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

首页 / 说课稿 / |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

  在*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2

  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请批评指正。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3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导课,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二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通常是从现实生活里积累的相关感性认识出发,在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做好课前预*。

  学生已经有学*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的好*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3.注重学*方法的指导。

  我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的方法认识了毫米,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分米,使学生在学*中掌握学*长度单位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事还重视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4. 联系实际,加强应用。

  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做到数形结合,使学生明确做一类题的方法和思路。如:练*题让学生填单位,及给猪八戒改错都需要学生先想一想实际物体有多长,再找合适的单位,最后填完要检查结果是不是和实际物体长短一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课后延伸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后延伸尤为重要。本节课我以金箍棒变得很长很长变到天上去之后,用什么单位表示它的长度这一问题,延伸到千米的学*。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了一个悬念,引发学生不断学*的兴趣。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区教研室提出的三单,即“课前预*单”“课上共研单”“课后延伸单”,把每一步落到实处,但纵观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课堂的教学机智和提高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我没想到学生一开始就说出8毫米,下面都不知道怎么接孩子的话,后面学*完毫米之后,重新让学生测量小棒,没有抓住刚才的8毫米的生成,如果顺着学生说“刚才有同学量出了8毫米,对不对呢?验证一下。”就更好了。

  2.课件收方不及时。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表象,本来就应该放在尺子上进行,为了给学生清晰的指导,才投影到大屏幕,学完1毫米的感念后应该马上隐去,我一时忘了,给学生造成错误认知,这一点值得注意。

  3.练*题处理不到位。

  在给八戒改错时,学生说13厘米长的铅笔错了,我让学生想象有没有13厘米的铅笔,这样不如让学生拿着尺子比一比13厘米有多长,看有没有这么长的铅笔,进而发现这个单位用对了,不用改,这样处理就更清晰。

  4.课堂时间分配把握不准。

  前面学*阶段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有拖堂的现象。要是再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4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

  1、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测量吸管的长度,再通过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长的线段可以用分米来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画出一分米的线段,最后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2、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测量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体验1毫米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或磁卡,感觉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单位的实物来。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引导学生知道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再数一数有几小格,从而得出结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5

  一、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直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3、提高学生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1·知道毫米、分米这二个长度单位

  2·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难点:

  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四、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五、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还记得吗?(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1.认识毫米①出示课件

  ②通过课件教学,让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用直尺上的毫米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预计学生不难发现: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扩展阅读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扩展1)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篇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 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扩展2)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五份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1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

  在*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3

  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1、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2、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3、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请批评指正。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4

  一、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最后,教师让学生从学具和日常实物中找出厚度约为1毫米的实物来。

  2、教学分米的认识时采用自主、合作、分层的教学策略。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量,找一找、议一议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让学生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长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说出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最后抛开学具,用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

  3、教学单位进率时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如教学1厘米=10毫米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尺子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再数一数有几小格,告诉学生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从而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通过分组学*,分组讨论,分组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同学合作学*中,既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的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

  五、说教具和学具

  1、教具:米尺、1分硬币、1分米长的小棒、1分米长或宽的实物、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2、学具:1分硬币、小棒、剪刀、直尺、1分米和1毫米长或宽的实物。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学*,温旧迎新

  (1)课件展示:观察直尺1厘米长度

  (2)课件展示:测量纸盒。

  (3)估计数学书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

  (4)实际测量,小组交流。

  (5)发现问题,引出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意图:通过动手测量,发现数学书的长、宽、厚不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产生悬念,发现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思考: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2)交流与碰撞

  (3)教师引导、归纳(课件演示1毫米长度)

  (4)讨论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教学生,把自己通过课后自学或其他渠道知道的知识告诉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学*,初步对毫米有了认识)。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让学生估计1分硬币的厚度

  (2)实际测量,验证与估计的差距。

  (3)感知1毫米有多长。

  (4)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厚约1毫米。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心体会,用脑思考而后建立感知,使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把“称”)。

