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

各位专家:

  大家好!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三、说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18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教学: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充满兴趣。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活动化、与生活化的情景,首先,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教师顺势板书:一一列举)

  2、门票引入:

  再出示: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让学生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3、顺势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设计了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本环节共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探究例1,感知策略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例1,有一个畜牧场,在一片草地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牧场主人王大伯想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非常纳闷,该怎样围呢?

  接着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操作:

  (1)这道题有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要求?)

  这时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要求想好的学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参与讨论)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你能想办法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纪录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1米长的栅栏摆一摆。(写好后跟同桌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指出: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列举在表格中(课件展示),让学生填表后进行比较学生的方法,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写下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课件)

  最后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通过我引导怎样解决问题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初步体会要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可以把各种围法找出来,这样,列举的思路就清晰了。同时,学生联系摆小棒的

  过程进行了抽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接着让学生讨论王大伯围的是羊圈,他该围成什么样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宽以及面积,看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强数学思维,同时介绍这是大数学家欧拉的定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提高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例2,丰富列举策略

  例题2比较复杂,先让学生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从而发现这类问题在列举之前,先要进行适宜的分类。分类以后让学生用打勾的方法填写表格,教师说明表格的填写方法,防止学生把只订阅1本的勾都打在一列里,和订阅3本的相混淆。这题里订阅2本是难点,要联系曾经学过的搭配规律。这道例题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得到所有的订法,突出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

  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的出结果。然后把“投中两次”改成“投了两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类再列举。这两题的练*正好比较了简单和复杂两种情况如何运用好列举法,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王大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想请大家去划船。我们班有48个同学,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小船可以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去思考思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的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充分体验,希望整个教学过程会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的.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的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下面,为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再现典型的小故事,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与例1,让学生通过比较题型,体会到什么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的问题。

  2、教学例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替换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汇报时,教师同时多媒体演示以上两种替换过程。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替换方法,进行计算。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替换的方法,重点说明算式:720÷(6+3)中 “3”的含义以及720÷(6÷3+1)中“6÷3”的含义。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坚信今天所学的替换策略是正确可行的,并检验例题1所求答案是否正确,因此要进行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接着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课件出示改编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将“练一练”进行了改编,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改编的目的在于:不让学生的思维中断,继续思考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替换。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在上面例题的思维定势下,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了、总量是怎样变的。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再独立计算,集体评讲,千万别忘记检验。

  2、讨论交流: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带领学生归纳认识出:当两个量成倍数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当两个量成相差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四、拓展应用 巩固策略

  1、完成“练*十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评讲时,请学生说说体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接着用课件帮助演示替换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替换的方法,注意检验。

  3、课件出示:“练一练”

  将“练一练”作为*题巩固相差关系之用。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五、总结反思,优化策略

  今天我们学*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由于刚接触六年级教材,很多方面都考虑不够成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③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具学具:图书,字典若干本及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3部分展开学*。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课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并出示如书上65页主题图中的相关条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生成如书本65页上的表格,并合作填写。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或直接从小华买5本需要的钱中反推出要先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列表整理的方法将这题里的有关条件和问题独立整理成表格。并再组织反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组织学生辨析,判别;再组织学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展示思维过程。教师板书不同的解法。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并组织学生独立填出66页括号里的数,(即数量和价钱的对应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把书本66页的“想想做做”

  第1题通过具体情景呈现出来,练*时,教师先出示5本一模一样的字典,组织学生测量出5本的具体高度;再出示15本摞在一起的这种字典,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一摞显示具体高度的这样的字典,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反馈。根据所提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列表整理条件,自主解答并组织小组交流是如何依据列出的表格进行思考的。

  通过这样一个生成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

  第2题,书上的这题,是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的归总问题,对于类似归总类的实际问题,教材并没有安排例题,而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练*时,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先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并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等。然后再组织学生独立填表整理,探究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反馈信息后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板演校对解题思路。

  3、安排“想想做做3、4”两题。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书上的这两题没有提供表格,

  练*时,先组织独立审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如学生可能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能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教师针对上述信息,及时小结反馈,从中凸现出列表整理这一基本整理信息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

  此题通过反馈不同的整理方法,举一反三,逐渐提升学生整理信息的水*,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三、教法、学法

  以上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问题变成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十四1—3题。

  首先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

  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策略意识。最后“试一试”“练一练”和练*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知识目标: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说教学过程:

  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

  (3)教学例题,感知“转化”;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四、重组练*,运用“转化”;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

  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的开始,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助手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计算灯泡的体积,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能很快的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爱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小结:把灯泡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

  我首先出示例1的两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并且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对照课件我继续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我又再次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和同学共同叙述转化:第一幅图把半圆向下*移5格后转化成了长方形;第二幅图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演示、回顾、叙述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时我又适时点拨: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面积不变,都转化成相同的长方形,所以一、二两幅图的面积也相等。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能清晰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在这个环节中,我未作铺垫直接出示例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完成了例1的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在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我先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回忆的内容给小组成员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汇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联想到*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体积公式推导,分数、小数的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等……我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推导过程。边演示边叙述,比如……课件演示一句话概括。为了引导学生把以往学*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又追问:我们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板书转化的核心作用“化繁为简、化新为旧”。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

  四、重组练*,运用“转化”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转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条练*。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的体系,对练*的内容进行调整、归类、重组,加强整合力求体现练*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刷新解决的能力。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练*:一、“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第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对照课件一两句话概括)

  在完成以上几道练*后,引导学生回顾小结,进一步体验,通过*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数与代数”领域,我设计这样几道练*:首先出示一道分数加法计算题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学生感觉很麻烦。顺势提问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如果有困难,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

  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

  提问: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

  学生豁然开朗,这时我给这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和是多少?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数转化成图形,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时候的体会和感想。

  我以为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与形的转化和结合,深化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我还设计了这道练*,出示练*十四第一题,面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地引导:(课件演示)

  叙述:如果有4支球队比赛,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决出2个胜者;第二轮再2个胜者比一场,决出冠军。一共进行了3场比赛。

  如果有8支球队比赛呢,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淘汰了几支球队?(4支)第二轮再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又淘汰了几支球队?(2个)最后两个胜者比一比,就决出冠军。数一数,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7场)

  那16支球队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电脑演示:16支球队出来)

  面对学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问:如果从淘汰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还可以选择转化成一道简单的减法算式?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学生发现还可以直接将问题转化成16—1的算式进行解决。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对练*进行重组,尊重学生的学情、巧妙地体现知识体系,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通过提问、交流,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练*实效,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的功能也在此环节中得以充分发挥,数字转化为图形或曲线转化为直线,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头、脑、眼、口、手并用,达到最佳学*状态。)

  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1.数学文化渗透(曹冲称象)

  课的结尾,我会让学生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我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课。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华罗庚

  意思是说,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一路*坦,而把简单的问题转化成复杂的就不值得提倡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5

  虽然这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所安排的内容,但是孩子在之前的学*过程中早有接触,对于转化这一策略在孩子的认知上不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课与其说是教策略,不如说是对过去学*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上升到策略的高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与二度开,发促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经验、提升认识,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

  一、教学例题,感知“转化”

  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是关于关于解决问题方法的线索,通过“创生方法——使用方法——用好方法——用活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线索,通过“初步感知——再次感悟——反复体验”,逐渐形成策略。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方法是明线,策略是暗线,两条线*行同步推进且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学新知时我分成了这样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分数中的转化。我把练*十六第2题的前面两个小题前置,因为这样的题型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能很快找到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今天课上再次出现,我的意图是让孩子们认识到策略是在总结方法时提炼出来的,解题策略与解题方法同时存在。

