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2-03 00:00:00 翻译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1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2

  《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3

  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 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8、但:只,仅仅。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参考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颠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颠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颠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扩展1)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laiyo.com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2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

  显示全部

  文章寓意

  佚名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laiyo.com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扩展2)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精选五篇)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1

  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的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是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是指因为。

  26、啮是指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是指坑洞。

  28、不已是指不停止。已是指停止。

  29、倒掷是指倾倒。

  30、如是是指像这样。

  31、遂是指于是。

  32、溯(sù)流是指逆流。

  33、固是指固然。

  34、如是指依照,按照。

  35、然则是指既然这样,那么。

  36、但是指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是指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是指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是指罢了。

  40、其一是指表面现象。

  41、其二是指: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2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转转 一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这不是木片。是,这。�{,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3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

  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河水冲走呢?石头性质坚硬而沉重,沙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言论。

  一位年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石兽,都应当到河上游寻找。石头性质坚硬沉重,沙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事,只知道其中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深刻道理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4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5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山门:寺庙的大门。

  圮:倒塌。

  并:一起。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过了,经过。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

  曳:拖着,牵引。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钯,通“耙”。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埋没。

  颠:通“癫”,疯狂。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盖:因为。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倒掷:倾倒。

  如是:像这样。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耳:罢了。

  其一:表面现象。

  其二:根本道理。

  文章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jǐyún)(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考虑问题时,要从表到里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的解决根本方案。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2.实践出真知。 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6.是:代词,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扩展3)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河中石兽

  清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注释

  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干,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yè):拖。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掷(zhì):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河中石兽》赏析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 (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河中石兽》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公元17***(乾隆五十四年)到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河中石兽

  清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注释

  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干,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yè):拖。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掷(zhì):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河中石兽》赏析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 (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河中石兽》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公元17***(乾隆五十四年)到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河中石兽

  清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河中石兽》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注释

  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临:靠*,也有“面对”之意。

  河干(gān):河岸。干,岸。

  圮(pǐ):倒塌。

  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yè):拖。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为:被。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湮(yān):埋没。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倒掷(zhì):倾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按照。

  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河中石兽》赏析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 (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河中石兽》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公元17***(乾隆五十四年)到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河中石兽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里,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里,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里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里,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里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里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文章寓意:

  《河里石兽》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与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题目:对于河里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 (湮(yān)于沙上),理由是(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 ,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里。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里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与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扩展4)

——《河中石兽》教案6篇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

  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朗读课文,翻译】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 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 重点理解的句子: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 过

  人 物

  寻找地点

  原 因

  结 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把握文章主旨】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小结】

  【随堂测试 】

  1、 课后第五题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4、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5、下列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6、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事例?

  7、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时的生活、学*有什么启示?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任务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虚词的用法

  于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之

  16.……闻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19.然则天下之事。

  课中实施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 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课型:两课时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扩展5)

——河中石兽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二、检查预*字词情况,请学生回答。

  1、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过。岁:年。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颠倒,荒唐。

  8、河兵:水手。

  9、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三、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同座位两个同学讨论翻译,或者学生自己翻译以后,和同座位同学交流。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复*生字词。

  2、指名请学生翻译课文。(找6名同学)

  二、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过)

  2、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居然)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冲击)

  三、文言文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写出含有下面加粗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其根源)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是可忍,熟不可忍)

  3、一老河兵闻之...... (闻所未闻)

  四、探究

  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同学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是因为没有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只考虑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只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石兽、泥沙、流水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不能片面地理解,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导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词义

  一寺临河干(靠*)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3)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整土地用的家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4)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词多义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作者名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译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亲写贺词,已是特别看得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3.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导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词义

  一寺临河干(靠*)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3)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整土地用的家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4)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词多义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作者名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译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亲写贺词,已是特别看得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3.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扩展6)

——《河中石兽》教案 (菁华5篇)

  【导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词义

  一寺临河干(靠*)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3)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整土地用的家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4)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词多义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作者名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译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亲写贺词,已是特别看得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3.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任务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扩展7)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绘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和生活的艰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