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2-03 00:00:00 清明

清明气候特点1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清明气候特点2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清明气候特点3

  清明,叁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初候,桐始华。桐,木名,有叁种,华而不实者曰白桐,《尔雅》所谓荣桐木是也。皮青而结实者曰梧桐,一曰青桐,《淮南子》曰梧桐断角是也,生于山冈。子大而有油者曰油桐。《毛诗》所谓梧桐不生山冈者是也。今始华者乃白桐耳。按《埤雅》,桐木知日月闰年,每一枝生十二叶,闰则十叁叶与天地合气者也。今造琴瑟者,以花桐木,是知桐为白桐也。

  二候,田鼠化为鴽【 音如】。按《尔雅》注曰,鼫鼠,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谓之田鼠。《本草》《素问》曰,鴽鹑也,似鸽而小。《尔雅》释鸟鴽鴾母。郭注酓鸟也,青州人唿为鴾母。鲍氏曰,鼠阴类,鴽阳类。阳气盛,故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也。

  三候,虹始见【 去声】。虹,虹蜺也,诗所谓螮蝀,俗读去声也。《注疏》曰,是阴阳交会之气,故先儒以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今以水噀日自剑视之则晕为虹。朱子曰,日与雨交倏,然成质,阴阳不当交而交者,天地淫气也。虹为雄色,赤白,蜺为雌色,青白,然二字皆从虫。《说文》曰,似螮蝀状,诸书又云尝见虹入溪饮水,其首如驴,恐天地闲亦有此种物也。但虹气似之借名也。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1)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 (菁华3篇)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1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气候类型》是*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章《多样的世界气候》中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但是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今后学*世界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了解热带的气候类型特征及其典型自然景观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及景观图,认识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阅读和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判别气候类型。

  3.通过活动、图片等各种方式了解某一气候类型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体会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初步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及典型景观特征。

  (2)教学难点:依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类型的特征,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尤其是区别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差异。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还很差,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但在整理信息室缺乏一些学*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方式,如:图片、图表、文字材料、景观……,总结出世界气候类型的一般规律。

  2.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培养获取并整合加工地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2)问题探究法:在读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层层深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法:采用小组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世界气候类型景观》

  学生观察:感知不同的自然景观差异,说说属于哪个气候类型?

  教师提问:不同景观的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降水和温度。

  阅读课本: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类?

  小组合作:分别讨论热带、温带、寒带、独特的气候类型的种类由那些?

  小组展示:略

  活动一:1.展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介绍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每月的气温度数大约是多少,然后再看每月的降水大约是多少毫米,并且加出每年的降水有多少毫米?

  活动二:依次展示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荒漠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学生迁移:以热带雨林的方式来总结以下三个气候类型的特征。

  3.提问:.找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共同点?

  4提问: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区别子哪里?

  教师引导: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呢?如何区分呢?(突破难点:热带季风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后类型的分布。

  课堂小结

  提问:根据所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谈谈感受。

  学*了世界气候类型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2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气候类型》是*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章《多样的世界气候》中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但是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今后学*世界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2.了解热带的气候类型特征及其典型自然景观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及景观图,认识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通过阅读和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判别气候类型。

  3.通过活动、图片等各种方式了解某一气候类型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体会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初步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及典型景观特征。

  (2)教学难点:依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类型的特征,判断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尤其是区别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差异。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还很差,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但在整理信息室缺乏一些学*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方式,如:图片、图表、文字材料、景观……,总结出世界气候类型的一般规律。

  2.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通过读图培养获取并整合加工地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2)问题探究法:在读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层层深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法:采用小组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与相互合作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世界气候类型景观》

  学生观察:感知不同的自然景观差异,说说属于哪个气候类型?

  教师提问:不同景观的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回答:降水和温度。

  阅读课本: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类?

  小组合作:分别讨论热带、温带、寒带、独特的气候类型的种类由那些?

  小组展示:略

  活动一:1.展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介绍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每月的气温度数大约是多少,然后再看每月的降水大约是多少毫米,并且加出每年的降水有多少毫米?

  活动二:依次展示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荒漠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学生迁移:以热带雨林的方式来总结以下三个气候类型的特征。

  3.提问:.找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共同点?

