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实用五篇

首页 / 文库 / |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读题,质疑:

  从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灰雀什么样?它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以“灰雀”为题……)

  2、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我们提出的哪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二、检查预*情况

  1、学*生字,理解词义。

  “郊”:左边的“交”是表音部分,末笔捺改点。

  “散”: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s3n s4n。

  “脯”: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p* f(。

  “蹦”:左面“足”的第六笔撇改竖,第七笔捺改提。

  “惹”:上面是“若”,不是“苦”。

  “仰”:右面不是“印”,比“印”少一笔。

  “渣”:右上的“木”,中竖不带钩。

  “定”:最后一笔是*捺。

  “或”:偏旁是“戈”字部;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倒数第二笔是“撇”不要忘写;最后一笔是点。

  “但”:右面的“旦”是表音部分。

  “肯”:下面第一笔是竖,不是撇。

  郊( ) 脯( ) 蹦( ) 若( )

  校( ) 哺( ) 崩( ) 惹( )

  仰( ) 渣( ) 但( )

  迎( ) 查( ) 担( )

  理解词义:

  郊外:城市外面。

  散步:随便走走。

  欢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可惜:值得惋惜。

  肯定:本课是确定的意思。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坚定:稳定坚强;不动摇。或态度坚决、果断。

  2、练*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用“( )”画出来。

  2、我们把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

  过渡语: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学*。

  二、学*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列宁喜欢灰雀?边读边画批。

  2、汇报自学情况:

  (1)三只灰雀十分可爱;从“粉红”、“深红”、“欢蹦乱跳”等词看出。

  (2)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看出。

  3、填空,读一读,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投影)

  课后思考·练*4

  过渡语:这么可爱的三只灰雀,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三、学*课文第二部分(从“一天”到“男孩坚定地说”。)

  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组对话,其他同学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列宁,在说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这种心情?

  (1)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

  (一天,我(列宁)突然发现*日关心、照顾的三只灰雀少了一只,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我是从“找遍”、“问”、“自言自语”中体现出来的。)

  (2)练*读出列宁说话中的语气。

  (第一句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表现出担心;第三句表现出惋惜;第四句表现出满怀希望。)

  (3)小结:列宁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对灰雀的喜爱。

  2、假如你就是这个小男孩,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

  (1)同桌交流,然后自由汇报。

  (我(小男孩)突然听列宁这么一问,十分惊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张口就说:“不知道。”说完怕列宁不信,紧接着又强调一遍:“我不知道。”)

  (当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可是,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

  (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

  (2)小结:由小男孩开始惊慌地说:“不知道。”到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这一矛盾的心理变化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3、分角色练*对话,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1)请同学们质疑、解疑。

  A、列宁为什么问这个小男孩而不去问别人。

  (列宁善于观察,他过去肯定见过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表现分析灰雀的失踪肯定和这个男孩有关系,所以就故意去问他。)

  B、听了男孩的回答,列宁会怎么想?

  (孩子在回答列宁的问话时,显得恐慌,不知所措,更进一步证明失踪的灰雀与他有直接关系。)

  C、列宁为什么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的话中,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的觉悟,以情育人,体现了这位伟大领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

  D、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

  (列宁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看不见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听不到灰雀的歌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

  (2)在列宁真情实感的启发下,男孩鼓起勇气说出了原来不敢讲的话,读孩子的话,体会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心地善良、诚实。)

  过渡语:男孩说的话兑现了吗?

  四、学*课文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

  默读11——13自然段,质疑,解疑。

  1、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

  (他还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内疚。)

  2、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

  (事情已经很明显,没有必要再问,更主要的是列宁不愿让男孩难堪,说明列宁善解人意,也说明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喜爱。)

  3、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通过学*《灰雀》这篇课文,你从列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能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只小鸟,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保 护生态*衡,保护益鸟的典范吗?

  你能不能也为保护地球的生态*衡做点什么?如:针对乱砍乱伐、捕捉珍禽兽等行为写一份建议书。有的同学可能说不会写,其实,建议书很好写,我一教你就会,不信动手试试。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生字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

  1、配乐感情朗读磁带、录音机等。

  2、灰雀鸟的插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老师出示课题《灰雀》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谁能猜猜它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可能答出:写灰雀鸟的样子、生活*性,它怎么可爱;也可能答出写与灰雀鸟有关的故事等等。)

  你们谁说的对呢?我们学*了课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在自己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老师提出的预*内容。

  二、自读课文,完成预*

  (一)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生字字音读准确,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

  (3)按五步识字法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可用齐读,个别读,互相读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是否正确、流利。生字读音是否准确。

  (2)检查共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学生查字典对词语理解情况。

  坚定:不动摇。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4)了解学生如何记忆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旧字加偏旁方法记。

  散:注意右边是四笔“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笔是“”不要写成“一”。坚:上下结构,下边是“土”。

  (5)练*用生字组词。

  要求先组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再组其他词语。可指出“散”是多音字:(sǎn)

  郊外,(郊区;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爱,(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坚定,(坚强,坚实,坚固)

  (6)指导书写:本课生字较少,又学过自学生字方法,因此本课可先把生字词学会。

  (7)作业:①写生字词。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了解围绕灰雀发生的故事,教育我们学*小男孩的什么品质,还要通过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你们一定很喜欢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看谁学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学*,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2两句什么意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2、列宁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鸟?这鸟为什么惹人喜爱?从哪儿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共有6句话。第1、2两句写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去公园散步,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①因为它长的美: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②它们活泼可爱,叫声动听。)

  3、理解:“欢蹦乱跳”,“非常”各是什么意思?

  (欢蹦乱跳:又蹦又跳,很活泼好动;非常:特别的意思。)

  4、比较句子;把上边两个词语去掉再读读这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书中原句好,因为“欢蹦乱跳”把灰雀活泼可爱的样子写活了,“非常”一词写出可爱的程度之深。充分体现了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爱。)

  从哪儿看出列宁很喜欢它们呢?读出这样的句子,画出表现喜爱的词语。说说你对加黑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宁每天都要来公园散步而且每天都来看鸟。这里的“每次”,实际就是“每天”,“都要”:没有一次不停下来的`,起强调作用。仰望:抬头而且是带着喜爱心情观看。经常:多次,常常。这句话意思:列宁每天都来看鸟,而且都仔细地,怀着喜爱的心情抬头观看着,还常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喂它们。可见列宁对这些鸟爱之切,爱之深。

  以上是训练学生先会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会先在理解重点词语基础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可提高学生爱动脑*惯,提高他们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们接着往下学,看看列宁这样喜欢的鸟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着指名读2~1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哪只灰雀不见了?

  2、列宁当时什么态度?从哪儿可以看出?

  3、列宁与小男孩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列宁与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这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着急:从“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围的树木中”说明列宁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说明列宁找的很仔细,找了很长时间。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第二次,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此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

  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般在心中有事,总放不下时就会自言自语。)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多好的灰雀呀”,表达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深,“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如果把“自言自语”“可惜”两词去掉,与原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词,只是说他知道这鸟丢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课文原句却表达了列宁对于灰雀的丢失无限惋惜之情,心里总放不下,因此自言自语。列宁虽然此时是自己对自己说,可小男孩听见了,被列宁爱鸟心切深深打动,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宁说:“会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但此时从小男孩说话时的神态:“看看列宁”,说明他说话时还有点心虚,胆怯,但必定是说出了鸟的下落。但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紧紧追问了一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此坚定地回答:“一定会飞回来!”,“坚定”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坚决、不动摇。在课文中是讲小男孩说话时态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

  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鸟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们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说话时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断定他知道鸟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对四次对话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分析理解过程中可再适当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增加一些问题。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表现小男孩思想品质变化过程,要抓住这一点认真分析。

  4、我们把列宁与小男孩对话这部分有感情地读读。谁能说说读出什么语气?

  (读出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情,丢失后惋惜之情。要读出小男孩思想变化,每次对话语气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分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进行。

  (三)小男孩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接着往下学。最后齐读11~13自然段。思考:

  1、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

  (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旁,低着头。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

  3、从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什么?

  (说明他是诚实的。)

  4、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你认为列宁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联系上下文想想。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

  从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一是从他坚定的态度,二是第二天果然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着头。)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预料的一样。)

  6、列宁什么时候已预料到这鸟在小男孩那儿?(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预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7、列宁为什么会和灰雀说话?

  (看到他喜爱的鸟又回来而高兴,也是为小男孩能知错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鸟说话,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

  教师: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听不懂人话的,他这样做一方面像同学们刚才说的,表达了他为鸟飞回而高兴,为小男孩知错就改感到欣慰。同时也表现了列宁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难堪。

  8、读出列宁的幽默感及高兴的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对儿童的保护,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来学*《灰雀》这一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很好!

