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

首页 / 文库 / |

  袁隆*事迹和精神 1

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您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您一直走在科研的道路上,您解决了中国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您曾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会,您曾率先在中国开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您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您那黝嘿的皮肤是被太阳亲吻过的色彩,岁月在您脸上留下一道道皱纹,须发已被匆匆流去的时光染成花白,您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静谧。您那双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

您是和蔼的、可爱的、可敬的,您也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不服老不服输。您的一辈子不是用三言两语能讲述的,即使未曾与您谋面却深受其恩,心中与您分为亲*。

您就是一个真正能让我们吃饱饭的神——袁隆*爷爷。

我想对您说,我要学*您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我长大以后也要像您一样为祖国做贡献。

  袁隆*事迹和精神 2

袁隆*,一个研究杂交水稻*半个世纪、还在继续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一个做着“禾下乘凉梦”、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理想的可敬知识分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的对象。自主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学*袁隆*同志先进事迹,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为此,农村司、农村中心党支部向科技部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学*袁隆*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把个人发展统一到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来。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在科技管理的本职岗位上,努力落实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二、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执着创新,不断完善宏观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不间断的管理创新。要以仁者的胸怀、勇者的胆识、智者的头脑、志者的坚韧,不辞艰辛,不惧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造,适应转变**职能需要,不断开拓宏观管理新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

三、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维不落后时代,部署不脱离实际。坚持科研方向从需要中来,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发展的节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自我。

四、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淡泊名利,不断健全廉政人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作为个人道德抉择的标准,弘扬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为当为之事,拒绝腐化堕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责任和付出作为个人价值抉择的重要内容,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健康情趣,甘于奉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自警、自励、自省、自重。

  袁隆*事迹和精神 3

这两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云浓得像是要滴出水来而却迟迟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层压抑,在这种日子里又听见袁隆*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似的。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袁隆*事迹和精神 4

袁隆*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顾问。“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着袁隆*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袁隆*事迹和精神 5

在科学研究上,袁隆*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应该轻松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轻松愉快的一剂良药。富于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胸襟开阔,为人随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与袁隆*在安江便认识,之后又写过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与老伴到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临别时留影纪念,他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我自然让他站在中间。他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第三者插足吗?”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的幽默,是一以贯之的。

当年,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袁隆*正色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支票当书签呢?”

袁隆*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这个浑名是一个叫李效牧的老师取的。李效牧是个快活鬼,那时候兴学“苏联老大哥”,便给他取了个浑名叫“扁脑壳夫”。有位姓曾的老师写文章爱带之乎者也,袁隆*就给他取浑名叫“曾员外”,有位姓曹的老师爱哼京戏,便取浑名“曹孟德”。他们之间不称呼姓名或某某老师,而是以浑名取乐。

袁隆*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还爱打麻将。打麻将不带“彩”而是钻桌子,袁隆*输了照样钻。他有时手气不好,连连失手,钻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说,这回就免了吧!袁隆*不领情,照样钻,做为一个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学家,打麻将钻桌子,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只是现在年岁老了,钻桌子有困难,改为别的方式,再不钻桌子了。

吸烟,是目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国烟民达三亿。对此,袁隆*来个反话正说,总结了抽烟七大好处:友谊的桥梁(人与人交往的媒介);灵感的源泉(激活思维和灵感);寂寞的伴侣(抽烟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烟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药(烟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烟的人不想抽烟说明身体不行了);纳税的大户(国家一部分税收来自烟民)。袁隆*的一*话,让人觉得他是在宣扬抽烟有益,错了,这是他卖关子,最后的结论是:“弊大于益,我不吸烟。”

说起给孩子取名,袁隆*也与众不同,袁隆*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汉,他生了三个儿子,按他的说法是“单一品种”。大儿子小名叫“五一”,二儿子小名叫“五二”,三儿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队行进的口号,只是老四缺*,到了“三”就划了个句号。而到孙辈,名字也都是袁隆*取的,大孙女生下来前几天接连下雨,生下的当天,雨过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个孙女是农历“雨水”节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得意地说:“晴是太阳,清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茁壮成长。”在给孩子取名上,他没有忘记农业,也没忘记“幽”一“默”。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阅读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1)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精选10篇)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1

★ 袁隆*伟人事迹简介5篇

★ 袁隆*的事迹作文素材400字七篇

★ 袁隆*的事迹(推荐5篇)

★ 袁隆*的优秀事迹介绍五篇

★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5篇)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伟人事迹5篇

★ 袁隆*先进事迹个人学*心得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2

★ 学*袁隆*先进事迹心得感悟最新10篇

★ 袁隆*个人事迹心得及感悟5篇

★ 学*袁隆*事迹心得及感悟5篇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3

★ 学*袁隆*先进事迹心得感悟最新10篇

★ 袁隆*个人事迹心得及感悟5篇

★ 学*袁隆*事迹心得及感悟5篇

★ 袁隆*的奋斗事迹感想范文5篇2021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4

袁隆*一生只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覆盖全球梦”,杂交稻,他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一位脊梁,那你知道袁隆*有哪些主要的事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精选8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2

跟袁隆*很亲*的人说,袁隆*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3

袁隆*,一个研究杂交水稻*半个世纪、还在继续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一个做着“禾下乘凉梦”、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理想的可敬知识分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争相学*的对象。自主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已经吹响,学*袁隆*同志先进事迹,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为此,农村司、农村中心党支部向科技部全体党员干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学*袁隆*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把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上来,把行动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伟大实践上来,把个人发展统一到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来。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国际观,在科技管理的本职岗位上,努力落实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二、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执着创新,不断完善宏观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不间断的管理创新。要以仁者的胸怀、勇者的胆识、智者的头脑、志者的坚韧,不辞艰辛,不惧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造,适应转变**职能需要,不断开拓宏观管理新局面,推动自主创新事业不断攀登新高峰。

三、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求真务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要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维不落后时代,部署不脱离实际。坚持科研方向从需要中来,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发展的节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自我。

四、学*袁隆*同志,就是要淡泊名利,不断健全廉政人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荣辱作为个人道德抉择的标准,弘扬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为当为之事,拒绝腐化堕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责任和付出作为个人价值抉择的重要内容,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健康情趣,甘于奉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自警、自励、自省、自重。

袁隆*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入学*袁隆*同志的先进事迹,做党和国家的“一粒好种子”,把根深深地扎在党和国家的崇高事业这一肥沃的土壤中!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4

袁隆*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顾问。“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着袁隆*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5

袁隆*爷爷,1930年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生前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最敬佩的人。

很遗憾,袁隆*爷爷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去世,享年91岁。这位让人敬佩的院土从此离开了人世,离开了我们。袁隆*爷爷曾在中学时代就立志成为一名农业专家,所以在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农学专业,从此走上研究农业的道路。

袁隆*爷爷他曾经说,他做过一个这样的梦:田里的水稻产量很高,有高梁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就坐在这样的稻穗下乘凉。这场梦还没有实现,您为什么就远行了呢?目睹灵车驶过长沙街头的场景,我的眼泪在眼睛里不停地打转,这个为了国人能吃饱饭,而奋斗了一生的袁爷爷,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现在,袁隆*爷爷的的禾下乘凉梦,还没有实现,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学*,刻苦钻研,依靠科技,把爷爷的梦想去实现。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6

袁公千古,稻香绵长。

——题记

我和您似乎有一面之缘,在书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但是,上天却无情地把您给带走了。

中午,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一时间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传播开来,我望着央视新闻文章的标题,心头一震,只见上面写着“巨星陨落!袁隆*院士逝世,享年91岁”,我点进的页面那行字是那么醒目,也是那么的悲伤:“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在湖南长沙逝世。”

您是那么的伟大,解决了中国人民的饱食问题;您又那么的*凡,没有逃过死神的魔爪;您是那么的严肃,一丝不苟的做科学研究;您又是那么的慈祥,微笑着抚摸“杂交水稻”;您是那么的熟悉,我们中华儿女无人不晓;您又那么陌生,我们无法再次相见……

稻香绵长,您说您见过人民吃不饱饭,于是,您用尽毕生的心血研究“杂交水稻”,养活了整个中国,但是科研的背后,是千百个不眠的夜晚,是数以万计科研工作者的兢兢业业。您说您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多么伟大的梦想啊,您用自己的精髓和智慧,在中华大地上撒下了希望的稻种,收获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水稻。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这是您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的发言,我们看到了您的行动,您的努力,您的成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您为亿万中华儿女谋幸福,造小康。我们的饭碗渐渐丰满起来,那一粒粒饱满洁白的大米,呈现在了千家万户的饭桌上,稻香绵长,飘向四面八方。

