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巷》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探讨诗歌主题:(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八、《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雨巷》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板书设计】

  戴

  雨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巷

  舒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5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方法的选择”、“学*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沦是刘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雨巷》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巷》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探讨诗歌主题:(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八、《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雨巷》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板书设计】

  戴

  雨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巷

  舒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5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方法的选择”、“学*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沦是刘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雨巷》教学教案3篇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教学目标]:

  1、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法。

  3、 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

  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题第四题。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书设计。

  一、导入

  在江南水乡之中,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心声。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这位青年的诗人,与他一道去领略那江南小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划出这首诗歌的节奏)

  (播放《雨巷》的朗读音频)

  师:欣赏了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有谁能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它是欢欣喜悦的呢?还是忧愁哀怨的呢?

  生:忧愁哀怨。

  师: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说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忧伤、哀怨。既然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哀怨的,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应该读出这种情感。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出忧伤哀怨的感觉。雨巷……

  师:同学们很有朝气,但缺乏点忧怨的感觉。我们再来一遍,希望大家在这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语速放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读出诗中忧愁忧怨的感觉。

  师:好。大家这遍朗读得特别好。由此呢,我们也可归纳出一条规律:就是我们在朗读一些表达忧愁哀怨情感的诗歌时,应该语速放慢,语调低沉。事实上,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语速语调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节奏与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丁香是表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姑娘的芬芳和高洁,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读出那种心驰神往的感觉,第三个丁香既是表姑娘的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读重一点,而第二个则应读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语调和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你正撑着伞,行走在江南的烟雨小巷之中。

  三、品味诗歌意象

  师:好,时间到。刚刚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这首诗歌,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忧愁哀婉的。那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为何会给人一种忧愁哀怨的感觉?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所以说作者在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也必定与作者在诗中所刻画的景与物密切相关。诗歌中所刻画的景与物在文学上有一个特定的术语表达就是意象。关于意象,上节课呢,老师在课堂上就曾提及过,除了意象之外上还曾提及了另一个词,那就是物像。关于意象和物像二词,老师上节课可能说得不是很明晰,这节课呢,老师在这儿把这两个词再解释一遍。所谓物像,它是指自然万物中的一切,而意象呢,是寄托了主观情感的物像。这个意象就是我们诗歌鉴赏中出现的一个关键性的术语,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并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候着重分析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拿本诗来说,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歌中主要有哪些意象呢?

  生:油纸伞、篱墙、雨巷、丁香、姑娘、“我”(6个)

  师:其中作者以“我”和姑娘将其他的四个意象串联在一起。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行走在江南的雨巷之中,是为了什么呢?

  生:是为了逢着一位姑娘。

  师:“我”为了逢着一位姑娘,希望逢着一位姑娘,那这位姑娘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位姑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句子。

  生: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师:从刚刚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并采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刻画这位姑娘,首先呢,作者在这而写姑娘,是说姑娘出现在何处?

  生:雨巷。

  师:这条雨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悠长、寂寥

  师:除了悠长寂寥之外,事实上呢,这条雨巷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之感。具体来说呢,就是雨巷这个意象又可分为两个单独的意象即雨与巷。雨,江南的雨,细雨如丝,一连多天下个不停,让人不觉有一种忧愁之感,正如古人诗中所写到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巷,江南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颓圮的篱墙,让人不觉有一种凄凉的感受。而雨与巷的结合,使雨天的阴沉都笼罩在整个小巷之中,使整个雨巷都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色彩。所以,雨巷这个意象既有悠长寂寥的特点,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的色彩。所以可以说雨巷这个环境是凄凉、朦胧与忧愁的。

  师:说完姑娘所处环境之外,我们来看这位姑娘。这位姑娘同我一样都撑着一把油纸伞,使我们无法看清她的模样。说起油纸伞,不知你们有没有见过?在哪见过?。

  生: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那我们来看看油纸伞到底长什么样?(给出图片)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师:油纸伞本就有这样的特点,而它还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师:虽然我们看不清姑娘的样子,但我们却能初步一下姑娘的风采。在诗中,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

  生:丁香。说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师:那丁香是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何是结着愁怨的?丁香是一种花。它一般开在暮春时节,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它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把姑娘比喻成丁香,即把丁香的忧愁赋予姑娘。

  2.从课文来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姑娘是愁怨的?(主问题二)

  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待会派代表来发言。(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A组代表:“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用“哀怨”、“彷徨”两个形容词非常直观地表现姑娘的愁怨。

  师:你们组还找到别的地方吗?

