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通用五篇

首页 / 文库 / |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1

  郑人买履文言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操: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操: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2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用尺子量。 动词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29.吾:我。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灯谜】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 谜底:不知足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

  郑人买履的故事:

  春秋时郑国有一个人,他的鞋子已经非常破旧了,他想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鞋子。买鞋子,就要先知道鞋子的尺寸。他找来一根草绳,先量好了脚的大小,然后就顺手把这根草绳放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赶集这一天,一大早,他就匆匆忙忙地出门了。来到卖鞋的摊子前,他讲好了价钱,准备买鞋,可一摸口袋,坏了,量好的绳子忘带了!

  他又匆匆忙忙地往家跑,找到绳子,再转身往集市上赶。等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跑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摊也不见了。他手里拿着那一小段绳子,后悔不迭。

  别人问清楚了情况,很奇怪地问他:“你干吗不用自己的脚来试试,那不就省事了吗?你也不用来回地跑了。”可是他固执地摇摇头说:“那可不行。我是有原则的人。我宁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众人听了,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笑了。

  履(lǚ),就是鞋子。这个故事中的“郑人”十分可笑,只肯相信一根绳子,不肯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这个成语就是比喻一些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郑人买履的寓意: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3

  很久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郑国有一个呆书生名叫郑翔。

  一次,郑翔这个呆书生的妈妈,给郑翔做了一件新衣服,郑翔高兴极了,穿在身上试了又试,非常合身。但郑翔看了又看总觉得哪里不对,终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鞋和衣服不配。毕竟自己是新衣服配一双破破烂烂,还张大开嘴巴的旧鞋,怎么都说不过去。于是,郑翔决定去集市上从买一双新鞋。郑翔不知道自己脚的尺寸,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根木棒量好自己脚的大小,就知道自己脚的尺寸啦。

  郑翔家离集市甚远,所以,量完尺寸立马就走了。但是,郑翔绝对不会知道,其实,他量脚尺寸的木棒还在家里。

  郑翔翻山越岭,来到了集市。集市上的鞋铺非常多,看的郑翔眼花缭乱,终于在一家人山人海的鞋店里找到了一双称心如意,又配得上那件衣服的鞋。郑翔打算拿出自己的尺寸时,一摸口袋,心头一震,郑翔这时才知道自己的尺寸还在家中“休假”哪。郑翔对店铺的老板说:“不好意思,我忘记带我脚的尺寸了,我现在回去取,千万不要把这双鞋卖出去,我去去就来。”话音未落,四周的人哄堂大笑,有的人边笑边骂郑翔是个大傻瓜,又呆又蠢的大傻瓜,可郑翔满不在乎,因为他顾不得管这些人,必须快一点回家取到尺寸。

  终于郑翔在天边的红霞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气喘吁吁的赶到了集市,可是他眼前的景象,令他吓了一跳。原来,集市已经散了,其实,集市在他刚到家时就已经散了。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踉跄的步子走到郑翔面前,满脸嘲笑的问:“你自己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鞋子的大小?难道你自己量的尺寸比自己的脚还要准?”郑翔一脸认真地答道:“那是自然,我宁愿相信自己量的尺寸,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这是一个看了之后令人发笑的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应该学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呆板、愚蠢。不要像故事中的郑翔一样,不会变通,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4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操: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操: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释义

  停顿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或“有欲买履之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句):以现代句式为“何不以足试之”。以:何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

  而置之其坐(省略句):而置之(于)其坐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反义词

  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启示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作者介绍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 5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操: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操: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释义

  停顿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或“有欲买履之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句):以现代句式为“何不以足试之”。以:何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

  而置之其坐(省略句):而置之(于)其坐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反义词

  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启示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作者介绍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通用五篇(扩展1)

——文言文及句子翻译通用5篇

  文言文及句子翻译 1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译:曾经跟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他停止耕地走到田边的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对同伴说:“如果以后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穷哥儿们。”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译:正碰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斩头。

  4、天下苦秦久矣。

  译:全国人民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现在如果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

  7、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9、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译: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

  10、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译: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

  11、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译:在这个时候,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涉的号召。

  文言文及句子翻译 2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整个乡的秀才观赏。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能作诗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求仲永题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

  5、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变成了普通人了。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聪明是从先天得到的,远远超过有才能的人。但最终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接受后天的教育没达到要求。

  7、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常的人就为止了吗?