朋友圈,微博,抖音……刷屏了您的光辉事迹,您看到了吗?中华儿女在呼唤您,您听见了吗?我们敬爱的袁隆*爷爷,您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拯救了这个曾经饥饿的民族,养活了这个当时年幼的民族。我似乎看见您了,您手摇蒲扇,背靠秸秆,在茂盛的水稻下乘凉;我似乎看见您了,双手捧着那再次丰收的杂交水稻微笑着,我似乎看见您了,您闭合双眼,脸上露出了慈祥的微笑,您累了,我们的英雄该休息了,您看着我们吃完了午饭,之后去了一个需要您的世界,那里有人民需要您,也愿您可以在那里永远开心。

袁公千古,稻香绵长,您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您的光芒将会永远熠熠生辉,您的事迹将会流芳千古。我们敬爱的袁老,感谢您的'出现,拯救了我们的民族,您放心,我们一定会乖乖的把饭吃光。

最后,以我读过的一首诗来寄托大家对您的崇敬和哀思: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

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

*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

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

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

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

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

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

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

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

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7

是谁在田间辛勤工作?是谁忙于工作以实验田为家?是谁解救人民的饮食问题?种种疑问指向一位伟大的国士——袁隆*。

袁隆*爷爷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的杂交水稻科研成果为中国乃至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巴基斯坦人民盛赞袁老是“终结饥饿的人”,而他在采访里说出了他研究水稻的初心:“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在研究杂交水稻时,袁隆*爷爷每年都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种和制种,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70年11月成功研制了杂交水稻。可惜的是他在91岁时因器官衰竭而死,我们要向袁隆*爷爷致敬。

“一生耕耘忙,万亩稻花香”,袁隆*爷爷,您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即使已硕果累累,却从未停止钻研的脚步。您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将一生铭记您,袁隆*爷爷,您就是夜空中那颗最闪亮的星星!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8

微风拂过,整片整片的稻苗都弯下了腰,它们在鞠躬,为它们的父亲鞠躬。“稻香十里飘,长空万里香”,所有的稻苗都随风而起,恭送这位伟人的离开。他不是战士,却拯救无数生命;他不是诗人,却书写动人篇章。他便是培育杂交水稻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袁爷爷说过:“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以前曾多次梦见在稻穗下乘凉的情景,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美好。为实现这样的梦想,从1968年开始,袁隆*爷爷每年都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种和制种,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70年11月成功地研制了杂交水稻。谁都知道这项工作是那么的艰难,袁隆*爷爷就像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现在这一切都成真了。袁隆*爷爷是一位国士,更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如今斯人已去,只留遍地稻香绵绵于我们记忆中回荡,他穷其一生,只为追逐一梦,让国人远离饥饿。袁隆*爷爷是科学家中的首富,他虽然身价千亿,却异常简朴,因为他经历过饥荒,所以他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袁隆*爷爷曾说过:“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如今,您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当常忆袁公。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8篇)相关文章:

★ 袁隆*的主要事迹300字(8篇)

★ 袁隆*的事迹(推荐5篇)

★ 袁隆*的事迹作文素材300字10篇

★ 改革开放先进人物袁隆*事迹

★ 袁隆*人物事迹作文素材【推荐五篇】

★ 袁隆*人物事迹素材摘抄(7篇)

★ 中国著名人物先进事迹介绍

★ 科学家事迹素材七篇范文

★ 科学家事迹作文素材五篇范文

★ 爱国人物事迹精选大全10篇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5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6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素材(精选8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

袁隆*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的典范。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他什么呢?泛泛的说学*袁隆*似乎各个方面都都可以学*,那把目标就设定成一个完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认为能够袁隆*身上突出的精神实质就是他的事业心。他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造福全人类,而这一切的贡献都建立在他的事业心的基础上。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个人如何爱国,爱社会,这是促成他有事业心的基础。我们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怀有同样的情怀。但是这种背景并不能影响我也有一个同样的事业心。每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那样的造福全人类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对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这个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初级阶段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而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为一个***员投入到了***事业中,是否应该有一些社会理想呢?我想这是作为我,一个普通人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杂交水稻这样宏伟的命题,但是我们做得一点点小事,如果能够当成事业来做,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业。我现在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也许我没有机会去做袁隆*那样重大的项目,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机会完成眼前的小项目,小成果。而这今天的小,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事业的全部,谁能说不是以后做大的基础呢?所以学*袁隆*精神,我觉得,从现实意义出发,应该落实到自己从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从袁隆*的成功道路上得到点启示,从基础的工作中寻找自己事业的起点,从点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业的高塔。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2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3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4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5

他为我们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他用一生为我们研究水稻,他就是我们的天使袁隆*。袁隆*爷爷在5月22日一时07分,离开了我们,享年九十一岁。

想必大家都知道袁隆*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小时候的袁隆*,因为去农田里看了花,看了水稻,便下定决心要在农场里工作。长大以后,他选择农业,不顾众人的反对。

曾经的中国闹饥荒,他为水稻的产量而苦恼,下定决心研究杂交水稻。十几年时间的付出,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他终于将杂交水稻研制成功。袁隆*爷爷研究出杂交水稻,为中国14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袁隆*爷爷的成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功不可没的成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吃到,他就会继续努力研究。直到去世的一个月前,袁隆*爷爷仍在研究水稻,只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前,我的碗里总会留下几颗洁白如玉的饭粒。她们在碗中痛苦地**,可我却听不见。就在袁隆*爷爷去世的那一天,我仍悠闲地坐在桌上吃饭。一块西瓜下去,我的肚子已经很饱了,可碗里还有饭没有吃完。

刚想把它们倒掉,我就听见爸爸的手机里响起:“我们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在凌晨逝世。”这件事像琴音,拨动着我的心弦。转头看着碗里我将要倒掉的晶莹剔透的米饭,再想想袁隆*爷爷用一生为我们解决了温饱,我却在这里浪费他的成果。

我的痛从心底的深处蔓延开来,传遍全身。我将饭碗又放回桌子上,用筷子将一粒粒米饭送进我的嘴里。不一会儿,碗中的饭都被我吃光了,碗面已经晾到可以反射光芒。碗面可以照出我的样子,好像都不用洗了呢。

虽然我明白得有点迟了,但是我相信这还不算晚,今后我再也不会浪费食物,再也不会让任何一粒米饭留在我的碗里。

传说人死后会到天堂或者地狱,袁隆*爷爷一定会是天堂里的天使,在天上永远照耀着我们。

袁隆*爷爷虽然肉体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成就会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中国人将铭记袁隆*爷爷为我们做出的贡献。让我们再心怀感恩、深情地说上一声:“谢谢您,袁隆*爷爷!”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6

“袁隆*”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获得过联合国“科学奖”哩!今天,我要说的是我家的“袁隆*”。

我的外公七十多岁了,身体特别硬朗。退休前,他是县里分管农业的领导。听妈妈说,外公是华中农学院的高材生,不过濟上去就像个庄稼汉!因为外公每天早出晚归,骑一辆破向行车,整天和泥巴、庄稼打交道。为了试验新品种,他常常从早到晚地泡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记录种苗的生长时间和收获率。虽然戴个大草帽,皮肤还是被晒得黝黑,活像个非洲人。

终于退休了,外公总该享享淸福了吧,可他还不#闲下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蓿书,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退休已经十多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旱稻”来。他说,这种旱稻的耐旱本领特别大,如果试验成功,能很好地解决庄稼缺水这个大问题。为了试验,一大把年纪的外公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试验地;为了保证旱稻的健康成长,他自己动手拔田里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虫,比照顾我还要细心;为了得到"巴西旱稻”详细的生长资料,他天天下田观察、记录,常常忘了按时回家吃饭。家里人常笑他,说他的干劲比年轻时还大。

年轻时的外公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我无法见证,但是现在的外公在我心中和袁隆*一样了不起!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7

生活在一个欣欣向荣的今天,你还记得曾经的中国很惨,那个原本安静的家突然有一天被大声的尖叫声划破。从此蓝天染上了红墨水,天地间似乎只剩下一片血红,那么耀眼,那么令人担忧...

