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 (菁华5篇)

首页 / 文库 / | 2022-10-03 00:00:00 民间舞

*民间舞1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干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支持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民间舞2

  论文关键词:舞蹈文化 风格性审美 情趣舞蹈 意蕴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年来,随着祖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文化艺术市场上也呈现出现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类比赛演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百花争奇斗艳的舞台上,我们的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动作语汇,典型的中华民族风格文化,真实动人的情感表现,牢牢地吸引着观众们的视线。本文通过对*些年民间舞蹈的不同作品风格的分析,分析当今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谈谈如何围绕风格性这一重要特点,更好的推动民间舞蹈的发展。

  在论述此篇文章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民俗学教授罗雄岩老师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1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人新的成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把握一个民族的舞蹈,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其民间舞蹈最本质特征,是由文化所引导而产生的,并在一定层面上暗示该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祖国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相对而言,各民族舞蹈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他们因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风格、情趣、韵律和美学要求;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想真正的掌握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感情,就有必要对不同民间舞蹈的不同民俗*惯进行有机的吸收和区别。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只有真正掌握了风格性这一特点,才能够对各民族民间舞进行更为深人的研究。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因此,风格性的掌握就成了民间舞发展的标准和重点。

  1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惯不同,舞蹈形式就更加瑰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因此民间舞蹈多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群众性。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民俗文化、人文背景、历史、民族服饰、道具、生活*惯等)都尤为重要。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所谓风格性,就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石井漠认为没有风格,舞蹈是决不可能长时间存在的。因此,作为民间舞蹈来说,风格性的训练是它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的基本动作,进行体态动律的开法儿训练,这已成为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特点。风格决定着民间舞训练的本质,决定着基础训练的本质,也决定着组合训练的本质,更加决定着提高综合训练的本质,它在大学教学深人的各阶段、各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虽然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但却不是要求编导和演员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和表演,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其中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此外舞剧《云南映象》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该舞剧就是很深刻地挖掘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背景,是在民俗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追求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再现。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却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画卷。它强调了尊重民族的族群性、地域文化性、宗教礼节性和生活需求性,作品中的民族情感性因素很强,风格性突出,虽然表演者多为未经院校训练的民间艺人,但仅通过其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风格特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学院派民间舞风格性凸现

  现在的民间舞教学和表演一般分为原生态和学院派两大类,而在舞台上看到更多的是学院派的作品。所谓学院派顾名思义,指非原生态的,纯民族民间的,是经过科学化、理论化、规整化的民族民间舞。*的“学院派”民间舞是*民族民间舞蹈在专业领域中发展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现象,他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与内涵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根据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情感需求以及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再创造的结果。舞蹈风格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的显现出来的舞蹈作品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所以,“学院派”民间舞也可以说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一本独特的教材,它不像原生态民间舞那样自娱自乐,无拘无束;也不能像创作民间舞一样具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化情绪宣泄。因此,首先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要对民间舞的素材加以选择,加以提炼。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删繁就简,明确教材的任务。其次,就是强调所学*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和一系列成熟的单元部分,所谓科学性,就是突出设计的合理性,民间舞的训练性,如蒙族舞蹈肩臂的扭动,维族舞蹈后背的挺拔,*舞蹈的气息,山东舞蹈的豪放爽朗,东北舞蹈的活泼轻快,安徽舞蹈的机智敏捷,云南舞蹈的婀娜秀丽等不同的特色等。

  学院派民间舞是由舞者、编导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注人到舞蹈的创作与演义中去,将这个经过加工、美化后呈现在舞台上,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而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一切都非常朴实,贴*人们生活,日常*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民族民间舞就能够比较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差别。在我们学过的舞蹈中大多都是学院派的,在学*的过程中,从最基础的组合开始到后来的舞蹈剧目都是有统一的规格要领,手脚的位置、距离、姿态都有固定的标准,学院派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美”。这其中包括“幽雅之美,悲切之美,残缺之美,对称与非对称、*衡与非*衡之美”等等,比如说,一提及到胶州秧歌,就马上会想到三道弯,而一说起藏族,就想到颤膝。

  在这里,《孔雀飞来》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同样是孔雀,她的表现形式,肢体语言的风格性与杨丽萍的孔雀舞有着巨大的不同。学院派的作品更具体、现实和规整,追求更多的风格动律,技术技巧的展示。我们认为,应当把学院派和原生态各自的优点加以综合,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不要局限于某种派别。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就像太极的八卦线,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民间舞蹈的创新也应该以风格性为基础

  随着我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毕业后加人到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行列,*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其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它是以*“卓”的舞蹈语汇为摹础,通过展示姑娘与耗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独特的物理转换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这些都是独特的符号转换。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拟卜,而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使托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托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而强化了*与耗牛的特殊关系。舞蹈中水袖道具的运用很有想象力,时而是袖搭凉篷,时而是条鞭飞扬,使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此类剧目还有很多,但有‘个共性都是通过实践提取的元素、动作、风格。因为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评论家永远只是一个追风者,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跨度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总结出以前的不足,从而达到质的飞跃。但一味的实践不总结理论,刨根追底得寻求文化源头所创作的作品是不深刻的,一味的研究理论不进行实践就如同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

  在我看来,作为编导在编排过程中注重对动作性的突破是没有错的,但在构思、主题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民族深厚文化之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对于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民间舞编创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关系可以由三个阶梯构成:原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在其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培养是从原知识开始启迪的,逐步渗透至专业的应用知识界面,最终形成专业的具体操作能力。在进行独立的编创时,编创者要做到的就是从操作知识返回到原知识的认知。只有深刻的了解并理解了原知识,即掌握了应用的源头,才有可能创作出合适的作品,不然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肤浅创作只是对前人作品的临摹,难以突破。实践!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包括采风、收集资料、前人借鉴等等。好的实践才能有好的作品,才能用独特的视角提取编创者想要得部分,注人角**感,并幻化成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达。

  说到民间舞编创者的自身能力,除了理解力、模仿力、创新力等诸多能力以外,我想强调的是对捕捉动机的能力。它是作品动机起点的来源。动机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来源:a表现源,主要从形象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狼图腾》)、技术特征、人群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走在山水间》)、风格特征捕捉(例如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舞蹈《盛装舞》)。b动机源:即主题立意的动机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环境、当代人文环境、当前时尚环境、当前文化环境。c精神源:主要是社会气质的捕捉,关注焦点,心灵特征:《书痴》,情感因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d事件源:永恒的主题(环保、和*、发展、爱情、信仰),特殊群体现象(例如第八居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红河谷—序》),灵魂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表达(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离太阳最*的人》)。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因此,民间舞之间的区别在于风格,风格的核心是韵味,韵味的关键是动律;提取民间舞的元素,不从“形”而从“律”人手,就抓住了纲。当今的民间舞蹈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上的实际应用综合能力,既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作为支撑,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铺垫,当然,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舞者。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推陈出新,善本再造,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结语

  放眼看当今舞坛,各色的民族服饰仍在争芳斗艳,民间舞作为一个厚重的一个文化与历史载休,具有其一分明显和特殊的教育与传播功能。在当今的舞蹈高等教育中,我们应该懂得,民间舞的教学不单纯是技术技艺的传授,更多的应该是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是对民间舞风格性的把握,而民间舞的作品更应该抱着“源于民,高于民间”的追求,把民间舞的真正魅力通过舞蹈的肢体,通过舞蹈的文化传承,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并使得民间舞的舞台表演呈现出全面发展与进步的良好态势。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民间舞的风格魅力将会以更加广泛的形式展现在所有喜爱舞蹈,热爱舞蹈的人面前,到那时,也将会是*民间舞步人辉煌的重要时刻。

*民间舞3

  【摘要】随着舞蹈教育不断职业化,舞蹈教育根据其不同的舞种将学科分得更加细化,而*民族民间舞作为舞蹈的一种,也在舞蹈的职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民族民间舞的建设和推动,其实也是舞蹈教育不断发展的一个分支。本文针对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传承、民族情感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在舞蹈职业化过程中*民族民间舞建设的重要。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舞蹈职业化;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

  每一种民族民间舞都融合了该民族的信仰、理念、传统、情感等精神文化,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展现了各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作为一个民族强力的民族标志,民族民间舞贯穿于民族文化之中,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信念。*民族舞有着极强包容性的特点,这也正是民族民间舞的灵魂所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展现。民族民间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通过身体的舞动做到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也为中华文化的探索开启了新的大门。将民族民间舞引入课堂后,尽管其功能有了一定的改变,但舞蹈的主要内容和其含义并未作改动。所以,开设民族民间舞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中华传统文化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在未来,民族民间舞发展和建设的重担不仅只是由舞者承担,更是中华人民的义务和责任,因为,这是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民族情感

  *的民族民间舞以其风格各异而闻名,作为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这些在舞蹈中可以得到极大程度的体现。舞蹈可以作为非语言的文化传承方式,那么舞蹈教育就是加入了语言,使舞蹈更能为人所了解。民族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进化要么消亡,而作为艺术传承下去的最佳载体,人们有必要将其发扬下去。从某种角度看,民族的亦是世界的,精彩纷呈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灿烂艺术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为了保持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和加强舞蹈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学*民族民间舞时要掌握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舞。当然,在学*时要有正确的心态,倘若遵循民族虚无、历史虚无的话,就会陷入民主精神的缺失和盲目崇拜。从文化认识来说,通过对民族民间舞的系统性学*和研究,还可以深入到其起源地的文化当中,从不同地区的文化中寻找中华文化统一的部分,通过舞蹈中的肢体动作,我们可以来了解各族人民身体灵活度、柔韧性的差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在学*舞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进行民族情感的教育。透过肢体的扭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喜爱,促使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民族艺术的绚丽,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

  舞蹈是由人的肢体动作展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人员动作的整齐性,此外,还应该能留出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通过自我展示,学生可以彰显他们的个性,这里说的个性并非那种特立独行的行为,而是在保持着学生原始灵性的同时,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今课上教学的民族民间舞主要为蒙古舞、藏舞、维舞、傣族舞、秧歌、花鼓灯等。在学科建设初期,对于教材的选择要求主要遵循三个原则:风格性、代表性、可训练性,即教材的内容要有代表性,可以供学生用于训练的参考。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课程是用文字符号来促进舞者肢体和情感的协调。通过对不同民族舞蹈的学*,学生在领悟力和创造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起源于中华大地,这种本土成长起来的舞种本就契合中华儿女的身体特征,因此,相比于现代舞,民族舞对于开发学生身体特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本有着先天优势。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显而易见,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而舞蹈也属于一种肢体语言,也应该要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要经历一系列训练,然后走向舞台,在舞台上借由舞蹈来展现自我,向观众们传达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如果按照普通语言训练的逻辑来类比的话,舞蹈的基本功就像是在练*发音和吐字,民族民间舞课程就是要训练学生用这些词造句的能力。学生们的最终目的是走向舞台,而在舞台上评判其水*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舞者对其身体的控制能力。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会不会跳舞指的就是能不能协调地调动肢体。部分学生虽然有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其完成一支完整的舞蹈时,还是会出现肢体不灵活的现象。舞蹈不同于杂技和一般的体育运动,除了基本素质之外,还需要舞者有一定的舞蹈感觉,缺少了舞感的舞者,势必需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浅谈*舞蹈教育发展的区域化联盟战略[J].舞蹈,20xx,(07):62-64.

  [2]潘志涛.*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05):1-4.

  [3]赵铁春.开拓与反思——*民族民间舞系校庆活动总结[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04):31-34.

