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实用五份

首页 / 数学教案 / |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 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2.在观察与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比较、联想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逐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合作交流的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掌握和是8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人

  1.小朋友们,炎热的夏天刚刚过去,夏天里你们最喜欢干什么?(游泳)每次游泳时,你有没有发现或想到这里面的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再到游泳池边去看一看。(多媒体展示游泳池图)

  2.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画面,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评析:由学生喜爱的游泳活动,引出话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内驱力。]

  二、展开

  1.自主探究新知。

  (1)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列出算式。

  (2)小组交流后集体反馈。刚才小朋友们都提出了什么问题?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5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儿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8个小朋友,游泳池边有3个小朋友,游泳池里有几个小朋友?

  游泳馆里有3个小女孩,5个小男孩,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游泳馆里有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帽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游泳馆里有6个没带游泳圈的,有2个带游泳圈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

  提问:你能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列出算式吗?教师适时板书:

  5+3=8 2+6=8 7+1=8 3+5=8 6+2=8 1+7=8

  8-3=5 8-2=6 8-1=7 8-5=3 8-6=2 8-7=1

  [评析: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知识水*、生活经验、个人兴趣的不同决定了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标准、思考问题的方向、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观察。

  5+3=8 2+6=8 7+1=8 3+5=8 6+2=8 1+7=8

  看看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4)再次引导观察。由同一幅图列出四道算式。看看这四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评析: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是由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自主探索活动构成的,是在合作与交流的氛围中形成的。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帮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5)试一试。

  小朋友真了不起!根据一幅图就列出这么多算式。你们瞧,小白兔为奖励大家正背着篓子给大家拔萝呢!(多媒体展示)

  ①观察交流图意,提出问题后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

  ②交流评价:说出所列算式表示的意思和计算的想法。

  2.巩固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小朋友们表现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再去玩具店逛一逛。

  ①学生观察图(多媒体展示),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②交流评价:结合图意,说出算式的含义,思考为什么第二幅图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今天,小熊可能遇到困难了。因为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妈妈答应它去公园玩,但它必须找出这样两张数字卡片,使得它们相加等于8,看它多着急。我们帮帮它好吗?

  ①同桌学生出示卡片操作,请两名同学板演。

  ②交流评价。

  (3)小熊终于可以去公园了,阿姨给小熊一张特殊的门票,完成上面的题还有礼物。

  ①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②独立完成。

  ③交流评价。

  (4)大家可真聪明,阿姨为小熊准备了一些鞭炮,为小熊祝贺生引用卡片逐题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口答。如答对,其余学生发澎、啪如答错,则发噬声。

  (5)放完鞭炮,我们跟着小熊到处走一走吧!看,小熊遇见谁了?

  ①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②学生讨论图意,独立列式。

  ③交流:结合图意,说算式的意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 2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正确计算和是2~6的加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语言表达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和是2~6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了吗?

  生:看过了

  师:你们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孙悟空的老家在哪儿吗?

  生:知道,花果山。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花果山看一看啊?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花果山,看看花果山上有什么。请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

  二、探索加法的意义

  1、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花果山上有猴子,桃子。

  生2:小鸟,鲜花……

  师:同学们说得都真好!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小猴子是花果山的主人,我们先来看一看关于小猴子的信息,好吗?

  (情境图出示关于小猴子的部分)

  第一次出示树上的猴子

  师:图画中都有什么呀?谁来说一说?

  生:树上有3只猴子。

  第二次出示石头上的猴子

  师:瞧,又出现了什么了?谁来说一说?

  生:石头上有2只猴子。

  师:谁能将这幅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树上有3只猴子,石头上有2只猴子。

  师:根据刚才同学说的“树上有3只猴子,石头上有2只猴子”这两句话,老师想问大家:一共有几只猴子呀?

  生:5只。

  师:同学们好厉害啊!这么快就知道答案了,你是怎样得到“5”的呢?

  2、用加法解决问题

  方案一

  生:我是数出来的。

  师:数是一种很方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5

  师介绍:数是一种很方便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要求一共有几只猴子,也就是将这边的3只猴子和那边的2只猴子怎样呢?

  生:合起来。

  方案二

  学生回答是用加法来算的。师:这位同学知道的真不少啊!是的,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猴子,也就是把3只猴子和2只猴子合起来,

  师:好,现在我们就把它们合起来。

  (黑板演示合的过程)

  师:老师用1个正方形表示1个小猴子,那树上的3个小猴子要怎样表示?

  生:用3个正方形。

  师:那河边的两个小猴子呢?

  生:用2个正方形表示。

  师:把3个正方形和2个正方形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是几个?同学们一起大声说,把3和2合起来是几?

  生:5

  师:把3和2合起来是5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谁能说一说?

  师:哦?你来说一说

  生:3加2等于5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把3和2合起来就用3加2等于5,前面写3,后面写2,合起来用“+“,写在3和2中间。这个符号,就叫加号。(强调加法算式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规范)

  黑板出示:3+2=5加号

  师:谁来一读这个算式?(生试读)

  读作:3加2等于5。跟老师读一遍。

  女生来一遍,男生来一遍。

  师:表示3个猴子和2个猴子合起来一共是5个猴子。谁还能像老师一样给大家说一说?

  生:3个猴子和2个猴子合起来一共是5个猴子。

  师:哎呀。这位同学说得真完整,谁还能像他一样呢?

  生:3个猴子和2个猴子合起来一共是5个猴子。

  师:结合图片,谁来说一下,这个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意思?

  生:树上的3只猴子

  师:“2”表示什么意思?

  生:河边的2只猴子。

  师:加号什么意思?

  生:加起来。合起来的意思

  师:5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共有5只猴子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求一共有几只猴子”就是把树上的猴子和河边的猴子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板书加法

  3、巩固练*

  师: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法。送走了淘气的小猴子,我们又迎来了可爱的小鸟。(出示小鸟部分)前面的小鸟飞的可真快,后面的小鸟都追不上了,谁能快速的告诉我,前面有几只小鸟?后面有几只小鸟?

  生: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师:一共有几只小鸟呢?

  生:6只。

  师:5只小鸟和1只小鸟合起来一共是6只小鸟。谁还能像老师这样完整地说一说?

  生:5只小鸟和1只小鸟合起来一共是6只小鸟。

  师:谁还能说一说?

  生:5只小鸟和1只小鸟合起来一共是6只小鸟。

  师:哦,意思大家都明白了。

  师:拿出自己手里的小棒摆一摆,有信心吗?

  学生取出小棒,摆5和1合起来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们都已经摆完了,老师想找一位坐的最端正的同学到前面来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上台演示的同时说一说5和1合起来一共是6.

  师: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过的加法算式表示一下呢?

  生:5+1=6.

  4.拓展练*

  白板显示桃子

  师:一共有几个桃子呀?怎样列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师:小朋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再列算式算一算,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你都找到了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有规律的书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7。

  师:对呀!因为这些所有的算式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一共有几个桃子。

  师:再请同学们横着观察这些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前面2个数位置换了。

  师:你发现了吗?它们的位置换了,但是得数怎么呢?

  生:得数不变。

  三、练*

  课本31页的自主练*1——3题

  1、基本练*:自主练*第1题

  2、看图说话:自主练*第2题。(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把条件和问题说完整)。

  3、学生自己编题。(让学生自己模仿第2题,编加法应用题)

  四、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什么知识了呢?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 3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教学点: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黑板出示:6+7=40+40=80+13=46+7=53+40=46+47=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加法计算,请看黑板,上面的这些加法题哪些你会算?哪些你不会算?

  学生根据前面学*的相关加法知识回答出:前面的5道题都会算,最后一道题不会算。

  教师指名学生口答出会算的题,并抽其中的46+7和80+13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

  46

  +7

  53

  教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教师:前面5道题同学们都会算了,那最后一道题呢?它又该怎么算呢?会不会和我们前面的几道题的算法一样呢?

  让学生做出猜测:可能是一样的。

  教师: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来验证吧!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新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例3情景图。

  教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列式解答吗?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6+47,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46+7的右边相应写上46+47。

  教师: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出:46+7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46+47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它们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满10了,46+47比46+7多加了40。

  教师:还记得前面我们在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借助了什么学具吗?

  让学生回忆起借助了小棒。

  教师:今天我们也可以首先借助小棒来帮助我们理解46+47的计算过程。

  指导学生活动:用小棒分别摆出46和47,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后,再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汇报出:把单根的7根小棒和6根小棒中的其中3根合起来,刚好凑成10根小棒,即成1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剩下3根单独的小棒,整捆和单根的合起来一共就是9捆零3根小棒,所以46+47=9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上显示:

  教师:利用小棒同学们已经能算出46+47的结果了,如果没有小棒用竖式我们又该怎样计算46+47呢?首先你会写46+47的竖式吗?

  请一生上台写竖式后教师用一块纸板遮住47的4。

  教师:如果我把47的4遮住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难发现遮住十位上的4以后的竖式和左边的竖式一模一样了。

  教师取走纸板,十位上多一个4以后该怎么算呢?你会算吗?

  如果学生有会算的,可请他来讲一讲他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计算的全过程,教师则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依然从个位加起,6+7满10了,向十位进1,剩下的3对齐个位写,然后把十位上的两个4相加得8,现加上进位的1合起来就是9,把9对齐十位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6

  +417

  93

  教师:比较一下两道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两道竖式后回答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一样。都要把数位对齐,并且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

  教师:除了这样算,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解答,如:①40+40=806+7=1380+13=93②46+40=8686+7=93③40+47=8787+6=93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在计算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教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你会算了吗?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做第90页试一试。分别抽三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在计算类似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记再加上个位上相加满十进位的1。

  2.教学例4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了,让我们来看看从这幅情景图中你又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相互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后集体抽一两个学生说出他提出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教师抽其中的一两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如:26+35=35+17=

  教师:这两个算式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小棒来算,也可以用竖式算,还可以用口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用竖式来计算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他口算的过程:如6+5=1120+30=5050+11=61。

  教师:口算的过程和我们竖式计算的过程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算法联系,其实口算的过程就是竖式计算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都理解竖式和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第91页第(2)小题并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

  课堂活动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都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

  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

  讨论写卡片。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

  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

  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

  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

  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

  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 5

  教学目标:

  1、认识加法+和等号= ,学*列加法算式。

  2、让学生体验数运算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材料:实物玩具娃娃 3 个,贴绒教具梨 5 个, 2+1=3卡片 和+ 、 -的图片、操作纸,教育挂图。

  2、分组活动材料:写有 5 以内加法算式苹果卡片若干、树卡片若干 。

  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实物口述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5以内的加法含义。

  1、师:今天老师买了几个玩具娃娃,老师先买了 2 个玩具娃娃,又买了一个玩具娃娃,老师一共买了几个玩具娃娃?

