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白原文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27 00:00:00

寄李白原文1

  作品介绍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3卷第21首。

  原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作者:唐·李白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注释

  ①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有三峰南北相接,故名。殷淑:《全唐文》卷三四0颜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真卿与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尝接采真之游。”

  ②水澹:水动貌。全诗校:“一作渌水。”望长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之句。

  ③河阳县: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因当时已被安史叛军所占,故云“芜没”。此诗盖至德元载(756)秋作于金陵。

  ④卢龙:山名,即今南京市狮子山,周围五里,西临大江。晋元帝初渡江,至此,见山岭绵延,与石头城相接,险要似塞北卢龙,因以为名。

  ⑤鳷鹊:南朝宫中楼观名,故址在今南京市。

  ⑥琼树:喻指友人。

  译文

  我站在三山上,缅怀谢脁,江中水波纡缓,我西望长安。

  站秋江正北看,河阳县正掩没于荒草间。

  卢龙山中霜气冷,鳷鹊楼里月光寒。

  心事耿耿,思念玉树临风般的你,天涯寄书送给你欢乐。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73_21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李白

  三山懷謝脁,水澹望長安。

  蕪沒河陽縣,秋江正北看。

  盧龍霜氣冷,鳷鵲月光寒。

  耿耿憶瓊樹,天涯寄壹歡。

寄李白原文2

  寄李白

  唐代·任华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登庐山,

  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

  斯言亦好在。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

  既俊且逸。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手下忽然片云飞,

  眼前划见孤峰出。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

  睡觉欻然起攘臂。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君已江东访元丹,

  邂逅不得见君面。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

  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新诗传在宫人口,

  佳句不离明主心。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

  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权臣妒盛名,

  群犬多吠声。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

  且向东山为外臣,诸侯交迓驰朱轮。白璧一双买交者,

  黄金百镒相知人。*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

  繁花越台上,细柳吴宫侧。绿水青山知有君,

  白云明月偏相识,养高兼养闲,可望不可攀。

  庄周万物外,范蠡五湖间。人传访道沧海上,

  丁令王乔每往还。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伊余每欲乘兴往相寻,江湖拥隔劳寸心。

  今朝忽遇东飞翼,寄此一章表胸臆。倘能报我一片言,

  但访任华有人识。

寄李白原文3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开元进士,曾任汜水尉、校书郎、江宁令,后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左迁,贬官降职。龙标,唐代县名,今湖南怀化市。

  2、闻道,听说。龙标,指王昌龄。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沅溪、辰溪,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龙标靠*贵州,在唐代是比较荒僻的地方,所以诗中提到“过五溪”,为王昌龄的处境担心。

  3、夜郎,唐代县名,在今贵州桐梓县境内。这里泛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地区。

  赏析:

  天宝四载(745),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怀化市)尉,李白听闻好友遭谗被贬,写了这首诗。诗中用比兴的手法,对王昌龄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关注和同情。此诗首句写景,兼明时令,取“杨花”与“子规”二象,隐喻着漂泊、伤离两重含义,蕴味深浓。二句直言其事,点明题旨。后二句寄情于景,王昌龄此一去天涯路远,再难相见,只有托付情思与明月,聊慰其孤寂。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之感,表现出诗人飘逸豪放的情怀。

寄李白原文4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注释】

  ⑴狂客:指贺知章。贺知章是唐越州永兴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谪仙:被贬谪的神仙。贺知章第一次读李白诗时,如是赞道。

  ⑵“诗成”句:据《本事诗》记载,贺知章见了李白的《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么神矣。’”说明李白才华超绝,满朝为之倾倒。

  ⑶汩(gǔ)没:埋没。

  ⑷承殊渥(wò):受到特别的恩惠。这里指唐玄宗召李白为供奉翰林。

  ⑸“龙舟”句:指唐玄宗泛白莲池,在饮宴高兴的时候召李白作序。“兽锦”句:《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这里是说李白在皇家赛诗会上夺魁。

  ⑹“祢(mí)衡”句:才能像祢衡一样好。祢衡:东汉时人,少有才辩。孔融称赞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原宪”句:家境像原宪一样贫困。原宪:春秋时人,孔子弟子,家里十分贫穷。

  ⑺“薏苡”句:马援征交趾载薏苡种还,人谤之,以为明珠大贝。这里指当时一些人诬陷李白参与永王李璘谋反。

  ⑻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⑼“几年”句:耽心李白处境危险。鵩(fú)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独泣”句:叹道穷。

  ⑽楚筵(yán)辞醴(lǐ):汉代穆生仕楚元王刘交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饮酒,元王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设醴以待。后忘设醴。穆生说:“醴酒不设,王之意怠。”遂称病谢去。这里是指李白在永王璘邀请他参加幕府时辞官不受赏之事。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说:“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梁狱”句:汉代邹阳事梁孝王,被谗毁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力辩自己遭受冤屈。后获释,并成为梁孝王的上客。这里是指李白因永王璘事坐系浔阳后力辩己冤。

  ⑾“老吟”二句:老病秋江,说明李白已遇赦还浔阳。

  ⑿槎(chá):木筏。

  【译文】

  当年有位洒脱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称谪仙。

  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从此李白之名震动京师,以前的困顿失意自此一并扫除,并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

  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

  他陪玄宗泛舟,一直到很晚,最后被皇帝赏赐锦袍。

  玄宗经常召见李白,李白颇受宠信。

  后来他因受奸人诬陷而被赐金放还,途中与我相遇。

  李白既没有隐藏自己的远大志向,又能在受宠和被放逐的不同境遇中自保。

  我与他相遇后,李白非常理解我的洒脱不羁,我也十分欣赏他的坦荡胸怀。

  我们夜里在梁园饮酒起舞,春季则在泗水纵情吟唱。

  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

  虽然才智堪比东汉祢衡,但命运却如穷困失意的原宪。

  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传说他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

  但是他却因此被流放,长期漂泊。

  几年之间屡遭祸患,心中必然悲伤。

  苏武最终返回汉廷,夏黄公难道会为暴秦做事吗?

