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

首页 / 文库 / |

  初中数学评课稿 1

  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 教学设计合理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 教学方法以一中模式为载体,变教为探,环环相扣。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学生是学*的主人。

  三、 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移时,由于电脑原因,*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初中数学评课稿 2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2、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日常生活、实际操作、直观学*虽然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时时为之警惕,因为在我听过的数学课中,很多老师如能做到其中一点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天的课堂中,老师的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导入:早几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让给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师让大家座一次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

  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当然,课堂中存在的诸如:教师的语言还要更加严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这就无伤大雅了!

  初中数学评课稿 3

  复*课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的课型,如果说数学新授课教学是“画龙”,那复*课则是“点睛”。复*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课呢?

  *时授新课,新鲜有趣;复*时,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学生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复*的认识,主动进行复*;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的积极性。在复*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兴趣。在复*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意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激起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学生施展“点金术”等等。

  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复*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因此我在复*课开始前,先向学生说明复*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两天的时间归纳本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并制作相关的复*提纲,让他们在归纳整理的工程中相互交流讨论,通过这一交流讨论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及它们的联系有个系统的了解。课上公布各小组的成果互相查漏补缺,对本章节的知识又有了第二次复*的机会,加深印象。通过复*提纲,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但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可以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自己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

  复*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复*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抓住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复*

  在复*过程中,要关注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学生的作业本上*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了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题,学生通过练*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或者采用合作互助的方式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做错的题进行归类,还要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另外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让他们练*,以达到分层学*、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复*,即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精选例题和练*

  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时我有一个记载本,每次作业批改后,我认真记录学生作业中错误的题目及错误的原因,复*时我从记载本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错题,让学生先练,让再次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或写出他的想法,由学生评讲、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纠正过程中易于接收,学生爱讲、爱听,效果要比教师讲好得多。另外精心选择或自编一些综合性较强但不一定繁的例题,题目设计到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的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帮助学生薛泽一些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另外选择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巩固知识是复*课的主要任务,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多练”。复*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的错误的防止和策略外,应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练*。让学生通过练*巩固知识,获得提高。在练*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及时测试检查复*效果

  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方法。复*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设置综合训练题,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每次测试之后,教师要认真整理并分析卷面情况,找出普遍性或较多人犯的错误,统计出错误情况,成绩好的、有进步的、不及格的、问题大的各是哪些人,然后有效地进行评讲。评讲课上,要大力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激励他们介绍学*经验,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同时将错误率高的题目评讲完以后模仿出题上作业本继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补缺和提高的效果。

  总之,复*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复*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促进复*课走向实效。

  初中数学评课稿 4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非常荣幸地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听了xx主城六所优质初中的六位优秀教师执教的“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在备课和听课时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想说三句话:

  这是在95中上的课;

  这是上的七年级的课;

  这是上的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第2课时的课。

  美丽的95中xx中学是这次大赛的承办单位。六位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们知道,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在学生三年的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逐步融合,还会形成独特的课堂文化。这些学生的情况究竟怎样呢?老师们,在课前,我们了解过吗?现在课上完了,我们有什么感受呢?

  多年来,我们区内所有初中学校一直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今天参赛的有两位选手正在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其余四位选手*时教学中都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面对七年级的这些孩子,我们思考过他们有哪些学*经历吗?在七上的“丰富的图形世界”里,他们经历了“从不同方向去看一个几何体”,“把一个几何体展开与折叠”,“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几个体”,初步感受了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图形,而“轴对称”这一章,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想教给学生研究*面图形的方法,从运动的角度去翻折图形。

  这是本章第三节第2课时的内容,“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垂直*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分线的画法”是摆在那里的几个知识点,无法绕过,怎么教?为此,我还思考过教材为什么编。本节第1课时是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是线段,第3课时是角,这里遵循的是什么顺序?可以打乱吗?从整体到局部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可不可以?想必这里面一定有编者的理解、选择。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黄金分割比”一节内容在新旧教材的编排。

  教材是静态的,是冰冷的,但火热的思考才会有冰冷的美丽。想必正是因为有六位选手的“火热思考”,今天的六堂课才有各有千秋的设计及教学。

  (1)六节课课型定位合理;“课型”是我在听课时爱思考的一个问题,初中数学课有哪些课型我们似乎知道,每一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如何想必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心得。“课型”定位准确,也就明白这一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大体该怎么上。

  (2)注重概念、性质的探究过程。这应该是我们应当秉持的教学理念,勿庸讳言。

  (3)重视指向学生学*的问题、活动设计,让学生实验、观察、猜想,不断追问“我们经历了什么学*过程”,教学生思考,教学生体验,教学生表达,教给学生良好的学*方法。

  (4)教学过程中,问题难度、数量适当,有几位教师设计的“题”很有新意,让人难忘。“一个题目四个问题”,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开放条件,开放结论”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5)技术辅助手段使用恰当。教师这个职业永远不会被取代,但不会使用技术的'教师一定会被人取代。在六节课中,老师们用了剪纸、贴纸、几何画板、思维导图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值得提倡。

  虽然这是一次赛课,但更多的这是一次跨区域的教学研讨,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教学设计的流畅和自然。

  引入环节刻意联系现实?

  刻意设计交流、提问活动?

  “提出问题”后“知识回顾”,“知识回顾”是不是一节课必然的教学环节?

  (2)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看不见的“口误”我们不说,但有些“口误”也不能用紧张来解释;

  PPT、教案上的看得见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线段AB是 图形?”

  难道就只能填“轴对称”吗?填“中心对称”或其它就不行吗?

  还有就是把教材上的大段大段文字挖掉一些用空格让学生填,这种方式好不好?

  (3)“课堂小结”的形式仍然单一,很多教师仍然用“谈收获、谈感受”这种形式,缺乏创新。希望有更多如“雕塑式”小结呈现。

  (4)注意学案、教案的编写。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结构完整,字体、写号、大小编排美观。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把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当作我们教书的最高追求。不必用什么“遗憾的艺术”来遮掩。站在50个学生面前,你对教学的理解应该已经深入你的内心,深入你的骨髓。“一看你就是老师”,“一看你就是一个数学老师”,就是这个意思。上课不是仅靠表演,你的思维,你的眼神,你的表情是否真的融入课堂,心是会知道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最后,祝愿六个联盟学校在共同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好!

  祝愿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心灵安稳,万事*和!

  初中数学评课稿 5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中数学评课稿 6

  本节课的整体过程是这样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紧接着处理了老头分梨问题。从不同角度设未知数。用了两种方法处理此问题。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四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②移项没有变号;

  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完善,可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

  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

  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在新教材的讲解中,有时还是要借鉴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初中数学评课稿 7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田老师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发展区。

  3、田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课时间紧,复*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田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课应该达到的'目标。

  我的二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课变成*题课、复*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

  初中数学评课稿 8

  一、教师素质评价

  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2、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二、教学氛围评价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三、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四、教学过程评价

  1、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走进数学,导入新课。(巧妙激趣)

  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教给学生的不止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效果非常明显。(展示教学能力)

  4、作业的设计精巧,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设计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知识,又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数学走进生活。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五、今后教学建议

  1、教师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教师应时刻牢记并践行。

  2、教师还应进一步锤炼课堂语言。既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

  3、在对待出错学生的问题上,还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好是自己的错自己纠,这样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4、时间安排上略显前松后紧,削减内容或精讲精练。

  初中数学评课稿 9

  我有幸参加了本市举行的市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倾听了二十五节观摩课和二十六节说课,历时四天,本次学*使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大形势下,只有向教改要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每一分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进而感受生活数学之美。现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教学过程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都能尽力做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度、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使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方向倾斜

