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0-03 00:00:00 说课稿,中班

中班科学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培养好奇、好问、好模仿的全面宝宝为目标。我们在班级区域的创设中开辟了科学区,这里投放了各种操作性强、可供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的材料比如:有趣易变颜色丰富的扭扭棒、探索磁性的亲嘴鱼、来者一探。还有认知方面的如图形万花筒、可爱的小鸭、漂亮的手提袋等使区域与学*生活互相服务。

  二、目标:

  1.情景诱导探索使物体连接后救助朋友的快乐。

  2.在感知、操作、探索中积累使用工具进行“连接”的方法。

  层次一的幼儿:能将插接的玩具用插、串等方法连接使之变长

  层次二的幼儿:能大胆尝试借助工具胶水、双面胶、夹子等方法连接使物体变长

  层次三的幼儿:鼓励幼儿能挑战自我、尝试着用打结、拧的'方法使物体连接变长。

  三、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探究使物体变长的连接方法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在自主探索中感知连接的方法”。

  难点是了解材料的特性找到连接的方法如有的材料是需要借用工具变长,有些则是不需要工具就能变长的。

  四、说活动准备:

  材料:纸条吸管雪花片扭扭棒、绳子、布条、串挂的塑料玩具

  辅材:胶水夹子双面胶回形针

  教具:有大树小河的背景图一张立体教具两只小蚂蚁

  五、说活动方法:

  1.情景设置法

  情景设置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情景故事的引导下,调动了学*积极性。将中班幼儿的情感教育渗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和学*动力,幼儿在这样的情景设置中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学*。

  2.操作探索法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帮助了幼儿的探索性学*。幼儿在材料的拼接中,尝试着怎样连接将其变长。这种探索性的科学活动很自然的融入其中,幼儿乐此不疲的反复尝试和操作,反复修改体验探索的乐趣。

  3.经验分享法

  活动后的分享、交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幼儿主动表达自己探索过程,是帮助幼儿梳理已经探索过程的再现。但中班孩子受语言发展的影响往往不能完整地把自己所想、所做的用语言表达,所以我将幼儿分享、交流、评价等适当地展示穿插到活动的过程中,另外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依赖于**的帮助。因此,教师有目的的点评也很重要。教师在有目的的向幼儿传递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做事专一、一心一意认真、同一种材料不同解决方法,都是在帮助幼儿回顾自己尝试探索的过程。在语言清楚的表达中,让幼儿重复自己再现自己的探索过程。

  六、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操作探索的欲望

  小蚂蚁(小黑点点)小朋友问好打招呼后邀约着爬上树看风景,突然点点不小心落入树下河面的一片落叶大声呼救。

  A点点:小黑救救我,我好害怕!

  B小黑:点点别害怕,也别着急呆在树叶上不要乱动,想办法拉住我的手!

  A点点:唉小黑我为什么够不着,会不会被淹死啊?

  B小黑:不会的、不会的你要勇敢!我手太短了,我们请中三班的好朋友来帮忙,请他们做一根长长的东西来救你!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我救我的朋友点点吗?谢谢你们!

  2.幼儿初次操作材料尝试连接的方法

  (1)创设场景小黑在(栏杆)树上,点点在树下的(地面)河里鼓励幼儿将物体连接变长后去救点点。

  (2)投放一层次的材料并介绍材料。

  师:我们一定要去救点点,看我们的玩具朋友也要来帮忙救点点,他们是谁呢?

  雪花片、吸管、扭扭棒、串挂的塑料玩具。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这些玩具变长?

  (3)幼儿操作并把自己成功连接变长的材料固定在(栏杆)树上。

  (4)通过谈话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

  A你把什么材料变长?

  B用的是什么方法使材料连接变长的?

  C成功了吗?

  3.在情景中激励孩子再次探索

  (1)投放二层次三层次的材料并介绍材料。

  (1还有去多的玩具宝宝听说点点有危险赶紧来帮忙,你们去看看他们是谁?赶紧用你们的方法也把这些玩具宝宝连接变长去救点点。

  (2幼儿操作探索并把自己成功连接变长的材料固定在(栏杆)树上。

  (3分享经验和方法并集体记录。

  A你把什么材料变长?

  B用的是什么方法使材料连接变长的?

  C集体记录把孩子们找到的方法粘贴在记录表上。

  4.结束:

  (1)用记录表:小朋友真能干原来用插、贴、扭、夹、系、串的办法使不同材料相连接可以变长。点点遇到困难时有这么多朋友来帮忙,点点真幸福,有朋友真好啊!谢谢朋友们!

  (2)教师操作教具把点点从小河的落叶上救起来。

  (3)小黑和点点一起感谢小朋友及老师并送上感谢的礼物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老师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指导思想也比较清楚,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老师是活动的支持者、材料的提供者和引导者,活动流畅、环环相扣。

  幼儿在情景的诱导下,主动的探索物体连接的方法,插、扣、穿、粘、扭等技能技巧达成较好,但系的动作技能太难幼儿几乎无法达到,但是孩子有想去系东西的欲望,通过提供绳子布条等材料激发了孩子”系”东西的欲望。这个系的材料将继续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思考。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较好,活动中是有互动体现较好,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以及帮助朋友的快乐。

中班科学说课稿2

  一、设计思路

  上周一的早晨,一位家长为孩子交完生活费,我顺手放进提包里,一会儿,只听见“啪”的一声,我的包盖自动合上。这一声响引起了班上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跑过来问:“老师,你的包盖怎么会自己合上呢?”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又伸出手去打开包盖,“啪”的一声,包盖又自动合上。这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出手来,纷纷尝试这神奇的包盖。在孩子们玩的时候,我想起了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就是要贴*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现在这小小的磁铁,竞引起了孩子们这么大的兴趣,何况这种现象在*时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例如孩子们文具盒中的磁铁、妈妈钱夹中的磁铁、家里冰箱门上的磁铁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索和发现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纲要》精神,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我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讨论在探索中的发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以下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在游戏和探索中了解磁铁的特性。(重点)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3、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好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以下操作材料:

  1、每位幼儿一块磁铁,放有木头积木、塑料积木、一元硬币、回形针、玻璃球、布头、钥匙(铜、铝、铁)的玩具筐一个;

  2、每组两个分类盒,分别画有形象的图案(一个盒上是和磁铁手拉手,一个盒上是和磁铁眼瞪眼,手背后);

  3、每组一筐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

  4、儿歌《找朋友》音乐伴奏带,录音机。

  三、说过程

  新《纲要》中提出:我们的教育应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在探索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我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开始部分:师玩魔术“会跳舞的铁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一枚铁钉在白纸上翩翩起舞,你知道这些铁钉怎么会跳舞吗?相信孩子们看到这里一定会十分惊奇。此时引出磁铁也就顺理成章。

  接着为每位幼儿发放磁铁,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磁铁的外形特点。

  这一环节,把知识融入游戏,让孩子们在玩儿中学会探索和发现。

  (二)、基本部分

  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分类。通过第一个环节,相信幼儿已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索它的奥秘。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

  1、磁铁还能把什么物体吸起来呢?你面前有很多材料,你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幼儿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和同伴交流。

  2、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尝试给玩具筐里的物体分类。每组发放两个分类盒,按照盒上的图案投放物体,能被磁铁吸起的放一个盒里,不能吸起的放另一个盒里。

  幼儿在自由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教师把他们获取的经验进行整理。

  3、师*流经验

  科学领域教育的方法:

  一方面强调幼儿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另一方面也强**师的介绍和引导,通过展示、讨论、游戏等方法向幼儿介绍有关信息,帮助幼儿丰富、总结他们的科学知识。

  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充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最后得出结论:不是金属的物品不能被磁铁吸起,磁铁只能吸起铁、钢等金属制品,但也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起,例如铜、铝等。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活动目标的大部分在此环节完成。在这里,幼儿不仅参与了自主探索,还尝试了分类,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也正符合《纲要》精神:孩子是学*的主人,教师在幼儿的学*中只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四、结束部分

  通过幼儿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每组发放一筐散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才能快速地把这些硬币从雪花积木中取出。幼儿讨论,想出办法用磁铁把它们吸出来。

  这个环节让幼儿学会把已有知识灵活运用,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

  五、延伸活动

  幼儿在《找朋友》乐曲伴奏下,拿磁铁在活动室内找一找哪些物品能被吸引,一边找,一边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巩固对磁铁特性的认识。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获得了经验。

  本次活动涉及的领域

  1、数学领域: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尝试给物品分类。

  2、语言领域:幼儿在探索中相互交流,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好发展。

  3、社会领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次活动所用操作材料的投放为了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动手操作,我准备了*时比较常见的操作材料,同时,针对中班幼儿比较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一特征,活动中,操作材料是一步步分层次投放。这样,不仅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班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电动玩具》是属于中班的科学活动,选自《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培养其探索的兴趣,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去了解电池的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

  2、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主动利用语言向人表达。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事物的奥妙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前面两顶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后面一项是本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学方法为主,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如我要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电动工厂,可以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安装玩具,同时我还采用了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

  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目标,我在这一活动中还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拆一拆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活动设计

  本次活动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里我采用了谈话进入:以嘟嘟玩具城的总经理给老师打来电话,说他们的玩具城明天就要开张,可是玩具城里的玩具有的却还没安装好,所以他们想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忙,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去帮忙,以这种形式进入可以让幼儿感觉亲切,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的所在,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部分的设计,这里我也分了两小点:

  1、引导探索

  在这一部分,我请配班老师扮演经理,由经理请我班的幼儿进玩具生产工厂参观,但在参观前经理要先向幼儿提出要求:在参观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这些玩具,但要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参观完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组织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参观,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再次探索

