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2-02 00:00:00 杜甫

杜甫《兵车行》1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 一作:“爷”)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9.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0.但云:只说

  11.点行( 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2.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3.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4.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15.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6.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7.还(huán)

  18.边庭:边疆。

  19.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20.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21.汉家: 汉朝。这里借指唐。

  22.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23.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4.陇(lǒng)亩: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25.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26.况复:更何况。

  27.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29.役夫:行役的人。

  30.敢:岂敢,怎么敢。

  31.且如:就如。

  3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3.县官:官府。

  34.比邻:*邻。

  35.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6.烦冤:愁烦冤屈。

  37.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杜甫《兵车行》2

  《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改写兵车行1000字作文结构清晰,中心突出。

  改写兵车行1000字作文:掩面哭泣

  今天天气很好啊,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是出门的好日子。只是远处尘雾弥漫,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吵闹声。“出去看看?还是别去了,见了也是心有而力不足,反而更难过,还是看看吧!”

  杜甫走出房子,朝远处的咸阳桥走去。这时,车轮声,马叫车震天动地,原来是大队伍在行军,士兵们的弓箭都挂在腰间,手里拿着刀刀枪枪。部队后面跟来了一大群人,都是士兵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又一阵尘埃覆盖了整座咸阳桥,只看到人们跺着脚,听到人们哭着,喊着,声音悲伤极了。杜甫心如刀绞,站立不安。

  士兵们过来了,个个萎迷不振,很痛苦的样子。杜甫拦住一个士兵问:“你们远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家人为什么哭的那么伤心?”那个士兵说:“征兵没完没了,战士们全都战死沙场了。”别一个士兵愤愤的说:“有的士兵15岁就被征去打仗了。有时活着回来已有四五十岁了,还要被征去到西面屯田。老了也不能回家。大多数男丁都走了,家里靠谁呀?”

  杜甫听了痛苦欲绝,想:“边境的战士们死得死,伤的伤,血流成河了,可皇帝还是开拓边疆没完没了。”

  “老人家,您不知吧,”一个妇女说,“华山以东那么大地方,到处长满了杂草,偶尔有一两个健壮的妇女们下地去耕田锄地,可庄稼长得很不景气,更何况关中人打仗能吃苦,多次征兵都像驱赶鸡狗一样啊。”

  另一个士兵说:“老人家虽关心我们,我们又怎么敢说呢?这群官吏根本不把我们当人啊。今年冬天,就没有让士兵们休息。家里,县官们还急着收租催税。家里没有劳动力,让我们怎么弄这租税呢?”

  一个老者说:“我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好,女儿嫁到邻村,还能见面。若是儿子,难免要战死沙场,到最后尸体也见不到,您没见过荒草丛生的青海边,白骨累累没有人收拾,冤魂饿鬼数也数不清,凄惨悲壮,使人伤心。”老者说着时,好几个战士都掩面哭泣了。

  杜甫听了,痛苦难熬。他想:自皇帝不理朝政,杨国忠奸贼掌管朝政以来,他不顾人民死活。他想着便失声痛哭,哭完后,赶回去写下了《兵车行》。

杜甫《兵车行》3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杜甫《兵车行》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杜甫《兵车行》 (菁华3篇)(扩展1)

——《兵车行》教案3篇

《兵车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

  诗意。

  教学难点:

  诗意。

  教学类型:

  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全唐诗》卷216_11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

  “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二、整体感知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粑”——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通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三、鉴赏要点

  1、先说形式。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 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桥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

  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土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妃”“未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进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花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渲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3、名句赏析

  (l)“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作业:背诵该诗;

  完成练*册该课内容

《兵车行》教案2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兵车行》教案3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三、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一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落实课后练*二、三的要求。

  明确:

  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进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探究活动

  从《兵车行》看歌行体语言的音乐性

  (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四仄,互相调换。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

  (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

  (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

  牪味潦槟浚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3)《怎样合辙押韵》,北京出版社。


杜甫《兵车行》 (菁华3篇)(扩展2)

——杜甫诗词 (菁华3篇)

杜甫诗词1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诗词2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赏析]:(1)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赏析](1)全诗从结构看,首*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2)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评析]: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即前面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十足,*淡中见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赏析]:(1)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欣赏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进步。

杜甫诗词3

  “伟大的惠特曼曾断言:一个民族的最高检验是自己所产生的诗歌。”