  4、实际测量

  (1)测量橡皮擦长约几毫米。

  (2)测量字典厚约几毫米。

  二、认识分米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每个学*小组估计、测量铅笔长度。

  (2)交流、汇报。

  (3)认识分米。

  (4)讨论分米、厘米的关系(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那么从刻度5到刻度几是1分米?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1)用直尺量出1分米长的小棒,并剪下用手感知1分米的长度

  (2)找一找学具和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析

  《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学*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 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学*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二、说教法

  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在整个教学中,给学生正面刺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2.练*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也是学生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在估测物体长度时,有效帮助学生估测准确些。为了达到估测相对准确,课堂上采用让学生去估测不同物体的反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估测长度方面的技能。

  三、说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已制定的目标,我在学法培养方面做到: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在找、摸、量、摆的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建立起毫米和分米的观念,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惯。本课教学比较重视观察发现,估计测量,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和交流观察发现的机会。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们的发言,取取长补短;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同学合作学*,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公园淘气宝的告示:身高80厘米以上,1米30厘米以下的方可入内。你可以进入玩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身高多少,能否进入游玩。

  提问:这里涉及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把米和厘米板书黑板上)你能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在课初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稳定学生学*情绪,做好学*的准备,同时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玩的,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情境中自然引出二个已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唤起他们对米和厘米的印象,为新知识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

  ①出示二把尺子(一把以厘米为单位,一把以毫米为单位)观察这二把尺子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发现特点时,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②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出示一支4厘米长的铅笔分别放在这二把尺子上方的图,观察用哪把尺子好点?

  得出结论用这二把尺子量这4厘米长时,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再出示图,是4厘米5毫米的铅笔放在这二把尺子上的图,量这支铅笔,用哪把尺子好点呢?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有毫米的尺子去量不是整厘米数时较准确点.

  ③建立毫米的表象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为了使结果比用米和厘米测更准确些,产生了一个新的单位:毫米。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一想,记在脑中。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典型的硬币厚约为1毫米,让学生去观察。要求学生观察努力去记住1毫米的长度。接下去要求比划3毫米的长度并与尺子比较调整比划结果,继续报几个毫米数让学生比划对照,最后要求比划10毫米的长度。

  ④学*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预计学生不难发现:①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②1厘米=10毫米。如果没有发现就通过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提问:如果某人对厘米比较熟悉,而对毫米印象不深,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想起1毫米来呢?

  引导学生除了记那典型的物体外,还可以想象把1厘米长*均分成10份来回想1毫米的长度。

  ⑤应用毫米去估测

  谈话:通过学*我们对毫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会用它来测量吗?看看课初的铅笔是多长?

  预计学生有二种不同答案:4厘米5毫米或45毫米。告知学生这二种答案都可以。同时提醒学生毫米相对较小的单位,测量操作更要规范,注意把左端与尺子上的刻度线对齐,避免移动造成错误。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二三人说后,

  教师拿出带毫米的尺子放在离书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学生对比参照去估。接下去再把尺子靠*数学书,让学生估一次。最后要求去测量,数学书到底是几毫米厚?

  (这个过程着眼学生毫米观念的建立,给学生一个估测、对比、再估测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毫米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力)

  师:请你象刚才这样,从身边选一个较短小的物体去估一估。

  (我认为学生因为学*过用厘米和米去测量物体,所以其测量的方法,读多少长的认读法都能正迁移到毫米的有关应用中去。所以我认为测量时把物体与0刻度线对齐或1刻度线对齐等去测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强调,如果学生有出现告知是可以的就行。我把主要精力放在1毫米表象和几毫米的长度观察建立上,放在估计长度,测量长度上。这样教学是符合当前几何教学的改革趋势,做到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等。)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教师承接上面师生估测活动,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不借助于直尺等有刻度的物体,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比如0到10,10到20的距离都是1分米。让学生用1分米长与所画的线段比一比,思考如何记住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如从中指尖到掌心之间大约长1分米,手掌宽约1分米等。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③应用分米估测

  最后让学生去选择身边的物体如桌宽等去估计、测量。

  (分米的教学与刚才的毫米教学类似。着眼于学生分米观念的建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