*民间舞4

  本文从戴爱莲及其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入手,主要阐述“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规律特点,以及对于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化*民族民间舞从建国以后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60多年的历程,逐渐由萌芽状态发展到清晰的逻辑思考中,走出了一条“广场——课堂 ——舞台”的发展之路。它是“以*56个民族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不同类型的舞蹈形式为基础,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依据不同的需求整理、加工、凝练、升华,形成的一种既不失风格又有科学规范的舞蹈教学系统,以及编导自觉创作的剧场艺术。”也就是将源于民间的“原始情感”发展至舞台的娱人表演中,成为艺术范畴中的作品形态。而这条发展道路的起始,就是由我国的舞蹈大家戴爱莲先生所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一、戴爱莲及“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说起“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就不得不首先提及戴爱莲先生,这位新*成立后对于*舞蹈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及建构者。她对于*舞蹈的发展和推动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与意义。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一个小岛上的她,于青少年时期赴英留学,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国,开始以舞蹈的形式参与到人民的抗争活动中,这一时期她主要编创了《警醒》、《前进》等舞蹈。后来在重庆她看到了“新秧歌运动”的文艺表演,看到了这种将民间小调发展成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并且依然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拥护的艺术创作方式,由此受到了启发,开始着手*民族民间舞的收集、整理和改造,最终集结成为1946年3月公演的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第一次将*民族民间舞蹈整理成表演艺术搬上舞台”。这些原本在民间有着娱神、自娱兼具娱人功能的生活舞蹈,开始向主要表达其娱人功能的艺术舞蹈转化。这对于至今仍在发展中的职业化*民族民间舞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规律探析

  1946年在重庆公演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是戴爱莲在之前的生活积累中逐步发现、学*、总结的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当地民族风情的舞蹈集结。例如,《瑶人之鼓》就是她在广西大瑶山时,利用当地人会击鼓而舞来表达自己的红白喜事为素材而编创的。又如《哑子背疯》是她向桂剧名角小飞燕学*后进行编创的。就是这些向人民学*后经过艺术升华的作品形成了晚会的整个内容,包括:《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倮倮情歌》、《青春舞曲》、《春游》等。而戴爱莲在节目编创时进行了*民族民间舞在不同形态下一些转化手法的运用。

  (一)舞台化

  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民间到舞台的演化过程,民间舞的原生形态是其“源”,而最终的舞台形态是其终极目标,所有从民间收集、整理、加工的舞蹈素材以舞台作品形态最终呈现在人们的审美范畴之中。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舞台”这个空间概念,多多少少制约着舞蹈的发展流变,*民族民间舞也不能例外。

  第一,在时间上。众所周知,在舞台的表演艺术中,独立的作品形态是其存在方式,而作品在表演时都受到一定的时间制约。在约定俗成的发展中,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而在民间舞的原生形态中,时间是随着人们的情绪变化而持续发展的。人们往往连续三天三夜的跳舞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瑶人之鼓》,在当地人击鼓而舞时,更多的是通过鼓舞来表达他们对于生命不同经历的感悟,尽情宣泄心中的情感,所以不论红白喜事往往要跳个几天几夜。而在舞台表演作品时,则不能将时间无限拉长,因为在*代的舞台表演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对于时间长度的概念,将作品尽量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则是符合了人体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的承受能力。

  第二,在性质上。人们在民间舞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了不同的性质来表他们的不同情感、不同状态、不同思维。在对于周遭世界认识的不确定形成了鬼神思想,于是祭祀神灵就成为人们跳舞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等场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高兴、愉悦地跳舞成为可能;以及在民间舞逐渐的发展流变中,形成的对于“观众”概念的认知。所以,民间舞的原生形态中,主要以娱神、自娱兼具娱人为其主要特色。但在舞台化的过程中,则以娱人性为主要方面。因为在舞台的表演空间内,都是由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中,每个作品由其原来各自的属性转化为在重庆青年馆这一舞台表演的娱人性表达。

  第三,在表达上。民间舞在发展中,主要以表达人们自身的情感愿望、理想追求等因素的诉求。每一个人无论从外在动作到内心呈现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追求,呈现为千姿百态的表现状态。而从有职业化的舞台表演发展以来,职业的演员在舞蹈表演的动作程度及身心表现力上开始逐渐强化及精准。例如,《哑子背疯》中以一人扮两角的方式,无论从道具的使用、动作的形成到角色的塑造、情感的拿捏上,都要比原先更加的夸张和细致,这样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传神地将哑巴和疯婆的角色状态、以及风趣、幽默的情感表达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之成为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民族化

  在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民族化”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人民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衍生变化为一种文化艺术的存在方式,而这种存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个性。正是这种特色和个性才形成了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光芒。

  所以,在民间舞的流变中,民族特色是其最大的魅力和财富,它展现着这个地区的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审美追求,它是人民大众自然而然、约定俗成地形成并发展的。而从民间舞的原生形态向舞台形态过渡时,它的创作者从人民大众变成了独立的艺术家,从共性的审美凝练演变成个性的审美创造。而这其中,多多少少就会参与艺术家本人的审美喜好和理解。而一旦变化的尺度把握不准时就会形成一定的偏差,由此形成的艺术作品就不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使得作品不易成为经典。所以,在进行民间舞的舞台作品创作时,创作者就要有十分清醒的“自觉”,要十分注重“民族化”的理解和运用,努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使得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拥护爱戴的传世经典。

  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在进行艺术转化时,“戴爱莲这种尽量尊重民族、尊重民间的‘舞台化改良’的做法,也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开辟了另外一种路径……”也就是说,戴爱莲先生的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极大地尊重了当地人民的民族*惯和审美心理,直接将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尽可能地按照原本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也就极大地保留了本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和民族特色,符合民族本身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审美追求,成为不仅依旧受到本民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可以使得更广泛的人民大众爱戴的舞蹈作品。从本质上说,就是将“民族化”的追求蕴含在艺术创作中。在当时,“在连续十几场的演出中,场场爆满。……学生、青少年们涌向育才学校,学*‘边疆舞’。”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当时正是戴爱莲先生创作的《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倮倮情歌》、《青春舞曲》、《春游》等这些民族化的艺术作品符合了人们的审美期待,演出才得以有如此轰动的效果。

  (三)时代化

  在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时代化”是另一个制约着一个作品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它常常是“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事物总是在往前发展、变化、衍生的,而落后于时代的认识也往往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而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之内。在艺术创作上,人民大众爱戴并推崇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符合了当时社会以及艺术领域发展的绝大多数人的总体规律,从而使得这样的艺术作品在社会引起不小的影响和轰动。

  正是看到艺术发展有着“时代化”的特点,所以在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中就要更加贴合这种发展规律。因为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具有广泛观众欣赏的舞台艺术作品,而这个广泛的群众基础则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和韵味,否则只能是小众文化、寥寥几人关注而已。

  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中,这样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创作理念都是推陈出新并且符合人们对于舞台艺术作品的要求的。流传了祖祖辈辈的民间舞开始由民间向舞台转化,第一次将民风民俗的人民生活舞蹈带入了艺术审美范畴的舞台舞蹈中去,这“不仅开启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新纪元,也书写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新篇章。”无论如何,这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创新举措。试想一下,在民间流传着的各种鼓舞、弦子、秧歌、羌姆等舞蹈形式,成为一个个浓缩为艺术作品的《瑶人之鼓》、《巴安弦子》、《哑子背疯》、《羌民端公跳鬼》等,这无疑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动,符合人们当时对于艺术作品创作的审美期待和追求,成为艺术作品“时代化”的典范。

  三、“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对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发展至今已走过60多年的光景,在当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对于这一特有舞蹈形式的发展、流变及目的、追求。尊重“广场——课堂——舞台”这条从民间到舞台的民间舞发展之路,遵守“民俗、民间——民族、典范”这一民间舞发展规律的原则。“民俗、民间是一种状态,是百姓间传承的挨家挨户约定俗成的一种状态……经过类似汉乐府、诗经这样的文化活动整合、加工、改编、升华后,就成为一种民族的状态,而这种民族状态的艺术形式经过若干年的传承后便成为一种典范……”

  这些学科规律的得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作为起始点,一代代的舞蹈工作者们不断进行的一系列学科建构及探讨,从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及认识。这其中,“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从一开始就为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发展的道路。关注“舞台”,明晰舞台是职业化舞蹈表演的最终呈现方式,所有的发展变化始终围绕这一落脚点而展开,把散落在民间的各种鲜活的舞蹈形式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正如*几年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主任高度教授所实施的几项战略发展项目:在舞台呈现上,从“*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大赛”开始到“*民族民间舞拔尖人才选拔”,从而挑选出适合舞台顶尖水*的表演人才,同时在舞台作品上,每年推出*民族民间舞作品晚会,从《大美不言(少数民族篇和汉族篇)》到《秋拾》、《日月》及《沉香》等。无一不是始终围绕“舞台”这一终极目标而进行的创作及呈现。

  同时,强调舞蹈的民族属性,把真正能够代表人民大众的舞蹈带入更广泛的视野中去。戴爱莲先生的这一做法给后来的舞蹈前辈们诸多启示,才形成了人们看到的贾作光的《鄂尔多斯》、*的《孔雀舞》、崔美善的《长鼓舞》、莫德格玛的《盅碗舞》等,以及发展至今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舞台作品。

  这些都是在强调对于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表达及呈现,从而形成了具有能够代表本民族特有的民族属性和审美追求的典范作品。并且依据时代发展的特点,符合那一时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目标,体现出整个时代的文化财富。如贾作光对于蒙古族舞蹈的发展,适时创作出新时期蒙古族牧民的新风貌的特征;*对于傣族舞蹈的改进,更加贴*了人民的生活状态,使得傣族舞蹈走向更广阔的审美范畴等等,直到当下形成的整个职业化*民族民间舞体系,都是艺术家们对于整个时代的思考体现及追求。

  总之,戴爱莲先生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是*民族民间舞舞台表演的开端,是*民族民间舞“艺术化”的奠基,对于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间舞5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干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支持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民间舞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民间舞 (菁华5篇)(扩展1)

——*民间舞 (菁华5篇)

*民间舞1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干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支持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民间舞2

  论文关键词:舞蹈文化 风格性审美 情趣舞蹈 意蕴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年来,随着祖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文化艺术市场上也呈现出现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类比赛演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百花争奇斗艳的舞台上,我们的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动作语汇,典型的中华民族风格文化,真实动人的情感表现,牢牢地吸引着观众们的视线。本文通过对*些年民间舞蹈的不同作品风格的分析,分析当今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谈谈如何围绕风格性这一重要特点,更好的推动民间舞蹈的发展。

  在论述此篇文章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民俗学教授罗雄岩老师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1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人新的成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把握一个民族的舞蹈,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其民间舞蹈最本质特征,是由文化所引导而产生的,并在一定层面上暗示该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祖国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相对而言,各民族舞蹈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他们因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风格、情趣、韵律和美学要求;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想真正的掌握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感情,就有必要对不同民间舞蹈的不同民俗*惯进行有机的吸收和区别。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只有真正掌握了风格性这一特点,才能够对各民族民间舞进行更为深人的研究。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因此,风格性的掌握就成了民间舞发展的标准和重点。

  1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惯不同,舞蹈形式就更加瑰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因此民间舞蹈多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群众性。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民俗文化、人文背景、历史、民族服饰、道具、生活*惯等)都尤为重要。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所谓风格性,就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石井漠认为没有风格,舞蹈是决不可能长时间存在的。因此,作为民间舞蹈来说,风格性的训练是它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的基本动作,进行体态动律的开法儿训练,这已成为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特点。风格决定着民间舞训练的本质,决定着基础训练的本质,也决定着组合训练的本质,更加决定着提高综合训练的本质,它在大学教学深人的各阶段、各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虽然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但却不是要求编导和演员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和表演,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其中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此外舞剧《云南映象》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该舞剧就是很深刻地挖掘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背景,是在民俗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追求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再现。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却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画卷。它强调了尊重民族的族群性、地域文化性、宗教礼节性和生活需求性,作品中的民族情感性因素很强,风格性突出,虽然表演者多为未经院校训练的民间艺人,但仅通过其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风格特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学院派民间舞风格性凸现

