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

首页 / 说课稿 / |

  《冰灯》获奖说课稿 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冬冬观赏冰灯后异常兴奋的心情。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引人注目”“晶莹”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说出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掌握按方位顺序写的段落的阅读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一.点击课件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世界。(点击课件:哈尔滨的冰雕灯会)

  2.说说人们在干什么。(引出课题:24 看冰灯)

  3.你看到过用很大很大的冰块雕成的冰灯吗?请说说。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感受冰灯之美。

  2.自读课文。

  3.学*生字。

  (1)认读生字。重点:滨()莹()烁()

  (2)分析字形。重点:佛腾廊檐

  (3)按结构说生字:上下结构( )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

  4.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冬冬在看冰灯的过程中到过哪些地方?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后板书:

  什么地方 公园门口 冰桥前 冰雕长廊 冰雕动物园 冰迷宫 冰灯前

  看到什么

  6.说话训练

  (1)冬冬来到______(什么地方),看到________(什么东西)。

  (2)冬冬看到_______(什么东西),在_________(什么地方)。

  三.细读课文

  1.冬冬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神奇美丽的冰灯。那么哪一个地方的冰灯你最喜欢呢?请你美美的读读它吧!(学生自由读)

  2.学*第2段

  (1)指名读。

  (2)品味佳句:公园里一座座冰雕晶莹透亮,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一座座”写出了什么?“闪烁”是什么意思?从“晶莹透亮”上你知道什么?

  (3)朗读第2段。

  3.课文哪一段最吸引你? (这里暂以第4段为例教学)

  (1)有感情地读读第4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及原因。(学生各抒己见)

  (2)点击课件:栩栩如生的冰雕动物

  理解“奔腾”“报晓”“神气活现”“挥舞”等词语。也可以做做动作理解。

  (3)除了这些冰雕动物,还会有哪些冰灯?用“()的()怎么样地干什么”句式说一说。

  (4)完成作业本第2题,正确搭配词语。

  (5)朗读训练。

  4.学*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再边默读边用“===”划出表示地方的词语,用波浪线划出写看到什么的词语。

  (3)读读第2、3两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4)读第4、5两句,哪些词突出冰雕特点?有不理解的词吗?

  四.回顾总结

  如此美丽的冰雕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出来,介绍给别人。

  五.课堂练*

  1.抄写生字词语。

  2.读熟全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冰灯》获奖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知道哪儿的冰灯最有名?

  2、板书课题:冰灯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巷 俗 菱 适 炕 棉 爹 扭 废 袄 悔 融

  (请单行的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走街串巷 *俗 菱形 炕上 爹爹 棉袄 合适 废玻璃 扭头 融化 后悔

  2、熟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⑶、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局部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a、父亲正在打磨一快冰。

  b、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快冰。

  全班感情朗读5—10自然段。

  ⑷、齐读11自然段。

  学生用自身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⑸、指定学生接读1—4自然段。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这局部讲了什么?

  ⑹、齐读全文。

  ⑺、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三、作业安排:

  感情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我”

  要灯笼(起因)

  冰灯

  父亲

  做灯庞(经过)

  特别灯笼(结果)

  (羡慕)

  五、教学后记

  《冰灯》获奖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2、动作表演

  片段: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喊”,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在上学路上,你看到你的好朋友小红,离你有一段距离,你想和他一起上学校,你怎么喊他呢?谁来试试?文中“喊”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呢?“急忙”说明喊的速度快,谁来急忙喊一喊。当“我”看到父亲做冰灯,非常寒冷,我为什么急忙喊呢?透过急忙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呢?(“急忙”一词,说明“我”非常心疼父亲,生怕父亲冻着,想让父亲快点儿来到被窝里来暖暖手。)

  以上片段,我是抓住重点词“急忙喊”“赶快”师生进行表演,玩味语言,这样学生水道渠成地体验到浓浓父子情,学生情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堂课,我就是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词嚼句,玩味语言,体验那浓浓的“爱”,当然,这堂课也有缺憾,在时间把握上有所偏颇,后来拓展延伸部分:说说父母关心我们的事,没时间交流了。

  《冰灯》获奖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学会“斑、迈、鞭、宫”4个生字,理解“奔腾、报晓、神气活现、挥舞、天寒地冻”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课文,体会冰雕的美丽和观赏冰雕时快乐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课题:

  同学们都看过花灯吧,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那么冰灯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去——看冰灯。(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读课文,思考:什么叫冰灯?

  2、指名谈谈对“冰灯”的理解(欣赏几幅冰灯的图片,解说:冰灯是用很大很大的`冰块雕琢而成的灯)

  3、课文中介绍的冰灯是什么样子的呢?再读课文:圈出生字,划出新词,标好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接读课文,及时正音;说说课文中的冰灯是什么样子的。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

  冰灯这么有趣,带老师到最吸引你的地方去看看吧!(出示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冬冬来到冰雕动物园,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图片:奔腾的斑马,报晓的公鸡,活泼的花猫,笨重的北极熊,小猴骑大象。

  3、出示句子:瞧,那冰雕的大象……正是有趣极了。

  ①自由读,喜欢这座冰雕吗?为什么?(体会“神气活现”“有趣极了”“挥舞”)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句子(抓重点词、加动作……)

  ③指名读,评议

  ④有感情地齐读。

  4、再请你读读第四段,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反馈)

  ①如果你是小雕塑家,你还能雕出怎样的小动物来?出示:()的()

  ②小猴骑大象这么有趣,那活泼的花猫会是怎样的呢?

  ③你能不能选择一种冰雕动物,学着第3句的写法把它栩栩如生的样子展现出来呢?

  (练笔—同桌互相评改—指名展示,集体评议)

  5、四人小组合作,以“冰雕动物园的动物真是可爱极了。”为首句,模仿第四段说一说。

  四、小结。

  《看冰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冰灯》获奖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朗读理解课文的5—10自然段,了解父亲做冰灯时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语段。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浓浓的父爱之情以及我“后悔”的原因。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屏示)

  每逢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就特别开心。在乡下,孩子们爱提着漂亮的灯笼走街串巷,那可是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和享受!你们见过灯笼吗?什么样的?

  除了用纸、玻璃制成的灯笼,还有用冰块做成的灯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课文——(齐读课题)冰灯,(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

  1、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出示预*要求)

  ⑴读一读:要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句子特别让你感动?感动的理由是什么?

  ⑶读完课文再说一说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

  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检查预*情况。

  1)接下来我们要比赛了。先看这些词语(屏示),谁会读?(指名逐行读,再出示拼音齐读)

  2)生字会读了,课文呢?老师要看看谁的胆子最大,谁的读书本领最大?你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三、学*第5—10自然段。

  1、是啊,因为我希望父亲能够给我做一盏透亮的灯笼,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就忙开了。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2、大年三十的早上,……忙着什么。这时候,我知道父亲在做冰灯吗?当时屋子里光线很暗,(屏示5)谁来读这段话?

  你知道什么是炕吗?(简介)再读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光线很暗离炕很远)接着读,谁来读好这句话?

  我不知道父亲在做什么,于是我问——(引读第六自然段)

  父亲把头扭过来,(屏示7)指名读。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材料、疼爱、对比)谁能把父亲的言行表演给大家看看?谁来配合?(#6、7)(评议,集体表演读)(板书:打磨冰块)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课文中的我,看着父亲用力地打磨冰块,你能睡得着吗?(指答)为什么?

  是啊,(屏示8)我再也睡不着了。直接指名读。(师点评)

  父亲看见了,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指答屏示9)小组读,(屏示另句)另组读,跟我们刚才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屏示两句)这几个词语能省去吗?说说理由。(父亲疼爱儿子)读好句子,突出词语。

  父亲担心我着凉,可是——(屏示10—1)范读,(板书:手真凉)为什么这么凉?(指答)他是在为了能够给我做一盏透亮的灯笼。(屏示10—2)齐读。为什么后悔了?为什么说真不该呢?(指答)

  看到父亲为了帮助自己实现愿望在忍受着寒冷,“我”是又后悔又心疼。谁能读出这种又后悔又心疼的感觉?(指读,齐读)

  3、(机动)学到这里,你知道父亲是怎样为“我”做冰灯的了吗?

  4、(据板书)……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让我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5—10自然段。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父亲忍着寒冷为我做了一盏透亮的冰灯,那么我怎么会想要父亲做一盏透亮的冰灯的,这盏冰灯又给了我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

  2、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作业(屏示)

  第一题:朗读课文,练写生字词语。

  第二题:自由选择一个: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找几个小伙伴一起编一个课本剧。也可以选择一个事例说说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1)

——月光曲获奖说课稿优选【五】份

  月光曲获奖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深邃、隽永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体现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本单元意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让学生领悟到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生自学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品读《月光曲》的内容,细读贝多芬为何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乐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a、理解“幽静、倾听、纯熟、激动、陶醉”等

  词语

  b、熟读并背诵第九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a、通过农远设备和资源应用,欣赏《月光曲》的意境。

  b、抓住情境特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段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贝多芬为兄妹作曲,理解贝多芬人性中的光辉,了解他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通过朗读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难点: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四)教具准备

  农远设备和资源,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设计理念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体现“五主一辅”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农远资源的声像技术为辅助的原则,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音乐的欣赏,农村的学生只停留在表面,对国外音乐家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不能将音乐与生活联系,本课的教学是拉*学生和音乐距离的良好时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更要让他们懂得欣赏。

  (三)教法

  在教学中我利用农远资源的声像特点,采用“听、看、读的情境激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1、听音乐。通过倾听让学生走进课文。

  2、看图片。通过欣赏让学生入情入境。

  3、读文本。通过诵读品味让学生以读为突破口,品悟人物内心情感。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听曲、品文、悟情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人的情感之美。

  (四)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者,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此为善教者。”想要成为“善教者”,必须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方法。

  1、自主探究:通过不同任务、不同目的的欣赏和朗读,让学生探究自悟。

  2、质疑解难: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语境以及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内涵。