  遭受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书为自己辩护。

  如果当时事理难明,就让李白服罪,那么,现在谁又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呢?

  晚年时,李白犹自吟诗不辍,希望他早日康复,多作好诗。

  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书朝廷,了解事情的真相。

  【创作背景】

  杜甫和李白友情甚笃,他闻听李白被朝廷放逐的消息后,十分叹惋,便创作了一些思念、称颂李白的诗篇,《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便为其中一首。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杜甫自成都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正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作乱。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此时才获悉李白正在当涂养病,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作品赏析】

  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凡的一生写照。王嗣奭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履历备矣。”卢世傕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和742年(天宝元年)两入长安的经历,对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诗人根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

  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汨没:埋没。三十年来默默无闻,此后就名满天下了。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势不凡。非“狂客之誉”,无以彰“谪仙”之名。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彩照人,赢得满堂喝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描写李白的佳句。诗人以高度夸张的手法,盛赞了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诗成能使鬼神哭泣,说明李白的诗歌感人肺腑。诗人用精妙的语言赞美了李白的旷世才华,而“诗仙”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誉。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和钦敬。

  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事。“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兽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蔡梦弼《杜诗注》引《李白外传》云:“白作乐章赐锦袍。”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文告和乐章,因为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通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写,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第二段从“乞归优诏许”到“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己在与李白相识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归”句,这既是对李白的回护,也是对玄宗的隐讳。李白离京,实际上是遭到张垍、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这年夏天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与杜甫一见如故,情同手足。“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是说李白既没有辜负隐幽之志,又能在受宠被重用和遭谗被逐的不同境遇中善自保全自己。这仍是那种回护心情的继续。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指两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己的“野逸”,即放达不羁,自己也很欣赏李白的“天真”即胸怀坦荡。“醉舞”句指李白的梁宋之游;“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处山东兖州。这两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次跳跃,李白从此开始南北漫游。接着四句,笔锋一转,专写李白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但宏图未展;仕途受挫,虽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虽如东汉文士祢衡一样才智卓群,但却难逃像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穷愁潦倒的命运。

  这一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层对比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通过“宠”与“辱”的对比,说明“乞归”出于被迫,暗讽“优诏许”的虚伪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宪之贫,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控诉了人间的不*。第三,“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欢乐气氛,但紧接着写李白的遭遇坎坷、穷愁潦倒,这又形成鲜明对比,原来那不过是苦中作乐。

  第三段从“稻粱求未足”到“谁将此义陈”,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历,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秋隐居庐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路过寻阳。李白心怀“扫胡尘”、“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却不自觉地卷入了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矛盾漩涡之中。次年一月,永王败死。李白入狱,继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

  “稻粱”二句,是说李白受聘不过是为生活所迫,有人说他得了永王的重赂,纯属诽谤。诗人极力将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冲淡,力图在为李白开脱。李白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冬开始流放,还没到夜郎,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夏历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因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苍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带,其地与五岭接壤。“五岭”二句,因格律关系,将时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祸苍梧,后一句指长流夜郎。“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恶运,忧郁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李白卧病当涂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大雅久不作》压卷,诗中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悲惨的遭遇和凄楚的心境。以下六句则是发议论,抒感慨,极力为李白鸣不*。借苏武终于归汉和夏黄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说明李白不会真心附逆。借穆生辞别楚王刘戊的故事,说明李白能够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他。梁“狱”句,是说李白曾象邹阳那样上书为自己辩护。“已用”二句,是说如果当时因事理难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又有谁能够将这些道理去向朝廷陈述呢?一个反问句,把无人仗义执言的感慨表达得深沉幽怒。

  而这一段,因为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须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本来,诗不贵用事,以防晦涩板滞。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诗人玉屑》)“薏苡”句,是借题发挥。“几年”二句,是以事比人。“苏武”二句,是以人喻事(“元还汉”是正写,“不事秦”是反说)。“楚筵”句,以彼事喻此事;“梁狱”句,借前人譬今人。这一连串的用典,准确贴切。所以后人评曰:“诗家使事难,若子美,所谓不为事使者也。”(《察宽夫诗话》)最后四句是结束语。诗人称赞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劝李白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己要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词,让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点人间的温暖。

  此诗对仗工稳,辞藻富丽,用典精当。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诗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均不失为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寄李白原文5

  古诗《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朝别凌烟楼,贤豪满行舟。暝投永华寺,宾散予独醉。

  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

  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

  作品赏析

  【韵译】:

  清晨离别寻阳凌烟楼,贤豪们挤满我的行舟。

  黄昏来永华寺投宿,宾客散去,我独醉在船。

  我想把九江的流水,化为我的万行泪。

  写封信给庐岳的朋友,你们问我为什么来这里?

