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1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

  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

  1、意象:

  ⑴ 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

  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 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 “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① 写“愁”的名诗名句: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 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 )、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是写愁的传统意象。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④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⑸ “我”与“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相逢了吗?结局如何?朗读3~6节。

  ⑹ “我”真的与这样一位姑娘相逢并且又擦肩而过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假设的情节?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这又是一个疑问,我们仍然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⑺ 首尾两节都强调了“希望”,首节“希望逢着”,末尾“希望飘过”,由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感情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

  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四、象征意义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结合1927年夏天的背景思考,姑娘有无象征意义?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曾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象征意义:

  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我──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

  姑娘──这种美好理想、朦胧的希望。

  (幽长寂寥的雨巷中,苦闷忧伤的“我”在痴痴地等待着自己心中的姑娘,她远远地走来,又静静地飘过,将自己从希望的顶峰抛入幻灭的低谷……而这一切竟是“我”幻想的情节!其中又有多少的苦闷、忧伤和无奈!)

  五、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丁香”是愁品。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李璟用它来表现愁情,七十七年前,诗人戴望舒用这个传统意象创造了一个美丽忧愁的姑娘,七十七年后的今天,唐磊再一次借用了“丁香”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请听歌曲《丁香花》:

  丁香花

  唐 磊

  口白: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飘过丁香雨。山间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从此,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像他们生长的土地一样贫瘠,丁香花开,丁香花落,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病魔把无情的双手伸向了她。终于,在那个落寞的秋季,风又吹起,秋风带走了落叶,也带走了她的笑脸。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天空中,却再也唤不回那熟悉的声音。

  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荒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七、作业

  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2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过程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4

  引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成了大众心中挥之不去的丽影。这首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这首小诗收录在高一语文课本里,怎么讲解这首小诗呢?下面是高一《雨巷》教学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雨巷》)(教师板书)

  二、精读品味

  (一)听了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呢?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三、探寻诗歌主旨

  1.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表现男子追寻、等待姑娘不得而苦闷的诗,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代表发言。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四、感受诗歌艺术美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继承<<诗经>>重章叠句的传统,形成诗歌回还往复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总书的那段关于学*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六、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五、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4、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6、“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1、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 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 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

  爱情诗 哲理诗 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拓展训练: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为我们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准备2分钟)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八、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1)

——《雨巷》教学设计实用10份

  《雨巷》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实录]: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师板书课题)

  读毕,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一生朗读

  毕,请一生评价。

  生: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师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

  生齐声答:雨巷(意象1,师板书)

  (紧接着,师出示雨巷挂图)

  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生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投向赞许的目光,师脸上洋溢着极为满意的笑容。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师板书)的心情。

  一两分钟后。

  生: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生再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板书),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生: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师补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生①: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生②:静默地走*,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

  生③: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生答: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①生个别朗读

  ②师有感情朗诵

  师范背朗诵,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全场沉寂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营造的意境氛围中,稍后,生自发鼓起热烈的掌声。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师: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生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生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师: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2、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生略一迟疑)

  师: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生顿然悟出: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师板书)

  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师板书)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毕,师:“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下课。

  社会现实

  [课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设置了十几个疑问。力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一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

  《雨巷》教学设计 2

  一、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黎*四中学生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动机以及学*方法。如果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二、教材分析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辅导书疏通文章,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文章内容。品味重点语句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内涵,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互助合作,通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自由诗的特点。通过自主思考探讨交流,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品味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表达技巧,领悟作者感情。生动讲解分析归纳,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在孤独迷茫中收放自如的宽远情怀。

  教学重点

  1诗人的创作风格,语言,意象,表达技巧,情感。

  2重要语句的赏析。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感情,让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本文,重在指导学生感悟文中内涵,培养语文能力,既学会又会学,领会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掌握诗歌鉴赏方法。这篇课文抽象,难点较多,是探究性学*的好材料,要让学生预*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有步骤地进行探究。体现课堂民主、师生*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法等技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发散思维的良好*惯,构建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理解。

  4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局部性疑难问题,体会作者感情。

  5运用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把课堂带入学*的气氛中,尤其是本诗歌的情境中,塑造良好的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看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作者戴望舒的告白词)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看出诗人对爱情有着浪漫而美好的追求,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联想诗人对生活的向往是何其唯美。今天我们一起学*戴望舒的《雨巷》,一起感受他的多样情怀。

  2、检查预*情况。

  一抽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生词含义,扫清阅读障碍。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及含义。

  彷徨

  寂寥

  彳亍

  凄婉

  颓圮

  惆怅。

  二提问学生“本文用了哪些意象?”(问答,点拨,讲解)

  明确:雨巷,油纸伞,哀曲,篱墙,丁香姑娘,我,大息般的眼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共同探讨,抽代表回答)

  带着问题“全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何特点?”朗读。

  4、深入文章的准备(师生共同完成)

  一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一)作者

  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7年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派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三)文学常识

  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他们提倡“纯然的现代诗”,追求诗歌的散文美,内涵丰富。

  5、精读,鉴赏课文,突破重难点。(学生齐读,自由思考,老师点拨讲解)。

  a第一节“独自”写出“我”的孤独寂寞。“悠长”“寂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孤独的“我”,寂寥的“雨巷”,都凄清迷茫,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雨巷”的泥泞阴暗,没有阳光与温暖,正是沉闷窒息的黑暗现实写照。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希望,理想与一切美好的事物。

  b第三节丁香姑娘是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的渺茫憧憬。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颜色”“芬芳”“忧愁”,由实到虚,切合诗的意境。

  c“我期待的姑娘和我一样彷徨而又迷茫。”这说明丁香姑娘和作者在某个层面上相契合,她象征着作者某一方面的性格特质。

  6、小结

  彷徨,寻找,期待----遇见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消失,继续彷徨,寻找,期待。

  7、作业布置

  掌握生字词,思考诗人为什么使用丁香这个意象?

  第二课时

  1、复*导入(提问)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集体回答,师点拨明确。)

  明确: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姑娘表达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2、重点语句赏析,突破重难点。(学生朗读思考,师用情景导入,进行点拨。)

  一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飘”字与“梦”字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描写出诗人幻想中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二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在雨的哀曲里逐渐消失,能否将这个“雨的哀曲”去掉?

  明确:不能,“雨的哀曲”有力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雨的哀曲”这个音乐恰如其分表达诗人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

  3、a疑点探究,“雨巷”的多重解读?(学生先思考,老师后明确)

  一、从社会背景(白色恐怖笼罩,革命者面临屠杀)看,“雨巷”代表现实黑暗,而作者在黑暗中一直彷徨,期待,遇见“丁香姑娘”却抓不住,象征他理想幻灭。

  二、从文章内容及作者个人经历看,“雨巷”代表感情上找不到归宿,得得失失,起起落落,他向往的爱恋,他想要的归宿,总是求而不得。

  三、读者体验。人生每个阶段都有“雨巷”,放诸在生命中正如一个个此起彼伏的困难。

  b如果能够穿越时空,进入诗人所处的雨巷,你会做些什么?

