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9-28 00:00:00 说课稿

一次函数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进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复*回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继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逐步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象,并能把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 通过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 说教法

  1、 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整体学*能力处于中等水*,学*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加上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他们可能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很难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归纳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我将采用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学*中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体验学*的快乐,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准备好写有各种有理数的卡片若干张,每人每次从中抽取一张,用卡片上的数字乘以2再减去4,最后结果大于零的得1分,等于零的不得分,小于零的扣1分。10次以后,计算每人的得分总和,得分最高者获胜。

  教师提问:

  你希望抽到写有哪些数字的卡片?你希望哪些卡片被对方抽走?

  在以上游戏中,若用x表示卡片上的数字,y表示计算的结果,你能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吗?

  设计游戏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游戏的内容便于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y=2x-4;

  (2)通过游戏中得分、不得分、扣分规则的确定来建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既有对上节课内容的复*巩固,又为本节课的引入创设条件。

  (二)探讨归纳,讲解新知

  (1) 解不等式 2x-4>0

  (2) 观察函数y=2x-4图象,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

  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完成3个任务:教会学生看图、建立数形关系、归纳总结图像法解不等式的步骤。

  所以,首先让学生画出引例中函数y=2x-4的图像。从y=0入手,然后分组讨论图像上y>0和y<0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把图像上y>0的部分染色。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像上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上方的部分。相应地,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下方的部分。最后让学生找出y>0时相应的x的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解不等式2x-4>0也就是求函数y=2x-4图像上,当y>0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从而建立数形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函数图像求不等式解集的步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1) 把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0或ax+b<0的形式;

  (2) 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3) 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质上是一次函数图像上x轴上方的点(或下方的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新知

  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教材上的方法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方法2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不再重点讨论。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方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 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方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总结: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虽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不等式未必简单,但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直观的看出怎样用图形来表示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解题,而是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用变化和对应的眼光分析问题,对于继续学*数学有着重要作用。

  (四)随堂练*

  1自变量x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

  (1)y=0; (2)y=-7;

  (3)y>0; (4)y<2.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代值求解,为了突出数与形的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问题。

  2 利用函数图象解出x:

  (1)6x-4=3x-2; (2)6x-4<3x-2.

  设计意图:(1)与(2)形式上虽然只是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但反应在图像上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却不同。

  (五)小结与作业

  1. 归纳反思

  2. 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步骤

  作业布置

  必做题:*题14.3第3、4题

  选做题:已知y1=-x+3, y2=3x-4,求x取得何值时y1>y2?

  自我反思

  应用新知中的方法2是初三数学中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没有详细讲。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广延伸,尝试与中招考试衔接。这节课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求解集的问题,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一次函数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这四大块内容来谈谈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来学*的。是对前面“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一次提高和升华,也为以后进一步学*“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解”作铺垫。其中用到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我们中学学*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我们数学学*中经常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根据一次函数图象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似解。

  (4)进一步培养学生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似解。

  难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师生互动的效果。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其理解难度大,因此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研究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书上出现的例1:准备先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引导评讲最终解决问题;对于书上的练*,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开头,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探索————研究————发现”的方法,来获得知识,掌握知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这方面我打算更多的引导以解决学生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的良好学**惯。

  四、说过程

  这节课我就首先从学生已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联想到一次函数出发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直线的关系。接着通过对书上的问题串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探索和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

  ⑴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直线(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

  ⑵函数的对应值、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方程的解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两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图解法和函数法);

  ⑶方程组的解和两直线交点的关系。进而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五、反思困惑

  由于本节课是”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首次紧密结合,其中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更好的将本节课的数形结合思想灌输到学生中,特别是在讲到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联系,在这方面备课的时候感到比较吃力。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多请教!

一次函数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这四大块内容来谈谈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来学*的。是对前面“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一次提高和升华,也为以后进一步学*“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解”作铺垫。其中用到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我们中学学*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我们数学学*中经常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根据一次函数图象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似解。

  (4)进一步培养学生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似解。

  难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师生互动的效果。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其理解难度大,因此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研究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书上出现的例1:准备先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引导评讲最终解决问题;对于书上的练*,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开头,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探索————研究————发现”的方法,来获得知识,掌握知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这方面我打算更多的引导以解决学生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的良好学**惯。

  四、说过程

  这节课我就首先从学生已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联想到一次函数出发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直线的关系。接着通过对书上的问题串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探索和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

  ⑴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直线(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

  ⑵函数的对应值、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方程的解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两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图解法和函数法);

  ⑶方程组的解和两直线交点的关系。进而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五、反思困惑

  由于本节课是”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首次紧密结合,其中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更好的将本节课的数形结合思想灌输到学生中,特别是在讲到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联系,在这方面备课的时候感到比较吃力。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多请教!

一次函数说课稿4

  一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第一个函数,它的研究方法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为后面的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都奠定了基础。以下是一次函数说课稿,欢迎阅览!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一次函数》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说明等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常量和变量及函数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学*的,学好一次函数的概念将为接下来学*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学*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根据数量关系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运用函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由于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归纳总结和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成为学*的主体,同时教师引导性讲解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根据教材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了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和实物投影。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归纳总结,得出概念→运用概念体验成功→梳理概括,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为了引入新课,我创设了以下四个问题情境,请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

  (1)梨子的单价为6元/千克,买t千克梨子需m元钱,则m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 m=6t .

  (2)小明站在广场中心,记向东为正,若他以2千米/时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走x小时,则他离开广场中心的距离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x .

  (3)小芳的储蓄罐里原来有3元钱,现在她打算每天存入储蓄罐2元钱,则x天后小芳的储蓄罐里有y元钱,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x+3 .

  (4)游泳池里原有水936立方米,现以每小时312立方米的速度将水放出,设放水时间为t时,游泳池内的存水量为Q立方米,则Q关于是t的函数关系式为 Q=936-312t .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些函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m=6t;y=-2x;y=2x+3;Q=936-312t

  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它们中含自变量的代数式都是整式,并且自变量的次数都是一次。

  然后再问:你们能否用一条一般式来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学生可能用两条一般式来表示:y=ax与y=bx+c(因为这节课我已上过)。教师对两条都进行肯定,同时追问;这两条能否选择一条呢?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式子y=kx+b为能代表共同特征的解析式,我们称之为一次函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次函数。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函数解析式的具体特征,引出一次函数,提出了课题,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函数存在于生活中,与我们并不陌生,增强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的信心,同时也为一次函数概念的落实打下基础。

  提出课题后,教师说明:一般地,函数y=kx+b就叫做一次函数。然后问学生:作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在y、k、x、b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个是自变量的函数?很明显, x、y是变量,其中自变量是x,y是x的函数,k、b是常量。那么对于一般的一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k、b能取任何值吗?很明显,x可取全体实数,k、b都是常数,但k≠0,因为如果k=0,那么kx=0,就不是一次函数了,所以一次函数的一般式后面应添上k、b都是常数,且k≠0,这里的k叫做比例系数。那么b可以等于0吗?当然可以,b=0就是引例中前2条式子的一般式,由此可知,当b=0时,函数就成了y=kx,,它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我们称之为正比例函数,其中的常数k也叫做比例系数。

  由于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得出概念后,教师还应对概念进行强调:一次函数的一次指的是自变量x的指数是1次;比例系数k不能为0,但既可取正数,也可取负数;b可以为任何实数,当它取0时为正比例函数,也可以这样说:所有形如y=kx+b(k≠0)的函数都是一次函数,反过来,所有的一次函数都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同理,所有形如y=kx(k≠0)的式子都是正比例函数,反过来,所有的正比例函数都可以写成y=kx形式。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教师以快速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书上做一做:

  做一做: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系数k和常数项b的值各是多少?