  二、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你们都读熟了吗?(读熟了)那谁来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灰雀

  列宁男孩

  师:是呀,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小鸟又重新放回树林的故事。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美丽的灰雀)

  师:孩子们,灰雀美吗?(美)是呀,多美的灰雀呀!那课文是怎样描写灰雀的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

  电脑出示:

  三只灰雀颜色(),

  动作(),歌声(),

  真()。

  电脑出示:请同学们再轻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轻读课文,边读边划。

  生1:每次都要经常

  师:这三个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无比喜爱。

  生2:一天,列宁……也没有找到。

  师: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说明列宁怎么样?(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担心。)列宁每次都要仰望三只欢快的灰雀,这,当他抬头仰望这三只灰雀时,他发现灰雀怎么了?

  生:灰雀不见了。

  师:此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

  生2:

  所以列宁才这样说:电脑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试读,师指导。

  师:字里行间充满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之情,列宁还自言自语的说:电脑出示:生读

  师: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列宁自言自语的目的是什么?(列宁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男孩,体现了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对于灰雀的丢失,列宁充满了可惜、充满了担心,那么,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生:没……我没看见。

  师: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男孩说话吞吞吐吐。

  师:那他为什么会吞吞吐吐呢?从他吞吞吐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

  生:可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他有关。

  师:是呀,男孩捉走了灰雀,想放在家中独自欣赏,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后来经过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小男孩后来是怎么说的?

  电脑出示: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男孩连说了两次“会飞回来的。”说明了什么?“一定”又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男孩一定知道灰雀在哪里。

  生2:说明男孩这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那只灰雀送回来。

  师:“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的说。“肯定”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男孩已经决心改正错误。

  师:那么,灰雀真的会飞回来吗?

  生:会。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第二天……低着头。

  师: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

  生:果然。

  师:“果然”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老师?

  师:和我们想的一样就叫果然。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回到家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一起来说一说吧。

  电脑出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的灰雀不再()歌唱,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列宁的谈话,()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师:是呀,男孩听了列宁的话,他的心里也充满了惭愧、后悔之情,他后悔自己不该那么自私,把那只深红色的灰雀捉回家。因此,他决定要把那只灰雀怎么样?

  生:送回去。

  师:正象大家说的那样,男孩真的把灰雀送回了树林,此时,列宁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

  师:灰雀真的会回答他吗?

  生:不会。

  师:那列宁为什么还要问那只灰雀,而不直接问小男孩呢?

  生:因为他认为男孩是诚实的。

  师:“没……我没看见。”很显然男孩最初是撒谎了,那为什么大家和列宁还是认为男孩是诚实的呢?

  生:因为男孩知错就改,所以我们都认为他是诚实的。

  师:哎呀,你还用到了“因为……所以”的句式,真好。

  师:小男孩虽然开始犯了错误,但他后来在列宁的影响下改正了错误,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所以小男孩仍然是诚实的。

  师:围绕着灰雀在小男孩和列宁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列宁是爱灰雀的,那小男孩呢?

  生:小男孩也爱灰雀。

  师:他们同时爱灰雀,那老师问你们,他们的爱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列宁给他吃的,给他自由;而男孩是捉回家自己玩,限制了它的自由。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生:列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师:板书“爱”,列宁爱它,是给它吃的,当发现灰雀不见时,他的内心是着急的,是担心的,而男孩爱灰雀,却把它捉回家,这里边我们看到了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还看到了谁对谁的爱呢?

  生:列宁对男孩的爱。

  师:是呀,列宁这样做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让男孩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了错误,这种默默的教育,也是对男孩的爱呀,一个简单的事理,却写出了动物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爱。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来体会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的这种浓浓的爱。

  三、课外延伸:

  1、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当中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设计:

  5麻雀

  (惹人喜爱)

  不见捉走

  担心爱放回

  列宁男孩(知错就改、诚实)

  (循循善诱)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4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相关文章:

  1、三年级上册第5课《灰雀》原文

  2、《灰雀》预*学案

  3、三年级上册人教版《灰雀》教案

  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教案

  5、三年级上册《灰雀》教案设计

  6、《灰雀》教学设计

  7、公开课《灰雀》教案

  8、课文《灰雀》教学实录

  9、《灰雀》教学反思范文

  10、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5

  教学目的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 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知错就改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预*探究

  1、(出示列宁图片)

  师:简介列宁的资料。(你了解列宁吗?列宁是苏联的领导人,是他创建了俄国***,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列宁的故事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述的是其中一个。这是什么故事呢?(板书:灰雀)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2、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散、胸、脯、惜。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3、范读或朗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朗读,边读边领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品读体验

  1、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说了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

  (提示:列宁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了三只灰雀,他很喜欢灰雀。)

  2、师:这灰雀可爱吗?请划下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胸脯粉红、深红——漂亮

  树枝间来回跳动——活泼

  婉转地唱歌——善唱

  3、师:列宁喜欢灰雀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请把有关句子划下来。

  (提示:画出列宁喜欢灰雀的理由,每次都停下来,仰望灰雀,还给它们带吃的。)

  师:要注意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强调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自由朗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体验

  (一)学*第2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师:读了这一段,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灰雀不见了

  3、师:从第一段我们知道列宁很喜欢灰雀,现在有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怎么样啊,他很焦急。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列宁 焦急 找遍了

  (二)学*第3-10自然段

  1、师: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焦急。这时,列宁遇到了谁呀?一个小男孩。那么小男孩知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

  3、师:列宁问小男孩有没有看见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那么小男孩有没有看见灰雀呢?他知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

  4、学生讨论。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屏幕出示这三句话,通过朗读体会小男孩的内心。

  (1)小男孩 “没……我没看见”——心虚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他知道灰雀在哪里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他非常清楚灰雀在哪里

  5、师:小男孩刚开始说话吞吞吐吐,同时又很肯定地说灰雀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他知道灰雀发生了什么事,说明可能灰雀是他抓走的。那么,列宁也一定猜测到了,那他有没有责备小男孩:是不是你抓走的?他怎么说?

  指名读:列宁 自言自语“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你读懂了列宁怎样的心情?

  板书:担心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板书:惋惜

  师:列宁没有责怪小男孩,他只是说小灰雀很怕冷,他担心它被冻死了,同时也说自己很喜欢这灰雀,很可惜再也见不到它了。那么小男孩听到后会怎么想呢?请大家想想,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会怎样想,怎样做?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三)、学*第11-13自然段

  1、师: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那么,灰雀真的回来了吗?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灰雀回来了

  师:是它自己飞回来的,还是小男孩把它送回来的?是小男孩送回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小男孩低着头站在树下。

  2、师:列宁问灰雀昨天到哪儿去了,他干吗不问男孩,而是去灰雀,而且灰雀又不懂说话。

  (提示:列宁不去问小男孩,体现了他对小男孩的爱护。去问不会说话的灰雀,一方面说明,列宁见到灰雀又回来了,很开心,逗灰雀玩,另一个方面,他这是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了对小男孩把灰雀送回来、知错就改的行为的赞许。)

  3、师:课文时说列宁已经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小男孩知道自己做错了,并且及时改正了。他说过灰雀一定会回来的,就真的把灰雀送回来了,他说到做到。)

  4、师:列宁早就猜到是小男孩抓走了灰雀,他为什么不直接叫小男孩把灰雀给送回来,并且批评他?

  学生讨论。

  (提示:如果他直接批评小男孩,可能会伤害小男孩的自尊,也可能激起他的逆反心理。他通过表达自己对灰雀的喜爱与担心来打动小男孩,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另一方面,从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到后来一再肯定小灰雀会飞回来的,说明小男孩本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改正错误,应该给他机会。列宁的做法说明了列宁尊重、爱护小男孩,同时,很耐心,懂得教育方法。)

  四、巩固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灰雀》。请同学复述一下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提示:列宁、灰雀、小男孩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师补充: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灰雀不见了,后来又飞回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小练笔,写写自己想说的话,然后全班交流。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实用五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实用五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1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1、看图说话:

  1、书空课题,注意笔顺:“灰雀”;

  2、交流灰雀: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只灰雀的?(画出相应句子)

  3、背诵:这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再加加油,把它印在脑子里,怎么样?同学们都很棒,其实背诵也是一种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4、看到这么可爱的小精灵,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导读激情

  列宁喜欢灰雀:

  1、看得出大家非常喜欢灰雀,你知道还有谁也喜欢他吗?从哪看出来的?

  准备内容:

  第一自然段:借助比较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找遍了”体会列宁急切的心情。

  第3-10自然段:

  从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惋惜,达到体会助读的目的。

  2、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喜爱!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男孩捉回家去了!)