无论是八国联盟的肆意掠夺,还是南京的残酷屠杀,眼前依然是一片耀眼的红纱,耳边似乎还有尖叫声。木棉英雄花600字。我们的国家就像一棵浮萍,在风雨中摇曳,仿佛下一秒就会被风浪吞没。可是谁给风雨中摇曳的浮萍撑起一片天地呢?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用弱小的身体撑起了一个世界,用饱满的鲜血挡住了风雨。

有人说木棉树是无数英雄的血做成的,而木棉树是英雄的化身,那么骄傲,那么顶天立地,所以木棉树也叫英雄花,木棉树也叫英雄树。花开花落,没有树叶的衬托,只是静静的面对着日出,相互环绕,绽放出独特的美。太阳下火红的身影,倔强地仰着,默默诉说着它的不屈。

一个人走在校园小径上,仰望挺拔的身躯,一点点阳光透过花的缝隙洒得到处都是,火红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起舞。弯腰拾起一片不知何时离开的花瓣,凑在一起,轻轻嗅着。没有意想不到的香味,却有一种说不出的优雅,令人心动,惊心动魄。一段旋律突然在我耳边响起,却仿佛来自遥远的天空。“这是多雨多雾,但我期待花朵盛开,等待我等待,不要让我等待它……”

木棉开花,春天*了...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8

袁隆*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袁隆*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袁隆*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八旬的袁隆*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素材(8篇)相关文章:

★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7篇

★ 袁隆*事迹和精神5篇

★ 袁隆*人物事迹素材5篇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事迹材料5篇

★ 关于袁隆*事迹材料7篇

★ 袁隆*的事迹作文素材400字七篇

★ 袁隆*的事迹素材简短10篇

★ 改革开放先进人物袁隆*事迹

★ 具有爱国精神的人物及事迹800字以上

★ 关于袁隆*的经典事迹材料(通用6篇)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7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

外界对袁隆*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隆*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隆*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隆*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隆*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8

袁隆*之所以取得成功,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希望大家喜欢!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

1930年的农历七月初九,在北京协和医院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因为出生在北*,便取名叫“隆*”。袁隆*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顾问,他是不开豪车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是名字品牌价值千亿但舍不得买贵的衣服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就是我们的“国宝”,我们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坚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朴实的话语彰显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不竭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奋力开启实现宏伟蓝图新征程。

致敬不畏艰辛、责任至上的“90后男神”。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袁隆*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决吃饭的问题,数十年来,袁老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学*他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学*他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奋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更加需要党员干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90后男神”。自称“90后”的袁隆*,数十年间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暂停,没有休息。鲐背之年,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他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对杂交水稻事业一以贯之地执着。***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也许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凡的岗位,但是只要我们拥有担当奉献精神,依旧可以在*凡的岗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敬坚持梦想、不懈奋斗的“90后男神”。袁隆*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袁隆*从未停下逐梦脚步,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袁隆*老先生教会我们: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每一次关于奋斗的话语都饱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奋进,不懈奋斗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要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青春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中国谚语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让亿万人吃得饱一日三餐,他唤醒了万间广厦真用途,这就是“90后男神”袁隆*的故事。袁老,生日快乐!祝福您,健康快乐超百岁!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2

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职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我国电力环保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要学*袁隆*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

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协作,承上启下,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公司整体和部门全局决策,加强协调,开拓创新,全力以赴为工程项目服好务。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环保产业龙头形象。最后还要学*袁隆*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袁隆*院士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深深地激励了我,作为普通的企业员工,我们的名声不算显赫、我们的地位不算尊贵、我们的收入不算丰厚,但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是极为崇高的,我要尽自己全力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可以说,袁隆*院士的这种精神不仅鼓舞了我们,更净化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贯彻各级领导的工作布署,积极开展部门各项工作,认真学*节能环保专业新技术和新知识,努力掌握全球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环保设备质量,做到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同时更好地组织部门员工参加政治学*和业务培训,开展好员工的文体活动,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各方面以袁隆*院士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和标准来不断鞭策并提高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3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七十岁的袁隆*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4

袁隆*之所以取得成功,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

袁隆*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在如飞的社会节奏里,许多人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

电影《袁隆*》里,袁隆*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

袁隆*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开始努力了,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5

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情,想达到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想实现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就是一个人的理想。这种理想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人拥有了理想和抱负,才会有具体的奋斗目标,才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袁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驰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1987年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教科文科学奖,11月2日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少年时的袁隆*,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农艺师。从农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了育种研究。

然而,使袁隆*铁下心来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却是1960-1962年中国连续3年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粮食几乎是颗粒无收,无数的农民被活活饿死。袁隆*感到了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他立下志愿: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农民多打粮,摆脱饥饿!

确定了志向之后,然后就是选择突破口。他最初拜倒于米丘林、李森科的门派之下,但是经过实验和思考后,他觉得他们的理论太空洞、太教条。于是,在一位老前辈的启发下,他开始对孟德尔的杂交优势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袁隆*下定决心,“改变方向,搞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但是均未能达到水稻杂交优势的目的。他认真地翻阅前人实验的各种记载,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到一种特殊水稻品种作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即不育系;

第三步,选择一个稻种与不育系杂交,使其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叫恢复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种。

在目标确定后,袁隆*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他独自在田野里寻了半个月;为了寻找远缘品种,他与助手远上天涯海角,每天在野外奔走。得到了不育株,又需要授粉、浇水、观察,精心照料,忙碌半天有时只能获得几颗种子。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尝试了多个栽培稻品种的杂交实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1966-1976年期间,他虽然没有蹲“牛棚”,但是愚昧和嫉妒编制的厄运却他无法摆脱的`。一次,他从家里返回学校,发现实验田里的秧苗一根不剩地被人拔走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他丝毫也不灰心,反而加强了他把实验搞好的愿望。

为了育种,中只在家中过了3个春节;然而最遗憾的是,父亲死前也没能和他见上一面。

天道酬勤,在其他农业研究机构和同志们的协助下,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终于研究成功!这一品种在短短的几年内,为国家增产粮食2120亿斤。它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技术转让给美国,比当地的良种增产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国相继引进实验,增产都在20%以上。袁隆*成为人类绿色革命的使者。

袁隆*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他济世的朴素的思想,在这种朴素的思想支撑下,才有了他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的志向,才有日后籼型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实现了为我国、为世界增产粮食的美好愿望。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6

当今,农学院的老师只会“纸上谈兵”,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很多冠以硕士、博士、教授、博导名头的学者,缺乏对常识、对社会、对国情的起码了解,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工作,偏激固执,信口开河,做了很多对社会发展并无多少益处的“空头学问”。而袁隆*恰恰相反,他是田野里的科学家,田野就是他的实验室。“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袁隆*的名言足以让很多埋在故纸堆里的“学问家”感到羞愧。实验室和电脑前的工作,袁隆*认为也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顶着太阳,趟着泥水,下田”。袁隆*告诫弟子:“书本里种不出超级稻,电脑里也敲不出超级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袁隆*用他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出书本,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与生活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袁隆*不是因循守旧、盲从的科学家。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中国科学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盲目跟风、盗版抄袭、低水*重复成为中国科学界整体上缺乏创造性成果的硬伤所在。袁隆*曾说,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其中的“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袁隆*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鸿儒大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独辟蹊径的研究。“不迷信,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认为这是一名科学家的重要素质。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科技创新努力的方向之一。

当今学界,浮躁、浮夸之风盛行,门派成见根深蒂固,为了评职称、快出名,不少人甚至不惜剽窃,一些单位仍然论资排辈盛行。这些都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理论的创新以及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而袁隆*是中国科学界一个难得的帅才,他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炬点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杂交水稻的人才梯队。上世纪,他曾把自己发现的野生稻资料无私地提供给各地的科研机构,从而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他还把**拨给的数千万元资金奉献出来,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袁隆*的学生邓华凤根据老师的思路,历经两年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的设想变成现实。报奖时,邓华凤想在名单上把袁隆*排在第一的位置,袁隆*却坚称,不排第一、不排名,他本人不参与评奖,充分表现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广阔胸怀。

发掘和弘扬袁隆*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以袁隆*为榜样,耐住寂寞,集中精神,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奋力向前!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7

袁隆*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8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9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袁隆*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篇10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相关文章:

★ 袁隆*的事迹及精神作文(精选8篇)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精选7篇)

★ 袁隆*的主要事迹和贡献五篇

★ 袁隆*的优秀事迹介绍五篇

★ 袁隆*伟人事迹简介5篇

★ 袁隆*的人物事迹素材(5篇)

★ 功勋模范人物袁隆*事迹故事(5篇)

★ 袁隆*的事迹素材简短10篇

★ 中国科学名人事迹6篇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事迹简介(5篇)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9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 10

我最崇敬的人就是袁隆*爷爷,国际上有许多家机构高薪聘请袁隆*爷爷出国工作,但是他都婉言谢绝了。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爷爷说:“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您一生的缩写。袁隆*爷爷,您是一位科学巨匠,一颗闪耀在科学天空中的巨星。作为一名普通的少先队员,我对您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