  现在的民间舞教学和表演一般分为原生态和学院派两大类,而在舞台上看到更多的是学院派的作品。所谓学院派顾名思义,指非原生态的,纯民族民间的,是经过科学化、理论化、规整化的民族民间舞。*的“学院派”民间舞是*民族民间舞蹈在专业领域中发展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现象,他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与内涵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根据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情感需求以及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再创造的结果。舞蹈风格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的显现出来的舞蹈作品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所以,“学院派”民间舞也可以说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一本独特的教材,它不像原生态民间舞那样自娱自乐,无拘无束;也不能像创作民间舞一样具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化情绪宣泄。因此,首先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要对民间舞的素材加以选择,加以提炼。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删繁就简,明确教材的任务。其次,就是强调所学*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和一系列成熟的单元部分,所谓科学性,就是突出设计的合理性,民间舞的训练性,如蒙族舞蹈肩臂的扭动,维族舞蹈后背的挺拔,*舞蹈的气息,山东舞蹈的豪放爽朗,东北舞蹈的活泼轻快,安徽舞蹈的机智敏捷,云南舞蹈的婀娜秀丽等不同的特色等。

  学院派民间舞是由舞者、编导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注人到舞蹈的创作与演义中去,将这个经过加工、美化后呈现在舞台上,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而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一切都非常朴实,贴*人们生活,日常*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民族民间舞就能够比较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差别。在我们学过的舞蹈中大多都是学院派的,在学*的过程中,从最基础的组合开始到后来的舞蹈剧目都是有统一的规格要领,手脚的位置、距离、姿态都有固定的标准,学院派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美”。这其中包括“幽雅之美,悲切之美,残缺之美,对称与非对称、*衡与非*衡之美”等等,比如说,一提及到胶州秧歌,就马上会想到三道弯,而一说起藏族,就想到颤膝。

  在这里,《孔雀飞来》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同样是孔雀,她的表现形式,肢体语言的风格性与杨丽萍的孔雀舞有着巨大的不同。学院派的作品更具体、现实和规整,追求更多的风格动律,技术技巧的展示。我们认为,应当把学院派和原生态各自的优点加以综合,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不要局限于某种派别。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就像太极的八卦线,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民间舞蹈的创新也应该以风格性为基础

  随着我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毕业后加人到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行列,*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其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它是以*“卓”的舞蹈语汇为摹础,通过展示姑娘与耗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独特的物理转换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这些都是独特的符号转换。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拟卜,而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使托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托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而强化了*与耗牛的特殊关系。舞蹈中水袖道具的运用很有想象力,时而是袖搭凉篷,时而是条鞭飞扬,使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此类剧目还有很多,但有‘个共性都是通过实践提取的元素、动作、风格。因为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评论家永远只是一个追风者,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跨度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总结出以前的不足,从而达到质的飞跃。但一味的实践不总结理论,刨根追底得寻求文化源头所创作的作品是不深刻的,一味的研究理论不进行实践就如同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

  在我看来,作为编导在编排过程中注重对动作性的突破是没有错的,但在构思、主题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民族深厚文化之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对于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民间舞编创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关系可以由三个阶梯构成:原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在其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培养是从原知识开始启迪的,逐步渗透至专业的应用知识界面,最终形成专业的具体操作能力。在进行独立的编创时,编创者要做到的就是从操作知识返回到原知识的认知。只有深刻的了解并理解了原知识,即掌握了应用的源头,才有可能创作出合适的作品,不然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肤浅创作只是对前人作品的临摹,难以突破。实践!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包括采风、收集资料、前人借鉴等等。好的实践才能有好的作品,才能用独特的视角提取编创者想要得部分,注人角**感,并幻化成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达。

  说到民间舞编创者的自身能力,除了理解力、模仿力、创新力等诸多能力以外,我想强调的是对捕捉动机的能力。它是作品动机起点的来源。动机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来源:a表现源,主要从形象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狼图腾》)、技术特征、人群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走在山水间》)、风格特征捕捉(例如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舞蹈《盛装舞》)。b动机源:即主题立意的动机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环境、当代人文环境、当前时尚环境、当前文化环境。c精神源:主要是社会气质的捕捉,关注焦点,心灵特征:《书痴》,情感因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d事件源:永恒的主题(环保、和*、发展、爱情、信仰),特殊群体现象(例如第八居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红河谷—序》),灵魂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表达(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离太阳最*的人》)。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因此,民间舞之间的区别在于风格,风格的核心是韵味,韵味的关键是动律;提取民间舞的元素,不从“形”而从“律”人手,就抓住了纲。当今的民间舞蹈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上的实际应用综合能力,既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作为支撑,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铺垫,当然,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舞者。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推陈出新,善本再造,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4结语

  放眼看当今舞坛,各色的民族服饰仍在争芳斗艳,民间舞作为一个厚重的一个文化与历史载休,具有其一分明显和特殊的教育与传播功能。在当今的舞蹈高等教育中,我们应该懂得,民间舞的教学不单纯是技术技艺的传授,更多的应该是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是对民间舞风格性的把握,而民间舞的作品更应该抱着“源于民,高于民间”的追求,把民间舞的真正魅力通过舞蹈的肢体,通过舞蹈的文化传承,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并使得民间舞的舞台表演呈现出全面发展与进步的良好态势。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民间舞的风格魅力将会以更加广泛的形式展现在所有喜爱舞蹈,热爱舞蹈的人面前,到那时,也将会是*民间舞步人辉煌的重要时刻。

*民间舞3

  【摘要】随着舞蹈教育不断职业化,舞蹈教育根据其不同的舞种将学科分得更加细化,而*民族民间舞作为舞蹈的一种,也在舞蹈的职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民族民间舞的建设和推动,其实也是舞蹈教育不断发展的一个分支。本文针对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文化传承、民族情感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在舞蹈职业化过程中*民族民间舞建设的重要。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舞蹈职业化;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

  每一种民族民间舞都融合了该民族的信仰、理念、传统、情感等精神文化,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展现了各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作为一个民族强力的民族标志,民族民间舞贯穿于民族文化之中,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信念。*民族舞有着极强包容性的特点,这也正是民族民间舞的灵魂所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展现。民族民间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动态传承,通过身体的舞动做到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也为中华文化的探索开启了新的大门。将民族民间舞引入课堂后,尽管其功能有了一定的改变,但舞蹈的主要内容和其含义并未作改动。所以,开设民族民间舞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中华传统文化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在未来,民族民间舞发展和建设的重担不仅只是由舞者承担,更是中华人民的义务和责任,因为,这是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民族情感

  *的民族民间舞以其风格各异而闻名,作为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这些在舞蹈中可以得到极大程度的体现。舞蹈可以作为非语言的文化传承方式,那么舞蹈教育就是加入了语言,使舞蹈更能为人所了解。民族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进化要么消亡,而作为艺术传承下去的最佳载体,人们有必要将其发扬下去。从某种角度看,民族的亦是世界的,精彩纷呈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灿烂艺术中的一颗闪耀的明珠。为了保持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和加强舞蹈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学*民族民间舞时要掌握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舞。当然,在学*时要有正确的心态,倘若遵循民族虚无、历史虚无的话,就会陷入民主精神的缺失和盲目崇拜。从文化认识来说,通过对民族民间舞的系统性学*和研究,还可以深入到其起源地的文化当中,从不同地区的文化中寻找中华文化统一的部分,通过舞蹈中的肢体动作,我们可以来了解各族人民身体灵活度、柔韧性的差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在学*舞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进行民族情感的教育。透过肢体的扭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喜爱,促使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民族艺术的绚丽,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

  舞蹈是由人的肢体动作展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人员动作的整齐性,此外,还应该能留出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通过自我展示,学生可以彰显他们的个性,这里说的个性并非那种特立独行的行为,而是在保持着学生原始灵性的同时,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今课上教学的民族民间舞主要为蒙古舞、藏舞、维舞、傣族舞、秧歌、花鼓灯等。在学科建设初期,对于教材的选择要求主要遵循三个原则:风格性、代表性、可训练性,即教材的内容要有代表性,可以供学生用于训练的参考。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课程是用文字符号来促进舞者肢体和情感的协调。通过对不同民族舞蹈的学*,学生在领悟力和创造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民族民间舞起源于中华大地,这种本土成长起来的舞种本就契合中华儿女的身体特征,因此,相比于现代舞,民族舞对于开发学生身体特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本有着先天优势。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显而易见,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而舞蹈也属于一种肢体语言,也应该要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要经历一系列训练,然后走向舞台,在舞台上借由舞蹈来展现自我,向观众们传达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如果按照普通语言训练的逻辑来类比的话,舞蹈的基本功就像是在练*发音和吐字,民族民间舞课程就是要训练学生用这些词造句的能力。学生们的最终目的是走向舞台,而在舞台上评判其水*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舞者对其身体的控制能力。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会不会跳舞指的就是能不能协调地调动肢体。部分学生虽然有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其完成一支完整的舞蹈时,还是会出现肢体不灵活的现象。舞蹈不同于杂技和一般的体育运动,除了基本素质之外,还需要舞者有一定的舞蹈感觉,缺少了舞感的舞者,势必需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浅谈*舞蹈教育发展的区域化联盟战略[J].舞蹈,20xx,(07):62-64.

  [2]潘志涛.*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05):1-4.

  [3]赵铁春.开拓与反思——*民族民间舞系校庆活动总结[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04):31-34.

*民间舞4

  本文从戴爱莲及其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入手,主要阐述“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规律特点,以及对于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化*民族民间舞从建国以后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60多年的历程,逐渐由萌芽状态发展到清晰的逻辑思考中,走出了一条“广场——课堂 ——舞台”的发展之路。它是“以*56个民族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形成,并在广大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不同类型的舞蹈形式为基础,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依据不同的需求整理、加工、凝练、升华,形成的一种既不失风格又有科学规范的舞蹈教学系统,以及编导自觉创作的剧场艺术。”也就是将源于民间的“原始情感”发展至舞台的娱人表演中,成为艺术范畴中的作品形态。而这条发展道路的起始,就是由我国的舞蹈大家戴爱莲先生所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一、戴爱莲及“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说起“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就不得不首先提及戴爱莲先生,这位新*成立后对于*舞蹈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及建构者。她对于*舞蹈的发展和推动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与意义。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一个小岛上的她,于青少年时期赴英留学,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国,开始以舞蹈的形式参与到人民的抗争活动中,这一时期她主要编创了《警醒》、《前进》等舞蹈。后来在重庆她看到了“新秧歌运动”的文艺表演,看到了这种将民间小调发展成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并且依然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拥护的艺术创作方式,由此受到了启发,开始着手*民族民间舞的收集、整理和改造,最终集结成为1946年3月公演的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第一次将*民族民间舞蹈整理成表演艺术搬上舞台”。这些原本在民间有着娱神、自娱兼具娱人功能的生活舞蹈,开始向主要表达其娱人功能的艺术舞蹈转化。这对于至今仍在发展中的职业化*民族民间舞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规律探析

  1946年在重庆公演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是戴爱莲在之前的生活积累中逐步发现、学*、总结的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当地民族风情的舞蹈集结。例如,《瑶人之鼓》就是她在广西大瑶山时,利用当地人会击鼓而舞来表达自己的红白喜事为素材而编创的。又如《哑子背疯》是她向桂剧名角小飞燕学*后进行编创的。就是这些向人民学*后经过艺术升华的作品形成了晚会的整个内容,包括:《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倮倮情歌》、《青春舞曲》、《春游》等。而戴爱莲在节目编创时进行了*民族民间舞在不同形态下一些转化手法的运用。

