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

首页 / 说课稿 / |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生命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论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把“生物的基本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5)狮子追捕斑马,

  (6)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7)种子的萌发,

  (8)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

  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我们身边的生物图,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能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件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资料分析,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能力。

  2、合作探究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顺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使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顺利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时要多用功学*,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进行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资料分析、自主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学*生物的特征是自然而贴切的,同时它是后面学***生物及生物分类的基础。让同学们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②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然后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对照教科书的描述内容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

  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

  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师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节的学*,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学策略

  通过预*学生从调查身边事物开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惯。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学*背景,将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的地位。

  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你家里有哪些生物?

  2、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

  3、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1、检查预*题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

  2、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3、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4、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

  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5、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

  出示两道题:

  1、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

  2、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1、机器人是生物吗?

  2、参照课本第6页的叙述,讨论珊瑚,珊瑚虫,哪个是生物?说明理由。

  这两道题的设计是把容易混淆的问题为切入点,起到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结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纠正,解答问题。并进行板书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并强调这五点就是判断是不是生物的标准。最后让学生默写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强化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到升华。

  下节预*题设计

  1、请你调查你们住的小区内有哪些生物?

  2、设计一个调查表。

  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就是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各种生物的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复*环节设计问题: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提醒同学们别忘了*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三三”制放在自己的心中,讲,练,评相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需求点,困难点。真正实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惯)同重,教,学,管三法同步,优化设计过程,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新。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是新的学*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

  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

  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

  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是新的学*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

  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

  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

  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阅读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1)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的特征》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宜采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另外,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

  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

  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学案导学——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精析点拨——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预*导学——整体感知,了解全文。

  2、任务驱动——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巩固提高。

  4、当堂检测——查缺补漏,归纳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教室内的课桌,凳子以及学生的卡通玩具,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引导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阅读学案学*目标,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学*内容整体感知。(二)、任务驱动,学案导学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P2的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学生代表公布自学结果指导学生认真阅读P3—P5的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目标在学生完成学案内容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自学效果。

  (三)、精析点拨,拓展思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本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与教室中的课桌、黑板、墙壁等非生物做比较,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2、以自身为例,分析表述。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派代表,举例说明,各小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四)、概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觉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板书设计:(与总结相结合,同步进行)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五)、巩固记忆

  认真背诵学案上和黑板上板书的重点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问。

  (六)、根据学*的情况,完成学案的能力提升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生命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论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把“生物的基本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5)狮子追捕斑马,

  (6)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7)种子的萌发,

  (8)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

  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我们身边的生物图,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能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件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资料分析,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 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2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学*生物的特征是自然而贴切的,同时它是后面学***生物及生物分类的基础。让同学们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②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然后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对照教科书的描述内容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师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节的学*,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学策略

  通过预*学生从调查身边事物开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惯。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学*背景,将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的地位。

  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你家里有哪些生物?

  2、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

  3、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1、检查预*题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

  2、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3、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4、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

  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5、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

  出示两道题:

  1、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

  2、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1、机器人是生物吗?

  2、参照课本第6页的叙述,讨论珊瑚,珊瑚虫,哪个是生物?说明理由。

  这两道题的设计是把容易混淆的问题为切入点,起到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结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纠正,解答问题。并进行板书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并强调这五点就是判断是不是生物的标准。最后让学生默写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强化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到升华。

  下节预*题设计

  1、请你调查你们住的小区内有哪些生物?

  2、设计一个调查表。

  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就是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各种生物的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复*环节设计问题: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提醒同学们别忘了*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三三”制放在自己的心中,讲,练,评相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需求点,困难点。真正实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惯)同重,教,学,管三法同步,优化设计过程,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新。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5

  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6)狮子追捕斑马,(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10)种子的萌发,(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是新的学*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能力。

  2、合作探究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顺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使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顺利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时要多用功学*,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进行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资料分析、自主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是新的学*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

  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

  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

  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

  教师最后总结:

  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

  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2)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的特征》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生命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论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把“生物的基本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5)狮子追捕斑马,

  (6)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7)种子的萌发,

  (8)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

  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我们身边的生物图,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能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件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资料分析,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是新的学*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3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学*生物的特征是自然而贴切的,同时它是后面学***生物及生物分类的基础。让同学们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②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然后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对照教科书的描述内容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

  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

  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师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节的学*,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学策略

  通过预*学生从调查身边事物开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惯。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学*背景,将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的地位。

  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你家里有哪些生物?

  2、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

  3、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1、检查预*题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

  2、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3、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4、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

  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5、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

  出示两道题:

  1、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

  2、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1、机器人是生物吗?

  2、参照课本第6页的叙述,讨论珊瑚,珊瑚虫,哪个是生物?说明理由。

  这两道题的设计是把容易混淆的问题为切入点,起到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结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纠正,解答问题。并进行板书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并强调这五点就是判断是不是生物的标准。最后让学生默写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强化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到升华。

  下节预*题设计

  1、请你调查你们住的小区内有哪些生物?

  2、设计一个调查表。

  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就是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各种生物的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复*环节设计问题: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提醒同学们别忘了*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三三”制放在自己的心中,讲,练,评相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需求点,困难点。真正实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惯)同重,教,学,管三法同步,优化设计过程,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新。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4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宜采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另外,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

  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

  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学案导学——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精析点拨——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预*导学——整体感知,了解全文。

  2、任务驱动——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巩固提高。

  4、当堂检测——查缺补漏,归纳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教室内的课桌,凳子以及学生的卡通玩具,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引导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阅读学案学*目标,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学*内容整体感知。(二)、任务驱动,学案导学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P2的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学生代表公布自学结果指导学生认真阅读P3-P5的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目标在学生完成学案内容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自学效果。

  (三)、精析点拨,拓展思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本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与教室中的课桌、黑板、墙壁等非生物做比较,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2、以自身为例,分析表述。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派代表,举例说明,各小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四)、概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觉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板书设计:(与总结相结合,同步进行)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五)、巩固记忆

  认真背诵学案上和黑板上板书的重点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问。

  (六)、根据学*的情况,完成学案的能力提升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5

  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为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能力。

  2、合作探究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顺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使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顺利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时要多用功学*,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进行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资料分析、自主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六)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8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3)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通用五篇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1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是新的学*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

  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

  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推翻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

  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本节课小结:

  (五)、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六)、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七)、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八)、板书:

  第二课时:

  提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全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及反应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的原因,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无氧呼吸全过程

  提问:苹果、香蕉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转入无氧呼吸的学*。

  展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提出要求: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自学无氧呼吸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概念、发酵等,教师只起组织、提示、引导和归纳性总结的作用。

  (三)、有氧、无氧呼吸的比较

  提出问题:讨论并分析:

  1、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4、那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

  展示:知识目标检验小结:让学生自行检验有无达到知识目标。

  (五)、课后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甜酒酿的酿制过程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如:①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②加的酒药是什么?③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④在瓷坛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⑤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酿吗?等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效果预测: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题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学*生物的特征是自然而贴切的,同时它是后面学***生物及生物分类的基础。让同学们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②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然后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对照教科书的描述内容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师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节的学*,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学策略

  通过预*学生从调查身边事物开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惯。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学*背景,将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的地位。

  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你家里有哪些生物?

  2、 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

  3、 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1、 检查预*题 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

  2、 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3、 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4、 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

  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5、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

  出示两道题:

  1、 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

  2、 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1、 机器人是生物吗?

  2、 参照课本第6页的叙述,讨论珊瑚,珊瑚虫,哪个是生物?说明理由。

  这两道题的设计是把容易混淆的问题为切入点,起到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结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纠正,解答问题。并进行板书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并强调这五点就是判断是不是生物的标准。最后让学生默写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强化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到升华。

  下节预*题设计

  1、 请你调查你们住的小区内有哪些生物?

