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2-03 00:00:00

游子吟评课稿1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论孩子走多远,父母的心都在牵挂着;父母的爱是宽宏的,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父母都会原谅;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从来不计较得失和索取,只是一味的付出。

  我们因为有父母的悉心照顾所以才能够健康长大,因为有父母的关怀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不孤单。

  接下来就有请拥有感恩之心的二年级2班,全体学生为大家带来的《游子吟》。掌声欢迎。

游子吟评课稿2

  一、说教材

  《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积淀语感,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从图入手,创设情境,破疑解难,体会情感。

  3、以合作小组的学*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升华爱母亲的情感,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学*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读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能够从课外查找资料,借助工具书及课文的注释,理解古诗,领悟诗情,因此他们理解本首诗并不难,主要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付之行动,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回报。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以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等形式, 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学*,兴致盎然地学*。结合课文内容,体现综合设计,升华爱母亲的情感 ,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生活,激起生活体验

  教师激情导入,采用语言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母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感体验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诗,交流读诗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现代与古文的对比,让学生置身于古文中去品味诗中的情感,更深化学生对本诗的体会。]

  (三)、欣赏交流,加深心灵体验

  让学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理解诗句,学生抓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 来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让学生读中体会,理解母爱的伟大,教师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对照图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四)、发掘人文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在让学生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 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五)、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让学生说说*时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报答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说板书

  我把孟郊的诗句以对联的形式出现,突出诗歌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板书 简单明了,概括性强。

  20xx、11、4

游子吟评课稿3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学院11新闻班的陆秀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借助注释或者课外工具正确的理解古诗。心理特点——学生在现阶段对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知特点——学生综合能力有限,难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分析: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乐学古诗,把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导行动,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分析:

  我的板书设计将如PPT中所示,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全诗的内涵,也突出了诗歌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情感导入:课堂以一首歌曲《母亲》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以读会意、情境想象:对于古诗来说,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贯穿于全诗。首先的'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可帮助初步领会诗句的大体意味。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于诗的前四句,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置身于诗中来品味情感,深化对诗的体会。

  合作交流解重难点、联系实际分析:后两句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要理解本诗思想感情必须突破的一关。在这步中,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合作交流、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补充其认知困难。 吟诵、写作表感恩:对诗歌有充分的认识后,能力和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的完成,学生再次吟诵诗歌,必能收获甚好的效果,这时也要求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知识目标。写作是作为课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详细描写一件妈妈为“我“所做的事,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恩母亲,把学*付诸实际行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1)

——《游子吟》说课稿

《游子吟》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子吟》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子吟》说课稿1

  说教材

  《游子吟》是语文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母亲对游子的爱。

  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由于年龄小,对情感还不能深刻体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图像和语言去引导,去深切感受和理解,使他们真正受到亲情教育。

  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孝敬父母。

  说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诗句的意思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说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教学中我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说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读寻疑。

  1、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谈感受,调动学生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导入课题。

  2、利用大屏幕出示注解,解释诗题,介绍诗人和写诗的背景。

  二、细读品味,体会诗境

  1、初读感知

  播放课件,范读全诗。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顺,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2、理解古诗。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教学中适时点拨学生: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学生会找到密密、迟迟)这些词,继而理解这些词所蕴含的感情,并指导学生读出温和厚重、深长的语气,读出母亲的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话“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最难以理解。

  让学生先来读一读,再说一说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理解重点的词语:“寸草心” “三春晖”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

  三、情读体验,深入悟情

  (出示课件)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为孩子缝制衣服,我们就会油然而生地对这位母亲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请你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继而,引导学生:是啊,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你再来读一读。

  通过个人读,分组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四、识字写字

  指导学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新词、生字,并指导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五、尝试实践,延续情感

  1、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一天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谢,(播放舒缓深情的音乐《母亲》),引导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心声。

  2、古诗新唱,背诵古诗。

  播放课件,学唱古诗,激发了学生背诵识记古诗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和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的教学画面,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学中 “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使后边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

《游子吟》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理念:品味情感 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吗?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古往今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赞美母亲,在作家肖复兴的眼中,母爱是那一颗颗玲珑剔透的荔枝,在史铁生的笔下,母爱是那一句简短而深沉的叮咛:“要好好儿活!”那么,在唐代诗人孟郊的心中,母爱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 同学们知道“游子”是什么意思呢?在本文是指谁?“吟”又是指什么?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二、初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初读全诗:这首诗广为流传,耳熟能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会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好吗?(抽生读)

  2、课件出示诗歌,听课文范读录音。齐读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那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然后师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师介绍: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于是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那么,在这首诗中,孟郊选取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并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课件出示画面,放轻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读、看、写。)

  2、学生交流自己所体会到的意境,并说说从哪句诗体会到的。朗读与想象相结合。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

  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

  (2)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晖”字有什么特点?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作者仅仅是写小草与阳光的关系吗?(作者表面上是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是说“谁言游子心,报得慈母恩”!)