  2、引导认识符号+ 、 =

  师:哦,是的小朋友们真棒,是的 2 个玩具娃娃加上 1 个玩具娃娃,一共有 3 个玩具娃娃。 (教师边说边列出2+1=3的算式。 )

  师:小朋友们看这里除了数 字之外有两个特别的符号你们认识吗?师出示+这个是什么符号,你们认识它吗?你们觉得这个是什么意思?师出示 =这个是什么符号, 你们认识它吗? 你们觉得这个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告诉学生: +叫加号 ,读作加上 。 +表示把东西合并起来,东西变多了。 =叫等于 , =是表示左边的两个数加起来是右边 的这个数。引导学生正确地读算式2+1=3这个有数字和这+ 、 =加起来 的叫做算式。

  二、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口述应用题列式计算。

  1、教师边演示贴绒教具边口述应用题。

  师:老师又买了几个梨,分别在红盘子里放了 2 个梨,黄盘子里放了 3 个梨,两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梨呀?

  师:今天老师要交给小朋友一个任务,看着这个图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出 来,这个任务你们能不能完成呢?(请小朋友拿出操作纸)

  交流分享:说一说你列的式子。两个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梨?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任务都完成了吗?小手举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你们完成任务的情况。

  三、出示教育挂图《学*5以内数的加法》 ,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列式你计算。

  师:小朋友完成任务的情况可真好啊!老师摆好水果后,就去花园散散步, 那你们看, (出示图)这里的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请学生回答) 那你们能不能用这些花列一个加法算式题呢?请小朋友们开动你们的脑筋看 谁最快列出算式题(请学生列算式,回答)

  四、学生分组活动,巩固 5 以内数的加法知识。

  师介绍分组材料。

  (1)师:老师去了花园后,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果园,可是果园的伯伯说: 要进果园要算出果子上的算式把果子送到果子树上,都算对了才让老师进去,可是果子太多了,请小朋友来帮老师算一算好吗?

  (2)学生操作练*,教师观察学生列式及运算情况。

  (3)师集中同学看学生挂果子情况。

  (4)师:谢谢你们哟,帮了老师一个大忙了。

  五、教学结束。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实用五份(扩展1)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6篇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复*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的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复*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二、复*

  1、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进位加法卡片,学生自己整理,小组合作进行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

  2、学生说说自己的整理过程

  3、请你观察你的整理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说一说

  横着看:

  竖着看:

  斜着看:

  4、你在做的时候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说计算方法。用凑十法

  三、课堂练*:

  1、请你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算式计算,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2、学生计算

  四、独立作业:与家长做口算卡

  五、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影片(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影片,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2=5

  2+3=5

  c.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思维方式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3

  教学内容:练*四

  教学目标:练*看图意列式,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重点:会填写未知加数

  教学难点:填写未知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己看图列算式,说图意。

  生:10-2=8已知飞机里和飞机下边共有10个人,飞机下边有2个人,求飞机里有几人。用总数减去飞机下边的2个人,就是飞机里的8个人10-2=8

  8+2=10已知盒子里有8块糖,盒子外边有2块糖,一共有几块糖?用加法。8+2=10

  二、求未知加数

  1.看盒里有几只果茶?(7瓶)再放几瓶就是10瓶了?(3瓶)你是怎么算的?(从7数到10,还有3个。10-7=3)

  2.看:小刚做了几个灯笼?(6个)再做几个就是8个?(2个,从6到8还差2个,8-6=2)3.算一算:3题

  三、看谁做的快

  注意几减0还的几。

  四、小猫钓鱼看谁钓的最快

  五、游戏:

  猜一猜左右手凑10。 左右手凑9

  六、赛跑

  1.观察哪一队跑得快?为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算术问题?(两队共有几人?哪一队快?男生几人,女生几人,共几人?

  七、作业:练*10以内加减法口算卡片

  板书: ?人 8块糖

  飞机图 2块糖

  10-2=8 8+2=10

  教学反思:多数学生计算较快。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四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 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足球吗?那我们就一起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吧。

  二、 进行新课

  1. 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戴帽子的有1人,没戴帽子的有9人)

  再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表达,并相机在情境图中用括线、问号等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但弄清了图的意思,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出示问题1(图意: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怎样算一共有多少人呢?你会列式吗?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6 + 4 = 4 + 6 =)

  再问:你能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着重说一说是怎样算出6 + 4 = 10的,并强调可以根据6 + 4 = 10,直接写出4 + 6的结果)

  出示问题2(图意:一共有10人,左边有6人,右边有多少人)。

  提问:要算右边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板书:10 - 6 =)

  再问:怎样算出10减6等于几呢?(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加法算式想减法算式结果的方法)

  出示问题3(图意:一共有10人,右边有4人,左边有多少人)。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并很快算出结果吗?

  学生列式,并算出结果。

  谈话:刚才有小朋友说,图中1个小朋友戴帽子,9个小朋友没戴帽子,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先自己写出算式,再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每一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

  2. 教学试一试。

  谈话:我们来做个抛花片的游戏好吗?(拿出花片)老师这里有10个花片,每一张花片的正面都印着花的图案,背面都没有图案。像这样(边说边操作)把10个花片抛在讲台上,请小朋友猜一猜,可能有几个正面朝上,几个背面朝上?(学生猜可能出现的结果)

  验证:想知道谁猜对了吗?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老师数一数。(指名数花片)

  提问:你能根据抛花片的结果,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指名说出四道算式)

  谈话:请小朋友从自己的学具中数出10个花片,抛一抛,看你抛出的几个正面朝上,几个背面朝上?再根据抛花片的结果写出四道算式。

  反馈各种不同的结果,当学生说自己抛出的是5个正面朝上和5个背面朝上时,提问:你怎么只写出了两道算式?

  谈话:根据抛花片的结果,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算式,你能把这些算式按顺序排一排吗?(学生活动)比较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课题:和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板书)

  三、 巩固练*

  1. 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还想做游戏吗?(动画演示:小老鼠出8,大象从卡片中找出2,小老鼠说算式:8 + 2 = 10,大象说算式:2 + 8 = 10)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同桌合作,一个小朋友任意出一张卡片,另一个小朋友很快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一张,使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得10,并说出两道加法算式。

  2. 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得数。

  3. 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4. 想想做做第4题。

  先自由地说一说,填一填,再有顺序地说出可以填哪些算式。

  5. 想想做做第5、6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填写算式,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

  四、 课堂总结。(略)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和发展的主体。

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探索、交流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学*活动中,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引导学生直观操作,经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探索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交流时,引导学生将语言描述与操作演示结合起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计数器

  学生准备:

  计数器、学具盒

  预*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展示、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在校学*生活已经一学期多了,在这一学期多的时间里,有谁在校内或校外主动捡拾过垃圾?

  生:(举手)

  师:及时表扬,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师:刚才通过看图我们知道,小朋友们正在捡拾废弃物,保护环境。通过看图,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两名小朋友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

  二、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那么,怎么解决它们呢?

  教师板书:两名小朋友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

  师:那位小朋友能列出算式呢?

  学生说教师列在黑板上:25+7=□(个)

  并表扬列出算式的学生。

  师:那位小朋友能计算出结果呢?

  教师引导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只要合理就加以表扬。

  然后,教师板书: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

  让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比较以上三题与上一节计算的不同与联系。

  三、类化练*、限时作业:

  35+6=46+5=57+4=68+3=

  79+2=24+7=77+6=84+8=

  四、课堂: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表扬。

  板书:

  保护环境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

  25+7=32(个)□○□=□(个)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实用五份(扩展2)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实用10份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使学生从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中知道根据一幅图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的计算出两式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一副图写两个算式。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光盘、4个红菜椒、3个绿菜椒、。 学生: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奠定基础

  2+2=

  3+2=

  5+0=

  1+4=

  3+3=

  2+4=

  2+4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运用情境,探索交流

  (一)创设情境

  在植树节里,植树小队的小朋友出发了,你们瞧!(教师出示主题图)。

  1、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个小朋友去植树,又来了1个小朋友。)

  2、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加法)

  (二)学*5+1和1+5

  1、师:好,你怎么列式回答的?(5+1=6)

  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原来有5个小朋友);1表示什么意思?(后来来的一个);那6呢?(一共有6个小朋友)。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数字的意思,那谁能合起来说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呢?

  (原来的5个小朋友和后来的1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6个小朋友。)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呀,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不看图,你会算5+1=6吗?(注意:加法与合成有关)

  (5和1可以合成6。)

  师,你们可真会算。5个小朋友和1个小朋友,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列成算式5+1=6,

  2、师:那么,根据这幅图,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吗?(1+5=6)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同伴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复*

  1、口算

  20+4032+1040+4842+475+23

  4+6451+834+534+5083+1

  (1)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二、新知引探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真棒。瞧!有个班级举行联欢会,我们也去看一看。他们现在好象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

  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么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算式怎么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4+9=

  3、尝试计算

  师:怎么算呢?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请小棒帮忙。

  4、交流算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过程)

  24+9=3324+9=331+9=1024+10=34

  631323+10=3334-1=33

  30

  5、比较算法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

  把你喜欢的那种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巩固算法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45+67+6374+9

  三、巩固练*

  1、基本练*

  7+69+56+4

  27+639+56+54

  (1)独立练*

  (2)反馈

  (3)你有什么发现?

