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04-09 01:01:08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1

  听了宋老师这节课我收获非常的大,因此我感触很深。下面就我的感触总结如下:

  1、复*引入。复*引入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而且一般的导入方法,但是对于学生*时学*来说还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至圣先师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2、给我感受最深刻,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导入。我想宋老师这节课精华就在这里了。这个设计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过程。我想这一点是需要学*的。在学生认知的过程发展的认知的基础上,积极的帮助学生从底层进行逐渐的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计算的来历。这也符合人类数学认识的发展规律。

  宋老师的课程设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的进行推广。这样进行归纳进行教学组织非常适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动手操作。这个活动设计的非常好。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单位正方形去填充长方形的过程中,逐渐的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总结长方形边长与正方形的关系,这样就非常好的进行给予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推了一下,使学生能够跳一下就能够够着,利于的学*兴趣的培养。

  4、练*设计也是很是合理的。同时也注意学生动手去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继续假加深对于面积的理解。

  5、小组合作能够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非常好的进行学*,探究,兴趣盎然,都收获。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2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赵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亮点: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环环相扣,通过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聚焦1:出示学具袋中的长方形纸片,提出要求:用单位面积摆一摆。明确了学生活动的方向,并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

  聚焦2: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师提问:你觉得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发学生思考。接着追问:只要知道什么,我们就能知道长方形面积?在学生做出回答后,赵老师接着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加深学生的理解,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好准备。最后,自然而然地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亮点2:在教学中,赵老师特别注重同桌合作的学*方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速度与效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和交流,提高个体学*的动力和能力。

  聚焦: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过程中,赵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要求:同桌两人合作,点名汇报。这样的学*方式有利于好的学生带动一些后进生共同进步。

  亮点3:有效利用课堂中现场生成的错误资源。如不少学生在学*了长方形面积后,与之前学*的长方形的周长产生了混淆。而赵老师通过对比展示很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3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老师先出示一张纸片让学生猜猜面积有多大?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初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学*和生活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一*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纸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测量方法,最关键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加以分析,比较,特别当学生说到用尺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好了时,老师没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想法,让全班学生聆听了同伴的思考的过程,说的孩子满意了,其他听的孩子也满意了,老师更加满意了,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经历和经验,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3篇扩展阅读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3篇(扩展1)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3篇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1

  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课件出示长 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方法。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 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个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在这节课设计时我换掉了例1,用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抽象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来验证公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做学*的主人。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去拼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个方格,宽是多少方格,面积是多少个方格。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并用摆和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4厘米的,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大屏展示疑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看用几个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摆出来。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师生交流,提炼方法:(猜 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你能大胆猜一猜吗?

  通过拼摆,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主探索,验证方法(验 一验)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图形的面积都相同。)

  4、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再一次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口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②、电视机荧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多少荧屏的面积是多少?

  ③、一个正方形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④、下面是一套房子的*面图,你能算出喜欢的房间的面积吗?

  6、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3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 模式的背景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二、模式的论证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旧知,可以为学*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设计应与教材*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题为主,课外*题为辅”。*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 课堂练*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三、模式的论证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基础练*: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巧算面积

  这些练*,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3篇(扩展2)

——《长方形的面积》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5times;3=15

  长times;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二、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三、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4、5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124页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做一做”中题目,练*二十八的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立即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正方形的面积。而且,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正方形手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2、计算。出示:4分米

  3分米

  二、新授。

  1、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将复*2中图形改为:3分米

  3分米

  问:当长和宽都是3分米时,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又应该怎样计算?

  生答,师板书:3times;3=9(*方分米)

  边长times;边长=面积

  2、“做一做”的题目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和手帕,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二、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6、7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二十八的第8题

  让生读题,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说明什么?再让生计算。

  3、练*二十八的第9题

  先让生动手操作,再让生计算。

  4、练*二十八的第10、1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12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师准备卷尺,生准备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面积单位,并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

  二、新课。

  1、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让生拿出准备好的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下它的面积。生摆完后问:一共摆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沿长边摆几个正方形?沿短边摆几个正方形?