  3、合作交流: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对比,加强比较朗读;通过批注交流,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三维目标和对教材的全面分析,我按照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实施既定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在这个环节,首先会为同学们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曲子,听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课题《月光曲》。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拉*学生与音乐的距离。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使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本课的导入从感性认知入手,教师利用农远声像资源,将课文中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文字以音乐的形式在课堂上加以呈现,让学生的情感因受环境氛围的感染而产生变化,运用农远课件播放的月光曲是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拉*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二)品读课文,知《月光曲》

  《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兄妹俩在听到《月光曲》时的表现,并用圈划的方式区分出虚写和实写。同时出示课件,呈现描写《月光曲》内容的段落。其次,对照出示的课件,提出要求,找一找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读一读,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这样写好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品读之后,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跟随着教师范读走*音乐的深处。

  (设计意图:第二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借助语言文字,提升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感悟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的魅力,逐渐自主获得语言画面体现意境美的教学策略,我抓住“朗读”这一教学手段。通过农远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段落,让学生自由鉴赏,朗读品析,让学生在读和说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重点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结合课件的图片资源和文中的优美文字,抓住舒缓、曲折和高昂的语调,有层次性,入情入境地读。教师的课件配乐朗诵则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中,感悟音乐的意境。这也为下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三)精读课文,悟人性美

  第三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的体现“五主一辅”的原则,此环节重点抓住,农远课件和互助合作训练的结合。通过合作实践探究新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被兄妹情感动品味亲情美

  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贝多芬会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乐?此时教师创设情境,带学生精读课文。课件出示兄妹俩的.对话,请同学对照课件练*分角色朗读,评析人物心理活动。

  (2)遇知音而激动体会人性美

  课件出示贝多芬弹钢琴的画面,盲姑娘入神的倾听,同时出示盲姑娘的对话,让学生自由读,揣摩盲姑娘的心情。进一步提出质疑,对话中哪里可见盲姑娘的心情?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来读一读课文。

  (3)寻找环境描写欣赏月光美

  此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各种方法都给以表扬和鼓励。最后引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第三环节着重让学生体会贝多芬人性中的光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学上需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剥丝抽茧。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关键在于运用课件突出妹妹的对话,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盲姑娘这里,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情的方法,分析盲姑娘因为家庭贫穷而艰难地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听到贝多芬演奏乐曲后的激动心情。农远课件的运用,是凸显人物内心变化的关键点,让学生一目了然,确保了人物内心探索的顺利和高效,从而也解决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此外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情境再现,主题升华

  教师通过课堂小结梳理课文结构,再现月光曲的意境,升华课文主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乐曲包含的文化内涵,升华主题。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注意知识的回顾和情感的升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将文章片段一一串联,从整体的角度回顾课文。课文的结束再次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和画面,一边朗诵文中对应的句子。此时农远课件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使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整体回归,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新的感性高度。)

  四、布置作业

  二选一:

  1、聆听《月光曲》,写出你想象的画面

  2、课后搜集资料,认识贝多芬音乐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二选一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需求,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拓展课外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月光美

  亲情美

  人性美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月光美、亲情美和人性美将教学过程一一串联。既体现了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易于让学生接受。)

  本课教学设计的教学重点,在于为学生再现《月光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画面只有借助农远多媒体课件才能呈现。农远设备和资源的运用拉*了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学*过程中的巨大优势。

  月光曲获奖说课稿 2

各位评委教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月光曲》。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下头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看法。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位于本单元第二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本文让我们明白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对话描述等,使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身;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中公考试研究院为大家供给了详细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二、说学情

  仅仅对于教材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合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景。

  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记叙性的文章,对此类文本的特征已经有所掌握,所以在这一课中,主要是结合阅读课的课型特点,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经过对语言的品读,去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方法的指导为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

  下头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情趣,经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完美的氛围之中。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在ppt上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然后示范读,纠正字音。之后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明白文章所写的是什么资料,并概括《月光曲》谱成的过程。然后能够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们感受音乐之美,并且谈自我的感受,从而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深入研读

  在深入研读这个部分,我会经过问题的引导、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了解,体悟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去品析关键的句子和段落,然后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物特征以及思想感情。赏析的重点设置为能够表现人物情感的一些语言描述的句子,比如:“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我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可是随便说说罢了。’”和“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这两句话,都是语言描述,这其中,表现了盲女的善解人意,表现了兄妹两人都能够为对方着想,也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出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关怀,以及因为音乐而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更加深入的文章主题的探讨,这一个部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解决贝多芬谱成《月光曲》时的心境,从而体会本文所想要表现得主题:关爱贫苦大众,热爱祖国和人民。

  (四)延伸作业

  延伸和作业的资料我都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进行安排。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带领学生总结文中所学,重申情感主旨,体会贝多芬的感情,然后训练学生表达,让学生以贝多芬的身份来写一段话,表达当时的感受,表达对兄妹二人的感情。这样,不仅仅能够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我情景,检验学生学*效果,也能够在写作本事方面让学生得到训练、提高。

  月光曲获奖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以“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为读写点进行编排。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本文文脉清晰,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渴望——听了演奏满足——知道是贝多芬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听到对话被触动——同情兄妹被感动——遇到知音而激动——用《月光曲》抒**感)交织而成的。

  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是《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是落实本组课文读写点的重点段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前已经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又有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再加上学*《伯牙绝弦》后,对“知音”一词有了真切的了解,因此,只要适时点拨,学生即可探寻出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但《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本设计为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段,在读中感悟、角色体验的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通过个性化朗读、听音乐读、删句品读等方法体会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围绕这样的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原因及体会第九自然段实虚结合的写法及表达效果。

  四、教法及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较好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入有效的对话,把语文学*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把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删句品读、填词补白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本课的教学。同时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采用归纳概括原因、提炼文中词语概括画面、批注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读、思、议、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课文。

  五、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引出问题

  (二)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三)感受曲境,领悟写法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从整体入手回顾主要内容并回忆上节课质疑:“贝多芬为什么为兄妹俩弹曲子,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为后面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做好铺垫。

  围绕中心问题“贝多芬为什么为兄妹俩弹曲子,弹完一曲又弹一曲”,我组织学生默读自学,请他们快速提取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弹曲原因,并和同组同学交流修正。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惯和能力。

  学生自学后,我采用小组汇报形式组织全班交流:探究弹曲原因。有的组在汇报中相互补充出兄妹俩酷爱音乐、家境贫穷;有的组通过填词补白法走进姑娘真实内心体会“随便说说”的内涵,感悟到姑娘善解人意,而这个姑娘竟然还是一位盲人;有的组运用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体会到贝多芬的心被触动。这时我及时小结学法:你们真会学*,抓住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体会到弹曲原因。学生充分朗读感悟后,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你就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贝多芬被感动而为兄妹俩弹曲子。

  接下来学生围绕“为什么再弹一曲?”继续展开交流。有的小组汇报说:“我们小组抓住‘入了神’及对话中的两个‘啊’体会到盲姑娘懂音乐。”有的小组补充说:“对话中的两个‘您’使我们体会盲姑娘猜疑和确定这个人是贝多芬时特别的惊喜和激动。”大多数学生只能知道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却体会不到贝多芬是因遇到知音而再弹一曲。这时我通过删句朗读,让学生认真看书倾听,发现其中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我的朗读和书上相比少了“感情多深哪!”但他们还是体会不到贝多芬琴声中融入的深厚感情。这时我进行点拨:一般人听贝多芬的音乐和盲姑娘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学生恍然大悟,立刻感受到盲姑娘就是他的知音。这时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再次走进贝多芬内心:“此时此刻,你就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语,你会想……”这样学生情感与贝多芬内心就会产生共鸣,真正体会到他因遇知音而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

  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领悟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叶圣陶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可文章并没有真正描写《月光曲》琴声、节奏及旋律,这一内容是通过皮鞋

  匠听琴声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进而鉴赏这段文字?在这个环节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等方式学*第九自然段内容,使《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共鸣。

  学生默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并用概括的语言批注读后体会和感受,我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层次汇报交流。

  第一层: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有的学生用不同语气朗读表现眼前出现三幅画面;有的是从文中提炼出:“洒遍银光、出现微云、波涛汹涌”概括出三幅画面;还有的能在教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画面变化”的点拨中,发现“月亮升起”、“越升越高”、“忽然”这些表示变化的词语。至此,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描写月光曲的语言文字所呈现的美妙画面。

  第二层:体会旋律变化。学生感受到画面后,很快就有同学体会到画面的变化原因——乐曲旋律、节奏变了:轻幽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这时我及时评价鼓励:“你真会学*,透过文字体会到节奏和旋律,看来边读边思考往往能读出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思。”

  第三层:体会情感变化。学生能感受到旋律、节奏而想不到这些都是由贝多芬情感变化所致,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前文并结合板书想一想: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联系上文后发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心情轻松*静,曲子轻松舒缓;当他听到琴声和对话,十分感动,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为盲姑娘弹琴,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自己,这时的贝多芬遇到盲姑娘这个知音更显激动,触景生情,即兴创作《月光曲》,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这样细细体味,学生思维豁然开朗:文章借助皮鞋匠的想象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此时学生读懂《月光曲》谱成的过程,体会到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源泉,进而感悟到“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和谐统一的艺术魅力。

  第四层:欣赏乐曲,感情朗读。此时播放《月光曲》片段,学生会有目的欣赏,听出其中变化,感受乐曲美妙。再通过自由读、推荐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月光曲》富于变化的美妙旋律及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

  第五层: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虚实结合”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法,应该让学生认真体会其作用。我引导学生观察:皮鞋匠的联想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吗?然后删掉联想的部分,让学生读并谈感受。体会在实在事物描写中加上恰当地联想,文章内容会更生动,表达感情会更深刻。这样的表达方法就叫做“虚实结合”,批注书上。

  第六层: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学生熟读成诵后,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七、学*效果评价

  1.朗读能力的评价:课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检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

  2.语言积累能力的评价:课上,背诵第九自然段;课下,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3.表达方法的评价:课下,边欣赏《月光曲》,边描写自己想象的画面。

