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1-07 00:00:00 历史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1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邹陽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陽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陽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陽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陽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陽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成语】白头如新

  【发音】bái tóu rú xīn

  【注音】ㄅㄞˊ ㄊㄡˊ ㄖㄨˊ ㄒㄧㄣ

  【英译】to remain aloof from each other though associated till the hair is white

  【释义】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成语出处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 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1]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成语举例

  而八年之间,语言不接,吉凶不相问吊,反有白头如新之嫌。宋·陈亮《与应仲书》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2

  【出处】(汉代)邹陽《狱中上书自明》。

  【释义】白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认识的时间虽久,却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历史典故】

  邹陽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陽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陽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陽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陽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

  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陽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

  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3

  邹阳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阳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阳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阳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阳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1)

——*趣味历史典故3篇

*趣味历史典故1

  从前,有兄弟两人,住着前后两大院,家里挺宽绰。后院里有棵梧桐树,树叶又旺又稠,里边住着个金翅鸟。一天,老大手拿尺子,围着梧桐树量来量去,嘴里还嚷嚷计算着。金翅鸟看见了忙问:“你量树干吗?”“光景过不去,我打算把这棵树给砍掉,现在量一下尺寸,看看这树能值多少钱。”“你千万别卖,树一倒我就没处住了,有困难我帮你想办法。”“你有什么办法呢?”“今天吃晚饭以后,我驮你到东海岸弄点宝贝回来。”老大挺听话,吃了口饭,就早早到树底下等着来了。天黑以后,金翅鸟让老大坐在它翅膀上又嘱咐道:“你可抓结实,合上眼。”说完起飞了。好一会儿,只听鸟说:“到了,睁眼吧。”老大睁眼一看,遍地金光闪闪,尽是金银财宝,他随便拾掇了几块,装满身上的布袋。赶天明金翅鸟又把他驮回了家。老大拿上财宝到城里换了好多好多钱,吃香的、喝辣的,过上了好日子。

  老二眼馋得不行,就问哥哥:“你成天不干活,又有吃、又有喝,东西都是从哪儿弄的?”老大很是老实,不会撒谎,于是就原原本本说了一遍。老二听后,有点儿不相信:“真的吗?”“真的,难道我还哄你?”老二暗自高兴,也找把尺子,到树底下装模作样量来量去。金翅鸟又问了同样的话,也答应驮他去东海岸。老二跑回家找了个大布袋,吃过晚饭骑上金翅鸟就去了东海岸。不过老二是个贪财鬼,看见那么多财宝,恨不得一下子都装回去。装了一会儿,鸟催促说:“该走了。”“来一趟不容易,让我多拾点吧。”不管金翅鸟怎么劝,老二就是不听,只顾拼命地装,太阳快出来了,金翅鸟顾不得老二,丢下他,自己飞回去了。

  老大不见老二回来,就问金翅鸟是怎么回事。金翅鸟说:“早被太阳晒死了。”老大听了心里一阵难过,到底还是亲兄弟,他对金翅鸟说:“二弟死是死了,你得把他的尸体驮回来呀。”金翅鸟点点头,等到晚上又飞到了东海岸。东海岸是日出的地方,太阳一照比火都烫,老二的尸体早晒干了。身上直流油,老远能闻到香味。金翅鸟见了,不顾一切大口大口吃起来,眼看太阳快出来了,心里还说:吃了这嘴就不吃了。吃了这嘴又想吃那嘴,结果太阳一出,把它给晒死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故事。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财物,连命都不要。

*趣味历史典故2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说做好事、帮助人不要半途而废,而要“完全彻底”。人们总是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来念,可是你知道吗?它们产生的背景却不一样。

  “帮人帮到地头”,来自于农业劳动。过去由于没有机械,农民的劳动全靠简单工具和繁重体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尤其收割季节,更是累得头昏眼花。在共同收割中,往往一人一垄或一人两茬往前割。由于各人的体力、能力不同,年轻力壮手脚麻利者往往先到地头,而年老体弱者就后到地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先到地头者就回头帮那收割慢的人。但有些人帮一会儿就不帮了,结果还落个帮人的名义。人们对这种现象看不惯,就劝这些人:帮人要帮到地头。意思是好事要做到底。时间一长,这句话的含义便被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已经给人帮助,或被帮助人仍需进一步帮助的,人们常劝说他们:帮人要帮到地头。

