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赠刘景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9.8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个人创意增减: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宋代有位诗人偏爱秋天,曾有诗说??

  2、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学生如会背可跟背。

  3、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学*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

  二、审题、简介诗人

  1、理解诗题。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的相关资料。

  3、教师补充

  三、精读古诗,解决疑难

  四、释词连句,理解诗意

  1、学生试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连起来试着整首诗的意思。

  五、探究古诗,想像感悟。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秋时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2、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感情?

  六、感情朗读,品味诗境。

  (1)讨论:朗读处理

  (2)练*朗读,熟读成诵。

  (3)学生质疑。

  七、师生归纳学生本课的学生方法。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背诵。

  4、背诵展示。(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

  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相关链接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描写秋景诗两首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书河上亭壁(寇凖)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个人创意增减:

  一、复*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回忆学*方法。

  二、学*《山行》

  1、审题,简介作者“山行”意即在山中行走。交流预*情况。教师补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着有诗文集《攀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在晚唐时期成就颇高,因此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初读读准音:“斜”、“霜”

  3、再读知大意

  4、精读明诗意。

  5、研读悟诗境

  6、品读表诗情讨论朗读处理师范读,生仿读指名读,互评互学边读边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7、学生质疑。

  三。我会背把今天学的两首诗背给家里人听,听他(她)评价评价。

《赠刘景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引申为不忘、思念。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从金,从刀。留省声。本义是杀,后用作姓。

  谜:论文能写文章,论武能挥大刀;

  此字莫要猜斌,猜姓准能猜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赠刘景文》教案3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赠刘景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

《赠刘景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9.8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个人创意增减: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宋代有位诗人偏爱秋天,曾有诗说??

  2、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学生如会背可跟背。

  3、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学*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

  二、审题、简介诗人

  1、理解诗题。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的相关资料。

  3、教师补充

  三、精读古诗,解决疑难

  四、释词连句,理解诗意

  1、学生试根据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连起来试着整首诗的意思。

  五、探究古诗,想像感悟。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深秋时节?(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2、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感情?

  六、感情朗读,品味诗境。

  (1)讨论:朗读处理

  (2)练*朗读,熟读成诵。

  (3)学生质疑。

  七、师生归纳学生本课的学生方法。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背诵。

  4、背诵展示。(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

  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相关链接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描写秋景诗两首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书河上亭壁(寇凖)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个人创意增减:

  一、复*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回忆学*方法。

  二、学*《山行》

  1、审题,简介作者“山行”意即在山中行走。交流预*情况。教师补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着有诗文集《攀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在晚唐时期成就颇高,因此后人称杜甫“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初读读准音:“斜”、“霜”

  3、再读知大意

  4、精读明诗意。

  5、研读悟诗境

  6、品读表诗情讨论朗读处理师范读,生仿读指名读,互评互学边读边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7、学生质疑。

  三。我会背把今天学的两首诗背给家里人听,听他(她)评价评价。

《赠刘景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古诗《赠刘景文》

  教学过程:

  一、诵诗导入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再来学*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板书古诗题目)。齐读课题。

  二、学*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首:象形字。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本义是头。引申为首领。顺:首字笔画表示啥?

  眼目眉毛和头发;

  人的头部最首要,

  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从木,支声。本义指树木的枝条。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引申为不忘、思念。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顺:自己言论动笔写,这样才能记真切。

  刘:繁体为“劉”,形声字。从金,从刀。留省声。本义是杀,后用作姓。

  谜:论文能写文章,论武能挥大刀;

  此字莫要猜斌,猜姓准能猜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赠刘景文》教案3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认识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难点

  学*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是秋天的景色,从一片片的红叶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所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刘景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二 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交流记字方法。)

  (3)学*书写“刘、首、枝、记”。

  ①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a.首:下半部分是“自”。 b.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c.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写成点。

  ④学生描红、仿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古诗。

  (1)每人读一遍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讨论。

  三 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课件演示“擎雨盖”,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

  学生乙: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不怕寒冷。

  学生丙:第三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学生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1)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2)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3)君须记:你一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老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 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秋末的美丽图画,并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秋末时节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试着背下来。

  3.练*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五 启发思考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画、讲等形式。)

《赠刘景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无锡景》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觉得看到的的画面你是否似曾相识,听到的的音乐你是否有些耳熟?这些你看到的或是听到的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一种感受?(视频导入)

  生:会跟音乐轻声哼唱。

  师:提问:1.你能听出画面中的音乐是哪首歌曲的旋律?(课件出示)

  生:《茉莉花》。

  师:回答得真好,那么这首《茉莉花》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表现了怎样的风格特点呢?

  生:江苏民歌。

  师:《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它有许多变体,流行于江苏的这首《茉莉花》是人们最熟悉、旋律美的诸多变体中的一首。它曲调婉转曲折、节奏均匀*稳,旋律以级进为主。我们哼唱一两句行吗?:好一朵茉莉花啊,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啊,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啊。

  师:刚才我们大家在唱的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我们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应该是怎样的?