  八、本设计和以往的设计相比,有这样三点最突出的特色:

  (一)主线清晰

  以盲姑娘和贝多芬相互交织的情感变化作为教学主线贯穿全文。在回忆《月光曲》谱写经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创作原因”这一主要问题,抓住重点语段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第九自然段,区分实在事物和联想内容,体会两者结合的表达效果。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

  (二)自主读悟

  环节二“探究创作原因”及环节三“感受曲境,领悟写法”,均采用自主读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在作业纸上归纳创作原因并交流修正,从文中提炼词语概括三个画面等学*方法,都培养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能力。通过创设“此时,假如你就是贝多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的情境,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真切体验到人物情感。自主读悟、汇报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能力。

  (三)授以学法

  引导学生从人物言行中体会其丰富心理和情感,深入探究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品读文中描绘《月光曲》的情景,除让学生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外,还通过删掉联想部分与原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清哪是“实”,哪是“虚”,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获得人文滋养的同时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月光曲获奖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十课《月光曲》。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为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

  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二)倡导合作学*,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体现了学法“读”、“议”、“悟”。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四)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我让学生尝试自学后,出示插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里*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十分感动,正象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从而解决了文章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六)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练*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月光曲获奖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而《月光曲》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重点的极好例子。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文脉清晰,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暗线是贝多芬的感情发展。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喜爱的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另外,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

  《月光曲》这篇课文,感情深沉,意境深远,特别是第九自然段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反复品悟语言内涵,真正读出深层次体验,在此基础上达到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3、学会分辨实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意境,感受乐曲美妙和作者在叙事中将两者恰当结合,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四、说教学重点:

  定为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感情变化原因。

  五、说教学难点:

  学*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六、说教法:

  抓住重点、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感悟写法、拓展阅读、迁移运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读思、批画、体悟、说与写。

  八、说教学流程:

  结合211导学练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让教法、学法充分应用于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两课时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检查字词学*情况(重点指导“粼”和“霎”的书写)

  三、抓住课文线索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四、探寻原因,体会情感

  五、小结

  以上五个环节的实施,主要为了达成两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等词语。

  2、根据课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温故而知新。在这一环节主要复*两个知识点:一、听写词语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复*,做好与第二课时内容的衔接,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相信学生的能力,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放在了八九自然段上。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最能表达月光曲旋律和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文章的精妙之处,是本单元及本课读写训练的着力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停留驻足在此,引导学生读思、勾画批注、概括画面、朗读悟境、欣赏体会。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默读八九自然段,勾画批注,分辨出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品读第九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月光曲》旋律的变化的。在这里我做了三个预设。预设1首先出示重点句段,引导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有效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借助这些词语还可以清晰的想象画面。有利于后面的朗读指导。预设2联系文章内容,体会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和贝多芬情感变化之间的联系。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以及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学生用绘声绘色地个性化朗读,再现文本的情境,彰显语言学*的魅力。内化语言、体悟情感、积淀语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和孩子们一起欣赏《月光曲》

  让语言与音乐相通相谐。

  三、领悟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要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作中加以运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鼓励学生在*作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四、拓展阅读扎实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在课外拓展阅读中得以实践。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场的方法。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朱作仁教授曾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语文的规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2)

——《十六年前的回忆》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获奖说课稿 1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和“思考·练*”),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和“思考·练*”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生*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生*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

  (1)***是***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预*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要点:一是***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有多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体会要点:

  ①***知道局势的严重性,知道自己身处的危险;

  ②***知道自己的责任;

  ③***坚决不离开北京。

  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朗读要点:要读出坚决的语气,要读好两个反问句。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要点:***被捕时十分镇静,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4)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重。他的心被一种伟大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体会要点:

  ①“伟大的力量”,指的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②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的不屈不挠,安定沉着,是因为倔心中有“伟大的力量”。

  ③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 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恶极恶的敌人,***“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来鼓励亲人,使“我”也变得机智勇敢了,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④从“我”由惊慌害怕:怕变为机智勇敢,说明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说明这种力量的'确是伟大的。

  朗读要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气的坚定,体会哪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安定、沉着、伟大的力量、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方法:这个句子是理解上的难点,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伟大的力量“才会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联系其他革命烈士的事例理解。

  (5)、“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体会要点:①这是教育后代永远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②也是教育后代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

  朗读要点:要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

  四、对***或李星华倾吐情感

  以“***爷爷,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①对***爷爷表敬意;②汇报今天的幸福生活;③表示继承革命传统。

  或以“李星华妈妈,我对您说”指导表达。说话内容启发:1表示安慰。2表示敬佩和向她学*。3表示珍惜幸福生活。

  在学生说话思路打开以后,说话内容不要加以限制。

  五、作业指导

  1、思考·练*3

  让学生把开头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连起来,多读几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这样写的好处。

  要让学生领悟到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心头的思想感情。

  2、思考·练*4

  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不一定是前面提到的值得深入领会的句子。如写敌人凶恶的句子,也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是描写环境的词语,可以是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动作、语言的词语等。在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后,应放手让学生读和抄。

  3、可要求学生课后查找有关***写文章,在班里交流。

  《十六年前的回忆》获奖说课稿 2

  学*目标

  1.字词教学,积累字词。

  2.听读训练,培养语感。

  3.怀念先烈,努力学*。

  4.深入探究,敢于怀疑。

  教学重难点

  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培养学*中的质疑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为了世界的和*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同志。看大屏幕

  二、听读训练,整体感知

  1.认识先烈

  ***(1889—1927),***的创始人之一,河北省乐亭县人。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英勇就义。

  2.听读课文

  在听读过程中,会有课文录音和老师的提问等几种不同的'声音,要求集中思想仔细听自己要听的声音并做简单记录,同时在课文中找出下面字词卡片中的字词,标注拼音,做好标记。听读完毕后,汇报你的收获。

  听力等级划分:

  优秀:听出9-10个问题良好:听出7-8个问题

  及格:听出5-6个问题一般:只能听出1-4个问题

  3.积累字词

  阀fá娱yú僻pì怖bù押yā舅jiù

  绞jiǎo霖lín阎yán屉tì袍páo钊zhāo

  军阀僻静恐怖绞刑舅老爷宪兵肥胖苦刑娱乐场押下去

  朗读上面的字词

  4.问题汇总,感知课文:

  (1).本文是什么体裁?回忆录

  (2).谁回忆谁?“我”回忆父亲

  (3).回忆了一件什么时间的事?1927年

  (4).重点回忆了哪几个场面?被捕前后和法庭上三个场面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环境

  (6).***为什么不离开北京?语言

  (7).***在被捕前干了些什么?动作

  (8).被捕时,***又有什么表现?神态

  (9).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外貌

  (10)课文按什么顺序,回忆了父亲一些事情。时间顺序

  5.课堂总结

  父亲的形象

  被捕前:忘我工作、高度负责

  被捕时: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法庭上:坚贞不屈,守口如瓶

  父亲被害后,母亲要我记住什么?包含了几层意思?

  (1)怀念父亲

  (2)憎恨敌人

  (3)报仇雪恨

  1927年的4月28日对于李星华的家人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

  1927年的4月28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个悲痛的日子,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领导人。

  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像***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还有很多,最终,他们打下了江山。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缅怀先烈,继承先烈遗志

  努力学*,将来建设国家

  三.练*质疑,深入思考

  敢于怀疑,根据课文内容质疑课题:

  1.初看课题,你是否觉得有不同的解释?

  2.再看课文,课题的意思应是什么呢?

  3.如此,你觉得文、题是否相符?

  4.题乃文之眼,请你起一个新标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获奖说课稿 3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体会语感,辨析“沉重”、“沉着”等词,并用词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

  3、学*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被捕”与“被审”两部分,体会***同志沉着,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不惜献身的革命气概;

  (2)通过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对***的描写,学*家人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文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及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提高学生写作水*。

  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从“忆”入手,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这一点就告诉我们,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是很重要的,这个印象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避开文章的主题,分散教学,就会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所形成的知识概念就是松散、孤立的,对课文的理解也可能片面的理解或以篇概全的弊端。为了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忆”作统领提出:课文忆了谁?忆了他哪几个时间段的事情?忆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幻灯片出示)再运用“自读——讨论”法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既使学生从感知上了解课文大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高年级学生认识理解规律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解重、难点。

  突出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既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减轻学生负担,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更透彻。为此,在理解重、难点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理解“被捕”这一部分时,我采用“讲授法”“对比法”的训练方法。通过讲解,指导朗读,使学生了解***在被捕时神态以体会他对革命的追求。通过划出“我”和宪兵表现的词语,采用“对比法”教学求理解***的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从而学*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2、在理解“被审”时,我采用“自学法”“演示法”“直观法”教学,通过学生自学默读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破大钊在被审时的神态词语,然后讨论这些词语。,提出:你从中体会到***有什么样的品质?是什么力量使***能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呢?找出原因句,体会***的内心活动,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洽。如:复*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演课本剧的形式,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兴趣。出示挂图,指导读图,理解“安定、沉着”等词语。

  《十六年前的回忆》获奖说课稿 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慈祥、恐怖、粗暴、残暴、匪徒、乱蓬蓬、窝窝头、绞刑、舅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前后照应等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悟并讨论交流,在朗读读中思考、做批注;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在拓展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杀后的情景,感悟***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从***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杀后的情景中,感悟***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法:

  点拨法、讨论法、补充资料法、练*法

  学法:

  默读、朗读结合法;讨论法;练*法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为了世界的和*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 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跟随着***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十六年前的回忆》获奖说课稿 5

  设计说明

  “阅读是一种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笔者以为: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所以,《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同志的高大形象和革命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同志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1.结合预*卡预*课文。

  2.搜集有关***同志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学

  1.导入:每个人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今天我们将和作家李星华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

  3.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设计意图:抓住题眼、触**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字新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幼稚(zhì) 避免(bì) 僻静(pì) 严峻(jù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5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4)理解词语。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____”画出。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整体感知。

  导学: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迅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按时间顺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从找时间、说事件中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适时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段的内容,为深入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生*。