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易*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爷爷,您的一*话深深地教育了我,您是我最崇敬的人。今天,我是天真浪漫带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明天,我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一定以您为榜样,好好学*,为祖国作贡献。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2)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通用5篇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 1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袁隆*自然成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个盲童的来信,信中不仅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表达了孩子对未来的迷茫和迷茫。袁隆*读着孩子们的真挚来信,深受感动,立即摊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生活是完美的,我们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虽然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觉到。你身边的爷爷奶奶叔叔叔叔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抱负有梦想的孩子,好好学*,将来长大了一定比别人有更光明的未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从小就努力工作,在钢琴的键盘上创造出美妙的乐章,让音乐陪伴人类到一种史诗般的.痴情状态。努力吧,孩子,虽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来……”

可见袁隆*对这封信的回复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对于一封从未谋面的远方来信,袁隆*依然能认真对待,用情感和真诚回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位科学家有多善良,他的社会责任感有多强,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 2

1942年初秋,袁隆*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中,袁隆*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潜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就应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 3

跟袁隆*很亲*的人说,袁隆*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 4

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很有钱,但他是一位拿国家俸禄的科学家,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的样貌。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所以,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出资捐助过教育事业。

他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在袁隆*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

对人生,对金钱,对地位,乃至对家庭,袁隆*悟得很透彻明了,他向来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有一份古道热肠,侠义肝胆,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尽全力帮忙他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过许多博士生,其中有一个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生活较困难,有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十分同情,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给那个学生寄去了两千块钱。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 5

我们都听说过袁隆*,他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那么关于他的人物事迹有哪些介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范文(实用10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1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2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袁隆*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3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看到老百姓因粮食不足而深为饥饿所困时,他便悄悄埋下了消灭饥荒的梦想种子。袁隆*院士曾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6年,袁隆*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便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1966年,袁隆*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开了袁隆*追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序幕。

十年田垄勇突破,袁隆*院士的追梦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5年后,袁隆*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且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处于艰难的探索时期,国际形势紧张、国内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冲击、百姓们生活困苦,但尽管形势如此严峻,袁隆*却坚守住了自己战斗的阵地,一步一步的推动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事业迈向世界。

梦想之路无止境,2019年6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挂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亲笔签名的“告示”,他给团队定下了“三大新目标”:超高产冲刺、耐盐碱水稻及第三代杂交水稻。而事实也证明袁老的辛苦研究并没有白费,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亩产1500公斤目标达成!袁老终身奋斗的事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

淡泊名利守初心,袁隆*院士的杰出贡献让我们肃然起敬,国家也给予了至高荣誉但他的生活依旧朴实无华。他曾言道“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他也给出最真挚的建议与指点。他慷慨解囊支持教育事业,却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他喜欢呼吸田野的气息,喜欢与稻田亲*。他,*实而伟大!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4

彩虹,总在风雨后出现;成功,总是在付出血汗和经历坎坷之后才会来到我们身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就是在经历过无数挫折、失败,付出了大量精力、汗水之后成功培植出了高产量水稻——杂交水稻。

袁隆*是一所农业大学的教师,在充满饥饿的时代,他立志要培植出高产量的水稻。一次大暴雨毁了他实验田中的杂交稻,家中的盆栽水稻全部被***砸了……在研制的过程中,他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他毫不放弃,坚持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杂交水稻被他研制成功了。

在“风雨交加”的培植实验道路上,他不屈服、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精神把我深深感动。袁隆*是值得我们学*的榜样。比起袁隆*,我就要和他相差“十万八千里”了。记得有一次去爬山,我刚爬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不愿意跟着“大部队”向胜利前进。现在想起来,自己真是太容易向困难低头了。

在生活中,我们会有许多挫折、坎坷、不顺心,但只要战胜这些,美丽的彩虹就一定会出现在你眼前!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5

袁隆*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这样,袁隆*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的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业,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难的题目,我就去请教爸爸,不多考虑什么,但等爸爸做出来题目之后,我才发现这道题是多么的简单。以后我一定会多思考再请教。

袁隆*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我会学*他,做一名和他一样的人。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6

袁隆*爷爷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杂交水稻研究中,他把价值连城的珍贵稻种毫无保留地奉献献给全人类,使亿万饥肠辕辘的人从此吃饱,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级的贡献,享有世界级的声誉。

袁隆*爷爷91年的人生每一年时光都值得我们去学*去了解,袁爷爷是一个风趣丝幽默且*易*人的一位老人家,他心忧天下,造福人类,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袁隆*爷爷曾说过"人心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这句话用在我们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出生在一个好时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体验过挨饿受冻的日子,物质上容易得到满足,但是精神上却得不到满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辈的人虽然物质上较为匿乏,但是精神上却是丰富的,他们的内心也是无比纯粹的。

再次向袁隆*爷爷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空就不再回来,但是您的光荣奇迹将会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7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8

袁隆*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的典范。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他什么呢?泛泛的说学*袁隆*似乎各个方面都都可以学*,那把目标就设定成一个完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认为能够袁隆*身上突出的精神实质就是他的事业心。他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造福全人类,而这一切的贡献都建立在他的事业心的基础上。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个人如何爱国,爱社会,这是促成他有事业心的基础。我们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怀有同样的情怀。但是这种背景并不能影响我也有一个同样的事业心。每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那样的造福全人类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对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这个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初级阶段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而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为一个***员投入到了***事业中,是否应该有一些社会理想呢?我想这是作为我,一个普通人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

我们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杂交水稻这样宏伟的命题,但是我们做得一点点小事,如果能够当成事业来做,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业。我现在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也许我没有机会去做袁隆*那样重大的项目,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机会完成眼前的小项目,小成果。而这今天的小,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事业的全部,谁能说不是以后做大的基础呢?所以学*袁隆*精神,我觉得,从现实意义出发,应该落实到自己从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从袁隆*的成功道路上得到点启示,从基础的工作中寻找自己事业的起点,从点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业的高塔。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9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篇10

袁隆*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学*袁隆*,就要学*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袁隆*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袁隆*,就要学*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学*袁隆*,就要学*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他没有把**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袁隆*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200字(实用10篇)相关文章:

★ 袁隆*的事迹作文素材300字10篇

★ 袁隆*的事迹素材简短10篇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人物事迹和精神(精选7篇)

★ 袁隆*的事迹(推荐5篇)

★ 关于袁隆*事迹材料7篇

★ 袁隆*伟人事迹简介5篇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事迹材料(实用7篇)

★ 功勋模范人物袁隆*事迹故事(5篇)

★ 改革开放先进人物袁隆*事迹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事迹材料5篇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3)

——袁隆*实干精神事迹(精选5篇)

  袁隆*实干精神事迹 1

昨天一条新闻在各大*台上传开了:袁隆*院士逝世了,全国人民哀悼。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句话感动到内心深处袁老几乎倾尽所有心血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全国人民不再饥饿,都得到了粮食。

反转又反转,终究巨星陨落,杂交水稻之父,那个让中国不再惧怕饥饿的袁隆*爷爷终究还是离开我们了,多希望这依旧是一条假新闻,多希望再辟谣一次。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大,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可以增产一亿五千万吨粮食!”袁隆*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来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院士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曾说:“我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这样伟大的科学探求精神多么宝贵,虽已获得共和国勋章,但已高龄的袁老却说要继续努力。

我们也应该学*袁老的不放弃,努力的精神品质,在自己的学业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院士研究杂交水稻时一样。禾下乘梦凉梦,丹心映青田,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神农氏返回了他的天国,留下人间稻米满仓,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恩您,风吹稻花香**,国士无双,缅怀!

  袁隆*实干精神事迹 2

这两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云浓得像是要滴出水来而却迟迟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层压抑,在这种日子里又听见袁隆*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似的。

袁隆*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

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袁隆*实干精神事迹 3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

袁隆*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袁隆*实干精神事迹 4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学校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工作和生活的安江农校采访。

安江农校坐落在雪峰山下,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我一踏进校园,就被“勤奋务实、文明进取”的校训振憾了。学校里古树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袁爷爷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全国人民严重缺少粮食,过着苦日子。他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希望大家不再少吃饿肚子。从此,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揭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在他的组织和指导下,终于研究成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从地处物种变异天堂的安江农校发源并走向了世界。

学校的老师还介绍说,现在为了让人记住袁爷爷的伟大发明和贡献,准备建设“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园”,建成后,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讲解完后,带领我们在学校里参观。阵阵凉风从身边拂过,我想:袁爷爷为什么能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杂交水稻之父”呢?我好奇地问身边的老师。老师沉思片刻,告诉我:这或许是因为他勤奋务实,潜心进取,心想人民吧,因为袁院士有个成功的公式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哦,我终于明白了,袁爷爷为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知识,付出那么多的心血研制杂交水稻,真是伟大呀!

