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

首页 / 说课稿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

  (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诗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 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 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 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9课。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性的散文,也是略读课文,它围绕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取了几个给作者深刻印象的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了梁启超先生*凡之中的不*凡,语言简练风趣,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自然。学*本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对梁启超已相当熟悉,所表现的生活中的梁任公形象以及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引起他们极大地阅读兴趣。与之前的《***》、《小狗包弟》相比,本文篇幅短小、线索清晰,也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但是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开掘不深,浅尝辄止。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揣摩语言,把握梁启超在性格、气质和修养上表现出的特点;

  ②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把握作者对梁启超的感情。

  难点:学*本文选取典型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学生齐读)

  七、说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八、说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形象: 特点 手法

  肖像 短小精悍

  气质 风神潇洒 白描

  语言 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 手舞足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4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在学*第二单元的讲演稿之后,又接触的一篇讲演稿。它在内容和体裁上都不同于前两篇,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而《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也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备注:宽宏大量重友情等为人传颂,同时增大课容量,讲出语文课的文学性也是教改的一个趋势。)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难点:

  学*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所以我想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师只起一个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革命角度谈起,设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新课:

  1、默读,解决生字词问题。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即: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可设如下问题: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抓梁启超讲演的特点。要求细读课文。过渡语及提问: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这是需要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自古道:才子风流本一家,但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那风流之情怀还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那是在他带着"渔阳三叠魂惨伤,欲语不语怀故乡"的心境首途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这位流亡者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先是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数日如之;嗣而思忖:出身名门的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加之自己曾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总不能自食其言,愧对良知与亡友。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怎能再去连累他人?权衡再三后,他就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后,常年飘落异域的梁启超得以回国效力,旧情难忘的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而且只在总长客厅接待故友,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使抱兴而来的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沉浸在失妻的悲痛中,别无他念,连饭也没留蕙珍吃一顿。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尤其是面对乃师违背民国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是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肾的主人就撒手尘寰了。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一个56岁的学术大师毕竟还是正当时候啊!

  (四)教师总结: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不是冯自由等人所描述的那种变色龙。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

  (五)作业: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题为一次演讲,好象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截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对老师的真诚情感融入在叙述描写当中。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梁启超和梁实秋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在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情感目标:

  课外搜集梁启超的有关事迹,以全面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说教法:主要采用讲述法

  说学法:要采用自主学*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题为一次演讲,好象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截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对老师的真诚情感融入在叙述描写当中。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梁启超和梁实秋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在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情感目标:

  课外搜集梁启超的有关事迹,以全面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说教法:主要采用讲述法

  说学法:要采用自主学*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题为一次演讲,好象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截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对老师的真诚情感融入在叙述描写当中。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梁启超和梁实秋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在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情感目标:

  课外搜集梁启超的有关事迹,以全面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说教法:主要采用讲述法

  说学法:要采用自主学*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9课。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性的散文,也是略读课文,它围绕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取了几个给作者深刻印象的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了梁启超先生*凡之中的不*凡,语言简练风趣,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自然。学*本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对梁启超已相当熟悉,所表现的生活中的梁任公形象以及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引起他们极大地阅读兴趣。与之前的《***》、《小狗包弟》相比,本文篇幅短小、线索清晰,也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但是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开掘不深,浅尝辄止。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揣摩语言,把握梁启超在性格、气质和修养上表现出的特点;

  ②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把握作者对梁启超的感情。

  难点:学*本文选取典型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学生齐读)

  七、说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八、说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形象: 特点 手法

  肖像 短小精悍

  气质 风神潇洒 白描

  语言 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 手舞足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讲演稿,属于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教授时,必须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可根据这些教学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箜篌引》《桃花扇》等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难点:

  学*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必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可以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最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

  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的角度,请同学们介绍梁启超在政坛上的功绩?”

  明确: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政界上叱咤风云的梁启超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新课:

  1、默读,疏通字词,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明确:

  a、“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b、“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c、“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讨论归纳:

  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

  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风流情怀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他途经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他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但一想到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以及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不能自食其言。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不能连累他人?于是,他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后,梁启超回国效力,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一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使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痛悼亡妻,一无所动。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报效国家,梁启超走过风风雨雨的56个春秋,却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重视情谊,光明磊落。每当有人提起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康氏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制,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任公认为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化解为零。他割掉了一个好肾,但留下了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手术3年后,梁启超肾就逝世了。他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有关,令人扼腕!

  (四)教师总结: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他明镜似水,善解人意,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代人才群体中,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极其稀少的。

  (五)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要求注意细节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本单元的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本文题为记一次演讲,明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并表达对大师的崇敬之情。一来可以从写作的角度鉴赏文本,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二来可以从从育人的角度观照文本,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2、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中精彩生动的人物描写,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同情怀。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自读课文必须要上出“自读”的特点来,这里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再者结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为此我设计了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深入探究等教学方法。

  比如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运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全班交流;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少年中国说》中截取一段,请学生集体朗读,从而转入对梁启超的介绍和讨论,继而引入梁实秋的文章。

  这种导入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

  2、整体感知

  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刨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其次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最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3、细节评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细节描写;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求学生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阅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3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诗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前让学生预*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

  学*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说》,学生齐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设计目标是学*写人记事的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看似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性格及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这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来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

  二、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元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结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单元目标,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赏析课文精彩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放在赏析课文中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上,以此来了解人物的特点,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方法;之后再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本课所学的写人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教学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愿望,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所以我用诗句和图片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具体是这样的:(多媒体显示梁启超图片及其生*文字)《诗经》中有一句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先生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赏析课文精采的人物描写。