  在幼儿初步了解电池作用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电池,这里就请幼儿开始去帮助安装还没完成的电动玩具,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再一次的操作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电池安装进去了玩具仍无法动起来?这时老师可以在旁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看看玩具会动的小朋友,他们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由他们观察出来的结果引入到观察电池的外部特征,如请玩具不动的幼儿想一想:你用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你安装电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再请玩具会动的

  幼儿示范安装电池。

  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别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我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负责安装电池,另一组幼儿负责检查,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与幼儿之间有一个沟通讨论的机会。

  (四)扩散经验

  在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总经理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过渡到让幼儿想一想电池还能使什么东西动起来?这一环节我打算:因为孩子帮经理解决了问题,所以经理要送他们每人一对电池,让他们尝试拿着电池去让我们身边的某些物体动起来。这样我可以让孩子学*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

中班科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电话号码、货物价格、门牌号码……我们的身上也蕴含着数字: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三个扣子、四个口袋、五个手指……“我身上的数”这个活动,就是运用我们身上蕴含的数,引导幼儿认识数字,感知数量,了解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二、说目标

  根据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发展水*和中班数学领域的教育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2、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3、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活动的难点是: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及用绘画方式记录。

  三、说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需要,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数字卡片1—5;

  2、贴满数字的外衣。

  3、人手一套绘画笔、纸张。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操作法,幼儿的学法主要是探索法、讨论法、操作法等。把数学知识寓于一个个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游戏之中,通过对数字卡等材料的玩耍和操作,快快乐乐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其实就是由几个小游戏有机串联而成的:

  1、游戏一:一开始,我用“眼明嘴快”的游戏导入:“我给大家带来几个数字朋友,看看谁能最先认出它、最先说出它的名字。”然后我用“闪烁法”快速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这个游戏既能检验幼儿对数字的认识程度,又能防止已经认识数字的幼儿失去兴趣。作为对幼儿良好表现的奖励,我说:“小朋友,我爱你,照张相片送给你!”一边用手指作成取景框,“咔嚓、咔嚓”给孩子们“照相”,其实,这已经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游戏——和幼儿一起“给数字宝宝照相”。

  2、游戏二: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记忆字形。分别给数字1-5照完相后,我说:“香蕉老师也想请你们给我照张相,行吗?不过,我得打扮一下,请稍等!”当我穿上贴满数字的外衣时,新一个环节开始了。 “啊,香蕉老师变成数字人了!咦,数字宝宝跑我身上干什么?找朋友?我身上有数字宝宝的朋友吗?在哪里?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1(2、3、4、5)的朋友在哪里?”这样引导幼儿寻找我身上数量与每个数字对应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当幼儿领会了游戏的要求时,我说:“数字宝宝想到小朋友身上找找朋友,可以吗?”请每位幼儿拿一张数字卡,在自己身上进一步探索、寻找数量与所拿数字相对应的部位或物品。

  3、游戏三:让幼儿尝试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我是这样过渡的:和孩子玩“哑谜”——我指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或物品,它的数量是几,就请拿数字几的幼儿把数字卡交给我,然后到写着这个数字的“转盘”周围等待。当所有幼儿都进行完后,我向幼儿交代要求,请幼儿在“转盘”周围的空白纸处,用画简图的方法,记录自己发现的相应数量的部位或物品,并引导同一组的幼儿画的时候分工合作,避免重复。

  4、结束部分: “我们身上藏着很多数,动物身上也藏着很多数,你听——一只青蛙(伸出一个手指)一张嘴(指嘴巴),两只眼睛(眨两下眼睛)四条腿(各拍一下四肢),扑通一声(学蛙跳)跳下水(两臂滑水)。来,大家一起来学学小青蛙吧!”这个游戏除了与数字有关外,还能让幼儿得到适当的活动。活动在有趣的游戏中结束。

  七、效果预测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一个个幼儿喜欢的游戏,首先激发起幼儿的学*兴趣;每个游戏中蕴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操作、主动思考,不知不觉、快快乐乐地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如果活动结束后,幼儿能感到“学*数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快乐!”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快乐!

中班科学说课稿5

  一、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1)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中班科学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培养好奇、好问、好模仿的全面宝宝为目标。我们在班级区域的创设中开辟了科学区,这里投放了各种操作性强、可供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的材料比如:有趣易变颜色丰富的扭扭棒、探索磁性的亲嘴鱼、来者一探。还有认知方面的如图形万花筒、可爱的小鸭、漂亮的手提袋等使区域与学*生活互相服务。

  二、目标:

  1.情景诱导探索使物体连接后救助朋友的快乐。

  2.在感知、操作、探索中积累使用工具进行“连接”的方法。

  层次一的幼儿:能将插接的玩具用插、串等方法连接使之变长

  层次二的幼儿:能大胆尝试借助工具胶水、双面胶、夹子等方法连接使物体变长

  层次三的幼儿:鼓励幼儿能挑战自我、尝试着用打结、拧的'方法使物体连接变长。

  三、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探究使物体变长的连接方法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在自主探索中感知连接的方法”。

  难点是了解材料的特性找到连接的方法如有的材料是需要借用工具变长,有些则是不需要工具就能变长的。

  四、说活动准备:

  材料:纸条吸管雪花片扭扭棒、绳子、布条、串挂的塑料玩具

  辅材:胶水夹子双面胶回形针

  教具:有大树小河的背景图一张立体教具两只小蚂蚁

  五、说活动方法:

  1.情景设置法

  情景设置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情景故事的引导下,调动了学*积极性。将中班幼儿的情感教育渗透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和学*动力,幼儿在这样的情景设置中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学*。

  2.操作探索法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帮助了幼儿的探索性学*。幼儿在材料的拼接中,尝试着怎样连接将其变长。这种探索性的科学活动很自然的融入其中,幼儿乐此不疲的反复尝试和操作,反复修改体验探索的乐趣。

  3.经验分享法

  活动后的分享、交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幼儿主动表达自己探索过程,是帮助幼儿梳理已经探索过程的再现。但中班孩子受语言发展的影响往往不能完整地把自己所想、所做的用语言表达,所以我将幼儿分享、交流、评价等适当地展示穿插到活动的过程中,另外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依赖于**的帮助。因此,教师有目的的点评也很重要。教师在有目的的向幼儿传递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做事专一、一心一意认真、同一种材料不同解决方法,都是在帮助幼儿回顾自己尝试探索的过程。在语言清楚的表达中,让幼儿重复自己再现自己的探索过程。

  六、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操作探索的欲望

  小蚂蚁(小黑点点)小朋友问好打招呼后邀约着爬上树看风景,突然点点不小心落入树下河面的一片落叶大声呼救。

  A点点:小黑救救我,我好害怕!

  B小黑:点点别害怕,也别着急呆在树叶上不要乱动,想办法拉住我的手!

  A点点:唉小黑我为什么够不着,会不会被淹死啊?

  B小黑:不会的、不会的你要勇敢!我手太短了,我们请中三班的好朋友来帮忙,请他们做一根长长的东西来救你!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我救我的朋友点点吗?谢谢你们!

  2.幼儿初次操作材料尝试连接的方法

  (1)创设场景小黑在(栏杆)树上,点点在树下的(地面)河里鼓励幼儿将物体连接变长后去救点点。

  (2)投放一层次的材料并介绍材料。

  师:我们一定要去救点点,看我们的玩具朋友也要来帮忙救点点,他们是谁呢?

  雪花片、吸管、扭扭棒、串挂的塑料玩具。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这些玩具变长?

  (3)幼儿操作并把自己成功连接变长的材料固定在(栏杆)树上。

  (4)通过谈话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

  A你把什么材料变长?

  B用的是什么方法使材料连接变长的?

  C成功了吗?

  3.在情景中激励孩子再次探索

  (1)投放二层次三层次的材料并介绍材料。

  (1还有去多的玩具宝宝听说点点有危险赶紧来帮忙,你们去看看他们是谁?赶紧用你们的方法也把这些玩具宝宝连接变长去救点点。

  (2幼儿操作探索并把自己成功连接变长的材料固定在(栏杆)树上。

  (3分享经验和方法并集体记录。

  A你把什么材料变长?

  B用的是什么方法使材料连接变长的?

  C集体记录把孩子们找到的方法粘贴在记录表上。

  4.结束:

  (1)用记录表:小朋友真能干原来用插、贴、扭、夹、系、串的办法使不同材料相连接可以变长。点点遇到困难时有这么多朋友来帮忙,点点真幸福,有朋友真好啊!谢谢朋友们!