  (2)、作者把母爱比作春晖,把游子比作寸草,那么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怎样比喻?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的确,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无私地奉献给了小草,“临行密密缝”仅是母爱的缩影。你知道儿子远行后,母亲又是怎样忍受思念的煎熬?现在我们走进孟郊另一首《游子诗》。

  2、学*《游子诗》。屏示并齐读:

  游子诗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萱草是什么吗?在古代,不少游子远行前都会在母亲的房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就像看到了游子,以慰藉母亲的思念之情。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母亲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请带着你体会到的意境,再读《游子诗》。你们说,母亲对儿子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同学们,当“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等;或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等;或想报答母亲的强烈愿望等。鼓励学生自由、个性的表达与诵读。)

  5、是的,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温暖的,细腻的。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的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1、刚才,你们都轻声地问了自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你们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孩子们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对母亲的深情。但仅仅用一两句话远远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深情,此时, 让我们把心中对母亲无尽的爱融化在这首诗里,送给自己心爱的妈妈吧。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

  1、感受名句的影响:孩子们,在孟郊的诗行里,没有深切的呼唤,没有高声的赞美,然而一分浓浓的真情却从这简单的30个字里自然流露,轻轻触摸着我们的心灵。直到现在,这首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广为流传,并且还化为了一个成语:寸草春晖。

  2、 交流名句的运用:今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请同学们想想在哪些情况下也可用上这句话?(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引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人们在表达自己报答母亲,报答母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感情时,都会用上这一千古佳句。

  也许在下一个母亲节,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明年毕业,离开母校的时候,你也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许在你为国争光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一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在伟大的母爱面前,一切语言都是苍白的。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的嘴唇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让我们将内心的感激与赞美之情都化作这甜美的字眼,这最深情的呼唤(生:母亲!妈妈!)

  让我们向在座的母亲们,向全天下的母亲们一起深情地呼唤(生:母亲!妈妈!)

  5、在《游子吟》音乐声结课:最后,让我们在低回、婉转的音乐声中,把所有的感动融进这首诗里,再次吟诵《游子吟》。

  七: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游子吟》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游子吟》是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母亲对游子的爱。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由于年龄小,对情感还不能深刻体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图像和语言去引导,去深切感受和理解,使他们真正受到亲情教育。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孝敬父母。

  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诗句的意思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学法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教学中我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读寻疑。

  1、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谈感受,调动学生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导入课题。

  2、利用大屏幕出示注解,解释诗题,介绍诗人和写诗的背景。

  (二)、细读品味,体会诗境

  1、初读感知

  播放课件,范读全诗。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顺,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2、理解古诗。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教学中适时点拨学生: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学生会找到密密、迟迟)这些词,继而理解这些词所蕴含的感情,并指导学生读出温和厚重、深长的.语气,读出母亲的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难以理解。

  让学生先来读一读,再说一说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理解重点的词语:“寸草心” “三春晖”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

  (三)、情读体验,深入悟情

  (出示课件)师述: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看看这幅图画,当年迈的老母亲在油灯下,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为孩子缝制衣服,我们就会油然而生地对这位母亲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请你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继而,引导学生:是啊,母爱难忘,母情难舍,请你再来读一读。

  通过个人读,分组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情。

  (四)、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新词、生字,并指导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惯。

  (五)、尝试实践,延续情感

  1、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一天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谢,(播放舒缓深情的音乐《母亲》),引导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心声。

  2、古诗新唱,背诵古诗。

  播放课件,学唱古诗,激发了学生背诵识记古诗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和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的教学画面,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学中“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使后边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

  附板书设计: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游子吟》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导读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母亲对游子的爱。

  2、 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体会母亲对游子的爱和母亲的无私的爱。由于学生对母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理解、体会母亲的爱应为本文的重点。

  3、 本节课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重点掌握理解诗意及诗的写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知识目标的确认与理解,让学生清楚如何报答母爱,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写现代诗。

  〈3〉 情感目标:通过能力目标的学*,培养学生发挥想象的能力。

  二、说程序

  1)导入

  同学们都体会过母爱。也许听过这样一句话:一提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想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有所感悟。

  2)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以“苦吟”著称。

  3)诗的分析:

  首先贯串诗意,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诗意。

  问题设计:

  (1)作者是如何写母爱的?

  (2)母亲是如何爱子女的?

  (3)你是如何看待母爱的?

  4)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

  古语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需要老师的教,这就需要老师选用恰当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时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问法:由于本诗是导读课文,所以提问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问题设计:作者是如何写母爱的?

  (2)母亲是如何爱子女的?

  (3)你是如何看待母爱的?

  朗读法: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本文是诗读课文,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所以用此法。问题设计:

  四、 说学法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看学生如何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重视课前预*,通过布置预*,设置预*题进行预*。(提前收集材料)

  2、 课堂指导学生学*新知识。通过对个别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

  总之,本课通过巧妙设疑,多种教法的应用,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游子吟》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难点为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很难透彻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醇厚情怀。因此,学*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读,以读悟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

  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

  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2、展开想象,适时朗读

  ①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②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她还会担心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4、指导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

  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出示孟郊另一首《游子诗》。

  1、诵读交流: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诵读《游子诗》和《游子吟》)

  设计意图:《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1、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响,交流名句的运用(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总结延伸,丰富内涵

  1、学唱这首诗,在母亲节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和歌曲,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

  五、说板书设计

  游子吟

  描写抒情

  慈母手中线春晖慈爱的心

  爱

  游子身上衣寸草感恩的心

  六、说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

  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游子吟》说课稿6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圆润、优美的声音饱含深情地演唱歌曲《游子吟》。

  2、听赏歌曲《小背篓》,感受歌曲富于山野乐趣的童年生活,在甜美的歌声中感受温暖的母爱。

  教学重点:

  让学生用深情、柔美的歌声表现母子情。

  教学步骤:

  1、诗歌解读。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古诗,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说一说,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看一看,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古诗的内容。

  吟一吟,学生朗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师生共同探讨出诗词大意。

  演一演,分角色将诗歌内容进行情境表演。

  以上诗歌教学环节均要融合歌曲旋律,用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意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母子之情,为演唱歌曲再次做情感铺垫。