  4提问: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的区别子哪里?

  教师引导: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呢?如何区分呢?(突破难点:热带季风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后类型的分布。

  课堂小结

  提问:根据所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谈谈感受。

  学*了世界气候类型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3.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4.学会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

  [教学重点]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

  3.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具准备]

  1.*期的卫星云图录像及自制的天气预报软件。

  2.自制天气符号的幻灯片。

  3.反映各地气候差异的幻灯片。

  4.扫描课文中8幅图例制成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放一组运动着的地球影片(包括自转和公转)及打出4张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所看到的景象。教师配合朗读课文的引言部分: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在这里孕育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严寒酷暑,干旱洪涝,……我们既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又遭受着灾害性天气的侵扰。

  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规律,一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在这风云变幻之中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板书)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教师讲述:

  提问:

  1.厦门这二天的天气特点?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2)

——气候的威力教案 (菁华3篇)

气候的威力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积累科普知识。

  2.一学*和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了解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选取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断导入课文;熟读课文,弄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内在联系;通过练*,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

  媒体设计

  准备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南极气候的录像片以及全球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知识影像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难的肆意破坏,感受到了气候的威力。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极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它对全球的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通读课文,掌握并积累词语

  (2)解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段)介绍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H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段)设想南极冰盖融化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2具体研*第一部分,落实重点。

  (1)本文是怎样展开话题的?

  明确: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谈起,引出“气候的威力”,并进而引出南极气候的特点。

  (2)南极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几个特点的说明顺序的?

  明确:南极气候的特点是风大、酷寒、多变。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思维层层深入,按着逻辑顺序进行。

  (3)为说明南极气候的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举了日本考察队员福岛被风*卷而去的例子;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举了原苏联、新西兰、挪威等国观测的最低温度为例;C.为说明多变的特点,举了美国运输机突然被暴风毁损的例子。

  ②列数字。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时”等数字;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列出“-88.3’C”“一89.6℃”“,94.5℃”等数字。

  ③作比较。拿南极的风速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速进行比较,强调了南极的风速之大。④打比方。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风极”,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风大的特点。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研*,实现两个教学重点的落实。)

  三、布置作业

  复*本节课的学*要点,按照课文第一部分的学*思路,预*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研*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举课后练*二的第3、4句亦可)(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略)

  (解说:总结两节课的学*内容,整体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从人类破坏环境从而导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来报复人类的角度,搜集材料,写一篇说明文。

气候的威力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积累科普知识。

  2.一学*和掌握文中运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了解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选取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断导入课文;熟读课文,弄清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内在联系;通过练*,巩固说明方法的运用。

  媒体设计

  准备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南极气候的录像片以及全球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知识影像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难的肆意破坏,感受到了气候的威力。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极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它对全球的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l)通读课文,掌握并积累词语

  (2)解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段)介绍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H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段)设想南极冰盖融化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2具体研*第一部分,落实重点。

  (1)本文是怎样展开话题的?

  明确: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谈起,引出“气候的威力”,并进而引出南极气候的特点。

  (2)南极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几个特点的说明顺序的?

  明确:南极气候的特点是风大、酷寒、多变。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思维层层深入,按着逻辑顺序进行。

  (3)为说明南极气候的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举了日本考察队员福岛被风*卷而去的例子;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举了原苏联、新西兰、挪威等国观测的最低温度为例;C.为说明多变的特点,举了美国运输机突然被暴风毁损的例子。

  ②列数字。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时”等数字;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列出“-88.3’C”“一89.6℃”“,94.5℃”等数字。

  ③作比较。拿南极的风速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速进行比较,强调了南极的风速之大。④打比方。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风极”,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风大的特点。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研*,实现两个教学重点的落实。)

  三、布置作业

  复*本节课的学*要点,按照课文第一部分的学*思路,预*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研*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举课后练*二的第3、4句亦可)(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略)

  (解说:总结两节课的学*内容,整体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从人类破坏环境从而导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来报复人类的角度,搜集材料,写一篇说明文。

气候的威力教案3

  一、主题思想

  本文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并对南极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做了科的学分析,从而说明了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结构思路