  2、 设计一个调查表。

  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就是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各种生物的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复*环节设计问题: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提醒同学们别忘了*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三三”制放在自己的心中,讲,练,评相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需求点,困难点。真正实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惯)同重,教,学,管三法同步,优化设计过程,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新。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4

  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5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信息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为1课时。在学*本课时之前,我们已经学*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基础应用等知识,高中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以围绕因特网应用为主线,深入细致的学*计算机各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种计算机资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内容的学*很重要,我们将以学*计算机病毒特点和瑞星杀毒软件的使用作为依托,激发学生支持国产软件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己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很多同学缺乏网络公共道德意识和网络自己防护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把更多学*内容应用到我们的计算机中来,树立文明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我在分析了学生对计算机病毒认识之后,我选择了计算机病毒基础理论的学*和国产杀毒软件的具体应用。本着体现信息技术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坚持自主学*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等方式来完成,同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能够识别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虫病毒,木马等),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学*成果进行评价。

  2、掌握常用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装和设置瑞星杀毒软件,能够查杀病毒和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采取自主学*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收集有效信息,通过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组织,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

  2、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交流*台,获得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创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广大同学在十分宽松的环境来完成整个学*,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自己具有网络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道德,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以及特点和计算机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杀毒软件的安装和设置的学*。

  第二部分 说教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典型任务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从而体现了"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的*台"的基本理念 .为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 "示范操作法"、"情境模拟法"等。

  第三部分:说学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教会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很重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的能力,但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 "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 合作学*,自主探究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向同学们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计算机病毒或听说过什么样的病毒,以及是否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样子。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接着给学生演示我国在2003年的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危害一则新闻,演示完毕,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同时提出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以上即为创设学*情境,通过提出学*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让学生收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的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其步骤如下: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过网络来查找和搜索计算机病毒的相关信息,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全体师生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我会对以下学生可能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引导学生来得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

  (2)、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3)、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

  (4)、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5)、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己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进行分析,抽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出来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学*兴趣。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如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得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己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分析: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应用学生前一阶段学*的计算机知识,达到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己探索、自主学*和团体协作。

  第二层次:

  1、利用我们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药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进行类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1)、定义;(2)、特点;(3)、依附体;(4)、防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比较,教师给予引导和补充,然后通过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共同完成以下的区别表格:

  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区别:

  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

  定义病毒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其实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病毒是生物)。()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己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危害性潜伏性、传染性、程序性和破坏性

  依附体生物体软盘,光盘,硬盘,网络

  防止方法吃药或者医疗救护软盘:外来软盘要查毒,杀毒,重要软盘要防写,重要数据要备份; 光盘:使用正版光盘软件; 网络:安装**部的KILL实时监控,并及时升级(一月2次); 硬盘:安装硬盘保护卡,病毒防火墙(瑞星)

  在完成以上区别,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考虑除了以上的防治办法以为还有什么防治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杀毒软件来进行病毒的查杀与防护。(重点强调并引出杀毒软件)

  2、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杀毒软件。通过已经做好的课件中的图片演示,学生通过小组团结协作自己动手安装和设置国产经典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并备有CAI学件随时帮助学生完成安装、设置和升级等操作。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部分,因此,我以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带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操作和任务。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可以很快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同时自己探索和发现软件中的窍门、在不断的使用和操作中寻找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对本节知识学*的心得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第五部分:说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1、体现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的*台。如重视学生学*内容与学*时间的开放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的乐趣。

  2、优化教师辅导策略。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学*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学*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态度和学**惯养成的评价。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4)

——生物说课稿12篇

  说教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并交流总结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从而对微生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为后两节课认识微生物的益处与危害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半的科学课的学*,学生经历了一些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观察、提问、猜想与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同时。本单元涉及的科学知识——微生物对于人的感官来说,多数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但微生物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方面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起来。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简单剖析和对学生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积极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的方法。

  2.意识到重视实验和证据是一种良好的科学态度。

  3.知道什么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说材料:

  教师准备:白萝卜、酸萝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团。一次性碗。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面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我充当一个学校餐厅的美食顾问,调查学生都喜欢哪些食物。科学教师被聘为顾问,学校为的是让伙食更加营养丰富,科学合理,这一情境的设计隐藏着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知识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的意思。在导入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食物多数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搂着再推出一种特制食物让学生品尝,留有悬念,勾起学生品尝的欲望。

  2.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食品品尝会”虽然是本课的导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学生可能经常吃,但学生*常没有注意思考与观察我们吃的是不是科学,所以品尝这一看似简单的环节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要有秩序地品尝,要在品尝的同时仔细认真地观察与思考,体会食物加工前后的一些变化。学生在对比品尝后,就会从中发现问题。

  3.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学生通过品尝,发现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后在味道、颜色、浓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纷纷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有的想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时为什么总要用肚大口小的坛子,有的想了解为什么豆腐制成后会变的咸咸的,软软的,也就是“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把各自提出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课后可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进行研究。

  五年级的同学已经能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但怎样选择适合各自研究的问题开展研究,仍是一个较难掌握的问题。所以。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是什么改变了这些食物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猜想,展开探究。究竟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并不关键,只要学生敢于大胆猜想,我就给予鼓励,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见解的前提。

  4.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关于资料的搜集途径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关键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汇总、筛选等,找出“是什么改变了它们的品质和味道”这一问题的答案,从而验证各自的猜想。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梳理出问题有关键,以解决问题。在学生找到具体的乳酸菌、毛霉菌等细菌后,老师适时总结,说明这些就是微生物,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微生物并不陌生,为下一步寻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谁备。

  5.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

  对课本上的资料卡以及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资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后能把资料上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说出来,在小组内、全班分别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正是本册教材所要培养的科学能力的二级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学生充分阅读、交流之后,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与人类关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1、实验设计过程 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 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

  2、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 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 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 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 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推翻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 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 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再探究: 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节课小结:

  (六)、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七)、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八)、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九)、板书:

  第二课时:

  提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全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 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及反应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的原因,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物 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无氧呼吸全过程

  提问:苹果、香蕉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转入无氧呼吸的学*

  展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提出要求: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自学无氧呼吸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概念、发酵等,教师只起组织、提示、引导和归纳性总结的作用。

  (三)、有氧、无氧呼吸的比较

  提出问题:讨论并分析:1、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4、那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展示:知识目标检验小结:让学生自行检验有无达到知识目标.

  (五)、课后探究课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甜酒酿的酿制过程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如:①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②加的酒药是什么?③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④在瓷坛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⑤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酿吗?等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效果预测: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题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结构。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的*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 2

  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生物入侵者》被选录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这个单元的课文共五篇,《生物入侵者》排在第四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生物入侵者》介绍了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它属于自读课文。学*本文,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的概念。学生对说明文要素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生物入侵者”的相关知识。

  ②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增强防范“生物入侵者”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生物入侵者”的含义,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二、 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的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过程中我加以适当的点拨。以突出教学重点。

  2.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兴趣。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延伸拓展法。对是否赞成干预生物入侵这个观点的辩论有利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说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早就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的人。”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

  1. 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合作探究*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探究欲望 (1分钟)

  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在湖南长沙,面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一枝黄花——云南滇池扰乱一池春水的水葫芦,人们却痛下杀手,欲赶尽灭绝,为什么?请走进《生物入侵者》。

  设计说明:这一导入简洁、精练,可筑起学生的情感之堤,引发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二)自主释题,引发阅读兴趣 (5分钟)

  读课题,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入侵”和“生物入侵”的含义,再谈读题后你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设计说明: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的这种心理比**更强烈。应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其解释由学生自主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能通过读题明白文体,了解文章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三)阅读文本——构建探究*台 (20分钟)

  自主阅读,并探究讨论。

  1.在文中勾画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2.文章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还讲了哪些内容?

  3.你认为学*本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试拟出本文学*目标。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及时板书)

  ……

  设计说明:探究性学*仍需以文本为支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学生的自主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并突出教学重点 。

  (四)合作交流——畅谈探究收获 (5分钟)

  文章标题为《生物入侵者》,全文都起笔于生物入侵,落笔于启示,在*实、准确的说明中诠释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现象,使人读后可产生理性思考,那么,学完本文后,你有何收获呢?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5)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

  《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6、7页的内容。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的特征。

  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

  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3.通过学*,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复*,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方法。

  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12 18 20 25 48 60 72 90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你想知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1、自主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大胆猜想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动机,形成最佳的学*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猜想验证,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出示百数表

  提问:你能在这些数中找出3的倍数吗?

  仔细观察这些数,并和同桌讨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发现,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都没有什么规律,但是将各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它们的和都是3的倍数。如:12,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是3,正好是3的倍数。再如:27,十位上的2和个位上的7加起来的和是9,正好是3的倍数。

  验证:用数小棒的方法和除法进行验证。

  (3)归纳总结

  在学*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只是系统化,条理化。

  三、巩固提高

  (1)至(3)题是对新知识的巩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填空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在自我评价,总结提高部分,我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氛围。

  一、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学生在已经学*“2,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3的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猜想→观察→举证→归纳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学*过程。

  基于以上想法,本课设计以下两个大环节:

  探究 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

  这个部分,我为学生提供了四个探究*台:

  (1)猜想

  复*:2和5的倍数特征。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2)观察

  在百数表中找出所有3的倍数,通过观察否定猜想。

  借助计数器,在百数表中任意选一个3的倍数,用计数器将它拨出来,并记录下拨这个数用了几颗数珠。再观察记录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很快能发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困难时,借助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直观地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使得所学新知更贴*学生的“最*发展区”。

  如果给你3颗数珠,那你猜一猜在计数器上拨出100以内的数会是3的倍数吗?给出4颗、5颗…….,自己拨一拨,发现了什么?

  经过研究,学生发现100以内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而不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不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100以内的数,如果在计数器上拨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举证

  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吗?学生马上会提出研究比100更大的数。

  小组合作:随意想出多个大于100的数,先用计算器算一下,然后记录下来。最后用计数器拨一拨看有什么发现?

