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合集五篇

首页 / 文库 / |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龙吟.雪

  杨无咎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注】①琅尾:竹梢,古称竹为琅。②睽阻:阻隔。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上片描写的是午夜时分风紧雪大的景象,突出天气的寒冷。

  B.词作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雪夜寒乡图。

  C.“春虫扑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密的'景象。

  D.风雪之中,词人看到了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的景象。

  E.本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由景入情,即景抒情。

  9.如何理解“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CD

  9.①这两句写出了在天寒地冻的异乡,词人没有因漫天大雪想到丰收的年成,而是盼望着晴空万里。②对晴空万里的盼望,表现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单冷寂以及对早日归家的渴望。③现实的天严寒天气与词人盼望的晴空万里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现实中词人内心的凄苦。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

  折桂令·微雪

  朔风寒吹下银沙,蠹砌穿帘,拂柳惊鸦,轻若鹅毛,娇如柳絮,瘦似梨花。

  多应是怜贫困天教少洒,止不过**年众与农家。数片琼葩,点缀槎丫。孟浩然容易寻梅,陶学士不够烹茶。

  【注】

  朔风①:北风。

  槎丫② 树木枝杈歧出貌。

  陶 学士③即陶谷,五代时名士。性好茶事,曾得党太尉(党进)姬,命掬雪水烹茶,并戏之日:“党家应不识此?”姬 日:“彼粗人,安知此,但能于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耳。哪有这种风味。”后“陶学 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1.作者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下雪的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蠹砌穿帘,拂柳惊鸦”。

  2.这首元曲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写细小的雪子撒落在台阶,就好像蛀虫蛀蚀过一样,在寒冷的北风中,雪子穿进屋帘。雪子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宁静闲适的情趣。(答对雪景的喜爱之情也算对)(修辞手法1分、内容2分、情感1分,共4分)

  2.①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和农家丰收的喜悦。②对雪景的喜爱。③安贫守己的怡然自得。④对风雅之士的调侃。(答一个要点1分,答两点2分,共4分,答三点即可给满分)

  赏析:

  寒冷的北风把雪花隔着屋帘吹进屋子。雪花飘过柳枝惊动了树上的乌鸦。雪花就像柳絮和梨花一样娇媚。可怜的是下的太少,就是来庆祝一下农家的丰收。描写生动、细腻,表现了作者宁静闲适的情趣,也表现了对贫苦百姓的怜悯和农家丰收的喜悦的赞美之情。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3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目:

  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_。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1、以上是《湖心亭看雪》全文,选自《 陶庵梦忆 》,作者是明末清初的 张岱。

  2、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3、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4、作者喜爱这山水美景,有遇到知音的喜悦和自己的高雅情趣。

  痴的含义: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压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4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时 间 景 情

  甲 文 ⑴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⑵ ⑶

  ㈡(8分)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评分标准:第20题3分,每空1分。 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丽”,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 第22题3分,每空1分。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5

  江城玩雪原文

  萨都刺

  雷正纷纷客倚栏,长江风急吼天关。

  千重铁瓮成银瓮,一夜金山换玉山。

  舟子迷归寒浦外,衲僧疑在白云问。

  晓来霁日高林照,好景依然悦我颜。

  注:铁瓮:即铁瓮城,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金山:在京口西北,原在长江之中,后因砂土堆积而与长江南岸相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纷纷”状雪大,以“吼”写风急,“客倚栏”这一细节暗示出渡江之难。

  B.颔联以“银瓮”“玉山”两个妙喻写出了大雪之后所形成的奇丽景观,生动形象。

  C.颈联写舟子在寒浦外迷失归途,僧人在山上如同置身于白云间,明写人而暗写雪。

  D.尾联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晓晴之后的怡人雪景,却给读者留下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15.简要分析这首诗刻画了怎样一个“玩雪”者形象。(6分)

  答

  14、A “暗示出渡江之难”有误。“客倚栏”意在交代观赏位置,暗示观赏豪兴。

  15、(1)“玩雪”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以赏玩的心态和新颖的视角观赏江城雪景,善于发现独特之处,笔下充满诗情画意;(2)“玩雪”者具有独到的审美情趣,不畏恶劣环境,赏玩壮丽雪景,热爱自然,豪迈乐观。(意思对即可)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合集五篇(扩展1)

——保险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3篇

保险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1

  (2×5=10分)

  1、保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从经济角度看,保险属于()

  A 合同行为 B 财务安排 C 精巧的稳定器 D 风险管理的方法

  2、商业保险所反映的保险关系是通过()来体现的

  A 保险法 B 保险基本原则 C 保险合同 D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下列保险合同中,使用代位追偿原则的是()

  A 责任保险合同 B 定期寿险合同 C 年金保险合同 D 意外伤害保险合同

  4、()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依法为保险合同当事人办理保险标的的查勘、鉴定、估损及理算业务,并给予证明的人。

  A 保险中介人 B 保险公估人 C 保险经纪人 D 保险代理人

  5、根据国际惯例,在投保时可以不具有保险利益,但是在索赔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的财产保险险种是()

  A 企业财产保险 B 信用保险 C 责任保险 D 海洋货物运输保险

保险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2

  (每空1分,共10分)

  1.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 、 和 。

  2.保险人把其原保险业务转让给其它保险人的方式叫 。

  3.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包括 、 、 等。

  4.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包括 和 。5.《保险法》规定:设立全国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

保险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3

  (4×5=20分)

  1、保险金额:

  2、责任准备金:

  3、保险利益:

  4、生命表:

  5.第一危险赔偿方式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合集五篇(扩展2)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阅读有参考答案 (菁华5篇)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阅读有参考答案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6分,每小题2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

  B. 造饮辄尽造:酿造

  C. 期在必醉期:期望

  D. 环堵萧然萧然:空寂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解释正误的辨析能力。“造饮辄尽”的“造”是“到,往”,动词,不是“酿造”。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亦不详其姓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

  B. 因以为号焉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既醉而退 濯清涟而不妖

  D. 黔娄之妻有言 能 以径寸之木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A代词,他的/语气词,一定,务必,可要。B“以……为”连用,意思为“把……当作”/介词,向,对。C承接连词/转折连词。D结构助词,的。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五柳先生的家世、生*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

  B. 五柳先生虽然喜欢读书,但是“不求甚解”,读书时态度不认真,理解不透彻。

  C. “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D. 本文多用否定句,既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也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这是陶渊明读书的*惯和方法,从下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以看出他读书的态度很认真,也并非理解不透彻。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阅读有参考答案2

  阅读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五柳先生)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2.好读书 嗜酒 常著文章以自娱

  3.好酒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阅读有参考答案3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句子停顿准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 B. 常著/文章自娱

  C.曾不/吝情去留 D. 不/戚戚于贫贱

  2.下列带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旧知其如此 旧:旧亲戚 B.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安乐,安然

  C.造饮辄尽 造:往,到 D.既醉而退 退 :回去,回家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

  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4.阅读前面《五柳先生传》,然后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2分)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分)

  参考答案:

  1. C (A.亦不/详其姓字 B. 常著文章/自娱 D. 不戚戚/于贫贱 )

  2. A(旧:旧交,旧友。)

  3. D(文末的“赞”,是传记结尾评论性文字,希望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

  4.(1)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关键词:“穿结”“晏如”,错一个扣1分)

  (2)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关键词:“兹”“俦”,错一个扣1分)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阅读有参考答案4

  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选段,并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不慕荣利( )

  (2)性嗜酒( )

  (3)既醉而退( )

  (4)晏如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既然是箪瓢屡空,为什么还能做到晏如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中谈到读书的方法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爱慕(2)爱好,嗜好(3)已经(4)安然自若的样子

  2、(1)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3、这充分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道德情操。

  4、答案提示:这两句分别说出了五柳先生读书时所采用的两种态度和方法。一是他的嗜好是读书,其方法便是只求懂得大概,不强求有深刻理解;二是表明了他读书的最高境界,往往因能会意而如痴如醉,其方法当是熟读深思。也就是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于精熟在后,期在会意。

  这种方法体现出作者爱读书的境界,同时表现出一种学*态度,求广不求深,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广泛涉猎书籍,兼容并包有很大的意义。(意对即可)

《五柳先生传》课内外阅读有参考答案5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合集五篇(扩展3)

——《三峡》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范文五份

  《三峡》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1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①,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②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③,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

  ③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的著作。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 (2)良多趣味

  (3)素气云浮 (4)非驷马之追也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3.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往 来 遥 观 者 常 若 雾 露沾 人 窥 深 悸 魄。

  4. 【乙】文与【甲】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2分)

  答:

  5.请概括【甲】文长江的夏水与【乙】文黄河的孟门之水特点异同,并找出两者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答:

  答案

  1.(1)现写作“缺”,断缺。(2)确实,实在(3)白色(4)不译,主谓之间

  2.(1)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2)水(虽然)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入岩石。

  3.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4.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或“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5.同:二水既盛且速。异:黄河的孟门之水气势恢宏。

  描写方法运用上的相同之处: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⑴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从总观的角度写,描写了山的哪几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象?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加了什么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⑴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⑵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⑶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⑷白色的疾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意对即可)

  3.三峡之长、山峦之密、山峰之高。

  4.深秋时节的景象,增添忧郁、凄凉的色彩。

  《三峡》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3

  阅读《三峡》,回答文后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的作者是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作简要评析。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与“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否矛盾?

  5.三峡的景色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三峡的文化也源远流长,请写出有关三峡的两句诗。

  【参考答案】

  1.郦道元

  2.(1)通“缺”,空缺 (2)正午

  3.文中描写春冬两个季节的景色,以“素”、“绿”绘色,以“悬”、“漱”绘形。这些都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心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抒发的情感。

  4.第一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描述,表现了夏季长江的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5.例:①**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三峡》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4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 ) ②其间千二百里( )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20xx年湖北省咸宁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三峡》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5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

  (1)沿溯阻绝 沿:

  (2)良多趣味 良:

  (3)直视无碍 碍:

  (4)窥谷忘反 反: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顺流而下;(2)实在;(3)阻碍;(4)通“返”,返回。

  2.(1)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2)风把烟雾都吹散了,天空和群山都是同样的颜色。

  3.B

  4.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合集五篇(扩展4)

——保险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3篇

  (2×5=10分)

  1、保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从经济角度看,保险属于()

  A 合同行为 B 财务安排 C 精巧的稳定器 D 风险管理的方法

  2、商业保险所反映的保险关系是通过()来体现的

  A 保险法 B 保险基本原则 C 保险合同 D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下列保险合同中,使用代位追偿原则的是()

  A 责任保险合同 B 定期寿险合同 C 年金保险合同 D 意外伤害保险合同

  4、()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依法为保险合同当事人办理保险标的的查勘、鉴定、估损及理算业务,并给予证明的人。