  师:排列后,请你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师:从下往上看,这些单位是从小到大,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比米大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比毫米小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什么?(说)。

  师告知学生: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毫米小的单位,还有微米等。[1][1]

  小结:因为各国*惯的不同,有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不同的长度单位,写篇数学小日记。

  (三)巩固练*

  巩固练*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了以下练*题

  这些练*题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必要重复,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去研究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扩展3)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

  在*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惯和学*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知识。

  二、 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 让趣味练*,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扩展4)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菁选

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毫米分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课时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测量。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教学准备:尺子、硬币、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1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问:我们可以用这根米尺干什么?

  3、你能用它来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的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米以外的其它长度单位。揭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厘米

  先介绍1厘米,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举例说明什么物体大约1厘米。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试一试

  2、认识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几厘米?3分米呢?1米是铄多少分米?1米又是多少厘米?

  3、认识毫米

  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2厘米呢?量很短或很薄的物体就要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硬币的厚度。

  三、巩固练*

  1、量一量 练一练1、2、32、4、5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测量系列的一课,是在学生学*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厘米、米及简单估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千米、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面积的基础。

  本课的数学本质是: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和硬币的厚度,使学生感受引入新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画、量一量、画一画、测一测、比一比和估一估,认识分米和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单位长度的线段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合理选择使用长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能估计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课前调研:

  1.你知道分米、毫米吗?知道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吗?

  2.填空:200厘米=()米

  3.请用尺子画一条长度大约为10厘米的线。

  4.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

  结果:

  1.不知道的占90.9%。

  2.正确的88%

  3.正确的64%。

  4.桌子长10人,铅笔长6人,门高12人,不知道5人。共33人。

  结论:

  学生知道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部分知道分米和毫米,但对实际意义不理解,也不知道关系。

  后测(考试)情况:学生对45厘米=()毫米,这一题的错误较多,原因是对45个10是多少有些陌生。

  成功案例:

  活动一:制造疑问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出示课件)

  请你们猜一猜哪条绳子长?为什么?

  生:第2条绳子长,因为它拉直以后就长了。

  2.我这还有两条线段,你们想不想猜猜它们的长短呢?(教师出示2条线段的课件)

  蓝色红色

  猜一猜这两条线段闪烁的地方哪个长、哪个短?

  生1:蓝色的线段长

  生2:红色的线段长

  用什么办法能准确的知道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生:用尺子量

  请每个同学量一量,结果如何呢?

  生:一样长。

  活动二:认识1分米、1毫米有多长。

  1.量一量

  动手量一量,把数据写在表上。

  (汇报时请个别上台展示)

  小朋友量出了这两条线段都是10厘米

  通过这两次估测,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要想知道物体的准确长度要用尺子量。

  你们知道10cm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表示,是什么呢?

  生:分米,你对分米有什么了解吗?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在数学上,10厘米我们也说是1分米。)

  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生:1dm=10cm

  2.找一找。

  小朋友都带有尺子,快拿出来用手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然后说给同桌听。

  生:从1厘米到10厘米之间这段

  生:从4厘米到14厘米之间这段

  ……

  小朋友们已经能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有多长了,现在请你估计然后测量一下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学*用具中哪些大约有1分米。(自己不好测量的可以找同学帮帮忙)

  生:手的长度

  生:衣服上扣子之间

  生:头发的长度

  ……

  小结:小朋友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了很多大约长1分米的东西。

  3.小组讨论找关系。

  老师有个问题请小朋友思考:1米是多少分米?可以看看米尺,动动脑筋想一想看!(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汇报时,请两名学生上台帮拿尺子数给大家看)

  生:1米=10分米

  用字母又怎么表示呢?

  生:1m=10dm

  同学对分米认的很清楚了,能不能用的很清楚呢?(出示练*课件)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扩展5)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画片?说说动画片里得人物。

  交流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及片中人物。

  二、情境导入,复*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短了)谁来回答悟空的问题?(课件: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1( )。)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米)。你能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吗?

