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风景合集5篇

首页 / 文库 / |

  消逝的风景 1

  不知何时,校门口来了一位卖烤红薯的老。每天下午放学很多同都会在红薯摊前排起队,形成一道带着香甜气息的线。

  她做的烤红薯别有一番风味,自从她在门口摆摊,原本冷清的校门口就变得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仿佛是循这香味而来的!她烤的红薯外皮脆脆的,不想外卖的烤红薯般皮是软软的。轻轻拨开紫红色的外皮,咬一口金黄色的红薯,红薯的焦香味伴随着甜味一起沁入味蕾,红薯在口,香甜在心。

  老奶奶的脸圆圆的,颧骨和鼻尖总会构造出充满慈爱的笑容。她也有些圆圆的,给人一种憨实的感觉。烤红薯的火炉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与黑炭夹杂在一起,冒出一缕缕乳白色的烟,为在寒风中赶路的人们增添了一丝。来,喝点水!有的时候,她怕顾客吃了太干,拿出纸杯,为顾客倒上满满一杯温热的水。小心点儿!别烫着!还有的时候,她怕刚刚烤出来的红薯烫着顾客,就多拿一张纸给人包着。

  寒风刺骨,犹如一根根冰针扎进我的心里。那天下午长笛考级失利,走回家都是我心不在焉地往家踱着:怎么办怎么办,该怎么跟交代?于是,一直往前走,路过卖烤红薯的老奶奶的摊位,她一直在叫我,但我好像没有听见,一直沉浸在自责的世界里

  忽然,有挡在了我面前,我不耐烦地说到:走开,别挡我路。你要吃烤红薯吗?熟悉的再次回响在耳边。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那位老奶奶:对不对不起奶奶,刚刚这么没有礼貌的跟你说话。我回过神来,接过奶奶手中的红薯,吃完,还是迟迟不久不肯回家。奶奶=好像是看出了我的心事:发生什么事了?可以跟奶奶吗?于是我跟奶奶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奶奶听后,轻轻地拍了拍了我的肩膀:小姑娘,失败没关系,最主要是态度。你看,春夏秋冬,我都在摆摊。可一到,便没有生意,你说我夏天还要出来摆摊吗?当然要啊!一年,生意才会越来越好啊!奶奶一语惊醒了我,我要向奶奶一样,做事贵在坚持。在那个寒冷的下午,奶奶给了我许多能量,让我心里感觉特别的温暖

  很快,来临了,万物复苏,撒到大地上,暖暖地照耀着花,微风轻轻吹拂过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所有一切都安好,只是卖烤红薯奶奶的身影因为生病,回了

  从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看到校门口的那道带着香甜与温暖的风景,也再也没有吃到那天下午好吃的烤红薯了。但我相信,老奶奶和她的烤红薯,还有校门口那道风景,会像一束温暖的光,保存在我的里,长久不变。

  消逝的风景 2

消逝的风景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上海日益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上海这个大都市,整天演奏着忙碌的曲调,马路上车水马龙,但是这些如此忙碌的旋律中还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乐章。“现在的上海人真会斤斤计较!”这是许多外来者对上海人的评价。的确,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邻里之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吵起来;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因钱的事争吵起来,甚至打斗……为什么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渐渐疏远了呢?

记得父母提起过以前的上海市区,是非常热闹与和谐的。那就要回到上海的老弄堂时代了——

那时候的上海,随处可以听到叫卖声和吆喝声:“栀子花,白兰花……”“修洋伞……”而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了老上海弄堂的象征罢了。以前每天傍晚,大家就都搬出了家中的藤椅、板凳,坐在门口乘风凉,就这样三三两两地,大家都出来了,挤满了整个弄堂。爷爷奶奶们就都聚在一起喝喝茶、下下棋,爸爸妈妈们就在一起拉拉家常,小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一些我们现在连提都不会提起的弄堂游戏,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还听父母说过,以前他们小时候吃一顿饭要跑好几家呢!每当晚饭时间,小孩子们就端着饭碗去串门,去东家搛点青菜,去西家挑点肉。不一会儿,饭碗上的菜就堆得像丰收的小山似的了。

以前邻里之间还互相帮助。下雨了,帮邻居家收被子、收衣服,所以你永远不用愁自家的衣服会被淋湿。看到邻家门前很脏乱,也会帮忙清洁。

而如今,这些和谐的情景被一扇又一扇坚固的防盗门给隔了起来。人们信奉“自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原则,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处处提防着别人,生怕别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那消逝的风景——和谐的老上海弄堂去哪了呢?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而这个城市以前的风景呢?这些城市之前的风景已慢慢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或许再过不久,老上海弄堂会彻底的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这些老上海弄堂的风景真的消逝了……

  消逝的风景 3

  那一抹火红的身影,渐渐在大街小巷中消逝,但市井之间的书香气,却化作了一道风景,永不消逝。

  梧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湛蓝的天空不见一丝云彩。曾经的放学路上,矗立着一间火红的小亭子,那是东方书报亭。花花绿绿的报刊、书籍仿佛墙纸一般,整齐得布满亭子的三面墙,而当天最新鲜、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日报、周刊,则占据了前面柜台的C位。店主伯伯总是被包围在报刊之中,听着收音机,翻看最新的《新民晚报》。伯伯,《读者》和《意林》还有吗?我还来不及走进亭中,便在窗外喊了一声。早就知道你会来,你的两本早给你留好了。伯伯从窗口探出身子,递出两本最新的杂志。我迫不及待得接过,站在小亭子门口开始翻看,指尖在纸张中一页页划过,书香味萦绕在身旁,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赶紧回去吃饭了,天都快黑了。每次伯伯笑眯眯地赶我时,我吐吐舌头,牢牢抱着杂志朝家跑去。那时,东方书报亭充斥于大街小巷,书香随手可得,那火红的亭子,那清香的油墨,在我眼中是永不消逝的一道风景。

  家中的报刊、书籍越堆越多, 网购越来越方便。不知从何时起,那一抹抹火红的身影渐渐消逝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

  在一阵喧嚣之后,家门口出现了一幢图书馆。一排一排整齐的书架,一张一张供人阅读的书桌,一盆一盆 精心修剪的绿植走进图书馆,浮躁的心沉静了下来。我轻轻走过书架,生怕打扰到其他读者,打破那份宁静。我走到外国经典的书架上,挑选了一本《简爱》,那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能被你的同伴们所爱,并感觉到自己的到来能给他们增添一份愉悦,再没有什么快乐能与此相比我沉浸简爱追求自尊自主的故事情节中。不经意间抬头环顾四周,每个人都专注阅读着:一位两鬓白发的老人带着老花镜,边看边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年轻人捧着《经济学20讲》,时而皱眉、时而点头;几个小孩子凑在一起翻看着绘本,其中一个用手指着字,小声地念着在这里,读者们仿佛正在与书中的人物对话,正在与作者进行着一场交流,在这富有书香的空间里,我们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东方书报亭虽然消失了,但人们在书香气中,与文字相互碰撞的愿望和现实却并未消逝,一家家实体书店,一座座图书馆越开越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纸质阅读,那是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

  消逝的风景 4

  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属于每一个人,它乘载着所有一切的酸甜苦辣,但却韵味无穷。可为什么属于我的那道风景却在不停的消减?

  从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这道完整的风景就伴随着我而来,它真的好美。

  在我的世界里,爸爸就是我的国王,尽管他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却教导我如何用残缺的身躯去驾驭完美的人生。

  爸爸是一个严厉的人,他总以苛刻的要求束缚我。虽然有时我也有点讨厌他对我的教育方法,但是每一次我都耐心接受了,因为我知道,他爱我。他也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每当我做错一点小事,他就会把我骂得“狗血淋头”,甚至有时他还会动手打我,非得让我把这件事做对了不可。

  我老爸又称得上是乐观主义者,面对自我残疾的身体,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要么尽快地死去,要么精彩地走完剩下的路,上天是公*的,它关掉我的一扇门,一定会为我打开一扇窗。”当他说出这句话时,我就被他这种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还记得有一次,他非得要跟我和妈妈一起上街,我们又拗不过他,没办法,只能带他去了哦。

  一路上,旁边那些行人不知道投来的是什么异样的目光,一直像火一般地炙烤着我的脸,渐渐地,我愈走愈慢,想脱离他,甚至都有点埋怨爸爸为什么要跟我们一起来。慢慢地,我与爸爸妈妈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这时,火红的脸这才恢复了它原先该有的色彩。然而,离开了他们,我却仍走得那么不自在,看着爸爸那用四肢行走的背景,每一步都像针一般刺痛着我的心,我情不自禁地哭了。此时已泪眼朦胧的我,不知什么时候竟走过了早已停在前方等我的爸爸妈妈,冷不丁,被爸爸给叫住了,我愣在原处,一动也不动。爸爸走上前,看着泪眼模糊的我,很快就猜到了点什么,也许他也早已*惯了吧。他笑了笑说道:“瞳瞳,不必理会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自然一点,换一种心态去接受他们的眼神和言语,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哭了,乖哈。”

  听完了爸爸的话,再看看他那若无其事的神态,我擦干了眼泪,重新走回了爸爸身边。

  不幸的是,在我五岁那年,爸爸去逝了,我并没有哭,而看着这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我傻了,我不能接受命运如此残忍地捉弄人,这种游戏不好玩,我要我的爸爸回来。

  泪水已经不能代表什么了,我的世界变得一片灰暗,就因为那消逝的风景,面对我的哀求,难道你还忍心剥夺吗?

  消逝的风景 5

  上海,如今最常见的便是高楼大厦。城市高大的建筑上,霓虹灯闪烁,将黑夜装点得辉煌富丽。我望着高大建筑后的深邃夜空,曾经的一幕幕缓缓浮上眼前……

  “哎,小皮匠啊,帮我修一下这个鞋子。”温热的青石板上,一个年过半百的阿姨走了过来,拿出一双开了胶的鞋递给小皮匠,便坐到了一旁的椅子上乘凉。他拿起鞋看了看,转身从一个陈旧的小包拿出了胶水,锥子……傍晚已经半消了暑,小弄堂里飘来阵阵饭香。小皮匠动作很麻利,“侬要开始做饭了伐。”眼看手里的鞋快修好了,小皮匠便与阿姨聊起了天。“对额,今造买了鱼。”“呐,好了,两块钱。”接过鞋子,阿姨拿出五块纸币放进了小皮匠的钱盒,然后自己拿了三块,转身走进了弄堂。