  数学学科本来是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针对*年来题中出现大量联系实际的试题,联系实际日益成为考试题内容改革的一个明显发展方向,教师已开始加强知识实际应用的教学,使教学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在这些公开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适时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非常值得我学*。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活动经验,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学*,找出教育教学中找到各方面与别人的差距,积极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初中数学评课稿 10

  反思这一章内容的教学,我觉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章涉及很多概念,在教学时紧扣概念进行教学,如比例中项、第四比例项、基本的比例性质、等;又如“相似三角形”教学时,也要紧扣“对应顶点”,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的比例式。因为这章中,如比例线段写错,那就意味着全部解题的错误。

  二、渗透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

  这章的内容,几乎每题都要有相对应的图形,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图形进行解题,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很多的计算,利用方程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又要体现方程的'思想,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三、传授解题方法,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章内容,很多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比如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由于这一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用途教广,教学时应结合实例向学生说明,在三角形中“见*行,想相似”。又如:这章中的计算,一般用方程会有很好效果;而证题中的比例式或等积式的证明,更是有规律:一般是把等积式化比例式,然后从比例式寻找基本图形“X”型或“A”字形,或寻找相似三角形或基本的相似图形,如不能一下找出,则考虑题目所给的条件是否有相等线段替换比例式中的某线段后再寻找,再找不出,那就考虑添加辅助线(*行线)来完成寻找。教学时要把这一般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在教学时就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解题。

  四、注意知识梳理,熟悉基本图形和基本结论

  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1)

——数学评课稿合集十篇

  数学评课稿 1

  “解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课陈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学*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我个人认为陈老师执教的《解方程》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灵活地处理和利用教材。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如:在具体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中,(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陈老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接着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请小组里的同学口述解方程的过程,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或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陈老师利用小组交流合作的学*方式大胆地放手学生自主探究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做到有的放矢,能很好归纳总结,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在此过程中陈老师突出强调两点:其一是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其二是注意解方程的格式。突出了这两点,为以后解稍复杂方程做准备。

  3、课堂结构安排的非常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几方面:

  (1)、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很合理,并且讲与练时间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陈教师占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刚好相等。并且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

  除了以上几点外,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还有值得我们学*的地方: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教师教学语言准确、严密;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

  然而,这节课上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如:在教学“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时,教师讲得过多。我个人认为这个教学环节以学生自学的方式来完成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数学评课稿 2

  数学知识的学*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数学评课稿 3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1、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数学评课稿 4

  秋老师这堂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讲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练*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引入简洁明了,直接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出示实物教具自行车,先让学生开放性的找找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然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秋老师把“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放在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上,这个切入点很好。学生回答也很好,教师直接板书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车轮—前车轮。

  本人认为在这里秋老师可以放慢教学进度。再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一下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一圈,带动前齿轮转动一圈。由于前后齿轮用链条连接,前边过一个齿数,后面也跟着过一个齿数,这样前齿轮的转动带动了后齿轮的转动,后齿轮是和后车轮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后齿轮转动一圈带动后车轮也转动了一圈,后车轮的转动驱动了前车轮的转动,这样自行车就工作起来了。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后,剩下的工作就只剩下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是后车轮转动的圈数),这个问题就可以 大胆交给学生去完成了。如果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那么原理也自然会了解的很透彻,后面的变式题也会深入本质的去理解和变通。

  巩固是对本节课的消化,能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新知。所以秋老师例举了多而不重复的练*,解决了自行车行程,自行车的车轮半径,直径。本节课如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前后齿轮的齿轮数之比就等于周长之比,也就等于半径之比或者直径之比,那么学生在做后面的练*题就会思路清晰,较快的解决问题。

  数学评课稿 5

  本节课《数学广角》重点是让二年级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排列与组合问题,是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排列、组合问题是比较陌生有趣的,也是比较难的。如何有顺序、全面地进行排列和组合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纵观整节课我有以下看法:

  优点:

  1、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例1给出了一幅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冯老师在设计本课时,把排列1、2两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改成了学生喜欢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破译密码。并由打开密码锁进入数学王国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

  2、课始的情境创设与课后的练*拓展情境呼应,设计精心巧妙。

  3、板书设计鲜明直观、重点突出。

  建议:

  结合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我认为冯老师在让学生读题说题意的训练上做得很好。培养了学生的读题意识和语言表达力。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应该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模仿、在互说中发展(让学生说完整的话、讨论交流、看图说话、操作过程中说、让学生小结)此外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愿说”;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敢说”;导之以法,培养学生“会说”;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善说”。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说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使之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相辅相成。

  数学评课稿 6

  李老师执教的《数字编码》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二课时,从校本课程的角度上来说是一节思维实践课。数字编码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本节课主要通过学*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纵观小学数学教材,本次学*数字编码的知识,是学生第二阶段的学*。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编排的《生活中的数》,编排了相关的知识,比如班级号、房号、邮编、电话号码、车牌号等。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学*,知道了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听了这节课,组内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值的大家学*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为我们思维实践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关于这节课,我们组的老师说了这样两句话,第一句是一位青年教师说的,什么时候我才能上的这么好?第二句是每节数学课要是都能上的这么好,每个学生肯定都会喜欢上数学课。

  现在代表一年级组谈谈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

  一、课堂上架起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首先,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家长和自已的身份证号码。这就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入课堂,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比我们在课堂中虚拟出来的情景好的多,学生也踏实的多,直观的多。

  然后,课堂中围饶学生带来的身份证号码开展教学,让学生手头上的东西发挥作用。学*自已身边的知识,学生自然十分乐意。在学*中,老师先以自已的身份证号码为例进行教学,学生顿时精神抖擞。学*了身份证号码各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后,教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数字编码老师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素材,让学生大开眼界,更是觉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最后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几个精典问题,例如寻找失主,制做***,这些问题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这节课是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进教室,在教室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解决数学问题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其它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课前,老师请学生搜集自己和家长的身份证号码,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素材,教师这种不满足教材现状,对教材进行扩展延伸的做法,看似很*常,但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课堂学*添加了新的动力。课堂中多次让学生猜一猜,猜一猜身份证中这几个数字表示的含义,猜一猜在未来的世界里身份证号码还会有什么变化。说说你对下一代身份证号码的设想,自已为自已编排一个学号。通过猜一猜和设想的方法不仅引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得以发展。另外这节课中教师还通过小组合作、比一比等方法开展教学。总体感觉就是不同的知识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三、个人意见

  在此,也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谈得不对的,敬请见谅。在前面的学*中,教师已经向学生渗透了数字编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在介绍身份证号码的位数为什么从15位变成了18位,为什么身份证号码里面不加入身高等。如果学生上台介绍自已设计的学号,教师能在设计学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加以指导,一则更好地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二则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数字编码虽然用起来很方便,但也要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

  数学评课稿 7

  今天,我在名师实录里听了《*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看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均数;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均数的概念。对求*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数学评课稿 8

  这是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课,一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突现教与学的.好课。

  其一,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并以此贯穿全课始终。这就为学生架起了通往学*的桥梁,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是学得主动。

  其二,把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其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另一亮点。比如:在总结连加的方法时,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只是画龙点睛般地加以引导,师生一起归纳出连加竖式的3种写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其四,恰到好处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其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最后一道练*题,教师仅仅给出三件玩具的价格和600元钱,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略显不够。例如:在第一轮比赛中,比较谁胜谁负,应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强调要用套圈总数的多少来评判胜负,所以,从次数方面来说,男生两胜一负,说男生赢也是有道理的,教师不仅应该给予肯定,更应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找一个评判标准,这样引入新课更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二,在第二轮套圈比赛时,男生的两次套圈得分明显低于女生时,教师如果能在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男生还有没有赢的可能呢?”则会锦上添花。