  2、对比练*

  23+467+252+6

  23+767+852+9

  (1)口算得数

  (2)比较异同

  (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改错练*

  25+8=23()

  47+5=97()

  36+7=43()

  4、发展练*

  35+()=4()

  四、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3

  教学内容:

  做个加法表。(教材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难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4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且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而用加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加法的含义,又可以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了一般步骤和策略;渗透了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

  备内容

  9加几(1课时)→9加几的计算方法

  8、7、6加几(1课时)→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解决问题(一)(1课时)→从不同角度寻找信息解决问题

  5、4、3、2加几(1课时)→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解决问题(二)(1课时)→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逆向”的加法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即“拆数凑十法”。

  2、能熟练运用“凑十法”准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掌握用加法求总数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2、在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感受算法多样化,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备重难点

  重点

  1、学会用“凑十法”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正确、熟练地“拆数”。

  2、能从不同角度寻找信息解决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5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或圆片。

  投影片(主题图抽拉片),人物贴图,开放题材料(红花、绿叶、信封袋)。

  教学设计

  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主题图抽拉片: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

  △交流汇报:

  生1:有4只小鸟在吃小米,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吃小米

  生2:我看到在大森林里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在一起就是5只,列式就是:4+1=5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1=5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勾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的桥梁。贾老师把静态的教材制成动态的投影片,使情境活动化,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中,理解图意,激发学*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师: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师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生1: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数数法。)

  (根据回答贴图板书)

  生2: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接着数。)

  生3:我可以心算。

  生4:我会数指头或小棒来算。

  生5:先有4只小鸟,又飞来5只小鸟,4和1就组成5,所以4+1=5(师给予高度评价。)

  4.师生评价。

  a.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生评略。)

  b.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说明理由。

  [此环节明显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不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标准》的基本理念。]

  分层练*,辨析算理

  1.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a.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b.全班交流,汇报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2=5

  2+3=5

  c.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d.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集团和不变规律)

  2.第24页的做一做第2题。

  a.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b.口头列算式。

  c.打开书第24页填上书上。

  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活动。

  a.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b.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c.生生互评:给优胜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贾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想象、拼摆,全面巩固了所学内容,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开放二字。

  1.教学时,思维方式的开放。在探讨4+1=5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开放情境。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贾老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想法和自己的选择。

  2.教学评价趋于开放。师生互评计算方法,生生互评小组的使用评价形式的开放,有效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题的开放。由于绿叶即(条件)有多余,所以学生要给花蕊里5、4、3等红花配绿叶,就要经过观察,口算等思维过程,结合小组同学的审美观点,可以摆出多种多样的图案,同时,5以内加法的各种算术基本都口算一次。*题的开放,学生的开放,学生就有多种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得到自己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6

  教学内容:综合练*课(P59练*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1、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

  1、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

  40+30 90-50 100-80

  95-5 80-80 60+6

  40+20+8 80-50+4

  40+50-30 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 40+20+30

  70-40-30 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 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7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理解加法的含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发现计算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桌合作的能力。

  教育学生要热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2重点难点

  学生正确理解加法的含义。

  学生能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5的加法

  一、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五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我们一起来复*一下,准备好你的小手。认真听1和2组成几、2和3组成几、3和2组成几、4和1组成几、3和1组成几、1和3组成几、2和2组成几、1和1组成几。

  生边拍手边回答。

  二、导入

  师:同学们的倾听能力有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动物园之旅。快看,谁来欢迎你们了

  三、新授

  认识加法

  师:仔细看小丑拿出了什么

  生:汇报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生:汇报

  师:你真是一个注意听他人说话的好孩子,这回你又发现了什么小丑又拿来了一个气球,一个气球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师:谁能把两次发现连起来说一说

  生:把观察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表达的真完整。

  师:根据你两次的发现,你能提出一个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3+1=4读作3加1等于4(贴在黑板上)

  师:这个符号“+”叫什么这个算式怎样读呢

  师:你们为什么用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加号”表示什么(课件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用加法来计算。

  师: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加法”

  师: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来解决问题呢(开火车说一说)

  四、巩固练*

  师:小丑看大家这么聪明,在动物园里出了几道数学题,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那我们快快进去吧(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课件2只小鸡2只小鸡2+2=4

  课件3只小鸟2只小鸟3+2=5

  师:这些小动物可爱吗当你面对这些小动物时,应该怎样做呢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你会怎样做呢

  生:汇报。

  师: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爱护小动物的好孩子。

  师: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用加法来解决的问题

  生:结合教室里的物品进行汇报。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处处藏着知识同学们累了,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放松过后,小丑又来了,他想知道为什么3+2=5呢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

  生: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3加2等于5.

  师:总结,那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组合法。

  师:你还有什么方法

  生:从3往后数2就是5,所以3+2=5同学们我说的对吗

  师:谁听见他刚才说了什么(板书点数法)

  师:你认为这两种方式,哪种方法更快就用你熟悉的方法算一算

  4+1= 1+1= 2+1= 1+3= 1+4=

  1+2= 1+3= 2+3= 3+1= 2+2=

  师:帮小丑解决问题很高兴,为你竖起大拇指。

  五、总结

  学*加法计算方法3+1=4读作3加1等于4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画填方格、独立笔答、开放题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3)用5个△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

  1+4 3+2 4+1 ……

  2.发展题(印发)。

  (1)看算式,先画○表示,再填得数(印发)。

  ①1+2=□_________。

  ②2+1=□_________。

  (2)直接填得数

  2+1=□ 3+2=□ 1+3=□

  3.开放题:□+□=5。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9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学*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加法的知识虽然简单,却对后面的学*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设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通过学生的实际演示(1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和课件演示(把1只黄纸鹤和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的含义。

  通过观察教材上的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发散思维,理解加法的含义。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再用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圆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叠纸鹤吗?老师这里有几只纸鹤。(课件演示:1名男同学与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黄纸鹤与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合起来能不能用一种简便的方法表示出来呢?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1只黄纸鹤与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合起来都是3,很自然地提出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引导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1)自主探索,同桌相互说一说。

  (2)提问:从刚才的方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强调:1名男同学与2名女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黄纸鹤和2只红纸鹤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讲解边配以手势表示合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再配以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与人交流的意识。

  2.学*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演示上面的活动,抽象出数1和数2。

  师:上面的1名男同学我们可以用“1”来表示,2名女同学可以用“2”来表示。

  (2)教师明确: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来表示?

  师:1+2等于几?“等于”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是等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4)教师小结,引出课题,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节课我们来学*5以内的加法。(板书:加法)

  (5)读一读加法算式。

  ①教师范读。

  ②同桌互读。

  ③指名读。

  设计意图:由直观形象的演示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进一步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出示教材24页的气球图)

  (1)看图,这幅图画了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3个红气球,1个绿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

  (3)引导学生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4)学生明确:3+1=4。

  (5)师生共同小结:把几样东西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4.发散思维,展开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3+1=4来表示的加法事例,师举例:有3朵小红花,1朵小黄花,合起来是4朵花,即3+1=4。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散思维,列举事例。

  (1)有3名男同学,1名女同学,合起来是4名同学,即3+1=4。

  (2)有3块水果糖,1块奶糖,合起来是4块糖,即3+1=4。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得出3+1=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5.感受加法算式的多样化。(出示教材25页小松鼠玩耍图)

  (1)看图,说明图意,根据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松鼠?

  (3)小组之间讨论:应怎样列式计算?

  (4)列出算式:3+2=5。

  师:3加2等于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5)出示课堂活动卡,探究多种算法。

  (6)师生评价。

  师: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种算法,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介绍后,教师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语言表述,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教师在这里不再是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案 10

  本单元教学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共36道题。分9加几(8道题),8、7加几(13道题),6、5、4、3、2加几(15道题)三段编排。

  1.算法多样化是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

  (1) 学*算法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接受算法;另一种是经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索,创造算法。传统数学教学采用第一种教学方式,把**认为最好的算法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精讲多练,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技能。但是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明显不足的。新课程提倡后一种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鼓励他们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的算法。由于生活背景、思考角度和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学生的算法必定是多样的。算法多样化是学生群体积极主动地思维,个性充分发展的表现。绝不是把多种算法一一教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

  (2) 新的计算教学可以是这样的过程: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教师用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激活已有经验。帮助学生收集操作材料。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教师保障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帮助解决操作和思考中的困难。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确认或修正自己的算法。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呈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方法进行同类题的计算。教师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算法。选择时期引导部分学生改变或提升原来的算法。

  (3) 客观地说,学生的各种算法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个别算法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允许学生选择算法的同时,要引导他们优化算法,提高思维水*和计算能力。优化算法不应是教师否定学生原来的算法,告诉他们怎样想、怎样算。如果这样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接受学*,甚至挫伤学*积极性。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首先要感觉自己的算法存在不足,如过程麻烦、速度不快等,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然后借鉴、吸收他人算法中的先进成分,改造自己的算法。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促成内在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同伴的算法,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2.通过9加几的教学,使学生基本学会凑10的思路与方法。

  第86~89页教学9加几,一共八道题。例题和试一试各教学一道,其他题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八道题的计算思路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是有变化的。

  (1) 例题着力把学生引上凑10思路。先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凸显认知矛盾,再让学生探索得出一共多少个桃的方法,然后形成9+4的计算思路。

  ① 学生能在图中很快看到13个桃,但是,他们不会注意得出13个桃的方法,这是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例题的目的不是得数,是算法。因此,组织学生交流前,要安排他们想一想,13个桃是怎么知道的,理清楚自己数或移的过程。还可以与同桌相互说说,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② 可以这样算不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算法,是引导他们对各种方法进行数学化思考。

  凑10是计算进位加的策略,是各种方法的共性。把盒子外面的1个桃移到盒子里面是凑10;一个一个地数,也要先数满10个,再接着往下数。找出各种方法中凑10的共同点,能突出凑10策略,有利于学生数学地思考。