  小皮匠四、五十岁的样子,脸黝黑黝黑,高高瘦瘦的。每天天还没亮的时候便会开起小铺,在铺门口支起大伞,他很少吆喝,只是坐在那儿。没生意时,小孩儿就会跑到他的脚边,他也不恼,与他们聊着一些幼稚的话题。风趣的话语从他的嘴里传出,小孩儿时常笑的直不起腰,他也跟着一起笑。若是有了生意,他会柔柔地告诉孩子们等会儿来找他,孩子们听了话,软乎乎地用吴语答一句,便成群结队地跑进弄堂自顾自弹弹子去了。他很自来熟,老客会直接走到他身边与他聊东聊西,这样,修理东西的时间便会变得一点都不长,一会儿就过去了。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豆大的`雨珠打在我陈旧的伞上。伴随着大风嘶吼,风力开始增大,“啪嗒”伞骨折断了,我无助的顶着伞走着,茫茫大雨中找不到一家小店。忽然,我看到雨雾中的小铺,急匆匆地跑了去,“唉你是老凌家的孙女吧?怎么了?伞坏掉了?”小皮匠与我的爷爷是熟识。“嗐这么大的雨我伞给吹坏了。”我顺手拿过他手里的纸巾擦着被雨打湿的身体。他接过伞,看了看,“小事情。”只见他从旧包里拿出一罐胶水挤到了断裂处,细心地擦掉多余的胶水,然后拿了胶带缠几圈固定好,最后把伞骨**伞面的套中。“谢谢侬哦。”我笑着接过伞,拿出一张纸币,“害,什么话嘛,明早叫你爷爷来嘎讪胡哦。”他笑着对我说,“好额呀!再会。”我冲他摆摆手,走进了雨中。

  仍是初夏的晚上,仍是老地方,弄堂少了,人不住了,房子拆了,邻居不相识了,曾经那道风景消失了。但弄堂里人们的热情、温柔,上海从前的市井味儿、烟火味儿却刻在了我的心底,成为我最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段经历将伴随着我长大,变作永远的美好。


消逝的风景合集5篇扩展阅读


消逝的风景合集5篇(扩展1)

——消逝的风景作文6篇

消逝的风景作文1

  风过了,落叶依旧;雪化了,水迹犹存;太阳隐了,余热仍然。一些风景消逝了,但它们也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心底。

  放学了,我走到校门口,耳边是淅淅沥沥的雨声。环顾四周,并未发现妈妈的身影,我拿出书包里的定位电话,在一棵法国梧桐下拨通了号码……猛然想起,这里曾有过一个电话亭。

  大约在几年前,电话亭还未完全没落,上学路上就有一个。红色的长方体嵌着几块玻璃,优雅而端庄。尽管电话亭的铁壳子有些生锈,尽管有两三块玻璃裂了,尽管电话机有上世纪的时代感。在那时看,这还是一些永远不会变的建筑,像那街边的'法国梧桐,尽管落叶萧萧,但仍会焕发新的活力。

  可是,它真的会吗?

  记忆中,总是在放学的时候有人用电话亭。夕阳中,阳光透过玻璃留下斑驳碎影,被依稀一个人的影子遮住了大半,或是打电话给家长的刚放学的学生,或是老人,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我也用过一次电话亭,那次放学时,妈妈并没能准时来接我。我从同学那儿借了一块钱,投进去,拨了号,听筒沉默了一会儿,传来等待的提示音,我看着那夕阳中有些发亮的淡黄色灯罩,心中莫名生出一些惆怅。

  那段记忆中的电话亭,随着夕阳一起黯淡下去了,逐渐归路黑夜,并且再也没有重现于光明之中。

  似乎是一个暑假,也似乎是一夜之间,这间电话亭消失在了我的视线中,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地基供人们凭吊,再后来,那地基也被抹去了。但我知道,它在我心中还有一小截残影,矗立在夕阳残照中。那里,有一个不清楚的人影,时在时去,旁边也有一棵法国梧桐,并且总是落叶纷纷。

  又是一个黄昏,散步时路过那电话亭的原址,阳光依旧闪耀着,法国梧桐在风中沙沙摇曳,电话亭却已为时代所摈弃。科技不断进步,该过去的总会过去,人类的脚步从不停歇,时代的车轮永不逆转。很多事,就想那电话亭一样,可以怀念,不必停留。

消逝的风景作文2

  曾经,有一个地方,让我流连忘返。它,带给了我孩提的快乐与纯真;它,带给了我一段美好得如梦似幻的时光;它,也给我带来了永生难忘的记忆——“梦幻小岛”。

  当然,“梦幻小岛”只是我呼它的名字,但是它真正的名字我却如何也想不起来了。也许是因为当时年龄太小,也许是因为总呼它“梦幻小岛”,总之位于安徽的它是我童年最美好的一切……

  “梦幻小岛”是个四面环湖的小岛,想必现在已很少有这样的小岛了,所以想进入小岛还得划船进来。一进入小岛,那“篱笆花”便鲜艳地出现在眼帘。温柔的风吹过,麦浪翻滚,清香的气息便幽幽散开,那无际的金色海洋越发地令人觉得心旷神怡。

  爸爸和妈妈时常带着幼小的我来到青青的草坡上晒太阳,我至今还记得那阳光的温暖,花儿的芬芳。每每这时,我便在那草坡上跑起来,去追逐那蜻蜓、蝴蝶与蜜蜂,无忧无虑的.笑容在我的脸上荡漾。其实现在的我是很怕那些虫子的,也真不知小时候是怎样的胆子大。或许是小时候的天真无邪,觉得任何的生物都与爸爸妈妈一般温柔和善良。偶尔被虫子咬了,爸爸妈妈心痛的不行。而在那疼痛过后呢,我依然热爱大自然,觉得这只是大自然对我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在“梦幻小岛”的我家后面,有一片像葫芦一样的小湖。湖边长着一棵桃树,就好像那桃树很喜欢小湖,一直很低很低地沿着小湖生长,树干非常贴*水面,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异常奇特!那桃树长得极茂盛,每年都会结数不清的桃子。而爸爸呢,也每年去摘那桃子。那桃子的确令人爱不释口,咬一口,清甜的汁水涌出来,脆脆的桃肉经细细品味后定会桃香四溢。

  后来大约三、四岁时,我家移居到了上海,听父母说是因为上海的教学质量好。

  过了七年半,我又一次重返安徽,寻找记载了我四年快乐时光的“梦幻小岛”。树木被锯得差不多了,那棵桃树也不知去了哪儿,金色的麦浪和青青的草坡不翼而飞,只有裸露着岩石的泥土。蝴蝶、蜻蜓与蜜蜂呢?不见了它们以往快乐的身影。望着这座小岛,我陷入了长思……这是“梦幻小岛”吗?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梦幻小岛”已被大楼所吞噬。从前的“梦幻小岛”是这么*,又是这么遥远。看来,我只能在梦里寻觅它的身影了……

消逝的风景作文3

  有沉淀的泪终汇入江河湖海。那些离逝的回忆如炊烟般飘散,所

  ——题记

  一弯朦胧的月亮正从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河系里。爷爷,我知道,这四年来,我一直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时间倒流15年,我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安静的躺在你的怀里;你一边做奇怪状的表情逗我,一边抱着我摇啊摇!爷爷,我这么爱笑,当时你给惯的。

  时间倒流11年,“爷爷,我不去上幼儿园,不去!我们回家玩游戏好不好?爷爷!”我小小的手拽着爷爷瘦瘦的手臂,可你坚决不让,一狠心地,你把我拽到老师面前,我哭,不停地哭,可是你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只是我还看见你的'眼睛像兔子的眼睛一样,是进沙子了么?

  时间倒流5年,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我安静的躺在病床上,你的眼睛又一次红红的,我那时并比知道我要面临的是什么,因为我坚信,坚信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会义无反顾的站在我身旁。那时,你安慰我说:“丫头,等会叔叔阿姨就会把你的眼睛医好的,你要乖乖的听他们的话,不要淘气啊!醒来就可以看见爷爷了啊!”说完,你抚了抚我的头发,望着我被推进手术室。

  时间倒流4年,爷爷,你真的不要我了么?怎么都开始不理我了?天堂那里是不是有很多糖吃啊!爷爷真偏心,要吃糖就不要我了,我还想每天晚上都捏着你的耳朵,听你唱《鲁冰花》入睡呢!你不能走啊!你是不是开始不爱这首歌,也开始不爱我了!你不是说你要看着我上大学的么?你不是说以后要看我当上老师的么?你根本就不遵守诺言!

  时间倒流2年,爷爷,你在那头好好么?我上初一了,我是个小大人了,再也不是那整天只会傻笑的丫头片子了,你看见我了么?你有在保护我么?一定有的!相信你还在这里,从不曾离去,我们都很好,只是我好想好想你,好想好想再看看你的脸颊,好想好想再抱抱你,好像好想和你说一次:“爷爷,我好想你!”只是我好可怜,你都听不见!

  时间倒流2小时,爷爷,这次阶段考我考差了,很差很差!差到我无法形容,差到我只有拼命地读书来麻痹自己。奶奶很生气,父母却没有怪我,这不禁让我感到更惭愧。此刻,我又想起了你,你一定不会骂我的,你一定会抚着我的长发说:“没事,丫头,下次努力!”你就是这般的爱我,爱到我都长不大,只是这些年,我真的长大了,我懂的人世间的人情人性和人心了!

  好可怜!时间不会再次倒流,消逝的风景不会再次回过头来望我,哪怕看一眼,我也心甘情愿,真可怜!时光机也回不去了,未来还很漫长,只要知道你爱过我,我便心满意足了!我便不再奢求什么了

消逝的风景作文4

  从家里到锦江乐园地铁站,必会经过那条人行通道。冰冷的白色灯光,淡绿色的瓷砖道,匆匆走过的行人……一种说不出的冷清与孤独渐渐侵入了我的思绪……

  过去,这条不算长的通道两边,总会摆起大大小小的地摊,热闹非凡。最令人难忘的是在通道头上,两个专门经营贴膜的小摊互相面对,招牌一加,便为这不起眼的行业加了几分气势:左边是“贴膜天师”,右边是“贴膜祖师”,两者真是不相上下,让人忍俊不禁。慢慢往里走,各种花样数不胜数。经常会看到一个卖雨伞的爷爷,他爱吆喝着推销产品,伞就撑开放在路边;有卖小摆件的`奶奶,各种挂件*铺在一个分层的白匣子里,各种颜色亮花了眼;还有很多卖衣服的摊子,直接在道边竖起简易衣架,各式的衣服应有尽有;有几次竟还看到了卖宠物的老爷爷,小笼子里的白兔与猫咪灵巧可爱。

  我最期待的是这里的红薯摊。一辆带炉子的小车,红薯被烤得喷香,那味道隔着一条通道都闻得到,以至于地道里经常排起不算长的队。当我结束补*班晚上回家,感到饥肠辘辘时,便会到那里买一个烤红薯。摊主阿姨总笑眯眯的,脸红彤彤的,见我走过来,一个最大的红薯总已帮我放在一边。红薯热乎乎的,那香味与温度如同阿姨笑眯眯的脸,让我的心灵得到慰藉。

  有一次刚出地铁口,就猝不及防地下起了暴雨,我只好躲进地道。可过了十几分钟,雨依然没有停下的意思,我摸了摸背包,没有带伞。“小姑娘,没带伞啊?”回头,那个卖伞的爷爷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问道。“买把伞吗?很便宜的咯。”“那么就这把好了。”我指着一把透明的伞。“好嘞,8块!”我掏出手机,向那爷爷出示了支付宝付款码。“这……是啥?”爷爷愣住了。“支付宝二维码付钱啊!”我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爷爷赔着笑说:“抱歉啊,小姑娘,咱这种老年人,不太会用手机。你有现金吗?”“应该有……”我把背包翻了个底朝天,一个硬币也没找到,脸一下子就红了。“没带钱啊?你先拿去好了,钱就赶明儿付好了,不要紧的。”他看到我硬要把伞递回来,便赶忙又推回去,“钱又不算啥,你回家要紧啊!快走吧,注意安全!”“谢谢爷爷!”他笑了,拍拍我的肩,又走回地摊吆喝起来。望着手里透明的伞,我仿佛看到了爷爷明亮的心。

  后来,为了城市整洁,买伞的爷爷收起了伞,卖红薯的阿姨推走了车,所有地摊都撤走了,只剩下整洁但空荡的地道。

  不知不觉来到地道外,我猛然间似乎又闻到了烤红薯的香味。可望望四周,我只看到了耸立的高楼大厦,整洁有序。我多么希望,城市不只有冰冷的高楼大厦,还能多一分温暖,能多一分烟火气。

消逝的风景作文5

  夕阳照耀下,分外柔和的晚霞透过斑驳的枝叶洒进我眼睛的那池墨黑之中。抬眼望去,披上了一层金纱的高楼里,传送着一个又一个盲目奔波的人……

  “来来来!各位游客,这就是上海特有的建筑——金茂大厦,你看它……”我总在十一黄金周中听到诸如此类的话。秋色中傲然挺立的金茂大厦的确如此壮观,可它却挡住了太阳直射来的光线。转转酸痛的脖颈,我转身走入一家涵盖在高楼中的超市,啧啧!这耸立的各个高楼遍布上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同样有许多:旅游业因它们而发达;生活因它们便捷度大大提高;城市的外观也同样因它们变得国际化……细数,惊叹!