  根据生的回答,是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画长方形时用1分米表示1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几厘米?沿长边一排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是几*方厘米?每排正方形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几厘米?沿宽边摆里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排数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答,师小结并板书: 5×3=15

  长×宽=面积

  2、练*。“做一做”的题目,让生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

  三、课堂练*。

  1、做练*二十八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再计算。

  2、做练*二十八的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一生与老师共同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再让生计算。

  四、作业

  练*二十八的第4、5题。

  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主体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探索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参观奥林匹克公园,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教育,另 一方面加深对“面积”的理解,同时对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搭桥铺路,为自主探索做准备。

  1、出示一张课桌。

  师:这是一张课桌,我们非常熟悉,每天都在桌上学*。凭你们的经验看看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大?(估算答案不唯一)

  看来我们有必要动手量一量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哪些?

  用哪个面积单位量比较好?具体说一说多大是1*方分米。 量一量?

  2、电脑显示。

  师:这是一个示意图 老师按照同学们的意思用“1*方分米”量这张桌面的面积。

  请问:它的面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 ?

  :物体表面或*面图形共含多少个单位面积,它的面积就 是多少。

  对于长方形桌面用每排面积单位个数乘几排就求出它的 面积。

  (板书: 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 )

  评析: 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估算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自然的引出动手量。长方形面积=每排面积单位个数×排数,为学生自主探索做好了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感知

  师:前几天,我们做了一次关于自家长方形客厅长、宽和占地面积的调查,谁愿意把你 调查的结果讲听听。(板书:客厅长、宽、面积)

  师:你是怎么知道你家客厅占地面积是20*方米?30*方 米 ?24*方米?

  :有的是爸爸告诉的、有的是妈妈告诉的、有的是自己看书得到的等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板书:长方形面积=长 × 宽)

  2、探索

  师:引导学生质疑。

  关于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师:好学的孩子遇事总爱问为什么。

  师:引入探索。

  (1)、在探索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有什么猜测吗?

  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关系?)

  (2)、好现在就给你们一次探索的机会。小组合作。

  可以用18个“1*方厘米”或18个“1*方分米”摆长方形也可以用面积单位摆摆量量手中的长方形。(学生手里有(1)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2)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选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研究。

  思考: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和长与宽的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长×宽。鼓励学生质疑,从而自然引入探索。通过学生的猜测,引出思考题,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活动有目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3、主动汇报。

  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跟大家说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研究 的?发现了什么?

  (边说边演示)

  4、电脑显示每排的单位个数和长;排数和宽。

  :长是几每排就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是几就能摆这样的几 排。

  因为:长× 宽的积表示长方形共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5、巩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6、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长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表示?

  (板书:S=a×b)

  三、巩固新知。

  1、基本练*。

  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长6米,宽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研究正方形的面积 (电脑显示:)

  (1)用算式表示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师:通过实践你又发现了什么?

  怎么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评析:发挥电脑的直观特点,很自然的由长方形面积引出正方 形面积,从而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2)字母表示公式。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用S表示,边长用a表示,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怎么用字母公式表示?

  (板书:S=a×a)

  :通过同学们摆、画、讲我们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非常好。

  (3)练一练:

  现在请同学们再帮老师算一算,我家客厅铺的边长为6分米的方砖面积是多少* 方分米?

  (4)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长方形纸

  这是一个正方形纸

  请你认选一个图形求它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自己测。

  四、:

  今天我们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看书质疑:56页----58页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五、综合练*,深化拓展。

  为了美化环境,东菜园小区要重铺大门外侧长12米,宽8米的一段人行道。

  请你参谋选择下列哪一种型号的方砖好?

  边长4分米的.砖。

  边长6分米的砖。

  边长7分米的砖。

  并算一算大约买多少块?