  第三,学生“说”的过程体现不够,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只满足于一、二个学生的回答,没有照顾大面积学生。

  1、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共同的发展。

  2、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体验。

  3、教师大胆冲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将套圈的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比赛极具开放性,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4、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首先是这节课以套圈的游戏引入新课连加,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玩中学,乐中悟,更是因为教师营造了一种亲切,*等,民主的学*气氛,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课堂,让他们的热情始终高涨。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有一个环节擦掉了第一个学生的板书,这对那个学生是个小小的打击;教学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在中间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环来调节课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几个小朋友却在玩东西,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带动起来。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将连加的数学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课堂气氛良好,教师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2、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本节课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用游戏的形式将知识赋予其中,再加上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教态,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井然有序。

  3、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突出算理,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做还要会说,谭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连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将算理讲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练*环节,教师创设了“我与丁丁比赛”的教学情境,通过比赛,使学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总分也能判断分数是否超过丁丁,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练*有一定的密度,体现了不封顶,不保底的思想。

  同一学生回答次数过频,其他孩子发言的机会太少。其次是巩固练*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练*为主,学生动笔写的*题少。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结合不够。再有,课的延伸还可以设计得精致点。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数学评课稿 9

  陈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吴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组合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连一连、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在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衣来搭配上衣。在教学例2时,不是例1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例1的基础上增加“拓展”这一块,这样学生对“排列和组合”意义的理解就加深了印象。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又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

  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

  总之,陈老师结合学生实际与教材内容,遵循新授课四步教学策略对本节课的设计,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数学评课稿 10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崔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

  (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

  (2)在认识了*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题还是巩固练*,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面图形以后。崔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小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

  (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

  (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2)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1

  今天周老师的课,是很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的,我听了感觉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

  一、让我印象想深刻的是周老师的这节课基本上都是从学情,从实际出发,不弄一些花里胡哨,但是又没用的教学环节。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如果是我自己的话,通常都是随便找出几个教学目标,走一下师生共同设定教学目标这一环节,而周老师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后面的导学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

  二、周老师这节课教学流畅,环节紧凑,显露了周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三、*题的设计有梯度,紧紧围绕这节课的重点展开,逐步提升。使学生既能巩固这届课的重难点,又能在此基础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且部分*题幻灯片出示,并让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这一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解决,发散学生思维,这一点也很值得我学*。

  四、周老师在讲完知识点后,让部分学生把板书上的重点圈出来,进一步明确了,巩固了今天的重难点,方式新颖,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再回顾了一遍知识点。

  综合其他老师的建议,我觉得周老师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部分幻灯片没有起到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忽略,不用再过一遍。

  二、练*中的第三大题,是数学联系生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充分的

  思考一下,然后在重点讲解一下,季可以提高数学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明白画圆不是只用圆规来解决的。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2

  今天,听了郑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一课。“认识小数”是一节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内容,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理解接受,郑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郑老师在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小数,学会写小数,应用小数。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具体表现在:

  1、教学气氛比较和谐。课堂上比较有默契,整堂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比较多,学生比较投入。

  2、教学过程比较*实,注重了知识的类比迁移。课堂上,老师尽量大胆地让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象学生自学例2后,采用了学生提问,学生相互质疑,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例1的教学,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生活味比较重。

  4、关注了学生的学*情感,适当渗透了数学文化。课堂上能大胆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

  5、练*设计形式多样,结合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密度也比较大。大部分的学生掌握较好。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3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时能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王老师把握住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一特点,采用了直观的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之后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自我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在这些摆一摆、画一画环节中,我想在学生独自操作过程中,老师最好能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两行图形的左端最好能对齐,画出的倍数关系要分明等,为今后线段图的学*作好准备。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像今天的课《倍的认识》,学生已经找到了规律,都是用乘法计算,也许走出这堂课,很多学生又会感到无从下手,基于这种考虑,王老师把述说解题思路作为本节课解决问题实施的重要策略之一。“你是怎么想的?”“你能再把他的想法说一说吗?”等等,指名说,自己说,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学生在阐述中检索自己的思考过程。

  再来说说王老师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活动。创设的猜年龄练*,起先只告知学生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倍数,学生答案挺多,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条件猜,是5的倍数,不但让学生明白猜想是要有依据的,而且要符合实际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巧妙的对有关倍的知识进行了练*,学生这样学*的兴趣也是浓厚的。踢毽子的练*,让学生根据多个信息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从而进行区分解决,这一练*开放性强,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决问题,更是拓展了思考的空间,使所学的知识向纵深发展。在解决的过程中,建议王老师让学生把选择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说,这样学生会更明确,也不致于一些中差生无从下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估算,并且在各个学段中都安排了估算的内容,但我们都知道,估算*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在本节课的最后,出示“小芳跳的大约是小明的3倍。小芳跳了几下?”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学生稍一思考就说出小芳跳了18下。便没有了其他答案,由于下课铃声已响,王老师直接带领学生理解大约的意思,并告诉学生19下、20下都是可能的,应该说王老师的这种渗透思想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另外,在学生的练*反馈中,发现学生说xx是xx的几倍,依旧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如:跑步的6人,跳高的3人,学生说:跳高的是跑步的2倍,从这一回答可以了解到学生知道6和3是属于倍数关系,但究竟哪个是1份,还没更好的理清,建议王老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再深化、强化一些。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4

  今天听了胡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胡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认真的反思: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教师没有绑住孩子的手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胡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圆上、圆外、圆内的知识介绍缺乏,致使学生总结半径、直径的概念时,说不清白。

  2、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5

  《认识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汪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朱玉茹校长所主持的“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计,出示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朱玉茹校长所主持的“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汪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1、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2、比怎么读?怎么写?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

  1、辨一辨。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2、慎密思考。针对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常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反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要求学生解决甲乙两车的路程比、时间比、速度比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扎实地巩固了比的意义。

  3、火眼金睛。把学生易错的类型用判断题的形式让学生练*,增强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4、学以致用。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

  汪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两杯蜂蜜,蜂蜜与水的比分别是1:8和1:3,哪一杯的蜂蜜水甜一些?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四个层次的练*,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高效。

  很欣赏汪老师的课,带有独特的大气、简练的教学风格,如果能把部分教学环节作适当的调整和整合,这将是高年级数学课堂的典型范例。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6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总体来说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徐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徐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徐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徐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徐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徐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徐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徐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

  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7

  [教学回顾]

  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

  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

  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从形状上区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

  5、区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二、三角形画高

  1、学生尝试画高(从上往下画),教师示范画高。

  2、画高策略:转过来画。(从上往下画)

  3、尝试不转动画高。

  4、比较*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体会三角形高的意义。

  [几点思考]

  一、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把握,并能在教学进程中,通过各种设计来有效达成目标。比如,提问的有效性。(见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X老师用了5个环节达成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这个教学目标。从学生对三角形的原有认知出发,探讨三角形应用广泛的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行四边形进行比较。这里,X老师的问题是“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看了三角形的图片后,这么问:看了这么多三角形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两种提法,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有针对性的,一种是漫无边际性。