  高中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小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课文对梁任公先生精彩生动的描写,有很多内容学生容易把握,如人物的肖像描写、独特的开场白、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等,这些学生会关注的,容易把握的,交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交流,教师不多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容易忽略有些细节里所隐含的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赤子之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要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所以我把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三)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隐含在他讲《箜篌引》、讲《桃花扇》、讲杜甫诗句的细节描写中。要体察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三个细节描写。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来引导学生,具体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细节1: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师: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诗中的“公”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预设回答:直面死亡的勇气。

  师: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谁?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这个“公”其实就是梁任公先生的写照,梁任公先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意志顽强,可歌可泣。先生讲《箜篌引》时那么投入,正是因为他有和诗中“公”一样的直面死亡的勇气。

  细节2: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师:先生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哭流涕?(多媒体显示《桃花扇》的相关内容:《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借写离合之情,悲叹明朝的灭亡。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预设回答:先生由《桃花扇》想到国家的衰亡,所以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预设回答:先生由崇祯皇帝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早早结束,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自己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

  细节3: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的捷报,喜极而泣。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所处时代有相似之处。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为梁任公先生画像,在班上发言。

  (五)拓展提升。

  布置一篇小作文: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细节方面对班上某一位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2)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6篇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1

  高中各科目的学*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说课稿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前让学生预*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

  学*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说》,学生齐读)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讲演稿,属于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教授时,必须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可根据这些教学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箜篌引》《桃花扇》等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难点:

  学*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必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可以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最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

  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的角度,请同学们介绍梁启超在政坛上的功绩?”

  明确: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政界上叱咤风云的梁启超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新课:

  1、默读,疏通字词,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明确:

  a、“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b、“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c、“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讨论归纳:

  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

  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风流情怀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他途经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他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但一想到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以及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不能自食其言。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不能连累他人?于是,他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后,梁启超回国效力,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一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使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痛悼亡妻,一无所动。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报效国家,梁启超走过风风雨雨的56个春秋,却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重视情谊,光明磊落。每当有人提起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康氏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制,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任公认为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化解为零。他割掉了一个好肾,但留下了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手术3年后,梁启超肾就逝世了。他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医疗事故有关,令人扼腕!

  (四)教师总结:

  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他明镜似水,善解人意,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代人才群体中,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极其稀少的。

  (五)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要求注意细节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9课。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性的散文,也是略读课文,它围绕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取了几个给作者深刻印象的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了梁启超先生*凡之中的不*凡,语言简练风趣,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自然。学*本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对梁启超已相当熟悉,所表现的生活中的梁任公形象以及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引起他们极大地阅读兴趣。与之前的《*》、《小狗包弟》相比,本文篇幅短小、线索清晰,也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但是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开掘不深,浅尝辄止。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揣摩语言,把握梁启超在性格、气质和修养上表现出的特点;

  ②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把握作者对梁启超的感情。

  难点:学*本文选取典型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说》中的片段(投影显示《少年*说》,学生齐读)

  七、说作业: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八、说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形象: 特点 手法

  肖像 短小精悍

  气质 风神潇洒 白描

  语言 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 手舞足蹈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前让学生预*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

  学*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前让学生预*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

  学*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说》,学生齐读)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题为一次演讲,好象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截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对老师的真诚情感融入在叙述描写当中。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梁启超和梁实秋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在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情感目标:

  课外搜集梁启超的有关事迹,以全面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说教法:主要采用讲述法

  说学法:要采用自主学*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教学设想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练*给课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学*语文理应进行的一项专门的基本训练。本课在练*当中设了一道作旁注的题,是一种引导,以后每学一课都最好照此办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3)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实用5份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文章似浅实深,*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突出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课前让学生预*课文,并作旁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旁注法,之后采用讨论探究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运用分析法、点拨引导法,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高山,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课文哪些语句分别体现了梁任公的这些性格特点?在课文相应处修改旁注,并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察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悲的是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禁。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此诗为杜甫*生第一快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为国家而忧,为百姓而忧。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满腔的爱国热情。

  (以前两个问题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箜篌引》,加深学生对任公忧国忧民的理解)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王国维先生曾评:“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渡河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他为何毅然而行呢?是什么让他赴河而王呢?是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1)描写手法

  1、正面(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

  2、侧面

  2)课堂练*:

  学*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向死而生;为学术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为学生他强忍病体,孜孜不倦。我苍白的语言无法诉请先生才情之万一。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学生齐读)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本单元的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本文题为记一次演讲,明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并表达对大师的崇敬之情。一来可以从写作的角度鉴赏文本,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二来可以从从育人的角度观照文本,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2、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中精彩生动的人物描写,学*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同情怀。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四、说教法与学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自读课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自读课文必须要上出“自读”的特点来,这里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再者结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为此我设计了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深入探究等教学方法。

  比如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运用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熟悉文本,也让学生学会作旁注的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全班交流;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少年中国说》中截取一段,请学生集体朗读,从而转入对梁启超的介绍和讨论,继而引入梁实秋的文章。

  这种导入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设置情境来导入,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

  2、整体感知

  语文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刨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描写梁任公先生的精彩语句;其次全班分组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最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演讲稿(整齐美观)――认真细致,有才华,有修养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开场白(独特)――谦逊而自负,风趣幽默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神态、动作(敲打秃头,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叹息)――博闻强记、自由洒脱、率真

  3、细节评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这一环节具休是这样设计的:

  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细节描写;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求学生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刻画同学的形象或者写某一位老师的讲课等。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 3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定一课时。

  一、教学设想:

  通过分析梁启超先生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和白描技法,以品文来品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

  本文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加深对梁启超的。

  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四、教学过程:

  1、从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导,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2、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演讲时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3、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故事背景,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特点。

  4、通过让学生表演性范读,凸现人物演讲技巧的高明,品味文章简约风趣的语言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5、搜集梁启超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6、布置小作文,要求运用白描手法描述一位老师上课情形,突出人物。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 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 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 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说课稿 5