  教学内容: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第101页的例题 , 练*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周长与面积的对比,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数学教案-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和实践的能力。

  重、难点:运用对比方法,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具:投影片、小手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一块长方形的白菜地,周围围上篱笆。

  二、提出问题

  (一)、观察这幅图后,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可能有以下问题:

  1、篱笆有多长?怎样计算?

  2、菜地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

  3、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4、周长的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

  (二)、确定学*目标。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本节课学*1~4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的问题,大家课后去自行探讨解决。

  三、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学*。

  课前进行分组,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4人一组,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人。组长负责组织活动,记录员对学*过程与结果做出记录,汇报员汇报本组的学*成果。大家一同观察、操作、讨论,总结学*结果。课前分组。形成制度:每个人担任的任务定期进行交换。

  围绕以上4 个问题,展开学*。

  2、汇报学*成果。

  3、小结:

  周长

  面积

  含义:

  四条边的长度和

  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计算方法:

  (长+宽)×2

  长×宽

  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4、完成书上的101页例1。

  四、应用

  1、估计教科书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测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3、作业:练*二十七第1、2、3、5题。

  五、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这些问题请课后自己去解决好吗?

  板书:

  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正方形 长方形

  比较表

  六、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电脑、每个学生6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提问.

  (1)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面积单位?

  (2)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3)用手比划一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面积有多大.

  2.说出下面图形的面积.(电脑演示)

  画面一:

  问: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20*方厘米?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3篇(扩展3)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长方形的面积》 (菁华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97-98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计算方法并推导面积公式—实际应用”三个环节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公式推导、验证结果等,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为生活与数学和桥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比较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创造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掌握并能正确应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利用网络课件,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运行课件一套、1*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自制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6个大小不相等、形状不相同的长方形、直尺、卷尺各一支,每组一部计算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考一考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老师的检验吗?请看屏幕: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3)出示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电脑演示测量的过程)学生说出则量的过程。

  2.操作课件,激趣导入。

  师:下面请听一段童话故事。操作:(猫哥哥和猫弟弟绿化草地,为了谁的面积多而争吵起来。)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做一个公正的裁判,为他俩决出胜负吗?

  学生自己操作课件,用数方格的方法开始为猫哥哥和猫弟弟做裁判。

  师:同学们,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个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学校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飞机场的面积、北京*广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不现实了。于是聪明的人类在数面积单位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既简单又科学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2)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可真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学*,希望大家勤于动手、动脑,共同来解决。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猜面积游戏,发现关系。(电脑操作)

  师:我们来做个猜面积的游戏,看谁的眼力最好。要求;在猜面积时要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师: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l.课件出示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2、课件出示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3、课件出示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不出现小格子,直接猜)

  师问:通过猜面积游戏,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再猜一猜?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和长、宽有关系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寻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每次都是数格子。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的实验。请打开第一个信封拿出实验材料。

  要求: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测量出答题卡上长方形的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是多少呢?长、宽所含厘米数各是多少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请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关系,讨论一下,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找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1.师: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以宽?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2.布置验证要求:老师把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藏在第2个信封里,请各组把它们找出来,用学过的方法对它们分别进行验证。&

  师小结:在各小组的努力下,证实了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方法。

  1.师:学到这儿,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

  2、小组交流讨论学法。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方法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回顾比赛,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一下猫哥哥和猫弟弟绿化的草地的面积,你们能用所学知识重新解答吗?

  师:已知猫哥哥绿化的草地长5米、宽4米,猫弟弟绿化的草地长6米、宽3米,下面开始计算。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猫的一家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聪明,想请我们到它们家里去做客。要进入它们的新房子之前,还必须闯过四关,你们有信心吗?