  等我再从大厦里出来时,已是黄昏时分。我提着大大小小的物品,踏着昏暗柔和的光线回家。走到一处转角,突然飘出来的红烧肉香味让我驻足。我好奇的走进那个狭窄的、很容易被看惯了高楼大厦的人们忽视的角落——一道浅浅的'弄堂。黄昏时分小弄堂显得格外的温柔。这条有老人家做饭身影、夹杂着浓浓温情的老弄堂紧紧牵动着我的脚步,走进……

  街角修鞋和修自行车的老人笑着,欢笑奔跑的小孩子叫着,在烟杂店门口买话梅的“花睡衣”阿姨凝望着;在二楼用竹竿敲打被子的阿婆伸长了胳膊,热血澎湃的下棋阿公瞪圆了眼睛,用“诗芬”洗长发的青年女孩弯下了腰,正在翻晒腌制的咸鱼咸肉的大婶咧开了嘴;那是一家三代,在弄堂口阳光最好的地方摆开饭桌吃饭,那是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短发女孩,用托盘盛着一瓶温过的、带姜丝的黄酒递给头发花白的老爷爷;那是在狭窄的弄堂里穿梭着的,把自行车铃摁得直响的小伙……

  眼前的一切,都是我记忆里温暖的宝藏,无不触动着我心底最温暖的所在。不知不觉地,天慢慢黑了下来,望着弄堂顶的老虎天窗、屋披上的红瓦、窗台上精心栽培的月季、滞着的衣衫、矮墙上剥落的水泥、露出锈红色的砖……我不仅想,若要真的动笔写上海弄堂,恐怕要写好久,好多……

  记忆里,我好久好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弄堂了,见到的只是一栋又一栋压抑的高楼。只是践踏在已经少之又少的弄堂上的一辆辆推土机,只是不久后矗立起来的一座又一座让人麻木的高楼。对此,我无能为力,只能惋惜。

  上海,随着弄堂的逐渐消失,小区里只有冰冷的“砰”的关门声;只有防盗门、防盗窗才是人们安全感的依靠;只有几句只是礼貌性的问候;只有永远的“安静”……我回头望望身后的钢筋森林,黯然、失色!

  那幢幢高楼的确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志,而弄堂也同样是上海人文环境的珍迹,它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民的生活,是上海文化根源。一座有一座弄堂的消失意味着上海正在迈向毫无特色的方向……有些美好,需要珍惜!

  亲爱的老弄堂,你,还好吗?

消逝的风景作文6

  我缓缓走进弄堂里,思绪又飘回了那段

  外公住在弄堂和工坊的结合处,我小时候也常常会去那里住上几天。那个时候的上海不像现在那么发达,生活条件也相对比较差。

  每当夏日炎炎的时候,我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小卖部里乘凉,小卖部的老板姓杨,有时候杨伯伯还会送我一根盐水棒冰,我就舔着棒冰观察着四周的一切。即使是烈日当空,依旧不乏下象棋的老人们,往往是两个老人在下棋,其他的们就在边上扇着扇子喝着茶水观看,这步下的好啊。老张最*棋艺进步了不少。不过我也不懂象棋只好又把头转回了小卖部里的电视机看一些动画片。

  不过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还是每天下午四五点,那个时候差不多家户户都在准备晚饭。我就迈着小短腿,蹬蹬地跑到公共厨房去,隔壁的张又在烧腌笃鲜了,一块块肥而不腻的`五花肉,配上春笋和百叶结,再加上鲜美的汤汁,令人垂涎欲滴李爷爷正在烧糖醋小排,一块块鲜艳晶莹的小排骨在锅中翻滚着,酸酸甜甜的香气渐渐飘散于整条弄堂浓郁的白雾忽地腾起,那是刘阿姨的汤面出锅了,洁白匀细的面条柔顺地躺在碗里,浇一大勺面汤,配上自制的八宝辣酱,一碗上海风味的面跃然于眼前

  差不多该开饭了,我端着一碗米饭拿上筷子,从自己家开始吃,一户户人家吃过去:张奶奶煮的腌笃鲜真香。喜欢就多吃点。而此时隔壁的应该在我家里吃她最喜欢吃的虾

  不知不觉中天黑了,彻底消失了,但弄堂里的欢声笑语却久久不消散

  时过境迁,小卖部在老小区的改造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全家和一声声礼貌的欢迎光临全家;住在那里的人们也换了一批又一批,曾经热烈的公共厨房已悄然湮没于的河流。

  缓缓走出弄堂,我回头凝望,真怀念从前的旧时光和那些消逝的风景!


消逝的风景合集5篇(扩展2)

——消逝的风景 (菁华3篇)

消逝的风景1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黄昏时的太阳已经西斜,我坐在沙发上看着黑白色的《上海滩》。听着外婆絮絮叨叨地说着她小时候的那一幕幕消失的风景

  的乡下,叫人起床的总是一声嘹亮的鸡鸣。路边的野草上总是泛着晶莹的露珠。早晨的风总有一些凉凉的,但如果带上乡下独有的气息,那就变成了甜甜的味道。人们总是在这个时候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一边锄地,一边哼着的小曲,这幅画面早已变成了早晨不变的特征。干完早活,在井水里舀上一勺,快速泼在手上,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好的早晨。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午后稚嫩的童声传来,果然是那群孩子在跳皮筋。那个穿白色衣服的女孩梳着两个羊角辫,随着她一跳一跃,羊角辫也上下飞舞着,小皮鞋踏在地上的清脆而好听;这时候,也总有一群男孩子在滚铁环、斗蛐蛐,他们抓着铁环钩,奋力地奔跑着,叮铃的声音和稚嫩的欢呼组成了午后最好听的交响曲。

  傍晚,天边被夕阳染红了,袅袅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我坐在炉膛边上,用蒲扇扇着火,木块在里面燃烧着,木块在火焰的照耀下变成了深红色,再慢慢灼烧成炭黑色;不停传出噼噼啪啪的声音,陪着灶头上的冒泡声,让人不得不期待一会的。待出锅,我们就把饭搬到外面的大桌子上去,上面已经摆上了邻居们的菜。吃饭的时候,小孩子总是最的,每一道菜都是我们的最爱,外婆总把扣三丝分出一半给我们,邻居阿婆总把鸡骨酱夹到我们碗里,阿伯总是把最大的蟹粉狮子头留给我们。喝一口酒酿,吃一块红烧肉,听阿婆在旁边咿咿呀呀地唱着越剧《金陵塔》,别提多惬意了。

  一年前,拆迁了,外公外婆也搬到了西渡,与自己生活了40余年的的乡亲各奔东西。最后一次到外婆的新家去,屋子里亮堂堂的,却少了和邻居斗嘴时的烟火气息;厨房里都是煤气灶,做出来的饭也少了一丝木香,每次我都乐于欣赏的炊烟,也都会被油烟机吸走。

  浪奔,浪流《上海滩》的第一集在中过去了。我走到窗边,想开了一天空调后通通风。看到窗外的霓虹灯,听着街上熙熙攘攘的声音,回想起这么多年都活在市井的气息当中,我感觉乡村的烟火气也必不可少。

消逝的风景2

  我家在农村,那一排的大瓦房整齐地陈列着,那坑坑洼洼的泥路崎岖不*,那大片的稻田,似乎都成了农村的标志。然而,就是这些农村的标志现已成为消逝的风景。

  农村啊!你并没有高耸的大厦,没有蜿蜒的高架桥,也没有车水马龙的汽车、人来人往的商场,更没有路边绚烂的霓虹灯,这就是你,孕育了*凡,等待人们去开拓。

  然而,我只想回到童年中的那个你。那一天,天是那么的蔚蓝,云朵是那么的洁白,没有萧瑟的.秋风,只有如火球般的太阳。然而,秋姑娘带来的一大片金黄的稻田,使村里的农民都笑开了怀,纷纷拿上镰刀赤着脚下田收稻。而我在我家稻田边欢乐地追赶着蜻蜓,我的欢声笑语让母亲不禁挺起弯曲的脊梁,向我投来那微微上扬的嘴角。我仍仰着头追赶着触手可及的蜻蜓,不一会儿,我的汗就如黄豆般渗出。我回首看我那正收稻的母亲,母亲用手拭去额头的汗水,脸变得又黑又红,可还是不停歇。天色渐渐暗下来,那鱼鳞般的晚霞布满天空,母亲终于将稻子都收好了,可稻子上的麦芒刺痛着母亲,尽管用手拍去,但那麦芒就像胶水般粘着母亲的手臂,让母亲感觉又痒又痛,而母亲收好的稻子就是我家明年的米饭。只要看到那稻子,使我想起母亲痛苦的样子,我就不喜欢吃米饭,就为这个原因,我被母亲狠狠批评了一顿。

  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米饭是母亲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倾注了母亲的心血,我不应该浪费母亲的汗水和心血。后来,我渐渐喜欢上吃米饭,而当我不想吃米饭时,脑中闪现过母亲收稻时那瘦小的身躯,那黝黑的皮肤,那黑斑如枯竹似的手,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把米饭送入口中,品味那一丝丝的甜味儿,品味母亲的汗水和心血。

  然而现在已经没有那一大片的稻田,没有农民们传递喜悦的微笑,没有在稻田边追蜻蜓时的快乐,一切都变成我童年记忆里那模糊不清的画面。而今,柏油马路代替了坑坑洼洼的泥路,路面上驶过的是一辆又一辆的高级轿车,街头的傍晚闪现着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我知道这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进步,但,我仍向往那消逝的风景,向往那农村生活,向往那欢乐的时光……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那消逝的风景,尽管朴实无华,但这消逝的风景永远存在于我的童年记忆中……