  ①c=2πr;②y=x+200;③t=;④y=2(3-x);⑤s=x(50-x)

  做完此题教师应强调:①中π为常数,所以比例系数为2π;④、⑤应先化,简,巩固了一次函数的概念,此时出示例1,学生就显得比较轻松。

  例1:求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①某农场种植玉米,每*方米种玉米6株,玉米株数y与种植面积x(m2)之间的关系。

  ②正方形周长x与面积y之间的关系。

  ③假定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入1000元本金后,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

  例1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判断是否属于一次函数应严格按照概念中的一般式,通过本例还让学生弄清楚了正比例函数都是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不一定都是正比例函数。同时也体会到了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直接列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如果班里学生比较优秀,也可请大家模仿例1自己编一个例子,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写出的函数关系式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编写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点点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

  接着教师出示练*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x=-2时,y=6,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此题是书上课内练*改编过来的,书上的原题是求比例系数k,但我认为求函数解析式层次更高一些,同时为下节课的待定系数法打下基础。

  此题可以这样分析:要想求这个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必须求出k的值,只要把一组x、y的值代入y=kx,得到一条以k为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然后就可写出解析式,建议教师板书过程,如果班里学生比较优秀,教师也可提到:如何求y=kx+b的解析式呢?同理可得只要求出k、b的值就可以了,k、b是两个未知数,只要两组x、y的值代入,联立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求出k、b的值,然后就可写出解析式,具体的操作下节课再学。

  以上设计使学生明白了如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判断某条函数关系式是否为一次函数的方法,但大家都知道,学*了新知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例2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里面的问题情景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于是我对例2进行这样处理:

  先请同学们看屏幕: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份国家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的材料,同时还附上一份税率表。

  然后问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什么叫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有学生讲出来更好,如果没人讲出来,教师自己介绍: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月工资中,扣除国家规定的免税部分1600元后的剩余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教师说:你想知道我们班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吗?老师们的隐私同学们是最想知道的,于是急着解决问题。

  我班数学教师的工资为每月2400元,科学老师的工资为每月2600元,问他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相信学生很快就有答案(因为这节课我上过),并且方法几乎一致,都是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教师对学生们的结果表示肯定,接着问:如果要计算10个工资均在2100元—3600元之间的教师每月应缴的个人所得税呢?还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吗?如果工资均在10000元以上呢?

  经过思考、讨论,发现工资额越大,计算应缴个人所得税的累计越麻烦,于是讨论有没有一种比较简单方法,如果有类似于计算公式的,把工资额直接代入就可求出的,那该多好啊!

  此时教师出示例2:按国家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的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xx元部分的税率为10%.

  (1)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且500

  (2)小明的妈妈的工资为每月3400元,小聪妈妈的工资为每月3600元,问她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对此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就不再害怕了,教师可先由学生回答,再自己补充。可以这样分析:由于500

  此题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了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但某些爱动脑筋的同学可能会问:虽然运用函数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怎样区别?拿到一道题怎么会想到用函数来解决,简单地说,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能用方程解决的问题就用方程来解决,不能用方程来解决的问题就马上想到用函数来解决。但如何建立函数模型,具体的方法我们下节课再学*。

  本例的设计使学生既了解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又学会了用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计算老师们的应缴个人所得税,让学生初步体会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再假设要求多数人的所得税,激发了学生探求好方法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了函数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用,就来完成书上课内练*2.

  最后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作业是分层布置:A组、B组、C组分别由班里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完成。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归纳总结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同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为基础,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目标,以概念讲解为载体,以展开思维分析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一切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整个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次函数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的数形结合以及数学建模思想,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升华,同时也对今后学*高中的解析几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方面: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方面: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方面: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学生既要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得知识、培养能力,又要用此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强,本节课的难点应是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而关键则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潜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对于认知主体来说,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富于幻想,但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以“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应用――反思――提高” 的模式展开,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学*。

  三、过程分析

  本着重实际、重探究、重过程、重交流的教学宗旨,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巩固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首先用贴*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网交费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展示学生回答的用列方程组解答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基本上都是用的代入法或加减法,那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来后,如何解决呢?此时,作为教师,应把握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应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态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另外,此问题的设置也为后面例题的讲解作好铺垫,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能否将方程

  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如果能,你们能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画出它的图象吗?”在学生将方程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几个点,发现它们的坐标都是方程

  的解,紧接着问“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一定是方程的解吗?”“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是否所有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不难发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就对应一条直线。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紧接着问学生:“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另一个方程2x—y=1吗?”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后,发现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我又问“这个交点坐标与这两条直线所对应的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与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慢慢体会到:既然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条直线,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又对应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那么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就对应着两条直线的公共点,也就是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不就是对应着两条直线的交点吗?这个时期,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及时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了本节课开头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共同归纳: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这告诉我们,既可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利用刚才已有的探究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此问题的探究还可以从数的角度看,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使学*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从一个个小问题的回答,到最后的归纳,充分享受学*、探究带来的快乐,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满足学生学以致用、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抢答题,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他们在抢答中品味到了成功的快乐。趁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迅速引入开头部分意犹未尽的上网收费问题,加以变式,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姿态。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可能想到:要选择合理的收费方式就需要对它们所收费用的大小进行比较,因此一定会有学生用过去的知识——方程或不等式解决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然后继续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图象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进行探索。

  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特征,学生讨论后发现当0 ≤ x < 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上方;当x=400时,红色点与蓝色点重合;当x>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下方,这样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找到答案。为避免图象法作图误差造成的不足,可引导学生通过代数计算求出交点坐标。为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我启发学生用作差法,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y>0,y=0 及y<0 时所对应的x的范围,进而得到答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发现图象法的直观性,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并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动态地分析不等式和方程(组)。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成果,我把刚刚结束不久的铁山矿冶文化旅游节带进课堂,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黄石矿冶文化景点图片,在学生体验家乡美好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我再一次出示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旅游购票问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临*尾声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小结,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活动民主化,多样化。

  本节课的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数学建模的价值,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各个不同方面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次函数说课稿6

  一、 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第3节第2课时,一次函数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本章中的重点。本章中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结构如图:

  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能力目标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三、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

  展示学生作的函数图象 (课本P41 做一做),强调列表及图象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课前让两名学生将图像画到黑板上,以备上课时应用。

  2、课上展示学生函数图像作业 ,既为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检查,又为本节课打下基础。

这样安排的目的:

  1、学生经历画图象进而感悟它的形状及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为后面的发现规律作了准备。

  2、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活动2、观察探索: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步;根据你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书中原问题1、2、3)

  目的:这样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应描点法来画出了图象,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完成*移。

  第二步:在学生作出的两条*行直线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交点情况,引用两点法(两点确定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直线y=--6x+5与坐标轴交点"并思考:一次函数y=--6x+5又如何作出图象?

