)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要求能切合人物身份,把握人物感情。

  鉴赏讨论:

  请运用联想和想像,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分析水生嫂形象。

  2、俗话说:“闻其声可辨其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分析五位妇女的不同个性。

  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

  通过讨论,明确此处写出了委婉含蓄、直爽开朗、谨慎稳重、冒失侥幸、害羞忸怩等5种不同性格。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含蓄美。

  第四个环节:自评、互评、师评(约5分钟)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问题。推选2~3组的答案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完善的方法。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约3分钟)

  先让1~2位学生总结本节课学*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再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检测本节课的学*效果。

  教学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综合知识;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动向,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力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扩展阅读


中职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扩展1)

——中职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

中职语文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渚、沙、鸟

  颔联:落木、长江

  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气质和性格》。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讲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气质和性格》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它是一篇说理清晰,浅显易懂的科普文章。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以及学*编文摘。本教材第一单元的重点是学*在阅读中积累资料、筛选信息以及制作卡片的基本方法,培养从读物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多种文体的筛选概括能力,我在第一课选择了议论文《改造我们的学*》,第二课选择了《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学*内容。学生通过学*,已经基本具有了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并且学会了编文摘的阅读方法。单元教学第三课,我选用《气质和性格》作为教学内容。正如阅读提示里讲到的,学*这篇课文,有利于理解他人、认识自身,有利于完善自我、与人相处。同时,本文还做到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奥的心理学重要课题,这也是因为文章善于使用概括、提示性的语句。作为单元第三课的教学文章,我认为它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完成单元教学重点;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能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实施。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明确气质和性格的含义,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性格表现的特征

  2、能力目标:强化对文章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较好地认识自己的气质,客观评价自己的性格,进而坚定为形成好的性格培养正确的行为*惯的决心。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同时它也切合了学生的学*现状。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学*促使学生为追求好的性格建立正确的行为*惯。

  二、说教法:

  做教师的都熟知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同音不同义的两个字精辟的点明了教学的精髓所在。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给学生有效学*的方法,才能带引学生主动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精神,结合本课实际,特设定以下具体教法:

  1、置疑解惑法——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引导启发法——给出方向,自由探索。

  3、评价分析法——掌握知识,运用实践,拓展思维。

  其中评价分析法是本篇课文达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的方法。这里的评价分析法,是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在学*过程中产生疑问、发现规律,不断完善自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领路者的角色。确定方法,给出标准;设计路径,自由发展。让学生自己主导评价分析的过程,自发的探究深入,通过所学所知所感,向正确的行为目标靠*。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行为由传统枯燥的教师单向信息输送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探求所需信息,实践所学内容,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兴趣。

  三、说学法:

  所谓“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这句话正是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教会学生正确高效、事半功倍的学法,我想,正成为衡量教师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语文学*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学*,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注重良好学**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创新性,从而达到产生兴趣、主动学*、情感共鸣、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衡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法具体如下:

  1、预热法——通过课前预*课文和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明确学*目标,提高学*效率,增加学*兴趣。

  2、勾画圈点法——在学*中勤动笔墨、有效读书。

  3、自我评价法——认清自我、发现问题、寻求突破。

  4、总结归纳法——思考总结、获取知识;亲身实践,学以致用。

  5、交流互动法——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得出结论,获得成就感。

  其中,自我评价法、总结归纳法、交流互动法贴合本课教学要点,极为重要。这三种学*方法的掌握,将有利于学生变接受性学*为研究性学*。它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程序:

  (一)建构氛围,解题定标。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动机。”本课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文导入。对于现今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放下身段,跳出课文,与他们讨论他们的喜好和择友标准,是他们非常欢迎的一种行为。这样导入的好处能使课堂伊始就建构起一种*等友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考、与教师产生互动。问题本身就足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学*。

  板书课题。随后顺势引出作者,检查学生预*情况,简介之。重点介绍作者在心理学界的卓越地位,引出“心理学”概念。

  明确教学目标。

  (二)初读感知,遇惑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教师在建构一个充满求知欲望的课堂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设计问题,完善环节;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占有学生的求知欲。

  第一次阅读是设定在检查预*情况的目标之上的。给出的问题直接要求学生辨析气质和性格二者的定义。而学生寻找出来的答案完全不同于他们*时对这二者的理解,甚至是完全颠倒了的概念。基于人们对于充满神秘感的心理学的好奇心,学生的求知兴欲望将完全引爆。接下来我设计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进行举例分析。《水浒》中的两组人物,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性格典型,形象鲜明。在完成对他们的讨论之后,学生一定会很想知道是什么使得看上去同样性情的人物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状态。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主动深入课本去探究、去发现。所以此时,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区别正是恰到好处。

  (三)细读文章,发现规律。

  叶圣陶先生始终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通过前面的教学过程明确了气质先天,性格后天。我们得出结论是本性可移。那么先天的气质有哪些表现类型呢?这个问题完全用来锻炼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师生配合归纳出类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以上的类型来分析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学生间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结合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过渡到“本性可移”。虽然气质不易改变,但是后天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要求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引发学生寻找,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适时的归纳讲解,请学生举例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自我评价,端正认识。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我们承认,,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聪明的,有经验的;但是却很少能称作是有才能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很少具有使事物变得更好的能力。如何结合本课的学*,使学生合理利用学*内容,增益成长,完善自我,获得这种促进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才能呢?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对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一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现场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的心里测试,将会使今天这堂课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是先请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发放测试卷,完成测试。然后点评之前公开分析自己类型的学生,给出建议。接着进行性格的自我评价三个问题的作答,趁热打铁,结合学生的气质类型,请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相互评价。

  在这一环节里,“自我评价”的学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帮助学生理性思考,认清自我,走向未来。

  教师在学生互相评价之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总结课堂内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明确气质性格无好坏之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和锻炼成就良好的性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产生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带着所学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创新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将疑问引申到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一、解释词语。二、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以及你所做的测试结果,制定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期学*计划。

  最后,询问学生在本堂课还有哪些疑问存而未决,请学生给出教师本堂课的教学评价,然后给自己的学*情况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和评价总结综述。

  至此,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法和学法的实践应用圆满完成。

中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豆腐颂》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用心体会作者通过文本所抒发的情感。这个单元的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且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豆腐颂》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形神兼备,文辞清丽朴实,作者把豆腐和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赋予豆腐丰富的人文内涵,表达了深厚浓郁的民族情感。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托物言志的特点在这篇课文中尤为突出。因此学*这篇课文,既是对前几篇散文学*效果的检测,又是对欣赏散文基本方法的归纳总结。

  (二)教学目标定位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学*《豆腐颂》这篇课文,不只是要求学生把握文本中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所抒发的情感,真正理解豆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及本文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林海音

  (2)了解豆腐特性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并讨论自学成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1)启迪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具备宽厚柔软的豆腐修养

  (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自主找到散落课文各处的“形”,但对于“神”的把握有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豆腐所颂扬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

  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启迪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从文本中获得关于**成才的启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必须的道德精神品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文本交给学生充分解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朗读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三、说学法

  在说学法之前,我先说一下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农村职校中职机电专业高二年级的学生,就本单元而言,学生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了《故都的秋》、《富春江上》、《感悟珍珠港》、《废墟》这四篇散文,已基本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但鉴赏散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篇课文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自读能找出课文具体选了哪些内容作为题材,并能够结合课文一些语句进行赏析,但学生抓表层容易,知本质难,他们所找出的课文选取的题材较零碎,以及这些题材在课文中起何作用学生不能把握。我所教班级不少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都较强,能发表个人观点的学生也占大多数。

  根据本课自读课文的特性及学生特点,特确立如下学*方法:

  1.自读法

  设计依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惯,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故设计导学卡引导学生自学。

  2.诵读法

  设计依据:诵读是鉴赏散文绝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诵读感知内容,品味语言,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颂扬豆腐所抒发的情感。

  3.赏析法(圈划批注法)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内容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为课堂上交流做准备

  4.质疑法

  在学*过程中质疑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5.讨论法

  设计依据:讨论对于提高思辨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教授本课的整体思路:课前结合导学卡进行自学、课上学生交流讨论自学成果、教师归纳总结本文形散神不散及托物言志的特点、学生质疑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谈启示、布置作业。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好地自学,我设计了导学卡引导学生自学。此设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法搜集作者林海音的相关信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为学生能更好理解课文主旨服务。

  (2)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领会,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所以导学卡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运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划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评价,这也是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在学生已结合导学卡充分自学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包括“直接导入”、“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质疑互动”、“拓展延伸”五大环节。

  (一)直接导入(1分钟)

  由我们学校校训直接导入——先**,后成才。

  设计依据:这样导入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与**成才之间的联系,学生带着悬念走进课堂,为实现本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二)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自学成果(23分钟)

  1.首先请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在学生概括之后老师用幻灯展示全部的内容要点。

  设计依据:这样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分析课文首先要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2.请学生上讲台交流文本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有异议,可当堂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发动同学讨论。

  设计依据: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把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上讲台进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这种形式锻炼了学生当众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学生就自己赏析的内容上讲台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适当地予以评价。

  比如当有同学讲到豆腐做法时,肯定制作工艺的一丝不苟、严谨

  比如有同学讲到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时,肯定为人要勤劳、认真刻苦

  比如有同学提到麻婆豆腐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诚挚的情谊,肯定做生意要有情有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帮助

  比如有同学提到豆腐吸收众长,集美味于一身,自成一格,肯定为人也要取长补短,要有自己的个性

  当有同学提到作家子敏的话时,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肯定为人要宽厚、宽

  (三)学生上讲台交流结束后,老师进行总的点评,并借学生所说内容来揭示这篇散文的主旨。(2分钟)