  文言文及句子翻译 3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神态。

  译: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的两膝相互靠着,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5、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佛印很像弥勒佛,袒露胸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

  6、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应当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文言文及句子翻译 4

  1、愿为市鞍马。

  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到东南西北各处街市去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战具。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战士们的铁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将军和壮士征战了很多年,经历了很多场战争,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了。

  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打开每间屋子的门,到每间屋子的床上坐坐。

  7、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

  文言文及句子翻译 5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向他求教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物可以享用。

  3、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他们的意思。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通用五篇(扩展2)

——左传文言文翻译合集五篇

  左传文言文翻译 1

  【经】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秋七月。冬,齐人伐戎。

  【传】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秋,王及郑伯入于邬。遂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

  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郑伯闻之,见虢叔,曰:「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夫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奸王之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忧必及之。盍纳王乎?」虢公曰:「寡人之愿也。」

  翻译

  二十年春季,郑厉公调解周惠王和子穨之间的纠纷,没有成功。逮捕了燕仲父。夏季,郑厉公就带了周惠王回国。惠王住在栎地。秋季,惠王和郑厉公到了邬地,于是就进入成周,取得了成周的宝器而回。

  冬季,王子穨设享礼招待五位大夫,奏乐及于各个时代所有的舞蹈。郑厉公听到这件事,见到虢叔说:“我听说,悲哀或者高兴,若不是时候,灾祸一定会到来。现在王子穨观赏歌舞而不知疲倦,这是以祸患为高兴。司寇**,国君为此而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高兴呢?篡夺天子的职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何不让天子复位呢?”虢公说:“这是我的愿望。”

  左传文言文翻译 2

  哀公·哀公二十一年

  作者:左丘明

  【传】二十一年夏五月,越人始来。

  秋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齐有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是行也,公先至于阳谷。齐闾丘息曰:「君辱举玉趾,以在寡君之军。群臣将传遽以告寡君,比其复也,君无乃勤。为仆人之未次,请除馆于舟道。」辞曰:「敢勤仆人?」

  文言文翻译:

  二十一年夏季,五月,越国人第一次来鲁国。

  秋季,八月,鲁哀公和齐*公、邾隐公在顾地结盟。齐国人责备从前叩头而哀公不相应回礼那件事,因而唱歌说:“鲁人的罪过,几年还没有自己察觉,使我们发怒暴跳。正由于他们只拘泥儒家之书,造成了两国苦恼又忧愁。”

  这一趟,哀公先到阳穀。齐国的闾丘息说:“劳驾君王亲自光临,来慰劳寡君的军队,臣下们将要用驿车向寡君报告。等到他们报告回来,君王未免太劳累了。由于仆人没有准备好宾馆,请在舟道暂设行馆。”哀公辞谢说:“岂敢烦劳贵国的仆人?”

  左传文言文翻译 3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郑公子喜帅师伐许。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秦伯卒。

  【传】十四年春,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焉,定公不可。夏,卫侯既归,晋侯使郤犨送孙林父而见之。卫侯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见而复之。

  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秋,宣伯如齐逆女。称族,尊君命也。

  八月,郑子罕伐许,败焉。戊戌,郑伯复伐许。庚子,入其郛。许人*以叔申之封。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舍族,尊夫人也。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卫侯有疾,使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为大子。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饮。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尽置诸戚,而甚善晋大夫。