  2、歌曲教学

  歌谱教学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听录音或者听教师范唱后,学生随琴跟唱全曲。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表现“母子情”,我引导学生展开充分想象,如妈妈送“我”上学,带“我”看病等都体现了母子情

  歌曲处理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表现。一、二乐句唱的亲切、温柔和深情,以表达深厚、无私的慈母之爱,三、四乐句唱的激动、情绪饱满,表达儿女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心情,结束句唱的情深意长,进一步体现游子对妈妈的真挚情感。

《游子吟》说课稿7

  设计意图:

  《游子吟》选自大班下册教材主题一《爱心对对碰》。《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发展区。

  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充满了诗情画意……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幼儿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幼儿不能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古诗教学,是我班班本课程中的一部分,在*三年的古诗教学中,我逐步总结出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1、讲述故事法

  2、图示、图文结合法

  3、动作表演法

  4、欣赏吟唱法

  5、预知学*法

  6、复*巩固法

  古诗内容分析:

  《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这种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考虑到既要把这种醇美的感情传达给孩子,又能符合幼儿的理解水*,我设计了三个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含义,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2、能够按照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3、增进浓厚的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游子吟》课件《游子吟》歌曲

  古筝轻音乐歌曲《感恩的心》

  提前让孩子在母亲指导下练*缝衣服,体会母亲缝衣的辛苦。

  活动过程:

  1、歌曲导入:让孩子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听由古诗内容改编的感人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的内容,了解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

  2、老师第一遍感情朗诵古诗《游子吟》,使幼儿简单理解古诗的题目及作者,初步了解古诗内容,也为幼儿后面的朗读做了示范。

  3、老师教幼儿朗诵古诗。

  4、让幼儿边欣赏三幅插图边听老师朗诵第二遍古诗,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重点引导幼儿理解“临行”、“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以及游子对母亲炽烈的感激之情。接下来带着这种令人感动的心情朗读古诗。

  5、指导朗诵古诗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要求逐步提高。

  首先,请幼儿尝试朗诵,读出感情。

  接着,配乐朗读,读出重音、停顿和节奏美,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感。

  最后,表演朗诵。

  6、感恩教育:

  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你想对妈妈说些什麽?做些什麽?教育孩子从小替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少让妈妈操心,做个孝顺的好孩子。记住天下所有母亲的节日——母亲节。以饱含深情的演唱歌曲《游子吟》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古诗不仅可以朗诵、歌唱,还可以配画,这也是我国特有的古诗文化。希望孩子们多诵读一些古诗,从而更好的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游子吟》说课稿8

  一、设计理念

  为了充分发挥文本《游子吟》的示范功能,彰显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为了鼓励孩子们大胆进行诗歌创作,我设计了这样一节《仿写诗歌》的读写结合课。

  二、教材分析。

  《游子吟》是小语11册第五组教材《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堪称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诗人抓住了母亲给游子缝衣服这个细节,传达出母亲对儿子那份纯真的感情;这首诗不像一些现代诗那样不断地抒情,只以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母爱的伟大。全诗语言凝练、*实,却感情真挚,读来朗朗上口,又让人回味无穷,既是激发爱母之情的佳作,更是初学诗歌创作的优秀例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的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1、感悟《游子吟》这首诗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初步了解一些古体诗和现代诗的不同之处。

  2、经历课前搜集诗歌、课上交流、感悟写法、仿写创作、欣赏评议、课后拓展的过程,从中学到作诗的一些方法。

  3、激发学生爱诗、赏诗、作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感悟写法,指导写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游子吟》的写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法。

  1、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学生背诗歌、老师配乐朗诵诗歌,营造一种诗文化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会与诗歌结下缘;欣赏歌曲《母亲》,当优美的旋律、质朴的歌词萦绕在耳畔,学生很容易被感染,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生发出作诗的欲望。

  2、谈话激趣

  教学中,老师巧妙的导语、过渡语、适时的激励评价以及精彩的结语,在课堂上不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创作的兴趣。

  3、引导点拨

  在感悟写法、回顾生活中母爱的*凡小事以及用口头语言赞美母亲等环节,教师适时的旁敲侧击,把学生的思维及情感引向深入。

  四、学法

  1、收集信息

  自主收集、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为了这节课的需要,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诗歌、自主选择并背诵喜欢的诗歌,这显然是收集、获取信息的过程。

  2、自主感悟

  对于《游子吟》的写法,学生在与文本的再度对话与生生交流中,体会到先叙事后抒情的表达方法。

  3、实践创作

  本节课的突出环节就是学生运用学到的写法动手创作,学生创作的时间是充足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实践是他们收获知识、收获快乐的主要途径。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里以读诗、背诗为先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对《游子吟》的喜爱。让诗歌的醇香包围着学生,让母爱的真情陶冶着学生,这正是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

  (二)感悟写法

  1、感悟《游子吟》的写法,以“诗人是怎样写出母爱的伟大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再度对话,自主悟出全诗前四句叙事,后两句用比喻的形式抒写真情的写作特点。

  2、回顾生活中的母爱,为作诗找素材:用歌曲《母亲》抛砖引玉,歌中既有情的感染,又有母爱的*凡小事,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点燃了学生胸中的诗情,这时候再让学生述说自己母亲疼爱自己的小事,便会水到渠成,真情喷涌。这里的说为写好诗的前一部分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用多彩的语言赞美母亲,为写好诗的后一部分作铺垫,先说后写,降低了动手写诗的难度。

  (三)仿写诗歌

  1、作诗前,老师对照板书再次概括了《游子吟》的写法,其实也就是告诉学生循此法创作,又提示了古体诗与现代诗的区别,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诗的体裁进行仿写,体现了课堂的民主,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创作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四)欣赏诗作