  作者写豆腐颂,不仅颂扬了豆腐的容易搭配、物美价廉、营养均衡、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借豆腐颂扬了勤劳、朴实、宽厚的品质。在散文当中,这也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即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至此,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及托物言志的特点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出来。

  (四)质疑互动、讨论(5分钟)

  在学生上讲台交流完自学成果以及归纳出出本文的主旨以后,安排质疑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设计依据:学贵有疑,借助质疑这个*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后得到解决,将课堂自主学*推向高潮,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充分解读文本,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共同解决了问题,才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谈启示(8分钟)

  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准职业人,你从这篇课文当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理论学*、实践操作、为人处世三方面来谈谈。)

  比如:要博采众长,自成一格;要勤劳致富;要爱岗敬业;要诚心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有所创新;从底层做起,有一技之长,实现职校生的自我价值等。

  设计依据:职教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为所用并与将来的岗位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而服务。比如麻婆姑嫂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受生活打击后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创立了“麻婆豆腐”这一品牌。再如能持之以恒三更就起来磨豆腐的群体身上具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等。林海音眼中的豆腐修养为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很多启示。

  (六)板书设计

  豆腐颂

  林海音

  特点(表)品质(里)先**,后**

  容易搭配博采众长一技在手,终身不愁

  营养均衡清正廉洁

  物美价廉勤劳朴实

  历史悠久宽厚*和

  托物言志

  形散神不散

  板书设计的呈现,是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目标明确,结构完整,主旨清晰。

中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 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 学*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 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领法"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 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对于*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朱者赤,*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

  (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中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的基础是自主,而学*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课堂上让几个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听学生介绍完情况以后,老师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丰子恺先生早在童年时期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竹影》。

  (设计思路: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第二、能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概括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都用到了修辞手法。)

  例如一: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拟人)

  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教师设计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通过自主合作学*,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这个答案从而也就回答了一开始导入的那个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五)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问题: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同学们畅所欲言)

  设计思路:美术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图画美到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字美,这是一种升华,也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语文有所帮助。


中职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扩展2)

——中职语文说课稿 (菁华5篇)

中职语文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

  协作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五、教法、学法分析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分析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

  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

  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

  (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

  (二)知人论世

  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

  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

  (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

  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

  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

  其次学生自由诵读、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领悟情境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如何写“悲”?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问题,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

  (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

  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通过诵读,感受诗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在此环节设计一个问题:诗人“悲”什么?

  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

  (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六)拓展延伸

  秋天是*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八)、作业

  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

  七、板书设计分析

  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渚、沙、鸟

  颔联:落木、长江

  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

  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

  (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

  八、教学反思分析

  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中职语文说课稿2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气质和性格》。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讲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气质和性格》是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它是一篇说理清晰,浅显易懂的科普文章。本单元的学*重点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以及学*编文摘。本教材第一单元的重点是学*在阅读中积累资料、筛选信息以及制作卡片的基本方法,培养从读物中提取有关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对多种文体的筛选概括能力,我在第一课选择了议论文《改造我们的学*》,第二课选择了《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学*内容。学生通过学*,已经基本具有了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并且学会了编文摘的阅读方法。单元教学第三课,我选用《气质和性格》作为教学内容。正如阅读提示里讲到的,学*这篇课文,有利于理解他人、认识自身,有利于完善自我、与人相处。同时,本文还做到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奥的心理学重要课题,这也是因为文章善于使用概括、提示性的语句。作为单元第三课的教学文章,我认为它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完成单元教学重点;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能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实施。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明确气质和性格的含义,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性格表现的特征

  2、能力目标:强化对文章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较好地认识自己的气质,客观评价自己的性格,进而坚定为形成好的性格培养正确的行为*惯的决心。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同时它也切合了学生的学*现状。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学*促使学生为追求好的性格建立正确的行为*惯。

  二、说教法:

  做教师的都熟知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同音不同义的两个字精辟的点明了教学的精髓所在。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给学生有效学*的方法,才能带引学生主动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精神,结合本课实际,特设定以下具体教法:

  1、置疑解惑法——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引导启发法——给出方向,自由探索。

  3、评价分析法——掌握知识,运用实践,拓展思维。

  其中评价分析法是本篇课文达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的方法。这里的评价分析法,是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在学*过程中产生疑问、发现规律,不断完善自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领路者的角色。确定方法,给出标准;设计路径,自由发展。让学生自己主导评价分析的过程,自发的探究深入,通过所学所知所感,向正确的行为目标靠*。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行为由传统枯燥的教师单向信息输送转变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探求所需信息,实践所学内容,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兴趣。

  三、说学法:

  所谓“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这句话正是强调了使用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的人。教会学生正确高效、事半功倍的学法,我想,正成为衡量教师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语文学*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学*,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注重良好学**惯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创新性,从而达到产生兴趣、主动学*、情感共鸣、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衡发展。达成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学法具体如下:

  1、预热法——通过课前预*课文和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明确学*目标,提高学*效率,增加学*兴趣。

  2、勾画圈点法——在学*中勤动笔墨、有效读书。

  3、自我评价法——认清自我、发现问题、寻求突破。

  4、总结归纳法——思考总结、获取知识;亲身实践,学以致用。

  5、交流互动法——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得出结论,获得成就感。

  其中,自我评价法、总结归纳法、交流互动法贴合本课教学要点,极为重要。这三种学*方法的掌握,将有利于学生变接受性学*为研究性学*。它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特点是问题性和实践性,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程序:

  (一)建构氛围,解题定标。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动机。”本课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文导入。对于现今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放下身段,跳出课文,与他们讨论他们的喜好和择友标准,是他们非常欢迎的一种行为。这样导入的好处能使课堂伊始就建构起一种*等友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考、与教师产生互动。问题本身就足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学*。

  板书课题。随后顺势引出作者,检查学生预*情况,简介之。重点介绍作者在心理学界的卓越地位,引出“心理学”概念。

  明确教学目标。

  (二)初读感知,遇惑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教师在建构一个充满求知欲望的课堂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设计问题,完善环节;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占有学生的求知欲。

  第一次阅读是设定在检查预*情况的目标之上的。给出的问题直接要求学生辨析气质和性格二者的定义。而学生寻找出来的答案完全不同于他们*时对这二者的理解,甚至是完全颠倒了的概念。基于人们对于充满神秘感的心理学的好奇心,学生的求知兴欲望将完全引爆。接下来我设计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来进行举例分析。《水浒》中的两组人物,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性格典型,形象鲜明。在完成对他们的讨论之后,学生一定会很想知道是什么使得看上去同样性情的人物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状态。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主动深入课本去探究、去发现。所以此时,辨析气质和性格的联系区别正是恰到好处。

  (三)细读文章,发现规律。

  叶圣陶先生始终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通过前面的教学过程明确了气质先天,性格后天。我们得出结论是本性可移。那么先天的气质有哪些表现类型呢?这个问题完全用来锻炼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师生配合归纳出类型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以上的类型来分析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鲁智深。学生间自由讨论,互动交流,结合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过渡到“本性可移”。虽然气质不易改变,但是后天良好的教育和适当的要求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影响。引发学生寻找,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适时的归纳讲解,请学生举例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从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自我评价,端正认识。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我们承认,,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聪明的,有经验的;但是却很少能称作是有才能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很少具有使事物变得更好的能力。如何结合本课的学*,使学生合理利用学*内容,增益成长,完善自我,获得这种促进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才能呢?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对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一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现场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的心里测试,将会使今天这堂课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是先请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发放测试卷,完成测试。然后点评之前公开分析自己类型的学生,给出建议。接着进行性格的自我评价三个问题的作答,趁热打铁,结合学生的气质类型,请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相互评价。

  在这一环节里,“自我评价”的学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帮助学生理性思考,认清自我,走向未来。

  教师在学生互相评价之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总结课堂内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明确气质性格无好坏之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和锻炼成就良好的性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的产生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带着所学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新课程标准下创新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将疑问引申到课外,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一、解释词语。二、根据本节课学*的内容以及你所做的测试结果,制定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期学*计划。

  最后,询问学生在本堂课还有哪些疑问存而未决,请学生给出教师本堂课的教学评价,然后给自己的学*情况作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和评价总结综述。

  至此,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法和学法的实践应用圆满完成。

中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豆腐颂》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用心体会作者通过文本所抒发的情感。这个单元的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且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豆腐颂》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形神兼备,文辞清丽朴实,作者把豆腐和中华民族历史久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赋予豆腐丰富的人文内涵,表达了深厚浓郁的民族情感。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托物言志的特点在这篇课文中尤为突出。因此学*这篇课文,既是对前几篇散文学*效果的检测,又是对欣赏散文基本方法的归纳总结。

  (二)教学目标定位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学*《豆腐颂》这篇课文,不只是要求学生把握文本中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所抒发的情感,真正理解豆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及本文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林海音

  (2)了解豆腐特性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并讨论自学成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1)启迪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具备宽厚柔软的豆腐修养

  (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教学重点的确立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能自主找到散落课文各处的“形”,但对于“神”的把握有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明确作者通过豆腐所颂扬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的突破

  中职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启迪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从文本中获得关于**成才的启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必须的道德精神品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文本交给学生充分解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朗读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三、说学法

  在说学法之前,我先说一下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所农村职校中职机电专业高二年级的学生,就本单元而言,学生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了《故都的秋》、《富春江上》、《感悟珍珠港》、《废墟》这四篇散文,已基本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但鉴赏散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篇课文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自读能找出课文具体选了哪些内容作为题材,并能够结合课文一些语句进行赏析,但学生抓表层容易,知本质难,他们所找出的课文选取的题材较零碎,以及这些题材在课文中起何作用学生不能把握。我所教班级不少学生求知欲和表现欲都较强,能发表个人观点的学生也占大多数。