  第二版块:面积中的转化。在这个版块的教学中,我是依据例题1的思路按部就班进行活动,学生先是自主探究,找到比较方法与结果,然后再把自己的学*经验在小组中分享交流,使得学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提升孩子们对于转化这一策略的认识,最后在我的组织下进行交流、梳理、总结。这一过程中,他们领悟的是转化策略的精髓,获得的是勇于创新的品质。

  第三版块:周长中的转化。在这个板块中,我既安排了转化后周长不变的*题,又安排了转化后周长不相等的练*,这部分内容是我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意在让学生体会到在运用策略时也要仔细观察,用心思考,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二、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我播放微课,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全面感知转化这一策略的奇妙之处。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

  三、重组练*,运用“转化”

  在练*时,我除了应用教材中的常规题型外,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条题:2/9×4结果会是多少呢?这条题放在这儿,大多数老师肯定会有疑问:这题放在这里教学有意思吗?后面不是会重点教学吗?其实我是这样想的,一旦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若干年后他会遗忘大部分的知识与*题,但是你所交给他的学*方法是不会遗忘的,而转化就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纵观数学教学,我们总是不停的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帮助孩子理解,便于孩子掌握。我想,这题安排在这儿会给孩子们的认知一个比较大的冲击,会把转化这一策略深深烙在心里。其实这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次小尝试。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 ;再在接下来的练*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教具准备:为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具;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用多媒体出示老师从学校回到家的路线图,同时提问:老师是怎样从家回到学校的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随之引出例1的教学,让学生自学质疑,对于例1的内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的,所以让学生先自己去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你准备先怎么办?再怎么想?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要进一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感知的方法尝试自主探究这一策略,这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析为主,让学生相互补充,力求说具体,说完整。

  (四)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引导通过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再次体会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理解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从而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检验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现在到原来,是倒推的策略;检验的思路是从原来到现在,是按题意进行顺推。

  (五)矫正反馈 ,拓展延伸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 六)课堂总结,课外运用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再次重申学*的解决问题的倒推策略。

  四、说板书设计(略)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练*体现了层次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1)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菁选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

  启发学生自主性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假设:

  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回答:画图

  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图)每只船坐几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调整:

  发现矛盾引发思考: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板书:多出8人)

  追问: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引导学生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

  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多出8人需要怎样调整?(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集体交流: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调整策略:一条大船调整成一条小船会少了2人,每划去2人就相当于将一只大船替换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观察书上P91页表格,发现什么?

  (2)借助表格调整:

  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了2人)

  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4、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检验结果

  想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65+43=42(人)这是对什么进行检验?如果还需要对船只进行检验怎么办呢?6+4=10(条)

  6、小结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三、练*:

  1、练一练第1题:

  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巩固提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课时。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方面:

  纵向看:《数学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特别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新编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倒推法、替换法、转化法。这些策略既相互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来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的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以及画图这些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

  横向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我认为通过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应用这种策略的意识,以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底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在接下来的练*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这一策略的价值及其适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事物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变化后的结果开始,

  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方法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运用

  四、思维拓展

  (一)方法铺垫:

  首先请一名学生依次说说她上学时主要经过哪几个地点,再请另一名学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会经过哪几个地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接着,出示练*十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们尝试练*,因为这是学生们曾经练*过的形式,因此,虽然没有学*本课,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难度。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进入学*的状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这样一来,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根据“现在两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还给甲杯;接下来,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丰富了对“倒推”的感性认识。

  在例2的讨论中,首先让学生感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将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启发学生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这样既降低了学*难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同时可以将另一方法作为倒推结果的检验。

  对于两个例题的学*,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录。

  (三)巩固运用:

  这个环节的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课本中的练一练,我把主要力气花在指导学生体会数量变化的过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张”。现场让学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张”。这样,这道题的难度大大被降低了,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后再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出原来。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一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练*十六”的1、2两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得只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思维拓展。

  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边是一片睡莲。一天,池塘里流进了一些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可以让睡莲每天长大1倍。这对青蛙而言是个问题,一旦睡莲覆盖了整个池塘,他们将无处容身。如果睡莲可以在50天内覆盖整个池塘,第49天睡莲会覆盖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救人是将“人如何离开水”变成“水如何能离开人”;破冰船是将如何让“从上往下施力”变成“从下往上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倒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1、形成一种观念——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2、突出一条主线——倒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将倒推作为解题的需要。从例题到练*,都是在突出这根主线,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于这类题目,倒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竖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部分展开学*。

  (一)问题导入,激趣引新:

  课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是什么。接着设计一个游戏环节:一个会变动的长方形,只要你来发令,它就会变大或变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与它的长、宽变化有关,为下面的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怎样能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想到画图的策略。

  (2)教学怎样画图。学生先试画,接着教师示范画,然后观察所画的图找到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例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让学生想到画图、画好图、用好图和感受画图的好处。充分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积极心向。】

  2、教学试一试

  (1)此题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为宽的减少。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画示意图的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共同之处,进一步明确解决有关图形问题时,可以用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画图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此题与例题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根据假定的变化情况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要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基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体验,立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此题不再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是求长、宽变化后增加的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示意图。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此题与刚才一题进行比较:同样是长方形的长、宽变化,它与刚才一题有什么不同?这里突出此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在变,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画图就容易多了。同时这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画好的图仔细观察,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计算的。在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让学生对整个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再次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策略的价值。

  3、最后安排了判断练*。既是对有关面积问题的整理,也是今天所学的画图法的延伸。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比较顺利。但有一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位学生在解决试一试这题时就出现不同的解法,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将会出现的问题都预想到,避免到时出现意外。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本课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一个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通过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感悟转化策略的便捷。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的策略曾经解决过哪些问题,体会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初步形成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试一试、练一练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转化,使学生体会到了转化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拟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结合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情况,我预设如下,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

  借助媒体显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学生讨论这个故事中大家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司马光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找大人来救太慢,落水儿童可能有危险,换一种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儿童,司马光真聪明。在我们数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常常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可以使问题更快得到解决。

  第二环节:互助合作 探究策略

  分三层, 第一层:探索方法

  借助媒体显示例题图: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之后,指名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把图中的方格线补画完整再数;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分别把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那么就请学生来说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在媒体上一步一步演示转化的过程。

  学生交流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才能更快的比较这两个复杂图形的面积的。从而明确是因为把它们转化成了长方形,所以能很快比较。

  这一层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同时教师利用媒体的演示,和语言的归纳,使学生明确地感受到了转化的功能。

  第二层:回忆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往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

  首先学生回忆,并先在小组里交流。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选择性的板书,当学生提出实例后,让学生说一说转化的具体方法。

  接着结合板书,教师提问: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容学生思考片刻,若学生说不出来,就教师说:这些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那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转化策略在以往学*中的运用,体会转化通常是把一个稍复杂的、新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运用策略

  1、媒体出示试一试中的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别是几个2的乘积。

  接着媒体显示算式右边的正方形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图形,哪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建立数形对应的概念。学生仔细观察两者间的联系,明确,原来的算式可以转化成1-1/16进行计算。

  2、媒体出示练一练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计算,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策略。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不同转化类型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从多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