  第一关:猫爸爸说:“帮我算算客厅的面积吧!”(屏幕出现1个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客厅*面图)

  第二关:猫妈妈说:“帮我算算饭桌的大小吧!”(长15分米,宽10分米)

  第三关:猫哥哥说:“帮我算算电视屏幕的大小吧!”(长60厘米,宽40厘米)

  第四关:猫弟弟说:“帮我算算小床的长吧!”(猫弟弟床面的面积是150*方分米,宽是10分米,长是多少分米?)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已经能够初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3、参观新房子,发现房间里到处是长方形的物体。

  师小结:长方形是一种很常见,很实用的图形,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长方形,比如,**的面,黑板的面等等,同学们想测量一下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的面积吗?各小组合作,先找到长方形的面,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测量纸上。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总结评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不但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还注意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首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学*。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教学,采用“问题-探究”型的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学*方法,注重思维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观。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教师因此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科学的方法,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探索。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长方形面积和长、宽的关系。然后通过验证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根据公式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97-98页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力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计算方法并推导面积公式—实际应用”三个环节组织学生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公式推导、验证结果等,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数学课堂成为生活与数学和桥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比较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创造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掌握并能正确应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结构:利用网络课件,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结构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运行课件一套、1*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自制20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6个大小不相等、形状不相同的长方形、直尺、卷尺各一支,每组一部计算器。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考一考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老师的检验吗?请看屏幕: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3)出示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怎样去测量?(电脑演示测量的过程)学生说出则量的过程。

  2.操作课件,激趣导入。

  师:下面请听一段童话故事。操作:(猫哥哥和猫弟弟绿化草地,为了谁的面积多而争吵起来。)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能做一个公正的裁判,为他俩决出胜负吗?

  学生自己操作课件,用数方格的方法开始为猫哥哥和猫弟弟做裁判。

  师:同学们,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个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学校的面积、高楼墙面的面积、飞机场的面积、北京*广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个去量,那可太不现实了。于是聪明的人类在数面积单位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既简单又科学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师: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

  (1)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2)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可真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学*,希望大家勤于动手、动脑,共同来解决。

  三、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一)猜面积游戏,发现关系。(电脑操作)

  师:我们来做个猜面积的游戏,看谁的眼力最好。要求;在猜面积时要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师: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l.课件出示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2、课件出示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3、课件出示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不出现小格子,直接猜)

  师问:通过猜面积游戏,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呢?请你再猜一猜?

  (二)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

  1.师点拔: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和长、宽有关系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寻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每次都是数格子。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小的实验。请打开第一个信封拿出实验材料。

  要求: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测量出答题卡上长方形的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所含的*方厘米数是多少呢?长、宽所含厘米数各是多少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师:请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关系,讨论一下,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没有找到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3篇(扩展4)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考虑到我班学生的学*能力等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直观教学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表格等。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导入

  通过复*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密铺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课堂练*,巩固新知。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3厘米、宽2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长4米、宽3米;长3米、宽3米(实际上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

  1、P79练*十九第1题:计算黑板的面积?

  2、P79练*十九第3题:计算篮球场的面积?半场的面积?

  (五)、提高延伸

  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六)、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既是对一节课自己掌握情况的回顾,也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纸、学具盒中的1*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为学*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方法,提高学*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内容我布置以下*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题,让水*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课件)

  1、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内容。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课件)长、正方形面积与面积是类属关系,统一面积单位和用面积单位密铺则是探究长、正方形面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面图形知识的重点。教材蕴含了数形结合、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

  3、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是这样表述的: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目标:(课件)

  ①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分析、验证,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②在小组交流活动中,通过讨论、观察、发现,准确归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③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④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关键(课件)

  教学重点: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及公式归纳。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

  5、教学准备:(课件)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方格纸、实验记录单、课件(课件)

  二、说学情

  (一)学生情况

  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影响学*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三年级学生(8、9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还缺乏实践经验,需加以引导进行学*。

  本节课学生学*应具备的入门技能是:要理解乘法意义、面积的意义、常用面积单位,以及用面积单位测量一个图形面积方法的。根据图列出乘法算式。这些为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但学生具体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学*困难:(课件)

  1、忽视了用什么测量面积?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去测量?