  又如一下《统计》,老师先出示一幅水果图:(苹果,桃子,草莓,梨子),让学生把数好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具体过程略)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水果图和统计表在表达水果个数时,统计表更容易看出水果的数量。教师把水果图和统计表放在一起,提问: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喜欢水果图。这里,问题的指向出现了模糊,学生没有从该问题里“体会”到老师的意图——哪个图更容易看出水果数量?所以答不到点子上。一个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问题要提到点子上,切忌散漫。

  二、有效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好比对楼房进行装修,好的设计,可以提升住宅品位;同样的,在教学中,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三角形画高是一个难点,它的基础是学*垂直与*行时垂线的画法: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垂线(直线不够要延长)。经过了*行四边形画高的学*,今天已经是第三次接触了。三角形的高学生从上往下画基本没问题,但丛底下2个顶点往两边画高就有难度了,陈老师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分3步,从易到难,在不断的尝试纠错中完成画高。(见回顾二、三角形画高)这样的分层设计,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

  三、数学语言,力求精炼

  常听人这样评价数学老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有时想想,为了还原知识的生活背景,要创设生活情景。这样的东西多了,数学课有时就赛过语文课了。但数学课应该具有的“数学味”,还是与数学老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关系。在浙江众多的数学名师中,听一次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很有“数学味”的老师的课堂:朱乐*的理性思辨,俞正强的幽默风格,陈汝耐,袁**的语言精炼,都让人回味无穷。40分种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多,学生未必听的多,但学生自己练*的肯定少。所以,换个角色,让学生尝试说,尝试做,学生再相互补充答疑,教师作必要的规范点评(见回顾二、三角形画高),这样,课堂就慢慢灵动起来了,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渐渐的显现出来了。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8

  “圆的认识”一直是老师们研究的典型课例,本次优质课又是这一内容教学的比拼,又一次领略到了老师们的智慧,感触颇深。

  一、组织教学应该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完全可以看课本自学,何需老师花时间“表演”。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一回、体验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数学知识,并从中培养学*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努力实现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上课的四位老师都用到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撕一撕、找一找、猜一猜、模仿骑车、寻找宝物”等基本活动,给学生视觉和触觉上的充分体验。

  二、寻宝活动是让学生理解“圆,一中同长”的很好的学*活动。

  “寻宝”是同学们很喜欢的游戏活动,只要“寻宝图上的提示语”设计用圆的特征,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基本活动结合在一起了。宣峰老师的“寻宝活动”设计首尾呼应,让学生通过“寻宝”很深切地领悟了圆“一中同长”的特征。

  三、抓住学*线索,重点突出、学*全面。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要认识很多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要想在一节课时间里清晰透彻地让学生掌握,需要老师有精当的教学设计,才能是同学们轻松地学会。因此,老师备课必须“深入”,找出适合学生学*的突破口,使学生轻松地展开学*,称之为“浅出”。圆的各部分名称虽然也有出处,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不必安排时间进行探究,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等特征就必须安排探究时间,所以,认识各部分名称只要求认识,教师就可以以安排学生探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和关系”为主线,组织开展各项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今天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并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老师心中定下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此时,学生的学*感受是“浅”,他们只要完成一个任务,而学生的学*结果是“深”,他们学会了很多。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9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已经作好了铺垫。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10

  《认识方程》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我其实今年也教的是五年级,在我自己备课之前就有这样的困惑,这是一节什么课?它是一节概念课吗?如果是,那么只要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一句话,然后用这句话判断给出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似乎就达到目标。但这样的目标达到,对后续学*有什么用呢?似乎没用。比如会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但他依然找不到数量关系,不会列方程。所以,这节课不应该是概念课,而是建立方程模型的课,也就是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带着这些课前思考我认真听了戴南中心小学何晓燕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这是本节课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内容。何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已知数”和“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何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衡知识,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接着何老师利用天*的*衡和不*衡写出了很多等式、不等式,最有趣的是利用砝码把一个不等式通过不停的调试尝试转化成等式,期间有估算思想,有数学逼*思想等。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巧妙设计题组,小题体现大功效

  何老师在巩固练*的时候设计了题组练*,让学生体验解决不同的问题却列出了三个相同的方程3x=180,正当同学们觉得数据一样就会列出相同方程的时候,又及时的补充了一个反例,根据题意列出来的方程是x-3=180,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接着让学生自创实际问题也列出3x=180这个方程,从而体现数量关系的重要性。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三、适时见针插缝,感受数学文化

  《课标》指出:作为学生数学学*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何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何老师对于方程的本质,即相等关系(等量关系)处理的很好,但是对于揭示方程意义随后的巩固练*“辨析”题,用的是两个圈让学生移入相应的圈子,特别是方程,移入那个圈中后原来那个式子就没有了,给学生一个思维定式,让学生觉得这些式子方程和等式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全部做完都没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如6+x=14这还是一个等式,我觉得这就比较遗憾了,虽然老师紧跟着就讲析了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但毕竟学生在之前已经知道了等式的意义,也已经知道了方程的意义,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呢?其实我觉得20xx年秋天到苏州参加“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刘送老师在教学方程与等式这个环节就处理了很好,他让学生把黑板上已经分好类的众多式子中先圈出等式,此时学生会注重看是否有“=”,再圈出方程,此时学生不但要看“=”,还要看是否有未知数,这样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就直接一目了然了。即使我在教学这课时时也像刘松老师这样处理了,但在中午的补充*题的练*中用的是连线题的形式,对于方程学生还是有很多一部分学生只连一个线。

  2、何老师对于方程的建立都是利用直观的天*,虽然教材上也是利用天*的*衡和不*衡组织教学的,但作为公开课的有充足的备课时间,何老师完全可在最后通过砝码把天*调节*衡后,还可以利用PPT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情境如台秤称物体质量、茶壶灌水等,估计也就1分钟左右时间吧,但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多种呈现方式从而感知多种情境中物体间的相等关系。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3)

——初中数学的教学评课稿(精选五篇)

  初中数学的教学评课稿 1

  蔡老师的这节课,精选例题、贯穿整个过程,不单到复杂,环环紧扣的几个问题,考察了对一次函数解析式中系数的要求,符合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本节课的低起点,小幅度,渐提升打下良好的铺垫。

  体现了数学课的基本性,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把复*课组织成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既促进了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建立,有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的愉悦感,克服了一般数学课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状态疲软,会而不全,全而不准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周老师在做课时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多元化,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蔡老师本节主要采用对话交流式教学,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对话环境, 以例题为载体,设计对话情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形成思想的交流和互动,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知识框图、表格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在练*环节,以旅游送景点门票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在得到练*,富有趣味性,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在师生、生生交流的互动中,诱发新知,产生灵感、使学生对分式知识主动建构成为可能。也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总的说来: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多样,过程流畅,效果良好。

  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为了更高效的完成任务,在一些环节没能放开,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一些结论的归纳,方法的总结没能放手给学生等等。

  初中数学的教学评课稿 2

  临*中考,如何高效组织课堂复*是所有初三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以题讲题,无限制拨高复*的要求,重复机械的题海式训练在新课改的今天已经不可取了。如何进行中考针对性复*,如何采用一种教师与学生均可接受的最佳方式上课?这次的教研活动,两位老师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以往复*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按照自己的构思来上课,在课堂上常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炒冷饭”现象严重,学生被动的接受,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学*过程,复*效果不理想。这次两位老师都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知识的系统复*

  利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填充回忆,梳理复*内容;还将复*的内容编成练*题,让学生通过练*掌握知识点,执教者对于这部分练*的选取,题目相对简单,但覆盖面比较广,并且都由学生自行完成。相比很多教师练*是自己成为主角,强调再强调,细枝末节不厌其烦,惟恐学生再错,教师唇干舌燥,特别是中考复*阶段各科讲评较多,老重复同一模式,学生厌烦、困顿,效果甚微。从课堂的反应来看,执教者完全把学*主动权交还学生效果更好。

