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

《雨巷》说课稿1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说课稿2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诗歌一种不错的学*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的重点,针对学*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走进雨巷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叠句、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走*,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娘怅茫徨(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特点: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四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如: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重点,强化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八.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雨巷——幽深、寂静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惘、寂寞

  九.教学反思

  回首本课教学,总有很多话要说: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拉*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诗歌所传送的意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品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在反复的诵读当中,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带着学生翱翔于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可是仔细斟酌,又多了几份遗憾:在分组讨论时没有办法照顾到内向的学生,没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如对“油纸伞”这个意象谈感受时,有些学生认为很漂亮,有些认为很华丽,甚至有些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

  总之,教学当中还有许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赘述。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雨巷》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三、说学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雨巷》说课稿5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诗歌一种不错的学*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的重点,针对学*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重点,强化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 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

《雨巷》说课稿1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说课稿2

  【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说学情】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皆在诵读中完成:

  一读音韵,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读语言,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三读意象,品味诗歌的意蕴美;

  四读内涵,品味诗歌的思想美。

  【说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等重点意象的含义,并由此把握我国传统诗歌当中的意象情节。

  意象是*诗学的重要概念,是解读作品灵魂的关键所在。在这首朦胧含蓄极富象征意味的《雨巷》中,意象的理解尤为重要。将本篇的意象理解与*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解读结合起来学*,不仅有助于理解本课,也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难点】

  理解“姑娘”这一意象,品读其象征意味,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诗无达诂”,对诗歌的鉴赏没有固定的方向,然而解读要合理,要有依据,必须知人论世。

  【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的诗歌需要美的心境来欣赏,更需要一颗好奇心牵引着去求索。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明确: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2.再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明确: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明确: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带感情的词要要从语气上读出它的感情来。

  (三)深入探究

  1.三读意象,品意境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

  诗学,其实是诗画不分的,真正的欣赏需要视听嗅味触觉在想象中融为一体。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味,并让本来朦胧难以琢磨的诗歌有了切入口。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加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绪和情感的,什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为了探究《雨巷》的意象之美,以及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也可以用换意象的方法来把握。举例: 姑娘 ——少女 、 雨巷——小路、丁香——荷花或腊梅等 、油纸伞——小花伞 、 梦——雾。让学生比较两种意象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负载的情感。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而小路是曲折、遥远、清晰的,它负载着一种思念、飘荡、怀远的感情。

  再如:丁香是紫色的,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含蓄的,而且在古诗词中丁香又是愁心的象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荷花是粉红或洁白的,给人的感觉是清高脱俗,美丽自赏。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而小花伞则是新朝的,现代的,颜色是鲜亮明丽的。给人的感觉是浪漫的、美好的。

  “丁香”是我国古诗中常见的的意象,可着重加以介绍,给同学们展示含有丁香意象的古诗句,并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会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2.四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又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熟悉了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之后,学生达到了探究作品思想内涵的认知高度。在这一环节中,还是在诵读中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而不是把观点直接灌输给学生。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做给了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思想的成果以尊重,同时,也是对作品本身的尊重,教师也能收获一些意外的观点。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反复讨论的目的,不是只要一个结果;要的,是讨论中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学生本课学的怎么样,理解的程度有多深,会不会欣赏,懂不懂品诗,在这个环节中都可以检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再深入地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一下戴望舒的其他诗作。学*他高洁的审美情趣,学*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巷》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煽情激趣--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诗歌一种不错的学*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的重点,针对学*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走进雨巷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叠句、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走*,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娘怅茫徨(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特点: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四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如: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重点,强化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八.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雨巷——幽深、寂静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惘、寂寞

  九.教学反思

  回首本课教学,总有很多话要说: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拉*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诗歌所传送的意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品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在反复的诵读当中,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带着学生翱翔于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可是仔细斟酌,又多了几份遗憾:在分组讨论时没有办法照顾到内向的学生,没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如对“油纸伞”这个意象谈感受时,有些学生认为很漂亮,有些认为很华丽,甚至有些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