  2、部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测量面积的表象。

  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容易混淆。

  4、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以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保留概念可能认识不到位,保留概念是指物体不因大小、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测量的基础。(课件)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课件)我主要采用操作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演示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课件)在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一”、四个环节。(课件)一条主线即始终以活动探究为主线;(课件)两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课件)三个“一”即教学过程中的用到的“猜一猜、摆一摆、验一验”;(课件)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结反思,深化认识。具体环节如下:(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首先,我用课件出示乌龟和兔子比赛画画的图画,问学生,你能想办法比较出他俩谁画的面积大一些吗?有的同学说放在一起比较,有的说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这时我就追问:如果想知道游泳池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是呀,用面积单位去量长方形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也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应该寻找一个简便的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从而引出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猜想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

  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请看视频,(课件)

  这里我为学生了一组感性学*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究知识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时,老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计算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课件)

  2、验证

  学生形成基本的猜想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请看视频,(课件)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在四年级挑选了两个班(60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l、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乘宽?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70%的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5%的学生回答是周长计算公式。5%的学生不知道。对于第二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为什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教过这一章的知识,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为什么只有70%的学生记得结论?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够回答出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是长乘宽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而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则显得轻描淡写,知识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让学生真正理解。(课程标准)那么对于本节课来说“真”理解就不仅是能够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描述出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乘宽。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3、归纳

  请看视频,(课件)

  结合摆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让学生接受了一次不完全归纳思维方法的熏陶,符合几何初步知识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尽情享受猜想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大胆猜想、探求知识的奥秘。

  4、转化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常无奇的练*:(课件)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4条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了长、正方形的关系,把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又一次把探索知识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课程标准提倡练*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作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课件)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乌龟和兔子谁画的面积大的问题。另外我安排相应的练*题,练*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课件)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课件)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课件)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课件)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是怎样掌握的?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了师评、互评、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热情的评价,以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课教学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综上述,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归纳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课件)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课件)

  五、说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课件)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课件)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一、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77~79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先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填写表格。通过测量和观察,最后通过交流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道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数学的信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说学生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学*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我班的学生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像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动手能力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1、复*

  (1)我们已经学*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出1cm2、1dm2、1m2的面积规定)

  (2)(课件显示)下图是由边长1cm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2、引入

  (1)(课件出示教室黑板图)

  教师:要想知道黑板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用面积单位去量。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面积单位去量是既不方便又不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操作一

  (1)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研究活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边长为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四人小组合作,用3个、6个、28个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最后由组长填写在表格里。

  1cm2正方形个数

  师问:你们摆成的长方形是什么样的?组长汇报,课件展示部分情况。

  师问:表格中长方形面积的*方厘米数与所用的小正方形个数有什么关系?(用了几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几*方厘米)

  2、操作二

  出示例2的三幅图。

  3、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观察例2中的表格。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1、谈话: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出示例3情景图:求面积。

  (1)谈话: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幅情境图,电视荧屏是什么形?(长方形)你们会计算电视荧屏的面积吗?让学生独立完成。56×42=2352(cm2)。

  (2)这儿有一块遮电视机的方巾,它又是什么形呢?(正方形)那么,大家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内讨论一下,指名回答。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遮电视机的方巾的面积又怎么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9×9=81(dm2)

  2、师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小熊遇到的困难你们可以帮助它解决了吗?我们只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就可以算出水池的面积了?课件出示水池的长和宽,同学们帮助小熊计算一下水池的面积吧。8×5=40(m2)