消逝的风景3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梦:我悠闲的走在马路上,道路两旁的树木,枝叶葳蕤,郁郁葱葱。清晨,灿烂的阳光洒落,嫩绿的树叶泛着点点荧光,吸一口清新空气,感觉那味儿都是甜的……

  走着走着,来到前面的花丛中。各种各样的鲜花竞相盛开,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的花朵,叫也叫不出的花名;各色各样的蝴蝶在它们周围翩翩起舞,像一个个小精灵,让我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就在我还沉浸其中独自陶醉的时候,抬头看见了前面一片如茵的开阔的绿草地。于是我突发奇想,想赤足感受一下草地的柔软舒适。发力狂奔了一阵,突然一不留神摔了一跤,跌在了草地上,但丝毫没有感到一点点的痛,定下心神一看,周围的草叶上还满是露珠,晶莹剔透,似珍珠一样大小,一股香甜的青草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好想尝一口啊……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那雨,像针一样,似雾一般,好舒服……

  然而,美梦忽然被惊醒了……

  路两旁依然是绿树成行,可过往车辆来回的长鸣,让它们弯起了腰,黄了叶片,让它们不再参天,道旁的垃圾更是让我感到难过,让我不安……

  花儿不再到处绽放,而只是在温室中,虽说也是万紫千红,却又有着不同的感觉,什么不同呢?我思索着,许是它们绽放的方式,许是它们绽放的意义……

  草皮也代替了草地,不再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取而代之的是点点的颓废,不再有赤足奔跑的孩童,不再有欢声笑语,露珠的圆润,青草的香甜……

  为什么会这样?树木不再挺拔,花儿不再芬芳,草地不再绿茵?为什么这些美丽的风景在一点点从我的视野中消失?

  因为我们,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利益,不顾一切地破坏自然。然而,等到我们醒悟时,补救时,也许已经有点晚了……我们为树木修枝剪叶,可没有发现树木需要的是阳光,是雨露;我们将花儿放在温室中培养,孰不知,风雨中的花朵,才能绽放得最美;我们拔除杂草,修剪草坪,为草叶灌溉,可是,小草想要的只是清晨的露水,孩子们的笑语……

  一切都在变,变得让我烦躁不安……美丽的风景在慢慢地消逝,留在我美好的记忆中,哎,那些参天的大树,鲜艳的百花,如茵的绿草 ……以后怕只能在梦中欣赏……


消逝的风景合集5篇(扩展3)

——消逝的风景作文800字合集5篇

  消逝的风景作文800字 1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黄昏时的太阳已经西斜,我坐在沙发上看着黑白色的《上海滩》。听着外婆絮絮叨叨地说着她小时候的那一幕幕消失的风景

  的乡下,叫人起床的总是一声嘹亮的鸡鸣。路边的野草上总是泛着晶莹的露珠。早晨的风总有一些凉凉的,但如果带上乡下独有的气息,那就变成了甜甜的味道。人们总是在这个时候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一边锄地,一边哼着的小曲,这幅画面早已变成了早晨不变的特征。干完早活,在井水里舀上一勺,快速泼在手上,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好的早晨。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午后稚嫩的童声传来,果然是那群孩子在跳皮筋。那个穿白色衣服的女孩梳着两个羊角辫,随着她一跳一跃,羊角辫也上下飞舞着,小皮鞋踏在地上的清脆而好听;这时候,也总有一群男孩子在滚铁环、斗蛐蛐,他们抓着铁环钩,奋力地奔跑着,叮铃的声音和稚嫩的欢呼组成了午后最好听的交响曲。

  傍晚,天边被夕阳染红了,袅袅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我坐在炉膛边上,用蒲扇扇着火,木块在里面燃烧着,木块在火焰的照耀下变成了深红色,再慢慢灼烧成炭黑色;不停传出噼噼啪啪的声音,陪着灶头上的冒泡声,让人不得不期待一会的。待出锅,我们就把饭搬到外面的大桌子上去,上面已经摆上了邻居们的菜。吃饭的时候,小孩子总是最的,每一道菜都是我们的最爱,外婆总把扣三丝分出一半给我们,邻居阿婆总把鸡骨酱夹到我们碗里,阿伯总是把最大的蟹粉狮子头留给我们。喝一口酒酿,吃一块红烧肉,听阿婆在旁边咿咿呀呀地唱着越剧《金陵塔》,别提多惬意了。

  一年前,拆迁了,外公外婆也搬到了西渡,与自己生活了40余年的的乡亲各奔东西。最后一次到外婆的新家去,屋子里亮堂堂的,却少了和邻居斗嘴时的烟火气息;厨房里都是煤气灶,做出来的饭也少了一丝木香,每次我都乐于欣赏的炊烟,也都会被油烟机吸走。

  浪奔,浪流《上海滩》的第一集在中过去了。我走到窗边,想开了一天空调后通通风。看到窗外的霓虹灯,听着街上熙熙攘攘的声音,回想起这么多年都活在市井的气息当中,我感觉乡村的烟火气也必不可少。

  消逝的风景作文800字 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幕风景逝去了不必忧伤,更多同样的风景会在前方等你。

  小时候,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建筑,是书报亭。记忆中,一座座红色的东方书报亭,总是立在秋日的余晖中,迎着法国梧桐的纷纷落叶,敞开两扇摆满杂志的门,像一本厚重的书。亭主总是会坐在里面,从面前的书推中捡出一张《新民晚报》,嘴里叼支烟,悠闲地读着。放学后,我常与小伙伴们路过那里,替家里买一份报,或是诸如《读者》的杂志,然后得寸进尺地翻看起画报和漫画书来。偶尔有十分有趣的便凑钱买了,在树荫下一块儿读,一块儿嗅着浓郁的墨香。这一抹风景烙进了我的童年。

  一个寻常的暑假后,当我再次来到书报亭,发现那一抹暗红的风景就此逝去,消失得无声无息。惆怅在我心中萦绕了许久,直到那家图书馆的出现。

  黄昏,我走进图书馆。图书馆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一扇扇紧闭的玻璃窗,将这图书馆与纷杂的尘世隔绝。几排书架静静地立着,仿佛睡着了一般,却又顽皮地阳光割成整齐的碎块。抬起头来,满目都是琳琅的世界文学经典、中国文学经典、儿童文学、乡村文学良久,我挑出一本《顾城的诗》,靠着书架坐下,细细品读起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随着诗人的目光寻找光明;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我循着诗人的足迹走出迷茫。一口气读得尽兴,我抬头才发现,暮色已渐浓。而我身边,则是另一种风景:书架边坐着不少读书人,一旁的小桌前人更是不少。有几个大学生样的人,眉头紧锁,满脸紧绷,还在一边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几个人着很悠闲的靠着椅子,双手捧着书,眼中似乎透着光;还有几个人站在窗边看书,脸上映着晚霞,夕阳打在书上,从金灿灿的封面上依稀看到:《飞鸟集》。我将书放回书架,正准备离开。回过头又看了一眼专注于阅读的人们,这宁静的风景让我忽然想起了那曾经的一抹暗红色,原来,它还在,并未消失。

  在宇宙的心脏,燃烧过一颗巨星。他燃尽了最后一簇,像礼花飘散太空。但光明并没有消逝,黑暗并没有得逞。一千条燃烧的银河继承了它的生命!正如这诗中的巨星,书报亭的风景已然黯淡,图书馆中的风景继承了他的使命。纸质书文化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永不消失。

  消逝的风景作文800字 3

  不知何时,校门口来了一位卖烤红薯的老。每天下午放学很多同都会在红薯摊前排起队,形成一道带着香甜气息的线。

  她做的烤红薯别有一番风味,自从她在门口摆摊,原本冷清的校门口就变得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仿佛是循这香味而来的!她烤的红薯外皮脆脆的,不想外卖的烤红薯般皮是软软的。轻轻拨开紫红色的外皮,咬一口金黄色的红薯,红薯的焦香味伴随着甜味一起沁入味蕾,红薯在口,香甜在心。

  老奶奶的脸圆圆的,颧骨和鼻尖总会构造出充满慈爱的笑容。她也有些圆圆的,给人一种憨实的感觉。烤红薯的火炉里,一簇簇燃烧的火焰,与黑炭夹杂在一起,冒出一缕缕乳白色的烟,为在寒风中赶路的人们增添了一丝。来,喝点水!有的时候,她怕顾客吃了太干,拿出纸杯,为顾客倒上满满一杯温热的水。小心点儿!别烫着!还有的时候,她怕刚刚烤出来的红薯烫着顾客,就多拿一张纸给人包着。

  寒风刺骨,犹如一根根冰针扎进我的心里。那天下午长笛考级失利,走回家都是我心不在焉地往家踱着:怎么办怎么办,该怎么跟交代?于是,一直往前走,路过卖烤红薯的老奶奶的摊位,她一直在叫我,但我好像没有听见,一直沉浸在自责的世界里

  忽然,有挡在了我面前,我不耐烦地说到:走开,别挡我路。你要吃烤红薯吗?熟悉的再次回响在耳边。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那位老奶奶:对不对不起奶奶,刚刚这么没有礼貌的跟你说话。我回过神来,接过奶奶手中的红薯,吃完,还是迟迟不久不肯回家。奶奶=好像是看出了我的心事:发生什么事了?可以跟奶奶吗?于是我跟奶奶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奶奶听后,轻轻地拍了拍了我的肩膀:小姑娘,失败没关系,最主要是态度。你看,春夏秋冬,我都在摆摊。可一到,便没有生意,你说我夏天还要出来摆摊吗?当然要啊!一年,生意才会越来越好啊!奶奶一语惊醒了我,我要向奶奶一样,做事贵在坚持。在那个寒冷的下午,奶奶给了我许多能量,让我心里感觉特别的温暖

  很快,来临了,万物复苏,撒到大地上,暖暖地照耀着花,微风轻轻吹拂过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所有一切都安好,只是卖烤红薯奶奶的身影因为生病,回了

  从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看到校门口的那道带着香甜与温暖的风景,也再也没有吃到那天下午好吃的烤红薯了。但我相信,老奶奶和她的烤红薯,还有校门口那道风景,会像一束温暖的光,保存在我的里,长久不变。

  消逝的风景作文800字 4

  那一抹火红的身影,渐渐在大街小巷中消逝,但市井之间的书香气,却化作了一道风景,永不消逝。

  梧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湛蓝的天空不见一丝云彩。曾经的放学路上,矗立着一间火红的小亭子,那是东方书报亭。花花绿绿的报刊、书籍仿佛墙纸一般,整齐得布满亭子的三面墙,而当天最新鲜、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日报、周刊,则占据了前面柜台的C位。店主伯伯总是被包围在报刊之中,听着收音机,翻看最新的《新民晚报》。伯伯,《读者》和《意林》还有吗?我还来不及走进亭中,便在窗外喊了一声。早就知道你会来,你的两本早给你留好了。伯伯从窗口探出身子,递出两本最新的杂志。我迫不及待得接过,站在小亭子门口开始翻看,指尖在纸张中一页页划过,书香味萦绕在身旁,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赶紧回去吃饭了,天都快黑了。每次伯伯笑眯眯地赶我时,我吐吐舌头,牢牢抱着杂志朝家跑去。那时,东方书报亭充斥于大街小巷,书香随手可得,那火红的亭子,那清香的油墨,在我眼中是永不消逝的一道风景。