  翻译

  十四年春季,卫定公去到晋国,晋厉公强请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卫定公不同意。夏季,卫定公回国以后,晋厉公派郤犫送孙林父去见他。卫定公想要推辞。定姜说:“不行。他是先君宗卿的后代,大国又以此作为请求,如果不答应,我国将要灭亡。虽然讨厌他,总比亡国强些吧?君王还是忍耐一下吧!安定百姓而赦免宗卿,不也是可行的吗?”卫定公接见了孙林父,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和采邑。

  卫定公设享礼招待苦成叔,宁惠子作陪,苦成叔表现出傲慢的样子。宁惠子说:“苦成叔恐怕要被灭亡了吧!古代举行享礼,是用来观察威仪,省察祸福的,所以《诗》说:‘弯弯角杯,柔和甜酒。不骄不傲,聚集万福。’现在他老人家表现傲慢,是取祸之道啊!”

  秋季,鲁大夫宣伯到齐国迎接齐女。《春秋》称他的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国君的命令。

  八月,郑国的子罕进攻许国,战败。二十三日,郑成公再次进攻许国。二十五日,进入许国的外城。许国人把叔申的封地交还郑国以此与郑国讲和。

  九月,侨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春秋》不称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夫人。所以君子说:《春秋》的记载,言词不多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意义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不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卫定公有病,让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的'儿子衎作为太子。冬季,十一月,卫定公去世。夫人姜氏哭丧以后休息,看到太子并不悲哀,就连水也不喝,叹气说:“这个人啊,将要不仅会使卫国遭致败亡,而且必然从我这个未亡人身上开始动手。唉呀!这是上天降祸给卫国吧!我不能得到鱄来主持国家。”大夫们听到以后,无不感到十分恐惧。孙文子从此不敢把他的宝器藏在卫国,而都放在采邑戚地,同时尽量和晋国的大夫友好。

  左传文言文翻译 4

  【经】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夏,卫孙林父自晋归于卫。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郑公子喜帅师伐许。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冬十月庚寅,卫侯臧卒。秦伯卒。

  【传】十四年春,卫侯如晋,晋侯强见孙林父焉,定公不可。夏,卫侯既归,晋侯使郤犨送孙林父而见之。卫侯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卫侯见而复之。

  卫侯飨苦成叔,宁惠子相。苦成叔傲。宁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秋,宣伯如齐逆女。称族,尊君命也。

  八月,郑子罕伐许,败焉。戊戌,郑伯复伐许。庚子,入其郛。许人*以叔申之封。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舍族,尊夫人也。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卫侯有疾,使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之子衎以为大子。冬十月,卫定公卒。夫人姜氏既哭而息,见大子之不哀也,不内酌饮。叹曰:「是夫也,将不唯卫国之败,其必始于未亡人!乌呼!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尽置诸戚,而甚善晋大夫。

  翻译

  十四年春季,卫定公去到晋国,晋厉公强请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卫定公不同意。夏季,卫定公回国以后,晋厉公派郤犫送孙林父去见他。卫定公想要推辞。定姜说:“不行。他是先君宗卿的后代,大国又以此作为请求,如果不答应,我国将要灭亡。虽然讨厌他,总比亡国强些吧?君王还是忍耐一下吧!安定百姓而赦免宗卿,不也是可行的吗?”卫定公接见了孙林父,并且恢复了他的职位和采邑。

  卫定公设享礼招待苦成叔,宁惠子作陪,苦成叔表现出傲慢的样子。宁惠子说:“苦成叔恐怕要被灭亡了吧!古代举行享礼,是用来观察威仪,省察祸福的,所以《诗》说:‘弯弯角杯,柔和甜酒。不骄不傲,聚集万福。’现在他老人家表现傲慢,是取祸之道啊!”