  目的: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视觉见到的两点,即与坐标轴的交点{(0,b),和(-b/k,0)两点};此交点的求法(学生易从填表中的数据发现),再反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点画图象。就此题体验一次函数图象的两点确定;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

  活动3:知识再体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四个K值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

  目的:进一步巩固两点作图法,为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活动4:展示"上下坡"材料,解决象限问题。(多媒体展示)

  目的:让学生触发漫画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导思考k、b对图象的影响——设置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学生对这种直观的知识易接受,易理解,记忆深刻。从而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活动5: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提高拓展。(多媒体展出内容)

  目的:通过这种师生互动角色转换形式,不但能尽快烘起课堂气愤,而且复*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的更透彻。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得到什么启示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总结回顾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惯;有助于学生在刚刚理解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作业布置

  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与学"效果,

  做课本42页 44页*题。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阅读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1)

——一次函数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次函数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这四大块内容来谈谈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来学*的。是对前面“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一次提高和升华,也为以后进一步学*“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解”作铺垫。其中用到的“数形结合”思想是我们中学学*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我们数学学*中经常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根据一次函数图象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似解。

  (4)进一步培养学生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似解。

  难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师生互动的效果。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于其理解难度大,因此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研究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书上出现的例1:准备先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引导评讲最终解决问题;对于书上的练*,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开头,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探索————研究————发现”的方法,来获得知识,掌握知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这方面我打算更多的引导以解决学生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的良好学**惯。

  四、说过程

  这节课我就首先从学生已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联想到一次函数出发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直线的关系。接着通过对书上的问题串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探索和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

  ⑴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直线(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

  ⑵函数的对应值、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方程的解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两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图解法和函数法);

  ⑶方程组的解和两直线交点的关系。进而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五、反思困惑

  由于本节课是”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首次紧密结合,其中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更好的将本节课的数形结合思想灌输到学生中,特别是在讲到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联系,在这方面备课的时候感到比较吃力。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多请教!

一次函数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第五节内容。下面,我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和设计。

  一、教材理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又是后续学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节教材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章节目标,它是本章中的一个难点,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规律。本节内容的学*,对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期学校在每个教室三面墙体装上黑板,并用竖线分成30小块,每块黑板都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台,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分布以小组为单位,6人课桌相并,相对而坐,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组成6人学*小组,便于课堂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经过*段来的实践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良好的学**惯正在逐步养成。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堂氛围浓,教学效果好。

  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准确根据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简单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相互关系。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成本课时目标十分重要,但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并且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基础、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估计有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3、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用简明的引言,点明课题,激发学生学*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学*中,运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评价”四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评价四个部分。

  一、提纲导学

  教师用简练的引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然后向学生发放提纲导学活页,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目标,二是导学*题。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增强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导学*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设计和处理,它紧扣课时目标,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更加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学生明确目标后,结合课本20页上方的函数图象,自学完成导学*题。时间预设为8分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解决,教师深入小组指导自学。

  二、交流展示

  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个人或小组的自学成果。时间预设为15分钟。具体过程为:每个小组至少两人在黑板上展示导学*题的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展示,力争黑板不留空白,让学生在参与中彰显自我,在展示中提高自我。没有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也要积极融入展示活动,可以随时上前标出展示中的“错误”,并写出自己的意见。书面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有策略地请出多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在讲解中,全体同学参与互动,有疑则问,有问则答,同时从思路、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前4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时目标,它是课时重点,所以,自学时间要充裕,展示活动要充分,交流讲解要全面。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同时点拨释疑,引导思路,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并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强调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提出要求。

  三、训练提升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本课时的学*目标,为了巩固学*成果,检测课堂学*效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本环节包括练*和讲解两个环节,时间预设为练*10分钟,讲解8分钟。训练的题目为课本“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问题。以上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抽查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完成。提前

  完成的学生由教师检查评价后,做课后作业,同时承担帮助组内学困生完成训练题的任务。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后,抽查3名以上学生到黑板上讲解。问题二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下一课时的学*做好铺垫。

  四、学*评价

  教师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况、学*状态、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学*综合评价。这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对学生学*活动进行适时评价,对表现积极、学*自主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稍差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学*数学的方法,激励全体同学高效率地参与课堂学*,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课时目标和任务。

一次函数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个展示的机会,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感到非常荣幸、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选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下面我将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对一次运算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用一次函数将上述几个数学对象统一起来认识,发挥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领作用、之前已经用两课时学*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本节课是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2.学*利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通过现实化的实际问题背景,反映祖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完成、首先请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1)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刚学过的一次函数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并且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很熟悉,因而缺乏学*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或者只是机械地背记结论,所以我从本课引入部分,就力求能马上吸引住学生。通过对一道七年级课本中曾经解决过的问题的再认识,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从而产生学*新知的需要;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使学生对老师是怎么迅速判断出方程组解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有了学*新知的强烈愿望、(插入录像2)

  二、循序渐进,学*新知

  1、进入新知的学*,我首先通过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在倍感新鲜的环境中进行学*、本课新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下面请看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3)

  设计意图: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实现从方程到函数的转化也是本课的难点、我没有仅停留在两者形式上的转化,而是从实际出发,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变量,感受函数关系,从而自然实现了从二元一次方程,到一次函数的转化,突出了函数思想、

  2、下面请看学生如何“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插入录像4)

  设计意图:因为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所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得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我仍然坚持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特殊图象交点坐标的含义,从而自然的从“数”和“形”两方面加深了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

  三、剖析例题,巩固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例题、(插入录像5)

  设计意图:例题仍然坚持了本课统一的问题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上学生分别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等三种方法求解了此题,并且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变量的取值范围和该如何画函数图象等方面都形成了讨论,接着由学生互相启发补充,予以解决、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对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关系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解决问题,加深认识

  下面请看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加深认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6)

  设计意图:本环节照应了引入部分,既解决了当时提出的问题,又引导学生在课下继续思考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与同一*面内两条直线不同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加深了对方程组解的图形解释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为将来高中解析几何的学*做一些铺垫、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总结本节课的学*,并给学生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以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谢谢!

一次函数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第五节内容。下面,我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和设计。

  一、教材理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又是后续学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节教材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章节目标,它是本章中的一个难点,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规律。本节内容的学*,对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期学校在每个教室三面墙体装上黑板,并用竖线分成30小块,每块黑板都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台,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分布以小组为单位,6人课桌相并,相对而坐,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组成6人学*小组,便于课堂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经过*段来的实践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良好的学**惯正在逐步养成。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堂氛围浓,教学效果好。

  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准确根据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简单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相互关系。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成本课时目标十分重要,但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并且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基础、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估计有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3、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用简明的引言,点明课题,激发学生学*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学*中,运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策略。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评价”四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评价四个部分。

  一、提纲导学

  教师用简练的引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然后向学生发放提纲导学活页,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目标,二是导学*题。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增强学*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导学*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设计和处理,它紧扣课时目标,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更加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学生明确目标后,结合课本20页上方的函数图象,自学完成导学*题。时间预设为8分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解决,教师深入小组指导自学。