  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他喜欢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男孩喜欢灰雀

  1、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2、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3)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学生起来邀请伙伴同读。

  (4)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列宁爱孩子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注意看列宁的表情,列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说孩子是诚实的?

  列宁为什么问孩子,而问灰雀?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学生自由交流感想。

  板书设计:(右图)

  教学后记:

  设计完这一堂课,自认为结合了众家之精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从课堂上下来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本节课有三个不足:

  1、课堂常规不到位。

  开学初,对课前准备、课堂坐姿、端书写字姿势都有明确规定,在前一周也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有时上课也因为顾及课堂内容的完整而忽略了这些环节的整顿。

  本节课,当面向其他教师呈现时,有同学临时找笔、搞小动作等,便有一种家丑外扬的感觉。所以,这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整顿的,也是本节课部分环节中,学生与老师思维脱节的原因所在。

  2、多媒体运用结合程度轻。

  在设计备课时,对多媒体要求不高。先是通过一幅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在指导学生说话的同时,引入本课教学;然后,利用课件中三只灰雀少了一只的变化,让学生自主质疑;最后,让学生观察列宁与男孩对话的图片,分析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的心理。

  课堂上,同学们确实对图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图片的呈现对本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设计中,老师采用口述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不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试想如果利用投影,分别将两句话呈现出来,对比感一定会更加强烈,也利于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体会;另外,在分角色朗读中,让去掉旁白的分角色练*,也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现,效果会比学生看自己的书体会更好。

  3、情感共鸣不尽人意。

  总觉得课上有时候老师很激动,而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的任务下达后,学生没有感觉。想必与课堂常规有直接关系。也与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表达有关系,今后的教学中力求说明白而不罗嗦。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宁、惹、仰”等10个生字。会写“郊、雀、养”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合作学*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师补充:列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列宁身上的看似*凡而又不*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指名读:雀、郊、养、粉、粒、男、或、者。

  重点指导:

  或:半包围结构,不要漏写一撇。

  诚:左右结构,注意不要写成“城”。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体会朗读给大家听。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学生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地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3

  【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列宁的故事、事迹或照片。

  2、教师制作投影片、生字卡片和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

  2、学*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很受益的。今天我就来学*《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三、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些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这一段该怎么读?

  ⑵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一段?

  ⑶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对话:

  ⑴ 同位分角色练读。

  ⑵ 指名戴头饰分角色读。

  ⑶ 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3、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些什么想法?

  4、小结: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二、复*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郊外 散步 白桦树 胸脯 婉转 面包渣

  或者 严寒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回荡

  2、巩固生字词:

  ⑴ 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

  ⑵ 给生字组词。教师将生字卡片出示在黑板上,学生会给哪个字组词就说出来。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2、说说你在临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字你认为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说出来,教师示范书写,重点讲解。

  3、将学生写的字打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同学评议。

  四、积累运用

  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说说通过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抄写你认为写的好的词语或句子。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生字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

  1、配乐感情朗读磁带、录音机等。

  2、灰雀鸟的插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老师出示课题《灰雀》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谁能猜猜它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可能答出:写灰雀鸟的样子、生活*性,它怎么可爱;也可能答出写与灰雀鸟有关的故事等等。)

  你们谁说的对呢?我们学*了课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在自己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老师提出的预*内容。

  二、自读课文,完成预*

  (一)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生字字音读准确,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

  (3)按五步识字法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可用齐读,个别读,互相读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是否正确、流利。生字读音是否准确。

  (2)检查共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学生查字典对词语理解情况。

  坚定:不动摇。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4)了解学生如何记忆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旧字加偏旁方法记。

  散:注意右边是四笔“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笔是“”不要写成“一”。坚:上下结构,下边是“土”。

  (5)练*用生字组词。

  要求先组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再组其他词语。可指出“散”是多音字:(sǎn)

  郊外,(郊区;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爱,(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坚定,(坚强,坚实,坚固)

  (6)指导书写:本课生字较少,又学过自学生字方法,因此本课可先把生字词学会。

  (7)作业:①写生字词。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了解围绕灰雀发生的故事,教育我们学*小男孩的什么品质,还要通过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你们一定很喜欢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看谁学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学*,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2两句什么意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2、列宁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鸟?这鸟为什么惹人喜爱?从哪儿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共有6句话。第1、2两句写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去公园散步,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①因为它长的美: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②它们活泼可爱,叫声动听。)

  3、理解:“欢蹦乱跳”,“非常”各是什么意思?

  (欢蹦乱跳:又蹦又跳,很活泼好动;非常:特别的意思。)

  4、比较句子;把上边两个词语去掉再读读这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书中原句好,因为“欢蹦乱跳”把灰雀活泼可爱的样子写活了,“非常”一词写出可爱的程度之深。充分体现了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爱。)

  从哪儿看出列宁很喜欢它们呢?读出这样的句子,画出表现喜爱的词语。说说你对加黑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宁每天都要来公园散步而且每天都来看鸟。这里的“每次”,实际就是“每天”,“都要”:没有一次不停下来的`,起强调作用。仰望:抬头而且是带着喜爱心情观看。经常:多次,常常。这句话意思:列宁每天都来看鸟,而且都仔细地,怀着喜爱的心情抬头观看着,还常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喂它们。可见列宁对这些鸟爱之切,爱之深。

  以上是训练学生先会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会先在理解重点词语基础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可提高学生爱动脑*惯,提高他们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们接着往下学,看看列宁这样喜欢的鸟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着指名读2~1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哪只灰雀不见了?

  2、列宁当时什么态度?从哪儿可以看出?

  3、列宁与小男孩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列宁与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这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着急:从“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围的树木中”说明列宁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说明列宁找的很仔细,找了很长时间。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第二次,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此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

  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般在心中有事,总放不下时就会自言自语。)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多好的灰雀呀”,表达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深,“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如果把“自言自语”“可惜”两词去掉,与原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词,只是说他知道这鸟丢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课文原句却表达了列宁对于灰雀的丢失无限惋惜之情,心里总放不下,因此自言自语。列宁虽然此时是自己对自己说,可小男孩听见了,被列宁爱鸟心切深深打动,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宁说:“会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但此时从小男孩说话时的神态:“看看列宁”,说明他说话时还有点心虚,胆怯,但必定是说出了鸟的下落。但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紧紧追问了一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此坚定地回答:“一定会飞回来!”,“坚定”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坚决、不动摇。在课文中是讲小男孩说话时态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

  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鸟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们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说话时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断定他知道鸟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对四次对话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分析理解过程中可再适当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增加一些问题。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表现小男孩思想品质变化过程,要抓住这一点认真分析。

  4、我们把列宁与小男孩对话这部分有感情地读读。谁能说说读出什么语气?

  (读出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情,丢失后惋惜之情。要读出小男孩思想变化,每次对话语气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分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进行。

  (三)小男孩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接着往下学。最后齐读11~13自然段。思考:

  1、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

  (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旁,低着头。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

  3、从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什么?

  (说明他是诚实的。)

  4、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你认为列宁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联系上下文想想。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

  从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一是从他坚定的态度,二是第二天果然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着头。)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预料的一样。)

  6、列宁什么时候已预料到这鸟在小男孩那儿?(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预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7、列宁为什么会和灰雀说话?

  (看到他喜爱的鸟又回来而高兴,也是为小男孩能知错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鸟说话,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

  教师: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听不懂人话的,他这样做一方面像同学们刚才说的,表达了他为鸟飞回而高兴,为小男孩知错就改感到欣慰。同时也表现了列宁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难堪。

  8、读出列宁的幽默感及高兴的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养病、跳动、欢快、谷粒、男孩、或者、严寒、本来、可惜、肯定、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名人,导入新课

  1、了解“名人”。

  师:在世界这个大家庭中,有很多了不起的大人物。我们把这些了不起的大人物称为“名人”。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呢?