  总之,教学当中还有许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赘述。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雨巷》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三、说学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雨巷》说课稿5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诗歌一种不错的学*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的重点,针对学*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重点,强化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 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雨巷》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提起*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今天我们要学*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二、课文分析

  1、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2、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朦胧 愁怨 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3、听歌:《雨巷》(江涛)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4、学生自读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5、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二、检查朗读以及背诵

  (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三、理解诗歌的意象

  1、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

  (学*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也是以诵读为主。)

  (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2、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3、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学生回答,点评)

  雨巷、丁香: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突,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虚化为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的追求在哪里?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4、丁香与姑娘联系,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姑娘与丁香联系起来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思考,讨论)

  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课后练*四,思考并回答问题,这几首关于丁香的诗词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处。预*《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

  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颜色、芬芳、忧愁)、惆怅

  姑娘:(颜色、芬芳、忧愁)、哀怨 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

  我:独自、彷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人戴望舒。2、品味揣摩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反复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与鉴赏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丁香花》,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引入丁香花。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探讨诗歌主题:(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八、《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雨巷》说课稿(精选10篇)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寂静、美丽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一篇,本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诗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抒情色彩浓烈的现代诗歌,这给学生感知、体验、认识带来了困难。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方法,甚而焦虑不安。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设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喜爱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本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丁香花》,并顺势导入新课《雨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本篇文章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现代诗歌断句的正确方式。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选取这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姑娘象征着什么?

  3、本首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

  4、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也能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再一次一起聆听《雨巷》。

  设计意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本堂课的学*情况,并通过诗朗诵竞赛的方式剧激发学生学*现代诗歌的兴趣。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寂静、美丽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

  一、说教材。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2、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四、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了现代诗歌,懂得一些鉴赏诗的基本方法,但象征诗还是第一次碰到,所以理解象征手法还有一定难度。另外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历史背景。六、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诗歌重在朗读,所以本课四个环节的解读都在朗读中完成。

  (二)说学法。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点太息般的泪光,若有若无地,飘进那杏花春雨,又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荡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读诗的心境,随着导入直接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的介绍而中断;再者,介绍之后,反而扼杀了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尤其这首朦胧的小诗,更有多样的解读。

  初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这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那么完美,而诗歌本身,不就是一曲动人的旋律吗?

  再听配乐朗诵,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怎样造成的?

  (三)深入研究。

  1、在读语言,品情感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头描述。有何人、何物、何景、何情?朦胧、凄清、悠长、寂寥的雨巷该是怎样的?结着愁怨的丁香有时怎样的一个姑娘?

  2、品读内涵,品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了如此愁怨的诸多意象?诗人为什么想要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愁怨的姑娘又是谁?(同学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四)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隐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同学们可以课下深入的了解戴望舒。也可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学*他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他的爱国情怀。

  (五)作业: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通过本单元的学*,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学生可以借此学*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鉴赏诗歌。

  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散文的学*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

  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

  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诗歌是一门抒情的饿艺术。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本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本课的关键,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能有效促进对话教学,实现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主要有:

  课前安排预*,朗读诗歌,搜集整理有关戴望舒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慢慢养成预*的*惯,同时有助于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导入:从唐诗的两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两位的风格或飘逸洒脱或沉郁顿挫,风格不同却同是文学史上的高峰,由此引出与前一篇诗歌《沁园春长沙》的慷慨昂扬不同风格的《雨巷》,并引出“雨巷诗人”。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新课表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陶冶心灵。通过学生阅读来指出情感与节奏把握上的不足之处,再放朗诵带使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调。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再次朗诵,体会其音乐性。这时提问: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学*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我设问本诗的意象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众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讨论这些意象对本文感情基调的确定的作用.这样将意象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然后再让学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能直接切入诗歌的核心。诗中雨巷是悠长、寂寥、潮湿而凄清的;丁香是忧愁、哀怨、彷徨的,给人孤独而忧郁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思考如何理解这两个意象的意义。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鉴赏本诗的关键。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情境。在理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和引导,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丽、忧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常见,了解这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意象。接下来分析诗中的“我”,诗中的“我”与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过讨论“我”的形象、“我”为什么喜欢逢着一个忧愁的姑娘而不是欢快的姑娘等问题来把握作者情感。诗言志,诗往往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感悟在诗中会有所体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且需要一定历史知识

