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案菁选

首页 / 文库 / | 2023-03-03 00:00:00

赠刘景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刘景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赠刘景文教案1

  知识目标:

  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情感目标:

  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

  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又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3.配乐朗读。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诗?听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

  1.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标出,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

  (2)反复读记,易错字音。(圈画出易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学*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

  (4)自读课文,圈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5)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结合画面理解词意,重点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6)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目的。

  ②读字卡:刘 首 菊 残 君 橙 橘 枝 记

  ③读词语:姓刘 首先 首长 秋菊 残花 君子 国君 橙色 橘子 树枝 记住

  ④编字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编得又多又好。

  ⑤质疑问难,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师生一一评价、导读,学生再练读。

  (4)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3.朗读品味,体会诗情。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情画意。

  (2)组内读,评价、指导,再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形式练*读。

  4.想象诗境,背诵诗文。

  (1)边想、边读、边背。

  (2)指名背、齐背。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苏轼的诗、词和描写秋天的诗词。

  2.背一首李白的诗《子夜吴歌》。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朗诵这首诗。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首、刘、枝、记”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说一说,怎样书写。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学*方法。

  2.谈谈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解答。

  七、作业

  1.背诵李白的《子夜吴歌》。

  2.搜集杜牧的资料。

赠刘景文教案3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目标

  1、会写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合作学*,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结合图理解诗意。

  2、教师相机点拨。

  3、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引申为不忘、思念。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从金,从刀。留省声。本义是杀,后用作姓。

  谜:论文能写文章,论武能挥大刀;

  此字莫要猜斌,猜姓准能猜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赠刘景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赠刘景文教案6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赠刘景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板快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诗吗?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师: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

  二、初读板快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⑴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⑵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⑶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解字词、明诗意: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1、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2、荷尽已无擎雨盖:

  ⑴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⑵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⑶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⑷“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下雨了,老师给其中的一片荷叶来一个特写镜头,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3、菊残犹有傲霜枝:

  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⑵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⑶、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坚强不屈的样子、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⑷、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4、正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6、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四、感悟板块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

  (生答,好朋友……)

  ⑴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⑵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①君:对人的尊称。

  ②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⑴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⑵“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⑶“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⑷“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⑸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赠刘景文教案10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许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

  2、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了解苏东坡:

  苏轼:宋代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写的诗。

  4、出示教学挂图:

  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等。

  5、导语:

  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学*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

  赠送 姓刘 擎雨盖 菊花 残枝 犹有 君子 必需 橙色 橘子

  3、注音*舌音:

  赠、残。

  4、指导写字:

  枝、记、刘,注意字的结构。

  三、学*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3、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同学讨论后教师点拨。

  ⑴ 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荷花开放了,巨大如盖的'荷叶消失了。

  ⑵ 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菊花干枯了却还留在枝头,似乎在斗寒霜。

  ⑶ 导语:

  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

  ⑷ 齐读3、4句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绿的时候。

  5、朗读诗歌:

  ⑴ 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快乐,幸福、丰收……)

  ⑵ 这么快乐、幸福的秋天该怎么读?

  (喜爱、快乐……)

  ⑶ 齐读诗歌,注童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傲霜枝、君须记、正是。

  6、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

  再背一,二首写秋的诗。

赠刘景文教案11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赠刘景文教案12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身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13

  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擎雨盖 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2)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赠刘景文教案14

  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重、难点1、重点是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是通过反复朗读,能领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案导案

  课前预*:

  1.把古诗读熟。

  2.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识记生字并组词。

  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了解苏东坡: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

  2.师: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古诗《赠刘景文》,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熟。不会认的字借助课文下面的生字注音认读,并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三、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2.点名认读词语,并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3、指名读古诗。

  三、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词义。

  4.小组质疑: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之处?

  四、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一)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

  3.小组汇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4.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6.多种方式朗读。

  (二)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范写: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4、学生练*:

  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六、智慧冒险岛——拓展学*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检测生字学*和读文情况: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五、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检测案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课堂练*册。

  课堂小结《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要下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互相帮助,学*才有效果。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1)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菁华6篇)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图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学*朗诵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在看图与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CAI课件、录音机、磁带、生字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揭题。

  1、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他有一个朋友叫刘景文,当时已经30多岁了,有着满肚子的学文却没派上用场,因此非常苦闷。苏轼看到他的样子,很想帮他,就邀请刘景文来喝酒,并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希望刘景文能不怕困难、取得成功。大家想知道他写的诗吗?(板书课题:赠刘景文)

  2、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中感悟

  (一)、CAI课件范读,感受诗歌内容。

  师:你们觉得读得好吗?你们想读得这样好,首先要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二)、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

  师:我们老看看有哪些拦路虎挡住了我们。

  (1)出示生字卡

  指名读——开火车拼读——齐读

  (2)学生齐读古诗

  (三)、看

  1、出示图片,观察

  (1)出示荷花荷叶图,学生观察

  图上有什么?