  “送佛送到西天”,则来源于过去的佛事活动。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尤为盛行,故有迎佛请佛之大礼仪。但佛与人一样,时间长了也有想家的时候,故又有送佛回西天的礼仪。据说送佛的礼仪相当隆重繁缛。因佛不饮酒,不食荤,所以供佛送佛时,只摆清茶和蔬果。送佛上路时,一拜再拜。因为怕它走错路,往往嘱咐:“烈火炎炎,南天不要去;冰雪飒飒,北天不要去;极乐乃故乡,只可回西天!”西天十万八千里,怕佛半途而返,所以给佛带足斋饭干粮,送以纸糊的车马、猎犬,鼓励其别怕险阻,别怕驰驱。故称:送佛送到西天。

*趣味历史典故3

  “东窗事发”这个成语比喻密谋败露。它的缘起是基于一个传说。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岳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曾经这样记载:“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秦桧夫妇把岳飞害死在风波亭之后不久,秦桧就死了。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秦桧便对道士捎话说:“东窗事发矣。”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2)

——历史成语典故 (菁华3篇)

历史成语典故1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历史成语典故2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历史成语典故3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3)

——与诚信的历史典故3篇

  1、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

  2、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3、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注:宋濂,明初文学家)

  5、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与孩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4)

——与长城的历史典故3篇

  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宫涅继承王位。当时差距发生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火之灾,反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醉生梦死。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女褒姒。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色佳女。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色眼微动,便可令人魂不守舍。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日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骊山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火台。

  却说褒姒入宫后,幽王集众爱于褒姒一身。不久,褒姒便为幽王生得一子名伯服,幽王倍宠褒姒。可此时的褒姒却整日双眉颦蹙,凤目含忧,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工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谕百官,“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黄金万两。”宠臣虢石父说他有妙计可使妃子一笑。幽王大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大王三年之后,她母子无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为太子,点燃烽火,叫王妃看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褒姒肯定笑颜常开。”幽王听后即令诏书废申皇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即驾幸骊山。

  幽王来到骊山温泉行宫,命令点燃烽火,但见狼烟四起,火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火,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山。*前却听楼阁里,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一兵一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一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生,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石父。之后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入孟家花园,无意中发现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孟姜女惦记丈夫,就启程到万里长城寻夫。一路上吃尽千辛万苦,谁知到了工地后才知道万喜良已经累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明代,*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乐六盘山》,全词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中借“长城”表达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并非真正长城。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5)

——*常用的历史典故3篇

  1、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赵高扣住秦始皇发给长子扶苏的诏书不发,与丞相李斯密谋伪造诏书赐扶苏自杀,拥太子胡亥即位。

  当时秦始皇长子扶苏远在河套监军,扶苏的“老师”大将蒙恬手握30万大军,扶苏完全可以把秦始皇暴卒渲染成被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弑杀从而起兵南下,赵高等人又能如何?

  当时秦军主力一支在屠雎、任嚣、赵佗指挥下南征百越,另一支则是扶苏、蒙恬驻防长城的军团,咸阳附*的“守备队”岂能是蒙恬“野战军”的对手?谁能保证任嚣、赵佗等人会千里驰援帮助“秦二世”?

  可惜扶苏不听蒙恬之言,从而不仅丧失了皇位,更葬送了帝国。

  2、董卓之乱

  公元1*并州牧董卓进入首都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带入洛阳的军队不过区区3000人,实力不如袁绍所部禁军。骑都尉鲍信劝说袁绍诛杀董卓,袁绍不敢发兵从而错失良机。

  当时东汉中央禁军主力尚存,丁原等人也不服董卓,董卓大军主力远在赶赴洛阳的途中,若此时袁绍振臂一呼,根基不稳的董卓很难废立成功。

  可惜袁绍优柔寡断,这一次被董卓抢了先机,后来又被曹操抢了先机,于是家大业大只能为人作嫁。

  3、高*陵之变

  公元249年称病赋闲在家的司马懿联合朝中大臣蒋济、高柔等人以太后的名义关闭城门发动*。

  当时大将军曹爽与皇帝在洛阳郊外狩猎,曹爽倘若接受“智囊”桓范的建议挟天子前往许都召集“野战军”攻入洛阳“*叛”,司马懿手中的京师卫队显然不是“野战军”的对手。太后的位置再高,也不能越过皇帝。