  本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文章先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展开话题,切入正题,告诉我们人类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其中又以南极气候为甚。这样就自然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其一,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可以称为“风极”;其二,气温最低记录可达到零下94.5摄氏度,可称为“寒极”;其三,南极气候变化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人们谈虎色变。但气象学家对此却喜出望外,因为这是解开全球性气象之谜最理想的实验室。从而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的威力的极大关注。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而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反射回去,而其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效应放大了。再者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的中心。由此,读者明白了为什么说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最后作者又总说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人类生存暗含的危机,提醒人类关注生存空间。文章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三、层次分明的逻辑顺序

  文章先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入手,由气候对人类的控制展开话题,继而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然后深入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最后补充说明南极冰盖对人类的威胁。提醒人们去战胜它、征服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四、详略得当的组材

  文章着重分析了南极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先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即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然后分项说明南极冰盖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从而说明了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这一部以详实、确凿的数据,典型的举例作了透彻的说明。

  五、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举例子。本文在介绍南极恶劣的气候时,举了多方面的例子。如1960年,日本昭和基地的考察队员福岛被大风卷去,不知去向。7年以后,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的例子;1970年,6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第6架飞机因特大的暴风而遇险的情况,使我们对南赣恶劣的气候有了真正的感性的认识。

  列数字。本文在说明过程中列了大量的数字,如第4、5、6、10、17自然段都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打比方。如“实际上,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形象生动地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六、引导学生写作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建议

  学*了本单元的课文,了解了科普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之后,应当“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尝试着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原理写成一些简单的科普说明文。在这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可培养自己广泛搜集信息、有效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探究学*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等,可谓一举多得。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气候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破坏的影视片)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了大自然那暴戾恣难的肆意破坏,感受到了气候的威力。那么,冰雪世界的南极的气候又是怎样的呢?它对全球的气候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二、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通读课文,掌握并积累词语

  (2)解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南极气候的特点及其巨大的威力。

  第二部分(第6—15段)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16、17段)设想南极冰盖融化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2.具体研*第一部分,落实重点。

  (1)本文是怎样展开话题的?

  明确: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谈起,引出“气候的威力”,并进而引出南极气候的特点。

  (2)南极气候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几个特点的说明顺序的?

  明确:南极气候的特点是风大、酷寒、多变。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思维层层深入,按着逻辑顺序进行。

  (3)为说明南极气候的特点,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举了日本考察队员福岛被风*卷而去的例子;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举了原苏联、新西兰、挪威等国观测的最低温度为例;c.为说明多变的特点,举了美国

  运输机突然被暴风毁损的例子。

  ②列数字。a.为说明风大的特点,列出“32.6米每秒”“55.6米每秒”“‘三百多千米每小时”等数字;b.为说明酷寒的特点,列出“-88.3’C”“-89.6℃”“,94.5℃”等数字。

  ③作比较。拿南极的风速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速进行比较,强调了南极的风速之大。

  ④打比方。把南极比作“暴风雪之家”“风极”,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风大的特点。

  (解说: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加以研*,实现两个教学重点的落实。)

  三、布置作业

  复*本节课的学*要点,按照课文第一部分的学*思路,预*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研*第二部分

  1.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3)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 (菁华3篇)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1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3分)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3分)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2.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3.“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不能删去。

  4.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2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水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有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3分)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3.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3分)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4分)

  【答案】

  1.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2.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3.“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不能删去。

  4.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3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地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地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3.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14.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5.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①

  ②

  16.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17.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18.作者说:“地球地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四)13.生命(动植物)对气候的影响(调节) 14.时间顺序 15.举例子。例子主要在第②—⑤段 列数字: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 20 倍。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 3 倍。 打比方 :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16.不能删除。 “也许”表估计、推测,表明下文的结论是作者的一种推断,还未经科学证实,这样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①通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②通过草地形成软土来保存。 18.言之成理即可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4)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但我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参与意识较弱。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

  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大家熟悉的当天的天气预报回忆天气特点及描述方式,然后利用对比方法引出气候这一概念。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及组成要素,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灵石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通过对比地中海气候特点和家乡气候特点,了解山西省气候特点优势,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