  袁隆*实干精神事迹 5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七十岁的袁隆*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4)

——袁隆*的巨大贡献和事迹优选【5】篇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特别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

  袁隆*的巨大贡献和事迹 2

跟袁隆*很亲*的人说,袁隆*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袁隆*的巨大贡献和事迹 3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袁隆*自然成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会收到很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上海一个盲童的来信,信中不仅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也表达了孩子对未来的迷茫和迷茫。袁隆*读着孩子们的真挚来信,深受感动,立即摊开纸,拿起笔,动情地写道:".生活是完美的,我们的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虽然看不到,但心里能感觉到。你身边的爷爷奶奶叔叔叔叔都在关心你,帮助你。你是一个有抱负有梦想的孩子,好好学*,将来长大了一定比别人有更光明的未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从小就努力工作,在钢琴的键盘上创造出美妙的乐章,让音乐陪伴人类到一种史诗般的.痴情状态。努力吧,孩子,虽然你是瞎子,但你有光明的未来……”

可见袁隆*对这封信的回复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对于一封从未谋面的远方来信,袁隆*依然能认真对待,用情感和真诚回应。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位科学家有多善良,他的社会责任感有多强,他的情操和人格有多美好。

  袁隆*的巨大贡献和事迹 4

袁隆*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的典范。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他什么呢?泛泛的说学*袁隆*似乎各个方面都都可以学*,那把目标就设定成一个完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认为能够袁隆*身上突出的精神实质就是他的事业心。他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造福全人类,而这一切的贡献都建立在他的事业心的基础上。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个人如何爱国,爱社会,这是促成他有事业心的基础。我们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怀有同样的情怀。但是这种背景并不能影响我也有一个同样的事业心。每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那样的造福全人类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对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这个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初级阶段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而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为一个***员投入到了***事业中,是否应该有一些社会理想呢?我想这是作为我,一个普通人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杂交水稻这样宏伟的命题,但是我们做得一点点小事,如果能够当成事业来做,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业。我现在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也许我没有机会去做袁隆*那样重大的项目,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机会完成眼前的小项目,小成果。而这今天的小,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事业的全部,谁能说不是以后做大的基础呢?所以学*袁隆*精神,我觉得,从现实意义出发,应该落实到自己从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从袁隆*的成功道路上得到点启示,从基础的工作中寻找自己事业的起点,从点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业的高塔。

  袁隆*的巨大贡献和事迹 5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功通过亩产900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年9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107.9亩“Y两优2号”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验田*均亩产达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本曾在4.5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5)

——袁隆*光荣事迹范文5份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光荣事迹 2

在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一个看似*常日子和时间,却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常的事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袁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每当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古诗时,我的眼前,我的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袁爷爷的身影。他那古铜色的脸上,总挂着那笑容,一道道深刻的皱纹记录着他那不*凡的岁月;他总是穿着那几十块钱的衬衫,顶着严寒,忍着酷暑,在农田中奔波……

“永不满足,永远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让中国人端稳中国碗,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这是袁老至死坚持的信念。想当年,当袁老发现了第一颗杂交水稻时,当他公布这件事时,是那么多人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只有袁老和他的两位学子依旧坚持在岗位上。我想如果没有他们当时的坚持,可能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衣食无忧、健康幸福的生活。

正是那一颗杂交水稻喂饱了全中国人民,也喂饱了多少国家。像美国,日本当时那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早就开始了研究水稻的工作,他们向里面砸进了多少钱,却依然没有好的成果。但是当袁隆*爷爷向世界、向国际发出这一发现时全世界的人民都震动了。美国还轻蔑的说:“我们做不到的事,区区一个中国乡村教师却能做到?”但是事实却让他们打脸,正是袁爷爷发现的那一粒种子喂饱了我们所有人。

我们现在还不能向袁爷爷那样,为杂交水稻,为国家做贡献。但是我们现在能做的事,珍惜每一粒粮食,实行光盘行动。不让远在天界的袁爷爷心寒。

袁老,走好!

  袁隆*光荣事迹 3

袁隆*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光荣事迹 4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袁隆*光荣事迹 5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想起一个伟人——袁隆*爷爷。

袁隆*爷爷是1930年9月出生的,小时候缺少粮食,袁隆*爷爷有时只能吃糠维持生命,所以袁隆*爷爷发誓他一定要让中国人吃上一顿顿的饱饭。1949年,19岁的袁隆*爷爷即将报考大学,袁隆*爷爷的家人反对,他却不顾家人的任何反对,还是执意报考了重庆湘辉学院农学系,23岁时毕业,毕业后袁隆*爷爷来到了偏远的湘安农学院任教,袁隆*爷爷一待就待了18年。袁隆*爷爷被中国人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是中国工程院院的士——袁隆*爷爷。他是湖南省____原副**,袁隆*爷爷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爷爷是伟大的、是无私的……我得知袁隆*爷爷去世这个消息后,眼睛里逐渐冒出了米粒大泪水。心里是多么的痛苦啊!多么的伤心啊!多么的悲哀啊!我正在手机上搜集关于袁隆*爷爷的资料时,我看到了一个视频——袁隆*爷爷去世的第七天,也就是2021年的5月29日。在医院袁隆*爷爷老伴的床头,飞来了一只人们从未见过的很大的蝴蝶。很多人看到后都看哭了。这是多么感人呀!

袁隆*爷爷您养活了半个中国的人民,如今您走了,我怎能不悲伤,怎能不悲痛呢?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您没有放弃,您的这种精神,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

袁隆*爷爷我们永远爱您!您一路走好!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6)

——赞美袁隆*事迹的作文合集5篇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了稻香四溢的另一个世界。

  对于他的最初记忆,是在一次看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眼含热泪地跟我们讲,作为中国人,天地君亲师,你们可以忘记和背叛,但谁都不能忘记袁隆*爷爷,谁也不能不尊敬袁隆*爷爷。

  听老人说,中国上世纪60年代,在大饥荒中去世了很多人。我还听到身边很多人表达着对袁隆*爷爷的感谢,是他改变了中国的“粮食命运”,让许多中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甚至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种植粮食发生了改变。当听到袁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一遍又一遍地为袁爷爷祈祷。

  因为袁爷爷,中国人,不仅仅是不再饿肚子了,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袁爷爷,他是国家的英雄,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让不少国家免除饥饿的人。

  国士无双,当是袁隆*爷爷,我辈幸福,当忆袁隆*爷爷。袁爷爷只是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我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会永远铭记袁爷爷,沿着他前进的道路走下去。有了袁爷爷的引领,我们会奋勇向前!

  跟袁隆*很亲*的人说,袁隆*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午时,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

  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

  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

  可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我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昨天晚上,我看了有关袁隆*的电影。就觉得袁隆*给了我很多启发。

  还记得有一次,天公不作美———外面下着倾盆大雨。袁隆*便急忙穿上衣和鞋跑到田里去。可是,暴雨是无情的。那些被袁隆*细心栽培的水稻瞬间化为乌有,虽然当时受损害的是那些水稻,可是,痛却痛在袁隆*的心里呀!过了一会儿,袁隆*的心情开始缓缓地*静了下来,因为他在一污浊中找到一株幼苗,这真是燃烧的希望,生命的奇迹啊!此时的袁隆*心里又充满了自信与希望,因为他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自己的愿望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电影渐渐地接*尾声,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袁隆*是一位很坚强的伟人。他的坚决感动了我。每当他遇到挫折时他总会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并且吸取给多的教训与经验。

  袁隆*真伟大,是他让人们的天敌——饥饿消失;袁隆*真伟大,因为他让我知道了:做人要坚强,要用尽一切努力去达到目标。袁隆*真伟大因为是他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让我们中国人感到无比的兴奋与自豪。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头小脸,土里土气。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期望袁隆*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已有了自我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我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期望自我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毫无兴趣。

  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我的想法:“隆*,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研究。当然最终还得由你自我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袁隆*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7)

——袁隆*主要事迹汇总5篇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多年以来,袁隆*始终没有放弃对杂交稻的研究,哪怕耄耋之年,仍然锲而不舍在稻田里搞研究。为了让人民远离饥荒,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孜孜不倦、一以贯之的坚守,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源于坚定的信仰,源于福谋天下的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厚植殷殷爱国情,培育拳拳赤子心,以信念为笔,初心不改,担当作为,在*凡的工作岗位中书写不*凡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丰硕的“幸福果”必然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从湖南、云南到海南,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哪里有希望就去哪里。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袁隆*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靠着矢志不渝、奋斗以成的无私奉献。即使鲐背之年,袁隆*依然谈笑风生称自己是“90后”,他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涵养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辛苦、忍得受寂寞,坚忍不拔、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袁隆*毕生所求的梦想,更是支撑他敢于创新的信念。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依靠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为杂交水稻开辟了“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从袁隆*身上汲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独立思考,敢于突破自我,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与豪情,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一粒种子,一生追梦;一种情怀,一生坚守。您是真正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向您致敬,愿您一路走好!