  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想象,拓展思维。

  4雨巷写作特点(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

  一、丰富的寓意。雨巷,风雨如晦的社会背景。诗中“我”正是被时代环境逼得透不过气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二、浓重的象征意味。诗中“我”“雨巷”“姑娘”并非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

  三、富于音乐性。运用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音乐感。

  5点拨技法,拓展延伸,现代诗歌的重点。

  一、诗歌的语言。

  二、诗歌的形象。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

  三、诗歌的感情。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6总结

  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雨巷”,当我们迷茫时要想起戴望舒的追求精神,笑对人生起伏。

  六教学反思

  “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思考不及的点拨引导,重难点一起探究。”我在狠抓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及勤于思考*惯。本堂课整体性良好,目的明确,逻辑严密,重难点突出。学生表现积极得益于课堂设计灵活科学,紧扣新课标,让学生成为主人,会思考,愿思考,勇于思考。

  缺点在于时间分配欠妥,学生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能抓住关键点,却不能完整组织语言。

  七板书设计

  黎*四中没有多媒体,所有重要内容及文章主干均板书。

  《雨巷》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 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补充资料:

  《雨巷》中的冥想

  文: 长发迎空

  又是细雨斜飞,暮色苍苍,听那雨声渺渺然淅淅沥沥,似是一首忧伤而美丽的诗,轻拨我的心弦。思绪如潮,飘向雨巷,飘向远方。

  青石小巷,风里雨里,我走入苍茫。烟雨朦胧中,我遇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结着丁香般的惆怅,晶亮清纯的眸子蒙蒙望着远方,嘴角挂着幽幽的哀伤,她缓缓向我走来,袅袅婷婷,绰绰约约,一时间,我竟分不清这是幻还是真。

  丁香花盛开的季节里,我遇见了这样一个丁香般的姑娘,虽然她向我投来太息般的目光,象梦一样的迷茫,虽然她即将从我身边翩然飘过,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而这梦境般的绮丽,已注满我的心房。

  姑娘!你可曾听到我的心跳,感到我的慌张?迎着你彷徨的目光,和丁香一样的芬芳,我想问一声:能否能否,请你驻足,今后的漂泊中,将我一起带上?你是我梦中的姑娘。我知道,有这样的邂逅已是奇迹,我感激上苍,可是让我如何忍受,你瞬间的消逝和我永久的思量?

  用那灵动的眼神,你望着我,明净而又带着丝丝迷茫。你说,你只属于这个雨巷。每当雨季到来,你总会在雨巷徘徊,这里有你的回忆,你的过往,你的无奈,你的期待,你的寂寞,你的忧伤……这里演绎过太多的浪漫,交织过太多的悲喜,刻骨神伤。每个雨季,念着远去的缘分,你只能在这里痴痴倚立、哭泣、彷徨。

  从你的双眸中,我看见了闪忽即逝的璀璨的光芒,看见了一泓湖水中的轻波荡漾。心事扰乱了守候,雨丝迷蒙了双眸,蓝色的油纸伞一如你蓝色的忧愁。我无言以对,怜惜开始在心底蔓延。既然你相信你的缘分,请让我分享你的悲伤。每当细雨梦回,我会想起你的模样,但愿等待不会消了你的颜色,散了你的芬芳。

  终于,你灵秀的身子,和那盈澈的油纸伞,还是和我擦肩而过……从今往后,我的思念会为你披上霓裳,我的牵挂会祝你穿上嫁妆。

  而我的心,从此被囚困在冷冷的雨季,从此留给了悠长的雨巷,凄清的目光,和忧郁的姑娘。


  《雨巷》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

  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雨巷》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层入式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首先请学生按照自己预*之后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进入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短,故将自由朗读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然后请朗读水*比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以男女生各一名为宜,以体现男女声朗诵的不同效果。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进行订正。订正内容首先是进行字词的订正,然后再是评价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对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语调和节奏等是否适宜。

  在师生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播放《雨巷》的朗诵视频(女声版)。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视频里面的朗诵者是如何把握朗诵的节奏、语调和语速等。

  提问:根据我们自己的朗诵体会和朗诵视频,请你归纳一下,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节奏应当是舒缓还是急促?语调应当是轻柔还是响亮?感情应当是激昂还是凄婉?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应当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去朗读,读出一种凄婉惆怅的韵味。因为这是一首带有淡淡的哀伤的朦胧诗,诗歌重叠反复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诵者必须要放慢节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读“哀怨”的时候就必须放慢节奏,用一种轻柔的语调来读。

  学生根据朗诵视频和上述探讨,再将这首诗歌带感情地朗读几遍。

  再听录音:同学们,这首《雨巷》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刚才的朗诵以及朗诵视频,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这首诗巨大的音乐魅力。那么请大家在欣赏朗诵视频的同时,从诗歌的形式特点思考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对《雨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毋庸置疑,当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诗坛的时候,它还带有诸多的不足,尤其在韵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话文创作出来的新诗完全不讲押韵,颇为时人诟病,而戴望舒的《雨巷》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后思考:《雨巷》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上一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就是请大家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物象,这些物象各自具有设什么样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那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歌中描写了哪些物象?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篱墙。

  很不错!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我么已经将《雨巷》诗中的主要物象都挖掘出来了,这些物象就是我们在诗歌鉴赏当中经常提到的“意象”。所谓意象,实质上也就是物象,但是这种物象又不同于客观的物象,它已经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故而我们将其称为“意象”。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这些意象各自有什么特点?

  明确:油纸伞——神秘雨巷——惆怅

  篱墙——凄凉姑娘——美丽

  丁香——愁怨

  解读:油纸伞,因其复古的特点,不融于现代生活,所以显得神秘;雨巷,则因其悠长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怅;至于那篱墙,是“颓圮”的,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丁香本身作为一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亦不少见,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歌中,丁香已经是“愁怨”的代名词了。

  意象的组合,目的在于营造独特的意境。所谓意境,亦即意象的组合所构成的场景。那么,诗人戴望舒将这些不同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

  《雨巷》这首诗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朦胧而又凄美的意境。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镇的阴沉画面,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忧郁、孤独的“我”似乎有满腹的心事,却又无人倾诉,于是独自彷徨在这条小巷;这是怎样的一条小巷啊!悠长而且又寂寥,望不到尽头,偏又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怎不使人心生惆怅?突然,我的眼前飘过一个女郎,但是转瞬即逝,飘逝而过,仿佛从来就不曾存在过。那么,女郎又是象征着什么呢?我与女郎擦肩而过,又有什么深意呢?

  三、三种视角赏《雨巷》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暂“相遇”,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解读“女郎”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认定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未敢断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诗人爱的情愫。因而即便我们不能确知《雨巷》是否写给施绛年,也仍然能够大胆地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爱的情愫的诗,所谓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现实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这种解读方式是将“姑娘”理解为革命理想和革命希望。可能同学们会有些不解,为什么这首看起来是那么明显的爱情诗歌竟然会是一首政治诗呢?其实在中国诗歌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经常喜欢用“香草美人”来比喻他的政治理想。那么戴望舒的这首《雨巷》作为一首政治诗又要怎样理解呢?

  提醒:同学们,请大家注意诗歌结尾的落款时间,你知道这一年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产生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确有作为一首政治诗来解读的可能性。那么这和我们的诗人戴望舒又有什么联系呢?

  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戴望舒,又名戴朝实、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一员。1938年赴港,旋**军俘获,但是戴望舒在狱中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区,建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从事译书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当时正值“四一二”*****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许多进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极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现。而《雨巷》恰恰就是这些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雨巷》教学设计 6

  【学*目标】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重点】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难点】

  象征手法。

  【学*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四一二”**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

  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

  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第1节:

  第2—6节:

  “飘过”过程:

  第7节: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飘过过程:默默走*、走*——远了——走尽这雨巷。

  第7节: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写“我”的希望。

  【学*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本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从诗中找出有关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那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在本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雨巷》运用了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见诗中。

  2、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等。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篱墙:颓圮,让人有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主要是现实的黑暗。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5、象征手法。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叠和反复。《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2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第4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

  ②野水潺潺*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5分)画面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2、(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有个村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2分)

  《再别康桥》

  【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诵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通过分析意象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学*难点】

  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

  【学*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前预*】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机回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

  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桥,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荡漾()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斑斓()笙()箫

  3、听朗读录音,朗读、齐读全诗。

  4、分析这首诗的思路。

  第1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5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7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学*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第2节,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3、《再别康桥》第1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7节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句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主张?