  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读图方法掌握的很好,因此在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时,指导的少一些,结果在寻找亚欧大陆西部、中部、东部的气候类型时有些乱,分不清大陆西部、大陆东部。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

  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在学生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时花费时间稍多,稍有些啰嗦,比如学生读图时就应该提醒填表格,结果有些窝工,导致后面利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点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紧。本应由学生分析气候特点的,结果集体回答,不能对个别学生进行检测。尤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阅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3、总结性的内容仍需给学生机会。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预期的答案就赶紧总结出结果,比如,气候的特征、世界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特点“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等等,学*的主动权没有完全还给学生,对本节教学留下了遗憾。

  4、反馈练*涵盖的知识面不全。

  本节学生除了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还要会用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而在设计练*时忽略了运用气候直方图判断气候类型,没法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

  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会摒弃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已,我要不断的在理论学*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老师。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育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效果不太明显。学*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而对于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的乐趣和美感。

  今天执教了《世界的气候》一课,下面谈谈这节课自我感觉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整体上说一下自己这一堂课的情况。这堂课整体来说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教学目标与课标有些偏离,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解读课标也没有很好的研究教学参考导致的。在教学基本功上感觉自己还是语言上欠缺很多,语调太*淡,一节课始终是一种语调听不出重点,板书还是不好第一字不好,第二不整洁,第三内容不成体系。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学生上台指图时,只关注了指图的学生,这时忽视了台下的同学,使得出现台上台下学生联系不起来,互动效果不好。

  其次,具体来说一下讲课过程中的问题。导入部分,采用景观图片导入较好,但是导入的太陡了,如果在同学们说出是气候不同导致的这些地方景观不同后加上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气候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一下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导进来就比较好。接下来是“自主学*”环节,学*自学课本图3-22完成大屏幕上列出的要求,第一个问题是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学生找出是一年,接下来我让学生比较了天气与气候,然后又返回来讲的气候的两个要素,这个环节顺序安排的不好,感觉把描述气候的时间与两个要素分开了,要先了解了气候之后再对天气与气候作对比比较好。

  接下来是回顾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来说的,学生指图说完后都是我对他们进行的评价他们说的不完整时也是我来补充的,这样感觉台上台下有些脱节,如果让台下的同学对台上同学的回答做个补充或评价的话,这样互动效果就会显现出来。由气温和降水差异过渡到气候的差异这个过渡还可以。接下来先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这个地方的指导读图方法比较到位。

  接下来先回顾以前知识温度带名称范围也是让学生上台指图来说,让学生指图主要是为了突出地理学科中图的重要性。下面的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位于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首先我来示范如何找,指导他们如何读图,下面就由他们自己找出,然后同学交流,最后再由学生上台分别指图说出。在学生指图时往往指的是点而不是范围,而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图进行纠正。在这一环节中,对分布在每一温度带内的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位置没有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接下来具体介绍了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我先给学生从分布与特征两个方面讲解了热带雨林气候,然后观看这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加深印象。主要是教给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便于下面学生自己分析另外三种气候类型。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在一起的图,先要介绍如何读这种类型的图。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对另外三种气候类型从分布与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再找学生上台指图给大家分析,我在一旁指导纠正,这个环节台上与台下也有些脱节。

  还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特征这两者处理的不好,如果把两者做个比较,把两者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效果会比较好。

  接下来是对四种气候类型进行的总结,先通过动画观看总体的分布,然后再做练*对四种类型的特征进行巩固,最后对整节课内容回顾总结。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最后的练*用的时间较短。

  最后,通过这次授课比赛,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大,看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提供了动力。因为又给我继续努力的动力!每次听课后的评课给我收获最多,有些问题自己发现不了,通过各位老师的点评总能给我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总之,我相信只要能发现缺点及时改正,在课堂上勇敢地改变自己,自己进步会更快。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5)

——天气与气候教案 (菁华5篇)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反馈

  ①分组练*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

  北京4.310.222.710.4

  伦敦3.05.017.010.0

  开普敦24.612.99.8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大陆东岸与大陆*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热情而持续地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均次数就是日*均气温。