  一切都是天命所定,不必苦想愁思。

  更始帝刘玄(?—25)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西汉皇族后裔。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更始元年,新朝灭亡,刘玄入主长安,成为了天下之主。两年后的更始三年,更始*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灭亡。不久,刘玄亦被赤眉军所杀,后刘秀大将邓禹遵刘秀之意将刘玄葬在了长安附*的霸陵。刘玄才智*庸,性格懦弱。他一朝为帝,便沉湎于宫廷生活,即位后将政事都委托于自己的岳父赵萌,放任其专权。

  人物简介

  刘玄原为西汉皇族,后投入绿林军中。在新朝末年的大乱中,他成为绿林军的将领之一。新莽地皇三年,绿林军与舂陵军所组成的联军为扩大声势,开始建立*。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汉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庙号汉延宗,史称这一*为玄汉。更始帝的确立,使本已脆弱的联军内部发生了更大的裂隙,以至于后来刘秀之兄刘縯被杀。更始三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出降,被封为长沙王,其后不久,即被赤眉军杀害。

  生*事迹

  刘玄(?─公元25年),字圣公,汉朝长沙定王刘发六世孙。其世系如下: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舂陵戴侯刘雄渠,刘雄渠生苍梧太守刘利,刘利生刘子张,刘子张娶*林人何氏,生刘玄。他是刘秀的族兄。

  刘玄本是刘氏皇室中一个*庸的成员,毫无雄才大略和帝王资质,只因是西汉皇族,才被当时的历史潮流卷入到反新起义的队伍中来。刘玄年轻时也有些侠义好友的*气,他的弟弟被别人杀害,他广宴朋友,要为弟报仇,并把地方治安官也请来陪酒。不料他的朋友酒醉犯法,刘玄大仇未报,却先惹了祸。为了避祸,刘玄被迫从舂陵逃到*林(今湖北随县东北)。


寄李白原文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寄李白原文 (菁华5篇)(扩展1)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2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3

  【作品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作品翻译】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作品注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láng)回合曲阑(lán)斜。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作品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别梦依依到谢家”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小廊回合曲阑斜”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唐代:杜甫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译文: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老朋友昔日隐居在蒙山,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老朋友现在居住在秦岭的子午谷,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青石密布,寒风吹个不停。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夜里杜鹃悲啼,山竹为之欲裂,白天王母使者的神鸟自天而下,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注释: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老朋友。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景,同“影”。苍精龙:东方苍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阴崖:背阳的山崖。结:一作“白”。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太古:远古,上古。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子规:鸟名。即杜鹃。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láng)玕(gān)日应长。

  此计:指隐居。诚:确实,的确。一作“成”。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琅玕:美玉。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萧爽:高敞超逸。

  赏析:

  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

  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独在阴崖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崖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二部分:玄都坛景。青石松风寒,子规夜啼欲裂竹,王母画下云旗翻。这里离人寰远了,尽管“青石漠漠常风寒",但离仙境*了;还有彻夜子规啼,感动得山竹都裂了,白昼更有一种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鸟从云间翻飞而下,通仙界报消息。相传蜀帝杜宇禅位隐入西山后,他的灵魂化成杜鹃(子规),而王母更是道徒们崇信的神仙。这是最精彩的镜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景中寓情,恰到好处地折射出隐士凄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怀抱。

  第三部分:芝草琅玕日长,崖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全诗三个镜头浑然一体,格调凄清、沉郁,仍不失诗人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笔者以为,根据全诗及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诗人对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为表面上看是歌颂,实质是表示怀疑。高危、清寒、凄孤是实,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虚无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萧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带刺的意味,劝他不如早点回来。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翻译: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云:“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七绝云云。”根据这条资料以及从这首诗深情婉转的内容来看,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这也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寄李白原文 (菁华5篇)(扩展2)

——寄李白原文实用五篇

  寄李白原文 1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注释】

  ⑴狂客:指贺知章。贺知章是唐越州永兴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谪仙:被贬谪的神仙。贺知章第一次读李白诗时,如是赞道。

  ⑵“诗成”句:据《本事诗》记载,贺知章见了李白的《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么神矣。’”说明李白才华超绝,满朝为之倾倒。

  ⑶汩(gǔ)没:埋没。

  ⑷承殊渥(wò):受到特别的恩惠。这里指唐玄宗召李白为供奉翰林。

  ⑸“龙舟”句:指唐玄宗泛白莲池,在饮宴高兴的时候召李白作序。“兽锦”句:《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这里是说李白在皇家赛诗会上夺魁。

  ⑹“祢(mí)衡”句:才能像祢衡一样好。祢衡:东汉时人,少有才辩。孔融称赞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原宪”句:家境像原宪一样贫困。原宪:春秋时人,孔子弟子,家里十分贫穷。

  ⑺“薏苡”句:马援征交趾载薏苡种还,人谤之,以为明珠大贝。这里指当时一些人诬陷李白参与永王李璘谋反。

  ⑻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⑼“几年”句:耽心李白处境危险。鵩(fú)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独泣”句:叹道穷。

  ⑽楚筵(yán)辞醴(lǐ):汉代穆生仕楚元王刘交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饮酒,元王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设醴以待。后忘设醴。穆生说:“醴酒不设,王之意怠。”遂称病谢去。这里是指李白在永王璘邀请他参加幕府时辞官不受赏之事。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说:“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梁狱”句:汉代邹阳事梁孝王,被谗毁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力辩自己遭受冤屈。后获释,并成为梁孝王的上客。这里是指李白因永王璘事坐系浔阳后力辩己冤。

  ⑾“老吟”二句:老病秋江,说明李白已遇赦还浔阳。

  ⑿槎(chá):木筏。

  【译文】

  当年有位洒脱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称谪仙。

  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从此李白之名震动京师,以前的困顿失意自此一并扫除,并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

  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

  他陪玄宗泛舟,一直到很晚,最后被皇帝赏赐锦袍。

  玄宗经常召见李白,李白颇受宠信。

  后来他因受奸人诬陷而被赐金放还,途中与我相遇。

  李白既没有隐藏自己的远大志向,又能在受宠和被放逐的不同境遇中自保。

  我与他相遇后,李白非常理解我的洒脱不羁,我也十分欣赏他的坦荡胸怀。

  我们夜里在梁园饮酒起舞,春季则在泗水纵情吟唱。

  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

  虽然才智堪比东汉祢衡,但命运却如穷困失意的原宪。

  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传说他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

  但是他却因此被流放,长期漂泊。

  几年之间屡遭祸患,心中必然悲伤。

  苏武最终返回汉廷,夏黄公难道会为暴秦做事吗?

