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03 00:00:00 元宵节

元宵节的传统*俗1

  正月亦叫元月,十五之宵是月圆之夜,元宵就是元月月圆之宵,也是一年一度的首次月圆之夜,民俗中管它叫团圆节。

  元宵节跟古代祭祀太乙神有关。太乙神就是天帝,主宰人间祸福,传说他指挥着16条龙替八方行云降雨。在农耕时代,雨水息息相关着作物命运,人们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新年元月里首祭的就是太乙神。到了西汉武帝时,建《太初历》,在历法中正式规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节日这天从朝廷到民间都要祭祀太乙神。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跟道教有关。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叫天师道,后世给他封号为张天师。道教尊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生辰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生辰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生辰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天官最大,上元节又是传统的元宵节,道教又宣扬天官好乐,人们为求得“天官赐福”,就在这既是元宵节又是上元节的节日里大搞娱乐活动。元宵节大放花灯,迎神赛会,境庙上灯,演出百戏,因此元宵节又叫上灯节,直到二月初二上灯结束,叫落灯节。

  元宵灯会当然是一大亮点。如走马灯,它按照某一戏剧情节制成角色,在灯中旋转,如同舞台演出一般。最吸引人的是舞龙灯,龙是中华民族威严和祥瑞的象征,宁海最常见的龙灯是布龙。布龙由单节构成,至少要有3节,多到有29节的。

  舞龙的历史悠久,东汉张衡在他的《西京赋》里就有过描述。最雄健的是舞狮,宁海叫打狮子,舞狮在三国时就有,舞狮必须跟武术表演结合,用大锣大鼓配合,节奏感极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元宵还是一个美食节,北方叫吃“浮圆子”,南方人叫“汤圆”,宁波汤圆更是名闻中外。它的原型来自“嫦娥奔月”神话,说嫦娥偷吃了不死药,飞上了天,奔进了月宫,下不来了,她捎信给丈夫后羿,叫他在正月十五之夜月圆时,吃上糯米粉做的“元宵”,夫妻就可以在天上相会。于是,“元宵吃汤圆”就成了*俗。

  在宁海,除了“元宵吃汤圆”之外,民俗有吃用粳米粉裹红豆馅的“团子”,俚语是:冬至日吃圆,正月十四吃团。

  天下元宵在十五,宁海正月十四闹元宵。宁海古属章安,章安就是台州。传说元朝末年,南方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元朝的残酷统治,台州地区约定在正月十四杀胡人。为了庆祝起义胜利,便把元宵节提前一天,定在正月十四。

  十四之夜,家家户户上境庙高烧红烛,礼拜境主爷爷(白鹤大帝赵炳),家里有纱灯的,点起纱灯,没纱灯的,点起大灯笼,至少一对,挂在自家堂前廊上,上灯应节。村里或*村有龙灯会、狮子会组织的,更热闹了,挨家挨户打龙灯,打狮子。大村落还举行盛大灯会。孩子也拖着家制的毛兔灯之类凑热闹。

  狂欢之后,每户人家都得做两件事过节:燀址界与喝胡辣汤。

  史载元朝灭了南宋后,把南方人民定名为“南人”,列为最低民族,实施残酷的民族压迫。为防止南人反抗,在南部地区编连设界管治,每五户南人编为一个连,每个连与连之间立一块址界牌,禁止互相往来。

  元朝统治者意想不到,最先起来反抗“杀胡人”的竟是这些被贬入底层的“南人”。台州地区是在正月十四杀胡人的,杀了胡人,人们便把封锁他们的“址界牌”烧了。燀址界就是烧址界。在那时,燀址界是一场反压迫壮举,到后来渐渐地演化为人们祈求发家致富的意愿了。

元宵节的传统*俗2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传统*俗

  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2、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3、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6、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能在娘家过吗

  从传统观念上看元宵节是不宜回娘家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鬼,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从现代观念上看元宵节是可以回娘家的。其实在哪里过都可以,现在大部分都是双独子女,没有分那么清楚,想在哪边过元宵都可以的。

元宵节的传统*俗3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传统*俗

  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2、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3、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6、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能在娘家过吗

  从传统观念上看元宵节是不宜回娘家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鬼,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从现代观念上看元宵节是可以回娘家的。其实在哪里过都可以,现在大部分都是双独子女,没有分那么清楚,想在哪边过元宵都可以的。

元宵节的传统*俗4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阅读全文]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阅读全文]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阅读全文]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俗许多地方都有......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

  元宵节的传统*俗大全之: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

元宵节的传统*俗5

  元宵节的传统*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2、观灯: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3、情人节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节其他地方的*俗

  1、永*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2、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3、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元宵节十二个风俗*惯

  (1)吃元宵:始于宋代

  “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食俗。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核桃仁、果仁、枣泥等食物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2)赏花灯:早前为了弘扬佛法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形成了元宵放灯的*俗,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而到了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3)猜灯谜: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测,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4)耍龙灯:民间娱乐活动

  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5)舞狮:能驱邪镇妖

  古人认为舞狮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安。所以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节日里舞狮的*俗。在漫长的发张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6)送孩儿灯:以求添丁

  简称送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7)踩高跷:群众性技艺表演

  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8)偷菜节:做白菜宴

  流行于贵州省苗族一带,正月十五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白菜。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

  (9)迎紫姑:民间传说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她因穷困而死。百姓为同情她、怀念她,便有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10)走百病:驱病除灾

  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11)逐鼠:期望老鼠不要出来捣乱

  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人们就在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期望老鼠吃饱后不要出来捣乱。

  (12)情人节:情人相会的绝佳时机

  在古代封建社会,年轻的女孩是不允许随意出门的,但是在元宵节这天是可以出门游玩,这就给未婚的年轻男女提供了见面的机会,也是情人相会的绝佳时机,因此元宵节又是*的情人节。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1)

——元宵节的传统*俗实用5份

  元宵节的传统*俗 1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传统*俗

  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2、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3、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6、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能在娘家过吗

  从传统观念上看元宵节是不宜回娘家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鬼,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从现代观念上看元宵节是可以回娘家的。其实在哪里过都可以,现在大部分都是双独子女,没有分那么清楚,想在哪边过元宵都可以的。

  元宵节的传统*俗 2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传统*俗

  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2、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3、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6、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能在娘家过吗

  从传统观念上看元宵节是不宜回娘家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鬼,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从现代观念上看元宵节是可以回娘家的。其实在哪里过都可以,现在大部分都是双独子女,没有分那么清楚,想在哪边过元宵都可以的。

  元宵节的传统*俗 3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

  元宵节的传统*俗 4

  元宵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又被叫做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俗为主。

  元宵节的传统*俗有哪些

  划旱船

  划旱船也被称为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都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就是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就好像是一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走百病