  怎样凑10是技巧,要让学生理解把4分成1和3的原因,才可能把这样的思路迁移到其他9加几的计算中去。

  (2) 让学生应用例题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其他题,逐步提高凑10的水*。

  ①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都先圈出10个(或看出10个),再用凑10的方法算。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考,积累凑10经验。学生往往在圈10个的时候就看到了得数,不再经历计算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求他们填算式下面的方框,体会凑10的算法。这种形式在初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有组织思路的作用,要注意学生填数的次序,绝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借助题组体会,计算9加几的过程可以看作连加的过程,9+1是连加的第一步。从而对凑10有更清楚的体验,计算思路超越填方框那样的模型,显得有条理和比较顺畅。

  ③ 整理九道9加几的算式,先计算9+1,再依次计算9+2、9+39+9,学生能有许多体会。如9加几的进位加都可以通过9+1+计算。又如,加号前面的数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大1,得数也大1。这些体会能使计算思路简捷、灵活。

  3.教学8加几和7加几,进一步掌握凑10法,并鼓励学生应用其他经验计算。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 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

  先用小棒摆一摆,是为了体验凑10的活动与过程。如果看图画里的喇叭,可以知道一共15把,但不容易获得进位加的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行8+7的抽象计算,思考难度又过大了一点。先摆小棒,能把9加几的进位经验迁移过来,为获得8加几(或7加几)的计算思路搭建*台。

  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 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 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4.教学6、5、4、3、2加几,鼓励学生选用适宜自己的算法。

  进位的6、5、4、3、2加几一共15道题,从下表可以理解教材的编排。

  教学内容:

  6+96+86+7

  5+95+85+7

  4+94+84+7

  3+93+8

  2+9;

  6+65+6

  6+5

  已有基础:学生能口算9加几和8、7加几;前面没有接触

  教材安排:

  试一试略加引导,想想做做中掌握;在例题和试一试里教学

  (1) 例题教学要以凑10法为主,因为6+5和5+6都是这一段里的新知识。至于怎样凑10,喜欢怎样就怎样算。

  (2) 试一试里的6+6,可以凑10算,也可以从6+5、5+6、5+5这些加法推出。4+9和5+8的算法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如果凑10,要让他们体会拆小数、凑大数稍方便些。如果选择9+4、8+5推理,要鼓励并使更多的学生应用这种思路,但不要强求全体学生都这样想。

  (3) 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调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相同的。第2题继续引导从大数加小数推理相应的小数加大数的得数,使教学的进位加法题能算得又对又快。

  5.结合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继续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通过下面五点提高学生的能力。

  (1) 整理条件。第89页第7题先说一说在图中看到的信息,再填一填,体会要有条理地一个一个讲清楚信息。在解答第93页第7、8等题时,应坚持进行说条件和问题的练*。

  (2) 用表格呈现实际问题。第93页第9题的表格里有三个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里的各个数据,完整地说出每个问题的条件与问题。解答以后,还要比一比三个问题的计算方法,明白求一共有多少都是把大班有的和小班有的合起来,初步体会数量关系。

  (3) 根据问题选条件,根据条件选问题。第96页第4题,三幅图表示三个条件,每解决一个问题只使用其中两个条件。第99页第9题里也有三个条件,每选两个条件都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这些练*能让学生体会条件与问题是相关的。

  (4) 改变问题的陈述。第98页第7题的问题是现在有多少个?第99页第11题的问题是小明最少有多少枝蜡笔?最多有多少枝?这些问题仍然是加法问题,表达中没有一共这个词,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惯和能力。

  (5) 用同样多间接地表达条件。第99页第8题,一班花坛里花的朵数在图中数得,二班的朵数不直接说出来,也无法在图中数,用同样多隐蔽地表达。略微增加思考的难度,使实际问题具有挑战性。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实用五份(扩展3)

——一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一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组成,并初步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合作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具:磁性苹果、课件

  2、学具:苹果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今年苹果大丰收,老师也摘了些回来。瞧,咱黑板上这一堆苹果,你估计估计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数数吧!

  学生估计苹果数量。

  1个、2个……10个。

  2、实践操作:

  师:大家都想亲手分苹果吧?咱们按小组分苹果吧!(板书:分苹果)

  活动要求:4人一个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有想办法的、有操作的、有记录的,比比哪组合作的最默契,分的而且方法多。

  小组一边动手分,一边记录。(附小组活动记录表)

  3、汇报分苹果情况:

  (1)师: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进一步理解分苹果:课件再现学生分苹果的情况,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思想。

  小组汇报,展示活动记录表。

  10个苹果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

  4、理解10的加减法

  师:苹果分成1和9,你想到了什么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苹果还可以怎样分,你想到其它算式了吗?

  1+9=109+1=10

  10-1=910-9=1……

  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

  5、练*口算10的加减法:

  (1)师:数一数、连一连,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想要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还需要一盘有几个的?

  (2)找规律填空。(附题目)

  学生连线,发现其中有一盘是5个的没的连。

  还需要一盘有5个的。

  找规律,口算填空。

  6、数学活动: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

  10-4=()10-8=()10-1=()10-2=()

  10-10=()4+5=()10-9=()10-3=()

  学生口算得出号码:

  62980917

  7、小结:

  师:把今天数学课上有趣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或同学,然后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编成算式告诉给大家!

  课后编电话号码,同学之间可以练*10以内的加减法。

  复*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复*目标:

  1、提高口算、竖式计算的能力,巩固口算技巧。

  2、提高看图提问题的能力。

  3、能正确填写﹥﹤或﹦。

  教学重点:

  计算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40+3045+769-5097-6

  30+659+3653-884+7

  91+524-98+3796-80

  二、提出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书包比铅笔盒多多少钱?64-18=46(元)

  (2)铅笔盒比书包少多少钱?64-18=46(元)

  (3)铅笔盒和书包相差多少钱?64-18=46(元)

  (4)书包和铅笔盒一共多少钱?64+18=82(元)

  三、用竖式计算:

  58948598

  +37-35+15-89

  ----------------

  95591009

  84466664

  -59+27-48+28

  ----------------

  25731892

  四、在○里填上﹦﹥或﹤

  34+29○29+3453-36○54-36

  49-37○49-3667+38○67+34

  第二课时

  复*内容:1、观察与测量。

  2、有趣的图形。

  3、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测量。(略)

  二、有趣的图形。

  (1)图中有14个长方形。

  (2)7个正方形。

  (3)3个三角形。

  (4)10个圆形。

  2、小白兔看到的是房屋的侧面。

  小山羊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

  1、33+4265-4945+56

  86-3447+4898-89

  61+3374-5526+35

  89-5463+1738+34

  45+3777-4975+25

  2、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牛比羊少18头。

  提问题:(1)兔子有几只?37+6=43(只)

  (2)牛有几头?37-18=19(头)

  (3)图和牛相差多少?43-19=24(只)

  (4)兔比牛多几只?43-19=24(只)

  (5)牛比兔少几头?43-19=24(头)

  3、(1)需要(2)两车,还有(4)个空座位。

  (2)学生共需要(90)元,老师共需要(12)元。

  4、13+34+45=9297-39-27=31

  65-56+11=20xx+33-55=22

  第三课时

  复*内容:元、角、分的认识。

  复*目标: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有关知识。熟练使用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1)买毽子和小鹿共需要4元1角

  (2)买娃娃、熊猫、小汽车共需要94元。

  (3)买小汽车、熊猫付了100元,找回41元。

  (4)50元钱可以买:A毽子小鹿娃娃B毽子小鹿小汽车

  C毽子小鹿熊猫积木

  D娃娃和积木

  (5)积木12元,付钱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张10元2张1元。1张10元1张2元。

  2张5元2张1元。2张5元1张2元。

  12张1元。6张2元。

  二、加一加,说一说

  15+16=3115+25=4015+26=41

  25+26=5116+26=4216+25=41

  四、哪只小兔拔了哪个萝卜?用线连起来,看谁拔得最多。

  第四课时

  复*内容:图画应用题。

  复*重点: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大象运木头

  先独立完成

  再交流

  (1)34+38=72(根)

  (2)90-72=18(根)

  二、套图游戏:

  独立想想

  交流说说

  每人套两次,他们可能套上哪两个?

  可能套中小狗和小松鼠。

  可能套中小象和企鹅。

  可能套中小狗和小象、小狗和小鹿。

  可能套中小狗和企鹅。

  ......

  三、有趣的图形

  请学生实际动手折一折

  在长方形纸上折一折。

  (1)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

  (2)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过*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面图形。(板书:*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的学生在小组学*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惯。

  一、教学内容

  分类与整理。(教材第27~28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分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会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从图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各个图形分别有几个?(学生仔细观察图,引导学生说说分别有什么图形,并说一说分别有几个)

  1、学生汇报:

  师:比少多少个?比多多少个?(同桌相互交流,点名学生回答)

  2、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圆柱有( )个,球有( )个。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学*新课

  1、教学教材第27页例1。

  (1)学*按单一标准分类、整理,感知分类、整理。

  (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有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的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自由分类整理,再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

  ①可以按形状分类。

  ②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很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师:我们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几个。(给几分钟让学生自由解答,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再点名学生回答)

  学生汇报:

  ①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圆形、心形和糖葫芦形三类。数一数知道圆形有5个,心形有4个,糖葫芦形有3个。

  ②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圆形、心形和长条形三类。数一数知道圆形有5个,心形有4个,长条形有3个。

  师:说得很好!那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引导学生说出圆形气球最多,长条形(糖葫芦形)气球最少。

  师:想一想如果按颜色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每种气球又各有多少个呢?请小组内分一分,数一数。

  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

  按颜色分类分成了红气球、黄气球和绿气球三类,数一数知道红气球有3个,黄气球有6个,绿气球有3个。

  (2)学*按不同标准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球还可以怎样分类。

  老师组织汇报交流。

  学生每次分完,都要说说是按什么分的,为什么不同的同学分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如有的同学按颜色分;有的按个数分等)

  教师提示:分的时候必须按同一标准把所有气球都分完,分完之后才能发现很多问题。

  2、教学教材第28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2情境图,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

  引导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按大人和孩子分,大人有8人,孩子有4人。

  按男、女分,男有6人,女有6人。

  板书:

  师:还可以怎样分?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分组的方法。

  (2)分一分,填一填。

  答案:填表略,答案不唯一,如可以按男、女分,也可以按出生在上半年、下半年分。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七”第3~4题。

  指导学生先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再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各分几类?并数一数每类各有多少?