  由老师与学生在对话中交流作者资料、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体现了读诗要知人论事的要求。讨论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是思想切磋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再次:品味语言,提炼表达技巧

  “读诗应知诗家语”,要注意品味本诗语言的含蓄性,音乐性。

  可让学生再次朗读把握节奏,并找出压韵的字词。本诗的含蓄性体现在诗的写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根据本诗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这两个意象。

  总结: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忧郁惆怅的优美诗歌。

  布置作业:背诵本诗,预*《再别康桥》,并选择喜欢的章节自学分析其意象与作者的情感。

  一、教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认为《雨巷》一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让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意见,所以我把诵读该诗歌作为我整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中首先以诵读文本作为基准,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赏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我希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在答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讨应该是该诗歌的一个难点,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将它定为这节课深入探究的关键点,希望通过对这两点的研讨,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的情况下朗读诗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2、关于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本诗,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这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鼓励学生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增强鉴赏诗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了《诗经蒹葭》,高一上半学期刚刚诵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接触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回环往复美,在此基础上我希望通过对本诗的学*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学生学*诗歌的积极性。

  ③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字用词,增强“炼”字意识,增加对诗歌鉴赏的深度。

  3、关于学生:

  我们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学期,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和素养,但是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上,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二、关于教法

  ①作为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读文本之后,我将品味作为我这节课的第二大目标,分析意境,品味语言。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读二品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的体悟,体悟文本的形象,体悟文本的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关于学法

  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充分运用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问放归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讨论交流,对学生讨论完后还有争议的,教师点评插入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二)导入新课

  轻轻地,梅雨时节,在飘着淡淡丁香花香的江南雨巷,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留下一颗落寞的心在孤独的徘徊惆怅。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雨巷,嗅嗅这忧郁的花香,品品这迷茫的感伤。

  (三)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明确:惆怅,哀怨,凄婉,迷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歌呢?

  (明确:语速应该是舒缓的,感情是哀怨的)

  让几名学生任选其中最喜欢的一两节来尝试朗读诗歌。(请其他学生对此点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插入知识点:

  1、感情要把握住,哀怨、伤感的情绪。所以语速要舒缓,舒缓了才会将那种伤感的情感读出来,要记住“欲速则不达”。同时整首诗歌的感情在每一个小节中又是不一样的,第一小节“希望”是一种在伤感中怀着热切的期望,第四小节中则是表达出作者在伤感中的一种怦然心动,一种情感的涟漪。五六两个小节中那种姑娘最终消失后作者的那种无奈与凄凉表达的十分明显。最后一节则体现作者的失落与寻觅。

  2、节奏停顿的处理要注意,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诗歌朗诵中,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强诗歌的韵味。

  3、轻重音的把握在朗读中的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的“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

  老师做尝试朗诵,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节奏停顿和轻重音的把握。(配乐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情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节奏,读出音韵。

  请一位学生来尝试朗读,请同学们按要求来点评。

  下面请听专家的朗读。

  (四)把握意象,赏析语言

  1、我们自己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并且也听了专家的朗诵,那么在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同学们按照小组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请同学们先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分析。)

  明确:

  ①雨巷:(对该意象我准备分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解读)

  “巷”是一个又窄又长的小街通道,又窄又长表现了愁绪的绵绵悠长;“雨”则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雨虽然不大但�o人以愁思又多又密之感,贺铸曾经写过:“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愁绪弥漫了整个的空间,跨越了时空,在雨巷里也有同样的表现;从色彩基调来看,江南小巷颜色为灰黑色,青石板的小路长满青苔,属于暗色调,又在雨中,天色灰暗、阴沉。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关于描写雨巷的诗句。示例:第一: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第五节: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第七节: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然后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等来具体分析。最后抓雨巷自身的特点来深刻体会。)