  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的曹爽竟然不能效仿,只能身死家灭牵连曹魏名存实亡。

  4、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率领心腹70多人在宣武门外伏杀上朝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宇文泰开创的“府兵制”被隋唐沿袭,没有皇帝诏令不能调动大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即使是长孙无忌等文臣参加也不过区区100多人,李建成的东宫卫队多达2000多人且有薛万彻等名将统帅,军中实力派李靖、李绩、秦琼等人观望。

  李世民能够奇袭得手实在惊险,后来魏征也说倘若太子李建成接受自己的建议李世民早就难保。

  5、多门之变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曹景祥等人撺掇下发动*,废掉病重的明代宗朱祁钰。

  当时“野战军”兵权掌握在北京保卫战首*功臣兵部尚书于谦之手,皇帝依旧是朱祁钰,倘若于谦以朱祁钰的名义讨伐“叛乱”,上千人组织的多门之变顷刻化为齑粉。谁能保证于谦会“按兵不动”坐视当朝皇帝被“太上皇”废黜?

  这些“*”似乎都太过儿戏,但是发动者竟然都冒险成功,难道*古代的政治就是这般充满故事传奇?其他的*例如陈桥兵变没有一点难度。

  1、沙丘之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赵高扣住秦始皇发给长子扶苏的诏书不发,与丞相李斯密谋伪造诏书赐扶苏自杀,拥太子胡亥即位。

  当时秦始皇长子扶苏远在河套监军,扶苏的“老师”大将蒙恬手握30万大军,扶苏完全可以把秦始皇暴卒渲染成被赵高、李斯、胡亥等人弑杀从而起兵南下,赵高等人又能如何?

  当时秦军主力一支在屠雎、任嚣、赵佗指挥下南征百越,另一支则是扶苏、蒙恬驻防长城的军团,咸阳附*的“守备队”岂能是蒙恬“野战军”的对手?谁能保证任嚣、赵佗等人会千里驰援帮助“秦二世”?

  可惜扶苏不听蒙恬之言,从而不仅丧失了皇位,更葬送了帝国。

  2、董卓之乱

  公元1*并州牧董卓进入首都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带入洛阳的军队不过区区3000人,实力不如袁绍所部禁军。骑都尉鲍信劝说袁绍诛杀董卓,袁绍不敢发兵从而错失良机。

  当时东汉中央禁军主力尚存,丁原等人也不服董卓,董卓大军主力远在赶赴洛阳的途中,若此时袁绍振臂一呼,根基不稳的.董卓很难废立成功。

  可惜袁绍优柔寡断,这一次被董卓抢了先机,后来又被曹操抢了先机,于是家大业大只能为人作嫁。

  3、高*陵之变

  公元249年称病赋闲在家的司马懿联合朝中大臣蒋济、高柔等人以太后的名义关闭城门发动*。

  当时大将军曹爽与皇帝在洛阳郊外狩猎,曹爽倘若接受“智囊”桓范的建议挟天子前往许都召集“野战军”攻入洛阳“*叛”,司马懿手中的京师卫队显然不是“野战军”的对手。太后的位置再高,也不能越过皇帝。

  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的曹爽竟然不能效仿,只能身死家灭牵连曹魏名存实亡。

  4、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秦王、天策上将李世民率领心腹70多人在宣武门外伏杀上朝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宇文泰开创的“府兵制”被隋唐沿袭,没有皇帝诏令不能调动大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即使是长孙无忌等文臣参加也不过区区100多人,李建成的东宫卫队多达2000多人且有薛万彻等名将统帅,军中实力派李靖、李绩、秦琼等人观望。

  李世民能够奇袭得手实在惊险,后来魏征也说倘若太子李建成接受自己的建议李世民早就难保。

  5、多门之变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曹景祥等人撺掇下发动*,废掉病重的明代宗朱祁钰。

  当时“野战军”兵权掌握在北京保卫战首*功臣兵部尚书于谦之手,皇帝依旧是朱祁钰,倘若于谦以朱祁钰的名义讨伐“叛乱”,上千人组织的多门之变顷刻化为齑粉。谁能保证于谦会“按兵不动”坐视当朝皇帝被“太上皇”废黜?