  设计意图:对于***这个人,对于他所处的时代,对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此环节设计可起到跨越时空,体会那令人难忘的岁月的教学效果。

  四、独立阅读,整体感知

  1.导学: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感悟人物的品质。

  2.自主阅读,圈点批画。

  3.小组交流。(如果学生在自主学*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入了解***后,就情不自禁地读起课文来,为烈士坚定的信念所震撼!由此看出:语文,正是依靠着文字向阅读者传递着信息与情感,只有“读进去”,才能“悟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理清思路

  1.听写词语。

  2.复*课文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思考:***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导入: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进那段历史。

  设计意图:简单的复*旨在唤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面的学*做铺垫。

  二、精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一)学*“被捕前”这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2~7自然段,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课文的第2~7自然段,通过“局势越来越严峻”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少说空话,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预设:

  生1:由“坚决”可以体会到***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生2: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可以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生3: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可以体会到***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中体会***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他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学*“被捕时”这部分。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导学:“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听见了,可他依旧“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严峻态度”,走进人物内心。

  导思: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被捕后”这部分。

  1.指导学生读议第20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为切入点,联系上下文学*。

  (1)根据第23自然段中的第1、2句话,导学: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这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3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2)学生朗读质疑:“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阅读第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在***的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对孩子的爱。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1)联系上下文,同桌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

  (2)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凡的内在原因。

  (3)总结全文: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这篇课文,可以体会到***同志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但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烈士的伟大精神。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时学生渐渐为人物的品质所折服,他们的神情肃穆了,朗读的语气也饱含了对烈士的尊重。

  三、升华情感,体会表达方式

  1.课件出示***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音乐。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其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帮助高年级学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这个问题使孩子进一步感受***对家人的深刻影响,感受文章表达出来的深切怀念与悲痛之情。

  四、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1.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1)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3)动笔写一写。

  2.展示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和框架的资料交流,并感受文章的表达效果,鼓励学生在*作中加以巧妙地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师生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反复、深层次的“对话”。本节课的教学在“对话”的过程中,体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

  2.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为了抓住文本的“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

  3.不足之处: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但这一点做得还不到位。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3)

——冰灯作文合集五篇

  冰灯作文 1

  真运气,新年的前几天,爸爸单位组织参观龙庆峡冰灯艺术节,把我给捎上了。我乐得闭不上嘴,连妈妈都有点眼馋。要知道,这已经是第五届了,就因为离市区太远,又是山路,我们家还谁都没开这个眼呢。说是冰灯,其实是彩灯、冰灯两大部分。进了门就是彩灯区。打头的是·台“龙狮舞”,三头雄狮踩着一只大球,在解台,卜顺才和寸针旋转,两条长龙绕着外圈逆时针旋转,还不断起伏,使人一看就觉得欢快、喜庆。接下来有封神故一」‘、高跷盛会等20多台。最逗人的是“小人国杂耍”,单脚骑独轮车、头顶转盘的小矮人,个个都是长长的身子、大大的眼睛,看了叫人好笑。最热闹的是“动物乐园”,台前正中是一只大老虎,不停地跳进跳出,左边是仰卧的熊猫在蹬球;台后右侧是两只山羊在顶特角,左侧是一只猴子抱着一根笔直的圆杆不停地爬上爬下。

  这些彩灯依山架设,高低错落,五色斑斓,使人爱看不已。再往前走,进到两山对峙的'峡口,才是冰灯区。这里地面狭窄,又是艺术节的主要点,骤然间人群拥挤,有点走不动了。冰灯区的景物以114游记为上,全是用冰块雕刻出来的,真象到了水。做界夕又象:成了关猴王的同路人。你看,那极象***华丧的“定海神针”,川S金稗辉煌的“南天门”,那栩栩如‘!屯的“取经四圣”,以及那些数也数不清的仙女、金刚、佛像、宫殿、宝塔,全是晶莹透明,在五光十色的灯光照耀下,简直成了人间仙境。特别使我爱看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以及三盗芭蕉扇、盘丝洞等打斗场面。

  这些“冰人”在舞台上飞旋腾跳,劈杀刺打,比看小人书可带劲多了。对孩子们还有一个特殊的景点:冰滑梯。它是半圆弧形,长有30米,落差有五六米,分四条滑道,从旁看去,活象长城。大家你追我赶地跑到顶上去,顺着又硬又滑的冰滑道,飞速滑下。有的歪倒了,笑得直不起腰来。晚上八点钟,我们才离开冰灯场。我有些舍不得,对爸爸说:“叔叔阿姨费了多大劲,才雕出这些艺术品,天一热不全化了?”爸爸笑了:“傻瓜,没看观众们不停地拍照吗?所有这些景点都已在千千万万观众的照片上永存了。我也给你照了好些夕那冰沿梯,那冰宫殿,那仙女,那大佛都将永远和你相伴在一起。”

  冰灯作文 2

  读了《冰灯》一文后,我被着博大的爱深深地感动了,父亲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在寒冷的夜晚为儿子打磨冰灯。虽然冰块冻得父亲双手通红,但父亲只把双手放进棉衣里短暂得暖一会儿,又仔细的打磨起来。终于,一盏漂亮的冰灯提在了儿子的手上,当儿子骄傲的打着冰灯,自豪的向小朋友炫耀时,那种深沉的`父爱已经烙在了他的心里。

  是的,儿子何尝是提着一盏冰灯,而是捧着父亲一颗火热的心。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记得上幼儿园时,老师让拍一些关于运动会的照片。当时我家没有相机,爸爸就用彩笔认真的画出了运动会的场景。就是那幅生动的画,足足让我自豪了很久,直至今天,它还挂在我的记忆里。

  父亲这种拳拳的爱心和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学会了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还能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情。就像一年级的元宵节,虽然我没有看到灯展,但我却用自己的双手描绘出了心中漂亮的花灯,老师还表扬了我了呢!现在打印机坏了,测试卷爸爸抄下来,面对这张张渗透着爸爸爱心的试卷,我怎能不认真解答呢。

  回头再读《冰灯》,一股浓浓的父爱溢满心头。

  冰灯作文 3

  家乡的冰灯雪雕我向往已久,今天,妈妈答应我去公园看冰灯,我兴奋极了。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来到了龙沙公园,那时灯还没有亮,我的心里觉得有些失望,妈妈说,等会灯亮时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果然,半个小时后,灯就亮了起来,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开始游览。

  一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花坛造型的灯组,名字叫“福满鹤城”,坛沿上有几只丹顶鹤在引吭高歌,预示着鹤城欣欣向荣的景象!再往前走,迎接我们的是漂亮的“水晶宫门”,也就是传说中的东海龙宫之门,到这里,真正的“冰雪之旅”也就正式开始了。

  穿越宫门,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珊瑚和热带鱼,仿佛置身于神秘的海底世界,我们被型态各异的灯组造型吸引着继续前行。

  最有创意的就数瓷器宫灯了,那是由成千上万只小酒盅、小汤勺、小瓷盘瓷碗组成的12条巨龙,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手工艺人们的奇思妙想和高超的彩灯技艺,真叫人叹为观止。

  “群龙贺岁”灯组更是引人注目,由一个硕大的红灯笼和一条巨龙组成,色彩鲜艳、缤纷瑰丽,给人吉祥、喜庆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当然是“中国龙”啦!这只巨龙足有三十米长,它的鳞片是用数百枚光盘制成,银光闪闪,创意新颖,展现了东方巨龙的磅礴之势,凝聚了奋发向上的中华民族之魂。

  象这样异彩纷呈的灯组还有很多,像蝶恋花、雄狮戏球等等,真让人目不暇接。

  观赏了这些光彩琉璃的彩灯后,我们又来到了劳动湖畔,劳动湖冰面如明镜般光滑,走在清澈透亮的湖面上我还真有点胆怯呢!*百米长的冰滑梯和城墙般的冰迷宫在彩灯的辉映下吸引了许多小朋友,同时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胆量。小朋友们却一点也不害怕,也不畏寒冷,在冰面上欢快的划着冰排,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这里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天地。 劳动湖畔那一排排冰挂在这冰雪世界里最具有代表性,那一串串冰挂晶莹剔透,悬垂欲坠,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惹得游客们纷纷在它下面驻足合影留念。

  天渐渐黑了,我和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公园。虽然生长在北方,但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冰灯呢!寒冷的天气里,我的心情依然被观灯时的兴奋所包围着。那些冰雪筑成的景观说不定哪天就会融化,但它留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却永远不会融化。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它那让人留连忘返的冰雪世界。

  冰灯作文 4

  放寒假了,妈妈要带我去齐齐哈尔看冰灯,因为今年是龙沙公园建园百年纪念。

  到了龙沙公园还没进园,就看见园内灯火辉煌、色彩缤纷、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冰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们象潮水一样涌入园内。工匠师傅们真是心灵手巧,制造出如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彩灯。在大型卡通展区里,各种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人物聚在一起,好象在开音乐会,欢迎着我们这些小客人,看着这逼真的造型,我仿佛真的听见美妙的乐曲在耳旁响起。

  在晶莹剔透的十二属相冰景区前让人留连往返、栩栩如生、造型生动的十二属相让人喜爱之极 ,许多人在自己的属相前留影。我也摸着正在拔萝卜的小兔耳朵照了一张。再往前走,是由无数个大红灯笼组成的长廊,红红的灯笼喜气洋洋把夜空都映得红通通的,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把夜色搅得火热起来。劳动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灯的世界,灯的海洋。

  夜深了,我和妈妈恋恋不舍地离开龙沙公园,走了很远的路,我还能看见远处的火树银花的不夜城。

  冰灯作文 5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西拉木伦公园看冰灯。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挂着灯笼,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西拉木伦公园,公园的大门上写着20xx年新春灯会的字样。一进大门公园里灯火通明,这里的冰灯多极了,各式各样十分好看,我第一次看见用冰做的大房子。还有小兔子,大马,大帆船……冰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彩灯太漂亮了。这里就象冰的世界人的'海洋。太热闹了。广场的四周也是各种各样花坛造型的灯展。让我看的眼花缭乱。