  A组代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A组代表:走走停停的样子。

  师:如果你今天很开心,那你走路的时候会走走停停吗?

  A组代表:不会。

  师:不会。这组同学非常不错,找到了两个地方。别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B组代表:“静默地走*,走*,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师: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这里的“太息”作何解释?

  B组代表:叹息。

  师:姑娘一边走,一边叹息,充满了忧郁和哀伤,是吗?

  B组代表:对。

  师:好,请坐。我们这两组同学找得很准确,理解也很到位。既然姑娘如此愁怨,那作者为何希望跟她而不是一个喜颜明媚的女子相逢?(主问题三)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四、探寻诗歌主旨

  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师问: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ppt)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雨巷》获奖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二、精读品味

  (一)听了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呢?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三、探寻诗歌主旨

  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表现男子追寻、等待姑娘不得而苦闷的诗,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四、感受诗歌艺术美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继承<<诗经>>重章叠句的传统,形成诗歌回还往复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总书的那段关于学*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六、拓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你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七、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授课时间2课时

  教材名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课题名称戴望舒《雨巷》

  设计项目内容

  一、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黎*四中学生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动机以及学*方法。如果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二、教材分析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辅导书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互助合作,通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自由诗的特点。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感情。生动讲解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在孤独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宽远情怀。

  教学重点

  1、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意象,表达技巧,情感。

  2、重要语句的赏析。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感情,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本文,重在指导学生感悟文中内涵,培养语文能力,既学会又会学,领会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掌握诗歌鉴赏方法。这篇课文抽象,难点较多,是探究性学*的好材料,要让学生预*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有步骤地进行探究。体现课堂民主、师生*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法等技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发散思维的良好*惯,构建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理解。

  3、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难问题,体会作者感情。

  4、运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把课堂带入学*的气氛中,尤其是本诗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作者戴望舒的告白词)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有着浪漫而美好的追求,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联想诗人对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今天我们一起学*戴望舒的《雨巷》,一起感受他的多样情怀。

  2、检查预*情况。

  一抽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生词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彷徨

  寂寥

  彳亍

  凄婉

  颓圮

  惆怅。

  二提问学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问答,点拨,讲解)

  明确:雨巷,油纸伞,哀曲,篱墙,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共同探讨,抽代表回答)

  带着问题“全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何特点?”朗读。

  4、深入文章的准备(师生共同完成)

  一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一)作者

  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7年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派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三)文学常识

  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他们提倡“纯然的现代诗”,追求诗歌的散文美,内涵丰富。

  5、精读,鉴赏课文,突破重难点。(学生齐读,自由思考,老师点拨讲解)。

  a第一节“独自”写出“我”的孤独寂寞。“悠长”“寂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孤独的“我”,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写照。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的事物。

  b第三节丁香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渺茫憧憬。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颜色”“芬芳”“忧愁”,由实到虚,切合诗的意境。

  c“我期待的姑娘和我一样彷徨而又迷茫。”这说明丁香姑娘和作者在某个层面上相契合,她象征着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质。

  6、小结

  彷徨,寻找,期待----遇见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消失,继续彷徨,寻找,期待。

  7、作业布置

  掌握生字词,思考诗人为什么使用丁香这个意象?

  第二课时

  1、复*导入(提问)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集体回答,师点拨明确。)

  明确: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姑娘表达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2、重点语句赏析,突破重难点。(学生朗读思考,师用情景导入,进行点拨。)

  一、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飘”字与“梦”字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描写出诗人幻想中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二、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在雨的哀曲里逐渐消失,能否将这个“雨的哀曲”去掉?

  明确:不能,“雨的哀曲”有力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雨的哀曲”这个音乐恰如其分表达诗人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

  3、a疑点探究,“雨巷”的多重解读?(学生先思考,老师后明确)

  一

  从社会背景(白色恐怖笼罩,革命者面临屠杀)看,“雨巷”代表现实黑暗,而作者在黑暗中一直彷徨,期待,遇见“丁香姑娘”却抓不住,象征他理想幻灭。

  二

  从文章内容及作者个人经历看,“雨巷”代表感情上找不到归宿,得得失失,起起落落,他向往的爱恋,他想要的归宿,总是求而不得。

  三

  读者体验。人生每个阶段都有“雨巷”,放诸在生命中正如一个个此起彼伏的困难。

  b如果能够穿越时空,进入诗人所处的雨巷,你会做些什么?