  秋季,鲁大夫宣伯到齐国迎接齐女。《春秋》称他的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国君的命令。

  八月,郑国的子罕进攻许国,战败。二十三日,郑成公再次进攻许国。二十五日,进入许国的外城。许国人把叔申的封地交还郑国以此与郑国讲和。

  九月,侨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春秋》不称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夫人。所以君子说:《春秋》的记载,言词不多而意义显明,记载史实而意义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不歪曲,警戒邪恶而奖励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卫定公有病,让孔成子、宁惠子立敬姒的儿子衎作为太子。冬季,十一月,卫定公去世。夫人姜氏哭丧以后休息,看到太子并不悲哀,就连水也不喝,叹气说:“这个人啊,将要不仅会使卫国遭致败亡,而且必然从我这个未亡人身上开始动手。唉呀!这是上天降祸给卫国吧!我不能得到鱄来主持国家。”大夫们听到以后,无不感到十分恐惧。孙文子从此不敢把他的宝器藏在卫国,而都放在采邑戚地,同时尽量和晋国的大夫友好。

  左传文言文翻译 5

  原文:

  【经】十有八年春王正月,晋杀其大夫胥童。庚申,晋弑其君州蒲。齐杀其大夫国佐。公如晋。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公至自晋。晋侯使士□来聘。秋,杞伯来朝。八月,邾子来朝,筑鹿囿。己丑,公薨于路寝。冬,楚人、郑人侵宋。晋侯使士鲂来乞师。十有二月,仲孙蔑会晋侯、宋公、卫侯、邾子、齐崔杼同盟于虚朾。丁未,葬我君成公。

  【传】十八年春,王正月庚申,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使荀罃、士鲂逆周子于京师而立之,生十四年矣。大夫逆于清原,周子曰:「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而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所福也。」对曰:「群臣之愿也,敢不唯命是听。」庚午,盟而入,馆于伯子同氏。辛巳,朝于武宫,逐不臣者七人。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齐为庆氏之难故,甲申晦,齐侯使士华免以戈杀国佐于内宫之朝。师逃于夫人之宫。书曰:「齐杀其大夫国佐。」弃命,专杀,以谷叛故也。使清人杀国胜。国弱来奔,王湫奔莱。庆封为大夫,庆佐为司寇。既,齐侯反国弱,使嗣国氏,礼也。

  二月乙酉朔,晋侯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施舍、己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使士渥浊为大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右行辛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荀宾为右,司士属焉,使训勇力之士时使。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候奄。铎遏寇为上军尉,籍偃为之司马,使训卒乘亲以听命。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使训群驺知礼。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公如晋,朝嗣君也。

  夏六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郏。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还。书曰「复入」,凡去其国,国逆而立之,曰「入」;复其位,曰「复归」;诸侯纳之,曰「归」。以恶曰复入。宋人患之。西鉏吾曰:「何也?若楚人与吾同恶,以德于我,吾固事之也,不敢贰矣。大国无厌,鄙我犹憾。不然,而收吾憎,使赞其政,以间吾衅,亦吾患也。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逞奸而携服,毒诸侯而惧吴、晋。吾庸多矣,非吾忧也。且事晋何为?晋必恤之。」

  公至自晋。晋范宣子来聘,且拜朝也。君子谓:「晋于是乎有礼。」

  秋,杞桓公来朝,劳公,且问晋故。公以晋君语之。杞伯于是骤朝于晋而请为昏。

  七月,宋老佐、华喜围彭城,老佐卒焉。

  八月,邾宣公来朝,即位而来见也。

  筑鹿囿,书,不时也。

  己丑,公薨于路寝,言道也。

  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华元如晋告急。韩献子为政,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强,自宋始矣。」晋侯师于台谷以救宋,遇楚师于靡角之谷。楚师还。