  二、交流展示

  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个人或小组的自学成果。时间预设为15分钟。具体过程为:每个小组至少两人在黑板上展示导学*题的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展示,力争黑板不留空白,让学生在参与中彰显自我,在展示中提高自我。没有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也要积极融入展示活动,可以随时上前标出展示中的“错误”,并写出自己的意见。书面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有策略地请出多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在讲解中,全体同学参与互动,有疑则问,有问则答,同时从思路、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前4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时目标,它是课时重点,所以,自学时间要充裕,展示活动要充分,交流讲解要全面。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同时点拨释疑,引导思路,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并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强调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提出要求。

  三、训练提升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本课时的学*目标,为了巩固学*成果,检测课堂学*效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本环节包括练*和讲解两个环节,时间预设为练*10分钟,讲解8分钟。训练的题目为课本“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问题。以上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抽查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完成。提前

  完成的学生由教师检查评价后,做课后作业,同时承担帮助组内学困生完成训练题的任务。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后,抽查3名以上学生到黑板上讲解。问题二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下一课时的学*做好铺垫。

  四、学*评价

  教师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况、学*状态、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学*综合评价。这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对学生学*活动进行适时评价,对表现积极、学*自主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稍差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学*数学的方法,激励全体同学高效率地参与课堂学*,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课时目标和任务。

一次函数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的数形结合以及数学建模思想,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升华,同时也对今后学*高中的解析几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方面: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方面: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方面: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学生既要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得知识、培养能力,又要用此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强,本节课的难点应是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而关键则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潜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对于认知主体来说,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富于幻想,但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以“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应用――反思――提高” 的模式展开,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学*。

  三、过程分析

  本着重实际、重探究、重过程、重交流的教学宗旨,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巩固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首先用贴*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网交费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展示学生回答的用列方程组解答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基本上都是用的代入法或加减法,那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来后,如何解决呢?此时,作为教师,应把握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应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态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另外,此问题的设置也为后面例题的讲解作好铺垫,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能否将方程

  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如果能,你们能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画出它的图象吗?”在学生将方程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几个点,发现它们的坐标都是方程

  的解,紧接着问“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一定是方程的解吗?”“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是否所有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不难发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就对应一条直线。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紧接着问学生:“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另一个方程2x—y=1吗?”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后,发现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我又问“这个交点坐标与这两条直线所对应的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与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慢慢体会到:既然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条直线,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又对应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那么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就对应着两条直线的公共点,也就是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不就是对应着两条直线的交点吗?这个时期,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及时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了本节课开头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共同归纳: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这告诉我们,既可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利用刚才已有的探究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此问题的探究还可以从数的角度看,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使学*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从一个个小问题的回答,到最后的归纳,充分享受学*、探究带来的快乐,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满足学生学以致用、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抢答题,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他们在抢答中品味到了成功的快乐。趁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迅速引入开头部分意犹未尽的上网收费问题,加以变式,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姿态。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可能想到:要选择合理的收费方式就需要对它们所收费用的大小进行比较,因此一定会有学生用过去的知识——方程或不等式解决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然后继续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图象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进行探索。

  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特征,学生讨论后发现当0 ≤ x < 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上方;当x=400时,红色点与蓝色点重合;当x>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下方,这样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找到答案。为避免图象法作图误差造成的不足,可引导学生通过代数计算求出交点坐标。为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我启发学生用作差法,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y>0,y=0 及y<0 时所对应的x的范围,进而得到答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发现图象法的直观性,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并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动态地分析不等式和方程(组)。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成果,我把刚刚结束不久的铁山矿冶文化旅游节带进课堂,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黄石矿冶文化景点图片,在学生体验家乡美好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我再一次出示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旅游购票问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临*尾声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小结,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活动民主化,多样化。

  本节课的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数学建模的价值,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各个不同方面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2)

——一次函数教材分析3篇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一次函数》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说明等几个环节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常量和变量及函数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学*的,学好一次函数的概念将为接下来学*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学*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根据数量关系求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运用函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使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解析式,由于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所以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归纳总结和自主探索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成为学*的主体,同时教师引导性讲解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根据教材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了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和实物投影。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归纳总结,得出概念→运用概念体验成功→梳理概括,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为了引入新课,我创设了以下四个问题情境,请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

  (1)梨子的单价为6元/千克,买t千克梨子需m元钱,则m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 m=6t。

  (2)小明站在广场中心,记向东为正,若他以2千米/时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走x小时,则他离开广场中心的距离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x 。

  (3)小芳的储蓄罐里原来有3元钱,现在她打算每天存入储蓄罐2元钱,则x天后小芳的储蓄罐里有y元钱,那么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2x+3 。

  (4)游泳池里原有水936立方米,现以每小时312立方米的速度将水放出,设放水时间为t时,游泳池内的存水量为Q立方米,则Q关于是t的函数关系式为 Q=936-312t 。

  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些函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m=6t;y=-2x;y=2x+3;Q=936-312t

  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它们中含自变量的代数式都是整式,并且自变量的次数都是一次。

  然后再问:你们能否用一条一般式来表示它们的共同特点?学生可能用两条一般式来表示:y=ax与y=bx+c(因为这节课我已上过)。教师对两条都进行肯定,同时追问;这两条能否选择一条呢?经过讨论,最后确定式子y=kx+b为能代表共同特征的解析式,我们称之为一次函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次函数。

  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较函数解析式的具体特征,引出一次函数,提出了课题,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函数存在于生活中,与我们并不陌生,增强了学生学好本节课的信心,同时也为一次函数概念的落实打下基础。

  提出课题后,教师说明:一般地,函数y=kx+b就叫做一次函数。然后问学生:作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在y、k、x、b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一个是自变量?哪个是自变量的函数?很明显, x、y是变量,其中自变量是x,y是x的函数,k、b是常量。那么对于一般的一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k、b能取任何值吗?很明显,x可取全体实数,k、b都是常数,但k≠0,因为如果k=0,那么kx=0,就不是一次函数了,所以一次函数的一般式后面应添上k、b都是常数,且k≠0,这里的k叫做比例系数。那么b可以等于0吗?当然可以,b=0就是引例中前2条式子的一般式,由此可知,当b=0时,函数就成了y=kx,,它是特殊的一次函数,我们称之为正比例函数,其中的常数k也叫做比例系数。

  由于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得出概念后,教师还应对概念进行强调:一次函数的一次指的是自变量x的指数是1次;比例系数k不能为0,但既可取正数,也可取负数;b可以为任何实数,当它取0时为正比例函数,也可以这样说:所有形如y=kx+b(k≠0)的函数都是一次函数,反过来,所有的一次函数都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同理,所有形如y=kx(k≠0)的式子都是正比例函数,反过来,所有的正比例函数都可以写成y=kx形式。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教师以快速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书上做一做:

  做一做: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系数k和常数项b的值各是多少?