  二、探疑解惑

  1、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写康桥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4、(1)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颈联动静结合,由远而*,(1分)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3分)

  《雨巷》教学设计 7

  【学*目标】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重点】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难点】

  象征手法。

  【学*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四一二”**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

  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

  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第1节:

  第2—6节:

  “飘过”过程:

  第7节: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飘过过程:默默走*、走*——远了——走尽这雨巷。

  第7节: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写“我”的希望。

  【学*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本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从诗中找出有关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那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在本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雨巷》运用了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见诗中。

  2、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等。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篱墙:颓圮,让人有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主要是现实的黑暗。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5、象征手法。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叠和反复。《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2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第4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

  ②野水潺潺*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5分)画面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2、(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有个村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2分)

  《再别康桥》

  【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诵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通过分析意象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学*难点】

  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

  【学*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前预*】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机回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

  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桥,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荡漾()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斑斓()笙()箫

  3、听朗读录音,朗读、齐读全诗。

  4、分析这首诗的思路。

  第1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5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7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学*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第2节,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3、《再别康桥》第1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7节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句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主张?

  二、探疑解惑

  1、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写康桥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4、(1)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颈联动静结合,由远而*,(1分)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3分)

  《雨巷》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板书设计】

  戴

  雨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巷

  舒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 9

  教材分析

  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一首象征派朦脓诗的经典之作,特将它列为精讲课文。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深化,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课标要求

  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学*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以“丁香姑娘”为线索,从导入→走*雨巷,整体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小组探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课文的*惯,布置预*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雨——中国现代诗歌《雨巷》这几天广州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有很多美丽的诗歌都是歌颂雨的,请几个同学说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中国的现代诗歌中的故事,也总发生在雨天。雨,总是会给诗歌增添几分诗意、美感雨,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那美丽而又朦胧的《雨巷》。

  设计意图: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天气导入,回顾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雨”,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走*雨巷、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首先咱们一起将诗歌朗诵一遍,注意尽量做到舒缓、富有情感。

  诗歌一共七个小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咱们齐读,从第二节到第六节,女生男生间隔读。读的同时思考:雨巷里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诗人在雨巷里,邂逅了一位美丽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很快这个姑娘又走了。

  三、彷徨雨巷、品味意境

  1、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依据是什么?

  有个同学问我,老师,到底这个戴望舒有没有遇到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啊?我读了半天,我也不知道结果。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今天咱们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委派发言人,说出你们小组的观点。

  推测答案:

  观点一:有。描述得非常真实,具体可感。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的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的走*走*,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或许曾经有,曾经作者在雨巷中遇到过这样一个姑娘,现在作者在雨巷中期待着再次与她重逢。

  观点二:没有。诗人只是希望遇到,在脑海中想象着这个姑娘,并没与真正遇到。第一节、最后一节,希望,仅仅只是希望。

  2、小组研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像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浣溪沙》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代赠》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凄婉、容易消失离去的。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还刻画出了她那楚楚动人的忧郁。中国诗歌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意象来传情达意,历代诗人在意象的使用过程中使其逐渐形成了特定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这种能力,使其在以后的诗歌阅读鉴赏中有据可依,有法可用。)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

  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油纸伞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雨巷: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我: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我:冷漠、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3、小组展示:诗人遇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姑娘?请加以描述。

  4、朗读展示:再读诗歌,在把握诗歌意境美的基础上领略诗歌的音乐美,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生读—————师读——————齐读

  四、能力拓展:请以《雨巷》的抒情方式为例,选取合适的“意象”,创作一首小诗。如白云、海洋、小鸟、各类花草,各位物品……

  五、课后作业:请大家搜集整理古代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如竹、松、荷、月、流水,乌鸦、寒蝉、白云……

  《雨巷》教学设计 10

  引言:《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雨巷》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三:新课讲解

  1、 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3、 朗读

  (1) 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 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4、 课文分析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明确:《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1927年3月,他因宣传革命而被**派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3) 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字与后面的“梦”构成了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4)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2)

——《雨巷》的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雨巷》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5、进行写作练*,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实录]:

  一、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师板书课题)

  读毕,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生①:忧愁的。

  生②:哀伤的。

  师: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一生朗读

  毕,请一生评价。

  生: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师:好,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

  生思考,沉默。

  师启发: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

  生齐声答:雨巷(意象1,师板书)

  (紧接着,师出示雨巷挂图)

  师:“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生苦思冥想,组织语言,一生表述: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生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投向赞许的目光,师脸上洋溢着极为满意的笑容。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意象2,师板书)的心情。

  一两分钟后。

  生: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生再一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板书),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样的姑娘。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生: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师补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生①: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生②:静默地走*,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

  生③: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生答: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3、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①生个别朗读

  ②师有感情朗诵

  师范背朗诵,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全场沉寂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营造的意境氛围中,稍后,生自发鼓起热烈的掌声。

  三、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师: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生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生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师: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经过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2、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问: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生略一迟疑)

  师: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生顿然悟出:那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师板书)

  师:对,说得好,那么姑娘呢?

  生: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师板书)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毕,师:“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下课。

  社会现实

  [课后反思]: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设置了十几个疑问。力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一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

  《雨巷》的教学设计 2

  一、指导诵读

  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较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

  二、内容赏析:

  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意象组合?

  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长相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词中的姑娘从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体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发展。

  3、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为什么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国色天香的牡丹不好吗?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不好吗?一支春带雨梨花不好吗?春雨江南的杏花也很美呀,为什么非得丁香呢?

  丁香,夏季开花,枝顶着花,细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黄花,一簇一簇的。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盘花扣,这就是“丁香结”。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与“愁”相结,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开结春梢。

  ――杜牧《代人寄远》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贺铸《石州慢》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蔡伸《柳梢春》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心的事、忧愁的事和感伤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远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结,结是解不完的,结是解不开的。“丁香结”负载着解不完、解不开的愁,已经很久远了!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形象?

  诗中有一个反复的句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可以看出诗中的“我”如姑娘一样苦闷、彷徨、惆怅。

  波德莱尔《恶之花》第四章“一个世纪病的新患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出现了一群面目各异却声气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们是歌德的维特、拜伦的曼弗雷德,等等……他们都是顽强的个人主义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纪病:忧郁,孤独,无聊,高傲,悲观,叛逆。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疗治心病的办法,或自杀,或浪游,或离群索居,或躲进象牙塔,或栖息温柔乡。

  诗人翁加雷蒂的《怀旧》对此作了详尽的描写:

  那时

  天色即将破晓

  春天将临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笼罩着

  惨雾愁云

  在桥的

  一个角落里

  我对一位

  苗条的姑娘的

  无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们

  同病相怜

  我们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诗中还有另外三个意象――油纸伞、篱墙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吗。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无限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在这里雨巷和篱墙、油纸伞一起为丁香姑娘的出场营造了一个非常朦胧而凄美的背景。

  诗歌《蒹葭》中苍苍的蒹葭,结霜的白露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现营造了一个朦胧迷离的氛围,这里衬托的背景和“雨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丁香姑娘是真实还是虚幻的?

  甲方: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用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作者说“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为本诗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是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的!

  总之诗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现时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希望破灭后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四、拓展深化

  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最孤独苦痛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也许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间的相遇与想像开启了你情感的闸门。

  与一位陌生人在街头在雨巷在……擦肩而过。这种迷惘这种渴望在他们的心中灼烧,在他们的笔下结晶着,千百年来无限地囤积着。与波德莱尔《给一位过路的女子》一诗比较阅读,看看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闹的街巷在我的周围叫喊。

  颀长苗条,一身丧服,庄重忧愁,

  一个女人走过,她那奢华的手

  提起又摆动衣衫的彩色花边。

  轻盈而高贵,一双腿宛若雕刻。

  我紧张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着风暴的天空

  啜饮迷人的温情,销魂的快乐。

  电光一闪……复归于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复活,

  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

  远远地走了!晚了!也许是永诀!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爱上你,啊你该知悉!