  生:委婉、柔和(秀美、细腻)。

  师:说得可真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嗯,江南的美景在文人的眼里是一首婉约的小诗,在画家的眼里是一幅如烟的水墨画,在音乐家的眼里是一曲娇柔的小调。那在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老百姓来说又该是怎样的呢?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你还能举出我们江苏民歌的其他例子来吗?

  生:《杨柳青》、《太湖美》。

  师补充:还有《姑苏风光》、《拔根芦柴花》、《紫竹调》等,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首就在我们身边广泛传唱了一百多年的民间小调。

  二:引出课题——《无锡景》(课件出示)。

  欣赏《无锡景》全曲。MTV(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来欣赏:

  1、歌曲中介绍了无锡的哪些美景和特产?

  2、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三:新歌教唱。

  (一)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1、师:范唱第一段歌谱,请学生回答歌谱有那几个音组成?

  生:12356五个音。没有4、7。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是我国特有的五声调式也称民族调式,民族调式也是*人的智慧结晶,只用五个音就可以完成一首乐曲,每个音给它一个名称分别叫宫商角徵羽,我们这首歌曲的主音是1,所以称作五声宫调式。

  2、跟着钢琴学生唱一遍歌谱,发现问题。

  3、分析歌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首先看到有很多的连音记号,说明旋律要唱得连贯流畅,如果我们在无线谱上把旋律线画出来的话就会发现旋律线就如一条江南的小河,婉婉延延连绵不断,特别符合江南的地域特点。

  4、尽管要求唱得连贯流畅但歌谱中却出现了很多附点节奏,附点节奏一般是体现欢快跳跃的特点,那么在这里表现为柔和中带着俏皮,犹如轻打的.鼓点,更体现江南民歌的细腻秀美,我们来试唱一下看呢。

  5、还有两个切分节奏也来强调一下ⅩⅩⅩ,前后唱得短而轻,中间唱得强一些。

  6、师:第二行第二小节该怎么唱啊?这是民歌中非常常见的装饰音,叫前倚音也要唱得短而轻,这里的装饰音的作用也是更体现了江南民歌的娇柔甜美的韵味,老师可比较示范一遍,学生学唱。

  7、分析歌谱后再次演唱,学生有了很大进步。

  (二)这首歌的歌词又有什么特点呢?

  1、先听范唱第一段,再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歌词体会一下歌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有呀、末等衬词

  师:对了,这首歌在每句的停顿处,常用了一些衬词:“呀、末”,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

  生:这样做表现了亲切、柔和的语调。

  2、你还能找出有特别的地方吗?

  生:勿、里格等等。

  师:歌词中采用了很多无锡的方言,完整听整首歌曲,学生可试着跟唱,留意到有写意、靠勒笃,脚半边都是无锡的方言,因为这是我们无锡的老百姓自己传唱出来的歌曲所以采用口语化的歌词唱起来更加亲切。

  3、跟着钢琴完整得演唱歌曲,特别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唱出江南民歌细腻委婉的韵味。

  4、师作评价。

  四:对比演唱。

  1、同学们唱得可真好,下面老师也来唱一段,大家来听听。

  2、方言演唱另一版本的《无锡景》。

  3、老师刚才唱的跟我们学的这首《无锡景》有什么不同吗?

  生:旋律相同但歌词不同,而且还是用方言来唱的。

  4、师:这是民国初年的传唱的《无锡景》,那时的无锡城啊只是一座古朴的小城,我们刚刚学唱的是**后传唱的《无锡景》了,我们现在的无锡发展到现在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五:尝试创作。

  1 、欣赏锡山歌手钱琳的《无锡是个好地方》,了解现在的无锡城是一座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2、我们也来充当小小词作家,唱唱我们现在的家乡新面貌呢?

  3、老师给出范本,并范唱一遍。

  4、学生讨论并尝试创作(可介绍锡北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如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农xx动领袖严朴等,自然资源丰富,太湖翠竹名扬四海)。

  5、展示学生作品,并一起来唱一唱。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初级中学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特点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点,并坚持艺术的原则。

  内容: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分为唱歌和欣赏两个部分。并且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置了题目,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学*音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乐课上的互动中表现的很积极,但是音乐最主要的实践内容之一就是歌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有限,很多时候只是机械的唱歌,对于演唱过程重的力度,速度,节奏都不能很准确的把握。

  学*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无锡景》这首歌曲中有很多波音和装饰音,所以想要很准确的唱出特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解决方式:

  反复听音频;单独的装饰音、波音节奏训练;教师钢琴伴奏示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江苏民歌的主要特点。理解装饰音、波音在歌曲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够准确的富有情感演唱《无锡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加深对*民歌中的小调的喜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无锡景》。