  荷花是哪个季节开放的?

  (2)出示荷叶干枯图,学生观察

  荷花变得怎样了?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看到这幅图你会想的哪一句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

  (3)出示繁茂菊花图,学生观察

  这是什么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4)出示残菊图,学生观察

  理解“傲霜枝”

  天气越来越凉,地上都打霜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冷的时候我们都会缩成一团,可是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在秋风中依然挺立着,你们觉得它怎么样?请你们夸夸它。

  看到这幅图我们会想到诗中的哪一句?

  (菊残犹有傲霜枝)

  (5)师:荷花枯了,菊花败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呢?

  出示“橙黄橘绿”图,学生观察

  师:我们还有秋天才能看到的景致,你们觉得怎么样?用自己学过的词来描述。所以诗人苏轼会对刘景文怎么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看图片读古诗

  (四)、悟

  师:要把古诗读好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要读出节奏。

  1、教师配乐范读

  边读边画节奏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配乐读

  3、个人读

  4、小组读

  5、男女生比赛读

  6、填空读

  7、齐读

  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自由练读——挑战读——齐读。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刘、盖、菊、君、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和鼓励。

  3、学*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当你和好朋友分别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古代人特别喜欢写诗赠别,你知道哪些赠别的诗歌呢?和大家分享一下。(相机板书)

  今天我们来学*苏轼写的一首与友人道别的诗《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题。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题,学生齐读题。

  3、书写“刘”字。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文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学*第一句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学*第二句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6、教学第三四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教学“橙”、橘、秋之美)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师: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师: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7、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师:同学们,老师在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然而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师: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与秋天有关的诗,如:杨万里《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书写生字:

  师: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这五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集体评价书写。

  三、全文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

  四、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3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4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天吗?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你所喜欢的秋天。

  2、我们还学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3、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荷花谢。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 。“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荷叶枯。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菊花残。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2)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引导“最是”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1、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2、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3、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1)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2)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3)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1、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2、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3、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5、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

  6、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自己好吗?

  7、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8、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9、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擎、残”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本诗深刻的哲理。

  三、谜语导入

  出示秋天美景图,学生谈感受。教师总结:秋天是一个迷人的、丰收的季节,进而导入今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四、初读

  1、学生自由读古诗,明确自读要求。

  2、检查生字词:

  ①用“字词闯关”“开火车”等游戏来检查字词。

  ②指导易错字“残”的读音、识记方法和写法。

  3、指导读古诗: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古诗的停顿和重读,再来读好诗文。

  五、析读

  古诗中都描写了哪些画面呢?同桌分享自己的感受。

  内容一:“荷尽已无擎雨盖”

  1、画面:荷花池中的荷花已经开尽了,凋谢了,连那擎雨的荷叶也都枯萎了。

  2、理解“擎”,用动作演一演“擎”。(高高举起,向上托)

  3、高高举起的荷叶出现在什么时候?(夏日,荷花茂盛的时候)

  4、看到这样残败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低落、悲伤、伤感)

  5、边想画面边读诗句,读出情感。

  内容二:“菊残犹有傲霜枝”

  1、画面:菊花开败了,而花枝却还骄傲的挺立在寒风中,与冰霜斗争。

  2、你觉得菊花身上有什么样的精神?(骄傲,自信,勇敢,坚强、积极向上)

  3、指导有感情读出菊花的自信、骄傲。

  老师来当记者,采访苏大才子,他想送给朋友的话:

  内容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谁看懂了苏大才子的心思?(请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时节。)

  2、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金黄的柿子、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鸭梨、酸甜可口的山楂……)

  3、教师总结:诗人一改悲凉的情绪,看到的确是秋天沉甸甸的收获,诗人对秋天真是偏爱有加。

  4、指导有感情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六、品读

  1、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

  2、用你的情感赞美这积极向上的诗人。

  七、小结、作业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补充。

  作业超市: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用写、画、讲等形式等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

  八、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5、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

  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

  4、小组合作学*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当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园,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赞叹声。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读整首诗,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6、小结:你看、一首诗不光是具有它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藏着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补充创作背景)

