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实用五篇

首页 / 说课稿 / |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请批评指正。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分米、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

  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

  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

  1、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

  2、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4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5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

  1、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

  2、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1)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篇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2)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汇总五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分米、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

  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

  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2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2、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量,找一找、议一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通过分组学*,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1、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2、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学*,温旧迎新

  (1)课件展示:观察直尺1厘米长度

  (2)课件展示:测量纸盒。

  (3)估计数学书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4)实际测量,小组交流。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不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产生悬念,发现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思考: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2)交流与碰撞

  (3)教师引导、归纳(课件演示1毫米长度)

  (4)讨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教学生,把自己通过课后自学或其他渠道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学*,初步对毫米有了认识)。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估计1分硬币的厚度

  (2)实际测量,验证与估计的差距。

  (3)感知1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厚约1毫米。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而后建立感知,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把“称”)。

  4、实际测量

  (1)测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测量字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每个学*小组估计、测量铅笔长度。

  (2)交流、汇报。

  (3)认识分米。

  (4)讨论分米、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那么从刻度5到刻度几是1分米?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1)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的长度

  (2)找一找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3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4

  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请批评指正。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5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3)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五份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1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

  在*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3

  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请批评指正。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4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2、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量,找一找、议一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通过分组学*,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1、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2、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学*,温旧迎新

  (1)课件展示:观察直尺1厘米长度

  (2)课件展示:测量纸盒。

  (3)估计数学书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4)实际测量,小组交流。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不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产生悬念,发现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思考: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2)交流与碰撞

  (3)教师引导、归纳(课件演示1毫米长度)

  (4)讨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教学生,把自己通过课后自学或其他渠道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学*,初步对毫米有了认识)。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估计1分硬币的厚度

  (2)实际测量,验证与估计的差距。

  (3)感知1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厚约1毫米。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而后建立感知,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把“称”)。

  4、实际测量

  (1)测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测量字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每个学*小组估计、测量铅笔长度。

  (2)交流、汇报。

  (3)认识分米。

  (4)讨论分米、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那么从刻度5到刻度几是1分米?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1)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的长度

  (2)找一找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4)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3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练*,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20xx年3月28日(星期二)天气:小雨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题还有其它的练*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出发”和“基础”来表述“经验”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经验”是其数学学*的起点。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展示其已有的经验认知水*,然后把“经验”作为其认知发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再发展。在教学1毫米的认识时,因学生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学生的想法不同,自己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识,学生就便于接受。在后面的练*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里面有这样一个题目:兔子尾巴长约7(),这时学生出现的答案不同,有的说厘米,有的说毫米。到底哪个单位合适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手比划出长度,在比划中感受哪个单位最合适。

  2.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展示丰富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学生的过程。

  毫米是学生现在所能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每人的直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对于毫米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感性认识。我就在学生猜测1毫米有多长后,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测量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观察1厘米里面有什么发现,借助多媒体把直尺放大,使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这时虽然学生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学生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画一画、比一比,通过学生动手,加深学生对毫米的印象。经过上面的观察与操作,学生脑中1毫米的表象是否已经正确建立了呢?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借助课前准备地一些物品,如一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用尺子量一量,进行确认。我让学生用会员卡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的长度。在认识1分米有多长时,我借助学具中的金箍棒,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和感受1分米的长度。接下来设计的找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有多长。在巩固练*的部分,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物体的估计和测量等。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欲。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5)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篇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实用五篇(扩展6)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优选【10】篇

  教材与学生学*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黑板的长是4( )。 一支铅笔的长是18( )。 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

  引导学生思考:仔细观察这张光碟,它的厚度有没有1厘米呢?那聪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没有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呢? 对,有一个比厘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这个新的长度单位(引出毫米的认识。) 质疑:关于毫米的认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问题1:1毫米有多长? 问题2:1厘米有多少毫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

  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 )25( ),小猴子高98( )。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可是小猪身高1( )、小鸡身高10( )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评析:借助动物量身高的情景,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小猪、小鸡的身高引出要学*的长度单位分米、自然贴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分米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二)认认毫米。

  1.引入毫米。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评析:这一环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毫米在交流中归纳新知。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的特征。这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学*的轻松和快乐。]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

  (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 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1)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如果有学生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引导: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三、实践应用

  1.看一看(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想想做做第5题)。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想想做做第6题)。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四、课堂总结

  围绕今天的学*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一中的第1—3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教科书第3页 “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

  ①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②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中的*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一的第1、2、3题。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3量出20毫米和3分米的丝带。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

  2、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3、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课外完成)

  蒜叶生长情况记录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教学内容:

  教材22--23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国际通用长度单位毫米与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2、理解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和实际测量以及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绘的技能。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体验毫米、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毫米和分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

  每生一把尺子,一张测验纸,同桌一套学具材料(纸条、牙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前面我们学*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下面以2人小组回顾复述以下内容:1米=( )厘米 床长2( ) 铅笔长15( )

  二、设问导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情境图)昨天晚上有一位小朋友叫甜甜,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大家看,他梦见谁了?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齐天大圣在向小朋友们展示他的金箍棒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发现了数学信息,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5毫米有多长?