  《雨巷》的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了解《雨巷》中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诵读、讨论、探究中感受这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理解作者孤独、苦闷和彷徨的感情。

  【学*重点】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反复的手法及其作用。

  【学*难点】

  象征手法。

  【学*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

  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中国“左联”成员。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接触法国象征派诗歌。建国后在国家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代表作有《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我用残损的手》等。因《雨巷》获“雨巷诗人”称号。

  2、写作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四一二”**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3、丁香:丁香的形状像结,在暮春时节开花。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4、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

  5、解释词语。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太息凄婉惆怅

  6、朗读全诗。

  7、听朗读录音,然后朗读、齐读全诗。

  8、分析本诗思路。

  第1节:

  第2—6节:

  “飘过”过程:

  第7节: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飘过过程:默默走*、走*——远了——走尽这雨巷。

  第7节:采用重叠反复的形式写“我”的希望。

  【学*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本诗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从诗中找出有关词语。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情绪。那为什么作者这么忧伤呢?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在本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5、《雨巷》运用了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二、探疑解惑

  1、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见诗中。

  2、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等。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常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并不轻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作者用丁香花这一美好、高洁又哀怨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作者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只能是孤独、苦闷和彷徨。

  篱墙:颓圮,让人有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姑娘:有丁香一样的芬芳、彷徨着忧愁的姑娘。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闷。

  3、主要是现实的黑暗。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和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哀叹感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别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4、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5、象征手法。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重叠和反复。《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2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3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第4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

  ②野水潺潺*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5分)画面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分)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1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分)

  2、(6分)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③联想到附*有个村庄的描写,

  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4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

  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2分)

  《再别康桥》

  【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诵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

  1、通过分析意象意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学*难点】

  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主张?

  【学*方法】

  诵读吟咏、欣赏。

  【课前预*】

  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曾留学英国和美国。他的创作,主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机回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

  写作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跟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一个夏天晴朗的下午,徐志摩重游康桥,怀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英国朋友,遗憾的是由于事先没有联系,朋友不在。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于是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给加点字注音。

  青荇()荡漾()浮藻()沉淀()漫溯()长篙()撑船()斑斓()笙()箫

  3、听朗读录音,朗读、齐读全诗。

  4、分析这首诗的思路。

  第1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5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7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学*过程】

  一、自学生疑

  问题预设:

  1、康桥在诗人的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的意境呢?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2、第2节,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

  3、《再别康桥》第1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7节改用“悄悄的”呢?

  4、“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要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句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如何体现这“三美”主张?

  二、探疑解惑

  1、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念之情。这首诗通过描写康桥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运用比喻(暗喻)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迷恋的感情。

  3、“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4、(1)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3)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三、巩固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王绩,唐诗人,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时称“斗酒学士”,后弃官归隐而终。

  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5分)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6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颈联动静结合,由远而*,(1分)颔联写诗人举目远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2分)颈联牧人与猎马的归来,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描绘了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恬淡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2分)

  2、这首诗借景抒情,先写野望中的秋日田园牧归之景,恬静闲雅,流露出诗人归隐后百无聊赖而彷徨的心情;(3分)尾联用典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贤人伯夷和叔齐为知音,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和苦闷惆怅之情。(3分)

  《雨巷》的教学设计 4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刚刚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放了一首江涛唱的《雨巷》,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按照戴望舒《雨巷》来改编的,通过歌中的MV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雨巷的意境,那么我们刚刚在听的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在读这种风格的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PPT展示: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慢、舒缓),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整首诗,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那我们从语速和感情两个方面来对他进行一下点评,一起来分析他好在哪里,又在哪里需要改进。

  师总结:我们首先要注意一下PPT上面这些字的读音。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是表现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现姑娘的芬芳和高阶,所以我们可以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第三个丁香既然是表现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该读重一点,而第二句则应该读得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偶尔还会听到从屋檐上落下的雨点砸在青石板的瓦片上发出的滴答声,进入到这种情境中,我想这样你们可能会更容易把握。

  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

  师问: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

  师问: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

  师说:没错,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PPT展示),

  师问: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师问: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师问: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

  师问:好,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师问: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问: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复古、怀旧的特点),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师问:虽然我们看不清姑娘的样子,但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问: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PPT: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PPT展示)。(注意这里面都有愁这个字)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我们来看一下丁香花的图片(PPT),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姑娘走出这雨巷,带着她的芬芳、眼光、惆怅……湿漉漉的巷子,湿漉漉的伞,湿漉漉的心境,却构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境,耐人寻味。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四、探寻诗歌主旨

  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师问: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艺术手法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雨巷》的教学设计 5

  【教学设想】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过意象揣摩现代诗情感的方法,因此意象不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雨巷》这首诗在音韵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评价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歌的音韵同样是进入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抓手,本课拟主要从音韵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朗诵领会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走进雨巷:体验入境

  1、听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忧伤的氛围,了解丁香花的象征意义。

  2、听教师配乐朗诵《雨巷》,想象如果给《雨巷》配上插图,你会画上什么?用上哪些色彩?

  小结:暮春时节,江南烟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斑驳颓圮的篱墙,一把怀旧古典的油纸伞,满腹心事的诗人,美丽忧伤的丁香姑娘,共同营造了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的意境。

  3、选择你喜欢的章节,用声音表现画面和作者的情绪。(提示: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停连、轻重的处理)

  二、徜徉雨巷:涵泳悟情

  研读诗歌,感受《雨巷》声韵之美,领悟音韵对于意境营造、情感抒发的作用。

  1、找出诗歌中复沓的词语,体会词语复沓的意义。

  2、找出诗歌中复沓的句子,体会句子复沓的意义。

  3、找出诗歌中复沓的章节,体会复沓复沓的意义。

  小结:复沓营造了一种悦耳和谐的音乐美,以舒缓绵长的旋律传达出缠绵悠长的哀婉惆怅之情。

  4、找出诗歌的韵脚,体会ang韵表达的情感。

  小结:ang韵有悠长而开阔的感觉,表达一种绵长,哀而不伤的情感。

  三、沉醉雨巷:诵读领悟

  四、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研读赏析《蒹葭》,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写一篇小评论。

  附: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

  意象音韵

  雨巷词语复沓

  篱墙句子复沓

  油纸伞章节复沓

  丁香姑娘ang韵

  “我”

  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缠绵悠长、哀而不伤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3)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刚刚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放了一首江涛唱的《雨巷》,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按照戴望舒《雨巷》来改编的,通过歌中的MV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雨巷的意境,那么我们刚刚在听的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在读这种风格的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PPT展示: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慢、舒缓),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整首诗,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那我们从语速和感情两个方面来对他进行一下点评,一起来分析他好在哪里,又在哪里需要改进。

  师总结:我们首先要注意一下PPT上面这些字的读音。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是表现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现姑娘的芬芳和高阶,所以我们可以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第三个丁香既然是表现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该读重一点,而第二句则应该读得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偶尔还会听到从屋檐上落下的雨点砸在青石板的瓦片上发出的滴答声,进入到这种情境中,我想这样你们可能会更容易把握。

  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

  师问: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

  师问: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

  师说:没错,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PPT展示),

  师问: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师问: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师问: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

  师问:好,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师问: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问: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复古、怀旧的特点),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师问:虽然我们看不清姑娘的样子,但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问: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PPT: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PPT展示)。(注意这里面都有愁这个字)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我们来看一下丁香花的图片(PPT),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姑娘走出这雨巷,带着她的芬芳、眼光、惆怅……湿漉漉的巷子,湿漉漉的伞,湿漉漉的心境,却构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境,耐人寻味。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四、探寻诗歌主旨

  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师问: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艺术手法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板书设计】

  戴

  雨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巷

  舒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惆怅(chóu 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4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么,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么模样,穿什么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么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么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么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的象征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它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教学总结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4)