  (一)舞台化

  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民间到舞台的演化过程,民间舞的原生形态是其“源”,而最终的舞台形态是其终极目标,所有从民间收集、整理、加工的舞蹈素材以舞台作品形态最终呈现在人们的审美范畴之中。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舞台”这个空间概念,多多少少制约着舞蹈的发展流变,*民族民间舞也不能例外。

  第一,在时间上。众所周知,在舞台的表演艺术中,独立的作品形态是其存在方式,而作品在表演时都受到一定的时间制约。在约定俗成的发展中,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分钟。而在民间舞的原生形态中,时间是随着人们的情绪变化而持续发展的。人们往往连续三天三夜的跳舞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瑶人之鼓》,在当地人击鼓而舞时,更多的是通过鼓舞来表达他们对于生命不同经历的感悟,尽情宣泄心中的情感,所以不论红白喜事往往要跳个几天几夜。而在舞台表演作品时,则不能将时间无限拉长,因为在*代的舞台表演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对于时间长度的概念,将作品尽量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则是符合了人体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的承受能力。

  第二,在性质上。人们在民间舞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了不同的性质来表他们的不同情感、不同状态、不同思维。在对于周遭世界认识的不确定形成了鬼神思想,于是祭祀神灵就成为人们跳舞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等场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高兴、愉悦地跳舞成为可能;以及在民间舞逐渐的发展流变中,形成的对于“观众”概念的认知。所以,民间舞的原生形态中,主要以娱神、自娱兼具娱人为其主要特色。但在舞台化的过程中,则以娱人性为主要方面。因为在舞台的表演空间内,都是由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中,每个作品由其原来各自的属性转化为在重庆青年馆这一舞台表演的娱人性表达。

  第三,在表达上。民间舞在发展中,主要以表达人们自身的情感愿望、理想追求等因素的诉求。每一个人无论从外在动作到内心呈现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追求,呈现为千姿百态的表现状态。而从有职业化的舞台表演发展以来,职业的演员在舞蹈表演的动作程度及身心表现力上开始逐渐强化及精准。例如,《哑子背疯》中以一人扮两角的方式,无论从道具的使用、动作的形成到角色的塑造、情感的拿捏上,都要比原先更加的夸张和细致,这样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传神地将哑巴和疯婆的角色状态、以及风趣、幽默的情感表达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之成为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民族化

  在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民族化”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人民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衍生变化为一种文化艺术的存在方式,而这种存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个性。正是这种特色和个性才形成了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光芒。

  所以,在民间舞的流变中,民族特色是其最大的魅力和财富,它展现着这个地区的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审美追求,它是人民大众自然而然、约定俗成地形成并发展的。而从民间舞的原生形态向舞台形态过渡时,它的创作者从人民大众变成了独立的艺术家,从共性的审美凝练演变成个性的审美创造。而这其中,多多少少就会参与艺术家本人的审美喜好和理解。而一旦变化的尺度把握不准时就会形成一定的偏差,由此形成的艺术作品就不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使得作品不易成为经典。所以,在进行民间舞的舞台作品创作时,创作者就要有十分清醒的“自觉”,要十分注重“民族化”的理解和运用,努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使得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拥护爱戴的传世经典。

  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在进行艺术转化时,“戴爱莲这种尽量尊重民族、尊重民间的‘舞台化改良’的做法,也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开辟了另外一种路径……”也就是说,戴爱莲先生的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极大地尊重了当地人民的民族*惯和审美心理,直接将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尽可能地按照原本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也就极大地保留了本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律和民族特色,符合民族本身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审美追求,成为不仅依旧受到本民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可以使得更广泛的人民大众爱戴的舞蹈作品。从本质上说,就是将“民族化”的追求蕴含在艺术创作中。在当时,“在连续十几场的演出中,场场爆满。……学生、青少年们涌向育才学校,学*‘边疆舞’。”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当时正是戴爱莲先生创作的《瑶人之鼓》、《哑子背疯》、《倮倮情歌》、《青春舞曲》、《春游》等这些民族化的艺术作品符合了人们的审美期待,演出才得以有如此轰动的效果。

  (三)时代化

  在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时代化”是另一个制约着一个作品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重要手段。它常常是“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事物总是在往前发展、变化、衍生的,而落后于时代的认识也往往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而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之内。在艺术创作上,人民大众爱戴并推崇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符合了当时社会以及艺术领域发展的绝大多数人的总体规律,从而使得这样的艺术作品在社会引起不小的影响和轰动。

  正是看到艺术发展有着“时代化”的特点,所以在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中就要更加贴合这种发展规律。因为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具有广泛观众欣赏的舞台艺术作品,而这个广泛的群众基础则要求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和韵味,否则只能是小众文化、寥寥几人关注而已。

  在“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创作中,这样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创作理念都是推陈出新并且符合人们对于舞台艺术作品的要求的。流传了祖祖辈辈的民间舞开始由民间向舞台转化,第一次将民风民俗的人民生活舞蹈带入了艺术审美范畴的舞台舞蹈中去,这“不仅开启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新纪元,也书写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新篇章。”无论如何,这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项创新举措。试想一下,在民间流传着的各种鼓舞、弦子、秧歌、羌姆等舞蹈形式,成为一个个浓缩为艺术作品的《瑶人之鼓》、《巴安弦子》、《哑子背疯》、《羌民端公跳鬼》等,这无疑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动,符合人们当时对于艺术作品创作的审美期待和追求,成为艺术作品“时代化”的典范。

  三、“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对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化*民族民间舞发展至今已走过60多年的光景,在当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对于这一特有舞蹈形式的发展、流变及目的、追求。尊重“广场——课堂——舞台”这条从民间到舞台的民间舞发展之路,遵守“民俗、民间——民族、典范”这一民间舞发展规律的原则。“民俗、民间是一种状态,是百姓间传承的挨家挨户约定俗成的一种状态……经过类似汉乐府、诗经这样的文化活动整合、加工、改编、升华后,就成为一种民族的状态,而这种民族状态的艺术形式经过若干年的传承后便成为一种典范……”

  这些学科规律的得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作为起始点,一代代的舞蹈工作者们不断进行的一系列学科建构及探讨,从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及认识。这其中,“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从一开始就为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发展的道路。关注“舞台”,明晰舞台是职业化舞蹈表演的最终呈现方式,所有的发展变化始终围绕这一落脚点而展开,把散落在民间的各种鲜活的舞蹈形式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正如*几年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主任高度教授所实施的几项战略发展项目:在舞台呈现上,从“*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大赛”开始到“*民族民间舞拔尖人才选拔”,从而挑选出适合舞台顶尖水*的表演人才,同时在舞台作品上,每年推出*民族民间舞作品晚会,从《大美不言(少数民族篇和汉族篇)》到《秋拾》、《日月》及《沉香》等。无一不是始终围绕“舞台”这一终极目标而进行的创作及呈现。

  同时,强调舞蹈的民族属性,把真正能够代表人民大众的舞蹈带入更广泛的视野中去。戴爱莲先生的这一做法给后来的舞蹈前辈们诸多启示,才形成了人们看到的贾作光的《鄂尔多斯》、*的《孔雀舞》、崔美善的《长鼓舞》、莫德格玛的《盅碗舞》等,以及发展至今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舞台作品。

  这些都是在强调对于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表达及呈现,从而形成了具有能够代表本民族特有的民族属性和审美追求的典范作品。并且依据时代发展的特点,符合那一时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精神目标,体现出整个时代的文化财富。如贾作光对于蒙古族舞蹈的发展,适时创作出新时期蒙古族牧民的新风貌的特征;*对于傣族舞蹈的改进,更加贴*了人民的生活状态,使得傣族舞蹈走向更广阔的审美范畴等等,直到当下形成的整个职业化*民族民间舞体系,都是艺术家们对于整个时代的思考体现及追求。

  总之,戴爱莲先生领导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是*民族民间舞舞台表演的开端,是*民族民间舞“艺术化”的奠基,对于职业化*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民间舞5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干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支持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民间舞 (菁华5篇)(扩展2)

——《民间游戏》大班教案 (菁华5篇)

  活动背景

  跳皮筋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把跳橡皮筋游戏和童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根据大班孩子的动作发展情况,我选择了"跳皮筋"活动,并制定了不同阶段的目标,希望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在身体动作、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合作意识方面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活动目标

  1.学*一些简单的跳牛皮筋的基本动作

  2.通过幼儿自主活动,相互学*,培养合作精神,体验自主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牛皮筋、会念儿歌《小皮球》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幼儿在游戏中热身。

  1.跟随教师向前慢跑、倒退走、四散走

  2.四散慢跑,听教师的哨音、看手势"结对"

  3.做准备操

  (二)幼儿自己探索玩牛皮筋的跳法

  1、幼儿三人一组自由探索牛皮筋的玩法。

  2、教师演示跳牛皮筋的方法小朋友4人一组,一组三人撑皮筋放在脚脖处呈三角形;另一个小朋友,从一根皮筋跳到另一根皮筋,围三角形绕圈,边跳边念儿歌:小皮球,三加一,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八四五六,四八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八五五六,五八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八六五六,六八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八七五六,七八七五七,七八七五八十一,八八八五六,八八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八九五六,九八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跳完结束。再加高距离跳。跳错换另一组跳。

  (三)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1.4人一组,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确定撑皮筋的人(3人)

  2.在跳皮筋时,要一边念儿歌一边跳

  3.跳错的小朋友就要去拉皮筋

  (四)游戏开始

  活动延伸

  游戏结束后组织小朋友做放松活动,以免小朋友感到疲劳。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灵活,巧妙调控,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1.学生在课中的参与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少参与,就算不上“主体”了。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应付的。

  2.学生在课中的`交流

  交流是培养学生友好往来,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课堂中,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和谐、*等和宽松的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可以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等对话的。教学中我常用“随机式”的分组方法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但由于素质的差异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于是可以用“朋友式”的组合方式进行合作学*,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学*、相互促进,交流的气氛相当浓厚,学生的个性更能无拘无束的发挥。因为他们是朋友,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学*积极性,也减少了个体的差异,因为他们为了这个合作体进行互助,使自己的这个合作小组能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变向运球的学*中学生通过“朋友式”交流,合作式的学*,发现许多变向运球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一、活动目标。

  1、学玩占四角的游戏,体验民间游戏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协商,遵守规则等社会性行为。

  3、锻炼身体的灵敏性,发展幼儿走,跑,跨越等技能。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呼拉圈若干;罐子积木椅子箱子若干;图示一二三;录音机;磁带。

  2、经验准备:玩过占圈游戏、抢椅子游戏。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音“熊和小孩”,师幼一起入场”。

  1、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森林里去玩,准备好了吗?

  2、师幼入场。

  3、师:小朋友们,你们遇到了谁啊?你们有没有被小熊抓住。

  (二)结合故事,学玩占四角游戏。

  1、教师出示图一:孩子们,你们真聪明。小熊转了一圈,什么也没有找到,突然,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什么?(呼啦圈)孩子们,你们玩过吗?你们以前是怎么玩的,幼儿讨论。

  2、师:那你们来猜猜,小熊和它的小伙伴会怎么玩?教师出示图二,引导幼儿理解看懂图纸。你看了图纸,请你来说说你觉得它们会怎么玩呢?