  晋士鲂来乞师。季文子问师数于臧武仲,对曰:「伐郑之役,知伯实来,下军之佐也。今彘季亦佐下军,如伐郑可也。事大国,无失班爵而加敬焉,礼也。」从之。

  十二月,孟献子会于虚朾,谋救宋也。宋人辞诸侯而请师以围彭城。孟献子请于诸侯,而先归会葬。

  丁未,葬我君成公,书,顺也。

  翻译

  十八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初五日,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仅仅用了一辆车子。派遣荀罃、士鲂到京师迎接周子而立他为国君,这时周子才十四岁。大夫在清原迎接,周子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地步,难道不是上天的意志吗?然而人们要求有国君,这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又不听他的,还哪里用得着国君?您几位用得着我,在今天;用不着,也在今天,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回答说:“这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十五日,结盟以后才进入国都,住在伯子同氏家里。二十六日,周子在武宫朝见。驱逐了不适合做臣的七个人。周子有一个哥哥是白痴,不能辨别豆子和麦子,所以不能立为国君。

  齐国由于庆氏祸难的缘故,正月二十九日,齐灵公派士华免用戈把国佐杀死在内宫的前堂,大家逃到夫人的宫里。《春秋》记载说“齐杀其大夫国佐”,这是由于国佐丢弃君命、专权**、据有穀地而叛变的缘故。让清地人杀了国胜。国弱逃亡到鲁国来。王湫逃亡到莱地。庆封做大夫,庆佐做司寇。不久以后,齐灵公让国弱回国,要他继承国氏宗嗣,这是合于礼的。

  二月初一日,晋悼公在朝廷上即位。开始任命百官,赐舍财物而免除百姓对国家的欠债,照顾施恩惠给鳏夫寡妇,起用被废黜和长居下位的好人,救济贫困,援救灾难,禁止邪恶,少征赋税,宽恕罪过,节约器用,在农闲时使用农民,个人的欲望不侵占农时。派魏相、士鲂、魏颉、赵武做卿;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做公族大夫,让他们教育卿的子弟恭敬、节俭、孝顺、友爱。派士渥浊做太傅,让他学*范武子的法度;右行辛做司空,让他学*士?的法度。弁纠驾御战车,校正官属他管辖,让他教育御者们明白道理。荀宾作为车右,司士官属他管辖,让他教育勇士们待时选用。卿没有固定的御者,设立军尉兼管这些事。祁奚做中军尉,羊舌职辅佐他;魏绛做司马,张老做侦察长,铎遏寇做上军尉,籍偃为他做司马,让他教育步兵车兵,一致听从命令。程郑做乘马御,六驺属他管辖,让他教育他们明白礼仪。凡是各部门的长官,都是百姓赞扬的人。举拔的人不失职,做官的人不改变常规,爵位不超过德行,师不欺陵正,旅不逼迫师,百姓没有指责的话,这就是晋悼公再次称霸于诸侯的原因。

  鲁成公去到晋国,朝见新立的国君晋悼公。

  夏季,六月,郑成公入侵宋国,到达宋国曹门外。于是就会合楚共王一起进攻宋国,占领了朝郏。楚国子辛、郑国的皇辰入侵城郜,占取幽丘。一起进攻彭城,送回了宋国的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用三百辆战车留守,然后回国。《春秋》记载说“复入”。凡是离开自己的国家,本国迎接而且立他,叫做“入”;回复原来的位置,叫做“复归”;诸侯把他送回来,叫做“归”;用武力的叫做“复入”。宋国人担心这件事。西鉏吾说:“担心干什么?如果楚国人和我们同仇敌忾,施恩德给我们,我们本来是会事奉他们的,不敢有三心二意。现在大国的欲望没有个止境,即使把我国作为他们的边邑还会觉得遗憾。否则,收留我们讨厌的人,让他们辅助政事,等机会钻我们的空子,也是我们的祸害。现在却尊崇诸侯的乱臣而且分给他们以土地,阻塞各国之间的通道,使乱臣得以快意而使服从他们的国家离心,毒害诸侯而使吴国,晋国恐惧,这样,我们的利益多啦,并不是我们的忧患。而且事奉晋国为了什么?晋国必然会来救助我们。”