  A 保险中介人 B 保险公估人 C 保险经纪人 D 保险代理人

  5、根据国际惯例,在投保时可以不具有保险利益,但是在索赔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的财产保险险种是()

  A 企业财产保险 B 信用保险 C 责任保险 D 海洋货物运输保险

  (每空1分,共10分)

  1.风险的基本要素包括 、 和 。

  2.保险人把其原保险业务转让给其它保险人的方式叫 。

  3.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包括 、 、 等。

  4.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包括 和 。5.《保险法》规定:设立全国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

  (4×5=20分)

  1、保险金额:

  2、责任准备金:

  3、保险利益:

  4、生命表:

  5.第一危险赔偿方式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合集五篇(扩展5)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 清]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都推测许曾裕应当为朝廷重用。度:推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遂发愤以卒 B.填淤则舟楫不通

  木欣欣以向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D.既为方伯所知

  月出于乐山之上 秦王为赵王击缶

  5. 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B项第一个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C项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D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 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6. 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奸诈狡黠的几个人,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 以为:认为。因:于是。以:来。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 虽然:即使这样。以:把。施设:施政。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安,滁人,小字保儿。建文元年,伐燕,安以列将从征。后为先锋。燕王曰:“*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不能挫安。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安击败燕将。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会高煦救至,乃得免。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年,燕败盛庸,回军与安战。安大破之。再战滹沱河,又破之。安于阵中缚木为楼,高数丈,战酣,辄登楼望,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滹沱之战,矢集王旗如猬毛。王使人送旗北*,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顾成已先被执在燕,见而泣曰:“臣自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八月,安及燕将李彬战于杨村,败之。四年,燕兵破萧县。安引军蹑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安转战,斩真。真,骁将。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燕王乃身自迎战,安部将火耳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已,复进至小河,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寻何福军亦至,与安合。燕军益大惧,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福欲持久老燕师,移营灵璧,深堑高垒自固。而粮运为燕兵所阻。安分兵往迎,燕王以精骑遮安军,分为二。福开壁来援,为高煦所败。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军猝薄垒,发三炮。军中误以为己号,争趋门,遂大乱。燕兵乘之,人马坠壕堑俱满。安等三十七人皆被执。安久驻真定,屡败燕兵,斩骁将数人,燕将莫敢婴其锋。至是被擒,军中欢呼动地,曰:“吾属自此获安矣!”燕王惜其材勇,选锐卒卫送北*,命世子及郭资等善视之。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燕王失道,从者仅三骑 失道:迷失道路

  B.安引军蹑其后 蹑:跟随

  C.马忽蹶,被擒。安稍引却 引却:引兵击退

  D.燕王以精骑遮安军 遮:拦截

  “*安,滁人,小字保儿”阅读答案附翻译

  6.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安作战“材勇”的一组是( ▲ )(3分)

  ①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 ②发强弩射燕军,死者甚众

  ③多历战阵,未尝见若此也 ④安引军蹑其后

  ⑤张左右翼击燕军,斩其将陈文 ⑥王昼夜擐甲者数日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3分)

  A.*安率领先锋部队攻打燕王。作战时,燕王因为有些轻敌,被*安打得大败,后来制造假象,迷惑对方,才得以逃脱。

  B.作战时,*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成为楼台,高达几丈,战争进行的激烈时,就

  登楼眺望,并用强弓向燕军射箭,射死了很多敌人。

  C.*安在与燕王的战斗中,多次打败燕王,并斩杀燕王的爱将。后来他与何福的军队会合,

  使燕军非常害怕,燕王一连好几天都没有脱铠甲。

  D.因粮草运输遭燕军阻截,*安分兵前往迎战,燕王率精锐骑兵拦截他,使*安军队一分为二。第二天,燕军又突然迫*军营,发了三炮,致使安军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安被捕。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3分)译文: ▲

  (2)谕世子谨藏,以示后世。(3分)译文: ▲

  (3)诸将谋移军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4分)译文: ▲

  参考答案:

  5.选C 引却:后退

  6.选C 解析:①⑥燕王朱棣所为;③乃顾成语,是间接表现。

  7.选A 解析:燕王逃脱是因为恰遇朱高煦救兵到来。

  8.(1)(燕王)燕王的马受了伤,箭也用完了,宝剑折断无法击杀。(“创”受伤,1分,“竭”用尽,1分;“折”折断,1分。整句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2)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谕”告诉,“谨”小心,“示”给……看,三处各1分。整句语意明显错误或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3)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当晚命令部队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谋”谋划,1分;“就”获得,1分;“夜”在夜间,当晚,1分;“走”迅速出发,1分。整句语意不通则该句不得分)

  附参考译文:

  *安,滁州人,字保儿。建文元年,攻打燕国,*安凭借列将的身份跟从出征。后来担任先锋。燕王说:“*安,竖子罢了,以前跟随我出塞,识破我用兵的计策,我要先打败他。”等到打仗的时候,不能挫败*安。燕王迷了路,只有三个骑兵跟随他。*安打败了燕国将领。燕王看到情况紧急,亲自上战场冒着箭雨、飞石奋力作战,燕王的马受了伤,箭也用完了,宝剑折断无法击杀。燕王于是飞奔登上大堤,举起马鞭假装招引后备骑兵来迷惑敌人,恰好朱高煦救兵来到,才得以幸免。在这时,*安作战最为尽力,燕王差一点就被*安的兵器伤到。