  7、补充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当时经好友苏轼极力向朝廷举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的消极情绪,苏轼做此诗鼓励好友。

  8、齐读故事,领悟诗情。

  9、填空式的背诵

  四、拓展诗歌

  刘禹锡《秋词》

  五、布置作业:

  1、试着默写《赠刘景文》

  2、请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2)

——赠刘景文教案优选【十】篇

  赠刘景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

  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又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3.配乐朗读。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诗?听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

  1.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标出,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

  (2)反复读记,易错字音。(圈画出易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学*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

  (4)自读课文,圈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5)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结合画面理解词意,重点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6)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目的。

  ②读字卡:刘 首 菊 残 君 橙 橘 枝 记

  ③读词语:姓刘 首先 首长 秋菊 残花 君子 国君 橙色 橘子 树枝 记住

  ④编字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编得又多又好。

  ⑤质疑问难,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师生一一评价、导读,学生再练读。

  (4)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3.朗读品味,体会诗情。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情画意。

  (2)组内读,评价、指导,再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形式练*读。

  4.想象诗境,背诵诗文。

  (1)边想、边读、边背。

  (2)指名背、齐背。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苏轼的诗、词和描写秋天的诗词。

  2.背一首李白的诗《子夜吴歌》。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朗诵这首诗。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首、刘、枝、记”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说一说,怎样书写。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学*方法。

  2.谈谈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解答。

  七、作业

  1.背诵李白的《子夜吴歌》。

  2.搜集杜牧的资料。

  赠刘景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教案 3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赠刘景文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赠刘景文教案 5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身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古诗吗?(生一齐回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3、自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

  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生齐读)

  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理解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下雨了,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a坚强不屈的样子b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荷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1)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2)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2)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激情,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赠刘景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

  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又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3.配乐朗读。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诗?听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

  1.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标出,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

  (2)反复读记,易错字音。(圈画出易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学*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

  (4)自读课文,圈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5)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结合画面理解词意,重点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6)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目的。

  ②读字卡:刘 首 菊 残 君 橙 橘 枝 记

  ③读词语:姓刘 首先 首长 秋菊 残花 君子 国君 橙色 橘子 树枝 记住

  ④编字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编得又多又好。

  ⑤质疑问难,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师生一一评价、导读,学生再练读。

  (4)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3.朗读品味,体会诗情。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情画意。

  (2)组内读,评价、指导,再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形式练*读。

  4.想象诗境,背诵诗文。

  (1)边想、边读、边背。

  (2)指名背、齐背。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苏轼的诗、词和描写秋天的诗词。

  2.背一首李白的诗《子夜吴歌》。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朗诵这首诗。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首、刘、枝、记”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说一说,怎样书写。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学*方法。

  2.谈谈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解答。

  七、作业

  1.背诵李白的《子夜吴歌》。

  2.搜集杜牧的资料。

  赠刘景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通过自主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古诗吗?(生一齐回答:喜欢)老师也很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理解赠,也就是送的意思,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赠汪伦》李白写给汪伦的,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赠刘景文》又是谁送给谁的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检查生字词,指生认读,小组读。

  3、自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来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到了哪个季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秋末冬初并板书

  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生齐读)

  现在到了秋末冬初又是怎样?出示衰败的荷叶,你看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所以作者说:荷尽已无擎雨盖,

  理解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下雨了,你们瞧,点点水珠都被撑在了荷叶上,能像雨伞一样撑住雨点的就是荷叶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a坚强不屈的样子b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霜: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才会出现,早上起来,看见那地上白白的一层,天越冷霜越厚,(看课文插图)当时天气怎样?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荷叶原来像撑开的雨伞,如今全都枯败了,再也无法遮挡雨水,菊花也凋零落尽,然而它的残枝却带着孤风傲骨,挺立于霜雪中,也许有人会觉得萧条无味吧?可苏轼是怎样却说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1)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2)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四个字中,有两个是表示颜色的,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而且色彩斑斓、味道鲜美,在这样寒冷的季节,是多么难得多么让人喜爱呀。傲:坚强不屈,就像那傲然屹立的菊枝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凋谢的`无奈,语调*直舒缓,声音稍低,表现冬景的萧瑟凄清。已无要适度强调,与下句的犹有形成对比。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2)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师:在人生道路上遭受种种磨难和挫折的苏轼,依然有开阔的视野,豪放的激情,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乐观向上使他一生受益,名垂青史。他不但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真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散文。让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在我们的必背古诗里还有另外四首,自读《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赠刘景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赠刘景文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3)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范本5份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1

