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精选五篇)

首页 / 文库 / |

  千克 1

  《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教学目标: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及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为落实其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个调查,发现他们对“质量”了解甚少。还认为“千克、克、吨”是重量单位。看来质量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学生们必须亲身经历之后才能理性的掌握这部分知识,这就需要让学生经过多方位的体验才行。

  家长要积极配合。让家长带学生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超市的电子秤称一称常见物品的质量,然后再掂一掂。通过信息调查中,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初步体验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千克是质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我们日常所说的重量也就是质量。Kg是质量单位。说东西有多重是*时生活中已经*惯的叫法,准确地应叫质量是多少,“有多重”就是指物品质量的大小。

  注重过程体验。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的物品,如:2分硬币、花生粒、黄豆粒、“小馒头”等效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感受1克由多重,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并通过推理感受1000克于1千克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又让学生们计算两袋500克的盐共重多少克?再掂一掂来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学生自己说体重,然后互相抱一抱来感受千克。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我们班*均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孩子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学生借助实例充分理解“大宗”一词。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教学思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讲得过多;评价形式单一,造成学生有些倦怠;在学生练*时优等生出现空挡;要加强语言,字等基本功的训练。

  千克 2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到底,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学*、提高。

  千克 3

  《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教学目标: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及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为落实其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个调查,发现他们对“质量”了解甚少。还认为“千克、克、吨”是重量单位。看来质量单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学生们必须亲身经历之后才能理性的掌握这部分知识,这就需要让学生经过多方位的体验才行。

  家长要积极配合。让家长带学生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超市的电子秤称一称常见物品的质量,然后再掂一掂。通过信息调查中,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初步体验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千克是质量单位,不是重量单位,我们日常所说的重量也就是质量。Kg是质量单位。说东西有多重是*时生活中已经*惯的叫法,准确地应叫质量是多少,“有多重”就是指物品质量的大小。

  注重过程体验。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的物品,如:2分硬币、花生粒、黄豆粒、“小馒头”等效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感受1克由多重,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并通过推理感受1000克于1千克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又让学生们计算两袋500克的盐共重多少克?再掂一掂来感受1千克物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学生自己说体重,然后互相抱一抱来感受千克。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我们班*均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孩子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学生借助实例充分理解“大宗”一词。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教学目标。

  不足:教学思路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讲得过多;评价形式单一,造成学生有些倦怠;在学生练*时优等生出现空挡;要加强语言,字等基本功的训练。

  千克 4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我更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如花生米、2分硬币、各种袋装食品、袋装食用盐家用体重计等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40个这样孩子(找个班级体重适合的孩子做标准)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由此一步一步,学生逐步达到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孩子暂时放下课本,走进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克、千克、吨,才能真正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学*空间,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要求。

  “克、千克和吨的认识”考虑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前,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课后调查活动:我让孩子们到商店里看一看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资源,拓宽学*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千克 5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到底,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学*、提高。


千克(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千克(精选五篇)(扩展1)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和千克说课稿1

  一单元主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会用质量单位做简单的运算。

  (三)各个小知识点是怎么分布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本单元的编排意图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二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二)知识树

  (三)知识、能力及情感的结合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2.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4.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5.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6.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 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认识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克和千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人教版第八单元第一板块“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天*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

  克是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克的基本概念。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克和千克说课稿6

  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学*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重点是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它们的进率关系。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进行充分感知和体验,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第45-4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具:盘秤、天*、食盐、回形针等

  学具:盘秤、天*、食盐、苹果、回形针、5角钱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游戏名字叫“爱的抱抱”。游戏规则: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瘦一个中等),让中等的同学抱下瘦的同学,在抱下老师,请下面的学生猜测下,抱谁时坚持的会久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抱一抱的游戏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有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就可以大致比较两个人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师: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展示图片)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橘子、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台秤、电子秤(秤几千克的物品)、天*秤、弹簧秤(称比较轻的物品)、磅秤(称比较重的物品)、体重秤等等。

  2、看这幅图中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嘛啊?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淘气和小鸟都在量体重,但用的质量单位不一样)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发现质量单位的不同,从而引出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台秤和天*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要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下老师手中的这些盐的重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我们在调秤的时候可能存在误差,称出来的盐的质量非常接*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介绍千克的英文名字:kg