  2、回顾列宁。

  师:在《蜜蜂引路》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名人,看看这是谁?(出示列宁头像,学生交流列宁资料。)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列宁身上的看似*凡而又不*凡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文题目,一边板书一边介绍“雀”字。

  (引导学生观察“雀”的写法: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

  5、认识灰雀。

  (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看,这就是灰雀,它的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跟它们亲切地打个招呼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正音识字。

  1、重点指第1自然段,相机学*生字新词。

  (1)指四名学生按句子合作朗读第1自然段。

  (2)小老师领读重点词语,多种方法识字学词。

  2、指名读其他几个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课文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找一找,圈一圈(比比谁画得最准确。)。

  这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课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2、分一分,想一想(比比谁说得最简练。)。

  (1)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想一想,在每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2)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

  (3)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概括每一层意思(生每读完一个部分,概括一层意思。)。

  ①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天,一只__________的灰雀________,列宁遇见了________,并与他交流。

  ③第二天,列宁又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一连,说一说(比比谁连得最通顺。)。

  尝试把三个时间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互说,指名说。

  4、教师方法: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读懂了每部分的意思,再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聚焦喜爱

  1、观察图画,引导说话。

  (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三只灰雀呢?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惹人喜爱)

  2、默读第一段,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画下来。

  3、结合相关语句汇报、交流,体会灰雀的“惹人喜爱”。

  (1)出示重点语句:“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2)创设情境想象“来回跳动”。

  师: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手势)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这真是——(惹人喜爱)。

  (3)入情入境感受“婉转地歌唱”。

  师: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你听,(播放婉转的鸟鸣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这就叫——(婉转)。

  (4)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把“来回跳动”读得轻快些,突出灰雀的动态美。“婉转地歌唱”要读出声音的高低变化,读出灰雀“歌声”的动听。)

  ②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出灰雀的颜色、动态、声音。

  ③引导学生齐读。

  师:如果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树下,聆听着灰雀美妙的歌声,欣赏着它们那欢快的跳跃,我们怎能不爱上这三只灰雀呢?一起来读一读。

  4、关注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师:活泼可爱的灰雀也同样吸引了一位名人——列宁。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呢?

  (1)出示重点语句,指名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2)引导学生抓住“每次”“都”“仰望”“经常”这些词,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3)仰望着灰雀的列宁,会在心里对灰雀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

  (4)指导朗读。

  ①引导学生在重点词语下面标好重读记号,着重突出喜爱之情。

  ②教师引读。

  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

  养病的日子,孤独又无聊时,三只灰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把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按间架结构重新排排队。

  左右结构:郊、粉、粒、冻、惜、诚。

  上下结构:雀、养、男、肯。

  半包围结构:或、者。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教师按学生要求相机范写,并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练*写一个,把自己写的和书上对照后,再写一个。

  3、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教师相机范写,学生观察后再写。

  4、指导书写“或”,强调笔顺,注意“或”的斜钩和点。

  五、巩固练*。

  打开“基础训练-《灰雀》”,一起来闯关吧!

  六、全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练几遍,并且熟读课文,下节课咱们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第二课时

  一、分类读词,巩固旧知

  1、分行分色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第一行与灰雀有关,第二行与列宁有关。)

  3、:分类记,我们才能记得牢,用得准。

  4、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这个发生在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

  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一)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

  1、(出示课件)听,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到这里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当列宁拿着准备的谷粒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那只灰雀回来了)男生齐读第11自然段。

  2、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3、过渡: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让我们跟随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二)再读对话,启发思考。

  1、默读课文的3~10自然段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用波浪线画出列宁说的话,横线画出男孩说的话。

  2、交流解决的问题。(灰雀被小男孩捉走了,后来小男孩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三)补白提示语深入品读,走进心境。

  1、品读之一:列宁失之痛。

  我们仔细地读一读列宁的话,想一想,每句话中包含着列宁怎样的心情?你能填上合适的提示语,并且通过朗读读出这种心情吗?(学生补充提示语,读句子)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①预设:可补充“焦急”,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找不到小灰雀时焦急、难过的心情。

  ②指导朗读。指名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2)列宁()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①预设:可补充“担心”“担忧”“难过”等词语,在补充提示语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小灰雀的关心。

  ②指导朗读,读出担心、焦虑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①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可惜”来体会列宁对小灰雀的喜爱和惋惜之情。

  ②角色体验朗读。现在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你怎样读才能打动我?(指名读)

  ③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

  ④小组讨论交流:列宁真的是自己说给自己听吗?你能读懂列宁的心思吗?(引导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4)列宁()地问:“会飞回来?”

  ①预设:可补充“高兴”“喜出望外”,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喜出望外的心情。

  ②指导朗读。

  2、品读之二:男孩得之悔。

  过渡:列宁用话语和爱鸟的情感打动男孩、感染男孩、启发男孩。这一过程中,男孩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也来给男孩的话加上提示语,读懂男孩的心思吧!(学生补充提示语,读句子。)

  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句子。

  (1)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

  ①预设:引导学生填入“吞吞吐吐”“脸红”“惭愧”“小声”等词语,从而体会男孩的矛盾心理。

  ②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这时男孩为什么想讲又不敢讲?他会想些什么?

  (2)男孩看看列宁,()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预设:可补充“坚定”“鼓起勇气”,引导学生体会男孩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过程。

  ②指导朗读。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①想象: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了解引用对话的两种形式。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

  (A、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B、“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3、练*整体朗读对话。

  同桌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

  (四)质疑内容,完成课堂小练笔。

  过渡:看,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果然回来了,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1、读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3、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喜和列宁对孩子的爱护。

  4、指导朗读。

  5、出示课堂小练笔: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选择一种句式,写下来。

  出示:(1)灰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灰雀说。

  6、学生交流,师生点评。

  三、谈话,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列宁和男孩一起观赏喂养三只灰雀的画面。

  师: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巧妙地引导孩子改正了错误,呵护了童心,才有了这幅和谐的画面。此时此刻,如果你也走到了树下,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2、教师:因为有爱,小鸟是幸福的;因为有爱,男孩是幸福的;因为有爱,我们大家都是幸福的。只要我们都能学会去爱,那么我们都是幸福的。

  四、巩固练*。

  打开“阅读训练-《灰雀》”,一起来闯关吧!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

  2、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实用五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1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1、看图说话:

  1、书空课题,注意笔顺:“灰雀”;

  2、交流灰雀: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只灰雀的?(画出相应句子)

  3、背诵:这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再加加油,把它印在脑子里,怎么样?同学们都很棒,其实背诵也是一种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4、看到这么可爱的小精灵,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导读激情

  列宁喜欢灰雀:

  1、看得出大家非常喜欢灰雀,你知道还有谁也喜欢他吗?从哪看出来的?

  准备内容:

  第一自然段:借助比较句子理解重点词语“每次……都”“经常”的作用。

  第二自然段:指导朗读“找遍了”体会列宁急切的心情。

  第3-10自然段:

  从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惋惜,达到体会助读的目的。

  2、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喜爱!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男孩捉回家去了!)

  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他喜欢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男孩喜欢灰雀

  1、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再来一次。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2、分角色朗读。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3)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学生起来邀请伙伴同读。

  (4)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列宁爱孩子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注意看列宁的表情,列宁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说孩子是诚实的?

  列宁为什么问孩子,而问灰雀?

  师:你多了解列宁的心啊!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总结

  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学生自由交流感想。

  板书设计:(右图)

  教学后记:

  设计完这一堂课,自认为结合了众家之精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从课堂上下来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本节课有三个不足:

  1、课堂常规不到位。

  开学初,对课前准备、课堂坐姿、端书写字姿势都有明确规定,在前一周也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有时上课也因为顾及课堂内容的完整而忽略了这些环节的整顿。

  本节课,当面向其他教师呈现时,有同学临时找笔、搞小动作等,便有一种家丑外扬的感觉。所以,这是目前最迫切需要整顿的,也是本节课部分环节中,学生与老师思维脱节的原因所在。

  2、多媒体运用结合程度轻。

  在设计备课时,对多媒体要求不高。先是通过一幅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在指导学生说话的同时,引入本课教学;然后,利用课件中三只灰雀少了一只的变化,让学生自主质疑;最后,让学生观察列宁与男孩对话的图片,分析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的心理。

  课堂上,同学们确实对图片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图片的呈现对本课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设计中,老师采用口述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不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试想如果利用投影,分别将两句话呈现出来,对比感一定会更加强烈,也利于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体会;另外,在分角色朗读中,让去掉旁白的分角色练*,也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现,效果会比学生看自己的书体会更好。

  3、情感共鸣不尽人意。

  总觉得课上有时候老师很激动,而学生却无动于衷;老师的任务下达后,学生没有感觉。想必与课堂常规有直接关系。也与老师在布置任务的表达有关系,今后的教学中力求说明白而不罗嗦。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宁、惹、仰”等10个生字。会写“郊、雀、养”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合作学*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师补充:列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列宁身上的看似*凡而又不*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指名读:雀、郊、养、粉、粒、男、或、者。

  重点指导:

  或:半包围结构,不要漏写一撇。

  诚:左右结构,注意不要写成“城”。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体会朗读给大家听。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学生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地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3

  【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列宁的故事、事迹或照片。

  2、教师制作投影片、生字卡片和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指名说一说。老师概括介绍列宁的生*。

  2、学*这样一位伟人的故事,那一定是很受益的。今天我就来学*《灰雀》,看看文中小男孩受到了哪些教育,你又能得到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自己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集体评议,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

  三、读中感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些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三只欢快的灰雀是如此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这一段该怎么读?

  ⑵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列宁找不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心情怎样?谁能读好这一段?