  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广场西边一个挂满灯笼的走廊——幸福走廊。这里五颜六色的冰灯和欢乐的人群汇集在一起热闹极了,人们纷纷在这里照像留念。爸爸说这是预示着人们幸福生活的走廊。走廊的北边还有一棵挂满象流星一样灯笼的树一闪一闪的真好看。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人公湖,这里是儿童的乐园。小朋友们一点也不害怕在结满冰的湖面上滑着冰排和冰车。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天渐渐很晚了,我和爸爸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公园。虽然我生在北方,但这还是我每一次看冰灯呢!寒冷的天气里,我的心情依然被观灯的兴奋包围着。我爱我的家乡,更爱那留连忘返的冰灯世界。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4)

——《冰灯》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哈尔滨的冰灯节就要开幕了,今天,我就和同学们提前去欣赏。(出示冰灯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的确,冰灯非常美丽。阳光下的冰灯晶莹如玉,月光下的冰灯万紫千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与冰灯有关的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冰灯(生齐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生字。

  1、自读课文,标注段落,圈画生字。

  2、小组合作识字。

  3、整体读文,巩固生字,读通句子。

  4、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要高,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字音正误给与评价。)

  学生评价

  5、结合同学们的评价通读课文。(做到熟练朗读)

  二、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小组合作学*1—4段,谈谈学*的收获。

  生班内交流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灯笼对孩子们的重要,及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的喜悦心情。

  (二)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但文章后面为什么说我后悔了呢?

  1、生默读课文5—10段,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班内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用力”“太凉”“很暗”等词语体会父亲做冰灯不容易。

  指导感情朗读

  3、通过大家的.朗读,我深深的感受到做冰灯不容易,但父亲仍然给我做,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交流:父亲爱自己的孩子。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体现父亲爱孩子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赶快”“一把按下”,有感情的朗读。

  5、父亲如此疼爱自己,当看到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做的?

  生班内交流,借机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练*口语表达。

  6、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

  7、齐读11段,思考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班内交流

  8、“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但它从此留在了我心中。”分析冰灯能留在我心中的两层原因。(1)冰灯很特别

  (2)冰灯凝聚着父亲深深的爱

  三、拓展延伸,行为指导

  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我想我们与父母之间也有一些感人的小事,愿不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班内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疼爱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哈尔滨的冰灯节就要开幕了,今天,我就和同学们提前去欣赏。(出示冰灯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的确,冰灯非常美丽。阳光下的冰灯晶莹如玉,月光下的冰灯万紫千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与冰灯有关的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冰灯(生齐读)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生字。

  1、自读课文,标注段落,圈画生字。

  2、小组合作识字。

  3、整体读文,巩固生字,读通句子。

  4、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要高,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字音正误给与评价。)

  学生评价

  5、结合同学们的评价通读课文。(做到熟练朗读)

  二、 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小组合作学*1—4段,谈谈学*的收获。

  生班内交流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灯笼对孩子们的重要,及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的喜悦心情。

  (二)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但文章后面为什么说我后悔了呢?

  1、生默读课文5—10段,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班内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用力”“太凉”“很暗”等词语体会父亲做冰灯不容易。

  指导感情朗读

  3、通过大家的朗读,我深深的感受到做冰灯不容易,但父亲仍然给我做,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交流:父亲爱自己的孩子。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体现父亲爱孩子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赶快”“一把按下”,有感情的朗读。

  5、父亲如此疼爱自己,当看到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做的?

  生班内交流,借机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练*口语表达。

  6、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

  7、齐读11段,思考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班内交流

  8、“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但它从此留在了我心中。”分析冰灯能留在我心中的两层原因。(1) 冰灯很特别

  (2) 冰灯凝聚着父亲深深的爱

  三、 拓展延伸,行为指导

  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我想我们与父母之间也有一些感人的小事,愿不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班内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疼爱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理念】

  《冰灯》是一篇语言朴实自然的名篇佳作。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从这些饱含深情的语言着手,引导学生读、悟、品,同时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到文中的父子情深。

  【教材分析】

  《冰灯》一文记述了作者的父亲为儿子制作冰灯的故事,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没有描摹深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的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学情分析】

  本文作者马德是北方人,受地域、年龄及认知水*所限,本地学生理解本文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5)

——幼儿园优秀获奖说课稿6篇

  一、设计意图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的浪费日益严重,人们已渐渐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垃圾分类制度也随之实行起来。大班幼儿已有知道垃圾要扔进垃圾桶的经验,但是没有分类投放垃圾的意识,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

  二、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遵守规则。我设计了《小小垃圾要分类》这节社会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可以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并通过分类操作,幼儿能够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同时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社会领域内容要求的第三条“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发展水*,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设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知道生活常见的垃圾分类。

  2.能力目标:能区分可回收、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能正确分类。

  3.情感目标:爱护身边环境,具有初步的垃圾分类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区分四种垃圾分类的标志(将在活动过程中的第四个环节体现出来)

  难点:能按照垃圾分类标志正确区分垃圾种类(将在活动过程中的第五个环节体现出来)

  五、说教法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提问法、情景法、游戏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以方案教学的理念,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采用情景法、游戏和教师多种形式的鼓励方法结合,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活动总结

  本活动很好地完成了教育目标。整个教学活动贯穿了情景,也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幼儿兴趣出发,使幼儿在亲自操作的活动中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志,积累生活经验。在整个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干涉幼儿的行为,而是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去引导幼儿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鼓励幼儿之间互相帮助,同时也促进了其社会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七、说学法

  根据上述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幼儿的学法指导上,整个活动都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以情景故事为主线,提供大量实物,幼儿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学*,让幼儿在活动中玩中学(分类),玩中做,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八、说活动过程

  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1.导入环节——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教师设计情景,吸引幼儿兴趣。教师故作神秘状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收到一封来自垃圾大王的信,小朋友想听听吗?”激发幼儿阅读信上内容的兴趣。从而引入课题,邀请小朋友们来帮助“垃圾大王”解决问题。

  2.幼儿尝试自己进行分类

  这一环节我运用实际操作法来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幼儿自己的观点去分类,让其有一个试误性的经验。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但教师不可打击幼儿,说幼儿分类的方式不对。

  3.观看视频,进行初步学*

  本环节教师运用了电化教学法和启发提问法,通过播放有关垃圾分类的视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法来对垃圾分类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与认识。在播放视频时中间可以停顿,通过提问法,教师提问:“红色垃圾桶喜欢吃什么呀?”从而引发幼儿观察与思考。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做出回应与反馈,这一环节能初步达成目标一和目标二。

  4.教师展示幻灯片并拿出标志图,引导幼儿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

  本环节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法与提问法进行教学,教师将垃圾分类标志图单独展示出来,并引导幼儿观察幻灯片上的标志与图片上的标志,邀请幼儿上来进行配对,并请幼儿说出是如何判断的,教师提问:那你知道这个垃圾桶喜欢“吃”什么吗?同时可以请下面的小朋友一起讨论想一想做补充说明,这也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集体注重个别差异的特点,这样可以幼儿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标志,加深对垃圾分类标志的印象。这一环节进一步达成了目标一与目标二。

  5.进行送“垃圾宝宝回家”游戏

  这一环节采用操作法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并树立初步的垃圾分类的意识,教师:现在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都可以帮“垃圾大王”解决问题了,所以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垃圾宝宝”送回家。教师把四个垃圾标志图贴在黑板上,然后将垃圾图片发给幼儿,教师分组邀请幼儿上来进行游戏,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并思考再进行分类。游戏结束,教师总结整个环节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这一环节达成了目标三。

  九、说活动延伸

  教师在班级里可以设置一个关于垃圾分类主题的区域,创设环境,准备垃圾分类对应的物质材料,幼儿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由此获得经验;同时还可以与家长一起进行垃圾分类活动,实行家园共育活动!

  说活动教材

  《耳朵上的绿星》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小松鼠想去参加森林音乐会,但它不愿伤害小草与玫瑰花,这种美好纯洁的心灵与没打扮就去参加音乐会的伤感共同构成了一种略带忧伤的温情,让读者不由自主地为小松鼠着急。庆幸的是两只可爱的萤火虫知道了这件事,他们为了报答小松鼠的善良和好心就悄悄地停在了小松鼠的耳朵上装扮了她,让大家彻悟——美好的东西必定有美好的结局。

  之所以选择其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童话抒情故事,它还有着引人人胜的情节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善良可爱的小松鼠、柔弱美丽的玫瑰花和小草、知恩图报的萤火虫,作者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在该童话故事中还蕴涵着多领域的价值、体现了活动的多元和整合。(具体见下图)

  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包括目标定位要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等等。本次活动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制定活动的目标如下:

  (1)通过理解故事情节、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美好的事情。

  (2)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__,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作者的情怀,通过形象和情景的描绘表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这就是意境美。而这种优美的意境是由语言的彩线编织而成的,文学作品之美,离不开语言之美。可见,意境美和语言美是故事欣赏的两个重要内容。因此,活动的重点目标定位在“通过理解故事情节、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美好的事情”。对于现今的独生子女,帮助别人这一美德离他们越来越远,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美好的事情”定位为本次活动的难点。难点的解决并非通过说教来解决,是在理解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作品所传达出的美好意境,从而产生帮助别人的美好情感。

  说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场景设置(大森林、美丽的小草和玫瑰花)。

  2、关于童话《耳朵上的绿星》的FLASH多媒体课件。

  3、故事形象的胸饰。

  说话动过程说活动特色

  1、注重幼儿的情感激发和迁移,使主题得到拓展和升华。该篇故事始终以情感线索相连,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的情绪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从安静*缓到伤感,再到感动和喜悦。幼儿如果能一步步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也就理解了童话的内容和意境。因此,本次活动没有把活动的重点放在词语和句子的学*上,而是通过配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多媒体课件的渲染、孩子的模仿表演等手段让幼儿体会各种角色的心境,引发幼儿的内在情感。同时通过情感的迁移:“你会去帮助谁?怎么帮助他?”达到主题的深化。