  这些“*”似乎都太过儿戏,但是发动者竟然都冒险成功,难道*古代的政治就是这般充满故事传奇?其他的*例如陈桥兵变没有一点难度。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

  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了拓跋焘。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厨师。从此,毛修之*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风顺,后又做尚书、光禄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入选理由:爱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让弟弟刘义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礼的,把礼品一分为二,上品给刘义康,次品留给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见其又小又涩。刘义康见后,给文帝从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齐明帝萧鸾

  入选理由:爱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齐明帝萧鸾便说:“这么多饭食,我一顿吃不了。粽子四个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来当晚饭吃吧。”

  4.周宣帝宇文赟

  入选理由:爱吃羊肋

  宇文赟在吃饭时,吃了一个羊肋,把肉吃完后,把骨头送给了傅伏,并说道:“这骨头,你要好好保存。这可是我啃过的骨头。”傅伏连忙把骨头收藏起来,后与宇文邕共同进餐。

  5.唐肃宗李亨

  入选理由:爱吃熟肉

  唐肃宗还是太子时,经常陪着老爹玄宗吃饭。一次御膳房准备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让肃宗把羊腿分割开来,肃宗便将羊腿割开,然后他用饼将手上沾满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兴。肃宗擦完手将饼吃了,唐玄宗又很满意了,对肃宗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理应珍惜。”

  6.宋太祖赵匡胤

  入选理由:爱吃羊肝

  赵匡胤半夜突然起来。他此时非常想吃羊肝,却犹豫不决,不肯下令。左右仆人一脸茫然,说道:“您有什么事就吩咐吧,我们定会照办!”随后,赵匡胤的风趣回答,再一次表现出他特有的可爱。他回答道:“我如果说了,每天必定有一只羊被你们杀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选理由:爱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发明与忽必烈有关。忽必烈率军远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混乱搅和一下,就捞出来,放点配料,给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凯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厨子的功劳,就让他再做一次,并说味太淡,该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竖大拇指。忽必烈高兴,给这道新菜赐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载垕

  入选理由:爱吃果馅饼

  明穆宗想吃果馅饼。御膳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内监报账,吃果馅饼花销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间,故知道民情,便惊呼道:“有五钱银子,足以在东华门那里买一大盒子了。”

  9.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入选理由:爱吃凉皮

  咸丰帝爱吃凉粉。他微服私访,在大街胡逛,看到有卖凉粉的。他一口气吃了两碗凉粉。吃完后,直夸凉粉味道好极了。为了能天天吃这人间美食,便把卖凉粉的叫到了宫中,一连吃了一个月的凉粉。顿顿吃,天天吃,咸丰帝最后直接吃腻了凉粉,在短时间之内是不会再吃了。卖凉粉的后把祖传手艺传给了御厨,也好日后能随时为皇帝做凉粉。

  10.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入选理由:爱吃木瓜

  同治帝曾让一个小宦官拿着自己御笔批的字条到内务府领500两银子去买木瓜吃。内务府负责人荣禄前来奏请:“各宫所需木瓜有专门部门供给,没必要再花这么多冤枉钱!”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6)

——*历史典故 (菁华5篇)

  秦王政到二十二岁时,开始执掌大权.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灭了叛乱.又过了一年,他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叫他自杀了.秦王杀了吕不韦,一心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燕太子丹觉得只有杀掉秦王,燕国才有好日子过.他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一心收买能刺杀秦王的人.

  有个**犯叫秦舞阳,有胆量,太子丹把他救出来,收在自己的门下.连躲在燕国深山里的原秦国大将樊於(wū)期因煽动秦王政的兄弟长安君造反没成功,逃到燕国也来投奔太子丹.太子丹还请到了很有本领的一位剑客荆轲(kē).太子丹对荆轲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去联合各国诸侯也不行.我想,要是有位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见秦王,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

  荆轲说:“秦国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东).我要是能拿着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也许能叫我当面见他.”太子丹就叫人把地图拿了出来.

  荆轲背地里又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王害死了将军的父母宗族.将军想报仇,我决定去行刺,怕的是见不到秦王.我要是能够拿着将军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让我见他.”

  樊於期为了报仇,就拔出宝剑来自杀了.太子丹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呜呜地哭了一阵,叫人把尸身安葬了,把那个人头装在一个木头匣子里交给荆轲,又送给他一把用毒药煎过的匕首,只要刺出秦王一丝血,他就会立刻死去.

  太子丹问荆轲什么时候动身,荆轲说:“我有个朋友叫盖聂,我等他来做个帮手.”

  太子丹说:“哪儿等得了呢?我这儿有个勇士名叫秦舞阳,叫他当个帮手吧.”