  ⑶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自读课文,思考讨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知道了什么?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导朗读对话:

  ⑴ 同位分角色练读。

  ⑵ 指名戴头饰分角色读。

  ⑶ 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3、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些什么想法?

  4、小结: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二、复*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郊外 散步 白桦树 胸脯 婉转 面包渣

  或者 严寒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回荡

  2、巩固生字词:

  ⑴ 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

  ⑵ 给生字组词。教师将生字卡片出示在黑板上,学生会给哪个字组词就说出来。

  三、指导书写

  1、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2、说说你在临写的过程中有什么字你认为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说出来,教师示范书写,重点讲解。

  3、将学生写的字打在实物投影仪上,请同学评议。

  四、积累运用

  读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说说通过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抄写你认为写的好的词语或句子。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4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小男孩有错就改的好品质,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生字词,继续培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小男孩诚实的美德。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是难点。因为课文并没有明确写出小男孩告诉了列宁灰雀哪儿去了,他怎么知道“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必须在学*全文后联系上下文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因此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

  1、配乐感情朗读磁带、录音机等。

  2、灰雀鸟的插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老师出示课题《灰雀》后,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谁能猜猜它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可能答出:写灰雀鸟的样子、生活*性,它怎么可爱;也可能答出写与灰雀鸟有关的故事等等。)

  你们谁说的对呢?我们学*了课文后就全明白了。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任务是:在自己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老师提出的预*内容。

  二、自读课文,完成预*

  (一)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生字字音读准确,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

  (3)按五步识字法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可用齐读,个别读,互相读多种形式检查读书是否正确、流利。生字读音是否准确。

  (2)检查共有几个自然段?

  (3)检查学生查字典对词语理解情况。

  坚定:不动摇。

  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

  (4)了解学生如何记忆生字的:

  郊、惹、渣三字可用旧字加偏旁方法记。

  散:注意右边是四笔“攵”。

  或:偏旁是“戈”字旁。第五笔是“”不要写成“一”。坚:上下结构,下边是“土”。

  (5)练*用生字组词。

  要求先组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再组其他词语。可指出“散”是多音字:(sǎn)

  郊外,(郊区;郊游)散步,(散心;零散)

  惹人喜爱,(惹怒)面包渣,(土渣,渣土……)

  或者,坚定,(坚强,坚实,坚固)

  (6)指导书写:本课生字较少,又学过自学生字方法,因此本课可先把生字词学会。

  (7)作业:①写生字词。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生字,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了解围绕灰雀发生的故事,教育我们学*小男孩的什么品质,还要通过感情朗读,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你们一定很喜欢这个故事,这节课我们看谁学的好,理解的深入。

  一、逐段学*,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1、2两句什么意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2、列宁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样的鸟?这鸟为什么惹人喜爱?从哪儿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它们?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读。

  (共有6句话。第1、2两句写列宁养病期间每天去公园散步,这是交待事情的起因。)

  (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①因为它长的美: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②它们活泼可爱,叫声动听。)

  3、理解:“欢蹦乱跳”,“非常”各是什么意思?

  (欢蹦乱跳:又蹦又跳,很活泼好动;非常:特别的意思。)

  4、比较句子;把上边两个词语去掉再读读这句话,哪句好?为什么?

  (书中原句好,因为“欢蹦乱跳”把灰雀活泼可爱的样子写活了,“非常”一词写出可爱的程度之深。充分体现了这三只灰雀引人注目,惹人爱。)

  从哪儿看出列宁很喜欢它们呢?读出这样的句子,画出表现喜爱的词语。说说你对加黑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乐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前面提到列宁每天都要来公园散步而且每天都来看鸟。这里的“每次”,实际就是“每天”,“都要”:没有一次不停下来的`,起强调作用。仰望:抬头而且是带着喜爱心情观看。经常:多次,常常。这句话意思:列宁每天都来看鸟,而且都仔细地,怀着喜爱的心情抬头观看着,还常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喂它们。可见列宁对这些鸟爱之切,爱之深。

  以上是训练学生先会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会先在理解重点词语基础上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可提高学生爱动脑*惯,提高他们分析理解能力。

  (二)我们接着往下学,看看列宁这样喜欢的鸟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着指名读2~10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哪只灰雀不见了?

  2、列宁当时什么态度?从哪儿可以看出?

  3、列宁与小男孩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列宁与小男孩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这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很着急:从“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可以看出,在“周围的树木中”说明列宁走了很多地方,“找遍”,说明列宁找的很仔细,找了很长时间。列宁与小男孩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列宁问小男孩看见过那只灰雀吗?小男孩说没看见。第二次,列宁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男孩说,从中小男孩感到列宁对这只灰雀很担心,也很关心,列宁的爱鸟之心对小男孩是有触动的,因此第二次小男孩没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男孩内心思想活动是很活跃的,他此时态度已有所变化,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还没有勇气。

  当列宁第三次自言自语时,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般在心中有事,总放不下时就会自言自语。)小男孩被列宁爱鸟之心深深打动了。“多好的灰雀呀”,表达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深,“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如果把“自言自语”“可惜”两词去掉,与原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词,只是说他知道这鸟丢了,再也不会回来了,课文原句却表达了列宁对于灰雀的丢失无限惋惜之情,心里总放不下,因此自言自语。列宁虽然此时是自己对自己说,可小男孩听见了,被列宁爱鸟心切深深打动,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就看看列宁说:“会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但此时从小男孩说话时的神态:“看看列宁”,说明他说话时还有点心虚,胆怯,但必定是说出了鸟的下落。但列宁没亲眼所见,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紧紧追问了一句,这时小男孩完全觉悟了,并已说出鸟没有死,因此坚定地回答:“一定会飞回来!”,“坚定”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原意是:坚决、不动摇。在课文中是讲小男孩说话时态度是肯定的,不含糊的。

  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知道:鸟是被小男孩捉去了。我们怎么知道的:是小男孩自己说话时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断定他知道鸟的下落。

  以上是在老师引导下,围绕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对四次对话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分析理解过程中可再适当围绕重点句,重点词增加一些问题。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表现小男孩思想品质变化过程,要抓住这一点认真分析。

  4、我们把列宁与小男孩对话这部分有感情地读读。谁能说说读出什么语气?

  (读出列宁对灰雀喜爱之情,丢失后惋惜之情。要读出小男孩思想变化,每次对话语气是不同的,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也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分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形式进行。

  (三)小男孩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接着往下学。最后齐读11~13自然段。思考:

  1、这只丢失的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

  (这只灰雀是小男孩送回来的。因为列宁看到鸟的同时看到那个小男孩站在白桦旁,低着头。从这儿可以看出小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很懊悔,很不好意思,所以低着头。)

  3、从小男孩的表现说明什么?

  (说明他是诚实的。)

  4、列宁为什么没再问那个小男孩?你认为列宁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联系上下文想想。

  (列宁看到灰雀已回来了,为了尊重小男孩的自尊心,所以就没再问。

  从三方面看出小男孩是诚实的:一是从他坚定的态度,二是第二天果然又看到了灰雀,三是看到他低着头。)

  5、“果然”是什么意思?(和预料的一样。)

  6、列宁什么时候已预料到这鸟在小男孩那儿?(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从小男孩说话的口气已预料到鸟就在他那儿。)

  7、列宁为什么会和灰雀说话?

  (看到他喜爱的鸟又回来而高兴,也是为小男孩能知错就改而欣慰,他表面是在和鸟说话,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

  教师: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听不懂人话的,他这样做一方面像同学们刚才说的,表达了他为鸟飞回而高兴,为小男孩知错就改感到欣慰。同时也表现了列宁很幽默,很注意教育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做维护了小男孩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很难堪。

  8、读出列宁的幽默感及高兴的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养病、跳动、欢快、谷粒、男孩、或者、严寒、本来、可惜、肯定、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名人,导入新课

  1、了解“名人”。

  师:在世界这个大家庭中,有很多了不起的大人物。我们把这些了不起的大人物称为“名人”。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呢?