  第3题:6 4 3 3分一分、涂一涂略。

  第4题:(1)分一分、涂一涂略。

  有4个,有3个,有3个,有5个,有3个,有4个,有6个。

  (3)提问不唯一,如:*面图形比立体图形多几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了吗?

  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

  1、分类的方法。

  2、分类的依据。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和生活才会有规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2、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巩固。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按形状给气球分类,初步学会分类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类计数结果,再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按颜色重新给气球分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而且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参与气球的分类与整理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内容: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师:盘子够了。那么勺子和杯子够用吗?先数数勺子有几把,然后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看一看,勺子够吗?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教学内容

  认识100以内的数。

  教材分两大段七小段安排:

  1.认数:①认识几十和一百(P24~26)②整十数的加、减口算(P27~28)③认识几十几(P29~31)④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P32~34)

  2.数的大小比较:①100以内数的顺序(P35~36)②比较数的大小(P37~38)③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语表示两数的相差状况(P39~41)

  另外还安排了单元复*(P42~43)和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P44~45)。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从上面谈到的两大段、七小段的内容安排来看,与传统教材显然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

  (1)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几十几。这样安排便于学生了解几十几的组成,可以了解几十几介于哪两个整十数之间,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认数和计算相结合。这样安排好处有二:①可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因为这些口算都是以数的组成为根据的;②为以后的加减计算打基础,以后的加减计算归根到底都要进行这两种基本计算。

  (3)中间安排百数表承上启下。由于前面认数是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几十几,对100以内数的数序还没有完整认识,所以中间安排百数表以承上。另外百数表是自然数列的一部分,而在自然数列中后边的数比前边的数大,这一规律就成了比较数的大小的依据,所以又起了启下的作用。

  (4)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用日常用语表示数量相差状况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和两位数的数值。

  (1)借助直观有什么好处?

  ①多数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能按顺序从1数到100,但对这些数的实际数值未必了解,也就是缺乏数感。对于较小的数建立数感的最好方法是数实物。观察实物建立数值表象。

  ②逐步认识计数单位、十进关系和数位。

  学生对数值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以1为单位认识数值的多少上,应逐步建立更大的计数单位,并认识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逐渐学会用大小单位相结合来表示数的大小,书写出来就要用到数位,所以在认数过程中要逐步扩大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认识。而这些新的认识又离不开直观手段。

  (2)教材上是怎样用直观材料表示数值和十进关系的?

  主要的直观材料有两种,一种是小棒,另一种是计数器。前者是纯直观具体,后者是半具体半抽象。利用小棒是在已经直观认识1捆是10根的基础上,先认识几捆就是几十,10捆捆成1大捆,认识10个十是一百(P24),再认识几捆另几根就是几十几(P29)。这样借助小棒的多少,学生很容易感受数值的大小。每部分内容在用小棒表示后马上引入计数器,计数器的优点是它已经引入了数位,利用了十进制,这是它抽象性的一面,每位上珠子的多少,又能表示这个数位上单位的多少,这是它具体性、直观性的另一面,所以在认数时离不开计数器,教材在计数器上标出了计数单位,并用文字叙述了数位顺序。

  此外在练*中还用一串珠子表示1个十,一摞木块表示1个十,一筒羽毛球表示1个十,增加十的表象,特别是P25第3题,P30第3题,让学生自己把小球、五角星圈一圈先构建计数单位十的模型,再利用模型数数,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3)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认数过程外还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要突破几十九添一后是多少这一难点。

  学生数数时数到几十九下边往往数不对是几十,也就是在拐弯处出问题。教材对这一难点的突破很重视,P29专门安排了三十九添上1是四十这一内容,教学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特别是经历把10根再捆成1捆及原来有3捆又添1捆成4捆这一过程,真正理解39添1为什么是40,这不仅是数数的需要,也是以后进位加计算的基础。

  ②要重视数的组成的教学。

  了解数的组成不仅是感受数值大小的需要,也是今后四则计算理解算理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的`组成,P25第2题直观认识几个十是几十,P26第5题则抽象地认识整十数和100的组成。P30例题除利用计数器学*写数外,重点也放在数的组成上,P31第5、6题,P34第1题借助直观练*几十几的组成,P34第2题则抽象地利用数位知识写数。

  3.妥善组织计算教学。

  (1)整十数的加减要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理解算理。教材的例题了三种算法。一是十个十个地数;二是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单位个数相加;三是利用知识迁移,3+2=5,30+20就等于50。减法也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时要注意两点:①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引升到以两位数的组成进抽象的数学思考。如30+4,如果不看图,怎样想?30是3个十,4是4个一,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所以30+4是34;又如34-4,34是3个十和4个一合成的,-4就是去掉4个一,只剩3个十,就得30。但不要求学生死记此推理过程。②要注意教学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

  4.利用百数表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材在呈现百数表时有三点创新:

  (1)让学生自己把百数表填完整,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序。

  (2)让学生观察百数表发现规律,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还能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用不同的框在百数表中框数,进而根据框中的一个数猜另外三个数。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把握数序规律。

  教学时要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切实地组织学生参加上述学*活动。

  5.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安排比较数的大小的内容。

  (1)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选策略比较数的大小。

  P37的例题选材来自于儿童心中的现实生活,不但能激发学*兴趣,而且能激活现实生活中已有的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

  在进行46和38的比较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选策略进行比较。书上呈现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估计的方法从数的组成上去比,把46看成四十几,38看成三十几,四十几比三十几多;另一种是利用数序比,从小到大数46在38后面,46大。此外学生还可能运用的比较方法有:以40作中介来比,46比40大,38比40小,所以46比38大;上升到法则来比,46十位上是4,38十位上是3,4比3大,所以46比38大。这些比较方法都很好,都是学生的思考,都能弄清道理。

  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较方法,并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提高数学思考的水*,但不宜讲法则,不必统一比较方法。

  (2)关于用日常用语表示两个数的相差状况的教学。

  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列入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能使数学内容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时应注意三点:①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教材在例题中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在“试一试”中教学少得多,在“想想做做”中教学多得多,这样教学当然是可以的。也可以在例题中增加小狗做85个,然后两两比较,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个词语的含义。②不要对四个词语在数量上予以界定。这些词语不是严格定义的数学概念,不好量化。一般是给定两个数,让学生说相差状况,或给出相差状况后在几个给定的数中选数,不安排让学生找比20少得多和少一些的数之类的练*,因为如果出现10、11等,很难说清楚。③要尊重学生的用语,如多一些,学生表达为多一点点,多得很少都是可以的,不过课本上的四个词语学生要理解。

  6.重视数感的培养。

  前面提到的借助直观认识数值,了解数的组成,认识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用日常用语表达两数的相差状况,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感的安排还有:

  (1)联系现实生活认数、读数。

  如认识运动服号码,了解数的序数意义(P26⑦),数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的张数(P30①),看病时的就诊号码(P36④),春游时选择车辆(P42⑤)。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话,说家人的年龄,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数物体的个数,数一段路走几步(P44~45),等等,这些练*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可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练*五个五个地数数。

  P41③安排了在1~30的数中从2开始隔一个圈一个初步认识双数和单数,接着安排学生利用单、双数找门牌号,这项内容不仅是解决某些生活问题的需要,也使学生对数的奇偶性初步感知,为以后有关知识的学*作些铺垫。教材在P30②安排了五个五个地数香蕉,P42③让学生对应钟面上的数字填写小格数,既练*五个五个地数数又为以后学*钟面认识打基础。人们数散放的东西时往往五个五个地数数,安排这项内容体现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安排估计和猜数的内容。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判断一个数接*哪个整十数。P37①判断“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使学生认识到六十几介于60和70之间,P41①在90~100的某几个数中判断哪个数最接*90,问97接*90还是100?93呢?P42②问46接*50还是接*40?44呢?这样的练*为以后的估算打基础,因为估算时需要把一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计算,当然这也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②组织猜数游戏。P26⑧猜兔子有几十只,P43⑧猜两位数。一个学生想好一个数写出来盖位,让另一个学生猜,写数的学生不断地根据猜出的数给予提示,值到猜对为止。可以轮换进行,并比赛谁猜的次数少,学生很感兴趣,渐渐地学生就有了猜数的策略,逐步缩小区间。

  ③估计物品的数量。P45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先猜蚕豆、花生米、黄豆的粒数,再数数,培养估计能力。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主题图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

  课件出示练*题,学生进行练*,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材简析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材课程,主要设计理念是:趣味性、实践性。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学*内容以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实践活动为主。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学*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惯。

  6、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四、 时间安排

  单周四下午3:40——4:40

  五、主要措施

  1、以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纲要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为依据,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惯,培养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课上组织好每一个教学活动,把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落实下去。

  六、 内容安排

  1、认数

  2、我的位置

  3、趣味拼图

  4、折一折,比一比

  5、我会编故事

  6、猜一猜

  7、找规律

  8、生活中的数字

  9、巧摆火柴棒

  10、有趣的数学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36页—37页

  教材分析:

  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图形。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常见的*面图形,体现“面在体上”的设计思路。为了形象生动,通过物体给这些图形拍个照片,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情境,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设计理念:

  1、努力给学生现实的、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数学活动中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过程:

  (用不同颜色的`图形纸贴出来的)

  哇,好漂亮!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

  探索新知

  1、师:今天,咱们班来了新朋友,大家想和它们交朋友吗?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新朋友叫什么名字?”

  “我想知道新朋友长得什么样?”

  “我想知道新朋友家住在哪儿?”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有什么爱好?”

  ……

  那大家想和这里的图形交朋友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2、生说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3、它们长什么样呢?

  “长方形是长长的;

  正方形是四条边一样长,方方的;

  三角形有三个角;

  圆没有角圆圆的。”师奖励学生图形,

  说得真棒,这个奖品“长方形”送给你。

  4、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面面相觑)

  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木块,用手摸摸它们的面。

  “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师点点头,奖给生一个正方形)

  “老师、老师,长方形住在我书的上面。”(师奖给生一个长方形)

  ……

  5、我们给这些新朋友拍拍照片好吗?