  ◎表示呼啦圈,●表示小熊,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说说有哪些口令。

  教师总结:5只小熊,4个呼啦圈,一只小熊站到中间发号口令,听到口令后5只小熊一起跑动抢占四个角落,占到者为赢,输者就在中间重新发号口令。

  3、个别幼儿示范游戏玩法,再次明确游戏玩法和规则。

  师:老师现在要请一组小朋友来玩这个游戏,哪一组?第一组第一个小朋友做裁判,其他四个幼儿拿呼啦圈。

  4、介绍游戏名字。

  师:孩子们,这个游戏是谁设计的?我们的小熊还为这个游戏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占四角,知道为什么叫占四角吗?你们想玩这个游戏吗?你们一共四组,每组第一个小朋友当裁判站在那别动,后面的幼儿到老师这来拿呼啦圈。

  5、幼儿组织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三)设置障碍物,创新占四角游戏。

  1、幼儿根据现场提供的材料,增设障碍物,讨论制定游戏规则。

  师:小熊和它的小伙伴玩了一会,觉得一直这样玩太没意思了,于是,聪明的小熊就开始动脑筋了,看,出示图三,图二和图三有什么区别?多了□符号,□表示障碍物,阻碍通道的就是障碍物,小熊跑的时候要跨越障碍物,小朋友,你们看,老师为你们挑选了许多障碍物,有……,现在老师要请一组小朋友来玩一玩,要把障碍物摆放在里面。

  2、个别组的幼儿按照提议,尝试游戏。

  师:好玩吗?在游戏时要注意什么?

  3、幼儿分组尝试游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师:老师发现小朋友伸胳膊伸腿了,想来挑战了,分成四组,排头不动,后面的上来领取呼啦圈。

  (四)结束、收拾整理物品。

  师:你们刚才玩的是什么游戏啊?几个人玩的,小朋友,想想看,四个人可以玩吗?下课后,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试一试,玩一玩,好了,下次我们再讨论。

  注:“占四角”是传统的民间游戏,原来的玩法是四人分别站在四个角落,一人站到中间发号口令,然后五个人一起跑动抢占四个角落,占到者为赢,反之为输,输者就站到中间当发令员。

  游戏规则:

  (1)每个人必须听到口令后的最后一个字才能跑动;

  (2)四个角落里的人听到口令后必须移动位置,不可原地不动。

  设计意图:

  “开展民族特色的幼儿体育活动”是我园的研究方向和特色,这中间也包括了民间体育游戏。那怎样让其与大自然结合起来,更好的开展呢?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一次,孩子们在玩桌面游戏“水中拣弹珠”,我猛的想到我小时候玩的游戏“打弹珠”,我们趴在地上尽情的与大地亲*,也尽情的与同伴玩耍,我们会为怎样玩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自己的胜利欢呼。那是何等的快乐。为什么不让孩子们也来打弹珠呢?它可是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和发展手眼协调的好机会,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活动目标:

  1、竞赛手眼协调和手指弹物的能力。

  2、学会在游戏中自定规则,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认识弹珠,知道弹珠的手指握法且已玩过桌面游戏打弹珠的游戏。

  2、弹珠若干

  3、安全教育

  4、场地准备:有许多小坑的土地场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跳坑。

  能听音乐有节奏的由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

  二、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1)、“这个场有什么特点?”(有许多坑、洞)

  (2)、“除了这种跳坑的玩法,还可以怎样玩?”(幼儿自由讨论)

  (3)、“老师今天介绍一种玩法,打弹珠,把弹珠打进洞里。”

  三、幼儿游戏玩弹珠。

  (1)、幼儿一人探索玩弹珠

  “现在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把你的小猪(弹珠)打进洞。”

  (幼儿游戏)

  “你是怎样玩的,手是怎样握弹珠的?”(请个别幼儿示范)

  (2)、请幼儿自由组合,竞赛玩弹珠,边玩边制定游戏规则。

  a、“请你们自己去找伙伴,可以两人一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你们自己商量怎样游戏,制定出游戏规则来。”

  b、幼儿游戏,老师巡回指导,参与其中。

  c、请两人一组、三人一组、四人一组的幼儿分别讲述玩法

  后,老师小结各种游戏规则。

  d、请幼儿自由重新组合,可按以上游戏规则玩游戏“小小猪进洞”。

  四、放松运动

  勇敢者游戏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能力。

  2、 感受剪纸的乐趣,愿意尝试剪纸。

  3、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4、 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供幼儿欣赏的剪纸作品。

  2.剪纸材料(剪刀、彩色纸等)。

  活动过程:

  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二、利用活动室内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色彩鲜艳的民间艺术图片、剪纸、手工作品等,进行悬挂、陈设。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染民间艺术的气息,观察、感受民间艺术的美。

  三、欣赏儿歌《剪纸歌》

  哥哥姐姐手儿巧,拿把剪刀剪呀剪。

  剪只狗,剪只猫,剪只麻雀喳喳叫。

  四、孩子们*时了解最多的是窗花和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喜"字,窗花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而"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形的,观察 "喜"字和窗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

  五、幼儿观察后,教师教幼儿剪"喜"字,学*一种最简单的双喜剪法。

  六、剪窗花前,鼓励幼儿观察窗花的花形,发现与以往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在想出自己将要剪的花形,然后进行创作。

  七、展评幼儿作品:把剪好的作品及时粘贴到画纸上,将剪纸与绘画、帖画等形式融合,幼儿相互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剪纸“喜”是我结合季节特征和剪纸的深厚艺术文化设计、开展的一个艺术活动。我之所以会选择这一内容,不仅是因为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更是想让幼儿通过欣赏、感知和动手剪纸,感知春天的美、体会到剪纸的快乐和魅力!

  设计思路:

  民间游戏有着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跳房子”就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民间游戏,该游戏玩法有趣,材料简单,不受环境、材料的限定,孩子们百玩不厌。在孩子的游戏中,我发现,该游戏中蕴涵了很多有关数、形等方面的知识。基于新《纲要》提出的新的教育资源观和教育整合观,我对这一优秀的本土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将它与健康领域、科学领域等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为民间游戏《跳房子》这一游戏注入整合教育的活力,让幼儿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交流活动,尝试迁移、运用各种经验对游戏的玩法大胆进行再创造,使该民间游戏的玩法得以有意义的拓展,赋予民间游戏更丰富的教育内涵。

  活动目标:

  1、乐于与同伴共同参与探索、创造活动,体验合作与分享的乐趣。

  2、能迁移运用各种数学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建构经验等对民间游戏的玩法大胆进行再创造。

  3、有初步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积累了较丰富的数学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以及建构经验等。

  2、物质准备:筷子、吸管、棍子、PC管、毛线针、呼啦圈、*衡板、*衡砖、沙袋等户外活动器械;1—10的数字卡片;纸、笔、作业盘等。

  活动过程:

  一、拼房子

  1、引发幼儿玩民间游戏“跳房子‘的经验。

  师:最*一段时间,我班的小朋友都在玩跳房子的游戏。你们能不能告诉我,玩这游戏需要什么材料?怎样玩?

  幼:老师要事先在场地上帮我们画好房子。

  师:今天我们还要玩跳房子的游戏,但是,今天老师不帮你们画房子了,让你们自己来想办法准备房子。

  2、引导幼儿讨论拼房子的材料和方法。

  师:小朋友想想,除了用画的方法来准备房子,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准备?

  幼:可以用拼的方法。

  幼:可以摆的方法。

  师:对,这些方法很好,那用什么材料来拼房子、摆房子呢?

  幼:可以用积塑。(孩子们很自然地运用了建构游戏经验。)

  幼:可以用木棍。

  幼:用气球棍。

  幼:用树枝。

  幼:用筷子。

  幼:用毛线针。

  (在幼儿间的相互启发下,他们又调动了丰富了生活经验。)

  师:小朋友想的方法真多,对,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拼“房子”。但是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想拼什么样的房子呢?

  幼:(毫不犹豫地)就是跳房子的那种房子。


*民间舞 (菁华5篇)(扩展3)

——《观舞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目标:

  1、研*精彩语段,品位学*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研*精彩语段,品位学*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舞蹈美。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片断。(播放印度舞蹈视频)

  这段舞蹈美不美?美在哪里?

  同学们,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常常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冰心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学*这篇文章后,大家一定会有许多收获。(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

  走*作者:

  冰心(1900一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等

  三、品味语言,感受舞蹈美。

  1、冰心在本文中表现的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飞动的美

  2、这种飞动的美在文中哪些语段得到具体生动的描写?

  明确:11—18段,直接描写舞蹈的语段主要集中在16—18段。

  3、速读课文,思考具体从什么角度来这种飞动的美

  回答归纳:绚丽的服装、苗条的身形、多变的神态、优美的舞姿……就好像我们亲眼目睹她们的表演一样。

  4、本文又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冰心奶奶特别擅长把这些视觉的'形象用她那只传神的笔写成优美凝练的文字,那么她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老师摘取了课文第18段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文中勾画标注。

  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1)这段文字对莲花、小鹿、孔雀这些形象的描写,哪个词语用的精妙?

  学生回答,老师勾划:

  如:花开瓣颤——同学们想象到什么?让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表现了舞蹈什么特点?

  作者写的这些形象,我们看得见当时舞蹈者的情态吗?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妙用词

  (2)除了词语用的好,一个句子,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

  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如,比喻,其实舞台上并没有莲花、小鹿、孔雀,这些都是舞蹈者模拟出来的,表现了她们生动传神的动作特征。

  小结:冰心就是这样,化视觉形象为凝练的文字,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的欣赏到我们不能看到的舞蹈美。

  【过渡:在16、17自然的还有像这样类似的精彩的句子,请小组合作交流,按我们刚才分析的两种方法,先看看写了那些形象,然后分析妙在何处:安排分组。

  4、分别针对16、17两段,进行语言分析,感受语言美。’

  五、朗读训练,感受语言美。

  【过渡: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读者,再好的语言,如果不能读出它的味道,也不能够真正体味到其中的美。

  朗读指导第17段: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轻重缓急的安排。

  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

  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1、齐读

  【指导:“忽而”是什么意思?神态的瞬息万变,那么同学们在内容上看出怎样的变化了呢?让学生体会到对比,体会到单句表现的柔美双句表现的刚强。

  2、小组自由试读:女生读单句,男生读双句。

  3、指定小组齐读。【点评:还可以加进去表情。

  4、再指定小组,希望听到更完美的朗读

  【过渡: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欣赏语言的方法,让我们总结一下。

  六、拓展训练,模仿创造美。

  1、明确一下,把握欣赏的角度,化视觉形象为文字,“多角度”。技巧方面,主要是“巧修辞、妙用词。”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精妙吧。请欣赏《千手观音》(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舞蹈《千手观音》)——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舞蹈,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要求:看到的可以用怎样的视觉形象来形容?用精确的词语或生动的修辞,写一句优美的话。)

  生写作3分钟后,朗读展示。

  七、课堂小结。

  听到同学们精彩的描写,老师也很受感动,冰心已经离开我们16年了,如果她能看到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感觉到她的优美的语言终于找到了知音,有了同学们这样深入的理解,她的描写技巧也终于有了我们这些传人,她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希望大家用心的去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畅快淋漓的写出来吧!