  2、注重氛围的营造,引领幼儿来到故事情境中。环境赋予人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幼儿的联想能力、进人情境的能力又是很强的。该篇童话故事具有特定的情境,故事发生在一个大森林里,那里有美丽的小草和玫瑰花,如果让幼儿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就能让他们更快地进人作品意境,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为此,本次活动营造了这样一个怡人的氛围,孩子们坐在其中欣赏,与作品情境相吻合,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3、尊重幼儿,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活动中努力体现这一点。从座位的摆放、幼儿自选角色、师生共同合作表演、鼓励幼儿自己评价乃至教师与幼儿身体、目光间的交流都有意识地贯彻这一理念,从而使孩子在学*中专注倾听、动情对话、合理而丰富地想像、积极而主动地学*。

  一,说设计意图

  《我爱我的幼儿园》是一首简单的4/2拍儿童歌曲,节奏活泼明快,歌曲旋律简单优美,歌词短小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便于幼儿理解。这些都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符合《指南》中所说的“小班幼儿能模仿学唱短小歌曲。”小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环境不熟悉,环境的变化使幼儿感到不安,排斥去上幼儿园,有些幼儿哭着闹着要回家。而这首简单的儿歌通过简单的歌词和旋律告诉幼儿上幼儿园的好处,使幼儿从心底认可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同时《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行成。”因此我选择了《我爱我的幼儿园》作为本次活动的教材。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即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同时《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所以我制订了以下几个目标:

  1,学唱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知道所唱歌曲的歌词是什么。

  2,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能随着音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表演。

  3,感受音乐的美,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喜爱之情。

  三,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本次活动学会唱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

  活动难点:在活动中,能够随着音乐,大胆的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进行歌曲的表演活动。

  四,说活动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做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

  1,音乐《我爱我的幼儿园》、《找朋友》。

  2,幼儿日常生活照片制成的教学ppt

  经验准备:幼儿入园已有一段时间,会唱儿歌《找朋友》,且有交好的小伙伴。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表达法,观察法等教育教学方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规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活动中,我将组织幼儿进行找朋友的游戏。

  表达法即发表,表现,是指幼儿经过思考,领悟,用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他是什么样的。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将分为三个大的环节:

  环节一,导入部分(唱一唱)

  在本环节中,我将通过和幼儿的相互问好“小朋友们好,老师您好”进行发声的练*,既复*了音阶,又和幼儿进行了交流。作为活动的导入部分,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环节二:主体部分(学唱歌曲)

  1、游戏找朋友

  在该环节中,教师播放音乐《找朋友》,幼儿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体会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和团体生活的温暖。

  2、听一听

  教师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幼儿园》,让幼儿整体感知音乐,体会歌曲节奏的活泼欢快,大体知道歌曲在唱什么。在该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和小伙伴一起听音乐,与歌曲产生联系,让幼儿体会到幼儿园里朋友多,感受歌曲的欢快和美好。

  3、学一学

  通过上一环节听一听,联系生活,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让幼儿想知道歌曲在唱什么,应该怎么唱。在该环节中,教师通过逐句教幼儿唱儿歌,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并快速学会唱歌曲。

  4。比一比

  在幼儿学会唱这首歌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歌唱比赛,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的歌词兴趣,也可以使部分幼儿得到一定的休息。

  5。说一说

  在该环节中,教师通过播放幼儿的生活照制成的ppt,请幼儿认一认他是谁,讲一讲自己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这既可以使幼儿的嗓子得到休息,又可以加深对本班幼儿的认识,这也是本次活动动静交替的表现。

  6。演一演

  在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时,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快乐的动作来表演这首歌,教师也应进行适当的提示如拍手等。通过幼儿大胆的表演,既满足了幼儿的表演xx,又复*和巩固了所学的歌曲。

  环节三,结束部分(游戏大家一起唱一唱)

  在本环节中,教师将再次组织幼儿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唱一唱,演一演,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

  为了更好地完善本次活动,我将活动延伸至美术活动,让幼儿画一画我的幼儿园,画出幼儿自己心中的幼儿园,表达自己对幼儿园的喜爱之情。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活动教材

  《耳朵上的绿星》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故事。小松鼠想去参加森林音乐会,但它不愿伤害小草与玫瑰花,这种美好纯洁的心灵与没打扮就去参加音乐会的伤感共同构成了一种略带忧伤的温情,让读者不由自主地为小松鼠着急。庆幸的是两只可爱的萤火虫知道了这件事,他们为了报答小松鼠的善良和好心就悄悄地停在了小松鼠的耳朵上装扮了她,让大家彻悟——美好的东西必定有美好的结局。

  之所以选择其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童话抒情故事,它还有着引人人胜的情节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善良可爱的小松鼠、柔弱美丽的玫瑰花和小草、知恩图报的萤火虫,作者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在该童话故事中还蕴涵着多领域的价值、体现了活动的多元和整合。

  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包括目标定位要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等等。本次活动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制定活动的目标如下:

  (1)通过理解故事情节、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美好的事情。

  (2)激发幼儿语言表达,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作者的情怀,通过形象和情景的描绘表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这就是意境美。而这种优美的意境是由语言的彩线编织而成的,文学作品之美,离不开语言之美。可见,意境美和语言美是故事欣赏的两个重要内容。因此,活动的重点目标定位在“通过理解故事情节、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美好的事情”。对于现今的独生子女,帮助别人这一美德离他们越来越远,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而美好的事情”定位为本次活动的难点。难点的解决并非通过说教来解决,是在理解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作品所传达出的美好意境,从而产生帮助别人的美好情感。

  说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场景设置(大森林、美丽的小草和玫瑰花)。

  2、关于童话《耳朵上的绿星》的FLASH多媒体课件。

  3、故事形象的胸饰。

  说话动过程说活动特色

  1、注重幼儿的情感激发和迁移,使主题得到拓展和升华。该篇故事始终以情感线索相连,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的情绪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从安静*缓到伤感,再到感动和喜悦。幼儿如果能一步步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也就理解了童话的内容和意境。因此,本次活动没有把活动的重点放在词语和句子的学*上,而是通过配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多媒体课件的渲染、孩子的模仿表演等手段让幼儿体会各种角色的心境,引发幼儿的内在情感。同时通过情感的迁移:“你会去帮助谁?怎么帮助他?”达到主题的深化。

  2、注重氛围的营造,引领幼儿来到故事情境中。环境赋予人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幼儿的联想能力、进人情境的能力又是很强的。该篇童话故事具有特定的情境,故事发生在一个大森林里,那里有美丽的小草和玫瑰花,如果让幼儿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就能让他们更快地进人作品意境,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为此,本次活动营造了这样一个怡人的氛围,孩子们坐在其中欣赏,与作品情境相吻合,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

  3、尊重幼儿,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活动中努力体现这一点。从座位的摆放、幼儿自选角色、师生共同合作表演、鼓励幼儿自己评价乃至教师与幼儿身体、目光间的交流都有意识地贯彻这一理念,从而使孩子在学*中专注倾听、动情对话、合理而丰富地想像、积极而主动地学*。

  一、设计意图

  经过日常观察,我发现班里有部分幼儿经常用手指抠鼻孔,尤其是午睡时,个别幼儿会经常抠鼻孔玩,*时有些幼儿还会由于抠鼻孔而引起流鼻血,教师经常提醒幼儿不要抠鼻孔,但仅仅说教并不能使幼儿认识到危害,教师看护也并不能从主观上转变幼儿的行为。为了使幼儿认识到鼻子的作用,从而形成初步的保护鼻子的意识,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教材

  故事《噜噜的小鼻子》内容贴*幼儿生活,使幼儿了解鼻子的功能和保护鼻子的方法,学会正确应对一些突发意外,调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启发幼儿猜猜、想想、说说积极参与活动。

  三、说活动目标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6)

——《冰灯》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知道哪儿的冰灯最有名?

  2、板书课题:冰灯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⑵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巷、俗、菱、适、炕、棉、爹、扭、废、袄、悔、融

  (请单行的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齐读。

  走街串巷、*俗、菱形、炕上、爹爹、棉袄、合适、废玻璃、扭头、融化、后悔

  2、熟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⑶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

  比较句子:

  a、父亲正在打磨一快冰。

  b、父亲正在离炕不远的地方打磨一快冰。

  全班感情朗读5—10自然段。

  ⑷、齐读11自然段。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⑸、指定学生接读1—4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全文。

  ⑺、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三、作业布置:

  感情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我”

  要灯笼(起因)

  冰灯

  父亲

  做灯庞(经过)

  特别灯笼(结果)

  (羡慕)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教学重难点:正确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冰灯》。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出示12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巷、俗、适、废、棉、悔、融、扭、菱、炕、爹、袄

  二、学*新课: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认读。

  街、巷、俗、适、废、棉、悔、赞、融

  2、分析字型,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⑴、让学生自由写生字。

  ⑵、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⑶、书写生字,每字3遍。

  ⑷、抄写词语。

  ⑸、合作学*

  小组中,选出写得最快、最好的作业。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冰灯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父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哈尔滨的冰灯节就要开幕了,今天,我就和同学们提前去欣赏。(出示冰灯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师:的确,冰灯非常美丽。阳光下的冰灯晶莹如玉,月光下的冰灯万紫千红。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与冰灯有关的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冰灯(生齐读)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决生字。

  1、自读课文,标注段落,圈画生字。

  2、小组合作识字。

  3、整体读文,巩固生字,读通句子。

  4、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要高,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字音正误给与评价。)

  学生评价

  5、结合同学们的评价通读课文。(做到熟练朗读)

  二、 研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小组合作学*1—4段,谈谈学*的收获。

  生班内交流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灯笼对孩子们的重要,及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的喜悦心情。

  (二)父亲答应给我做灯笼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但文章后面为什么说我后悔了呢?