  第一步,首先利用视频展台展示诗作,师生共同评议,评议以“先叙事后抒情”为基本尺度,也可以赏诗作中的语言亮点,或指出瑕疵,使诗趋于完美。

  第二步,配乐诵读自己的诗歌,老师相机予以评价,这里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延伸

  下课前,老师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课余时间再作一首诗,送给关心、疼爱自己的人。这一环节目的是把诗歌创作延伸到生活中。


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2)

——游子吟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游子吟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学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游子吟》这首歌曲,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与热爱之情;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难点、重点

  1、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并对学生进行亲情的教育。

  2、二声部合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

  DVD机、课件、电脑媒体等。

  课时 1节

  歌曲简析

  《游子吟》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作品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歌曲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谁都经历过、体验过的这一细节,而母亲的慈爱之情正是在这日常生活中的最细微处流露出来的。诗人以“三春晖”比喻慈母之爱的广阔深厚,以“寸草心”比喻儿女对慈母的报效之情。并进行亲情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声音练*

  2、二声部练*: 以3度音程为主进行练*。

  二、新课教学

  1、感受歌曲。

  听录音的范唱,用手臂画出旋律线,体验旋律的美感。可以反复做两三次。请学生思考歌曲共有几个乐句?为什么这样划分乐句? 在节拍机上为歌曲《游子吟》找到适当的速度,并写在曲谱的左上角。

  听音乐反复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含意。(可以按节奏有情绪地朗读)

  2、演唱歌曲。

  ①随录音学唱。

  确定换气点。如:慈母手中线(换气),游子身上衣(换气),临行密密缝(换气),意恐迟迟归(换气)。谁言寸草心(换气),报得三春晖!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混声演唱《游子吟》。音色要圆润。

  歌曲中的每一句演唱要要有情绪上自然起伏,大连线唱得连贯流畅。

  歌曲中演唱时注意弱起演唱,体验弱起小节的美感。

  带着深爱母亲的情感完整地歌唱《游子吟》。

  ②分两组,唱二部合唱。

  全体学生拍出高声部的节奏。

  全体学生唱高声部旋律,唱过两次后要求背唱。

  全体学生默读低声部旋律,教师轻轻拍击节奏,锻炼学生内心听觉。

  全体学生背唱低声部旋律。(当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背唱准确,可以打开谱子看唱一遍后,再背唱,锻炼音乐记忆能力。) 学生完整视唱旋律。学生歌唱时,教师歌唱与之对比的声部。 教师演唱旋律,学生视唱与之对比的声部,并且要求分句背唱。 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歌唱高、低音声部,做二部合唱。 由两个学生分声部歌唱,检查学生个人掌握情况。

  由学生个人歌唱一个声部,在钢琴上弹奏另一声部,并注意按照教师的要求,随时进行声部交换。

  有情感地演唱二部合唱《游子吟》。

  3、情景表演唱。

  了解古诗创作背景:《游子吟》是孟郊50岁任粟阳时写的,诗人此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再看看已是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回想自己20年来为谋求出路而颠沛流离四处漫游,如今虽结束了游子生涯,可以迎接母亲同享天伦之乐,但母亲一生操劳、养育和教导之恩,岂能报答得了!于是诗人吟唱了这首送给慈母的颂歌。

  前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穿着唐代的长袍,站在一棵松树下吟颂着古诗《游子吟》;

  后台是一人扮演唐代诗人孟郊的老母亲,穿着唐代老夫人的衣衫,头发斑白,眼睛模糊,正在烛光下缝衣衫;

  背景音乐是全班同学吟唱《游子吟》。注意提醒学生演唱的声音要小于朗诵古诗的声音。

  4、歌曲拓展。

  学唱这首歌曲你有些什么感想?

  妈妈都为你做过什么?你为妈妈又做过些什么?妈妈是怎样爱你?你又是怎样爱妈妈的呢?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5、小结。

  6、本课结束。

游子吟教学设计2

  一、 导入课文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无私的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妈妈是我们身边的天使。

  2、你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吗?会唱的一起来唱。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到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教学恩

  2、知道“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书,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

  缝补 报答 抚摸 沐浴 铭记 迟到 生机勃勃

  孟郊 针线 湿润 光辉 永远 寸草心 恩情 慈爱

  A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B去掉拼音读,齐读

  3、理解长句子

  (1)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在他50周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4、把生字词和句子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学*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

  2、再读课文,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发现课文有什么独特之处?(介绍文包诗)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2、自己先去认读一下生字的字形和结构,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

  3、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重点指导书写摸 报

  5、学生描红,仿写,完成*字册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母亲的恩情》。

游子吟教学设计3

  一、情感铺垫:

  1、我们来到人间,第一眼看到的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母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仔细听,跟着唱,有什么感受?播放《母亲》

  2、伴乐欣赏有关母爱的诗词名句,一分钟速记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儿行千里母担忧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无悔无怨,无休无尽,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世上最是母亲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为人父母天下大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二、读诗,了解背景

  1、引入: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走进的课堂,感受孟郊笔下那慈爱的母亲,齐读课题《游子吟》