  鲁成公从晋国回到鲁国。晋国的范宣子来鲁国聘问,同时答拜对晋君的朝见。君子认为晋国在这件事情上合于礼。

  秋季,杞桓公前来朝见,慰劳成公,同时询问晋国的消息。成公把晋君的政治措施告诉他。杞桓公因此很快地向晋国朝见并请求通婚。

  七月,宋国的老佐、华喜包围彭城,老佐死于这次战役中。

  八月,邾宣公前来朝见,这是由于他新即位而前来进见。

  鲁国建造鹿囿,《春秋》所以记载这件事,是由于不合于时令。

  初七日,鲁成公死在寝宫里,这是说合于正常的情况。

  冬季,十一月,楚国的子重救援彭城,进攻宋国。宋国的华元去到晋国告急。这时韩献子执政,说:“想要得到别人的拥护,一定要先为他付出勤劳。成就霸业,安定疆土,从宋国开始了。”晋悼公领兵驻扎在台谷以救宋国。在靡角之谷和楚军相遇,楚军退走回国。

  晋国的士鲂前来请求出兵。季文子向臧武仲问出兵的数字,他回答说:“攻打郑国那次战役,是知伯来请求出兵的,他是下军的辅佐。现在士鲂也辅佐下军,所出兵数,像攻打郑国时一样就可以了。事奉大国,不要违背使者的爵位次序而要更加恭敬,这是合于礼的。”季文子听从了。

  十二月,孟献子和晋悼公、**公、卫献公、邾宣公、齐国崔杼在虚朾会见,策划救援宋国。宋国人辞谢诸侯,而请求出兵以包围彭城。孟献子向诸侯请求先回国参加葬礼。

  十二月二十六日,“葬我君成公”,《春秋》这样说,是表示一切安排顺当。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通用五篇(扩展3)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通用五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3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浪静”。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4

  1、训练考点意识,对一些考点词不能简单组词。

  如“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新元史·董俊传》)中的“夺”,很多学生简单地翻译成“抢夺、夺取”,这样的不注意语境、不认真推断而出现的错误其实是学生屡犯而不改的,其实在上文有语句“(武)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董)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这里的“夺”是和上文的“蹂”照应的,所以应该翻译成“毁坏、践踏”。

  2、要注意对省略的主语、宾语、兼语的补充翻译

  人物的姓名要完整译出,这些是语意通顺的基本要求。如“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魏延传》)要译成“只有杨仪不宽容他。魏延对杨仪十分仇恨,两人关系如同水火。”

  3、掌握行之有效的理解推断方法。

  (1)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屡遣兵戍池河、浦口,援庐州,扼滁阳,有警辄发,节制精明。”(《明史·范景文传》)前三句构成排比,其中“戍、援、扼”三个动词对举,分别译成“守卫、救助、控制”。

  (2)联想课文法——联想课文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联想成语推断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联想双音词推断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因此我们就可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来解古汉语的单音词。如:我与(申屠)季虽无素故,士穷相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后汉书·冯鲂传》)中“素故”联想《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译成“一向交情好”,“相”联想《孔雀东南飞》“嬉戏莫相忘”译成“我”,“穷”联想成语“穷途末路”译成“走投无路”,“任”联想双音词组词“担任”推断译成“担保”)

  (3)邻字借推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冯)鲂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后汉书·冯鲂传》)其中“矜”可以用同义连用的邻字“严”借推,译成“严肃”,联想《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中“矜”可以用同义连用的邻字“悯”借推译成“可怜”,还有《三国志·魏延传》的“又性矜高”中“矜”可以用同义连用的邻字“高”借推译成“傲慢”。

  (4)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作者而言的语境。还有历史文化等大语境。“魏忠贤暨魏广微中外用事,景文同乡,不一诣其门,亦不附东林,孤立行意而已。”(《明史·范景文传》)有学生把“东林”翻译成“东边林子的盗贼”,缺乏对明史这个大语境的了解,应该是“东林党”。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5

  1。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什么?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惯,没有语病。“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2.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不难看出,“野”“产”“异”“蛇”“黑”“白”等都变成了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的“担”“骨”,就可翻译成“担子”“骨头”。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乃重修岳阳楼”的“重”“修”,就可翻译为“重新”“修建”。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3.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替换法?