  元宵节除庆祝活动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信仰性质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的人大多都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者是走墙边,或者是过桥、或者是过走郊外,其目的就是为了驱病消灾。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踩高跷、耍狮子、扭秧歌、划旱船、打太*鼓等活动。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立的。传说中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定。

  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中,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元宵节的传统*俗 5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2)

——元宵节的传统*俗作文优选【5】篇

  元宵节的传统*俗作文 1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元宵节的传统*俗作文 2

  流行于贵州省黄*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元宵节的传统*俗作文 3

  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与土元十五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三个合称“三元”,分属于天、地、水,“三官”的诞辰。因元宵是节日食品而得名。元宵节又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我们乡村的元宵节非常的热闹。看,有舞龙灯的、有逛庙会的、有放水灯。

  乡村的元宵节主要活动是观赏花灯,所以又称“灯节”。在这个节日里还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灶火、猜灯谜等*俗。

  在这天晚上有的人 还 放许愿灯,放水灯,再把自己家里的灯全开起来,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的灯都开起来?是不是太浪费电了?”妈妈说:“不浪费,那叫‘满堂红’。”哦!原来如此,在这元宵节的时候,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地方的村民舞龙灯,可热闹了。我们还在桥头两端点上灯。有些大人会一起打牌,搓麻将,闹到很晚很晚的才肯罢休。

  在元宵节的这天晚上,电视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精彩节目插放,有小品、舞蹈、歌曲,反正应有尽有。于是,我又天天盼望过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我喜欢元宵节。

  元宵节的传统*俗作文 4

  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佳节。

  元宵佳节,早晨起床当然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元宵用黏黏的面搓成,有大有小,放在笼里,毛巾盖着,铺着红纸。煮好的元宵,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滚入心脾,舌头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元宵佳节又称“花灯节”,最重要的活动是看花灯,花灯的品种很多,有的是加菲猫形的,尖尖的耳朵,粉红色的小鼻子,樱桃似的小嘴。一打开开关,加菲猫中的风车“呼”的一声,风车旋转起来。泡沫球也上蹦下跳的,站在中间拉着小提琴的小女孩还唱着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有的是蜻蜓形的,大大的眼睛,小黑点般的眼珠,薄纱似的飞翼,一节一节的尾巴,只要推一下开头,蜻蜓绿色的飞翼就有节奏地跳起舞来。我买了一个莲花形的灯,小巧精致的莲花,叶子上白里透红,闪着明亮的光。

  元宵佳节猜灯谜也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走在南峰服饰广场里,到处都是灯谜。“飘雪下雨(打一成语)”,“落花流水”,爸爸兴奋地说。“回答正确”售货员小姐说。“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打一字)”,会是什么呢?我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孙。

  这个元宵佳节过得真有趣!

  元宵节的传统*俗作文 5

  我们的老家是台州临海,那里元宵节是正月十四,那天家家户户都在烧咸羹,大家吃完咸羹,再去看花灯。而不象其他地区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吃汤圆。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临海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呢?

  妈妈说这和我们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早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的时候,曾经被敌人追到台州仙人洞里。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农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拿来衣物。但当时的农民也很穷,家里哪有什么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笋啊什么的。可是光吃蔬菜也吃不饱啊,又凑不出那么多的白米饭来,怎么办好呢?一个聪明的农民就想出了一好办法,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进粉糊糊里面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咸羹”。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很好。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于是,为了纪念戚家军,临海就保留了元宵节正月十四夜吃咸羹的*俗。

  妈妈拉着我来到厨房,她拿出做咸羹的食材,有肉、芋艿、冬笋、香肠、油豆腐、虾仁、大蒜苗、胡萝卜,然后把这些食材切成丁,依次放到油锅里翻炒,不一会儿香气扑鼻。然后妈妈再加上水,等它们烧开,再加入米糊浆和芥菜沫,一锅色香味俱全的咸羹制作完成了。哈哈,我和爸爸吃了整整3大碗!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3)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称之为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在澳门,中秋是非常受重视的节日,在多处公园、草坪、海边、休憩区等,入夜后人流如织,全家一同猜灯谜及参与各区贺节活动,或到水边赏月,*距离欣赏烟花,其乐融融。

  在五、六十年代的澳门,每逢中秋节来临,新马路的饼铺门前一定七彩纷缤,各出奇谋,竖立起招徕的广告牌,立体布置,画上历史人物,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八仙过海、太空飞船等活动装饰,晚上亮起霓虹灯,闪闪烁烁,整条马路观热闹的行人水泄不通,卖月饼的店号也因此其门如市。一般的饼店,每年靠一个中秋节,生意滔滔,可以赚一大笔。

  澳门人的“闹中秋”,要从中秋前夜至中秋翌日热热闹闹地闹上3天。在澳门的民俗中,中秋前夜叫做“迎月夜”,中秋当日叫做“赏月夜”,中秋节翌日叫做“追月夜”。在这期间,澳门民政总署、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等纷纷在各街心公园举办文娱表演、摊位游戏及猜灯谜等活动,供民众免费参加。

  *人最注重亲情,认为中秋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日”,家家户户团聚“赏月”,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赶着回来,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除了吃月饼以外,许多家庭都喜欢自制汤丸,只做甜的,冬节才做咸的,象征一家“团圆”的意思。还有,煮熟的芋仔、沙田柚,都是过节时一般人喜欢吃的东西。

  在这一天,大批澳门当地居民带着家人一起到公园和水池边赏月,孩子们则手提着纸扎或者电子灯笼,共同享受月圆人团圆的节日氛围。

  在澳门,中秋之日有玩赏兔子灯笼的*俗,兔子机敏通达,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与澳门还有不少渊源。比如澳门回归祖国的年份为兔年,古代澳门的地形与兔子相似,在澳门兔子常被作为中秋灯笼的题材。

  在塔石广场,还有不少庆祝中秋的文艺晚会举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烟花汇演”也将在这一黄金大假期间上演压轴戏,来自世界各地的烟花制作高手,将带上自己最拿手的作品现场燃放展示。

  一向看重家庭生活的澳门人很重视中秋节,在这一天,和家人共度中秋享受天伦之乐是中秋节的最大乐趣,而中秋节最大的愿望则是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中秋节的风俗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节的风俗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中秋夜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结语:中秋节的风俗可以说涉及到我们的吃住行各个方面,要展开来说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怎么也说不完的。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祭月:

  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中秋节各地*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中秋*俗也是花样百变,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中秋猜谜语来历