  袁隆*主要事迹 2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逝世,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与科学成就写满祖国大地。年轻干部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做新时代拓荒农。

心怀信念,种下梦想的“种子”。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立下农业报国誓言,“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接下来袁老袁一生践行自己的誓言,用一甲子去寻找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百姓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的“种子”。回望袁老一生,誓言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当前,面对疫情叠加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年轻干部要胸怀报国热情,种下中国梦的“种子”,坚持红心向党,朝着党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心有希冀,不畏艰辛,不再迷惘。用实际行动传递信心与信仰,凝聚奋进的力量,共做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奔跑者、追梦人。

脚踏实地,耕耘希望的“田野”。“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老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为追寻合适的温度与阳光,袁老就像候鸟追着太阳,从云南到广东,再到海南,重复着一场又一场试验,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烈日当头,甚至是刚刚做完眼疾手术,袁老依旧坚持每天都去试验田里看一圈。时代需要担当,时代呼唤实干,年轻干部不能空怀满腔热血、停留在空谈与喊口号上,要保持初生牛犊不畏虎、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刚毅勇健,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沉下心来实干苦干,干出一番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事业,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要立足本职岗位,高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圆满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在*凡中书写“不*凡”。

志存高远,追寻丰盛的“收成”。袁老始终以理想主义的精神努力“向前看”,他放弃了本可安享晚年的岁月静好,一直奋斗在水稻育种一线,一次又一次攀登科技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干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甚至在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他一心想着奉献,一心扑在事业上,他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年轻干部永远学*的时代先锋、时代榜样,年轻干部要有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决心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不躲闪,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进取之心,不存自满之心,勇敢面对自身短板与不足,从学*中汲取营养,提升能力;保持专注与自律,集中精力专注于目标,保持专注、专心与专一,追求卓越,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以实事实绩与老百姓同舟同济,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旗的英勇先锋。

  袁隆*主要事迹 3

1930年的农历七月初九,在北京协和医院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因为出生在北*,便取名叫“隆*”。袁隆*是谁?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顾问,他是不开豪车但科研经费一投就是几千万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他是名字品牌价值千亿但舍不得买贵的衣服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就是我们的“国宝”,我们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坚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后男神”。袁隆*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饭碗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朴实的话语彰显出他深厚的爱国情怀、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理想信念就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灯塔、是干事创业不竭的精神动力,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奋力开启实现宏伟蓝图新征程。

致敬不畏艰辛、责任至上的“90后男神”。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袁隆*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决吃饭的问题,数十年来,袁老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为做好这件事竭尽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学*他攻坚克难的责任意识、学*他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中,奋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更加需要党员干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90后男神”。自称“90后”的袁隆*,数十年间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暂停,没有休息。鲐背之年,尽管身体大不如从前,他依然“管不住”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对杂交水稻事业一以贯之地执着。***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也许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凡的岗位,但是只要我们拥有担当奉献精神,依旧可以在*凡的岗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敬坚持梦想、不懈奋斗的“90后男神”。袁隆*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超级稻高产;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世界。袁隆*从未停下逐梦脚步,埋头苦干,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把苍生装在心头上!袁隆*老先生教会我们: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见未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每一次关于奋斗的话语都饱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奋进,不懈奋斗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要以新担当承载新时代,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青春的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中国谚语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给予了千顷良田新生命,让亿万人吃得饱一日三餐,他唤醒了万间广厦真用途,这就是“90后男神”袁隆*的故事。袁老,生日快乐!祝福您,健康快乐超百岁!

  袁隆*主要事迹 4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袁隆*主要事迹 5

每当看见碗里的米饭,我总是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他用自己的汗水让全国人民都可以吃饱饭,是一个大英雄。可惜,我们却都收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袁隆*爷爷去世了,享年91岁。

袁隆*爷爷从小时候去园艺园看葡萄就对稻田好奇,总是问这问那的,虽然因此遭老师的“讨厌”,但是就靠自己的好奇心,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爷爷靠自己的发现和充足的农业知识,发明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让大家都吃的是好米。再回头看上个世纪的大饥荒,饿死了许多的人,但我们多了一位英雄:袁隆*爷爷,我们以后再也不怕有这种事情发生。

袁隆*爷爷用自己的一生,换取了世世代代人们美好的生活,因为每片金色的稻田,都可以让我们想到袁隆*爷爷的身影。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用自己的一生为人民做贡献,说起来简单,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即便袁隆*爷爷去世了,他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炎黄子孙将会学*他的精神,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还看过一本写袁隆*爷爷的绘本,叫《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里面写了袁隆*爷爷做过一个梦,梦里自己在很高很高的稻谷下乘凉,谷子上的米还有花生那么大,于是袁隆*爷爷励志要完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

他钻研苦学,历来艰辛工作于农务发展,终于,他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谷子,谷子上有200多个麦粒!他把这个谷子起名叫鹤立鸡群。他靠这个谷子开始钻研杂交水稻,取得了惊天动地的成绩。

当我们看见碗里的米饭和美丽的稻田,千万不能忘记,那位伟大的英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8)

——袁隆*科学家事迹实用五份

袁隆*的事迹简短介绍

袁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

袁隆*经典语句摘抄

1、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2、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3、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4、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出名了,官做大了,自由度越来越小。

5、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6、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7、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8、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

9、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10、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11、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12、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

13、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14、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15、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16、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袁隆*的故事

爱提问的学生

1942年初秋,袁隆*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中,袁隆*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教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教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教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尽管没有从教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本事。

有一次,教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当能够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可是教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我想不出来,教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袁隆*科学家事迹 2

袁隆*.这个名字值千亿

他的脸上满布着几十年风吹日晒的沟壑。他的心中深藏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他的业绩诠释了中国的知识经济。

202月19日,中国将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一位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科学家oo“杂交水稻之父”袁隆*。

年过七十的袁隆*如今已经享誉世界,以他的名字冠首的股票“隆*高科”已在深圳上市,但他仍以农民自居,说是“我的工作要求我像农民一样地生活。”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田间工作,从播种到收获,每天至少下田两次。

在他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三样东西:草帽、毛巾和西装。因为他每天都要去查看试验田,戴上草帽、带上毛巾就走;而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知名的水稻专家,他又要经常接待各方人士,所以,穿上西装,他又可以待客如仪。

袁隆*,是一个神话oo他使中国的水稻亩产从1950年的140公斤提高到了的450公斤。而他最*的研究项目“超级杂交稻”,又将使水稻亩产提高到800公斤以上oo这意味着,如果中国适合种植水稻的水田都种上“超级杂交稻”,每年至少可增产几千亿斤,多养活几亿人口。难怪在湖南农民中会流传这样的话:“吃饭靠‘两*’,一靠推行 _,二靠培育杂交稻的袁隆*。”

袁隆*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曾任教于地处湘西的湖南安江农校。

他是从六十年代开始正式着手杂交稻研究的。在他之前,农业科学界一直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所以当时流行的水稻良种培育法是系统选育法,即从一个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进行培育。但是,袁隆*从一次失败的变异单株培育实验中产生灵感,受到启发,认为水稻也有杂交优势。1964年,他在田间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并于1966年在中科院《科学通讯》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奠定了杂交水稻的理论基础。

1969年,袁隆*大胆提出将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全新设想。第二年秋天,他带着助手在海南寻找野生稻时,在三亚机场公路铁路桥边的一个水坑中找到一片正在开花的野生稻,经助手逐株观察,发现其中有3个呈雄性不育状的稻穗,袁隆*将之命名为“野败”(野生稻花粉败育株)。这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发现,打开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又一个突破口。

1974年,经过对“野败”的上万组合的回交转育,袁隆*终于育出第一个强优势组合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当年试种,中稻亩产就达628公斤,远远超过常规稻。从1976年起,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并迅速带来显著的增产效果,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1981年,袁隆*获得全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到了1986年,袁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其中“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课题被1987年的国家“863计划” 立为专题,由袁隆*挂帅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1995年8月,“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现场会在湖南怀化召开,袁隆*在会上郑重宣布: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他在育种战略中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至11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年,袁隆*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在此前后,他还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教文组织、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颁发的八项国际大奖,并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巨大的成功,袁隆*却没有满足,他又向新的目标、新的高峰发起冲击。,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800公斤,且米质类粳稻,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农业部制定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目标是:两个百亩片连续两年亩产达到700公斤。,袁隆*的超级杂交稻在当年超过700公斤的不仅有18个百亩片,而且还有3个千亩片!