  “没相机,怎么拍呀?”

  师:有铅笔和白纸吗?(师示范了一个)生拿着积木,铅笔、白纸,描了起来,然后剪下来,师启发学生还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6、其实,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师就有很多。你们能给你们剪下来的图形找到自己的新家吗?

  “找到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的那些物体的面上。”

  墙壁上、门窗上、开关上、钟面上、流动红旗上,水桶上、地面上……点缀了一层。

  7、全课小节,并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巩固14个生字,会写“牙、尺”两个字。

  2、体会自选商场为人们带来的方便。

  3、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把字词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商品名词卡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出示本课不注音的9个词语,你还认识他们吗?

  2、认读词语中的生字

  (课件将生字变为红色)。

  齐读生字

  将词语中的熟字去掉,指名认读生字

  将生字打乱顺序认读。

  3、找朋友。(拼合体字:场、奶、笔、作)

  4、课件出示:小兔走迷宫(在迷宫里认读生字)。

  5、出示“面包、牛奶”等9种商品图,学生贴商品词卡。

  (贴对了带领全班齐读,错了同学纠正齐读。)

  6、商品分类:哪些东西摆在同一个货架上?指名摆词卡,读词。

  7、小结 商品分类摆放了,人们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

  (二)学*课文

  1、师:小明逛了自选商场,他是怎样夸自选商场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反馈(东西多,买东西方便)

  4、出示句子朗读指导。

  自选取商场里的东西真多。

  在自选商场里买东西真方便。

  5、说话练*,要求学生用上课文中的9个词,并边说边出示商品词卡。

  出示: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呀!有XXXXXX,有XXXXXXXX,还有XXXXXX。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牙、尺”两个生字。

  2、你会书空“牙”吗?(“牙”的第二笔“竖折”要一笔写成。)

  指名书空。

  3、学生齐书空,教师范写。

  4、教师范写“尺”,提醒“尺”的撇、捺要舒展。

  5、学生各描红、临写1个。

  6、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四)、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学生将课前收集的`商标拿出来,指名认读自己收集来的商标上的汉字。

  2、逛“自选商场”。

  (1)四人小组将商标分分类。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实用五份(扩展4)

——一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一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第二课时(P94-95)。

  二、教学准备

  光盘、统计图、卡片、挂图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针对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具有一定合作交流学*的基础及具有初步的统计知识,故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喜欢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策略选择】

  这节统计活动课主要是通过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做好分析和决策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融为一体。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创设熟悉的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个星期四我们都要上“活动课”,喜欢上吗?老师这儿有一张图,我们向大家介绍“活动课”的一些情况。(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活动课”情境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共同探讨,学*新知。

  师: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统计了什么吗: 在“红、黄、蓝、粉”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请拿出卡片,把你喜欢的颜色写下来。(此时,光盘播放音乐)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组长收集一下。看来,大家喜欢的各不相同,那小精灵想知道我们喜欢颜色的人数是多少,该怎么办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看看同学怎么说的?(播放光盘中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是的画面)

  师:新同学建议你们明白吗?我们准备开始记录了。请拿好纸和笔。(在教师报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来不及记录的情况,教师要捉住这一契机,问:你们为什么来不及,你是怎么记得呢?有没有同学们记下来的?)

  师:现在,我们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播放光盘:新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的画面,此时,小结:两方面同时进行:打钩,画○的方法都能又对又快地记录,)

  师:为什么“正”字法,同学们认为是更好的方法呢?(播放光盘中教师重点介绍的“正”字法)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较,你们和同桌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统计方法比较适合你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连续在光盘和真实的课堂中来回切换,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相对竞赛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问题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且光盘的回答也能最大限度上补充学生相对不足的答案)

  师:现在,你们都选好了自已喜欢的统计方法吗?我们重新开始,来进行记录了。

  (此时,学生经过了对比,自已亲身操作,都有了一定的统计知识的认知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统计结果?(投影出示:学生的统计结果)

  师:如果,我们现在有“涂方格”的方式开表现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请打开书本第95页,看小精灵是怎样涂方格的?同桌交流一下。

  师:(贴出挂图)谁来说说: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该怎样表示呢?(放手让学生讲述),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统计,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收获,看来,统计的作用可真不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统计。比如说,要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多少个同学过生日,就要用到它。(设计意图:通过数、看、比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中,从中真切体验统计的的操作过程与统计魅力,也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练*巩固,深化新知(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学*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由课内的应用拓展到课外的实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数学一年级: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借助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多种方法计算整十数之间、整十数与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下面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一位先生在南极,不怕冰天和雪地,身穿黑色燕尾服,里面套着白衬衣。这位先生是谁呢?(企鹅)它生活在哪里?(南极)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学生介绍)大家愿不愿意多了解一些有关企鹅和南极的知识呢?那可要听好了。(P19)

  现在,南极的小主人欢迎同学们到冰雪覆盖的美丽的南极大陆上做客。(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大家南极的.小主人都有谁么?(板书企鹅、海豹、贼鸥)

  二、新授

  (一)教学红点标示的内容

  1、数一数

  (1)仔细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企鹅、海豹、贼鸥各有多少只)

  (2)咱们先来看一下企鹅,这么多的企鹅,大约有多少只呢?同学们想怎样来数呢?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出企鹅的只数,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一只一只地数,二只二只地数,五只五只地数,十只十只地数,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到底谁说得最接*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多数同学喜欢用十只十只地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数较大宗物品时也可以用10个放在一起或圈一圈的方法来数一数。

  2、摆一摆

  (1)刚才我们用了数一数、估一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你手里的学具摆一摆吗?如果一根小棒代表一只企鹅,你能用小棒摆出100只企鹅来吗?

  (2)你摆出了吗?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谁能想个好方法,让其他同学可以一眼看出有100只。

  (3)10个一是10,1个十是10,2个十是20,……那么10个十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

  3、拨一拨

  (1)你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10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你能否拨出50、70、100么?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100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就是说百位在十位的左面,我们说在百位上拨出一个珠子就是100。

  (二)教学绿点标示的内容

  1、刚才我们数了企鹅的数量,现在我们来数一下海豹和贼鸥的数量?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数出海豹和贼鸥的数量,然后用小棒表示,集体交流,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用小棒表示它们的数量。

  2、能否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的数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式来进行拨珠子,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

  (三)练*

  自主练*1: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分别估出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再数一数,看看你估得准不准,最后在计数器上拨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练*了估算,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了数的组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练*2—6

  [教学过程]

  1、自主练*2:我说你数

  一人说出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既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地数或5个5个地数,等等。

  2、自主练*3:数一数,填一填

  根据图意自己填空,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4:看图,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你能试着连一连吗?先让学生说一说气球上各数的组成,然后再进行连线,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小猴不能连73,而连37?

  4、自主练*5:估一估,说一说

  2008年青岛作为奥运会的一个比赛场所,将进行帆船的比赛,现在就有许多的选手来到这里参加训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训练的情况。啊!这么多的帆船,大约有多少条呢?谁能估一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自主练*6:小游戏

  (1)找一名同学一起做示范。

  (2)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理解“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并正确使用。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复*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复*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学生一上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认知基础。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在计算和比较中整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采用不同形式的题组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并能体会加减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但在练*的准确率和速度还有待提高。通过数学活动,诱发学生整理知识的需要,引导学生对口算进行归类和整理。学生对于不计算比较大小的练*还有一些困难,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体会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在与同学交流和教师指导下,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复*,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加、减法运算的特点,体会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

  [教学重难点]

  复*巩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会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梳理口算方法

  1、师:通过第四单元的学*,我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今天我们和小绿娃一起去口算王国,回顾一下口算方法,检验一下我们的口算本领。

  2、依次出示:53+20 53+2

  53-20 53-2

  横着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竖着观察,上下两题的异同,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口算方法: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先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将结果与一位数相加;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想用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然后将算出的结果与整十数相加,计算中要仔细审题,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

  二、口算练*

  1、题组练*: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64+3= 76+20= 30+59=

  64-3= 76-20= 3+95=

  64+30= 76+2= 59-30=

  64-30= 76-2= 95-3=

  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师:口算中要提醒注意什么?(红色圈出第三组算式中的59和95)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

  2、数学游戏:

  (1)明确题意:将两个数相加算出和,再相减算出差。(指名示范)

  (2)提出活动要求: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求两数和,一人说算式求两数差,然后填写学*单。

  (3)同桌同学互相练*,集体交流。

  3、圈出正确的答案。

  20+17(19 37) 66-20(46 64) 88-8(8 80)

  6+22(82 28) 47-4(7 43) 4+9(49 13)

  学生独立完成,抽两题说说计算过程。

  4、口算小能人

  (1)看题心算得数。

  (2)开火车读算式说得数。

  (3)限时完成口算题,要求做完后检查,养成良好的学**惯。

  (4)同桌互查互批(要求:逐题检查,判断对错,任选加、减法算式各一题,同桌互说计算过程,过关的画星。)

  (5)教师巡视,全班纠错。

  5、不计算,比较大小。

  (1)抽出口算题中第一、第四组,

  师:你能不计算,比较两道算式得数的大小吗?

  46+20○46+2

  77-60○77-6

  55+2○55-2

  57-4○75-4

  学生比较大小,并说说思考的过程,师随机小结。

  (2)学生独立练*: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

  87-30○87-3 2+26○26+2 46-3○64-3

  52+40○52+4 3+35○35-2 ★46-20○56-30

  全班检查,指名说说最后两题的比较方法。

  (3)这些算式得数都相等吗?判断对错,并说说怎么想的?