  经过合作探讨,交流汇报,学生发现在这些较大的数当中,之前的研究结论依然适用。

  所研究的对象范围越广,代表性越强,研究结论就越可靠。本环节通过“更大的数”和“随意想”两方面,让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的意识和*惯。

  (4)归纳

  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数,不做除法,你怎样快速地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呢?咦!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用计数器也判断对了,还很快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会说所用数珠的颗数其实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这种稍复杂的表述方式,由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突出了学生探究学*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深化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从0到9的十张卡片,在游戏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你能任意选3张卡片,摆出一个3的倍数吗?用你选的这3张卡片,还能摆出不同的3的倍数吗?一共能摆出几个?

  (2)随意抽取3张卡片,在它的基础上加卡片,使摆出的数还是3的倍数。如果加一张怎样加?加两张呢?三张?……你最多能用到几张?

  (3)当十张卡片全部用上时,我们就得到了比较大的3的倍数,你能快速去掉一些卡片,让这个数依然是3的倍数吗?

  如果要去掉一张卡片,你怎么做?如果要去掉两张?三张?……

  刚才的练*有没有给你什么启发?

  用你们的方法判断下面的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96969336, 1827457874。

  判断数位多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运用常规方法比较麻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卡片游戏,学生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摸索出解题的捷径,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拓展。

  各位老师,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中不但为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积淀了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猜想、观察、举证、归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谢谢!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这里的学*指学*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复*旧知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水*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应用规律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方法的指导、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6)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智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三、教学过程概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

  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意图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结论1:"转化因子"—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引导提问:

  ①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②"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读图,分析:(挂图)一亲代噬蔺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35S蛋白质外壳32P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

  四、教后体会

  就"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在*行班级进行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以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验班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始终.对照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学*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

  一: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难点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者意义上的区别: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只不过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状重新组合。(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电脑演示教学软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参考课时1,这里为了留足学生自主—合作的时间,还包括课堂的反馈训练)

  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引导思维探究与学生自主学*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投影打出资料或电脑演示相应软件,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兴趣、增加课容量。

  七、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引入一章

  引入:由第五章的题图,各种各样的人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结合父母到子代的性状)引出变异。(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项原则)“遗传伴随着变异,泛起进化的层层涟漪。遗传变异规律的妙用,赢来战胜病魔的惊喜”(由遗传过渡到变异,齐声朗读题图旁的这段话能激起学生学*探索新知的热情和欲望,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节引入: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出示两则资料,创设问题情境也作复*引入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教师总结点拨(板书):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二):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入手(实际教学中,我又增补了该病例的症状和发病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的介绍,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该病的发病过程)

  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甚至辩论①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②基因突变的概念(还可结合问题探讨,让学生猜测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结果)。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不急于做出评判,而是通过观察软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81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探索。

  该软件开始可从上→下顺次演示,比较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知识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最后以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

  遗传信息改变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DNA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变成)转录mRNA上相应密码子改变翻译多肽链上相应的氨基酸改变血红蛋

  红细胞异常(镰刀型)白异常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概念、时间等问题(板书)。

  2、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外因→内因)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学生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下知识梳理(板书)

  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呈现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问题指出后,教师退居组织者、指导者、信息资料提供者位置,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运用课本知识展开互动的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解疑去惑,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亦师亦生”让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和融洽)

  通过学生自主学*、讨论探究,他们已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若想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教师的系统点拨是必要的(针对上述教师的提问或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作具体的解释和讲解)。(板书)

  3、基因突变的类型及意义

  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前面介绍的基因突变的特点侧重于自然突变(在课本P82文中有提到,也为以后的诱变育种打下基础)。

  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板书)(三)、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

  温故知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引入

  问题情境:P83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贴*生活的感性实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却难以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即使同卵双生的双胞胎也不完全一样。)

  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板书)

  师生讨论:在生物体内,尤其是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的种类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引起的基因重组也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在人的23对染色体上大约有3万对基因,若将两种基因重组都考虑在内,那么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变异类型将无以计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基因重组可以为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板书)(四)、课堂总结及反馈训练(多媒体展示)

  列表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有关知识(本质、发生时间、原因、条件、发生可能、意义等方面),让学生讨论再回答。(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反馈训练(注意典型性,由基础到提高的层次性)

  八、板书设计

  一、变异的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变化时间DNA分子复制时

  结果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2:原因

  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少利多害性

  4: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三、基因重组

  1:概念: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类型

  3: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四册"信息安全"中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内容,本部分内容为1课时。在学*本课时之前,我们已经学*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基础应用等知识,高中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以围绕因特网应用为主线,深入细致的学*计算机各部分的内容。通过对本课时内容的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能够进一步有效的保护个人信息和各种计算机资源不受侵害,故而本部分内容的学*很重要,我们将以学*计算机病毒特点和瑞星杀毒软件的使用作为依托,激发学生支持国产软件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计算机病毒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很多同学缺乏网络公共道德意识和网络自我防护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把更多学*内容应用到我们的计算机中来,树立文明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我在分析了学生对计算机病毒认识之后,我选择了计算机病毒基础理论的学*和国产杀毒软件的具体应用。本着体现信息技术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来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坚持自主学*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等方式来完成,同时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最终圆满的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根据定义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能够识别部分流行病毒(如蠕虫病毒,木马等),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能对自己和小组的学*成果进行评价。

  2、掌握常用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掌握安装和设置瑞星杀毒软件,能够查杀病毒和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等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采取自主学*和探究的模式,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收集有效信息,通过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对信息进行组织,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

  2、通过具体的情景模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交流*台,获得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创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让广大同学在十分宽松的环境来完成整个学*,增强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自己具有网络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网络道德,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以及特点和计算机基本防治措施。

  :瑞星杀毒软件的安装和设置的学*。

  第二部分 说教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典型任务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老师积极引导下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造,从而体现了"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的*台"的基本理念 .为此,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 "示范操作法"、"情境模拟法"等。

  第三部分:说学法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教会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指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很重要。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的能力,但需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 "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启发,总结完善,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二) 合作学*,自主探究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通过向同学们提问的方式:询问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计算机病毒或听说过什么样的病毒,以及是否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样子。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接着给学生演示我国在20xx年的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危害一则新闻,演示完毕,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同时提出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以上即为创设学*情境,通过提出学*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让学生收集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危害性的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其步骤如下:

  1、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过网络来查找和搜索计算机病毒的相关信息,积极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者同桌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和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全体师生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我会对以下学生可能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引导学生来得到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1)、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代码

  (2)、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

  (3)、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

  (4)、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5)、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进行分析,抽取每个小组的代表出来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更大的学*兴趣。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如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得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分析: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应用学生前一阶段学*的计算机知识,达到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和团体协作。

  第二层次:

  1、利用我们生活中生病需要看病吃药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进行类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1)、定义;(2)、特点;(3)、依附体;(4)、防治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比较,教师给予引导和补充,然后通过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共同完成以下的区别表格:

  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的区别:

  生物病毒计算机病毒

  定义病毒是一种可以在其它生物体间传播并感染生物体的微小生物(其实因为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某种程度上还不能说病毒是生物)。()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特点传染性,潜伏性,危害性潜伏性、传染性、程序性和破坏性

  依附体生物体软盘,光盘,硬盘,网络

  防止方法吃药或者医疗救护软盘:外来软盘要查毒,杀毒,重要软盘要防写,重要数据要备份; 光盘:使用正版光盘软件; 网络:安装**部的KILL实时监控,并及时升级(一月2次); 硬盘:安装硬盘保护卡,病毒防火墙(瑞星)

  在完成以上区别,采用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考虑除了以上的防治办法以为还有什么防治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杀毒软件来进行病毒的查杀与防护。(重点强调并引出杀毒软件)

  2、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杀毒软件。通过已经做好的课件中的图片演示,学生通过小组团结协作自己动手安装和设置国产经典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并备有CAI学件随时帮助学生完成安装、设置和升级等操作。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部分,因此,我以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观察,带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操作和任务。示范操作和情景模拟可以很快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使用软件的同时自我探索和发现软件中的窍门、在不断的使用和操作中寻找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对本节知识学*的心得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第五部分:说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力图体现以下思想:

  1、体现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活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台。如重视学生学*内容与学*时间的开放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的乐趣。

  2、优化教师辅导策略。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知识的"导航者",组织学生自主学*(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学*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为了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学*目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不仅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要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学*的方法的评价,重视学生学*态度和学**惯养成的评价。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最后一节。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本内容是学生学*了生物和非生物,常见生物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性的基础上,再认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该内容既是第一章中温度的测量,科学探究和本章前几节内容的整合,也为学生继续学*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打下基础。其中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是贯穿整节课的两条主线。因而,教材内容遵循由*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在适应性和多样性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深化。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多样性"的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在生活中的观察建立了生物个体的组成与群体组成的层次性概念,同时熟悉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初一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沙土加热的实验,探究蝎子埋在沙里的理由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难点:沙土加热实验,探究生物适应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

  基于学*任务分析和学*者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学*的要

  求,设定以下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生物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的理念

  2,探究蝎子在沙里藏身,植物向光的理由

  3,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种"的多样性

  4,练*使用温度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体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资源的情感,体验合作学*的乐趣