  动身的那天,太子丹和几个心腹偷偷地送他们到了易水,挑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摆上酒*.喝酒时,太子丹忽然脱去外衣,摘去帽子,别人也都这么做.霎时,他们变成全身穿孝的了,大伙儿都显得很悲伤.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拿着筑(zhú,古时候的一种用竹尺敲出音乐来的乐器)奏着一个悲哀的歌儿.荆轲按着拍子,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着递给荆轲.荆轲一口喝下去,伸手拉着秦舞阳,蹦上了车,头也不回,飞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到了咸阳,通报上去.秦王政一听燕国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都送上来了,就叫荆轲去见他.荆轲捧着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地上了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上朝堂就不由得害怕起来.秦王的左右一见,喝了一声,说:“使者干吗脸变了颜色?”

  荆轲回头一瞧,就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他对秦王说:“他是北方的粗鲁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

  秦王对荆轲说:“叫他退下去!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心里怪秦舞阳太不中用,只好独自捧着木头匣子献给秦王.秦王打开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脑袋,他又叫荆轲拿过地图来.荆轲回到台阶下面,从秦舞阳的手里接过了地图,回身又上去了.他把那一卷地图慢慢地打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指给秦王看.等地图全部打开,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可就露出来了.“图穷匕首见(xiàn)”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秦王一见,立刻蹦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图,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扎了过去.秦王使劲地向后一转身,那只袖子就断了.他一下子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上来了.秦王一见跑是跑不了,躲也没处躲,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好像走马灯似的直转悠.

  台阶上面站着的几个文官全都手无寸铁;台阶下面的武士,照秦国的规矩没有命令是不准上去的.荆轲逼得那么紧,秦王政只能绕着柱子跑.他身上虽说带着宝剑,可是来不及***.

  有个伺候秦王的医生,拿起药罐子对准荆轲打过去,荆轲拿手一扬,秦王政就趁着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宝剑.可是心急,宝剑长,怎么也拔不出来.

  就在这时,有个手下人嚷道:“大王把宝剑拉到脊梁上,就能***!”

  秦王政真的把宝剑***了,只一剑砍坏了荆轲的一条腿.荆轲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下了.他拿匕首扔向秦王政,秦王政往右边一闪,那把匕首从他耳朵旁边擦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跟着又向荆轲砍了一剑,荆轲用手一挡,被砍去了三只手指头.

  荆轲笑着说:“你的运气真真不坏!我本来想先逼你退还诸侯的土地,因此没早下手.可是你也长不了!”

  就这样,荆轲和秦舞阳没有刺中秦王,自己却被剁成了肉酱.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从小我就看过不少历史典故,其中一个我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冲称象》。

  曹冲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观察,人人都很喜欢他。有一天,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见那头巨象身强体壮,四肢粗壮,十分罕见。为了想知道这头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众大臣一起来商议,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拿个称来称一下。”有的就说:“这要造个多大的称,还是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吧”。当大家都在绞尽脑汁,争执不下的时候,曹冲走了过来。他弯腰低头靠*曹操的耳朵,轻声细语地说了一通。只见曹操听了点头称是,连连叫好。

  曹操按照曹冲说的方法,叫家丁们准备好一条船,把巨象带到了河边,赶上船,当船下沉稳定后在船舷齐水面的地方划上一条线。然后宰把巨象赶下船,再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那条线的位置才停止,最后用称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这样巨象的重量就测算出来了。

  曹冲的这个办法不仅不用宰大象,而且还很轻松的量出它的体重。这个办法“啧啧”让大家称赞,众人们立刻竖起大拇指直夸曹冲的聪明。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典故,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冷静地分析,多动脑。

  典出《神异经·东方经》。

  相传上古时代,在东极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石室中,住着一位神仙名叫东王公。

  东王公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脸像鸟,屁股上又长着一根老虎尾巴。他经常骑着一只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驰,十分威风。

  在神话传说中,天帝是主宰一切的。而东王公接受天帝的分派,主管人间万物的生长。当他心情好的时候,天下便风调雨顺,世间的万物都茁壮成长,五谷丰登,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而一旦他发起怒来,人世间不是干旱,便是洪水泛滥,灾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东王公除定期到天宫去朝拜天帝以外,*日在大荒山的石室中十分寂寞。他有一位侍妾名叫玉女,长得十分漂亮,东王公也很喜欢她。为了消遣,他经常同玉女一起做投壶的游戏。