  根据本课自读课文的特性及学生特点,特确立如下学*方法:

  1.自读法

  设计依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自学的良好*惯,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故设计导学卡引导学生自学。

  2.诵读法

  设计依据:诵读是鉴赏散文绝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诵读感知内容,品味语言,能更好地体会作者通过颂扬豆腐所抒发的情感。

  3.赏析法(圈划批注法)

  学生就自己感兴趣内容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为课堂上交流做准备

  4.质疑法

  在学*过程中质疑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5.讨论法

  设计依据:讨论对于提高思辨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了教授本课的整体思路:课前结合导学卡进行自学、课上学生交流讨论自学成果、教师归纳总结本文形散神不散及托物言志的特点、学生质疑师生互动、拓展延伸谈启示、布置作业。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好地自学,我设计了导学卡引导学生自学。此设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1)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法搜集作者林海音的相关信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知人论世,为学生能更好理解课文主旨服务。

  (2)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领会,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所以导学卡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运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划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评价,这也是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在学生已结合导学卡充分自学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包括“直接导入”、“交流讨论”、“归纳总结”、“质疑互动”、“拓展延伸”五大环节。

  (一)直接导入(1分钟)

  由我们学校校训直接导入——先**,后成才。

  设计依据:这样导入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与**成才之间的联系,学生带着悬念走进课堂,为实现本课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二)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自学成果(23分钟)

  1.首先请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在学生概括之后老师用幻灯展示全部的内容要点。

  设计依据:这样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分析课文首先要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2.请学生上讲台交流文本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有异议,可当堂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发动同学讨论。

  设计依据:中职语文教学要在实用性教学内容上花大力气,把学生的表达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上讲台进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这种形式锻炼了学生当众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学生就自己赏析的内容上讲台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适当地予以评价。

  比如当有同学讲到豆腐做法时,肯定制作工艺的一丝不苟、严谨

  比如有同学讲到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时,肯定为人要勤劳、认真刻苦

  比如有同学提到麻婆豆腐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诚挚的情谊,肯定做生意要有情有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帮助

  比如有同学提到豆腐吸收众长,集美味于一身,自成一格,肯定为人也要取长补短,要有自己的个性

  当有同学提到作家子敏的话时,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肯定为人要宽厚、宽

  (三)学生上讲台交流结束后,老师进行总的点评,并借学生所说内容来揭示这篇散文的主旨。(2分钟)

  作者写豆腐颂,不仅颂扬了豆腐的容易搭配、物美价廉、营养均衡、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借豆腐颂扬了勤劳、朴实、宽厚的品质。在散文当中,这也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即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至此,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及托物言志的特点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出来。

  (四)质疑互动、讨论(5分钟)

  在学生上讲台交流完自学成果以及归纳出出本文的主旨以后,安排质疑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设计依据:学贵有疑,借助质疑这个*台,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后得到解决,将课堂自主学*推向高潮,也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充分解读文本,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共同解决了问题,才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谈启示(8分钟)

  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准职业人,你从这篇课文当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课文内容从理论学*、实践操作、为人处世三方面来谈谈。)

  比如:要博采众长,自成一格;要勤劳致富;要爱岗敬业;要诚心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有所创新;从底层做起,有一技之长,实现职校生的自我价值等。

  设计依据:职教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为所用并与将来的岗位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专业,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而服务。比如麻婆姑嫂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受生活打击后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创立了“麻婆豆腐”这一品牌。再如能持之以恒三更就起来磨豆腐的群体身上具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等。林海音眼中的豆腐修养为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很多启示。

  (六)板书设计

  豆腐颂

  林海音

  特点(表)品质(里)先**,后**

  容易搭配博采众长一技在手,终身不愁

  营养均衡清正廉洁

  物美价廉勤劳朴实

  历史悠久宽厚*和

  托物言志

  形散神不散

  板书设计的呈现,是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目标明确,结构完整,主旨清晰。

中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根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学*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

  4、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5、 理解主题,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代的文化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

  2、 学*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说学法

  (一) 分析学情

  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是多有学*,但是对于杂文,确实第一次。尤其在现在淡化文体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至少没有形成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一方面教授本课的基础上,交代夯实议论文相应的知识。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法、学法:

  (1)教法:提问式教法、小组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2)学法:课前预*法、课堂探讨法、课后练*法

  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教法

  编者提出: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的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挈领法"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 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

  3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4."鱼翅""""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对于*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朱者赤,*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

  (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中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的基础是自主,而学*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课堂上让几个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听学生介绍完情况以后,老师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丰子恺先生早在童年时期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竹影》。

  (设计思路: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第二、能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概括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都用到了修辞手法。)

  例如一: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拟人)

  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教师设计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通过自主合作学*,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这个答案从而也就回答了一开始导入的那个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五)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问题: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同学们畅所欲言)

  设计思路:美术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图画美到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字美,这是一种升华,也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语文有所帮助。


中职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扩展3)

——语文说课稿初中10篇

  一、说教材

  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对于《*石拱桥》一文,他曾这样说道:“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它是一份可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传统桥梁的三大基本形式是:梁桥、拱桥、吊桥,而拱桥尤为常见。

  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石拱桥》一文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石拱桥的特征。先采用概括说明“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从“久、美、坚”三个方面说明了*石拱桥一般特点。然后又介绍了赵州桥、卢沟桥,采用具体说明方法来揭示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还着重说明两座桥的各自的特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拱上加拱”是赵州桥独有的'特点,“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也是赵州桥最突出的特点。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的自身独有特点是“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可谓“石狮百态”。

  《*石拱桥》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说明的。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共同特点,所举例子具备了被说明事物的共同特征,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然后分说了两桥梁各自独有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石拱桥的发展。

  这篇说明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举例子要有代表性,所谓代表性即要具备被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第二要具备该事物的自身独有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代表性。这篇说明文另一个重要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运用数字说明是准确说明事物的方法之一。根据需要,有时需要用确切的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有时要用约数,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2019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本篇文章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初二学生开始学*说明文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2.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说明选材的代表性。

  3.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运用已有的桥梁知识,通过想象设计未来的桥梁。

  教学重点: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选取代表性事例说明事物特点;圈画关键性语句说明事物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给本文标题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即是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这种以课本内容为依据的修饰的添加格式如下:《_的*石拱桥》。学生可以填写“古老的”“世界著名的”“成就辉煌的”“造型奇特的”等等词语,并说出一定理由,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此外,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点,辩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特点上的异同,教师可认真组织问题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总结。

  《*石拱桥》作为初二学生学*说明文的入门之篇,必须让学生初步掌握从“抓住特点”角度去分析说明性文字。让学生学会扣住说明对象——*石拱桥,抓住关键性语句,筛选重要信息的方法。学*这篇文章,可以制定若干个教学目标,为了实施目标,需相应地采用演示、投影、讲解、谈话、讨论等诸方法,藉以引起和推动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四、说课前准备:

  1.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抄在小黑板上。

  2.准备赵州桥及该桥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图和卢沟桥的教学幻灯片。

  3.教师自制一个简易的桥梁演示模型。

  4.为每个学生印一份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节录阅读材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

  (二)检查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洨河 张 匀称

  2.解词:惟妙惟肖 绝伦 古朴 奇观

  (三)展示教学目标

  (四)阅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教师板书题目,先写石拱桥然后在这三个字前再加上“*”二字),提问:本文题目是:《*石拱桥》,文章是从第几段写*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石拱桥的。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作者写石拱桥用了①、②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将桥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并分别放置100克砝码让学生体会上述两点。

  明确:桥梁呈弧形的叫拱桥;桥梁和河面几乎*行的叫梁桥。

  4.作者写*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概括──具体

  5.请将第③自然段分层次,并概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分四层意思。*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6.看书,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是否一样呢?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学生读书,教师打出幻灯:赵州桥、卢沟桥)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7.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8.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一)、(二)、(三)、(四)作了具体介绍。学生解说:略。

  9.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0.教师总结:以上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进一步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

  11.下面进一步分析*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

  12.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实准确,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明确: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指导学生完成练*四。然后由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指导学生完成练*五,明确:注意词句顺序,合理周密。

  13、学*本文的表达方式

  说明文主要采用说明的方式,但说明文里常常含有记叙成分;找出本文里的记叙成分,明确表达方式的作用。

  明确:表达方式的运用服务于写作目的。本文旨在给人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因此以说明为主。为叙述历史意义和发展情况,交叉运用记叙方式。说明为主,穿插记叙,就是本文的特点。

  14.完成教学目标四。让学生想象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的?(发阅读材料)

  15.总结、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说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来导入的,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从“空水罐”到“水罐装满水”: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小姑娘发现水罐里装满了水,虽然又累又渴,但没有舍得喝,急着赶回家去给妈妈喝,被脚底下的小狗绊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这部分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变成银的和变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来进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课文比较长,如果也象教学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变化那样详细的话时间来不及;二是考虑到学生在学*了第二自然段以后,已经知道从什么角度来体会这个变化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必要详细说明;其三,是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变化和最后一次变化,也就是为了突出重点,所以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过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来体会,体会小姑娘不但深爱着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动物和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小姑娘强忍住焦渴,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美好的行为。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我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们的心情将会如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在课文教学结束了以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七颗钻石要变成星星呢?因为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然后出示了“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句子,这样就让孩子更好的把握和理解“爱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说完后我播放了一个以《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的短片,让学生在了解了爱心的神奇力量后感受发生在不久前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感受爱的伟大力量,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感触走出教室、走进生活。

  然后再一次出示“愿我们的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此时,已经不仅仅是大熊星座了,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爱的使者,所有的人都应该是爱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布置爱心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始终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感谢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收获快乐和感动。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长途跋涉的人品味到滋润甘甜。