  教学难点:掌握《无锡景》中装饰音、波音的基本特点,感受歌曲的特点,能准确把握其情感。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一、走入无锡。

  1、播放有关江苏的风光片片段。展示江苏的主要乐器图片。

  2、对江苏无锡进行简单的介绍。观看影片及听教师的介绍,初步感受一下无锡的风土人情。

  二、曲目分析。

  1、播放《无锡景》的视频。

  2、由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之前学过的音乐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师提示:力度、速度、节奏、旋律、主要伴奏乐器、民族风格。

  3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无锡景》的音乐要素。每组派一名代表公布答案。

  三、学唱歌曲

  1、由教师示范弹唱本曲一遍,说出本歌中的重难点—波音、装饰音。带领学生着重练*。

  2、教师弹伴奏,学生跟学第一段。第一段唱熟后,分组自学第二段。

  3、教师弹伴奏继续学*二三段。

  4、点学生起来唱。

  由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演唱时所发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

  四、拓展训练

  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视频,学生跟随演唱。以学生听唱,结束本课的学*。

  《茉莉花》与《无锡景》的风格相似,使学生加深江苏民歌小调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什么好的经验?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你有哪些应对建议?

  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能准确的表达出对于音乐的感觉。所以,本人坚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进行音乐教学。

  以简单的唱歌变为简单的歌唱。本人认为唱歌和歌唱是有明显区别的。唱歌,随便哼哼两句,不带任何情感的也叫唱歌。而歌唱是需要富有感情的去演绎作品。感情的准确把握需要我们对作品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最基础的就是作品的背景、旋律、节奏、力度等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对作品进行剖析,才为歌唱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无锡景》的音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学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轻重缓急,引导学生由唱歌逐步演变为歌唱。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觉得看到的的画面你是否似曾相识,听到的的音乐你是否有些耳熟?这些你看到的或是听到的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一种感受?(视频导入)

  生:会跟音乐轻声哼唱。

  师:提问:1.你能听出画面中的音乐是哪首歌曲的旋律?(课件出示)

  生:《茉莉花》。

  师:回答得真好,那么这首《茉莉花》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表现了怎样的风格特点呢?

  生:江苏民歌。

  师:《茉莉花》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它有许多变体,流行于江苏的这首《茉莉花》是人们最熟悉、旋律美的诸多变体中的一首。它曲调婉转曲折、节奏均匀*稳,旋律以级进为主。我们哼唱一两句行吗?:好一朵茉莉花啊,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啊,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啊。

  师:刚才我们大家在唱的过程中有没有体会到我们江南民歌的风格特点应该是怎样的?

  生:委婉、柔和(秀美、细腻)。

  师:说得可真好,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嗯,江南的.美景在文人的眼里是一首婉约的小诗,在画家的眼里是一幅如烟的水墨画,在音乐家的眼里是一曲娇柔的小调。那在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老百姓来说又该是怎样的呢?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你还能举出我们江苏民歌的其他例子来吗?

  生:《杨柳青》、《太湖美》。

  师补充:还有《姑苏风光》、《拔根芦柴花》、《紫竹调》等,今天老师带来的是一首就在我们身边广泛传唱了一百多年的民间小调。

  二:引出课题——《无锡景》(课件出示)。

  欣赏《无锡景》全曲。MTV(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来欣赏:

  1、歌曲中介绍了无锡的哪些美景和特产?

  2、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三:新歌教唱。

  (一)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1、师:范唱第一段歌谱,请学生回答歌谱有那几个音组成?

  生:12356五个音。没有4、7。

  师:观察得真仔细。这是我国特有的五声调式也称民族调式,民族调式也是*人的智慧结晶,只用五个音就可以完成一首乐曲,每个音给它一个名称分别叫宫商角徵羽,我们这首歌曲的主音是1,所以称作五声宫调式。

  2、跟着钢琴学生唱一遍歌谱,发现问题。

  3、分析歌谱中出现的音乐记号,首先看到有很多的连音记号,说明旋律要唱得连贯流畅,如果我们在无线谱上把旋律线画出来的话就会发现旋律线就如一条江南的小河,婉婉延延连绵不断,特别符合江南的地域特点。

  4、尽管要求唱得连贯流畅但歌谱中却出现了很多附点节奏,附点节奏一般是体现欢快跳跃的特点,那么在这里表现为柔和中带着俏皮,犹如轻打的鼓点,更体现江南民歌的细腻秀美,我们来试唱一下看呢。

  5、还有两个切分节奏也来强调一下ⅩⅩⅩ,前后唱得短而轻,中间唱得强一些。

  6、师:第二行第二小节该怎么唱啊?这是民歌中非常常见的装饰音,叫前倚音也要唱得短而轻,这里的装饰音的作用也是更体现了江南民歌的娇柔甜美的韵味,老师可比较示范一遍,学生学唱。

  7、分析歌谱后再次演唱,学生有了很大进步。

  (二)这首歌的歌词又有什么特点呢?