  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想象,拓展思维。

  4、雨巷写作特点(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

  一、丰富的寓意。雨巷,风雨如晦的社会背景。诗中“我”正是被时代环境逼得透不过气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二、浓重的象征意味。诗中“我”“雨巷”“姑娘”并非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

  三、富于音乐性。运用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音乐感。

  5、点拨技法,拓展延伸,现代诗歌的重点。

  一、诗歌的语言。

  二、诗歌的形象。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雨巷作文 (菁华6篇)

  窗外,又是一个雨季。记忆里,每一个下雨天,都喜欢涉足在寂寥的雨巷,邂逅一段悠长再悠长的篇章。雨巷,勾勒了一副又一副童年的画面

  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北依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水,南临烟波浩渺的太湖畔岸,还有静静流淌了千年的运河穿城而过。无数的水,编织了记忆里朦胧的梦。

  多雨的季节安静的小城里处处氤氲着超市的气息。雨墨江南,被那寂寥的雨巷赋予了独特的精魂。撑一把红油纸伞,穿一双青翠欲滴的木屐,漫步在青黛色的青石板上。雨水沾湿了我的前额。触摸着古老的城墙,心思又回到了,那一个纷争的年代。无尽的喧嚣,整条雨巷,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古老的城砖,纪录了太多故去的酸楚与无奈。细雨清愁,是雨水默默冲刷了那些伤痕。岁月的交替声中,我体味到了太多不堪与辛酸。

  雨,还在沙沙地下着,轻轻踩上那一方青黛色的墙砖,听木屐笃笃作响,泛起一阵阵倩古思情。整座巷道,都回漾着古老而纷繁的弦音缠绵不绝的雨铭刻了太多记忆。放眼望去,漫天哀愁与无奈。谛听着雨巷的倾诉,内心也泛起一阵波澜。纷繁的战火跟跌,让回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痛楚二真实。雨丝,像一只折翼的蓝翅鸟,雨落雨飞中,击中了我的思绪。在青案的残泪烛光中,我黯然退下这寂寥的雨巷。雨路前行,我孤寂的身影,又何曾点亮了谁的眼。

  无数次,悠然与彷徨,岁月翻过,当一个血红的“拆”赫然印上那一方青色的巷口,内心又一次泛着隐隐的痛,我知道,雨巷的回忆,已到终点。世间,再没有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浪漫。

  这一个雨季,那么漫长,孤寂,却没了当时漫步雨巷的细雨清愁,那凝结着淡淡忧伤的雨中深巷,带着过去承载的无限怅惘与思恋,陨殁在了记忆深处。

  c

  一直很喜欢戴望舒的那首《雨巷》,很喜欢那种带着淡淡忧伤的文笔,收笔处满是浓浓的惆怅。就像李商隐《锦瑟》中的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更像是《诗经·关雎》中的那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首《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的成名诗,让他一夜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雨巷诗人”。但对他而言,他成也雨巷,败也雨巷。这首《雨巷》也同样枷锁了他的一生。

  当年,戴望舒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任何人都有施爱的权利,同样,任何人也有拒爱的权利。施绛年不爱戴望舒,自然不理会他的情意多么深浓。不过,碍于戴望舒是哥哥的好友,施绛年并未严词拒绝。

  她笑而不答,他当成是姑娘羞涩,犹抱琵琶半遮面,要千呼万唤始出来。

  是为了讨好施绛年,还是要更为深沉地示爱?戴望舒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明明白白的写着献给施绛年。

  施绛年不为所动。她得漠然刺伤了戴望舒敏感脆弱的心。有人在爱里一受挫落伤就黯然退却,躲起来舔伤口;有的人越挫越勇,越急切渴望得到,甚或不择手段。戴望舒属于后者。他清清楚楚又斩钉截铁的告诉施绛年,不能爱,毋宁死。他要自杀,死给施绛年看。多么痴情的诗人!竟然愿意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献出生命;多么傻气的诗人!竟然愿意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献出生命。

  诗人多情又傻气,施绛年被这个偏执的诗人吓傻了,答应了他的求婚。

  但是,强扭的瓜不甜。果不其然,在戴望舒远赴法国的这两年中,施绛年就和一个冰箱推销员相爱了。身在异国他乡的戴望舒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回国。在盛怒之下,当众甩了施绛年一个耳光,从此一拍两散。