  ①c=2πr;②y=x+200;③t=;④y=2(3-x);⑤s=x(50-x)

  做完此题教师应强调:①中π为常数,所以比例系数为2π;④、⑤应先化,简,巩固了一次函数的概念,此时出示例1,学生就显得比较轻松。

  例1:求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①某农场种植玉米,每*方米种玉米6株,玉米株数y与种植面积x(m2)之间的关系。

  ②正方形周长x与面积y之间的关系。

  ③假定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16%,存入1000元本金后,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

  例2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判断是否属于一次函数应严格按照概念中的一般式,通过本例还让学生弄清楚了正比例函数都是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不一定都是正比例函数。同时也体会到了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直接列出一次函数解析式。如果班里学生比较优秀,也可请大家模仿例1自己编一个例子,写出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写出的函数关系式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编写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点点闪光点都要予以肯定。

  接着教师出示练*1:已知正比例函数y=kx,当x=-2时,y=6,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此题是书上课内练*改编过来的,书上的原题是求比例系数k,但我认为求函数解析式层次更高一些,同时为下节课的待定系数法打下基础。

  此题可以这样分析:要想求这个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必须求出k的值,只要把一组x、y的值代入y=kx,得到一条以k为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k的值,然后就可写出解析式,建议教师板书过程,如果班里学生比较优秀,教师也可提到:如何求y=kx+b的解析式呢?同理可得只要求出k、b的值就可以了,k、b是两个未知数,只要两组x、y的值代入,联立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求出k、b的值,然后就可写出解析式,具体的操作下节课再学。

  以上设计使学生明白了如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及判断某条函数关系式是否为一次函数的方法,但大家都知道,学*了新知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例2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里面的问题情景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于是我对例2进行这样处理:

  先请同学们看屏幕: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份国家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的材料,同时还附上一份税率表。

  然后问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什么叫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如果有学生讲出来更好,如果没人讲出来,教师自己介绍: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月工资中,扣除国家规定的免税部分1600元后的剩余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教师说:你想知道我们班数学老师和科学老师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吗?老师们的隐私同学们是最想知道的,于是急着解决问题。

  我班数学教师的工资为每月2400元,科学老师的工资为每月2600元,问他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相信学生很快就有答案(因为这节课我上过),并且方法几乎一致,都是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教师对学生们的结果表示肯定,接着问:如果要计算10个工资均在2100元—3600元之间的教师每月应缴的个人所得税呢?还用直接列算式的方法吗?如果工资均在10000元以上呢?

  经过思考、讨论,发现工资额越大,计算应缴个人所得税的累计越麻烦,于是讨论有没有一种比较简单方法,如果有类似于计算公式的,把工资额直接代入就可求出的,那该多好啊!

  此时教师出示例2:按国家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500元的税率为5%,超过500元至2000元部分的税率为10%.

  (1)设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且500

  (2)小明的妈妈的工资为每月3400元,小聪妈妈的工资为每月3600元,问她俩每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对此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就不再害怕了,教师可先由学生回答,再自己补充。可以这样分析:由于500

  此题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了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但某些爱动脑筋的同学可能会问:虽然运用函数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方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怎样区别?拿到一道题怎么会想到用函数来解决,简单地说,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能用方程解决的问题就用方程来解决,不能用方程来解决的问题就马上想到用函数来解决。但如何建立函数模型,具体的方法我们下节课再学*。

  本例的设计使学生既了解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又学会了用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计算老师们的应缴个人所得税,让学生初步体会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再假设要求多数人的所得税,激发了学生探求好方法的欲望,使学生体会到了函数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用,就来完成书上课内练*2。

  最后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作业是分层布置:A组、B组、C组分别由班里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学完成。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归纳总结得出一次函数的概念,同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为基础,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目标,以概念讲解为载体,以展开思维分析为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一切因素,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整个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分析教材与学生:

  这是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下)第17章第3节中的一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基础上学*的,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为后面学*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作铺垫,也是今后学*高中代数,解析几何及其它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所渗透的“数形结合”,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对学生的数学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理解图象的性质,以及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感到困难。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结合图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图象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辅以电脑演示动画,变抽象为形象,注重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学会性质判断函数值大小。

  2、学会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化归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学*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体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运用于生活,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而事物之间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陈述教学设想:

  1、教法分析:本节课基本设计思路是着力于学生探索知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创设探索学*情境,组识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让学生经历“尝试——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接受知识。获取知识。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能力和学**惯。

  2、学法分析:通过让学生社会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等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转化,并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培养其互相协作能力,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①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②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③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3、用及课程资源开发:本课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辅之于投影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去了解联通公司手机使用收费情况,提出问题

  (1)联通的月租费是多少?

  (2)每分钟费用又是多少?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问题,然后能用函数关系来表示,从而引出诸如像y=30+0.3x等关系式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这样的函数关系式还能写出一些吗?

  2、教师让学生算一算,取10分、20分时所化费用并比较y1与y2的大小,我们可以从图象上又更直观地判断函数值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一次函数的性质(出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1)先让学生画出y=30+0.3x(x≥0)图象

  (2)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①图象的位置从左到右是怎样变化的

  ②函数的值随着x又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阶段,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汇报本小组成员的探索与成果,同时回答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4)教师又让学生自己画出y=—x+2,及y=—2x—1的图象,并再次组织讨论。

  最后,教师根据刚才学生讨论交流情况,用多媒体显示,学生得到的一次函数的性质

  ①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

  ②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降低

  (5)这时教师又带领学生回到课一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图象上观察,函数值的大小,从而培养数形结合能力,及应用能力,也能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三)面授调节,练*反馈

  1、教师用多媒体显“做一做”然后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2、巩固一次函数的性质,

  设计如下练*

  (1)y=(m-4)-2,当m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y=(m+0.5)xm2+1是一次函数,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m值

  (3)图象上有两点(—1,a),(3,b)请比较a、b的大小

  (这题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然后让他们自己比较方法好坏)

  (4)设计一个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刚学的新知识尝试解决。

  (5)讲解课本例题,简要介绍待定系数法,及如何用“两点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3、同桌之间互相出题,再次巩固性质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3)

——二次函数说课稿6篇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面积问题与最大利润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专题讲座。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利润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例题和一部分*题,无论是例题还是*题都没有归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时把它分为面积、利润最大、运动中的二次函数、综合应用三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对于函数知识来说它是从生活中广泛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所以它是解决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的工具。这部分知识的学*无论对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函数知识的意识,还是对掌握运用函数知识的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二次函数的知识是九年级数学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它也是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知识,又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后进一步学*二次函数的应用。学生有了一定的二次函数的知识,并且在前两节课已经接触到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而本节课需要利用建模的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尤其是关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需要学生经历分析、讨论、对比等过程,进而得出结论。本节课的问题均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会感到很有兴趣,愿意去探究。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学*数学还是有一些畏难的情绪,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分散难点。

  根据上述教学背景分析,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将实际问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利用求解的结果解释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的精神,在动手、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地分析,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的不同,那么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是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我认为教学方法与学*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是割裂开来的,而且在一节课中教学方法和学*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方法并存的,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学*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有启发法、探究法、试验法、课堂讨论法、练*法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导学案的教法,

  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二人小组、复*回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板演展示、别组纠错---------教师点评、总结归纳--------课堂测评

  四、教学设计分析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而20世纪下半叶数学的一个最大进展是它的广泛应用,数学的价值观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直接的一个结论就是数学教育要重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以养鸡场问题、商品销售利润问题为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针对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解题能力较差的现状,我紧接着先给出几道关于二次函数的练*题,巩固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扫清障碍。

  接下来就是解决最开始提出的商品何时利润最大问题,在解决商品利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做了几道关于利润的计算题,回忆一下有关利润的公式。

  由于有了前面例子的认知基础,因此引导学生考虑能否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这时学生能想到要列出函数关系式。由于获得最大利润的方式有很两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讨论实施。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各小组充分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归纳出全班哪种办法求解起来最简便,作出优劣的判断。接着由所得到的结论继续提出新问题,再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是归纳总结、加深印象环节。在小结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问题的解,再由结论反过来解释或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最后是课堂测评。

  对于作业的处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需完成课堂中的巩固练*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两道选做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亲身的经历的情境,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新课标也提出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应该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知识要点]

  会画出这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类函数的性质。

  [MM及创新思维]

  同学们还记得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关系吗?