  1、先听范唱第一段,再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歌词体会一下歌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有呀、末等衬词

  师:对了,这首歌在每句的停顿处,常用了一些衬词:“呀、末”,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

  生:这样做表现了亲切、柔和的语调。

  2、你还能找出有特别的地方吗?

  生:勿、里格等等。

  师:歌词中采用了很多无锡的方言,完整听整首歌曲,学生可试着跟唱,留意到有写意、靠勒笃,脚半边都是无锡的方言,因为这是我们无锡的老百姓自己传唱出来的歌曲所以采用口语化的歌词唱起来更加亲切。

  3、跟着钢琴完整得演唱歌曲,特别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唱出江南民歌细腻委婉的韵味。

  4、师作评价。

  四:对比演唱。

  1、同学们唱得可真好,下面老师也来唱一段,大家来听听。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借助音乐、图画,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本节课中,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这首诗,初读时疙疙瘩瘩,我就在生字教学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虽然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生字,读通了课文。但是积累拓展地环节就显得匆忙,学生书写生字的时间也没有了。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设计。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意语含蓄,对事物环境有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意甚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是难以理解。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及“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这节古诗课教学。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早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来示范和感化孩子。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有的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些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接着,“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

  三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来理解文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展现深秋初冬的景色,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境,很轻松地理解了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情,活化古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古诗的教学基本上分这样几个层次:知诗人、解诗题;解字词、明大意;懂意境、悟诗情;觅诗句,练触发。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觅诗句,练触发。”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前三个环节上。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赠刘景文》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我给学生提供苏轼的图片和生*事迹,以此拉*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诗题设问,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求欲望。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对于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这时老师应该学生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老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让学生理解“擎雨盖”和“傲霜枝”。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荷叶从“尖尖角”到“擎雨盖”再到枯萎、凋谢这一变化过程,把“荷尽”理解透彻。把菊花的怒放到只剩下最后的枝叶的图片演示出来,突出菊花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如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和第四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学生就可以调换顺序来理解。

  (三)、懂意境、悟诗情。

  诗歌的朗读重在学生对它的理解感悟,老师可以通过对轻重音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诗歌那抑扬顿挫的意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真执教了本课。但在诗歌的教学中,在突破难点的同时,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更好的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更好的把握教学容量,是自己需要思考的。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情,活化古诗词的形式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古诗的教学基本上分这样几个层次:知诗人、解诗题;解字词、明大意;懂意境、悟诗情;觅诗句,练触发。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觅诗句,练触发。”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在了前三个环节上。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赠刘景文》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我给学生提供苏轼的图片和生*事迹,以此拉*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诗题设问,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求欲望。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对于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这时老师应该学生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老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让学生理解“擎雨盖”和“傲霜枝”。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荷叶从“尖尖角”到“擎雨盖”再到枯萎、凋谢这一变化过程,把“荷尽”理解透彻。把菊花的怒放到只剩下最后的枝叶的图片演示出来,突出菊花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如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和第四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学生就可以调换顺序来理解。

  (三)、懂意境、悟诗情。

  诗歌的朗读重在学生对它的理解感悟,老师可以通过对轻重音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诗歌那抑扬顿挫的意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真执教了本课。但在诗歌的教学中,在突破难点的同时,怎样让自己的教学更好的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更好的把握教学容量,是自己需要思考的。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刘翔的作文 (菁华5篇)

  今天上午,人们期待已久的110米栏终于预演了,我们的飞人刘翔也终于揭开了他的盖头,和观众见面。可现实和对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我国选手刘翔因为跟腱伤势没有得到恢复,退出了比赛。

  其实在看比赛的过程,刘翔一上来,就进行了试跑,可试跑时细心的人已经看出他很吃力很无奈,就是跑动时,抢跑过程后,他的确是已经受不了。

  这些,我们并不能怪刘翔,作为刘翔已经尽力了,已经为*人争了光,着实让亚洲的田径运动也扬眉吐气了一回,就是这次不能参赛也没关系,历史已经改写,辉煌并不能长久。北京奥运会是更好的发扬“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那么在运动受伤时,就要让运动员好好养伤,运动员的健康,比金牌更重要。这才是奥运会更重要的。

  当然在赛场上还有一名美国名将特拉梅尔也意外退出比赛,这都是伤病缠绕的结果。我们都要给以其理解和支持。

  其实18日上午的这里,鸟巢英雄云集,飞人荟萃,竞争可见有多大,我国有三名健将都参加了预赛,纪伟,史冬鹏,当然最受人关注的要是刘翔。当然世界大碗,这次刘翔的竞争对手罗伯特也在其中。

  110米栏,要经过4次飞跃,这每一步都牵动人心,更让人揪心,每位关注刘翔的人同样心提到嗓子眼上,希望看到刘翔的一飞,不但鸟巢期待刘翔的飞跃,观众期待刘翔的飞跃,13亿*人,亚洲人,全世界都在期待刘翔。可赛场毕竟是赛场,不能凭我们想象,更不能我们想怎么就怎么,现实却是惨酷的。