  猜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的易经八卦。

  猜谜就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猜谜的形式中以*灯谜最为常见,往往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有意识地别解谜面。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节目。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猜谜是一项有趣的智力游戏,深受人们欢迎。古人把猜谜称为“射覆”,“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由一人随意择一物覆盖起来,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来推测里面的物品,类似于猜谜游戏只是谜面为各自所得的卦象,根据易经八卦的象、数、理从无限种可能的事物中推断出某种具体事物来。由于谜语结构纤巧、寓意奇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所以猜谜语者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思维推理判断的好*惯,再加上掌握一些基本猜谜方法,才能做到迅速破谜,娱乐身心,启迪智慧。否则,胡猜乱想,既伤脑筋,又索然无味。归纳起来,破谜技巧关键在别解。所谓“别解”,是指谜底与谜面的扣合并不像字典、辞书那样对某字、某词作出通常意义上的正确解释,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曲解。很多人都说谜语难猜,其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把握别解的要领。别解不是常规思维,而是一种非常规思维。拿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头脑多转弯”,就是不要正面去想,而是要转一个弯,进行非常规思维。由于谜语猜射时“非想非非想”,所以才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4)

——传统*俗作文 (菁华5篇)

  每年大年初一就是春节,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想知道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吗?告诉你吧,春联,又称对联。过年要贴春联,这与“桃符”驱鬼辟邪有关。古人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来年对人们的侵袭,人们使用具有辟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荼”、“郁垒”的名字。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桃符以后被红纸取代,红纸上写上喜庆的话字就成了春联。

  有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年专门来骚扰百姓,但这个怪兽怕光、火、大的声音,所以放鞭炮这们的风俗就有了。

  过年为什么要倒着贴福呢?是为了讨一个好的“口彩”。因为,来来往往的行人见到了倒贴的福字,总会情不自禁地提醒着:“福倒了!”,由于“倒”和“到”是谐音,所以,听起来就是“福到了”。谁家不愿意福气快快到来呢?

  春节会吃汤圆,还要到亲戚家去拜年,还可以得到红包。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俗作文3篇,供大家参考!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 五月初五 ,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吃粽子的*俗延续到今天。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来历。

  传说我国古代诗人屈原,因受到奸贼挑拨、国君驱逐,心中愤怒难*。最后,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节。在这一天里,人们都通过端午节的*俗,来祈祷安康,其中包括赛龙舟。

  这天,我和妈妈来到江边,去看龙舟。虽然太阳像一个大火炉,炙烤着大地,但是河边还是那么人声鼎沸,比赛队伍还是那么跃跃欲试。在第一列上,“龙队”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第二列的“虎队”也是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其它的队伍更是不堪示弱。在人们的呼喊下,比赛开始了。

  首先,龙队一龙当先,抢在了最前面,虎队虎势一震,也 跃过了其它队,跟龙队揪在了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其它队的人也在向前划去。正在你追我赶的紧张关头,比赛到了高潮,虎队将全部的虎劲全部使出来,拼命向前奔去,“咚咚咚——”的鼓声也更加响亮。他们虎视眈眈地向终点望去,快了,快到了!突然,龙队一飞而起,飞到了终点,成为了冠军。欢呼声和掌声结合在一起,那声音响遍了大江南北,似乎比什么声音更响亮、更感人。

  我喜欢端午节,喜欢端午节的赛龙舟,喜欢赛龙舟的合作精神。在生活中,我要学*这种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做事才会成功!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叶、我最喜欢看赛龙舟的比赛了,这比赛并不是为了争谁第一水第二,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能与美好的姿态。

  我先来说说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绿色的芦叶包裹着糯米和枣子。煮熟后,剥开芦叶,只见米团里仿佛镶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极了,芦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粽子还有一个悠久的故事。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屈原一生写过许多著名的诗篇,提出过许多爱国的政治主张,但是君王不采纳。后来君王沦丧,他满怀忧愤跳江自尽。人民还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当做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是的,每逢端午节,人们怎么会忘记伟大的诗人屈原呢?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俗。

  我们*真是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国,一个端午节都有如此深厚的意义。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5)

——中秋节传统*俗 (菁华5篇)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称之为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在澳门,中秋是非常受重视的节日,在多处公园、草坪、海边、休憩区等,入夜后人流如织,全家一同猜灯谜及参与各区贺节活动,或到水边赏月,*距离欣赏烟花,其乐融融。

  在五、六十年代的澳门,每逢中秋节来临,新马路的饼铺门前一定七彩纷缤,各出奇谋,竖立起招徕的广告牌,立体布置,画上历史人物,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八仙过海、太空飞船等活动装饰,晚上亮起霓虹灯,闪闪烁烁,整条马路观热闹的行人水泄不通,卖月饼的店号也因此其门如市。一般的饼店,每年靠一个中秋节,生意滔滔,可以赚一大笔。

  澳门人的“闹中秋”,要从中秋前夜至中秋翌日热热闹闹地闹上3天。在澳门的民俗中,中秋前夜叫做“迎月夜”,中秋当日叫做“赏月夜”,中秋节翌日叫做“追月夜”。在这期间,澳门民政总署、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等纷纷在各街心公园举办文娱表演、摊位游戏及猜灯谜等活动,供民众免费参加。

  *人最注重亲情,认为中秋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日”,家家户户团聚“赏月”,出外工作的都趁假期赶着回来,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除了吃月饼以外,许多家庭都喜欢自制汤丸,只做甜的,冬节才做咸的,象征一家“团圆”的意思。还有,煮熟的芋仔、沙田柚,都是过节时一般人喜欢吃的东西。

  在这一天,大批澳门当地居民带着家人一起到公园和水池边赏月,孩子们则手提着纸扎或者电子灯笼,共同享受月圆人团圆的节日氛围。

  在澳门,中秋之日有玩赏兔子灯笼的*俗,兔子机敏通达,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与澳门还有不少渊源。比如澳门回归祖国的年份为兔年,古代澳门的地形与兔子相似,在澳门兔子常被作为中秋灯笼的题材。

  在塔石广场,还有不少庆祝中秋的文艺晚会举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烟花汇演”也将在这一黄金大假期间上演压轴戏,来自世界各地的烟花制作高手,将带上自己最拿手的作品现场燃放展示。

  一向看重家庭生活的澳门人很重视中秋节,在这一天,和家人共度中秋享受天伦之乐是中秋节的最大乐趣,而中秋节最大的愿望则是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中秋节的风俗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节的风俗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中秋夜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结语:中秋节的风俗可以说涉及到我们的吃住行各个方面,要展开来说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怎么也说不完的。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祭月:

  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描述了我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中秋节各地*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中秋*俗也是花样百变,如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中秋猜谜语来历

  猜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的易经八卦。

  猜谜就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猜谜的形式中以*灯谜最为常见,往往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有意识地别解谜面。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节目。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猜谜是一项有趣的智力游戏,深受人们欢迎。古人把猜谜称为“射覆”,“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由一人随意择一物覆盖起来,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来推测里面的物品,类似于猜谜游戏只是谜面为各自所得的卦象,根据易经八卦的象、数、理从无限种可能的事物中推断出某种具体事物来。由于谜语结构纤巧、寓意奇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所以猜谜语者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思维推理判断的好*惯,再加上掌握一些基本猜谜方法,才能做到迅速破谜,娱乐身心,启迪智慧。否则,胡猜乱想,既伤脑筋,又索然无味。归纳起来,破谜技巧关键在别解。所谓“别解”,是指谜底与谜面的扣合并不像字典、辞书那样对某字、某词作出通常意义上的正确解释,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曲解。很多人都说谜语难猜,其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把握别解的要领。别解不是常规思维,而是一种非常规思维。拿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头脑多转弯”,就是不要正面去想,而是要转一个弯,进行非常规思维。由于谜语猜射时“非想非非想”,所以才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中秋福建风俗是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中秋夜烧塔在广东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江南一带的风俗和美食有关。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