  爱心是一座连接你我的桥梁,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们掌握学*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同学们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同学们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同学们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同学们听,那么同学们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同学们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学们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教师鼓励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同学们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兴趣。将同学们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同学们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同学们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同学们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同学们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同学们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同学们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同学们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同学们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同学们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同学们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珍视同学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同学们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同学们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同学们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学们学*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同学们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同学们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同学们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同学们搞活动,激发同学们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同学们写作水*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同学们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同学们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同学们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此示意图在教学时由同学们完成。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

  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良好的学**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惯,懂得学*,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

  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的*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惯。)

  4、请学生说说学*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兴趣。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课后查找有关*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 (分) (总) (分)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特点)(次) 色调的处理

  *景远景的层次 顺序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生、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感受作品自然*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第二、分析教法、学法

  (一)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二)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的重要途径。

  第三、分析学生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甚至要求学生能够提前背诵课文,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第四、教学过程

  (1)教师检查学生预*情况,补充相关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课外查阅资料的*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的信心。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配音、配画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出韵味,增加课堂吸引力。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字、词、句的含义。为减低难度,可以分段进行。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词句的含义。这是在课前预*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集体的智慧,相互学*,集中疑点当堂提出,其余小组可以代答,教师只在有代表性的问题上启发或解答,始终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作风,独立发表见解的胆识。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肯定,培养他们的信心。

  (3)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作到及时反馈。题目应该眉目清楚,按实词、虚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利于学生掌握。

  (4)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问题设置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力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讨论,主要利用多媒体出示这几个问题: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也就是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和虚伪,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同学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同学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同学,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教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同学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特色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同学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主人这一角色。

  ⑴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同学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要给同学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⑵自由地议:凸显同学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同学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同学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同学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同学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同学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同学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cd6|<~PX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同学浓厚的学*兴趣,引导同学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E4Q!i%]

  (二)、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同学整体感知课文。

  在同学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同学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

  由于同学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同学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同学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同学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同学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同学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让同学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

  ①引导同学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

  ②,在同学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同学的思维,锻炼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同学对哪些内容了读懂了,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我给同学时间,引导同学去自主评议分角色朗读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四)、启发点拨,导引同学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同学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是怎么变的?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4、你们看,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5、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了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同学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同学想象;二问引导同学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和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同学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同学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同学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同学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同学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四、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为了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概括小说情节,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同学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帮助。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变色龙》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

  一、说教材

  茅以升是*著名的桥梁专家。对于《*石拱桥》一文,他曾这样说道:“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形式之一。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之作。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它是一份可珍贵的遗产,显示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

  传统桥梁的`三大基本形式是:梁桥、拱桥、吊桥,而拱桥尤为常见。

  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石拱桥》一文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石拱桥的特征。先采用概括说明“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从“久、美、坚”三个方面说明了*石拱桥一般特点。然后又介绍了赵州桥、卢沟桥,采用具体说明方法来揭示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还着重说明两座桥的各自的特点。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拱上加拱”是赵州桥独有的特点,“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也是赵州桥最突出的特点。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的自身独有特点是“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可谓“石狮百态”。

  《*石拱桥》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说明的。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共同特点,所举例子具备了被说明事物的共同特征,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然后分说了两桥梁各自独有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不同石拱桥的发展。

  这篇说明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举例子要有代表性,所谓代表性即要具备被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第二要具备该事物的自身独有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代表性。这篇说明文另一个重要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运用数字说明是准确说明事物的方法之一。根据需要,有时需要用确切的数字,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有时要用约数,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2019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本篇文章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作为初二学生接触说明文的首篇,一定要作好说明文入门的指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初二学生开始学*说明文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2.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说明选材的代表性。

  3.举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运用已有的桥梁知识,通过想象设计未来的桥梁。

  教学重点:掌握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选取代表性事例说明事物特点;圈画关键性语句说明事物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给本文标题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即是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这种以课本内容为依据的修饰的添加格式如下:《_的*石拱桥》。学生可以填写“古老的”“世界著名的”“成就辉煌的”“造型奇特的”等等词语,并说出一定理由,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此外,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点,辩析赵州桥和卢沟桥特点上的异同,教师可认真组织问题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总结。

  《*石拱桥》作为初二学生学*说明文的入门之篇,必须让学生初步掌握从“抓住特点”角度去分析说明性文字。让学生学会扣住说明对象——*石拱桥,抓住关键性语句,筛选重要信息的方法。学*这篇文章,可以制定若干个教学目标,为了实施目标,需相应地采用演示、投影、讲解、谈话、讨论等诸方法,藉以引起和推动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四、说课前准备:

  1.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抄在小黑板上。

  2.准备赵州桥及该桥二十八道拱圈剖面图和卢沟桥的教学幻灯片。

  3.教师自制一个简易的桥梁演示模型。

  4.为每个学生印一份茅以升的《桥梁远景图》节录阅读材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

  (二)检查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洨河 张 匀称

  2.解词:惟妙惟肖 绝伦 古朴 奇观

  (三)展示教学目标

  (四)阅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1.(教师板书题目,先写石拱桥然后在这三个字前再加上“*”二字),提问:本文题目是:《*石拱桥》,文章是从第几段写*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从第③自然段开始写*石拱桥的。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它们之间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

  2.作者写石拱桥用了①、②两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①自然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②自然段侧重写结构坚固。

  3.将桥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并分别放置100克砝码让学生体会上述两点。

  明确:桥梁呈弧形的叫拱桥;桥梁和河面几乎*行的叫梁桥。

  4.作者写*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概括──具体

  5.请将第③自然段分层次,并概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分四层意思。*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

  6.看书,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是否一样呢?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学生读书,教师打出幻灯:赵州桥、卢沟桥)

  明确:大致顺序一样。介绍两桥时都交待了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桥的长、宽、结构、艺术价值及对桥的评价。从外观看,赵州桥是独拱,卢沟桥是联拱,只写一座不能反映出*石拱桥的全部,选两桥,说明选材具有代表性。

  7.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明确: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即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8.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

  明确:“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一)、(二)、(三)、(四)作了具体介绍。学生解说:略。

  9.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

  10.教师总结:以上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进一步说明了*石拱桥的特点。

  11.下面进一步分析*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明确: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

  12.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实准确,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明确: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有些词语则表示一种估计。无论哪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指导学生完成练*四。然后由学生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例证来说明之,以强化理解。指导学生完成练*五,明确:注意词句顺序,合理周密。

  13、学*本文的表达方式

  说明文主要采用说明的方式,但说明文里常常含有记叙成分;找出本文里的记叙成分,明确表达方式的作用。

  明确:表达方式的运用服务于写作目的。本文旨在给人有关*石拱桥的知识,因此以说明为主。为叙述历史意义和发展情况,交叉运用记叙方式。说明为主,穿插记叙,就是本文的特点。

  14.完成教学目标四。让学生想象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的?(发阅读材料)

  15.总结、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也就是小说阅读训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小说是最能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内容最为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邪恶。阅读小说,可以更好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一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察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俄国警察制度的*和虚伪,批判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小说《变色龙》具体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导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十九世纪社会现实缺乏解的实际情况,本文导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则本文是导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2.教学方法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特色和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课的导学过程中,我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入情地演,尽情扮好学*主人这一角色。

  ⑴充分地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⑵自由地议: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给课文另拟的题目、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环节中让他们充分交流,自由地议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沟通,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描写生动的特点,我将在学生充分领会奥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小说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发起全班同学学*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中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下面请同学默读小说全文,想一想,根据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cd6|<~PX

  这则导语,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分析小说主人翁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旨。E4Q!i%]

  (二)、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并说说拟题的原因。&`W

  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的同学,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另拟题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认真思考,理解并领会小说的主题。②,在学生重新给课文起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发现可以学生对哪些内容读懂,哪些地方还不完全读通,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地导学调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感受到小说的情节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我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去自主评议分角色朗读的优劣,谈谈各自对小说的内容的体会和感悟

  (四)、启发点拨,导引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设想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在断案过程中是怎么变的?

  2、他这五次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从他五次变化的语言中,同学们可以归纳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的这句话“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8K

  4、你们看,狗走,奥楚蔑洛夫也走,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走狗,同学们想一想,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走狗?哪位同学能给这条狗加上适当的定语?

  5、那么,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成一条走狗呢?