  2、简介作者:唐代诗人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他。41岁开始,母亲鼓励他进京应试,不中。50岁时,孟郊第三次赴考,不负母亲期望中了进士,得了一个县尉的职,立即接母奉养。想起母亲的'含辛茹苦,想起每次求学和赴考前母亲一针一线给自己缝制衣服,盼望远行的儿子*安归来,认为自己难报答母亲的深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诗歌

  a、初诗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和读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晖(hui)

  b、再读,读通顺,注意停顿和节奏。

  c、配乐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和音乐美感。

  三、解诗,初识爱

  1、师:母恩难报,用孟郊的话说是—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那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2、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带着这样的思索,再读诗歌,借助注释,争取读懂每句话及诗歌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孩子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大概读懂了多少?读诗的时候,透过静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四、品诗,深化爱

  1、看图,听《游子吟》的歌曲,品读诗歌,沉入文本,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还在昏黄的灯下缝着,补着,她摘下头上的簪子拨了拨灯芯,灯光明亮了些,孟郊抬起头来早已泪流满面,透过婆娑的泪眼,母亲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身影又浮现在面前……

  小时候,母亲总是……

  求学时,母亲……

  远行前,母亲拉着孟郊的手语重心长的说……

  落榜了,孟郊垂头丧气回到家中,母亲……

  2、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自己在扪心自问,在反问自己像小草一样的心意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吗?

  3情感迁移:我们的妈妈呢?她为我们了什么?我们能报答吗?

  五、写诗,升华爱

  1、母亲是伟大的,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2、母亲不分春夏秋冬,不管何时何地,也不论你成功失败,始终陪伴你,母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行动来爱母亲呢?

  3、用上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一首歌,一个符号赞美我们的母亲,记录下此时的感受吧!

  4、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处处充满了爱,有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

  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在爱的沐浴下,我们健康茁壮成长。面对这样的爱,我们该怎样呢?

  教师赠言:让我们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恩,努力学*,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吧!

  5、播放《感恩的心》,结束课程。


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3)

——游子吟评课稿实用5份

  游子吟评课稿 1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学院11新闻班的陆秀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借助注释或者课外工具正确的理解古诗。心理特点——学生在现阶段对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知特点——学生综合能力有限,难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分析: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乐学古诗,把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导行动,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分析:

  我的板书设计将如PPT中所示,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全诗的内涵,也突出了诗歌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情感导入:课堂以一首歌曲《母亲》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以读会意、情境想象:对于古诗来说,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贯穿于全诗。首先的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可帮助初步领会诗句的大体意味。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于诗的前四句,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置身于诗中来品味情感,深化对诗的体会。

  合作交流解重难点、联系实际分析:后两句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要理解本诗思想感情必须突破的一关。在这步中,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合作交流、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补充其认知困难。 吟诵、写作表感恩:对诗歌有充分的认识后,能力和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的完成,学生再次吟诵诗歌,必能收获甚好的效果,这时也要求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知识目标。写作是作为课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详细描写一件妈妈为“我“所做的事,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恩母亲,把学*付诸实际行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游子吟评课稿 2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学院11新闻班的陆秀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借助注释或者课外工具正确的理解古诗。心理特点——学生在现阶段对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知特点——学生综合能力有限,难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分析: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乐学古诗,把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导行动,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分析:

  我的板书设计将如PPT中所示,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全诗的内涵,也突出了诗歌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情感导入:课堂以一首歌曲《母亲》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以读会意、情境想象:对于古诗来说,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贯穿于全诗。首先的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可帮助初步领会诗句的大体意味。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于诗的前四句,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置身于诗中来品味情感,深化对诗的体会。

  合作交流解重难点、联系实际分析:后两句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要理解本诗思想感情必须突破的一关。在这步中,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合作交流、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补充其认知困难。 吟诵、写作表感恩:对诗歌有充分的认识后,能力和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的完成,学生再次吟诵诗歌,必能收获甚好的效果,这时也要求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知识目标。写作是作为课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详细描写一件妈妈为“我“所做的事,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恩母亲,把学*付诸实际行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游子吟评课稿 3

  傅联英:上午听了叶老师的作文课,这是一堂氛围轻松的作文课,课题新颖。教师语言亲切,引课自然,本节课教师重视了口头作文的训练,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学生都爱发言,述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主题由于不是单元教学内容,所以较为空泛。

  伍丽萍:老师抓住了人物动作、心理、语言进行了作文教学,准备充分,亲和力强,还结合学生自己身边发生过的同年趣事教学,有讲有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少点“扶”,多点“放”就更好了。

  傅婷: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聆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阔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

  熊碧玉:叶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以“*作情感”为主线,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选择内容,进行指导写作。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会写作,敢于写作,喜欢写作,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给孩子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就更好了。

  魏伟燕: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中,课堂进行的自然流畅,教师紧扣主题,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及时的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游子吟评课稿 4

  一、说教材

  《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积淀语感,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从图入手,创设情境,破疑解难,体会情感。

  3、以合作小组的学*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升华爱母亲的情感,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学*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读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能够从课外查找资料,借助工具书及课文的注释,理解古诗,领悟诗情,因此他们理解本首诗并不难,主要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付之行动,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回报。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以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等形式, 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学*,兴致盎然地学*。结合课文内容,体现综合设计,升华爱母亲的情感 ,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生活,激起生活体验

  教师激情导入,采用语言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母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感体验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诗,交流读诗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现代与古文的对比,让学生置身于古文中去品味诗中的情感,更深化学生对本诗的体会。]

  (三)、欣赏交流,加深心灵体验

  让学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理解诗句,学生抓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 来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让学生读中体会,理解母爱的伟大,教师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对照图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四)、发掘人文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在让学生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 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五)、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让学生说说*时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报答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说板书

  我把孟郊的诗句以对联的形式出现,突出诗歌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板书 简单明了,概括性强。