  遭受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书为自己辩护。

  如果当时事理难明,就让李白服罪,那么,现在谁又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呢?

  晚年时,李白犹自吟诗不辍,希望他早日康复,多作好诗。

  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书朝廷,了解事情的真相。

  【创作背景】

  杜甫和李白友情甚笃,他闻听李白被朝廷放逐的消息后,十分叹惋,便创作了一些思念、称颂李白的诗篇,《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便为其中一首。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杜甫自成都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正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作乱。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此时才获悉李白正在当涂养病,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作品赏析】

  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凡的一生写照。王嗣奭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履历备矣。”卢世傕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和742年(天宝元年)两入长安的经历,对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诗人根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

  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汨没:埋没。三十年来默默无闻,此后就名满天下了。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势不凡。非“狂客之誉”,无以彰“谪仙”之名。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彩照人,赢得满堂喝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描写李白的佳句。诗人以高度夸张的手法,盛赞了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诗成能使鬼神哭泣,说明李白的诗歌感人肺腑。诗人用精妙的语言赞美了李白的旷世才华,而“诗仙”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誉。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和钦敬。

  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事。“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兽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蔡梦弼《杜诗注》引《李白外传》云:“白作乐章赐锦袍。”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文告和乐章,因为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通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写,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第二段从“乞归优诏许”到“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己在与李白相识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归”句,这既是对李白的回护,也是对玄宗的隐讳。李白离京,实际上是遭到张垍、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这年夏天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与杜甫一见如故,情同手足。“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是说李白既没有辜负隐幽之志,又能在受宠被重用和遭谗被逐的不同境遇中善自保全自己。这仍是那种回护心情的继续。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指两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己的“野逸”,即放达不羁,自己也很欣赏李白的“天真”即胸怀坦荡。“醉舞”句指李白的梁宋之游;“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处山东兖州。这两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次跳跃,李白从此开始南北漫游。接着四句,笔锋一转,专写李白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但宏图未展;仕途受挫,虽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虽如东汉文士祢衡一样才智卓群,但却难逃像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穷愁潦倒的命运。

  这一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层对比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通过“宠”与“辱”的对比,说明“乞归”出于被迫,暗讽“优诏许”的虚伪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宪之贫,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控诉了人间的不*。第三,“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欢乐气氛,但紧接着写李白的遭遇坎坷、穷愁潦倒,这又形成鲜明对比,原来那不过是苦中作乐。

  第三段从“稻粱求未足”到“谁将此义陈”,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历,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秋隐居庐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路过寻阳。李白心怀“扫胡尘”、“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却不自觉地卷入了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矛盾漩涡之中。次年一月,永王败死。李白入狱,继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

  “稻粱”二句,是说李白受聘不过是为生活所迫,有人说他得了永王的重赂,纯属诽谤。诗人极力将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冲淡,力图在为李白开脱。李白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冬开始流放,还没到夜郎,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夏历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因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苍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带,其地与五岭接壤。“五岭”二句,因格律关系,将时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祸苍梧,后一句指长流夜郎。“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恶运,忧郁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李白卧病当涂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大雅久不作》压卷,诗中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悲惨的遭遇和凄楚的心境。以下六句则是发议论,抒感慨,极力为李白鸣不*。借苏武终于归汉和夏黄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说明李白不会真心附逆。借穆生辞别楚王刘戊的故事,说明李白能够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他。梁“狱”句,是说李白曾象邹阳那样上书为自己辩护。“已用”二句,是说如果当时因事理难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又有谁能够将这些道理去向朝廷陈述呢?一个反问句,把无人仗义执言的感慨表达得深沉幽怒。

  而这一段,因为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须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本来,诗不贵用事,以防晦涩板滞。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诗人玉屑》)“薏苡”句,是借题发挥。“几年”二句,是以事比人。“苏武”二句,是以人喻事(“元还汉”是正写,“不事秦”是反说)。“楚筵”句,以彼事喻此事;“梁狱”句,借前人譬今人。这一连串的用典,准确贴切。所以后人评曰:“诗家使事难,若子美,所谓不为事使者也。”(《察宽夫诗话》)最后四句是结束语。诗人称赞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劝李白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己要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词,让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点人间的温暖。

  此诗对仗工稳,辞藻富丽,用典精当。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诗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均不失为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寄李白原文 2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唐代 李白

  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

  *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

  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

  砯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

  龙怪潜溟波,俟时救炎旱。

  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

  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

  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

  译文

  扬帆之船借天风航行,最好慢点到达下一个水驿,能拖多迟拖多迟。

  天刚刚亮到达西塞山,已比同是流放的伙伴先到。

  **群峰回峦,楚山横蹙断裂。

  水流冲击万条深壑,响声如雷,百川汹涌,波浪滔天。

  龙怪潜伏于溟波,等待时机来救炎旱之灾。

  我们久盼雷鸣雨落,好滋润干枯的心田。

  此一去,鸟都埋怨天路悠长,我更忧愁春光短暂。

  我且模仿屈原的泽畔吟,寄给你用江南管弦配配乐,看好不好吟唱。

  注释

  裴隐:疑亦当时逐臣,故用贾谊投沙之事典。

  投沙伴:指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投:抛弃。沙:长沙。贾谊被权贵排挤滴贬到长沙,他曾作赋吊念屈原。在此借喻裴隐。