  【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学*重点

  1.学*作家冰心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知识链接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绚丽___阐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___炫()___濡()___绚()___

  绸()___眩()___蠕()___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3.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本色当___低回___转咤风云___

  浑身___数尽态极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欢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提出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6.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7.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朗读中学生就不仅能品味揣摩到文字的美,也可掌握一些生字词的音、形,故确立第一、二个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能力为宗旨,故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故确立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对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录像机(带)、投影仪。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师: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男女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3、(教师抓住学生情绪高涨这一契机。)师: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以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本课的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谷香绕湖飞。” ’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再来动笔写,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

  资料链接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自学内容:

  1、了解关于印度舞蹈的资料。

  2、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描写舞蹈特点的语句。

  教学设计: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备课资料: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尔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表演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娑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伎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伎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写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这两种艺术。

  教学反思:

  本课关于描写舞蹈的语句优美、华丽,运用了不少比喻、排比,所以我把课堂重点定位在品味语言,学*写作手法,从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做到学以致用,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优美,但是可以运用到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

  教学目标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内容)

  2. 理解、学*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舞蹈的写作技巧。(形式)

  3. 学*本课优美的语言描写与修辞手法。(语言)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视频:印度舞蹈片段。

  ——学生谈观后感想,引入本课

  2.释题:正标题与副标题

  副标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3.文体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兼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4.补充资料:

  什么是舞蹈艺术?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肢体)为主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5.考考你的识字量:

  颦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ì zhà 雏凤 chú 尽态极妍yán

  花鬘 mán 斗薮sǒ 妥帖 t i

  浑身解数 xi è 褶裙 z h e 惊鸿hóng

  二. 研读课文

  (一)结构研讨: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别写什么?分别用三个字概括这三个部分.

  ——观后感;观舞记;表感激。

  2、一般是先写观的内容,再写感想,本文为什么先写感想?这

  样有什么好处?

  ——突出“被感动”,铺垫蓄势,产生悬念。

  (二)第一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四个“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全面赞美了该舞蹈的美。

  2. “咿哑”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惊叹。口语,更有真实感,突出“被感动”。

  3. 作者用哪个短语集中表达了她观舞的感受?结合舞蹈特点,

  赏析这个短语。

  ——飞动的美。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三) 第二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解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结合书中的语言回答。由此可见印度舞蹈怎样的明显特点?书中还有一句话与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显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2. 画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丰富多样的表情、姿态、动作演绎着故事多彩的内容,突出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3. 作者描写蛇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蛇舞的柔美缠绵,更有说服力。

  4. 综上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动作,舞姿,服饰,外貌,神态,心灵

  (四)第三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为什么说:卡拉玛和拉达是“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用书上

  的话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赏析

  1. 请用三个“赞美”来概括全文主旨。

  ——赞美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赞美印度文化,赞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2.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

  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仿写。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与《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两文所表现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写的舞蹈是“飞动的美”,给人灵动、优美的享受。《安》展现的是力量的美,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震撼。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请学*刚

  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视频)

  要求:学*文章的写法,抓住舞蹈的特点,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


*民间舞 (菁华5篇)(扩展4)

——《观舞记》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观舞记教案。

  2、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3、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课文(搜集一些印度舞蹈、*舞蹈,为上课作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清扬咿哑静穆端凝颦蹙粲然嗔视变幻多姿本色当行离合悲欢低回婉转叱咤风云浑身解数高视阔步尽态极妍息息相通

  三、研读课文:

  1、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在第17、18节)

  四、阅读探析:

  1、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都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 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试从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声朗读,并从词语、修辞、句式或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到不理解的语句?

  备案:

  ①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②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教案《观舞记教案》。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插入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再次朗读,深入感受

  五、知识迁移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我们*有这样的舞蹈吗?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欣赏舞蹈。

  提问: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六、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学*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事物。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课前预*】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州。她是五四文*动中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1919年以“冰心”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受泰戈尔影响创作散文集《繁星》、《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婆罗多”是三个梵文词语的首字母的组合,这三个词分别是表情、曲调、节奏,婆罗多舞如果意译即指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舞蹈。在印度,湿婆是印度教三个大神之一,他是毁灭之神,法力无边。他可以用目光将引诱他的爱神烧为灰烬,他也能吞下足以毁灭世界的毒药而安然无恙,甚至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河水就是银河水经过他的头发从喜马拉雅山顶流淌下来的。他也是舞蹈之神,在他看来,舞蹈就代表了宇宙本源的运动。因此,在印度中世纪,几乎各个阶层的人都要学*舞蹈。而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表演时间少则3小时,长则5-6小时。

  1、请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将你认为重要的生字(音)生词写在下面。

  2、请同学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大声朗读出来,并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等方面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提示:①、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②、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美的?

  飞动 (16、17、18三个自然段) 形体、服装、神态、心灵之美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他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象“飞动”起来,但是又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品味语言:

  4、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舞蹈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成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5、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6、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从小就对文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观察或写作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养料。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从她十几岁开始发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八十年。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的。

  课堂小结:

  7、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课堂练*】

  1、填空。

  ①、《观舞记》的作者是 ,原名 , 作家。代表作品 ,诗集 、 。

  ②、《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同本文比较,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 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 之美。(各填两个字)

  ① 心 谢婉莹 现代《再寄小读者》《繁星》《春水》②阳刚;阴柔

  2、阅读15—18段(p136-137)的文字,回答问题。

  (1)、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作者从她们的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印度舞蹈的“飞动的美”。

  (2)、文中主要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的?请举例说明。

  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3)、“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悠久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学*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过程:

  一、导入 :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如果能写在笔记本上则更好。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我们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共22小节)

  2,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思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可以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印度舞蹈主要表现神和人的故事,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姿态。

  3,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五、练*:

  六、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来阅读当代诗人艾青先生的诗歌《给乌兰诺娃》,这也是作者在欣赏了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选段,看看他怎样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美。

  七、结束语:

  同学们,生活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写作或舞蹈离得很远,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八、家庭作业 :

  1、 反复诵读课文。

  2、 摘抄本文中优美语段,做一点语言积累。

  学*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

  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22小节)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17、18节)

  3、问题一:

  为什么第17自己”?

  能达到美的境界。

  4、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5、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五、练*: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一直笔耕不辍,坚持。

  六、比较阅读:

  美。

  七、结束语:

  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感悟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准备】

  1、预*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师生上网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想】

  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很有必要。因此我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整个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以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付诸实践贯穿课堂始终。对学生多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印度舞蹈)

  1、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引导观察舞蹈演员的动作、服装等方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生:这种舞蹈的动作十分优美、欢快,活力四射。

  生:演员的动作整齐,十分和谐。

  生:手臂非常灵活。时而优柔婉转,表现出一种柔和;时而刚劲有力,表现出一种生机。

  生:身上的服饰很华丽,穿在身上显得无比动人。

  2、过渡:同学们讲得都很好。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看过这段舞蹈而单凭同学们的描述,我们还是很难相象出印度舞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的语言在这样的舞蹈面前显得有些空洞。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能否开个好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导语的设疑,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冰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舞蹈艺术呢?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2、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3、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境,获得丰富的真实感受。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赏析揣摩

  1、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男女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3、此时此刻,让你对这三个自然段作一个选择,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文中16自然段。“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在这句话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对卡拉玛姐妹的外貌、衣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的眉毛是修长的,眼睛非常有神、充满灵性,加上漂亮的衣饰,非常吸引人。

  生:我也喜欢文中16自然段。在这段话中,作者不仅对卡拉玛姐妹的外貌、衣饰进行了描写,同时还细致刻画了她的动作,这才是舞蹈的灵魂。她优美的动作与铃声的完美配合,正如作者所说“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生:我喜欢文中17自然段。因为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情的多变,舞姿的优美。如“颦蹙”“粲然”“娇羞”“嗔视”,丰富的表情显示出她们舞蹈技艺的精湛。同时,在句式上采用排比句的形式,使语句读起来很有韵味。

  生:我喜欢18自然段。这一段也是一个排比句,这段话中的词语用得非常生动贴切。如“花开瓣颤”,“疾走惊跃”,“高视阔步”。它还用比喻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特点,以及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艺。

  引导:

  ⑴这段文章中哪个句子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美?“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的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⑵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余同学闭上眼睛听同学想像舞蹈情景。

  ⑶结合画面同学口头描述想像的情景。

  ⑷齐读第18段。

  ……

  (扣住文中的重点语段,引导学生由感知美、感受美到鉴赏美表达美。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整个过程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得提升审判品味。)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⑴生问: “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这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吗?

  生答:因为好的舞蹈不仅要动作美,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民间舞 (菁华5篇)(扩展5)

——*民间美术教案 (菁华5篇)

  什么是*民间美术(寻找身边的实例)?*民间美术的特征是什么?*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民间美术的寓意有哪些?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发给学生思考。

  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留传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文字、艺术、建筑和工艺美术等等,它们无不蕴藏着美。它健康地发展和延伸着的民族精华,也总是以它与时代相适应的面目存在于社会中,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的民族特色。“乡土味”是*民间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乡土味”可以概括为“真”与“拙”两个字,民间美术的“真”是一种通过运用“视觉思维”来对客观事物作真实的表现,它突出表现了对象的鲜活的生命征象而不是外表形象;“稚拙美”,民间美术的稚拙美来源于原始艺术,最能体现出人类童年天真憨稚的美感。*地大物博,民间美术品种也多如繁星,美不胜收。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在这堂课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美在民间用不朽”呢?唯一的途径是让同学们睁大眼睛“看”——*民间美术品。

  知识目标:

  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与艺术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明确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简述: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太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与艺术精华,灿烂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统*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中华民间艺术更是蕴涵着华夏民族最基本且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物生生不息的民族本源文化基因,了解并传承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民间美术,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理解这几部分构成。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等民间美术。本课将以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民间美术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目标 ]

  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讲解和欣赏,使同学们掌握民间美术的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和艺术语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放一段新年的欢庆歌曲,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老师:提问同学们在新春佳节都会做些什么?

  学生:大扫除,买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剪纸等等.

  我们这里就出现了民间的美术作品.

  现在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为什么?这些美术作品有剪纸,年画,彩塑,玩具和绣花等等.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老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分析什么是民间美术以及它有什么特点。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男生:所谓民间美术就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老师总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学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老师: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摆出的美术作品中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学生:剪纸、年画、泥塑、风筝、。

  老师:我们现在就分别来讲讲这些民间美术有什么特点?

  (1) 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

  (放一段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2) 年画(10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依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看图片《一团和气》同学们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 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 ,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

  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作过程)。

  (3) 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哪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4) 玩具。(4分钟)

  首先拿出一个木偶,向同学们问好,刚才谁向你们问好啦?

  接著让学生回忆儿时玩过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 、 《布老虎》 、 《泥老虎》。

  主要的民间玩具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

  <1>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每年的4月21号就在我们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今年我们不看我们当地的风筝,而是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3>布玩具:布老虎

  5. 民间雕塑(2分钟)

  放一些雕塑的图片,让同学们边看边想想雕塑有什么特点,类型和风格.

  生:雕塑有圆雕和浮雕

  老师通过图片向同学们讲解.

  〈四〉小结(3分钟)(加背景音乐)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对*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同学们一起来谈谈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然后老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分钟)

  同学们课后亲自尝试制作一下,剪纸,泥塑,刺绣,等手工艺品。

  〈六〉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 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天国时,

  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

  年画作品

  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

  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 ,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

  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

  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作过程)。

  〈2〉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那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3〉风筝(4分钟)

  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每年的4月21号就在我们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今年我们不看我们当地的风筝,而是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给学生放一下制作风筝的过程)

  〈4〉玩具。(2分钟)

  生:让学生回忆儿时有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 、 《布老虎》 、 《泥老虎》。

  〈5〉编织(2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草,玉米皮边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盘,篮,鞋,*等实用且美观的工艺品。

  图片《竹编·背篓》、《竹编花瓶》、《三屉提蓝》、《食盒蓝》

  〈6〉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放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四〉小结(1分钟)(加背景音乐)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对*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畅谈)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亲自尝试制作一下,剪纸,泥塑,刺绣,等手工艺品。

  〈六〉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民间美术》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鉴赏,本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等民间美术.`这一课以*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介绍为主,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满足现代学生的审美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本节课内,教师收集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联系实际生活,引入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多元艺术形式,在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欣赏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二、 学情分析

  中学生的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特别是对西方文化,日韩文化特别感兴趣。然而我国优秀传统的本土文化关注较少,通过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关注民间美术。

  三、 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种类及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通过学案学*和课堂活动,掌握自主学*、探究学*方法;培养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正确对待民间美术,喜爱民间美术,增进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重难点

  学*重点:学*民间美术种类及基本特点、造型语言。

  学*难点:准确把握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以及运用造型语言去欣赏民间美术。

  课前预*:

  一.民间美术的定义:

  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品。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宫廷美术”和“文人士大夫”而言的;在现代是相对于职业、专业艺术家的美术,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美术。

  二.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式样(类别)是:

  剪纸、年画、刺绣、玩具、雕塑、皮影等。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实用简洁、随意大方、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热烈夸张、 象征寓意 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1.在我们自己的家乡,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美术作品都有哪些?都是在哪些地方哪个场合看到的, 2 *民间美术的范畴:, ,剪纸、年画、刺绣、雕塑、玩具、民间雕塑和其他民间艺术.可谓无处不在.