  第二年,燕打败了盛庸,调军和*安作战。*安大败他们。又在滹沱河作战,又打败了他们。*安在阵中把木头绑缚在一起做成楼台,达几丈之高,作战激烈时,就登上楼台眺望,用强弓向燕军发射,燕军死了很多。滹沱河这场战斗,箭射在燕王的旗帜上就如同刺猬身上的刺那样多。燕王派人送旗帜到北*,告诉世子要小心收藏,将来把它拿给后人看。顾成在这之前已经被捉到了燕国,看到旗帜就流下了眼泪说:“我从小参军,现在年老了,经历了多场战争,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激烈)的。”

  八月,*安和燕将李彬在杨村作战,打败了他。建文四年,燕军攻破萧县。*安带领军队跟随其后。燕将白义、王真、刘江迎击敌人。*安辗转作战,斩杀王真。王真,是一员骁将。燕王曾经说:“如果诸位大将都像王真一样奋力勇猛,什么事情做不成呢!”燕王于是亲自迎战,*安的部将火耳灰手持长矛大声呼喊,径直上前刺杀燕王,这时,身下战马突然跌倒,火耳灰被活捉。*安稍微引兵退却一些。过了一些时侯,又前进到小河旁,从左右两路夹击燕军,杀了燕军大将陈文。不久,何福的军队也到了,与*安的军队会合。燕军更加害怕,燕王一连几天几夜都穿着铠甲。

  何福想要持久作战使燕军疲劳,就把部队转移到灵璧, 深挖护城河(壕沟) 加高城墙来使自己的城池坚固。粮草运输遭到燕军的阻截 。*安派兵前往迎接,燕王用精锐骑兵阻截*安军队,使他一分为二。何福打开壁垒前来救援,被朱高煦打败。众将谋划转移军队到淮地以获得粮草,当晚命令部队听到三声炮响就迅速出发。第二天,燕军突然迫*军营,发了三声炮,士兵误以为是自己的信号,争着赶赴城门,于是军队大乱。燕兵乘机进攻,*安军人马纷纷跌落壕沟,把壕沟都填满了。*安等三十七人都被捉住。*安在真定驻扎了很久,多次打败燕兵,斩杀了好几员善战的大将,燕军将领没有人敢触其锋芒。现在被捉住,军中士兵欢呼震动天地,说:“我们这些人从此就安全了!”燕王爱惜他的才能和勇气,选精锐士兵护送他到北*,命令世子和郭资等人好好照顾他。永乐七年三月,皇帝在北京巡查,批阅奏章看到*安的名字,对身边的随从说:“*保儿还在啊?”*安听说了这件事,就自杀了。皇上命令用指挥使的俸禄给养他的儿子。

  阅读《最小的星星也闪光》,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16分,第9、12题各2分,第10、11、13、14题各3分)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9.请你谈谈对小说题目的理解。

  10.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 )——星夜家访——( )——( )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贯穿全文,将人物设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B.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忧郁、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C.第②段到第⑧段,设置了两个悬念性的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目的都是为了表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D.本文语言*易朴素,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1)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

  (2)“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13.仔细品味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说说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4.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至少两点)

  答案:

  9.(2分)①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③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明亮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光的不起眼的小星星,④题目点明了小说的主旨,⑤形象新颖,设下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意对即可。)

  10.(3分)(课堂风波)——星夜家访——(真相大白)——(期望发光)(每空1分,跟小说情节的四个环节分别对应r>13.(3分)内容上:①暗示文章的主旨。②烘托意境,增强文章的蕴味。 结构上:①照应了题目。②与第九段相呼应。③引出后文。(必须是从“内容上”、“结构上”两方面作答,每点1分,答出任三点即可;如果只从一个方面作答,最多只能得2分。)

  14.(3分)①“神采飞扬地讲着课”,说明“我”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老师。②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让“我”怒火中烧,说应,意对即可;多字、少字该空不得分。)

  11.(3分)A 12.(2分)(1)①不被理解的委屈 ②挨训后的后悔 ③被叫家长的害怕 (2)①受到鼓励后的兴奋。②得到肯定后的激动。(每小题1分,写出任一点即可,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

  五瓣丁香

  入春以来,我一直惦念丁香。听人说, 若能在结着多如云霞的四瓣丁香树上找出一朵五瓣丁香,就会得到好运和幸福。女子都是虔诚的,我这个穿军装的女子也一样。

  同病室的几个病友几乎每天傍晚都去医院的后山坡上探看丁香,带回来的消息一天比一天惹人心动:“冒出新绿了。”“生出嫩叶了。”“结花蕾了。”……可是我们嫌慢, 埋怨丁香的疏懒乏情。

  昨天晚饭,她们又结伴去探看丁香了,留下我一个在病房里。看着自己打着石膏的腿,再看看白色的病床,白色的墙壁,仿佛一切都变得苍白起来。我心想:这条伤腿一定害我误了花期,不能去找五瓣丁香,寻不着它,那么好运和幸福也就与我无缘了。这样想着,自己把心情弄得灰灰的。

  这时,她们回来了,个个兴高采烈,争着向我炫耀她们的“幸福”——五瓣丁香。有白色的、紫色的,小小的花朵很是美丽,花瓣儿更是精致、娇巧、细柔。她们有人要分给我一朵,而我也十二分地想拥有它,可我还听人说:别人送的五瓣丁香不具有神奇的魔力。于是我谢绝了她们的好意。看着她们如同寻得幸福一般的喜悦面孔,我的心羡慕得有点微微发疼。