  1千克就是我们*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盐的感觉。

  最后确定苹果个数把小组确定的苹果拿到台秤上称一称,看小组估计是否准确。

  请同学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

  请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积极主动地学*】

  师:有些物体刚好是1千克,而有些物体比1千克多,但他们都是以千克做单位,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课件出示)发现有三个回形针,没有重1千克。

  4、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大家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三个回形针,它们很轻没有重1千克,那它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拿出三个回形针一起来来称一称吧。因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我们要用天*秤来称,现在请同学们把台秤还有刚刚称过的苹果收起来,把天*秤拿出来,一起来称称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三个回形针较轻,应用克做单位,自然地引出克。】

  师:原来3个回形针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些回形针放在你们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的质量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估算下5角硬币(或桌上其他小样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下它的具体重量,看自己的估算准不准。

  5、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他们的关系吗?(可提醒下从刚称过的盐或者油中得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通过材料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总结:

  刚才我们称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

  1千克=1000克

  (三)总结

  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学*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经历,对学*过程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总结。】

克和千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朝**学校数学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页第1课时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以后要学的“吨”的教学奠定基础。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来感知。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正确读出测量工具上的数值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设计理念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学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具学具

  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袋装1千克盐、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天*。

  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盐、1千克的水果、1千克的洗衣粉、二分的硬币、图钉、扣子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100克,火腿肠一根是50克,我的体重是35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做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图钉、扣子等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一称苹果,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水果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教师和学生共同验证。

  ⑤1克与1千克比你有什么感觉?(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克和千克的关系

  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盐问:1袋盐重多少克?重500克。

  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板书: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用“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4、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的组成及用法。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师:同学们的数学课本有多重?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天*来称一称,好不好?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似数表示就可以。

  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本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三)、基本练*,巩固应用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意图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的内容。

  老师想请同学们课下调查几种物品的质量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调查物品的名称,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二分硬币为一克一袋盐500克,两袋为1000克

  克:g一千克=1000克

  千克:kg

克和千克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 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 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1粒花生的重量 ,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达到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 并进行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巩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一星级为基础练*,二星级是提高练*,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五)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四、说教学反思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千克(精选五篇)(扩展2)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克和千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和千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达到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行板书)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巩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一星级为基础练*,二星级是提高练*,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五)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四、说教学反思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克和千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克和千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 1000克

克和千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朝**学校数学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页第1课时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以后要学的“吨”的教学奠定基础。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来感知。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正确读出测量工具上的数值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设计理念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学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具学具

  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袋装1千克盐、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天*。

  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盐、1千克的水果、1千克的洗衣粉、二分的硬币、图钉、扣子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100克,火腿肠一根是50克,我的体重是35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做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图钉、扣子等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一称苹果,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水果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教师和学生共同验证。

  ⑤1克与1千克比你有什么感觉?(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克和千克的关系

  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盐问:1袋盐重多少克?重500克。

  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板书: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用“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4、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的组成及用法。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师:同学们的数学课本有多重?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天*来称一称,好不好?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似数表示就可以。

  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本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三)、基本练*,巩固应用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意图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的内容。

  老师想请同学们课下调查几种物品的质量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调查物品的名称,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二分硬币为一克一袋盐500克,两袋为1000克

  克:g一千克=1000克

  千克:kg

克和千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人教版第八单元第一板块“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天*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

  克是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克的基本概念。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说课稿6

  一单元主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会用质量单位做简单的运算。

  (三)各个小知识点是怎么分布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本单元的编排意图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二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二)知识树

  (三)知识、能力及情感的结合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2.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4.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5.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6.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说课稿7

  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学*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重点是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它们的进率关系。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进行充分感知和体验,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第45-4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具:盘秤、天*、食盐、回形针等

  学具:盘秤、天*、食盐、苹果、回形针、5角钱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游戏名字叫“爱的抱抱”。游戏规则: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瘦一个中等),让中等的同学抱下瘦的同学,在抱下老师,请下面的学生猜测下,抱谁时坚持的会久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抱一抱的游戏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有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就可以大致比较两个人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师: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展示图片)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橘子、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台秤、电子秤(秤几千克的物品)、天*秤、弹簧秤(称比较轻的物品)、磅秤(称比较重的物品)、体重秤等等。

  2、看这幅图中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嘛啊?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淘气和小鸟都在量体重,但用的质量单位不一样)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发现质量单位的不同,从而引出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台秤和天*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要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下老师手中的这些盐的重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我们在调秤的时候可能存在误差,称出来的盐的质量非常接*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介绍千克的英文名字:kg