  4+70 = 70+4 □ 47-10 = 57-20 □

  4+70 = 7+40 □ 47+10 = 57+20 □

  师:通过这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6、拓展提升:花朵后面藏着几?想一想,说一说。

  4□+□5= 89 4□-□5= 12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口算复*,你有什么收获?在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中,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复*

  53+20=73 53+2=55

  50 3 50 3

  70 5

  53-20=33 53-2=51

  50 3 50 3

  30 1

  [教学设计意图]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口算复*,笔者在教学中基于教材第63页第1-4题的内容,不拘于教材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适当增补。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复*引入从比较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口算53+20和53+2,以及比较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53-20和53-2入手,通过比较、估算、说计算过程,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诱发学生整理知识的需要,体现了整理和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对口算进行归类,再进行纵向比较,梳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感受加减法口算之间的联系。

  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练*形式进行针对性练*,第一层次:通过游戏形式,进一步练*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的口算,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增加了圈出正确的答案一题,让学生在比较和选择中,进一步强化口算方法。第二个层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综合练*,为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增加了开火车说得数的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让学生经历心算、口算到写得数的过程,提升了口算的趣味性,并将评价的权利下放给学生,通过互评、互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评价中来。第三层次:从口算题中选择出两组有关联的算式,让学生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发现加减法算式的特点,体会加减法算式运算中的一些简单规律,如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越大,和也越大;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大,差越小等等。在学生交流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一组练*加以强化。为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补充了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在相似的算式中发现不同的部分,并在纠错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在完成所有练*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跳一跳的机会,补充了一组动脑筋题:4□+□5= 89和4□-□5= 12,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填写,考查学生对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全课总结环节,通过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收获或说说在口算中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回顾全课内容,并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数学在我们*常人眼里都是一门难学的科目,为大家整理了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复*:

  1、把下列图形或图案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 2 3 4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教师出示风车。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风车)

  3、你们喜欢风车吗 ?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钉、小棒、纸)你知道风车的风叶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吗?(正方形)

  二、感受新知,比较观察

  1、你们说的很对,做风车的风叶需要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已经和我们见过面,是个老朋友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这节课我们继续约会这些老朋友,学**面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面图形的拼组。】

  2、请大家拿起一张神奇的长方形纸,像老师这样指一指上边。谁知道和上边相对的`变在哪里?对了,我们边指边说下边。我们可以说上边下边叫对边。

  3、凭你的观察,上边下边的长短怎么样?(相等、长短一样)数学可不是这说说就可以的,有什么方法能动手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呢?

  (用尺量、用绳量、对折)我们选择一种方法来证明一下。这样上下对折,发现了什么?(上下对边一样长、上下对边相等、上下对边完全重合)

  4、请你观察长方形里还有另外一组对边吗?(有,左右对边)凭你的观察,左右对边的长短怎么样?(相等、长短一样)现在我们有没有方法证明左右对边相等?一起来像这样左右对折,发现了什么?(左右对边一样长、左右对边相等、左右对边完全重合)

  5、 通刚才两次对折,我们可以概括地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请同学们美美的读一遍我们动手验证的结果。(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6、 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指一指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我们观察一下,正方形四条边的长短怎么样?(一样长、相等)有没有方法来验证一下?

  (对折。学生边说边做动作)请你上来做老师的合作伙伴。看看这个角和这个角叫对角,我们这样折这叫沿对角线对折。看,还有另外一对对角,再沿对角线对折,你发现了什么?(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请同学们美美的读一遍我们动手验证的结果。(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7、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折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变成了4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正方形变成了4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

  也就是说,一个图形可以变成很多个同样的其他图形。

  8、请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神奇的长方形纸,谁有办法把它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把一条短边和一条长边重合)右边多出来一个什么图形?

  (长方形)轻轻地剪掉长方形。看,神奇的长方形纸里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利用刚才的经验,把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又变成了什么?

  (四个小的三角形)

  很好。请小朋友把手放好,摸摸耳朵仔细听,小手放好看老师。(表扬表现好的小组) 刚才我们用一张神奇的长方形指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把正方形指对折再对折,变成四个小三角形,等一下又要用剪刀轻轻剪开。剪的时候注意,这里有一个中心点,减的时候不能剪刀中心点,剪出三角形边的一大半就可以了。然后拿起三角形的一个角往里捏,留下一个角再往里捏……,看看做成了什么?(风车)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你的风车,如果有困难同桌帮忙做一下。

  快让你的风车转动起来吧!观察风车转动时是什么图形?(圆形)

  9、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做风车的过程中你都发现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原来啊,图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想知道图形中跟多的秘密吗?我们一起快乐的摆一摆吧!收好风车,下课时装饰教室。

  10、你想玩拼图吗?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请拿出学具盒里的长方形卡片,看看能拼成什么新的图形?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用这样的两个长方形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

  拿出正方形卡片,看看能拼成什么新的图形?

  用相同大小的4个正方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拿出三角形卡片,看看能拼成什么新的图形?

  小组合作,用4个 三角形卡片, 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用9个三角形卡片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比一比,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你能用一个圆剪出一个正方形吗?

  你能用多少根小棒拼出这些图形?

  (展示学生拼组作品)同学们的想法真多,你们真棒!

  三、动手实践

  1、接下来我们来变个魔术吧!请同学们轻轻把书翻到28页,看做一做。

  你会用一个圆形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请小小魔术师们动动脑筋,按照书上的步骤剪一剪。指生边说边做,说明每一步图形的变化。

  (把圆形对折,变成两个半圆形,再对折,变成四个扇形,在扇形两边的端点描出点,连成线,减下去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们真是太聪明了!

  2、哎呀,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我想用两种颜色的三角形拼成一幅漂亮的装饰画,可是我对自己设计的图案不太满意。

  你们愿意帮助设计一些漂亮的团吗?

  拼图比赛

  (出示29页第1题)学生动手拼图形。互相交流欣赏,展示。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图形的拼组,同学们学的很投入,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拼成的图案,你们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展示七巧板拼图)

  五、作业

  用正方形纸设计地砖铺成图案,比一比谁拼出的图案又多又漂亮!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练*十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应用题。(板书课题:练*十(2))

  二、综合练*。

  1、练*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应用题。

  (1)练*十5。

  A、出示第5题图,数一数搭这样一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6)

  B、搭5个这样的长方体,是几个几?求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怎样算?

  C、学生列式计算,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十6。

  A、出示第6题,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学生独立在练*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C、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3)练*十7。

  A、出示第7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人,一辆面包车坐的人数是小汽车的4倍,求一辆面包车坐多少人?)

  B、面包车坐的人数是小汽车的4倍,是几个几人,求一辆面包车坐多少人用什么方法算?

  C、独立在练*本上完成,订正时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练*十8。

  A、出示第8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有几个问题,哪3个?

  B、不计算你怎么知道小军和小红、小明谁用的'钱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军用的钱是小明的3倍,是3个5元;小红用的钱是小明的2倍,是2个5元;小明是1个5元;3个5元最多,所以小军用的钱最多。)

  C、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5)练*十9。

  A、出示第9题,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三、作业:

  1、不计算,在○填上>、<、或=。

  2、应用题。

  (1)做一套校服用2米步,做2套校服,一共用布多少米?

  (2)做一套校服用2米布,做另一套校服用了3米布,一共用布多少米?

  (3)小明做了3颗五角星,小新做的是小明的6倍,小刚做的是小明的4倍,他们谁做得多些?小新和小刚各做了多少颗?

  1、教师都能按照要求提前备一周的课,课时量充足。能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逐步完善预设的过程。如王校长《识字6》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一处景点”的活动,让学生将词串表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夏金侠老师《识字8》教学预设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了“我做你猜”的游戏和“看图说句话转转盘”的预设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陆璐老师设计《**的扁担》一课时通过具体语境和插图理解“山高路陡”,显得扎实有效。

  2、多数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能运用新理念设计教学过程,重难点突出。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能注重关注学生个体,注重情境创设和兴趣培养,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内化,注重实践性与拓展性。如:丁礼秀、石德芬老师在备课中进行了很好的体现。

  3、教师们能重视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使板书真正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张灵宁老师让学生画一画秋姑娘写的信的样子,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王越越老师设计“秋姑娘的信还会写给谁?”鼓励孩子想象写话,捕捉了文本中生成点;毕言琳老师设计让学生编课本剧演一演,注重了语文的实践性。陈晓飞老师的《梅兰芳学艺》板书设计抓住“勤学苦练”突出从“没有神儿”到“有神儿”的变化,理清了文脉。

  4、教师们对教学的反思态度,比以前更认真了。很多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得失,撰写课后反思,写得实在,具体,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如杨霞兰老师能从指导朗读方面反思了《我叫神舟号》的.成功做法;刘暄老师在《江南》一课反思时不仅反思了自己的教法还反思学生的学法;周寰寅老师反思《识字7》时围绕“图文结合识字”深入展开,针对性强;潘成越、朱小力老师的课后反思详实、丰富,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5、手写备课的教师态度认真,页面整洁、清楚、美观。老师们备课态度认真,工作扎实。母案中圈圈点点,并且对现成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地增、删、改、批,留下了老师辛勤耕耘的串串足迹。如王越越老师、陆璐老师的备课笔记看着真是一种享受。

  6、方余顺、周寰寅和满斌三位教师的工作态度更是值得学*,他们不仅要备好自己主学科的课程内容,在兼职学科的备课上也毫不马虎,教案备得非常认真。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书本、图形卡片、数字卡片、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新课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些书本,都是些什么?

  生:语文书、数学书、生字本、数学本、拼音本。

  师:通过上节课《整理房间》的学*,我们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给物品分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分类整理自己的桌面的东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语文的东西分成一类,数学的东西分成一类。

  师:哦,你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不同分的,(板书:学科)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师:嗯,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是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的确了不起!(板书:用途)还有其它分法吗?