——《雨巷》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是职教中心高一年级语文课本的一篇现代诗,诗歌是高中生不大感兴趣的一种类型,以前问是否喜欢,他们都说晦涩难懂,不想读。所以课堂设计很重要,我首先利用今天天气下雨天进行导入;问学生雨天大家心情怎么样,大致得出湿漉漉的不大开心,我再而说我们大家对于雨天的微妙情绪难以确切表达,但是有一位诗人把这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描写的十分贴切,这就是我们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从而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进入诗歌。第二步放诗歌朗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故事,从而大概知晓诗歌故事与情感基调,以及把重点字词进行标示,完成语文课标要求。接下来就是鉴赏意象了,利用上节课讲过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做引导,让学生说出讲过的艾青常用的两个意象是“太阳”“土地”,再利用小组加分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举手发言,让学生们说《雨巷》的意象。说完后鉴赏意象,首先鉴赏意象之背景道具:雨巷、篱墙、丁香、油纸伞,再而鉴赏意象之人物形象:丁香姑娘、我。这个模块是教学重难点,既巩固上节课讲过的诗歌意象知识并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会诗歌情感,让学生明确意象与诗歌的关系。先说雨巷,丁香花等背景道具,构建情境,再而到人物形象意象的剖析,层层递进,讲完后让学生读一遍,体会情感。读罢,问学生问题:作者为何这么忧伤?让学生联系背景举手发言,再而点出作者忧伤的两个理由(失恋的痛苦与当时社会白色恐怖背景),对爱情诗、政治诗两种读法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诗的主题。上面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了解,对艺术特色进入剖析,利用叶圣陶说的“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进行引导,让学生发言,明确象征手法与音乐美。最后布置两个相关作业,一找出别的诗歌中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二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是小说并且试着比较一下散文、小说、诗歌的语言它们的异同。

  我的课堂设计主要是按照上面的流程一点一点的开展的,现代诗是中学语文的一部分,虽然在高考中极少考察,但是对于提高大家的文学素养方面是重要的。通过上课我发现大家对于一些通识性知识,比如意象,押韵等,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教课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这类问题的提前解答与让学生消化,打好学*诗歌的基础,而对于现代诗歌情感的体会就需要通过读来达到了,读诗是读懂诗的前提,读诗的时候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了,所以通过课堂设计,一步一步的,讲一些读一次,让大家的情感随着讲课深化,然后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而理解诗歌。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较浓烈的抒情诗。全诗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在2010年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中,我选这篇文章授课,获得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备课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弯弯曲曲的江南雨巷图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意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一开课我就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朦胧、宁静、凄美的意境。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学生对诗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找出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乐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意境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也就免去了重复讲授之苦。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形成阅读诗歌的能力。所以,在课的最后,在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感悟了诗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有很大帮助。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设计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等学*内容,并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鉴赏诗歌的水*。

  丁香般的寂寞似乎还在雨中荡漾,深巷似的惆怅似乎还在雨中绵延,雨丝样的忧郁似乎还在小巷弥漫。这种情绪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课堂这独特的时空流淌。一堂课已经在和谐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很多学生还徜徉在“雨巷诗人”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作为教者,我知道我的学生在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著名播音员乔臻配乐朗诵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听读《雨巷》时,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目的是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唤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共鸣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要领会“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赵子昂画马每每伏地装马一样,诗歌鉴赏也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通过美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另外,给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蕴,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理解得非常深刻。(这个问题本打算教师设计提问,如果学生理解不深刻就点到为止)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这是新课改中一堂诗歌鉴赏课的余韵。一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更多的感悟与启示。有时语文课堂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在观照的过程中获得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无论是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亦或诗歌的鉴赏,在审美活动中都会在自己与作品间建立一重暂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暂时超越于现实关系的审美的自由空间,或为人物命运所打动,唏嘘赞叹;或为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所吸引,忘情其中;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则涕泣,乐则歌笑。总而言之,几乎是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发起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渗透在课堂及课堂外的学*、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实现审美再创造。正如高尔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中的美丽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吧!

  作为现代名诗,《雨巷》的梦幻一般的意境,难以言传的主题,舒缓有致的节奏,莫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问题也在这里,怎样让学生能够揣摩出那难以言说的主题,怎样让学生把握到那舒缓而有韵津的节奏?这就是上《雨巷》一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反过来说,倘若教师能把这三个问题给学生讲透了,以后的现代诗的赏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这三个问题没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会给后来的诗歌赏析设下障碍。编者把这首诗作为诗歌单元的重点,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给《雨巷》的定位是:反复朗诵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营造情景以体现诗歌的意境美,鼓励创新以体现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作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针对高一的学生。而该阶段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是比较少的,他们对于现代诗歌主题意境、节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经验,可以说,在现代诗歌的赏析方面,他们几乎是一张白纸,而他们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绝大多数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种直觉。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直觉”开始,慢慢引导并把他们推到鉴赏的“塔尖”,从而对现代诗歌作出精确的判定。

  “爱好是学*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爱好,使全班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我设计的教法有三:

  1、朗诵竞争法。由集体朗读到分组朗读,由分组朗读到个别朗诵,由个别朗诵到优秀朗诵。

  2、意境创设优秀奖。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仿造老师的营造意境的方法各设量一个诗节的艺术画面(MTV),各小组完成后教师给设置得最好的一组的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礼品)。

  3、主题推论法。把确定题的任务分派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书刊、杂志、网络等资源收集《雨巷》主题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论文,教师选择其中优秀的推荐到刊物上发表。总的说业就是激发学生的学*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上主要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

  1、朗读竞赛环节。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确地处理好停顿、轻、主音、语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使学生的朗诵水*达到一定要求。也为下一环节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营造环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创设意境,再通过意境来反映情感,从而为引出主题作铺垫。

  3、主题探寻法。抓住诗歌中的两个经典意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去收集、归纳、整理资料。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严谨有序,有机统一。

  《雨巷》这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朗诵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课堂气象,热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几处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诵”这一环节,还有几个学生希望上台表演,但因课堂时间所限,无法让她们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结尾应对二者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一个高度的归纳,使之成为一条定理或法则,这样学生就更轻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考虑得更深入、更完面,对学生更有利我愿足点!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5)

——《雨说》教学设计范本十份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析欣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雨说》教案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分析理解诗意

  1. 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2. 回忆如何赏析诗歌(出示小黑板)

  ① 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富有激情。)

  ② 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诗的意境。

  ③ 整体朗读全诗。实现对全诗理解的升华。

  (一)朗读

  1.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停顿、重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小组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并且给画面起个题目。

  师示范:如第五小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题目:大地期盼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找一组学生一个描述画面,一个有感情的朗读)

  3.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4.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二)品味

  (过渡语: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它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是生命的源泉。权势抓住“雨”这些特征,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自由发表见解)

  2.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齐读第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的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强调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6. 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的手法,读了让人倍感亲切。)

  7.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的主旨有什么关系?(明确:副标题便于我们理解诗的主旨。这首诗特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作,表明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同时也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强。)

  (三)全班齐读,感悟全诗。

  四、小结

  这雨不是波勃狄伦的《苦雨》,而是甜田地叫着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长出甜甜的苹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雨》,而是充满“温声细语”、充满“爱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的霏霏“淫雨”,而是脚步轻快、其润如酥的喜雨。这雨滋润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这雨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充满快乐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残酷的。四月。这雨“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又亲*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歌声,这雨使天地人和谐交融在一起。这雨带来的春天,是纳斯鸟语花香的“甜蜜的春天”。“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作业:

  1以“我对雨说”为题写一首诗,仿照本诗的结构回答雨说。

  2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的区别。

  3 选取两个画面进行生动的描绘。

  1、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结合手边的资料查找并了解有关郑愁予的文学常识。

  3、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的】

  1、结合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4、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比赛,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设想】

  1、教法:

  引导学生自查手边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由教师示范朗读本诗,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再找学生以雨的身份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课后题1,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课后题2,让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要求学生用新诗的形式写下来。

  2、学法:

  朗读体会,记忆背诵,模仿写作。

  3、课时设计: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初步领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x》、《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朗读诗歌,同时正音正字

  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交错进行,体会并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四、探讨问题

  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华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请学生以“雨”的身份对诗歌内容进行复述并评议。然后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

  五、巩固练*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题一、二思考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朗读与背诵情况,争取达到熟练记忆背诵

  二、自读诗文,理解并分析每一节诗歌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三、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申明理由