  家中的报刊、书籍越堆越多,网购越来越方便。不知从何时起,那一抹抹火红的身影渐渐消逝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

  在一阵喧嚣之后,家门口出现了一幢图书馆。一排一排整齐的书架,一张一张供人阅读的书桌,一盆一盆精心修剪的绿植走进图书馆,浮躁的心沉静了下来。我轻轻走过书架,生怕打扰到其他读者,打破那份宁静。我走到外国经典的书架上,挑选了一本《简爱》,那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能被你的同伴们所爱,并感觉到自己的到来能给他们增添一份愉悦,再没有什么快乐能与此相比我沉浸简爱追求自尊自主的故事情节中。不经意间抬头环顾四周,每个人都专注阅读着:一位两鬓白发的老人带着老花镜,边看边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年轻人捧着《经济学20讲》,时而皱眉、时而点头;几个小孩子凑在一起翻看着绘本,其中一个用手指着字,小声地念着在这里,读者们仿佛正在与书中的人物对话,正在与作者进行着一场交流,在这富有书香的空间里,我们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东方书报亭虽然消失了,但人们在书香气中,与文字相互碰撞的愿望和现实却并未消逝,一家家实体书店,一座座图书馆越开越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纸质阅读,那是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

  消逝的风景作文800字 5

  我家在农村,那一排的大瓦房整齐地陈列着,那坑坑洼洼的泥路崎岖不*,那大片的稻田,似乎都成了农村的标志。然而,就是这些农村的标志现已成为消逝的风景。

  农村啊!你并没有高耸的大厦,没有蜿蜒的高架桥,也没有车水马龙的汽车、人来人往的商场,更没有路边绚烂的霓虹灯,这就是你,孕育了*凡,等待人们去开拓。

  然而,我只想回到童年中的那个你。那一天,天是那么的蔚蓝,云朵是那么的洁白,没有萧瑟的秋风,只有如火球般的太阳。然而,秋姑娘带来的一大片金黄的稻田,使村里的农民都笑开了怀,纷纷拿上镰刀赤着脚下田收稻。而我在我家稻田边欢乐地追赶着蜻蜓,我的欢声笑语让母亲不禁挺起弯曲的脊梁,向我投来那微微上扬的嘴角。我仍仰着头追赶着触手可及的蜻蜓,不一会儿,我的汗就如黄豆般渗出。我回首看我那正收稻的母亲,母亲用手拭去额头的汗水,脸变得又黑又红,可还是不停歇。天色渐渐暗下来,那鱼鳞般的晚霞布满天空,母亲终于将稻子都收好了,可稻子上的麦芒刺痛着母亲,尽管用手拍去,但那麦芒就像胶水般粘着母亲的手臂,让母亲感觉又痒又痛,而母亲收好的稻子就是我家明年的米饭。只要看到那稻子,使我想起母亲痛苦的样子,我就不喜欢吃米饭,就为这个原因,我被母亲狠狠批评了一顿。

  可是,现在回想起来,那米饭是母亲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倾注了母亲的心血,我不应该浪费母亲的汗水和心血。后来,我渐渐喜欢上吃米饭,而当我不想吃米饭时,脑中闪现过母亲收稻时那瘦小的身躯,那黝黑的皮肤,那黑斑如枯竹似的手,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把米饭送入口中,品味那一丝丝的甜味儿,品味母亲的汗水和心血。

  然而现在已经没有那一大片的稻田,没有农民们传递喜悦的微笑,没有在稻田边追蜻蜓时的快乐,一切都变成我童年记忆里那模糊不清的画面。而今,柏油马路代替了坑坑洼洼的泥路,路面上驶过的是一辆又一辆的高级轿车,街头的傍晚闪现着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我知道这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进步,但,我仍向往那消逝的风景,向往那农村生活,向往那欢乐的时光……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那消逝的风景,尽管朴实无华,但这消逝的风景永远存在于我的童年记忆中……


消逝的风景合集5篇(扩展4)

——消逝的风景作文6篇

  风过了,落叶依旧;雪化了,水迹犹存;太阳隐了,余热仍然。一些风景消逝了,但它们也永远地刻在了我们的心底。

  放学了,我走到校门口,耳边是淅淅沥沥的雨声。环顾四周,并未发现妈妈的身影,我拿出书包里的定位电话,在一棵法国梧桐下拨通了号码……猛然想起,这里曾有过一个电话亭。

  大约在几年前,电话亭还未完全没落,上学路上就有一个。红色的长方体嵌着几块玻璃,优雅而端庄。尽管电话亭的铁壳子有些生锈,尽管有两三块玻璃裂了,尽管电话机有上世纪的时代感。在那时看,这还是一些永远不会变的建筑,像那街边的'法国梧桐,尽管落叶萧萧,但仍会焕发新的活力。

  可是,它真的会吗?

  记忆中,总是在放学的时候有人用电话亭。夕阳中,阳光透过玻璃留下斑驳碎影,被依稀一个人的影子遮住了大半,或是打电话给家长的刚放学的学生,或是老人,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我也用过一次电话亭,那次放学时,妈妈并没能准时来接我。我从同学那儿借了一块钱,投进去,拨了号,听筒沉默了一会儿,传来等待的提示音,我看着那夕阳中有些发亮的淡黄色灯罩,心中莫名生出一些惆怅。

  那段记忆中的电话亭,随着夕阳一起黯淡下去了,逐渐归路黑夜,并且再也没有重现于光明之中。

  似乎是一个暑假,也似乎是一夜之间,这间电话亭消失在了我的视线中,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地基供人们凭吊,再后来,那地基也被抹去了。但我知道,它在我心中还有一小截残影,矗立在夕阳残照中。那里,有一个不清楚的人影,时在时去,旁边也有一棵法国梧桐,并且总是落叶纷纷。

  又是一个黄昏,散步时路过那电话亭的原址,阳光依旧闪耀着,法国梧桐在风中沙沙摇曳,电话亭却已为时代所摈弃。科技不断进步,该过去的总会过去,人类的脚步从不停歇,时代的车轮永不逆转。很多事,就想那电话亭一样,可以怀念,不必停留。

  曾经,有一个地方,让我流连忘返。它,带给了我孩提的快乐与纯真;它,带给了我一段美好得如梦似幻的时光;它,也给我带来了永生难忘的记忆——“梦幻小岛”。

  当然,“梦幻小岛”只是我呼它的名字,但是它真正的名字我却如何也想不起来了。也许是因为当时年龄太小,也许是因为总呼它“梦幻小岛”,总之位于安徽的它是我童年最美好的一切……

  “梦幻小岛”是个四面环湖的小岛,想必现在已很少有这样的小岛了,所以想进入小岛还得划船进来。一进入小岛,那“篱笆花”便鲜艳地出现在眼帘。温柔的风吹过,麦浪翻滚,清香的气息便幽幽散开,那无际的金色海洋越发地令人觉得心旷神怡。

  爸爸和妈妈时常带着幼小的我来到青青的草坡上晒太阳,我至今还记得那阳光的温暖,花儿的芬芳。每每这时,我便在那草坡上跑起来,去追逐那蜻蜓、蝴蝶与蜜蜂,无忧无虑的.笑容在我的脸上荡漾。其实现在的我是很怕那些虫子的,也真不知小时候是怎样的胆子大。或许是小时候的天真无邪,觉得任何的生物都与爸爸妈妈一般温柔和善良。偶尔被虫子咬了,爸爸妈妈心痛的不行。而在那疼痛过后呢,我依然热爱大自然,觉得这只是大自然对我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在“梦幻小岛”的我家后面,有一片像葫芦一样的小湖。湖边长着一棵桃树,就好像那桃树很喜欢小湖,一直很低很低地沿着小湖生长,树干非常贴*水面,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异常奇特!那桃树长得极茂盛,每年都会结数不清的桃子。而爸爸呢,也每年去摘那桃子。那桃子的确令人爱不释口,咬一口,清甜的汁水涌出来,脆脆的桃肉经细细品味后定会桃香四溢。

  后来大约三、四岁时,我家移居到了上海,听父母说是因为上海的教学质量好。

  过了七年半,我又一次重返安徽,寻找记载了我四年快乐时光的“梦幻小岛”。树木被锯得差不多了,那棵桃树也不知去了哪儿,金色的麦浪和青青的草坡不翼而飞,只有裸露着岩石的泥土。蝴蝶、蜻蜓与蜜蜂呢?不见了它们以往快乐的身影。望着这座小岛,我陷入了长思……这是“梦幻小岛”吗?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梦幻小岛”已被大楼所吞噬。从前的“梦幻小岛”是这么*,又是这么遥远。看来,我只能在梦里寻觅它的身影了……

  有沉淀的泪终汇入江河湖海。那些离逝的回忆如炊烟般飘散,所

  ——题记

  一弯朦胧的月亮正从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河系里。爷爷,我知道,这四年来,我一直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时间倒流15年,我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安静的躺在你的怀里;你一边做奇怪状的表情逗我,一边抱着我摇啊摇!爷爷,我这么爱笑,当时你给惯的。

  时间倒流11年,“爷爷,我不去上幼儿园,不去!我们回家玩游戏好不好?爷爷!”我小小的手拽着爷爷瘦瘦的手臂,可你坚决不让,一狠心地,你把我拽到老师面前,我哭,不停地哭,可是你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只是我还看见你的'眼睛像兔子的眼睛一样,是进沙子了么?

  时间倒流5年,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我安静的躺在病床上,你的眼睛又一次红红的,我那时并比知道我要面临的是什么,因为我坚信,坚信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会义无反顾的站在我身旁。那时,你安慰我说:“丫头,等会叔叔阿姨就会把你的眼睛医好的,你要乖乖的听他们的话,不要淘气啊!醒来就可以看见爷爷了啊!”说完,你抚了抚我的头发,望着我被推进手术室。

  时间倒流4年,爷爷,你真的不要我了么?怎么都开始不理我了?天堂那里是不是有很多糖吃啊!爷爷真偏心,要吃糖就不要我了,我还想每天晚上都捏着你的耳朵,听你唱《鲁冰花》入睡呢!你不能走啊!你是不是开始不爱这首歌,也开始不爱我了!你不是说你要看着我上大学的么?你不是说以后要看我当上老师的么?你根本就不遵守诺言!

  时间倒流2年,爷爷,你在那头好好么?我上初一了,我是个小大人了,再也不是那整天只会傻笑的丫头片子了,你看见我了么?你有在保护我么?一定有的!相信你还在这里,从不曾离去,我们都很好,只是我好想好想你,好想好想再看看你的脸颊,好想好想再抱抱你,好像好想和你说一次:“爷爷,我好想你!”只是我好可怜,你都听不见!