  此言是真理,已得到证实,诗是文字最高妙之境界。

  “公元731年至公元741年这十年间,可谓杜甫一生最快意的日子,它包含了唐王朝的鼎盛期与自己青春期的两次壮游,由“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句有豪迈之气,是俺最喜欢之杜诗之一。

  “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而他的生命,也就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这些永恒的诗篇之中。这种生命与诗篇,是人类可遇而不可求的,均衡的天才,健全的人格,理性的生活,以及在不同的阶段,发散着不同光泽的火焰,并且愈至晚年愈纯粹。杜甫是一个民族的身心状况俱佳时的伟大产物,他的诗篇,与他的诗篇和生命所合成的文化意义上的象征,同样的伟大。”

  只有具有伟大品格之人,才可以写出充满人性光辉之诗篇,其文字才会永久留存,千秋传颂!

  “我是在试图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的民族诗人与文学代表。是的,这是一个禁不住的诱惑,全世界都是如此,英国推出了莎士比亚,德国推出了歌德,俄罗斯推出了普希金,现在,我想为*推出杜甫。”

  我更倾向于苏东坡居士,苏词既有大江东去之豪迈,又有温婉深挚,缠绵痴绝之情怀,真正是一位侠骨柔肠,能屈能伸之真汉子。

  “杜甫的伟大诗篇,不仅是一部唐王朝的史诗及个人心灵史,它还与杜甫的生命合成了一个人类文化的伟大象征,他割据了《神曲》《浮士德》未能把握的大地;在包容一切,融化一切的力量上,曹雪芹堪称是杜甫的对手,《红楼梦》无疑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小说史诗。但杜甫的包容,是一种盛年期的翻腾着的海洋的包容,曹雪芹的包容,则是一种趋于静止的巨大的湖泊的包容。”

  文无第一,各有所好,但不同气质的文字,各具美态,可以在历史上各领风骚,互不冲突,但若因文风不同而故意将别人之作品水*贬低,则是下流之举。

  “或许,你会觉得这四句不太象诗,不符合心目中的传统诗境,然而,它所呈现的苦难中的镇静,却是诗骨,是大厦的支柱。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植入了大地的岩层,所有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忧患,都被从容地梳理成格律的庄严与崇高,使你不能不产生着一种皈依——这种皈依,并非宗教意义上的顺从,而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吸附。拥有这样的诗句与诗人的民族,可以暂时地被击倒,但你不能想象它会被击垮。”

  对诗之解读,各随其情其心,品味便各异,楼主对杜诗推崇,自然便品出别样之深厚。

  《杜甫的象征》--作者庄晓明对诗之解读,对杜诗之赏析已深入其人格之魅力,更与中外古今之诗人作者作深入比较,条分缕析,可见研读之深,所思之深,所悟之深,见解十分独到,令人读之深受教益。


杜甫《兵车行》 (菁华3篇)(扩展3)

——杜甫《望岳》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望岳》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 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 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 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 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杜甫《兵车行》 (菁华3篇)(扩展4)

——杜甫送别诗有哪些 (菁华3篇)

  作者: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酒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作者: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作者: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为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杜甫《兵车行》 (菁华3篇)(扩展5)

——汽车行业领导演讲稿 (菁华3篇)

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山明水秀风光丽,虎跃龙腾日月新。能在生机勃发的龙年伊始,与各位相会在南阳市龙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共同见证东风风神系列20xx新款车型的上市发布,我倍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南阳市龙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由衷地感谢。

  从八月份试营业至今,随着社会各界关注度的提高,以及龙驰员工的不懈努力,南阳市龙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规模逐渐壮大,业务逐渐成熟,经历了一个从负债到微利,从弱小到强大的艰辛历程。目前的南阳龙驰已经在南阳市汽车销售行业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是东风风神系列在南阳地区的唯一总代理。不仅4S店不断完善强大,而且在市区北京路老京达宾馆对面设有直营店,在邓县、新野、西峡也设有代理。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在未来的几个月里,东风风神的网点将会遍布南阳各县区,极大地方便各位购车者的需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依据东风乘用车的促销计划、工作部署,坚持“让用户称心,让用户放心,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规范服务程序,积极开展全天24小时服务、免费拖救、免费检测、免费咨询、优惠修理、电话回访、上门服务、购车预约、维修保养等多种优质服务活动,为东风风神品牌系列的广大用户提供最快捷、最全面、最贴心的服务。

  通过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南阳龙驰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与赢利水*,*半年来,东风风神一直保持销量快速增长的势头。

  此次新品上市发布会,风神S30、H30、H30Cross全系均推出20xx新款。一直备受购车者青睐的H30Cross也推出了标配尊尚版。相信此次新款发布,不论从车型上,还是价格上,都会给各位购车者带来更大的选择空间。

  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感谢您在过去的时间里对东风风神汽车各项业务的支持,也希望各位在崭新的20xx年里,继续关注东风风神,关注南阳龙驰!