  日*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均气温=一月内日*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均气温=一年内月*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均气温和最低月*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三、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就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⑴纬度因素⑵海陆因素⑶地形因素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三、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分布规律:

  ⑴赤道附*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地区差异

  1、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一般只注意气温,降水两个因素。

  3、热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

  ⑴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⑵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雨季和干季)

  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

  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4、温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

  ⑴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湿多雨

  ⑵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分配均匀

  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⑷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⑸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

  5、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

  ⑴极地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6、高原山地气候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最显著。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6)

——气候的谚语 40句菁华

1、泥鳅跳,风雨到。

2、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3、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4、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5、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及,冬起东风雪边天。

6、大水无雷,浸崩屋。

7、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8、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9、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10、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11、十雾九晴。

12、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13、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14、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15、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16、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17、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18、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19、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20、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21、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22、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23、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24、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25、星星密,雨滴滴。

26、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27、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28、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29、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30、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31、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

32、“雷公”先唱歌 有雨也不多

33、满饭吃得,满话说不得。

34、如果那是一只下蛋的鸡,它的主人还会卖它吗?

35、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36、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37、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38、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9、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40、月色朦胧,不是起雨就是起风。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7)

——描写水特点的词语 (菁华3篇)

  1、泛滥成灾 奔流不息 百川朝海 趁波逐浪 飞瀑高悬 碧水生辉 滚滚东流

  2、白龙出山 奔腾叫啸 东海鲸波 沿波讨源 翻江倒海 碧波浩渺 水波不兴

  3、恶浪拍岸 波山浪谷 碧江盈盈 奔泻而下 奔泻流淌 波*浪静 波浪排排

  4、沧海桑田 大江大河 水**融 飞花溅玉 碧海翠堤 飞流坠地 穷源竟委

  5、大江东逝 白浪滔天 随波逐浪 潮水急涨 碧海扬波 白浪滔滔 如水赴壑

  6、顺水推舟 杯水车薪 波澜起伏 飞花碎玉 泛起微波 波浪接天 池水明澈

  7、奔腾不息 深不可测 万马奔腾 弯急滩险 风起浪涌 暗流涌动 波浪滔天

  8、水势峻急 碧湖翠堤 万倾碧涛 倒影碎裂 波涛汹涌 波澜壮阔 层层涟漪