  STSE:感受生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探究教学法:

  3,观察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件演示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

  2,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相同呢 "

  【以此激疑,引发学生的学*动机和学*兴趣,并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生物多样性"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二,新课教学: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出示课前实验结果:一盆菊花向一边弯曲生长

  (2),课件演示向日葵,植物向光生长的实例或图片

  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学生总结:植物的向光生长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从生活实例着手,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分析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并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图片—>提出探究问题(蝎子为什么在沙里藏身的理由)—>学生探究(复*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记录,交流讨论。

  【为突破重难点内容采取变抽象为具体,使复杂变简单的方法,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4),动物的"伪装"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讨论,了解保护色(青蛙,变色龙)和拟态(竹节虫)

  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本上列举的青蛙,变色龙,竹节虫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保护色"和"拟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依据事实归纳物体规律的能力。】

  (5),教师小结:生物生存总是要适应环境,只是方法不一样,它的意义在于避开不利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6),合作学*(学生4一5人为一合作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查找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交流讨论,完成合作学*任务:说说你所知道的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合作学*,拓展知识】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学生观看视频――生物的种类及种类数量变化的原因

  (2),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完成三个问题:

  A,你知道生物有多少种

  B,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C,影响生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抽1-2组让学生汇报发言,老师点评,肯定

  【提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因此学生在学*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为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转入:因此,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请学生拿出搜集的动,植物的资料,汇报自主学*的收获:

  你知道那些珍稀动物,植物 它们现在怎样生活

  【学生们从中了解许多自己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体会到我国的地大物博,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学生合作小组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或根据老师提供的网站上网查询,完成合作学*任务:植物资源的破环和保护的状况如何 我们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5),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保护动植物资源做些什么

  【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活动的主体。】

  三,学生小结:

  地球上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呼吁"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让学生来总结,避免复*时炒冷饭,可以调动学生学*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增强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课后练*

  进一步查阅资料,就你最喜欢的珍稀动(植)物的分类地位,分布,数量,保护和人类对其利用的情况及你的设想,建议编制一份小报,出一期专栏刊出。

  【课后练*的设计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再次突破重难点又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提纲 略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一节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它是学*第二、三节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的一种。

  《社会行为》这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5、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认同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增加学*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在学*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教学程序

  以生物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文章和资料,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课堂活动

  1、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课前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2、新知识学*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蜜蜂,白蚁群体成员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然后,多媒体演示白蚁等生物的群体生活,并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方向为:

  1、群体中等级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这些生物为什么要结群生生活?

  3、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这样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先提出问题:蜜蜂,蚂蚁,鸟类,灵长类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录像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迅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方向:

  1、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2、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

  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四、总结与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的社会行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三、探究蚂蚁的通迅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

  学*内容:本节课的学*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小组)合成一个学*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像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地位

  地位:本节课位于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二节,其所有的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层次全部为A。

  作用:学*本课有利于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生命活动周期,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①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A:知道)

  ②种子的萌发过程(A:知道)

  ③植株生长和发育的过程(A:知道)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学*能力,以及进行知识迁移和自主学*的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标,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实施研究性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新教材中要使学生“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的能力”的精神,拓展知识面,知识迁移等要求。由于本课引入了一个学生实验,所以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做了以上安排。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对种子形成过程中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的融会贯通

  以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主要依据新教材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学生情况(如: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本身的抽象程度和科学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迁移应用。由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较欠缺,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对种子形成过程中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的融会贯通。

  对于这些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我主要设计利用多途径,多维度及反复多次地强调讲授,结合实物观察、实验操作,学生阅读归纳,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了实现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并渗透语言、心理暗示,引导鼓励;通过把实验带入课堂,开展研究性的创新教学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现出生物学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学法指导

  针对学生原有对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特别是种子的形成过程的生活常识,实施相应的教学创新,使学生将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自主实验观察法、图文相互转换法、阅读分析归纳法等方法,使学生从“一知半解”的常识上升到熟练掌握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改变学*方式,从机械地接受知识到自主学*,主动探究,从“学会”变为“会学”,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其终身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玉米种子和花生种子;双面刀片、放大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导入:

  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组生物图片:蓝鲸、恐龙,磷虾、苍蝇,巨杉,小草。通过直观生物自然,形成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尽管在形态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都是由一个**卵发育而成的,从而引入个体发育的概念。通过直观教学引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三)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被子植物种子类型及结构

  通过直观观察、实验操作,结合多媒体展示花生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片,进行实物观察,加深印象,为后面学*胚和胚乳的发育及单子叶有胚乳,双子叶无胚乳的学*奠定基础;通过提问被子植物种子类型及结构,让学生总结实验观察,锻炼表达归纳能力。

  2)种子的形成

  ①胚的发育

  ②胚乳的发育

  通过问题:被子植物的种子从何而来?其各部分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入种子的形成,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108~109种子形成的相关内容,联系被子植物花和子房的结构,及双**过程,结合幻灯片展示荠菜胚的发育过程,进行思考和主动获取知识,再通过提问学生归纳种子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①胚的发育②胚乳的发育,并纠正指导其归纳知识点。此处利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归纳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实物观察、学生阅读、图片展示、提问及问题教学等多维度教学,突破难点。

  3)种子的萌发

  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被子植物种子的成熟,伴随着果实的成熟。我们收获了果实,会怎么做呢?”

  学生反馈:我们把果实吃了,然后再把种子种下去。

  利用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引入种子的萌发。然后通过幻灯片动态展示种子的萌发及胚的各部分结构的发育,并强调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能量分别由胚乳和子叶提供。再次区别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差异。

  4)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结合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的图片动态展示,讲述植株的生长发育阶段需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阶段。最后提问学生,归纳总结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5)以知识框架(即板书)的形式作为小结,再次复*巩固本节内容及重点,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使用多媒体逐步展示作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有利于学生加深教学知识中重、难点的印象。

  (四)练*反馈

  通过设置知识性和开放性的练*作检测,充分调动学生,及时巩固课堂学*,提高效率;使课本知识得以延伸,运用知识迁移,再次反复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当场完成并评讲),从而达到抓重点,破难点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除课后复*题、练*册外,精选具有针对性的补充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预期: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定位在将学生生活经验中对种子及种子形成的认识与科学实践和知识掌握进行融会贯通。重难点的突破方面,我通过多途径,多维度及反复多次地强调讲授,使学生充分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如:使用幻灯片展示单子叶(玉米)和双子叶植物(花生)的种子结构解剖图,并让学生进行实物解剖观察;幻灯片展示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图片、学生阅读归纳,提问讲授及板书,小结复*、课堂练*题目的设置、作业巩固)利用动手实验,观察花生和玉米种子的结构,阅读归纳种子的形成,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和探究学*能力。从而也达到了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可以达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细胞内的四大类有机物,以及对油脂、糖、和蛋白质的鉴定。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生物体内的无机物之后并对以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物质的代谢、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做了铺垫。本节课是整个高中生物的基础,其中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对四大类有机物的鉴定是整个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2)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细胞中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对组成生物体的无机物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了解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有一定的求知欲。但缺乏有机物的相关知识,以此对各种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尤其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高中生在实验推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很好掌握对各有机物的鉴别实验。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目标:

  1.四大有机物的相应特点,及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脱水缩合生成肽链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有关 氨基酸、肽键等数目的计算。

  3.了解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的目的和原理。 能说出对四大有机物的检验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逐步形成唯物主义论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4)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重点:糖的分类

  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 四大有机物的检验现象。

  难点: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本节课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蛋白质多肽链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点评法和点拔法

  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拔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适时得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自学导思法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的区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1、合作学*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分组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等方式进行合作学*。

  2、实验探究法: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拔,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我们每天用餐时你有没有想过每种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常见的食物)。同学们一起说出各种食物的主要成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构成生物体的四大类主要有机化合物。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机物呢?留3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自学碳化合物的内容,指导学生和前边无机物相比较总结有机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PPt展示各种有机物的碳骨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机物的结构。

  (2)情境:我们吃馒头的时候嚼在嘴里会感觉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PPT展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胰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从而引出单糖、二糖、多糖的概念,并举出常见的实例(棉花、土豆)。同时指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原和淀粉是植物和动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情境:图片展示:北极熊,企鹅、海豚等是怎样来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的?;细胞膜中的磷脂;干旱地区植物叶面的植物蜡,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请同学们试图并总结脂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情境: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蛋白质瘦肉、羽毛、指甲等实例,以及酶、抗体等与生命活动有关的蛋白质,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是有一些更小的有机物组成,留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阅读蛋白质合成及结构,小组讨论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回答,什么是二肽,什么叫多肽?最后老师讲解指正,动画显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以及肽链折叠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加深学生对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游戏来演示脱水缩合的过程。

  人类或是其他的生物体之所以能在地球生繁衍,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在所有的食物体内有遗传物质—核酸,让同学阅读核酸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我们知道了生物体能的四大类有机物,那么怎样鉴定呢?或是怎样鉴定一种食物中含有哪些成分?分小组分别进行四大类有机物的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小组间讨论交流实验心得,总结结果,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小结:新课讲完后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内容总结。

  巩固和反馈:进行课堂练*达到巩固的作用。布置作业本着由简单着手的原则,主要布置简单的题目,最后留两道选做题,以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3)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调理清楚.