  这五个层次提问设计,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诱引到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导学生想象;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所遇见的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一幅统治者奴才的嘴脸;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和将军沾上边,结果就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因此,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问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五问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四、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为随着《变色龙》一文导读过程,概括小说情节,归纳出其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性格特征,指出这一形象的走狗本质,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一人物的深远的社会意义提供帮助。我设计如下板书:

  《变色龙》

  情节: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变:狗主人不同,断案结果不同

  不变:趋炎附势、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的性格

  本质:沙皇的走狗

  整个板书结构简洁美观,板面达意流畅,揭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性格、本质的关系。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目标是:

  1学*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和后天教育道理。


中职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扩展4)

——语文说课稿9篇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 拿 砸 缸 得救

  聪明 勇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本课生字“力、手、水”。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力、水、手”三个字。

  教学难点

  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初步的认字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过程:

  一、形象揭题,趣味识字

  1、出示“一轮红日图”。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幅图吗?板书:日。红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

  2、出示“一弯月牙图”。这幅图又用什么字来概括呢?板书:月。

  3、“日”和“月”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字。板书:明。齐读题目。

  4、大家观察这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这些新朋友。

  二、学*生字

  出示:

  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众

  1、你们仔细看看,有谁认识这些汉字?说说是怎么认识它的?曾在哪儿见过它?读读看,读对了同学们就跟着小老师读一读。

  2、同学们再仔细瞧瞧,看谁能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举手说说。然后把它们分成三类:左右结构:明、鲜、休、林;上下结构:尘、尖、灭、男、看;品字形:森、众)

  3、是呀,这些汉字有的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有的是由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有位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能干,他也发现了这些规律,而且还把他的发现编成了一篇小韵文,让我们来读读,说不定,待会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编一篇小韵文了。

  三、熟读课文,语境识字

  1、自由拼读课文,并把这些汉字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2、同桌互读课文、教师引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

  4、比赛读。自选一节最喜欢的反复读,然后分组读课文、分男女生读、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5、读着读着,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一小节有一句话,有两行,第一、二两节与第三节不一样,是把一个字拆开来变成两个字,第三节是把几个相同的字组成新的汉字。)

  6、出示: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从、众,让小朋友独立猜猜并相互说说这些汉字的意思。

  7、汇报学*情况。

  (1)明:明亮的意思。日和月都很亮。

  (2)鲜:“鱼”和“羊”的味道都很鲜美。

  (3)尘:土少就叫尘,灰尘。

  (4)尖:(用铅笔演示)上面小,下面大,就尖了。

  (5)灭:用盖儿一盖,火就灭了。

  (6)男:田里出力干活儿的主要劳动力是男人。

  (7)休:人靠着树干什么呀,休息。

  (8)看:(动作演示)手掩目是“看”。

  (9)林:树木多了,就成山林了。

  (10)森:树木多了,就成林了,再多一点就是森林了。

  (11)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叫跟从。

  (12)众:上面看,一个人,下面看,两个人,仔细看,很多人。人多了,就成“众”了,众多、大众。

  四、诵读韵文,巩固识字。

  1、自己出声读韵文。

  2、用对口令的方式,巩固识字。

  五、小结本课学*内容。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举手说说。

  第二课时

  目标:

  1、开展实践活动,扩大识字。

  2、指导书写。

  过程:

  一、复*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读课后词语。

  (1)自由读读“我会读”中的词语。

  (2)指名读词语。

  (3)找朋友。(老师报词语,学生在词语上标序号,然后校对。)

  4、读读想想。

  (1)自由读读“读读想想”中的内容。

  (2)跟老师读。

  (3)指名说说还从哪儿看到过像今天所学的汉字一样,也是由两个不相同的`汉字拼成的新字,或者是由三个相同的汉字拼成的新字。(说到品字形的字时,可以从学生的姓名中迁移开去,给学生提供认识更多的认识汉字的机会,例:石头很多就是磊,水很多就是淼等等。)

  二、自创儿歌。

  1、根据课文形式,自创儿歌,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2、交流。

  三、指导书写

  力: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手:注意第一笔是撇,要写得*,第三笔在横中线上,要写得长,第四笔在竖中线上。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压横中线出笔,第三笔写至中心点,最后一笔捺收笔在撇的*行线上。

  四、课外拓展。

  课外利用多种渠道去认识汉字,把自己的发现编成儿歌。

  《日月明》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鉴于《日月明》是一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单元之前的象形识字课显然已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竹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几个句意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识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本课出示了12个会意字,并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介绍了这几个字的构字规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明、鲜、尘、尖、灭、力、男、休、手、林、森、从、众”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读、对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成规律,知道他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并不是完全地放任学生去自由活动,而是在教师有序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从四方面着手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字形上的探究

  直接出示要认的会意字,因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对于这些字学生很快就读出并读准了他们的字音,然后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鲜是由鱼和羊组成的,而日、月、鱼、羊则都是我们学过的象形字,通过反复的认读,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日月明、鱼羊鲜等这些朗朗上口的韵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小朋友都能掌握识字规律。也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结构上的探究

  让学生看看明、鲜、男、森等生字同样是由独体字拼成的,他们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结构分类,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认一认,分一分,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又是品字结构。使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惯。

  三、笔画上的探究

  让学生探究发现独体字是不是简单的相拼,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部首的变化,比如人木休的休,左边人的捺变成了竖,小土尘尘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竖等,再一次让学生体会了构字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编出来的韵文儿歌读读黑板上出示的生字。

  三、字义上的探究

  新的课程观指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杜威也主张“在做中学”,因此为了更好得让学生理解字义,我让一高一矮两个学生上来,高的当树,矮的坐在树旁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是休,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会意字,有让学生知道了休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休息的意思,又比如我在黑板上画冒着热气的鱼和羊肉串,让学生体会鲜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拿出铅笔来观察,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铅笔头尖尾粗的特点,这样就很容易得理解了小大尖。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些本课没有出现的意会字,如采、苗等,让学生说说字义,通过讨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识字、理解字义活动中,在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学*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四、拓展上的探究

  本课课后练*中安排了一项“读读想想”,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结合这项练*,我组织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首先,我先引导学生完成“读读想想”的练*,仿照课文将这四组字念成一段小韵文不正歪、日光晃、三口品、三日晶。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与好朋友一起复*前面学过的汉字,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字。因本册书至此已过大半,学生已学了不少汉字,其中有不少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让学生试着找出这些汉字有趣的地方,或画画,或出字谜,或学着课文的样子编编韵文。总之,用各种方式将汉字的有趣之处表现出来。最后,开个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和自主发现的过程。

  不难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东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构字规律,互相倾诉,欣赏别人的发现成果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与情感也在互动。学*中,孩子的自信心在增强,学*能力在增强,互相倾听、互相欣赏、互相学*的良好学*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时刻牢记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时时处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动摇,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虽然在课上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成功终会属于自己。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浪漫主义的诗人自屈原之后虽不能说乏善可陈,但后来的诗人也不过是天际划过的流星,到了李白才异峰突起,和屈原隔代相望,成为*诗歌史上的两颗闪耀的明星。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将《将进酒》列为讲读课文,大有深意。不仅因为它是李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出现于李白政治上失意,内心极度苦闷的时期。可以说一个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是他创作上更臻成熟的时期,是应该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规律。历数古代有成就的诗人,概莫能外。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为“劝酒歌”,古词有所谓“将进酒,乘大白”的句子。该诗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三人常登高宴饮,诗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要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以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一乐府诗题以新鲜而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诗人的精神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就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外环境的影响,往往很难将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来,尤其是古典诗歌,很少能一如过去那样亲*她,了解他,欣赏他。学生宁可在网络与游戏中忘乎所以,也不愿与古圣先贤同喜同悲,只既是语文教学的矛盾,也是语文老师每每遭逢的尴尬所在。为此,作为教师,只有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比较法

  比较李白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通过对李白个人经历的交代,尤其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人生理想受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李白由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到与统治阶级决绝的人生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的兴趣。

  四、说学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课上阅读和学*,培养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向课外延伸,自觉阅读古典诗歌,培养应有的学**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另一位大诗人画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主人公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才高八斗,一副傲视封建王侯的形象。这就是李白。然而,李白虽然看似活得潇洒,其实满心悲苦,他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不正是内心孤独的体现吗?尽管他纵酒高歌,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他,内心一直有一股抑郁不*之气,他将愁情或借酒,或托月(我寄愁心于明月),拾入诗囊,遂成为著名的《李太白集》。《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体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配以相关的画面,教师朗诵全诗。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学生准备后,指名朗读诗歌

  (四)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提示、课后*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不写宴饮过程,而是陡然以黄河奔流起势,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顿起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此问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诗中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当道,奸臣弄权,他只有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纬地之才大有人在,请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既然古来圣贤如此之多,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师: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气魄?

  师: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

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说明: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与他是用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使中多处用了巨额数字以表现豪迈诗情,例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爽,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另外还用了想象性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六)拓展迁移:

诗圣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七)再次指名朗诵全诗

  说明: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形象,最后一次的朗读应是再现诗人形象最好的时机。

  六、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黄河白发(起兴)悲

  金樽千金烹羊宰牛欢(乐)

  钟鼓馔玉长醉不醒愤激

  马裘美酒狂放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部编本第一册识字单元的第一课《天地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先说一说教材。本课是识字单元的开篇,以国画为背景,展现了6个汉字,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第一组的3个字向我们呈现了画面中3个主要的'事物“天、地、人”。“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第二组生字“你我他”是生活中常用的3个人称代词,不仅反映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等交往。这六个生字是生活中常用的汉字,要紧密联系生活来学*。本课的识字量本身不大,难度也不大,我们讲得可深可浅,可多可少,让孩子在整个意境中认一些汉字,去粗浅地认识人与自然。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有意思,让他们觉得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东西,新的形式。

  基于这样的背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天地人,你我他”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出6个字

  3、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六个生字

  其中,我把认识6个生字定为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把能联系生活实际,简单运用六个生字作为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法和学法。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图文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则通过游戏,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等方法学*6个生字。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这个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相*作对对碰”,比如,老师说举起右手,学生就举起左手,做相反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比如,老师说左,学生说右,由此引出课题《天地人》。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进其心灵的,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进学*目标,达到“课开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我他》,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

  2、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回忆刚才看过的视频,说说“你”指谁?“我”指谁?“他”指谁?

  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交流表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童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体验中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卡片上的6个生字,充分认读,如果读错了,可以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教读生字。

  2、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

  3、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1)联想识字,比如“大”字多一横就是“天”,“夫”字不出头也是“天”。

  (2)组词识字

  (3)“加一加”的方法识字。比如“地”字,左边是“土”,

  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地”

  低年级识字教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玩生字卡片识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时间充裕,全体参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识字能力。

  (四)游戏巩固,课堂总结

  课件出示打地鼠游戏,学生打地鼠,打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在游戏中巩固6个生字,并借助游戏进一步应用生字组词、造句,是对识记生字情况的进一步检验,更是深入理解字义,运用生字的重要环节。

  学*内容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激光的话》。本课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激光的主要特点和它的多种用途,以及激光的由来,蕴含了人类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利用科学造福人类的道理。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对学*科学、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趣。本课对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接下来,我来说说学生的情况——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还小,加上都是些街道上做生意、船上挖沙、农村拆迁的孩子,知识面狭窄,他们的父母知识也很浅,不懂得什么是激光,即使是听过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激光。更是对激光的用途知之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收集资料,做直观课件!