  请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又变短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40( )。)厘米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边说边板书:厘米)。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中呈现的逐渐变短的金箍棒,增强了动感效果,旁边悟空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让学生用比划的方法加深对1米和1厘米的理解,较好地巩固了这两个长度单位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的表象。】

  三、新授

  1、 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

  接下来,可要仔细观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那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到底有多长呢?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请大家动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小结:我们学*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毫米?我们学*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常规:米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具准备: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购物卡、银行卡、各长度的小金箍棒等。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你真了不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甜甜小朋友特别喜欢孙悟空。有一天,孙悟空就来到他的梦里(课件演示孙悟空图片),甜甜和他学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生:喜欢

  师:孙悟空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是什么?

  生:金箍棒(课件演示金箍棒)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来探索和研究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二、新授

  (一)复*旧知

  师:(课件出示金箍棒变短)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拿着金箍棒的孙悟空

  师:老师手里也有这样的一根金箍棒,让我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

  生;大约1米

  师:找两个听讲最认真的同学上来量一量到底有多长?(师板书:1米 )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1米呢?(师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复*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认识毫米

  师:(课件演示)同学们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金箍棒变短了

  师:现在在学具中找到这根金箍棒,先估计一下到底有多长?

  生:大约1厘米

  师:动手量一量是多长?

  生:不到1厘米

  师:这根金箍棒变得特别的短,都不到1厘米。要想准确地测量他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师板书:毫米)

  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谁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 。

  生演示

  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师:我们以前学过,尺子上有好多的线,这些线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刻度线。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两条短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也就是说尺子上1小格就是1毫米,同样这样的一小格也是1毫米 。

  师:你现在会指了吗?下面在小组内指一下。谁愿意上来指一下。

  师:现在每人从学具盒中拿出1分钱的硬币,然后测量一下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多少?

  生:这个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 。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 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生演示

  师:看到用手势表示出来的 1毫米 ,你有什么感觉?

  生谈体会

  师:1毫米特别的短,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学生说出10张纸的厚度、电话卡的厚度等等

  师:现在你打开练*本,请你在练*本上画出5毫米的线段,再画出一条 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 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1厘米 = 10毫米 ( 课件演示 1厘米=10毫米)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准确的量出小金箍棒的.长度?试一试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生上讲台测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金箍棒的左端,然后数一数一共有7个小格就是7毫米)

  师:像这样比较短的物体我们来测量时就用毫米来表示,老师这里还有一根,谁来测量一下。

  师:仔细观察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多少?

  生1: 2厘米3毫米

  生2: 23毫米

  师: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 2厘米3毫米 表示有可以用23毫米表示。

  活动二:认识分米

  师: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又要变成1分米长了)

  师:这会是哪一根?请你在学具中找出来。老师告诉大家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1分米。分米是我的这节课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师板书:分米 dm)

  师: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动手量一量

  生: 10厘米

  师:1分米就是 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 10厘米 )

  师:借助这根小金箍棒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分米(生说,师补充一次性纸杯、直板手机等)

  总结长度单位:

  师:请看黑板我们在研究金箍棒的长短时,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分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板书)

  师:加上我们原来所学的米和厘米,他们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叫做长度单位。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下吗?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生边说,其余同学用手势表示)

  是引导简单分析它们之间的进率: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师:我们以后在测量物体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呢?

  生:在测量非常短的物体时用毫米,比较短的用厘米,比较长的用分米,长一些的用米。

  认识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

  请你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实物展台出示)

  一起在手中的米尺上找一找1分米。

  学生自己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

  师:让我们1分米1分米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

  师:对,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就是1米=10分米(板书)快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记住它们的关系。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米

  三、练*巩固、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孙悟空给大家出的题目

  1、估一估、量一量

  物体

  估一估

  量一量

  一元钱的硬币的厚度

  ( )毫米

  ( )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度

  ( )分米

  ( )分米( )厘米

  2、八戒听说我们学*了这么多长度单位,他也来凑热闹了,瞧,这是 八戒学完长度单位之后写的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穿上22mm的鞋。吃过早饭,我走了6米来到学校,进教室后拿出7厘米厚的数学书准备上课。课堂上老师用大约长76dm的粉笔在长30厘米的黑板上写字。

  你感觉八戒的日记写的怎么样?我们一起帮他改一改。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扩展6)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优选【十】份

  教学目标 (1)初步同学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以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3)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这也是难点所在。

  课前谈话

  1.谈话(出示直尺):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直尺)对,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直尺,那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直尺呢?