  20xx、11、4

  游子吟评课稿 5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学院11新闻班的陆秀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学*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借助注释或者课外工具正确的理解古诗。心理特点——学生在现阶段对学*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知特点——学生综合能力有限,难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分析: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学*、诵读感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乐学古诗,把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导行动,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分析:

  我的板书设计将如PPT中所示,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全诗的内涵,也突出了诗歌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情感导入:课堂以一首歌曲《母亲》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以读会意、情境想象:对于古诗来说,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贯穿于全诗。首先的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可帮助初步领会诗句的大体意味。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于诗的前四句,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置身于诗中来品味情感,深化对诗的体会。

  合作交流解重难点、联系实际分析:后两句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要理解本诗思想感情必须突破的一关。在这步中,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合作交流、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补充其认知困难。 吟诵、写作表感恩:对诗歌有充分的认识后,能力和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的完成,学生再次吟诵诗歌,必能收获甚好的效果,这时也要求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知识目标。写作是作为课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详细描写一件妈妈为“我“所做的事,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恩母亲,把学*付诸实际行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4)

——《游子吟》读书笔记3篇

  母亲,一个多么伟大而又温馨的名字。虽然《游子吟》是一首短短的诗文,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却是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恩德的报答。

  母亲在儿子的心中总是最慈爱、最美的。

  我想到了自己的行为:和母亲顶嘴,只是我最大的坏毛病,我很后悔。每当我想到这些,想到母亲那些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总是自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当读到《游子吟》时,便不由得想到我的母亲来。每逢放学回家,我的心情就很激动,恨不得立刻长出一双翅膀,飞到家中,家里有母亲迎接我的`笑容,有母亲为我做得香喷喷的饭。每当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的心里在思考子女对母亲的恩德能够报答完吗?自从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时,母亲就开始照顾我的衣和食。冬天怕我冻着,就千方百计的让我穿得暖多一些,每吃一顿饭,总是关切地询问吃饱了吗?好吃吗……

  天下的母亲是一样伟大。

  这首诗选取了母亲为远行的儿女一针针一线线缝制衣服的细节,母亲生怕孩子迟迟不能回家,在外面奔波受苦,针角缝得密密的,好让孩子耐穿。这种关怀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了小草,让小草显得生机勃勃,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呀!

  这首诗赞美了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不管老眼昏花,灯光多么灰暗,还要缝衣服,就算扎破手,还要继续缝,让儿子感到温暖。母爱就像春天细细的牛毛雨,浇灌着幼苗,又犹如冬天温暖的阳光,呵护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关爱着我们,培养我们成才,让我们开阔视野,走向社会。母亲就像一位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小幼苗健康成长,母亲仿佛是个大花园,让我们这些小蜜蜂在里面的花朵中采集更多蜂蜜,快乐成长。

  这首古诗让我知道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的无私,我要更加的孝敬父母,好好学*,让他们过上好生活。

  游子吟这首诗,大家应该也听过吧。这是一首关于母爱的诗。

  读游子吟这首诗。告诉我们:妈妈的爱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着娇嫩的小草,这样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做孩子的又怎能报答得尽呢?

  读游子吟,让我感受到。母亲辛辛苦苦为我们做衣服,而且把线缝得密密的。这让我知道了,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不管妈妈有多爱自己的孩子,虽然我们回报不完,但也要努力的回报。

  读游子吟,还让我感受到了,虽然妈妈很爱我们,但是妈妈每天都很辛苦的干活。所以我们有多帮妈妈干活,让妈妈减少负担。

  来吧。让我们来回报自己的妈妈吧,也让妈妈减少负担吧。

  记住,帮妈妈干活,让妈妈减轻负担吧。从今天开始,我要帮妈妈干活。大家也来做一做活吧。


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5)

——《游子吟》教学反思6篇

  《游子吟》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地爱和感激之情,立意深远,通俗易懂。谷建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歌声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蕴含其中的道理,用心用情编织了一曲依依不舍、饱含深情的“母子爱歌”。

  在此课教学时,我先从唐诗开始,有唐诗引出歌曲《读唐诗》,先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一方面更深刻地 了解唐诗,引出课题《游子吟》,另一方面,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卡农式地读歌词,为后面学完歌曲更好地表现歌曲做准备。但是由于《读唐诗》这首歌有点长,显得这个环节时间有点长,如果对歌曲进行剪辑,去除反复部分,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学歌教学中,我始终把”情”放在首位,从模唱、到学谱,再到唱词,处处都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在教学中,我先从歌词内容入手,让学生模仿母亲缝衣服的感人情境,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意境。接着又由缝的动作引出旋律的线条,从模唱到唱谱,一切都很顺利,学生能够把歌曲中的情感哼唱出来。整个环节似乎比较顺畅。在唱词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跟琴轻唱,在唱的同时,发现难点和不足,等改正了节奏、音高等难点后,我又再三强调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恩、感激、与感谢”,并引导学生如何唱好最后两句。学生在我的不断强调中能基本表达出歌曲的情感。但回想整个环节,似乎都只有我一个人在讲,偶尔让学生将几个关键词重复一遍,再无其他了,整个环节显得有点枯燥,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按节奏读一读歌词,再用示范的方式让学生聆听,比较,或许,学*效果会事半功倍,课堂形式也会更为丰富。正是由于这个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对歌曲的拓展环节,一半学生唱,一半学生卡农式地诵读有点显得有点急。学生能读对,却不能读得很完美,最后的展现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点差距。

  在本课的教学中,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哪门学科的教学中,情感的教学,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情感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人的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更是情感的艺术。在本课中,我在教会歌曲的同时,更是着力于学生“游子”感情的体验,将“情”融于音乐,在音乐中体验“情”,这也是我本课的教学教学目标之一,在实现这个目标上,我对本节课还是比较满意的。