  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有些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却闲置下来,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比如,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的是“书”。像“家书抵万金”(《春望》),“一男附书至”(《石壕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其中的“书”都是这种意义。

  还有表示人称的词,古代远比我们今天丰富。古代表示第一人称的词有“寡人”“朕”“孤”(这三个是有特定身份的人才用的)“吾”“余”“予”等;现在,人人*等,都是一个“我”。

  4.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保留法?

  语言在变,但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在做翻译练*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语词。这主要指:

  第一,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

  第二,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像《岳阳楼记》的开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

  5.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删略法?

  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往往用到虚词,它们主要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达一定的语气,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现代文中已经基本不用,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虚词,我们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的两个“而”。

  需要注意的是,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如果把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也删略了,那就是漏译。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里的“以”“夫”和“焉”,都有具体的意思。“以”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夫”是代词,译为“那些”;“焉”是代词,译为“它”(指这篇文章)。若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显然句子就不通顺了。

  6.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增补法?

  增补,指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省介词及介词的宾语。在翻译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这个句子,就属典型的省略句。到底是谁“与坐谈”?跟谁“坐谈”?我们在翻译时都应补出来:(邹忌)跟(客人)坐下来交谈。

  *惯上,增补的文字,翻译时应加括号。

  7.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调整法?

  调整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前面讲到的.所有倒装句,还有未讲到的定语后置,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量结构等。在碰到这些句子的翻译时,我们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如“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就可翻译成“一天能跑千里的马”,“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比较性选择疑问句)可翻译成“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齐人三鼓”(动量结构)可翻译成“齐军击了三次鼓”,“吾妻之美我者”(“美”属形容词意动用法)可翻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如20xx年广西南宁中考卷的翻译题:“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翻译时,我们得调整“所以”的语序: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20xx年贵州贵阳市考题要求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主要考查点就在“苦”和“劳”这两个使动词的用法上。全句可译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8.如何运用文言翻译中的意译法?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通用五篇(扩展4)

——《陋室铭》文言文翻译3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通用五篇(扩展5)

——字数少的文言文和翻译6篇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原文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翻译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那个名医)跑了上去告诉那个人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译文:

  顾和当初任扬州府从事的时候,到初一该进见长官了,他还没有进府,暂时在州府门外停下车。这时武城侯周颌也到丞相王导那里去,从顾和的车子旁边经过,顾和正在抓虱子,安闲自在,没有理他。周侯已经过去了,又折回来,指着顾和的胸口问道:“这里面装些什么?”顾和照样掐虱子,慢吞吞地回答说:“这里面是最难捉摸的地方。”周侯进府后,告诉王导说:“你的下属里有一个可做尚书令或仆射的人才。”

  文言文

  刘道真遭乱,于河侧为人牵船,见一老妪操橹,道真嘲之曰:“女子何不调机弄杼?因甚傍河操橹?”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马挥鞭?因甚傍河牵船?”又尝与人共饭素盘草舍中,见一妪将两小儿过,并着青衣,嘲之曰:“青羊引双羔。”妇人曰:“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语以对。

  翻译

  刘道真遭遇社会动乱,在河边给别人拉船,见一老妇在这里摇船,他嘲讽说:"女人怎么不织布?为什么到河上来摇船?"女人答道:"男人怎么不骑马挥鞭?为什么来到河上拉船?"又有一次,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看见一个老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门前走过,都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讥(嘲)讽人家道:"黑羊牵着两只小羊。"那妇人说道:"两头猪共用一个槽。"刘道真没有话来回答。


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通用五篇(扩展6)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菁华3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篇愚公移山翻译,对这篇文章有更好的理解以及掌握。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百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只有冬夏换季,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呢?”河曲那个聪明的老头无言而对。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作品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

  词句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指周围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zē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置:安放。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