  时间倒流2小时,爷爷,这次阶段考我考差了,很差很差!差到我无法形容,差到我只有拼命地读书来麻痹自己。奶奶很生气,父母却没有怪我,这不禁让我感到更惭愧。此刻,我又想起了你,你一定不会骂我的,你一定会抚着我的长发说:“没事,丫头,下次努力!”你就是这般的爱我,爱到我都长不大,只是这些年,我真的长大了,我懂的人世间的人情人性和人心了!

  好可怜!时间不会再次倒流,消逝的风景不会再次回过头来望我,哪怕看一眼,我也心甘情愿,真可怜!时光机也回不去了,未来还很漫长,只要知道你爱过我,我便心满意足了!我便不再奢求什么了

  从家里到锦江乐园地铁站,必会经过那条人行通道。冰冷的白色灯光,淡绿色的瓷砖道,匆匆走过的行人……一种说不出的冷清与孤独渐渐侵入了我的思绪……

  过去,这条不算长的通道两边,总会摆起大大小小的地摊,热闹非凡。最令人难忘的是在通道头上,两个专门经营贴膜的小摊互相面对,招牌一加,便为这不起眼的行业加了几分气势:左边是“贴膜天师”,右边是“贴膜祖师”,两者真是不相上下,让人忍俊不禁。慢慢往里走,各种花样数不胜数。经常会看到一个卖雨伞的爷爷,他爱吆喝着推销产品,伞就撑开放在路边;有卖小摆件的`奶奶,各种挂件*铺在一个分层的白匣子里,各种颜色亮花了眼;还有很多卖衣服的摊子,直接在道边竖起简易衣架,各式的衣服应有尽有;有几次竟还看到了卖宠物的老爷爷,小笼子里的白兔与猫咪灵巧可爱。

  我最期待的是这里的红薯摊。一辆带炉子的小车,红薯被烤得喷香,那味道隔着一条通道都闻得到,以至于地道里经常排起不算长的队。当我结束补*班晚上回家,感到饥肠辘辘时,便会到那里买一个烤红薯。摊主阿姨总笑眯眯的,脸红彤彤的,见我走过来,一个最大的红薯总已帮我放在一边。红薯热乎乎的,那香味与温度如同阿姨笑眯眯的脸,让我的心灵得到慰藉。

  有一次刚出地铁口,就猝不及防地下起了暴雨,我只好躲进地道。可过了十几分钟,雨依然没有停下的意思,我摸了摸背包,没有带伞。“小姑娘,没带伞啊?”回头,那个卖伞的爷爷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问道。“买把伞吗?很便宜的咯。”“那么就这把好了。”我指着一把透明的伞。“好嘞,8块!”我掏出手机,向那爷爷出示了支付宝付款码。“这……是啥?”爷爷愣住了。“支付宝二维码付钱啊!”我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爷爷赔着笑说:“抱歉啊,小姑娘,咱这种老年人,不太会用手机。你有现金吗?”“应该有……”我把背包翻了个底朝天,一个硬币也没找到,脸一下子就红了。“没带钱啊?你先拿去好了,钱就赶明儿付好了,不要紧的。”他看到我硬要把伞递回来,便赶忙又推回去,“钱又不算啥,你回家要紧啊!快走吧,注意安全!”“谢谢爷爷!”他笑了,拍拍我的肩,又走回地摊吆喝起来。望着手里透明的伞,我仿佛看到了爷爷明亮的心。

  后来,为了城市整洁,买伞的爷爷收起了伞,卖红薯的阿姨推走了车,所有地摊都撤走了,只剩下整洁但空荡的地道。

  不知不觉来到地道外,我猛然间似乎又闻到了烤红薯的香味。可望望四周,我只看到了耸立的高楼大厦,整洁有序。我多么希望,城市不只有冰冷的高楼大厦,还能多一分温暖,能多一分烟火气。

  夕阳照耀下,分外柔和的晚霞透过斑驳的枝叶洒进我眼睛的那池墨黑之中。抬眼望去,披上了一层金纱的高楼里,传送着一个又一个盲目奔波的人……

  “来来来!各位游客,这就是上海特有的建筑——金茂大厦,你看它……”我总在十一黄金周中听到诸如此类的话。秋色中傲然挺立的金茂大厦的确如此壮观,可它却挡住了太阳直射来的光线。转转酸痛的脖颈,我转身走入一家涵盖在高楼中的超市,啧啧!这耸立的各个高楼遍布上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同样有许多:旅游业因它们而发达;生活因它们便捷度大大提高;城市的外观也同样因它们变得国际化……细数,惊叹!

  等我再从大厦里出来时,已是黄昏时分。我提着大大小小的物品,踏着昏暗柔和的光线回家。走到一处转角,突然飘出来的红烧肉香味让我驻足。我好奇的走进那个狭窄的、很容易被看惯了高楼大厦的人们忽视的角落——一道浅浅的'弄堂。黄昏时分小弄堂显得格外的温柔。这条有老人家做饭身影、夹杂着浓浓温情的老弄堂紧紧牵动着我的脚步,走进……

  街角修鞋和修自行车的老人笑着,欢笑奔跑的小孩子叫着,在烟杂店门口买话梅的“花睡衣”阿姨凝望着;在二楼用竹竿敲打被子的阿婆伸长了胳膊,热血澎湃的下棋阿公瞪圆了眼睛,用“诗芬”洗长发的青年女孩弯下了腰,正在翻晒腌制的咸鱼咸肉的大婶咧开了嘴;那是一家三代,在弄堂口阳光最好的地方摆开饭桌吃饭,那是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短发女孩,用托盘盛着一瓶温过的、带姜丝的黄酒递给头发花白的老爷爷;那是在狭窄的弄堂里穿梭着的,把自行车铃摁得直响的小伙……

  眼前的一切,都是我记忆里温暖的宝藏,无不触动着我心底最温暖的所在。不知不觉地,天慢慢黑了下来,望着弄堂顶的老虎天窗、屋披上的红瓦、窗台上精心栽培的月季、滞着的衣衫、矮墙上剥落的水泥、露出锈红色的砖……我不仅想,若要真的动笔写上海弄堂,恐怕要写好久,好多……

  记忆里,我好久好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弄堂了,见到的只是一栋又一栋压抑的高楼。只是践踏在已经少之又少的弄堂上的一辆辆推土机,只是不久后矗立起来的一座又一座让人麻木的高楼。对此,我无能为力,只能惋惜。

  上海,随着弄堂的逐渐消失,小区里只有冰冷的“砰”的关门声;只有防盗门、防盗窗才是人们安全感的依靠;只有几句只是礼貌性的问候;只有永远的“安静”……我回头望望身后的钢筋森林,黯然、失色!

  那幢幢高楼的确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标志,而弄堂也同样是上海人文环境的珍迹,它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民的生活,是上海文化根源。一座有一座弄堂的消失意味着上海正在迈向毫无特色的方向……有些美好,需要珍惜!

  亲爱的老弄堂,你,还好吗?

  我缓缓走进弄堂里,思绪又飘回了那段

  外公住在弄堂和工坊的结合处,我小时候也常常会去那里住上几天。那个时候的上海不像现在那么发达,生活条件也相对比较差。

  每当夏日炎炎的时候,我总是搬个小板凳坐在小卖部里乘凉,小卖部的老板姓杨,有时候杨伯伯还会送我一根盐水棒冰,我就舔着棒冰观察着四周的一切。即使是烈日当空,依旧不乏下象棋的老人们,往往是两个老人在下棋,其他的们就在边上扇着扇子喝着茶水观看,这步下的好啊。老张最*棋艺进步了不少。不过我也不懂象棋只好又把头转回了小卖部里的电视机看一些动画片。

  不过我小时候最喜欢的还是每天下午四五点,那个时候差不多家户户都在准备晚饭。我就迈着小短腿,蹬蹬地跑到公共厨房去,隔壁的张又在烧腌笃鲜了,一块块肥而不腻的`五花肉,配上春笋和百叶结,再加上鲜美的汤汁,令人垂涎欲滴李爷爷正在烧糖醋小排,一块块鲜艳晶莹的小排骨在锅中翻滚着,酸酸甜甜的香气渐渐飘散于整条弄堂浓郁的白雾忽地腾起,那是刘阿姨的汤面出锅了,洁白匀细的面条柔顺地躺在碗里,浇一大勺面汤,配上自制的八宝辣酱,一碗上海风味的面跃然于眼前

  差不多该开饭了,我端着一碗米饭拿上筷子,从自己家开始吃,一户户人家吃过去:张奶奶煮的腌笃鲜真香。喜欢就多吃点。而此时隔壁的应该在我家里吃她最喜欢吃的虾

  不知不觉中天黑了,彻底消失了,但弄堂里的欢声笑语却久久不消散

  时过境迁,小卖部在老小区的改造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全家和一声声礼貌的欢迎光临全家;住在那里的人们也换了一批又一批,曾经热烈的公共厨房已悄然湮没于的河流。

  缓缓走出弄堂,我回头凝望,真怀念从前的旧时光和那些消逝的风景!


消逝的风景合集5篇(扩展5)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菁华5篇)

  童年是个充满梦幻而又色彩斑斓的名字,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我的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如果说人生如天空般广阔,那么童年的那些美好一定是夜空的星辰,绚烂了我的人生。可是,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我思绪万千:在我的童年中有哪几颗星星是真正的闪耀;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正值童年,我应该如何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璀璨呢?

  一、让孩子多几分童真

  尼尔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化的儿童”。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它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使**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如果尼尔能够经历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化更加彻底啦!

  “闺女,别宅在家里,我到楼下运动一下。”“妈妈你去运动吧,把手机留给我作伴。”

  作文课上我问:“你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什么呢?”学生答:“王者荣耀”、“我的世界”、“跑跑酷”......

  网络上内容鱼龙混杂,大部分是针对**的,可是意外地也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渐渐地,孩子们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运动,孩子们的思想和**一起受到同样内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们早早地架上了“望远镜”,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是当人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越实足年龄从而跨越了童真,这样真的好吗?