  (2)教师操作教具把点点从小河的落叶上救起来。

  (3)小黑和点点一起感谢小朋友及老师并送上感谢的礼物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老师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指导思想也比较清楚,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老师是活动的支持者、材料的提供者和引导者,活动流畅、环环相扣。

  幼儿在情景的诱导下,主动的探索物体连接的方法,插、扣、穿、粘、扭等技能技巧达成较好,但系的动作技能太难幼儿几乎无法达到,但是孩子有想去系东西的欲望,通过提供绳子布条等材料激发了孩子”系”东西的欲望。这个系的材料将继续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思考。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较好,活动中是有互动体现较好,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以及帮助朋友的快乐。

中班科学说课稿2

  一、设计思路

  上周一的早晨,一位家长为孩子交完生活费,我顺手放进提包里,一会儿,只听见“啪”的一声,我的包盖自动合上。这一声响引起了班上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跑过来问:“老师,你的包盖怎么会自己合上呢?”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又伸出手去打开包盖,“啪”的一声,包盖又自动合上。这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出手来,纷纷尝试这神奇的包盖。在孩子们玩的时候,我想起了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就是要贴*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现在这小小的磁铁,竞引起了孩子们这么大的兴趣,何况这种现象在*时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例如孩子们文具盒中的磁铁、妈妈钱夹中的磁铁、家里冰箱门上的磁铁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索和发现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纲要》精神,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我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讨论在探索中的发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以下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在游戏和探索中了解磁铁的特性。(重点)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3、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好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以下操作材料:

  1、每位幼儿一块磁铁,放有木头积木、塑料积木、一元硬币、回形针、玻璃球、布头、钥匙(铜、铝、铁)的玩具筐一个;

  2、每组两个分类盒,分别画有形象的图案(一个盒上是和磁铁手拉手,一个盒上是和磁铁眼瞪眼,手背后);

  3、每组一筐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

  4、儿歌《找朋友》音乐伴奏带,录音机。

  三、说过程

  新《纲要》中提出:我们的教育应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在探索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我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开始部分:师玩魔术“会跳舞的铁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一枚铁钉在白纸上翩翩起舞,你知道这些铁钉怎么会跳舞吗?相信孩子们看到这里一定会十分惊奇。此时引出磁铁也就顺理成章。

  接着为每位幼儿发放磁铁,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磁铁的外形特点。

  这一环节,把知识融入游戏,让孩子们在玩儿中学会探索和发现。

  (二)、基本部分

  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分类。通过第一个环节,相信幼儿已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索它的奥秘。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

  1、磁铁还能把什么物体吸起来呢?你面前有很多材料,你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幼儿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和同伴交流。

  2、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尝试给玩具筐里的物体分类。每组发放两个分类盒,按照盒上的图案投放物体,能被磁铁吸起的放一个盒里,不能吸起的放另一个盒里。

  幼儿在自由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教师把他们获取的经验进行整理。

  3、师*流经验

  科学领域教育的方法:

  一方面强调幼儿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另一方面也强**师的介绍和引导,通过展示、讨论、游戏等方法向幼儿介绍有关信息,帮助幼儿丰富、总结他们的科学知识。

  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充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最后得出结论:不是金属的物品不能被磁铁吸起,磁铁只能吸起铁、钢等金属制品,但也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起,例如铜、铝等。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活动目标的大部分在此环节完成。在这里,幼儿不仅参与了自主探索,还尝试了分类,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也正符合《纲要》精神:孩子是学*的主人,教师在幼儿的学*中只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四、结束部分

  通过幼儿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每组发放一筐散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才能快速地把这些硬币从雪花积木中取出。幼儿讨论,想出办法用磁铁把它们吸出来。

  这个环节让幼儿学会把已有知识灵活运用,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

  五、延伸活动

  幼儿在《找朋友》乐曲伴奏下,拿磁铁在活动室内找一找哪些物品能被吸引,一边找,一边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巩固对磁铁特性的认识。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获得了经验。

  本次活动涉及的领域

  1、数学领域: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尝试给物品分类。

  2、语言领域:幼儿在探索中相互交流,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好发展。

  3、社会领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次活动所用操作材料的投放为了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动手操作,我准备了*时比较常见的操作材料,同时,针对中班幼儿比较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一特征,活动中,操作材料是一步步分层次投放。这样,不仅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班科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电动玩具》是属于中班的科学活动,选自《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培养其探索的兴趣,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去了解电池的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

  2、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主动利用语言向人表达。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事物的奥妙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前面两顶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后面一项是本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学方法为主,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如我要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电动工厂,可以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安装玩具,同时我还采用了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

  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目标,我在这一活动中还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拆一拆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活动设计

  本次活动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里我采用了谈话进入:以嘟嘟玩具城的总经理给老师打来电话,说他们的玩具城明天就要开张,可是玩具城里的玩具有的却还没安装好,所以他们想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忙,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去帮忙,以这种形式进入可以让幼儿感觉亲切,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的所在,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部分的设计,这里我也分了两小点:

  1、引导探索

  在这一部分,我请配班老师扮演经理,由经理请我班的幼儿进玩具生产工厂参观,但在参观前经理要先向幼儿提出要求:在参观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这些玩具,但要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参观完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组织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参观,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再次探索

  在幼儿初步了解电池作用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电池,这里就请幼儿开始去帮助安装还没完成的电动玩具,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再一次的操作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电池安装进去了玩具仍无法动起来?这时老师可以在旁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看看玩具会动的小朋友,他们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由他们观察出来的结果引入到观察电池的外部特征,如请玩具不动的幼儿想一想:你用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你安装电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再请玩具会动的

  幼儿示范安装电池。

  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别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我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负责安装电池,另一组幼儿负责检查,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与幼儿之间有一个沟通讨论的机会。

  (四)扩散经验

  在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总经理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过渡到让幼儿想一想电池还能使什么东西动起来?这一环节我打算:因为孩子帮经理解决了问题,所以经理要送他们每人一对电池,让他们尝试拿着电池去让我们身边的某些物体动起来。这样我可以让孩子学*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

中班科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电话号码、货物价格、门牌号码……我们的身上也蕴含着数字: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三个扣子、四个口袋、五个手指……“我身上的数”这个活动,就是运用我们身上蕴含的数,引导幼儿认识数字,感知数量,了解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二、说目标

  根据中班上学期幼儿的发展水*和中班数学领域的教育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2、寻找、发现自己身上蕴含的数量,并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3、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1-5。

  活动的难点是:数字与数量的对应及用绘画方式记录。

  三、说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需要,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数字卡片1—5;

  2、贴满数字的外衣。

  3、人手一套绘画笔、纸张。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和操作法,幼儿的学法主要是探索法、讨论法、操作法等。把数学知识寓于一个个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游戏之中,通过对数字卡等材料的玩耍和操作,快快乐乐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五、说活动过程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其实就是由几个小游戏有机串联而成的:

  1、游戏一:一开始,我用“眼明嘴快”的游戏导入:“我给大家带来几个数字朋友,看看谁能最先认出它、最先说出它的名字。”然后我用“闪烁法”快速出示数字卡,请幼儿认读。这个游戏既能检验幼儿对数字的认识程度,又能防止已经认识数字的幼儿失去兴趣。作为对幼儿良好表现的奖励,我说:“小朋友,我爱你,照张相片送给你!”一边用手指作成取景框,“咔嚓、咔嚓”给孩子们“照相”,其实,这已经自然过渡到第二个游戏——和幼儿一起“给数字宝宝照相”。

  2、游戏二: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记忆字形。分别给数字1-5照完相后,我说:“香蕉老师也想请你们给我照张相,行吗?不过,我得打扮一下,请稍等!”当我穿上贴满数字的外衣时,新一个环节开始了。 “啊,香蕉老师变成数字人了!咦,数字宝宝跑我身上干什么?找朋友?我身上有数字宝宝的朋友吗?在哪里?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1(2、3、4、5)的朋友在哪里?”这样引导幼儿寻找我身上数量与每个数字对应的部位或物品,初步建立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当幼儿领会了游戏的要求时,我说:“数字宝宝想到小朋友身上找找朋友,可以吗?”请每位幼儿拿一张数字卡,在自己身上进一步探索、寻找数量与所拿数字相对应的部位或物品。

  3、游戏三:让幼儿尝试用绘画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我是这样过渡的:和孩子玩“哑谜”——我指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或物品,它的数量是几,就请拿数字几的幼儿把数字卡交给我,然后到写着这个数字的“转盘”周围等待。当所有幼儿都进行完后,我向幼儿交代要求,请幼儿在“转盘”周围的空白纸处,用画简图的方法,记录自己发现的相应数量的部位或物品,并引导同一组的幼儿画的时候分工合作,避免重复。

  4、结束部分: “我们身上藏着很多数,动物身上也藏着很多数,你听——一只青蛙(伸出一个手指)一张嘴(指嘴巴),两只眼睛(眨两下眼睛)四条腿(各拍一下四肢),扑通一声(学蛙跳)跳下水(两臂滑水)。来,大家一起来学学小青蛙吧!”这个游戏除了与数字有关外,还能让幼儿得到适当的活动。活动在有趣的游戏中结束。

  七、效果预测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一个个幼儿喜欢的游戏,首先激发起幼儿的学*兴趣;每个游戏中蕴含着不同的知识点,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积极操作、主动思考,不知不觉、快快乐乐地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如果活动结束后,幼儿能感到“学*数学原来这么有趣、这么快乐!”那便是我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快乐!

中班科学说课稿5

  一、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2)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6篇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渴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鼓励幼儿敢于体验探究,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初步的了解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大班孩子课余时间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但是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零散的,需要老师给予他们规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如鱼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对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会认为"鲸鱼也是鱼、墨鱼也是鱼等"。所以这个活动《它们都是鱼吗》,一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另一方面也激发孩子探索、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学*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目标1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目标2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是组织实施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能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们做了以下的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在生物角对鱼有过观察,并且对于哪些不是鱼的话题有很大的好奇心。

  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四、说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操作纸偶,以故事引出话题

  鲫鱼刚刚搬了新家,看见邻居小金鱼就热情的招呼"金鱼妹妹,你好,我是来和你做好姐妹的鲫鱼,见到你真高兴".

  "你是我的姐妹?你长得这么丑,才不是我们鱼类家族呢?"

  鲫鱼说:"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鱼啊?"金鱼就是不相信,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办呢?孩子们来评评吧!