  四、巩固练*。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4cm6m

  六、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围绕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内容,在揭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时直接板书公式,让学生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一、备课设想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其他*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备这节课时,结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试教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复*导入 ,夯实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理解起来,并且能够很好的建立起面积空间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将新课的导入部分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以我校运动会为切入点,出示三张运动会上同学比赛的长方形照片,通过比较三张照片面积的大小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感到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点,对于本节课教学实在太重要了。在新课教学中,我们感到班级中,中下等学生对于面积、周长;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出现知识上的混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遗忘规律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狠心将创设的情境删掉,换上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复*旧知最为导入新课的基本环节,这种设计可能在现在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中很少再看到复*旧知的环节了,但是我觉得教学始终是要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虽然这样的设计让听课者少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对学生学*新知意义还是深远的,扫清了知识障碍,为顺利学*新知做好准备。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

  1、猜想;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

  2、验证:

  (1)明确目的:我们验证什么?

  (2)明确方法:怎么验证?

  (3)明确要求:合理分工。

  (4)实践活动:合作探索。

  通过同桌合作,用多种方法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却是鲜活的、生动而有趣的。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搞好课堂训练,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老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 模式的背景

  (一)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剖析

  回想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已经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子:课堂上淡化情境的创设;教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关注更多的还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忽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知识建构环节时间分配少,套用公式的巩固练*时间多,课堂小结流于形式等。

  (二)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学生对于数学概念这类知识的学**惯于死记硬背,只知道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出现了只会套用,而不会灵活应用的弊病。久而久之,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就会零散,自然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基于上述原因,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我县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契机,结合我校的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数学学*的特点和自己数学教学的实际,确定了:铺垫引入、温故知新——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自主探究、建立模型——巩固应用、反馈调节——自我梳理、总结提升”的主体发展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所谓主体发展是指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二、模式的论证

  我从五个环节对我的教学模式进行论证.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大多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的。复*旧知,可以为学*新知打下扎实的基础,会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此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可以通过填空、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一个源于生活实际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会使他们非常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的发现,建立正确的模型。学生可通过质疑、猜测、尝试、验证、操作、交流等形式进行探究,可以是自主探索,也可以是合作交流;可以是直观演示,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对结论的验证。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建立表象、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明理。

  环节(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课堂练*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的主要途径。

  练*设计应与教材*题紧密结合,要做到“课本*题为主,课外*题为辅”。*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生活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同时, 课堂练*要与学生反馈相结合,做到及时反馈,适时“调节”。

  环节(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你今天表现如何?”是我们常用的总结语。教师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从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再进行总结提升。

  三、模式的论证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过程中,锻炼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和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

  【环节一】铺垫引入、温故知新

  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复*常用的面积单位,接着让学生为网球场、橡皮、课桌面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让学生结合实物正确区分面积单位,进一步巩固了用面积单位来计量面积的知识,为新课的学*做好准备。(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环节二】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估计面积、动手摆面积单位来测量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每行、几行与长和宽的关系。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摆面积单位比较麻烦,应寻求计算的方法,从而明确学*本课知识的目的。然后让学生猜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最后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到底什么有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环节三】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这个环节我将分为4步来实施:

  1、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相关数据。

  2、交流归纳。观察表格得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深入明理。为什么长乘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呢?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演示后小结,让学生既掌握公式,同时明白其算理。

  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此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

  (四)巩固应用、反馈调节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同时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练*:

  基础练*:包括填一填、选一选,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练*:求正方形的面积

  综合练*:求剩下图形的面积

  拓展练*:巧算面积

  这些练*,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此环节大约需要11分钟)

  (五)自我梳理、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收获,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又总结了学*新知的方法。最后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

  (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

  长

  (分米)

  宽

  (分米)

  1*方分米正方形的个数

  (列式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方分米)

  (1)

  3

  2

  3×2=6

  6

  (2)

  4

  3

  4×3=12

  12

  (3)

  4

  1

  4×1=4

  4

  (4)

  6

  3

  6×3=18

  18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 边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40—42页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

  2、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

  ①、 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方法,为今后学*其它*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②、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并尝试克服困难

  3、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5、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疑难引入,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数学资源。加之学生前面的学*中已经有了用方格来度量一个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在这节课设计时我换掉了例1,用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通过摆一摆,猜一猜抽象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例2来验证公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做学*的主人。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去拼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个方格,宽是多少方格,面积是多少个方格。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并用摆和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4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4厘米的,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大屏展示疑难: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看用几个面积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能摆出来。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师生交流,提炼方法:(猜 一猜)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你能大胆猜一猜吗?