  1千克就是我们*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盐的感觉。

  最后确定苹果个数把小组确定的苹果拿到台秤上称一称,看小组估计是否准确。

  请同学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

  请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积极主动地学*】

  师:有些物体刚好是1千克,而有些物体比1千克多,但他们都是以千克做单位,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课件出示)发现有三个回形针,没有重1千克。

  4、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大家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三个回形针,它们很轻没有重1千克,那它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拿出三个回形针一起来来称一称吧。因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我们要用天*秤来称,现在请同学们把台秤还有刚刚称过的苹果收起来,把天*秤拿出来,一起来称称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三个回形针较轻,应用克做单位,自然地引出克。】

  师:原来3个回形针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些回形针放在你们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的质量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估算下5角硬币(或桌上其他小样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下它的具体重量,看自己的估算准不准。

  5、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他们的关系吗?(可提醒下从刚称过的盐或者油中得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通过材料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总结:

  刚才我们称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

  1千克=1000克

  (三)总结

  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学*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经历,对学*过程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总结。】

克和千克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认识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克和千克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千克(精选五篇)(扩展3)

——《克和千克》说课稿合集五篇

  《克和千克》说课稿 1

  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学*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重点是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它们的进率关系。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进行充分感知和体验,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第45-4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具:盘秤、天*、食盐、回形针等

  学具:盘秤、天*、食盐、苹果、回形针、5角钱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游戏名字叫“爱的抱抱”。游戏规则: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瘦一个中等),让中等的同学抱下瘦的同学,在抱下老师,请下面的学生猜测下,抱谁时坚持的会久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抱一抱的游戏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有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就可以大致比较两个人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师: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展示图片)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橘子、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台秤、电子秤(秤几千克的物品)、天*秤、弹簧秤(称比较轻的物品)、磅秤(称比较重的物品)、体重秤等等。

  2、看这幅图中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嘛啊?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淘气和小鸟都在量体重,但用的质量单位不一样)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发现质量单位的不同,从而引出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台秤和天*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要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下老师手中的这些盐的重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我们在调秤的时候可能存在误差,称出来的盐的质量非常接*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介绍千克的英文名字:kg

  1千克就是我们*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盐的感觉。

  最后确定苹果个数把小组确定的苹果拿到台秤上称一称,看小组估计是否准确。

  请同学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

  请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积极主动地学*】

  师:有些物体刚好是1千克,而有些物体比1千克多,但他们都是以千克做单位,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课件出示)发现有三个回形针,没有重1千克。

  4、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大家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三个回形针,它们很轻没有重1千克,那它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拿出三个回形针一起来来称一称吧。因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我们要用天*秤来称,现在请同学们把台秤还有刚刚称过的苹果收起来,把天*秤拿出来,一起来称称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三个回形针较轻,应用克做单位,自然地引出克。】

  师:原来3个回形针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些回形针放在你们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的质量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估算下5角硬币(或桌上其他小样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下它的具体重量,看自己的估算准不准。

  5、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他们的关系吗?(可提醒下从刚称过的盐或者油中得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通过材料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总结:

  刚才我们称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

  1千克=1000克

  (三)总结

  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学*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经历,对学*过程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总结。】

  《克和千克》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认识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克和千克》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克和千克》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五、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背一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从家带来的物品(大米和石子)。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克和千克》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千克(精选五篇)(扩展4)

——《克与千克》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出示天*,介绍天*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两边*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来称一称吧,注意天*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可以吗?(天*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教学目标:

  1. 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2. 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3. 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4.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弹簧秤、盘秤、字典、书包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认识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还学会了秤的使用方法。) 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1克有多重?(出示一枚2分硬币)

  2.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字典。这本字典好重啊,看来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知识,谁能估测一下,它有多重呢?

  二、探究新知

  (一)千克的认识

  1. 我们刚才都估测了一下,现在让我们用盘秤来秤一秤,看看到底有多重呢?(把字典放到秤上),出示课件。 老师的字典是0g吗?请你说一说。

  2. 1000g与0g刻度重合,这本书应该是1000g。

  3. 这里1000克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千克,千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重量单位。用英文字母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1kg=1000g

  4. 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停顿)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读1千克与1000克的区别)

  5. 我们已经知道1克和一枚2分硬币差不多重(出示硬币,让学生感知2分硬币是非常轻的),那1千克有多重呢?(抛一抛字典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字典非常重) 请几个小朋友们掂一掂字典的重量,感知一下1千克的重量。 (让学生掂一掂小组内放置的1千克的常见物品:几本数学书、几袋糖、几包瓜子、几只苹果等。)

  6. 那两本字典就是多少千克呢?也就是多少克呢?