  这种投壶的游戏,当时在人间十分流行。在一般贵族宴请宾客的时候,设一把特别的壶,主人和客人轮流拿着箭投向壶中,谁投中多,谁就获胜;谁投中少,就被罚酒认输。

  但是,东王公的投壶游戏,要比人间壮丽得多。石室中安放着一把巨大的酒壶,他和玉女手中各拿着一千二百支箭,每掷一次,一千二百支箭同时向壶口飞去。如果这些箭全部投中,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没投中,天就会发出嗤笑,这时,人们在下界看到的,便是闪电。

  后来,“玉女投壶”这一典故,用来借指闪电,或者称雨、雷等。

【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 男 幼 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7)

——历史典故故事 (菁华5篇)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公元前605年楚庄王*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

  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

  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楚庄王十七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曹植的《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唐赛儿起义〗

  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永乐十八年。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之间,贫苦农民争先信奉。

  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起义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

  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闲云孤鹤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 《韩非子·扬权》

  战国·韩非《韩非子·扬权》。要:枢纽,指国家的最高权力。这两句大意是:处理各种各样繁多的事务,在于周围四方的臣民,而国家的最高权力要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这两句体现了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制。作为君主,要善于发挥臣下的才能,信任他们,政事分给地方官吏去管理。但国家的最高权力,则要集中在君主手中,以免出现地方各自为政,臣下各行其令的现象,造成混乱和分裂。今天我们处于改革的年代,中央实行一定的权力下放,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但最高权力的集中仍是必要的,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否刚,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就无法实行统一的部署和领导。这两句在今天可用于强调中央集中领导的重要性。

  信仰是一种无坚不催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人生哲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凌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它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造成的!

  唐代诗人崔护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没有考中。于是,他在城中借了间房子,刻苦攻读,准备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时分,人们纷纷去郊外踏青。崔护也暂时忘了考试落榜的不快,兴致勃勃地往城南游览。

  崔护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他游玩了大半天,觉得口干舌燥,看到附*花木丛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门,想讨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却没有人开门。崔护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离开,只见一个年轻的姑娘打开了门,瞧了崔护一眼,问:“你是谁呀!干吗敲我家的门?”

  崔护拱手说:“我是来长安应试的举子,名叫崔护。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讨杯水喝。”

  姑娘见崔护长得一表人材,举止彬彬有礼,便利索地搬了张椅子,请崔护坐下休息,然后端来一杯清茶递给崔护。

  这户人家的庭院中种着不少桃树,桃花盛开,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树下,羞怯地注视着崔护。在桃花的映衬下,姑娘美丽的俏脸更显得抚媚动人。崔护见了,顿生爱慕之心,与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心。姑娘没正面回答他,但从她那含情脉脉的眼神中,崔护知道姑娘也很喜欢自己。

  不知不觉,太阳快下山了,崔护见时光不早,便告别姑娘,动身回城。

  这以后,崔护忙于读书应考,没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去寻访自己心爱的姑娘。他来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铁锁把门,不见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并在最后署上崔护之名,恋恋不舍地离去。

  那么,这一天姑娘哪儿去了呢?原来,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亲到亲戚家去了。几天后,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护的题诗,才知道崔护来访不遇。她感到再也见不到崔护了,不由失声痛哭。一连几天,她卧床不起,茶饭不思,精神恍惚,最后竟昏死过去。

  过了几天,崔护又到南郊寻访。他刚来到姑娘家的门外,就听到门内有老人的哭声,不由非常惊异,忙上前敲门。一个老翁出来开门,问清他就是崔护,便把自己女儿因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说了。

  崔护悲恸欲绝,请求再见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护便来到姑娘房中,哭着说:“姑娘,崔护来迟了!来迟了!”

  他抱起姑娘的头,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泪落到姑娘的脸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暂时昏迷,并未真正死去。崔护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崔护。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后来,“乞浆见女”这一典故,用来指艳遇或遇艳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怅和感叹;而用“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8)

——古代历史典故 (菁华5篇)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为帮助高祖李渊起兵,后来才当了工部尚书,封为应国公。因此武则天的出身实在很低微,不配做皇后。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皇,武后称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推翻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选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宏农杨元琰,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这件事传到明皇耳朵里,便喜出望外,当即选场玉环来见驾,杨玉环浓装艳抹,梳洗打扮后进见,明皇一见,果然美貌无比,便将杨玉环留在身旁侍候。由于杨善于献媚取宠,深得明皇欢心,不久就升为贵妃。杨贵妃得势后,与其兄杨国忠串通一气,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明皇携着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率兵追赶,不仅要唐朝的江山。还要美女杨贵妃。西逃路上,大臣们质问明皇,国破家亡,国破家记,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贵妃,贵妃不死,我们各奔西东。万般无奈,明皇赐贵妃一死,自缢于梨园的梨花树下。后来,大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长恨歌》,记叙的就是这段历史。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为帮助高祖李渊起兵,后来才当了工部尚书,封为应国公。因此武则天的出身实在很低微,不配做皇后。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皇,武后称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推翻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沉鱼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历史典故:白头如新 (菁华3篇)(扩展9)