  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6)

——清明节传统*俗作文 (菁华3篇)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一年扫墓时。就像那句:"微微低首忆昔人,轻轻叩动九冥门",的确,一样的

  清晨,薄雾未散。那一座土敦,提示着光阴再次流走一年了。太公的骨灰静静安放在这里,一片青青的草地,有一丝暗香浮动。已经和太公分别好几年了,无从数起,因为又是一年清明。

  风呼啸着,抛起一捧黄土,心情渐渐滑向低谷。一幕幕的记忆,历久弥香,因为永久逝去而更为珍贵和痛彻心扉。

  很久以前,我太小,他太老,往事模糊一片;一叩首,二叩首,往事却如潮水般涌来。圆脸,花白的头发,一身整洁的中山装,这是我对太公最后的印象。在老屋里,东西很少,有人探望,太公频频点头,伸手或摆手,表示要或不要。太公喜欢晒太阳,那只独眼老狗静静卧在他的脚旁,这是我对太公最后的记忆。

  我有时依稀回想起当我对那只老狗充满兴趣时,我将手伸出,但回答我的是底声的咆哮,眼泪顿时在眼眶里打转,突然有人拍拍我的肩,是太公,他递给我半块馒头,把我推到前面,呢喃着:"它不咬的,不挑吃的,是好狗啊"我看着老狗把馒头吃掉,然后躲到太公身后。

  记忆仅此而已,哀思是无声的,黑白的,不知太公是否可以知道?

  三叩首,该离开了,火光徐徐,模糊了一切。太公,又是一年清明时,下次,我也不会记得和太公分开多少年。又是一年清明时,远望,土坟带着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道出了古人对亲人的眷眷思念,而我们家乡的清明节传承了古人的*俗:扫墓、吃青团、放孔明灯等等。

  今年的清明节正逢我爷爷的第一个清明。一大早,请来给爷爷做法事的和尚就忙活起来了。亲戚们也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我们家,他们把自己带来的青团、糕点都摆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祭祀桌上。我在亲戚们的指点下,用锡铂折完了一袋“元宝”准备送给爷爷。

  十点钟左右,祭祀活动开始。我们在和尚的指引下,手拿香火围绕爷爷的遗物兜三圈。此时此刻,爷爷的生活点滴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我好想爷爷能够回来,回到我的身边。妈妈说:“人死不能复活,我们希望爷爷能在天堂生活得更好,能够保佑我们全家**安安。”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7)

——元宵节的传统*俗作文600字合集10篇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此句出自上元夜。是的,正如崔液所说“何处闻灯不看来!”

  今天也正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欢度元宵”活动。一进校门我就看见每个班级的走廊都挂满了花灯,此时,整个学校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正所谓活动没到,气氛先提上来了。

  下午,随着广播里一首欢快的音乐,元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我和同学们一起结伴跑进大楼里猜灯谜,花花绿绿的灯谜看得我眼花缭乱。这时,一个黄色的'灯谜纸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便跑过去,看到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冰川解冻后,鸿鸟飞东坡”(打一省区名)旁边也有几个同学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这个灯谜,可看了一会儿他们又走开了,可能是觉得灯谜太难就放弃了吧。看了半天我也没猜出来,本来也想放弃的,可是这时我心里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出现了,他对我讲道,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尝试,不要轻易放弃。我瞬间打了个机灵又站在那努力思考,我慢慢地分析着:冰川解冻后会变成江或水,鸿鸟飞东坡,我立马联想到“苏东坡”,所以江与苏合起来是江苏,我兴奋地撕下灯谜,依照上面的编号,找到了写灯谜的那个人说出了我的答案,就这样顺利的领取到了高新币,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不知不觉来到了花灯区,这里的花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每个花灯都有着不同的风格,真是让人大饱眼福。走廊里不时还有几个身穿古装的同学缓缓走来,一时间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古代。

  就这样元宵活动,伴随着同学们的欢笑声,大家的喝彩声,慢慢地走远了脚步。

  今年元宵节又走进了我的校园,我们一起开心的闹元宵。

  喜庆

  一进学校大门,校长和主任喜气洋洋的在派红包,我接过红包,一脸笑眯眯地走进大堂。大堂里,每个同学扬着一脸的笑容走进了教室。我也不例外,走进长廊一排琳琅满目的灯笼眼路,眼帘有红的,橙的,黄的,粉的……各式各样、与众不同,来到教室门前,美丽的摆设、有趣的谜语、还有热闹的同学,使我更期待今年的元宵节活动。

  热闹

  下课的音乐一响,我便搂着小茹的肩膀,蹦蹦跳跳的'来到六二班猜灯谜。“有一个交通工具,有三盏灯,红的,黄的,绿的,打一交通工具”。我认真地念道。突然我脑袋开窍了,大声的说,不就是红绿灯吗?没想到我真的答对了,我的自信心一下子增添了几分。一个一个的灯谜被我解开,我拿着答案来到盖章的老师面前,我看着一个个大拇指章盖下去,我心里兴奋又激动,一声声,他太太的声音响起,不一会儿,红红的印章盖满了一大版。我数了数,总共有六十七个印章,我很激动,心想:“我猜中了60几个,也是很不错的。”

  浓情

  午睡醒来了,下午我们大伙一起包汤圆,我和小郭在一组,我们揉着面粉,把它搓成一团,一个小圆儿,然后压扁放一些豆沙馅进去,再把它搓圆,不一会儿,我们搓了一堆大小不一的汤圆。家长们帮我们煮好了汤圆,我一颗一颗的吃下去,甜甜的味道充满了口腔,圆圆的汤圆让我想起一家人团圆的时刻,使我倍感温暖。

  这一天的闹元宵活动使我很开心,晚上回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月亮,那浓情流进了我的心里,进入了我的生活里。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到了,学校为了庆祝一下,举办了一些活动,要说元宵节活动,一定少不了猜灯谜和吃汤圆啦,学校还多加了一个活动,那就是元宵PPT。

  我一进到学校,在我眼前的是:树上有一个个灯笼,大门也有一个个灯笼。在教室门前花坛旁,有一个个手工灯笼,灯笼下有一些纸团。我想,今天可能有猜灯谜这个活动。

  进教室不久,就开始讲元宵PPT这项活动。元宵节PPT是一项专门为我们介绍元宵节的活动,老师让3位同学准备好元宵节PPT,并让他们今天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祁炜珊同学是第一位上台介绍的,看她做的PPT,资料介绍的'很详细,一看就知道找的很辛苦。接下来是第二位,第三位同学上台介绍……。