  四、讨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好处

  明确:主要运用了“拟人”──亲切,便于抒情;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五、再朗诵全诗,体会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与迁移

  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要求:围绕“雪”来进行诗歌的写作。字数、行数不限。

  提示:

  1、回忆下雪时你的心情和行动,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

  2、可以借用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3、注意联想与想象。

  4、注意诗歌的压韵。

  5、农谚:“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6、下一节课,学生进行作品发布会。

  【教学设计思路】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教学本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

  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1、走*作者: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其成名作《错误》1954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评点要求: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提供诗歌朗诵录音(幻灯片展示)。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初读小结,幻灯片展示: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文段分析

  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

  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

  明确: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

  3、第三节中当我临*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

  明确:我指代春雨或雨,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6)

——《雨》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一、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4、通过各小组对所搜集资料的交流合成,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师生课前准备

  1.本次活动是九年级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准备时间相对紧张。要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相对比较容易,但若想开展得深入、细致、成功,比如录制各个季节的雨声,这不是几天内可以完成的;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得系统、丰富。因此,在这节课的准备上,引导、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留意、多方搜集,并向信息课教师求教,在信息老师的指导下,大量运用媒体资料,来补充材料的不足,并制作相应地展示课件,来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要求。

  2.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器材,应尽可能地准备和使用。

  3.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教师要及时参与积极进行指点和帮助。

  4.可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以补充直接体验的不足。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1、实践法 最早提出“教育基于行动”的是西方教育家杜威,主动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就能解决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学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而且要接受这种理念。

  2、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仅在课堂上应合作探讨,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精神,一方面群体搜集材料要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方面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组内讨论,确定本组展示内容,在信息老师指导下,制作幻灯片。A层次和C层次同学可以一起创作,有特长的同学可以承担不同的课前任务。四、活动指导与建议

  1.活动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全部参与,搜集各种和雨相关的材料,课本上建议写一篇抒情文章,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展示时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在展示过程中与同学分享、交流。最后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材料的内容和自愿组合为分组原则)。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搜集各种雨的声音,能自己录制采集雨声,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录制条件,可利用媒体搜集相关音频,视频、图片题材,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听。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等。其中增加个人*作片段展示。

  2、课件制作(按照学生所选的内容,将材料和学生分为三组,根据活动中三个板块的要求,筛选材料,进行整合,并制作成课件,为课堂成果展示做好准备。请信息课老师做技术指导)。

  3.课堂活动(各小组成果展示、练*口语表达)三个小组依次进行活动展示。(展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来进行,环节顺序由各组自定,具体内容和方式由各组成员商议完成)第一:“听听我的足音”。播放雨声的录音,配合图片,本组成员介绍每一季节的雨的特征,让同学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倾听雨的声音,感悟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韵味。本环节注重声音和图片的欣赏。第二:“说说我的功过”。主要以介绍资料为主体,内容可多样化,不限制于功过这一点,还可以穿插趣味故事,基础知识等,以增加本版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兴趣。第三:“读读我的韵味”。主要朗诵者不仅要做好诵读者,还要对所选诗词做简要评析,和听众之间要有具体的感受交流。所有朗诵结束后,要有一个自评与互评的过程,可以是对作品、对诵读者、对鉴赏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促进学生开展课堂评价的积极性。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

  (1)一定要唤起听众的积极参与和感情共鸣。我们应想尽一切方法,激发所有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热情。(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一个学生都在全班面前汇报,也应该保证在组内有口语表达的机会。)

  (2)当学生在台上讲述或朗诵时,要强化他们跟台下学生的交流意识,不能自顾自地表演或“完成任务”。简单地说,最起码要让听众听清楚、听明白所讲的内容,要注意音量、语速、表达的清晰和生动。

  (3)如果有的学生查找资料有困难,教师的主导性也可以强一些:准备期间由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让学生在课件制作时有充足的资源。

  4、个人*作展示课本上建议的是写一篇抒情文章。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学生只要有兴趣写,任何形式都应该积极鼓励,哪怕只是三两句话的片段叙述,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放入展示环节。对于暂时缺少感受的学生,不应强迫他们无病**。尽可能的'在教学展示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试着让他们参与对展示环节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新课,提示本节课的内容。

  2、各小组上台展示成果并做自我总结评价。

  3、展示结束后,各组之间互评,用以查漏补缺。

  4、对于评价不够完善之处,教师要及时补充完善。六、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评价内容有:

  (1)课堂活动时的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

  (2)写作水*;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时,合作精神的体现程度。

  2.评价的方法:

  (1)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让小组给每一个成员写段评语;自己也写一写个人评语。每组展示结束后要有自我评价,各小组之间也要互相评价。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过程重于结果”的意识,评价时,不仅关注最后的能力水*和表现,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⑴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⑵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⑶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⑷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像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常识性,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雷雷雨前后的一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抓住蜘蛛不同动作的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

  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检测,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青头菌 鲜腴 篱笆 黄焖鸡 扳尖 乍一看 择净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鲜腴) (2)比较、比得上。( 方比 )

  (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 ) 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 )

  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7)

——雨巷读书笔记实用五份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诗人会遇见一个结着仇怨的姑娘吗?

  淡雨萧烟,从那个朦胧的,飘渺的缝隙之间缓步朝前,纤细的手里握着一把油伞,冷冷的印着你发愁的容颜,忧郁的眼神仿佛苦丁香一般开落,你寻着那条幽长的巷子离我越来越*……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遥台月下逢。”你让我想起了捧心而蹙的潇湘妃子,但她的悲凉远不及你的凄美。

  雨还是细细地将柔情撒在巷子里,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害怕错过你这朵苦丁香,于是,张开水袖散尽迷烟,在我渐渐接*你的.时候,我发现你拥起一捧落红,像黛玉的憔悴,像玉环的娇媚,像昭君的无奈,一个向上抛起的动作瞬间定格。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打在你的伞上,催破了巷子的宁静。

  忽然地,你丢开了伞,数起了打在青石板上的雨珠,或者是过于惆怅了吧,你竟没有丝毫注意到我的存在,我一直尾随你的脚步直到与你间隔只剩三米。看着你,仿佛飘过一阵低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烟雨迷朦处”和着雨的轻调一起进入我的视听。

  雨停了,现在的我被束缚在离你很*很*的地方,那距离是一步之遥。而你,像朱漆剥落的大门紧闭着,就算如此,我依然从你那双湖蓝的窗帏中透彻了你,熟悉了你,好似我们五百年前就注定了一段情愫,那种似曾相识,那种莫名其妙就能黯然而生的情感流露,不知你是否也有体会?

  你的发梢被雨打湿了,巷子中角落里那几株枯败的落红竟然发了芽,待我回眸想要与续写前缘,你却如一朵云般在我眼前朦胧,可惜的,我喑哑的喉咙倏的叫不出你的名字,只记得你那暗香盈袖的青莎衣,哀怨的“窗”和图满油彩的伞。

  美丽的邂逅铺散于逝去的繁花,心在此刻沉淀,雨在此刻升华……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诗人会遇见一个结着仇怨的姑娘吗?

  淡雨萧烟,从那个朦胧的,飘渺的缝隙之间缓步朝前,纤细的手里握着一把油伞,冷冷的印着你发愁的容颜,忧郁的眼神仿佛苦丁香一般开落,你寻着那条幽长的巷子离我越来越*……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遥台月下逢。”你让我想起了捧心而蹙的潇湘妃子,但她的悲凉远不及你的凄美。

  雨还是细细地将柔情撒在巷子里,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害怕错过你这朵苦丁香,于是,张开水袖散尽迷烟,在我渐渐接*你的时候,我发现你拥起一捧落红,像黛玉的憔悴,像玉环的娇媚,像昭君的无奈,一个向上抛起的动作瞬间定格。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打在你的伞上,催破了巷子的宁静。

  忽然地,你丢开了伞,数起了打在青石板上的雨珠,或者是过于惆怅了吧,你竟没有丝毫注意到我的存在,我一直尾随你的脚步直到与你间隔只剩三米。看着你,仿佛飘过一阵低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烟雨迷朦处”和着雨的轻调一起进入我的视听。

  雨停了,现在的我被束缚在离你很*很*的地方,那距离是一步之遥。而你,像朱漆剥落的大门紧闭着,就算如此,我依然从你那双湖蓝的窗帏中透彻了你,熟悉了你,好似我们五百年前就注定了一段情愫,那种似曾相识,那种莫名其妙就能黯然而生的情感流露,不知你是否也有体会?