  你能由此推测二次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那么与的图象之间又有何关系?

  [实践与探索]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

  解列表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3所示。

  回顾与反思当自变量x取同一数值时,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在图象上,相应的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探索观察这两个函数,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有那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不同?你能由此说出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吗?

  例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与的图象,并说明,通过怎样的*移,可以由抛物线得到抛物线。

  解列表

  x…-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

  描点、连线,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26.2.4所示。

  可以看出,抛物线是由抛物线向下*移两个单位得到的。

  回顾与反思抛物线和抛物线分别是由抛物线向上、向下*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探索如果要得到抛物线,应将抛物线作怎样的*移?

  例3.一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相同,顶点纵坐标是-2,且抛物线经过点(1,1),求这条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4)

——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有行程、温度、利润、电话费等问题,特别是与经济问题相关的问题是*几年各省市中考数学试题中的热点题型。能用一次决实际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建模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完这节课后,我希望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能更加熟悉,能更加重视这部分内容;在利用图表信息得到与一次函数表达式有关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应用中的重要地位。

  上完这节课后,受到其他老师和区教研员肯定的是:

  1、教态比较自然;课堂给予学生学*时间;学生学*积极性较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学*。

  2、所选例题针对性较强,较有层次。

  3、能够把学生出现的问题预测到了。

  4、比较注重对学生做题的常规要求,特别是要求学生作图用尺子和圆规。

  5、比较注重学生的评价,不管是老师对学生,还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复*回顾所花的时间过多,这主要是跟我的*惯有关,对于学生讲过的内容,总是再重复一次,致使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以后上课要多在这些细节的地方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时间;自己控制课堂时间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2、学生紧张过度,自己调节能力功底不够,不能及时调节学生情绪,而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不够,致使课堂气氛沉闷。自己应该学会怎么去调控学生的情绪,这也是我今后应该重点学*的。

  3、老师包办太多,对学生过于不放心。如在讲解如何求蜡烛燃烧剩下的高度h与燃烧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学生回答:设y=kx+b,那时我就很着急,问:是y与x吗?这时学生就急急忙忙改为h=kt+b。我要的答案有了,但是却把学生的思路打乱了,用我的思路代替了学生的思路。所以用区教研员林日福老师的话说:不要不放心学生,要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只有他们自己犯的错,对他们才是最有价值的。

  除了以上种种,我认为我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特别在一些细节方面,如板书的规范,语言的规范等。一个老师所讲、所写不仅仅是给一个人听、一个人看,学生的一切言行都是以老师的言行做为楷模,所以做为老师更要做好示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这次公开课最大的收获是促使我重新去思考要怎样上一节好课,怎样去上一堂有效率的课。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我还要走很长的时间,我会不断改进,朝着上对学生有意义,有效率的课前进,把路越走越宽!

  初三总复*已经全面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复*到了一次函数。

  在这一节课中,先复*了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三中表示方法:表格法,表达式法和图象法。三种方法学生都表示能理解其意思,但难就难在如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学生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通过图象来确定函数的表达式。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kx+b(k,b为常数,k≠0)。要想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只要确定k和b,的值就行了。函数y=kx+b与x轴的交点为(,0),与y轴的交点为(0,b)。这样就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就是b的值,就可以把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难度大大降低,然后再确定k的值。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的值,这样k的值就能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也就能确定了。在这节课中,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提升。也感觉到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从心底里油然而生的高兴。也明白了有些知识学生一开始理解不了,时间长了,也就慢慢理解了。也是我明白了,数学学*、数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朝一夕是不可能学会的,所以要做好长期慢慢的培养学生思想准备。

  在学*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进行一次函数的概念学*,学生还是比较有信心学好的。

  课例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设计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出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思考题来不断细化教材,达到层层铺垫、分层递进的目的。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一次函数,体会数学研究方法多样性。

  2.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简单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是探求函数关系的第一步。

  3.本节课重点讲授了运用函数的关系式来表达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分析,感觉学生收获比较大。

  另外,写出函数的关系式,学生比较困难,本节课也存在可以不断提高完善的地方。

  此外在讲一次函数图象性质的时候,补充内容不宜过多,许多中考题中对一次函数部分的要求是站在整个三年数学学*的基础上,仅仅在第一次学*一次函数就提出这些要求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这类问题,配套的辅导资料中,相当多的题目需要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而学生目前并没有系统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个度。拿今天上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教学讲,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重新编写了例题。首先给出一组已知一个点的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来求它们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再给出一组已知y轴交点坐标和另一点坐标的一次函数图象,最后是给出一组已知参数k的一次函数图象。在设计本节课例题的时候,我参考了部分省市的中考题,简化其中对二元一次方程组部分的要求,让学生感受确定一次函数图象需要两个条件,并进一步明确解题的规范,通过规范养成,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维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问题。

  一次函数的教学在本学期中是一个重点内容,由于后期围绕一次函数的题型非常多,要求也更高,对学生在此阶段的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充分理解一次函数概念及图象性质,对中考复*来说是一场灾难,到那时,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硬是搞不明白,所以,本章剩下的两节内容仍然需要研究教材,发挥八年级组内各位老师的智慧,让学生收获更多,理解更深,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次函数是学生在学*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知识基础上进行学*的,因此学生对一次函数比较熟悉了,所以,本教学设计注意以旧引新,通过复*,让学生讨论、试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巩固练*中,从基本练*、例题精讲一直到巩固练*,设计均有层次,有坡度。

  这是一节章节复*课,虽然课程容量大,内容又较抽象,但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课教学的知识概念变得具体、生动、可信。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并且与一些旧知识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放手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操作,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应用,同时让他们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并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组)思想方法,让学生体验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体验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不过,所教班级中数学基础大多较差且缺乏学*积极性,针对这一特点,我上课时放慢了节奏,多叫学生回答问题,多安排学生间相互讨论,以激发学生学*动力。重点在点拨和解题规范上加以指导,所以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一堂好的数学课常常是由好的数学问题启发并激励学生学*的充实过程。因此,我把教学设计的主体“解决问题,总结性质”设计成由若干个有一定逻辑顺序的问题,并由这些问题组织师生的教学活动。那么,怎样设计好的问题呢?我认为,在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作用点”上,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发展区”内,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就是好问题,这也是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例如:本课在一开始就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课题。给出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像,让同学们合作学*进行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又如,画一次函数图象只需描出图象上的“任意两点”的结论后,提问学生“你取的是哪两点”,找了四个同学回答出各自的两个点,既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找图象上的两个点,也使学生理解了刚刚得出的结论。

  适当地提出好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发现、推理论证、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而且还给了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

  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时,给出几个关联问题,

  问题1:既然一次函数 y=kx+b(k不为零)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作图时,至少要取几个点就可以了?取哪一些点比较简单,有代表性?

  问题2:在前面的直角坐标系中作一次函数 y=2x-1,y=2x,y=-1/2x的图象,并观察四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问题3:正比例函数 y=kx (k不为零)是一次函数吗?作图时需要几个点?每一个正比例函数一定能通过哪一个点?