  介绍完PPT,老师就说:“大家可以去猜灯谜了!”话音刚落,我们班的同学就一锅风的跑了出去,去猜灯谜。我也不例外。啊,这些灯谜也太简单了吧!我来考你一个,“天上掉两点(打一字)。”这个灯谜你会吗?好吧,我来说正确答案吧,答案是“关”字。我带着几个“答案先生”去老师那领奖品,我说完一个答案,再去排队时,队伍已是一条长龙,我排了2、3分钟才再次轮到我,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这一项活动结束。

  过元宵,一定少不了吃汤圆。老师又说:“大家回到座位上。”这时,同学们都安静的回到自己的座位,“我们要吃汤圆了。”老师又说。只见几位家长端着碗走进教室,碗里面有汤圆,我瞬间开心得一蹦三丈。家长买来的汤圆有:芝麻味,花生味的,紫薯味的等等。我的汤圆是花生、紫薯和芝麻味的。我们班的同学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也不例外。

  我玩得可开心了。我想,你们的元宵节也很有趣吧!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有很多*俗,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放烟花、猜灯谜......还有啊,就是要吃汤圆。

  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的元宵节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没有下雪,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心情,到了晚上,很多人都走出家门,到广场看放烟花,赏灯,猜灯谜。

  烟花还是像往年一样好看,今年是在淄博体育中心集中燃放,天刚黑下来,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周边的道路都封闭了。七点半,焰火晚会正式开始了,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鸣响,夜空变成了一块美丽的画布,各色礼花腾空而起,竞相绽放,似流星,似蝴蝶,似花冠,似奔腾的骏马,似奔流而下的瀑布......展示出一幕幕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人间胜景。我们忍不住欢呼起来,真是太美了!

  回来的路上,妈妈给我讲他们小时候怎么过元宵节,那时候的节目可多呢,一般从正月十四持续到正月十六,每天上午听到锣鼓声一响,大人孩子都聚集到马路两旁,等着扮玩的队伍,那喧天的`锣鼓声,整齐的高跷队伍,让人精神振奋的舞龙舞狮,最传统的打铁花......是他们儿时最爱看的节目。

  妈妈说她小时候最怕的是扮玩队伍里骑小毛驴的,那些人化妆的像小老太太一样,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大的烟袋,嘴角还点着一颗大黑痣,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后面的人拿小鞭子一抽,他就撒欢一样往人群里乱窜,一不小心就来到你面前,吓得大人孩子们直往后退,大呼小叫的,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欢笑声,哈哈!

  我也想看那样的节目,爸爸帮我问了好多地方,这些传统的节目大都被彩车彩灯代替了,太遗憾了。

  元宵之夜,千家万户都被团圆的喜悦包围着。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大青花碗里漂浮着白白嫩嫩的元宵。细腻绵软的彩色糯米团,也静静的躺在里面,衬着乳白色的汤,倒映了满室灯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清代诗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我用筷子把汤圆轻轻挑开,同样柔软的馅儿,便从那小口中点点流出。黑芝麻香甜满口,豆沙甜而不腻,水果馅流出各种颜色的想象,热气腾腾的汤圆温暖着每个人的心。

  每逢元宵节,奶奶都会给我包汤圆。奶奶包的汤圆,不大不小,饱含着奶奶满满的爱。奶奶知道我喜欢吃菠萝味,每次都会托人去买。一口咬下去,纯纯的果香就留在了唇齿之间,那味道美极了。我还问了奶奶和爸爸,正月十五为什么要吃元宵?爸爸眉飞色舞的走上前说道:“这你就不知道啦!相传,元宵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楚昭王,楚昭王在一次经过长江时,看见水中有漂浮之物,于是命令他人将其打捞出来。此物是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很是不解,于是拿着这些打捞上来的东西去请教孔子。孔子曰:"此浮苹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就是说等得到这个物品是大吉的征兆,楚昭王闻之甚是高兴,恰巧这天是正月十五,于是楚昭王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要仿造此果,于是渐渐的形成了正月十五吃汤圆的'*俗。"奶奶又补充道:"是啊,是啊!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一轮明月挂云空,未来和谐新生活啊!"

  带着这些美好的祝福,品着嘴里入口即化的甜蜜,元宵节结束了。可人们显然还停留在节日的余晖中,心如汤圆,绵软甘甜,这又是一年的好兆头……

  哇!元宵节到了,我又可以吃汤圆了,一大早我就急匆匆跑去问妈妈什么时侯能煮熟啊?妈妈说:“快了,今天你要和妹妹一起比赛吃汤圆哦!”“啊?”我啊了一声,因为我*常吃饭就不行,我想肯定会输的。我说:“我一定比不过妹妹的。”说完走出了厨房。不一会儿,妈妈就从厨房端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我看见汤圆在碗里一晃一晃,挤来挤去,我想它们可能在说:“好暖和啊,好暖和啊。”

  现在,就开始“抢工具”了,听到妈妈的一声“开始”喊完之后我就迅速的抢到了筷子和勺子,我心里很满意,但是妹妹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我想妹妹已经绝望了吧。

  第一回合开始了。我随手拿起筷子,心里想我还是夹小的吧,夹第一个汤圆的时候,它很狡猾,我夹左边的时候他向右跑,我夹右边的时候他向左跑,夹第二个的时候我很生气,因为我刚夹起来的时候滑了一下就落在了妹妹的勺子里,郁闷啊。夹第三个的时候更生气了,也是我刚要夹的时候,妹妹把我要夹的那个汤圆抢了过去,真是生气啊。

  第二回合开始了,上局失利了,这局我一定要胜利。于是我慢慢的握住筷子来了一个水中捞月,刚要送到嘴巴里的时候,因为我的激动,手把筷子上的汤圆抖到碗里,碗里的`汤溅到了我的脸上,我上演了一出用汤来洗脸的节目。妹妹在我的面前捧腹大笑,把嘴里吃的汤圆都吐出来了,我大叫好恶心呀!