  第三环节:拓展练* 巩固策略

  第一层:基础练*

  1、P74第2题,学生填好之后说说是怎样想的,说出转化的方法。这里我借助媒体演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3小题。

  2、P74第3题,学生先说一说怎样转化再计算。

  第二层:综合运用

  1、我改编P74第1题,16人参加乒乓球单打比赛,单场淘汰制,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先帮助学生理解单场淘汰制的含义。学生思考片刻后如有学生能说出来,就让他说完之后媒体再显示图像,如没有学生能说出来,就先显示图形,再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15人,所以要比16-1=15场。

  2、在此基础上作一个变式:如果16人参加的是双打比赛,也是单场淘汰制,那要比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呢?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要说明白16人参加双打比赛,每2人一组,分成了8组,要淘汰7组,所以要进行7场比赛。

  3、媒体显示一个不规则金属零件,要测量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方法,最后教师肯定转化的策略

  整个练*过程,从基础的模仿训练到生活当中的综合运用,层层深入。激发学生从多角度灵活的运用转化的策略,确定转化的方法,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感悟策略

  组织学生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策略,这种策略有什么优势

  学生交流、互补,明确运用转化的策略可以把问题化繁为简。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课时。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方面:

  纵向看:《数学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特别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新编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倒推法、替换法、转化法。这些策略既相互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来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的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以及画图这些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

  横向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我认为通过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应用这种策略的意识,以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底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在接下来的练*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这一策略的'价值及其适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事物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变化后的结果开始,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道什么情况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方法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运用

  四、思维拓展

  (一)方法铺垫:

  首先请一名学生依次说说她上学时主要经过哪几个地点,再请另一名学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会经过哪几个地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接着,出示练*十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们尝试练*,因为这是学生们曾经练*过的形式,因此,虽然没有学*本课,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难度。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进入学*的状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这样一来,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根据“现在两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还给甲杯;接下来,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丰富了对“倒推”的感性认识。

  在例2的讨论中,首先让学生感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将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启发学生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这样既降低了学*难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同时可以将另一方法作为倒推结果的检验。

  对于两个例题的学*,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录。

  (三)巩固运用:

  这个环节的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课本中的练一练,我把主要力气花在指导学生体会数量变化的过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张”。现场让学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张”。这样,这道题的难度大大被降低了,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后再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出原来。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一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练*十六”的1、2两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得只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思维拓展。

  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边是一片睡莲。一天,池塘里流进了一些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可以让睡莲每天长大1倍。这对青蛙而言是个问题,一旦睡莲覆盖了整个池塘,他们将无处容身。如果睡莲可以在50天内覆盖整个池塘,第49天睡莲会覆盖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救人是将“人如何离开水”变成“水如何能离开人”;破冰船是将如何让“从上往下施力”变成“从下往上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倒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1、形成一种观念——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2、突出一条主线——倒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将倒推作为解题的需要。从例题到练*,都是在突出这根主线,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于这类题目,倒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再在接下来的练*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教具准备:为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具;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用多媒体出示老师从学校回到家的路线图,同时提问:老师是怎样从家回到学校的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随之引出例1的教学,让学生自学质疑,对于例1的内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的,所以让学生先自己去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你准备先怎么办?再怎么想?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要进一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感知的方法尝试自主探究这一策略,这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析为主,让学生相互补充,力求说具体,说完整。

  (四)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引导通过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再次体会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理解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从而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检验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现在到原来,是倒推的'策略;检验的思路是从原来到现在,是按题意进行顺推。

  (五)矫正反馈,拓展延伸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总结,课外运用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再次重申学*的解决问题的倒推策略。

  四、说板书设计(略)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练*体现了层次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教材:

  这是第二次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单的单元,在上学期教材已经安排了列表的策略,但是作为策略而言,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在低年段学生已经应用到了相关的策略,如列表、画图等。今天要教学的是画图的策略,一二年级学生就已经接触了画图,三年级也学过用线段图解题,学生也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具有画图的经验,并知道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些都为今天的学*提供了基础,为今天的内容服务。今天的策略教学主要想告诉学生画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次画图,以达成目标和突破难点

  第一次画图: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先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学生已经认识绘制过长方形,所以可以学生自己画图。展示学生作业,对比学生作业。

  1、没有数据的。

  2、画错的。

  3、标了条件的。

  4、长度的比例。

  学生修改,结合画好的图,说说图表达的意思。指生完整地说说图意,条件和问题。

  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会说先求长、宽,这个地方是个难点,在学生回答时应借助图讲解,老师顺势应把中间的线描红。再指名说说,原来长方形的宽=现在长方形的长。看来,从图上可以看到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对比文字和图,用文字和图都可以表述信息,在这里你会选择谁,为什么选择图?突出两点:1、一目了然,简洁。2、可以读出隐含的信息。在这里第一次体会画图的价值。

  第二次画图:

  长增加了面积就会变大,那还可能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既考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学生读题“试一试”,这道题和例题不同,刚才是增加学生知道在外面加一块,现在是减少,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已经标注了20米和减少的5米,学生立画图。画好后结合图完整地描述图意。此时不再给孩子提示,由学生自己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完整的汇报解答思路。因为有了上次的`基础,学生理解此题会稍好些,所以这样里注意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思路分析,即综合法和分析法。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入手如何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提升:

  第一次反思提升,是让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这次是突出画图的优势,感受画图的好处,再次体验。同时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题意不同,一个是增加长,一个是减少宽,但是都用了画图的方法。进一步感受画图整理信息。

  第三次画图:

  想想做做1

  学生读题,首先理解题目本事意思,帮助整理信息。怎么理解“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是增加48*方米。”这句话对部分学生来讲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出来解释。只有当学生对原题理解了才能画出准确的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画图。画好后,充分解释图表示的意义,特别是对“或者”这个词的理解,也可以用手势的方式学生理解或者。那这道题怎么解呢?同桌互相说一说。之前两题都是全班交流的,这次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学*补充。指名借助图汇报。这里我们先求出两个隐藏信息。用红笔描出。这里给我们找到了两个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看来画图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你觉得方便在哪呢?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提高应用意识。

  第四次画图:

  学生读题,开放让学生自己画。学生可能的情况,肯定每种情况都是正确的。而每种问题都蕴含一种方法。一边涂色一边理解方法。再呈现列表的方式。这题也给我们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哪个合适就用哪个,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是之前我们就有过接触,展示教材前面的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你觉得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解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使题意简洁,让我们一眼看到隐藏的信息。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2)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实用10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 ;再在接下来的练*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教具准备:为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具;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用多媒体出示老师从学校回到家的路线图,同时提问:老师是怎样从家回到学校的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随之引出例1的教学,让学生自学质疑,对于例1的内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的,所以让学生先自己去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你准备先怎么办?再怎么想?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要进一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感知的方法尝试自主探究这一策略,这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析为主,让学生相互补充,力求说具体,说完整。

  (四)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引导通过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再次体会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理解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从而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检验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现在到原来,是倒推的策略;检验的思路是从原来到现在,是按题意进行顺推。

  (五)矫正反馈 ,拓展延伸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 六)课堂总结,课外运用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再次重申学*的解决问题的倒推策略。

  四、说板书设计(略)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练*体现了层次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2

  在设计《倒推》课件时,本着的原则是简约。无论我的教学设计多么新颖,无论我的数学思考多么前卫,无论我的使用的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呈现给学生的课件始终要能达到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效果。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件内容。