  过渡:人们为了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长度发明了直尺。那直尺是通过什么信息告诉我们物体的长度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直尺。

  2.同学观察自身的直尺,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整理。

  (1) 同学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尺子上有长长短短的线,有数字,大格,小格。)

  指导并板书:直尺上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有个名字叫做刻度线。(板书 刻度线)

  (2)找一找:数字和线是怎么排列的?

  指导并板书: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取名叫0刻度线,你知道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吗?(这里的0不是表示没有,而表示起点)你也能学着给数字1对长刻度线取名吗?(1刻度线),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 )?

  (3)描述:相邻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小格的长度怎样?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大格,数一数你的直尺一共有( )个大格。一个大格里面有( )小格。

  3.小结:直尺就是通过这些刻度线和数字告诉我们长度的。

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

  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复*长度单位:米、厘米

  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

  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

  (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为新知作准备.)

  3、测量纸条的长度。(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

  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1)师: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拿出你的'直尺,把你所发现的说给同组同学听听。(合作学*,老师巡视。)

  (2)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师问:用铅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4)用铅笔尖指出从0刻度开始5毫米的刻度线。

  比一比,谁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线;8毫米呢?

  (5)提问: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1毫米?

  (2)亲身体验1毫米到底有多长?

  师:这是一枚一分硬币,你先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实际测测,看估计的对不对?

  师: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还能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师: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

  (3)实际测量:

  ① 考考你的眼力:你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有多厚?实际测一测,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 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小组操作、互评、反馈)

  教师小结: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下面我们做个智力小游戏。

  师:这是两根纸条,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

  请最有智慧,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给大家演示。

  师:10厘米、10厘米地测,这个方法真好,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说是多长?有谁知道?(板书:分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分米。

  问:1分米是几厘米?40厘米是几分米?为什么是4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体验1分米的长度:

  师:1分米有多长呢?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一拃的长度就是1分米)

  (3) 渗透米和分米的关系。

  创设情境:一天老师叫小老鼠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但是它的直尺断了一节,小老鼠不知如何画。请你帮助帮小老鼠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悟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用一把无起始刻度的直尺。)

  师:1米里有几个1分米?10个1分米是多少?

  板书:1米=( )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三)阶段小结,突出重点

  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物品的长度时,有时就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地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学生汇报略)

  (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蜡笔长6( );跳绳长2( );课桌高7( );粉笔长75( );

  蜡笔长60( );跳绳长200(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测量教室的宽用( );书的厚度用( );成都到北京的距离用( )。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还要不断学*新的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关于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60-61页,毫米、分米的认识,练*十六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和操作,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准确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用具:直尺、米尺、回形针、铁钉、一分硬币、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我们以前学过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用什么作单位?(厘米、米)用手势表示一下。

  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量的?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多少?

  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导入:今天要学*的新的长度单位,可以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准确,这就是毫米。(板书:毫米

  的认识)

  2、毫米的认识

  ⑴、教学例1

  ①、学生观察直尺:尺子上有些什么刻度?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刻度吗?(厘米里有更小的格)

  观察1小格的长度,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吗?

  问:谁知道每1小格的长度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我们通过厘米认识了毫米,那么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分组: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毫米?你是从哪个刻度数到哪个刻度的?

  讨论:厘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答后板书:1厘米=10毫米

  ③、数一数2厘米里有多少毫米?想一想3厘米、5厘米呢?

  ④、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再用手感觉一下,看刚才的手势是否恰当。

  说一说,1毫米的长度是什么样的?