  1、生默读课文5—10段,从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班内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用力”“太凉”“很暗”等词语体会父亲做冰灯不容易。

  指导感情朗读

  3、通过大家的朗读,我深深的感受到做冰灯不容易,但父亲仍然给我做,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交流:父亲爱自己的孩子。

  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体现父亲爱孩子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赶快”“一把按下”,有感情的朗读。

  5、父亲如此疼爱自己,当看到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做的?

  生班内交流,借机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练*口语表达。

  6、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

  7、齐读11段,思考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班内交流

  8、“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但它从此留在了我心中。”分析冰灯能留在我心中的两层原因。(1) 冰灯很特别

  (2) 冰灯凝聚着父亲深深的爱

  三、 拓展延伸,行为指导

  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我想我们与父母之间也有一些感人的'小事,愿不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

  生班内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要懂得疼爱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以情激情,以情带读,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跟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营造情感浸润的课堂。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十二单元“过年”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深沉、博大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爱戴。课文文风朴实,浅显易通,没有太多的抒情,但是从字里行间却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情分析】

  随着生活水*的日益提高,现在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很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亲的爱体会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味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感情融于课文内容,更容易体会父子之间的情谊,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子女的关爱。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乐趣”“享受”“继续”“后悔”“称赞”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的良好学**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理解父亲的心情,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同时也理解儿子前后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理变化以及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冰灯写了一件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生词。

  2、读后指名反馈。

  三、合作学*、掌握生字。

  四、学*1—4段,了解事情原因。

  1、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父亲做灯?

  2、指名反馈。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大军的灯笼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的羡慕心情。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详)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认读生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父亲做灯,用“因为——所以——”说话。

  3、父亲做灯辛不辛苦,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呢?今天我们接着学*。板书:冰灯。

  二、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研读父亲对孩子的爱

  1、父亲做冰灯辛不辛苦,读出有关语句“大年三十的早上,﹍﹍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⑴“沙沙”指的是什么声音,你能说出表示声音的词语吗?

  ⑵父亲做冰灯起得早不早,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读一读。(很暗的光线)

  ⑶比较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

  父亲起码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⑷指导读父亲做冰灯非常冷的句子。

  2、“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

  3、父亲做冰灯这样辛苦,这样冷,为什么还要帮孩子做冰灯,你想说点什么?

  ▲研读“父与子对话的语句”

  1、默读课文6—9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用“~”划出孩子的语言,想想读了他们的话,你体会到什么?作简单批注。

  2、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

  3、汇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你体会到什么?

  4、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5、师生合作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研读“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戴。

  (一)找出儿子前后心理变化的语句。

  (二)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

  1、“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你以前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后悔。

  2、生汇报“我”后悔的原因。

  (三)理解最后一段

  1、“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特别在哪里?

  2、“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小伙伴是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的呢?

  3、“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怎样。

  4、“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它指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5、指导读好这一段。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想对文中父亲说什么?对作者说什么?

  2、说说父母爱我们的事儿。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写一写读《冰灯》有感。(写片断即可)

  【板书设计】

  冰灯

  做冰灯

  父子

  理解爱戴

  【教学反思】

  当我第一次读《冰灯》时,我就深深被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父亲忍受彻骨的寒冷起早为儿子做冰灯,儿子理解、心疼父亲。文章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没有描摹激情的话语,没有大段大段的抒发感情,只用白描手法将父子之间的深情,自自然然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何让学生理解父子情深,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品词析句、玩味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实实在在地领悟。

  一、品味词语方法多样

  1、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继续”一词在本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先认真地看书,让学生说老师在干什么,忽然,老师的手机响了,我接手机,接完手机后,我再看书。要求学生运用“继续”说一段话,把刚才老师创设的情境说清楚,说明白。然后向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继续”一词。某人开始做某件事,中间因其它的原因,暂且放下这件事,后来又接着做这件事,就可以用“继续”一词。最后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写谁继续做什么事。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说话,写片段的能力。

  2、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我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后悔”的。

  师:后悔是什么意思?你们以前做过让你后悔的事吗?如果有,请你告诉我们好吗?

  生:有一次,我为了试一试我的小斧子锋不锋利,我用斧子砍我家的桃树,结果桃树被砍死了,爸爸责备我怎么把树砍死了呢?我当时很后悔,不该用斧子砍桃树。

  师:那文中写作者后悔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作者让父亲为他做灯笼,父亲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起早冒着彻骨的寒冷为“我”做冰灯,“我”非常心疼父亲,所以“我”后悔让父亲为“我”做灯笼。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后悔”,我想这得益于在理解词语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解词语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感悟句子形式多样

  1、比较句子

  文章第五自然段有这样一句: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和“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这一句进行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比较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离炕很远地地方打磨冰呢?是因为孩子睡在炕上,父亲生怕吵醒孩子,耽误孩子休息,通过“很远”一词,我们能体会到那浓浓的父爱。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7)

——幼儿园大班获奖说课稿 (菁华3篇)

  一、说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的内容、初步学*用欢快的节奏朗读这首儿歌。

  2、感受儿歌热闹喜庆的作品风格。

  二、说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热闹喜庆的音乐和鞭炮声的录音;配乐儿歌朗诵;各种小动物角色图片。

  2、经验准备:了解我国民间过春节时的一些传统*俗。

  三、说难重点

  1、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学*用欢快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儿歌。

  2、活动难点:感受歌遥热闹喜庆的作品风格。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通过倾听、观察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热闹喜庆的作品风格。

  四、说活动过程

  1、听录音激发幼儿的兴趣(远处传来热闹喜庆的背景音乐和鞭炮声)让幼儿猜猜:“是什么事那么热闹啊?”

  教师小结:春节到,真热闹,家家户户哈哈笑。

  2、听听、看看、讲讲中理解儿歌内容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小动物准备过什么节日?有哪些动物在迎接春节?它们是怎样迎接的?

  3、欣赏儿歌。

  (1)老师以开心的心情、欢快的节奏来进行示范朗读提问:儿歌的名称叫做什么?听了这首儿歌,感觉怎样?

  (2)再次欣赏儿歌。

  提问:小动物分别是怎样过春节的?(教师逐一出示儿歌中的动物角色,与幼儿一起说说、学学小动物所做的事,并引导幼儿用儿歌的话语来小结。)

  4、学*朗读儿歌

  (1)引导幼儿看着动物角色练*朗读儿歌

  (2)边读边模仿角色的动作以增强朗读的趣味性。

  (3)模仿用欢快的节奏朗读儿歌。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小动物们过年时开心的感觉读出来呢?(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表情,并请一些幼儿进行朗读。)教师以两种不同的对比明显的朗读方法让幼儿判断,找出最适合这首儿歌风格的朗读方法。

  (3)在喜庆的音乐背景下带领幼儿练*朗读,充分感受儿歌热闹喜庆的作品风格。

  (4)分组比赛等多种形式朗诵儿歌,并组织幼儿从朗读时的节奏、感情等方面进行朗读评价。

  5、集体完整朗诵儿歌。

  一、说教材

  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在进行主题活动《动物,我们的朋友》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以“动物过冬”为切入吕,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和幼儿学*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性与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性与季节的关系”。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已有过冬的经验。

  2、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书、资料。

  3、动物过冬的课件。

  4、操作卡四张,动物图片若干,自制拼图四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电教法、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中*得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乐于探索的*惯。

  三、说活动过程

  1、以音乐活动引题:小朋友们,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啊,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暖和暖和身体吧!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旨在营造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做运动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动物朋友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课件,让幼儿自主学*,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问:里面介绍了哪些动物?幼儿回答后点出课件。提问: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幼儿根据课件内容回答并对其相应的过冬方式进行归类。如蚂蚁和蜜蜂一样是通过储存粮食躲藏在洞里过冬的。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性与季节的关系。

  3、幼儿再次通过课件加深对动物过冬方式的理解后,出示操作卡让幼儿说出其对应过冬方式的动物。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

  四、游戏互动:我也来当小动物

  1、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

  2、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活动延伸

  1、益智游戏《拼图》:幼儿自由结伴拼出动物图片后,送其到相应的过冬地方,通过这一环节拓展幼儿思维。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8)

——冰灯教学反思菁选

冰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冰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本次教学活动月围绕“品词析句”这个主题以《冰灯》一课为教例进行教学研究。课前和本教研组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探讨,教学设计也根据试讲情况进行了反复修改。充分的前期准备,使我对教材的解读更深入,教学设计也日趋完善,更使我对“品词析句”这个研究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了新的收获: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通过齐读、引读、指名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学,读中悟。

  2、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在引导学生体会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这部分文字时,先通过读文、绘图先展示出大军玻璃灯笼的漂亮,在通过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大军漂亮的玻璃灯笼,你会怎样想?”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大军玻璃灯笼的羡慕和向往。

  3、学生的感悟来自于他品读文字的真实内心体验。紧扣文本,多途径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品读,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词语,抓具体句子。如对“*俗”一词采用了拆字法进行理解,对“打磨”一词采用了动作表演方式进行理解,“称赞”一词采用了近义词的方式进行理解。在感悟“冰太凉,父亲每磨一阵就得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这句时,通过语言创设情景,三次引读,层层深入理解父亲的艰难,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水到渠成。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面上做反复*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

  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

  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

  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

  2、 激发学生去用心感受自己父母的爱,从而用实际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冰灯》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2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记述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孩子那种深切的爱。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在执教的第一课时时,扫除了字、词障碍,并对课文进行了初步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学*了课文1——7自然段。这节实录是第二课时,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立足课文8——11自然段,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心灵经受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分析:

  宁安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北国特有的物产及人文景观。我所执教的班级有63名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批孩子,他们有思维活跃、自信心及表现力强的特点。《冰灯》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恰逢岁末年初,正值隆冬。北国的孩子爱冰雪,冰雪铸就了一代代北方人粗旷、豪放、纯朴的性格。做为冰城雪乡的孩子,对冰灯的感受更是亲切,加上这篇课文浓浓的亲情及北方特点,学生乐于品味,利于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 复*导入

  师:上节课学*了这篇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作者看到大军有漂亮的玻璃灯,也让他爸给他做一个。

  生2:我知道爸爸很爱他。给他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冰灯。

  二、品读感悟,深入理解

  师: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 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读,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哪部分最让你感动?