  【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打抱不*、调节矛盾,以这样的引题,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渴望。】

  3、自主探究:幼儿尝试概括出鱼的共性

  1)幼儿自由发表理由以及依据

  "孩子们,鲫鱼到底是不是鱼呢?你们来说说理由吧!【让幼儿有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

  2)教师将幼儿的陈述理由用对比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呈现共同特征。【孩子们表达的都是零散,如何帮助他们把零散规整,表格记录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孩子很好的明白大家的意见。】

  3)"小博士"总结

  到底我们发现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听听小博士怎么说吧?【科学的探索活动最终要导向正确的科学观,要给孩子的探索做一个定义,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下次更积极的探索、发现。】

  4、辩论赛:将探索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中

  【科学的探索最终是为了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1.出题:如"甲鱼"是不是鱼"(运用新经验判断,加深鱼概念的形成)

  2.判断

  独立思考,通过举笑脸牌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形成两队不同的意见后,双方分阵地相对而坐

  3.阐述理由,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明确鱼类的特征。

  4.调整

  在辩论的基础上,幼儿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调整,并让调整后的幼儿说出理由,一次思考的机会。

  5、再次探究,激起下次活动的渴望

  教师出示"鲸鱼",问:"你们觉得鲸鱼是鱼吗?"其实它不是真正的鱼哦,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吧。

  【既激发幼儿下次探索的渴望,又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看书、查资料】

  五、活动特色

  1.注重孩子自主学*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是一次真正的如何"渔"的教学,将学*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自由的讨论、自由的选择、宽松的辩论赛,让孩子自主的思考、调整、反思,提升了学*的能力。

  2.根据大班孩子好问、好帮助人、喜欢竟赛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孩子定能充分的融入到活动中。

  一、说教材

  (一)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要求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的。让幼儿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我准备采用以操作法和电教法为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二)目标定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为依据,确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分为了三大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方式。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

  2、情感目标: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3、技能目标:让幼儿能根据动物生活的*性,以及过动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并结合自己以有的经验,得出结论。

  (三)重难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幼儿了解过冬的不同方式。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难点就是让幼儿根据动物生活的*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幼儿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探索的乐趣。为幼儿播放录像《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观察,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二、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采用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开展,让幼儿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以电教法、直观法为主辅以游戏法和操作法,让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根据《新纲要》的指导,培养幼儿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物过冬》录像,先观察、再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还从讨论中体会了学*知识的乐趣。

  四、活动流程

  (一)导入部分:以儿歌《小动物过冬》导入活动,提升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性,为以下问题作铺垫:"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冬天的时候我们是怎样过冬的?""那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呢?"通过层层的提问,根据幼儿具有的生活经验导入。

  (二)展开部分:

  1.放幻灯片《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分组进行讨论和讲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操作,巩固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认识,给幼儿分发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先让幼儿进行自由讨论,讲述图片的内容,然后用一个小游戏。当老师说:"冬眠的动物"后,让幼儿在卡片中找出并举起,比一比谁举的又快又准。最后,请幼儿将动物分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问题。并通过讨论,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让幼儿分类操作,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过冬的动物方法不同。提出启发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动方法?""假如这些动物不想办法过冬,那将会怎样?"

  (三)活动小结

  在活动的结尾,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本次活动的知识进行小结。让幼儿了解小动物过动的不同方式和动物生活的*性。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学区中投放过冬的图书,在操作区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和操作。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

  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会控制自身,会主动协商,会发现和认识别人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经验。每一个孩子都会通过集体的、成功的探索获得新的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说目标

  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标:学*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我将目标1设定为重点,目标2设定为难点。

  说准备:

  (一)知识准备:

  1.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二)物质准备:

  1.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说教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

  说活动过程: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的模具厂观察。(教师将过程摄下来)

  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食堂的工作人员,花匠,保育员阿姨、模具厂的叔叔他们都是用哪些工具进行劳动的?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

  3.我们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请你说说,你带来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谁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1即活动的重点。)

  (三)学*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

  3.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刚才我们在参观、和看录像的时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时应该怎么做呢?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

  (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的真正的主人。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 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一、说教材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说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

  第一,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第二,知道电话110、120、119的作用,懂得在危急时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

  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转,只有教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自己遇到危险时会用最快捷的方法来让自己脱离危险,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于是把本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它们相应的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重点进行的,首先是让幼儿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些车辆的作用,以及报急号码的功能,接着是通过多媒体情境来体验这些车辆与报急号码对我们生活起到的作用,最后是通过游戏把知识实践到行为当中,使报警知识在游戏中得到练*与巩固。

  虽然幼儿知道了报急的电话号码,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拨打电话的经验,对数字的认识也还不够深刻,所以要让幼儿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境正确地拨打相应的电话,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我把活动的难点定为:让幼儿懂得在危急的时候正确拨打相应的报急电话。在活动中,我设计突发事件的情境,再通过“打电话”的游戏,让幼儿在与老师一问一答的对话中轻松自然地运用已掌握了的报警知识大胆地表现自己,使幼儿在整个学*过程,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整个游戏活动,学具的提供也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3)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6篇

  一、说教材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蔬菜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食物,随处可见,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种来。蔬菜的营养价值也非常的丰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汤、可以凉拌、还可以腌着吃,总之,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蔬菜。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对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营养对人身体的好处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观察、讨论、猜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蔬菜特性的同时, 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贴*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

  (1)通过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了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根类、茎叶类、果实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营养,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惯。

  活动重点: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

  活动难点: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明确蔬菜好吃有营养,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在活动中我主要是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在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儿自主参与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准备。

  (1)学具准备:胡萝卜、番茄、白菜、土豆等实物若干、蔬菜图片数量与幼儿相等。

  (2)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创设法:利用"大头儿子"这个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将幼儿引入到活动中,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2、课件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让幼儿对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观察指导法:此教学方法是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四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的蔬菜图片找朋友,同时加入《找朋友》的音乐,让幼儿边唱边找,共同体验分类的快乐。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蔬菜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在第二个环节操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对蔬菜进行分类,引导幼儿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进行分类。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利用了轻松、活泼的音乐《找朋友》,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导幼儿体验蔬菜分类的快乐。

  五、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猜谜游戏——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制作延伸

  设置情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情境创设)(课件演示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最喜欢的大头儿子和蔬菜宝宝来做客,引起幼儿兴趣。

  1、大头儿子带着一群蔬菜宝宝来做客了。(PPT)

  2、幼儿观看各种蔬菜图片。(PPT)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蔬菜宝宝吗?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长图,知道植物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PPT)

  以上我为幼儿创设了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蔬菜特征的兴趣,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

  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目的。

  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兴趣推向深入。

  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一、活动内容的生成与依据

  在幼儿园的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中,我们需要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准备一些物品和材料,而孩子们都把这些材料物品装在塑料袋里带到幼儿园来,我们让孩子们把这些塑料袋都整理好放在固定的玩具柜里。在过后的几天我们奇怪的发现,塑料袋都被孩子们拿了出来当玩具,他们有的把质地比较硬的塑料袋放在头上当帽子;有的拿着塑料袋跑来跑去;还有的把塑料袋弄*当手帕在折。这个在**心中不起眼的塑料袋却成为了孩子的宝贝,捕捉到这个兴趣点后,我们开始有目的的观察孩子的反应,在后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于塑料袋的玩法显得比较的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当孩子遇到难以跨越的障碍或困难时,教师的帮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目标发展区发展。根据以上的情况便生成了“会飞的塑料袋”这个活动。

  二、本班幼儿的情况

  我们中三班的孩子大多都是外地的,在家里父母由于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来陪他们学*和游戏,而且父母基本都不会买昂贵的玩具给他们玩,这也许是他们对塑料袋会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在接触中发现,这些孩子有着同龄孩子所共有的年龄特点,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在*时的“动手做游戏乐”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剪、折、贴技能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与依据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进行装饰,让塑料袋飞起来,体会游戏活动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

  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的,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乃至教育总目标。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上制定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为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其中目标的制定也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目标注重全面性。(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四、活动准备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1、人手一个塑料袋;各类装饰性材料皱纸、彩纸、玻璃纸、动物纸等;人手一把剪刀;双面胶;透明胶;线;篓筐;音乐磁带。

  2、对塑料袋的性质有初步的认识。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来回跑动。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装饰塑料袋,探索能让塑料袋飞起来的方法。

  难点: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培养他们探索和尝试的能力。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对塑料袋有一定的认识;分组讨论,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

  遵循新纲要中: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六、活动流程

  整理塑料袋――故事“塑料袋的梦想”――分组讨论,想办法――幼儿动手制作漂亮的塑料袋,并尝试让塑料袋飞起来――塑料袋的其他玩法

  七、活动过程

  1、整理塑料袋。(两分钟;主要教法:教学活动情景化)师“呀!是谁把塑料袋弄成这样?”

  师“小朋友,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幼“我们一起来把它捡起来吧!”

  活动中幼儿的情况及评析在活动的开始创设了一个到处丢满了塑料袋的场面,通过实际的场景,让幼儿很自然的进入了活动,在现场孩子们捡塑料袋非常起劲,一下子调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处理塑料袋,同时引出故事“塑料袋的心愿”。(五分钟;主要的教法:故事教学法)师“现在我们怎样来处理这个塑料袋呢?”

  师“塑料袋一直有一个心愿,它想和小鸟一样,穿上漂亮的衣服,飞上蓝天,想请小朋友动动脑筋,帮帮它”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塑料袋飞上蓝天呢?”