  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两名*选手史冬鹏和纪伟分在第3组和第1组,成绩为13.53秒和13.57秒,携手晋级下一轮预赛。

  刘翔的退出很正常,既中对运动员自己的负责,更是对观众的负责,作为观众,我们应该理解,更应该作刘翔的坚强的支持者和后盾,这次不能参赛,未来的路还很长,刘翔也很年轻,我们期待下次刘翔的飞跃。虽然刘翔退出了,但我们依然支持你,希望你好好养伤,早日回复,终于早日回到赛场上。

  在2008年之前,我崇拜的是刘翔。在2008年之后,我依然崇拜刘翔。应为刘翔在2008年前带来的胜利,在2008年后带来的崇尚。

  2004年的雅典运动会,刘翔以12:91的成绩夺冠。在2008年他虽然退出比赛,给我们留下啦遗憾,但那是因为他受拉伤,而且很严重,严重到他不得不满怀遗憾的退出比赛,严重到他不得不为啦下一届奥运会退出。我想他退出的那一霎那心里的痛苦。纠结。以及伤痕累累,恐怕没有人知道有多深吧。

  我并不理解他内心的想法,但我知道一点,他很痛苦很哀伤,毕竟是一百年的奥运,百年难得一次。在奥运会之前,我们经历啦雪灾。地震,终于盼来啦奥运,刘翔的退出,必定是下拉很大的决心,很大的勇气的。刘翔的退出,使他的很多FANS都对他失望,对他厌恶,可是我没有,因为刘翔他坚持啦,他已经战胜拉自己,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奥运会之前,我们都在紧张着,希望运动员们取道一个好成绩,期盼他们不要退出比赛,期盼他们不要受伤。可是老天似乎没有听到,奥运会开始啦,我们的心提到拉嗓子眼,好不容易松啦口气,却传来一个噩耗——刘翔因腿伤退出比赛,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我开始也很气愤,后来看啦刘翔召开的新闻会,才站在他那里想想他的心情,是啊!是该替他想想,他是努力啦,却没有成功。

  刘翔——坚持不懈,却没用成功的人。哀伤是他退出比赛的唯一心情,祝福是他对国家的唯一方法,他没办法参加比赛,为这个哀伤的人,默默的祝福。

  我是一名三年级小学生,从小就特别喜欢跑步,所以就特别喜欢刘翔。甚至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刘翔哥哥一样跑得飞快,夺金牌,为国家争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自己家门口的奥运会,举世瞩目,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难得的机会呀!我就等着看刘翔在北京鸟巢里的精彩表现呢,可是等啊等啊,终于等到这一天,刘翔竟然退赛了,我急得直跺脚!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表现的多帅啊,领先第二名那么多!被称为世界飞人!可是现在,看着刘翔在比赛前痛苦的表情,我又担心又难过。那时候,我真希望变成世界上最好最神的一贴膏药贴在刘翔的腿上,让刘翔的腿马上就恢复健康,而且跑得像风一样轻松,像光一样飞快!

  书上说,光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了。每当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我都梦想自己变成一束光,飞快的跑到终点,然后站到领奖台上,为自己的班级,为自己的学校增光添彩。我希望刘翔哥哥快点恢复健康,超过牙买加那个趾高气扬的大黑人,继续为我们国家争光,我会继续为他呐喊加油!

  8月18日,上午10点,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等待“男子110米拦”的比赛,在十一点,比赛正式开始。

  因为是预赛,且参加的人数众多,不知刘翔被分到第六组的我们一家人,从第一组就目不转睛地寻找刘翔的身影,运动员们因为要保存实力,只求晋级,不求最棒,所以预赛让人觉得很无聊,但也更加加大了对刘翔的期待。

  终于,刘翔进场了:一身红色的运动服,中间点缀着些黄色的色彩,胸前印着的*夺人眼目。只见他肩上背着一个黑色的背包,帅气的面容上,十分*静,就像无风的湖面一样,没有一丝波澜。他脚步从容地走到起跑点,*淡的看着眼前大的跑道,似有所思。然而全场的观众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刘翔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全场。

  他脱下外套,在镜头的特写下开始了热身,跨过了一个拦,两个拦,却突然停在第三个拦,然后颇有不稳的走回起跑线,原来略有所思的脸变得有些凝重。他怎么了?我不由得心中暗问,对,一定是有点紧张。一定是压力太大了,毕竟是在家门口打卫冕战呀……然而短促的时间不由的我多想,这轮预赛的枪声已经响起,刘翔如脱缰的野马飞奔出去。怎么,在抢跑枪声响起的同时,他竟然蹲在地上,脸上早已没有了凝重,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痛苦,这突然让我想到上组因伤退出的美国选手。“不要,刘翔站起来,加油!”我心中千万次地呼唤着。