  通过拼摆,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主探索,验证方法(验 一验)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8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图形的面积都相同。)

  4、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再一次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口答。这些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②、电视机荧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多少荧屏的面积是多少?

  ③、一个正方形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

  ④、下面是一套房子的*面图,你能算出喜欢的房间的面积吗?

  6、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

  2、教材地位作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更为今后学*其他*面图形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总结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探索公式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以及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自主探索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探索、验证后,再运用概括、迁移的过程来完整地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就是本课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程序

  (一)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运动会”情景(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田径场和举重场,从场地中发现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师生谈话激发学生计算面积的兴趣。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景,不仅趣味浓厚同时也通过田径场和=举重场很自然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接下来的探索工作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层次猜想—验证—概括—类推。

  1、猜想

  在这一层次里首先让学生猜想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会有学生回答与图形的长和宽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因此会联想到面积计算也可能和周长有关,而且猜一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

  2、验证

  a、探索


《长方形的面积》评课稿3篇(扩展5)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汇总五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老师先出示一张纸片让学生猜猜面积有多大?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初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学*和生活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一*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纸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测量方法,最关键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加以分析,比较,特别当学生说到用尺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好了时,老师没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想法,让全班学生聆听了同伴的思考的过程,说的孩子满意了,其他听的孩子也满意了,老师更加满意了,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经历和经验,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老师先出示一张纸片让学生猜猜面积有多大?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初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学*和生活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一*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纸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测量方法,最关键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加以分析,比较,特别当学生说到用尺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好了时,老师没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想法,让全班学生聆听了同伴的思考的过程,说的孩子满意了,其他听的孩子也满意了,老师更加满意了,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经历和经验,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再贴*,引起了学生学*新知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课件出示长 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方法。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实验—发现—验证”的学*方法,后者的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究,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环境中完成了学*任务,我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陈老师在引入新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教室地面面积引入,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师的独具匠心。

  2、重视教与学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通过创设情景提出课题后,师生共同总结提出的问题,围绕学*目标进行归纳和补充,形成了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的自探提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在解疑合探环节中,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探究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解疑合探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陈老师重视学法指导,但不影响独立思考,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面积之和。从面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学*品质,充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生要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的培养

  无论是在解疑合探,还是在运用拓展中,陈老师都注意让学生认真分析细心观察,特别是在质疑再探之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编题,促进学生认真思考并发挥想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有很多用处,创设情景中的估算教室地面面积,怎样能求出教室面积,以及运用拓展中的怎样求蓝球场的面积,都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运用拓展中,第一部分是判断高手,教师在让学生出示结果之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二部分,在这一点,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说明题目错误的原因,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将有更大的帮助。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位同学站起来后,说不出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直接让他坐下,点了另一位同学,遇到这各情况,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直接坐下,而是应引导学生,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你没有学会吗?这样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整节课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来阐明长方形面积公式与长和宽的关系。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5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整堂课学生从被动接受学*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教师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教学应变能力强,一环紧扣一环事例生活化。课前引入创设情境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进行塑封来导入新课,非常新颖且联系生活实际。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用15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在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回升,阐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从而再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层次分明、练*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并紧扣重点,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

  (1)教师让学生自己用15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内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里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然后再组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通过共同参与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里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

  (2)教师在板书面积公式时应把整个格式过程表达出来,书写完整。(这里教师在解题板书时并没有把解:S=ab写出来)同时,面积单位是个新学的内容,本课时教师还应重点突出面积单位名称————*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