  活动中幼儿的情况及评析刚开始有一个孩子说要扔掉塑料袋,可是好多孩子说要玩塑料袋。大家讨论一至通过要玩塑料袋。那么塑料袋怎么玩呢?此时教师恰当的运用了“塑料袋的心愿”这个故事,引导幼儿想象如何帮助塑料袋穿上漂亮的衣服,飞上蓝天。引发了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从以往教师权威的角色转变到了*等的首*。在这个语言活动的环节中贯彻了纲要对语言活动的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纲要。语言》)

  3、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动手制作漂亮的塑料袋,探索让塑料袋飞起来的方法。(25分钟;主要的教法:操作法)师“要求幼儿自由分组,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观察同伴是怎样完成的,或向同伴寻求帮助。”

  活动中幼儿的情况及评析在活动中,教师做的比较好的方面就是: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能力弱的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装饰活动,中等能力的可以让他们在追逐跑中寻求塑料袋高飞的办法,能力强的可引导他尝试不同质地的塑料袋,不同长短的线,使塑料袋飞起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不同情况。

  我们还发现女孩侧重装饰,男孩则偏爱放飞塑料袋。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寻找老师帮助,而教师则是把这个“包”推给了能力强的幼儿,建构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我们观察到了孩子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动脑做出了一些“创新,如:一个幼儿在用绳结塑料袋口的时候,由于小手肌肉群控制能力差不会系,他就把绳字饶在袋口用透明胶把它贴在了一起;一个幼儿用双面胶直接装饰,他觉得这样比较好看,教师对于他们的做法都给予了肯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在探索塑料袋飞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幼儿怎样让塑料袋飞高,而是让幼儿在积极的跑动中,和相互比较中自发的认识到跑的快,塑料袋本身的质地,绳子的长短都会影响塑料袋的飞行。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儿童学*方式(《纲要。幼儿的学*方式》)

  4、引导幼儿认识塑料袋的不同玩法。(五分钟;主要的教法:示范引导)听音乐想象塑料袋的不同表现方法。(在头上变成花结,在嘴巴上变成号,在屁股上变成尾巴等)师生一起玩充了气的塑料袋。

  活动中幼儿的情况及评析幼儿在这一环节跟随教师和音乐玩塑料袋情绪非常高涨,活动中有模仿有创新,为幼儿进一步的建构有关知识能力打下了基础。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塑料袋的其他玩法,对塑料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设计这样的活动延伸其目的就是为了产生下一个主题,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有阶段性的发展。

  总的来说“会飞的塑料袋”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从说教模仿训练——强调自主探索发现,从重视教的方法——注重学的过程,在相互的观察,帮助中学会了装饰,探索到了一些关于塑料袋的秘密。让我们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以适合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只有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设计意图: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但在游戏中,我发现经常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圆形),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性: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目标:

  1、 观察感知不同的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 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与实验结果。

  3、 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泡泡器、肥皂水、记录表、笔、各色皮线

  活动过程:

  一、 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利用圆形泡泡器与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二、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

  (1)你见过其他的泡泡器吗?

  (2)出示不同形状的泡泡器,认识后猜测:它们吹出的会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呢?

  三、 介绍表格并记录,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

  四、 幼儿操作实验:

  (1)它到底是什么样?用什么方法知道-----试一试。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并提醒幼儿记录结果。

  五、 交流、讨论

  六、 再次出示形状巧妙的'泡泡器,引起幼儿自己尝试制作泡泡器的兴趣。

  幼儿每人一根皮线,自由制作泡泡器

  一、说教材:

  刚升中班幼儿可能会对调色活动本身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操作上。所以本活动的主要是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这节课。

  二、说教学目的: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4)

——大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茎输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上册主题网络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和幼儿学*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

  第二天观察:a、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b、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

  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

  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说课完毕谢谢!

  一、说教材分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自然界,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声音是熟悉的,但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又是陌生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重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通过学*,希望幼儿在主动学*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培养幼儿对现象能进行客观描述,以事实为依据得出推理,懂得科学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因此在活动中,我有选择地选取了孩子们身边的一些废旧材料,如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获得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说话声音也越来越大,有时,有的幼儿甚至喜欢故意大声尖叫。为了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说话*惯,让幼儿能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成为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我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都比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考虑幼儿对声音的已有经验水*和潜在的发展水*之间的距离,制订了以下几个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2、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目标1和目标2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重点目标定位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其中,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目标3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这三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

  二是物质准备:

  1、录有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声音的录音

  2、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

  3、鼓、小珠子

  4、录有乐音和噪音声音的磁带

  5、录音机

  四、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活动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发兴趣,感知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操作体验,探索声音。我提供了多种废旧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操作,从而在幼儿自主尝试探索中得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此结论是由幼儿自主探索得出的,更易被幼儿接受。第三部分回归生活,听辨声音。此环节通过让幼儿听听乐音和噪音两种声音,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从中教育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惯,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活动的过程。

  一、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让孩子一一说出这是什么声音。

  “我们在生活中听到过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声音里的秘密。”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动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请孩子们来听一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声音,如动物的叫声、汽车的鸣笛声、电话铃声、孩子们的笑声等,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的探索欲望。)

  二、操作体验,探索声音。

  1、幼儿第一次操作,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老师这里有铁制的月饼盒子、冰淇淋盒子、纸盒、纸杯、矿泉水瓶子等废旧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怎样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教师观察指导。

  自由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共同交流:“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废旧材料,着重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让幼儿在玩中知道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首先,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材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们操作兴趣非常高,每位孩子都在认真地探索,并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的兴趣。其次,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我有意识地鼓励他们进行多种尝试:“除了这种材料,你还能使桌上的其他材料发出声音来吗?”“你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发出了声音?”“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吗?”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我提出了在此次活动中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下面教师的实验操作作了铺垫。

  2、教师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用鼓棍敲击鼓面,可以看到鼓面上的小珠子在跳动。

  提问:小朋友们,小珠子是真个奇怪舞蹈家,她跳舞要用大鼓做舞台,还要有用大鼓为她伴奏她才肯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鼓面上跳动的小珠子,使孩子们感知振动,从而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的直观演示,引导幼儿感知鼓棍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才会震动而且会发出鼓声,从而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3、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让所有的物品发出声音。

  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自主探索结束后,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教师小结。

  (本次操作是幼儿运用获得的已有经验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知道只要通过振动就能让物体发出声音,进一步巩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回归生活,听辨声音。

  1、教师播放两段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中要说悄悄话,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避免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惯。

  3、我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服务于生活,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将科学带到生活中。我把声音引申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了解我们身边的噪音与乐音,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声音的认识。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噪音有害身体健康,从而养成说话轻、走路轻的良好*惯。活动的最后,我请孩子们一起用刚刚找到的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这段好听的音乐一起来表演,使孩子们的兴致更是达到了最高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要使一个科学活动获得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一、 教材分析: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孩子们很喜欢了解的内容,但它不容易通过直接的实验或探究进行学*,老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料,所以这个活动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是科学讨论型的活动。

  二、 活动准备:

  这种活动首先要调动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如图书、图片、网上下载的资料。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如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录像资料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学*。

  三、目标设置:

  科学讨论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随着各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也积累了一些有关记录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标

  1、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尝试用绘画等方式进行归类和记录。

  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活动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资料,使孩子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

  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这样,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看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会盲目,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生动的课件和录像刺激孩子在头脑中浮现自己搜集的资料中相关的方法,为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和讨论活动做好了准备。

  (二)伴随录像的回放,展开讨论与交流。

  1、观看后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通过录像的回放,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结。这样,孩子们在仔细倾听、主动思考、总结概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印象就更深了。在这个基础上, 就可以启发孩子进行归类。

  2、讨论交流在集体组织后,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再次展开。因为小组活动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还可以促进孩子们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为小组的记录活动做好铺垫。

  (三)分组记录,集体讨论、总结。

  尊重事实是起码的科学态度,孩子们首先要记录下他们的发现,这是他们得出结论、进一步分享和交流的基础。孩子因为年龄小还不能运用文字,一般以绘画等方式表现和记录。

  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太多啦,记录起来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统一的记录表降低难度,使孩子们的记录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就不会再盲目或者不知道从何记起。难点自然不难。

  每组一份相同的记录表,把常见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用文字标明,并且在文字下面配上一定的图示标记,如硬壳护身的方法下面可以画上乌龟壳,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这种表格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操作性很强,所以孩子会非常有兴趣。补充部分可以提示孩子们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还有很多,激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结合表格介绍)

  当分组记录后,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介绍小组成果,这又是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四)延伸:

  最后,把分组记录的结果统计到一张大的统计表上并且投放到主题墙上,鼓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不断积累,把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人的自我保护上,这实际上也是把积累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运用于实际。

  这也正是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昆虫》。

  一、说教材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我这节《认识昆虫》是一次由幼儿引发生成的活动。科学活动《蚂蚁》之后,幼儿对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性等讨论不休。有个孩子居然问我蚂蚁的好朋友是谁?没等我回答,其他幼儿争先恐后的抢答着,有的说是小兔子、有的说是毛毛虫、还有的说是小鱼······见孩子们如此感兴趣,我灵机一动:何不趁此机会,向幼儿介绍一下蚂蚁的同类----昆虫呢?而且蝴蝶、蜻蜓、瓢虫等昆虫贴*我们的生活,利于观察,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其观察力。而这一随机教育即响应了园本课程的倡议又符合生成课程的教育理念。于是,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设计了此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

  3、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三、说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难点: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四、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五套

  2、各种虫虫的指偶及各种昆虫的图片

  3、生日蛋糕模具。

  五、 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 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 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

  4 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问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 说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发现法、讲述法。

  1`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回忆、讨论故事中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七、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课件[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嘘,孩子们,我们一起往这儿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小蚂蚁和生日蛋糕)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吃生日蛋糕啊?(过生日的时候)

  2.师:老师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小蚂蚁的生日了, 它想请它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那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谁会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呢?(幼儿猜测)

  小朋友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谁会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吧,听完了故事,你就知道了,故事的名字叫《小蚂蚁的生日会》。

  (二)、运用课件[二],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1、幼儿欣赏故事

  2、师:刘老师的故事讲完了,那小朋友来说一说,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3、生日会上都来了哪些动物朋友?