  2、回顾列宁。

  师:在《蜜蜂引路》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名人,看看这是谁?(出示列宁头像,学生交流列宁资料。)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列宁身上的看似*凡而又不*凡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文题目,一边板书一边介绍“雀”字。

  (引导学生观察“雀”的写法: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

  5、认识灰雀。

  (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看,这就是灰雀,它的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跟它们亲切地打个招呼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自学。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正音识字。

  1、重点指第1自然段,相机学*生字新词。

  (1)指四名学生按句子合作朗读第1自然段。

  (2)小老师领读重点词语,多种方法识字学词。

  2、指名读其他几个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课文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找一找,圈一圈(比比谁画得最准确。)。

  这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课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2、分一分,想一想(比比谁说得最简练。)。

  (1)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想一想,在每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2)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

  (3)出示填空,引导学生概括每一层意思(生每读完一个部分,概括一层意思。)。

  ①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天,一只__________的灰雀________,列宁遇见了________,并与他交流。

  ③第二天,列宁又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一连,说一说(比比谁连得最通顺。)。

  尝试把三个时间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互说,指名说。

  4、教师方法: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读懂了每部分的意思,再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聚焦喜爱

  1、观察图画,引导说话。

  (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三只灰雀呢?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惹人喜爱)

  2、默读第一段,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画下来。

  3、结合相关语句汇报、交流,体会灰雀的“惹人喜爱”。

  (1)出示重点语句:“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2)创设情境想象“来回跳动”。

  师: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手势)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这真是——(惹人喜爱)。

  (3)入情入境感受“婉转地歌唱”。

  师: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你听,(播放婉转的鸟鸣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这就叫——(婉转)。

  (4)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把“来回跳动”读得轻快些,突出灰雀的动态美。“婉转地歌唱”要读出声音的高低变化,读出灰雀“歌声”的动听。)

  ②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出灰雀的颜色、动态、声音。

  ③引导学生齐读。

  师:如果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树下,聆听着灰雀美妙的歌声,欣赏着它们那欢快的跳跃,我们怎能不爱上这三只灰雀呢?一起来读一读。

  4、关注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师:活泼可爱的灰雀也同样吸引了一位名人——列宁。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呢?

  (1)出示重点语句,指名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2)引导学生抓住“每次”“都”“仰望”“经常”这些词,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3)仰望着灰雀的列宁,会在心里对灰雀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

  (4)指导朗读。

  ①引导学生在重点词语下面标好重读记号,着重突出喜爱之情。

  ②教师引读。

  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

  养病的日子,孤独又无聊时,三只灰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

  四、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把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按间架结构重新排排队。

  左右结构:郊、粉、粒、冻、惜、诚。

  上下结构:雀、养、男、肯。

  半包围结构:或、者。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教师按学生要求相机范写,并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练*写一个,把自己写的和书上对照后,再写一个。

  3、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教师相机范写,学生观察后再写。

  4、指导书写“或”,强调笔顺,注意“或”的斜钩和点。

  五、巩固练*。

  打开“基础训练-《灰雀》”,一起来闯关吧!

  六、全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练几遍,并且熟读课文,下节课咱们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第二课时

  一、分类读词,巩固旧知

  1、分行分色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第一行与灰雀有关,第二行与列宁有关。)

  3、:分类记,我们才能记得牢,用得准。

  4、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这个发生在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

  二、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一)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

  1、(出示课件)听,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到这里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当列宁拿着准备的谷粒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那只灰雀回来了)男生齐读第11自然段。

  2、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3、过渡: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让我们跟随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二)再读对话,启发思考。

  1、默读课文的3~10自然段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用波浪线画出列宁说的话,横线画出男孩说的话。

  2、交流解决的问题。(灰雀被小男孩捉走了,后来小男孩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三)补白提示语深入品读,走进心境。

  1、品读之一:列宁失之痛。

  我们仔细地读一读列宁的话,想一想,每句话中包含着列宁怎样的心情?你能填上合适的提示语,并且通过朗读读出这种心情吗?(学生补充提示语,读句子)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①预设:可补充“焦急”,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找不到小灰雀时焦急、难过的心情。

  ②指导朗读。指名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2)列宁()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①预设:可补充“担心”“担忧”“难过”等词语,在补充提示语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对小灰雀的关心。

  ②指导朗读,读出担心、焦虑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3)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①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可惜”来体会列宁对小灰雀的喜爱和惋惜之情。

  ②角色体验朗读。现在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你怎样读才能打动我?(指名读)

  ③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

  ④小组讨论交流:列宁真的是自己说给自己听吗?你能读懂列宁的心思吗?(引导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4)列宁()地问:“会飞回来?”

  ①预设:可补充“高兴”“喜出望外”,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喜出望外的心情。

  ②指导朗读。

  2、品读之二:男孩得之悔。

  过渡:列宁用话语和爱鸟的情感打动男孩、感染男孩、启发男孩。这一过程中,男孩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也来给男孩的话加上提示语,读懂男孩的心思吧!(学生补充提示语,读句子。)

  学生交流,课件相机出示句子。

  (1)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

  ①预设:引导学生填入“吞吞吐吐”“脸红”“惭愧”“小声”等词语,从而体会男孩的矛盾心理。

  ②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这时男孩为什么想讲又不敢讲?他会想些什么?

  (2)男孩看看列宁,()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预设:可补充“坚定”“鼓起勇气”,引导学生体会男孩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过程。

  ②指导朗读。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①想象: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了解引用对话的两种形式。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

  (A、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B、“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3、练*整体朗读对话。

  同桌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

  (四)质疑内容,完成课堂小练笔。

  过渡:看,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果然回来了,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1、读到这你有什么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3、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喜和列宁对孩子的爱护。

  4、指导朗读。

  5、出示课堂小练笔: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选择一种句式,写下来。

  出示:(1)灰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灰雀说。

  6、学生交流,师生点评。

  三、谈话,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列宁和男孩一起观赏喂养三只灰雀的画面。

  师: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巧妙地引导孩子改正了错误,呵护了童心,才有了这幅和谐的画面。此时此刻,如果你也走到了树下,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2、教师:因为有爱,小鸟是幸福的;因为有爱,男孩是幸福的;因为有爱,我们大家都是幸福的。只要我们都能学会去爱,那么我们都是幸福的。

  四、巩固练*。

  打开“阅读训练-《灰雀》”,一起来闯关吧!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

  2、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实用五篇(扩展3)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3篇

  一、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学*1-10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4、初步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二、重难点

  重点:了解灰雀可爱品析人物对话。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

  一、谈话导入,走进中外名人的世界

  1、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有自信吗?

  2、那好,老师问你们,你们知道嘉兴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徐志摩、金庸、茅盾。。。)

  看来,我们嘉兴的名人还真不少啊。

  3、除了我们嘉兴,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名人,俄国的列宁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老师给列宁爷爷制作了一张“名片”,请大家观看一下。

  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主义创始人

  列宁

  苏维埃**

  (1870——1924)

  从名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走进文本

  1、导入:了解了列宁,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一篇与列宁有关的课文。

  2、示题齐读,设疑:那是几只怎样的灰雀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

  3、读了课文第一遍,你觉得灰雀是怎么样的?(指名说)

  评:是的,据我了解,灰雀确实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鸟。

  是嘛!我想那声音一定非常好听。

  4、示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1)自由读

  (2)指名读

  评:1、不错

  2、你也很棒,特别是“来回跳动”这个词语念得最棒!谁也能把这个词语念棒了。(多么活泼的灰雀呀)

  3、除了“来回跳动”,它还会“婉转地歌唱”,“婉转地歌唱”这个词谁能读?

  (3)多么甜美的声音啊,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4)是呀,非常惹人喜爱,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那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课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看了之后,你们是不是还想读读?再指名读

  评:1、果然有进步

  2、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让我看到了美丽的灰雀,听到了动听的歌声。

  (6)过渡: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我们喜欢,列宁爷爷也喜欢。

  5、示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列宁爷爷喜欢灰雀?

  评:1、有道理

  2、是呀,正因为喜欢他,所以才会专门来看它,还经常给他们带吃的,一起来读好它。

  (2)齐读

  三、披文悟情,感受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

  1、是呀,列宁爷爷也喜欢,可是有一天,(课件展示)他又来到公园,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心里非常着急。

  它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己读读2—10自然段,想一想。

  2、读中感悟2—10段

  (1)自由读(出示2—10段内容)

  (2)过渡: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老师也想加入,可以吗?

  [1][2]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案一》,来自网!

  (3)老师读列宁的话,一男生读小男孩的话,一女生读叙述部分

  (4)听着我们的朗读,你们想读吗?(四人小组合作读)

  读完一遍后再换过来读一读。

  3、研读小男孩的话

  (1)过渡:第三只灰雀,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呢?会回来吗?请大家读读小男孩的话。(出示内容)

  (2)指名2人答:灰雀去哪儿了?

  (3)可一开始,他不是说没看见吗?到底他有没有说实话,让我们来当回小侦探,仔细侦探一下。(自由讨论)

  (4)展开讨论

  1、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没有死

  2、课文上讲他不敢讲,肯定是他一开始没讲实话。(说出来他怕什么)

  3、这两位侦探分析的很有道理,接着往下说。

  4、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而且是一次比一次肯定。

  (5)看来,他一开始没讲实话呀,既然是在说谎,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他在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呢?(紧张、慌、吞吞吐吐、支支吾吾)请你。。。地说一说

  (6)师引读:你能说吗?那好,我们也来说一说。

  小男孩紧张地说。。。小男孩支支吾吾地说。。。

  (7)从小男孩支支吾吾的话中,我们知道的是,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但我们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因为小男孩知道,列宁也在深深地期盼着

  3、研读列宁的话

  (1)示句: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自读,什么是自言自语,你来自言自语地读一读。

  (2)列宁真的是自言自语吗?他在说给谁听?