  (分析完后让学生带着情感将重点的句子齐读。)

  ②丁香:(对此意象我设想从中国传统的典型的意象拓展入手,让学生明确丁香花在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定位。)

  为什么用丁香来修饰姑娘?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这正如梧桐、浮萍、芭蕉代表的是光阴易逝,青春不在的惆怅与哀愁,像“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表达的是凄凉情绪。“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则表达的是光阴易逝,而“松竹梅”则代表的是高洁正直,无所畏惧等等。

  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Z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相关的诗句,反复诵读体味。示例:第一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第六节: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然后结合丁香的传统意蕴来分析该意象的特点。)

  (任选其中的一节让学生反复自读,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油纸伞:怀旧复古的特点,带有一种时代的气息,那种江南的美,那种诗情画意,那种浪漫在这一个意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三节)(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该小节,体味意象的特点。)

  颓圮的篱墙:一种落寞的情感油然而生,破败的篱墙是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消失的地方,一种淡淡的失落,一种淡淡的哀愁飘散在空中。

  (方法指导:同上。示例第五节)(老师和学生一起来读,体味该意象的特点。)

  这几种意象都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灰暗的,凄迷的。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2、在这首诗歌里,作者除了运用这些意象之外,同学们看一看诗歌中有没有直接来表现这种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试选其中一两处进行分析。(设计此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挖掘意象,分析情感的基础上,再来重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语句。)

  明确:

  “彷徨”:徘徊,点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惆怅。

  “寂寥”:寂寞冷清的意思,体现出作者的孤独寂寞,内心情怀无人倾诉的无奈。

  “哀怨”“凄婉迷茫”“惆怅”“愁怨”:直接抒情的词语。

  “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体现作者内心的哀怨。

  “太息”:叹息的意思,内心郁闷的体现。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在这里“冷漠、凄清、惆怅”三个词语中,“冷漠”是外在的表情或态度,“凄清”是内心的悲凉,而“惆怅”则是连绵不断的愁绪。三个词形成一种语意上的递进关系。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其中“颜色、芬芳、忧愁”三个词语在语意上亦形成一种递进。颜色是从表面上看,芬芳是走*了闻到的,忧愁是内心的情感,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

  (方法指导:这些词语不仅表达了凄凉情感,而且程度上进一步深化。我们分析这些词语是提醒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诗歌中重要词语的使用与作者表达感情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炼”字。)

  请同学们带着对意象的理解,有感情再朗诵全诗。

  (五)深入探究,加深理解

  1、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诗歌是怎样来表现的。(该题的设计目的是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让同学们在鉴赏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体悟作者的情感。)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方法指导:首先从文章中寻找依据。如:第二节: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第四节:“默默地”一词点出姑娘的孤独,“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通感的修辞,写出了女子目光的凄迷,刻画了姑娘的幽怨与哀婉,一个“飘”点出女子的空灵,两个“梦一般的”叠用又写出了女子的虚幻与迷茫。然后用概括性的词语进行归纳。)

  2、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明确: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是诗人可以倾诉的内心忧愁的对象。

  3、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请说说你的理由。(大屏幕展示时代背景: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xxx**,xxx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该题设计的目的是探讨诗歌的主旨,对该首诗歌主旨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来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

  明确:

  第一种:认为是单纯的爱情诗,因为诗中流露的是找一位志同道合,同病相怜,感情相通,相互安慰的姑娘。

  第二种:结合背景点出作者苦闷彷徨,郁郁寡欢,找不到出路,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即可。(自屈原以来,以美人,香草作为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已经是屡见不鲜。《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体现了屈原对君王对理想的依恋。)

  第三种:……

  小结:这美妙的文字,像古筝的流音,那梦一般的叹息,那幽幽的眼神,永远的印记在我们的心中,欣赏完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鞯挠怯簦�要知道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最后让我们闭上双眼,听听录音,再次感受它的美丽。(播放录音)

  布置作业:

  《雨巷》学案的拓展提高题。

  板书设计:

  雨巷

  1、情感美哀婉、惆怅

  2、意境美朦胧、凄美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雨巷》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小城雨巷作文(精选5篇)