  一. 说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学*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动画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顺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将问题步步分解。

  三 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作用等细胞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三) 教法和学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方法是学*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了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播放减数分裂和**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有关**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传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1、 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 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够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教师

  指出:格里菲思并没有弄清谁是遗传物质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 多媒体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1、 各组对比能发现什么,能说明什么?

  2、 加入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 这个实验与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得现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指出:其实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部分R型菌内,使这些R型菌表达出了S型菌的性状,从而使这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数还未转化

  通过该实验的学*,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

  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

  1、 如何使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

  2、 S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为何S标记的组在沉淀中有放射性和P标记的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标记?

  4、 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中可经测到放射性P标记的DNA,却不能测到放射性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明确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其各自作用的关键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

  教师提示:利用前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本次实验的设计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如何确定其遗传物质

  作出假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

  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构建系统与联系,并使学生从学*知识本身上升到学会如何学的高度。

  五、 巩固练*

  1、 课堂例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荚膜,菌体光滑

  B 、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 R型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成功表达

  D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后作业:

  (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总结:

  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课第十四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中》的第二节《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本章共两节,都涉及到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第一节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以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第二节从生物圈对人类的重要性上阐述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义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适于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的严重性,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的保护生物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人类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好生物圈。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惯。

  初中学生处在认知的初级阶段,发散性思维和对问题本质的提炼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对关系到人类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深刻理解和认识,所以通过实践去感知,通过探究去认识,通过反思去理解对学生学*本节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周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当然对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学更是兴趣盎然。他们的思维活跃,表现欲强,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生物教学。虽然已经进入七年级下期,但是作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思维严密性、学**惯和生物学基本技能都有待进一步培养。大部分学生在学*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引导、学*方法指导,特别是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学生态度端正、学*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了解保护生物圈的基本方式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自主学*能力;进行调查观察提高交流合作、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关注环境问题,参与环保活动,形成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关注环境问题,形成环保意识。[来源:Z、xx、k、Com]

  四、教学难点:

  认识生物圈中各种资源的有限性。

  五、教学方法:

  调查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保留上节课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中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和人类已经开始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图片和多媒体资料。

  学生上网收集有关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资料。

  学生提前做好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调查。

  八、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的年龄限制且对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缺乏感性认识,因此,组织好学生的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活动,成为本节课实现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形式。针对学生的状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1、学生利用上节课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中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以复*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2、调查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枯竭对人类的影响;3、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努力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最后,学生在充分了解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环保行动计划,完成一个环保任务,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生物圈方面应尽的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准备设计活动计划并协助学生划分小组。

  活动内容为:

  1、复*和展示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危害;

  2、调查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3、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人类为改善环境所做努力的资料。学生分组,预*和复*,准备活动材料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探究活动一: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负面影响。课前提供给学生必要的资料和展示。学生以复*的方式整理和展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负面影响。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人类对生物圈造成危害的思考

  探究活动二:

  调查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开展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和场所;安排好学生活动和展示的时间及顺序,关键时做必要的点评。学生课前展开对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利用情况的调查,制作版面和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通过调查、收集、展示等环节,使学生感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探究活动三

  人类有能力并且正在努力保护好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破坏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正在努力保护生物圈。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收集有关人类保护生物圈的措施和手段,特别是***在保护环境中采取的措施以及在国际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制作图片或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认识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不能为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人类长远的发展。理解什么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拓展实践:

  建立环保行动小组,实施环保行动计划参与学生的讨论、计划的制定和论证,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环保,科学环保。以小组为单位,建立环保行动小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讨论并设计一项环保行动计划,并提交给全班学生论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在课下实施。

  在保护环境的课外实践活动的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生物圈方面应尽的责任,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应尽的义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板书提要: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应尽的义务

  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第一小组任务:整理和展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小组任务:调查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人类能够保护好生物圈

  第三小组任务:收集有关人类保护生物圈的措施和手段,并进行展示。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建立环保行动小组,实施环保行动计划

  1、节约用水,关紧水龙头,阻绝滴漏现象

  2、用肥皂洗手,选无磷洗衣粉

  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

  4、做“公交族”,当“自行车英雄”,减少家长用车接送

  5、珍惜纸张,不送贺年卡,回收废纸

  6、买环保电池,回收废电池

  7、不用一次性筷子和餐具

  8、回收废塑料

  9、拒食野生动物

  10、植树护林,每年参加义务植树

  11、做环保的旅游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

  12、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13、塑料袋打个结

  14、到超市购物自己带包装,少用塑料袋

  典型例题

  目前我国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根本原因是:()

  A、长年的水旱灾害B、臭氧层空洞

  C、人口过度增长D、野生动植物死亡

  【答案】C

  【分析】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根本。人口众多导致粮食的匮乏,才不得不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开荒造田,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多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废物也更多,环境污染的现象必然更加严重……所以,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题精选

  1、世界环境日是:()

  A、6月5日B、5月31日C、3月12日D、8月15日

  2、绿色食品是指()

  A、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

  B、绝对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产品

  C、含叶绿素比较多的绿色蔬菜

  D、获得国家环保AA级认证的食品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应该停止工业的发展

  B、经济比较落后的时候,应该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措施

  C、必须采取一定的环保措施,以避免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D、随着科学的进步,环境污染的问题自然会解决

  参考答案:

  1、A2、A3、C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开阔学生眼界;采取讨论法、谈话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了环保意识,养成了环保*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在学生自主学*和实践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的作用。

  “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无时无刻不体会到这一点。经过我们多年的教育、媒体舆论多年的宣传,再加上***关心大事的传统,学生在环保教育中投入的热情是很让人鼓舞的。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谈,讲出很多环境保护的故事和措施来。这使得课堂的讨论很活跃。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学生缺乏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凭借感觉。这使得调查报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说明问题。更有一些同学是由于懒惰,所以完全凭借猜测拼凑的报告。这就需要教师审查小组的调查提纲,帮助小组完善提纲,还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小组分工合理落实。

  第二,只会坐而言,不愿起而行。有的同学在订立环保公约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却缺乏行动。建议课任教师应该联系班主任,在班级订立环保公约应该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隔一段时间应该组织自我评价和集体评议。这是培养学生品德的一个好机会,所有的教师都有责任。

  第三,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转变人们的思想是环保的关键。为了使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争取学校的支持。一来要形成全校的宣传舆论,二来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环保共约宣传栏),三来应该将环保工作和优秀集体、优秀个人的评选结合起来,四来可以为学生创造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环境保护是百年大计,任何一个真正关心国家、社会前途命运胜过关心自己的人必然关心环境问题。一个真诚的教师可以感染无数学生。让我们满怀热情,讲好这一课,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我们教师能为环保事业贡献的最大的力量。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0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血流的管道—血管》。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2节。本节主要内容是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和分布。血管是对血液知识的延伸,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又是学*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本节内容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所以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生活中学生都有受伤出血的经历,利于他们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儿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胆大心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

  (2)能够准确区别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五、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的自主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血管的认识。

  学生经过分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类比较法,主动地进行学*。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生活情境导入。播放医生处理不同血管出血的视频,进行提问:

  视频中的医生对不同出血的伤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人体有几种血管呢?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如何?

  2、新课展开

  本部分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到57页的实验步骤。接着播放实验视频。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视频能够了解本实验的要点,如:小鱼要用尾鳍色素少的,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浸湿的棉絮把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能够区别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自学、合作精神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第二环节是探究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首先出示课件,演示动脉血管的结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教材总结出:

  (1)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是管壁较厚,弹性较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2)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教师介绍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多数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有些分布较浅,比如颈部及腕部内侧能够摸到搏动的血管就是分布较浅的动脉,并简介“切脉”的方法。学生体验动脉的搏动,找到桡动脉尝试切脉。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动脉的分布,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接着教师展现静脉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流速度方向,并与动脉相比较,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和摸手臂上的青筋总结出:

  (1)静脉的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2)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此时教师出示课件介绍静脉血管中的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之后让学生思考静脉曲张是什么原因?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最后,教师出示课件演示毛细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可以知道: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管腔很小,管内血流速度很慢。此时我会请学生思考毛细血管有什么功能?我会播放毛细血管中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的生物学观点。这一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会让学生课下用废弃的材料做三种血管的模型。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老师!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XX》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XX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XX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XX的概念和**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XX和**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减数XX和**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XX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减数XX概念和**的形成过程,减数XX和**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XX和有丝XX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

  (1)什么是有性生殖?