  2、 精心设计练*题

  精心设计练*题,注意内容的层次,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把握好“会”、“熟”、“活”三个阶段,最后形成较强的解题能力。特别是曾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练*,还注重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学*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3、 课堂气氛活跃

  两位老师的课堂中都体现了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得轻松,整节课学生真正“动” 起来,思维真正“活”了起来。

  4、 注意与中考的联系

  两位老师都注意了与中考真题练*起来,形成“中考练兵场”,提前让学生接触中考题型,不仅能让学生熟悉中考的一些类型和难度,还能消除学生(特别是中下生)对中考的恐惧心理,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

  此外,本人认为,到了初三,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对于一些较难的地方,应该适当的提提,复*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选做题,以防止一些学生“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这只是本人的一点挫见,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初中数学的教学评课稿 3

  数学组共有八位教师,既有经验丰富的张殿荣老师,又有区学科带头人郑素梅老师,有年富力强的郭振红、周业智、李箕贵、曹艳老师,还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张翼飞、黄谨老师。全组老师精诚团结,共同学*,共同进步,人际关系和谐。

  以下介绍本组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依靠集体智慧,营造良好的教研气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仅一个班成绩的突出,不能代表整体水*,只有整体水*高了,才能真正打得出去。我们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备课组的八位老师荣辱与共,相互支持和鼓励,备课课组活动有声有色、保质保量。我们每周坚持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坚持不少于10次的集体听课和评课,老教师的示范课和青年老师的研究课给我们提供了彼此交流学*的机会,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集体备课时,大家毫无保留,广泛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研讨,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效保证了教研的质量。我们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也强调个人的工作责任制,避免吃“大锅饭”,根据各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订出了相应的奋斗目标。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打团体战的概念,没有单独冒进的念头。

  二、抓住学生心理,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高考竞争的残酷,带来中考形势的严峻。由此带来的各种压力,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不管优生和学困生,他们的学*大都是被动型的。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教师的工作怎样努力也没用,这就迫使我们去研究学生的心理,找出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

  通过连续的观察和调研,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措施:优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学困生---辅导。

  优生有较好的思维*惯,上课前我们先把问题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已先研究,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让他们充分舒展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化、类比和提高,从高、严、难三个方面要求他们。

  中等生是一个大的群体,在*行班是学*的主流,上课时我们以他们为主,力求在课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作业和练*题也以基础题为主,强化训练,普遍提高。

  对于差生,我们本着提高一个成功一个的心理,用爱心从思想上感化他们,用耐心从学*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编出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力求使他们每节课有事可做,每节课有收获,调动他们学*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维持学生的学*兴趣,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比如给学生及时的辅导;给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的提醒;给有好的解法的学生及时表扬;给失去信心的学生及时的心理安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如张翼飞老师的“每日一题”,郑素梅老师的“每天一页”,周业智给学生的每周中考尝试等都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很好的拓展空间。只有教师与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情感交流,才能使教学在一种愉悦、竞争、合作的环境下完成。

  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营造课堂教学高效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每节课的高效益。中考要取胜,必须从初一开始抓起,打好基础很重要,同时,初三复*的后期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有限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把六本书复*好,不讲技巧,不讲方法,不拿出有效的措施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后一阶段,我们要讲究“精讲”这一环,学校给我们的教学时间与别的学科一样,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到“精讲”,对我们来讲,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的消化;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述;注意新旧知识、新题旧题的对比,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注意解题方法的延伸,摸索解决的规律;注意一题多解的研究和条件多变的问题的对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

  “练”这一环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在每周两节的延伸课程中,我们基本上保证每节课有30分钟以上的练*时间,而练*题必须是经过备课组精雕细啄的、与中考接*的、有代表性的题目;理解概念、巩固定理的基础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一题多解的思维题;易出错的常见题;综合分析的提高题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强化练*,学生的解题准确度,应变能力,及技能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中考是一场硬仗,要打好这场硬仗,不仅要强攻,还需要智龋我们只有不断去面对、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切实遵循教育教学的方针办事,团体智慧 + 个人努力 = 一定能成功!

  初中数学的教学评课稿 4

  复*课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的课型,如果说数学新授课教学是“画龙”,那复*课则是“点睛”。复*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课呢?

  *时授新课,新鲜有趣;复*时,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学生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复*的认识,主动进行复*;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的积极性。在复*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兴趣。在复*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意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激起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学生施展“点金术”等等。

  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复*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因此我在复*课开始前,先向学生说明复*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两天的时间归纳本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并制作相关的复*提纲,让他们在归纳整理的工程中相互交流讨论,通过这一交流讨论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及它们的联系有个系统的了解。课上公布各小组的成果互相查漏补缺,对本章节的知识又有了第二次复*的机会,加深印象。通过复*提纲,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但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可以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自己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

  复*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复*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抓住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复*

  在复*过程中,要关注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学生的作业本上*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了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题,学生通过练*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或者采用合作互助的方式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做错的题进行归类,还要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另外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让他们练*,以达到分层学*、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复*,即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精选例题和练*

  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在*时我有一个记载本,每次作业批改后,我认真记录学生作业中错误的题目及错误的原因,复*时我从记载本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错题,让学生先练,让再次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或写出他的想法,由学生评讲、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纠正过程中易于接收,学生爱讲、爱听,效果要比教师讲好得多。另外精心选择或自编一些综合性较强但不一定繁的例题,题目设计到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的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帮助学生薛泽一些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另外选择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巩固知识是复*课的主要任务,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多练”。复*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的错误的防止和策略外,应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练*。让学生通过练*巩固知识,获得提高。在练*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及时测试检查复*效果

  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方法。复*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设置综合训练题,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每次测试之后,教师要认真整理并分析卷面情况,找出普遍性或较多人犯的错误,统计出错误情况,成绩好的、有进步的、不及格的、问题大的各是哪些人,然后有效地进行评讲。评讲课上,要大力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激励他们介绍学*经验,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同时将错误率高的题目评讲完以后模仿出题上作业本继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补缺和提高的效果。

  总之,复*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复*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促进复*课走向实效。

  初中数学的教学评课稿 5

  一、教师素养

  吴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清晰,表达准确。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或老师们记忆深刻。

  二 、教学特色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从本堂课看,吴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创新四维目标教学,目标比较全面。

  2、教学创情景,激励促参与

  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生活中的长江、珠穆朗玛峰、东方明珠塔来引出生活中的大数这个主题,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状态。老师接着让学生上台来数数,教导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找不同的同学来学着数,并强化概念。又用此方法依次推出概念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让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3、灵活教学、多样呈现。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个、十、百、千、万时,呈现形式多样,新颖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巧妙,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注意衔接,善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认为,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在导入时符合认知心理学的以旧代新原则,通过帮助学生复*学过的个、十、百的概念,从而引出千、万的新概念,层层善诱,不断质疑,新旧知识衔接自然。

  5、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二年级是小学的低段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基本技能,养成了基本的自主合作学*的*惯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个、十、百、千、万时,呈现形式多样,新颖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巧妙,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注意衔接,善于质疑。

  认知心理学认为,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所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在导入时符合认知心理学的以旧代新原则,通过帮助学生复*学过的个、十、百的概念,从而引出千、万的新概念,层层善诱,不断质疑,新旧知识衔接自然。

  5、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二年级是小学的低段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基本技能,养成了基本的自主合作学*的*惯。