——团结统一历史典故 (菁华3篇)

  黄巢起义以后,唐朝召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帮助镇压起义军。李克用武艺高强,但瞎了一只眼,人们称他为独眼龙。因为他镇压起义有功,唐朝任命他做河东节度使,后来又封他为晋王。他占领现在的山西太原一带,成了一股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884年,李克用打败黄巢起义军,在返回河东途中经过朱温的驻地汴州。朱温害怕李克用的势力强大,对自己不利,一心想消灭他。李克用一到,朱温表面上对他非常客气,把他接进驿馆,设宴招待,暗地里却在驿馆四周埋下伏兵。到了深夜,伏兵突然杀进馆舍。李克用正吃醉了酒,呼呼大睡。幸好他的随从拼死相救,用褥子把他裹起来,藏在床底下,才没有被杀。就在这时,突然来了一阵闪电雷雨,李克用和随从乘机逃出驿馆,狼狈地回到军中。打这以后,李克用就和朱温结下了深仇,两人经常打来打去。

  朱温灭唐建梁,李克用不服,仍旧用唐朝天年号,打着兴复唐朝的旗子,跟后梁对抗。当时,北方的契丹族逐渐强大起来,它的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了*。他带领三十万军马,攻打云州(今山西大同)。李克用决计利用契丹的力量,一道对付朱温。因此,李克用派人和耶律阿保机联系,在云州东城跟他相会,并和他结为兄弟,约定当年冬天一起出兵攻打梁朝。耶律阿保机在李克用军营中留了十天,李克用送给他很多金帛,他也回送给李克用很多马匹和其他牲畜。不料耶律阿保机一回契丹,看到梁朝势力强大,马上背弃盟约,倒向梁朝一边了。为了这事,李克用气得不得了。

  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生了毒疮,眼看治不好了。他临死时,拿出三枝箭,交给儿子李存勖(xù),郑重地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这你知道。燕王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是靠我的推荐担任卢龙军节度使据有幽州的,契丹的耶律阿保机曾经和我相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弃了我,前去归顺梁朝,跟我作对。这三件事,都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如今给你三枝箭,你千万别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

  李存勖接过了箭,答应一定给父亲报仇。李克用一死,李存勖就继承他的爵位,做了晋王。他继位以后,下令把这三枝箭供奉在宗庙里。以后每次出兵作战,他就派人去拿出这三枝箭,放在一个锦囊里,让人背着,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作战回来,再放回宗庙。

  他为了给父亲报仇,积极训练军队,严明纪律,规定行军不得违反命令,碰到危险,不许躲避,违反军纪,立即杀头。将士们都很害怕,只得拼死作战。

  不久,李存勖亲自率领大军,前去救援遭后梁军队围攻的潞州(今山西长治),把后梁军打得大败而逃,一下子歼灭敌军一万多人,缴获的军器粮草堆积如山。朱温原来以为必胜无疑,安坐在京城里等候捷报。他听到败讯惊得目瞪口呆,过了半晌方才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李亚子(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我的儿子不过是猪狗罢了!

  过了两年,李存勖又率领大军,在柏乡(今河北邢台北)把后梁军打得大败。这一仗,后梁损失更重,被杀的将士就有两万多人。从此,后梁军都对李存勖产生了恐惧心理。

  朱温不断吃败仗,后来又出动五十万大军,想和李存勖决战,结果还是被李存勖打得溃不成军。朱温又气又火,一病不起,公元912年,被他的次子朱友杀死了。

  接着,李存勖又出兵打破幽州,活捉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把他们押回太原杀了,完成了李克用交给他的一项任务。