  (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

  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XX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XX概念。并展示学*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XX自然想了解减数XX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思考内容包括:"**在哪里形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XX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XX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XX过程与有丝XX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XX"和"等数"。"XX"即着丝点XX,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XX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XX后期与减数第二次XX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XX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XX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XX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各XX时期细胞的名称。

  一、 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动物”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教材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几种水中动物的名称.

  ⑵阐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学*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㈢.教学重点

  1. 以鱼为例,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

  2.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器官。

  3. 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及该实验的组织教学。

  2. 运用以学知识,通过对“鱼类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观察与探究,阐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节的教法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活动探究法,问题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法,对比法。

  三、说学法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我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动物的影象资料,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有活蹦乱跳的各种动物,还有飞翔在空中的小鸟……。

  问题:如果按照生活环境分,我们可以如何划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来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动物---鱼的视频资料来整体感知鱼的特点。

  ⑴、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⑵、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⑶、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离开水会怎样?水到底给了鱼什么呢?

  ⑷、鱼的种类多吗?四大家鱼是哪些?中华鲟有哪些特点?

  隐含知识:

  1.海洋鱼类:表明鱼的种类很多(多样性)

  2.淡水鱼类:暗示我国的特有物种(独特性)

  3.要求:保护环境以及它们生存的水生环境.

  [讲授新课]

  一、观察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方法: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变量。

  1.观察外形:分析这些特征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再观察局部:鱼在游泳时每一种鳍是如何运动的,思考它们对鱼的运动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并观察鱼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各种鳍是如何配合的?

  2.一个理念:结构决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鱼鳍:与鱼的运动有关,帮助鱼在水中游泳。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探究】鱼鳍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1.提出问题

  鱼的尾鳍有什么作用?(强调单一变量)

  2.作出假设

  假设鱼的尾鳍可以是鱼前进的动力,可以决定方向

  3.制定计划

  ⑴方法选用:选用直接剪掉尾鳍法,现象比较直观

  *直接观察法:各种鳍在一起相互协调合作,因此直接观察很难得出结论。

  *模拟法: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

  1.气球容易漏气,而且水不容易灌进去,很难扎紧。

  2.游动时,现象不明显。

  当用手按住鱼前部时,鱼的前进不明显;当不按头部时,鱼头就翘起来,感觉没有方向感。

  这个实验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一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捆绑法:鱼体很滑,要想完成捆绑某个鳍的动作,操作起来有点难度,如果让学生来完成,可能很难完成,因此做了几点改进:

  捆绑法的改进: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中的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时候难以成功。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而且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见图1)。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见图2),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衡性或稳定性。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改进三 教参上介绍用轻的塑料片捆绑鱼的尾鳍不易滑脱,可事实上在实验时也不容易捆绑成功,一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绑好,实验后鱼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绑住了,但只要一将鱼放入水中,鱼身稍微摆动,捆绑的塑料片就会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绑效果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鱼也不易受到伤害。

  ⑵实验用具选择:

  *水槽选择(最好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鱼体大小选择;7—10cm(最好由学校提供)

  *剪刀、纱布

  ⑶分组实验

  学生共52人,分13小组,每组4人

  每组提供两条鱼

  1—2组,探究胸鳍的作用

  3—4组,探究腹鳍的作用

  5—7组,探究背鳍的作用

  8—10组,探究臀鳍的作用

  11—13组,探究尾鳍的作用

  4.实施计划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观看探究尾鳍的作用的视频,与小组做出来的结果比较,得出结论。

  5.得出结论:

  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7)

——生物的特征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生物的特征》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向学生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我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在我的引导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在观察图片之后我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我与学生一起对照课本上的描述比较学生归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时,我还让学生据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也非常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

  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自主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的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学*完全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拥有知识的量和创造想象力超过我原来的想象,我们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

  《生物的特征》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

  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向学生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我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在我的引导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在观察图片之后我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我与学生一起对照课本上的描述比较学生归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时,我还让学生据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也非常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

  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自主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8)

——生物说课稿菁选

生物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如何观察却不知道,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并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绘图技能。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依据:学生初次接触细胞实验,不会使用实验工具进行装片观察,而且学生也从未看到过细胞。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依据:能否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并绘制出植物细胞结构图的前提。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设疑质疑法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3、观察老师准备好的玻片标本,挑起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防止气泡产生)。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复*巩固记忆步骤。直到能在脑中回放出各步为止。

  2、学生练*制作临时装片(学生练*,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取材,多做几组)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学生观察,老师指导)。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师生互动:植物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让学生明确: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师生互动:讨论:如何给细胞下定义?

  明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它们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各种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明暗要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较暗处点较密)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标注要尽量在左侧,标注要对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一、说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说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年级上册的`学*,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迅地进入学*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教学流程

  包括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约3分钟,2、 10分钟,3、分钟,4、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的愉悦。

  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指导思想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七、教学程序设计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八、媒体的选择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通过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增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说学情

  鸟类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容易看到。学生对鸟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归纳总结还不够。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于本节的两个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观察、探究来。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能够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鸟》的这一节中,此处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样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通过掌握鸟的特征,可以为生物进行正确分类。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多样性本身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得出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建立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此处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并运用多种媒体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飞翔?为什么人类安装人工翅膀还不能飞翔?除了翅膀以外,鸟还有什么特征是适于飞行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接着是第二部分内容,对于鸟的外部形态,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活体,并思考鸟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作用?全身布满羽毛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状具有怎样的作用。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的外部形态特征即呈流线型可以减小空气阻力鸟的羽毛能够保温,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够扇动空气。接下来我会追问鸟通过翅膀的扇动能够在天空中飞行,所以与运动系统有关,那运动系统具有怎样特征呢?引入运动系统,对于第二部分运动系统,我会首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分发的骨骼标本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得出骨骼中空能够减轻体重,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当中播放图片以及引导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得出鸟的胸肌发达并且具有龙骨突能够扩大胸肌的着地面积。而对于鸟的呼吸系统我将首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气囊,之后我会继续提问气囊是如何辅助肺进行呼吸接着多媒体当中呈现鸟吸气和呼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呼吸的特点及双重呼吸。而对于鸟的消化、视觉等知识我将同样采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展开,在这里不多加赘述。基于此,还需让学生掌握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这两个重要概念。鸟是学*的第一个种恒温动物,所以需要老师的归纳总结体温的恒定对生物活动影响,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一部分是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所以学生可以自行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分析: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认识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养成爱鸟护鸟的*惯。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4、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收集当地养鸡场的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巩固本课所学。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丰富学生学*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板书利用了概念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鸟的有关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清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我之所以选取这个探究实验作为教学内容,是基于以下几点:

  1、本实验以水蚤为材料,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难以在中学广泛开展,选取本节课内容,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很有意义。

  2、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认同酗酒有害健康,富有教育意义。

  3、通过对本实验进行适当拓展,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为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开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前提,通过本课的学*,不仅解答了种子的由来,回应了第一节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完整地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对于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植物六大器官方面的知识,他们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很有利于本节探究课的积极组织和展开。但是本节课知识内容学生司空见惯,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设置疑问,引发其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花的结构;阐述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媒体动态课件和制作标本,学*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的*惯。

  3、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培养爱花、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难点:传粉和**、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学生课前收集的花朵(桃花、百合、梨花等),随后在屏幕上呈现水稻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称之为花,花又有什么样的结构呢?导入新课《开花和结果》。继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的学*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的兴趣才会产生学*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花的结构

  花的结构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设置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学生动手绘画花的结构图进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师设问:①花是由什么芽发育成的?②花都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吗?③不同的花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一样吗?请学生讨论,进而让学生明确:虽然花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再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花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探究自己手中的花的基本结构,尝试画出喜欢的花,并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思考: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点拨。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猜想,团结合作、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领悟开窍、再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激励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兴趣更浓。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的学*。

  第二部分:传粉和**

  教师播放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片段,问: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做什么?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哪些?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

  之后设疑: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播放**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的过程。

  播放动画视频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物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这部分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它的难不仅体现在教师教的难,学生理解的难,还体现在从时间分配上看,这段内容正是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首先提出问题:**完成后,花的各部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中花瓣、雄蕊、柱头的凋谢和子房的发育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子房的'发育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挂图连线归纳总结,同时指出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种美丽。接着让学生总结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学生获得知识保持连贯、系统。

  第四部分:人工辅助授粉

  提出问题:你是否知道我们*时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现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怎样弥补呢?学生自由交流,引出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并能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的*惯。

  3、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

  针对七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作业布置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为了直观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

  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来突破。

  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等中的首*".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

  (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

  (四)归纳法: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分析

  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步骤二: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介绍细胞呼吸概念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步骤三:回顾第三章细胞器的知识,学*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

  步骤四:用下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培养自学能力:

  有氧呼吸的阶段 场所 反应物 产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步骤五:讲授二、(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主要学*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图解(略)

  通过学*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释放特征和进行场所。

  步骤六:比较有氧呼吸三阶段: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等方面的内容。

  步骤七:归纳(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归纳,锻炼学生聚合思维力。

  步骤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点。通过和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做比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过程反应的条件温和性、能量逐步释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贮存特征。