  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亦是我最头疼的文体。特别是那些琅琅上口、语言精练、内涵深远的古诗词。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今天的新课:大文豪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喜爱他诗句里的意语含蓄,喜爱他对事物环境的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艺深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个人的品格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终因素。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自是太难。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并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我的这节古诗课。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诗歌要怎么读才成其为诗。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诵读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所教给孩子们的诗歌总是不求甚解。但一节三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总不能又成为泛滥摇头背诵的闹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讲解会让诗歌索然无味。但不讲解又无法把诗歌的内涵赋予学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大家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对于这样一首学生已能熟读成诵的诗歌,我想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之后,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二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让其在多种方式的朗读和自己点拨性的评价语中让他们理解感悟,在古筝声中反复吟颂,在摩擦中燃烧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另总结出低年级诗歌教学的一些特点:

  一、

  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二、

  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擎雨盖”“傲霜枝”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百花虽已凋零,枝条依旧傲秋霜。

  三、

  “灌输”的必要性。因自己对《赠刘景文》的喜爱,让这节课的我有点过分投入。课堂上,虽然我意识到要把时间和说话的机会多给孩子,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抢孩子们的话自己滔滔不绝。但是,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异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读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这首诗歌的深意是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又必须把这种深意告诉孩子,让他们从你的话语中学*,去接受或者聆听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师言语得当并能吸引学生,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接受性学*是需要且是必要的。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2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3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难懂的地方运用多种设计,启发他们的感悟,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这首诗中哲理的感悟,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然而“最是橙黄橘绿时”。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我急于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还从未细细体味,很难说出整首诗的意思,我就此停止让他们互相说说或由我再深入点拨,因此造成时间多余,没有充分安排好时间,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4

  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亦是我最头疼的文体。特别是那些琅琅上口、语言精练、内涵深远的古诗词。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今天的新课:大文豪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喜爱他诗句里的意语含蓄,喜爱他对事物环境的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艺深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个人的品格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终因素。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自是太难。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并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我的这节古诗课。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诗歌要怎么读才成其为诗。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诵读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所教给孩子们的诗歌总是不求甚解。但一节三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总不能又成为泛滥摇头背诵的闹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讲解会让诗歌索然无味。但不讲解又无法把诗歌的内涵赋予学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大家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对于这样一首学生已能熟读成诵的诗歌,我想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之后,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二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让其在多种方式的朗读和自己点拨性的评价语中让他们理解感悟,在古筝声中反复吟颂,在摩擦中燃烧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另总结出低年级诗歌教学的一些特点:

  一、

  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二、

  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擎雨盖”“傲霜枝”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百花虽已凋零,枝条依旧傲秋霜。

  三、

  “灌输”的必要性。因自己对《赠刘景文》的喜爱,让这节课的我有点过分投入。课堂上,虽然我意识到要把时间和说话的机会多给孩子,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抢孩子们的话自己滔滔不绝。但是,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异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读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这首诗歌的深意是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又必须把这种深意告诉孩子,让他们从你的话语中学*,去接受或者聆听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师言语得当并能吸引学生,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接受性学*是需要且是必要的。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5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难懂的地方运用多种设计,启发他们的感悟,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这首诗中哲理的感悟,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然而“最是橙黄橘绿时”。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我急于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还从未细细体味,很难说出整首诗的意思,我就此停止让他们互相说说或由我再深入点拨,因此造成时间多余,没有充分安排好时间,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4)

——二年级语文古诗《赠刘景文》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令诗人对秋天*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5)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9.8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个人创意增减: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宋代有位诗人偏爱秋天,曾有诗说??

  2、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学生如会背可跟背。

  3、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学*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

  二、审题、简介诗人

  1、理解诗题。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的相关资料。

  3、教师补充

  三、精读古诗,解决疑难

  四、释词连句,理解诗意

  1、学生试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连起来试着整首诗的意思。

  五、探究古诗,想像感悟。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秋时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2、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感情?

  六、感情朗读,品味诗境。

  (1)讨论:朗读处理

  (2)练*朗读,熟读成诵。

  (3)学生质疑。

  七、师生归纳学生本课的学生方法。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背诵。

  4、背诵展示。(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

  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相关链接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描写秋景诗两首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书河上亭壁(寇凖)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个人创意增减:

  一、复*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回忆学*方法。

  二、学*《山行》

  1、审题,简介作者“山行”意即在山中行走。交流预*情况。教师补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着有诗文集《攀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在晚唐时期成就颇高,因此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初读读准音:“斜”、“霜”

  3、再读知大意

  4、精读明诗意。

  5、研读悟诗境

  6、品读表诗情讨论朗读处理师范读,生仿读指名读,互评互学边读边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7、学生质疑。

  三。我会背把今天学的两首诗背给家里人听,听他(她)评价评价。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引申为不忘、思念。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从金,从刀。留省声。本义是杀,后用作姓。

  谜:论文能写文章,论武能挥大刀;

  此字莫要猜斌,猜姓准能猜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教学目标

  1.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6)

——小学语文教案菁选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

  2 继续学*预*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课文。同时学*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的?