  9、飞瀑雷震 水波粼粼 波*如镜 高山流水 水流湍急 川流不息 波涛澎湃

  10、沧海一粟 滴水不漏 推波助澜 奔腾怒吼 水趣盎然 波光明灭 源源不绝

  11、悠悠烟水 一泻千里 奔流到海 垂钓之地 惊涛骇浪 荡舟小憩 波光粼粼

  12、碧波掀天 波光闪闪 飞流直下 清澈见底 飞瀑如练 波纹粼粼 波浪翻腾

  13、大水滔滔 黑风巨浪 春池水涨 碧蓝如茵 碧绿澄澈 大河奔流 翻腾怒吼

  14、水*如镜 飞珠溅玉 天水相接 碧波漪澜 涓涓不壅 急流飞溅 碧波涟漪

  15、似玉如银 潮涨潮落 长堤翠柳 飞瀑凌空 泾渭分明 水深流急 飞腾而下

  16、腾空而下 碧波万顷 开源节流 白帆点点 潮起潮落 白练垂空 白练下垂

  17、大海茫茫 碧波荡漾 波光水影 蜿蜒曲折 水声丁冬 逆水行舟 蜿蜒而去

  18、水到渠成 碎玉摧冰 江水茫茫 水天一色 投鞭断流 狂涛怒吼 潮涌浪翻

  19、飞瀑倒泻 波涛滚滚 狂风怒潮 奔腾翻卷 碧海青天 白浪掀天 蜿蜒如带

  20、川壅必溃 白浪滚滚 水声潺潺 波翻浪涌 九曲回肠 水流汹涌 百川赴海

  21、波*似镜 乘风破浪 长江流域 波光塔影 波光涟涟 波光桥影 跌宕奔腾

  22、如烟如雾 滔滔不绝 白浪翻滚 溪流淙淙 东流而去 水花飞溅 大江东去

  23、百川归海 波谷浪尖 终为江河 水深流缓 风吹潮涌 水落归槽 春江水暖

  24、波光潋滟 白练腾空 潮声澎湃 金粼闪烁 涛声如弦 随风逐浪 白瀑悬空

  25、波浪翻卷 波刀浪斧 白龙下山 水沫飞溅 飞瀑溅珠 碧波粼粼 水声淙淙

  26、波光摇曳 万顷碧波 电光飞来 风*浪静 沧海横流 奔腾咆哮 风狂浪险

  27、万顷狂澜 滩多水急 万顷波光 琉璃千顷 大浪滔滔

  1、撒水拿鱼:抽干水捉鱼。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2、以水济水:比喻雷同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

  3、云心水性: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

  4、剩水残山: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5、鱼水相欢:犹言鱼水和谐。

  6、以水救水:引水来救水灾,水势越盛。比喻不仅不加以制止,相反更助长其势。

  7、污泥浊水:比喻一切落后、腐朽和*的东西。

  8、拖人下水:比喻勉强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坏事)。

  9、顺水人情:利用机会顺便给人的好处。也指不费力的人情。

  10、沾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11、以水投石: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12、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13、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14、水火兵虫: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15、悬河注水:见“悬河泻水”。

  16、显山露水: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17、听风听水: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18、水秀山明: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19、远水解不了*渴: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20、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21、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比喻在*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22、水底捞针: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23、杨花水性:柳絮飘扬,水性流动,因以“杨花水性”比喻轻薄女子等用情不专。

  24、拖人落水:犹言拖人下水。

  25、饮水栖衡:喝水充饥,住简陋房屋。形容生活清苦。

  26、一碗水端*:比喻处理事情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27、以水投水:比喻事物类同很难辨别。

  28、心同止水:形容心境*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29、一尺水十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30、水尽鹅飞:比喻恩情断绝,各走各的路。也比喻精光,一点儿也不剩。

  31、似水流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32、依山傍水:指地理位置靠*山岭和水流。

  33、水陆毕陈:水陆:指水陆所产的珍贵食物。各种山珍海味全都陈列出来。形容菜肴丰富。

  34、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35、顺水推舟: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

  36、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37、宿水餐风: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8、饮水思源:喝水时想起水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39、饮水食菽:见“饮水啜菽”。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8)

——描写班长的特点作文 (菁华3篇)

  “班长”这个职务在每一个学校都有。比如:班级里的班长选举;学校的广播里面说:“请各班班长到大队室开会。” 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班长。可见,“班长” 这个名词在班级中影响力是很大的。

  我们班的班长叫盖磊,中等个,偏胖。一张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不大也不小、 配在他的脸上正合适的鼻子,还有一张管人管倒不行,说话说倒不停的嘴。只要他在你面前一站,给你留下的印象一定是相当不错了。

  xx班长最大的优点就是管理班级的能力很强,而且还为同学们着想。

  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讲完课,就让盖磊管理班级的纪律。开始纪律还不错。一会儿,老师就出去了。老师这一走可好,全班就炸了锅,同学们干什么的都有:有的在看闲书;有的在说话…… "闭嘴!!!”xx班长这一吼,把我们全都震住了,看书的也不敢看了,说话的也不敢说了,就连管灯也快要掉下来了。下了课,老师一个劲地表扬他,说得他脸都红了。当时我想:原来xx班长还会害羞呢!

  还有一次全校去扫雪,没等老师说完我们班的分担区,盖磊就开干了。可当他一转头,正巧看见一辆出租车向我们班的兰云飞飞快地驶来,盖磊发疯似的大叫:“兰云飞,快闪开……”这样,一场即将发生的车祸,就很好的避免了。

  这就是我们班的班长,一个能够充分管理好班级的班长;一个为同学们着想的班长。

  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女同学新转来我们班。她白皙细腻的脸蛋像水莲花似的,她的脸上有一双浓密的睫毛装饰起来的闪闪发光的眼睛,就像两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还有她那樱桃小嘴真是惹人喜爱!她用甜美的声音说:“大家好!我叫陈婷婷,请多多指教!”老师说:“这是我们的新同学,大家以后要好好相处!我们的班长已经转走了,我们就让婷婷做一下,老师相信她有能力!”我心暗暗地想:看她这么温柔肯定管不住我们!