  步骤九:有氧呼吸小结:场所、能量去向、总反应式、概念。

  步骤十:练*巩固(略)

  板书设计(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过程与方法: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

  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二、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方法是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方法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学*。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惯。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初中已经学*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高屋建瓴,讲授新课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实质是吸收C02释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则小鼠不易死亡,蜡烛也不易熄灭。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氧气是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在哪种结构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黑暗中

  明暗对照

  光束对照

  1、好氧型细菌在黑暗中是均匀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的部位

  2、好氧型细菌分布在被极细光束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释放氧气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

  氧气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由植物的叶绿体形成释放的。

  绿色植物产生氧气需要光照条件,反应场所是叶绿体。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是来源于反应原料中的水还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设计实验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个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以上讲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产物。

  课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

  根据所给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黑纸片、蒸馏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解析:本实验的学*是以探究式实验题型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借鉴上面几个实验的方

  法和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相应现象、结果和结论,然后师生再共同总结归纳。这里要强调实验步骤设计的.因果关系和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以及实验原则的应用。

  实验步骤分析:

  Ⅰ

  ①对正常植株暗处理

  消耗原有营养物质

  ②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体现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光下再培养一段时间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④酒精加热脱色

  防止绿色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⑤用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

  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⑥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萨克斯的实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碘液处理

  酒精脱色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三)梳理归纳,简要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中的四个经典实验我们探究得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知道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

  (四)反馈练*,作业延伸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图甲是绿色植物在有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装置图;乙、丙和丁是另外三个实验装置图.则验证绿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的对照实验装置图和验证在有光照条件下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的对照装置图依次是()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此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学以致用意识。

  五、板书提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3、教学重点:

  (1) 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4、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5、教具准备:课前各小组准备鼠妇10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表、笔、一份实验用表。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的是引导法,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引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如: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水、温度和光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这又是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呢?下面我们就以鼠妇为例来分析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课外捕捉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光照、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实际上除了上述两项外,鼠妇的生活还受温度 、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仅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如:干旱缺水会导致农作物死亡;洪涝灾害也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动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长时间缺氧会使动物死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生物死亡等。

  大家说得很好。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生存不但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其他生物就是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生物因素。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合作关系以及寄生关系。如:捕食关系:植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为食,肉食性动物中的狼又以兔为食物,大自然中的“弱肉强食”就是这种关系。竞争关系: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和食物;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生物界的寄生关系非常普遍,如: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 。

  也可即兴表演,分小组扮演不同的生物来表示各种生物因素。第一小组:可以表演捕食关系由学生即兴发挥。第二小组:可以表演竞争关系。(牛、羊吃同一片草地中的草)第三组:可以表演合作关系。第四组可以表演寄生关系。各小组的同学可以利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发挥想像力。充分展示一些同学的表演天赋,使同学们对知识点印象深刻。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评出最佳演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堂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大类。这两大类因素对生物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

  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生存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三、巩固练*:

  1. 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 营养 B 温度 C 土壤 D 水分

  2. 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

  A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B 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 D表达和交流

  3.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

  A 有光、无光 B 有光、无水 C 干燥、湿润 D 有空气、无空气

  4. 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

  A 捕食关系 B 寄生关系 C 合作关系 D 竞争关系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及目标检测题

  一、教材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特点;

  2、微生物的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

  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有一种奠基的作用。

  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是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的

  ⑶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2.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繁殖特点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

  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

  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

  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

  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9)

——写树外貌特征的作文范文五份

  我家很漂亮,客厅宽敞,卧室安静漂亮;有时尚的沙发,彩色的枕头,温暖的台灯和凉爽的电脑,还有彩色的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几年前奶奶送给我的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

  这种富贵树虽然不高不直,但是很顽强。不管是微风还是大风,都只是轻微的摆动,没有什么大的摆动。原来它也有人类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真的很佩服。

  万物复苏的春天妹妹来了,富贵树上的“小叶子”们争先恐后地找他们的小翡翠头,好像是春天找我妹妹,可是她总是在调皮的时候不肯露出小脸,和他们玩捉迷藏。当她用温暖的阳光照耀这些小叶子时,叶子就会发光!挺有意思的。

  炎热的夏天,我哥哥进来了,树上茂盛的树叶似乎为小人国的公民撑起了绿色的雨伞。所以,在阳光很强的时候,小人国的公主可以在高大挺拔的“富贵伞”下放松乘凉,这样就不会被晒黑成我这样的“小黑姑娘”了。还有,摸摸可能会发财!

  秋风吹来的秋天,姐姐接手,富贵树的叶子像个爱新潮的姑娘。她匆匆染了绿色的“头发”,挺好看的!

  寒冷的冬天哥哥来了,只有阔叶树的金叶在寒风中摇摆。看着日渐稀少的树叶,期待着春天姐姐的到来!

  我钦佩你,茂盛富饶的大树,你有不怕风暴的精神!

  我迷恋你,郁郁葱葱的大树!因为你有不怕困难的品质!

  我家阳台上种了许多花草树木,有芳香四溢的茉莉花,有四季常青的棕树,还有亭亭玉立的石榴树……不管四季怎么变换,它们总像成了精似的,变着方儿的在我面前争奇斗艳。我喜欢这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却独爱墙角那株笔直的花椒树。

  花椒树有着挺拔有力的树干,所以无论经过多少狂风暴雨,它也安然无恙。瞧,细细的树枝托起绿油油的叶子,像一把撑开的“雨伞”。整棵树上的叶子并不都是一样的绿,它们大小不一,深深浅浅的绿色也不相同。叶片呈水滴状,4-5厘米左右,有的叶子上还会长些小洞。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直接在树上闻一闻它的叶子,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只要用手摸一摸,花椒那特有的浓郁的芬芳,一霎那间就会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一阵微风吹来,花椒叶随风飘动,显得婀娜多姿,更像是在回应我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除了优美的身段,沁人心脾的芬芳,最特别的是它那迷人的果实——花椒。花椒最初时是绿色的,极像宝石,慢慢地,它会变成红色的玛瑙。看着它的美,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是水果。如果你抓一大把塞在嘴里,你就会突然明白——它并没有水果的甘甜,只有麻人的味道,那时候你的舌头会告诉你上了它的当。有经验的人,会把它们摘下来去当炒菜的佐料,那才是真正的佳肴!

  我喜欢花椒树的姿态,也喜欢它的果实!我爱花椒树!

  凤凰树是厦门的市树,在厦门,到处可以看到凤凰树高大的身影。在我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上种着一棵凤凰树,它高大、挺拔,远远望去像一把巨伞,立在大地上。

  春天,凤凰树抽芽了,那芽绿得那么新鲜那么可爱。不久,小芽渐渐长成了嫩绿的叶片,像一片片美丽的凤尾,一阵微风吹来,随风摇曳,好看极了。

  初夏,凤凰树上结满了一个个红色的含苞欲放的花蕾。盛夏,满树的凤凰花都开了,它们开得那么红,那么艳,像一片片红云,鲜艳夺目。这时,树上的叶子也变得更好看。在绿叶的衬托下,凤凰花好像一只只红色的蝴蝶停歇在树上,美丽极了。

  秋天,花谢了,可树上却挂满了像大刀一样的果实。一些小朋友把它当做玩具,摆弄起“大刀”,发出沙沙的响声,玩起来有趣又带劲。“大刀”的里面是一颗颗像蚕豆似的东西,那是凤凰树的种子。过了一段时间,那大刀似的果实的外表由绿渐渐变成褐色。再过一段时间它就从树上掉下来,经过烈日曝晒,外壳裂开了,种子从里面蹦了出来,撒在地上,有的种子到了第二年春天就开始发芽、长叶、开花,生机勃勃,极为旺盛。凤凰树就是易活易长。

  冬天,树上的残叶纷纷落下,就像一个个小伞兵。可凤凰树的枝干仍然挺立在大地上,任凭风吹雨打,还是那样顽强,充满生机。

  我爱凤凰树,不仅因为它有美丽的外表,还因为它有昂扬向上的精神,这不正是厦门那些千千万万的建设者所具有的品质吗?

  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高大挺拔的石榴树。

  石榴树有碗口那么粗,一米来高开始分杈,一枝、两枝、三枝,好多好多哟!春天,石榴树柔软的枝条上长出了许多小嫩芽,鹅黄鹅黄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娇嫩。没多长时间,这些叶子慢慢变成了碧绿色,每片叶子上面都像涂了一层蜡质,在阳光照耀下,绿得发亮,绿得耀眼。这时,透过叶子的间隙,你会发现一些绿色的“小豆豆”,这就是刚长出来的花苞。花苞一天天生长着,由绿变粉,由粉变红,逐渐咧开了小嘴,不过,它们可是害羞的小姑娘,笑不露齿呀!