  生:1分米有多长?

  师:想要知道5毫米有多长,那我们只要知道1毫米有多长就可以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认识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可以把5毫米的金箍棒放进耳朵里,说明了什么?(毫米很小) 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讲解

  师:同学们到底猜的对不对呢?那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时用的直尺(幻灯片播放),这上面除了我们认识的1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一小格一小格的) 师:小博士告诉我们,这里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用字母表示为:mm(板书) 出示毫米定义

  (3)感知

  师:那你们现在知道1毫米到底有多长了吗?能不能用手比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毫米很小)对,因为毫米很小,所以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时候就用毫米做单位 师:能不能再比一下5毫米的长度?那你现在知道5毫米有多长了吧?噢,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齐天大圣能把金箍棒放在耳朵里。

  (4)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毫米,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到了毫米?或者你在哪里见过毫米?

  (5)寻找关系

  师:大家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手比一下)

  师:那还记得米和厘米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的毫米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米或者厘米是不是也有关系呢?(播放幻灯片) 师:那你现在知道了吗?( 10毫米=1厘米)

  师:那2厘米=( )毫米?3厘米呢?5厘米呢?(出示练*题)

  (二)、认识分米

  (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了1分米放到了甜甜的手心里,通过图片,你能猜一猜1分米有多长吗?(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2)讲解

  师:同学们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请教一下小博士(播放幻灯片) (小博士说: 10个这样的小格是1分米,用dm板书表示) 出示分米定义

  (3)小组合作探究

  师:通过刚才的学*老师发现同学们会思考、会学*,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答,那你就跟分米成为了好朋友。

  课件出示题目

  (1)分米跟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2)分米跟米又是什么关系呢?

  (4)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分米,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到了分米?或者你在哪里见过分米?

  (5)感知

  师:那你能不能用手比一下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噢,原来孙悟空又把他的金箍棒变到这么长,怪不得正好可以放到甜甜的手心里了

  (6)小结

  师:我们学过的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有什么?他们都叫做“长度单位” 出示长度单位定义

  三、自学检测

  师:今天大家表现这么好,相信在用这些长度单位时,大家也能表现的更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你们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呢?(幻灯片出示练*题)

  1、 1米=( )分米 5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4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6厘米=( )毫米

  2、小兔子身长4( ),尾巴长约7( )。

  3、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

  四、巩固练*

  1、 38米+54米=( )米 1米 -6分米=( )分米 57分米-17分米=( )分米=( )米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38( ), 他的大拇指宽约( ), 手腕一圈长约12( )

  五、拓展延伸

  师:拿出1张白纸,谁能量出这张白纸的厚度?(生量后发现不到1毫米。) 师:其实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同样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

  六、总结提升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过程中,通过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十七第 1 题。分组练*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2~53 页例 1、例 2,第 54 页的“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观察、测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 长度观念。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 段的长度,积累一些测量和估计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体会认识成都单位是实际生活中计量长度的需要,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价值,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份米长和一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一枚 5 角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导入新课

  1.提问:谁能知道,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要知道教室的门有多高,可以用什么作单 位来测量呢?1 米有多长?1 厘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2.说明:米和厘米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两个新的长度单 位 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 认识新知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出示一个长大约 20 厘米、 宽大约 10 厘米的文具盒。 用直尺量出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的 长。明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 20 厘米,宽大约是 10 厘米。 指出:像 10 厘米、20 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 厘米 是 1 分米,20 厘米是 2 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dm”表示。 (板书:分米 dm) 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

  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 10 厘米是 1 分米,在直尺上找出 1 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 分米是几厘米? 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 分米正好是 10 厘米,也就是说,1 分米等于 10 厘米。 (板书:1 分米=10 厘米) 提问:你能用手比划出 1 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再与同学交流。

  3.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 1 分米的线段。 反馈:你是怎样画的?请同桌学生互相检查一下,再看看 1 分米的线段有多长。

  4.找一找。

  反馈:找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同桌互相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进一步感受 1 分米的实际长度。

  5.数一数。

  让各小组的同学轮流在米尺上数一数,看 1 米有几分米。 (板书:1 米=10 分米)

  (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有几厘米,并和同学交流。 提问:数学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要表示它的具体厚度,怎么办?你有什么想法? 指出:表示不到 1 厘米的长度,就需要认识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大家在直尺上数一 数,课本的厚度有几个小格。 指出:直尺上 1 厘米中间 1 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 (板书:毫米)这是我们今天要认 识的另一个长度单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现在请大家观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 一指 1 毫米,看看 1 毫米有多长?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明确:直尺上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 1 毫米。

  2.数一数。

  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 1 厘米里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1 厘米等于几毫米?(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的物品(如,5 角硬币、身份证等) ,说明它们的厚度大约 都是 1 毫米。然后让学生在数学书上输出 10 张纸,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再让同桌 学生互相比划 1 毫米的长。 提问:测量呐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指出:毫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三、课堂练* 巩固提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