  [板书:2kg=2000g] 3千克是多少克?4千克呢?

  (二)填写合适的单位

  1. 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它们呢?

  2. 出示题目: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填写在括号内:

  (1)圆规重35 ( )

  (2)书桌重10 ( )

  (3)足球重350( )

  (4)鸡蛋重65 ( )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学生反馈结果。

  (手势校对,1表示克,2表示千克,说说理由)

  (让学生搬一搬书桌,感知差不多与10本1千克的字典一样重的重量。)

  3.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那么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比较2分硬币和一本字典的重量的大小,去估测实际物体。

  (三)秤重

  1. 出示:实物书包。

  估一估它有多重呢? 现在我们来秤一下,看谁估得准。 你们仔细看,它不正好是整千克数,怎么办呢?这个指针这样的指向,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小结

  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读作二千克九百克。 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

  3. 我们在进行换算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呢?请多个同学说一说。

  (先把2千克换算成2000克,再加上后面的900克就是2900克了。)

  4. 小结

  把不是整千克数的重量换算成克,先把千克换算成克,再加上后面的克就可以了。

  (四)小练*

  1. 师:现在我们有这两样物品,已经秤好了,请你读一下,并用两种方法表示。(书上第3题,独立完成)

  2. 学生看图片交流。(说一说换算的过程)

  二、克和千克的计算

  现在让我们看图片,出示课件。 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 把600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里,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画出指针。(独立完成) 汇报。

  (1)320g+600g=920g

  (2)秤面9的数字再往上两小格就是920g了。

  板书课题:计

  三、巩固练*

  (一)填空

  5000g=( )kg8kg=( )g6kg800g=( )g5kg200g=( )g450g+320g=( )g980g-450g=( )g

  师:请小朋友说说我们在换算千克和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二)完成书上第6题。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掂一掂,估计一下每样东西的轻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 被测物品 估计的轻重 实际的轻重 数学课本 铅笔盒 数学练*册 新华字典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无法使用秤精确地去测量物体的重量,那就只有靠我们小朋友自己估测,并要尽量把重量估的最接*。


千克(精选五篇)(扩展5)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篇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兴趣和积极的学*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克和千克这一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让同学们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

  第一步:质量单位的感受,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与区别。小组的每个同学可以轮流做,一个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另一个称一下,判断他估计的对不对。说一说关于1克、1千克的区别。

  第.二步: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克或千克做单位。再由老师出题,同学们口头说单位。

  第三步:通过猜一猜、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质量单位的学*和认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对物体的重量非常感兴趣并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于比较轻的物体做单位,而“千克”是用于比较重的物体做单位。并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体的重量。充分意识到,把生活的常见事物与数学结合起来很有味道,学得一点都不累!由此可见:多让同学们操作、动口说一说,满足他们好动好说的特点,他们会学得开心,老师也教得轻松。

  另外:书本的第89页第7题,对于学生来说,解决起来有困难。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里有多少个500克,方法有以下几种:500+500+500+500=2000克;2000/500=4;( )x500=2000克……这些方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挺困难的。再者,通过统计表找出对应的价格,需要的是细心审题和做题。能够把这道题目完全做对,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困难。这道题目的解决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进一步思考。

  本节课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学*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获取了所学新知识。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回家准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第二天大多数学生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 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因为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诉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学生非常开心,乐于参与,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帮助学生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千克(精选五篇)(扩展6)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精选5篇)

  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不足之处:

  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由于没能很好处理好时间的把握情况,致使小组合作匆匆忙忙,没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的体验还不够丰富

  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课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课中,建立了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10个这样的2分硬币该有多重呢?10袋这样10克的米又该有多重呢?从学具中找出大约100克的东西等等。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有着浓浓的数学味。猜测和验证又是一种重要的学*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另外,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是比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深刻理解质量单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1克或1千克的东西,以及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质量,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但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兴趣和积极的学*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

  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味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后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1千克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四、在练*中巩固升华知识

  练*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