  说教材

  1. 教材单元定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 教学三位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2、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探究感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

  说学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提问七匹狼双面夹克广告词导入,七匹狼双面夹克的广告词是:“男人不会只有一面。” “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学生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学术大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进文本让梁实秋先生“秀”这“一面”,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2. 品人

  a. 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b. 学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肖像,开场白语言,声音,内容,讲演时的神态、动作。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学会分析与概括

  c. 教师与学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3. 品文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二,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会表达与交流。

  4. 作业布置

  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表达与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品人:肖像: 短小精悍;开场白语言: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 生动有趣——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品文:凸显人物个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4)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

  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873~1929),**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听课文配乐朗读)

  1、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明确:非常成功。从第9段可得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文学。(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2、梁先生是怎样做得如此成功?请同学们讨论,来借鉴他的演讲技巧。

  明确:

  ⑴开场白独特:“梁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⑵声音沉着有力,富有感染力。语速、节奏、语调、重音三方面来定诗文的感情。

  ⑶表情丰富,常言道“要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梁先生在演讲时,不光在用他的.渊博学识,还灌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最典型第8段讲到《桃花扇》与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表现忽喜忽忧,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作者精确地用了一个词──“大汗淋漓”来表现。

  板书:

  开场白──独特

  演声音──沉着有力

  讲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3、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勾画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回答,老师引导整理。)

  明确:

  ⑴外貌:

  ①身材──短小精悍

  ②眼神──光明四射

  ③步履──稳健

  ④气质──潇洒

  ⑵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一个有文采有激情的学者。

  总结:同学们分析很在理,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语准确,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4、在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选材很讲究,只选取几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印象,就象摄影只选取几个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5、再好的材料和感情还得通过语言来表述,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梁实秋的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总结特点?(带情感朗读。)

  明确:语言简洁,如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却极有形象感,让人回味无穷。

  6、这么简洁的语言蕴含作者这样的感情?(请大家深入体会。)

  明确:

  简洁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恩师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对老师的尊敬、钦佩、爱戴之情。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给作者留下印象深,对作者影响大。

  7、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8、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的怪论,为*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5)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案 (菁华6篇)

  一、教学目标

  1、从情感态度方面看,把握作者对恩师梁启超先生真挚深厚的情感,进一步了解梁启超的为人为学;

  2、从内容方面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学*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梁启超演讲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原因

  2、对梁启超人格魅力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感知性阶段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民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他是谁?(梁启超)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师,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2、相信同学们课下已经预*过这篇课文了,我想找四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生字

  莅()临戊戌叱咤()风云精悍()激亢()箜()篌()蓟()北

  3、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简介梁实秋和梁启超

  明确:梁实秋(1902—1987),*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主编过《时事新报》和《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提倡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的文学主张,与左翼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对立,批判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否认其本身的价值。他所谓的人性本质上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即以理性为代表施加自我的控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另有《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

  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又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长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

  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

  4、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题一,做旁注。(3分钟)

  板书:开场白独特外貌短小精悍

  声音沉着有力梁启超:有学问

  内容丰富有趣有文采、有热心演讲博闻强识、旁征博引、

  表情表演酣畅淋漓肠手舞足蹈、生动有趣

  5、有学问、有文学,大家都能看出,我想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回答

  第二课时

  (二)理解性教学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了这篇课文,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我给同学们留下一道题,不知大家思考怎么样了。(提问)

  明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

  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

  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

  2。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2)达官显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3。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明确: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4。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用语要准确生动。同时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师,大家的文章也有错,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写文章和阅读时要树立正确的批判价值观,要仔细检查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5。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6)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⑵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课型】

  自学悟读课。

  【创意说明】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文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的角度很多。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教师从中择选任一角度,都可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也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把这节课预设为自学课型,为学生提供几个泛角度,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提高鉴赏能力。

  【学*重难点】

  1、培养圈点勾画的阅读技能;

  2、学*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3、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

  4、体察人物的个性和情操。

  【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

  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

  1、入课:结合常规课前五分钟演讲,提出问题,明确学*目标。

  2、诵读: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3、释疑:提出预*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

  二、鉴赏交流

  1、创设角度:

  ⑴作为一篇文章,你认为作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了吗?请结合课后练*,分析文章的描写角度。

  ⑵作为一次演讲,梁启超的演讲效果如何?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⑶作为一个人,文中说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你能从文中找出佐证吗?

  2、讨论交流:

  ⑴学生四人一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讨论,并记下讨论结果,推荐同学发言。

  ⑵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点拨和总结。

  三、迁移运用

  1、请学生上台演讲。

  2、学生评点:

  ⑴你觉得他的演讲技巧如何?可以打多少分?

  ⑵任选描写角度,《记同学的一次演讲》。

  ⑶听了他今天的演讲,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xx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7)

——记一次的比赛作文优选【十】份

  昨天晚上,我和毛毛进行了一次钢琴比赛。

  比赛前,我想:“虽然我比她少练了一个礼拜,但是这个星期我练得还是挺熟,估计,和她差不了多少。”

  比赛开始了,毛毛让我先弹,我很自然地把《爱的小夜曲》给弹了下来,觉得自己弹得还可以。接下来毛毛弹,她刚弹了一段,我的眼泪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因为我和她比差多了,她弹出了那种爱的感情,而且弹得比我熟,身体语言也比我好得多。等毛毛弹完时,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怎么也停不下来。张老师问我:“你这条曲子弹了几个星期啦?”“一个星期。”我哭哭啼啼地回答道。

  “这样吧,比赛到此结束。”毛毛高兴地拿起包跑了下去,嘴里还念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呀!”我听了,气得火冒三丈,心想:“下次,我一定要赢你,看你还这么神气。“