  这对于施绛年而言也许是解脱,但对于戴望舒来说却是永远的枷锁。

  后来戴望舒又经历了两次婚姻,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爱情这条路上,还果真应了他的那首《雨巷》,“独自”“徘徊”“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其实,或许戴望舒并不喜欢施绛年,他所喜欢的,只是那个他幻想出来的丁香姑娘罢了;或许亦非丁香,但唯雨巷。

  雨落在巷子的瓦砖上,“滴滴答答”,“滴滴答答”。地面上有许多水坑,不停地泛着涟漪。天空只是乌云高挂,雨也只是牛毛般的落下。

  在这条幽长幽长的小巷,总会有两个身影——丁香和雯涵。天气晴朗时,她们手拉着手走过这条巷,这条幽长的小巷还会回荡着欢笑;天气糟糕时,她们同打着一把油纸伞,走过这条巷子,这条漫长漫长的小巷还会回荡着欢快的歌声。这条小巷充满着丁香和雯涵的欢乐,这条小巷也因为她们变得年轻而又充满着活力。

  但,这些都是过去,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过去的快乐也都没了踪影。

  雯涵像以往那样打着那把油纸伞。只是,这一次她走的很慢很慢,使人觉得这条小巷多么幽长幽长;这一次她走的很慢很慢,没有了以往的快乐,感觉充满了悲伤;这一次她走得很慢很慢,用手摸着那墙,泪水和雨点儿夹杂在了一起。

  这一切,都是因为丁香走了,她去了另一个大城市,也许再不会回来。

  突然,来了一阵风,吹落了那把充满回忆的伞。霎那间,雨变得大了,雨落在了巷子的瓦砖上,只是声音变成了“啪啪啪啪”,似乎也在为丁香而难过。乌云密布在天上,这叫雨天,那么这条小巷也应叫雨巷。

  现在这“雨巷”只剩下一个身影了,只有它与姑娘作伴了。

  听见船桨轻轻抚开溪流的声响,撑一把油纸伞独身彳亍于深巷,在朦胧细雨里陷入这温良的梦。

  木屐轻覆于那被雨浸染而愈如浓墨晕着的青石砖,叩叩地,在这狭长又幽深的巷中回荡一声渐一声愈远的生生脆响,交织了雨的浅吟低语,一如高阁里院闺秀窃窃呢喃。那水儿蜿蜒在错落有致的瓦檐缘,滴滴嗒嗒,汇成缕缕纤细银丝,偶有几处停停续续,宛若玉盘中白珠断线,粒粒没入青苔盎生的罅隙,不能寻了它的影,落下巷中行人小驻时分长长短短的“罢、罢、罢……”忽又踱入孤寂的独行。这时孤寂是最好的,唯如此才能浸入这场候春的雨的魂灵里,把那心连同那吐息也都彻彻洗涤净。

  走过已被岁月侵蚀的墙堞,凝视舒朗的萧条里蓬草丛生的屹立,方知幽僻一隅中,犹有生命寂寞又欢闹地延续。踮足仰首枯颓的枝柳隐约冒尖,无意瞥见星星嫩绿伏于枝上,抽条的声音融入微凉的春风里。始知昨夜月光微醺里诗意忧戚又虔诚地栖居。绪草疏柳,于你,于雨,于这安好的静,不必多言,只须抿了朱唇。悄然自享那唯有你知,雨知的笑意与欣喜。

  一簇空枝从那疏漏的雕花窗缝中无声地斜展出,轻抚昔年花落空秃的痕迹,将岁月的流离细细看清,等候约定花开的季节,到了四月,仍有一巷馥郁清雅地弥弥,让人无处知,无处觅,只尽了这红杏倏然勾勒出别样幽谧的美,一遍又一遍地回味。

  融入这巷罢,那深处却依依扬起咿呀软语,怨娇嗔语,婉而如泣,转言倾诉衷肠,余音不尽,听罢一曲评弹,又只闻那厢一轻响,戏腔复起,又是场曲折愁思悲欢离合,听不尽观无厌,末了一声衷赞一声轻叹也便足矣。谁又不曾知这雨,这江南也系了万千情思,因这绪绪不尽的情而起呢?