  第三回合开始了,妹妹抢先了,我要让她吃不着这一个汤圆,我想着,赖皮了一下,用筷子敲了一下她的勺子,她没吃着,我终于赢了一回,我真高兴。就这样吃汤圆比赛结束了。

  这是我过的最快乐的一个元宵节了。

  过年铃响了,我们瞬间就去上学了。放学后的几天,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元宵节。

  我最喜欢元宵节,因为元宵节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饺子,又大又圆,又滋润又透明,香喷喷的甜汤甜甜的,让人眼前一亮,垂涎欲滴。我多么想体验一下包饺子的过程。没有,老师好像明白我的愿望了,我们在学校过个元宵节吧,同学们想想。都是朝气蓬勃,脸上挂着红灯笼。萧逸飞红着脸炫耀自己的材料说:“你看我的材料,谁比我多,你看!有红糖,白糖,芝麻,米粉。为了准备接下来的揉面工作,有的同学洗手,有的同学戴上塑料手套。每个人都往盆子里倒米粉。一个有揉面经验的阿姨往盆里倒热水,米粉漂在水面上,却看到阿姨在盆里快速搅拌。过了一段时间,很多米粉神奇地沉淀下来。刚开始阿姨手上沾满了米粉。过了两三分钟,粘在阿姨手上的米粉去掉了一大半,面团渐渐成型。舅妈继续用她熟练的.动作,一只手拿着面团,一只手压着面团,一步一步做的井井有条。过了七八分钟,面团揉好了,大家兴致勃勃地包饺子。有些群体觉得小包太无聊,就拿起大的。他们装包的时候,要么是因为太多皮破了,要么是因为皮太小装不下。这些问题让很多团体失败。饺子包好后,学生们把它们聚集在一起,开始煮。大家都盯着锅,期待着。老师说:“饺子煮好了!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填饺子,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享受着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食物。

  那一刻开始下雪了,雪女好像知道我们吃了饺子,想和我们一起过元宵节。

  吃进嘴中,是粘粘的,一股芝麻香灌满嘴巴,芝麻从嘴中流入喉腔,美味十足。吃完不由用舌头舔一舔嘴唇,将那粘在嘴上的芝麻粒再次舔入口中。然后慢慢回味,这就是又白又圆的芝麻元宵带来的味觉感受。

  芝麻元宵是那么美味,元宵节当天我也亲手做了起来!

  一开始,我就将买来的.糯米粉一股脑倒进了塑料盆里,又加了适量的温开水,这第一步就顺利完成了。

  然后,我将手伸进盆里将糯米粉又揉又搓,和好了的糯米团便揉成了一条“长龙”。

  我小心翼翼地扯下了一点,放在手掌心中,用力地搓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打开手心一看,小元宵被我折腾得裂了两半,看起来是我用力过猛了。于是,我又重新搓了起来,比起上次我更加小心,更加轻了,不一会儿,一个圆溜溜的小元宵就“诞生”了。

  掌握了搓元宵的技巧,于是不到几分钟,几十个小元宵都已在圆盆里。它们一个个又圆又胖,像几十个小婴儿,一动不动地躺在那儿;又像一个个小雪球,正静静地等我将它们向外抛出去呢。

  我拿出一个,将它按*,然后放上了芝麻,捏着边,向中间靠去,按紧了之后,放在手心一揉,要很轻,不然,小元宵肚子里的芝麻便会流出来,这样的话,就失败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手劲用重了一点,芝麻“破茧而出”,真是出师不利。再来,我一帆风顺地完成了前面几个动作,来到了最难的一关。

  “轻轻,再轻”我心中默念道,到最后,我紧张地闭上了眼睛,打开一看,还好,我拍了拍胸脯,松了一口气,芝麻没有逃出来。再接再厉,刚刚的成功让我信心大增,“一、二、三”,芝麻元宵很快做完了。

  做好的元宵立刻下锅了,我坐在椅子上,回想做元宵的过程,真是来之不易。

  据说元宵节挂灯笼,也是有来历的。正月十五时,有一群害兽袭击人间,人们反抗时不慎射死了一只神鸟,天帝十分生气,下令火烧人间。善良的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人间灾难,便冒着危险告诉了人们。人们苦思冥想,就用挂红灯笼,放火炮,使天帝以为火已经烧了人间。为了纪念此日,人们到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挂灯笼,放鞭炮。

  我们来到了对口班级——(1)班。我被分配到了红组,组里共有6名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可爱,有的.做好了猜灯谜的姿势,有的戴着眼镜洗耳恭听,还有的睁大眼睛跃跃欲试。

  我的谜语是“双木非林心相连”(打一字)。小朋友们苦思冥想却百思不得其解。我只好一步一步地提醒他们。终于,其中一个小朋友大声说出了“想?”“答对了!”“耶!”同学们欢呼起来,一蹦三尺高。接着,我们继续猜灯谜,欢笑声此起彼伏。我将灯笼送给了猜对答案的小难孩。

  猜灯谜的活动结束了,该吃汤圆了,碗里装着六个纯白的小汤圆,小巧玲珑,十分可爱。舀起一个,放入口中轻轻一咬,哇!真好吃!薄薄的皮里流出了一点芝麻的香味,真是回味无穷啊!

  今年的元宵节里,我不仅吃到了香甜可口的汤圆,了解了元宵节挂灯笼的历史来历,还当了一次小老师,给一年级小朋友们猜灯谜,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啊!

  要问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节日?那当然是元宵节了。因为元宵节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元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到好看的灯展。

  虽然今年的元宵节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那时的场景却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元宵节的那一天可热闹了。为此,姥姥、姥爷和弟弟也来我家和我们一起过元宵节。

  晚上吃过元宵后,我们一起来到广场看灯展。到了广场,映如我眼帘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络绎不绝,环绕广场四周的好几圈的灯笼让人眼花缭乱。我们迫不及待的`走进第一圈观看灯笼,这一圈都是各个单位的。第一个灯笼是一只小巧玲珑的兔子灯笼。这是房地产公司的。红宝石的眼睛下有一张要说话的三瓣嘴,竖起的耳朵好像正在听人们的赞美呢!真是非常的机灵可爱。第二个是自来水公司的灯笼,形状是一滴水,虽然简单,但是也非常的漂亮。估计自来水公司的人们是告示着我们要节约用水呢!


元宵节的传统*俗 (菁华5篇)(扩展8)

——元宵节传统*俗作文范文10份

  元宵节,这是一个好日子!一个热闹的日子!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一个令人陶醉的日子!一个令人欢乐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谈论谈论吧!

  先来说说元宵节的*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耍龙灯……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猜灯谜不仅有趣,还可以培养语言能力呢?你们呢?喜欢哪一个呢?

  那么,元宵节有哪些诗句呢?欧阳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隐的诗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赏欣赏一下这么多古人写下的这些好诗好词吧!

  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这个热闹的元宵节呀?