  例1的动画设计力求体现真实。让学生在倒的动画演示中切身感受到两杯水中水的增减变化的真实。“将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水同样多。”才能在学生的数学思考中有效顿悟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迅速呈现出来,是因为通过课件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激起了学生的学*欲望,同时也渗透了倒推来源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现实的思想。

  从生活中我们顿悟了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怎么去解决呢?通过课件,把用画图和填表两种数学方法将倒水的结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这里的“200毫升”、“从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来的结果。再次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又一次顿悟出:原来甲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来乙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少40毫升。这里课件使用的妙处就在于将学生对整个倒推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了直观播放,也真正体现了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掌控。课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倒推问题可能有许多方法,但我认为,总有一种更具有“数学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课件将例2中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倒推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倒推问题的数学模型,为列式做铺垫。

  例1和例2比较的设计主要是渗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现在到原来。

  试一试和练*的课件设计除了是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节约教学时间;(2)便于教学反馈、师生交流。另外,通过对练*题的分层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倒推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3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20xx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设计意图:成绩是同学们最在乎的,一提到分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孩子们找出本班同学的成绩,大家热情一下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参与体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化很长时间才找到宗加豪的两次成绩,而老师一张表却能在找到宗家豪的名单后,分数全出来了,分数一目了然,花费时间简短。为引出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课题作铺垫。】

  (二)出示学生学*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考试不及格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再*常不过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事情好像就发生自己身边,自己就是“迈克”,面对此景怎么办?下次能考及格,甚至能考到优秀是“迈克”的心愿,也是稳定情绪的良药,同时也为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本例题是把猴子摘桃改成考试分数,是一种借鉴和创新,同学们对考试成绩最感兴趣,对提高学*成绩最有期待,从而抓住儿童内心世界】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设计意图:列表法是整理筛选数学问题的信息的,在获得问题的解决时,对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做出来,可以借助列式法进行检验。对于数量关系复杂的要借助列式法求解。其实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借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式法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方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考试及格是同学们所期待的,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可以沿用之前的表格,也可以借助表格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其中的规律。即每次比前一次多考5分,第六次比第五次多5分,第七次比第五次多考两个五分、、、、、、】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巩固

  1、“轻松练*”: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到列表法,通过简单题目来锻炼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学*自信心。】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本题数量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很强,单纯列表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探讨,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才能解决。】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开放式题目,启发式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总结。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设计理念:考试及格了,大家都想优秀,,甚至100分,这抓住学生上进的心理,提高同学们探究热情。可是本题如果通过常规列表法会很麻烦,表需要很长,同学再做题时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老师的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吗?这是打破常规,破除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好题】

  五、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问题变成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十四1—3题。

  首先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

  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策略意识。最后“试一试”“练一练”和练*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知识目标: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说教学过程:

  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

  (3)教学例题,感知“转化”;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四、重组练*,运用“转化”;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一、创设情境,揭示“转化”

  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的开始,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助手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计算灯泡的体积,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能很快的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爱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小结:把灯泡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学例题,感知“转化”

  我首先出示例1的两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并且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对照课件我继续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我又再次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和同学共同叙述转化:第一幅图把半圆向下*移5格后转化成了长方形;第二幅图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演示、回顾、叙述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时我又适时点拨: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面积不变,都转化成相同的长方形,所以一、二两幅图的面积也相等。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能清晰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在这个环节中,我未作铺垫直接出示例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完成了例1的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在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我先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回忆的内容给小组成员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汇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联想到*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体积公式推导,分数、小数的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等……我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推导过程。边演示边叙述,比如……课件演示一句话概括。为了引导学生把以往学*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又追问:我们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板书转化的核心作用“化繁为简、化新为旧”。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

  四、重组练*,运用“转化”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转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条练*。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的体系,对练*的内容进行调整、归类、重组,加强整合力求体现练*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刷新解决的能力。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练*:一、“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第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对照课件一两句话概括)

  在完成以上几道练*后,引导学生回顾小结,进一步体验,通过*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数与代数”领域,我设计这样几道练*:首先出示一道分数加法计算题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学生感觉很麻烦。顺势提问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如果有困难,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

  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

  提问: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

  学生豁然开朗,这时我给这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和是多少?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数转化成图形,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时候的体会和感想。

  我以为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与形的转化和结合,深化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我还设计了这道练*,出示练*十四第一题,面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地引导:(课件演示)

  叙述:如果有4支球队比赛,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决出2个胜者;第二轮再2个胜者比一场,决出冠军。一共进行了3场比赛。

  如果有8支球队比赛呢,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淘汰了几支球队?(4支)第二轮再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又淘汰了几支球队?(2个)最后两个胜者比一比,就决出冠军。数一数,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7场)

  那16支球队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电脑演示:16支球队出来)

  面对学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问:如果从淘汰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还可以选择转化成一道简单的减法算式?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学生发现还可以直接将问题转化成16—1的算式进行解决。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对练*进行重组,尊重学生的学情、巧妙地体现知识体系,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通过提问、交流,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了练*实效,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的功能也在此环节中得以充分发挥,数字转化为图形或曲线转化为直线,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头、脑、眼、口、手并用,达到最佳学*状态。)

  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1.数学文化渗透(曹冲称象)

  课的结尾,我会让学生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我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课。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华罗庚

  意思是说,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一路*坦,而把简单的问题转化成复杂的就不值得提倡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5

各位专家:

  大家好!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三、说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五、说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18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教学: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充满兴趣。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活动化、与生活化的情景,首先,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教师顺势板书:一一列举)

  2、门票引入:

  再出示: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让学生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3、顺势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设计了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本环节共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探究例1,感知策略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例1,有一个畜牧场,在一片草地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牧场主人王大伯想要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非常纳闷,该怎样围呢?

  接着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操作:

  (1)这道题有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要求?)

  这时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要求想好的学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参与讨论)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你能想办法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纪录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1米长的栅栏摆一摆。(写好后跟同桌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指出: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列举在表格中(课件展示),让学生填表后进行比较学生的方法,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写下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课件)

  最后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通过我引导怎样解决问题和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初步体会要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可以把各种围法找出来,这样,列举的思路就清晰了。同时,学生联系摆小棒的

  过程进行了抽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接着让学生讨论王大伯围的是羊圈,他该围成什么样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宽以及面积,看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强数学思维,同时介绍这是大数学家欧拉的定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提高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例2,丰富列举策略

  例题2比较复杂,先让学生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从而发现这类问题在列举之前,先要进行适宜的分类。分类以后让学生用打勾的方法填写表格,教师说明表格的填写方法,防止学生把只订阅1本的勾都打在一列里,和订阅3本的相混淆。这题里订阅2本是难点,要联系曾经学过的搭配规律。这道例题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得到所有的订法,突出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

  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的出结果。然后把“投中两次”改成“投了两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类再列举。这两题的练*正好比较了简单和复杂两种情况如何运用好列举法,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王大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想请大家去划船。我们班有48个同学,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小船可以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去思考思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的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充分体验,希望整个教学过程会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的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6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20xx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利用同学们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采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本人在这节课中尽量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设计意图:成绩是同学们最在乎的,一提到分数,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孩子们找出本班同学的成绩,大家热情一下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参与体验,通过比较,大部分学生化很长时间才找到宗加豪的两次成绩,而老师一张表却能在找到宗家豪的名单后,分数全出来了,分数一目了然,花费时间简短。为引出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课题作铺垫。】