  张老师笑着说:“没事,我知道你下一次一定能赢她的,这次,你就不要太难过了,她还比你多练一个星期呢,其实,她上个星期弹得也不好,不过,你的手型我还是要批评的。”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下了决心,这个星期我要好好练,下次,一定要赢毛毛。

  投篮比赛就要开始了,我们快步跑到操场上准备参加比赛。

  “嘟——”的一声,老师吹响了比赛的哨音,紧张的比赛正式开始 。

  我站在场边等候,看着别人把球一个接一个投入篮筐。自己紧张得心怦怦直跳,但是我想:不能慌,一定要稳住,我一定要争取得第一啊!这时候,轮到我了。我大步走过去,转身拿起一个篮球,用力拍了两下,定了定神。我沉稳地站好,眼睛死盯着篮筐,瞄准目标,双手用力一投,只见篮球先是绕着篮筐边上转了一圈,然后掉进去,落在地上。我高兴得双手紧紧握在一起,默默为自己加油。我拿起第二个球,沉着地对准篮筐,准确地投进去了。就这样,我又投进了后三个球,结果是五次全部投中,获得进入决赛的资格。场边的同学为我精彩的表现鼓起掌来,高声喊着加油。

  我们这一组参加比赛的还有两个同学,他们和我一起进入决赛。在决赛中,他们发挥得更加出色,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我要与另外的两名同学争夺第三名。这一次要求每人只能投一次,如果只有一人把球投进篮筐,其他两人没投进去,这个人就算获胜。可能是太紧张了,第一回我没有投进去,我觉得自己连第三名也得不到了。可是没想到,他们两个人也和我一样,把球投偏了。我们又进行了第二轮,这一次我幸运地把球准确投进筐里,顿时场上一片欢呼。

  比赛结束了,我获得了投篮比赛的`第三名。虽然没能得第一,但是我很高兴,这也是经过努力才得到的啊!

  同学们放学回来的早,迎着暖暖的春风在田野里奔跑,手拉着长线,头望着天空注视着美丽的风筝。这场景让我不经意想起诗人高鼎的一首诗:xxx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xxx。一副活生生的动人图画展现在眼前,为谱写美丽的春天故事增添了不可或缺的色彩。

  我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风筝了。时间过得飞快,学校举行风筝比赛了,我暗自高兴,心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该我上“战场”了,这回我一定要拿个第一。

  比赛开始了,我满怀希望地奔跑着,风筝越飞越高。突然,一阵斜风一下子把风筝吹了下来,我心想:“没关系,再来一次”。第二次,风筝好像变得有点急躁,怎么也放不上去,我对风筝说:“别着急,我们一起加油”!第三次我放得很高,离成功不远了,突然间一只凤凰风筝硬生生的把我的蝙蝠风筝给拽了下来。我心想:xxx我今天真倒霉,三次都不给我好运,再来一次吧!第四次,我刚刚放得有点高,老师说:xxx比赛结束了,大家**室xxx。这时候我的风筝变得垂头丧气很不高兴的样子,仿佛在说:“今年我们不能得第一了”。我对风筝说:“没关系,明年再来”。

  童真,童趣,放风筝是我童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娱乐,我爱春天,因为在这美丽的春天里有我爱的风筝。

  7月14日,我早早地起了床,因为我要参加在市青少年宫举办的浙江省第四届青少年经典美文朗诵比赛。

  那天上午,阳光明媚,太阳似乎也在为我加油鼓劲。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宁波市青少年宫,走进五楼的剧场,剧场门外早已有很多人在等待进场了,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好不容易走进剧场,我们找了个位子坐下,看着台上正在走台、练*的选手,差点把我给震住了。“这次的参赛选手实力都好强啊!”我嘀咕道。“抽到了二号。”不知是哪儿传来一阵声音。我抬头一看,老师正对妈妈说呢。“啊?什么……二号?!”我紧张得张大了嘴巴。老师笑眯眯地说:“没事的,我对你有信心”。“U盘不能用!”爸爸也匆匆跑来了。“什么?U盘不能用?这也太低级点儿了吧!”我更加紧张了。“算了,算了,那就不要音乐了吧!”妈妈故作*静地说。

  终于轮到我了,我的心不由得怦怦直跳。没有了音乐,没有了背景,感觉好陌生,我始终没有进入情境,情绪丝毫没有调动起来。干巴巴地朗诵过后,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比赛继续进行着,一个接一个精彩的选手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次可真是高手如云啊!我的心情真的是坠入了谷底。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只获得了三等奖。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妈妈看到我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都一个劲地安慰我:“比赛不在于结果,我们应该享受这个过程。”是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不能做那只井底之蛙呀!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诵读古诗的比赛。比赛之前,我们所有参加比赛的同学照了一张合影。

  我们开始抽签确定比赛的先后顺序,一共有九人参加比赛,我抽的是第六号。

  这次比赛,老师要求我们每人上台背诵两首古诗,老师还说:“赛前要好好复*。”我按老师的要求先选定了两首古诗,我选的两首唐诗的题目都叫“咏风”,一首是王勃写的,另一首是虞世南写的。选好诵读的古诗以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复*,并且试背了几遍。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是徐晴,他走上讲台,背诵了《千字文》之一和之二。大家都听得很认真。

  马上就该我上台了,我的心里很紧张。我走上讲台,先给大家作了自我介绍:“我叫刘搏,是三(2)班的学生,我今天给大家背诵两首《咏风》……”

  我背完了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坐好,继续听别人的比赛。我对自己的表现比较满意。

  比赛结束后,我们开始进行评比。我们每人写出二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的名单交给老师。