  生;我看到爸爸给我做冰灯的时候和爸爸的对话部分,我最感动。

  师:能把这部分最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

  生:能

  师:请你自己找同学说说听了你的朗读有什么感受。

  生:选付贵彬

  生:张帆,你读得很有感情,尤其是“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这句我听出了你关心爸爸。就是你读的“我不冷, 小心冻着,要过年了”不像爸爸的语气。爸爸的声音再粗点,就更好了。

  生:谢谢你付贵彬

  师:付贵彬评得真好,爸爸的声音是要再成熟和深沉些,表现出父亲疼爱儿子那种亲切的感情。

  生:对,我就是这么想的,没说出来。

  师:张帆,那请你再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有进步了。谁再说说,还有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

  生:我最感动的是第10自然段。“我的鼻子发酸”我觉得小作者后悔得都要哭了。

  师:你能读出这种要哭的感觉吗?

  生:我试试吧。(生读)

  师:老师觉得你读的不错。你们选择这部分,我也很受感动,我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听老师朗读8——10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读)

  生:老师我想给你评一评。

  师:可以

  生:老师你读得真好。第一句“我再也睡不着了”。“再”字重读得很好。

  生:老师,你读的“我鼻子发酸”这一句听得我都要哭了,非常感人。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这就是有感情朗读,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听众,就是朗读的高境界。听了这部分。你能提出什么 问题?(众生举手)先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同学听,让大家试着回答。

  (生交流问题,并解答)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最感兴趣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生: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父亲做冰灯,小作者为什么后悔了?”

  师:大家想听听他们小组的回答吗?

  生:想

  生1:因为他看到父亲暖手,知道冰很凉,心疼爸爸了。所以后悔了。

  生2:爸爸“用力磨”做冰灯很费劲,所以后悔了。

  生3:作者后悔的是我要是不要透亮的灯,爸爸就不用挨冻给我做冰灯了。

  师:你们回答的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爸爸那么早就起来,我还睡着呢,所以后悔不应该让爸爸早起。

  生:爸爸那么冻手,还不到我的被里暖手,我更后悔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作者后悔就是看到了爸爸做冰灯很不容易,体会到了爸爸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你还从哪 能看出爸爸爱孩子。

  生1:作者要灯,他爸就答应了,是因为爸爸爱他。

  生2:他爸爸明知没钱给儿子买灯,却答应了儿子。还给他做了个透亮的冰灯。

  生3:爸爸起来了,却让儿子再睡一会儿。

  生4:爸爸把棉被按下去也是爱儿子。


《冰灯》获奖说课稿优选【五】篇(扩展9)

——《海底世界》获奖说课稿实用5篇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海底的明暗度,声音,动物、植物和矿藏几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文结构清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开头先讲海底深处的情况,然后具体讲述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最后总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在具体说明时,详略分明,动物、植物说得较详细,矿藏说得简略。

  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见识少,再加上海底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根本没去过,了解就更少了,要想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就更不容易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动态的海底世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认识一些海底生物,了解一些海洋知识,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总分总”的结构,学会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四、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

  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激发出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录象导入课文,教师又以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学*课文,探索奥秘的兴趣。

  ②动画、声音的及时展示,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对大自然的喜爱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2、读写结合法

  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中第四自然段又是围绕中心句来写具体的,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这种写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后面设计了一个一个小练笔,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这样“就文取材”的说写训练,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同时充分发挥了文本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

  3、直观形象法

  这篇文章所讲的动物、植物都是活生生的东西,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植物的图片,声音,为学生展现真实的海底世界,让他们眼见为实,切实感受到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4、朗读品析法

  语文课应注重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小组合作探究法

  科普类文章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我觉得在这堂课中,“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师是一个组织者的新教学理念。

  2、朗读法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由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有感情朗读”能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出海底景色的奇异,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 2、明确任务

  3、小组交流 4、全班展示

  5、总结全文 6、读写结合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既能概括重点,又让人一目了然。

  七、课后反思:

  设计内容有点多了,总想的面面俱到,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结果没有了做练*的时间。

  (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说明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清楚的条理,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从海底动物、海底植物和海底矿藏三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行文结构相似,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是典型的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是对学生进行*作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一些海底生物,了解一些海洋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中心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三、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为学生的学*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海底世界的奇妙,激发出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录象导入课文,教师又以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诱发学生学*课文,探索奥秘的兴趣。

  ②动画、声音的及时展示,再现了课文的情景,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对大自然的喜爱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师生共读第三自然段——独立学*第四自然段的迁移教学方式,使学生学*说明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的阅读方式。

  ②对于长句的教学采用了“读范句——照句式写分句——连起来变长句”的训练方式。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和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的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的。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段练*,实现学写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通过一找、二划、三读、四说,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后五句是围绕第一句“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来写的。然后再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这样“就文取材”的说写训练,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同时充分发挥了文本的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途径。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激趣。

  ①“海”,组词。

  ②你对海有什么了解?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那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播放录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课文《海底世界》一起去游览一番。

  (二)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再大的风浪。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

  ②你从哪儿知道的?

  ③是的,海底是有声音的,因为小动物们在……。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么?你能用“窃窃私语”说一句话么?

  ④让我们带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导读)

  ⑤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小声?

  ⑥其他同学你们也来试一试。自由朗读这一句。指名朗读。

  ⑦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些,都是写海底动物的什么呀?找找看,有哪些模仿声音的词?

  ⑧句子的最后用上省略号,说明什么?

  ⑨你猜一猜,海底动物还会发出哪些声音,用“有的像……一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⑩请你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完整的话:“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三)师生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爱的海底动物,你认识他们么?

  ①观察插图,同座互相指一指你认识的海底生物。请同学上来介绍。

  ②那这些海底动物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它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③默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海底动物。

  ④找出你喜欢的动物,读一读介绍它的句子,想一想它的活动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哪个动物,就出示哪个动物的动画)

  ⑤这一自然段通过六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说明了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⑥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⑦请同学们围绕“预防非典,大家各有各的办法。”写一段话。

  ⑧想一想你可以写哪些人的方法。提示:医务人员……老师……同学们……

  ⑨总结学*方法:找中心句——划出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个方面——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特点

  (四)学生根据学*方法自学课文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

  ②集体交流,出示检测题:

  A中心句是( )。

  B从( )和( )两方面说明海底植物的差异很大。

  C海底植物颜色的特点是( ),形态的特点是( )。

  (五)师生共读第五自然段

  ①海底不仅是一个景色奇异的动植物公园,更是一个天然宝库。这里蕴藏着丰富的……

  ②学生可以自由补充自己知道的知识。

  五、总结课文

  海底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还有这么丰富的矿物资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其实我们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包括人们对宇宙的了解也是如此,大自然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去研究呢!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一开始,我便使用媒体播放影音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样做,能够一下子地激发他们对海底世界的好奇和兴趣,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到课堂中。

  二、创设情境,引领深入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的促进者。在抓住了孩子的心的基础上,我找了一个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出来,让他为我们当个小导游,带领我们游览一下海底的世界,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将他初读课文后的理解表达出来,用孩子的语言向孩子叙述,我想这是再好不过了。

  三、重点研读,感受美,欣赏美

  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知道这几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2、多媒体出示动画配乐朗诵,让学生透过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海底的动物,植物以及矿藏等有了一个直观深入的理解。(这一步能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正如《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同时产生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

  3、鉴赏阅读,个性化地体味语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学*当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因此我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我的感受。(比如说这个句子我觉得哪里好,这一个部分还可以怎样说,又或者这一点是我的话,我会怎样来表达,林林总总,不一定要按照书本的说法)

  4、在活动中培养思维,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有表达就会有争论,这时,我抓住时机随机出示几个句子。

  ①“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②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③“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a、什么是“窃窃私语”?

  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

  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④“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b、出示填空练*。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⑤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⑥“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5、再次欣赏,品味领悟。(这时,同学们对课文的争论和探讨已经比较深入了,于是我再次播放课文的录音朗读,让同学们轻声跟读,在这过程中,再次体验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同学们的脑海里自然浮现出刚才看录像,看动画时的画面,等于在作者的带领下又在海底作了一次遨游。)

  整个第3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开展读、说、写、评等活动,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展示的舞台,因而学生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台。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

  四、小组合作,探究拓展

  课前,我将相关的海底资源链接到《海底世界》课件中,我鼓励学生以3—4人的小组形式,确立自己小组想要探究的目标,(比如海底的动物、海底的植物、海底的地形、海底的矿藏、海底的气候等)运用现代的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教师从旁协助指点,上网查找整理有关的信息,然后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鼓励他们每个小组都能自己写一段话介绍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和别的小同学交流交流。(在学*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大部分的同学一定不满足于课本所学的,孩子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是一群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我设计这个活动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的历程中,在互相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图找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衡点。这一节课我根据本课文知识性、科普性较强的特点,选用了动画、视频、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为了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直观的形象,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使之与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而契合。我认为,学*要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就得使儿童能在课堂上把他内心的自由、愉悦和本真释放出来,这样的课堂才是快乐的课堂,这样的学*才是快乐的学*。这是我所追求的,也正是我所实践的。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的常识性课文,全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具体、生动、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声音、动物、植物、矿藏,展现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海底世界图。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指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深刻印象。

  二、说教法、学法

  1、激发兴趣

  《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于是我们精心制作了一套动画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突破重点

  《海底世界》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海底世界景色的奇异之处,但这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海底那静中有声,动静结合的奇异景色。为了便于学生充分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我创设了和谐情境,即通过CAI让每位学生亲自去领略一番。

  ①进行海面和海底的对比:利用动画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涛澎湃(伴有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和海底悄然无声的对比情境,并分别提问: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个什么词来形容它?学生不仅理解了“波涛澎湃”和“宁静”这两个词的意思,更体会到了大海动中有静的奇异之处。

  ②整体感知,加深印象:通过CAI欣赏海底美丽的景色,再次整体感受“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下大志,长大探究海洋奥秘的情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