  他最终还是站了起来,但他没有重新比赛,而是走向通道,离开了场地。随后就有了刘翔因伤退赛的报道。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如同失利的将军,充满了失落。

  北京奥运会,何止四年一次,更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人们都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刘翔四年磨一剑,却是如此结局。我不禁为他感到惋惜,甚至想为他哭泣。因为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却得不到展示,心情尤如刀割。每想到这里,伤心的泪水便不停地上升直到眼睛,但我始终没有让它流出。因为我知道,刘翔不会哭,他虽留有遗憾,但仍会再度飞“翔”。刘翔,你是最棒的!我坚信你是最坚强的。

  中午吃饭时,妈妈一把夺过我手中的遥控器,把我的动画片一下换到新闻频道,收看奥运会上的精彩节目,忽然,我一下扫描到了一个我的偶像——刘翔,他正准备进行110米跨栏比赛,我认为他能再创辉煌成绩。

  可是,我注意到刘翔总是比较痛苦地捂着脚,一副难看的表情,对了,他之前右脚不是受过伤吗?对,一定是刘翔的脚伤还没好,带伤来参赛的。裁判一声枪响,各国队员如同一排弓箭一般“射”了出去,不料,刘翔刚跑两步便一下子停住了,沉默片刻,最后向裁判宣布——退赛。我的心仿佛一下子从天堂跌倒了谷底,我简直不敢相信在备战中跑出12秒80这样的好成绩的飞人刘翔竟宣布退赛。

  不过,转念一想,我认为这不是刘翔的错,因为刘翔也是想为国争光。所以才在赛前练*中拼命练*,结果导致脚部受伤。我在事后听说了这件事——刘翔向全国人民道歉,而且保证,快点把伤养好,备战2012年英国奥运会。现在他还在奥运村,并没有离开,我心里踏实了很多。我想等刘翔重返赛场时,一定会把养伤这段时间里攒下的劲儿一股子爆发出来,说不定还会打破他在雅典奥运会的成绩呢!

  刘翔,加油,13亿*人会对你抱有更大的期待。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赤子真情刘文典阅读题答案

赤子真情刘文典阅读题答案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我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免要到离家很*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很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见他手指敏捷灵活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他老底,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谁知快手刘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有呢?快手刘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面。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怎么样?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那时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我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他令人痴想不已的表演中慢慢消磨掉的。

  ④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快手刘带给我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⑤高二暑假回家,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一看,竟然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葫芦和变戏法,但那只木箱,已经破损不堪,再也看不出先前那悦目的绿色。再看他,饱满的曲线没了,尖尖的骨形突露,眸子没了光彩。这双手尤其使我吃惊,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住两只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口,缓慢迟钝地翻来翻去,四个小球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

  ⑥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球在哪儿了,无怪乎周围的看客只是寥寥无几的孩子。

  ⑦“在他手心里!绝对没错!”孩子们吵着闹着叫他张开手,他却攥得紧紧的,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什么也没有……”可这些稚气的小孩儿偏偏不依不饶,非叫他张开不可!他哪能张开?一张开,就会漏洞百出。我真不愿意看见他这幅窘相,走到孩子们中间,用手指那木箱说:“球在这箱子上呢!”

  ⑧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在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⑨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只剩下我和快手刘呆立在那儿,他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解困。

  ⑩在饱经风霜的岁月里,艺人的高超技艺,却没有人来传承,他晚年竟变得如此凄凉,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1.品析下面的词或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挤”字有何表达效果?2分)

  答:

  (2)“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连用三个感叹号,有何作用,2分)

  答:

  2.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①结构上:

  ②内容上:

  3标题为“快手刘”,文章却用大量笔墨写他表演“不灵”,这样写有何目的?请结合文意分点简说,至少说4点。(5分)

  答:

  答案:

  1.(1)“挤”字写出了观众之多(1分),侧面烘托了快手刘的表演精彩,引人入胜(1分)。(2)加强肯定的语气,肯定孩子们判断正确性(1分),侧面表达了快手刘表演的失误、不灵(1分)。

  2.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1分)。②内容上:交代了“我”很久没看“快手刘”表演的原因,或对他过去表演的怀念(1分),为下文写快手刘的苍老、表演失误作一定的铺垫(意*即可,1分)。

  3.(1)写“快手刘”表演的不灵,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1分),(2)突出了“快手刘”晚年生活的悲凉(1分),(3)也表达了我对像“快手刘”一样的俗世奇人老无所依的深切同情(1分),(4)以及对民间文化技艺传承问题的一种担忧。(2分)。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范本5份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

  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这首诗意语含蓄,对事物环境有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意甚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是难以理解。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及“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这节古诗课教学。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早在我意料之中,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来示范和感化孩子。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有的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仿佛都看到了些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接着,“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

  三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来理解文意。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展现深秋初冬的景色,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境,很轻松地理解了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