  ⑤、例举生活中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

  ⑵、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将结果填在书上。

  ⑶、观察做一做第3题,你能读出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吗?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回形针28毫米,铁钉38毫米)

  动手量一量回形针和铁钉的长度,你能读出来吗?拿出你量的物体,说出长度。(回形针29毫米、铁钉39毫米、52毫米)

  通过回答,指出测量允许有误差,但不能太大。

  3、分米的认识

  如果测量课桌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方便吗?(不方便)为什么?(课桌的宽较长,毫米较短)因此我们来学*另一种长度单位。

  ⑴、教学例2

  ①、拿出米尺,观察还有什么新的长度单位?

  生答后板书:分米

  问:1分米是多长呢?(1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出示分米塑料尺,量一量它的长度,再用手感受一下。

  ②、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0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演示: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③、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用分米塑料尺检查。

  ④、例举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⑵、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⑶、用塑料分米尺量一量课桌的宽大约是几分米?

  ⑷、你想量出几分米的带子给同学们看,用手举起来。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再齐读一遍进率。

  四、巩固应用(出示小黑板):

  1、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以毫米为单位。(书63页1题)

  左边的同学量三角形,右边的同学量长方形。指名说结果,集体订正。

  2、在横线上填上米、分米、厘米、毫米。(书63页2题)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出结果。

  3、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10分米

  一把钥匙6米

  一支圆珠笔170厘米

  课桌长40毫米

  邓老师高13厘米

  五、拓展创新:

  生活和学*中,你用到了许多物品,你想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吗?请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表示。

  分组进行。

  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并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活动,提高参与学*的意识,体验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于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谈话:前面我们学*了哪长度单位?(板书:米m 厘米cm)

  游戏规则:现在老师两手分开,你们觉得差不多1米了,就喊停。停的时候,找学生拿米尺测量一下。

  继续游戏,你们觉得差不多有1厘米了,喊停!检验一下。

  谈话:我们知道1米比1厘米要长的多,那么,你们还记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米=100厘米)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米和厘米无处不在,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 展现例题)

  过渡:看来,大家学*的很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参观长度王国可是,守卫人想考考大家,你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吗?

  提示:你能指一指数学书的厚度在哪里吗?

  二、新授

  1、认识毫米

  (1)产生需要,初步认识1mm

  追问:在刚才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你有什么发现?

  (大约1厘米,不到1厘米)

  介绍:是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不是整厘米的时候,那就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在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mm,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mm)

  那么1mm有多长呢?

  (2)多种感官参与,感知1mm

  ①从直尺上感受1mm

  要求:请你从尺子上找一找1mm,同桌相互指一指。

  明确:1小格就是1mm

  ②测量感受1mm

  现在,老师这里有个回形针,我想知道它的厚度,可以这样测量,明白了吗?

  请你把我课前给你们的物品请出来,量一量他们的厚度,好吗?

  【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谁了? 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

  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

  预设:Cm、m。

  教师谈话: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教师谈话: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师谈话: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教师谈话: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预设: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复*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谈话:(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能用厘米表示,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 教师谈话: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教师谈话: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教师引导:请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实物展台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着不同的小格问) 学生认识到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引导:请你用铅笔尖指着小格的中间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教师引导: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预设:一样大,*均分。

  教师引导: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引导: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师谈话:毫米可以用小写的mm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师谈话: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我们再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捏1分钱的厚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师谈话: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吗?并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找一找后画下来。

  教师引导: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们周围或生活中的哪些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预设:蚂蚁、米粒、书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引导:金箍棒还能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同位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位相互说一说: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师引导: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预设: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师引导: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金箍棒当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请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长度。

  同位相互量,发现大约12—13厘米。

  教师引导: 大约10厘米。我们手腕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我们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分米与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活动中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体验分米、毫米的产生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2、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正确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知道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比一比谁的眼力好、估一估大约长多少、猜一猜大约有多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觉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小兔拔萝卜:(让学生体验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毫米

  1、观察直尺,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每个1厘米中都有10个小格)

  2、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3、请每位同学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比划比划。

  4、再任意找出两个数,数数它们之间有几个小格?并把它记下来。

  (有可能出现:1厘米=10毫米3厘米=30毫米)

  5、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厘米=10毫米)

  6、学生量1分硬币的厚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7、猜一猜:大概几页书的厚度是1毫米?再合作验证。

  8、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9、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小结:测量比较精细的物品或要求量得精确的时候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如:手表的零件,测量降雨量也用毫米作单位。)

  10、每人在袋子里找出一件这样的物品。(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小兔继续拔萝卜:测得萝卜的长是10厘米。

  2、谁知道1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板书:10厘米=1分米)

  3、国际上把10厘米规定为1分米。从刚才老师的叙述中你听懂了什么?