  本节课老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安排的操练形式丰富多样,有个人数模型、做数字填空、做拼数实验等,这些操练都比较到位而且配合默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在玩中记,玩中用。

  6、依靠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新课程倡导充分运用电脑及网络,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渠道,改进学生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巧妙使用电子白板,使学生身临其境,贴*生活实际,从而达到良好的多媒体课堂效果。

  三、教学建议

  1、课堂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对层次差的学生似乎照顾不到。关注学生的点和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在课堂的内容方面还需要适当地拓展。

  3. 从课堂评价激励机制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无论从网络课的创新,还是从临场应付能力的实际操作,整堂课都值得研究与借鉴。初中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动动玩玩,我们的活动一定要有实效,要为主题服务,要优化课堂结构,寓教于乐,要力争使我们的课扎实、真实、*实、充实、丰实,从而真正地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而服务。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4)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通用十篇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的*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费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费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费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中费老师使用了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魔术笔、放大镜等功能突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展示与交流。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听了本节课后我对课堂练*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性。从基本练*到综合练*再是拓展练*,但每一层的练*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展开。

  2、练*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

  3、有些练*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如简单的口算练*后(口答开火车或抢答形式都行),可以对这些口算式题进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一个加数不变都是9,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到的结果即和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在这里就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会一个比一个大1。然后再观察得数的个位上的数和第二个加数的关系,并能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计算。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4

  周二,听了倪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这是一节学了8、9的认识和加减法后的“用数学”的课。倪老师上的课数学味很浓,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亲切、自然的教态以及对多媒体的恰当、自如的运用都体现了她的综合素质和功底。这是这节课整体带给我们的印象和感觉。下面具体谈谈听后的体会和感想:

  1、课始的听算训练,我觉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听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这2---3分钟,使孩子们静下心来,长期坚持训练为学生的注意力和计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具有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整个课堂组织教学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又不持久,所以教师上课过程中穿插着丰富而有变化的鼓励性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个智慧星”等。

  3、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顺畅,重点突出。重点部分有各个层次学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对答,对学生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有教师清楚的归纳总结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练*部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的设计,使课堂动静结合,缓解了学*疲劳。练*题都是学生的易错题,通过判断和说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难点。使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费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费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费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利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本节课中费老师使用了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魔术笔、放大镜等功能突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展示与交流。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听了本节课后我对课堂练*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性。从基本练*到综合练*再是拓展练*,但每一层的练*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展开。

  2、练*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

  3、有些练*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如简单的口算练*后(口答开火车或抢答形式都行),可以对这些口算式题进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一个加数不变都是9,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到的结果即和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在这里就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会一个比一个大1。然后再观察得数的个位上的数和第二个加数的关系,并能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计算。

  xx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是我们学*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教师先是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收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有效的学*过程,挖掘学生的学*潜能

  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通过操作实践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面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这一过程学生做的都很仔细,非常好。吴老师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也都是有目的收集,在统计鼓号队服装型号时候,先是展示了几个只是把正字画出来的同学,让他们说是怎样来整理的,最后展示了一个在“正”字后面把人数算出来的同学,这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来各种型号的服装有多少人了。让学生比较哪种统计的方法更好些,一步一步让学生完善这个表格,这都是吴老师智慧的表现,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的都很轻松,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很融洽。

  三、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中,吴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第1题是让学生来统计一下儿童享受免票、半票、全票的各有多少人?这题非常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分段整理的方法。吴老师又对统计表作了分析,特别对于制表时间的说明,不能填错了或者是忘记填了,统计的数据是我们现在的时间统计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统计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就没做强调,只是让学生知道要填写现在的时间,而没有讲清楚时间的变化,统计出来的数据也会有变化。吴老师还很善于捕捉信息,能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点滴思想,她能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马上进行总结提炼。

  随感今天上午的三节课,我们的三位老师同上《通分》。各位教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过程,学生学*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翁学兵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数比较简便,特别讨论了学生练*中易错的题,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扎实掌握,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教师,我要学*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如何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卜老师的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是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预*能力,但有的学生在老师布置了预*作业后,打开课本随便看看,走马观花,预*完毕。在*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取得良好的预*效果。

  在*时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预*,要求学生读课本,问问自己“我看懂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不懂”“我还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新知识,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通过预*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提高课堂学*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预*情况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再进行更深入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

  外出听课学*,收获不少,以上是我个人想法。作为新教师,我也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随感今天上午的三节课,我们的三位老师同上《通分》。各位教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过程,学生学*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翁学兵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数比较简便,特别讨论了学生练*中易错的题,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扎实掌握,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教师,我要学*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激发学生学*兴趣,如何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卜老师的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是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预*能力,但有的学生在老师布置了预*作业后,打开课本随便看看,走马观花,预*完毕。在*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取得良好的预*效果。

  在*时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预*,要求学生读课本,问问自己“我看懂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不懂”“我还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新知识,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通过预*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提高课堂学*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预*情况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再进行更深入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

  外出听课学*,收获不少,以上是我个人想法。作为新教师,我也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听了梁老师这节课,我感触很深。她讲授的是一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的课,但是却上的很精彩。我由衷感到很钦佩。

  梁老师的课,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活”。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灵活。梁老师选择的是大家熟悉汾河公园的景区图片,并附有数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带着兴趣开始了这节课的学*。

  2.教学方法灵活。这节课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不仅是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而且学生也把自己的结果进行了展示,教学效果很好。

  3.激励学生的评价灵活。改变了教师原有的评价学生单一的现状,这一点让我很敬佩。她在评价学生中用到了:你很棒,你真棒,你很牛,你是N.1......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更加有信心的去学*新知识。

  4.整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时时紧跟老师步伐,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配合默契。

  此外,梁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教育学生懂得良好的学**惯是成功的关键;在作业布置上,梁老师选择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山西的特产,并做成学*小报,这样不仅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山西的文化。

  总之,梁老师的这节课真的很美,要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在设计有关0的读法时忽略了一种情况,万级和个级中有两个0的读法。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5)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实用5份

  本节课选自浙江版七下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统计学知识、是节概念课。本节课的重点是抽样,总体,个体,样本集样本容量等有关概念;难点是如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即设计抽样方案;蕴含着重要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听了陈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问题创设的有效性:陈老师从北京卫视关于学生视力的新闻(在世界爱眼中)视频中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学生视力*视形势的严峻性,提出了解本班同学视力情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抽样与普查的有关概念,这样的`情境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陈老师从学生的视力状况着手,到我校初中生得视力状况,发展到全国初中生得视力状况,问题的设计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教师把握好了知识正向迁移和知识的进展过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紧跟一定的练*,及时巩固新知。

  3、注重学生的主体学*:陈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你有什么办法?”、“你又有什么办法?”、“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的设计;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调查方法的应用;说说想想等环节中的“有没有必要”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了调查的方法——普查和抽样,让学生感受了抽样的必要性。再加上小组合作学*设计抽样方案,整节课紧紧围绕着本次活动的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整节课学生的思维活动量非常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体地位。

  4、注重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本节课从学生身边*视情况引入,利用学生身边的手机质量、自来水水质、日光灯寿命、飞机安检、传染病防控等生活事例巩固所学新知,到最后对某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的抽样方案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来源我们的生活,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应用等环节有创意。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理数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所以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在对教材精心整合的前提下,设置感知环节,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先列有理数加法算式并猜测答案来感知有理数加法算理,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景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