  (二)出示学生学*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考试不及格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再*常不过了,让同学们感受到事情好像就发生自己身边,自己就是“迈克”,面对此景怎么办?下次能考及格,甚至能考到优秀是“迈克”的心愿,也是稳定情绪的良药,同时也为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本例题是把猴子摘桃改成考试分数,是一种借鉴和创新,同学们对考试成绩最感兴趣,对提高学*成绩最有期待,从而抓住儿童内心世界】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设计意图:列表法是整理筛选数学问题的信息的,在获得问题的解决时,对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可以直接做出来,可以借助列式法进行检验。对于数量关系复杂的要借助列式法求解。其实列表得出的答案也是借助列式法,哪怕是口算的,而列式法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方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考试及格是同学们所期待的,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可以沿用之前的表格,也可以借助表格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思考其中的规律。即每次比前一次多考5分,第六次比第五次多5分,第七次比第五次多考两个五分、、、、、、】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巩固

  1、“轻松练*”: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本题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刚接触到列表法,通过简单题目来锻炼同学们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同学们的学*自信心。】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设计理念:本题数量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性很强,单纯列表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探讨,小组交流合作,实践创新才能解决。】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开放式题目,启发式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总结。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设计理念:考试及格了,大家都想优秀,,甚至100分,这抓住学生上进的心理,提高同学们探究热情。可是本题如果通过常规列表法会很麻烦,表需要很长,同学再做题时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老师的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吗?这是打破常规,破除思维定势,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好题】

  五、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列表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 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7

  我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第一课时。

  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重点:有序摘录条件再有序倒过来推想

  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体会还原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还原策略解决相应问题。

  本节课的关键: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倒过来推想应从后往前推,要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2条件的整理以什么形式呈现最有利于学生接受,最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

  说教法:

  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与摘录条件的策略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认为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才是我想预期达到的。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说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读题默读题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结合对教材的改动,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准备了两个环节:1、说正反话,如雪白(白雪)、我想你(你想我),初步感知正反。2、根据我从南京晓院附小回家的路线,提问:老师怎样从家回到晓院附小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教学例1之前,我先对五年级各班的个别学生进行了调查,知道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已经有所了解。那对于有甲、乙两个纬度的倒饮料问题,我是让学生先观察不公*,那怎样才公*呢?体现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再让学生想象还原,体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该怎样思考。接着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结合书上的流程图填写表格,并说说每一个数据是怎样想的?填完表格,让学生结合表格列式计算,并追问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思,之后进行总结。对于书上“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我觉得在这让学生进行策略总结,不太合适,因为例1教学的是一次还原,还不是倒推法的典型范例,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大量的感知基础上再总结策略。所以我对小结的设计是这样的:在完成这道题目时,你先思考或算的是什么?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这样的小结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思考,掌握解决一次还原问题的方法。

  对于例2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整理信息,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主要有两种整理,一种是纯粹对已知条件的有序摘录:原来?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另一种是含有加、减符号形式的有思考整理:原来?张→+24张→-30张→52张。我个人认为既然整理了,那就整理到位,纯粹的摘录条件的整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整理等于把已知条件又抄了一遍,如果遇到像“练一练”这样的题目: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那用摘录条件的整理会出现错误:画片的一半→多一张,其实是再送一张,不是多一张而是减去一张。如果用有思考的符号形式整理会好一些,整理成:原来?张→÷2→-1张→25张

  除此之外,用含有符号的整理形式更节约时间,更简便。所以我让学生在体会有序整理的基础上,对这两种整理进行比较,优化含有符号形式的整理。整理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得出要倒回来,这时要提醒学生倒回来也要有序,从后往前倒,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在学生会整理、会倒回来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式计算,并探讨怎样验算。在这里,我把验算提前了,我认为如果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其实就是相互验算了,那代回原式的验算就是多余。验算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说说想法。之后总结策略,并让学生说说倒推法是从哪入手,怎样倒、怎样推的?用倒推法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的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下面,为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再现典型的小故事,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与例1,让学生通过比较题型,体会到什么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的问题。

  2、教学例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替换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汇报时,教师同时多媒体演示以上两种替换过程。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替换方法,进行计算。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替换的方法,重点说明算式:720÷(6+3)中 “3”的含义以及720÷(6÷3+1)中“6÷3”的含义。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坚信今天所学的替换策略是正确可行的,并检验例题1所求答案是否正确,因此要进行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接着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课件出示改编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将“练一练”进行了改编,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改编的目的在于:不让学生的思维中断,继续思考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替换。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在上面例题的思维定势下,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了、总量是怎样变的。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再独立计算,集体评讲,千万别忘记检验。

  2、讨论交流: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带领学生归纳认识出:当两个量成倍数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当两个量成相差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四、拓展应用 巩固策略

  1、完成“练*十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评讲时,请学生说说体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接着用课件帮助演示替换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替换的方法,注意检验。

  3、课件出示:“练一练”

  将“练一练”作为*题巩固相差关系之用。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五、总结反思,优化策略

  今天我们学*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由于刚接触六年级教材,很多方面都考虑不够成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9

  在设计《倒推》课件时,本着的原则是简约。无论我的教学设计多么新颖,无论我的数学思考多么前卫,无论我的使用的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呈现给学生的课件始终要能达到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效果。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件内容。

  例1的动画设计力求体现真实。让学生在倒的动画演示中切身感受到两杯水中水的增减变化的真实。“将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水同样多。”才能在学生的数学思考中有效顿悟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迅速呈现出来,是因为通过课件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激起了学生的学*欲望,同时也渗透了倒推来源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现实的思想。

  从生活中我们顿悟了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怎么去解决呢?通过课件,把用画图和填表两种数学方法将倒水的结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这里的“200毫升”、“从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来的结果。再次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又一次顿悟出:原来甲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来乙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少40毫升。这里课件使用的妙处就在于将学生对整个倒推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了直观播放,也真正体现了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掌控。课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倒推问题可能有许多方法,但我认为,总有一种更具有“数学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课件将例2中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倒推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倒推问题的数学模型,为列式做铺垫。

  例1和例2比较的设计主要是渗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现在到原来。

  试一试和练*的课件设计除了是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节约教学时间;(2)便于教学反馈、师生交流。另外,通过对练*题的分层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倒推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10

  我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第一课时。

  说教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重点:有序摘录条件再有序倒过来推想

  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体会还原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还原策略解决相应问题。

  本节课的关键: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倒过来推想应从后往前推,要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2条件的整理以什么形式呈现最有利于学生接受,最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

  说教法:

  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与摘录条件的策略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认为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才是我想预期达到的。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说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读题默读题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结合对教材的改动,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准备了两个环节:1、说正反话,如雪白(白雪)、我想你(你想我),初步感知正反。2、根据我从南京晓院附小回家的路线,提问:老师怎样从家回到晓院附小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生活中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

  教学例1之前,我先对五年级各班的个别学生进行了调查,知道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已经有所了解。那对于有甲、乙两个纬度的倒饮料问题,我是让学生先观察不公*,那怎样才公*呢?体现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再让学生想象还原,体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该怎样思考。接着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结合书上的流程图填写表格,并说说每一个数据是怎样想的?填完表格,让学生结合表格列式计算,并追问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思,之后进行总结。对于书上“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我觉得在这让学生进行策略总结,不太合适,因为例1教学的是一次还原,还不是倒推法的典型范例,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大量的感知基础上再总结策略。所以我对小结的设计是这样的:在完成这道题目时,你先思考或算的是什么?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这样的小结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思考,掌握解决一次还原问题的方法。