  砯(pīng):水击山岩声也。

  泽畔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后常把谪官失意时所写的作品称为"泽畔吟"。

  寄李白原文 3

  南流夜郎寄内

  唐代李白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译文

  身在夜郎的我因离居而怨恨愁闷,明月楼中音信稀疏。

  北飞的大雁就要归尽了,仍然没有收到你的书信。

  注释

  豫章:郡名,即洪州,天宝元年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

  创作背景

  此诗为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寄给居住在豫章的妻子宗氏所作。李白一生很少顾家顾妻子的诗,而流放夜郎途中,却写出了满怀深情的寄内诗。可见流放事件对李白内心造成的刺激之大之重之深。

  赏析

  李白《南流夜郎寄内》诗道:“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这是李白在盼望安陆妻子许氏的来信。“离居”和盼“豫章书”,都足以说明李白已经不是在途中流走了,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地址了。这首诗的标题中的“南流夜郎”和诗句中的“夜郎天外”说明这个固定的地点,只能是夜郎。首句中的“怨”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不*。次句言自己身在天外,妻子音信杳疏。最后写北飞的大雁都没有了,仍没有等到妻子的书信。

  可知宗氏在白上流途后仍然留在江西,宗璟又何能不陪姊而随李白?“南流”,更可知其不是溯江西去而是向南。时正是在乾元二年春天,按《大唐诏令集》卷八四《以春令减降囚徒制》:“其天下见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全免”之下有注曰“乾元二年二月”可知,李白正是依此诏免流,时正在洞庭舟中,还没有得闻诏令。

  寄李白原文 4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作者】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

  卢虚舟:范阳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楚狂人:指陆接舆,系楚国狂人,曾狂歌而过孔丘,劝他不要做官。二峰:指香炉峰和双剑峰。

  绿玉杖:神仙所用之杖。

  南斗:即斗宿星。

  屏风九叠:形容山峰重叠,状如屏风。

  青黛:青黑色。

  九道:古代地志说,长江流到浔阳境内,分为九派。

  谢公:指刘宋谢灵运。

  琴心三叠:道家修炼的术语,意思是使心神宁静。

  玉京:道家说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更加迫切了。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

  寄李白原文 5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代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鉴赏

  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自古为道教圣地,号称“清虚小有洞天”,位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开元年间,唐玄宗在王屋山为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敕建阳台观,司马承祯是李白的诗友,可能是应他的邀请,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君,但没有遇到。可能是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挥笔给他写了这首诗。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劳山(“崂山”在古代的另一个写法)时并没有当场吟诗,而是在离开崂山之后不久,以回忆的笔调写的。滑稽的是,唐朝的大部分皇帝都仅仅因为自认为是道教创始人李聃的后裔而把道教奉为国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更加滑稽的是,李白仅仅因为也姓李而去凑这个“道教至上”的热闹。他之所以去崂山,是因为唐朝另一位老道吴筠的怂恿。吴因为进士不第而学道,在744年遇到李白之前,已经去嵩山和茅山修炼过多年。李白到了崂山,印象更深的是海,而不是山,所以,他先说“东海”(东边的海,泛指,而不是现如今作为专有名词的“东海”),然后说“劳山”。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核心部分。所以很多事物,或者说很多对事物的体验,都是用饮食来比喻。“餐紫霞”典自颜延年的诗句“本自餐霞人”。这是把紫霞比成了食物。这个比喻在西方人看来,肯定是颇为不雅。但在中国,因为饮食是文化,而且是高雅文化,什么都可以吃,意味着什么都可以文化;所以,李白在崂山上大张着嘴,做咀嚼紫霞状,不是什么刹风景的举动,反而增添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接下来,还是写吃。李白惯用夸张法,曾经有“燕山雪花大如*”这样的狂譬,把枣子比成瓜虽然不是那么张狂,但也够夸大的。有人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辩护说,崂山土肥水富,枣子真有鸡蛋般大的。这样的辩护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是对李白创作风格的误解。在我看来,如果是出自李白之口,那么,说“劳山枣子大如鸡”,都是可以的。

  况且,这个比喻典自有关安期公的传说。据《史记》说,安期公吃的枣子大得像瓜。“安期公”本来是琅琊郡的一位隐士,在海边以卖药为生,老而不死,后来得道成仙,被称为“千岁翁”。他是传说中的人物,吃的是传说中的枣子;一个一千岁的人吃的枣子即使没有100年的生长期,恐怕也有几十年吧;几十年的枣子长得像个鸡蛋,就不足为奇了。

  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其中之一为琅琊郡,那时,别说是崂山,连青岛都属于琅琊。秦始皇东巡的最后一站就是琅琊,曾经召见过这位比彭祖还寿长200年的安期公,密谈了三天三宿。安期公离开时,给秦始皇留言,“千年之后,求我于蓬莱山下。”因此,有一种传说认为,秦始皇派遣徐福等人入海去求的就是这位“千岁翁”。李白到了崂山,当然会听说或想起这位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但说他“亲见安期公”,是绝对不可能。于是,又有人圆场说,李白所见的是另一个叫“安期公”的人。这样的解释累不累啊?李白自己说“亲见”就一定是亲眼所见了吗?未必也。《梦游天姥吟留别》曰:“空中闻天鸡。”难道天空中真地出现了一只鸡,李白真地听见了它的啼鸣?有人非得穷首皓经地去统计“李白斗酒诗三百”是哪三百首诗,或去考证“白发三千丈”中的“丈”是唐朝的计量单位从而证明“三千丈”是实指,这些都是陋儒的思维?这样的思维与诗人的思维有天壤之别。