  请个别幼儿回答、补充。(师逐一出示单个的虫儿图片,即课件[三])

  4、来了这么多的朋友,可是呀,有的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有的呀却被请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呢?(幼儿回答,师利用图片将昆虫逐一分类)

  5、谁又被小蚂蚁给请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腿太多了)

  幼儿数数蜘蛛和蜈蚣的腿,加深印象。

  6、蚕宝宝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四]蚕蛾的图片)

  (三)、组织幼儿讨论,丰富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1、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蚂蚁请来的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长的一样?(出示课件[五]小蚂蚁的图片)

  (1)都有头,胸,腹。

  (2)都长着六条腿。(让幼儿数数)

  2、它们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那小朋友来找一找,它们和小蚂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师:对了,它们中间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长着翅膀的昆虫,它们能够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大多数就生活在空中。像蜜蜂、蝴蝶、蜻蜓、瓢虫。

  有的没有翅膀,或者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了,不能够在天空中飞了,它们呢就在地上或者是土壤中生活了。比方说蚂蚁、螳螂、蟑螂、蟋蟀。。。。。。

  不管它们有没有翅膀,但是,它们都有头、胸、腹,最主要的是,它们都有六条腿,所以,它们都叫昆虫。

  孩子们,你们都记住了吗?他们都是什么呀?

  (四)、知识拓展,认识更多的昆虫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昆虫

  师:刘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了,除了我们故事中的这些昆虫,你还见过哪些昆虫?(请个别幼儿回答,师出示相关的小图片)[有螳螂、蟋蟀、萤火虫、天牛、蝉、苍蝇、蚊子等]

  2、通过昆虫手偶,再次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的昆虫,老师告诉你们,今天还有许多的虫虫朋友也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了,瞧!它们在那儿呢。可是,它们当中有的是昆虫,有的却不是昆虫。现在,请小朋友来帮助一下小蚂蚁,去把它的昆虫朋友们给找出来,每人找一样,找到的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和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找的是什么?

  3、恩,孩子们,你们都找好了吗?那么把你找的昆虫举起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请3到5名幼儿到前面说说你找的是什么?它是昆虫吗?你是怎么知道它是昆虫的?)

  (五)、以生日游戏结束活动

  1.师:小蚂蚁看到这么多的昆虫朋友都来参加它的生日会了,可高兴了,看,它还为它的昆虫朋友准备了一个香喷喷的大蛋糕呢。(出示生日蛋糕模具)那我们昆虫朋友就为小蚂蚁唱一支“生日快乐歌”来祝福它生日快乐吧。(孩子唱生日歌)

  2.好喽孩子们,我们和小蚂蚁一起到外面去吃蛋糕喽。

  八、本次活动的亮点

  本次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时熟悉的蚂蚁与概念比较模糊的昆虫之间的关联阐述地更加形象、具体、直观,幼儿的大胆讲述探索过程需要借助媒介,也就是“拐杖”,这里的媒介就是多媒体课件,正是这一支架,帮助幼儿在观察、讲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保护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教学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龋齿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惯的目标。二是利用实验材料、图片、课件等多种操作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我们的牙齿》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5)

——小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幼儿常见的、喜爱的食物。它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小班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而且水果品种丰富,常见的有苹果、桔子、香蕉、梨等等,它们的形状、颜色、果肉各不相同,小班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的名称,但对水果的基本特征及多种吃法还缺乏了解,因此,选择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对水果能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的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从满足幼儿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需要三个纬度,制定了以下两个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水果的外形及主要特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了解水果的多种吃法,体验品尝各种水果的乐趣。重点:能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各种水果的外形及主要特征。

  难点: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难点的突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水果实物,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对水果的主要特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对水果产生探究兴趣,激发吃水果的欲望。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对水果有一定的经验(认识几种常见水果)物质准备:香蕉、苹果、橘子、梨、神秘袋、课件

  三、活动流程:

  水果猜谜,引题激趣——感知特征,交流发现——调动经验,了解吃法——品尝水果,体验乐趣

  四、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各种水果”。

  1、出示装满各类水果的“神秘袋”,激发幼儿对认识水果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里面会有什么呢?然后露出半根香蕉,教师用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猜是什么?你为什么猜它是香蕉?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神秘袋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用猜水果的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小结:香蕉是弯弯的,像一个月亮,果皮黄黄的。

  (教师的小结为幼儿做了隐性示范,为下面的环节幼儿探索水果主要特征做好铺垫)

  3、香蕉还带来了它的许多水果朋友,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吧(打开神秘礼物布),现在请你们上来选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回到位置上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再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水果朋友是怎么样的。

  (小班孩子好动、好玩,对学*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依赖于行动。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不但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还给予幼儿充分的自*)

  (二)、感知多种水果的特征,交流自己的发现

  1、看水果,知道水果的名称,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你的水果朋友叫什么名字?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2、摸水果,了解水果的表皮特征你的水果朋友摸上去什么感觉?

  3、切开水果,了解水果的内部特征(现场教师切+播放课件)看看水果朋友的里面长什么样?(在这个环节中,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了水果的颜色、形状和果肉,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小结:桔子是扁圆形的,表皮粗糙,果肉一瓣一瓣的,里面有籽;苹果长得圆圆的,表皮有的红,有的绿,摸上去很光滑,果肉的中间有核,梨上边小下边大,表皮上有小黑点,果肉的中间也有个核(幼儿观察探索后,此刻经验还比较肤浅。对水果的了解还不够稳固,需要经过教师的小结进行及时整理加以巩固和提升认知。)

  (三)、了解水果的多种吃法,体验品尝的乐趣

  1、这么多的水果,你们喜欢吃吗?这些水果可以怎么吃呢?(播放课件)(通过播放课件,调动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了解原来水果还可以这么吃,从而提升了幼儿的原有经验,从而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

  2、教师小结:我们要多吃水果,水果里面有很多维生素。可以使宝宝长得又高又大,但是水果皮不可以乱丢,应该放在垃圾桶里。

  四、品尝水果,体验乐趣现在你们想怎么吃?呆会罗老师请姜老师、陈老师一起帮忙制作,然后再请小朋友品尝,好吗?(课后品尝)

  (在活动的最后邀请幼儿品尝水果,满足了幼儿想吃水果的欲望,特别对于那些*日不爱吃水果的幼儿也能激发起想吃水果的欲望。孩子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结束了本次活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的教学活动《了不起的轮子》。这是主题二《骨碌骨碌转》当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准备,活动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个方面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了不起的轮子》是小班教育主题中的一个科学活动。生活中,轮子到处可见,马路上穿梭的车辆,不管是汽车、摩托车还是自行车,它们都有轮子,轮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轮子,知道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体验轮子带来的乐趣,这是我们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发现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在这个活动中,我让幼儿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轱辘轱辘的轮子滚动着、转动着,带给幼儿惊奇和遐想,令幼儿着迷,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我觉得这个教学内容既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内容,并将它与科学和语言两个领域相结合。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目标:

  1、了解轮子是圆的、会滚动,能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2、体验与同伴合作与不能玩具的乐趣。

  3、了解轮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1、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我认为此活动的重点是了解轮子是圆的,会滚动的特性。

  2、如何引导幼儿发现并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是这次活动的难点。

  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玩儿的过程当中,会完全沉浸到轮子带来的乐趣中,却很少有机会去进一步的思考轮子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这就需要老师采用鼓励、表扬、引导,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积木若干。

  2、课前幼儿搜集的玩具汽车。

  3、各种有轮子的物体的课件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游戏法、启发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教法和学法。 纲要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活动中可提高幼儿学*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促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在本节课中游戏法几乎是贯穿始终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探索了新知,而且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启发性提问法能引导幼儿有目的观察思考。讨论法可以培养幼儿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用多种方法、形式来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滚一滚”的小游戏。教师课前准备了装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积木的“百宝箱”。首先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摸一摸,感知物品的形状,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在地上玩一玩,滚一滚。教师提出游戏小任务:看看哪个会滚,哪个不会滚。看看谁最先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哪块积木滚得快,滚的时间长,为什么?幼儿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小结。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玩游戏发现了圆形积木会滚,滚得快,滚的时间长,因为它没有角是圆形的。从而了解到圆形会滚动的特性,为后面认识轮子和它的作用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发现 认识轮子

  1、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小汽车,启发幼儿: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小汽车上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自由观察讨论,通过观察幼儿认识到轮子是圆形的这一特征。

  2、接着幼儿自由玩一玩自己带来的汽车玩具。教师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玩玩具的?玩具汽车是怎样前进的?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轮子是圆圆的,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的。并请幼儿演示轮子的滚动。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幼儿进一步感知轮子会滚动的特点并初步了解了轮子的作用。

  (三)、拓展思维 启发联想

  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进行谈话: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上有轮子呢?为什么要安装轮子?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想一想除了车以外还有哪些东西上有轮子,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谈一谈轮子的作用,感受轮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使幼儿认识到轮子可以帮我们“走”的更快,还能省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四)、轮子自述,拓宽视野

  教师进行小结:这些轮子真了不起,帮我们做了很多事情,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上有了不起的轮子吧?接着播放课件,教师以轮子的身份引出进行自述:我是了不起的轮子,你瞧,溜冰鞋上有圆圆的轮子,自行车上有圆圆的轮子,摩托车上有圆圆的轮子,汽车上有圆圆的轮子,火车上也有圆圆的轮子,它们都因为有了我而跑得很快很快!把大家带到想去的地方。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描述,孩子们对轮子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体会到了轮子的自豪。

  (五)、创设情景 感受体验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请幼儿分组感受搬动滑板车和拉动滑板车有什么不同。请幼儿说出答案:利用轮子拉动更加省力气,更加快!教师小结:有了轮子,我们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省时,省力,更加方便!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情景小游戏,通过体验来感知轮子会滚的特性,孩子们探索到了轮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从而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了轮子的作用,体验了活动的乐趣。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上好每节课,我们教师都要考虑到每个环节、甚至每个细节,教师更要积极地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师幼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互动,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幼儿成为一位主动积极的学*者。