  4、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和同伴相互交流。

  5、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同桌相互验证。

  6、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用手势表示时教师要注意作方法上的指导)

  7、先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的长度,再比划验证。

  8、比一比谁的眼力好: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有1分米?

  9、小组合作探究: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同桌合作:喜欢量身上哪个部位都行,并把它记录下来。

  2、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再量一量。

  3、游戏:我来说,你来比。

  4、改正数学日记中的错误: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5米高的床上起床后,来到卫生间,拿起16分米的牙刷,9分米的牙杯刷牙洗脸后,吃完早饭匆忙上学去。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80毫米,我以每步4米的步伐走到学校。老师上课了,我拿起14毫米的钢笔和4米厚的练*本认真地作起了笔记。

  四、总结回顾强化新知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了长度家族四兄弟后,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3)用手势比划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4)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量一量整个萝卜的长度。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 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5份(扩展7)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2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方法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教具准备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

  1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复*厘米,米

  〈1〉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二:新授

  〈一〉毫米

  1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练*

  〈1〉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课件出示练*题。

  6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分米

  1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1米=10分米

  三:练*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1小节: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2作业: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师强调:硬币与尺子一定要垂直。先把硬币捏在指间,再把硬币慢慢从指间抽出,指名说说指间留下的小缝大约有多宽?再把硬币塞回去检查一下。把硬币再次抽出,同桌互相看看,说说这条小缝的宽约是多少?

  (4)小组活动:

  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2、认识分米:

  (1)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

  (2)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3)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画一画:在练*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

  1、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 ) 从家到学校500( )

  橡皮长30( ) 文具盒厚4( ) 楼房高30( )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2、电脑出图:小蚂蚁爬房顶(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米5分米,90厘米,9分米),一共走了多长?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 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材分析】

  本课为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学生用具】

  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谁了? 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

  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

  预设:Cm、m。

  教师谈话:请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用手势表示,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指尖的距离大约是1厘米。 教师谈话: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两臂展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

  教师谈话: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预设:1米=100厘米

  教师谈话: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预设:直尺上0-1的距离是1厘米,1-2的距离是1厘米,4-5的距离也是1厘米。

  设计意图:复*长度单位厘米、米

  二、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谈话:(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能用厘米表示,没有1厘米厚,刚好够1小格(即1毫米), 教师谈话:你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教师谈话: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教师引导:请在尺子上找找1毫米

  实物展台出示尺子: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着不同的小格问) 学生认识到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教师引导:请你用铅笔尖指着小格的中间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教师引导: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预设:一样大,*均分。

  教师引导: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引导: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教师谈话:毫米可以用小写的mm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教师谈话: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我们再来感受1毫米有多长。

  学生用手捏1分钱的厚度,进一步感知1毫米。

  教师谈话: 你能在直尺上找出5毫米吗?并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找一找后画下来。

  教师引导: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金箍棒可以放在耳朵里呢。

  我们周围或生活中的哪些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呢?

  预设:蚂蚁、米粒、书本厚度、指甲厚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毫米,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引导:金箍棒还能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1分米有多长呢?

  请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同位相互说一说 学生同位相互说一说:1分米=10毫米

  10毫米=1分米

  教师引导: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预设: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师引导:一拃长大约就是1分米,金箍棒当然可以放在手心里。

  请用皮尺量一量同位的手腕一周的长度。

  同位相互量,发现大约12—13厘米。

  教师引导: 大约10厘米。我们手腕一周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让我们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大约一拃长。

  教学内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

  (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