  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使得学生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度。

  学生是学*的主人。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提高数学素养。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有与同学合作互动的空间,有与老师交流表达的机会。学生不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是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成功。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是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组织、引导本身就强调了教师必须是一个特殊的“合作者”,而不是撒手不管的“非主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主宰”课堂,而应体现在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素材,体现在对学*团体的严密组织,体现在对交流活动的精心策划,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及时有效。这不仅需要教师透彻领会教材实质,更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个性。试想本节课,如果教师不是真正了解学生,就不能组成协调高效的学*小组,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5)

——对数函数说课稿 (菁华3篇)

  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八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多媒体演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导入

  (1)复*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y=logax,见课件。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x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

  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况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对比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见课件)

  *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1)完成P178 A组1、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同,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为学生进一步学*、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自主学*、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 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 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法:学*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程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 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 ,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复*指数函数

  问题二: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细胞个数y,如何求分裂的次数x呢?这将会是我们研究的哪类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引出对数函数

  问题三:在关系式 每输入一个细胞的个数y的值,是否一定都能得到唯一一个分裂次数x的值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 意义建构: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 ,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 ,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 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 与 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前四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出对数函数的概念,然而,光有前四个问题还是不够的,学生最容易忽略的或最不理解的是函数的定义域,所以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1)

  (2)

  合作探究2:当 函数 与 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 ( )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 ( ),当 时,x取何值,y 0,x取何值,y ,当 呢?

  问题3:对数式 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知识拓展:函数 称为 的反函数,反之,函数 也称为 的反函数。一般地,如果函数 存在反函数,那么它的反函数记作为

  (三) 数学应用

  1.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 )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 的定义域 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

  (2) ,

  (3) ,

  (4) , ,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 ,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四) 目标检测

  P69 1,2,3

  (五) 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六)布置作业 P70 1,2,3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6)

——二次函数说课稿范文10份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题

  二、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说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x+b,≠0;=x,≠0;=,≠0)

  3、一次函数(=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0的条件?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时,面积s(c)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与矩形一边长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x(20/2—x)=x(10—x)=—x+10x(0 <1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100(1+x)

  =100(x+2x+1)

  =100x+200x+100(0 <1)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ax2+bx+c(a≠0,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ax2+bx+c中自变量是x,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100x2+200x+100中,a=100,b=200,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ax2+c;

  若c=0,则=ax2+bx;

  若b=c=0,则=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3(x—1)+1(2)

  (3)s=3—2t(4)=(x+3)—x

  (5)s=10πr(6)=2+2x

  (8)=x4+2x2+1(可指出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7)

——指数函数说课稿(精选十篇)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在之前,学生已学*了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并将幂指数从整数推广到了实数范围的知识,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函数内容的深化,又是后续学*对数函数及等比数列的性质的基础,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例如在细胞分裂、贷款利息、考古中年份的测算都有较大的应用。也是教材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因此,在指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中,在高中阶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说学情:

  2、学情分析

  心理特点:中职生的共性是一般学*数学的兴趣不高,学*比较被动,自主学*能力比较差,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动机,学*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效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此外职高生生理上表现为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刚刚学*了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思路,对于本节课的学*会有很大帮助。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回顾与讲述;学生学*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底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并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指数函数性质,体会学*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严谨及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惯和品质。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依据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1)故事激趣法:通过小故事牵动学生的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形式上开展分组比赛、课堂抢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的乐趣。

  (3)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讨论教学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热情。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从前有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工人的工钱,因此附*村民都不愿意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

  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为1073741824分≈1073万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的兴趣,引起注意,让学生在不会解决又急于的心理状态下学*)

  2、探索新知(7分钟)

  问题1:某种物质的细胞分裂,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的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请你写出截取x次后,木棰剩余量y关于x的关系式?

  归纳:函数 中,指数x为自变量,底2为常数、

  概念: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其中底 ( )为常量、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值域为

  (设计意图:两个例子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

  3、分组讨论(8分钟)

  4、例题讲解(12分钟)

  5、强化练*(8分钟)

  6、课堂总结(2分钟)

  7、布置作业(1分钟)

  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一、教材分析

  1、《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指数函数》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函数”的第六节内容,是在学*了《指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既可以对指数和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对数、对数函数尤其是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来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打下坚实的概念和图象基础,又因为《指数函数》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系统研究的函数,对高中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学*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函数》的重点内容,也是高中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借贷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数学图形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维度: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

  技能维度: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素质维度: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能初步利用指数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领会数学科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5)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突破难点的关键:寻找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来扫清障碍。

  二、教法设计

  由于《指数函数》这节课的特殊地位,在本节课的教法设计中,我力图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达到不仅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能简单应用指数函数的知识,更期望能引领学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数图象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数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能力的目的,我根据自己对“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认识,将二者结合起来,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1、创设问题情景、按照指数函数的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给出两个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顺利引入课题,而这两个例子又恰好为研究指数函数中底数大于1和底数大于0小于1的图象做好了准备。

  2、强化“指数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指数的有关概念来归纳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并向学生指出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请学生思考对于底数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会有什么问题出现,这样避免了学生对于底数a范围分类的不清楚,也为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做了“分类讨论”的铺垫。

  3、突出图象的作用、在数学学*过程中,图形始终使我们需要借助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离形时少直观,形离数时难入微”,而在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更是直接由图象观察得出性质,因此图象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数学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例题的讲解和课外知识的拓展部分,都介绍了与指数函数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力图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学*完“指数”的概念和运算后编排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再现原有认知结构。在引入两个生活实例后,请学生回忆有关指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再现原有认知结构,为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

  2、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在借助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时会遇到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高中的数学学*。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在生活实例的课堂导入、指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例题与训练、课内小节等教学环节中都安排了学生的讨论、分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和记忆知识为合作学*的乐趣中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框架和体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注意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在概念、图象、性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有收获,跳一跳,够得着,不同难度的题目设计将尽可能照顾到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程序设计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启发学生逐步发现和认识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①用电脑展示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计算机价格下降问题,第二个是生物中细胞分裂的例子,②将学生按奇数列、偶数列分组。

  学生活动:①分别写出计算机价格y与经过月份x的关系式和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关系式,并互相交流;②回忆指数的概念;③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④分析出对指数函数底数讨论的必要性以及分类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扫清由概念不清而造成的知识障碍,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教师活动:①给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并要求学生画它们的图象②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规范地画出这两个指数函数的图象③板书指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①画出两个简单的指数函数图象②交流、讨论③归纳出研究函数性质涉及的方面④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作简单的指数函数的图象对深刻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完成基本作图之后,教师再利用课前已列表、建立坐标系的小黑板展示准确的作图方法,达到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作图*惯的目的,然后借助“函数作图器”用多媒体将指数函数的图象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通过观察图象总结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同时对于底数的讨论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巩固新知、反馈回授

  教师活动:①板书例1②板书例2第一问③介绍有关考古的拓展知识。

  学生活动:①学*解题的规范步骤②完成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③完成分组练*④扩展视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指数函数知识的初步应用,完成学生学*的“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力求通过例题的讲授、规范的板书养成学生良好地解题*惯,起到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例2的第二问、第三问巩固学生对指数函数性质的理解、实现会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三个分组练*实现教师的再指导和学生的渐进式提高。指数函数与借贷利率的计算、化学中半衰期的计算和考古技术的现代运用有紧密的联系,本环节介绍的“化学中的14C在考古中的应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下一步学*“计算分期付款的利率”等问题埋下伏笔。