  以上是本人对此节课的点点思考,许多细节,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上中不断完善、提高。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中都能有所进步,或有新的收获,我很中肯的给每个人以不同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帮助,朗读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培养学生想象练笔。

  为了拓展学*,丰富古诗课堂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一个表现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片段。在这个环节里,我也关注了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写作的差异,对个别学生降低了练笔要求,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们的练笔落得更实。还安排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学生的答案很精彩,让老师折服。

  一、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

  《游子吟》这首古诗许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背会了,那在孩子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怎样调动孩子的学*兴趣,让孩子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获呢?我设计了一下几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好。

  读通要求不仅会读,还要读准确,读流利。读懂,诗会读不是目的,要了解诗的意思,脑子中能够浮现诗的画面。读好,在理解了诗的基础上,感受诗的意境,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二、帮助学生形成画面,学好背好古诗。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读背背倒没有什么难度,要体会诗的意境,还是有困难的,毕竟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利用工具书,利用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就可以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但如果能促成学生头脑里形成画面,会帮助孩子理解诗的意思,读好背好这首诗。

  在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孩子读通后,我便问他们脑子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孩子们说:“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缝衣服”,说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大体了解了前四句。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孩子与孩子一起走进画面 ,“别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灯在闪烁,只见以为母亲在……;夜晚,窗外寒风呼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我一觉醒来,只见……”。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诗画是一家,帮助孩子较好的理解诗意,古诗的情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多种诵读,书声琅琅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因此,刚打开课本初读古诗时,我便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不加字减字。自读后,再指名个别读,此时要求是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其他同学互相评议,让他们纠正或指出读错、读破的字词。读书后,让学生打拍子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在了解古诗后,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有感情朗读古诗。最后让孩子欣赏,知道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四、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古诗教学,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教学中采用了拓展阅读,补充了一首孟郊的《游子诗》和几句名人名言,帮助突破难点,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通过想象、对比诵读、画面展示等多种手段感受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有位教育专家说:“教学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感动。”我赞同这个观点。课堂上学生受到了感动,所学的内容才能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才能不断发展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五、识写结合,指导书写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和写字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要匀出一定份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尽管学生在初读、细读、品读诗文中,早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对生字的认识只是一种轮廓印象,要继续对字形做分析,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印象。因此,教师也要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写“慈”字,通过讲解这个字的本义,使学生记住它的意义,更好地用心写字。随机有独立书写本课另外一个带有心字底的字。最后用归类法识字,引导孩子学会学*。

  不足之处: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应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果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了学*,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样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让生命的体验上升到体悟、品味、欣赏的境界。

  总之,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先是充分地读,然后是充分地说,最后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今后的古诗学*打下一定的基础,保留学*古诗的极大兴趣,充分地遨游在古诗的文化海洋之中。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

  《游子吟》这首古诗许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背会了,那在孩子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怎样调动孩子的学*兴趣,让孩子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新的提升,有所收获呢?我设计了一下几个层次:读通、读懂、读好。

  读通要求不仅会读,还要读准确,读流利。读懂,诗会读不是目的,要了解诗的意思,脑子中能够浮现诗的画面。读好,在理解了诗的基础上,感受诗的意境,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二、帮助学生形成画面,学好背好古诗。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读背背倒没有什么难度,要体会诗的意境,还是有困难的,毕竟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利用工具书,利用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就可以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但如果能促成学生头脑里形成画面,会帮助孩子理解诗的意思,读好背好这首诗。

  在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孩子读通后,我便问他们脑子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孩子们说:“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缝衣服”,说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大体了解了前四句。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孩子与孩子一起走进画面,“别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灯在闪烁,只见以为母亲在……;夜晚,窗外寒风呼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我一觉醒来,只见……”。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诗画是一家,帮助孩子较好的理解诗意,古诗的情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多种诵读,书声琅琅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因此,刚打开课本初读古诗时,我便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不加字减字。自读后,再指名个别读,此时要求是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其他同学互相评议,让他们纠正或指出读错、读破的字词。读书后,让学生打拍子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在了解古诗后,与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有感情朗读古诗。最后让孩子欣赏,知道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四、拓展阅读,感悟内涵。

  古诗教学,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在教学中采用了拓展阅读,补充了一首孟郊的《游子诗》和几句名人名言,帮助突破难点,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通过想象、对比诵读、画面展示等多种手段感受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有位教育专家说:“教学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感动。”我赞同这个观点。课堂上学生受到了感动,所学的内容才能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才能不断发展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五、识写结合,指导书写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和写字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古诗教学中一定要匀出一定份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尽管学生在初读、细读、品读诗文中,早已多次感知了生字的音、形、义,但对生字的认识只是一种轮廓印象,要继续对字形做分析,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印象。因此,教师也要重视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写“慈”字,通过讲解这个字的本义,使学生记住它的意义,更好地用心写字。随机有独立书写本课另外一个带有心字底的字。最后用归类法识字,引导孩子学会学*。

  不足之处: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应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果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了学*,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样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让生命的体验上升到体悟、品味、欣赏的境界。

  总之,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先是充分地读,然后是充分地说,最后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今后的古诗学*打下一定的基础,保留学*古诗的极大兴趣,充分地遨游在古诗的文化海洋之中。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中都能有所进步,或有新的收获,我很中肯的给每个人以不同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帮助,朗读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培养学生想象练笔。

  为了拓展学*,丰富古诗课堂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一个表现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片段。在这个环节里,我也关注了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写作的差异,对三个个别学生降低了练笔要求,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们的练笔落得更实。