如今,中国大地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播下的是这位科学家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良种,全国水稻总产量的60%是他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5年至19的23年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

“东方魔稻”也走向了五大洲。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研究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优先战略计划,并聘袁隆*为首*顾问。杂交水稻在美国、巴西、越南和印度等国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合作伙伴之一美国水稻公司在美国已销售出几百万美元的杂交水稻种子。

几年前,国外有人撰文说,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当时就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年6月24日,中国首次对农业科学家品牌评估结果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最大的一宗项目。

尔后,随着“袁隆*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和“隆*高科”股票的上市,袁隆*更是身价百倍,骤然间成了一个知识“富翁”。 光是股票上市的首日,他便有亿元之多的“进帐”。对很多人来说,1000亿元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但专家们认为,论及袁隆*解决了世界几亿人吃饭问题的巨大贡献,“袁隆*”是“无价”的。

《财富》杂志选出亚洲首富为香港富豪李嘉诚,其身价为127亿美元,合人民币不到1000亿元。照此算法,亚洲首富不应是李嘉诚而应是袁隆*。当有人把这一情况告诉袁隆*时,他却举着一节稻穗说,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我只要这个。

是的。他只要水稻,他的杂交水稻。

在解决世界的饥饿问题上,杂交水稻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所说:“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隆*)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袁隆*科学家事迹 3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专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袁隆*科学家事迹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

袁隆*科学家事迹怎么写篇1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欣喜若狂。

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政策的高水*,二靠袁隆*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交。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交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交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交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交优势利用。这是袁隆*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交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自1981年袁隆*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袁隆*科学家事迹怎么写篇2

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报告厅里,同事和弟子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紧张和兴奋,而袁隆*却依然故我,明亮的眼睛,顽皮的笑容,与两个月前活跃在气排球场上气定神闲的神态并无两样,薄薄一页纸的演讲稿握在手里,几乎不怎么看。

这不禁让记者想起5月份的长沙记者见面会时,他把演讲稿丢到一边的情形。对于开会发言,袁隆*显示出了他的“大师风范”。

“我有两个雄心壮志”

“请这么多领导和高层人士来听报告,我感到很不安,我并没有大家赞扬的那么好,我听之有愧。我觉得光荣应该属于国家,属于从事杂交水稻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对于同事们的夸赞,袁隆*表现出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谦逊。

对于自己的功绩一带而过的袁隆*,在谈到超级水稻时却显得兴致勃勃:“今生,我还有两个心愿,也可以说是我的两个雄心壮志。”

拥有老骥伏枥精神的袁隆*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争取在2010年实现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计划到2011年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现有8000万亩所产的粮食,也就是说,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耕地,可多养活3000万人!”说到这儿,站在演讲台前的袁隆*抬起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个心愿,是在国外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现在,全世界有22亿亩水稻,如果其中一半种杂交水稻的话,所增加的粮食可多养活4—5亿人。”

袁隆*不到10分钟的报告,被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打断。

“这一天早该来了”

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中,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前排忙碌,照相机、摄像机全副武装,时而对准讲台,时而对准细心聆听报告的领导和观众,她就是袁隆*身边的秘书辛业芸,记者与她在长沙曾有一面之缘。

在她休息的空当,记者抓住了这个大忙人。

“今天我太激动了,就像过年一样。”辛业芸眼眶微微发红。

“袁老师对于祖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贡献太大了,我以前也曾陪他到过很多地方作报告,甚至去过美国,但是,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袁老师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太大了,我始终觉得袁老师应该有一场这样的报告会,他早就该站到今天这样的演讲台上。”辛业芸激动得语调微微发颤。

一转身,又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记者的眼帘,袁隆*的儿媳,也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的段美娟,也手举相机对准了演讲台,准备将这历史性的一刻记录下来。

“爸爸这次过来穿的还是2001年来北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时买的那套降价西服,这么多年,这套西服就是他每次出*重要会议的礼服。”看到台上的袁隆*,儿媳段美娟说:“*常很少能看到爸爸穿得这么正式,都是方便下田的休闲装。”

爷爷的梦

在报告会进行到尾声时,演讲台上出现了8个身穿白色小纱裙、头扎羊角辫的可爱娃娃,她们是来自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小学生们。稚嫩的孩子们用她们甜美可爱的童声,将一首《爷爷的梦》献给了她们心中可爱可敬的科学家爷爷———袁隆*。

亲爱的爷爷请允许我,一个吃着您发明的稻米长大的孩子来告诉您我内心的秘密和梦想 ———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接过您手里的接力棒心怀世界,正直善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荒我也要成为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紧挨在您的身旁我也要让世界的夜空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闪亮!

站在一旁的袁隆*看着孩子们可爱的模样,满脸的笑意,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人民科学家望向孩子们的笑眼里,也蕴含了对这些科学“种子”们的殷殷希望。

袁隆*科学家事迹怎么写篇3

袁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科学家事迹怎么写篇4

袁隆*小时候亲眼看到老百姓没有东西吃,有的甚至被活活饿死在路边的惨景。这个时候的袁隆*在想:我一定不能让老百姓挨饿……,多年以后他的梦想实现了。

袁隆*,大家都会想到他头戴稻草帽,天天在地里的劳动形象。袁隆*为了中国的老百姓,他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要当农业科学家的愿望。1953年,他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毅然来到家乡到农校当老师,但好景总是不长,一种饥荒在湖南西部爆发,袁隆*亲眼看到父老乡亲们没有饭吃,有的甚至饿死的惨景。袁隆*心里不能*静“我一定不再让老百姓挨饿”这句话,天天浮现在袁隆*的脑海中,他又想,如果能种下种子打出许多粮食,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直在袁隆*心间。

后来,袁隆*天天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做实验,终于他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这个品种的种子,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问题。袁隆*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看看袁隆*爷爷小时候,再比比我,人家小时候都有那么大的远大理想,可我呢……,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剧院看表演,看着精彩的表演,我就嚷嚷长大要当演员;看到遨游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又嚷嚷要当航天员,我就像故事中的小花猫一样,看到什么就干什么,最后一事无成。我以后要给自己立一个目标,好好学*,为目标而努力!

袁隆*科学家事迹怎么写篇5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理想,袁隆*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袁隆*,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袁隆*科学家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最新袁隆*科学家事迹篇1

在科学研究上,袁隆*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着就应该轻松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轻松愉快的一剂良药。富于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维敏捷,才华出众,胸襟开阔,为人随和。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与袁隆*在安江便认识,之后又写过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与老伴到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临别时留影纪念,他是一位誉满全球的大科学家,我自然让他站在中间。他开玩笑地说:“这不是第三者插足吗?”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的幽默,是一以贯之的。

当年,他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一时找不到抹布,就扯着衣袖擦黑板,这一举动自然引起学生哈哈大笑。袁隆*正色地说:“笑什么,爱因斯坦还拿美元支票当书签呢?”

袁隆*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扣子掉了不补,皮鞋脏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给他取了浑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洁的意思。这个浑名是一个叫李效牧的老师取的。李效牧是个快活鬼,那时候兴学“苏联老大哥”,便给他取了个浑名叫“扁脑壳夫”。有位姓曾的老师写文章爱带之乎者也,袁隆*就给他取浑名叫“曾员外”,有位姓曹的老师爱哼京戏,便取浑名“曹孟德”。他们之间不称呼姓名或某某老师,而是以浑名取乐。

袁隆*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还爱打麻将。打麻将不带“彩”而是钻桌子,袁隆*输了照样钻。他有时手气不好,连连失手,钻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说,这回就免了吧!袁隆*不领情,照样钻,做为一个工程院院士、着名科学家,打麻将钻桌子,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只是现在年岁老了,钻桌子有困难,改为别的方式,再不钻桌子了。

吸烟,是目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全国烟民达三亿。对此,袁隆*来个反话正说,总结了抽烟七大好处:友谊的桥梁(人与人交往的媒介);灵感的源泉(激活思维和灵感);寂寞的伴侣(抽烟排除寂寞);“非典”的克星(烟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药(烟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征(如果抽烟的人不想抽烟说明身体不行了);纳税的大户(国家一部分税收来自烟民)。袁隆*的一*话,让人觉得他是在宣扬抽烟有益,错了,这是他卖关子,最后的结论是:“弊大于益,我不吸烟。”