  2、理解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举实例验证答案来理解有理数加法算理,这样做不但突出主题,而且把抽象的`数学算式放到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中去理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所举的例子贴*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3、归纳总结环节,通过两组练*来帮助学生将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分类并逐类总结法则,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类比得出法则,从而体会数学发现、发展过程。

  总之,整个课堂起始于感知,发展于理解,进一步归纳总结,最后达到应用,四个环节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自我挖掘,自我提升,最后达到了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应用

  李老师在《角的比较和运算》这节课的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整节课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现就这节课谈一下听课后的感悟。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学*目标明确化:三维目标具体合理,重难点把握得当。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分线的概念展开,重点放在角的大小比较,难点定位在角*分线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通过学*,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几何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化能力。通过学*,来领悟数学思想,发展合情推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导入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李老师在这节课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多媒体展示一幅太行山山峰的一张图片,设计了两条上山的路,问学生从那条路上山更省力一些。通过追问为什么,将这个生活问题抽象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3、学*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李老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过程。如活动2中,学生以学具“三角板”为载体,通过“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使得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李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过程,师生互动,老师成为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

  4、*题设置层次化:李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练*的设计上表现出以下几点:

  首先,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李老师在学案中设计达标测评小练*:这样的练*针对性强,使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其次,练*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如拓展提高这道练*题: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注重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

  5、课堂评价适时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李老师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李老师在提问时都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同时李老师通过给小组计分的形式进行定量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教师素养专业化:上课时,李老师教态自然,速度适中,语言风趣幽默,清晰流畅。从新课引入到整堂课的组织,延伸到课后的人性化的作业布置,结构严谨,安排有序,四个活动过渡自然,充分体现她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而且熟练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功能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待商讨的地方:

  1、由于对学生的熟悉度不够和学生对教材的不衔接等原因,导致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当和知识点间衔接不畅,有前松后紧感觉。

  2、没有很好的运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学中应学会等待,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的层次不一样,要给与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一点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体系包含了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数学基础知识;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学*就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学生依托活动经验——内化基础知识——获得新的经验;第二层面学生在思想方法的引领下——形成基本技能——提升为思想方法。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在这节课中,李老师针对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使本节课较为枯燥的内容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听方众老师的课,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都很成熟。

  从本节课看,这节课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方老师课前认真地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性,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方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了这章知识的三大块,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个知识点后面都附加了针对性强,有梯度的练*题,还抽学生自己讲解,效果真的不错。

  我自己认为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非常完整的,过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该说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一直以来,我们都有感觉应用题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是否应对应用题应做一定的分析,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

  2、在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先复*回顾等式的性质是否更好?按照教案上的设计有本末倒置的.感觉。

  3、对于方程的解的检验,在刚接触一元一次方程的这个时候,我个人觉得应该写出它的过程。待学生熟练后可以省略。

  4、是否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第一个应用题,教师给出的答案太快了,学生根本没足够时间去考虑。

  5、能不能适当地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从而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好。

  *期,我们名师工作室的王老师执教了《找因数》一课。在课堂上,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不断引导学生在找因数的过程中感受有序思考。在教学中,王老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民主、*等的对话分享学生的思考和智慧。总的优点如下:

  一、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的全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欲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有效。在课堂中,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样的教学,选择适合学生数学学*发展的途径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堂中,王老师通过摆画长方形,通过数形结合,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中经历找因数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能力。

  二、在反复比较中引导学生逐步感悟有序。

  作为找因数,学生虽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但有序思考会让找因数的时候不重复,不遗漏。在教学中,王老师关注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在一个学生无序找全了一个数的因数后,王老师接着找另一个学生有序进行汇报后,对比这两种方法,问第一个学生“你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找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这样找更简单!”通过这样的对话和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有序,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会思考。

  三、在互动分享中进行智慧的分享。

  作为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这种交流,是思考的碰撞,也是智慧的分享,在不断的争辩、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同时,在本节课中,也有几个细节需要我们再斟酌:

  细节一:当一个学生用“1×18=18,2×9=18,3×6=18”找到了18的全部因数,教师追问道:“你为什么不乘4,5,6呢?”学生当时语塞,答不上来。教师指名另一个学生进行了回答。

  作为这个学生,当面对教师的追问时,需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许教师再耐心等待一下,这个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了,就可能正确的'回答出答案。等一等,耐心的等待也是一种智慧,这样的等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倾听花开的声音。

  细节二:教师在练*环节,展示了一个学生找24的全部因数,接着王老师说:“这个学生在做的时候是这样找到的:1,24,3,8,4,6,却丢了2和12。”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都纷纷说出要有序思考,这样不容易漏掉。

  王老师这样进行处理非常好,但如果是我,我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会让这个孩子汇报他的结果,然后大家针对这个结果进行交流。这样的展示,把错误看成了一种成资源,真正引领学生在辨析中感悟有序。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我们需要在不断的丰富、完善中提升自我的教学艺术,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最后,感谢王老师精彩的课堂,让我分享到这么多的思考,也让我有了这么多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6)

——初中数学优质课评课稿范本5份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教学设计合理。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教学方法

  以一中模式为载体,变教为探,环环相扣。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学生是学*的主人。

  三、突出数形结合思想。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师教学

  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移时,由于电脑原因,*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她的教学特点如下:

  1、教学设计好,教学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既有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案的使用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待定系数法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复*要求,从整体上处理教材复*内容,从系统上把握复*要求,整个设计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探索提升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教学定位非常准。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仅课前热身环节的7个小题,就涉及到本节内容九个考点的五个考点、七个不同的考查形式,复*了待定系数法,运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了双基,明确了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熟练了通性通法,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三是每个例题后的拓展补充题,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所复*的知识运用、对常用解题方法的深刻理解,而且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大家都知道上好复*课,选题是关键。一节课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老师这节课的题选的非常的好,特别是从例2的的第三小问的补充,由学生交流讨论后给出的三种解决方法都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都落在学生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最*发展区。

  3、徐老师虽是年青教师,但上课不慌不忙,教态自然,表现非常老成;上课语言语调好,板书清楚有条理,个人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能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虽说上这节复*课时间紧,复*内容和知识点多,但她上课舍得把时间给学生去板演作图过敏、去交流思考思路、去讲解解决问题过程;她不仅自己板书示范,还让学生板书解题过程,徐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说明她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徐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每一道题呈现出来之后都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最后教师点评,她及时简单中肯定的评价,给予了学生莫大的鼓励,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复*课应该达到的目标。

  我的两点思考:

  1、本节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回顾、归纳、运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的代数与几何意义,体会b,k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体会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了解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具体的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同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复*,起到了把旧的知识、遗忘的知识重新建立起来,把没有掌握的知识补上来,使新的意义确立和巩固,从而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学*,更加深化新学的知识内容,达到经过多次反复,逐步提高认识的层次。特别是让学生议、说、画、写,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改变了复*课变成*题课、复*课成了题目评讲课的现状,值得借鉴。

  2、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第一节复*课,应以教材知识梳理、考点知识回顾为主,以基本题开型和基本方法熟练为抓手,徐老师这节课已对一次函数常见9个考点的六个考点进行了复*,内容丰富,稍感不足的是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不等式这一重要考点用力不够,是否可以把横向综合性比较强、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例2放在下节课,再在本节复*重点“三个一次”上纵向再深入点、多花点时间呢?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非常荣幸地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听了xx主城六所优质初中的六位优秀教师执教的“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在备课和听课时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想说三句话:

  这是在95中上的课;

  这是上的七年级的课;

  这是上的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第2课时的课。

  美丽的95中xx中学是这次大赛的承办单位。六位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们知道,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在学生三年的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逐步融合,还会形成独特的课堂文化。这些学生的情况究竟怎样呢?老师们,在课前,我们了解过吗?现在课上完了,我们有什么感受呢?