  让时间的年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教室门前有小伙伴们跳房子的身影,铃声响起也要迅速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们挤在教室后面黑板下玩石头剪子布,取其名曰“挣皇帝”。六一儿童节时,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转呼啦圈比赛那是无上的荣耀,我不但能用腰部来转,还能能用脖子转、手腕转、腿弯转和脚踝转。周末时,我们在家门后比赛跳绳、比赛扔毽子、玩过家家、打玻璃球,那一大盒赢来的玻璃球曾让我成为了小伙伴们推崇的“偶像”。寒假里,我们盼望下雪,打雪仗堆雪人,虽然鞋子湿了是要被家长骂的,可是快乐总是占了优势;暑假里,我们偷偷到海边洗澡,皮肤被晒伤,即使现在也保持着小麦色,可是我从来也没有后悔过,因为畅游嬉戏的痛快实在是让人心神往之......跑呀、跳呀、疯呀、乐呀,天真快乐充溢着我的童年,虽然在大人们看来傻里傻气但是那样的童年是接地气的,也是让我到现在也回味无穷的。

  看看我们的孩子和学生们,他们离开了手机电脑,会玩吗?当他们真正到了成年时,还能记得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吗?就现状而言,让孩子们学会玩是需要我们去引领的,教孩子学会玩和教孩子学会学*是同样重要。让孩子们抬起头,到大自然中结伴玩耍;让孩子们跑起来,在校园中挥洒汗水强身健体;让孩子们真正玩起来,让他们的童年多积累些美好;让孩子们动起来吧,让他们在玩中慢慢成长。

  二、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摇篮

  “阅读和写作促进了个体的思考,强化了自我意识,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更是导致童年重新开花结果的种子。”尼尔告诉我们:印刷出现以后,大多数未成年人必须通过识字进入印刷世界,逐渐了解“秘密”才能变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学校开始重新被创造,童年的概念重新出现并最终成型。简言之,书籍是促进儿童成长的摇篮,这也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

  记得我的童年时代是在那一箱子的“小画书”中泡大的,家里不知道从哪里得来了一箱子“小画书”,每本约64开纸张大小,一本讲一个故事,每页上半夜是黑白画面,画面下面是两行内容简介。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那箱小册子被我翻来覆去地翻过了无数遍,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有“武松打虎”“哪吒闹海”“白求恩大夫”等这些让我长见识的故事,故事中不少主人公成了我心中的英雄,模仿英雄的动作和语言,我乐此不疲。

  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书籍的品种繁多了,但调查表明,不少学生阅读现状特别是课外阅读令人担忧,主要问题是面窄、量少、不得法。多数学生偏重于那些流行的漫画、科幻小说等,而对文学、科技类等文章却很少涉猎;大部分学生阅读量远远不达标;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每日阅读一小时以上,不少学生做不到日日课外阅读;学生普遍存在匆匆浏览、不做摘录、缺少精读的问题,以致于过目即忘。而且,年级越高,程度越严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领。

  寒假第一天,微信朋友圈中有不少的同事、家长开始了亲子读书的21天打卡活动,每天坚持陪孩子读书一小时,以展示阅读内容、阅读相片、阅读笔记、阅读视频等形式,进行自我勉励和督促。都说21天能够养成一种*惯,我发现坚持这21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朋友在刚放假那几天坚持,之后就杳无音信,个别朋友断断续续地坚持下来了。培养孩子的阅读*惯,不放家长也来做做榜样,坚持下去才会见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我知道我对学生阅读的引领至关重要。于是,我以身示范激发自主读书的热情,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借助活动分享读书的快乐,创造时机为读书提供时间的保证。当学生静下心来手捧一本书投入地去读时,我就倍感欣慰,我希望阅读至于我的学生如同摇篮之于婴儿,能够给他们带来惬意和舒畅。

  高尔基在《童年》中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尼尔发出了“童年的消逝”这样的批判和担忧。多么希望孩子们的童年充满了欢笑和积极成长的正能量,多么希望孩子们在真正**时,不会为自己蹉跎了童年而后悔。虽然我的力量只是沧海一粟,可是我也要竭尽所能让我的孩子和我教过的孩子在童年中能够多一些值得留念的灿烂和美好,我会用心去引导,来点缀他们童年,让他们的童年熠熠闪光!

  “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这样告诫我们。与他唱反调的是洛克,认为儿童是一块白板,书本正好使他们从无知走向有知,唯有通过识字、教育和理性的培养,才能把儿童培养成文明的传承者和未来的主人翁。

  大部分家长显然更喜欢洛克的乖孩子而不是卢梭的野孩子。我虽然还没有家长资格,可是看朋友们的孩子从小遭的那个罪啊——拉着拉杆箱式的书包去上学、狼奔豕突在各种提高班补*班之间——还真想投卢梭一票。转念又想,卢梭自己把五个孩子扔给育婴堂,算不得好父亲,所以对他的话还是要打个对折的。

  我觉得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也是我这类的人,两面都想想,两面都看看,于是左右为难。如果说偏信则暗,但是别人阴暗得坚定不移;都说兼听则明,不过我们明白得难有立场。老先生在《童年的消逝》里一方面赞美童年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一方面指出童年是印刷术的一个“发明”,一方面却又哀叹电子媒介的出现如何使这个书本化的童年土崩瓦解。其中的曲曲折折翻来覆去之处,反映出老先生的矛盾心态,也算是媒介研究者的通病:对待技术、制度、文化,很想三碗水端*——却又总觉得手不够用。

  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是对英尼斯、爱森斯坦、凯瑞和麦克卢汉等人的一个观点整合。技术决定论代表英尼斯指出,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三种结果: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提倡从文化角度看传播的凯瑞也论述说: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的意识结构被重新塑造,以便跟传播结构相匹配。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就这样将世界带入理性和知识的*代,同样,印刷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于是,学校应运而生,家庭也成了辅助教育机构。印刷媒介所具有的文字特质,使人的头脑放慢、思想加深,并且建构了有等级的知识秩序和信息制度,这也就是那个看起来井井有条的现代性世界。波兹曼最耿耿于怀的是电视媒介的出现,后来那本《娱乐至死》是专门论述这个话题的。新的媒介时代展开着两场革命,一个是布尔斯廷所说的图像革命,以图画、漫画、招贴和广告构成的符号世界正在兴起,另一个则是电子革命,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技术突飞猛进。两个革命的结合使原来的以印刷文字为基础的理念世界变成了像光速一样快的影像世界。电视这个一览无余的媒介瓦解了信息霸权,性,暴力,谎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秘藏的**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童真这个乐园。再者,由于电视是以视觉形象的形式来表达大多数内容,所以势必放弃文字叙述形式,将一切都变成故事——政治是故事、新闻是故事、宗教和商业也是故事、连科学都是故事。一场又一场的故事会使观众的心智维持在12岁的水*,眼球在动,而脑子不动,所以**的幼稚化和儿童的**化双轨并进。

  有些孩子迫切希望长大,另一些不想长大,有些成年人讨厌懵懂无知,还有些成年人想重返纯真,技术革新可以满足他们所有人的愿望,而商业交换则使得实现任何人愿望的社会代价都不会太高——你总是要为自己获得某些产品而补偿支付别人,事实上,这是一项伟大的进步,远远胜过以往根据年龄之类粗糙死板的界限任意决定人们的需求,剥夺人们的选择,压抑人们的愿望,在所有相似领域几乎都是如此。

  我们是搭上信息化便车的一代,是享受新兴媒介的一代,更是童年与成年边界模糊的一代。

  发达的网络技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儿童们接触了一些与年龄段不符的信息,逐渐**化,也囿于网络游戏,童年生活方式变得单一,童年轨迹因此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一)儿童享有的信息种类、质量与数量发生变化

  尼尔·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3G、4G甚至是5G时代的来临,网速日新月异的同时,小孩子们也面临着他们的“信息危机”。

  比起父母那一辈儿时不知网络为何物,我们这一代的儿童们,可说是运用网络运用得“得心应手”,“网络冲浪小能手”就是最贴切的比喻。而轻松、便捷地就能接触网络蕴含着潜在危机,或许在好奇心趋势下,点开打擦边球的小广告,或许是在儿童页游上看到留言板页面的不良信息……儿童们接触的信息走向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危险化。理解这些网络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是对头脑还是行为,网络都没有复杂的要求。儿童还没来得及树立正确的三观时,网络的*,孩子们难以消化的信息,都让其思想受到侵蚀与迫害。

  (二) 网络媒体环境下,儿童走向**

  前不久,《小戏骨》栏目下又推出一部新作——《少年包青天》。该栏目是以6-12岁童星演大人的方式,翻拍往日经典剧作。

  虽然新作短短几集广受好评,我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自2015年《小戏骨》播出以来,收看率不断提升,小童星们的粉丝群体日益庞大,不少观众们与之前剧作进行对比,直呼“这也太像了吧”。直至今年的一部又一部翻拍则正是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不难看出,人们对儿童形象接受度越来越高,儿童与**的边界也逐渐模糊。这种儿童反串儿童剧作,要求儿童们不断学***的仪态仪容,模仿**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一些特属于儿童的姿态会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化的模样,儿童过早成为大人。大众们对“**化儿童”的宽容与接纳,更是助长了儿童这类偏离轨道的成长。

  (三)选择大自然还是选择怀里的手机?

  如果问起父母辈对于儿时的记忆,他们可能会说“田野挖红薯”“树上摘果子”“河边捉小鱼”。相比较这些生动的画面,我们这辈儿童们的童年记忆又是什么呢?会是换不完衣服的变装游戏呢,还是推塔胜利的欢呼?

  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下,更为常见的是儿童们捧着手机玩游戏,我并不是全盘否认这类童年的存在形式,而是认为,如今的儿童可供选择童年方式更多,比起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是不是可以迈出家门?去感受大自然,亲*花草,聆听虫鸣。

  这些,比起游戏里的虚拟人物,更富有生命力与变化,更能带来美好的遐想。是选择大自然还是选择怀里的手机?孩子们不一定有这类意识,在这一点上,家长的引导与学校的教育更显重要。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著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等著作。*期阅读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对即将走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岗位的我来说,这本书的确激发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思考。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完完全全变了模样。本书以批判的方式,阐述了技术和媒体对儿童本质上的侵蚀,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能完全认同书中的观点。

  书中就媒体和技术对儿童的影响,大多都指出的是消极的方面,采用的也是抛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而后阐述自己观点的方式。书中大量的例子发人深省,让我不得不开始对信息化社会对不同人,尤其是儿童的影响产生多多少少的思考。的确,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现在的儿童与过去的差距甚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环境的改变。

  作为80后的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也还尚且对捉迷藏这样的游戏着迷。每天的盼望还是集中在放学的傍晚,能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相约玩玩类似的游戏,我们把小小的脑袋凑在一起,看蚂蚁搬家,玩过家家。生活在农村的也大抵对爬树、玩泥巴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如今,还在上小学的表弟竟开始玩起了聊天及一些甚至连我们都很少接触的小型网络游戏,现在的孩子们在聊天中更是就网络游戏、动画视频等侃侃而谈,甚至是从他口中,我才知道了摩尔庄园、《海贼王》等。这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我们也是截然不同的时代产物。

  十分同意《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谈到的观点,童年与婴儿期不同,童年是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的确,在怎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就会有怎样的童年。对此,我竟有种无奈感,毕竟,对于这种童年经历的变化,我们所能改变的也很少。人是社会的人,身处在社会环境中,被社会环境影响也是必然的,而社会环境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并非三两个人或者三两本书、三两天能够改变的。

  当80后渐渐成长起来,对80后的看法,社会的声音从批判到怀疑再转到肯定。生于80末的我们的确是生长在信息时代的初期发展阶段中,生于非常尴尬的夹缝中,我们总是接触突如其来的新生事物,比如QQ的迅速兴起,3G手机的蔓延,网络论坛bbs,网络文学,玄幻小说,MP3、MP4、MP5等。我们享受了第一代彩色电视机,但我们至今还在回味那些养过的金鱼,种过的.小花。小学毕业的时候,家里的电器渐渐地换了,没人再用录像机,都换VCD和DVD。我们是最后一代还听说过《水手》的人,也见证了QQ的泛滥,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泛滥,同样我们也见证了百度、阿里巴巴、谷歌等网络巨头的兴起…