  对于例2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整理信息,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主要有两种整理,一种是纯粹对已知条件的有序摘录:原来?张→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另一种是含有加、减符号形式的有思考整理:原来?张→+24张→-30张→52张。我个人认为既然整理了,那就整理到位,纯粹的摘录条件的整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整理等于把已知条件又抄了一遍,如果遇到像“练一练”这样的题目: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那用摘录条件的整理会出现错误:画片的一半→多一张,其实是再送一张,不是多一张而是减去一张。如果用有思考的符号形式整理会好一些,整理成:原来?张→÷2→-1张→25张

  除此之外,用含有符号的整理形式更节约时间,更简便。所以我让学生在体会有序整理的基础上,对这两种整理进行比较,优化含有符号形式的整理。整理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得出要倒回来,这时要提醒学生倒回来也要有序,从后往前倒,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在学生会整理、会倒回来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式计算,并探讨怎样验算。在这里,我把验算提前了,我认为如果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其实就是相互验算了,那代回原式的验算就是多余。验算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方法,说说想法。之后总结策略,并让学生说说倒推法是从哪入手,怎样倒、怎样推的?用倒推法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3)

——《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学反思3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假设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为什么要假设?”;掌握“怎样假设?”;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假设的需求,并探索假设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假设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假设的经验,以及理解假设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假设的过程。

  3、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假设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假设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是最难的。它是在“找规律”的基础上来学*的,在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列举法便是其中之一。而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列举法,会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认识“列举”这一方法。但一出示课题,学生便对“策略”二字产生了疑问,于是我便加以解释,在教学中也以“方法”代之,这样很快使学生消除了疑虑。而例1并不困难,学生在我的讲解下都能理解,并且在表格上显示则显得更为清晰。紧接着我将我的问题抛给了孩子:“同学们,王大叔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忙,你们说的这四种方法都很好,王大叔都不知该如何取舍,你们谁愿意再一次帮助王大叔?”孩子们有的说选长8米宽1米的,有的说不好,应选长7米宽2米的,有的说选长5米宽4米的,当我问他们为何这样选时,有的孩子说不出来,只说他认为是这样,还有的孩子说算过这四种方法的面积了,觉得应该选面积最大的,这样在里面养的羊多。我将赞许的目光投给了这孩子。的确,在我看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比我直接给他们答案要好的多。紧接着我又丢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方法很多,老师无法一一去计算每种方法的面积,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中发现了长和宽的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磨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想上好一节课真不容易。

  这次比赛时间很紧,再加我学校工作很忙,准备时间有限,从抽签定下教学内容的那一刻就一直在构思,教学设计也是反复修改变得了好几次。既然是比赛就要注重个方面的设计,比如导课的方法、情景的创设、练*的选择……总之新课改的要求和标准你都要体现出来,要不你凭什么拿名次?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看孩子有没有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实效,有了这个想法我反而不紧张了,我就一个目的,让孩子们学会用“一一列举”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呀!抱着一颗*常心上课比什么都重要,我更应该关注孩子而不是名次!

  二、备自己的课,才能上出自己的特色。

  教者不同,学生不同,相同的教案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新的解题策略。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书上片面强调列表列举尤其偏颇之处,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一列举这样一种解题策略,而对于列表这样一种方法,在某些题目的列举过程中如果运用会显得较繁,而运用其他的方法则能更迅速,更明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在引导学生认识表格、理解表格的同时,允许多种表示方法的存在,甚至鼓励运用部分更简洁的方法。

  诚然,不管你课前准备的和设计的如何好?课堂的主体毕竟是活动的人,想全面的掌控各种各样的情况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课后我反思甚深:

  一、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状况。因为此教学内容和前一单元《找规律》有内在的联系,学生上一单元还没完全结束的情况下讲授本课时,自然是优等生的课堂而不是每位学生的课堂,我觉得自己在给为数不多的几个优等生上课。

  二、没有把“一一列举”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灵活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例二时过于粗糙,时间的把握不足。

  三、联系效果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是时间关系,而是课前没有及时调试好设备。

  今天,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对于一一列举的方法,有许多学生都在无意中用过,但是却没有把它系统化,甚至根本就没有正视它。换句话说,学生基本都认识列举的方法,这节课的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思考方法的整理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五年级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碰到问题的第一反应终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课例一,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围的样子摆出来或画出来,空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是直接想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从摆小棒入手,在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在小棒已显得可有可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屏弃小棒,共同进行方法的优化。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每一步的推进既是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学生主宰了课堂,课堂也发展了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是贯穿数学学*始末的一项活动,故数学被喻为思维的体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即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况。因此,课上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多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说说对于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发言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安排接下来的环节。

  但是,最后的巩固环节处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试一试时三份作业一起呈现,学生比较起来无从下手,未能找到各个的特点。而接下来几题由于时间关系交流得比较仓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篇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补充例:李叔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该怎么围呢?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

  生:用6根栅栏作长,3根栅栏作宽。

  生:用8根栅栏作长,1根栅栏作宽。

  生:用7根栅栏作长,2根栅栏作宽。

  ……

  师:但现在李叔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

  学生有争论。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呢?光靠这样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论是不行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生:我觉得应该把周长为18米的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围法面积最大了。

  通过列表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现在大家再次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结论:当长方形的长越长、宽越小时,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引领学生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样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可不行,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有的猜想错误,但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与反思。这样,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达到优化策略的目标。<

  与上节课相比,本课的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更加繁杂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果树,行数每行的棵数都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根据所要求的问题,整理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不要条件,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比较而言本节课学生掌握得要比上一节课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题由于出现的步骤相对多一些,学生列综合算式有些困难。

  课前思考:

  1、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

  2、“试一试”也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

  3、练*中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找出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教师不必一一解释了。

  授课小结:

  由于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进行整理,在今天的学*中,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效果比较好。在交流中、在学生的讨论中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提供的信息较多,如适当整理则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列表整理条件有利于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还是有学生较懒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达不清。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团队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假设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 “为什么要假设?”;掌握“怎样假设?”; 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假设的需求,并探索假设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假设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假设的经验,以及理解假设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假设的过程。

  3、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假设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假设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例2要求学生提出假设,然后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画图、一一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的假设可能是多样的,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课后,我对本课时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学生解决问题方法日益多样化。一部分学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对上述设想进行调整之后。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按课本第91页的列表法进行调整。另外有两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一是一部分学生采用了大船从0条到10条一一检验的繁琐方法;还有学生设大船为x条,则小船为(10—x)条,列出较复杂的方程:5x+(10—x)×3=42。虽然这个学生没解出这道方程,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活跃却令我倍感欣慰。

  第二,学生已有在众多策略中选择最优化策略的意识萌芽,但还需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策略的实效性。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众多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用一种策略解决问题之后,就不愿再尝试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学*较认真的学生能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部分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各种策略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优点或局限性。当时我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策略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情形。如在学生用图画枚举之后,我相机提出如果船数不是10条,而是20、30、40条甚至更多,还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你们还会选择图画枚举的方法吗?当学生认识到图画枚举方法的局限性时,在讨论之后一致得出结论:当数据较大时,采用图画枚举法效率较低,最好还是选择列表法。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概括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我提出:按常规船的配臵方法有11种,从0条大船(或小船)到10条大船(或小船),你们认为是从0条大船(或小船)开始,按顺序列举还是教材假设大小船各5条,哪种方法更快捷?为什么?学生懂得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选择最有实效的策略,最优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确保正确率。教材上往往主张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在尊重上述主张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注重策略的最优化和实效性,与上述主张并不相悖。