  古人写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赠刘景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此诗开篇两句,概括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经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叶败,只有花枝还在傲寒斗霜。但在荷、菊凋落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何等让人兴奋的景象啊。为此,此诗后两句诗人则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还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作者把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秋末写得如此有生机和诗韵,可以感悟到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虽然本诗有些拗口,生字量大,但由于学校一直举行“书香伴我成长——每周一诗”的读书活动,在一年级时,他们就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所以在学*本诗时,在朗读方面,不是本课的难点。但是他们对诗的意境却感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为此,在教学前,我布置了课前作业给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阅有关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教学时,我先请查阅资料充分的学生讲刘景文与苏轼之间的友谊故事,并补充点滴。有了故事作铺垫,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很快就进入状态,眼睛闪着光,流露出对诗境向往的神情,也似乎在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四个字学生理解并不难,难得是能不能从课题中读出诗人对友人的那份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别的意思?学生各抒已见,在讨论中领悟到了诗人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学生也因为深入理解了其中含义,学*兴趣大增。

  在解读第一句诗时,学生不理解“擎雨盖”是什么意思。怎么办呢?于是,我灵机一动,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株大大的高高挺立的荷叶。同学们赞叹:“好漂亮的荷叶!”我追问,这荷叶像什么?假想可以做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我用荷叶当作伞挡过太阳。”、“我用它挡过雨。”、“它是小鱼儿的伞。”……于是,在这空当间,告诉学生“擎雨盖”就是指遮雨的荷叶。随后,我又画了几枝残败的荷叶,问学生这样的荷叶可以擎雨吗?学生摇摇头,我追问,那这句诗应当带着怎么的心情来读?接下来,学生最初毫无感情色彩的朗读,变得低沉而惆怅,似乎为残荷感到遗憾。

  后面的诗句,我也是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韵。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古人写秋天总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可是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却一反悲秋的基调,突出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傲霜枝”更是赞颂了傲霜凌寒的气概。

  《赠刘景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此诗开篇两句,概括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象:夏荷已经完全枯萎,秋菊也花凋叶败,只有花枝还在傲寒斗霜。但在荷、菊凋落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何等让人兴奋的景象啊。为此,此诗后两句诗人则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还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啊!”作者把人们眼中最为萧条的秋末写得如此有生机和诗韵,可以感悟到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虽然本诗有些拗口,生字量大,但由于学校一直举行“书香伴我成长――每周一诗”的读书活动,在一年级时,他们就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所以在学*本诗时,在朗读方面,不是本课的难点。但是他们对诗的意境却感悟不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为此,在教学前,我布置了课前作业给学生,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阅有关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教学时,我先请查阅资料充分的学生讲刘景文与苏轼之间的友谊故事,并补充点滴。有了故事作铺垫,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很快就进入状态,眼睛闪着光,流露出对诗境向往的神情,也似乎在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四个字学生理解并不难,难得是能不能从课题中读出诗人对友人的那份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别的意思?学生各抒已见,在讨论中领悟到了诗人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学生也因为深入理解了其中含义,学*兴趣大增。

  在解读第一句诗时,学生不理解“擎雨盖”是什么意思。怎么办呢?于是,我灵机一动,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株大大的高高挺立的荷叶。同学们赞叹:“好漂亮的荷叶!”我追问,这荷叶像什么?假想可以做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我用荷叶当作伞挡过太阳。”、“我用它挡过雨。”、“它是小鱼儿的伞。”……于是,在这空当间,告诉学生“擎雨盖”就是指遮雨的荷叶。随后,我又画了几枝残败的荷叶,问学生这样的荷叶可以擎雨吗?学生摇摇头,我追问,那这句诗应当带着怎么的心情来读?接下来,学生最初毫无感情色彩的朗读,变得低沉而惆怅,似乎为残荷感到遗憾。

  后面的诗句,我也是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韵。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赠汪伦》的教案(精选5篇)

  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3、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将欲、闻、千尺、不及”的意思,了解“踏歌”的大意和夸张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和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教读课题。赠:送。复*《赠刘景文》,简介汪伦,题目的意思是诗歌送给汪伦。

  2、简介李白。

  二、学*新课

  (一)初读古诗

  1、简介李白和汪伦的关系,引出诗歌,教师范读一遍。

  2、拼读生字,指导看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事情发生的地点是桃花潭,人物有汪伦和李白,找出他们所站的位置。

  3、学生试读诗歌一遍,再次拼读生字。

  4、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生字。

  5、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教读。

  (二)研读古诗

  1、指导按朗读节奏读诗歌。(要求学生画出停顿节奏)

  2、理解诗歌第

  一、二行。

  (1)学生说说题目意思,出示注释:送。

  (2)李白是什么时候送这首诗给汪伦的?(李白要离开汪伦家的时候。)

  (3)在这首诗中,哪句说到李白要走了?(李白乘舟将欲行。)用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已经走了吗?(指图)哪个字是代表“走”的意思?哪个地方表示“就要走”?