  谢谢!

各位同仁: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严把质量守住我们生命的底线。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更加规范和法治化,我们所从事的汽车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行业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以说我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加残酷的挑战。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下,要实现生存,要实现发展,唯一的途径和方式就是要牢牢把握住我们的产品质量,依靠质量,我们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如何加快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关,关键的基础就在于我们的每一位员工。因为,我们的每一位员工即是公司产品质量的缔造者,也是公司宝贵的财富,更是公司发展的源动力。

  作为公司的一份子,严把质量,就是要求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只有树立危机意识,我们才能主动的、正确的、全面的`去看待我们的市场、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客户,真实的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状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前,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快,虽然市场广阔,但是市场和客户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质量是这场无声战役中最关键的核心点,谁家的质量好,谁家的质量过硬,谁就能占据市场的主动权,赢得市场,赢得生存的空间,反之则亦然,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质量观念,才能让我们的路走的更远。

  作为公司的一份子,严把质量,是我们每位员工的天职,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只有做好我们的产品,把好我们产品的质量,客户才会满意,公司才会有信誉,倘若一个质量残缺的商品,流入到了客户的手中,不仅会毁掉我们公司的名誉,更能砸掉我们的饭碗;所以,面对质量关,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和懈怠,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流程,作业流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严把质量也是公司未来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公司生命的基础,在市场化的今天,我们也将会把严把质量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狠抓不懈,坚持不懈,做到久久为功;同时,公司也会赏罚分明,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的激励举措,对严把质量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因工作原因造成各种质量问题的员工进行处罚。

  各位同仁们,

  欣逢盛世,进击者荣、畏缩者耻。前方的道路已明确,面对未来,让我们怀着共同美好的发展之梦,风雨同舟,齐心协力,用我们满腔的热血与激情,用我们实干,用心用力做好我们的每项工作,用心用力严把质量关,守住守好我们生命的底线。

  最后,我坚信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各位同仁: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严把质量守住我们生命的底线。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更加规范和法治化,我们所从事的汽车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行业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以说我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加残酷的挑战。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下,要实现生存,要实现发展,唯一的途径和方式就是要牢牢把握住我们的产品质量,依靠质量,我们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如何加快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关,关键的基础就在于我们的每一位员工。因为,我们的每一位员工即是公司产品质量的缔造者,也是公司宝贵的财富,更是公司发展的源动力。

  作为公司的一份子,严把质量,就是要求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只有树立危机意识,我们才能主动的、正确的、全面的去看待我们的市场、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客户,真实的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状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前,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快,虽然市场广阔,但是市场和客户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质量是这场无声战役中最关键的核心点,谁家的质量好,谁家的质量过硬,谁就能占据市场的主动权,赢得市场,赢得生存的空间,反之则亦然,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质量观念,才能让我们的路走的更远。

  作为公司的一份子,严把质量,是我们每位员工的天职,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只有做好我们的产品,把好我们产品的质量,客户才会满意,公司才会有信誉,倘若一个质量残缺的商品,流入到了客户的手中,不仅会毁掉我们公司的名誉,更能砸掉我们的饭碗;所以,面对质量关,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和懈怠,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流程,作业流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严把质量也是公司未来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公司生命的基础,在市场化的'今天,我们也将会把严把质量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狠抓不懈,坚持不懈,做到久久为功;同时,公司也会赏罚分明,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的激励举措,对严把质量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因工作原因造成各种质量问题的员工进行处罚。

  各位同仁们,欣逢盛世,进击者荣、畏缩者耻。前方的道路已明确,面对未来,让我们怀着共同美好的发展之梦,风雨同舟,齐心协力,用我们满腔的热血与激情,用我们实干,用心用力做好我们的每项工作,用心用力严把质量关,守住守好我们生命的底线。

  最后,我坚信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