  白居易《长恨歌》起篇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瞧,“俺嘲讽的不是你李隆基,而是汉朝的某个**。你可别找我的麻烦,让我吃文字官司啊。”这等于给***打了预防针。李白所拜谒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拜见的时间是

  742年,当时他已经41岁了,所以说是“中年谒汉主”。李白坚信自己是天才,而且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所以,他是抱着很大的抱负奉召入京的;但到了长安,他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唐玄宗自己此时已沉湎于声色犬马,只想让李白当词臣,给他歌功颂德、粉饰太*,所以只给了一个翰林院的虚职。李白是何等人,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因此,他感觉颇为“不惬”。他在长安的酒肆、青楼赋闲、荒唐、等待了三年之后,绝望了,也厌倦了。他跟唐玄宗说,自己想还乡。唐玄宗知道他去意已决,同时知道他未必真想回老家,而是想纵情山水,所以给他写的手谕是“恩准赐金还山”。纵情山水的人是把山水当成家的,所以“还山”就是“归家”。

  眼看自己年纪大了,仕途不再有望;于是,李白的济世之志转为出世之思。《抱朴子》说,人服了金液就可以成仙,就可以腾云驾雾。在上古,就有神仙以云为车的传说。诗写到这里,李白已经沉醉于自己的想象,连车子都为自己准备好了,连在天上的工作都为自己找好了——跟仙人们一起扫扫落花而已。多么轻松、惬意、逍遥。

  唐玄宗是李白诗歌的“粉丝”(fans),李白离开了长安,但他的诗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传到皇帝的耳朵里。这首崂山诗激发了唐玄宗对崂山的浓厚兴趣,4年之后,他派遣几名道士前往崂山采药,并将崂山命名为“辅唐山”,简直把崂山视若左臂右膀了。上行下效,崂山因此而出了名。这不能不归功于李白的诗篇。

  创作背景

  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的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君,但没有遇到。这时他们见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挥笔给他写下了这首诗。


寄李白原文 (菁华5篇)(扩展3)

——《李白墓》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古诗简介

  《李白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同时对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后的萧条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全诗包孕丰富,感慨深沉。

  翻译/译文

  译文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注释

  ⑴李白墓:唐代大诗人李白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迁葬青山。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镇犹存墓址。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

  ⑵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在安徽省马鞍山*江东岸,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

  ⑶田:指墓地。

  ⑷可怜:可叹,可悲。荒垄:荒芜的坟墓。穷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⑸惊天动地:形容发生的事情极不寻常,令人震惊。这是对李白诗文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感动天地。

  ⑹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

  ⑺就中:其中。沦落:落魄,穷困失意。君:指李白。

  赏析/鉴赏

  李白诗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沦落,死后萧条,墓地简陋。斯人而有斯遇,诗人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中写李白墓地的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最后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此诗的形式采用七律变体,六句包孕丰富,感慨深沉。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七言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岁,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的遗愿把李白墓迁至青山。白居易所见,当是范传正未迁葬时的旧墓,“坟高三尺,日益摧圮”(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李白墓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注释

  ①荒垅:荒坟。

  ②穷泉:黄泉、九泉。

  ③李白墓:在安徽省当涂县采石江边。相传李白在采石江边,因酒狂投江捉月落水而死。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

  赏析

  七言古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二十八岁。这两句是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可怜”、“曾有”的词语,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

  过四皓墓

  唐代李白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

  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

  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

  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

  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

  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译文

  我来到商山看洛水,到幽静之处访神仙。

  甪里先生、夏黄公、东园公和绮里季如今在哪里?只有山上的萝藤依然茂密。

  山上四座荒芜的坟墓相连,成了千古荒凉的遗迹。

  他们当初在这里炼金丹,什么时候金丹成而玉泉闭?

  只有寒山映照着明月的冷光,千年古松也枝叶枯干,失去了往日的氛氲。

  山中只有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

  曾经高声咏唱的紫芝歌已经停息,但是,高洁的英名却万古流传。

  现如今的政治局面酷似当年,历史循环,让人悲伤!

  注释

  ⑴四皓:指秦汉时期四位名士。《高士传》: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皆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暴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透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而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己。《太*寰宇记》:四皓墓,在商州上洛县西四里。《雍胜略》:“四皓墓,在商州西四里金鸡原。”


寄李白原文 (菁华5篇)(扩展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赏析3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 一作:随风)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鉴赏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寄李白原文 (菁华5篇)(扩展5)

——与李白对话作文 (菁华5篇)

  你是世人皆知的天才少年,是满怀才情壮志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在垂暮之年依旧请缨杀敌的爱国人士。今天,我梦回大唐,与“诗仙”对话!

  你出游金陵来到庐山香炉峰前,描绘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壮丽景象。我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你再向前走,将视线转移到瀑布上,一挥衣袖,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慨叹,字字铿锵有力,眼前的景又似是而非,引发我无限的幻想这时的你年轻气盛,满怀豪情壮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诗词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振奋着我。

  你积极入世,却不得意,你轻轻叹一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何在?”你的思路回到眼前的现实,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不知道何去何从,但倔强而又自信的你绝不愿再筵*上表现你的气馁,你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让你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警醒着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面对,总有一天会得到好的结果!

  你经历得越来越多,人生的阅历越来越丰富,你的情感越来越奔放,你写下豪放的不朽诗篇《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你感叹人生的苦短,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你饮一杯酒,将感情推到了高潮,表现了你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你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愤懑的心情,我多想与你一起高高举起酒杯,阔谈遭遇的苦闷与不易的人生。

  你的一生放荡不羁却又多愁善感,你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学*,回过神来,我将带着这份精神,毫无顾虑地向前走!