  你的发梢被雨打湿了,巷子中角落里那几株枯败的落红竟然发了芽,待我回眸想要与续写前缘,你却如一朵云般在我眼前朦胧,可惜的,我喑哑的喉咙倏的叫不出你的名字,只记得你那暗香盈袖的青莎衣,哀怨的“窗”和图满油彩的伞。

  美丽的邂逅铺散于逝去的繁花,心在此刻沉淀,雨在此刻升华……

  前些日子,我刚带着孩子们学了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在诗人笔下,泥路、小草、小白菊等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从那一行行的诗句中,我能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丝愉悦,那对生活的真切的爱。我虽说不会写诗,但很喜欢读诗,便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戴望舒诗集》来读。

  很喜欢读戴望舒的诗。从诗集中,我感受到戴望舒是一个感情至上的人。他写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之情,对祖国名山的向往之情,对昔日恋人的爱恋之情,都让人为之动容。“表现一种意思或思想,就去表现一种幽深而又细微的感觉或情绪。”受这种诗学思想,他的诗也无不把感情放在首位。这种观念使得他的作品大多意境回肠,但却缺乏应有的现实态度。尤其诗人面对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虽然有《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反映现实的诗作,但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诗歌直面现实。这或许是因为诗人多年来徘徊在自己的感伤世界,或许因为诗人盛年早逝,还来不及抒写更多的作品。

  但不论怎样,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中所包含的多种思想,都预示着新诗的发展种种动向。他不断探索的足迹,为年轻的中国新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和一笔艺术财富。

  再次读起这篇作品,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欢啊。戴望舒,“雨巷诗人”,早期创作注重浪漫,注重音乐美,后期创作,更注重内心却没有了早期那种柔情,继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悲愤。

  《雨巷》是一首写得相当有情调的诗,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画面感很强,同时也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力。在诗的开头,“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勾勒出了一幅很优雅,很美妙,很有情趣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反应出了诗人的孤寂无聊。但是,一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哀怨的姑娘”这句的出现,体现了诗人的希望,也给了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特别是这样的姑娘和这样的雨巷结合在一起是多么地切合啊。雨巷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姑娘是像丁香一样结着哀怨的。“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样的姑娘多多少少都能够引起无数男子的兴趣和保护欲。诗中还写了诗人对丁香姑娘相遇的希冀。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雨巷,作者的心情也是相当低落的,而丁香姑娘的出现一定能够给他带来慰藉,能遇到一个能懂自己的人。诗人还是跟这个丁香姑娘相遇了,“她摸摸地走*走*,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起晚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这么短暂的相遇,诗人却是看得那么清晰,像梦一般的美妙。在诗的最后,诗人继而又重复了诗中开头的那一段,但是这次不一样的是他希望再次遇到这个丁香姑娘,把梦境变成现实。

  这首是一首现代诗,所以,姑且不讨论里面的押韵问题。这首诗的感情欺负都表现得很好,描写得也比较细腻。希望,相遇,相离,消失,再希望。因为这首诗也相当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神经很舒缓,带着淡淡的忧伤。诗中还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最明显地也莫过于把这个雨巷里的姑娘比作丁香花了。

  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

  直到最*,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8)

——听雨_高一作文(五)份

  大雨哗哗的下着,一个上午就在听雨声中度过,蛮清闲的。

  在书桌前做了一个上午,整个人腰酸背痛的,起身,伸伸懒腰,打开窗户,便被眼前了一番景象吸引去了注意力。

  院子里的黄瓜藤上长满了黄瓜,在经过大雨的洗刷后,变得格外诱人,让人忍不住去采摘。

  然而,摘下一根后,我并没有急着吃,而是慢慢观赏。也许你会说:切,又在装斯文吧,想吃就吃就行了,干嘛那么多前缀?吊人胃口。

  如果你那样想,我无能为力,毕竟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自由,我只按照我心里的想法去做就好了。

  因为,在我认为,在一饱口福之前,我还是想先一饱眼福,不要认为吃根黄瓜没什么,是没什么,在我看来,只要我认为好吃的食物,不管它是常见也好,是稀有也罢,都要先一饱眼福。

  拿在手里的黄瓜,外表浅绿色,也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这时的黄瓜,很嫩,它里面的种子很小,吃起来很甜,不会像那种老黄瓜一样,没味而且也不香甜,外表也不好看。

  这种黄瓜,让你吃完还想吃,根本停不下来。

  咬一口,果然,像漫步在美好的时空般,感觉很美好。

  “嘿,在干什么呢?”突然出现在我身后的闺蜜拍了拍我的肩,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回过神来,笑着说,“给,请你吃黄瓜。”

  闺蜜咬了一口,满足的说:“嗯,不错,很好吃嘛。”

  我自豪的说:“那当然,我家的嘛。那个下午,很美好。”

  跟着一缕缕飘渺的云雾,随着一丝丝清凉的风,雨,悄悄地来了。

  沙啦啦,沙啦啦……

  在悦耳的雨声中,在清爽的雨风下,我忘了世界,忘了自己。

  世界在我眼中扩大了,我变成了一滴雨滴。我从天上来访问人间。叮咚,叮咚……

  不等我思考该怎么做,就已跌落在了花瓣上。我在花瓣上滚动,又遇到不少同伴,我真想与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又在草叶上“降落”了,咚!我被弹了起来!我在空中“飞翔”,好像自己是庞然大物。突然,我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看到了山中的美景。

  山花的气息和嫩芽的气息带来了春日。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枝嫩竹、每一朵小花,都变成了钢琴上的黑白琴键,雨滴是无数钢琴上的柔软手指,演奏出了山中的风景。

  我与飘飘洒洒的雨滴朋友们,来到了美丽的花园。雨改变了花园的颜色。阳光下,花园的色彩几乎有上万种,层次多得难以辨认,有淡紫、深紫,有天蓝、夜色蓝、深蓝、湛蓝,有粉红、紫红、梅红、大红,也有梦幻般的玫瑰色。而在雨中,所有的颜色都朦朦胧胧的,似乎都是与茂盛的花中一起融入雨中,一起融入这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清新,绿得透明,仿佛这美妙的绿色也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叮——咚——叮——咚——

  雨停了,但仿佛还有一场春雨的余韵。

  我又变回了听雨的女孩,趴在窗台上。

  窗外“滴答滴答”响,你听,是雨姑娘迈着轻快的步伐走来了。

  我爱雨,尤其爱雨的声音。

  春雨是静谧的。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静悄悄的春夜,是春雨打破了这种宁静,那雨像落叶一般潇潇洒洒地落下,那声音像风一样柔,像棉一样软,像大家闺秀在那用手帕遮住嘴微微一笑。那声音给大自然带来了勃勃生机,笋芽儿一点一点地冒出尖尖小小的头,望着外面新奇的世界呢!