  六、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 mo( )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 mo( )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

  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是6和7的物体,能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2、会读、写6、7。

  3、能比较5和6、6和7的大小,了解0-7各数的大小。

  4、学会6、7的组成。能从6、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另一些组成,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6、7的书写、组成、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6、7的组成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6位小朋友、7个人。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6、7的认识》。(揭示课题)

  师:你想学*有关6、7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在田字格里写好6和7;

  生2:我想知道6和7比,谁大谁小;

  生3:我想学*6、7的分成。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课题,然后借学生的口,让学生根据前面学*的基础说出本节课学*的目标。新颖别致,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6、7的认识

  1、认识6

  师:在学*这些知识之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6、7是怎么来的。

  师:(出示5只小鸡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图上画了5只小鸡。

  师:(出示1只小鸡走来)怎么样了?

  生:又来了1只小鸡。

  师:(圈起来)现在是几只?

  生:现在有6只小鸡。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一只小鸡,现在一共有6只小鸡。

  师:(出示5块方块图)这里有几块方块?现在有几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块再添上1块就是6块。

  师:(演示拨珠的过程)原来有几颗珠子?又拿来几颗珠子?一共有几颗珠子?谁能把老师拨珠子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

  生:原来有5颗珠子,又拨上一颗珠子,一共是6颗珠子。

  师:哪颗珠子与众不同?由下朝上数黄珠子是第几颗?

  师:6条鱼、6块方块、6颗珠子都用6来表示。6像什么?(读儿歌:6像哨子666。)

  2、认识7

  师:(在多媒体电脑上把6条鱼、6块方块、6颗珠子下移)怎样就能变成7条鱼、7块方块、7颗珠子呢?

  生:都添上一个。

  师:从下往上数黄色珠子是第几颗?它的下面一颗排第几?7像什么?(读儿歌:7像镰刀777。)

  师:生活中处处要用到6和7,你能6、7说句话或说个词吗?

  生:6朵花、6个人、妈妈买了7棵菜、我家有7口人。

  三、数的顺序

  师:找找看你的文具上有没有6和7。

  生:我的直尺上有6和7。

  师:仔细观察,6和7在直尺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6在前、7在后。

  师:(出示断尺图)老师这里也有一把直尺,不过刻度只从0-5,6该放哪儿呢?7放哪儿呢?

  生:6放在5后面,7应该在6后面。

  师:(指断尺图)读一读,想一想,再讨论讨论,你会有所发现的。(生读0-7,再读7-0后讨论。)

  生1:我发现从0-7,一个比一个大。

  生2:我发现从7-0,一个比一个小。

  师:(出示练*六第2题)老师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跟小朋友桌子上的数字卡片一样,给弄乱了。你能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学生自己排,老师巡视。)

  生1:我是从小到大排的,0、1、2、3、4、5、6、7。

  生2:我是从大到小排的,7、6、5、4、3、2、1、0。

  (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和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认识了6,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7就显得重复累赘了,本课认识7时出示个数是6的物品问学生"怎样就能变成7个了呢?"教学数的顺序时,让学生读、想、讨论,果然有了不同的发现;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卡片,学生也有了不同的排法。这样做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学生体尝成功的愉快。)

  四、6、7的书写。

  1、师:(多媒体电脑出示书写规范的6、7)你觉得6和7怎样写比较漂亮?

  2、电脑范写,学生跟着电脑书空。

  3、学生在书上练*写6、7。

  五、数的大小比较。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写6、7,那么你能摆出6个圆片吗?(学生摆);你能对着上面的圆片摆出7个三角形吗?(学生摆)

  师:比较6个圆片和7个三角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6个圆片少,7个三角形多。

  师:7和6比,谁大谁小?7和6的中间添什么号?7>6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比7小的数还有哪些?