  夏天,石榴花开了。远远看去,一树的火红像天边的晚霞。走*一看,半开的花好似一个个小喇叭,伴随着燥热的风吹起了结果的号角。

  入秋,火红的小喇叭不见了。树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秋风一吹,有的像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低着头不敢看人;有的迫不及待地扒开树叶,向我们报告丰收的喜悦;有的高兴地笑着,笑得咧开了嘴巴,露出了满嘴密密的牙齿。一个个穿着水晶衣,晶莹透亮,一个紧挨一个,就像亲密的兄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抠出一个含在嘴里,好凉!好甜!

  冬天来了,树叶、果实都落了,只有光秃秃的树枝,枝枝杈杈在刺骨的寒风中,等待春天到来。

  我爱你,石榴树。

  我热爱大自然,我热爱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于是,我珍藏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精巧别致的叶子:银杏叶、柳树叶、枫叶……但是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银杏叶.

  正巧,在我家的西边矗立着一棵高大挺拔、独一无二的银杏树.这棵罕见的银杏树,给我们的小区增添了无限的生气.这是一棵巨大的、古老的银杏树.为了量一量它的粗细,我们几个小朋友手拉手去围它,都没围过来.银杏树的`树皮是灰褐色的,上面有许多小疙瘩,用手摸上去非常糙,也很硬,像老人裂开的皮肤.银杏树的树枝是从中间长出来的,无数的树枝像巨人的手臂向四面八方伸展着.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银杏树也毫不逊色,它悄悄地披上了一层绿纱.它那美丽的叶子,就像一柄柄梅花形的小彩扇,翠绿嫩黄.如丝的细雨落在叶子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就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回荡在小区上空.这时,我总爱站在树底下,静静聆听这美妙动听的《春之曲》.

  一转眼,酷暑难挡的夏季来临了.银杏树简直成了一把撑开的绿绒大伞.茂密的树叶遮天蔽日,树下阴凉爽快.我和同伴们常常在树下看书、做游戏.尤其是早晨,我一觉醒来就可听到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时而婉转歌唱,时而追逐嬉闹,给我们小区增添了无穷的快乐.

  秋,一个果实累累的名字季节.银杏树那纵横交错的树枝上结满了一个个又圆又大的银杏果,一根根树枝都被压弯了腰.听妈妈说:银杏果和银杏叶都是名贵的药材,可以治疗许多病.

  严冬,经霜的银杏叶渐渐枯黄,一片片黄叶,在北风中簌簌飘落,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毯”.每当一阵大雪下过之后,它银装素裹,那矫健的身躯在冰天雪地的映衬下,更显得英俊、潇洒、威武.

  银杏树啊银杏树,我爱你,爱你的生机勃勃,更爱你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五)份(扩展10)

——生物的特征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的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学*完全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拥有知识的量和创造想象力超过我原来的想象,我们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

  今天,初一新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军训后,终于又开始上课了,生物课讲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我介绍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之一——观察法,同学们通过阅读了解了观察的基本要点及注意的事项,然后,我问:“相信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同学们已经对新学校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在校园看到了什么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建筑物,树木,花草,课桌,小鸟,蝴蝶,黑板,......”不一而足,我把它们一一罗列在黑板上,于是又问:“如果把它们分成两类,该怎么分?”有同学站起来说:“建筑物,课桌,黑板......为一类,它们都是非生物,树木,花草,小鸟。蝴蝶归为一类,它们是生物?”我引导:“这些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不同?”有同学说:“生物是有生命的”“能否说得具体点,换句话说,只要是生物,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我通过修正,总结,归纳,得出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并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同时,又利用多媒体课件逐一讲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在讲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时,我提问:“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物质的?”答案千差万别,有阳光,空气,水,无机盐,土壤等等,我告诉他们,土壤只是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的载体,而阳光仅仅提供能量,但植物的生存是需要物质的',仅有水和无机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机物,那有机物将从何来?有同学就说:“植物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于是同学们结合小学学的光合作用知道的植物获得营养的途径:吸收外界的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

  “动物是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动物获得营养的方式总结出: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需要以植物或其它动物为食来获得营养。在讲生物能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时,我发问:“动物怎样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理现象得出人和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排尿,出汗,呼出气体。植物能否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有同学回答:“植物通过落叶带走部分废物”。在讲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我请同学们找出动物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例子,同学们回答踊跃,如兔子看见狼会跑,猫看见老鼠会追......我又问,是不是不能移动的植物对外界刺激不能做出反应?回答是否定的,同学们很快找出植物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例子,像含羞草被触动叶子会卷起来,向日葵会葵花朵朵像太阳,植物的向水性,向光性。接着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病毒,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同学们知道了病毒是生物,但不具有细胞结构。也知道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最后是总结和检查效果阶段,通过提问及做练*,检查学生的课堂效果。

  我在教学中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惯。

  不足之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有拖堂现象,在讲植物能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时,有同学回答松树在太阳下晒会出松油是在排除身体里的产生的废物值得商榷,但我没有给予否定回答。排遗是否是动物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的方式,我也没有给予明确回答。有的班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今天,初一新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军训后,终于又开始上课了,生物课讲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首先我介绍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之一——观察法,同学们通过阅读了解了观察的基本要点及注意的事项,然后,我问:“相信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同学们已经对新学校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在校园看到了什么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建筑物,树木,花草,课桌,小鸟,蝴蝶,黑板,”不一而足,我把它们一一罗列在黑板上,于是又问:“如果把它们分成两类,该怎么分?”有同学站起来说:“建筑物,课桌,黑板为一类,它们都是非生物,树木,花草,小鸟。蝴蝶归为一类,它们是生物?”我引导:“这些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不同?”有同学说:“生物是有生命的。”“能否说得具体点,换句话说,只要是生物,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我通过修正,总结,归纳,得出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并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同时,又利用多媒体课件逐一讲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在讲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时,我提问:“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物质的?”答案千差万别,有阳光,空气,水,无机盐,土壤等等,我告诉他们,土壤只是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的载体,而阳光仅仅提供能量,但植物的生存是需要物质的,仅有水和无机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机物,那有机物将从何来?有同学就说:“植物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于是同学们结合小学学的光合作用知道的植物获得营养的途径:吸收外界的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是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动物获得营养的方式总结出: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需要以植物或其它动物为食来获得营养。在讲生物能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时,我发问:“动物怎样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理现象得出人和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排尿,出汗,呼出气体。植物能否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有同学回答:“植物通过落叶带走部分废物”。在讲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我请同学们找出动物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例子,同学们回答踊跃,如兔子看见狼会跑,猫看见老鼠会追。我又问,是不是不能移动的植物对外界刺激不能做出反应?回答是否定的,同学们很快找出植物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例子,像含羞草被触动叶子会卷起来,向日葵会葵花朵朵像太阳,植物的向水性,向光性。接着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病毒,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同学们知道了病毒是生物,但不具有细胞结构。也知道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最后是总结和检查效果阶段,通过提问及做练*,检查学生的课堂效果。

  我在教学中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实物等,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惯。

  不足之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有拖堂现象,在讲植物能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时,有同学回答松树在太阳下晒会出松油是在排除身体里的产生的废物值得商榷,但我没有给予否定回答。排遗是否是动物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的方式,我也没有给予明确回答。有的班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首先介绍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之——观察法,同学们通过阅读了解了观察的基本要点及注意的事项,然后,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向学生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生物?那些非生物?(建筑物,树木,花草,课桌,小鸟,蝴蝶,黑板,....),有同学站起来说:“建筑物,课桌,黑板是非生物,树木,花草,小鸟、蝴蝶是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至于什么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生物的共同特征,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和确切,我仍给予了及时的鼓励,目的是鼓励学生敢说,在观察之后我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最后,通过修正,总结,归纳,得出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其次,在讲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时,我提问:“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物质的?”答案,有阳光,空气,水,无机盐,土壤等等,我告诉他们,土壤只是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的载体,而阳光仅仅提供能量,但植物的生存是需要物质的,仅有水和无机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机物,那有机物将从何来?有同学就说:“植物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于是同学们结合小学学的.光合作用知道的植物获得营养的途径:吸收外界的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是怎样获得营养物质的?”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动物获得营养的方式总结出: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需要以植物或其它动物为食来获得营养。在讲生物能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时,我发问:“动物怎样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理现象得出人和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排尿,出汗,呼出气体。植物能否排出身体里产生的废物?有同学回答:“植物通过落叶带走部分废物”.在讲述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我请同学们找出动物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例子,同学们回答踊跃,如兔子看见狼会跑,猫看见老鼠会追......我又问,是不是不能移动的植物对外界刺激不能做出反应?回答是否定的,同学们很快找出植物也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例子,像含羞草被触动叶子会卷起来,向日葵会葵花朵朵像太阳,植物的向水性,向光性。接着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病毒,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同学们知道了病毒是生物,但不具有细胞结构。也知道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最后是总结和检查效果阶段,通过提问及做练*,检查学生的课堂效果。

  我在教学中把握整个课堂,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学**惯。

  不足之处:本节课能够使用实物来进行教学,注意师生互动,但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体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运用了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但是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单调等。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的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学*完全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拥有知识的量和创造想象力超过我原来的想象,我们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