  夏雨是活泼好动的。时而轻盈,时而波澜,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它像一个叛逆少年,迫不及待地逃出妈妈的怀抱,去拥抱大自然。田野、乡村、屋顶都留下了他小小的身影。他时常跟伙伴们玩捉迷藏,慌不择路,跳上屋顶,跌在水泥地上;从栏杆跳到荷叶上,“叮叮咚咚”的声音清脆又响亮。他常常与电公雷婆作伴,拉来风加油鼓劲,这声音就像一曲激昂的交响乐,久久不能停息。

  静下来,细细聆听雨的声音,或许你能用自己的内心与它对话,你能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沙、沙、沙,天空中好似藏着什么。滴答,瞧!它们来到了我家。乘着第一班火车到达它们想去的地方。

  用心去听,雨点儿有节奏的敲打着,小草、小花、飘零的树叶,哪一样不是它们的乐器?是在为我演奏吗?不,是大家的。我闭目聆听着,享受着。与此同时,又有客人来了,好久不见,可爱的小蜗牛们。我认得你们,那坚硬的外壳就是你们的家,在世界各地来回奔波着。告诉我,你是否去过北京,看见那伟大的首都。当心脚下,别打扰了它们的美梦,破坏了它们温馨的家,小心翼翼的。

  仔细去看,小小的花圃里究竟住着多少居民?新来的,没错就是你。到这片叶子上吧,我会为你找一个温馨的家。想看电影吗?那就去窗台吧。和我一起欣赏水滴们的比赛。请勿喧哗,别打搅了它们的美梦,破坏了它们温馨的家,小心翼翼的,和我一样,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

  听啊!又有火车到站了,会是谁呢?秘密。

  我喜欢下雨,特别是在窗外看雨,雨水滴打着,映着那一张张面孔格外清秀,树梢传来一阵阵雨的回韵,叶尖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将彩虹镶嵌在空中。绿草如茵的一片格外清新,花儿们也相继争艳。为什么雨中的花朵格外艳丽?我想,一定是因为它那不肯向风雨屈服、低头折节的品行。可我总是不肯直视路上的行人,为什么下雨天的大人总是一脸愁容?我不知道为什么……

  即使雨会为出行带来不便,使环卫工人增添负担。可我就是喜欢雨,去听它,去看它,去感受它的存在。

  不知为什么,从小我就喜欢雨,喜欢雨清凉的感觉,喜欢雨后的气息,更喜欢雨的声音。听,小雨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呀!淅淅沥沥,叮叮咚咚……

  “下雨了!下雨了!”我拿着小板凳,坐在阳台上,仔细地倾听着这“天籁之音”“叮叮咚咚——”“哗哗——”这美妙的`声音组成了一首“自然交响曲”每当听到这声音,我都会幻想:是不是上帝太高兴了,奏起交响曲来抒发一下愉快的情绪呢?一串串联想从我的脑海中闪过。不一会,乌云密布,雨越下越大,“交响曲”达到了高潮:“哗啦啦——哗啦啦”这声音真让人愉悦!

  渐渐地,雨小了,缓了,变成了一曲悠扬的小调,轻轻地、悠悠地在大街小巷间流淌,向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渗透,我试着感受楼下的声音。我跑下楼去,哈,楼下的雨声和楼上的不一样,悠扬的声音变成了清脆的滴答声:这声音真不错!可好景不长,一会儿,雨停了,天边画起了道道彩虹,我把小板凳搬回家,心想:下次我还来听雨。

  听雨使我身心舒畅,听雨使我豁然开朗,听雨使我抛去烦恼。听雨,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境界!我爱听雨!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9)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优选【5】份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

  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戴望舒的《雨巷》。

  二、写作背景及《雨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聆听录音,感知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

  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意象特征

  雨巷悠长、寂寥

  油纸伞古朴

  我惆怅

  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颓圮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二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第五个是篱墙。明确:一堵墙。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这些意象中哪个意象是主意象?共同探讨作者选择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作用。

  (1)作者为何选择丁香来描写姑娘?

  明确:丁香的特点是高洁、美丽,古人常用丁香来表现愁思,而本诗开头就定下了这样凄凉、忧伤的基调。

  (2)读完全诗,你认为丁香姑娘存在吗?哪里看出?

  明确:不存在。开头“我希望逢着”,结尾“我希望飘过”,表明丁香姑娘并未出现,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存在于他的想象中。

  (3)这种并未在诗歌中实际出现的意象我们一般称为虚笔,这种手法称作象征。

  (4)那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见课后练*二。此问题让小组讨论)

  明确:丁香姑娘的特征是美丽、惆怅、寂寥,与“我”相*,又显得虚无缥缈。因此通过她表现了诗人自身孤独寂寞又愁苦,有所追求又迷茫无奈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了作者追求的恋人、理想(进步知识分子对前途无望的苦闷之情)、人生(小知识分子青春期的孤独忧郁或多愁善感)。

  3、再读诗歌,领悟意境。

  再读诗歌,尽力读出丁香姑娘的特点,也读出作者的心境。思考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意境呢?(学生齐读,有愿意单独朗读的更好)

  提示:所谓意境是指一个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种整体境界,它包含了诗歌的整体氛围、作者抒发的情感。

  明确:孤独、寂寥、凄婉、惆怅、朦胧的意境。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感伤、凄美、朦胧美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第二课时

  过程:

  一、放《雨巷》配乐朗读。

  二、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处理课后练*一)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小结归纳: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四、拓展延伸。

  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通过意象的分析,学*了《雨巷》这首诗。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听歌曲《丁香花》,体会一下唐磊心中有位怎样的姑娘?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领悟诗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用。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由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伴着音乐)

  丁香花,大家并不陌生,我国古诗里就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眼中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代表。丁香如此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女子?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去看看。

  二、作者介绍。

  (见课件)

  三、赏析全诗。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指导节奏、体会情感),谈谈自己的初始体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二)再读本诗,体会意境

  (课件音配像朗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三)三读全诗,感悟内涵

  1、根据已领悟的内容,揣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本诗

  (可提示学生结合诗中的表现内心情感的词语进一步理解)

  2、教师补充介绍必要的创作背景

  指导学生结合背景再读全诗,之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理解不仅在表层实际意义更应探求其象征义,力求对诗歌内涵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个性化理解。(课件)

  (四)四读全诗,加深感悟

  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课件)。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烦忧》,体会其诗歌创作中的绵长情感及和谐流畅的音节,更全面的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五、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刚刚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放了一首江涛唱的《雨巷》,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按照戴望舒《雨巷》来改编的,通过歌中的MV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雨巷的意境,那么我们刚刚在听的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在读这种风格的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PPT展示: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慢、舒缓),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整首诗,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那我们从语速和感情两个方面来对他进行一下点评,一起来分析他好在哪里,又在哪里需要改进。

  师总结:我们首先要注意一下PPT上面这些字的读音。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是表现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现姑娘的芬芳和高阶,所以我们可以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第三个丁香既然是表现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该读重一点,而第二句则应该读得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偶尔还会听到从屋檐上落下的雨点砸在青石板的瓦片上发出的滴答声,进入到这种情境中,我想这样你们可能会更容易把握。

  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

  师问: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

  师问: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

  师说:没错,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PPT展示),

  师问: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师问: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师问: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

  师问:好,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师问: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问: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复古、怀旧的特点),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师问:虽然我们看不清姑娘的样子,但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问: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PPT: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PPT展示)。(注意这里面都有愁这个字)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我们来看一下丁香花的图片(PPT),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姑娘走出这雨巷,带着她的芬芳、眼光、惆怅……湿漉漉的巷子,湿漉漉的伞,湿漉漉的心境,却构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境,耐人寻味。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四、探寻诗歌主旨

  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师问: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艺术手法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方法的选择”、“学*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沦是刘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高一《雨巷》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10)

——《雨巷》教学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

  (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聆听录音,感知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

  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三、走*作者时代

  作者简介: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的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早期:个人孤寂、感伤,朦胧含蓄后期:热爱祖国,明朗真挚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

  1、我们的忧伤、惆怅等感受来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某些情感。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意象特征

  油纸伞古朴

  雨巷悠长、寂寥

  丁香高洁、愁怨

  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

  篱墙颓圮

  我惆怅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5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的诗人头顶,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对这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塑造了撑一伞风独立消魂的形象。

  第二个是江南雨巷。

  1、江南如梦似幻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在西子湖畔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那些纵横交错的长长的青石石路上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

  中国人对巷的亲*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篱墙及梦一起构成了诗歌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