  师:6和5比,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填什么号?6除了比5大,还比谁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情境中体会,在朗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大山里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利用音乐声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认识生字。

  生字口头组词,扩句。

  三,感悟课文

  1,初读课文,不熟的字借助自读,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理解课文

  3,带语气读文,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大山的美丽,沉淀爱家乡,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联系生活谈感受

  四,写字指导

  1,联系以前学过的单人旁,引出并学*双人旁。

  2,出示田字格中生字"行""叫""半"

  五,扩展延伸

  让学生唱家乡,说家乡,画家乡,写家乡……选择其一。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或不熟的字,同组交流,说说自己记字的`好办法。

  小组汇报,把组内最好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全班交流。

  A,想象感悟B,联系画面感悟

  学生朗读

  学生观察共几笔写成,第一笔是什么。学生书写三个生字。

  备择方案

  教师注意全员参加。

  如果学生想象不到,师出示课件。

  札记: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和金钥匙。“语文天地”,围绕主题设计了口语交际活动,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明白在危急时刻应具有的良好品质。通过“调查”、“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应对紧急情况的方法。*作体裁不限,题目不限,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创作空间,便于写出富有个性的*作。“金钥匙”交给学生做语文学*单元小节的方法,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学*语文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对危急时刻最重要的品质的话题展开讨论,阐述原因,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在危急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质。

  2、通过话题交流与辩论,训练孩子说与写能力。练**作,能详略分明地把经过写下来。

  3、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自我单元小结。

  重难点、关键:

就某个话题展开交流与辩论,训练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三项学*任务:一是完成《畅所欲言》练*,展开话题讨论;二是完成《初显身手》练*,增强实践能力;三是练*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自我单元小结。

  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课交流

  1.出示词语: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忘我勇敢、团结协作、先人后己。

  2.教师引导:战争年代,人们会遇到危急时刻,即使是和*代也会遇到车祸、晕倒等突发事件,甚至是火灾、地震等灾难,在危急时刻,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为什么?

  3.自由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危急时刻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之外,还应该懂得一些常识,如牢记火警电话119,急救电话120等。

  三、完成《初显身手》练*

  1.教师过渡:开拓自己的见识面,丰富经验积累也能帮助我们安然地度过危急难关。让我们通过下面的练*积累经验吧。

  2.出示题目:

  (1)调查身边的紧急救护设施、设备。

  (2)设计家里或学校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处理方案。

  (3)观察电影或电视剧,评价其中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

  3.全班交流讨论。(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汇报)

  如:调查身边的紧急救护设施、设备,可是公交车、教室、家里、电影院等场所的小药箱等;设计家里或学校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方案,可以从应急措施、事后善后等方面的设计。

  四、出示“金钥匙”,完成表格练*

  1.课件出示范例,提出要求: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自我单元小结,可以从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方面列表,项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

  2.小组展开自我单元小结的制定与交流。

  3.幻灯显示小组推荐的自我单元小结。

  4.引导评议,对小组代表作充分肯定,提出不足处。

  五、布置作业

  将所调查的情况、设计的方案或对电影电视剧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的评价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在危急时刻的经历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会详略分明地把

  它记录下来。

  二、范文引路,指导*作

  1.复*课文,领悟写法。

  师导:让我们一起回忆《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详写全家智斗敌人的经过,略写敌人的几次搜查。)

  质疑:《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全家智斗敌人的经过是如何详写的?

  (1)伯瑙德夫人想用油灯换下蜡烛失败。

  (2)儿子想端走烛台搬柴生火,遭到拒绝。

  (3)女儿拿起烛台照明上楼,骗过德军等三个故事环节一一展开。

  追问:《生死攸关的烛光》中敌人的几次搜查是如何略写的?(一笔带过“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2.提出要求,指导*作。

  (1)教师引导:跟中心有关的应作为重点展开详写,关系不大的应简略,详略分明才能避免文章像记流水账。

  (2)出示选材范围:

  ①你如果经历过危急时刻,写一写事情的经过和你当时的感受和做法。

  ②写看电影或电视剧的观后感。

  ③写一份关于灭火器、救生衣等紧急救护设备的使用说明书。

  ④想象作文:《当同学晕倒之后》《大扫除时一次意外》……

  (3)鼓励发言,开拓学*思路。全班交流所选的*作范围及思路:说说你想写什么?打算怎么写。

  3.学生*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学生继续*作,教师巡视指导

  一、复*

  1.读题

  2.复*第一节

  二、新授

  (一)正确、流利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

  2.个别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点评

  (二)再读课文,质疑

  1.再一次自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

  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估计:

  (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2.“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3.“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4.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6.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7.“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

  3.及时解答一些疑问。

  (三)精读课文,解疑

  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思考没有解答的疑问。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