  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认、会用由生字组成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激光的特点和广泛用途。

  3、引导学生从小确立爱科学、学科学、利用科学造福人类的志向。

  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学会词语并会运用词语。

  难点是:了解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贴*学生的生活,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法、讨论法、表演法。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做生字卡,并且先读一读。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了解激光我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的性质和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学*情境,激发学*兴趣

  1、教师和学生分别做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满足学生爱表现的欲望;其二是与本文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相吻合。

  2、今天也有一位朋友想把自己介绍给我们大家认识,它是谁呢?听课文录音朗读。听后明确并板书课题,学*“激”字,

  3、齐读课题。激光真的会说话吗?你愿意替激光把它介绍给我们认识吗?想要做到这些必须会认识本课的生字。

  [设计意图]科普作品本来对学生来说是很枯燥的,所以此环节目的是通过以童真童趣的语气来贴*学生的年龄特征,但从本节课来看,这种方式也显得有些罗里罗说,耽误了时间。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学*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考查对方课后生字是否认识。

  3、男女生赛读生字,看谁认得好。

  4、游戏:猜猜它是谁?(师剖析某个字,生猜测它是谁?)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本来是想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事实上,由于识字、认字的方法不够多样化、同时在识字时没有深入到这个生字的深层学*,也没有积极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给生字找朋友,你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等等。而是我本人在一相情愿地说文让学生猜字。这样做既耽误了时间,学*效果也不大,假如再上这样的课,我一定要灵活运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学*方法。

  5、小游戏——找朋友。(将生字和拼音连起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字,但课后我纵观整节课,这一步的设计其实也很多余,因为在前面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识了字,因而也造成了本节课略显前松后紧。

  6、我能读词。让学生读词并结合课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相关词语,练*用相关词语说话,必要时出示部分图片来直观认识实物。我认为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对于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这也是我们上第一课时必不可少的内容,因而在这一环节我也花了不少时间来为学*后文作铺垫。

  第三环节:简要学*课文

  1、师过度:激光想和我们交朋友,那它会干什么呢?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作记号。

  2、出示课件:我是激光,我会-----(学生扮演激光来夸夸自己的本领),师做适当的板书。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在继前面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简要理解并梳理课文内容。前面在引导学生读词理解词时顺势借助图片理解感受了激光的特点以及它的特殊之处,故而在此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明确激光的作用用途,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我没有采用问答式,激光有什么作用呢?而是借助学生喜欢表现的特点,让学生来演一演,“出示课件:我是激光,我会-----”不过由于时间的原因,在这一环节教学时时间有些仓促。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还知道激光有哪些好处?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相关图片)

  2、你希望激光还能为人类做哪些事情?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师生收集的资料图片,意在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激光,从而增进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13、激光的话

  激光刀在工厂里切割钢板

  在医院里做手术

  在战场上激光枪、]激光炮

  在日常生活中装点节日的广场

  唱片、光盘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板书重点是想突出本课的重点——激光的作用,让学生对激光的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激光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

  一、说教材

  《胡杨赞》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23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赞扬了胡杨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感到震撼。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无比敬佩之情。

  二、说设计理念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综合能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依据阅读学提出的直接目标、间接目标、潜在目标理论,将本课时的教学定位为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通过朗读激**感体验,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感悟,即以读促情,读中感悟之所在也。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四、五、七自然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文本的描写,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与感悟。

  (2)通过自己的语言赞美胡杨,进而升华文章的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四、说教法

  赏析词句法、感情朗读法

  五、说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眼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2.生自主读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

  (2)同桌读(齐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3)自主默读,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3.汇报初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2)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相机板演: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中职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扩展5)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

  教材分析

  《藏戏》一文系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颇具文学色彩。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水*,但受限于经济文化条件,孩子们眼界尚不开阔,文化风俗、地理人情了解博度不够,而阅读*惯(方法)、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强,因此教学本文,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三、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旷野、赞叹不已、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1、课前引导学生利用站搜集资料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自主研读、感悟体会;5、拓展阅读、延伸主题。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巧妙整合呢?我根据本课教学思路的需要选择有效支撑手段,我诊断出以下五个整合点。

  (一)、利用站、丰富学*资源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整理资料。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多样性的选择,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安排在课前预*部分。课前我让学生利用站搜集有关藏戏的图片、藏戏的知识介绍等,并将学生搜集到的`图片等资料融入到多媒体课件中,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信息来源,也为进一步学*课文,做好了知识铺垫。

  (二)、播放视频、激发学文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一整合点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视频资料的呈现,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更真切、更丰富的体验,情感得到熏陶

  课堂伊始,学生先汇报了搜集到的藏戏的资料,但对藏戏这一古老的戏曲形式,还没有感性的认识。我及时播放了一段藏戏视频资料片。以直观的方式进一步感知藏戏的独特魅力,这些影音画面,大大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三)、图文并茂、增强感性认识

  多媒体图片和文本的有效结合,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原本苍白、乏味的文字变成了多元的冲击波。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到文字描写的内容,达到其它教学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在学生自主研读藏戏特色之一:戴着面具演出时,通过文字的自读自悟,学生了解到藏戏表演者所带面具,具有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特点。此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和我共同搜集的精美的藏戏面具图片,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的感受到藏戏面具的特点,这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看着这一幅幅藏戏面具图片,更深入的体会到藏戏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的特点。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藏戏的认识。

  (四)突显重点文字、提升认识’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生学*文本的方式,多样地呈现出课文的内容,利用色彩对比可以醒目的突出重点语段。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与表达中,认知得到发展,情感得到陶冶,语言得到训练。

  在回顾开头、体会写法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醒目的出示如下文字: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师生配合朗读,体会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和运用排比式的反问句式,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对拥有藏戏的自豪感。这样的呈现方式更新颖,既避免了久读课本上文字的乏味感,又突出了训练的重点,在读、品、悟中,提升了对藏戏的认识。

  (五)、视频链接、拓宽视野、升华认识

  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优势,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跨越时空界限,使语文学*更具开放性,认知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升华。

  在拓展环节,我播放其他地方戏曲的视频,让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更感受到祖国戏曲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的深远。回归到本单元的专题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风民俗都独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中华民风民俗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关注学生学情特点,改变固定、封闭、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借助网站、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感性认识,在理脉络、读文本,品词句中强化感受,升华认识,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激**感,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让学生的学*变得更快乐。

  一、教学内容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课文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2.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利用电影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利用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拓展了课程资源,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熏陶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时间

  作用

  方式

  资料来源

  课件

  出示文中重点句子

  1分钟

  突出重点,帮助朗读。

  演示

  《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站

  片段Ⅰ

  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

  3分钟

  创设情境

  播放

  影片《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原文相同)

  片段Ⅱ

  小女孩被冻死了

  2分钟

  确定探究主题

  播放

  片段Ⅲ

  第一次擦火柴

  1分55秒

  激**感,指导朗读,深化理解。

  边播放边思考

  片段Ⅳ

  第二次擦火柴

  2分10秒

  片段Ⅴ

  第三次擦火柴

  3分钟

  片段Ⅵ

  第四、五次擦火柴

  2分20秒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19分钟

  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指导写作。

  播放

  《卖火柴的小女孩》(日本动画)

  电影

  根据课文改编

  20分钟

  《卖火柴的小女孩》(真人版)

  六、教学过程:

  (一)利用电影,设置情境导入。

  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电影开头(片断Ⅰ:3分钟):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风雪弥漫的街头叫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把她撞了,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连她自己的爸爸也要打她。风呼呼地刮着,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女孩该有多冷啊!新年的脚步*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呢?

  (二)利用电影,确定研究主题。

  1.默读课文,找结局。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引读)

  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播放影片结局(片断Ⅱ:2分钟),联系电影开头,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3.归纳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小女孩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认为小女孩“幸福”的同学到课文中找找依据;认为小女孩“不幸”的同学也从文中找依据。好好读读,找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三)利用电影,促思导读解惑。

  研究一:交流“幸福”

  1.她擦燃火柴后,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幸福的。

  (1)请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读读。

  课件出示:“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是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播放影片第一次擦火柴(片断Ⅲ):

  指导朗读——同学们观后是不是觉得小女孩很幸福。读得幸福点,自己练练。请同学读。

  欣赏朗读——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言论)。

  3.思考课后练*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复*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后合作学*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初次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总之,初次尝试文言文的教学,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中的一篇课文。我将从学*目标的叙写、教材分析、学情、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俗话说“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学*目标是指引着一节课的方向,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中对本节课的有关描述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材中本单元对本节课学*目标的描述是:

  第一单元:学*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二、教材分析。

  《山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选编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有声有色的山雨的韵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是由于受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对山雨陌生。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自主学*能力较强,并养成了良好的学**惯。但部分学生学*还不够灵活,理解、感悟比较肤浅,语言表达能力弱。再加上课文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建设还不够成熟。这对本课的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正确读记下列词语: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2、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学*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山雨的特点,体会出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品读词句学*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下边我说一下我的学*流程。

  为了完成学*目标,解决学*重点、突破学*难点,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学*。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3、熟读精思,品味欣赏;4、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就一定能发现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雨》就是作家赵丽宏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后描绘的自然景观。

  我的设计意图是:教学从已知内容入手,意在温故知新,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略读课文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所以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山雨),请你找出相关段落。

  3.想想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画出相关语句。

  (三)、熟读精思,品味欣赏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课件)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学*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学*“雨来”,感知“悄悄” (1-4自然段)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由远而*??