  但是由于教学中间“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使后边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部分学生没能完成写作,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笔后的交流。另外,教学中板书不及时,自身的教学基本功亟待提高。

  《游子吟》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地爱和感激之情,立意深远,通俗易懂。谷建芬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歌声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蕴含其中的道理,用心用情编织了一曲依依不舍、饱含深情的“母子爱歌”。

  在此课教学时,我先从唐诗开始,有唐诗引出歌曲《读唐诗》,先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一方面更深刻地 了解唐诗,引出课题《游子吟》,另一方面,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卡农式地读歌词,为后面学完歌曲更好地表现歌曲做准备。但是由于《读唐诗》这首歌有点长,显得这个环节时间有点长,如果对歌曲进行剪辑,去除反复部分,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学歌教学中,我始终把”情”放在首位,从模唱、到学谱,再到唱词,处处都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在教学中,我先从歌词内容入手,让学生模仿母亲缝衣服的感人情境,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意境。接着又由缝的动作引出旋律的线条,从模唱到唱谱,一切都很顺利,学生能够把歌曲中的情感哼唱出来。整个环节似乎比较顺畅。在唱词环节,我让学生自己跟琴轻唱,在唱的同时,发现难点和不足,等改正了节奏、音高等难点后,我又再三强调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恩、感激、与感谢”,并引导学生如何唱好最后两句。学生在我的不断强调中能基本表达出歌曲的情感。但回想整个环节,似乎都只有我一个人在讲,偶尔让学生将几个关键词重复一遍,再无其他了,整个环节显得有点枯燥,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按节奏读一读歌词,再用示范的方式让学生聆听,比较,或许,学*效果会事半功倍,课堂形式也会更为丰富。正是由于这个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对歌曲的拓展环节,一半学生唱,一半学生卡农式地诵读有点显得有点急。学生能读对,却不能读得很完美,最后的展现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点差距。

  在本课的教学中,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哪门学科的教学中,情感的教学,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情感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人的情感不仅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之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更是情感的艺术。在本课中,我在教会歌曲的同时,更是着力于学生“游子”感情的体验,将“情”融于音乐,在音乐中体验“情”,这也是我本课的教学教学目标之一,在实现这个目标上,我对本节课还是比较满意的。

  以上是本人对此节课的点点思考,许多细节,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上中不断完善、提高。


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6)

——古诗游子吟读后感 (菁华3篇)

  经典是我们的祖先用汗水和心血编织出来的,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是祖先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大学 》、《论语》、《笠翁对韵》……着一些经典诗篇无一不传承着千年的传统文化。

  《游子吟》这一首诗,短短数语,便将我们伟大的母亲刻画的栩栩如生,是母亲的汗水、关爱,把我们哺育长大,让我们立志、成才。

  这一首诗讲了: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缝制着衣服给将要出外远游的孩子。在孩子出发前夕,慈母还在细心地一针一线缝着,心里却恐怕孩子会很迟很迟才回来。谁又说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了解慈母的苦心,能够报答那象春天三月的阳光那么温暖的爱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把整首诗的品味提高上去了,也更为这首诗增添了一抹色彩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首诗虽然语言*易浅*,但形象贴切,把母亲描绘的十分形象。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擦桌子、洗碗、扫地……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看着父母操劳的身影,母亲耳鬓的几根白发,眼角的几丝鱼尾纹,父母的恩情太深厚了,我无以报答。让我们默默地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安康!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归?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帮即将出远门的子女缝制衣服,母亲不停的缝着,又怕子女会太晚回家,针脚缝得特别密实。谁说子女那份像小草一样细微的报恩之心,足以回报父母的恩情呢?

  读起这首诗,我不禁心潮起伏。久久难*······

  记得爸爸对我说,妈妈在生我的时候,都过了预产期好多天,我还赖在妈妈肚子里不肯出来。医生建议妈妈进行剖腹产,妈妈为了我的健康,拒绝了医生的好意,坚持自己生。妈妈忍受着剧烈的疼痛,让我*安的来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没上幼儿园之前,我经常生病,好多次深更半夜妈妈抱着我去医院。有时护士扎针找不到血管,几次都扎不进去,我痛得哇哇大哭,妈妈在一旁跟着流泪。回到家,妈妈总是来不及吃饭就去上班了。在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下,我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虽然我现在还是一颗小树苗,报答不了你阳光一样的恩情,但是我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成为对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我们学*了很多故事,《回乡偶书》、《望天门山》、《江雪》等千古名诗。但是,最让我震撼的是——《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让我想起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千古传颂的名句。是呀,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的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翱翔;爸爸,妈妈,我感恩你们,因为……

  妈妈,你的爱就像那从天而降的雨露,我便像那幸福的鲜花,吮吸着雨露的甘甜。妈妈,您对我总是放不下心,时常温柔地“审问”我:学校的伙食怎么样?最*学*怎么样?上课课发言积极吗……”妈妈,你的故事总能启发我: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成长,长大了有出息。你用爱心使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谢谢你!

  爸爸,你在我心中和母亲一样重要,也是我最最最爱的人。你就像那挺拔的白杨树,我就像那懦弱的幼苗,你为我遮风挡雨,让我茁壮成长。你总对我说:“你已经长大了,遇到的事情可以自己解决了。”虽然这句话看似不负责任,但是,总让我挂在心头。爸爸,我和你之间的爱是默契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爸爸妈妈,你们的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而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游子吟评课稿 (菁华3篇)(扩展7)

——游子吟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

  原文: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形容非常微小。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左成文)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