  一、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年龄普遍在3―4岁左右,思维呈现出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由于小手肌肉组织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活动性较弱。利用幼儿对周围的声音感到新鲜好玩的现象,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觉、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说教材

  1.本活动的目标是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活动过程有趣、形象,利用拟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3.分组活动、综合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而难易适中、动静交替促使不同水*的幼儿在上自信心的发展,获得成就感。

  三、说教法

  1.操作法: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采用了操作法,在适当的要求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观察力,体会探究的乐趣。

  2.游戏法:“游戏”是低龄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在游戏中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兴致勃勃,从而寓教寓乐。

  活动准备:前期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会听一些独特的声音。教具游戏的准备──沙子、小石子、小铁片、黄豆、卡通空八宝粥罐若干;舞曲音乐。幼儿活动准备──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四、说学法

  1.通过可爱、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大胆放手操作,以此体会操作的快乐。

  2.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去探索,从而发展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

  五、说教学程序

  首先,通过认识新朋友──漂亮可爱的罐宝宝,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其次,通过操作活动“喂宝宝”尝试自己制作响罐。这样的设计,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使每位幼儿都有了动手机会和表现,在猜想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测、去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最后,在户外活动中,深化主题,愉快的结束活动,使幼儿意犹未尽的渴望再次的活动。

  教案目标

  1、在看看、猜猜、玩玩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魔术的探究兴趣。

  2、通过尝试操作魔术,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6)

——科学说课稿菁选

科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按颜色、几何图

  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 说教学重点

  《科学技术真神奇》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文是第一单元学*主题《科技改变世界》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单元领头羊的作用,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本单元的兴趣,充分调动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虽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是单元学*的主体的、直观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具体“事实”——即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介绍、著名科学家和他们探究、敬业的故事、儿童科技探究精神、兴趣、方法的培养等作为教育的素材,因为道理往往蕴含在具体的事实和行为当中。《科学技术真神奇》一课在内容上的重点有四个方面:

  1、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及其作用。

  2、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3、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4、当今及未来的科学技术探究。

  根据内容的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感受科学技术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探究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2、了解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教学难点是: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

  二、 教学重点的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走进世界”第6条和“我是中国人”第9、10、11条综合起来确定的。课程标准“走进世界”第6条指出:“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第9、10、11条指出:“通过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各行业的劳动和智慧,关注科学技术对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故教学重点的确定符合课标精神。正因为科学技术的神奇才能改变世界,从课题中“神奇”一词就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教者应该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来深入体会神奇的内涵。

  学生在“科学技术究竟神奇在哪里”这一重点问题的牵引下,充满好奇地去探究科学的奥秘,所以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既能激发学生学科学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也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能在具体的事例中感受科技的神奇之处。这一教学重点的定位既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情。

  三、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特点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合作学*法。2、观察研究法。3、参观访问法。4、应用资料收集、观看影像资料法。此教法、学法是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求知欲来制定的,努力体现了课标精神,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突出了教学的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成为孩子们探寻科学奥秘的真实旅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求知,在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此教法、学法体现了自治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学*方式,力求凸显高年段学生的'学*特点。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合作探究:主要是通过表演小品——烟熏火燎的材灶做饭和清洁、省力的电饭锅做饭,让学生讨论小品中两种方法的利与弊。采用分组用不同的学*方式,扩展了解、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科学技术运用。 (二)观察研究: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推理创造发明的过程。并且通过实物引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从人工到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过程,了解从人工到蒸汽机、电力、核能、风能、太阳能、磁场等动力的形成过程,从而感受社会进步的阶梯和科技改变人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三)参观访问: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有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主要是指农业技术、医疗技术、交通发展等方面的科技发明成果。可联系学生参观东莞科技馆的所见所闻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分享,增强直观认识。

  (四)应用资料、质疑创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了解现代科学的成就及憧憬未来科学的发展,本环节将以太空科技为立足点,拓展了解现代乃至未来新兴科技诸多领域。通过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纪录片,如神舟号飞船纪录片、国际空间站纪录片等,组织探究其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而又有探究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想象和创新能力。展示未来科技发展动态资料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热情。

  以上教法和学法适合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把活动、观察、质疑、调查访问、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融为一体的科学有效的综合性实践学*,能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导读: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我上的这节课是科学活动《火箭升空》这是整合课程《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中的一个活动。

  下面我先说一下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拓展幼儿的想像力及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2、尝试了解火箭升空的动力。

  3、初步了解反作用力。

  首先,我说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孩子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还不是很了解。

  这也正是《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所以我就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来设计了《火箭升空》这节课。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了解反作用力,难点定位于寻找反作用力。

  在活动的开始,我就利用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太空课件,来让幼儿展开想像,最后让幼儿看火箭升空[www。fww114。com网],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幼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索发现,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使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这些内容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都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为了孩子更进一步的了解反作用,我又做了“小小”游泳和滑旱冰的课件,因为孩子的认知都比较直观,所以我在课件上,又设计了向上向下的箭头,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力的方向了。

  在前面的几个环节里,我们只是听和看,对于反作用力只是一个思维上的理解,幼儿并没有亲自去实验,去感觉反作用力的存在,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在亲身

  活动,亲身体验,在获得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真正的理解的,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去探索,去体验,孩子是不会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的,所以我根据这一规律,也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安排了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孩子们都提供了汽球、弹力球、弹簧、皮球、滑板车、装水的大雪碧瓶、弓箭等等,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中寻找反作用力。

  在幼儿进行实验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认真的去寻找反作用力,只有极个别孩子只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所以就不太主动的去进行其他的探索实验,根据这个情况,我对这样的孩子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在不同的物体中找到反作用力。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所以在自由探索后,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获得不同东西中存在的反作用力进行讲评,让幼儿的大脑里有了一个反作用力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孩子们了解了反作用力,他们自然就会想到火箭升空的原理,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我给他们准备了皮筋,火箭图标,弓箭等等,让幼儿开动脑筋利用反作用力把自己的小火箭送上天空。

  一、设计意图:

  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的:轮子是圆的、窗户是方的、饼干是三角形的……。《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喜欢探索,而且他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观察、操作,从而感知*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让幼儿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我塑造了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形象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开始部分通过模仿机器人幽默、诙谐的声音设置悬念,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也为后面活动有效的开展做了一个铺垫。第二个环节,通过让孩子看看、说说等方式让孩子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寻找图形变换的秘密”。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着,最后,寻找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换的这一规律。结束活动时,又给孩子们呈现出一组图形拼贴画,激发孩子们动手制作的强烈愿望,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此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孩子们学*时的那种喜欢探索的精神,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深入。

  2.教具的制作比较多,上课时显得手忙脚乱,而且不精致,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不大。处理办法:把这一系列的教具全部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

  3.活动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的孩子操作快,反应快,但有的孩子时间不够。整改措施:把个别操作改成小组合作的'形式。

  4.教师的评价比较模糊。

  5.活动内容过多,比较繁琐。

  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困惑是:在课堂上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图形的变化》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也有足之处,幼儿在制作机器人的时候,不知利用手上的几何图形,可通过折纸、撕纸拼出机器人。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下学期科学领域的活动《寻找空气》。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与认识。

  首先,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世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本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在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空气的特征与作用,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3.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

  根据目标的总体指导方向,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知道空气有助燃、充气的作用。

  为实现活动目标,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的教法有:

  1.启发提问法:在活动中,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杯子里有什么?哪里有空气等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形成有效的师幼活动。

  2.演示教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将杯子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幼儿清晰地感知、发现杯子中是有空气的。

  3.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发现空气的秘密和作用。

  在整个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认识,锻炼幼儿的能力,还可以升华幼儿的情感。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为采用了以下学法:

  1.观察法:幼儿通过认真观察,感知空气的秘密。此方法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

  1.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

  2.玻璃杯、蜡烛、气球、充气用具每组一套。

  3.装有水的玻璃盆1个,小玻璃杯、打火机各一个、面巾纸。

  接下来,说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我采用了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来组织本次活动。

  1.教师出示玻璃杯,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只玻璃杯,玻璃杯里有没有东西呢?请你们看一看,猜一猜。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幼儿探索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的需要,是学*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活动的开始,教师通过出示玻璃杯和提出的问题,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并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2.教师做实验,请幼儿仔细观察,证明实验用的杯子里有空气。

  实验一:在玻璃杯里放进面巾纸,将杯子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大玻璃盆中,过一会儿再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子里的纸没有湿。

  实验前,引导幼儿猜想:面巾纸会与不会湿?为什么?

  实验后,教师提问: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

  对于面巾纸为什么没有湿,幼儿充满疑惑。在幼儿的疑惑中,开始第二次实验。幼儿对此,非常好奇,兴趣极为浓厚。

  实验二:如果杯子在水中倾斜,面巾纸会不会湿?为什么?杯子倾斜时,你会看到什么会从杯子里跑出来?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与讨论,寻求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刚才的两个实验告诉我们:杯子里是有空气的。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抛出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直观的感知和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3.引导幼儿探索实验,寻找空气在哪里,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1)请幼儿拿塑料袋在活动室各处找空气。

  (2)观察空气的颜色,闻一闻空气的味道,摸一摸,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哪里有空气?

  教师小结: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

  在此环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幼儿找一找、装一装,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点。在此环节,实现了活动目标1.

  4.小组实验,探索空气的作用。

  实验一:请幼儿为气球充气;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

  实验二: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教师引导幼儿实验时注意观察并思考:用玻璃杯罩住后,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实验后,小组讨论与交流实验的发现与结果。

  教师小结:空气有充气和助燃的作用。

  新《纲要》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在操作实验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此环节,我实现了活动目标2。

  通过幼儿寻找空气和小组合作实验,也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5.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说空气是宝贵的?