  3、民间美术中的许多图案采用谐音和寓意的方式来表达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前者如: “连(莲)年有余(鱼)”,“大吉(鸡)大利”; 后者如:以葡萄、石榴或鱼寓意多子(籽)。 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寓意性、象征性

  (二) 精讲点拨

  1关于皮影:

  皮影是皮影戏表演的道具,包括影人和道具,最初是用素纸雕镂的,后来改用牛皮或驴皮,取其韧性好、半透明、易于雕刻及着色。

  2.关于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较高的著名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 天津杨柳青年画在古代被称作宫廷年画主要表现形式以半印半画为主。 苏州桃花坞年画为水印套色为主,主要是描绘大的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古代被成为小市民年画。 潍坊杨家埠年画属于民间年画,主要流传于民间,是农民春节必备的表现喜庆的和民俗的年货。

  3.关于剪纸:

  剪纸主要用来表达喜庆祝福,剪纸的形式有单色、染色和套色,通常用象征热烈吉利的大红纸剪成。剪纸的类型:阴刻和阳刻。阴刻:刻掉线条和花纹,留下图案大的块面。阳刻:刻掉图案的空白,留下线条和花纹。

  4、其他

  比较突出的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活动玩具。我国风筝著名产地: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其造型就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

  布玩具 天津“泥人张”彩塑 北京沙燕风筝

  大

  阿福

  山西面花 皮影

  (三)有效训练

  一.填空题

  1.民间美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_寓意性_、_象征性_。

  2.我国著名的年画产地有:_天津杨柳青_、_苏州桃花坞_、_潍坊杨家阜_、河南开封朱仙镇_等。

  3.剪纸的形式有:_单色_、_染色_和套色。

  二.选择题

  1.我国著名的民间三大年画产地是( d )①天津杨柳青②苏州桃花坞③潍坊杨家埠④无锡惠山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民间美术是我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中外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青睐。请问民间美术的创作群体是( a )A.广大劳动人民 B.文人士大夫 C.美术家 D.宫廷画家 课后延伸

  对应题:将下列省份或城市填入相应的民间美术后4

  泥泥狗( 1 ) 炕头狮(3 ) 兔儿爷( 4 )大阿福( 5 )风筝( 2 ) 砖雕( 6 ) 泥人张( 7 ) 面花( 8 )

  ① 河南 ② 潍坊 ③陕西 ④北京 ⑤江苏 ⑥徽州 ⑦天津 ⑧山西

  什么是*民间美术(寻找身边的实例)?*民间美术的特征是什么?*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民间美术的寓意有哪些?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发给学生思考。

  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留传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文字、艺术、建筑和工艺美术等等,它们无不蕴藏着美。它健康地发展和延伸着的民族精华,也总是以它与时代相适应的面目存在于社会中,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的民族特色。“乡土味”是*民间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乡土味”可以概括为“真”与“拙”两个字,民间美术的“真”是一种通过运用“视觉思维”来对客观事物作真实的表现,它突出表现了对象的鲜活的生命征象而不是外表形象;“稚拙美”,民间美术的稚拙美来源于原始艺术,最能体现出人类童年天真憨稚的美感。*地大物博,民间美术品种也多如繁星,美不胜收。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在这堂课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美在民间用不朽”呢?唯一的途径是让同学们睁大眼睛“看”——*民间美术品。

  知识目标:

  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与艺术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明确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简述: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太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与艺术精华,灿烂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统*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中华民间艺术更是蕴涵着华夏民族最基本且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物生生不息的民族本源文化基因,了解并传承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民间美术,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理解这几部分构成。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等民间美术。本课将以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民间美术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目标 ]

  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讲解和欣赏,使同学们掌握民间美术的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和艺术语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放一段新年的欢庆歌曲,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老师:提问同学们在新春佳节都会做些什么?

  学生:大扫除,买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剪纸等等.

  我们这里就出现了民间的美术作品.

  现在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为什么?这些美术作品有剪纸,年画,彩塑,玩具和绣花等等.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老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分析什么是民间美术以及它有什么特点。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男生:所谓民间美术就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老师总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学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老师: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摆出的美术作品中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学生:剪纸、年画、泥塑、风筝、。

  老师:我们现在就分别来讲讲这些民间美术有什么特点?

  (1) 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

  (放一段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2) 年画(10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依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看图片《一团和气》同学们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 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 ,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

  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作过程)。

  (3) 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哪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4) 玩具。(4分钟)

  首先拿出一个木偶,向同学们问好,刚才谁向你们问好啦?

  接著让学生回忆儿时玩过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 、 《布老虎》 、 《泥老虎》。

  主要的民间玩具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

  <1>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每年的4月21号就在我们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今年我们不看我们当地的风筝,而是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3>布玩具:布老虎

  1、实物展示、多媒体显示: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鞋垫与现代专业美术作品《奔马图》创作者的比较(为了说明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

  2、多媒体出示照片:《*广场放风筝》、《农家的灶台》两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当中的民间美术,并说说民间美术用在这里的目的。(这里是为了通过直观的图片说明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认识民间美术是用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的。)

  3、师生问答:我国有哪些传统的民俗节气?大量的民间美术在怎样的场合出现?在这些活动中民间美术起到什么作用?(利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分析和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的关系,了解民间美术是用来丰富民俗活动的。根据以上的方法很自然就引出民间美术的定义。)

  用多媒体显示:什么是民间美术: 传统的民间美术是相对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现代的民间美术是相当专业美术而言;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是用以美化生活环境、丰富民俗文化的美术。

  <二>、走进民间美术:(我从民间美术如何贯穿于人民的生活和世界两个领域来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和艺术特征)

  1、民间美术种类(5分钟)

  A、提问:民间美术怎么贯穿在人民生活中也就是它以什么形式、什么用途、流行什么地域……存在人民的生活中?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种类说起。(这里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美术的认识找出民间美术的种类。)

  B、用实物、多媒体图片展示民间美术种类并让学生欣赏、辨认、归类。如剪纸有哪几张、玩具是哪些、哪些又是刺绣……(本环节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及实物的辨认,加深对民间美术种类的认识,巩固和完善已有的知识。对民间美术种类的了解也就更进了一步)

  C、出示民间美术分类罗列表(通过对种类繁多的确认,进一步说明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是说民间美术存在人民生活领域中形成了一个很宽的横向的面)

  2、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本环节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语言表现特点的了解,向学生解释贯穿于人们领域的民间美术是一个很深邃的纵向的面)

  (一)、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6分钟)

  a、多媒体展示图片《喂鸡》:分析作品从表现手法上怎样表达稚拙的表现。让学生明白不能用专业的眼光去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b、多媒体出示剪纸作品《三鱼争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题材、构图形式、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寓意。(这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并不是简单、粗浅的东西,而是很有内涵的表意的艺术)

  c、提问:民间美术所要表达的是哪些祝福的意愿?引导学生理解人民群众要表达的是如:*安、富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祝愿。人民群众是用什么物体或色彩来表达象征意义的?引导认识如:石榴象征多子、桃子象征多寿、牡丹象征富贵、脸谱中色彩的寓意……(本环节通过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民间美术原来是用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来表达“吉祥美好”的语言)

  多媒体出示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民间美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的美术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

  (二)民间美术语言的表现特征(15分钟)

  根据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教师直接解释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1〉、求真——真挚、真实: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2〉、求活——灵活、生命力:热烈夸张 象征寓意

  带问题欣赏作品:这是一件什么作品?它表达什么寓意?你觉得作品表达的是什么寓意?它追求的是怎样的艺术特征?你觉得作品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特征?……(这里根据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特点理解的基础上,也根据学生思维能力较活跃的特点,我提倡师生共建一个开放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并致力体现“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我把学生分组对以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教师

  a、用作品《坐马车》、《泥孩儿》、《封侯多寿》和《三顾茅庐》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特点和运用的题材。向学生说明人民群众是在生产劳动之余,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自发的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自由的想象发挥来表达自己的。从而解释了民间美术有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的特点。

  b、多媒体展示图片:《公鸡》分析作品中表现出活跃的原因:夸张的造型、大胆的装饰、饱满的构图、鲜艳的色彩……

  c、多媒体展示图片《连年有余》、《牡丹》、《民间五毒》、《老鼠娶亲》等作品来说明民间美术作品具有寓意从而给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并说明民间美术作品是用谐音、象征、比拟、借喻等手法把寓意给表达出来

  三、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8分钟)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理解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本环节拓展与延伸到对民间美术继承和发扬。这一过程结合现代生活和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观念和树立创新意识,把德育教育融入艺术教学中。)

  说一说:民间美术的现状(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


*民间舞 (菁华5篇)(扩展6)

——学“拉丁舞”作文 (菁华5篇)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拉丁舞蹈班,这是我期盼已久的舞蹈课,课程安排的满满的。我也不怕苦、不怕累,每次上课都是早早的就来到舞蹈班。

  我喜欢上拉丁舞课,每个小伙伴都可以穿上漂亮的舞蹈服和舞鞋,好看极了。每周除了周六的两节课,我还报名参加了啦啦花球操队,这是我最兴奋的课程。舞蹈课上老师喊着:“onetwo,恰恰one……”学*舞蹈动作时,我也很用心的练*,紧跟老师的节奏,生怕错过每一个动作。这支拉丁舞操很有意思,一节课下来总是累得满头大汗。

  音乐一响,我们蹲下做好准备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摆臂、跳跃、舞动手中的球花,向前走,向后退。一遍又一遍,我们乐此不疲,老师耐心的给我们纠正不标准的'动作。一个小时的课程结束了,我们总是不舍的告别老师。

  回到家,妈妈让我休息,我说:“妈妈,我不累。”总是让妈妈把手机借给我,我打开音乐,对着镜子跟着再练*几遍。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会把每个动作都做的很标准,争取在月底的啦啦花操展示中有个好的表现。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拉丁舞蹈班,这是我期盼已久的舞蹈课,课程安排的满满的。我也不怕苦、不怕累,每次上课都是早早的就来到舞蹈班。

  我喜欢上拉丁舞课,每个小伙伴都可以穿上漂亮的舞蹈服和舞鞋,好看极了。每周除了周六的两节课,我还报名参加了啦啦花球操队,这是我最兴奋的课程。舞蹈课上老师喊着:“onetwo,恰恰one……”学*舞蹈动作时,我也很用心的练*,紧跟老师的节奏,生怕错过每一个动作。这支拉丁舞操很有意思,一节课下来总是累得满头大汗。

  音乐一响,我们蹲下做好准备动作,随着音乐的节奏,摆臂、跳跃、舞动手中的球花,向前走,向后退。一遍又一遍,我们乐此不疲,老师耐心的给我们纠正不标准的动作。一个小时的课程结束了,我们总是不舍的告别老师。