  第二天,教室像往常一样,到处是喧闹声。班长踏入了教室门口,走到座位上优雅地放下书包,然走上讲台突然怒吼一声:“谁在吵,马上出来!”那个捣蛋鬼———xx说:“我说了话有本事叫我出来呀!”班长听了这句话真是火冒三丈,她瞪着眼睛,就像发怒的狮子!她用沉重的脚步向xx走去,xx摆着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昂首挺胸。班长走到她身边说:“给我安静!不然好自为之!”xx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怕你干嘛,不就是一个班长,你能把我怎样”“好!老实说我这里有一个记名本,如果一旦记名,老师会叫你家长会学校,还要对你进行处罚。”班长得意洋洋地说。捣蛋鬼听了,颇见成效,立刻安安静静地读书。班里的人也不敢在发出丝丝的声音。

  下午我正在写作业,突然一道难题出现在我眼前,我左思右想都不会做。班长见我皱起眉头,叫立刻走到我身边。我看见他惊道:“我犯了错吗?”“不用怕,我不是要记你的名字。你哪题不会我可以教你!”班长亲切地说。我指了指题目,她耐心地教导我:“这题是这样……”说完了,我做完了,她向我微微一笑。

  这个班长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xx是女生,是我的好朋友,在班级当班长兼中队长,是我班最大的班级干部。*常和女生在一起的时候,性格很温柔,说话也很随和,时不时还在女生面前开个小玩笑,没事的时候还讲笑话给我们听,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可在男生面前,她就从来不心软,即使男生对她软硬兼施,她也不吃这一套!男生们就在偷偷地背地里给她起外号,例如:“熊家婆”、“母老虎”、“狠毒皇后”、“烦人精”……但这些坏话男生只敢偷偷地说,要是让xx知道了,绝对没他们的好果子吃!

  有一次男生骂她,笑话她,被xx听见了。想知道她是怎么修理男生的吗?来听一听吧。

  有一天,早自*的时候,全体老师去四楼会议室开会。我班由xx来管纪律。有个男同学名叫xx,他走上讲台,面对着同学,摆起了造型,他摆的造型既滑稽又好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时xx进来了,同学们立刻不笑了,但xx没看到,他还以为自己摆的造型不够搞笑,便扭过头,撅起了屁股,没想到这一扭头一下子看到了xx,吓得他魂都快没了。xx让他赶快回到座位上,并告诫他要是有第二次,一定不会饶过他。xx一边走一边小声嘀咕:“怎么每次倒霉的都是我啊!都怪我命不好,都怪xx那个‘熊家婆’,真是一个凶猛的母老虎。”不料这些话被xx听见了,xx比他高一些,拎起他的耳朵就让他跳芭蕾舞,xx不得不踮起脚尖来。xx厉声问道:“以后你还敢不敢再骂人,你要是再骂,我就去告老师,让你吃不了兜着走。”xx只好求饶:“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xx就是这样的性格,既温柔又厉害,我就是因为喜欢她这样的性格才跟她是好朋友的。


清明气候特点 (菁华3篇)(扩展9)

——气象灾害与气候灾害的关系 (菁华3篇)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和经济损失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50%左右.根据统计结果,全国各地均可发生干旱,全国每年*均旱灾面积约三亿亩左右,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1/6左右.我国有些地区经常出现年降水量比常年少30%-50%,个别季度能出现比常年*均少 60%-80%,致使发生严重干旱.华北地区在1965年以后,降水连年减少,80年代的年*均降水量约比50年代减少了1/3,造成了严重干旱,特别是1997~2001年夏季华北地区*均降水量比气候*均约减少了30%以上,致使华北地区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加剧.

  雨涝是我国仅次于干旱的气候灾害,雨涝每年造成的粮食和经济损失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27.5%左右,个别严重雨涝年份损失更严重.全国年均雨涝受灾耕地约1.1.5亿亩左右,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将*常年的2倍,发生了特大洪涝,受灾耕地面积高达3亿亩左右,造成了工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