  多年来,我们区内所有初中学校一直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今天参赛的有两位选手正在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其余四位选手*时教学中都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面对七年级的这些孩子,我们思考过他们有哪些学*经历吗?在七上的“丰富的图形世界”里,他们经历了“从不同方向去看一个几何体”,“把一个几何体展开与折叠”,“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几个体”,初步感受了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图形,而“轴对称”这一章,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想教给学生研究*面图形的方法,从运动的角度去翻折图形。

  这是本章第三节第2课时的内容,“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垂直*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分线的画法”是摆在那里的几个知识点,无法绕过,怎么教?为此,我还思考过教材为什么编。本节第1课时是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是线段,第3课时是角,这里遵循的是什么顺序?可以打乱吗?从整体到局部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可不可以?想必这里面一定有编者的理解、选择。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黄金分割比”一节内容在新旧教材的编排。

  教材是静态的,是冰冷的,但火热的思考才会有冰冷的美丽。想必正是因为有六位选手的“火热思考”,今天的六堂课才有各有千秋的设计及教学。

  (1)六节课课型定位合理;“课型”是我在听课时爱思考的一个问题,初中数学课有哪些课型我们似乎知道,每一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如何想必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心得。“课型”定位准确,也就明白这一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大体该怎么上。

  (2)注重概念、性质的探究过程。这应该是我们应当秉持的教学理念,勿庸讳言。

  (3)重视指向学生学*的问题、活动设计,让学生实验、观察、猜想,不断追问“我们经历了什么学*过程”,教学生思考,教学生体验,教学生表达,教给学生良好的学*方法。

  (4)教学过程中,问题难度、数量适当,有几位教师设计的“题”很有新意,让人难忘。“一个题目四个问题”,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开放条件,开放结论”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5)技术辅助手段使用恰当。教师这个职业永远不会被取代,但不会使用技术的教师一定会被人取代。在六节课中,老师们用了剪纸、贴纸、几何画板、思维导图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值得提倡。

  虽然这是一次赛课,但更多的这是一次跨区域的教学研讨,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教学设计的流畅和自然。

  引入环节刻意联系现实?

  刻意设计交流、提问活动?

  “提出问题”后“知识回顾”,“知识回顾”是不是一节课必然的教学环节?

  (2)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看不见的“口误”我们不说,但有些“口误”也不能用紧张来解释;PPT、教案上的看得见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线段AB是图形?”难道就只能填“轴对称”吗?填“中心对称”或其它就不行吗?还有就是把教材上的大段大段文字挖掉一些用空格让学生填,这种方式好不好?

  (3)“课堂小结”的形式仍然单一,很多教师仍然用“谈收获、谈感受”这种形式,缺乏创新。希望有更多如“雕塑式”小结呈现。

  (4)注意学案、教案的编写。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结构完整,字体、写号、大小编排美观。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把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当作我们教书的最高追求。不必用什么“遗憾的艺术”来遮掩。站在50个学生面前,你对教学的理解应该已经深入你的内心,深入你的骨髓。“一看你就是老师”,“一看你就是一个数学老师”,就是这个意思。上课不是仅靠表演,你的思维,你的眼神,你的表情是否真的融入课堂,心是会知道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最后,祝愿六个联盟学校在共同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好!

  祝愿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心灵安稳,万事*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今天,有幸听了本校两位老师xxx的《*行线的性质》和xx的《分式的加减》,受益匪浅。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

  x老师的课:

  (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

  (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

  (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

  (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

  (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

  x老师的课:

  (1)注重学生学*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

  (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十篇)(扩展7)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汇总五篇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 教学设计合理 。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 教学方法以一中模式为载体,变教为探,环环相扣。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学生是学*的主人。

  三、 突出数形结合思想。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移时,由于电脑原因,*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一、教师素质评价

  1、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2、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二、教学氛围评价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三、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四、教学过程评价

  1、首先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走进数学,导入新课。(巧妙激趣)

  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欲望。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教给学生的不止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效果非常明显。(展示教学能力)

  4、作业的设计精巧,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

  设计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知识,又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数学走进生活。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体现新育人理念)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五、今后教学建议

  1、教师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教师应时刻牢记并践行。

  2、教师还应进一步锤炼课堂语言。既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

  3、在对待出错学生的问题上,还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好是自己的错自己纠,这样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4、时间安排上略显前松后紧,削减内容或精讲精练。

  复*课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的课型,如果说数学新授课教学是“画龙”,那复*课则是“点睛”。复*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课呢?

  *时授新课,新鲜有趣;复*时,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学生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复*的认识,主动进行复*;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的积极性。在复*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兴趣。在复*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意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激起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学生施展“点金术”等等。

  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复*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因此我在复*课开始前,先向学生说明复*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两天的时间归纳本章节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并制作相关的复*提纲,让他们在归纳整理的工程中相互交流讨论,通过这一交流讨论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及它们的联系有个系统的了解。课上公布各小组的成果互相查漏补缺,对本章节的知识又有了第二次复*的机会,加深印象。通过复*提纲,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但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可以引导学生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自己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

  复*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复*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抓住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复*

  在复*过程中,要关注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学生的作业本上*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了针对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题,学生通过练*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或者采用合作互助的方式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做错的题进行归类,还要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另外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让他们练*,以达到分层学*、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复*,即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精选例题和练*

  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在*时我有一个记载本,每次作业批改后,我认真记录学生作业中错误的题目及错误的原因,复*时我从记载本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错题,让学生先练,让再次出现错误的学生说出或写出他的想法,由学生评讲、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纠正过程中易于接收,学生爱讲、爱听,效果要比教师讲好得多。另外精心选择或自编一些综合性较强但不一定繁的例题,题目设计到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的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帮助学生薛泽一些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另外选择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巩固知识是复*课的主要任务,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多练”。复*时,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清要点,说明常见的错误的防止和策略外,应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练*。让学生通过练*巩固知识,获得提高。在练*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及时测试检查复*效果

  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方法。复*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设置综合训练题,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每次测试之后,教师要认真整理并分析卷面情况,找出普遍性或较多人犯的错误,统计出错误情况,成绩好的、有进步的、不及格的、问题大的各是哪些人,然后有效地进行评讲。评讲课上,要大力表扬进步大的学生,激励他们介绍学*经验,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同时将错误率高的题目评讲完以后模仿出题上作业本继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补缺和提高的效果。

  总之,复*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复*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促进复*课走向实效。

  临*中考,如何高效组织课堂复*是所有初三数学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以题讲题,无限制拨高复*的要求,重复机械的题海式训练在新课改的今天已经不可取了。如何进行中考针对性复*,如何采用一种教师与学生均可接受的最佳方式上课?这次的教研活动,两位老师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以往复*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按照自己的构思来上课,在课堂上常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炒冷饭”现象严重,学生被动的接受,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学*过程,复*效果不理想。这次两位老师都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对知识的系统复*

  利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填充回忆,梳理复*内容;还将复*的内容编成练*题,让学生通过练*掌握知识点,执教者对于这部分练*的选取,题目相对简单,但覆盖面比较广,并且都由学生自行完成。相比很多教师练*是自己成为主角,强调再强调,细枝末节不厌其烦,惟恐学生再错,教师唇干舌燥,特别是中考复*阶段各科讲评较多,老重复同一模式,学生厌烦、困顿,效果甚微。从课堂的反应来看,执教者完全把学*主动权交还学生效果更好。

  2、 精心设计练*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