说起给孩子取名,袁隆*也与众不同,袁隆*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汉,他生了三个儿子,按他的说法是“单一品种”。大儿子小名叫“五一”,二儿子小名叫“五二”,三儿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队行进的口号,只是老四缺*,到了“三”就划了个句号。而到孙辈,名字也都是袁隆*取的,大孙女生下来前几天接连下雨,生下的当天,雨过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个孙女是农历“雨水”节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得意地说:“晴是太阳,清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茁壮成长。”在给孩子取名上,他没有忘记农业,也没忘记“幽”一“默”。

最新袁隆*科学家事迹篇2

1960年罕见的天灾,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最新袁隆*科学家事迹篇3

就在2021年5月22日的下午在湖南长沙发生了一件令人无法描述的事情——袁隆*爷爷走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一个美丽而奇妙的世界。

因为袁隆*爷爷曾经饿过肚子,他为了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农业部在1996年立下中国超级稻计划。当时是五个进程,700公斤亩产、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袁隆*爷爷所在的团队都顺利实现了,他们现在向每亩1200公斤冲刺。袁隆*爷爷曾经说:“希望2019年就能实现每公顷18吨,向新中国70周年献礼。估计10月中旬就能够收获,现在长势非常好。如果没有特大自然灾害有90%以上的可能性能实现。”

臧克家有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然,袁隆*爷爷只是表面上走了,但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坎儿里,他永远活在全世界人的心里。世界那么大,没有人会不记得他。

袁隆*爷爷曾经说过: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袁隆*爷爷希望水稻可以长得像高粱那么高,希望米粒可以像花生那么大,同样还希望水稻可以覆盖全球,让全世界的人都远离饥饿。

袁隆*爷爷把旧果实带走了,可他却把新的果实就给了新时代的人。真是应了那句话:我们中国饭碗要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最新袁隆*科学家事迹篇4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视科学为生命。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隆*深谙这个道理。

以实践求索真理、验证真理,不断创新

科学家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袁隆*常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

袁隆*认为,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先后成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从*均亩产3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的水稻产量,就证明了这句话。

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身价观

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杂交水稻培育技术更是“摇钱树”,袁隆*完全可以凭借这些跻身富豪之列。甚至有机构评估“袁隆*”这个名字的品牌价值高达千亿元。

但袁隆*表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最新袁隆*科学家事迹篇5

突如其来的一个消息,袁隆*爷爷去世了。明明并不熟悉袁老,但是,袁爷爷的离去还是使我的心不由得颤抖了一下。

国士无双。

多少年才能再出一个袁老一样,只想着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为国家做出如此大贡献的人?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禾下乘凉,二是全球覆盖杂交水稻。”

“袁爷爷还是放不下我们,等到大家都吃过米饭之后才离开。”

“一定是天上的米不够吃了,神仙们才来找袁隆*爷爷去给他们种水稻了。那爷爷种完水稻之后再回来好不好?”

“爷爷,我以后要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

看完一则则新闻,我的心也越来越难受。而生物书上的袁爷爷正抱着水稻,和他背后的水稻,一起开心的笑。

爷爷在笑什么呢?

爷爷走的时候应该不遗憾吧?爷爷看着我们吃完午饭,看着全中国的人民都有饭吃了,应该会很开心吧?他为祖国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啊。爷爷的笑,一定不止是新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还因为更多的人能吃饱饭了吧?

爷爷,现在禾下还不能乘凉,那我们就要帮您实现愿望,您都这么辛苦了,那就歇一歇吧,我们一一定替您完成。到时候啊,您在天上看着我们就行了。

世间再无袁隆*。

倘若还有来世,爷爷继续培育杂交水稻好不好?

终会有一天,可以禾下乘凉,杂交水稻也可以遍布全球。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隆*人物介绍

袁隆*,1930年9月1日生于北*(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湖南省科协副**和湖南 _副**。

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成就


袁隆*事迹和精神实用5篇(扩展9)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实用五篇

袁隆*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学*,学*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袁隆*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袁隆*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2

“隆恩似海,腹饱只缘田有稻;*德如山,国哀长哭世无公”。

20__年5月22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为世界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在我的脑海里,袁隆*爷爷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站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辛苦劳作的老者。常年躬身在田间地头,他的皮肤黝黑,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是稻田的守望者,那句“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他守护了*70年,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里,让清晰的脚印指向遥远的未来,迈向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稻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袁隆*爷爷一生的梦想,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这又是个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这是世界上农业史上迄今为止,无人攀登的高峰,袁爷爷也曾直言: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点,出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心里很高兴,就算吃再多苦也没关系。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多么伟大的理想,多么崇高的追求啊!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梦想,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爷爷像上紧弦的发条,拉满弓的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终于,他的夙愿实现了: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他让中国远离了饥饿。

20__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爷爷依旧在埋头苦干,他希望自己再奋斗10年,让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上我们的杂交水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人民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袁隆*爷爷就像一个装满稻穗的老人,他将自己的食物洒向中国,也洒向了全世界!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淳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一个真正让我们吃饱饭的大英雄——袁隆*爷爷。

你把双脚浸泡在稻田里,你把功劳写在了大地上,你把稻香留给了全世界!

致敬我心中的英雄——袁隆*爷爷!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3

*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星,可以说袁隆*“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贡献。但最*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说袁隆*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的人不想让袁隆*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变成神,想让袁隆*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4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终于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在试验田收割以后,种粮大户王化永告诉他第5号田599.1*米合0.897亩,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亩。并要按通行的“七五折”来计算他的每亩净产量时,袁隆*谦虚的说,我们不按七五折,我们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这样稻谷收获后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准水分加权*均,七二折合每亩片*均亩产926.6公斤。

田里增产几公斤水稻也许算不上什么大事,但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来说可就意义非凡了。当年把杂交水稻的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用去了4年时间。从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现在从800公斤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袁隆*整整摸爬滚打了7个年头。可想而知,在这期间,每增加一公斤的产量都要袁隆*和他的助手们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如果在这次验收中,袁隆*只要稍微做点手脚,甚至只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1000公斤目标可能就会在现在同步实现了。然非但如此,袁隆*不仅在全程远离验收的'专家组,更主动要求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净出率。这样一改变,袁隆*的成绩也超过了900公斤,但总成绩却也“打折”了。

我们中国人素来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坏事可小不可大”的“传统”。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不但能“可大”,甚至还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点水”人们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范人物出现之初少有非议,而一经历史检验便难掩瑕疵。特别是如今所谓的这奖那杯更是非议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绩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实在。按照袁隆*的声望和其贡献。别说成绩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计入袁隆*的成绩单,甚至国家就按照这样一个成绩单奖励他,估计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为按照袁隆*的贡献,他现在早已远远超出国家的奖励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的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打折”,也才酿造出中国科学界独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辉的袁隆*。袁隆*是中国的科学家,按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得到的奖励足够他有晚年享受不尽的奢华,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们看到虽然已经80出头的袁隆*仍然额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里,对奢华的生活更不屑一顾。他是中国最有钱的农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艰苦环境中的一流科学家。而袁隆*却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背来背去。我觉得这种生活很好,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两千多块钱我从来没有,送给我,我不要。

事实上正是袁隆*的超然和洒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对成绩和荣誉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们常说,什么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饱就要挨饿。水稻每亩达到900公斤,就能解决全球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如果这个增产不是实打实的,就有可能还有几千万人挨饿。而袁隆*把这个成绩“打折”,就意味着夯实了这个成绩单,也就意味着不仅能保证5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会“打折”,更能够绰绰有余。他不仅对自己要求这样严格,同时也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甚至提出: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这样一种认真求实的精神,足该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座右铭”。

  袁隆*英雄人物事迹 5

早上班主任看着手机,突然紧锁着眉头问我们:“这有个不好的消息,你们要听吗?”,我们以为是什么考试联考什么的,都说不想听不想听,结果老师淡淡的说了一句,袁隆*去世了。

“什么,不可能!”我们班上同学异口同声道,大家都不相信,我也不敢相信,我曾记得前几天他还在*台上发布自己健身锻炼的视频呢,他那么一个健康的人,怎么可能会突然……我真的不敢相信!

我们都以为这是造谣,说不定真的是造谣呢。我在心里给了自己一点台阶。

但现实是骨感的……

放假后拿到手机,我就连忙打开社交媒体搜索袁隆*,结果发现搜出来的全是“去世”,“缅怀袁隆*先生”之类的文章,我不禁心一颤。

我又打开之前有人采访过他的视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禾下乘凉梦,丹心映青田。这不就是袁老先生最初的梦想吗?他奋斗了这么多年,一生都在为我们能吃得上饭而努力,我心里为他感到可惜,袁老先生如果您还在,我们一定会迎来禾下乘阴凉的时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