  4、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教师活动:①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完成对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归纳;②布置课后及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完成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内小结并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目标,有能力的同学完成网上调研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交流我国在利用14C进行考古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知识进行梳理,深化知识与技能目标,并通过作业实现目标的巩固。

  5、板书设计

  考虑到板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由三个板块构成的板书,板面分配比例为2:1:1,第一大板块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指数函数的定义,二是课前准备的画有坐标系和表格的小黑板;第二板块书写了例1和例2的第一问;第三板块由学生完成例2的后两问、练*和课堂小结组成。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有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将教学评价将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情景导入的表达式评价、回忆指数知识的记忆评价、得出指数函数概念的归纳评价、作图时的准确性评价、解题时的规范性评价、小结时的表述性评价等。在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等环节注意启发学生完成知识互评、能力互评,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的自信,在轻松融洽的课堂评价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任务。

  当然教师会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得更全面的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和课堂效果的反思,并在后续的时间里修订课堂设计方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以上是我对指数函数这节课的设计和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指数函数》。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之后系统学*的第一个函数,通过学*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后面的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函数的应用意识。因此本课有十分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能根据单调性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分类、归纳、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

  2、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体会成功与快乐;

  2、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通过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由图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后面学*中一遇到指对数问题就发蒙,原因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学生刚刚学完第三章函数的性质,应用的又是初中比较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数。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函数而且需要记很多性质,学生感觉很吃力。对于我任教的12财会班的学生整体理论知识水*参差不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发现的意识。但是性格活泼、兴趣广泛,乐于实践。因此我在备课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从兴趣出发,由20xx年春节晚会的魔术引出本节课的指数函数,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认识指数函数,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展示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演示指数函数的图像形成过程,便于总结函数的性质。

  ◆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归纳的学*方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春节的撕报纸的魔术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撕报纸得到的分数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出撕报纸得到的每一分小报纸的面积与撕报纸的次数之间得到的函数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关于指数函数的数学模型,为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学*新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构建模型,形成概念

  通过两个具体的指数函数模型,给出指数函数概念,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通过练*一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3、深入探究,发现性质

  在这个环节,函数图像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这一环节关键是弄清楚底数a的变化对函数图像及性质的影响,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感性认识,非常直观形象地演示a的变化与图像的变化规律,突破静态思维,使难点迎刃而解。

  华罗庚先生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用解析式不易解决,转而由“形”——图像突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两个指数函数的作图过程巩固学生作图能力,让学生初步发现图像规律。紧接着同时通过软件让学生举出4个指数函数,通过软件快速画出四个具体的指数函数图像,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发现指数函数的图像规律,从而归纳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出指数函数的一般性质后进行总结归纳函数的其他性质,从而对函数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4、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对例题一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例题二求函数的定义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进行一些巩固练*使学生对函数能进行较为基本的应用。

  5、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小结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建立研究函数的知识体系

  6、作业布置,延伸课堂

  作业布置环节必做题巩固学生上课内容,选做题“古莲子年龄之谜”的问题为学*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材施教,分层作业,巩固提高,为后续的学*奠定基础,同时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一、教材分析

  1、 《指数函数》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数函数》是苏教版中专数学国家审定教材第一册第三章《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了《幂函数》一节内容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既可以对指数的概念和幂函数的概念等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进一步学*对数、对数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专阶段研究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完整的函数知识,初步培养函数的应用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指数函数》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中专学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等方面,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概念性强,特点之二是凸显了图象在研究函数性质时的重要作用。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学情及目标

  通过初中学段的学*和中专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方面: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从幂函数的学*中了解了学*函数的基本步骤。

  技能方面:学生对采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大致掌握,能够为研究《指数函数》做好准备。

  素质方面: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有初步了解,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面还有待提高

  鉴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

  (2)技能目标:①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②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4)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5)教学难点:取适当的`点作图

  确定依据: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学生容易混淆,并且学生作图的精确度还有待提高

  突破难点的关键:结合二次函数、幂函数等取点的方法,再次强调间隔适当、数值大小合适、对称


一次函数说课稿6篇(扩展8)

——一次函数说课稿(精选十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的数形结合以及数学建模思想,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升华,同时也对今后学*高中的解析几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方面: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方面: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方面: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学生既要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得知识、培养能力,又要用此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强,本节课的难点应是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而关键则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潜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对于认知主体来说,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富于幻想,但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以“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应用――反思――提高” 的模式展开,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学*。

  三、过程分析

  本着重实际、重探究、重过程、重交流的教学宗旨,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巩固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首先用贴*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网交费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展示学生回答的用列方程组解答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基本上都是用的代入法或加减法,那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来后,如何解决呢?此时,作为教师,应把握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应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态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另外,此问题的设置也为后面例题的讲解作好铺垫,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能否将方程

  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如果能,你们能在*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画出它的图象吗?”在学生将方程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几个点,发现它们的坐标都是方程

  的解,紧接着问“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一定是方程的解吗?”“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是否所有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不难发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就对应一条直线。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紧接着问学生:“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另一个方程2x—y=1吗?”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后,发现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我又问“这个交点坐标与这两条直线所对应的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与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慢慢体会到:既然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条直线,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又对应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那么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就对应着两条直线的公共点,也就是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不就是对应着两条直线的交点吗?这个时期,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及时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了本节课开头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共同归纳: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这告诉我们,既可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利用刚才已有的探究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此问题的探究还可以从数的角度看,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使学*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从一个个小问题的回答,到最后的归纳,充分享受学*、探究带来的快乐,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满足学生学以致用、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抢答题,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他们在抢答中品味到了成功的快乐。趁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迅速引入开头部分意犹未尽的.上网收费问题,加以变式,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姿态。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可能想到:要选择合理的收费方式就需要对它们所收费用的大小进行比较,因此一定会有学生用过去的知识——方程或不等式解决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然后继续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图象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进行探索。

  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特征,学生讨论后发现当0 ≤ x < 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上方;当x=400时,红色点与蓝色点重合;当x>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下方,这样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找到答案。为避免图象法作图误差造成的不足,可引导学生通过代数计算求出交点坐标。为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我启发学生用作差法,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y>0,y=0 及y<0 时所对应的x的范围,进而得到答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发现图象法的直观性,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并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动态地分析不等式和方程(组)。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成果,我把刚刚结束不久的铁山矿冶文化旅游节带进课堂,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黄石矿冶文化景点图片,在学生体验家乡美好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我再一次出示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旅游购票问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临*尾声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小结,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活动民主化,多样化。

  本节课的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数学建模的价值,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各个不同方面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 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第3节第2课时,一次函数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本章中的重点。本章中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结构如图:

  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能力目标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三、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

  展示学生作的函数图象 (课本P41 做一做),强调列表及图象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课前让两名学生将图像画到黑板上,以备上课时应用。

  2、课上展示学生函数图像作业 ,既为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检查,又为本节课打下基础。

这样安排的目的:

  1、学生经历画图象进而感悟它的形状及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为后面的发现规律作了准备。

  2、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活动2、观察探索: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