中职语文说课稿范文10份(扩展6)

——《春雨的色彩》语文说课稿(10)份

  “似音符般美妙,似薄雾般柔和,似毛絮般轻盈,似乐奏般感人。……”又是一篇写雨佳作,又是一个爱雨的人。尤其是春雨,人们更爱把它入诗入画。那就让我们的孩子也来爱春雨吧,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了一篇《春雨的色彩》。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整个单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丽、多彩的春天。《春雨的色彩》是一个童话故事,它通过一群小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春天。文章内容浅显,语言生动,充满了童趣。其实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在朗读课文、欣赏图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他们对春天、春雨的喜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在教学中,要重视文本中的字词,让他们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培养阅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惯。因此,在学*本文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4、感受语言美,丰富语言积累。

  其中,“掌握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创造性地表达出自己眼中春雨的色彩”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教育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根据新课程中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低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等,结合我班学情,我使用了这样一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我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使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2、直观法。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春天的景色、雨后的图片,春雨的声音等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兴趣。

  3、表演法。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从情感上感染学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语言积累,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学*兴趣。

  学生的学*方法有:课前“观察生活”;课中“自主识字、合作朗读、感悟词句、积累语言”;课后“主动收集”。通过这些学*方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一、聊一聊,引入课题:

  “春天到了,春雨从天空来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春雨是什么样子的?”课前的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接着出示文章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春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当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许多的答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一群小鸟也在争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和它们一起走进课文《春雨的色彩》。”抓住文眼“色彩”,让学生跟着书空。“你能把色彩换个词吗?”学生马上想到“颜色”,这样教给了学生“换词理解词意的方法”,积累了词语。

  二、认一认,初步感知。

  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我给学生提供了三次熟悉感知课文的机会,听老师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文章自然段——同桌合作互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有目标地去听、去读、去记,尝试解决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字是文的细胞,识字是学文的前提。为了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过好识字关,我分三步走:

  1、认词——标注音节或配以图画帮助学生认读。

  2、识字——开展学生熟悉的游戏。

  3、读句——句子是字词的回归,也是文本的基础。对于生字集中,句子较长的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在读准字音之后,指导他们读出疑问的语气——“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不但将单个的字词带入了语言环境,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三、读一读,体会词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读才能去体验、感悟春雨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紧扣“色彩”、“争论”两个词展开教学。

  1、让学生找出文中春雨的色彩,让学生观察“绿”和“红”两个字,带领他们学写“绿”字,掌握“绞丝旁”的写法。

  2、同桌合作读3—5自然段,在练*卡上贴上正确的词句。这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也是锻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信息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学*、动手操作的能力。完成之后全班进行交流。

  3、“他们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由,这就叫‘争论’。”明白“争论”的意思。“让我们来做做小鸟的代言人,学他们的样子来“争论”一下‘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4、分角色朗读,体会“争论”的语气。

  “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学*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小组合作读”——让学生实践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集体合作读”——让学生展示分角色朗读的成果。

  让学生将“老师教的”内化为“自己会的”,成为学*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性学*,在实践中学*、运用语文。三次朗读反复地巩固字词,感知文本,读后评议体会“争论”的感觉,这样,接下来的表演读学生也读得自信,读得有感情了。

  四、想一想,激活思维。

  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瞧,小鸽子也飞来了!它刚刚飞过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景色。你猜猜它会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呀?”形象直观的图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把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整理、表达出来,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创造吧。

  五、议一议,感悟主旨。

  “小鸟们争论了那么多,你认为谁说得对呢?”讨论后学生们认为“大家说得都对”。“春雨有那么多颜色,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五颜六色。“刚才有同学说春雨是没有颜色的,我同意他的看法。你知道为什么吗?”抛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些学生心存疑惑。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春雨虽然真的没有色彩,可是却能让草木生长,鲜花开放,大地充满生机,自然也就五颜六色了。多可爱的春雨,多美丽的春天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再把课文读一读吧。”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由选择,将本课所学到的带入到生活大课堂中去,使语文真正地为生活服务。

  在黑板上,我留下了一朵美丽的花,这里有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对文本的发现,对知识的创造,还有很多很多……

  课上完了,回顾本课的教学,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学会了分角色朗读,能够用画与话来表达想法,思维的碰撞激出了智慧的火花,大胆的想像搭起了创造的大厦。瞧,这些就是他们的杰作,挺棒吧!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群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来让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三只小鸟讨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要通过多种活动,浓墨重彩地让学生积累语感,体会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

  3.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春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我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表演等形式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为达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孩子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孩子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孩子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渲染法:将学生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学生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我着重让学生通过两个途径学*: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境,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3.操作法:给每个孩子操作的机会,给每个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安排学生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学生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2课时。

  下面我说一下这篇课文教学基本流程是:

  一)、在导入部分。

  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段春雨的声音,让学生模仿雨声,“沙沙沙”之后,多媒体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模拟雨声是唤起孩子已有的感觉经验,把轻快的音乐融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对春雨的喜爱,更好的让孩子入情入境。)

  二)、在整体感知课文时。

  我先问孩子,在你心中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看图片,出示课题)接下来,我放映直观形象的图片,形象生动的描述课文燕子、麻雀、小黄莺对春雨的争论,创造出优美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雨的美。)

  三)、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环节。

  先提出读书要求,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同桌互相检查。

  最后,指名读课文。一方面有老师方法的引导,另一方面有学生的互相帮助,互相评价。

  四)、读完课文,来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幻灯片时,把他们称作孩子们的新朋友,从心理上增加亲切感,采用齐读,指名读,抢读多种形式,并侧重于后进生,尽量使每个孩子都掌握住,为熟读课文打好基础)

  五)、品读课文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图片、表演等形式来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春雨的美。

  处理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引导朗读。细细的春雨落在地上,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应该怎样读呢?(要引导学生读得轻一点,慢一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春雨的特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比如:大家指的是谁?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等等。

  (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后质疑,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接着引出了课文的第二部分,首先看小鸟的图片,提出中心问题: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以它通领全文。接着让学生带头饰练*表演参加争论的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分角色表演是为了让学生从心理上更亲*课文,提高兴趣,让学生更放松、更充分的体验课文。

  表演完之后为学生指导朗读,让学生分较色朗读,,配合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朗读成为享受。

  六)、理解课文,体悟感情之后,是对课文的拓展。

  我提出:小动物眼中的春雨还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一方面打开学生思路,一方面从课文中学*、练*语言表达。

  七)、扩展阅读部分,出示描写春雨的古诗

  这样是为了紧紧围绕春雨,从小鸟眼中的春雨,到小动物眼中的春雨,再到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最后到诗人眼中的春雨。体现从文本到生活,再到拓展的文本。

  这是我对《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想法,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酒在地上,沙沙沙……多么优美的诗句!它出自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春天的色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雨的色彩》是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写的。《春雨的色彩》写的是春雨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读书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有趣,贴进儿童生活,语言生动,情感容易感悟。根据这些特点,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在完成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能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词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在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进高朗读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难点是:体会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无色的春雨滋润着大地,让大地五彩缤纷。

  四、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力求对学生充分放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他们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法、文体扩展法、表演法、演示法,此外还设计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去体验获得探索过程中的愉悦。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积累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新型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五个教学环节:

  音乐激趣,揭示课题。

  存疑自读,感知大意。

  朗读感悟,体会情趣。

  拓展“争论”,积累语言。

  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下面我来说每个教学环节的过程:

  (一)音乐激起,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课堂导入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学生模拟雨声。

  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春雨。课件随机引出课题《春雨的色彩》。

  模拟雨声是唤起孩子已有感觉经验,把轻松愉悦的音乐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春雨的喜爱,更好地让孩子入情入境。

  (二)存疑自读,感知大意。

  语文教材具有鲜明多感的特点,教学这一环节,我先播放学生兴趣浓厚的动画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屏幕上栩栩如生的动画,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音响、图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语言文字表现出极大的感染力。很快将学生入到课文的意境中。

  这时,利用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春雨的特点。

  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自读质疑:“大家”是指谁,他们在争论什么?

  这一环节中,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段后质疑思考,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让学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了解大意。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趣。

  《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行为流畅,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朗读”也是本课的重点。

  首先,出示2-5自然段的课文内容,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把自己喜欢的角色多读几遍,思考:这群小鸟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们在自读中既能感受到小燕子、麻雀、黄莺的各自看法,又能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分角色读。这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三种小动物争论的词句,读好争论的语气,指导学生在练*抓住动物

  的特点,注意表情,演示动作等多种读的方法,训练朗读。分角色读是为了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新*文本,提高学生兴趣。分小组是让学让更放松的、充分的个性朗读进行体验文本的内容。

  接着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为什么这么说?画出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植物上的动作词。讨论后,反馈讨论结果。

  这样体会课文内容所带来的情趣,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与同伴互助交流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最后,创设情境演演课本内容。表演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先组内表演,再通过小组推荐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角色,把自己真切感受容注于生动的课文表演中,这样,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在绘声绘色的课文表演中,体会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又轻松的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拓展“争论”,积累语言。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多次读、演后、我让学生欣赏春雨的图片。

  图片目地是抛夸引玉,培养学生的美感,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并且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因此,在欣赏完图片后,我又设计两个谈话问题:春天里还有那些小动物?他们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小月友眼中春雨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这样的话题,突破难点,教学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效果,扩展文本的知识,跳出文本,走进生活,开拓思路,积累了语言。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加深了对色彩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讨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各抒已见后。出示春雨姑娘的话: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大地生机勃勃。以童话形象归纳总结,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春雨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况。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春雨是神奇的,它让大地变得五彩缤纷,春雨是快乐的,它使大地生机勃勃,我们都喜欢它。古时的文人雅士也情有独钟,出示《七绝春雨》,让学生欣赏品读古诗。