  老师统计以后马上就公布了比赛结果。徐晴、吴妮玲获得了一等奖,我获得了三等奖。

  这次诵读比赛,老师给了我一次锻炼的好机会。虽然我只得了一个三等奖,但是我一点也不灰心,下次我一定要得一等奖。

  7月14日,我早早地起了床,因为我要参加在市青少年宫举办的浙江省第四届青少年经典美文朗诵比赛。

  那天上午,阳光明媚,太阳似乎也在为我加油鼓劲。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宁波市青少年宫,走进五楼的剧场,剧场门外早已有很多人在等待进场了,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好不容易走进剧场,我们找了个位子坐下,看着台上正在走台、练*的选手,差点把我给震住了。“这次的参赛选手实力都好强啊!”我嘀咕道。“抽到了二号。”不知是哪儿传来一阵声音。我抬头一看,老师正对妈妈说呢。“啊?什么……二号?!”我紧张得张大了嘴巴。老师笑眯眯地说:“没事的,我对你有信心”。“U盘不能用!”爸爸也匆匆跑来了。“什么?U盘不能用?这也太低级点儿了吧!”我更加紧张了。“算了,算了,那就不要音乐了吧!”妈妈故作*静地说。

  终于轮到我了,我的心不由得怦怦直跳。没有了音乐,没有了背景,感觉好陌生,我始终没有进入情境,情绪丝毫没有调动起来。干巴巴地朗诵过后,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比赛继续进行着,一个接一个精彩的选手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次可真是高手如云啊!我的心情真的是坠入了谷底。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只获得了三等奖。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妈妈看到我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都一个劲地安慰我:“比赛不在于结果,我们应该享受这个过程。”是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不能做那只井底之蛙呀!

  早上,我渐渐的远离了梦乡。睁开眼就看到了妈妈,“快起床,妈妈给你报了一个画画比赛。”这话一出口,我就立刻跳了起来。我立刻开始练*画画,希望能得好成绩,既然报名了,那一定要尽全力来迎接挑战。

  那天,我最终决定这幅画在画画班画更好一些,因为,老师可以帮我指点一二。

  准备好用具,我立刻去画画班完成这幅作品。到了画画班,我把一张雪白的纸放到了桌子上,我开始想画什么好?我突然灵光一现,想到画菊花。我立刻拿起笔,一点一点的勾画着菊花的.花瓣。半个小时过去了,只见一朵朵菊花和花骨朵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出现在雪白的纸上。画完了,该上色了,我想:“上什么色呢?紫色吗?还是黄色吧,因为黄色最常见。”我用颜料调出了橙黄色,马上大笔一挥,一朵朵菊花、一片片叶子,一枝枝粗壮有力的树干出现在我的眼前,大功告成!

  睡觉前,我把这幅画看了一遍又一遍,才提心吊胆地入睡。

  第二天早上,我妈妈把我画的作品交给绘画组,没有想到,我从三百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二等奖,这更加坚定了我学画画的决心。

  我第一次参加画画比赛,心情有些紧张,我得到了小小的成功。但这只是万里征途的第一步,我要成为一位知名的画家,从现在开始,它便是我奋斗的目标。

  一粒种子顶开岩石,破土而出,表现了坚忍不拔的力量;一位老师投来关怀的一瞥,是激励你勇往直前的力量。力量有时是一句话,当你遭遇挫折时,它给你带来无穷的勇气;力量有时是一本书,当你困惑彷徨时,回拨开你心灵的迷雾;力量也可以是长辈的一次批评,妈妈的一个电话,父亲的一根白发,同桌的一个卡片,邻里的一声问候

  而我感受的是团结的力量,那是一次拔河比赛。

  一天,老师说我们二班要和一班来上一场拔河比赛,还说他们班只派出十名同学,我们是20名同学,大家一听,都说:我们肯定胜利。到那天时,个个队员都非常有精神,可当一班队员上场时,我们都傻眼了:他们十个全部都是接*200斤的人。我说:完了,我们肯定完了。

  比赛开始了,我们把吃奶的劲儿都给用上了,可一班的`那些大胖子还是纹丝不动,最后,我们团结一心,还是战胜了他们,所有人都吃惊的望着我们,一班的人问我们:你们怎么做到的?我们说:因为我们是团结的一个班!

  团体的力量才是最强大,只要你善于团结,什么事都可以做成!

  小时候的我对打击乐有独特喜爱,从刚上学前班开始,我就走上了学*架子鼓的音乐之路。

  刚开始学架子鼓时,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坐在鼓前,老师教我最基本的一些鼓点,然后就轮到下一个人上去,而没事的人就在毯子上练*基本功。所谓的基本功就是两只手拿着鼓棒一直在毯子上敲。

  慢慢地,我已经上了二年级,继续坚持学*架子鼓人也就少了许多,我敲鼓的时间也增加了不少。老师一直说我敲鼓有爆发力,就让我跟着老师去西向参加了一场演出。上台时并没有那么紧张,妈妈告诉我把下面的人都看作萝卜白菜,这样心里就不会紧张。

  演出的很顺利,我把应有的爆发力毫不保留的展示给大家。但到四年级时我就要离开这儿了,老师让我参加一场比赛再走,我也就随口答应了。

  比赛在永威学校的礼堂举行。本以为只有评委打分,可谁知,后面坐的观众可远不止二、三百人啊!看到密密麻麻的人我几乎要晕过去了,紧张的小心脏一直扑通扑通的跳。

  下一位登台的就是我了,我紧张到几乎无法呼吸,但又想到老师对我的`期望,于是深吸一口气,从容地走上舞台。

  心中还是无法*息,但听到歌声响起时,我就没管那么多,随鼓点开始了演奏。我只感觉脸上布满了汗珠,脊背也似乎热气腾腾。表演还算顺利,最后我向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一溜烟冲下了台,直奔向妈妈。最终的结果也还算满意,评委在我脖子上挂了个耀眼的金牌。

  关键时刻就得有冲劲儿,敢于放手一搏,才能知道自己的实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十)份(扩展8)

——记一次辩论(十)份

  同学早就期待的辩论会终于举行了。今天,我们班同学围绕“开卷是否有益”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

  辩论开始了,正方代表杨**首先站起来说:“我认为开卷有益,你们听过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又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所以,我认为开卷有益。”

  反方代表刘佳霖站起来说:“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爱情小说,武侠小说,不能自拔,影响学*,请问:好处在哪里?”反方代表我立刻站起来说:“开卷不一定有益,假如你读了不健康的书,就会造成损害,现在我们班的有些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有时他们上课也一心只想着书中的情节,没心思听老师讲课,那么这开卷有益吗?”