  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人与动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幼儿各自的认识。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归纳梳理出空气的重要作用。

  为巩固和拓展幼儿有关空气的认识,我将本次活动延伸到生活和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一步思考:水里有空气吗?高空中有空气吗?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

  最后说一下我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幼儿科学教育不能只重视活动的结果,更应重视它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发现空气的特征与作用。在活动中,遵循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特点,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何军,来自双沙镇罗庆学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第一节《身体的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是以后学*的主要线索,为以后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时学*过“动物的身体”,但对人体的结构并未探究过。虽然内容不同,但方法相似,都需要运用到科学的观察顺序和方法。经过一年的科学学*,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和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观察知道人体根据外形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人体的特点是左右对称。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眼看、触摸、手捏、耳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的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懂得尊重、关爱残障人。

  教学重点

  1、了解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的。

  2、身体的工作是由各个部位共同完成的。

  教学难点

  1、观察身体的内部器官

  2、做好观察记录

  教法

  本课我以“活动”贯穿教学始终,以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观察、体验、小组合作等,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学法

  本课体现了“以活动探究为中心”的学*理念,学生采用“观察—体验—得出结论”的学*方法,使学*内容具体化,活动化。

  教学准备

  课件、观察记录表、气泡图、装有物体的黑袋子

  教学活动

  1、引入

  师:大家知道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吗?

  生:不知道(知道)。

  师:那老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身体的结构”(板书)。

  2、揭题:身体的结构

  3、观察人的身体外形

  师:以前我们观察过蚂蚁的外形(展示幻灯图片)。今天老师免费为大家当一回模特,观察一下老师身体的外形,你会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

  生:从头到脚或者从上到下?

  师:那就请同学们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观察老师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

  总结外部特点: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体验活动1:我说你做

  师:我说一句话,你们做一个动作,可以吗?点点你的头,转转你的颈,举起你的上肢,跺跺你的下肢,摇摇你的躯干。

  师:大家也活动筋骨了,接下来出到填空题考考大家,我们的身体有左( )右( )。

  生:如左手右手,左脚右脚等

  师:比较身体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对称

  体验活动2:

  (1) 找两位 学生上前分别用两只手和一只手系红领巾。

  (2) 请两个同学,一个同学一只脚站立,另个同学双脚站立,一起向后转。

  学生交流体验(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人体的对称性让我们保持*衡,让我们更加的方便。

  (关爱残疾人、展示残疾人图片)

  4、观察身体的内部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外部,现在我们应该观察哪里了?

  师:(展示黑袋子图片)我这里有个黑袋子,请你们猜里面有什么东西?你们会用什么方法?

  生:看,摸,捏,听,摇,闻等。

  师:这个黑袋子就像我们人体身上的皮肤,把里面的一些内脏器官都给包起来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这些观察方法来感觉、推测内部的组成。

  激发学生的思路:

  ① 看手上冒起来的青筋,我们可以知道那是我们的血管;

  ② 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③ 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④ 说话时用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

  ⑤ 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⑥ 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⑦ 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

  在小组里,先看一看,再听一听,摸一摸,把你用眼睛能看到的、手能摸到的和耳朵能听到的身体的内部有什么,告诉小组同学,填写在记录表里。

  5、身体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体验:学生选择原地踏步或下蹲,并说一说身体有哪些部分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气泡图表示)

  师:你们在写字的时候呼吸停止了吗?心跳停止了吗?那它们有参与吗?

  师:我们写字这个动作,我们身体都有哪些部分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气泡图表示)

  师:对比两张气泡图,不同的活动中有相同的身体部位参与了活动吗?

  小结:说明每做一项运动,就会有好多器官参与,我们还需要全面了解身体,人体不仅仅能从外形上划分,也可以从功能上划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

  6、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吗(找学生回答)?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中班科学说课稿 (菁华5篇)(扩展7)

——中班科学《吹泡泡》说课稿(精选5篇)

  一、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附: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反思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

  主要目标是:

  1、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2、尝试用不同的器具吹泡泡,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3、尝试集体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一开始,我先让幼儿观察我给他们提供的材料,问这些材料能干什么?他们都说能吹泡泡,于是我让他们自己玩吹泡泡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幼儿提供的吹泡泡器具都是圆形的。让孩子们告诉我们他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孩子们回答出很多,有的说泡泡是圆的,有的说泡泡会炸掉,有的说泡泡有大有小,于是我引导他们观察用来吹泡泡的工具,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都说是圆的,顺着这个问题,我出示了方形、三角形的工具,让他们猜猜,用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还是圆的吗?孩子们有的说是的,有的说不是,于是我在一张大的记录表上记录下他们猜想的结果。再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一下,看看用这些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不是圆形的。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自己实验起来,他们发现,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我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活动最后的环节是让幼儿跟着音乐表演吹泡泡歌曲,孩子们轻轻松松的结束了活动。

  但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再吹时不知道怎样来吹,主要是我课前没有考虑到,总觉得这很简单,不需多加明,通过这节活动,我知道,在我们大人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在活动中还是应给孩子说明清楚。

  一、说教材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但在游戏中,我发现经常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圆形),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性: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为了充分挖掘吹泡泡游戏的教育价值,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二、说教具

  在这次科学活动中,我所采用的教具简单、易得。为了吸引幼儿,我挑了颜色不同的皮线。在制作泡泡水时,让我动了一番脑筋。开始的几次未能吹出泡泡,后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显示,在洗洁净或洗手液中适当加甘油、糖能成功吹出泡泡。

  三、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的流程为: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试一试、记一记、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泡泡产生了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的最后,分发给每位幼儿皮线,都体验了做泡泡器的快乐。

  设计意图: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但在游戏中,我发现经常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圆形),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性: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目标:

  1、 观察感知不同的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 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与实验结果。

  3、 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泡泡器、肥皂水、记录表、笔、各色皮线

  活动过程:

  一、 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利用圆形泡泡器与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二、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

  (1)你见过其他的泡泡器吗?

  (2)出示不同形状的泡泡器,认识后猜测:它们吹出的会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呢?

  三、 介绍表格并记录,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

  四、 幼儿操作实验:

  (1)它到底是什么样?用什么方法知道-----试一试。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并提醒幼儿记录结果。

  五、 交流、讨论

  六、 再次出示形状巧妙的泡泡器,引起幼儿自己尝试制作泡泡器的兴趣。

  幼儿每人一根皮线,自由制作泡泡器

  一、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儿童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儿童“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儿童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儿童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儿童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儿童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儿童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师给足儿童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儿童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与儿童有效地互动。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幼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儿童一臂之力,对儿童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儿童的学*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儿童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儿童的学*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儿童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儿童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幼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儿童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幼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儿童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儿童的探索兴趣引向幼师要求的方向,将儿童的学*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儿童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儿童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儿童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一、说设计意图:

  在六一家长排练节目时候,孩子在操场自由游戏中,我发现在场的孩子兴趣都集中在逗逗的“泡泡”上,有的试图用手去接住泡泡,有的孩子则想把泡泡吹上天,孩子们

  你一言我一语:“为什么泡泡有的会飞、有的会破、有大有小”,这时一个小朋友盯着逗逗手上吹泡泡的工具,说了一句:“逗逗这个吹泡泡的工具好大好长哦,我以前都没见过”。这时候孩子们都同时把注意力转到了逗逗手中的工具上,“我以前吹泡泡的是个圆形的”、“我的很小”、“我用过吸管吹泡泡”、“我也有逗逗这样的”……孩子们开始讨论起自己曾经吹泡泡的工具来,但是从他们的讨论中看出他们对吹泡泡的工具除了外形上的判断外,没有太多的观察和认识。而以新《纲要》中“科学教育生活化,学*身边的科学”、“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幼儿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的精神为依据,为了激发孩子们对泡泡以及吹泡泡工具的探究欲望,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吹泡泡》,让孩子通过活动对泡泡以及吹泡泡的工具有个全面的认识,也让孩子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验发现的成功与快乐。现在我班的孩子处于中班下期,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之间,在思维表现方面:我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有直接、简单和表面化的现象,主要从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认识事物。观察也是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在兴趣的刺激以及**不断的引导下才能更持久;行为表现方面:与上学期比起来我班孩子显得更加活泼好动,对生活中的一些有变化且好玩的事物与现象很感兴趣,对于的能动、能飞的事物总是感到很好奇。比如从树上掉下来的虫子,孩子们总是很好奇地围着它,数一数有多少只脚;看到飞过的蝴蝶就试图想把它抓住。现有经验方面:我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对具体事物的感性经验,开始能根据事物表面属性如颜色、形状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总的说来中班幼儿概括内容的水*还很低。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我班幼儿探究科学能力的实际情况,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情感态度——通过与同伴一起操作,在感知泡泡特性以及制作吹泡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成功与快乐。

  2、知识技能——通过运用触觉、视觉等感官感知泡泡会飞、易破、有大有小、是圆的的特性以及概括吹泡泡的工具是空心且气体能够流通的特性。

  3、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学*在生活中寻找并制作吹泡泡的工具。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吹泡泡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玩、且乐意玩的游戏,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操作后的观察总结,“感知泡泡会飞、易破、有大有小、是圆的的特性”这一目标对我们班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考虑到通常孩子们吹泡泡的工具都是买来的,也比较单一(圆形或者椭圆),不能引发孩子对吹泡泡的工具太多的思考,我将“了解吹泡泡的工具是空心且气体能够流通的特性”确立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孩子们能够总结出“吹出泡泡的工具都是空心且气体能够流通的”,但是要让孩子通过理解这一抽象的知识,把不能吹出泡泡的工具制作为能吹出泡泡的工具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达到。因此,我将“学*在生活中寻找并制作吹泡泡的工具”确立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