  “玉洱银沧之间,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人亦云古城之典雅,皆知闻名于世的楼兰,而其,与楼兰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理,一座令我魂牵梦萦的城池,至今,我依旧无法忘怀那隔绝尘世的幽宁。踏步于微微湿润的青石上,路旁是繁闹的古铺,沿石而迎的是排排冬日依旧勃勃的绿柳,还有座座不时出现的拱桥,而并肩走的,则是不相识却谋和的游人。宁静,沉沦于城市的人们总是排斥生活中的硝烟和汽笛不厌其烦的轰鸣,总是希望能寻找到一个洗净心灵的圣地,而对于宁静,我们是多么的向往,来到这里,我第一次觉得满足,因为这如诗入画的地方,令我陶醉……

  踏在落花下,穿在条条街巷间,聆听悠风掠过耳畔,仿佛被那返璞归真的幽雅醉倒,如初出闺房的少女。眼下是飘着微雨的古城,别有的韵味使我需别离时添了一抹忧愁,不知何时再能来到此地,不比桂林山水壮丽,不比长江黄河雄伟,确亦是一颗清宁的养心之地。来到大理时,天气还不算温暖,砖石上的寒气依旧有如刺穿了皮肤。

  大理只是一个古城,它不能代表什么,但就是这一个古城,足以让寻静的人们找到归途,足以让迷失方向的人们,找回自己。手松了伞,张开双臂,我拥抱着雨滴,四周是繁华的街市,是和蔼的老百姓以及像我这般栖息着的人,环绕着……

  “清风绿树映红光,古城炊烟别离人”别了古城,出了大理,那特别又*凡的静,更是令我留恋。

  在大理,喧闹也是一种宁静……

  悠长悠长的雨巷,打着油纸伞那个美丽的姑娘,徐志摩将我们带进了一副画一样的世界,它像风一样,窜进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之中。然而,如今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再没有了雨巷,再没有了我们的油纸伞姑娘。

  每一天,每一时刻,我们可以听见大楼倒塌的声音,挖掘机工作的轰轰声,我们可以看见一座座欲于天公试比高的大楼拔地而起,我们可以想象现在的寸土寸金,是的,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是一群追求生活,追求更好生活的现代人,这一群现代人内心的空虚只能用每一天的忙碌来代替。

  雨巷姑娘,挥一挥衣袖,带走这些呛人的尘埃。

  为了寻找一片净土,回到老家,返回农村,只为了心灵的洗涤,记忆中纯朴的老家人却已经被生活所迫,开始忙忙碌碌的挣钱,二层小洋楼也开始盖了起来,新农村也建造了起来,原先那几亩地已经被高速公路覆盖儿时的麦摞也已消失不见,空气中只剩下记忆。

  那悠长的雨巷已经成了很美的诗,已经成了很美的记忆。

  高速度的工作,高速发展的经济,让我们痛苦不堪,然而我们又在享受这份痛苦带给我们的满足,可是满足之后却只剩下落寞。

  不奢求改变现有的日子,生活,只盼在我们回忆的童年中,那一方净土的存在。

  淅淅沥沥的雨仍在下着,雨巷也越来越模糊,记忆中的雨巷也是随着行人的往来而消失不见。

  又到了烟雨迷蒙的时节,江南氤氲着朦胧的气息。无锡也被雨赋予了特有的灵性。它是一座傍水而生的小城,处处都是幽深的雨巷……

  无锡,南临太湖水,北靠漭漭东去不返的长江,更有流淌了千年的古运河穿城而过。水雾迷蒙为无锡蒙上了古韵依然的缠绵。幽幽的雨巷,也成了无锡最美的风景。

  撑一支红油纸伞,在一个雨雾迷蒙的下午,踏入这幽幽的古巷。任雨水拍打在青色的城砖上。在这寂静的角落回漾着那声悠悠的轻响,勾起阵阵倩古幽情。穿一双青色木屐,悄悄踩在青黛色的小径上,笃笃作响。时光,静静穿梭到千年前的那一页。雨越下越大木屐在雨中更加葱翠,红油纸伞也被冲刷得分外明朗。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雨巷经历了太多血的洗礼。痕迹斑斑的城砖告诉了我那些年的动荡。经历了太多,雨巷也在喧嚣中渐渐消陨、老去。在城市的笼罩下,没想到这儿还有着一方净土,可以容纳千年的风雨。在雨中,我听见了雨的呢喃。听它细细道来这一切。是雨洗刷了历史的罪恶,把雨巷的血痕冲淡在历史的洪流里,*静地过了数年……