  (3)列宁在暗示什么?

  (4)你们读懂了列宁心里想说的话,那我想,小男孩他一定也听懂了。那他又会怎么想呢?(写下来)

  (5)是这些不愿伤害小男孩自尊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也使小男孩从开始的说话支支吾吾,到后来的决心越来越大。

  (6)读小男孩后来的两句话(齐读)

  可以想象,小男孩最后一定把灰雀放了。

  四、拓展延伸,想象灰雀重回枝头的感谢

  1、(播放课件)美丽是大家共赏的,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灰雀又从小男孩手中回到了公园,你听,它们又可以一起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了,那么,它们在对谁唱歌,唱的又是什么歌呢?请你做做小灰雀唱唱看。

  小结:老师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而高兴,为小男孩改正错误而高兴。

  五、写字指导

  胸脯:

  1、说说这两个字的共同点

  2、说说写时注意什么

  3、生写三个,评议。

  一、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学*1-10自然段,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

  4、初步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二、重难点

  重点:了解灰雀可爱品析人物对话。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

  一、谈话导入,走进中外名人的世界

  1、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有自信吗?

  2、那好,老师问你们,你们知道嘉兴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徐志摩、金庸、茅盾。。。)

  看来,我们嘉兴的名人还真不少啊。

  3、除了我们嘉兴,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名人,俄国的列宁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老师给列宁爷爷制作了一张“名片”,请大家观看一下。

  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主义创始人

  列宁

  苏维埃**

  (1870——1924)

  从名片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走进文本

  1、导入:了解了列宁,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一篇与列宁有关的课文。

  2、示题齐读,设疑:那是几只怎样的灰雀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

  3、读了课文第一遍,你觉得灰雀是怎么样的?(指名说)

  评:是的,据我了解,灰雀确实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鸟。

  是嘛!我想那声音一定非常好听。

  4、示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1)自由读

  (2)指名读

  评:1、不错

  2、你也很棒,特别是“来回跳动”这个词语念得最棒!谁也能把这个词语念棒了。(多么活泼的灰雀呀)

  3、除了“来回跳动”,它还会“婉转地歌唱”,“婉转地歌唱”这个词谁能读?

  (3)多么甜美的声音啊,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4)是呀,非常惹人喜爱,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那就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课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看了之后,你们是不是还想读读?再指名读

  评:1、果然有进步

  2、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让我看到了美丽的灰雀,听到了动听的歌声。

  (6)过渡: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我们喜欢,列宁爷爷也喜欢。

  5、示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列宁爷爷喜欢灰雀?

  评:1、有道理

  2、是呀,正因为喜欢他,所以才会专门来看它,还经常给他们带吃的,一起来读好它。

  (2)齐读

  三、披文悟情,感受列宁高超的育人之道

  1、是呀,列宁爷爷也喜欢,可是有一天,(课件展示)他又来到公园,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心里非常着急。

  它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己读读2—10自然段,想一想。

  2、读中感悟2—10段

  (1)自由读(出示2—10段内容)

  (2)过渡: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老师也想加入,可以吗?

  [1][2]下一页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案一》,来自网!

  (3)老师读列宁的话,一男生读小男孩的话,一女生读叙述部分

  (4)听着我们的朗读,你们想读吗?(四人小组合作读)

  读完一遍后再换过来读一读。

  3、研读小男孩的话

  (1)过渡:第三只灰雀,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呢?会回来吗?请大家读读小男孩的话。(出示内容)

  (2)指名2人答:灰雀去哪儿了?

  (3)可一开始,他不是说没看见吗?到底他有没有说实话,让我们来当回小侦探,仔细侦探一下。(自由讨论)

  (4)展开讨论

  1、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没有死

  2、课文上讲他不敢讲,肯定是他一开始没讲实话。(说出来他怕什么)

  3、这两位侦探分析的很有道理,接着往下说。

  4、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而且是一次比一次肯定。

  (5)看来,他一开始没讲实话呀,既然是在说谎,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他在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呢?(紧张、慌、吞吞吐吐、支支吾吾)请你。。。地说一说

  (6)师引读:你能说吗?那好,我们也来说一说。

  小男孩紧张地说。。。小男孩支支吾吾地说。。。

  (7)从小男孩支支吾吾的话中,我们知道的是,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但我们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的,因为小男孩知道,列宁也在深深地期盼着

  3、研读列宁的话

  (1)示句: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自读,什么是自言自语,你来自言自语地读一读。

  (2)列宁真的是自言自语吗?他在说给谁听?

  (3)列宁在暗示什么?

  (4)你们读懂了列宁心里想说的话,那我想,小男孩他一定也听懂了。那他又会怎么想呢?(写下来)

  (5)是这些不愿伤害小男孩自尊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也使小男孩从开始的说话支支吾吾,到后来的决心越来越大。

  (6)读小男孩后来的两句话(齐读)

  可以想象,小男孩最后一定把灰雀放了。

  四、拓展延伸,想象灰雀重回枝头的感谢

  1、(播放课件)美丽是大家共赏的,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灰雀又从小男孩手中回到了公园,你听,它们又可以一起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了,那么,它们在对谁唱歌,唱的又是什么歌呢?请你做做小灰雀唱唱看。

  小结:老师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而高兴,为小男孩改正错误而高兴。

  五、写字指导

  胸脯:

  1、说说这两个字的共同点

  2、说说写时注意什么

  3、生写三个,评议。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实用五篇(扩展4)

——三年级语文灰雀教学反思实用10份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学*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教学较好地落到实处。

  在第二课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为己有,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并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的`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孩子们都说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这句话,通过朗读,能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中意识到他心里有鬼,灰雀的失踪肯定与他有关。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男孩的爱。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向认识道理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我县举行的“百名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我执教《灰雀》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课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刚开始学*课文时,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里了?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从他们的话中去体会。学生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对列宁、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说什么?同学们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对列宁说,当那个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后,你知道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真了不起!

  “我想对列宁说,列宁,你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虽然你开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当你看到列宁因为灰雀不见了而担心、惋惜时,你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把灰雀放回来,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知错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对男孩说,你爱灰雀不是这样爱的,不能把它关起来,要给它自由,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后一定要飞高一点,不要让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爱,我也喜欢你!”

  在教学中我将你想对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说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对他们说话的过程中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对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同学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同学的视野,我们一起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局部——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同学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对话,最后指名小组扮演对话。通过对话扮演让同学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身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身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同学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羞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同学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干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同学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羞愧。可正是由于同学把自身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干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同学读书考虑。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同学的疑问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同学读书考虑,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沛流露出。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刚开始学*课文时,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里了?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从他们的话中去体会。学生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对列宁、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说什么?同学们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对列宁说,当那个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后,你知道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真了不起!

  “我想对列宁说,列宁,你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虽然你开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当你看到列宁因为灰雀不见了而担心、惋惜时,你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把灰雀放回来,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知错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对男孩说,你爱灰雀不是这样爱的,不能把它关起来,要给它自由,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后一定要飞高一点,不要让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爱,我也喜欢你!”

  在教学中我将你想对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说什么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对他们说话的过程中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对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我有幸参加了我县举行的“百名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我执教《灰雀》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课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学*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教学较好地落到实处。

  在第二课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为己有,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并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的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孩子们都说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这句话,通过朗读,能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中意识到他心里有鬼,灰雀的失踪肯定与他有关。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男孩的爱。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向认识道理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师:同学们,《灰雀》这篇课文,老师反复读了很多遍,读出了两种情感,这两种情感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用新的读进去,也能读出你的体会,你的情感。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这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基础上开始的有思考的阅读。)

  生:我读出了列宁对灰雀非常喜爱。

  很多学生能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如“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等,谈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可以说前一部分情感的铺垫已经到位了,但本课的重点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所以后一部分的处理采用的是移情体验。所有的学生都当成小男孩,我来做列宁,删除所有的`旁白,只留下对话。适时地走进学生中交流。

  男孩:“没......我没看见。”(师:你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呢?)