  回到家,妈妈让我休息,我说:“妈妈,我不累。”总是让妈妈把手机借给我,我打开音乐,对着镜子跟着再练*几遍。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会把每个动作都做的很标准,争取在月底的啦啦花操展示中有个好的表现。

  我今天想学拉丁舞,但我不想去。我妈好心问我你为什么不想去;我不敢回答,我知道,我一定是对我妈失望了。我妈见我不说话,就抓住我的手说;你可以从你妈妈那里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家里很穷,但是小女孩很喜欢学舞蹈,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孩子学舞蹈的学费。小女孩去街上捡垃圾。这时,一个慈爱的哥哥看到了,跑过来问她;“你为什么在这里捡垃圾,”小女孩说。我想学跳舞,但是家里负担不起学费。我哥哥说你和我一起来的。他们来到一家餐馆。我哥哥邀请她吃了一顿美味的饭。吃完,我哥喊;亲爱的人们,是时候给你们爱了。站在我旁边的孩子有一个很大的梦想,想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是她的家庭负担不起学费。如果你帮助她,她的家人会非常感谢你。

  学费交了,家里给她报名了。小女孩学*非常努力,成了一名舞蹈演员。她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以至于老师奖励了她一些钱。小女孩拿着钱,给帮助她的哥哥买了一份非常精致的礼物。

  我是一个爱美的女生,从小就喜欢跳舞。20xx年暑假我妈给我上了拉丁舞培训班。

  学拉丁舞之前,老师说先做体育锻炼。基本功训练很难不要打我,因为我从小就练。什么腰,翻筋斗,横叉,竖叉等。

  等等,我没说话。我们正式开始尝试拉丁舞。我们先学了恰恰。我要么走错了步,要么转错了方向,要么音乐跟不上,哪个但它难倒了我。每次,我都跳得满头大汗,也达不到效果,但是简直要了我的命!我问老师:“你为什么跳得这么好?为什么我跳不好?“老师告诉我一个秘密决定,就是好好学*,多练*,还有理解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从那以后,我一直致力于学*和使用仔细记住,每天回家大概要练一个小时。现在,我跳得很好就是这样。5月份在嘉兴参加“当湖杯”体育舞蹈锦标赛,获得冠军少儿女子独舞第二名!我还得到了*东部六省一市的拉丁舞比赛翻倍第四名!

  我不仅学会了温柔的伦巴,还学会了热情奔放牛仔。我还学会了打一场严肃的斗牛。……怎样?我真棒!

  时间过得真快,暑假又到来了。为了让我的暑假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我让妈妈给我报了拉丁舞兴趣班学*。

  拉丁舞是一种体育舞蹈,跳起来速度非常快,也非常优美有力度。以前,看到这样的舞蹈,我对它就产生了好奇,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掌握这种技能。

  终于到了七月六日那天,拉丁舞开课了。我们先学恰恰,本以为很容易,可是我不是步子走错,就是转错了方向,要么就是音乐跟不上,这可把我难住了。每次我都跳得满头大汗,也达不到效果,这可把我急坏了。我问老师:“您为什么跳得那么好?”老师告诉我了一个秘诀,那就是勤学多练,还要听懂音乐。从那以后,我专心地学,用心地记,每天回家至少练上半个小时。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跳的拉丁舞好极了。我不但学会了激情的恰恰,还学会了柔美的伦巴。我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

  暑假的拉丁舞已经学完了。妈妈看我非常喜欢这个舞蹈,又给我报了常年班,我真是太高兴了。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应该会有更好的收获。


*民间舞 (菁华5篇)(扩展7)

——广场舞的作文 (菁华5篇)

  在城市里,到了夜晚,小区里里广场上总是很热闹。一首首音乐放出来后,大家跟着节奏跳了起来,每个人都显得十分活力!

  在农村,一到夜里,大家都窝在家里看电视,马路上空荡荡的`,显得死气沉沉。后来,一位教舞蹈的老师在小学旁边的小广场上办起了广场舞蹈。后来一到晚上,那里的灯全部亮起来,想起来凤凰传奇的歌曲。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每到晚上,广场上总是挤满了人在学舞蹈。妈妈也知道啦,硬拉着我和姐姐去学跳舞,(这样回来后妈妈不会的我们就可以教她了!)

  第一天去那里的时候,已有很多人在那里学了,还有一些再看跳舞妈妈钻到人群中去学*了,我坐在凳子上看跳舞。在心里也记了一点点。后来妈妈把我拉来学,我不情愿,但不得不学,就这样,一天熬过去了,到最后,什么也不会。

  第二天,老师一步一步教我们,我们也一步一步的学。刚开始时,我们大家的舞步混乱,看起来倒像在做操!不过后来,大家都在努力拼命的学,我也很快就学的差不多了,谁让我那么聪明呢!后来我们跟着音乐跳,为了看清老师的腿,我站到了前面。后来老师放了一首新歌,“我怎么没听过呢?”想了半天,原来那是老师昨天教的,我一下子蒙了!老师抬左脚,我抬成了右脚……后来跟着音乐十几遍的琢磨,我终于会了。我把头抬的挺高,我要告诉大家:这舞蹈我会了!一天又一天,我越来越喜欢广场舞蹈了,我觉得这既是一种锻炼,又是一种享受!

  你去过丹陵吗?去过那儿的广场吗?如果没有,那就来看看我眼中的丹陵广场吧!

  丹陵广场在丹陵的位置最引人注目。在丹陵的正中央。也是丹陵最繁华的地方。那最好看的建筑要属那儿的喷泉了,喷泉在广场的正中央,远看就像一座雕像。喷泉是由九条龙和一个底座组成的,龙的全身是银色的,每条龙嘴里都含有一个巨大大的龙珠,水就从龙嘴流出来。那景色真迷人。

  广场的地面是用大理石铺成的,每当晴空万里时,人们就三五成群、络绎不绝的到这里来玩。有的在嘻戏,有的在骑双人车,有的在聊天、散步……广场正上方有一个蓝天超市,那儿的东西是价廉物美,物种齐全,上那买东西的人很多。

  仔细观察过的人,知道广场的一天是怎么过的,我就是,不信,你看:早晨,人们不约而同的到广场上锻炼,那场景同样热闹。中午,大人来超市买东西,准备午饭;有的顽皮的小孩子便来广场玩耍……

  最有意思的还是晚上,为什么?因为晚上呀,要跳广场舞,许多老年人、中年人都在广场上尽情的挥洒舞姿!有的人兴奋的扭起拉丁、欢快的跳起华尔兹……还有些顽皮的小孩子用滑稽的动作跟着凑趣,虽说舞姿会引人发笑,但他们的热情告诉我,将来没准能当上舞蹈家。

  人们跳着,唱着,闹着……伴着那优美的音乐和广场上五彩的灯!

  多美呀!这幅画不让画家画下来,真是太可惜了!

  要想捕捉精彩的丹陵广场镜头,自己快来看看吧!

  你敢相信吗?老师竟然组织全班一起跳广场舞。

  音乐课时,音乐老师带了一盒小纸条,还有一点零食,让我们一起跳广场舞,活动活动。“这广场舞我才不跳,你们慢慢跳吧。”刚开始老师开始放视频的时候我说,结果没一会儿就啪啪打脸了。

  老师接下来说等会儿学完之后到讲台上表演,跳的好的可以拿奖品。听到奖品两字,我嫌弃广场舞的想法马上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跃跃欲试,加油吧,广场舞少年。

  那广场舞真的太妖娆了,特别是里面那男的做出十分欠揍的样子,我真的想给他几拳。而且跳广场舞也不选个身材好的,都是五大三粗的小短腿,没办法,为了点奖品,我拼了。

  第1次老师叫人上去,还是有点拉不下脸,毕竟广场舞嘛,还是第1次接触。可是第2次,别的人都抽到了零食,我也想要啊,可是只有一个途径得到,就是上去跳舞,没办法,把老郑和老黎拉上去一起,有俩人陪着,总算感觉没这么丢人了。

  老苏为了点这不要钱的东西也真是拼了,就他那傻大个的也上来了,我边跳边差点笑岔过气儿去,真怀疑自己会笑晕在这讲台上,老师竟然还录了像,感觉这是自己一辈子的黑历史。

  跳了长达两分钟,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抽奖时刻,我竟然只抽了一个谢谢,呜呜,只有两颗小小的糖。为何我每次运气都是这么差?

  还好老苏运气也不好,总算是心理*衡点了,只不过有两颗糖也不错,总比没有糖吃好。

  在城市里,到了夜晚,小区里里广场上总是很热闹。一首首音乐放出来后,大家跟着节奏跳了起来,每个人都显得十分活力!

  在农村,一到夜里,大家都窝在家里看电视,马路上空荡荡的,显得死气沉沉。后来,一位教舞蹈的老师在小学旁边的小广场上办起了广场舞蹈。后来一到晚上,那里的灯全部亮起来,想起来凤凰传奇的歌曲。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每到晚上,广场上总是挤满了人在学舞蹈。妈妈也知道啦,硬拉着我和姐姐去学跳舞,(这样回来后妈妈不会的我们就可以教她了!)

  第一天去那里的时候,已有很多人在那里学了,还有一些再看跳舞妈妈钻到人群中去学*了,我坐在凳子上看跳舞。在心里也记了一点点。后来妈妈把我拉来学,我不情愿,但不得不学,就这样,一天熬过去了,到最后,什么也不会。

  第二天,老师一步一步教我们,我们也一步一步的学。刚开始时,我们大家的舞步混乱,看起来倒像在做操!不过后来,大家都在努力拼命的学,我也很快就学的差不多了,谁让我那么聪明呢!后来我们跟着音乐跳,为了看清老师的腿,我站到了前面。后来老师放了一首新歌,“我怎么没听过呢?”想了半天,原来那是老师昨天教的,我一下子蒙了!老师抬左脚,我抬成了右脚……后来跟着音乐十几遍的琢磨,我终于会了。我把头抬的挺高,我要告诉大家:这舞蹈我会了!一天又一天,我越来越喜欢广场舞蹈了,我觉得这既是一种锻炼,又是一种享受。

  昨天晚上,我们去贾鲁河的`时候想到了表哥他们一家就住在贾鲁河附*,而且表姐也去了她家玩儿,于是我们就相约贾鲁河。因为他们一般都去那边跳广场舞的地方,所以我们就去那里等他们。来到那里我们看见一个小书店,我们本想进去看书,但是想想他们应该快来了,所以就没去。我们在路口等了一会儿,他们就来了。

  跳广场舞的人已经有很多很多了,整个广场都站满了人,而且看见他们迈着整齐的舞步,感觉非常壮观。这时我的舅妈也去了那里,开始跳了起来,她的步伐非常熟练,我想她应该每天都会来这儿跳舞吧!这时表哥就对我们说:“走,咱们也去跳一会儿吧!”我们不想去,因为我们感觉很害羞。他说:“走吧,看我比你们还大,我还不感觉害羞呢,锻炼身体嘛!”说完他就开始跳了起来。我们看到表哥跳的很嗨,而且还很搞笑,我们就在那里哈哈大笑。我们笑一会儿,也开始跟着音乐慢慢地跳了起来。感觉跳的时候还挺好玩儿,我们没跳一会儿就感觉已经热了许多,浑身已经出汗,我们就去那个小书店里凉快了一会儿。

  我们从书店出来,我和表姐我们两个就学表哥跳舞的姿势,他看见后也哈哈大笑,还夸我们学得还真像呢!这样又跳了一会儿,我们就想放松一下,就去河边散步了。我们几个有说有笑,玩得真开心。路上散步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听着音乐走了一圈儿就准备回家了!

  我们跳广场舞虽然很累,满身臭汗,但是我特别高兴!

相关词条