  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家在哪儿?终点又在哪儿?

  ——题记

  一袭白衣,一壶谪仙酒,一柄无双侠刃,组成了一个你,一个狂浪的你,一个放任自我的你,一个桀骜不驯的你。

  一间酒室,一方酒桌,一壶谪仙佳酿,一天就这样开始。举杯,仰头,饮尽。又取数碟佳肴,一切,多么美好。

  玄宗寻及你时,日已迟暮,你伏在桌上,酒已让你睡去。好不容易将你唤醒,你睁着醉眼,笑嘻嘻地注视着来人。来人去后,你随后出门,摇晃之中,你激扬地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朝堂之上,你一看信,笑了,笑得那样自负。高力士为你脱去长靴,杨贵妃为你捧着御用端砚。

  “大人,走好!”待卫放下圣旨,轻蔑地说到。你用颤抖的手,拾起圣旨,打开——“千金赐还”你沉默了。

  你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但上苍和你开了这个玩笑,你又能怎样?你还能怎样?你还想怎样呢?终归“拔剑四顾两茫茫”而已。但不多时,你又举头狂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独在院中,一壶小酒,你低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醉花丛,你感叹:“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独步蜀道,你高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却道:“太白逸然,何需上青天!”我问你是否为当年后悔,你一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说话间,兰舟已过万重山……

  我问太白:“你为什么写出佳句传送千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太白说:“剑气和酒气铸成了我的文章,是它们给予了我灵感。我的剑是我最浪漫,最豪情的配饰,我的酒是我最忠诚,最洒脱的陪伴。”

  我问太白:“什么是剑气?”

  太白说:“‘手中电击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铲恶锄奸就是我的梦想。我要‘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试问大唐有几人只满足于做一个只会吟诵风月的文人,寥寥而已。我要让我的剑寒光闪闪,睥睨云霄又安于太*。哎!可惜天不遂我愿。安史之乱,让我生命心意两蹉跎。空余恨罢,恨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招待,不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我多想‘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可是枯等一生,也没有等到这样的机会,无缘得遇懂我的君王。行到水穷处,那抹不泯的剑气只能化作诗文,在山水之间飘荡,在明月与星辰之间徘徊,我的剑气应该只有它们才能了解吧!”

  李白说罢长叹一声,抚琴一曲。

  琴声朴拙悠扬,虽区区古琴玉珠落盘之声,却有足了“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那庐山瀑布的气势与身姿。锋芒有却不凛冽,愁绪有但不哀叹,静听如溪水滑石,力量与柔情兼具,利落同缠绵并有。转折处繁而不乱,颇有他*时谈笑风轻的气度。纵使如他所言,剑气只被星月了解,却一丝一缕都不附身于曲调的悲情处,就像他的诗,大多是“举杯邀明月”,鲜少有“缘愁似个长”。

  想到他的缘愁兼济之志,再念起他远离嚣哗的诗句,便疑惑于愁肠何解?他那么爱酒,想必也只有飞觞举白才可解他心忧。于是一曲过后,我便问道:“那么什么是酒气呢?”

  李白终于眉头舒展,含笑说道:“我的酒帮我走过了人生困苦,让我的灵魂得到升华。在酒中我又重新找回了那个洒脱,不谙世事的真我,让我在秋风袅袅,月下花前,逍遥自在。就算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境遇,我也体味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我的酒帮我结交了一群挚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算没有这些也无妨,我们仍可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我讶异于他的开阔和洒脱,彷佛我也被推杯换盏的喜悦释放掉了终日迷茫困顿的愁思。看着他饮酒含笑,便真如同酒中仙人一般随性开怀。

  李白接着说道:“如果说我的剑承载着那种保家卫国,将生死置之度外,随时为大唐献出生命的精神的话,那么酒,就是我潇洒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千载身后名?’”

  我看他聊到了身后名,心中最大的疑问也就自然地跳了出来,“何须千载身后名?何人又不需身后名?太白你徒然乐于剑酒,千百年后却是诗仙冠之,就一点也不恼不恨?身负大志然只可以倾泻笔尖,却能丝毫不悲不寂?我是万万不信的。”

  李白默默一笑,执起杯盏,从容闲适的回答我:“我想怎样是我自己的事。‘明月直入’我心,‘无心可猜’的仍是我,怎么倒需要后世评说?始皇武帝在乎身后名,却也有未完之志,徒憾之情;花前月下,不与别人比算是从容,不与史书比才是豪情。有日你若喜欢一件事,专注于此就好,更不要在乎其他。输的是你,赢的也只能是自己。‘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人世种种,皆与梦想无关。”

  我执起酒杯,与李白对饮,抚琴和歌。人生短暂,我又何苦让忧愁困住了此身,我怀里的梦想和跳动的心脏又哪里需要世界了解支持。诗仙尚且志在天下,任何梦想便都不应当嘲笑忽视。从前不识他内心热血,竟把他视作了一脉仰山敬水的文人。如今才知道他不受外物所扰的心境多么难得。世间人做事又有几个不瞻前顾后,恐他人言语的纯粹追梦人?如太白所言,寥寥而已。

  到头来,他希望仗剑走天涯,安太*报国家,却成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傲岸诗人,可他却从来没有忘怀过“报国死何难”的心之所向。他虽注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可远在千年后的我却想冒昧的引他为知己。梦想可以未实现,但是情怀从不散落。不与史书比算是豪情,不与成败论才是能者。