  男孩:“一定会飞回来!”(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学生们能够透过男孩的语言,很好地体会到了他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矛盾到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但真正明白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我明白自己在列宁语言中那不动声色的引导部分着墨太少了。所以当一个学生突然说出“列宁不够诚实!”学生就把重点放在了男孩是否诚实的争论上了。当然,庆幸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从文中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也算是刚刚进入中段语文学*中比较欣慰的了。

  我要谈得还不止这些,现在我们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有学生的,也应该有老师的。开课之初,暗示了自己作为老师读《灰雀》一文的两种情感:喜爱、惭愧。这种惭愧,学生们是无法体会的,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列宁对小孩子的那份关爱和尊重。那么这种尊重,学生们怎样理解呢?最后自己很明显的牵到了主题上。有时间关系,也是因为自己太急躁了。还好自己没有标榜自己,谈及了自己对待学生常有的粗暴。因为粗暴,才更彰显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在于他们在*凡的小事中表现出来的不*凡。

  这一课结束,我真感动那个善解人意的茜茜同学到位的体会。就是这样:我们可能永远不可能成为名人,但那种人格的魅力,伟大的胸襟,我们可以不断的接*。我愿意带着我的学生走这样一条向善的路。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实用五篇(扩展5)

——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学反思范本10份

  今天是开学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上课前,我拿着课本,又把讲课的思路做了整理。当讲完课时,觉得自己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先从第一点谈起,预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在预*课文时,我已经带领着大家练*过朗读课文,特别是告诉了他们,要想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以及对重点词语地处理,并且我还给大家做了范读。当时,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对第一自然段学*时间的安排上是只准备用十分钟,可同学们在朗读方面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但同学们却读不出这种味道。于是,我带领着大家,又进行了读书练*。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我对后边教学内容时间地安排。出现这种突**况,是我未料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在预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除了此环节外,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预*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复*提问时,学生却答不出来。以后,我在备课时,除了备好学*目标、学*重难点外,还不能忽略“预设”这个环节。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随机处理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形态的描写。读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灰雀很漂亮。可是当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时?”学生都答不出来,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用语言启发他们。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课件上的有关灰雀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课下我试过了,同学们一看到这张灰雀的图片,立刻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灰雀美的感叹。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大家:“从图片上看,你们认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颜色。”由此我知道,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改变教学方式了。同时,也对教师机智标准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来谈谈学生倾听方面。在前面我曾两次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到了第三个问题时,我改成了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语,结果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接连有三个读的都是句子。这充分说明,学生没学会倾听。他们在听要求是,往往只是听个大概。另外,也没认真倾听他人答题的好*惯。

  从以上情况看,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改变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只备课本,而忽略了备学生和预设问题的准备,同时还要多练*,提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我有幸参加了我县举行的“百名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我执教《灰雀》一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灰雀》一课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 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 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 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以前老听人说,课堂是生成的,我总不信。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后,我才深有体会。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虽然称不上严密,但是步骤也算清晰。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

  放掉

  喜欢藏起来

  列宁灰雀小男孩

  帮助、教育

  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本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列宁喜欢灰雀。可是,我却死板教案,要学生找小男孩的几句答话。第一课时,上的很不顺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完成教学任务,想要讲请的问题,尚未讲清。回到办公室,我思考原因,恍然大悟。课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灵活的课堂是不可能的。经过分析后,我觉得下一节按照学生的思路走。第二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索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的城市。”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老师们写教案时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希望,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记得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的流露,他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学*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教学较好地落到实处。

  在第二课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为己有,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并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的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孩子们都说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这句话,通过朗读,能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中意识到他心里有鬼,灰雀的失踪肯定与他有关。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男孩的爱。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向认识道理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刚开始学*课文时,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里了?我引导学生反复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从他们的话中去体会。学生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对列宁、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说什么?同学们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对列宁说,当那个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后,你知道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真了不起!

  “我想对列宁说,列宁,你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虽然你开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当你看到列宁因为灰雀不见了而担心、惋惜时,你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把灰雀放回来,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我想对男孩说,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知错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对男孩说,你爱灰雀不是这样爱的,不能把它关起来,要给它自由,让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后一定要飞高一点,不要让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爱,我也喜欢你!”


三年级上册《灰雀》原文实用五篇(扩展6)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实用五份

  第一课时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港岛高低错落、闪烁飘浮的景色和港湾里灯光流淌、色彩变幻、形态多样的迷人景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香港夜色的特点。

  2、感受香港夜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

  了解香港夜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香港夜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对香港夜色的赞美。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景导入

  1.教师放《东方之珠》的歌曲,让学生从歌词、画面中感知香港的美,用优美的旋律调动学生的情感。

  2.启发谈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香港的文字或图片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交流搜集到的信息。(香港的过去及现在、地理位置、民俗、景点等)学生发言后,引出课题:香港夜色。读题,你想了解哪些问师:同学们,多么迷人的景色呀!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欣赏的美景:香港夜色(师板书题目)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解决。

  2、师检查自学情况。

  读准字音:印象辉煌拐弯错落有致摩天大厦海滨穿梭的确指导:摩、厦、维、罩

  理解词语:难以忘怀流连五光十色摩天大厦林立如笋,熟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三、熟读课文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找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生听写词语。印象辉煌拐弯错落有致摩天大厦海滨穿梭的确维护笼罩

  2、读了课文,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问题?生自主质疑,师梳理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1)在这灯火辉煌的夜晚,作者欣赏了香港哪些地方的景色?

  (2)香港夜色为什么使人流连和难以忘怀?香港夜色有什么特点?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借助课文右边的批注,把自己的感受用铅笔随时批在课文右边的空白处,并用“——”画出相关句子。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

  1、交流问题

  (1)作者欣赏了港岛和港湾的迷人夜色。(生评价)

  2、合探问题

  师:作者为什么对香港的夜色如此痴迷呢?自己读课文,看看作者所介绍的港岛夜色怎样呢?

  师: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港岛的夜色怎样吗?把文中描写港岛夜色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出示句子:随着山道地势的升高,我的眼光透过车窗,看见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灯光:远处的像无数的星星闪闪烁烁,而*处的则是五光十色、壮观辉煌。

  A、从这些描写港岛夜色的句子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港岛夜景的美丽、壮观。)

  B、自由读句子,注意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边读边想象港岛高低错落、闪烁飘浮的灯光所呈现的情景。

  C、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儿?(高高低低、错落有致、闪闪烁烁、五光十色、壮观辉煌,写出了灯光的高低错落、闪烁飘浮的情景。)

  D、出示港岛、港湾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说说图中展现了文中哪些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中的内容。这样图文结合,让学生从优美的文字和形象的图片中欣赏香港夜色的美。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

  2)感受港湾的夜色美

  师:港岛高低错落、壮观辉煌的灯光让人留恋,港湾里的景象更是让人难以忘怀。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受港湾里的美丽景象。

  生读句子,出示第四自然段

  啊!灯火里的维多利亚湾,飘洒着金辉银光。白天一片蓝悠悠的海滨,此刻融下了**万千广厦映照的灯光。那缓缓行驶的万吨巨轮和来回穿梭的渡轮,那游艇上挂着的横的灯串、直的灯柱,红红绿绿,黄黄白白,相映成趣,把夜的港湾装点得如同白昼。掠过那片灯火的海港,仍是一望无际的灯火,只见大地上灯光连着光环,光环罩着灯光,*的在眼前,远的在天边。灯火与天上的星星连在一起,天宇与大地连在一起,辽阔大地,万里海天,就像撒满了珍珠。

  A、读一读,想想句子中所描写的情景,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港湾里灯火随波流淌、色彩变化、形态多样、海天相连的情景。)

  B、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体会到海天相连的情景。)

  C、指名读,生评再读。

  (3)师指导朗读。

  (4)欣赏到维多利亚湾夜色的美,勾画描写维多利亚湾夜色的句子。朗读、想象港湾里灯火随波流淌,色彩变化,形态也多样的迷人景色;欣赏远处的灯火,朗读、想象海天相接,灯火与星星相连的景色。

  (5)小结

  师:多么美丽、壮观的灯火呀!(师相机板书:美丽、壮观。)可真是让人流连和难以忘怀。同学们喜欢吗?让我们怀着喜爱、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吧!(师板书:喜爱、赞美)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完了,自探提示中的问题,你弄明白了吗?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提出来。预设;

  1、“四大夜景”指的是哪四大夜景?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间有什么关系?

  四、运用拓展

  1、请你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两道作业题,测试自己或同学。(自编题建议: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语言积累、写法运用、字词巩固等方面设计自测题)

  2、教师对有价值的题进行梳理归纳,在班级交流、测试。

  教师补充题:把香港夜色的美景讲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港岛五光十色壮观辉煌

  教学目标:

  1、品读有关语句感悟男孩的无私、纯真。体会人世间的***。

  2、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句子。

  3、根据课题推想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品读句子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在这茫茫的人海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里面包含的有浓浓的亲情,有温馨的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宗的《*分生命》,(板书)感受其浓浓的亲情。面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谁和谁*分生命?为什么*分?怎样*分?)

  二、初读。

  1、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