  朱温死后,朱友自立为帝。第二年二月,朱温的第三子朱友贞不服,发动兵变。朱友自杀,朱友贞即位做皇帝。这就是后梁末帝。这以后,李存勖的主要对手就是后梁末帝和契丹的耶律阿保机了。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即位称帝,这就是辽太祖。第二年,契丹军进攻幽州,号称有百万之多。李存勖正在黄河沿线跟后梁军作战,他派了三个大将前去,把契丹军打得大败,解了幽州之围。过了几年,耶律阿保机又率领大军南下。李存勖亲自带领骑兵做先锋,又把契丹军打得一败涂地。耶律阿保机不得不败逃回去。李存勖接连获胜,也可以算是完成了李克用交给他的另一项重大任务了。

  李存勖跟后梁末帝打了十来年仗。他看到后梁快要完蛋了,就在公元923年四月,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即位称帝,国号唐,历史上称为后唐。他就是后唐庄宗。这年十月,他又灭了后梁,统一了北方,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李存勖报了父亲的三个大仇,当了皇帝,志满意得。他认为天下都是靠他的武力得来的,不再考虑治理天下的事,只顾享乐腐化了。

  他生*最喜爱三件事:打仗、打猎、演戏。灭掉后梁以后,不打仗了,他就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打猎和演戏上。

  唐庄宗李存勖只当了四年皇帝。他在位期间,猜忌大将,杀害功臣,因此闹得众叛亲离。公元926年,魏州发生兵变,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利用这个机会,夺取了汴州。李存勖的禁卫军指挥使郭从谦本来也是个伶人,曾认大将郭崇韬为叔父。后来,郭崇韬遭陷害被杀,郭从谦一直怀恨在心,这时也在京城中发动叛乱。乱兵人多势众,李存勖抵挡不住,中箭死了。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到洛阳即位做了皇帝。他就是后唐明宗。

  寇恂是汉朝时期幽洲昌*人,他帮助刘秀打天下,屡立战功,是开国元勋之一。刘秀登基后封他为颖川刺史,他工作认真执法严明。

  当时很多地方仍有战乱,个别将军对队伍管理不严,任士兵去抢掠百姓财物……贾复的队伍就有这种现象。

  一次贾复的部下带了一些人到颖川来抢掠,还杀了人。寇恂让人把带头闹事的人抓获,经审问证据确凿,寇恂就下令把他在集市上执行死刑。

  贾复知道了这事很不满意,认为是寇恂在故意出他的丑,表示以后一定要报复。寇恂听说这件事后,也觉得这事办得不够妥当。

  一次贾复带兵路过,他对部下说:“我和他的官职一样,他这样对待我的部下,明摆着是没把我看在眼里,我这次一定得给他点颜色看看……寇恂早就知道贾复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听说他要路过这里就对自己的下属说:“贾复这次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你们多预备些东西,招待得好些,我躲躲他。”

  寇恂的部下谷旁很不服气的说:“您和他的官职一样大,何必怕他呢?他的部下被执行死刑,是因为触犯了法律,完全该杀……我带过兵,可以保护您的安全,要是他要动手,就由我收拾他!”

  寇恂说:“这么做不好,我倒不是怕他,现在刚建国不久,如果事情闹大了,对各方面都不好。当年蔺相如正确处理廉颇一事,很值得我们学*,冤家宜解不宜结呀!

  寇恂做了很好的准备,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贾复,预备了酒*给他接风,表现的非常的诚恳热情……*上,寇恂向贾复表示了歉意,贾复也不好意思再发作。

  后来皇帝刘秀知道了这件事,又做了双方工作,这个矛盾终于很好的化解了。

  汉宣帝时,有疏氏叔侄两人,广为受之叔,广官居太子少傅师位,受官居太子太傅师位。告老还乡时,汉宣帝为感谢他们恪尽职守赐以巨金,送归祖籍。

  以常规,该置办财富,增添固业,颐养晚年,造福儿孙。而广、受二人出乎世俗,却经常在村里举办宴*,宴请三老四少,关心孤寡贫急。日集以月,月集以年,皇赐巨金,消似流水。儿子们看啦难免心焦,托乡老招呼:“如此花销,将来给孩子们能留下什么呢!”广、受二人讲:“为父岂不惜子,但疏家已经少有薄田,孩子们勤劳一点,刻苦持家,不会比别人过的差的。再则,那么多金钱留给他们,只能使他们越来越懒,锦衣玉食消磨斗志,恐怕没有什么好处,遗之千金,不如遗子一经,从长计议为好!”

  儿子们得以此话,深深理解前辈的良苦用心。便更加遗训后代,培养孩子们对学*的渴望追求,对精神修养的重视,以求流芳百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