  窗外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扛台阁的队伍从家门前流过。人潮翻涌鞭炮声逐渐清晰起来。一家人正吃着元宵,我匆匆扒了几口饭便放下筷子,挤进人群中看扛台阁去了。

  扛台阁是有程序的,刚开始是火镬,经过每一个村子,如果这个村子需要参加这个扛台阁的仪式,就得往火镬里添柴火、放鞭炮,这都是十五之前的事了。

  正月十五,石塘东巴黎前的广场上早已沸沸扬扬,扛台阁的队伍还未到,人们就都已早早地吃完饭赶来了。村里的手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火镬在最前面,几个壮汉手里拿着鱼灯、虾灯、蟹灯在队伍后舞着。几位红衣男子舞着黄龙,鞭炮声震耳欲聋,在水泄不通的人群中间,一连串的轿子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我挤出一身汗总算挤到前面来了。

  每一次扛台阁就是一台“微缩版”戏剧,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演皇帝的,一身龙袍,瞪着双大眼睛看着围观的人,悠闲地坐在龙椅上;有演《西厢记》的,绿袄白裙,头戴文生巾,脸被涂得雪白,嘴唇抹得通红;还有演《西游记》的,孙悟空身披金甲,手持如意金箍棒,金色的眼影在灯泡下扑闪着……他们的亲戚好友都不断往台阁里投送着零嘴。

  我看得入迷,不知何时,爷爷已来到我身边,“好看吧,我们以前有台阁都是几个壮汉在扛的,现在条件好了,在台阁底下安了滑轮,省力了不少哇”。爷爷感叹着。“台阁很重吗?”“那能不重吗?台阁是木制的,里面还装着小人呢,怎么说也得有二百来斤。”爷爷沉默了一会儿又说:“越来越多的人都往城市里走了,年味儿渐渐淡了,大家伙儿还是默契的守着这个*俗,年年必办。扛台阁活动虽然费用不少,但是图个热闹,没有扛台阁活动,元宵就像没有闹过一样。”听了爷爷一*话,我心里默默地在想:是啊!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喜庆人气在减弱,节日气氛在退散,只希望这种元宵节*俗能保持下去!我又转头去看台阁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真长,真长……”爷爷喃喃着“走吧,这台阁看不完的。”

  灯火辉煌,漆黑的夜被染上一层金光,扛台阁的队伍沿着石塘石板路走着,映红了每个人的脸,映红了小镇,也映红了生活。

  我的家乡正月十五闹元宵,很热闹,主要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午饭刚吃过,锣鼓一响,狮子队、高跷队、旱船队就忙活起来了。只要锣鼓一响,五村六庄的男男女女就赶过来了,表演队走到哪儿,人们就跟到哪儿,从中午跟到天黑,一路演下去,只见人多,不见人少,那个疯狂劲儿,就像一群追星族,要知道,这样的热闹一年可只有这一度呀。这元宵节舞狮子、踩高跷,除了艺术和技术,还要有勇气。就拿狮子队来说吧。狮子队还没来,每家每户早已准备好了大大小小的方桌,一层一层码上去,每一层都会放上烟酒或精美的点心,越往上去,礼物越贵重。本领越大的舞狮队就爬得越高,越高,得到的礼物也越多,喝彩声和掌声也就越热烈。本领最高的舞狮人可以爬到八层高。这时候,主人往往还要特别放上一大挂花炮,以示感谢和奖赏,因为,在庄稼人看来,那可是沾了最大的福气。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的旱船队。妈妈天生一副好模样,身段好,歌也唱得脆亮,自然就成了旱船队的主角。

  *时,只要一说起划旱船,妈妈的脸就像星星月亮一样放光彩,她这一辈子,因为元宵节划旱船而变得无比闪耀。旱船又叫采莲船,因为表演的内容是江南女子采莲的情境。漂亮的采莲船美过华丽的轿子,一舞起来,轻盈如风,船身摇曳,如凌波仙子。表演的时候,采莲船中的女子两手抓着船帮,人走,船便走,脚步似行云流水一般,小小采莲船便恰如在长满莲花的湖水中穿行。船旁边还会跟着一两个艄公,艄公多打扮成小丑,他们故意不好好撑船,惹得采莲女东倒西歪,笑若莲花般灿烂,抖出百般笑料,引来观众一阵阵喝彩和掌声。妈妈玩的采莲船,能让观众笑出眼泪来,直到第二天还讨论和重复着那些精彩动作。看了妈妈表演的元宵采莲船,古诗中那“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的热闹景象就再现在我的眼前。我们育溪古镇*年打造全国文化名镇,专门修建了民俗博物馆。

  今年的元宵节更是盛况超前。你看,高跷队来了,如潮的人流被从中劈开,远处走来了一个个衣着艳丽、踩着高跷的古装女子。待走*一瞧,踩高跷的“女子”竟然都是一个个年轻小伙子!他们化着艳妆,踩着高高的木桩,随着鼓点不时变换队形,还舞着长长的水袖,一个个美得如同出水芙蓉一般。街道两边的观众兴奋不已,掌声雷动,笑声不绝。高跷队刚过,舞狮队就过来了。

  只见一雌一雄、一黄一白两头狮子随着锣鼓舞动,舞狮人手拿红绣球穿梭于两狮之间,两头狮子还不时为争绣球互相追逐。突然,绣球高高抛起,两头狮子竟然腾空跃起,争着用嘴叼绣球。顿时,密集的鼓点紧张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最后的结果。随着那头黄狮子的胜出,狮子的庐山真面目也终于露了出来,哈哈,扮演狮子的原来是两个小伙子,只见他们满身大汗,脸上却是掩饰不住的欣喜。压轴戏就要上场了,人们翘首以待。终于,老人孩子欢呼起来,啊,采莲船蹁跹而来。只见粉的红的,一朵朵莲花状的采莲船摇着摆着,徐徐而来,那莲花的粉色,那莲花的轻舞,让人仿佛嗅到了莲花的清香。看那采莲女,一个个妩媚妖娆,莲步轻移,巧笑倩兮。蓦地,一个采莲女冲我一颦又一笑,我惊呆了,那不是我妈妈吗?没错,那最美的采莲女正是我妈妈!多少年来,妈妈一直就是这个节庆*俗的主角。有时我常想,以后的元宵夜,是不是还会有这份纯真和朴实?假如妈妈老了,舞不动了,假如人们蜗居在室内你我不相往来,这华灯如昼的元宵夜还会如此热闹吗?