  听到这儿,正方代表小吴早就按捺不住了:“我认为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的是什么卷。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认为一切书皆读,而不去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我认为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我们的开卷有益,是开好书有益,要有选择性地去读。如果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就什么书都不读,那是肯定不对的。”

  正反两方的同学真是唇枪舌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都不知到底谁对谁错了。最后,老师出来说话了:“同学们,你们的观点都有道理。总之,我们看书,要有选择性,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帮助的书,就不要去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生活都有帮助的书,这样才会进步;因为*朱者赤,*墨者黑嘛!所以,我的个人观点‘开卷未必有益’。”

  周末吃饭时,爸爸妈妈突然谈起了读书的话题,妈妈说:“读书要多多益善,只要开卷,必定有益。”爸爸说:“那可不一定呀!”一场激烈而简短的辩论会由此拉开了帷幕。

  妈妈首先说了三点,第一,多看书,可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培养我们的语感,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二,图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我们的世界;第三,图书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个人修养。

  等到爸爸把一口西兰花吃到嘴里,碰巧妈妈说完,他便放下筷子说:“刚才你说的我完全赞同,但我想说的是,读所有书都有这些好处吗?就好像吃饭对我们有益,但坏掉的饭我们吃了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还会拉肚子,所以我想说的是,开卷未必有益,关键在于“卷”是否合适,尤其是对于娃们来说,他们对书本的判断能力有限,一本粗制滥造的书中错误的观点、粗俗的语言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危害的。”

  听完这些话,妈妈笑着说:“我指的书当然是好书、积极的书、有意义的书嘛!”

  爸爸喝了一口稀饭,开心地说:“哈哈,所以说开卷有益是有前提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开好卷有益,阅坏卷害人,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呀!”

  爸妈的辩论结束了,他们还都意犹未尽,我也一样,我内心想:“今后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要听从长辈和老师的建议,读他们推荐的有意义的书。”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今天,我们班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次激烈地辩论。

  你瞧,李泽恩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开卷有益,因为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拓展思维。书就是我们的长生果,离开书,我们就无法更好的成长。”他的话音刚落,杨彬同学立马站起来对李泽恩同学反驳:“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因为有些书不适合学生看,看了反而有害。”说完,就神气地坐下了。

  接下来,每位同学都“雄赳赳、气昂昂”地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此时,我心里有些发怵:同学们一个个那么自信,所说的话那么有条理,我会不会不如他们呢?看着老师那微笑的脸庞,耳边又回想起老师的话语:“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对,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一些,我也会说得很好。我的眉头舒展开了,身心放松了,腰板也挺直了。当轮到我发言时,我站起来大声说:“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因为有些电子书、漫画、杂志都很不健康,同学们看了,会影响学业。例如,有的同学特别喜欢武侠小说,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从而不喜欢学*,最终荒废了学业,当然从中也不会得到什么对自己有益的知识。”说完这番话,同桌拍了拍我的肩膀,冲我伸出了大拇指,我开心地笑了。具有火药味的辩论还在激烈地进行着,我的心,也随之跳动着……

  在这堂辩论课上,同学们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又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真是一节让人难以忘怀的辩论课!

  周四,我们举行一次辩论会,我为了这一次的辩论会,我准备了很多资料,费尽了许多心思。

  开始辩论会了,先八个人讨论,他们一唱一和,根本不是在辩论,好像在自己说自己的,没有任何激烈的场面。我们大家来当评委,都不知道怎么评,我十分想评闫如梦,可是被人抢先一步,我来晚了,徐老师说观点不是一样的,但我的观点和那位发言人是一样的所以我一直不发言。

  该我们来辩论了,对方说了一些,我看,我们‘反方’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我鼓起勇气,盲目地说了一段,原来我才知道我跑题了,我太倒霉了,偷来就冲锋陷阵。还好”反方“的同学”奋勇杀敌“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但我开始胆小了,不敢发言,张笑涵发起猛烈进攻,主课会也不甘示弱,党政访问了一个问题把我们难住了,我抓耳挠腮,想怎么反驳他们,我们反方,一直沉默不语,终于刘欣雨发炎了,我们的救星来了,是刘欣雨就我我们反方,他就像一根稻草,救了我们反方所有人,我也想说一句,我往前走了一步说:”那······“我马上退后收回了我那句话,因为我有点胆怯,可我们反方没有人发言,于是我鼓起勇气,努力说出自己的观点,”敌方“反驳了,我一看,此时,张笑涵的上手插在自己腋下,嘴向上倾斜,一副傲慢样,我顿时被他的傲慢感中藏着威慑感,给吓住了,真是”笑里藏刀“啊!我打了一个激灵,没有反驳”敌方“,心里想我怎么回事,自己还没有反驳,自己的内心已经被攻破了,我想这就是心理战术,不损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其他的”队友“努力反驳,终于我们胜利了。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溜冰,第一次演讲,第一次播音……而就在上周,我又经历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第一次——第一次辩论。

  说起那天下午的辩论会,我至今还难以忘怀,那真可谓是一场唇枪舌战。老师把我们带到教室,准备辩论。顿时,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空气如凝固一般,只能听见一只小燕子在天空中自由地唱着欢乐的歌谣,柜子上的小花小草也笑眯眯地望着我们说:“加油,加油!”