  雨,像一只蓝翅鸟,在过去的烛光里刺痛了我的心。可我落寞的身影,又何曾点亮过谁的眼睛?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千年后的千年。城市的喧嚣拂过了原本安宁的小巷。人心也变得逐渐浮躁。再没有人愿意踏入这深深的雨巷,驻足倾听雨的心声了。城市扩建,当一个鲜红的“拆”字被无情地印上那青色的城墙时,我的思绪又飞到了那个纷争的下午……

  雨巷,终于在现代化的建设中,逐渐退下了时代的舞台,那一种朦胧的岁月,如风吹柳絮般,渐渐消失了。

  我愿在黄昏时分的秋雨里,撑起一杆油伞,独自徘徊于烟雨朦胧的巷陌中,看石上湿漉的青苔,流泻在雨色的惆怅里;看暮色中万家透过轩窗露出的光痕,将我点点笼罩、包围;感受在千番团聚中独留的一道宁静,一道晕黄的沉思。用手抚摸历史留在墙壁上的印迹,抚摸时光的年轮,而我依旧行走在这封闭的天地间,用沉醉的眼神打量青砖灰瓦上干净的泥泞。

  有时,蓦然回首,才发觉自己已走过好长一段路,在巷的那头,早已烟雨迷乱,早已尘封,或许,早已更替了万个春秋,而脚下,不过是泥泞的阡陌与湿滑的青苔,头顶,不过是迷茫、阴郁的天宇,两旁,不过是墙后万家灯火里藏着的笑声。这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走过的路,也是如此的富有诗意,只是未曾注意罢了——因为,我只是在走我自己的路。而放眼望去,巷的尽头,仍然零落着雨雾,仍然,深不可测,我能做到的,只有长叹一声,继续行进罢了。

  我会遇到和我一样打着油伞的路人,或擦肩而过,或并驾齐驱,可能,我们彼此默然一笑,可能,我们互不言谈,但,我们终究都是别人眼里的路人,都是巷里匆匆的过客,都行走在同样的天地间,都是雨巷里绽开万朵栀子花般的油伞下的一部分。或许,我们能做的,便是共同感叹墙底枯萎的落红,彼此衷诉,悲天悯人,然后,远望彼此远去的背影寂寞羽化在暮色中,“候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千万年后,也许有人重走这条巷陌,他们不会知道尘土下被烟雨凝固的我的脚印,他们更不会知道,这里曾走过一位多愁善感的游子。

  细雨绵绵,感觉到了一丝秋寒的迹象。在这中天气中,最好独自躲在角落中。听着“沙沙”的雨声。看着远方朦胧的秋景。撑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在雨巷之中。回想着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如今的我站在这寂寥的雨巷。心里幻想着自己永远留在音乐中,文字中。我希望在音乐中别人为我唱一曲《冷夜雨》。在文字中,我希望有人为我朗诵《雨巷》。

  继续向深远的雨巷中行走。雨的节拍和旋律逐渐的放逐。但我站在雨巷的中央。回望着我走过的路。轻握这雨伞。心中楠楠道“君心可晴?”我继续迎着风,迎着雨行走着。心中静静的听着周围的雨声。逐渐远行。

  现在我只愿一个人伫立在朦胧的雨巷中。望着那雨巷的尽头,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我。我看着他,他也在看着我。在这朦胧雨中逐渐的那个另外的我开始变的朦胧最后消失在我眼前。

  终于走到了雨巷的尽头,我的`心依旧还是再问自己“君心可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