  元宵节到了,民间有三个*俗:一、吃元宵;二、看花灯;3、放烟花,今天我就在这儿说一说。

  元宵有很多种口味:黑芝麻等等,其中我最爱吃黑芝麻的了,外皮滑溜溜的,咬一口馅就出来了,不是那么甜得发腻,也没有那么淡。好吃!嘻……

  我们也去看了花灯。刚入广场大门,可以看到两只高抬着头的凤凰,下面整齐地站着卖荧光棒的小贩,嘴里不停喊着:"走过路过别错过!""走一走,看一看!"走到中间,看见一个大碗,釉色清晰明朗,真像明代的青花瓷!上面有一个个元宵,诱人啊……碗的下面还有还有"配餐":大葱、辣椒、彩椒、西红柿。大碗的前面是一个小舞台,舞台后有八只张牙舞爪的长龙,威风凛凛。大碗的后面是三座冰雕,全是具有古典风格的房屋,还插了一个牌子:小心有电!大碗的左面是十二生肖有牛、虎、羊……咦?这是老鼠还是松鼠?我一下看见了兔子,我指着喊"妈!"(我妈咪属兔的)妈笑着说:"小坏蛋!"大碗的右面也是小动物造型的灯。

  晚上,我们看了烟花。呵!从铁人广场一直排出两、三千米,这也验证了一个谜语:世界上最长的车是什么车?答:堵车。我不耐烦了,和妈咪下车看。烟花有红色、橙色、金黄色、绿色、紫色,那最好看的烟花也是最大的:砰,砰,砰,三个金黄色的烟花,形成了一个金黄色的树,漂亮极了。还有"黄金瀑布"、"变色花"……

  今年,我们欢欢喜喜的闹了元宵节。

  我家住在宝鸡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非常热闹的。

  这天,人们都要闹元宵,整个小镇一片欢腾,大家兴高采烈,气氛热闹极了。

  元宵节的风俗是晚上全家人围在桌旁吃元宵,因为元宵表示团团圆圆,吃完元宵大家就应该“闹元宵”。

  大家都欢天喜地地来到各自所在的院坝,开始放烟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烟花,妹妹兴致勃勃地点燃一个烟花的引线,顿时,五颜六色的火花迸出来,像一个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缤纷,漂亮极了。“别得意,看我的‘金凤凰’!”我说完,立刻点燃了引线。“啾——”随着一声刺耳的响声,一只只金黄的东西飞快地冲上了天,“嘣”的一声爆炸了。接着,许多小金点撒满了天空,发出“嘣嘣”的爆炸声,突然,这些到处乱飞的小东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凤凰。

  “有趣!你们在这比赛烟花?加我一个!”原来是爸爸来了,他手里还抱着一个大礼炮。爸爸慢慢地点燃了礼炮,一下子,天空上缀满了美丽的“花朵”,红的,绿的,蓝的,黄的……是那样漂亮,它寄托着我们的快乐在天空中绽开……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又叫“灯节”和“上元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宦官当权。吕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博采众议,在正月十五这天,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因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叫“元月”,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元宵节”。从此,经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显示大唐兴盛,国泰民安,逐沿用旧俗,每到“元宵节”这天,张灯结彩,欢庆狂欢,“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

  节日期间,灯月交辉,游人如织,正如唐代诗人张说所描绘的:“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的诗曰:“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描绘了当时观灯时车水马龙的宏大场面。流传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悬灯欢乐的规模更加盛况空前,花灯的装饰造型也更精美,灯节带给人们更多欢乐,更多光明。诗人苏东坡有诗云:“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大词人辛弃疾也曾有著名词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些诗词描绘了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通宵达旦,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到了清代,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清代太*年间每年元宵节都是:“通街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由此可见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

  到*代,这一*俗代代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和屋内悬挂彩灯、大红灯笼,全家团圆,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丰收和睦”,同时这一天还标志着是春节欢乐的最后一幕,热热闹闹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

  宋代诗人欧阳修诗曰:“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明在这灯好月明人团圆的喜庆佳节里,亲朋好友相约团聚,早已是民间庆春节的重要*俗。如果在团聚时捧去一把鲜花,携带上一个花篮,让美丽娇艳的鲜花送来一个吉祥幸福的欢乐好运,会给朋友相聚增添无比欢乐的心情,这时应该选用寓意团团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红的火鹤花、满枝悬挂形似红爆竹的炮仗花、鲜艳的孔雀草、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银芽柳、闪烁洁白繁星的满天星等,都会展现出一片祥和安乐的氛围,为亲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等人在吕后死后,*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称元夕,上元节。因有观灯*俗,又称灯节。佛教文化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吃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家安康,过了元宵节就等于过完了新年。

  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其实古时候的元宵节不只是是元宵,元宵节的传统*俗,包括出门赏月、猜灯谜、吃元宵、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打太*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满清入关后,宫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办灯会的*俗已成,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每逢元宵节,除了提灯笼、吃元宵外,当然各地都会办的就是猜灯谜。在如今各地都有许多不同型态的节庆安排,想方天。放松炮炸寒单的变成每年固定举办的民俗庆典活动,也象征着年节即将告一段落,代表过完元宵后,又将是上学、工作的开始。

  元宵节已过,但元宵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每逢元宵节,家家户户又像过新年一样,到处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说起元宵节的*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

  *俗一:吃汤圆

  正月十五这天,天上的月儿圆圆,全家人一定围坐在一起,边看着文艺晚会,边品尝着包裹着甜蜜的汤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以后的生活比蜜甜。

  *俗二:扭秧歌

  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全县的父老乡亲,都会自主的'组成不同的团队,不远千里跑到县城,将各自精心编排的节目奉献出来。耍龙灯,扭秧歌,打鼓队。不同的节目让人应接不暇,百看不厌。

  *俗三:放鞭炮、烟花

  家家又都像过年一样,不约而同的燃放着炮竹,很多商店或工厂企业,也都会在这两天想尽办法的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所谓小家小放,大家发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生意兴隆;也象征新年即将过完,勤劳的人们收回放飞的心情,满怀热枕的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乡下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今天是过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人们疯狂过年的最后一天,过了今天,明天就要各行其职,各干各的事了!

  乡下的元宵节比城里更有年味,更加绚丽多彩。尤其是夜晚,就只能用“五颜六色”来形容了。无论是家里,还是街上,都是红红火火,从不停歇。从街中向天上看,各色的烟花,在天空中绽放出一朵朵五彩斑斓美丽的花朵,真是漂美轮美奂。每家门前点着萝卜灯,里面点着蜡烛,大门外面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还挂着两个红红的大灯笼,从街头望向街尾,煞是好看。红红火火的大灯笼高高的挂着,显得街上带有年味。从街上走,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五彩缤纷的烟花给幽静的天空添加了几分色彩。

  兴高采烈的孩子们抓住机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烟花来放,大人们则坐在一起说话,别有一番滋味。

  这就是乡下的元宵节!

  我们的老家是台州临海,那里元宵节是正月十四,那天家家户户都在烧咸羹,大家吃完咸羹,再去看花灯。而不象其他地区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吃汤圆。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临海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呢?

  妈妈说这和我们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早在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浙东抗敌的时候,曾经被敌人追到台州仙人洞里。那一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当地的农民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纷纷拿来衣物。但当时的农民也很穷,家里哪有什么好吃的?于是就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都是青菜、萝卜、笋啊什么的。可是光吃蔬菜也吃不饱啊,又凑不出那么多的白米饭来,怎么办好呢?一个聪明的农民就想出了一好办法,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进粉糊糊里面一起烧熟,这就成了后来的“咸羹”。没想到士兵们不但吃得很饱,还都说味道很好。后来,戚家军度过了困难时期,终于赢得了胜利。于是,为了纪念戚家军,临海就保留了元宵节正月十四夜吃咸羹的*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