  如今的我们,每天*惯于依赖媒体的生活,网上聊天多余见面交流,网上购物取代了花大把的时间逛街。然而,每当回首童年,我们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些类似嫦娥奔月的传说,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童话,我们怀念的依旧是童年里永远都玩不腻的躲猫猫,永远也爬不完的树。那么试想,如今的新一代真正逐渐成长起来之后,他们回忆的是什么呢?是媒体上无数堆叠的"很黄很暴力",还是他们整日整日沉迷的网络游戏,亦或是无数"凤姐"、"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一时代的产物。这就是变化,现在的孩子不会再期待每晚父母在床边讲的童话,而是越来越多电脑前的消遣。

  《童年的消逝》中说,十五岁的女儿和母亲同时出现,人们感叹母亲同女儿一样年轻,也感叹女儿同母亲一样成熟,究竟是成年的消逝还是童年的消逝只是提问方式的不同。对这个问题,我还是坚持童年**化已婉然成为一种趋势,直接点讲,这就是童年的消逝。

  媒体对于儿童的影响,对童年的消极作用已经显而易见了,作为教育技术大海里的一条小鱼,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不得不去省视媒体对当代儿童的影响力,媒体带给儿童的,究竟是不是儿童应该从媒体那里获得的。当部分教育技术人一味探索着技术的发展,强化技术在教育中的种种好处,夸大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优势作用时,是否也是时候停下来,改变运用技术实施教育的方法了呢?当网络日益普及,网络资源日益强大,或者说网络信息的鱼目混杂,学*者,尤其是儿童,却并不能根据所需及时的从这庞大的信息空间中提取资源,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相反的影响。当我们的初衷适得其反,不能不说,这就是将技术应用于教育的 悲哀。孩子们的童年被技术的发展所吞噬,这是儿童的莫大损失,更是时代留下的最大遗憾。

  我不像书中作者那么决绝,一口认定媒体的存在就是让孩子们的童年渐渐消逝的唯一原因。然而不得不说,正是媒体对孩子们成长的负面影响,才让孩子们变得**化,不再单纯可爱、浪漫天真。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大抵概括了技术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就是研究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就是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养成良好的*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定好自己的位置,对网络信息有所取舍。然而,对于孩子们童年的消逝,身在圈里的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利用可利用的手段让孩子们的媒体学*环境变得单纯,让孩子们在技术的冲击下仍有纯真的童年。网络、技术、媒体都是我们需要的,但这些仅仅是工具,要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更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的在学*中发挥自主性和研究性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的。

  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世界的“秘密”。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 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和儿童的区别。当**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的犯罪活动。”“儿童邪典片”事件充分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电子媒介宣传的背后都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点击量的增加,为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了获取收视效益等等,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人却把道德底线的标尺一再降低,只为服从于眼前的盈利。

  如果说这类互联网上的“有毒信息”所导致的犯罪活动是可见的,那么它对儿童心灵上的毒害则是不可见的,又是无法估量的。谁能判断年幼时被灌输的思想,引导的行为,会在哪一天彻底消失还是再次以某种形式再现呢!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度,只能守护自己的这方小小天地,就像波兹曼说的“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既然学校尚未消亡,真正的“儿童”在校园里也将永远存在。在教育这方最后的净土上,我们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号召家长和社会,指引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如何辨别虚拟与现实中的真真假假,明明暗暗。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秘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被揭晓。


消逝的风景合集5篇(扩展6)

——消逝的风景作文800字 (菁华3篇)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黄昏时的太阳已经西斜,我坐在沙发上看着黑白色的《上海滩》。听着外婆絮絮叨叨地说着她小时候的故事——那一幕幕消失的风景……

  早晨的乡下,叫人起床的总是一声嘹亮的鸡鸣。路边的野草上总是泛着晶莹的露珠。早晨的风总有一些凉凉的,但如果带上乡下独有的气息,那就变成了甜甜的味道。人们总是在这个时候扛着锄头去地里干活,一边锄地,一边哼着家乡的小曲,这幅画面早已变成了乡村早晨不变的特征。干完早活,在井水里舀上一勺,快速泼在手上,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好的早晨。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午后稚嫩的童声传来,果然是那群孩子在跳皮筋。那个穿白色衣服的女孩梳着两个羊角辫,随着她一跳一跃,羊角辫也上下飞舞着,小皮鞋踏在地上的声音清脆而好听;这时候,也总有一群男孩子在滚铁环、斗蛐蛐,他们抓着铁环钩,奋力地奔跑着,“叮铃”的声音和稚嫩的欢呼组成了午后最好听的交响曲。

  傍晚,天边被夕阳染红了,袅袅炊烟从烟囱里冒出来,我坐在炉膛边上,用蒲扇扇着火,木块在里面燃烧着,木块在火焰的照耀下变成了深红色,再慢慢灼烧成炭黑色;不停传出“噼噼啪啪”的声音,陪着灶头上的冒泡声,让人不得不期待一会的美味。待美食出锅,我们就把饭搬到外面的大桌子上去,上面已经摆上了邻居们的菜。吃饭的时候,小孩子总是最幸福的,每一道菜都是我们的最爱,外婆总把扣三丝分出一半给我们,邻居阿婆总把鸡骨酱夹到我们碗里,阿伯总是把最大的蟹粉狮子头留给我们。喝一口酒酿,吃一块红烧肉,听阿婆在旁边咿咿呀呀地唱着越剧《金陵塔》,别提多惬意了。

  一年前,老家拆迁了,外公外婆也搬到了西渡,与自己生活了40余年的的乡亲各奔东西。最后一次到外婆的新家去,屋子里亮堂堂的,却少了和邻居斗嘴时的烟火气息;厨房里都是煤气灶,做出来的饭也少了一丝木香,每次我都乐于欣赏的炊烟,也都会被油烟机吸走。

  “浪奔,浪流……”《上海滩》的第一集在回忆中过去了。我走到窗边,想开了一天空调后通通风。看到窗外的霓虹灯,听着街上熙熙攘攘的声音,回想起这么多年都活在市井的气息当中,我感觉乡村的烟火气也必不可少。

  上海,如今最常见的便是高楼大厦。城市高大的建筑上,霓虹灯闪烁,将黑夜装点得辉煌富丽。我望着高大建筑后的深邃夜空,曾经的一幕幕缓缓浮上眼前……

  “哎,小皮匠啊,帮我修一下这个鞋子。”温热的青石板上,一个年过半百的'阿姨走了过来,拿出一双开了胶的鞋递给小皮匠,便坐到了一旁的椅子上乘凉。他拿起鞋看了看,转身从一个陈旧的小包拿出了胶水,锥子……傍晚已经半消了暑,小弄堂里飘来阵阵饭香。小皮匠动作很麻利,“侬要开始做饭了伐。”眼看手里的鞋快修好了,小皮匠便与阿姨聊起了天。“对额,今造买了鱼。”“呐,好了,两块钱。”接过鞋子,阿姨拿出五块纸币放进了小皮匠的钱盒,然后自己拿了三块,转身走进了弄堂。

  小皮匠四、五十岁的样子,脸黝黑黝黑,高高瘦瘦的。每天天还没亮的时候便会开起小铺,在铺门口支起大伞,他很少吆喝,只是坐在那儿。没生意时,小孩儿就会跑到他的脚边,他也不恼,与他们聊着一些幼稚的话题。风趣的话语从他的嘴里传出,小孩儿时常笑的直不起腰,他也跟着一起笑。若是有了生意,他会柔柔地告诉孩子们等会儿来找他,孩子们听了话,软乎乎地用吴语答一句,便成群结队地跑进弄堂自顾自弹弹子去了。他很自来熟,老客会直接走到他身边与他聊东聊西,这样,修理东西的时间便会变得一点都不长,一会儿就过去了。

  记得那是一个雨天,豆大的雨珠打在我陈旧的伞上。伴随着大风嘶吼,风力开始增大,“啪嗒”伞骨折断了,我无助的顶着伞走着,茫茫大雨中找不到一家小店。忽然,我看到雨雾中的小铺,急匆匆地跑了去,“唉你是老凌家的孙女吧?怎么了?伞坏掉了?”小皮匠与我的爷爷是熟识。“嗐这么大的雨我伞给吹坏了。”我顺手拿过他手里的纸巾擦着被雨打湿的身体。他接过伞,看了看,“小事情。”只见他从旧包里拿出一罐胶水挤到了断裂处,细心地擦掉多余的胶水,然后拿了胶带缠几圈固定好,最后把伞骨**伞面的套中。“谢谢侬哦。”我笑着接过伞,拿出一张纸币,“害,什么话嘛,明早叫你爷爷来嘎讪胡哦。”他笑着对我说,“好额呀!再会。”我冲他摆摆手,走进了雨中。

  仍是初夏的晚上,仍是老地方,弄堂少了,人不住了,房子拆了,邻居不相识了,曾经那道风景消失了。但弄堂里人们的热情、温柔,上海从前的市井味儿、烟火味儿却刻在了我的心底,成为我最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段经历将伴随着我长大,变作永远的美好。

  窗外,蓝天白云,风景呼啸而过,只留下影子,什么都看不清。一旁的大人们,不是看手机就是打游戏。面对前面的座椅背,坐在高铁上的我感到甚是无聊,不由想起了那个秋天,妈妈乘着绿皮火车,带我去长白山。

  火车头愤怒地吐着发亮的火星,沉重地喘着气,像一头疲惫不堪的老牛,拖着十几节车厢冲破黑暗,沿着铁路驶向夜色苍茫的远方。而在秋天坐上一列开往长白山的绿皮火车,一路秋景如油画,每一帧都是风景。

  绿皮火车正穿梭于一大片油菜花田。远处烟雾袅袅,*处鸟鸣恰恰;再远些屋舍隐隐,再*些车轮札札。朦朦胧胧,梦梦幻幻。火车与油菜花融为一体,虚与实相互交错,如诗如画。这景象真是太美了,令人如痴如醉。

  车上,我对面坐着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小孩。“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啊?吃颗话梅吧!”我没想到,她会主动搭话。“好啊,我叫……”话匣子一旦打开,就难以关上。很快我们就成为了好朋友。我们交谈着,聊着各自家乡的风物;一起玩游戏,玩着各自带着的玩意儿;一起看风景,赏着沿途的花田绿地……虽然是刚刚认识不久,却像认识多年的挚友。那时的我们还小,也就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一分别可能就是一生的距离”,我和她再也没见过。

  “滴——”随着提示音,一个好听的女声响起:“长白山站到了,请乘客带好随身物品……”于是,记忆终止。

  本想再去做一回绿皮火车,可是因为各种原因耽搁了。后来,绿皮火车就好像消失了。从此以后,我就只坐过高铁了——虽然很快,却好像少了点旅行的韵味。而绿皮火车,仿佛除了纪录片和博物馆,好像再没了它们的身影。曾经的愿望尚未实现就破灭了,成为了我的一大遗憾。

  油菜花田里不再有绿皮火车,房子不再有烟雾衬托,鸟儿不再有轰鸣作伴奏了。绿皮火车,这个上世纪的交通工具,由于科技的进步,和邮筒、电话亭等,就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消逝的风景。

  “慢一点,让灵魂跟上身体吧。”如今,科技让生活变快。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慢下来,欣赏一下身边的风景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