  第三,学生的有序思考的*惯已经初步形成,但适当提醒还是有必要的。在学生掌握一一列举法,图画枚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在*时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认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由于绝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假设之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替换,在学生进行调整和替换的过程中,由于教材所选用的数据都偏小,部分学生用口算或凭直觉认为是某某数,就直接用某某数试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出现重复或反向调整。有些同学侥幸一步就假设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数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终答案,可能会忽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有序思考不仅是检验假设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素养。

  本课时教材选材生活化,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解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例题和*题都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六年级是小学向中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到六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之后,我总觉得教材上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思维培养不能总停留在形象层面上。我有这样的感觉:本单元选材可能形象性有余,概括性不足。可否在“练一练”或*题中选用一道*题数字较大,让学生感知认识到用计算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检验假设,使之体会到抽象思维的优越性,为进入初中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三年级上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一次接触“策略”。为了让孩子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们级的老师进行多次探讨,在几次磨课过程中感受很多,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9月27日听取了学校高年级数学组曹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听后很有感触,现表述如下:

  1、在探索中疑惑。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如何让学生知道与应用列举法,靠灌是不能形成的,也不能让学生掌握的。如何让学生生成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发现——归纳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例1,学生在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一开始是无序的找出每一种,这是探索规律人之常情的方法,当这种无序的方法获得答案学生感到不满意时,他们也在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时学生茫然,指望老师指定迷津。

  2、在疑惑中引导。

  学生既然有迷津,他们会积极思考,努力听取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优化,促使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自然形成采用列举法获得不同的围法,比如进行列表,借助列表进行有序思考,例1,宽1米,长8米、宽2米,长7米、宽3米,长6米……,比如进行一定的顺序找答案,练一练中第一次投中10环,第二次可能是10环、8环、6环;第一次投中8环、6环,第二次可能是投中10环、8环、6环……经过删除重复的,就轻松地获得答案,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全面,无遗漏,无重复。

  3、在引导中发现。

  在教学例1时,当学生无序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分析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然后找出规律,对解决这一问题形成的规律进行反思和总结,自然就产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法。在练*时通过应用更加发现应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4-95页例1及随后的“练一练”,练*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策略啊?(板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1。(20分钟)

  (一)弄清题意,引发需求

  1、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2、(指名读题):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发现题目当中隐藏的信息吗(2人答)?(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掌声)

  师:周长一定是22米,是保持不变的,长和宽也会像周长这样保持不变吗?长和宽在变化,那么面积也就有大(顿)有小。

  师:长和宽可能会是几米?指名答 (板书: 长: 9 宽: 2 )

  他猜得对吗?再指名答理由(2人)。(板书:长+宽:22÷2=11(米) )

  设疑:还有不同的围法吗?(有)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围法当中(板书:),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可以怎么做?(把所有围法都列举出来)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围一围?

  (二)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1、分层提出要求:

  ?请你用22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将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中。

  ?也可以直接填写记录单,再通过摆小棒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师注意收集(A:遗漏B:重复C:全但无序D:有序)的表格进行投影展示。

  2、比一比: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D)为什么?(板书:按顺序)按顺序列举有什么好处?(板书: 不重复 不遗漏)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掌声)

  师:请刚才没有按顺序填写的同学改成按顺序填写,老师也来改一改。( 补齐板书:长(m):10 9 8 7 6

  宽(m): 1 2 3 4 5 )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5种)现在你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吗?(长6米,宽5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补齐板书:面积(㎡):101824 2830)看来我们还要对列举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才能选出我们想要的。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所有结果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出来,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通常就称它为“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三)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1、提出要求: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列举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列举时要有序思考,对列举的结果要进行比较)

  2、进一步要求:其实列举的策略同学们并不陌生。大家思考一下:在以前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交流。(如:一年级:10的分与合)

  追问: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在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过渡:王大叔有个女儿叫小芳,他送给小芳一个礼物,是什么呢?对,小闹钟

  三、拓展应用,丰富体验。(16分钟)

  1、出示“练一练”第1题。(突出“有序”)

  (1)指名读题,指名板演。

  (2)学生尝试解答,组织交流反馈:重点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列举的。

  过渡:你们喜欢学校的饭菜吗?小芳也很喜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芳所在学校食堂的饭菜情况。

  出示练一练第二题。

  进行荤菜搭配时,可以按表中的样子从荤菜想起,也可以从素菜开始一一列举,一共有12种不同的搭配。

  过渡:小芳有一个爱好是上网,在课余时间经常通过浏览一些网站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大家是否知道网站为了及时发布最新的消息,都需要定期更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出示“练*十七”第2题。(突出“对结果要比较、观察”)

  (1)指名读题,师引导学生观察A网站怎样更新后再提出要求:先在下表里画一画,再回答。

  (2)组织交流反馈:重点突出对列举的结果要观察、比较。

  联系生活:上网确实很好玩,但同时郑老师也对大家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要做到“文明上网、适度上网”,千万不能沉迷于网络。

  过渡:小芳除了喜欢上网之外还有一个爱好是收集邮票,先课件出示4张邮票(师介绍“邮票”,认识邮票面值),再课件出示问题(师介绍“邮资”:就是指邮票的面值之和。)

  3、出示“练*十七”第3题。(引出分类列举的思想)

  提问: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一题?指名回答,生口头说出按怎样的思路来列举即可。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常常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混乱的思维变得清晰,这正是我们学*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回顾两个片段,针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应该主意的问题进行剖析:

  [片段一]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玩了一个“抢10”的游戏,现在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来玩“猜牌”游戏。(出示自制的4张大扑克牌,反面向上贴在黑板上。并从左往右在每张牌的上方标上1、2、3、4四个序号。)

  师:现在我将1号位与3号位上的两张牌互换,再把牌全部翻过来正面向上,从左往右分别是7、6、3、9。(教师边说边操作)

  师: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

  生: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3、6、7、9。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教师将四张扑克牌背面向上,打乱次序。)

  师:如果先把1号位的牌与3号位的牌互换,再把3号位的牌与2号位的牌互换,最后将牌全部翻过来,现在你知道原来从左往右分别是什么牌吗?(老师边说边操作)

  生:原来从左往右应该分别是9、7、6、3。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理由。

  生:我只是在头脑中将刚才老师换的牌倒过来换回去。

  师:请你上来换一换给大家看一看原来的次序是不是9、7、6、3。(学生操作)

  师:看来要想知道扑克牌原来的顺序,只要把变化的过程倒过来操作就行了。

  师:刚才大家玩的两个游戏都是从结果往前顺藤摸瓜来推想,从结果开始想也就是倒过来想,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策略,在我们数学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

  [片段二]

  师出示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现在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读题后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现在甲、乙两杯同样都是200毫升,只要把刚才倒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到甲杯就可以了。

  生2: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相等,说明甲杯在没倒前应该比乙杯多80毫升,这样也能解

  决问题。师:把乙杯的40毫升再倒还给甲杯,是个不错的建议,简单易行,这样一来甲、乙两杯果汁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师:谁想演示给大家看看。(一学生演示,将乙杯的40毫升果汁倒回到甲杯中。)

  师:现在大家可以看得出原来甲乙两杯果汁各是多少毫升?