  走罢走罢,寻见那深巷尽头。一叶乌篷泊岸片刻就撑一支木浆西去,船尾随了几只茸鸭悠悠自得地凫水,漾及一圈又一圈涟漪。雨亲吻着复苏的溪。惹得那人儿羞得微泛起水晕,牵动翠郁的浮萍小小地摇曳,沁出点点绿意。

  漫步上古老的石桥,撑着油纸伞静静驻足,望送船与鸭一并渐远,抛掷下串串清脆的嘎嘎声,全融入这候春的雨里。

  你阖了眸唇齿微启,久久聆听,陷入这温凉的梦……

  从没想过,秋雨后的小巷会这般美妙。我漫步在青石砖铺成的小路上。雨丝儿轻轻拍打着脸颊,我深深呼出一口气,同时呼掉了埋藏在心底的愁绪,酣畅淋漓地吸吮着潮湿的空气。雨雾晕染开了浓浓的灰白色,仿佛云雾般缠绕在空气中,久久不曾消散。整个城市被包裹在潮湿的空气中,像一块磨砂玻璃一样,飘渺中透着神奇,令人浮想联翩。每一个檐角,每一片树叶,每一扇窗户,都凝着朦胧的水汽。

  “下雨了,回家啦!”

  此起彼伏的呼唤声飘进我的耳朵,缓缓抬起头,刚才还在跳皮筋的几个小女孩,慌忙收起橡皮筋,匆匆告别,飞快地奔回了家;巷子两旁的人家正皱着眉头,手忙脚乱地收衣服,还一边嘀咕着什么……瞬间,整个小巷空无一人,寂寥伤感。

  天空是铅灰色的,厚重的云低低地笼罩着大地,静静地抛洒着雨丝。被雨水浸泡过的泥土,散发着阵阵清新的味道,几只褐色的小虫扭动着肥大的身躯,竭力想要钻到土里去。一只迷路的蜜蜂跌跌撞撞地闯入了湿得滴水的小巷,从房檐上滴落下的雨滴正好打湿了它的翅膀,薄薄的翅膀立刻变得沉重起来,金黄色的肚皮不停地起伏着,随即一个跟头跌落在地上。我刚想过去,它扇扇翅膀,又飞了起来。

  我轻轻抹开头上的雨水。雾气更重了,几乎看不见前面狭窄的小路了,只能一步步摸索着往前走。一阵寒风掀开了我的衣角,雨丝立即钻了进来,我不禁一颤。

  默默之间,雨密密斜织,我撑起了手边的油纸伞。走在巷子里,心底氤氲着一种泛着轻愁的情绪。真是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啊。

  不知不觉,雨停了。当阳光从灰沉沉的阴霾中小心地撕开一道口子,笑眯眯地往下面看上一眼后,整个小巷一下醒了过来,显得生气勃勃。洁白的云朵大方地展露出它的身影,在空中慢慢游弋。

  水滴在梧桐树的枝条间轻轻摇晃着,直到树枝承受不了它的重量时,它才轻轻地松开手,慢慢地、优雅地坠落。小巷人家的后窗上都映着白云懒散的身影,小路上一下蹦出了几个欢呼着的孩子。我缓缓收起伞,怔怔地望着那些孩子们飞舞着的身影,不禁哑然一笑。

  这多情的秋雨,多情的小巷,多情的我。

  撑着一把灰色的伞,独自行走在一条狭长的古巷子里。雨滴落在伞面,再顺着伞沿滑落,滴在古老的青石板上,一股凉意,从脚底直窜上心里。冰冷的风直拍打着我的脸颊。

  巷子两旁的建筑在风雨的衬托下更显得败落。

  我抬头望了望还看不到尽头的古巷,心里的烦闷更加浓烈,脚步在微风的阻止下越来越慢。

  突然,一抹新绿映入我的眼帘。哦!原来,是颗在风雨的洗礼下顽强成长的小草。它已长出几片青绿色的叶,叶上挂满露珠,仿佛是因它的勇敢坚强而获得的奖章。哟!有一片叶子还因奖章太多而垂下了头呢!

  哇!这可是我这个春天见到的第一抹新绿呢!亮眼的绿,青春的绿,活力的绿在不经意间赶走了我心中的阴霾。

  笑容悄悄向上勾住了我的嘴角。

  轻风调皮的亲吻着我的脸颊,并卷起我的发梢。嗯?难道想要我的发丝和你一起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呀?我也想呢!不过,我的未来正在不远处等着我。

  古巷在风雨的洗礼下,显得更加古典与朦胧。

  一阵集市的喧闹声传入我的耳里。哦,走到古巷的尽头了。回头望了望身后略带些神秘的古巷,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远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