  晚上,我早早地蒙上被子——除了想找一朵五瓣丁香,好像别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人,有时就会有一些非常非常小的希望。由于太希冀、太向往,我甚至做了一个丁香梦:我的腿好了,来到一个好大的丁香园找五瓣丁香,可是到处都是四瓣的,无论我如何努力,也没有找出一朵神秘的五瓣丁香。

  感觉天亮了,我懒懒地不肯睁开眼睛,心中仍存着找不到五瓣丁香的遗憾。做晨检的护士来了,问我:“别的人都去哪儿了?”我这才发现她们一个都不在。大概是因为太兴奋睡不着而早早跑出去疯闹了吧?疾病竟使我变得有点妒忌她们了。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只见她们个个手里拿着一大束丁香花,原来她们一大早去替我折花了。她们把花递给我:“快找你的五瓣丁香吧!”我一时语塞,为她们的热情、真诚所感动,懊悔刚才对她们的妒忌……顿时,我感到自己整个儿沐浴在友爱结成的温馨之中。

  我细心地从她们采摘来的一束束丁香花中,找到了一朵白色的五瓣丁香。而我更是在她们中间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瓣丁香——好运、温暖和幸福。

  阅读题

  1、 文章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请用较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我为什么一直在梦中追寻找到一朵五瓣丁香

  3、 “看着自己打着石膏的腿,再看看白色的病床 ,白色的墙壁 ,仿佛一切都变得苍白起来.”这句话中连用了三个表示白色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4、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绘了 “我 ” 围绕 “五瓣丁香”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再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请找出揭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所有词句,并有序地摘抄下来.

  5.作者“长期以来,一直惦念着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吧心情弄得灰灰的”?

  7.“五瓣儿丁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文章讲述了“我”在听说了五瓣丁香的传说后,看到别的女孩兴高采烈地去寻找五瓣丁香,而我由于腿的问题,却只能旁观,心里的难过以及对别人的嫉妒.可是一个病房的女孩的热情,却让我真正的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温暖,以及真正的幸福.这种幸福是由于丁香而体现出来的.

  2、因为我渴望幸福

  3、连用了三个白色的词语,来体现我心中无比的苍凉和绝望

  4、苍白、灰灰的、微微发疼、遗憾、妒忌、感动、懊悔、温馨

  5.A 惦念

  B 炫耀

  6.“语塞”是因为我看到大家为我折回许多花而反应不过来以及反应过来后的激动和兴奋.

  第七段的“妒忌”是因为我发现 昨天别人采到五瓣丁香后,而自己得不到心中羡慕而引发的“有点微微发疼”是隐含的妒忌 ,而感到羞愧自责.

  7.、"而我更是在她们中间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五瓣丁香-----好运、温暖和幸福."这句话升华了本文的主线索“寻找五瓣丁香”,由我内心的羡慕和妒忌在大家的 真情 中变成感动和自责从而发现以我为标准的五瓣丁香的含义成了朋友之间的浓浓友情和有这样朋友的好运、温暖和幸福.

  愚公移山(节选)(10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6.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7.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8.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3分)

  参考答案

  15.(3分)(1)水的南岸 (2)削减 (3)交换

  16.(2分)D

  17.(2分)(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18.(3分)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王国维之死》阅读原文: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美学家王国维,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他于一九二七年投昆明湖自尽。

  雪在无声地飘落,雪花在静悄悄地为你撒着纸钱。

  你毕竟是天生的美学家,选择那么柔润的波,那么秀丽绝顶的湖,作为你的坟,连死也被美所拥抱。

  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惋惜。你是聪慧的学者,目光比别人伸延得更加遥远。你看到了*代美的曙色。你的笔,像长天的彩虹,吸取过西方科学的亮光,然后把他撒到故土的地上,你本来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时代也需要你更多的播种。

  但你确是太认真的遗老,太怜惜那个死去的王朝,太迁就身上那一套过时的花衣布褂。那些古老的鬼魂、陈腐的观念,竟有那么大的力量,搅乱你的神经,蒙住你明亮的眼,还紧紧地拽住你的衣角,把你拖进了永恒的寂寞。

  学术上的启蒙家啊,政治上的蒙昧者;新的先驱,旧的忠臣;一半朝前向往,一半向后顾恋;在书本上驳斥着陈旧,在现实中恐惧着新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凝成了大苦闷,终于撕碎了你的心,胀裂了你的灵魂,并酿成了昆明湖这一节令人叹息的悲剧。

  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叹惜!是呵,如果活的不被死的掐住了咽喉,如果前进的不被守旧的拖住了脚跟,如果春的萌芽不被冬末的残雪征服,那么,活着的,前进的,萌芽的,该会散发出多少更加浓郁的生命的芬芳。

  《王国维之死》阅读题目:

  5.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雪在无声地飘落”,“雪飘落着”,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6.从文中看,王国维之死的原因是什么?(5分)

  7.作者对王国维及其悲剧持怎样的态度?(5分)

  《王国维之死》阅读答案:

  5.首尾呼应,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象征王国维之死,表达作者对王国维之死的悼念和惋惜。

  6.新与旧、前进与倒退、学术上的激进与政治上的保守,这些矛盾不可调和,终酿成悲剧。

  7.既肯定他学术上的进步,又指出他政治上的保守,更揭示他思想上的矛盾,并对王国维的死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王国维的忧郁》阅读原文:

  苏珊·桑塔格认为本雅明是个深具“深刻的忧郁”气质的人,她极细腻地分析了这种气质:身体孱弱、性喜沉思、敏感孤僻、行为古板、隐藏的激情等等,并与本雅明的作品及生*对证,文字透出一种让人感伤的宿命色彩。我眼前出现的影像,却是我国一代宿学王国维。

  两人的确有一定的可比性,都生在国运飘摇、战火连绵的时代。本雅明身为犹太人,纳粹横行时,仍苦留在他认为是文化阵地的欧洲,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发生后,本雅明自杀在逃亡的路上。而王国维,沿着这气质一路行来,其悲剧的结局,似乎也是注定了的。

  忧郁沉潜的气质决定了王国维选择研究的方向。

  1898年,王国维再次乡试落第后到上海谋生,利用工余学*新学。“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王氏忧郁的禀性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一拍即合,但是最后收获却是“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理智上虽接受了西方思想,感情上却与中国旧文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生方向反而更加枋徨。接下来填词成功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乐趣,遂转向文学研究;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欲为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多而知力寡;欲为诗人,则又苦于感情寡而理性多,所以愈加苦闷,在文学、哲学之间徘徊不定,不能决定专攻方向。1920xx年,转向戏曲研究。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打破了他怡情弄性的生活。跟随罗振玉流亡日本京都之后,处在漂泊异乡、家国无望的时期,内心之苦闷显而易见。罗振玉此时起到了精神导师的作用,他坚定地告诉王国维:“士生今日,万事无可为,欲拯此横流,舍返经信古未由也,期与子共勉之。”王国维如闻雷击,觉得自己从多年的蒙昧中苏醒。以前觉得济世无 门,才灰心于文学戏曲研究。现在罗振玉指出道路,让王国维看到了他一直苦苦追索的人生价值所在,为了道统(儒家传道系统),他毅然抛弃哲学、文学、戏曲,坚定地转向经史考证。

  性格忧郁的人喜好译解神秘的事物。王国维沉入甲骨残片的破译中后,著《殷周制度论》,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流露出帐望周孔的感伤。他努力在断瓦残片之中辨认着中国文化的昔日身影。在上海时,曾与学生庄敬严肃地演*古礼,亲自设计搭盖“芦殿”,叹之为“极美之事”。“五四”以后,王国维面对文化无法挽救的陨落,蓄起了辫子,摆出世人皆废我独特的悲壮姿势,这与他最后走向死亡已不远了。

  忧郁的人行事刻板,他们是自剖的大师,毫不宽容、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惩罚。

  王国维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用自己迷恋的悲剧形式遽尔撒手,让后世之人去深哀痛惜和费心猜度其由。1920xx年,王国维**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由一个秀才荣升为“帝师”。他深感溥仪的知遇之恩,寄望于溥仪励精图治、重振朝纲,但天下共和大势浩浩汤汤,溥仪自己也旦夕不保,这使得王国维思想上陷于绝望。1920xx年,冯玉祥率军“逼宫”,溥仪先藏于日本公馆,后又移居天津张园,苟安一时。此时王国维作为溥仪册封的命臣,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便约罗振玉等同沉神武门御河,后因家人极力阻拦、严密看守未果。中国士大夫自古名节观念极重,王朝更替时,必有一批士人眷恋旧朝,甚至以死相抗,传统价值观往往使这样的士人青史留名。既然没有死成,王国维在心理上便觉得名节有亏,遗书中说“只欠一死”,应当是指此次自杀行动。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天将变色,王国维眼看溥仪不保,猜测北伐军一旦进京,自己的一场大辱在所难免,自杀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苏珊·桑塔格说:“他带着所有残篇断简、他的**态度、他的沉思和梦想、他的无尽的忧郁,和他向下望的双眼,将在最后审判面前,对他所占据的全部位置和一直到死对精神生活的捍卫,作出辩护。”这同样适用于王国维。这些忧郁的天才总是过分敏感,莫名地痛苦,最终为他们的忧郁气质和天才的某种偏蔽所累,走着一条*乎宿命的长道,直至上苍收走了他们。而这也是注定了的。

  《王国维的忧郁》阅读题目: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国维和本雅明生在同一时代。本雅明宁愿成为欧洲最后一个知识分子,大战爆发后在逃亡中自杀;王国维自杀,跟传统中国士大夫极为重视的名节观念有关。

  B.王国维选择研究西方哲学是由他的气质决定的。然而,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法割舍,理智与感情形成激烈冲突,最终无法接受西方思想,人生方向更为迷茫。

  C.罗振玉认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想要救世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重返经典古籍研究。这对于王国维触动极大,于是他决定为了继承儒家道统而考证经史。

  D.王国维沉迷于甲骨残片的破译,实际上是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的衰落和无法挽救的现实,他蓄起辫子,以这样一副悲壮姿势反抗新文化。

  E.作者认为王国维不能认清共和大势,只是单纯捍卫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因为性格中的忧郁气质,过分敏感与天才的某种偏执,进而导致了他的自杀。

  (2)文章主要写王国维,却又从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简要概括作者对王国维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理解。(6分)

  (4)王国维治学方向经历了哪几次转变?结合实际,谈谈王国维治学道路的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8分)

  《王国维的忧郁》阅读答案:

  12.(1)C 3分,D 2分,B 1分

  (2)①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着眼点在“忧郁”,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她对于“忧郁气质”的分析总领了全文。(2分)②一开始写苏珊,桑塔格对本雅明的评价,是为了由本雅明过渡到王国维,使行文自然巧妙;(2分)③二人身世、气质、选择、结局均相似,二人比照着写,互相映衬,更能突显王国维的人物形象。(2分)