  解答疑问。

  练*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本做实验)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6)指导朗读青蛙的话。

  (7)分角色朗读2-5节,思考: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解答疑问。(多媒体)

  (板书:飞得远,见识广。)

  (8)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交流讨论

  (9)指导朗读6、7节。

  (四)读后感悟

  1.读全文

  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

  (多媒体)

  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

  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

  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2、播放课件:德国风光片。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是呀,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有神秘的黑森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一篇新的课文,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师述: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

  3、谁来读读课题?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初读感知

  1、问题提得不错。翻开书,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短小精美,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指名分节读文)

  示词卡:莞尔一笑 莞尔一笑是怎样笑?

  评议,正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二生答)

  三、朗读感悟

  1、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2、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指答)

  3、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花多)从哪读出来的?(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 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来。)

  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

  来,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他读出了花多,你读出了什么?(花美)从哪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说明什么?(颜色多、鲜艳)

  示课件: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示词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如没读好)再读一遍,想着词的意思,想着画面读。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走过任何应接不暇)三生读,齐读。

  能背吗?我们合作背一背:(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4、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引读后一句)

  好一派奇丽的风光!

  5、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指答)

  你从哪知道的?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你们读出了什么?从哪读出来的?(1、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2、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用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用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用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用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用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用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用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用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怎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了。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了。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用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用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用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用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乐景写哀,用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用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与评价》相关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一篇新的课文,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心助人,还带动别人认识到助人为乐的道理。你们一定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4 给予是快乐的

  读题目,读准字音

  2、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注音,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注意读准其中的前鼻音和三拼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炫耀 圣诞节 轿车 兜一圈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再读课文

  课文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几次对`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看车时、坐车出去时。)

  在这两次对`话过程中保罗和小男孩想得一样吗?保罗错在哪里。

  在整个事情中,保罗懂得了什么?

  根据以上提示,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第1到7节写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对`话。

  (2)第8到11节写了保罗和小男孩在乘车出去玩时的对`话。

  (3)第12到13节写保罗在小男孩的影响下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读课文。注意文中人物原话里"我"、"你"、"他"各指代的是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题。

  出示: 课文中讲了 把 给予

  请大家再读课文,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二、交流、讨论以上问题

  老师把握好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

  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

  3、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三、再读课文。课文中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呢?

  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先看保罗和小男孩在看车时的一段对`话,你认为哪句话写出了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小弟弟?

  "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读这句话,想什么意思。

  请你说说小男孩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吧!生读题,学*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7)

——小学语文教案菁选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目标:

  1.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作。

  3. 学*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 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

  2.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 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 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 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 :

  知识 和能力

  1.学会十二个生字以新词,认读两个字;

  2.能用“惋惜”造句;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不能不讲信用”这句话的意思;

  3.选择合作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

  4.了解***为等候小伙伴和家人一起去做客的事情。

  过程和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为等候小伙伴和家人一起去做客的事情,懂得从小就应该养成“讲信用”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

  朗读课文,懂得从小就应该养成“讲信用”的好品质;正确、熟练地书写生字以及新词。

  教学难点 :

  正确熟练地书写生字;懂得从小就应该养成“讲信用”的好品质。 查阅资料***的故事。

  教学准备:

  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听说过***这个人物吗?谁能介绍给大家听? 激发兴趣:你愿意学*她的故事?

  二、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提示:你能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吗?小声读读故事。 提示:打开第六页,谁能很快读会生字表中的每个字? 引导:这么多的字,你打算怎么记忆它们? 提示:把你认为记得的方法介绍给周围的同学听! 同组之间交流组词,争取记住更多的词。

  你认为这课的生字哪个最不好记,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大家交流记忆方法。

  汇报学*情况

  (1)指名读词语:折纸、花篮、第二天、差点儿、忘记、昨天、虽然、耐心、惋惜、急匆匆、惦记、一些、***、解释、敲门、吻

  (2)字音:虽然 仍旧 差点儿 急匆匆 在家里教同学小珍折纸

  (3)字形:说说这些自有什么不同,你怎样区分? 折(折纸)(曲折)篮(篮球)(花篮)第(第一)(第二天)记(忘记)(日记)昨(昨天)(昨夜) 拆(拆坏)(拆掉)蓝(蓝天)(蓝色)弟(弟弟)(兄弟) 纪(纪念)(纪年)作(作家)(作业) 惋(惋惜)些(些许)(一些)惜(惋惜)(珍惜) 匆(匆忙)惦(惦记)(惦念) 碗(饭碗)紫(紫色)(紫花)措(措施)(不知所措)忽(忽然)店(商店)(店门)

  (4)字义: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

  出示词语

  提示:这些词语中你懂得了那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明白?