  我穿过千年的历史长河,来到这盛世唐朝。走过威严的宫殿、喧闹的酒肆、幽深的小巷,叩响锈蚀的铜环,拉开朱红的门扉,来到了你的面前。

  你好,李白。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短小的诗句、朴素干净的语言,融着对故乡的淡淡思念,让我流连其中。

  后来渐渐长大,我读到了越来越多的你的诗篇。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又如“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百露垂珠滴秋月。”大唐的青山、绿水、飞鸟、明月,在你的笔下是如此生动,美丽。这些纯净、空灵、明朗的诗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山水画,而置身之中。

  你生性潇洒不羁,你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我以为你的一生便应是畅游天下、把酒赏月,吟诗作赋。可你终是看到了那光鲜华丽外表下的腐朽与黑暗。你的诗句被玄宗看到,受荐入京,封为翰林。你出门之时,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现实却给你泼下了一瓢冷水。你想要施展抱负,但跟在玄宗身边,却是见到了更多的丑陋。那些骄纵的外戚,专横的宦官,你对他们嗤之以鼻,于是受到了他们的排挤。你让高力士为你脱靴,让杨贵妃为你砚墨,让唐玄宗为你调羹,于是你遭到了他们的厌恶。可是你在人生低潮时却仍能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般大气的诗句!你不喜阿谀奉陈,不屑与俗合污,于是终被“赐金放还”。但你也因此留下了后世更为称颂和敬佩的诗句。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中你的失望愤怒,“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景月轻王侯”中你的孤傲清高,“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中你的慷慨激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你的'蔑视权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你的大气豪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你的潇洒乐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你的孤寂离落,无不使我感之叹之思之敬之。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寄情于山水之中的你,更让我看到了不屈服于权贵,与社会愤怒抗争,骂王侯、斥君王、轻权贵,于满世泥沼中纤尘不染,独留一地清高的你。

  李白,说这么多,都是说的你。我也说说我吧。

  你的随性、洒脱、潇洒、豪放,身处泥潭而不失本心,无一不是我所羡慕和追求的。

  然而青春短暂,未来很长。我注定要长大,也就意味着社会和现实。对于未来,我是迷惘的,我甚至不知道未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是否也会和大多数人一样,被世俗同化而不可自拔?但我想到你,便豁然开朗了,不论未来之路如何,我都会像你一样,做一个不失本心之人,纵然未来可能会有挫折不幸,我也会心无所惧,勇往直前,正如你所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晚上,我按照爸爸的吩咐,背诵李白那气势磅礴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背诵完,我打了个哈欠,上了床,我感觉我飘悠悠地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我糊里糊涂地来到了一座酒楼前,抬头仰望牌匾目瞪口呆,上面竟写着行书。我环顾四周,更是如坠入云雾之中。“哎呀,这不是古都长安吗?”我恍然大悟,看着人庭若市,商贾林立的长安城,我想:不如进入酒楼,没准能碰见个名人呢!于是,我走了进去。不久,我发现一位喝得醉醺醺的人在白墙上题诗,我仔细一瞧,哇,这不是诗仙李白吗?他正要佛袖而去,我拦住他,他似乎很高兴见到一个打扮奇特的小女孩,问我:“汝从何而来?”我笑着答道:“我来自2018年的*。”他显得很讶异,我接着说:“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在背你写的诗,还称你为诗仙呢!”他仰天大笑:“今也有人欣赏吾的诗!”我问他:“怎样才能写出那些千古名句呢?”他说:“那都是游山玩水,有了许多人生阅历得来的,还有那就是喝酒……”我观察他,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那绝对是个不羁之才。

  这时,他正遇自己的诗坛好友,两人畅谈一番,完全忘记了我的存在,我还想追问他几句,但转念一想,又笑着摇了摇头,边赞叹这人间奇才,边走出了酒楼…

  “叮铃铃——”闹钟响了,我这才发现刚才的一切都是南柯一梦。“唉,继续面对现实吧。”我一跃而起,又背起了熟悉的唐诗。


寄李白原文 (菁华5篇)(扩展6)

——李白《将进酒》原文翻译赏析 (菁华3篇)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愿,请。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你,此为泛指。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在高堂上。另译为父母。

  朝:早晨。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须:应当。尽欢:纵情欢乐。千金:大量钱财。还复来:还会再来。且为乐:姑且作乐。会须:应当。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倾耳:表示注意去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4]。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乐:*乐观,宫殿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zì):放纵,无拘无束。

  谑(xuè):玩笑 。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尽管。

  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将出:拿去。

  ⒃尔:你们,指岑夫子和丹丘夫。

  销:同“消”。万古愁:无穷无尽的愁闷。

  ⒄圣贤:一般指圣人贤士,又另指古时的酒名。

  你难道看不见?

  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

  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掉头返回。

  你难道看不见?

  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

  早晨的满头青丝,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

  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

  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

  《将进酒》

  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

  只希望长驻醉乡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观你可知道,

  斗酒万千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

  都让令儿拿去换美酒来吧。

  让我们共同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是一首乐府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时李白在政治上失意之后,离开长安,漫游梁宋,在嵩山与友人元丹丘和岑勋相会。此时,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和排挤,找不到出路,心中充满悲愤和苦恼,常借酒浇愁,发泄心中的积郁,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两句中前句表现了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并非大言不惭,而是积极进取精神的自然流露,是为壮志;后句显示为了实现抱负,广结有识之士,为朋友慷慨解囊,轻财仗义,挥金如土,是为豪情。在豪迈旷达气概下,透露“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悲慨。气势雄浑,感情奔放,语言*易自然,显出深厚的功力,为后世传诵之千古名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