  (3)①王国维受传统价值观中名节观念影响极重,曾在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后以死相抗,他认为那时就应该一死谢国,因自杀未遂,名节有污,必当赎回,所以称“只欠一死”。(2分)②“世变”,应指后来北伐军一路成功,清王朝岌发可危,即将改朝换代。(2分)③“再辱”,王国维曾将革命军撕毁民国优待皇室条约的行为引为奇耻大辱,又猜测北伐军进京后,自己必将再受大辱。(2分)

  (4)①王国维治学方向的四次转变:科举而哲学,哲学而文学,文学而戏曲,戏曲而经史考证。②正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把握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王国维治学过程中多次转变,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对象,正是由于对自身特征的了解,对自己不利和有利因素的正碗把握。做大学问首在人生价值观的确立。王国维治学由哲学而文学,是因为研究西方哲学在感情上与中国文化形成了尖锐矛盾;灰心于文学、戏曲,是因为济世无门;最终转向经史考证,是为了继承中国文化的儒家道统。

  [清]梅曾亮

  法之正,千古不易也;而用法之术,今古不同。古为令者,百里之内,刑政自专之。通经术、*名法者,得自辟为曹掾;逐捕吏兵,不待索而具;下有啬夫、乡老、亭长分其职,而上独一太守仰其成。其权专,其势便,故事易行,文易文,武易武也。然终汉之世,循吏不过数人, 而多以鹰击毛挚①为治。此无他,威生于易行,权便于独断,法不足以治人,人失而法随之,故能守法以便民者, 古循吏也。

  后世之制,大吏多而小吏少:令下有丞尉,备员而已;而有六七级之上官,递临其上。士分于学,而官师不相兼;兵分于营,而文武不相属。所指挥独有胥吏,皆恒产世业,自为授受,非官所得专。上下之情,途人无以异。其权分,其势格,虽武健恣睢之人,不得显肆其暴,此制之所为得也。然人不足以胜法,及法敝而人亦随之,其有能执法以安民者,则今之循吏也。

  然则若之何而执之?曰:今之法,固足以困贤者,不得行其意矣;其藉法以行私者,固未绝于世也。然则法所能困者,吾意之苟可以止而止者也,吾意不以苟可以止而止,法固不能吾困而为吾用,执法者亦善其术焉而已。

  吾友张子梧岗,谒选得仁化邑。将行或告以地*南海俗悍轻宜克以刚者然循吏者循法而已法如是何名为刚哉?而善其术而有意于刚,又非所云能执法者矣。昔人论书谓“结字今古不同,而执笔千古不易”,法亦犹是也。梧岗贤者而深于书,则于是必能推而合之。

  [注]①鹰击毛挚:鹰展翅扑击飞鸟,喻为政酷烈。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循吏不过数人 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

  B. 令下有丞尉,备员而已 备员:能力齐备的官员

  C.其权分,其势格 格:阻碍

  D. 固足以困贤者 困:困扰,束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权便于独断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其有能执法以安民者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

  C. 然则若之何而执之 大王来何操

  D. 梧岗贤者而深于书 去今之墓而葬焉

  1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起始写到“法之正,千古不易;而用法之术,今古不同”,是全篇的纲要,作者在后文以古人书法艺术的原理与之呼应。

  B.本文旨在议论地方官的执法问题,前两段分述古今执法不同的原故,为下文谈地方官执法时应知“善其术”提供有力论据。

  C.本文对古今吏治的评述颇有见地,特别指出当时官制的冗赘、上下级存在隔膜、不能同心协力等弊病,有针砭时政的意义。

  D. 本文论述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最后归结到赠友,希望张梧岗先生到仁化县后精研书法,这样写使得文章的论述不显刻板。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将 行 或 告 以 地 * 南 海 俗 悍 轻 宜 克 以 刚 者 然 循 吏 者 循 法 而 已 法 如 是 何 名 为 刚 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下有啬夫、乡老、亭长分其职,而上独一太守仰其成。(3分)

  (2)昔人论书谓“结字今古不同,而执笔千古不易”,法亦犹是也。(4分)

  [答案]

  16. B(备员,充数、凑数)

  17.C(何,疑问代词,怎么 A于,介词,在介词,到 B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承接或表修饰 D而,连词,表并列表承接)

  18.D(‘希望张梧岗先生到仁化县后精研书法’错,应是由书法悟出执法之道)

  19.将行或告以地*南海俗悍轻宜克以刚者\然循吏者循法而已法如是何名为刚哉

  20.⑴下面有乡官、乡老、亭长分管其职,而上面只有一个太守仰首等待成功(坐享其成)。

  ⑵前人谈论书法时说‘字的间架结构古今不同,而执笔的方法则是历代不变的’,法也像这样。

  [译文]

  法律端正,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运用法律的手段,古今不同。古时担任县令的人,方圆百里之内,刑罚政令由其独断。通晓经术,熟悉名分与法律的人,能够自行聘用下属官员;追捕手下,不等索链捆绑,(事情)已经办好了。下面有乡官、乡老、亭长分管其职,而上面只有一个太守仰首等待成功(坐享其成)。他的权力专断,他的威势通行无阻,因此事情容易办成,想文就文,想武就武。然而整个汉朝,良吏不过几人,多数官吏凭借酷政作为治理的手段。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威势产生于容易行事,权力通行于独裁专断,法律不足以治理人,人有了过失,(官员)马上就处理他,所以(如果)能守法来方便百姓的人,就是古时的良吏。