  生3:老师,我把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一起。

  师:对了,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他是按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整理这些物品时,想了许多方法,有的按学科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可见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当分类方法比较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三、拓展巩固

  1.给人物分类

  师请几名小朋友上台来。其它小朋友认真观察,然后按一定的标准给讲台上的人分类。

  生1:我分两类,一类男的`,一类女的,从性别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从年龄分的。

  生3:我分成戴发卡和不戴发卡的,还可以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

  师:这几位小朋友观察角度很特别,可见分类时,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2.给图形分类

  师:小朋友拿出准备的图形卡片,你会给它们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颜色分成红、黄、蓝三类。

  生2:我按形状分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类。

  3.给算式分类

  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算式卡片:

  6+2=8 10-1=9 5+4=9 10-1-1=8 3+4+2=9 3+2=5 9-1=8 5+2+1=8 9-4=5 9-2-2=5

  (1)读一读这些算式卡片

  (2)先说一说你想怎样分类

  (3)在小组内按不同的标准具体分一分

  4.给图片分类

  师出示图片:熊猫、小鱼、自行车、小狗、汽车、飞机、轮船、蝴蝶、老鹰。

  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1)可以分成动物和交通工具两类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类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那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师总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和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整理其它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准备课:上学了

  教学内容:1——2页

  教学目标: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数学的最初步热情。

  3、让儿童在数数过程中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以感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感,产生愉悦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问:九月一日是什麽日子?学生回答,板书(上学了)

  今天,小朋友们上学了,老师先带小朋友一起参观校园,请小朋友门仔细的观察,我们的校园都有什麽?

  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参观校园,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看见了一些什麽?学生交流]

  师:是啊,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的乐园,宽阔的操场就是我们活动的天地,校园是我们学*和活动的场所,你喜欢自己的校园吗?

  二、出示挂图

  老师这里也有一所美丽的校园图,你们还想不想看看?

  学生观察:这所校园有些什馍?同学们在干什麽?

  观察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0]

  小结:小朋友刚才观察的非常仔细,数的也非常认真,在校园里,我们找到了那些数呀?学生说1——10,并齐读

  三、那你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说说身边的事吗?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小朋友们说的很好,原来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到处有数学。

  四、谁知道我们这节课上的什麽课吗?你们喜欢数学可吗?

  课后记:

  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能认识、读、写10以内的数,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

  2、让儿童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在比较事物大小,多少,高矮的过程中,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初步体验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用自己的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计算过程。

  4、注意数字,符号。算式的规范书写,培养儿童认真看,认真算,认真写的良好*惯。

  5、-让儿童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数学活动的经验与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时间:

  22课时

  1、1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4——5页1——5的认识例1——例3

  教学目标:1、对1——5各数感性的认识

  2、培养良好的*惯

  3、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1、边摆边数数

  2、由抽象的数到物体可一表示什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特别是数字,我们常常用,请你仔细听,找找老师说的下面的这句话中有那几个数字:小红书包里面有1个文具盒,2本书,3个本子。你能象老师这样用数字说一句话吗?

  二、教学例1

  (1)出示图,看图,用数字说一句话

  (2)想一想,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图意吗?

  (3)按照数字顺序从1说道5

  三、教学例2

  (1)摆学具数数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从1到5

  92)在黑板上写1——5,请学生在黑板上数字上面百圆

  (2)老师指圆,学生说数,

  问:3个圆片用几表示?5个圆片呢???

  老师指数字,学生说圆片。

  问:3用几个圆片表示?4呢?

  四、教学例3

  刚才用数字2表示2个圆片,2还可以表示什麽?

  看书5页例3

  小结:2可以表示任何个数使的物体。

  小组讨论:说说3、4、5可以表示什麽?

  全班交流

  五、课堂活动

  6页1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5页例4,6页课堂活动3、4,12页练*一1、2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1——5的认识

  2、初步感知1——5各数的联系,变化,感悟数序

  3、初步学会用手指比,划,涂,写1-5

  4、操作分小棒,亲身体验探索数的分解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规范书写1-5各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昨天我们学*了1——5个,小朋友们能用手来表示吗?

  二、教学例4

  1、看书例4,共右个要求:比,划,读,写,想想,你认为小手和小嘴怎样分工最

  合适?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根据手和嘴的分工,完成例4

  自己练*后小组交流

  3、书上有这样一句话,1添上1是2,2添上1是3,……….你能用手指表示吗?

  4、教学在田字格里面规范书写

  91)让学生说1——5的形状

  (3)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4)学生练*

  三、课堂活动

  1、6页1,写数

  2、6页3,圈一圈,写一写。

  出示这些图,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3、下面用5根小棒分成2堆,看谁的方法多。

  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

  12页1、2

  课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7页0的认识,例1——例3,8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通过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主动探索的良好*惯。

  4、正确书写0

  5、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重难点:

  1、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正确书写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当节日的时候,人们总会放飞许多美丽的气球,你们见过吗?(幻灯演示)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防飞前是几个?用数字几表示?放飞后小朋友没有气球了,用用什麽表示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的新的数字“0”(板书)

  二、教学例1

  小朋友一个气球也没有了,佣0表示,0表示什麽?一个也没有用什麽表示?出示吃鱼图:(1)这图话的谁?在赶什麽?

  (2)原来有几条鱼?现在呢?

  (4)原来有3条鱼,用几表示?现在一条也没有,用几表示?

  三、教学例2

  1、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上有什麽?0在什麽地方?0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直尺上开始这一段叫起点,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四、教学例3

  1、老师示范书写0

  2、学生书空

  五、课堂活动

  1、8页1——2

  2、老师出示放大的方格图、引导学生认识方格,0在这里表示什麽?

  从左3往右数,你发现了什麽?

  还可以怎样看?

  老师: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依次多1,从右往左,依次少1

  3、12页3

  课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9页比较大小,例1——例2

  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正确使用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辨证唯物思想。

  教学重难点:比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美丽的春天到了,花园内开了许多美丽的花,花儿真镁,引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瞧,谁飞来了?

  你能用那些数字表示图中的小动物和花?学生数并且填在书上

  学生用学具摆花儿和动物,并且比较多少。

  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摆法和结果

  怎样更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会一个一个对着摆的方法来比较物品的多少?

  二、探索

  1、比较同样、多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花和蜜蜂,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老师:蜜蜂的只数3,花儿的朵数也3,3和3同样多,我们就说3等于3,用3=3表示,中间的符号是等号,学生练*读并且书空

  练*:老师摆4个圆,学生摆同样多的三角形,说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你能在说一个几等于几的式子吗?

  2、比较多与少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蜻蜓和蜜蜂,你发现了什麽?

  蜻蜓的只数是4。蜜蜂是3,4比3多,我们就说4大于3,写做4〉3,中间的符号是大于符号。学生练*读,并且书空

  蜜蜂十。蜻蜓4,3比4少,就说3小于4,写作3〈4,中间的符号是小于符号。学生读并且书空

  3、观察讨论

  4〉33〈4,你发现了什麽?

  小结:蜻蜓比蜜蜂多,4大于3,蜜蜂比蜻蜓少,3小于4

  花儿和蜻蜓的比较方法一样,你会吗?

  练*:(1)摆3个圆,5个三角形,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

  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教学内容:教科书33~34页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2.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数到接*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会数整十数左右的数。


一年级数学教案《做个加法表》实用五份(扩展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菁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课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十法的含义,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我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老师用凑十的方法和学生做游戏。)

  2、揭题。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我通过数数,知道共有14瓶牛奶。

  师:让我们列个加法算式。

  生1:9+5。

  生2:也可以是5+9。

  师:对,可以列两个算式。9+5=?你会算吗?

  二、合作探讨计算规律

  1、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知道这一共有几瓶牛奶?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注意到一个箱子里有10格,一行有5格,2行有10格,再加上4格,就是14格。

  生3: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左边格子只差1个就是10格,可以从右边拿过来1个,那右边就剩下4个,一共加起来就是14个。

  师:现在根据你们所想的方法,用小棒试着摆一摆。

  (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

  指定一个学生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我是这样摆的:右边已经有9个,从左边的5个格子里拿出1个放进去,盒子里就正好是10个,左边还有4个,这时可以很快地看出一共有14个。

  师:为什么你先拿1个放在格子里?

  生:因为9和1 好朋友正好凑成10。

  师:箱子里原来有9个,再添上1个正好是10个,这种方法也叫“凑十法”,要把9凑成10,就要想9加几得10。9和1得10,就从左边的5个中放进1个,和9个凑成10个。

  板书:9 + 5 =

  1 4

  师: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十吗?

  生:5的好朋友是5,5 + 5 = 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了,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 9 + 5 =

  4 5

  师:要算9 + 5 等于几,可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也可以把9分成4和5,5和5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

  2、试一试。

  9 + 3 = 7 + 9 =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

  1、圈一圈,算一算

  师;9 + 4 = ?请你们在图上用小棒圈一圈。(教师应先做示范,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是用凑十法,鼓励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

  师: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为什么你们在算4 + 9的时候要把4分成3和1,而不分成2和2呢?

  (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凑十法”的思考方法。)

  2、比比谁算得快。

  9 + 5 = 9 + 6 = 9 + 9 = 9 + 8 =

  (学生独立完成,对个别学*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计算,然后集体反馈计算方法。)

  3、“小猫数鱼”

  师:有只小猫今天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看到了鱼缸里的鱼。

  师:对了,小猫看见鱼高兴极了,你们猜小猫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小猫在想:“这里一共有几条鱼?”

  师:小朋友你们都来帮忙吧,写个算式来告诉它。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生1:可以列为:9 + 8 = 17

  生2:也可以这样列式:8 + 9 = 17

  师:你能告诉小猫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1:我是这样算的:9和1凑成10,从8里拿走1,就剩下7,10加7等于17。

  生2:我们可以教小猫一只一只地数。

  生3:也可以这样想:8加2等于10,从9里拿走2,剩下7,10加7等于17。

  四、数学游戏“找朋友”。

  1、首先让学生弄懂题意,明白中间的9要与1到10这些数交朋友。

  2、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写出算式,应鼓励学生要按顺序书写。

  3、具体反馈。

  五、

  今天,我们学*的加法是9加几,得数都超过10,在计算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凑十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2~33页做一做及练*五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及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 情:

  (1)同学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形状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牙膏盒、肥皂盒、牛奶盒、易拉罐、铅笔、乒乓球、魔方、笔筒、茶叶筒、弹球……)你们认识它们吗?(一一说出物体本来的名字)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学生边说教师边摆。

  问:同学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可能会说:分成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正正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

  (2)揭示概念:同学们说的非常对。

  A: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长方体:它是长长方方的,有**的面。像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长方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