  这样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将文本变成学生学*的载体。体现了从文本到生活,再到拓展文本。接着让学生进行课堂练*:选择喜欢的题目做做:1、画出你眼中的春雨的颜色。2、讲一个关于春雨的故事。3.写几句关于春雨的话。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从而发展学生思维与其它学科得到整合。

  之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首动听的儿歌。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唱唱,在歌声中感悟春天,受到美的熏陶,愉悦的结束新课。

  六、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图文结合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

  小燕子图绿

  小麻雀图春雨红

  小黄莺图五彩缤纷黄

  七、说教学评价

  在一年级语言课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以情感为纽带,以朗读贯穿始终,加以语言训练。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设计这一案例时,我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语文课上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和开发。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关键步骤。在导入中,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学生模拟雨声,然后把轻松愉悦的音乐融入课堂,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春雨,激发学生对春雨的喜爱,更好地让孩子入情入境。在深入感情教材的过程中,我没有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强调划一性,即: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学生课文的感受也是唯一的……。而把重点放在多无智能理论的“多元”上:读书时学生多元、表现形式的多元、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元……如:在理解“争论”在这个词时,我没有机构地解释,而是采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分角色朗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课文朗读的细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智能场所,评论、绘画、表演、唱歌、练*是多元的、适合学生个性的学*方式意味着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已深深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就在这样一个快乐、愉悦的环境中熟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神奇变化,感受五彩春天,受到美的熏陶。

  这是我对《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一点粗浅的理解和看法,这请各位专家、老师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春雨的色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写的。俗话说,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雨的色彩》写的是春雨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绿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读书中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三只小鸟讨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写春雨的形象。

  本文重点是对春雨进行感悟:

  1、春雨本身的绿色感悟。

  2、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春雨后的花、草、树木,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春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难点是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

  3.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春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

  歌曲《小雨沙沙》、春雨后大地变化的图片、课文的范读、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

  五、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设计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综合性设计

  沟通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二、以题统文法设计

  讲读不仅从课题入手,而且始终抓住课题

  第三、诵读法设计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理解课文,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第四、直观法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现代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歌曲、表演、录音来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兴趣。

  第五、自主性设计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开展有效的合作学*。

  六、 教学基本流程: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每一次学*新的课文,课题其实早已被学生熟知,但是为了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多的'质疑,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小雨沙沙》,然后谈谈自己想到了什么?再进行板书:春雨。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课文,这时,细心的学生会给老师纠错,应该是:春雨的色彩。老师提出疑问:春雨也有色彩?看图。

  (通过唱歌《小雨沙沙》,读课题后给老师纠错及老师的疑问,再加上对春雨课件的观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遐想,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应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让学生拼读讨论春雨的样子,春雨的声音。并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比如:"大家"指的是谁?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等等。

  (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后质疑,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3、范读,出示课文第二------五自然段,弄清以上的问题,并在句子中识字。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看图,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出示三种鸟的头饰)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鸟对春雨颜色的认识)

  (2)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识生字"淋、洒、滴、油"。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词语。为了增强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我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分角色戴上头饰表演读。

  (5)创设情景演一演。

  在多次的读以后,我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就会把自己读书所体会到的东西一一作出陈述。(在这里,我又让学生欣赏了春雨后的图片,培养他们的美感,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并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三)总结部分

  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听听春姑娘的话吧!(录音播放“春姑娘”的话)。

  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像乳汁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勃勃生机;春雨虽无色却又美如画,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

  以童话形象归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印象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四)拓展练*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图片展示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使学生引起对春雨的色彩的兴趣,激发查找资料的愿望。所以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一个关于看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的作业。这个作业我分成了几种形式:1、画一副关于春雨的画;2、讲一个关于春雨的故事;3、唱一首关于春雨的歌;4、写几句关于春雨的话。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做作业,可多选。

  以上是我对《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想法,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雨的色彩》。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做具体阐述。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春雨的色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写的是有关春雨的童话故事。故事中,三种小动物认为春雨分别是绿、红、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读书中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知道春雨让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万紫千红。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的春天”。单元训练目标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春雨的作用,感受春天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的意思”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理解春雨的特点。2、会写“花、草”2个字。3、喜爱春天,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结合学情,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喜欢春雨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结合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导入部分主要是“激趣、复*、巩固”,创设情境,朗读感悟部分,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和“情景演示法”,品析字词,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是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一思想,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受春雨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流程是: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第一步,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第二步,摘花识字,复*巩固。

  第三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引入课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学生已经上了一节晨诵课,略显疲惫的实际,首先我用儿歌《小雨沙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由春雨引出春花,通过摘花识字,对昨天学*的生字进行复*巩固,接着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在争论一个什么有趣的问题”,回顾昨天学*的课文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由回顾课文内容探究“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第一步:自读课文

  1、探究: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它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易于入手,通过自读就能独立解决,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再读课文

  1、带着问题“如果你来当小法官,你觉得小燕子、小黄鹰、麻雀谁说得有道理?请用波浪线画出小动物们说的话,读一读,想一想。”

  2、读完以后和同桌交流看法。

  3、指名回答,品析描写春雨从天上落下的动词,要求学生边读边用动作演示出来。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阅读要求中提出的“阅读浅*的童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我让学再次走进课文,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淋、洒、滴、落”。通过品读、表演感受到春雨的轻、柔、细、小的特点。

  第三步:分角色表演读

  1、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呢?请同学们分小组演一演,读一读。

  2、表演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课文表演读,然后再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表演、想象,把文字变成鲜活的故事,既内化了语言,又提升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总的来说,这三个层次的读,旨在理解课文内容,由浅入深的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学*规律。学生通过读课文、找词语、画句子,逐步训练学生圈点勾画的基本学*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通过拼读词句、演示动作,让学生动脑动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能很快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第三环节、拓展练*,丰富积累。

  1、同学们,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

  2、教师展示优美的画面,学生猜成语。

  3、古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学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练*说话、积累词语、古诗,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四环节、指导观察,学会写字。

  重点指导“草字头”的书写。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继续整理、搜集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歌,写在积累本上。

  六、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板书,力求突出重难点,做到简明、概括。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强调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地表述。比如,老师问“如果你来当小法官,你觉得小燕子、小黄鹰、麻雀谁说得有道理?”,学生就直接回答说“小燕子”、“小黄莺”,此处老师就应该强调学生回答时要这样说“我觉得小燕子说得有道理”。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惯应该从低段开始养成,如果教师在*时的教学中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随口回答或回答不完整的坏*惯。

  2、联系生活实际少。在教学2、3、4自然段时,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春雨落在了哪些事物上,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学生能更好的感受到春雨带来的变化。

  3、写字教学不扎实。写字教学时比较仓促,没有下去巡视、提醒写字姿势等。

  4、准备不充分。体现在教学环节过渡不够自然,课文不熟,学生的学生状态仍未调整好,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总之,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很多,我自己看得肯定不够全面。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帮助我更快的提高教学水*。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春雨的色彩》是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的一篇课文。俗话说,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更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这个单元就是围绕“多彩的春雨”这一主题编写的,其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融入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善于欣赏和表现。《春雨的色彩》以富于童趣的语言写了小鸟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童话故事。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在以往的学*基础上,进一步学*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1、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3)、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2、教学重点:

  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3、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二、说教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重在得法。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我从教材特点、教师本身及本单元训练重点出发,教学本课我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辅助教学法”、“引导法”。

  三、说学法

  达尔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学*,这是当前时代的要求,因此,学*本课,要引导学生应用“激情朗读法”、“情境表演法”、“举一反三法”。

  教法和学法的实施将在教学程序中具体展开。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课

  1、(播放课件)导语: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的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2、()说:春雨是()。

  3、小鸟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自己朗读3~5自然段。

  (二)情境感悟,对话朗读

  1、学第三自然段

  (1)我们先来听听小燕子是怎么说的?

  (2)看课件,说说小燕子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个别读,生评议。

  (4)师引读:小燕子自信地说:“……”(生接读)

  (5)师小结:真美!春雨听了小燕子的话,下得——

  (生接读: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2、学第四自然段

  (6)师:可麻雀却认为:春雨是红色的,你们能从图上帮麻誉找找理由吗?

  (7)生自由说说

  (8)麻雀认定了是红色,而燕子却认为是绿色的,麻雀听了心里会怎么样?

  (9)生个性化朗读

  (10)说得多有道理,春雨听了麻雀的话,下得——

  (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3、学*第五自然段

  (1)师:听到这儿小黄莺的意见可大啦!它又是怎么样说的呢?小朋友先自己练一练。

  (2)生挑战读,男女生赛读。

  师小结:春雨听了小黄莺的话,下得——

  (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4、演一演: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

  ①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小童话,并且试着用上课文中的词。

  ②指名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出示多媒体课件,创设表演情景)

  (三)拓展“争论”,*得语言表达的经验

  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

  (四)指导书写“花”“草”

  (五)实践活动

  师:这节课,小朋友表现真出色?把老师带进了春天,欣赏了春雨美丽的色彩,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请同学们回去反它画下来,也可以旁边给它配上一首小诗。

  五、板书设计:

  2、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图片)绿色

  麻雀(图片)红色

  黄莺(图片)黄色

  五彩缤纷

  “似音符般美妙,似薄雾般柔和,似毛絮般轻盈,似乐奏般感人。……”又是一篇写雨佳作,又是一个爱雨的人。尤其是春雨,人们更爱把它入诗入画。那就让我们的孩子也来爱春雨吧,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了一篇《春雨的色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