  生(齐):甲杯240毫升,乙杯160毫升。

  师: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找来一些器具做实验,这样烦不烦呀?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倒过来的策略思考,两杯果汁共有400毫升,这时两杯一样多,说明每杯有200毫升,将乙

  杯中的40毫升倒回去:

  200-40=160(毫升)……原来乙杯

  200+40=240(毫升)……原来甲杯

  ……

  [自我反思]本节课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1.在情境中体验。学生体验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因此注意了巧设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在上课前创设了一个抢数比赛的游戏,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乐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之中。当学生认识与发现报数规律后不急于指出采用的是倒过来想的思考方法,而是让学生进一步在翻牌游戏中积累更多的切身体验,伴随着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失败,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2.在体验中感悟。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仅有体验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去尝试,在体验后集体思辨,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选择与自我判断的过程,在扬弃的同时对各种解法进行了自我优化,从而对运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这类特殊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教学片断

  一、教学例题

  1、尝试整理

  (1)出示例图:(增加一条件:“小明带了50元钱”)

  观察都有哪些小朋友来买笔记本?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指名说一说)

  (2)看了这么多条件,你有什么感觉?

  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

  (3)出示空表格

  请同学们利用这张空表格整理出需要的条件。

  (4)交流如何整理的。评订整理的优劣。(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2、独立解答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6)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菁选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秀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本课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一个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通过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感悟转化策略的便捷。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的策略曾经解决过哪些问题,体会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初步形成对转化策略的认识。试一试、练一练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转化,使学生体会到了转化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拟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结合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情况,我预设如下,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故事引入

  借助媒体显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学生讨论这个故事中大家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司马光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找大人来救太慢,落水儿童可能有危险,换一种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儿童,司马光真聪明。在我们数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常常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可以使问题更快得到解决。

  第二环节:互助合作 探究策略

  分三层, 第一层:探索方法

  借助媒体显示例题图: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之后,指名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先把图中的方格线补画完整再数;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分别把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那么就请学生来说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在媒体上一步一步演示转化的过程。

  学生交流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才能更快的比较这两个复杂图形的面积的。从而明确是因为把它们转化成了长方形,所以能很快比较。

  这一层次,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同时教师利用媒体的演示,和语言的归纳,使学生明确地感受到了转化的功能。

  第二层:回忆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往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

  首先学生回忆,并先在小组里交流。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选择性的板书,当学生提出实例后,让学生说一说转化的具体方法。

  接着结合板书,教师提问: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容学生思考片刻,若学生说不出来,就教师说:这些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那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样想呢?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转化策略在以往学*中的运用,体会转化通常是把一个稍复杂的、新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已经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运用策略

  1、媒体出示试一试中的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别是几个2的乘积。

  接着媒体显示算式右边的正方形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图形,哪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建立数形对应的概念。学生仔细观察两者间的联系,明确,原来的算式可以转化成1-1/16进行计算。

  2、媒体出示练一练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计算,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策略。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

  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不同转化类型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从多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

  第三环节:拓展练* 巩固策略

  第一层:基础练*

  1、P74第2题,学生填好之后说说是怎样想的,说出转化的方法。这里我借助媒体演示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3小题。

  2、P74第3题,学生先说一说怎样转化再计算。

  第二层:综合运用

  1、我改编P74第1题,16人参加乒乓球单打比赛,单场淘汰制,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冠军?先帮助学生理解单场淘汰制的含义。学生思考片刻后如有学生能说出来,就让他说完之后媒体再显示图像,如没有学生能说出来,就先显示图形,再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15人,所以要比16-1=15场。

  2、在此基础上作一个变式:如果16人参加的是双打比赛,也是单场淘汰制,那要比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呢?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再交流。要说明白16人参加双打比赛,每2人一组,分成了8组,要淘汰7组,所以要进行7场比赛。

  3、媒体显示一个不规则金属零件,要测量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方法,最后教师肯定转化的策略

  整个练*过程,从基础的模仿训练到生活当中的综合运用,层层深入。激发学生从多角度灵活的运用转化的策略,确定转化的方法,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感悟策略

  组织学生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策略,这种策略有什么优势

  学生交流、互补,明确运用转化的策略可以把问题化繁为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再在接下来的练*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教具准备:为了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具;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导入课题我是这样设计的:用多媒体出示老师从学校回到家的路线图,同时提问:老师是怎样从家回到学校的呢?通过说回家的路线,使学生体会“倒推法”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随之引出例1的教学,让学生自学质疑,对于例1的内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的,所以让学生先自己去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你准备先怎么办?再怎么想?怎样推算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7)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实用5份

  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起,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首先让学生学*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教学重点,我在设计时,是这样去做的:

  1、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2、重视对策略的体验,而不只是关注策略的应用。解决问题教学的本质应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学生在反复比较中形成策略,在应用中体验策略。由“原来的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到“自觉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我看到了论坛上,大家给我提出来的建议,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

  1、想把题当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全部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觉课堂上重点不是很突出。

  2、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针对性的评价比较少。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有成功之处,也不很多不足。

  成功之处:

  首先本节课能够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田忌赛马》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策略,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其次,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再次,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必条件,也可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让学生促进会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不足之处:

  1、整堂课看起来每个环节设计的细腻深入,但细想,整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我在处理时有失妥当,当引导用表格整理时,信息怎么处理,怎么整理,怎么书写,这样书写有什么好处,这一连队串的问题,也是让学生体会表格整理信息的优越性之所在,在这没有做很好的讲解。

  2、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本课的内容,而我许多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有欠妥当。

  3、本节课没有激情,学*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变成已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并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练*纸进行转化验证。

  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了转化的好处。在练*中,我把练一练和练*十四第2题的前两小题作为及时练*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的热情。第三环节是“观察思考,深入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探究转化。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再以后的学*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

  总之就本节课而言,增强学生的转化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技能,让转化思想扎根学生心田,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灵活开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假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假设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 “为什么要假设?”;掌握“怎样假设?”; 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假设的需求,并探索假设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让学生掌握假设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假设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假设的经验,以及理解假设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假设的过程。

  3、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假设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假设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xx月xx日教研室成员来我校常规调研,汪主任听了我的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前我是这样思考的: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教学例题2时要主动应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设可以是多样的。教材呈现了两种比较典型的假设,即假设10只都是大船和假设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开展替换活动的载体可以是多样的,图画枚举和列表枚举等,这些都是已经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有能力应用这些策略。结合使用画图、列表、枚举,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综合而灵活的。

  教学例题2时,一是组织猜想,引发假设,拓展思路。在创设情境后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样的船。通过猜想启发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指出自己的假设,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营造解法多样化的氛围。二是验证假设,引导替换,有序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看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学生的假设多样了,那么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调整,即进行相应的替换。学生的替换活动逐步进行,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惯。三是交流解法,寻找共性,体验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种假设与替换的方法,以及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发展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寻找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2是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难度高了。对于教材上出现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可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法理解。并且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2中介绍的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我们的思维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观的画图列表等具体方法,要逐步抽象,并用计算的方法体现假设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我在教学中也是努力在学*。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阅教师用书,看看前人是怎样总结的,他的意图怎样,但往往会框住我们的思维,所以汪主任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新。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以三个学来勉励自己:教学也;始于自学学也;终于教人,学也。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菁华6篇)(扩展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3)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比较表格和情景图,你觉得哪儿的条件和问题,看上去更加简洁,排列的更加整齐?

  2、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列表的价值。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军?本42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 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