  后世的制度,大官多而小吏少:县令下面设有丞尉,充数罢了;却有六七级的**,逐级凌驾其上,读书人各有所学,而官和师不得相互兼任;士兵分布于军营里,而文职武职各不隶属。县令所能指挥仅有胥吏,这些人都有固定的世代相传的产业,自行交接,不是官员所能专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路人没区别。他的权力被分散,威势被阻碍,即使是勇武刚健暴戾之人,也不能任意显示他的暴力,这就是制度达到的效果。然而人治不足以胜过法律,等到法律凋敝,人治也就失效了,那些能够靠执法来安定百姓的人,就是现在的良吏。

  然而像这样怎么才能执法呢?答案是:现在的法律,固然足以束缚贤人,使之不能实行自己的意图;(然而)那些通过法律来谋求私利的人,本来没有断绝于世。然而法律所能束缚的人,我觉得如果可以停止的(我)就停下来,我觉得如果不用停止的(我)就不会停下来,法律本来就不能束缚我而被我所利用,执法者也不过是善于运用他的手段罢了。

  我的朋友张梧岗,赴吏部应选仁化县令。将要出发,有人告诉他(仁化)靠*南海,民风强悍轻慢,应该用强硬的手段来治理,然而良吏不过依法治理罢了,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何必用强硬来形容?善于运用手段却又想用强硬,又不是所说的能够依法治理了。前人谈论书法时说‘字的间架结构古今不同,而执笔的方法则是历代不变的’,法也像这样。梧岗是贤者且精研书法,那么在这里必定能推行来合乎这个道理。(译得:尹瑞文)

  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考试,我在理查森珠宝店当上了临时售货员。这是我第一次找到的工作,父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

  两星期下来,我听到部门经理麦哲伦先生对人说:“她是个好孩子,我打算建议留用她……”

  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的人,大概是个失业汉,老是在柜台边来回走动。此刻,麦哲伦先生吩咐我取个玻璃盒。盒子放在高处,要爬上一架小小的扶梯才够得着,我拿到了。就在下来时衣袖挂在一个盛放钻石的托盘角上,我赶快伸手握住盘子,但还是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

  麦哲伦先生走了过来:“快捡起来!”他说,“放回去。”我四处找,终于从地上拾起了五颗钻石,并放了回去,但我找不到第六颗钻石!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定,到处乱翻,蓦地,我想:“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惟一地点。这时,他正打算离开。

  “请留步。”我说。

  他转过了身。“你想说什么?”他问。

  我想说什么?由于他所干的事(我肯定是他干了的),灾难可能降临到我头上!但是,我确实没有任何证据。

  “你想说什么?”他又问了一遍,忽然我有了回答。母亲常对我说人们大都是善良的。我不信这人打算伤害我。于是我看着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不是吗?”

  “的确很难找。但有一个好工作属于你,我能祝贺你吗?”他微笑了。

  他伸出了手握住了我。略一停顿,他松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当我伸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1.小说强调“我”第一次找到工作“父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肯定钻石丢失“是他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不是吗?”,这句话有什么弦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穿脏衣服的人”为什么会把钻石还给“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件事给了“我”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下文埋下伏笔,表明工作难找。

  2.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惟一地点。

  3.你不要因此而让我失去工作。

  4.①同情,因为他也是失业者;②“人们大都是善良的”,“穿脏衣服的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5.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维护他人的尊严。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阅读原文

  *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 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雪》语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合集五篇(扩展6)

——历史练*题和参考答案 (菁华3篇)

  一、单项选择(30分)

  下列说法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与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无关的时间是( )

  A.20 8年 B.220年 C.221年 D.229年

  2.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3.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刘备称帝 ③西晋建立 ④孙权称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 )

  A.东鳀 B.琉球 C.夷洲 D.扶桑

  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6.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7.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广的时期是( )

  A.三国时期 B.西晋后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

  8.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9.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相关?( )

  A.佛教兴起 B.民族歧视 C.民族融合 D.农民起义

  10.南朝时,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是( )

  A.用木炭作燃料冶铁 B.用水排鼓风

  C.用煤作燃料冶铁 D.灌钢法的采用

  11.南朝开始时的第一个王朝是( )

  A.齐 B.陈 C.宋 D.梁

  1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改革鲜卑族人的*俗 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

  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

  13.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 )

  A.数学著作 B.天文著作 C.农学著作 D.地理学著作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 )

  A.顾恺之的画 B.王羲之的书法 C.敦煌壁画 D.龙门石窟浮雕

  15.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 )

  ①《女史箴图》 ②《兰亭序》 ③《洛神赋图》 ④云冈石窟的浮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作者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范缜

  17.汉字书法的发展顺序是( )

  ①篆书 ②草书 ③楷书和行书 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④①③②

  18.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哪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张衡

  二、配伍填空(10分)

  A.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司马炎( )

  B.三国时率船队到达夷洲曹操( )

  C.“挟天子以令诸侯”卫温( )

  D.献计火烧袁绍粮草,动摇军心孝文帝( )

  E.西晋建立许攸( )

  三、归类(16分)

  请将下列历史人物按类型归类

  孙权、苻坚、曹丕、拓跋宏、祖冲之、王羲之、贾思勰、顾恺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想一想(12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