  引导:你读读这句话的,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提示:哪些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

  三、练*。

  出示:看拼音写词语

  填上合适的词语

  四、作业。

  1.听写生字。完成课后第四题。

  2.查找关于***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文。

  师:谁想知道***的详细故事?赶快读读课文吧!

  读书思考:***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来的?

  二、朗读课文,懂得从小讲信用。

  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答应小珍折花篮的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读出句子:***拍着手说:“太好了!”此时它是什么心情。

  引导:***想去吗,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提示:她为什么没有去?

  读句子:忽然,她想起小珍要来的事,说:“哎呀,差点忘记啦!我和小珍昨天就约好了,等一会儿她要来学折花篮的。我不能去李伯伯家!”能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联系生活实际发谈谈你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爸爸提供了一个好办法,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我一定要等她!(在不同情景中体会读)

  1.当她想起小珍要来学折花篮的事时,她说

  2.当爸爸说回来解释一下,以后再教时,她说

  3.当她想到自己不能不讲信用时,她说

  你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小珍,来到***家时看到的是大门紧锁或一张留言条,你会怎么想?

  提示:***等啊等,却没有等到小珍,等回来爸爸和妈妈做客回来,如果是你,你会后悔吗?为什么?

  提示:小珍为什么没有按时来呢?你觉得她是“讲信用”的人吗?***全家人,为什么会心的笑了?

  三、拓展练*。

  提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激发兴趣: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大家看?

  四、作业。

  布置: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3 我一定要等她

  “我不能不讲信用”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5灰雀教学设计四,灰雀,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24个生字,绿线内的1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漂泊”、“销声匿迹”两个词造句。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注意文章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3、通过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的了解,懂得去保护野生动物。

  4、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课文中提到“八国联定入侵,麋鹿惨遭厄运”对学生讲,事件的时间比较久远,可以充分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来理解“八国联军”入侵不仅对中国人民来说是种灾难,对麋鹿来说,也是一种厄运。

  2、课文中形象生动地引用历史知识,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体会 。

  【教法学法】:借助图片,观察想象,品词析句,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制作好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吗?

  (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扬子鳄、中华鲟、白鳍豚、藏羚羊)

  2.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动物——麋鹿。(播放.课件)

  3. 读题。

  二、初读课文。

  1. 师:我们先来看一部《动物世界》专题片——麋鹿,请同学们认真看,看后用一、二句话简要说说影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 生自由说,师板书:外形特点、生活*性、传奇经历

  3. 理清层次。

  师:哎,看来大家看得很认真,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是如何向我们介绍的?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2-4)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麋鹿的传奇经历?(5-7)(播放.课件)

  三、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性。

  1. 自由读2-4,圈划你感兴趣的词句,想想感兴趣的理由。

  2. 小组合作交流。

  3. 集体交流。(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a.“麋鹿是鹿的一种……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出示.课件)

  指导朗读。(表现出奇特、神秘感)

  师:你看它,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多奇特呀!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它的奇特吗?(指导朗读)

  师:它还是神话小说中姜子牙的坐骑呢,多神秘呀!谁想来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b.“与其它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00公斤,角长达80厘米,每年脱换一次。”

  (抓住“重200公斤、角长达80厘米”等词体会麋鹿的“大”)

  c.“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前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随着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件,欣赏麋鹿奇特的角型)

  师:真是独一无二的角型啊!谁来朗读?(指导朗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受到麋鹿的角型是独一无二的,多招人喜爱的动物呀!我们一起来读。

  d.“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

  师: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多奇特的动物呀!而且它的长尾巴可以用来驱赶蚊蝇呢!作用真大啊!

  学*目标

  ① 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③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 前 准 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课件:将书上的插图、爸爸说的话及有些重点的句子、重点指导的字做成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①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字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 (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②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字,读通课文

  ①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②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③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④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目有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舌音zānɡ,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ɡ,心脏的脏。

  ⑤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⑥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理解词意,感悟课文

  ①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②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③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爱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⑤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①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②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处拟,要求有三个栏目:①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②你知道吗(集录课外积累的词语);③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第 二 课 时

  读一读,巩固所学知识

  ① 认读生字词。

  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愿意做爸爸和玲玲来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赠刘景文教案菁选(扩展8)

——二年级语文古诗《赠刘景文》教案范本5份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 记 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 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