  “丁零零,丁零零……”铃声打破了教室的宁静,大家都不由紧张起来。晁老师一声令下,辩论会正式开始。我方是正方,观点为“开卷有益”。一向文静的小公主雪蕊先打头炮,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开口就亮明我方观点:“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玉。’所以开卷有益。”反方也毫不示弱,“嗖”地站了起来,振振有词地说道:“看不健康的书,影响我们身心健康。所以,我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双方亮明了观点,真正的辩论会开始了。我方的小才女小石几句话就让对方哑口无言,赢得了我方阵阵掌声。反方队员沉默了三四秒钟才站起来,继续投入到战斗中。他们举了很多古人因为看书而走上不归路的例子。一时之间,还真难倒了我们。突然,我灵机一动,大声反道:“从古至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博览群书的,比如自学成才的爱迪生、牛顿;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李清照、杜甫等;还有世界伟人等。恐怕这些爱看书的人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我的精彩发言赢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

  辩论还在继续,胜负也未定,精彩也未断。你看,同学们有的侧耳倾听,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挠着后脑勺。老师也时而皱着眉头,时而笑着点点头,时而睁大眼睛,仿佛害怕错过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这次精彩的辩论会,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它将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伴随我们成长。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会。辩论会上,同学们的激烈争辩可谓是唇枪舌战。

  首先,正方辩手——唐宇一马当先,他说道:“我方认为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这番话让反方的何峥宇不同意了,反驳道:“虽然善意的谎言也有一定的不好,可是生活中却处处需要善意的谎言!”何峥宇的话刚出口,正方的杨千意又不同意了,说:“不管你的谎言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而谎话就是谎话,就是欺骗,在本质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此时反方能言善辩的金璨开口了:“同学们,我不赞成正方同学的观点,我方认为善意的谎言根本无碍于诚信,因为只要你心中想着是为了他人,那么善意的谎言就是珍贵的,它既不会造成信任危机也不会玷污文明。”“我不同意!一切谎言都是带有欺骗性的,‘善意的谎言’也不例外。我们要用真诚之心来对待身边的人,要坦诚,不要编造谎言。”正方的蒋卓希也不甘示弱,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此时,反方的同学被正方的同学说得哑口无言,就在正方同学高兴时。反方的何峥宇突然说话了:“如果生活中没有善意的谎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将越来越来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那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不觉得是这样,我觉得生活中没有善意的谎言的话,那我们的生活将越来越和谐、幸福、美满。”正方的马婷婷否认了何峥宇的话。“我举一个例子,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诚实的人,他邻居家的孩子很丑,他便对邻居说邻居的孩子真丑;一天,他的朋友请他去自己家吃饭,他觉得朋友做的饭很难吃,他便大胆地堆朋友说朋友做的饭真难吃。最后,这个人被迫离开了这个小镇。”金璨又说。经过几十分钟的激励辩论,仍不分上下,此时,刘老师发话了:“其实正、反两方同学的观点都对,我们的生活中既需要善意的谎言又要真诚待人。

  这次辩论会,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我们的胆量,真是一场令人难忘的辩论会呀!

  “我方的观点是……”“请反方辩手正面回答。”“那么,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阵阵雄辩声在教室回荡,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在针锋相对地讨论着……忘记说了,我们正在举行辩论赛呢!

  辩论赛的主题是“小学生做家务可不可以收取报酬”。我是正方,支持小学生做家务收取报酬。

  “我们认为小学生做家务可以收取报酬,因为这样能够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慢慢*惯做家务。”

  “我们认为如果你每天给孩子劳动报酬,会让孩子对报酬产生依赖。有一天不给钱了,就不做了。”反方的第一位发言者信心十足,面露傲态。

  “等孩子*惯了做家务,不给钱他也愿意做了。”

  “不!突然不给钱了,也有可能会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诚信,就好比《曾子杀猪》的故事……”对方女同学站起来激动地讲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全场一片寂静……

  看着老师在台上不时地添油加醋,我的心里已经小鼓乱敲、小鹿乱撞了。可是我一向是越怒越冷静的呀!拼命地想着对策,好不容易灵光一现,我们队的辩手发言了:“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孩子总会懂事的,知道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就不会再计较了。劳动给报酬,能让孩子从小知道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我觉得可以给报酬。”

  什么?居然抢我台词!

  算了,我可以进行补充的啊。“而且,这样还能使孩子变得勤劳,产生对劳动的兴趣。”

  忽然,反正辩友又提出:“做家务收取报酬,会让孩子凡事以金钱为衡量标准,从而变得自私,缺乏奉献 精神。”唉!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啊!

  继续尴尬的安静……

  这场突如其来的辩论赛,真是十分精彩,我们甚至还提到了“社会环境”、“家庭责任”……就不一一复述了。

  说不上谁胜谁负,看着白板上老师密密麻麻记下来的精彩论点,每一方都有可取之处。这是一个小时前,准备辩论时的我们想象不到的。

记一次辩论

“叮铃铃”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吵闹的校园一下子鸦雀无声。只有我们班除外,因为我们班正在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就在上课前几分钟,李老师宣布了这一消息。大家欢呼了起来。李老师在上课之后宣布正方观点为“开卷有益”,而反方观点为“开卷未必有益”。并宣布了正反两方

经过10分钟的讨论,首先由我代表正方陈述了我方的观点:“‘开卷有益’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能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而流传下来的,直到现今依然没有被封杀,并继续沿用下去,这充分的说明它不是空穴来风,信手拈来的。”

而对方一号辩手李瑞鑫说:“但现在有的书籍的确不适合孩子读,可有的小孩依然去读,这就说明了‘开卷未必有益’”。

紧接着我方的周文欣,王玲玉,章一凡,和我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对方辩友刘子凡,刘颜臻,李瑞鑫也不甘示弱,也有许多堪称精彩的发言。