  出示:就要)

  (4)面对好友李白的离去,汪伦舍得吗?(舍不得)

  那他舍不得的表现是什么?或者说离别之时做了些什么?(指图)但汪伦在这儿是踏地作节拍。读第二行,他还做了什么?(师讲解:踏歌)

  (5)汪伦踏地而歌送李白,李白事先知道吗?

  师吟诵: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之前不知道,因为是他忽然听到的歌声,说明他之前不知道汪伦会来。)好一个“忽然听到”,“闻”,听的意思。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是同样的用法。(出示:听)

  (6)这就怪了。好朋友要走了,怎么去送人家不事先约好呢?汪伦也真是的!

  (7)离别总是叫人伤感的,既然伤心,干脆选择悄悄地去,李白很为朋友着想呢。大家再想一想,李白站在船头,即将离去;汪伦站在岸上,踏歌相送,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感动的送别图!此时此刻,李白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如果你是李白,你会说(随机抽点)

  (8)(演汪伦):我一定盛情款待!好山、好水、好歌、好酒,任君挑来任君选!

  我送一首诗给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9)是呀,面对着对自己情深义重的汪伦,李白泪水涟涟,他低头正好看见清幽的桃花潭水,心想:潭水深(千尺,出示注释),可再怎么深,也比不上汪伦——

  于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诵情谊的名句送给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比不上)

  (10)今天,我们的学*充满着激情,李白和汪伦这两个名字,这段深深的友情,已嵌入了我们的脑海。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今天的学*让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情深似海)

  (三)回顾全诗

  1、听范读。

  2、跟读,回顾全诗内容。

  (四)看视频,入情入景体会汪伦和李白的深情。

  三、学写生字。

  四、总结:祝愿小朋友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交到许许多多的知心朋友,像李白和汪伦一样情深似海,心里永远是温暖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

  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

  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

  4、学生交流资料。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

  5、李白一生留下了*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

  1、看老师写课题。强调:赠板书:赠汪伦

  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

  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

  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

  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3):出示古诗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

  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表演)

  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

  (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

  1、过渡: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

  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轻声读,带着感情读,在读中体会。

  5、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

  深千尺:虚指,夸张的说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教师引导:同学们,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所以,才会有《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5: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这十几天中,汪伦和李白会做些什么呢?(课件6:重新出现古诗)

  教师介绍,深化故事内容:李白一生豪放,而汪伦也是豪爽之人,在这十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谈诗歌,一起吟诗作对,一起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过得非常愉快。

  (3)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更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的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深

  (4)同学们,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

  (5)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真是水深,情更深。

  板书:更

  (6)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谁能通过朗读把这样深厚的感情,表现出来?

  (7)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6、过渡:李白与汪伦虽只相处了短短数日,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此时,站在船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7、有人说,豪放的李白不想伤感,便留下书信一封,想要不辞而别。可是想到当日与孟夫子一别,便十几年不能相见;想到自己一生漂泊,行踪不定,只怕今后再也没有与汪伦重逢的时候,李白又多么想再见汪伦一面啊!正在这时,李白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伴着节拍唱歌的声音。此时的李白,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必定会有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

  (1)教师指导:你们知道吗?可以踏而歌之的,必定是昂扬激越,或是轻松欢快的。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李白不禁又想起了

  (2)有人说,汪伦其实早已知道李白的行程,却故意装作不知,为的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李白送行,给李白一个惊喜。谁来读读这一句,读出这种惊喜的语气?

  (3)你们看,汪伦是多么理解李白的豪放性格啊!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4)学生情境表演,指名两对学生表演。

  8、同学们演的真好,你们从这薄薄的28个字中,悟出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真不简单。

  9、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五、扩展延伸

  1、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课件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

  如果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我们又仿佛看见了李白送友人一直来到城外,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好在马上和友人挥手告别,望着他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在夕阳下

  (课件8:送友人诵读)

  李白一生走遍名山大川,朋友遍天下,这首诗中的友人虽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

  (齐读)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离愁别绪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描写友情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课件9:推荐阅读)

  4、像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5、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

  (2)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3)今日分别,来日必会有重逢的一天,就像这原上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4)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即使远隔天涯,不也如同*邻一般吗?

  (5)元二是王维的朋友,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借一壶独酒,送友人西出阳关

  6、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

  (1)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课件10:古诗)

  (2)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板书设计:

  李白

  赠汪伦

  水深

  情更深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示在哪里?”

  (这样不只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空虚诗歌内容,同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扮演,时空延伸

  同学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局面,同学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同学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分别,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和:小同学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学校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时扩展同学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老大

  客?

  何来?

  想家乡!

  一、设计理念:

  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三维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

  四,教学重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难点:

  注意"及"字的笔顺


《赠刘景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二年级语文古诗《赠刘景文》教案范本5份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对话*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复*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