经过多轮的辩论,也到了中场休息的时间。我总结了两方的优缺点。我方优点在于小小针对了一下对方一号辩手开场发表的中心观点,积极性也相对较高。但章一凡和王玲玉的发言有些被牵制了。而对方一好辩手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针对性,反而刘子凡一针见血的精彩发言与刘颜臻颇有气势的反问很值得重视。我还很欣赏一些精彩的言论,如周文欣说的:“一本书就像一个人,他有多大的.缺点也无法掩饰住他的优点……”和刘子凡所说的:“你说的那种地下买卖的非法读物不叫真正的‘书’那为什么有的标语写着‘打击盗版“书籍” ’呢?”这两句话不光有动听的语言和针对性,还使局势变得更加瞬息万变,因为我方当时王玲玉最*发表的两次言论都被针对,并让对方“牵”着她走,而周文欣这句富有哲理的比喻真可谓力挽狂澜,刘子凡的这句话则更胜一筹,以为对方正被我们上半场的三个中心思想之一的一本非法读物不能称为真正的书(和开场观点及上述周文欣观点)所困惑时,刘子凡的发言又使他们峰回路转。

过了十分钟,下半场一开始就相当激烈,之后愈演愈烈。到了中段大家忘了章法,争论起来。再往后周文欣和刘颜臻在争论漫画是否有益时将争论变成了争吵,周文欣使出浑身解数,将辩论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刘颜臻也是出看家本领——手舞足蹈加胡搅蛮缠。之后争吵进入了“白热化”。我,宋可心,李瑞鑫,刘子凡,也都耐不住性子,各抒己见参加了争吵……

最后,李老师还评出了最有气势“奖”,最像专业辩手“奖”,思维最敏捷“奖”……随着李老师的总结,我们的第一次辩论会也顺利的落下了帷幕。

  今天上午第一节语文课,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会,题目是:“开卷有益?”有正方反方两队组成,我是反方,支持“开卷未必有益”。

  开始,我很紧张,自己的呼吸声与心跳声听得清楚极了!场上很寂静,像月明人静那样,连根针掉了都能清晰地听见。

  首先是正反方各自陈述,正方辩1说:“名言说得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既然是营养品,便一定对身体有益,所以我支持开卷有益!”反方辩1说:“可是万一我们看了一些言情小说、武打小说、恐怖小说,便会引起某些青少年的刻意模仿,不仅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身旁的人!我,支持开卷未必有益!”……

  后来是自由辩论,因为反方比正方多了一人,所以马老师可以随时加入,这给反方的我们莫大的压力!一开始,没有人敢举手,场下不时传来讲空话的声音。正方辩3举起了手说:“书,是一艘船,可以带我们走遍知识的海洋,为什么你们要说开卷未必有益呢?”反方辩2举起了手,但是没有人听得懂,正宗的火星语呢!“¥&%*#……”顿时,全班一阵哄笑!他支支吾吾的,脸都像狒狒的屁股一样红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主持人让他们坐下来,缓息一下。我毫不犹豫地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是药分两种,一种是良药,一种是致人于死地的毒药!而社会上的某些人就经过传销把那些毒药销到青少年的口中!”正方无语了,就呆呆地坐在那。我们开心极了,可忘了他们的重量级人物——MrMa!只看见他坐在正方辩4的位置上说:“但药总有说明书吧?你不会吃药前先看说明书吗?而且医生故意给你开毒药时,不会看名字而决定不吃吗?”我反驳道:“可是某些人不会看说明书呢?万一那是庸医呢?”马老师口若悬河地说:“……。”我顿时觉得姜还是老得辣啊!

  最后我们双方各做了小结。

  这次辩论会,11比9,我们输了,但是我们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书,虽然要开卷,但开卷的第一步是选书!

  今天下午,我们作文班举行了一次精彩的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做男生好还是做女生好”。我即紧张又期待。

  作为一个女生,我当然认为做女生好啊!但是,往往你越希望,老天就越不成全你。果然不出我所料,到最后,说男生好的同学要说女生好,说女生好的同学要说男生好。哎!不过,我准备充足,就等着辩论赛开始吧!

  辩论赛终于开始了,我是反方一辩,只见正方一辩的殷昊理直气壮地说:“我认为做男生好,因为男生强壮、开朗、刚强,不像女孩那样喜欢哭鼻子……”虽然他说得很好,但却是对着自己资料读。殷昊同学,辩论赛和朗读比赛是有很大区别的'哟!

  等到正方的男生都发言过了,就该我这个反方一辩发言了,为了不像殷昊那样出丑,我禁住没有对着资料念,为了压倒男生的气势,我从容地说:“我认为做好生好,因为女生从容、大方、善良体贴,温柔可亲,还进得厅堂,下得厨房,夏天可以梳长长的辫子,穿素素的衣裙,你们男生可以吗?”

  我刚说完,反方二辩的欧阳石懿立刻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道:“我认为女生好,女生细心,做事妥当,女生还爱干净,女生的写作水*更高,成绩好,还可以当妈妈呢!”说完,我们全班爆笑,连殷老师也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她鼓掌,有了她,我们女生气势大涨啊!

  接下来,开始了互换话题,我又站起来,说:“男生比女生好。男生身体强壮,做重活全靠他们,男生还可以在太阳底下暴晒,男生还……”糟了,我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说下去。哎!只能坐下了,欧阳石懿!加油!看你的了!

  欧阳石懿果然不辜负我们的期望,她理直气壮地说:“男生当然好,男生强壮,开朗,坚强,勇敢。长发光头都可以,脸皮厚,老实,还可以泥里踢足球!”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不得不说。实在太精彩,太震撼人心了!

  最后,欧阳石懿和一位男生获得了冠军,这场辩论赛真有意思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